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人的思想被点亮了这句话怎么理解?

我们纪念本雅明,不能对他遗产的真实面目不清不楚或兴致索然。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本雅明究竟以何种思考回应现实?他在最后的岁月中为我们留下了怎样的遗产?

在本雅明逝世80周年纪念日,我们邀请13位本雅明的研究者、译者及出版人(汪民安、夏可君、秦露、杨俊杰、谭徐锋、林雅华、姚云帆、胡桑、姜雪、谢俊、王凡柯、李莎、汪尧翀),进行了一场深入而发散的笔谈,分别从爱(生活史)、死(接受史)、思(思想史)的维度透视本雅明。不同于系统化将学者思想按照不同主题进行编排的纪念范式,我们选择以一种或许更契合本雅明性情的方式来切入本雅明的世界。

在第三期围绕本雅明之死的笔谈中,秦露、杨俊杰、林雅华和谢俊引领我们重回本雅明最后岁月的思想现场。

作者们将目光投向本雅明的晚期生涯,及其对历史、革命等概念的思考:秦露从本雅明对“弥赛亚”——的呼唤切入,分析他如何借助弥赛亚时间这一历史的断裂与救赎时刻重新阐释历史唯物主义,释放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潜能;杨俊杰经由本雅明的遗嘱,带领我们重新解读其好友阿多诺在整理本雅明遗作时对他的“照亮”与“遮蔽”;林雅华指出本雅明革命概念中蕴含的矛盾,认为其革命俨然变成了无主体的狂欢;谢俊则将注意力集中在本雅明对辩证唯物论的思考,并指明他与阿多诺的真正分歧。 

我们在编辑中尽可能保留了每位作者不同风格、结构与情感的痕迹——正是这些远远谈不上体系化的碎片,如同棱镜折射出本雅明思想遗产的“总体”,也映照出他所面临的实践困境与思考限度,而这恰恰是我们在今天重新激活本雅明思想能量的关键所在。 

撰文丨秦露、林雅华、杨俊杰、谢俊

策划编辑丨新京报记者 董牧孜 实习生 谢廷玉

我的博士论文是以研究本雅明《德国哀悼剧的起源》作为主题。就在写作的那段时间里,我曾日夜与之为伴,忽而忧郁,忽而狂喜,忽而恍惚,忽而沉重。他的文字如同巨大的黑洞般的存在,使阅读者被不断地吸入与缠绕其中,不可自拔:

他的语言如先知的启示一般突然降临,没有丝毫征兆与铺垫;他的行文风格如同独白,从不向外发散,好像他并不准备和别人对话,也不指望能够被人读懂;他的话似乎单独每一句都能明白,合起来却往往不知所云;他经常会引用一大堆文本,读者却常常不知道他所引用的观点究竟是在赞同它,还是在反对他,而答案只能从他只言片语的语气中窥见。曾经不止一次看到本雅明的中译本中会冒出一大段译文,结果与原文意思截然相反。而此时的心情对于译者绝不会责备或嘲笑半分,有的只有同情——谁叫他翻译的是本雅明呢。

这样一个本雅明可能会令人觉得他的思想离自己的生活很远,然而当你无意中抬头去打量习以为常的生活,从中闪现出一点小小的断裂与缝隙,并从中窥到一点秘密之时,会发现本雅明正在那个缝隙中对着你笑,原来他早就在那里。他又像一个思想碎片的收藏者,每当你参观他的收藏室,不经意间随手捡起其中的一个碎片仔细端详,你就会突然掉入一个巨大的陷阱之中。然而这陷阱又可能忽然变成爱丽丝的树洞,从此进入了一个别有洞天的新世界,等你再回到原来的世界中时,一切与原先无异,一切又都变得不同。

直到论文写作的最后,我始终走不出来的一个树洞就是:他的弥赛亚到底还会不会来?

保罗·科利的画作《新天使》。

本雅明生活在一个危机重重的时代:世界大战、法西斯政权、犹太人的流亡与杀戮……这是一个比任何以往都盼望弥赛亚来临的时代。如果说本雅明的弥赛亚开始是神学的,后来是美学的,那么到了他人生的最后阶段,无疑是历史的。在他生前最后一篇重要的文章《论历史的概念》中,他描绘了保罗·科利的一幅名为《新天使》的版画:

它表现了一个天使,似乎要从某个他盯着的东西那里离去。他眼睛睁得很大,嘴巴张得很开,翅膀展开着。历史的天使一定就是这副模样。他的脸扭转着朝向过去。在一系列事件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地方,他看到了单一的毁灭,不断地将堆积着的残骸扔在他的脚下。天使本来想留下来,唤醒死者,将所有被击碎之物收拢成一个整体。但是一阵风从天堂吹来,捕捉住了他的翅膀;这阵风如此强劲,天使根本无法接近那些残骸。这阵风把他毫无抵抗地吹向他背对着的未来,与此同时,在他面前堆起的废墟直冲霄汉。这股风暴就是我们所说的进步。

然而在一首献给本雅明29岁生日的诗——《天使的颂词》(Gruss vom Angelus)中,他的好朋友舍勒姆同样写到了这位“新天使”:

我的翅膀准备好了飞翔,

如果我待在永存的时间中,

面对着同一幅版画,他的好朋友舍勒姆的天使也准备调头飞向过去,但两者的区别在于:舍勒姆的天使还没有遇到“进步”的狂风,这狂风,便是历史主义所带来的进步史观。

从“现代性的绝症”虚无主义之中,拯救历史

人们往往愿意将希望寄托于未来,现代人尤其如此。这是因为除了对未知的未来所保持的朴素的期待之外,每个现代人都经历了“历史主义”观念的洗礼,在它的中央稳稳端坐着的,是黑格尔气势恢弘的庞大体系。在其中,“历史”犹如一支带着使命的利箭,飞向最后的目标,途经的每一个“事实”都被它标记成为指向最后目标的记号,成为通往这一目标的阶梯与中转站。历史从而成为一连串连续不断、密不透风,且彼此具有因果关系的

这样的“事实”只为了一个共同的最后目标而存在,而有意义,其余的“事实”则被淹没和遗忘。这些“事实”也因此必然是不断改善和进步的,人类从而沉浸在越来越好的假象之中。然而,一旦这个目标破灭消失了——无论它是神圣王国的来临、绝对理性的实现还是别的什么世俗政治理想,失去目标的历史珠串会迅速断开,失去意义的“事实”会如同散落一地的珠子,人类也会因此陷入虚无主义的深渊。

虚无主义是现代性的绝症,为此,欲拯虚无主义之顽疾的现代思想家,无不从对付历史主义下手。而本雅明的思路正是以历史唯物主义替换掉历史主义,或者说,拯救历史。

本雅明在“历史唯物主义”概念中,首先引入和还原的是历史阅读者和个体观察者的体验,从而把历史的客体从传统历史学家的“历史连续性”中被释放出来。正是从作为解释时刻的当下出发,过去的维度才得以回溯性地敞开。“过去只有当它被认出的瞬间所闪现出一幅图像时方可被把握”。

在他那里,历史是倒写的,从认识与阅读历史的人那里开始回溯。历史不在于曾经“客观”发生过什么事情,而在于每个时刻的人如何阅读和理解这些事件,将其放入何种框架中以赋予其意义。这样,目光便从未来转回到当下,并用这个“现在”充满过去的每一个瞬间。“历史是一种建构的对象,其地点不是同质和空洞的时间,而是充满‘今日时间’的时间”。在这样的过去之中,每个时刻都充满着集体的记忆,同时也担负着乌托邦的希望。我们与过去的关系、对未来的想象都融入到今天的感觉之中,过去-现在-未来作为一个整体交融于我们当下时刻的经验之中。

这种从“现在”的经验中获得重生的“过去”是否依然是一个整体?如果是这样,那历史不过是从指向未来的连续体变为指向当下的连续体而已。事实上,每一个“过去”的瞬间,都是一个独立、多元且割裂的单子。

正如本雅明在早期的《新天使期刊发刊词》(1922)中所引用的《塔木德》神话的天使形象:“一群天使从来就不再重唱他的圣歌。因为上帝每天都会创造出一群新天使,这些天使在上帝面前唱起新的圣歌之后就消失了。”每个天使只唱一次圣歌就会消失,意味着历史被粉碎为无法计数的碎片,从而也化身为无数个弥赛亚的时刻,每个瞬间都携带着弥赛亚的信息。这样的信息可能被人们捕获,也可能不会。这样的时刻显露在失败和偶然的事件当中。因此,“唯物主义历史学家”的任务在于搜集散落在过去的“希望的火花”,并使之在当下时刻的内部复活。似乎是人们在等待弥赛亚的降临,其实,也是弥赛亚在等待着人们的发现。这个不确定性,是犹太弥赛亚主义最大的特征所在。

本雅明在包港的纪念碑,此地即是他殒命之地

这些散落的弥赛亚真理从来就是多元的,这样的总体性也从来只出现在具体的现象中。它们之间可以彼此呼应,但从来无法合并,就好像星座一般。每颗星星都独立孑然,所谓大熊、小熊星座的称呼,无非是我们将它们暂时相互关联的理解模式。它们从不同质,彼此共在。这种“真理”既是全新的又是永恒的,就是那种“似乎永远就存在于那里、然而仿佛又是与我们第一次谋面的东西。”所以,对历史的理解既是一种发现,又是一种确认。

马克思的本雅明,与本雅明的马克思

乍一看去,很难辨识出这种带有神秘的浓厚犹太意味的思想与马克思有什么关系。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新天使”形象中,本雅明揭示出马克思的“革命”所具有的弥赛亚意义:马克思将这朝向历史的广阔天空中辩证性的一跃理解为“革命”,从而将同质化的空洞历史中炸出一片充满现在时间的历史时间。革命阶级的特征正在于,在行动的时刻,他们意识到自己可以炸开历史的连续性。

就这样,本雅明从马克思手里接过了历史唯物主义,将历史从黑格尔式的辩证法手中解救出来,不再成为绝对精神的奴隶。而在本雅明手里,他把马克思从重新陷入僵化的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重新释放出来。回望历史,铁板一块的逻辑松动了,每一个时刻,这片土地上的人都在行动,都在创造,最后凝结成闪亮的瞬间。弥赛亚不曾从遥远的未来降临,然而,他终究已经来过。

本雅明的转向:如何进行现代社会的考古?

