什么是和数区块链技术(BlockChain),和现今的大数据有什么关系?

  原标题:科技云报道:央行数字货币≠区块链,背后的关键技术是什么? 来源:科技云报道

  2021年将是数字人民币进入百姓生活的“元年”。

  据公开资料显示,央行数字货币(DC/EP)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与纸钞和硬币等价,具有价值特征和法偿性、支持可控匿名。

  当前,数字人民币体系已基本完成顶层设计、标准制定、功能研发和联调测试等工作。从2020年4月起,我国的央行数字货币开始在深圳、成都、苏州、雄安进行小范围试点。

  时至2021年,央行数字货币已落地国内众多城市测试,诸多三方支付机构也已开展数字货币支付系统的升级改造。

  截止目前,已有河北雄安新区、海南、重庆等多地,在提及探索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应用的计划了。

  从实际支付体验来看,央行数字货币的支付方式有四种,二维码标识牌以及POS机,均支持“扫一扫”与“碰一碰”,前者为有线支付,后者为离线支付。

  双离线支付是央行数字货币的特色功能,其特色为介质和受理终端的确均为离线状态。以保证在如天灾、地震等情况,网银和第三方机构处于瘫痪状态的极端状态下,数字货币能够和纸币一样使用。

  此外,与支付宝/微信支付渠道不一样的是,央行数字货币的收款到账,直接抵达银行账户,而无需从支付宝/微信钱包中多一步提现的步骤。

  一、央行数字货币并未采用区块链技术

  说起数字货币,不少人下意识就会和区块链技术联系起来,甚至还有人扬言DC/EP就是采用的是区块链技术,但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2019年8月10日,时任央行支付司副司长穆长春,在第三届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中明确表示:央行数字货币(DC/EP)在央行这一层并没有使用区块链技术。

  原因其实不难理解,区块链技术天然的“去中心化”特点,是优势同样也是缺陷。

  作为法币,央行需要控制发行量避免超发,同时要利用监管,就需要中心化的控制。因此任何鼓吹DC/EP是基于区块链的言论,都是不负责的。

  那有人要问了,既然不是采用区块链技术,那DC/EP背后的技术究竟是什么呢?

  目前已公开的技术是,DC/EP会根据现有货币的运行架构进行适当调整,形成“一币、两库、三中心”的结构。

  一币即中国央行数字货币的设计要素和数据结构由央行负责。

  形式上,央行数字货币是央行担保并签名发售的代表具体金额的加密数字串。

  结构上,央行数字货币应该包含编号、金额、所有者和发行者的签名,同时附加扩展字段和可编程脚本字段将应用扩展功能和可编程功能纳入其中。

  所以央行数字货币不是电子形式表现的账户余额,而是携带全部信息的密码货币。

  两库即数字货币发行库和数字货币商业银行库。

  人民银行存储尚未发放或已经收回的央行数字货币的数据库。

  数字货币商业银行库

  各商业银行存放自身所有央行数字货币的数据库,可以选择存放本地也可以选择存放在央行数字货币私有云上。

  两库的设计与双层运行模式相匹配,可从技术层面支撑二元模式运行,同时分层设计有助于分层管理,支持建设更安全的存储应用执行空间。

  三中心即认证中心、登记中心、大数据分析中心。

  央行对央行数字货币授权投放机构以及大众客户真实身份信息进行集中管理的中心,中心使用加密技术加密客户身份与其所持有的数字钱包之间的映射关系,是数字货币可控匿名的重要环节。

  记录央行数字货币对应数字货币钱包地址的情况,权属登记即权属变更登记;记录央行数字货币产生、流通、清点核对及其消亡的全过程记录,有助于央行掌握高密度的货币流转信息。

  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数字货币环境下央行数字货币的全生命信息进行分析,了解货币运行规律,为央行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监管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认证中心以加密形式管理数字货币钱包地址与所有者真实姓名的映射关系,而登记中心记录央行数字货币与所属的数字货币钱包之间的从属关系,通过将央行数字货币与所有者真实姓名分层管理的设计,实现对其他金融机构的匿名性。

