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可以决定科学的未来吗?有些是可以实现的

  科学家是一个泛称,广义上指对真实自然及未知生命、环境、现象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与认识、探索、实践、定义的专业类别贡献者。

  狭义的定义是指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士,包括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这两大类。如被称之为科学家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居里夫人,美籍科学家爱因斯坦和中国的农学家袁隆平等。

  因此在现在的科学环境下,对于一个有志于成为科学家,准备献身科学研究的年轻人来讲就必须注意一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认同科学是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须的。有了这样的观念才会热爱科学,才会产生献身科学的动机和愿望。

  二,自觉培养科学精神,尽可能地系统掌握已有的科学知识。其实这是一个科学家所必不可缺的东西。

  三,鉴于现在大科学的特点,如何最在经过一番努力之后成为科学家还需要一定的策略。

  回想过去,多少曾经的科学幻想如今已成为我们的生活日常。今天的我们,对未来也有着种种的科学期盼和人文关怀。小到人体细胞,大至整个宇宙,玄到意识到起源,编者盘点了20种科技疑问,下面请看20位科学家的经典回答。

  1. 当地球的寿命结束,人类能够继续生存么?

  我认为大规模从地球移民出去的设想是一个很危险的错觉。在太阳系中,没有一个地方能够比甚至珠峰峰顶或者南极点更为适宜人类。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存在这一问题。不过,我推测到下个世纪,将出现由私有团体资助的火星探险生活,之后可能还会拓展在太阳系的其他地方。

  我们当然应该预祝这些先驱开拓者交上好运,要知道他们是依靠着各种机械技术和生物科技来适应外星环境。在几百年后,他们将演变为新的物种:后人类时代即将开启。超越太阳系的旅行则是后人类的事业,无论那是否需要他们亲力而为。

  2. 我们什么时候,在哪里能够找到地外生命?

  如果在火星上存在着大量微生物的话,我估计在20年内将找到类似我们人类形式的生命。如果地外生命和地球上的物种存在较大差异,那么寻找难度将会较大。当然也有可能火星上幸存的微生物比较稀少并且存活位置难以让我们的机械探测器抵达。

  木星的卫星欧罗巴和土星的卫星泰坦 (土卫六) 也是值得关注的地方。欧罗巴作为一个水的世界,可能会进化出更复杂的生命形式。泰坦大概是太阳系中可能存在生命的最有趣的地方。那里富含有机分子,环境很冷且没有液态水。如果存在生命,那么一定和地球上的物种大为不同。

  3. 我们能否理解意识的本质?

  很多哲学家、神秘主义者等等都认为我们无法最终理解意识或者主观思想的本质。不过没有理论可以支持这样的失败主义论调,我们也有很多理由去期待那一天,在不远的将来,科学将成为一种驯化的,量化的,对于意识和其在宇宙中的位置具有预测性的认知能力。

  4. 是否会有那么一天,这个世界拥有足够的医疗服务吗?

  在过去25年中,全球共同体已在医疗公平性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过这些成绩还没有覆盖到世界上那些最偏远的群体。深入热带雨林,那里的人们与世隔绝,没有交通,没有网络,可用的医疗服务最少,护理水平最低,死亡率居全球最高。据世卫组织估计,大概有10亿人因为路途遥远,一辈子都没有见过医疗人员。

  直接从当地社群招募卫生保健人员可以填补这一。他们甚至可以抗击埃博拉这样的传染病,在医疗机构不得不关门的时候保证基本护理的到位。我所在的机构Last le Health利比亚政府合作,在九个行政区的300个社区部署了300多名保健人员。但是我们无法单独完成这一工作。如果全球共同体对全人类医疗保障是重视的,那么必须投资从而保证医疗人员能够抵达那些偏远地区。

  5.脑科学能否改变刑法?

  基本来讲,大脑就是一台体现因果律的机器。其功能即根据先行条件,从一个状态转变为另一个状态。刑法与此的关联完全是不存在的。首先,所有的哺乳动物和鸟类都有自我控制的回路,这可以通过强化学习来改变 (做出好的选择会得到奖赏),特别是在社会环境下。

  刑法涉及的是公共安全与福利。即使我们能够识别那些特殊的回路,比如连环儿童强奸犯,限制他们的自由,因为他们倾向于再犯。是否我们就可以说,“他有那样一个大脑不是他的错,放他回家吧。”这无疑是一种私自执法行为。当这样粗暴的审判替代了已经扎根多年力求公平的刑法系统,事情会变得很糟糕。

  6.人类在未来500年生存下去的希望有多大?

