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中国最需要什么题材的科幻片?是宇宙的还是像月球那样的小成本


《流浪地球》目前已收获了46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成绩,堪称是中国科幻电影史上的里程碑也不为过,不少朋友因它而想要入坑科幻电影,却又不知从何看起。军武菌今天就为大家整理了10部不容错过的科幻佳作。

1.《回到未来》系列电影

可能只有很少的人记得或知道《回到未来》这一系列电影,其实也难怪,毕竟最后一部《回到未来》电影的上映时间是1990年,距今已经有29年的时间了,但无论经过了多长时间,《回到未来》系列仍然是科幻电影史中的经典佳作。


《回到未来》系列共有三部,分别上映于1985年,1989年和1990年。从剧情设定上看,三部电影既有剧情关联,又互相独立,每一部都讲述了主人公马丁的穿越冒险故事。


剧情主线虽然相对简单,但故事中的一些剧情设定却非常有创造性,甚至如同预言一样描述了世界的发展和变化。比如在《回到未来2》中有一款可以自己系鞋带的鞋子,在电影上映的22年后,NIKE公司就真的把这双鞋子给做出来了。


同样出自《回到未来2》的还有悬浮式滑板,从使用效果上来看应该是使用了磁悬浮技术,但从目前磁悬浮技术的真实发展来看,想要做出不受任何限制的悬浮滑板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才可能实现。


3D全息投影也是目前已经可以实现的技术,只不过和电影中所展现的效果相比,还有更多可以发展的空间。


当然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电影中的特效比较粗糙,故事也很简单,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回到未来》以极大的脑洞为人们展现了未来的样子。


同时在故事剧情中,更以非常浅显易懂的方式展现了时空旅行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可能出现的灾难性后果,讲述了关于时间连续性方面的物理知识,绝对是不能错过的经典科幻电影佳作。


黑白电影早已不符合当下人们的审美,但《月球旅行记》这部黑白电影却不能不提,因为它拍摄于1902年,是公认的「史上第一部科幻片」。1902年是什么概念呢?这么说吧,清朝的光绪皇帝还健在呢。


《月球旅行记》取材于儒勒·凡尔纳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和威尔斯的小说《第一个到达月球上的人》,讲述了一群科学家登陆月球,并在月球上完成探险后凯旋归来的故事。其中令人较为印象深刻的,就是这群科学家们登陆月球的方式:坐在特制的炮弹里,用大炮发射到月球。


这样的构想虽然荒诞,但却几乎可以说预言了现代的航天方式,现代的航天技术是用运载火箭将卫星或太空舱发射出地球。而从某种角度来讲,火箭其实就是一种更高级的炮弹,所以说现代的航空航天事业,其实是印证了电影中那天马行空般想象的可行性。


同时电影中的登月行为也在1969年由美国宇航员完成,只不过当人类登上月球之后,并没有遇到电影中那些像皮皮虾一样的外星人。

3.《2001:太空漫游》

科技的发展似乎永远无法追上人类的想象力,比如人类这几十年来对宇宙的探索几乎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但在这部1968年上映的《2001:太空漫游》中,人类却已经可以驾驶飞船向木星进发了。


《2001:太空漫游》被誉为「现代科幻电影的开山之作」,电影主要讲述了人类在2001年进行太空探索的故事。剧情中不但脑补了大量如今看来都很尖端的科技理念,更通过实景和特效相结合,展现了人类探索太空的全新方式,像是在月球上建立太空基地:


或是车轮形状,但功能十分完备的超大型空间站:


宇航员的装束、飞船的内部构造,与现在的设计可以说是非常接近的。


还有现代科技尚不具备的高级人工智能系统:


同时电影中还有一个非常经典的画面,就是当主角穿越时空隧道时,各种异样且炫丽的色彩从两旁飞驰而过,用非常具象化的方式展现了时空穿越的过程,而这种方式也几乎成为了时空穿越的一种默认方式。


2019年已经进入了第三个月份,虽然还不知道今年还会发生什么,但肯定不会变成《银翼杀手》中描述的那个2019。

《银翼杀手》上映于1982年,电影以2019年的洛杉矶为背景(没错,就是今年),展示了各种未来科技和一个带有典型的赛博朋克风格的人类社会。片中构建的世界科技极为发达,城市中遍布摩天大楼,楼体上能显示出巨幅影像,汽车也告别了四个轮子,开始在空中穿行。