本雅明是一个描述文明断裂的理论家。在他看来,人类历史的进程并非暂时的断裂而是永恒的断裂。随着技术与社会的分离,灾难就已注定。正如他在《经验与贫乏》中所说,“一种全新的贫乏伴随着技术的快速进步而降临人间……现在我们所面对的不仅是私人经验的贫乏,而是整个人类经验的贫乏。这将导致一种新的野蛮。”确实如此,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无疑印证了贫乏与灾难的现实。与此同时,它也是包括本雅明在内的这一大批犹太知识分子至深的思想伤痕。 

经验之丧失、灵晕之消逝、战争之恐怖构成了本雅明历史哲学、神学理论、文学批评的重要关切。然而,面对这一现代性困境,本雅明的应对方式既不是摧毁理性、也不是启蒙辩证法;既不是对理性概念的直接拯救、也不是对辩证法的直接拯救;而是在不断打破传统概念的基础上,以非范畴化的思想重新探索获取本真性的道路。

随着共产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所带来的社会变动,本雅明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用重建过去来获得拯救。这种转向世俗性的思想取代了他早先通过形而上学或神学来获得经验的想法。在转向世俗性的同时,本雅明实际上是要把经验的物质基础转移到历史和社会当中去。这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其产生的影响。马克思在公开批判黑格尔理论中残留的历史神学与目的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性。他特别强调人的社会历史属性,也就是强调价值不是抽象的、自由不是个体的,而是一系列具体、充满历史感和经验意识的存在。

“现代性”滚滚向前,文明的丰碑在被不断树立的过程中,也堆积起了高耸如云的废墟之塔。进步叙事的风暴再强劲都无法摧毁这座废墟之塔。本雅明却在逆风前行的回望中看到了这堆废墟中本真性的残骸,也看到了形成自己思想的唯一机会。《拱廊街计划》正是本雅明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代表作。在写作《拱廊街计划》之前,本雅明接受过肖勒姆的神学立场,也接受过布莱希特的文学批评立场,更接受过阿多诺的历史哲学立场,但是从《拱廊街计划》开始,他试图提出一种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批判(Materialistischen

其实,早在1935年写给肖勒姆的一封信中,本雅明就指出,《拱廊街计划》的核心主题是“商品拜物教”。很显然,在分析“商品拜物教”时,本雅明依据的是马克思的《资本论》。我们知道,马克思在分析商品的价值形式时,已经指出商品所具有的神学外表。本雅明继承了马克思的分析方法,并用这种方法深入分析了19世纪资本主义的兴起与文化生产。拱廊街在建筑上的使用是在18世纪,意为进入大建筑的连接通道。其后衍生出了多重意义,例如“单行道”、书页中的空白页,音乐旋律的过渡等。正是这种多义性促使本雅明坚持把它作为自己历史哲学的认识主题加以阐释。

真正的拱廊街最早出现在巴黎皇宫,呈现为U形。法国大革命前,法国王室为应对财政危机,将这个U形回廊的外部出租以弥补王室开支的不足。1789年那场激起人们去攻打巴士底狱的著名演说就是在这里发表的。所以在法国大革命之后,这个U形回廊就成为了资产阶级的代表型空间。这个跃上历史舞台的崭新阶级不仅有了自己的空间观念,同时也焕发出了新的历史兴趣和历史要求。就此,原本隶属于皇室的拱廊街成为了资产阶级政治胜利、商业成功与品味时尚的标志。到了19世纪,拱廊街遍布欧洲的主要城市,用以表达人们的全新生活感受。

可以说,拱廊街以18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法国大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分别宣告了自己的发生和结束。它所表征的正是19世纪资产阶级的命运兴衰。换言之,作为自由资本主义的产物,拱廊街和自由主义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紧密相关。它体现了自由资本主义的繁荣和毁灭,它也象征着市场和竞争、幻想和进步等所有自由资本主义的精神。当然,拱廊街建筑本身并非本雅明的分析重点,真正的重点是它背后的那个社会环境、那个工业与经济迅猛发展、都市与现代文化异彩纷呈的法国与欧洲。

19世纪的法国,不仅有琳琅满目的拱廊街、繁盛多彩的世界博览会,也有政治独裁与资本主义的迅速扩张之间所带来的革命。物质景观掩盖下的政治层面的波涛汹涌,具有强大的时代隐喻性。这也正是本雅明进行拱廊街创作的出发点——在历史的波诡云谲中,挖掘资本主义社会的前史,进行一种知识考古学。

“如何进行现代社会的考古呢?那就要回到现代社会的前历史阶段,回到那个当下的世界经济体系和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生发点。资本主义时代的种种特性,种种景观,都与19世纪的法国具有密切的关联。”因此,本雅明的《拱廊街计划》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借由巴黎拱廊街的产生、发展乃至衰亡背后的一整套社会现实与物质生产关系的变迁呈现,探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构成与文化构成。

回到历史现场,重建历史与当下经验的本真性,是本雅明唯物主义转向的思想内核。他对资产阶级“进步性”历史叙事的排斥,同样也反映在对传统哲学理论之连续性的排斥上。换言之,他所处理的并非整严系统的哲学理论,而恰恰是不同理论在相互厮杀中留下的伤口,这些伤口为他的深入探索提供了可能。“真理不可能通过知识的形式来传达,因为它必须被体验……”因此,本雅明拒绝了抽象性理论,拥抱了图像。也就是借助达达主义者和超现实主义者所提供的蒙太奇技术来让他所描述的事物说话。他将其称之为“辩证法的图像理论”(Theorie des Dialektik Bildes)。认识不能被还原成逻辑推理,而只能保持在语词的形象空间当中,表现在充满经验的具体空间当中。“这个世界只有通过真正的体验和具体的把握才有可能重新变得富有意义……这种对现实的审视能够防止堕入现实的空虚。”

本雅明之死,与“革命理论”的危机

不过,在《拱廊街计划》写作后期,尤其是在写作《论历史概念》时,本雅明的精神和肉体都承受着巨大的压迫与折磨。从德国流亡到巴黎,他一直处于生存的边缘,也一直有自杀的念头。莫斯科曾一度是他逃亡的目的地,但1939年希特勒和斯大林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此后又签订了《友好条约》,所有这些使得本雅明对法西斯主义和斯大林主义陷入彻底的绝望。

对社会的无望以及社会的压制促使本雅明在生命的最后回归了神学,提出了一个具有弥赛亚主义色彩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案——社会变革既不能依靠对自然的盲目剥削,也不能依靠历史的无意识进步,更不能依靠对文化的理想化和对劳动的拜物教化,而必须依靠弥赛亚降临的“例外状态”(Ausnahmezustand),以及在此例外状态下革命者的“当下”(Gegenwart)决断与直接行动。他认为,“只要能把神学范畴纳入自己的结构当中,历史唯物主义就可以处理一切对象……唯有如此,它才不会惧怕任何敌人——包括法西斯主义。”

实际上,本雅明的这一突破方案,或者说革命概念是矛盾的。他想要借助一种紧急状态的降临,突破资产阶级统一性的历史叙事,显现革命的当下性与行动性。但是,如何建构“革命者”这一历史与行动的主体性呢?丧失了主体性的革命终究只是一场乌托邦的理论狂欢。他在历史唯物主义中添加的弥赛亚神学配方,最终并没有将他从无望的毒药中解救出来。

在本雅明历史唯物主义“革命概念”的矛盾中,不仅显现着哲学的危机(因为自黑格尔以来,哲学再也无法兑现它所提出的总体性要求),还隐藏着“革命理论的危机”(Krise der Revolutionstheorie)。“革命理论”的危机主要表现在哪儿呢?它就表现在革命实践的主体性究竟如何形成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上。

正如我们在《拱廊街计划》中所看到的那样,当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及其所带来的普遍商品文化占据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商品交换与货币成为异化劳动的中介之后,整个人类都在抽象化的交往中进入了异化世界。在经验与本真性的灵晕消逝之时,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应的意识形态早已深深侵蚀了革命主体得以形成的可能基础。