  我想我们生存下去的几率还是很不错的。即便重大危机——比如核战争或者气候变化之后的生态灾难——也不至于将我们完全清除。目前的一个威胁是,机器将超越人类并决定脱离我们而存在下去。面对这个问题,至少我们可以拔掉它们的电源。

  7. 我们能否防止一场核浩劫?

  在911事件后,美国的一大主要策略就是通过加强富铀富钚地区的安全,并尽量铲除恐怖分子来减少核恐怖主义的威胁。一次核恐怖主义袭击可以夺去10万人的生命。冷战结束后已经过去了三十年,然而在美俄的核对抗中仍埋藏着巨大的核浩劫危险。这涉及到上千次的核爆炸,以及无数生命的当即陨灭。

  就像珍珠港事件,美国如今已经表明在假想情况下,其所有核力量有可能被俄罗斯先发制人的闪电战一扫而光。我们当然不想遭遇这样一次攻击,但双方都保持着洲际和潜艇导弹发射能力,各有1000枚左右的弹头处于预警发射状态。由于导弹的飞行时间只有15到30分钟,所有关系到亿万人生命的决策必须在几分钟之内做出。这就带来了偶发核战争甚至黑客引起导弹发射的很大可能性。

  美国并不需要做出这种威慑姿态,因为在它那些无法被锁定目标的潜艇上载有800枚弹头。如果发生核战争,美国和俄罗斯都希望在他们脆弱的陆地导弹系统被摧毁前发挥其功用。冷战虽然过去了,但这种末日机器依然伴随着我们,一触即发。

  8. 人类的性活动是否会衰退?

  不太会。但通过性行为孕育后代的方式可能会变得不再那么常见。在未来20-40年中,我们将能够从干细胞中获得卵子和精子,这很可能来自双亲的皮肤细胞。这将允许我们在胚胎植入前对其进行基因诊断,或者为那些希望对胚胎进行基因编辑的父母提供服务。

  9. 会否有一天,我们能够依靠工程学替换所有人体组织?

  在1995年,我和Joseph Vacanti曾撰文介绍过人工胰腺技术,以及塑料材质的人工器官和器件的发展,甚至能够使盲人复明。如今这些都已不为人所陌生,不是变成了真实产品,就是进入了临床试验。在未来几个世纪中,很可能任意的人体组织都能够通过这样的途径被替代。培养或创造大脑这样复杂而尚未被充分理解的组织将需要大量的研究。然而相关研究将很快帮助治疗脑部疾病,比如帕金森或者阿尔茨海默症。

  10. 我们能否躲过“第六次大灭绝”?

  如果我们快速采取行动,这可以被延缓,进而停止。物种灭绝的最大原因是栖息地的丧失。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强调一个完整的全球保护区,包括一半陆地,一半海洋。在这一倡议下,我们还需要去发现并鉴定那近千万个尚存且未知的物种。目前,我们只发现并命名了200万种。总之,包括生物界在内的环境科学的延伸,应当是本世纪剩余时间中的一个主要科学目标。

  11. 我们能否养活所有人而不必毁掉地球?

  可以的。人们应该这样做:减少作物废料、生活垃圾以及肉类消耗;结合恰当的种子技术和管理实践;帮助消费者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农民所面临的挑战;提高农业研究和发展的公共资金;从社会经济和环境角度重点推进可持续农业。

  12. 我们能否在外太空开拓殖民地?

  这要看“殖民”的定义。如果派机器人登陆就算的话,那我们已经做到了。如果是把地球上的微生物运过去,使它们生存甚至发展下去,那么很遗憾,我们还没有做到。可能凤凰号火星探测器和好奇号探测车最为接近,它们都配有热源,但离维京人那种殖民还差得远。

  如果这意味着人类在其他地方生存一段较长的时间,但不繁衍后代,那么在未来50年内很可能会实现。(虽然有所限制的繁殖活动是可行的) 但是目标是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环境,使人类可以在地球的少许帮助下即可无期限地生存下去,那么这种定义下的“殖民”还很遥远。我们现在还远远无法掌握该如何构建封闭式生态系统,能够很好地抵御外来有机体或非生物学事件 (如“生物圈二号”)。我认为这种生态系统问题所面临的挑战比太空殖民拥护者以为的要难得多。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有很多,另一个问题就是空气处理。我们还没有在地球上尝试过水下殖民。要征服一个甚至没有大气层的环境恐怕要困得的多。

  13. 我们能找到一个地球的孪生兄弟?