同时电影中的世界还出现了与真人无异的「复制人」,比现在的克隆技术更加强大,但也更危险。


《星际迷航》是世界最知名的科幻系列之一,除了有13部电影之外,还有6部电视剧及1部动画,而所有的作品展示出的核心就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类对太空无尽的探索。


电影中的人类已经摆脱了地球的限制,可以乘坐宇宙飞船到太空中的诸多星球进行探索,并且和外星人有着极为深入的接触。


同时《星际迷航》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电影并没有凭空构想出太空旅行的方式,而是在真实的物理学基础上,提出了「曲速」引擎,让人类的太空旅行在理论上得以实现。而且随着人类对太空探索的深入,各国的航天机构也开始着手研究「曲速」引擎的可行性,虽然目前毫无进展,但未来说不定就真的做出来了呢?


6.《星球大战》系列电影

太空科幻片中另一部不可不提的当然就是《星球大战》系列,不过和《星际迷航》相比,《星球大战》更注重对星际战争的展现。


《星球大战》主要讲述了银河共和国和反抗军之间的战争故事,期间各种高科技武器层出不穷,比如备受科幻迷喜欢的激光剑:


身躯庞大且极具冰冷质感的帝国ATAT步行机甲:


激光枪虽然是现在各国都在研究的高科技武器,但在《星球大战》的世界里却是最常见、最普通的。


各种飞船战舰更是不用多说,无论是「千年隼号」还是「X翼」战斗机,都是所有太空科幻电影中最独特的存在。


科技的极度发达就少不了机器人的存在,以C-3PO和R2-D2为代表的智能机器人,就像是电影对人工智能终极形态的预言。



电影中的世界设定是以整个银河系为基础的,因此电影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宇宙人,有的全身长毛,有的则像是一条虫子。


著名的犹达大师更是和传说中的哥布林差不多,而这些看似奇怪的外星人则展现出生命的无数种可能。


大多数太空科幻电影都有着紧张刺激的剧情和华丽的特效,比如上边提到的《星际穿越》系列和《星球大战》系列,但《星际穿越》却正好相反,看似是一个太空冒险故事,可实际上电影本身更像是一本物理学教科书。


《星际穿越》主要讲述了在地球环境极度恶化的情况下,美国宇航局NASA派出了一支由四人组成的探险队,通过穿越虫洞寻找宜居星球的故事。电影中涉及到诸多硬核的物理学知识,比如在《流浪地球》和《火星救援》中都有提及到的「引力弹弓」:


虫洞从来都是天文学及物理家们最重要的研究对象,它决定了人类是否能达到更深更远的太空,但人类目前并没有寻找到一个真实可见的虫洞,甚至不知道它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而在电影则展现了一个球体的虫洞。


通常人们认为虫洞仅仅是一个连接了不同时空的圆形出入口,然而那只是一种方便进行理论解释的图形演示,电影利用维度空间概念,解释了为什么虫洞是一个球体,将物理理论转变成了真实存在。


穿越虫洞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虫洞有着强大的引力,其内部甚至可以将空间扭曲。即使是在虫洞的外部,临近的星球上也会因收到引力影响而出现爱因斯坦《相对论》中「时间膨胀」。


有虫洞当然就会有奇点,奇点是一个密度无限大、时空曲率无限高、热量无限高、体积无限小的「点」,一切已知物理定律均在奇点失效。


对普通人来说,虫洞和《相对论》已经足够深奥的,但电影中最难理解的其实是关于多维度空间的描述。维度是一个空间概念,不同的维度代表着不同的空间,比如一维空间指的是直线,二维空间指的是平面,三维空间指的是立体空间,四维则是在三维空间的基础上再加上时间,并不是单纯的时间,本质上是无数个三维空间。


高维度空间不但已经超过了人类的认知水平,就连运行方式也与常识完全不同,在高维度空间内可以看到不同时间上的三维空间,但空间不可打破,不存在所谓的时空穿越,只有通过引力才可以传导。而三维空间内的所有存在都受到了力场的无形影响,仿佛被拴上了无数根丝线。


除了这些晦涩难懂的天体物理学之外,电影中也存在一些常识性的物理知识,比如「牛顿第三定律」,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电影中运用了大量的科学知识,可以说是完成了一次非常深度的物理学科普,而且在狂丸看来,电影最成功的地方,是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是科学的真谛。