  另外,登记中心与认证中心之间设有“防火墙”制度,设定严格程序,两方信息不得随意关联,已保障合法持币用户的隐私,这一机制是“前台自愿、后台实名”的基础,进一步加固央行数字货币的匿名可控性。

  二、央行数字货币采用三大核心技术

  央行数字货币作为具有法定地位的货币,应能实现代表国家信用、可以安全存储、能够安全交易、进行匿名流通等目标。因而,安全属性是最核心的底层保障。

  据悉,我国央行数字货币的核心技术分为:安全技术,交易技术和可信保障技术三类。

  核心技术一:安全技术

  基础安全技术:包括加解密技术与安全芯片技术

  加解密技术:由国家密码管理机构定制与设计,其核心是建立完善的加解算法体系。主要应用于数字货币的币值生成、保密传输、身份验证等方面。

  安全芯片技术:分为终端安全模块技术和智能卡芯片技术。

  终端安全模块主要用于安全存储和加解密运算,为数字货币交易提供基础性的安全保护。数字货币通过移动终端中搭载的终端安全模块实现交易。

  数据安全技术:包括数据安全传输技术与安全存储技术

  数据安全传输技术:通过密文+MAC/ 密文+HASH 方式传输,以确保数据信息的保密性、安全性、不可篡改性。

  数据安全存储技术:通过加密存储、访问控制、安全监测等方式储存数字货币信息,确保数据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可控性。

  交易安全技术:包括防重复交易技术、匿名技术、身份认证技术与防伪技术

  防重复交易技术:通过为数字货币数据串中增加数字签名、流水号、时间戳等方式,来确保数字货币不被重复使用(双花问题)。

  匿名技术:通过盲签名(包括盲参数签名、弱盲签名、强盲签名等)、零知识证明等方式实现交易的可控匿名。

  身份认证技术:通过认证中心验证客户身份,确保交易者身份有效。

  防伪技术:通过加解密、数字签名、身份认证等方式确保数字货币真实性与交易真实性。

  核心技术二:交易技术

  在线交易技术:包括在线设备交互技术、在线数据传输技术与在线交易处理等

  离线交易技术:通过脱机设备交互技术、脱机数据传输技术与脱机交易处理等

  在线交易技术与离线交易技术为设备交互,数据传输,交易处理等交易业务各个环节提供了在线和离线两种不同的技术解决方案,确保了数字货币的交易不受网络条件的限制。

  核心技术三:可信保障技术

  可信服务管理技术:基于可信服务管理平台(TSM),为数字货币参与方提供安全芯片与应用生命周期管理功能

  可信服务管理技术为数字货币提供各项服务,包括应用注册、应用下载、安全认证、鉴别管理、安全评估、可信加载等,保障数字货币安全模块与应用数据的安全可信。

  以上这些核心技术,目前只是处于专利阶段,是一种技术的实现方式,并不意味着央行一定按照以上方式来实现。

  不过,就像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负责人所说的那样,DC/EP在技术选型上采用成熟稳健技术并兼顾创新,综合了传统集中式架构与区块链技术优势,也借鉴了区块链技术核心内涵与优势,回避其短板。

  可以预见的是,无网络支付时代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我们走来,你准备好了吗?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

ICO 是 Initial Coin Offering 的缩写,是公司向公众募集资金的一种方式,有点类似于股票市场上的 IPO。

区块链指的是一种公开的,由去中心化网络共同维护的账务系统,提供开放的、不可篡改的底层数据服务。

“比特币”这个概念,可以有多重的理解 ——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感到迷惑,或者相互之间很难达成一致理解的根本原因。

首先,比特币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区块链应用。

其次,比特币是一家世界银行,只不过它不属于任何权威管辖,它是由一个去中心化网络构成的。

另外,这家叫做比特币的,去中心化的世界银行,发行了一个货币,恰好也叫“比特币”。有些人更喜欢使用相对小心的说法,把这个货币指称为 BTC,而不是“比特币”(Bitcoin)。