  我打赌可以。相比于几十年前,我们发现的围绕其他恒星运行的行星已经多了很多。而且我们已经发现在地球上对于生命至关重要的成分——水——在太空里也比较常见。我想大自然对于很多行星都有所青睐,包括类地行星。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寻找它们。

  14. 我们能治疗阿尔茨海默症吗?

  我不确定是否真会有一个治疗方法,不过我非常希望在未来十年中针对阿尔茨海默症能够出现一个成功的疾病修饰疗法。我们已经开始进行预防实验,甚至在人们出行临床症状前就进行生物干预。其实我们不必完全治愈阿尔茨海默症,我们只需要将老年痴呆表现延缓5到10年就很好。据估计,如果严重的病症阶段延缓5年,将减少近50%的医疗保障负担。更重要的是,老年人将能够在外部环境安心地离去,而不是在病房中。

  15. 能否出现可穿戴技术设备来探测我们的情绪?

  情绪涉及到抵达我们身体各器官的生化和电信号,比如压力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和精神健康状况。可穿戴技术使我们可以在较长时段内对这些信号的模式进行量化。

  在未来十年中,可穿戴设备将能够为我们的健康提供个性化天气预报:根据你近期的压力、睡眠、社交情感活动等判断,你的健康和快乐概率将提高80%。然而,与天气预报不同,智能穿戴设备还能识别出我们缓解“风暴”事件的方法:保持每天9小时以上睡眠,保持当前的中低水平压力,那么在未来4天内发飙的几率可降低60%。在接下来20年里,可穿戴设备以及其带来的分析结果,将大幅减少我们的精神和神经疾病。

  16. 我们能否弄清到底什么是暗物质?

  我们是否能确定暗物质是什么取决于它到底是什么。有些形式的暗物质允许在探测与普通物质之间发生微小的相互作用,这在以往都避开了探测。其他暗物质则可能通过其对星系等结构的影响从而被探测到。希望我们能够从实验或观测中学到更多东西,但这也不是一定能保证的。

  17. 我们是否能够掌控诸如精神分裂或者自卑症这样棘手的脑疾病?

  像精神分裂症和自闭症这样的疾病一直是我们没有解决的,因为神经科学还没有找到其结构性问题进行修复。有些人认为未来的答案将完全在生物化学中找到,而非神经回路。有些人则认为神经科学家应该从整体大脑构造入手,而不是特定的神经障碍。当我畅想未来的时候,总会想起诺贝尔奖获得者Charles Townes的名言:一个新理念的精彩之处就在于你不知道它会是什么。

  18. 随着技术的发展,药物研发能否不再需要动物实验?

  如果器官芯片能够在世界各个独立实验室中展现出良好的技能,替代复杂的人体器官生理学,解决病理表现,那么正如以前概念验证研究指出的那样,这将能够逐步替代动物模式,最终大幅减少动物实验的需要。重要的是,这些设备将为药物研发开启新途径,而这在今天的动物模式中是无法实现的。比如个性化医药,以及来自特殊双亲细胞制造的芯片中特定基因亚群的医疗研发。

  19. 在科学领域能否实现性别平等?

  性别平等可以实现,但我们不能只是坐等它自行发生。我们需要招募更多的女性到科研和技术领域中来,从而“拉平数字”。我们应该让机构执行“双职工”策略,推进家庭友好仿真,帮助领导人开拓新视野。最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利用关于不同性别发现和创新能力的分析来完善这方面的认知。

  20. 人类是否有一天能够提前几天或几小时预测像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

  有些自然灾害较其他更容易预测。飓风需要几天才会到来,火山需要积聚几天或者几小时才会喷发,龙卷风则仅需要几分钟就能席卷而来。地震可能是最大的挑战了。通过对地震本质的了解我们知道,提前几天预测地震大概是不可能的。不过我们可以在地震来袭前几秒甚至几分钟预测将遭受破坏的地区。这不足以让我们离开城市,但能够让我们寻找一个安全之所。