革命的主体性这样一个历史性的问题,实际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所有社会思潮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在20世纪20年代有两部代表性作品——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和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与哲学》。卢卡奇和科尔施在写作这两部作品的同时,正值法兰克福社会学研究所的诞生。因此,霍克海默、阿多诺以及本雅明等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与卢卡奇、科尔施是几乎同时面对这个问题的。

卢卡奇和科尔施对主体性问题的讨论,首先要直面的就是商品拜物教的历史效果,尤其是直面人的异化这个根本性的问题。换言之,他们所讨论的核心是,革命之所以在俄国取得胜利,而在西欧却遭遇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革命的主体性在商品拜物教与人的异化中的颓然败落。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试图从主体性问题的先验哲学角度为无产阶级寻找一条出路。而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家们并没有这样做。他们是想通过对商品结构的分析,通过对法西斯主义对工人运动的迫害以及斯大林主义对共产主义的迫害研究,形成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以解决革命主体性的问题。

在本雅明这里,尤其是在其生命的最后阶段,他已经放弃了一切蕴含革命潜能的救赎方式,明显地朝向神学范畴回归。既然用哲学方法已经无法解决革命主体的意识形态问题,无法解决商品拜物教的意识形态宰制问题;那么,唯一可行的方式,就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当中嫁接神学范畴,以此建立起一种乌托邦性质的阶级意识。

1938年本雅明在写给阿多诺的一封信中说:“这是一场与战争进行的赛跑,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恐惧。而我却有一种胜利之感,因为我已赶在世界毁灭之前,将那几乎进行了十五年的游荡经验全都收藏好了。”然而,正如本雅明本人的遭际所表现出来的那样,他的理论尝试犹如星丛点亮了此后人类思想的光耀,而他本人却湮没在了残酷的历史废墟之塔当中。

本雅明的遗嘱:把“我的那些思考”,看得比命更重要

翻过比利牛斯高山,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来到风声鹤唳的西班牙边境。手里没有法国官方离境许可,西班牙不许入境并拟遣返。间道前往美国的愿望,眼看就要落空。他的悲哀那样深重,他的死为文明的记录、野蛮的记录写下一个沉重的注脚。当弥留之际,身边只有逃亡路上的伙伴。据说留下一些话,请古尔兰德夫人(Henny

阿多诺,既是本雅明的好友,也与他在诸多观念上相左,在本雅明去世后整理了他的诸多遗作

écrire,“无路可走的境地里,我没有别的选择、只能结束。在比利牛斯山谁都不认识我的一个小村子里,我的生命走到尽头。我请您把我的那些思考带给我的朋友阿多诺,把我身处的境地告诉他。我没时间写了,所有那些我想写的信”(本雅明著作全集第5卷,1203;英语翻译参看Howard Eiland写的传记Walter Benjamin: A Critical Life,675)。经比对确认是古尔兰德夫人笔迹,然而是本雅明的口吻。

阿多诺的助手、学生蒂德曼博士(Rolf Tiedemann)合理地推断指出,逃到美国以后这位女士应该跟阿多诺见过面,把本雅明的话回想起来写在纸上。倏忽已是七十年后,真希望他把想写的信写完!也许写作能让他找回活力,也许身上为数不多的钱财可以疏通,也许边境管控旦夕有变……

遗嘱用法语,又重托于阿多诺,就连蒂德曼也觉得有些惶惑。这里倒是倾向于认为,原话若真是法语,也有可理解之处。以本雅明最后一年所作书信而论,从1939年9月25日写给阿多诺夫人的信(本雅明书信全集编号第1318)算起,至编号第1376为止,只有6封是德语,其他都是法语。日常交流用语,恐怕更是尽量用法语,免得惹人留意。至于本雅明与阿多诺的交情,虽然近几年来难言愉快,但不久前已出现微妙变化。

1940年5月德国进攻法国,本雅明和妹妹多拉(Dora Benjamin)从巴黎一路南下,躲到靠近西班牙边境的卢尔德(Lourdes)。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阿多诺领导的“社会研究所”,帮他办到了前往美国的签证。本雅明把物品、资料交给多拉保管,到美国驻马赛使领馆取件。又与古尔兰德夫人母子结伴,沿地中海海岸线前往西班牙。多拉保管的资料,十个月以后由多姆克博士(Martin Domke)带到美国纽约,直接交给阿多诺。

这想必是遵照多拉的交代,推想起来恐怕正是本雅明的安排——若顺利抵达美国,交给阿多诺无异于交给本雅明本人,若遭遇不测则至少还有阿多诺。换言之,大概至少从待在卢尔德,抑或得到美国签证申请成功的消息时起,本雅明已对老朋友恢复一定程度的信任。在不能鼓起“存在的勇气”或“生的勇气”的最后时刻,请身边人将“我的那些思考”交给阿多诺,设想其将与交托给多拉的资料最终会合,其实也在情理之中。遗嘱所涉的“我的那些思考”,据那位领着本雅明翻山越岭的菲特库夫人(Lisa Fittko)回忆说,他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重要。如果真交到阿多诺手上,相信会有相宜的说明。可叹所担心的事情终于还是发生,本雅明的遗嘱成为无物之词。

丢失的物,抑或“我的那些思考”,不少学者愿意设想其为“拱廊街计划”。这里赞同蒂德曼的意见(同前,),它恐怕就是“历史哲学论纲”,或曰“论历史的概念”。一方面,“拱廊街计划”似篇幅较大,要参考的材料多,逃亡路上不容易写作。此外,可供参考的是,本雅明在1940年8月2日写给阿多诺的信里还表示,前途未卜的境地里其所挂念的,不是“拱廊街计划”,而是关于别的内容所写的东西(本雅明书信全集第6卷,475)。另一方面,本雅明在人生最后阶段对“历史哲学论纲”相当看重。与阿伦特(Hannah Arendt)相谈甚欢,赠以“历史哲学论纲”。离开巴黎,寄存的材料里有“历史哲学论纲”。与多拉分开,托其保管的资料里又有“历史哲学论纲”。

身后事:阿多诺黯然离开,本雅明成为“先知”?

这三份“历史哲学论纲”均留存至今,内容存在着变动,且都未完成。这表明本雅明期间一直在写作它,去马赛以前仍没有写好。自马赛往西班牙的路途上,最有可能写作的便应当是它。阿多诺首先整理出版的作品正是这篇,且称其为“本雅明最后写的作品”,恐怕也是经过仔细思量。值得一提的是,有研究者甚至指出正是“历史哲学论纲”给本雅明惹来杀身之祸,并推想古尔兰德夫人传递的遗嘱或系编造。本雅明遇害而非自尽的坊间传闻,终于有了一种牵连深广的论证(Stephen

倘古尔兰德夫人所述基本属实,倘1940年底来到美国以后很快找到阿多诺,那么,面对这无“物”的遗嘱阿多诺一定伤感。若所涉之物正是“历史哲学论纲”,若她大致看过、又能讲述一二,那么,打开多姆克博士带来的箱子,发现其中有“历史哲学论纲”,阿多诺一定欣慰!诚然,多姆克博士(1941年7月)带来的“历史哲学论纲”,与之前(1941年6月)阿伦特交给阿多诺的“历史哲学论纲”有较明显差别。

阿多诺应该很容易判断出,多拉转交的版本包含着新的思考。既然知道本雅明一直在改“历史哲学论纲”,就会想到被弄丢的“终极”版本可能还有变动。但他当时能做的事情,只能是根据现有的诸多版本,编出一个成形的“历史哲学论纲”,把本雅明动身去马赛以前的构思展示出来。遗憾的是他没有跟阿伦特解释,“历史哲学论纲”1942年出版以后自然让阿伦特感到愕然,相互间的误会越来越深(杨俊杰:《本雅明历史哲学论纲考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8-15)

倘如此重构并非无稽,则可知就本雅明遗嘱而言,阿多诺确实尽心尽力。非仅如此,阿多诺还在遗嘱以外,承担起遗物整理的工作。本雅明离世以后三十年间,他推出本雅明文集两卷本(1955)、本雅明书信集两卷本(1966,与朔勒姆Gershom Scholem合编)等,付出辛劳几多!本雅明无疑才华横溢,但著作能够适得其所,来到灯火通明的地方,很大程度上还是要感谢阿多诺的推广、介绍。

《本雅明历史哲学论纲考辨》,杨俊杰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

在把本雅明“照亮”的同时,阿多诺也带来了“遮蔽”。本雅明书信集两卷本出版以后,有研究者毫不客气地指出,本雅明1939年4月8日写给朔勒姆的信,当中有些话对“社会研究所”表露失望之情,出版时竟被删去。本雅明当初给研究所投稿,在阿多诺那里遭遇批评,抑或本雅明与布莱希特交往深入,相关文章很多,何以均未收入本雅明文集两卷本等等——所有这些事情联系起来,阿多诺与本雅明的关系在人们心中便被打上问号(Arendt

自1966年底至1967年初,阿多诺的形象骤然下坠。二十年来德国公众所见到的,仿佛是一张虚伪的脸孔。本雅明似乎所托非人,这位朋友以前打压本雅明、乃至忍见本雅明陷入绝境,后来又摧残本雅明的思想肖像。

让事情雪上加霜的是,阿伦特1968年推出本雅明作品英译集Illuminations(该英译集已有中译本,即张旭东等译《启迪》),取自本雅明文集两卷本,却特就《历史哲学论纲》编辑情形公开表示质疑。置此漩涡之中,阿多诺期间并非没有回应(曹卫东:《法兰克福学派与学生运动:1968》,载《视界》第5辑,216)。只是当时西方社会震荡,阿多诺又猝然离世(1969),他的傲气、不屈,他的犹豫、顾虑,刹那间俱成前尘往事。

自1970年代起,本雅明研究进入新阶段。德国启动本雅明著作全集编辑,承担者是蒂德曼。美国开始关注本雅明的文学批评,推动者是阿伦特。逐渐地,全世界都在研究本雅明、想念本雅明,一位与阿多诺有过“本阿之争”的本雅明,一位不啻是数字时代先知的本雅明。阿多诺的黯然离开、本雅明的走向辉煌,衔接得如此动荡,试问当初谁能想到?