8.《终结者》系列电影

时间穿越和机器人,这是所有科幻元素中最受欢迎的两种,而《终结者》系列电影则恰好将这两者融为一体。


《终结者》系列电影主要讲述了在未来世界,人工智能系统「天网」开始大规模杀害人类,并试图利用机器人杀手穿越回过去暗杀人类反抗军领袖,电影的情节设定非常具有前瞻性,甚至连当下人们对AI技术的恐慌,也有电影带来的一点影响。


电影中所描述的未来世界有着极强的机器人技术,其中以施瓦辛格扮演的T-800型机器人为代表,不但拥有独立的意识,而且全身钢筋铁骨,战斗力极其强悍。


而为这种超级机器人供能的,则是一块小小的「氢电池」,和现在手机中的锂电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终结者2》中的液态金属机器人T-1000更是刷新了人们对机器人形态的认知,不但可以任意改变自身形态,而且不怕任何攻击,即使被打得千疮百孔也能恢复如初。


人类发展机器人技术的目的,肯定不是像《终结者》世界中那样用来消灭人类自己,未来最可能的状态,应该是像《我,机器人》中描述的那样,人类和机器人可以和谐共处。


《我,机器人》描述了2035年的未来世界,智能机器人技术高度发达,量产型智能机器人已经深入了人们的生活,开始承担起陪伴、工作等各种辅助任务。


机器人技术的进步也带动了汽车的发展,车内不但增加了自动驾驶系统,车轮更是进化了完全的球形,车体不动的状态下仍然可以向任何方向进行移动,即使横向平移也完全没问题。


同样获得极大发展的还有机械义肢,结构更加复杂,功能更为完善,和人体本身的手臂几乎没有区别。


实际上无论是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或是机械义肢,电影中所展现的一切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最主流的研究项目,通过对科技的深入研究和发展,人类肯定可以得到更多的便捷,最终改变我们的生活。


世界著名的科幻作家有很多,但只有儒勒·凡尔纳是每一位科幻迷都必须知道的,儒勒·凡尔纳是19世纪的科幻小说家,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海底两万里》则是儒勒·凡尔纳最知名的代表作之一。


电影《海底两万里》就改编自这部同名小说,影片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重新讲述了海底冒险的故事。其实人类对于深海的了解并不如想象中那样完整,在人类无法到达的大洋深处,仍存在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生物,而电影就是在这样的未知中去幻想各种可能的存在。


原著中最著名的「鹦鹉螺」号潜水艇在电影中也有出现,不过与原著的描述相比,电影中的「鹦鹉螺」号更像一条海中的钢铁鲨鱼。

虽然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海底两万里》更多充满了奇幻色彩,但原小说却诞生于1870年,在当时的环境下,高科技的潜水艇、海底世界的瑰丽景象,都是对未来的无限幻想,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小说中描述的许多情节都已经成为了现实。


其实看过了大多数科幻电影后会发现,未来的世界大多被描述成了灾难性的末日,比如《流浪地球》的太阳危机、《星际穿越》的地球恶化、《终结者》的人工智能战争。


从电影角度来说,或许末日背景的设置是为了方便从剧情角度来推动故事,但从现实角度来看,科技的不断发展一方面是为了改善生活,另一方面就是为了解决未来可能发生的危险。所以在科幻作品中设计的各种灾难、问题,或许正是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说不定未来50亿年后,当太阳真的面临氦闪时,人类真的就造出了行星发动机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希望是这个时代像钻石一样珍稀的东西。”

这句台词伴随着大年初一的节日气氛,不失为一句很好的开年礼物。

据最新数据,今日零点起上映的《流浪地球》豆瓣评分8.5,半日内票房已突破1.26亿元。

电影《阿凡达》《泰坦尼克号》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转发了这部电影,和很多荧幕前的中国家庭一样,见证着这幕中国科幻死磕世界先进水平的新里程碑。那句喊了好几年的“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终于在2019年大年初一的鞭炮声中,响了。

在以往的科幻作品中,末日危机,人类出走,在外太空寻求新家园的故事屡见不鲜。唯独在流浪地球的故事里,人类选择背负着地球家园一同迁徙。

这个来自刘慈欣同名小说的宏大设定,让这部影片成为了一场真正意义上世界级制作、中国化内核的科幻。这场“宇宙乡愁”背后,是一幅中国科幻不同于世界轨迹的沉浮录。

在《流浪地球》之前,中国科幻的第一个高光时刻出现在1999年。

在当年的高考全国卷中,作文题破天荒地出了一个科幻题材——“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放榜当天,18岁的著名媒体人骆轶航老师在心情忐忑地喝了两瓶北冰洋汽水后得知,自己那篇快意排比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得了满分,被《北京青年报》全文登载。随后,他喜提清华通知书,这篇作文也长年出没于各类教辅资料里。