}

1.  人民币国际化——理论依据、战略规划和营运中心

2.  中国超越: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

1.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的哲学追问

2.  转型期中国的政党治理:生成、资源与框架

3.  居住模式与中国城镇化——基于土地供给视角的经验研究

4.  当代中国社会组织的制度环境与发展

5.  《孔子家语》与《礼记》“互见”关系研究——以孔子言论的“背景”问题为中心

7.  民主的希望和未来在中国----谈谈中国式民主与美国式民主

8.  我国城市土地产权实现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1.  中国式民主的文化解读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纲要(修订本)

3.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本源、拓展及当代意蕴

4.  新媒体时代的政府公共传播

5.  万象共生中的族群与民族

6.  中国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研究

8.  科学总结历史和现实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方法论研究

9.  上海先进制造业转型研究

10. 长三角都市流动穆斯林与伊斯兰教研究

11. 巨变中的中国青年

12. 唯物史观新视野与中国梦研究

13.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科技事业研究

14. 国际秩序演变中的中国周边外交与中美关系

1.  国际体系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两个阶段 ——立足唯物史观对“中国奇迹”的解读

2.  金融消费者保护与金融危机——基于全球142个经济体的实证研究

4.  农地制度、土地经营权流转与农民收入增长

5.  真实叙事的边界——隐私侵权抗辩论纲

6.  让潜规则失去土壤、通道和市场

7.  中国社会科学的国际化与母语写作

8.  信任与公平:发展语境下的两个中国现实

9.  社会治理的“协商”领域与“民主”机制——当下中国基层协商民主的制度特征、实践结构和理论批判

10. 全球化时代的宗教与中国公共外交

11. 中国城市低保制度的发展困境与转型研究

12. 资产负债扩张与中国经济增长转型

1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决定因素: 制度、税负和资源禀赋

15. 安全、发展与国际共进

16. 马克思的现实观与中国道路

17. 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视角

18. 大规模私有化的阴影:来自转型经济的证据

19. 领导与执政:依法治国需要厘清的两个概念

20. 破解效率与平衡的冲突——论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

21. 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的田野调查——以晋黔浙三省2253个农户调查为例

22. 关于“人民主体”的一些思考

23. 特大城市社会治理问题的再认识

24. 根植于改革实践 思考在理论高度——学习年习近平对若干经济学理论问题的论述

25. “一带一路”战略与我国文化产业的空间新布局

26. 上海建设全球人民币清算中心的条件和路径研究

27.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关系研究

28.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战略认知与路径选择

29. 危机反思、道路自信与中国梦

30. 树立法治思维  全面依法治国

31. 突破西方评价标准垄断  构建国家治理指数

32. 马克思恩格斯海权思想的脉络体系及其现代启示

33. 《玄空经》作者郭友松生平交游及著述考论

34. 当代中国慈善事业的伦理追问

35. 全球城市视阈中上海跨文化交往能力研究

36. 决策与风险源: 社会稳定源头治理之关键

媒体理论宣传优秀成果奖

1.  践行“四个全面”,要过好“四关”

1.  专题文献纪录片《国之歌》

1.  《改变世界——中国杰出企业家管理思想访谈录》系列电视专题片

2.  中国智库的“新”与“特”

4.  《另一个战场》纪录片

5.  电视系列专题片《将士风采》

6.  《试验的价值》专题纪录片

1.  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

2.  大国方略:走向世界之路

1.  第一本法律漫画书——图解日常法律知识

2.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干部读本

3.  创新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4.  走向美丽中国: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奖名单

主要学术贡献:张斌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汉语语言学家,他领衔编写的《现代汉语描写语法》引领着现代汉语语法研究领域的发展潮流。

代表作:《现代汉语描写语法》

主要学术贡献:邹逸麟先生为我国历史地理学界公认的学科带头人,他终身致力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是继第一代现代历史地理学开创者(谭其骧、侯仁之等)之后第二代学人中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学者。

代表作:《中国历史自然地理》、《椿庐史地论稿》

主要学术贡献:夏禹龙先生长期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在邓小平理论、科学学、领导科学和区域经济等领域造诣深厚,有诸多原创的思想贡献于当代中国的学术界。

代表作:《夏禹龙文集》

主要学术贡献:许宝华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方言学家和语言学家,他主编的《汉语方言大辞典》,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汉语方言词典,对方言词汇学研究贡献很大。