(感谢友人马千惠自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惠寄资料多种。)

本雅明的思想遗产,阿伦特误读了本雅明?

本雅明在中国的知识界绝不是陌生人,人们很自然会想到波德莱尔和巴黎,拱廊街与密谋者,游手好闲者和拾垃圾的人,或现代“文人”的波西米亚风姿,而这也关及对1980年代的记忆。不过当年本雅明的“文人”像的绘制者之一的张旭东,却在十年后对这种八十年代理解提出了批评:

“如果在80年代,把不同的思想传统和意识形态混为一谈的做法还可以原谅的话,在90年代,中国学人就没有任何托词再继续那种仅凭社会心理支撑的、粗放性的读书思考方式。”(《启迪》,第3页)

把不同的思想传统和意识形态混为一谈主要指当时知识界将对本雅明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接受和对德法浪漫主义,存在主义和“诗化哲学”的认同混在了一起。所谓的粗放性,指的是对西方的知识拿来就用,图新求快,所知却不过一鳞半爪。

于是这位论者认为对本雅明更负责的态度是对他做全面透彻的研究,既要进入他所处的社会语境,也要熟悉他的思想美学前提,如一战后的欧洲精神危机及马克思主义在当时的影响,柏林犹太富裕家庭的教养方式,本雅明领导过的德国青年运动和他受的新康德主义训练,他和犹太教宗教哲学的关联,及魏玛表现主义各流派、先锋电影与布莱希特的现代戏剧实验等等。这些列举未必完备,但论者提的问题很关键——我们纪念本雅明不能对他遗产的真实面目不清不楚或兴致索然。 

下面我想简单谈谈本雅明的一个在辩证唯物论思考方面的遗产,我以为目前的研究对这个方面有些忽视。当然清理本雅明遗产并非易事,这不光因为他思想的繁杂,他隐秘的警句式表达,他浪漫派的断片风格,以及他的突然离世导致的思想总结的遗失,这个困难还在于他身后对他遗产的激烈争夺。

譬如在德国是阿多诺整理了本雅明的《文集》和《书信》,但在思想传播到美国的过程里,阿伦特在编辑他的重要文集《启迪》时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两者在文化政治和哲学思想倾向上都处于敌对位置。

阿多诺的问题我稍后再谈,就阿伦特给本雅明作的导论看,故意淡化本雅明后期马克思主义色彩的意图很明显。阿伦特说本雅明的马克思主义是半心半意的,还借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指责,说明本雅明的思想方法是“非辩证”、“静态”的,暗示本雅明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接近主要是生计考虑,这些谈法缺乏在谈理论问题上的谨慎,实在是过于潦草了。

阿伦特看到本雅明在《历史哲学论纲》里透露出了对“进步”目的论的怀疑,这并不错,但她还需认识到本雅明在前几年和布莱希特接近时对技术变革、革命进步的乐观态度,而且本雅明对“进步”的质疑可能一开始是受阿多诺的启发的(Aesthetics and Politics,p140),所以用这一点来说明他和法兰克福学派的分歧很不恰当。

阿伦特看到了阿多诺发现的本雅明以“滞留的观点思考运动”(《启迪》,第32页),但这绝不是说本雅明的方法论就是存在主义的“静态”的,事实上本雅看到历史演化中的自然史滞留的一面,或古物的成分,但他和阿多诺由此出发共同探索了关于“自然-历史”的辩证的思考,而阿多诺还特别通过对海德格尔的存在本体论的批判来辨明这种“自然-历史”观。(“The Idea of p111-124)而且自本雅明转向马克思主义,“历史”从来没有在他的思考中缺席过,有时甚至发展到一种粗糙的技术决定论(如在《作为生产者的作者》、《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里显露的),而从这个角度来说,阿伦特用“潜水采珠人”理解本雅明就有些似是而非。“似是”是因本雅明确实分享了一战及之后一段时间他所处社会的存在主义焦虑,即在一个物化的碎片时代里如何寻找救赎,而在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里,率先提出这个问题的是卢卡奇。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瓦尔特·本雅明 著,王才勇 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

但“非”是因为,从1920年代到1930年代,正如本雅明向阿多诺表明的,他一直坚持向马克思主义方法靠近,“不仅仅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忠诚,而是对过去十五年我们所一起经历的那个思想历程的坚守”(Aesthetics and Politics, p136),而在这个方向上探索的怕不止是阿多诺和本雅明,布洛赫,布莱希特甚至卢卡奇也一直思考着这个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问题——如何在碎片化的世界里重新探索历史总体性?这些德语左翼学者在问题的答案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也包括阿多诺和本雅明之间的分歧(阿多诺认为这是本雅明受布莱希特影响的结果),但这个方向绝不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的对远古、本真或诗性飞地寻找的方向,这就是为什么阿伦特用存在主义阐释本雅明的后期是根本错误的。

阿多诺与本雅明,分歧在哪里?

现在我们可较仔细地谈一谈阿多诺和本雅明在唯物主义方面上的分歧,这是一个理论问题,但也涉及到一段易引起误会的掌故。1938年本雅明给在美国的法兰克福社会研究中心寄去他的波德莱尔研究的第一个重要成果,《波德莱尔笔下的第二帝国时代的巴黎》一文,希望在中心杂志上发表。但不想遭到了拒稿,而这主要是阿多诺的意思,阿多诺给本雅明解释说,他拒绝发表是觉得这个研究不能代表本雅明的水平,认为这个稿本很多方面只是材料杂陈,在解释上过于节制,缺乏概念阐释,结果只是在“睁大研究去呈现存粹事实”,进而阿多诺还认为本雅明对马克思主义的使用是机械、粗暴、实证主义倾向的。

阿多诺的表述既显出他在理论上的坦率深邃,也暴露了他作为编辑的笨拙偏狭,他并没多考虑这次拒稿可能对深陷孤独的本雅明的打击,而且从编辑规矩来讲,也过于掺入了自己的主观意见。但把这个事件上升到本雅明的方法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的分歧,可能是夸大而且偏离了准心。

阿多诺和本雅明的分歧是显见的,但他们之间的探讨坦率真诚,且确实在探索辩证唯物主义的新的可能。他们讨论的语境是资本主义危机时期,在美学旨趣上受激进现代主义氛围的影响,所以他们都认为不可能像卢卡奇期待的那样以经典现实主义的形式通过英雄行动的展开来完成对历史总体的表征。现在的问题前提是世界已经是碎片化的、内在矛盾的了。

阿多诺坚持的方法是对结构整体的各个错综复杂层面做理性阐明,如你要分析波德莱尔的一个拾垃圾者,你就得分析他所处的社会地位,他所属的地狱世界与商品世界的关系,垃圾作为一种商品的废品如何又一次进入到生产与交换等等;但本雅明并未这样去做,他把一个酒醉的拾荒者形象和波德莱尔看到的城门上的征收酒税的告示直接联系起来,这在本雅明看来是完成一种“短路”,但阿多诺认为是在运用唯物主义时“无中介”的粗暴任性和主观主义,是来自布莱希特实用哲学的恶劣影响。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瓦尔特·本雅明 著,张旭东/魏文生 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 

然而本雅明在这个理论问题上寸步不让,他认为他在坚持一种真正的文献学态度,即让文献直接参与到思想建构中——具体来说比如针对波德莱尔的《酒魂》,文献学家可以让各种材料在作品的形象周边聚集,这些材料在原先的认识框架里都出于一种僵化状态,但通过星座式的并置,一种历史视角可能产生,这堆东西就会成为“惊奇之物”,而总体性的意义也就会像电线短路那样获得瞬间的阐明。这种思考有表现主义“从扭曲状态寻找抽象实质”的美学影子,也和当时激进蒙太奇手段——我们可想想《战舰波将金号》里的蒙太奇或达达主义的拼贴画——有亲缘关系,更和布莱希特通过充分排演混杂的舞台元素而获得一种对现状的理性阐明的思路接近。