另一个少年在当时写了一篇有反转设置的爱情故事,以2分之差与满分作文失之交臂,他是《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

而中国科幻的意外收获是,高考这个国民级IP带火了另一个当时大众知名度并不高的IP——《科幻世界》。

在高考前出版的1999年《科幻世界》7月号里,编辑部刚好做了一个“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专题,时任主编阿来[1]亲自写了一篇有关记忆移植的文章。

这让中国最具消费力的人群——中国家长看到了科幻的重要性。第二年,《科幻世界》的销量从23.6万册飙升至36.1万册,一举跃升为全球销量最高的科幻类杂志。起步晚于欧美近百年[2]的中国科幻在高考助推下一举“弯道超车”。

这说明,只要击中了广大人民的核心痛点,以中国的人口基数,赶英超美不成问题。

中国科幻的第二个高光时刻,是《三体》冲出科幻圈,冲向全中国。

在《三体》从圈里到圈外的跨越中,2010年之后兴起的社交媒体以及一众互联网大佬的大力推荐功不可没。

以微博为阵地,互联网圈的创业领袖、产品经理、工程师、投资人传阅着《三体》,并对从中提炼出战略思想乐此不疲。

2014年,雷军发过一条微博,将《三体》从科幻小说拔高为“宇宙社会学”。

雷军说在金山集团战略会上,他们花了很多时间分享读《三体》的体会,其中的哲学道理对公司制定三到五年战略非常有用。

猎豹创始人傅盛在转发这条微博时表示有雷军讲述《三体》体会的录音,问有人想要吗?

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则对文字比较挑剔:“作者的思维逻辑非常好,就是文笔太差了。营养极高,味道极差。”总评:还是推荐。

“三学”蔚然成风。故有人总结:看《亮剑》懂企业管理,看《士兵突击》懂企业文化,看《三体》懂企业战略。

2014年前后,如果不懂什么是“黑暗森林法则”、什么是“降维攻击”,怎么好意思在中关村泡3W咖啡,递名片说自己是互联网人?

一个是为了升学,一个是为了赢,以上两个高光时刻说明,中国科幻的发展背后有一股强大的功利主义的推力。

可以说,中国科幻,一点都不“幻”,而是很实在,很接地气,甚至很“经世致用”。

但功利也没什么不好。发愤图强,务实求成,这才是一个有觉悟的“追赶者”的正确姿势。

追赶者比落后者多了一点什么?多了一点变好、变强的希望和由此而来的行动力。

中国科幻的起点本就是变强的希望。

第一批向中国引入科幻概念的人,是梁启超、鲁迅等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

1893年,梁启超翻译了《世界末日记》(原著为法国天文学家弗拉马利翁的英文小说 Omega: The Last Days of the Earth),后来还自己创作过科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

十年后,鲁迅在1903年翻译了法国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De la Terre à la Lune,当时的译名为《月界旅行》)。他在序言中写道:

盖胪陈科学,常人厌之,阅不终篇,辄欲睡去,强人所难,势必难矣。惟假小说之能力,被优孟之衣冠,则虽析理谭玄,亦能浸淫脑筋,不生厌倦。

两位的出发点很明确:救亡图存,启蒙民智。在当时科技意识荒芜的中国用娱乐性更高的小说拉近大众与“赛先生”的距离,进而帮助中国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

中国科幻后来的几经沉浮,也都如其起点一样,捆绑着时代最强音。

新中国建立后到上世纪80年代初,科幻的主题是科普和革命。

在上世纪50年代陆续出版《从地球到火星》和《共产主义畅想曲》等作品的中国科幻作家郑文光说过:

科幻小说的现实主义不同于其他文学的现实主义,它充满革命的理想主义,它的对象是青少年。

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对科学技术的热情更加高涨。

徐迟在1978年1月的一篇《哥德巴赫猜想》,直接导致带着草稿的民科们在中科院数学所门口排起了队,数学所每天都能接到大量全国来信,声称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或取得了其他重大突破,这比现在任何自媒体大V的“带热点”效应都厉害。