代表作:《汉语方言大词典》

1.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

1.  网络战略:美国国家安全新支点

2.  我国的地缘政治及其战略研究

5.  中国正道:当今中国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7.  经济学与伦理学:市场经济的伦理维度与道德基础

8.  清季民国时期的“思想界”(上下册)

10. 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

11. 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

12. 道教授箓制度研究

13. 区域绿地规划的实施评价与方法:上海市的案例研究

14. 清末民国法律史料丛刊

15. 民法概念史:总则

16. 台湾地区政党政治研究

17. 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研究

18. 新常态与企业激励模式变革:从绩效导向到价值自觉

19. 财富与时间——《年经济学手稿》研究

20. 前瞻记忆:社会心理学的视野

21. 上海国际贸易地位变迁与区域经济影响:基于旧海关史料与自贸区时空变迁视角的分析

23. 贝娄学术史研究

24.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

25. 城市内河生态修复的意愿价值评估法实证研究

1.  政府扶持与新型产业的发展——以新能源为例

2.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及演变趋势——基于跨国投入-产出分析

3.  《水经注》现存主要版本考述

4.  医疗需求与中国医疗费用增长——基于城乡老年医疗支出差异的视角

5.  中国当代家庭户变动的趋势分析——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的考察

6.  全球化与中国生产服务业发展——基于全球投入产出模型的研究

7.  中国的外交创新是否需要外交革命?

8.  今天我们如何言说“进步”?

10. 重读有关《新青年》阵营分化的信件(上、下)

11. 关于《金瓶梅》词话本的几个问题

12. 释甲骨文中的“役”字

13. 当代中国家庭变迁与家庭政策重构

14.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中国国际法理论体系的思索

17. 灾害社会工作的实践及反思——以云南鲁甸地震灾区社工整合服务为例

18. 国际视阈下当代体育课程模式的发展向度与脉络解析

19. 论道德-形上学的能力之知——基于赖尔与王阳明的探讨

20. 中国对印度占领“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的反应及其意义()

21.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回归为司法政策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实践前提与创新逻辑

23. 高校科研评价定量方法与质量导向的偏离与治理

24. 法律议论的社会科学研究新范式

25. 从“国家与社会”到“制度与生活”:中国社会变迁研究的视角转换

26. 潜行的力量:ICT精英如何嵌入并影响社会运动

27. 近代医学共同体的嬗变:从博医会到中华医学会

28.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差异化效应: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29. 伊斯兰的国际体系观——传统理念、当代体现及现实困境

30. 宋代俗字谱“一字一音”记谱法研究——从外在特征到内在含义的解读(上、下)

1.  公司治理、融资约束与公司业绩——因果关系与经济机理

2.  中国高储蓄现象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4.  中国公共养老金体系研究:模式选择与改革路径

5.  中国改革:历史、逻辑和未来——振兴中华变革论

6.  公共住房的未来:东西方的现状与趋势

7.  收入分配与财政支出结构

8.  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分配——以思想史为基础的考察

9.  补贴利益度量基准:规则和实践的国际比较

10. 从分散到整合:特大城市公共安全风险防控机制研究

11. 党内非正式制度研究——审思党内潜规则

12. 大公司主导变革:我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思路、新政策——基于产业链重构视角

13. 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

14. 启蒙伦理与现代社会的公序良俗——德国古典哲学的道德事业之重审

15. 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思潮论稿(上、下册)

16. 第五种权力——论智库

17. 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技术转让法律制度研究

19. 老子集注彙考(第一卷)

20. 袖中东海一编开:域外文献与清代社会史研究论稿

21. 神明与市民:民国时期上海地区迎神赛会研究

22. 文学传统与中古道家佛教

23. 民主崩溃的政治学

24. 中国古代地方监察体系运作机制研究

25. 网络时代的政治发展研究

26. 东亚政治文化与民主转型

28. 中国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研究

29. 语境·概念·修辞:欧洲近代思想史研究的方法与实践

31.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32. 调整人口就业年限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33. 中国城镇化的经验与理论研究——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格局与未来道路

34. 知识管理在科研网络及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35. 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