所以,尽管阿多诺对本雅明的阐释的主观主义、无中介的批评有合理成分,但本雅明通过文献材料参与意义建构的方法论实际上更大有潜力可挖。只是本雅明在所提供的那个研究成果里确实没有完成他声称的这种阐明,他向阿多诺保证这会在他尚未写出的理论部分里被展开,可惜他的生命在两年后就意外终结,在这两年间他唯一一个重要作品是《历史哲学论纲》。

本雅明自杀前给阿多诺带话,似乎对思想讨论有很多未尽之言,阿多诺之后虽也努力整理、阐发他自己所理解的本雅明,但这种理论交锋的强度终因孤掌难鸣而褪色不少,而事实上整个1930年代德语世界内围绕辩证唯物论的诸多争论到目前都成了被尘封的遗产。

那么遗产如何开启呢?但回到我一开头谈的问题,怕只有对本雅明所面临的思想和实践困境有深刻的历史和理论认识,我们才能认识到他的思考的贡献和限度,也才能进一步对照我们今天的处境,去寻找重新激活本雅明思想力量的可能,而事实上这样一种死后重生或转世投胎,本雅明在早年的《译者的任务》里已经预言了。

本雅明著,阿伦特编,张旭东、王斑译:《启迪》,北京:三联出版社,2008。

}

栉风沐雨砥砺行,春华秋实又一年。

5年前,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召开。习主席强调,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我军政治工作,当前最紧要的是把4个带根本性的东西立起来:把理想信念在全军牢固立起来,把党性原则在全军牢固立起来,把战斗力标准在全军牢固立起来,把政治工作威信在全军牢固立起来。

重整行装再出发,政治建军开新局。5年来,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坚强领导下,全军深入学习贯彻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定不移推进政治整训,重振政治纲纪,重树作风形象,我军好传统好作风逐步回归。

5年征途如虹,5年气象万千。如今,“4个带根本性的东西”立得如何?部队有哪些新变化新面貌?近日,解放军报记者组成多个小分队,深入部队展开调研采访。从今天起,《解放军报》将陆续刊发记者发自部队的新闻调查。 

强军路上,挺起我们的精神脊梁

——第73集团军坚定官兵理想信念新闻调查

■解放军报记者 费士廷 赖文湧 特约记者 吴科儒

2019年仲夏,电影《古田军号》热映,再次唤醒人们的红色记忆:红军从井冈山突围到闽西期间,年轻的革命领袖带领年轻的红军,历经艰难曲折,在绝境中探索真理,开辟革命成功道路。革命领袖的热血、激情、信仰,触动了人、感染了人,也激励着人。

“古田溯源,我们明白了当初是从哪里出发、为什么出发。”第73集团军领导说,我们驻守八闽大地,是距古田“最近”的部队,也见证了《古田军号》的诞生。重整行装再出发,理想信念是我们事业和人生的灯塔,决定我们的方向和立场,也决定我们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

征途如虹,信仰如一。强军征途上,新时代的革命军人该如何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记者在这个集团军部队进行了深入调查采访。

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支军队、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

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

两年前,改革潮起,一纸命令,这支曾多次在全军同类专业比武中夺魁的精兵劲旅,分兵7路,进入新的作战序列。

16年前,也是他们,因任务需要,官兵告别妻儿,告别繁华的首都,一路南下来到闽南,落脚幸福山下。

时任团政治处主任韩鹭,清晰地记得两年前的那个瞬间:幸福山下,山风呼啸,已确定自主择业的团长眼含热泪,站在数千名打起背包、即将起程的官兵面前,哽咽着作了最后一次动员:“我们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这个团队走向终点之时,也正是这个集团军诞生之日,各路将士齐聚八闽大地,有的兴奋,有的激动,有的苦闷,还有的迷茫:改革潮涌,我们将走向何方?强军征途,我们该怎样迈步?

改革调整后的那个盛夏,闽南最热时节,集团军党委常委带机关干部赴古田参观见学。在古田,他们重新学习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伟大历程,重温了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

革命理想高于天。古田寻根,集团军上下深刻认识到,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支军队、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就能始终不渝、百折不挠,无论风吹雨打,不怕千难万险,坚定不移为理想而奋斗。

立理想信念的过程就是立人的过程。集团军官兵用实践作答、以行动昭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能培育出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

面对改革考验,他们本色不改。万人千车迎改革,党让干啥就干啥。张学风、左金峰是其中的代表,也是幸福山下走出的两颗“星”。他们在新单位新岗位干一行钻一行,苦练精练:张学风在东部战区陆军比武中夺得营长岗位第一名,荣立三等功;左金峰转任集团军某仓库主任后,从零起步,在陆军仓库专业比武中,夺取仓库主任岗位第一名。

面对挫折考验,他百折不挠。杨景忠担任连长刚半年,连队在集团军组织的军事训练质量抽考中成绩垫底。他挫而奋起,不换岗、不服输,紧抓训练不放松。年底,集团军组织“回头看”,杨景忠所在连队所有课目全优,荣立三等功。

面对得失考验,他心中坦然。廖春德是国防科技大学硕士毕业,5年时间职务“原地不动”,一起毕业的同学到了营职岗位,毕业时综合成绩排名第一的他还是正连职。他对记者自剖心态:“同学有进步,我与战士们一起摸爬滚打也是一笔财富,他们有他们的精彩,我有我的精彩。”靠着这股精气神,他所带的连队连续两年被评为先进连队,个人在旅集训中夺得第一名,荣立三等功。

理想信念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

理论武装是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营养

什么是信仰的味道?“90后”官兵如何迈好信仰之路?

在战友们的注视下,她落落大方走进现场,轻声细语地说:“请听一首老歌。”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这首《国际歌》,老一辈的人比较熟悉,但是‘90后’的一代比较陌生。我也是个‘90后’,说句实在话,当兵之前,很少听这首歌。但现在静下心来听一听,真的很动人,充满了信仰的味道。”

由声入味,中士彭凤瑶和她的“丫丫有约”节目为战友们献上了一道信仰大餐。

随后,从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到旅优秀共产党员群体,从采访视频到抗洪照片,从网上调查到朋友圈分享,在信息化传媒手段助力下,彭凤瑶由远及近、由大到小,把信仰讲得入情入理、触手可及。

从一首歌咀嚼出信仰的味道,彭凤瑶的精彩表现绝非偶然。几年来,她专心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论强军兴军》等书籍,积累了8个剪贴本、7本学习笔记,撰写15万字的心得体会,是一名善用兵言兵语讲好党的创新理论的小教员。

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许多官兵都说,原原本本学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强军思想,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将其内化于心,是坚定理想信念的丰厚精神营养。

理论武装、坚定信仰,贵在经常,也难在经常。

采访期间,记者所见最多的恰恰是“经常”:在集团军机关,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定期组织,内容丰富又突出重点;“强军思想大讲堂”分专题分层次,次次有亮点;“联学联建”开阔视野,互学互鉴。各个旅则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领学领读,互学互助,寓学于乐。

理论武装、坚定信仰,贵在自觉,也难在自觉。

纪枭雄是一位从大学生士兵成长起来的年轻军官,今年春节休假,他做了一个令人意外的举动:2月17日晚回到厦门老家,18日一大早就带着家属乘火车去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里里外外看了个遍。

“这里是人民军队的起点,当年,人民军队就是带着信仰信念从这里出发的。读过党史、军史和党的一些理论书籍后,我早有去参观见学的念头,只是一直没有机会。”他说,“我第一次提干受挫时,是组织给了我信心和希望。从入伍、选取士官到提干,一路走来的成长让我觉得,这是一支值得我尊敬、值得我为之牺牲的军队。”

理论武装、坚定信仰,贵在实践,也难在实践。

军队要能打仗、打胜仗,是习近平强军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一线带兵人,某防空旅一营主官黄江南深钻细研,不仅吃透这个重要内容的内涵外延,更带头践行。

一直从事政治工作的他,换岗担任营长之初,参加战区联合防空演练,由于指挥程序不熟、判断情况不准、误情错情不断,闹了个灰头土脸。

黄江南从训练大纲、战术教程、兵器理论学起,从拟制方案计划、精准指挥控制练起,一步步成长为一名优秀军事指挥员。今年,他带领全营千里奔赴渤海之滨参加实弹演练,发射某新型导弹,4发全部命中目标,打出了满堂彩。

基层官兵信不信,很重要的是看领导干部信不信、做得怎么样——

党员干部以身作则是引导官兵坚定理想信念的关键因素

“记者同志,我要参加党小组会,就不陪你们了。”

旅政委马荣根见面即告辞,理由令记者有点意外。

记者特意采访了党小组长——机要科科长徐东东。“那天的党小组会一共3个议题,近两小时。”徐东东还透露一个“小秘密”:因之前有人给马政委提意见,说他谈看法观点多、个人思想汇报少,那次党小组会他专门汇报了思想。

就餐时,记者与马荣根聊起了这件事。马荣根说:“‘三会一课’是加强党性锻炼、坚定理想信念的组织生活制度,我平时是这样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这虽是一个小插曲,却意味深长。该集团军主要领导说,基层官兵信不信,很重要的是看领导干部信不信、做得怎么样。

“己不正,焉能正人”。两年前,部队调整组建伊始,集团军党委就出台了廉洁自律13条规定:从住房分配和管理使用、车辆配备使用,到身边工作人员配备管理、手机和通信费使用、家属子女教育管理等,给自己念起“紧箍咒”。