最后,即便在比特币横空出世的七年后(2017),也很少有人意识到比特币(或者 BTC) 其实也可以被理解为这家叫做比特币的去中心化的世界银行的股票。

在比特币出现之后,前后有几千种加密货币被发行。尽管它们中的绝大多数早已灭绝,但仍然有少数依然不仅活着,还活得相当不错。比如,莱特币,就是一个著名的山寨币,另外,狗币也算是一个著名的例子。

刚开始的时候,许多人认为那些加密货币只不过是“山寨货”,根本就没有真正的价值。后来,见证了那些在他们眼里毫无价值的东西不仅长存而且还不断升值之后,人们开始使用另外一些概念,比如“竞争币”。也许这世界需要不止一家“世界银行”罢?谁知道呢?又,谁在乎呢……

在市场上,人们买入的价值有两种:“真正的价值”和“以为的价值”。有个事实不可否认:对于那些买入“以为的价值”的人来说,那些东西和“真正的价值”看起来是一模一样的。

MBA 是我杜撰的一个缩写,代表 Meaningful Blockchain Applications (MBA),即,有意义的区块链应用。所谓的“有意义”,是指这些区块链应用在尝试着解决比特币实际上没有解决的问题。(比特币已经解决过的,就无需再解决一遍了嘛!)

坦白说,我个人认为山寨币并没有解决任何比特币没有解决的问题。我希望(注意,不是“相信”),最终,这世界其实只需要一个世界银行。

事实上,这个世界需要更多的区块链应用。也许世界上第二个 MBA 币是 Namecoin,一个去中心化的域名服务系统。以太坊是另外一个成功的 MBA,使用提供一系列的功能,包括智能合约。

迄今为止(2017 年 6 月),许多 MBA 已经运行超过 6 个月,有一些还跑得相当不错。比如,Sia,简单讲,就是提供了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的类 Dropbox 服务。Steem 是另外一个新晋选手,用区块链技术颠覆了版权领域的商业模式。

在过去的几年里,比特币一直在主导整个区块链世界,流通市值也是最大、占比最高的。然而,到了 2017 年 4 月份,比特币的市值主导地位已经下降至 52%,尽管它的币值与其它区块链资产一样在不断升值。

这是个重要的信号。区块链世界不再是一块儿地上长着一棵树,它已经是一整个森林了。如若果真如此,那么下面的预测大抵上应该是正确的:

在未来,比特币主导地位将不断下降,甚至可能低至 5% 以下。

7. 过去我们都做了什么?

我个人持有很多比特币。既然我认为比特币是这家世界银行的股份,你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我尽量不去消耗我的比特币了。

2014 年之前,我投资了比特股,云币网,并且自己长期维护一个项目,比特沙,一个比特币银行。从 2015 年最后一个季度开始,我和我的团队开始批量投资 MBA 项目,不过,我们长期遵守一个相对比较苛刻的投资原则。我们前后投资了 Sia, Steem, Zcash, QTUM, EOS 等许多项目。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同时投资创业团队的股权以及他们所发行的区块链资产。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参与全球的 ICO 项目。

8. 我为什么有把我们的投资原则开源?

投资对每个个体来说,也许是最危险的活动,因为这之中所需要的所有一切都不可能是靠基因遗传过来的。

每一次真正的创新出现的时候,一定紧随着大量的骗局。在一个金融创新出现的时候,更是如此。

投资区块链创业公司或他们所发行的区块链资产,是极其危险的,因为绝大多数人之所以被吸引,是因为那传闻中的极大回报,而不是因为他们真正理解那些区块链应用所能够创造的价值。

我们希望能通过开源我们的投资原则保护我们自己。即便是往好了说,这个利他行为也只不过是出于私心:骗局越少,我们越安全。

有时候,阐述原则远不如问一些简单却又准确的问题来得容易。通过不断挣扎着为那些恰当的问题寻找绝对的答案,我们就自然而然地遵守了那些原则。以下是一些我们在决定是否投资之前反复深入向自己提问的问题:

这世界真的需要这东西吗?

它解决了什么原本没有被解决的问题?

去中心化在这件事儿上真的必要吗?

它真的必须账务公开吗?

账务公开的存在真的会提高它的效率吗?

如果我们决定投资,那么我们应该用我们资金的多大比例去投资?