36. 中国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

37. 价值选择与教育政治——阿普尔批判教育研究的实践逻辑

39. 结构主义视域下的序列主义音乐研究——以密尔顿·巴比特与路易吉·达拉皮科拉序列作品为例

40. 中国近现代名辩学研究

41. “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研究

42. 中国近三百年疑古思潮史纲

43. 国外中学学生指导制度历史演进

44. 美学语法:后期维特根斯坦的美学与艺术思想

45. 基础教育公平论——中国基础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的政策研究

46. 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

47. 中国城市区域的多中心空间结构与发展战略

48. 交互生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转化之力

50. 体国经野: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理论与历史

51. 中国文字发展史(五卷)

52. 远去的都市:1950年代的上海

53. 完善我国条约保留制度研究

55. 司法治国——英国法庭的政治史()

56. 宗教功能单位与地区暴力冲突——以科索沃冲突中的德卡尼修道院和希南帕夏清真寺为个案

57. 刑法解释的利益平衡问题研究

58. 刑法中法律拟制论

59. 中法西绎:《中国丛报》与十九世纪西方人的中国法律观

60. 节能减排统计研究

61. 钱学森年谱(上、下册)

62. 黑暗时刻:希特勒、大屠杀与纳粹文化(上、下册)

63.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理论与方法

64. 中国古代体育图录

65. 侦查程序被害人权利保护

66. 十七世纪欧洲与晚明地图交流

67. 基督教传播与大众媒介

68. 林权、坟山与庙产

69. 团队创新的跟踪研究

70. 在私有与共享之间 ——对版权与表达权之争的哲学反思 

71. 恐怖主义的历史演变

72. 明清上海市镇文化景观研究

73. 劳动-资本关系变迁:中国经济增长的逻辑

74. 英汉时体类型与翻译策略

76. 汉藏语差比句研究

77. 中古太原士族群体研究

78. 中国哲学起源的知识线索——从远古到老子:自然观念及哲学的发展与成型

79. 福克纳的创作流变及其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

81. 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

82. 汉语“介词框架”研究

83. 近代上海外汇市场研究()

84. 雅韵留痕:评弹与都市

86. 美国文学大辞典

87. 冷战后欧美大国在中东的军事基地研究

88.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与外语教学

89. 再生资源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与管理

90. 东亚秩序论:地区变动、力量博弈与中国战略

1.  中国的实际经济周期与税收政策效应

2.  卖空限制与股票错误定价——融资融券制度的证据

3.  中国银行业净息差与非利息收入的关系研究

4.  税收激励、现金流与企业投资结构偏向

5.  收入分配格局演变的微观基础——兼论中国税收持续超速增长

7.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外资安全审查机制

8.  公共转移支付减少了贫困脆弱性吗?

9.  政治经济学批判:追求经济的“政治和哲学实现”

10. 信用交易与通货膨胀的福利损失——基于货币搜寻理论的视角

11. 农地经营权流转与农民劳动生产率提高:理论与实证

12. 信息网络化对美国政党政治的影响

13. 石油的族群地理分布与族群冲突的升级

14. 债务风险、财政透明度和记账基础选择——基于国际经验的数据分析

15. 教育能否让我们更健康——基于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城乡比较分析

17. 以人民为本位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理论:政治学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现

18. 超越定性与定量之争

19. 附加值贸易: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

21. 我国区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演变趋势与影响因素——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25. 盲目炒作还是慧眼识珠?——基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挖掘行为的实证分析

26. 作为一种政治形态的政党-国家及其对中国国家建设的意义

27. 如何理解“哲学史”?

28. 国民革命时期宋子文与孙中山、蒋介石关系之比较研究

29. 制度环境变迁对公司慈善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30. “人之死”——《词与物》的主旨及其哲学意蕴

32. 全球网络空间治理原则之争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33. 论南极海域的法律地位

34. 网络极端情绪人群的类型及其政治与社会意涵——基于中国网络社会心态调查数据(2014)的实证研究

35. 实行单一个人所得税制不利于调节收入分配吗 ——基于2012年城镇住户调查数据的模拟分析

36. 有信仰的资本——温州民营企业主慈善捐赠行为研究

37. 中国新闻从业者的社交媒体运用及其影响因素——项针对上海青年新闻从业者的调查研究

38. 通过地图分析揭示语法学中的隐性规律——“加权最少边地图”

39. 微信:中国人的“在世存有”

40. 西方当代文论的五副面孔

41. 新报刊(媒介)史书写:范式的变更

43. 多渠道强干预、框架与抗争结果——对40个拆迁抗争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45. 社交媒体在美国对华外交中的运用

46. 双重本体:形塑现代中国价值形态的基础

47. 条约解释规则的理论渊源及其演变

48. 基于动态边际减排成本模拟的碳排放权交易与碳税选择机制

49. 为什么中国企业难以国内跨地区经营?