有规定按规定办,没有规定从严办。记者采访期间,集团军机关办公大楼一楼大厅电子显示屏上,正公示集团军党委常委、部门副职领导9月份交纳公寓房租金、水电费、物业费、机关食堂伙食费、党费等情况,所有账目一目了然。

理想信念不是拿来说、拿来唱的,更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只有付诸行动才有说服力。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正在这里成为习惯、成为自觉。

往基层走,有的旅制订了依法抓建“五张清单”,把各级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必须干什么梳理得一清二楚,以人人看得懂、可操作的方式实现机关依法指导、部队依法运转;有的部队出台《为基层减压减负、为练兵备战增力增效措施》,重在管好自身,服务基层。

上行下效。某合成旅指挥通信连连续8年未评先,军事训练落后是主因。田应当担任连长后,以身作则,带头训练,破皮流血是家常便饭,手心磨掉过几块皮,不仅自己成为“精武连长”,荣立二等功,还带领全连官兵在集团军专业考核中夺得多项第一。

“成绩通报下来,我们都难以置信。”上士蒋天才说,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党员干部以身作则是引导官兵坚定理想信念的关键因素。

理想信念之火,也如春夜的细雨,能改变一个人、一支军队的步履与追求,也能改变人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

燃烧的理想信念之火正悄然点亮军营的每一个角落

“让我们在演练场上完成军旅生涯的最后一次‘冲锋’。”一页《请战书》的结尾,是207个官兵的签名和鲜红的手印。

今年8月,该集团军某防空旅突然接到任务,赴东北进行实弹演练。演练恰逢退伍工作展开之际,参加演练就会延迟退伍。于是,207名即将退伍的老兵共同写下了这份《请战书》。

再上一次“战场”、再当一次“先锋”、再打一场“战斗”,老兵们用战斗的姿态为自己的军旅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说到底是有理想信念之火在胸中燃烧。

有人说,理想信念是照亮前路的灯,是把准航向的舵;也有人说,理想信念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不惧考验的精神支柱。从这个集团军的实践来看,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能激发出官兵的自信、责任与担当。

——比武场上,战士说“当兵就当能打仗的兵”。中士王鹏貌不惊人,却有一股不服输的拼劲。在陆军“奇兵”比武之初,他所在的车组还只是旅里的“备用车组”,但他和战友不甘心做“备胎”,瞄着打仗标准下苦功,参加集团军考核时反超正式参赛车组。

正式比武时,他们的战车型号老旧,性能落后。但他们坚持比对手多练一点、多拼一下,最终一举夺魁。王鹏底气十足地说:“当兵就当能打仗的兵,比武场上要当能夺第一的兵。”

——演训场上,旅长说“打仗硬碰硬,训练必须实打实”。某防空旅砺剑中原,实地检验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能力,抵达伊始挨了“当头一棒”:12场对抗只赢了1场。

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旅长自我加压,果断“掐断”上级空情保障,逼着部队用自己的雷达在强干扰下发现目标,逼着指挥员自己推算目标轨迹。正式考核,他们在强干扰下取得了7胜5负的战绩。官兵们说:“虽然是小胜,却是实打实、硬碰硬的成绩。”

——选人用人,旅政治工作部主任说“公开公正,让努力奋斗的人如愿以偿”。干部调整使用历来是官兵关心的敏感事项。这两年,从集团军党委到各旅党委,岗位空缺、推荐选择、研究任命,选人用人公开公正。

记者在某旅采访时,旅政治工作部主任张谦刚刚就9月份干部调整交流情况向全旅干部作说明。“用了什么人、为什么用,我们要让官兵既清楚又服气。”张谦说。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官兵讲,理想信念之火,其实也如春夜的细雨,也能改变人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改变军营的每个角落。

行为习惯变了。以往体能训练,战士跑得多,干部跑得少,现在都是干部带着战士跑;以往节假日,有些官兵习惯“聚一下”“搞顿酒”,现在是一起“跑一个”,“八一”跑8.01公里,“十一”跑10.01公里。

心态想法变了。教导员何磊平说,风气好了,官兵探亲休假回来不再琢磨给领导带点什么,评功评奖提干不用琢磨领导心思了。自己上任一年,手下几百号兵,没有任何一位领导为战士立功受奖、入党、提干、考学等事情打招呼、递条子。

聊天内容变了。有22年军龄的二级军士长司升春说,以往大家没事聚在一起侃大山,聊的是“谁能喝酒、谁有关系、谁能照顾你”,现在聊的是“谁跑得快,谁得了奖、立了功,谁军事素质过硬”。

把理想信念融入平凡岗位,岗位就会精彩连连;把理想信念注入日常生活,时光也会熠熠生辉。穿行在八闽大地座座军营,记者耳闻目睹的一件件事不大,却触动人心、催人振奋: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中国梦、强军梦的信心,如江流入海奔腾不息,正汇聚成百万将士矢志强军的强大精神力量。

}

小学生课外阅读心得体会

读书的过程就是获取知识信息的过程,书上得来终觉浅要出成果,嘘,工行明白的说就是要会整合整合获取知识信息,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是孩子们的读书的行者

国家开放大学学习心得体会怎么写

对于企业来说,都会有一些企业内部的员工培训,对这些培训的内容,主要是想要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一般也会通过让员工撰写培训心得,来评估培训的价值。

国家开放大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新年伊始,“四个全面”战略走向前台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让人耳聪目明,体会深刻。

尤其加上“全面”两个字,意义深远,不仅意味着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而其重要性在于,它鲜亮地勾绘了民族复兴的深刻逻辑,从而成为畅想中国愿景、登高望远

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切入点和着眼点“四个全面”从去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第一次提出后,开始引人注目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在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和集体学习中、在春节团拜会上…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强调,让“四个全面”成为备受关注的“新提法”。

从经济发展的“双引擎”“双中高”到全面深改和扩大开放,从简政放权到结构优化,从创新创业到社会民生,乃至国防和外交,都将在“四个全面”中得到统一中国的发展。

需要“天人合一”的举国智慧,需要“以和为贵”的包容气象,需要高屋建瓴的全面战略,需要激发经济活力,需要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的改革精神,因此说“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中国怎么变,两会内外见”“四个全面”战略,既是中国发展道路的新指引;也是指明方向、协调步伐、全面科学思维的新要求今天的中国,需要在“四个全面”战略指引下,从民族复兴大业出发,融汇古今中西、把握时代脉搏,共筑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

体会心得: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

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

简略写出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或文章的内容,然后写出自己的意见和感想。

明确的说,就是应用自己的话语,把读过的东西,浓缩成简略的文字,然后加以评论,重点的是(着重)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

将读过的东西,把最受感触、最重要的部分作为中心来写;也可以把自己当作书中的「主角」来写;也可以采用书信的方式来写;更可以采用向老师或同学报告的方式来写。

如何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心得体会范文

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是全面从严治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必然要求。

政治意识强调政治方向,要求坚定信仰不迷失;大局意识强调认识高度,要求登高望远不短视;核心意识强调力量聚合,要求集中统一不离散;看齐意识强调步调一致,要求整齐划一不掉队。

“四个意识”的提出,是我们党95年奋斗历程的深刻昭示,是我们党3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总结,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题中应有之义。

全面从严治党,政治意识是根本,大局意识是基础,核心意识是关键,看齐意识是保证。

贯彻落实全会精神,要全面把握“四个意识”的深刻内涵和辩证关系,坚持把增强“四个意识”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要求结合起来,牢记政治责任,坚决维护大局,坚决维护领导核心,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把我们的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必须把纪律挺在前面,严明党的纪律,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

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

靠什么来保证党的团结统一?靠什么来保证全党令行禁止?要靠共同的理想信念,靠严密的组织体系,靠全党同志的高度自觉,还要靠严明的纪律和规矩。

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我们要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靠严明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保证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都要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

加强纪律性,无往而不胜。

我们要用铁的纪律从严治党,全面准确地把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让党内政治生活这个大熔炉“热”起来,让监督的制度优势充分释放出来,坚定不移把全面从严治党推向前进,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奋斗。

对升国旗有什么心得体会

天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国庆节。

十月一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了一天。

距今54周年前的1949年的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上汇集了来自全国五湖四海的56个民族的代表和首都北京军民共30多万人。

我们伟大的领袖、新中国第一任主席毛泽东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于是天安门广场上响起了一片“祖国万岁

的响彻云霄的陈陈欢呼声。

这声音通过电波传边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飞越千山万水,穿过苍茫的天宇传向全世界每一个想往独立、想往自由、想往幸福、想往和平的人们的心中。

毛泽东亲手升起了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于是每年的十月一日就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节。

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是一个非常卓越和伟大的民族。

我们有过繁荣昌盛的唐朝,有过强盛无比疆域辽阔的汉朝和元朝,更有灿烂美丽的唐、宋文化;但是也有屈辱的近代历史,从距今163年前的雅片战争到距今58年前的抗日战争的结束。