就这些了。最简单的问题需要最艰难的思考才能找到更准确更实在的答案。

看看镜子里罢,那里的每一样东西都和外面的一模一样,却可能是反过来的,不仅仅是各个物件都反过来了,连顺序都可能是反过来的。投资这事儿貌似就是发生在镜子里,在这个领域里,无论什么都看起来那么熟悉,那么简单,但,那些天真的投资者并不明白他们实际上在镜子里,他们不知道他们的所见所闻和他们过往在外面的完全不一样,机会看起来很危险,诱饵闻起来香喷喷。

另外一个好类比是驾驶。如果你是个中国人,到日本开车会很不习惯,因为他们开的是右舵车,你一会儿就迷糊了,因为你之前只习惯开左舵车。更糟糕的是,那可是开车啊,速度很快啊,一不小心就把自己弄死了…… 所以啊,开车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

《关于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于1月26日发布,其中指出「放宽数据要素交易和跨境数据业务等相关领域市场准入。在严控质量、具备可行行业模式前提下,审慎研究设立数据要素交易场所,加快数据要素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集聚与流通。」

  目前,中国数据要素市场存在数据标准规范不完善、政府数据共享程度较低,数据孤岛等问题。数据要素存在资源底数清查难、关系链等数据的权属界定难、数据资产标准化定价难、隐私保护与信息共享的博弈难、数据市场交易规则不统一等挑战。

  通常情况下,政府部门不愿、不能共享数据,导致数据归集难;而应用者不了解部门业务、不懂数据,导致数据难以清洗到位;应用者不了解业务需求,导致应用忽略需求。

  数据是数字经济最核心的资源,具有物理属性、存在属性、信息属性,有可共享、可复制、可无限供给、非均质、非排他等特性。数据资产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够为企业未来带来经济利益的,以物理或电子的方式记录的数据资源,如文件资料、电子数据等。在企业中,并非所有的数据都构成数据资产,数据资产是能够为企业产生价值的数据资源。数据资产具备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特征,兼有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的特征。

  数据服务指以数据作为基础性生产要素,经收集、加工和开发后提供相关外延性的服务,包括为市场主题提供行情数据服务、指数数据服务、基础信息数据服务、数据连接服务以及监管合规相关的数据服务;主要服务形式包括:终端展示、数据库同步、数据工具、Saas(软件即服务)、Datafeed(数据流)等。

  数据交易与流通是数据服务的一种,涉及的主体包括数据提供方、数据购买方或消费方、管理方、中介方、平台服务方。

  交易所在数据交易与流通中承担的角色为数据提供方(交易所提供行情数据、指数数据、交易公开信息等)及数据购买方(交易所购买公司数据、宏观数据、舆情咨询数据等)。

  数据要素定价是数据流通市场化的关键。目前中国大数据交易平台/交易所以动态定价为主,浙江大数据交易中心、贵阳大数据交易所采用自动计价,长江大数据交易中心、上海数据交易中心、华中大数据交易平台、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浙江大数据交易中心、中关村数海大数据交易平台等采用协商定价,上海数据交易中心采用拍卖式定价。

  笔者认为,没有不能交易的数据,只有不同的交易条件。即能否明确各方(控制者、使用者、处理者和数据主体)的责任权利。数据交易困难在于保护个体隐私、商业秘密、国家安全,监管单个体、单数据的流动,对数据做分类、分层、分级。

  我们未来应当构建更加完善的数据产业链,掌握数据控制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可以单独交易,也可以组合交易。交易的对象为公共数据经加工后的产品,去隐私化后的个人数据,社会数据的原始数据和数据产品。明确卖方和交易所分担合规责任,明确专家委员会的作用,推动数据交易产品的标准化,建立数据交易定价导则。授权运营应当公开透明,防止垄断经营,要让市场主体能更广泛,更充分地开发公共数据。未来数据交易所可沿数据资产证券化,以及聚资源、聚服务、聚用户,数据挖掘+算法,实现数据服务平台化等方向发展。

声明:本文系金色财经原创稿件,版权属金色财经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金色财经",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区块链运用的技术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