50. 新户籍制度改革与我国户籍制度的功能转型

51. 文本理解、自我理解与自我塑造

52. 经营期望、管理自主权与战略变革

53. 概念厘定与译本甄别:《共产党宣言》汉译考

55. 从特征赋值看吴语内部语言距离与互通度的关系

56. 重审《资本论》中的“正义”概念--基于“事物化”与“物化”界划的视角

57. 新中国少数民族影像书写:历史与政治——兼对“重写中国电影史”的回应

58. 毕业生就业与高等教育类型结构调整

59. 《乐记》:宋代词学批评的纲领

60. 上海的PISA测试全球第一的奥秘何在——基于中国教育文化传统的视角

61. 中央苏区农民政治动员中的性别与权力

62. 南移与北归——20世纪中国文学今古之变的历史图像

63. 教师专业发展即专业实践的改善

64. 我国人口结构的转变及其对体育发展战略的影响

65. 阅读推广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问题分析

66. “神人关系”及其信仰方式的构成——基于“长三角”地区的数据分析

67. 先秦出土文献语料类型分析刍议——以《包山楚简》与《郭店楚简》为例

70. 生育意愿中的独生属性与夫妻差异——基于上海市夫妻匹配数据的分析

73. 格里高尔的“抽象的法”:重读《变形记》

74. 新文化运动反传统之辨析

75. 国家安全视角下的航行自由

76. 防空识别区与海洋飞越自由

77. 中国刑事证据制度体系的优化

78. 大城市城乡结合部公共服务资源是如何配置的?——以上海市J镇为例

79. 城市空间利益的正当分配 ——从规划行政许可侵犯相邻权益案切入

80. 违约金担保功能的异化与回归——以对违约金类型的考察为中心

81.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农村建党——以安徽省为中心的考察

82. 大力提升高校外文网站影响力

84. 关于左联成立的若干问题

86. 分段审查抑或归口审查: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改革逻辑

87. 社会生活正常化:历史转折中的“家庭化”

88. 王氏父子著述体式与〈经义述闻〉著作权公案

90. 论意识形态的本质、功能、总体性及领域

91. 中国行政法学的体系化困境及其突破方向

94. 遮蔽与忽略:明清艺术史研究的另一面——以谢时臣现象为例

95. “现代”知识生产的另类途径 ——论早期商务印书馆的古籍整理 

96. 论柱式体系的形成——从阿尔伯蒂到帕拉第奥的建筑理论

97. 汉晋之际质任现象综论

98. 古书成书的复杂情况与传说时期史料的品质

99. “看得见”与“看不见”的海外大片——分账片引进二十年

100.重新审视地缘政治学: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视角

101.“理想”与“新媒体”:中国新闻社群的话语建构与权力关系

102.金融危机后国际投资体制的建构特征与中国的应对

103.如何定义太空:美国太空政策范式的演进

104.中国开放型发展道路的特性——质疑“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战略”

105.近代中国读书人的命理世界

106.怎样合理理解马克思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与许明先生商榷

107.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若干问题

108.梁大同三年佛立像衣带纹样的初步研究——兼谈蜀锦中的西域因素

111.从清华简《筮法》看早期易学转进

113.晋方言情态动词“待”及其否定关联和意外性质

114.战时平民保护的“上海模式”——“难民之父”饶家驹与他的上海难民区

115.审美的“复魅”:回到形而上学

116.音乐句法加工能力是否普遍存在?——以先天失歌症者对音乐句法加工为例

117.托勒密埃及油类专营制度考

118.朝鲜“倭乱”小说的历史蕴含与当代价值——以汉文小说为考察中心

119.中学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逻辑

120.近代上海同乡团体医院述略

121.教师共情预测能力及其策略的现状调查与启示

122.对三等来源的再认识

123.药师佛探源——对“药师佛”汉译佛典的文献学考察

124.多种声音 一个世界:中国与国际媒体互引的社会网络分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未来的发展取决于想象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