这105年里,帝国主义列强,曾经在养育中华民族的华夏大地上恣横行,上演过无数的血泪斑斑的惨剧。

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不会忘记八国联军一路烧杀抢劫到北京,是八国联军一把火烧毁了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举世闻明的“圆明园”等许多名胜古迹…,我们更不会忘记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的屠城兽行,杀害了30多万中国人民…,这一系列的丧权辱国、任人宰割的血泪的历史整整持继了105年

自从54年前的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那一天起,中国人民重又站起来了,在祖国96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洋上、陆地上、天空中相继飞升起第一颗导弹,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

一直发展到现在的洲际导弹和远程导弹,航天飞船,无人驾驶的宇宙飞船的升空…,从此中华民族又一次倔强地昂起了头,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同学们,只有强盛的国防力量,才有我们美丽的家园和幸福的生活。

过去我们挨打,是因为我们莫视了科学;现在我们强大了,是因为我们崇尚科学、亲近科学、张扬科学精神。

科学的力量是多么的伟大

科学唯系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强盛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未来的祖国属于你们。

为了祖国的明天永远长盛不衰,作为未来祖国的主人,你们有责任、有义务、挑起振兴中华民族的重担。

从现在起,要勤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做一个让父辈们可信任、可依靠、有能力的接班人。

同学们,10月6日(也就是农历九月初九)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节日—九九“重阳节”。

让我们借“重阳节”的到来,去登高望远,强健体魄;去郊游,体会大自然的美好和平生活的美好;去帮助爷爷、奶奶或周围的老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好事,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用实际行动向老人献上我们的一份心意。

最后,祝我们瓜沥二小的1076名同学和46名教职员工国庆节快乐。

让我代表远在异国他乡的校长向大家说一句:再见了,亲爱的同学们,再见了,敬爱的全体教职员工。

对净 敬 竟 静的心得体会600字

“静 净 竟 敬”:班级管理四境界

关于班级管理,许多优秀班主任有过成功的管理经验与办法。

笔者在汲取他人教育思想和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总结出,在班级管理中,“静、净、竞、敬”四种境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有效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班级管理应从保持安静的学习环境入手,为了帮助同学们养成“入则静,出才动”的好习惯,我从不在教室里大声训斥学生。

学生犯了错误需要批评时,我会把他们从人群里带开,这 种单独交流的教育方式,同学们更乐于接受,往往会收到更理想的教育效果。

教室安静了,同学们的精力都集中到学习上,即使再浮躁的学生也会不由自主地打开课本,开始学习。

这种安静的学习环境,应该成为班主任努力追求的管理境界。

青少年正是爱美的年纪,班主任应该合理地利用学生的爱美之心,正确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去追求美、创造美—身体力行地净化卫生,美化环境。

从日常生活讲起,从细微小事入手,从珍惜劳动成果着眼,教育学生自觉地保持环境卫生,主动地创造美好环境。

教室布置得干净整洁、宽敞明亮,人的心情也会变得轻松愉快。

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知道:在净化环境的同时,也能净化人的心灵。

保持教室卫生的整洁,并不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而是一项重要的育人工程。

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班主任应该组织全班同学积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积极地创造条件鼓励学生挖掘潜力,奋勇争先,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

在争先创优活动中,班主任要做善于发现“千里马”的“伯乐”,对学生进行正确地引导和积极地鼓励,从而激发起学生刻苦学习的强烈欲望,促进学生不断地进步。

一个学习氛围浓厚,充满竞争活力的班集体,对学生的成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班主任要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比、学、赶、帮,教育、引导学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尊老爱幼、尊师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通过主题班会、行为引领、纪律约束、教育培养、细节感悟、学习体会、社会实践、自我教育等切实可行的有效手段,帮助每一名学生树立起尊师敬长的正确观念,养成尊师重教的良好习惯。

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应该通过静、净、竞、敬四个境界的教育培养,努力创建和谐的班级环境,为创建和谐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静净敬竞竟,班风转主动

学有勤惰能为之分,习有时怠张弛之别;境有高低上下参差,界有雅俗死活九等。

人云:学习之难,难于上青天

吾曰:书山有路,唯事在人为。

问学哪得高如许,唯有方法活水来

学习之表境,须要静脑。

俗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我知风声雨声时入耳,家事国事皆关心。

斯是炎暑兼嚣境,唯吾心静自然凉。

你且识记,环境要我学也容易。

学习之纯境,首当净目。

室内一尘不染,我心十足向学;无阑干废纸以乱目,有缤纷知识而纯心。

岂能攀比衣着打扮,唯求自强厚德:书本乃我大哥大,与子昂“念天地悠悠”,交流情感;知识权作学哈哈,为元二更饮一杯,共赴前程

大家都理解,我要学圣贤。

学习之正境,必要敬天地父母师。

自然滋养万物,天高地厚,故君子大事定酬天地;吾侪受父母眷眷养育,虽无逾矩之事,心犹不忍

得师长拳拳教诲,如有片刻懈怠,情何以堪

要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应用登高望远,更上一层

要学我知识,青出于蓝;会登堂入室,更胜一筹。

学习之径,还当精心,警心,兢心,此谓三心。

退之有云: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我等有得:战战兢兢,计日程功。

学习之径,唯精唯兢唯警唯竞事竟成。

像花儿一样勇敢─《花的勇气》读后感

《花的勇气》讲述了千万朵小花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傲然挺立。

我才知道了花儿的美丽来自勇敢

一个周末,妈妈提议去爬山,我害怕辛苦不想去。

在妈妈的督促下,我才不情愿地跟在她后面。

妈妈专门选择了一条很陡的小路,只能上不能下。

我爬了一截就筋疲力尽了,两腿发胀两眼发黑的我站在那儿发呆,不想动了,可下又下不去,心情一片沮丧。

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到南山非好女

妈妈诙谐的语言驱散了我心头的郁闷。

我受到鼓舞,心情变得开朗起来,眼睛往顶峰看了看,做一个深呼吸,迈开大步勇往直前。

有时为了安全,我还两掌落地,当起了“爬行动物”,风呼呼地吹过,可我的汗却越流越多,我在心里暗暗地说:一定要坚持,一定要胜利

到达山顶时,尽管气喘吁吁,但我一点也不觉得累,妈妈和我眺望四周:远处的大海、繁忙的港口、林立的高楼在蓝天的映衬下格外美丽。

妈妈在我耳旁悄悄说:爬山不怕艰险,才可以登高望远,领略美好风光。

我听后若有所思,我要像花儿一样,有主见,有勇气,让自己在生活的风雨中锻炼

跪求学习古诗词鉴赏的心得,体会~急用~3Q3Q

(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来塑造形象。

顾名思义,“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

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

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

鉴赏时,必须先明确,作者是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的。

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鉴赏时,领会意境是必要的,而领会意境又必须具备对意象审美特点的把握。

例如: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诗,但也是一幅画。

这幅画的近处是“江枫”(二桥名,即江村桥、枫桥)的“渔火”和夜泊的客船,远处则是霜满和向“乌啼”(地名)那个方向落下去的残月,透过树丛还可隐隐约约的看到寺庙。

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枫桥夜泊”图啊

诗人很善于设色,霜天是透明的,渔火是鲜艳的,二者遥相辉映。

近处的渔船和远处的山寺,又通过钟声联系起来。

这样,就使得远景和近景交织成章,联成一片,使得整个画面色泽浓艳,生机盎然。

除了色彩以外,还有声音,夜空的钟声,一声一声地传到客船,敲在旅客的心上。

这怎能不引起旅客无限的遐想和带着愁思进入梦境呢

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丰富、浓烈的设色和兴致盎然的景物描绘,并不引人进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种美感。

这首诗有情意,有境界。

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会很自然地呈现出一幅情影交融、形神结合的立体图画,我们就象坐在电影院里看立体电影一样。

难怪这首诗很早就广泛流传,并且传到国外。

确实是一首难得的有意境的好诗啊!又如: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仅二十个字的短诗,其所以能够成为千古绝唱,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完整的意境。

鹳雀楼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已被河水冲没),共三层,由于楼址的地势高,所以登楼远望,周围景物尽收眼底:远处是中条山,近处是滔滔奔流的黄河,极目远望,还可隐约地看到晋南和渭河两岸的奇景。

因此,鹳雀楼在唐代就成为登临的胜地了。

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一诗中,用粗线条勾画了落日、晚山、黄河、大海等景物,显示出登高远眺的特点。

同时通过“依”、“流”等几个动词使自然景物活了起来,赋予自然景物以活泼的生命和神态。

“依”字且得很好,勾画出了落日近山的奇异风光。

“流”字也用得很好,象是注入这幅图画的一条动脉,使读者看到了千里黄河归大海的壮丽景象,甚至使读者仿佛听到了滔滔黄河水的声响。

加上“白日”、“黄河”等不同色调的对比,使人们想象中的“山”、“河”也染上了不同的颜色。

诗的后两句,貌似说明一种哲理,实则显示出:如果要看到更广阔更奇丽的情景,那就得“更上一层楼”。

由于前两句作了很好的铺垫,所以后两句一点也不干枯,相反地与前面的景象衔接得很好,气脉一贯,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新颖而又完整的登楼远眺图。

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也表现得很好,仅从登高望远的情景,就可看出诗人的思想情绪是积极向上的情绪。

这首诗不仅可以使人们看到一幅登楼远眺的无限广阔的艺术图画,而且能够有力地激发人们“更上一层楼”的思想愿望,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再如:孟浩然和杜甫写的两首诗: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月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两首诗都是名篇,都达到了情影交融、形神结合。

从“境”来说,二者都是气魄宏大,把洞庭湖那种浩瀚的气势、雄浑的景象有力地显示出来了。

但就“意”来说,二都又颇有差异。

孟浩然所抒发的情,只是个人之情,只是想到“欲济无舟楫”—想当官无人推荐。

而杜甫所抒发的情,虽然也有个人之情,但主要的却是忧国之情,想的是“戎马关山北”—关山北的战事。

因此,孟浩然诗就显得“境”大“意”小,而杜甫诗却是“境”大、“意”也大,二者铢两悉称。

一切文艺作品都需要表现感情,诗尤其需要表现感情。

对于这一点我国古代作家、评论家普遍认识到了。

比如《毛诗序》的作者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就是有名的“诗言志”的主张。

这里所说的“志”就是“情”或“情意”。

杜甫对诸葛亮十分景仰,他写了好几首专门颂扬诸葛亮的诗。

这首诗是公元760诗人初到成都时写的。

诗的前两句看来是写景,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思慕之情。

第一句中的“寻”字,说明诗人不是为了游山玩水,而是怀着对诸葛亮的无限思慕之情特地来瞻仰武侯祠的。

三、四句看来是写景,实际上也是抒情。

其中的“自”字和“空”字用得极好,表明尽管祠堂的阶下碧绿的花草,树上有黄鹂叫,然而“人去楼空”,人不在了,自然景色也是自生自灭,没有人欣赏了。

五、六句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高度赞扬了诸葛亮的伟大功绩。

最后两句流露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极度惋惜和悲痛。

诗的结尾所说的“泪满襟”的“英雄”,首先是诗人自己。

正因为诗人自己对诸葛亮的景仰和怀念如此深切,感情如此真挚,所以,就使得诗的艺术形象饱含了高度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以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成为千古绝唱。

又如:我们学过的王维的《渭城曲》

这也是一首被人们交口称赞的名作。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送别友人的地点和景色,后两句劝他的朋友在分手前“更尽一怀酒”,因为分手后就见不到“故人”了。

这两句,语言是朴素的,然而它不仅出色地表达了诗人自己对友人的深情,也表达了人们离别时的一种普遍的心情。

难怪这首诗在当时就谱入乐府,成为有名的“阳关三叠”,在各处广泛传唱,在后世也不知引起了多少人的共鸣。

作者对景象或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托在此景此物中。

2、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来抒发感情。

古代诗歌中绝大多数是间接抒情。

2001年第8题(4)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粗线条白描,也可以浓墨重彩,可以铺垫、衬托,也可以借助想象、联想来塑造形象。

(6)用典(也是表现方法)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 染力。

把握典故的思想,就需要了解作者的身世,熟悉典故的来历。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5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

这些典故就因为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和这首词的思想情紧密联系的,所以,辛弃疾来北固亭就很容易想起这些典故,并借用它们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

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如烘托、虚实(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用典等,有助于披文入情。

其他如“比兴”“拟人”“夸张”“排比”“反复”等手法,都应了解,以便在鉴赏时得心应手。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比如李白的清新飘逸洒脱,杜甫之诗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如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

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样写友情,李白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杜甫却说:“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氵预 堆。

欣赏两人的诗,要反复诵读,仔细体味它们风格的差异。

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婉约派,豪放派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2)平淡,也称质朴。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欣赏诗歌,要注意诗歌作者的炼字、炼句,物象描写中的动与静,声与寂,情与理等方面的相互映衬、烘托,语序倒置的修辞色彩等。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作品的语言表现力作具体的、深入的开掘,有助于准确把握作品的立意和思想感情倾向,进入作品美的意境。

又如王维之《山居秋暝》一诗中照、流、归、下等动词的妙用,这些动词或长或短的持续情,使我们似乎感观月光的倾泻不尽,清泉的长流不绝,浣女的由远而近,莲舟的由近而远。

恒大报159期心得体会

光阴犹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来恒大有一年光阴。

在这不长不短的日子里,从一个不谙世事的莽撞少年不断走向娴熟,感谢恒大带给我的华美蜕变。

学习恒大报纸159期,受益匪浅。

在2015年4月12日的年度工作会议上,许主席发表了为实现2015年目标而奋斗的重要讲话—夯实基础,抓住机遇。

会议讲话主要围绕公司的大发展和大战略,谈及了2015年必须坚定不移的实施的十项重大措施。

其指出,在各级领导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和不懈奋斗下,我们公司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绩。

但是,自古便有居安思危之谈。

所以,许主席对我们全体恒大员工提出了十项重大措施。

其中,就我而言最让我有感触的有三个方面,我仅就自己的理解与大家分享我的认识。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毫无疑问是贯穿整个讲话始终的核心思想—夯实基础。

房地产是我们公司的主业和基础,多元发展都是要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进行的。

在保证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再去发展好矿泉水,粮油,乳业,以及健康等四大新产业的发展。

俗话说,做人不能忘本。

而对于一个产业,一个公司来说,做好自己的支柱产业显得尤为重要。

不管市场风云如何变幻,最 忌本末倒置,盲目撒网。

从大的方面上来说,于公司而言,是要做到产业能铺张的出去,也能自如的回拢资金。

夯实基础,就是呵护好恒大这个大树的树干—地产。

小的方面上,与恒大的每个员工而言,上到主席下到一线工人,都应该夯实自己的专业技能的基础,即做好自己的分内事。

任何业绩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的积累。

倘若想达到最高处,就要从最低处做起。

看似简单的知识技能,可能让你觉得枯燥乏味,但是,总有一天你会发现,那绝对是你登高望远的垫脚石。

刚刚投入到这份工作一年的时间,我已经深深体会到曾经在学生时代深深为之厌恶的课本知识和理论的重要性。

它是指导一切行动的指挥棒,能最大程度上给我们最准确的解决方法与方向。

我也始终坚信,于我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好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夯实我作为防违员工作的基础,绝对不能在自己这一环节出现任何错误。

这样,我相信,通过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各司其职,公司一定会稳步前进。

即使我的力量在微小,即使你的力量再微小,可这对于一个产业而言,都是具有重大作用的。

正所谓,千里之堤也能溃于蚁穴。

除此之外,讲话中还谈到了坚定不移地上大项目。

如果没有坚持大量储备土地,恒大就没有今天辉煌的成就。

我们必须要有发展的眼光,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从公司层面上来说,企业当前的发展需要坚定不移的上大项目。

现如今,全国上下都在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十八大三中全会的会议精 神,而三中全会的精神实质就是深化改革,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创新发展。

国父孙中山先生也说“世之潮流,浩浩荡荡,随之则昌,逆之则亡。

这也警示了我们要不断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提出新方法,才能使主观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把各项工作做好。

生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加强学习,革故推新,值得我们每一名同志去深思和警醒。

时代变了,生长环境变了,时代特点也不同了,仍以静止的眼光看问题,不能与时俱进,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是很容易出问题的。

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就如一辆马车,再怎么修修补补,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始终还是要被汽车所淘汰。

因循守旧的思想多了,不懂得用发展的观点,在改革中就容易迈不开步子,犯下和荆人刻舟求剑一样的错误。

作为一名防违员,更是要不断接触各形各色的高科技与行业最前沿的相关信息。

才能保证自己工作的准确性与时效性。

这是对自己工作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高要求。

了解与创新,发展与完善将是我工作的指向标。

其中有句话终身受益,那就是:先做人,后做事。

正所谓:“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个产业集团要想有更为长久的发展,必须是一个制度完善,民主公平的集团。

做事先做人,这是自古不变的道理。

如何做人,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也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

一个人不管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做人,人品很差,那么,他的事业将会大受影响。

只有先做人才能做大事,这是古训,先人早就强调了“做人为先”的重要性。

我们的先人—孔子,其思想可以说是中国力千年文化底蕴的沉淀,他告诉我们“子欲为事,先为人圣”“得才兼备,以德为首”“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

不管是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的企业信誉还是对于一个人而言的信用度都是至关重要的。

从党中央掀起的反腐倡廉运动,到现在大大小小企业进行内部制度改革,无不体现着做人的重要性。

社会越来越大程度的给我们提供一个公平民主的环境,我们更要抓住机会,发展自己,以公平公正的方式方法去追寻自己的理想,时刻谨记自己的职责,在体制内运行自己的权利,尽到自己的义务。

通过对本期报刊的阅读与学习,我认识到,不管你是一名防违员,还是任何的其他岗位,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或者个人的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应狂妄自大,但也不应妄自菲薄。

大的成就是由一点一滴小的努力积聚起来的。

我始终坚信,在我们一步一步向前迈进的路上,终会有彩虹装点我们眼中的风景,点亮一片最美的天空

登高 杜甫 赏析每一句赏析,要简短,字少,谢谢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

“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

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登高》杜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登高》中杜甫以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

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

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扩展资料: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登高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加强思想引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