科幻也随之大热,叶永烈出版了他在60年代初于北大图书馆写成的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一时风靡。这本书被制作成了多个版本的连环画,成为许多人的童年回忆。

《小灵通漫游未来》连环画

在追寻光明前途时,当然也会遇到道路的曲折。

和当时很多的新事物一样,中国科幻在1983年遭遇大挫。由于改革之风劲吹,闪到了部分人的腰,这一年,保守派在全国发起了“清除精神污染”运动,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因“伪科学”被列为“精神污染”之一,一时沉寂。

因《小灵通漫游未来》而闻名的叶永烈也暂停了科幻创作,开始专注于政治人物传记,陆续出版了《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四人帮全传》、《邓小平改变了中国》。

然后是滚滚而来的新千年。

科幻类创作已随邓小平南巡讲话在90年代被解禁,电话乃至移动电话走入千家万户,互联网文化开始在大学生和高知人群间悄然生长。

到2001年,中国又正式加入WTO,经济腾飞、城市化的加速到来和IT、互联网的商业崛起同步发生,创造了长达十几年的高速增长奇迹。

发展、追赶、竞争,成为过去20年的大主题。

中国科幻也从革命的、科普的工具,变成了一个产业,并在冥冥之中和商业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如,一个有意思的商业史细节是,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比刘慈欣的《三体》更早地启发了中国市场的一项商业成功:在2002年到2005年火遍大江南北的“小灵通”(背后是日本的PHS技术,产品形态看起来是手机,但却使用固定电话网络)。

引进小灵通的UT斯达康一时风头无二,在2004年巅峰期的收入高达213亿元人民币,并投入巨资研发3G,这给因鄙视PHS技术而错失小灵通市场的华为造成了巨大冲击。

而为UT斯达康贡献了“小灵通”这个绝妙产品名称的是一位1996年入职的早期骨干员工——叶永烈的儿子叶舟。在获得老爸的许可后,叶舟所在的UT斯达康注册了“小灵通”的商标。叶永烈未收取任何授权费。

可惜 “小灵通”没能漫游属于自己的未来。华为在回过劲后,决定不能只让中兴和UT斯达康数钱。本着不赚、不亏、竞争为先的原则,华为将出货价拉到了玩死对手的单机300元,并迅速夺得25%的市场。

如今,华为依然屹立不倒,UT斯达康则已被江湖遗忘。就算偶尔被想起,也多数是因为这家公司的创始人之一薛蛮子又搞出了什么幺蛾子。

这是另一段追赶与被追赶、失败与胜利的故事了。

沿着“中国梦”、“变强梦”的起始点,中国科幻的主流基调依然是已被欧美视为过时的“技术乐观主义”。

当雨果奖等国际科幻大奖日益被反思向、女性向、边缘人群向作品占领时[3],中国最有群众基础的科幻作品却是刘慈欣的《三体》。

人称大刘的刘慈欣是鲜明的技术乐观主义者,他曾说:

与其被贫穷、死亡和战争所奴役,我更愿意接受所谓技术的奴役,毕竟这是一种进步。

我的这种技术乐观主义在哲学上讲肯定是有很多缺陷的,不过作为一个科幻作家,我的这种信念很难改变。

技术发展不能停滞,最大的危险就是技术发展的停滞。

在刘慈欣看来,人类社会的一切症结——道德的、经济的、社会的问题,大概率都可以被技术解决。

这可能是因为1963年出生的大刘这一代人切身体验过什么叫“技术发展的停滞”,以及由此带来的灾难。

所以当美国的老牛仔将枪口对准Waymo自动驾驶车辆时[4];中国卖早点的小贩们未经任何思想斗争就换上了二维码付款系统。

中国科幻圈也有一个独特现象:科幻作家的社会地位尤其高。

在世界其他地区,现在的科幻文化是亚文化,科幻作家被视为类型作家,不太可能与商界、政界主流人士同台畅谈。

而在中国,虽然核心科幻创作圈仅有寥寥数百人,但如刘慈欣、郝景芳等著名作者却很受商界追捧。刘慈欣被多家科技公司聘为架构师,在2018年还当上了IDG资本的“首席畅想官”。

对科幻的重视和热情,折射着中国社会对科技、发展和追赶的热望。

活下去的迫切心、不敢停歇的追赶心,仍是当下中国社会心态的主流,与1910年代以来,渴望复兴、崛起的心情并无二致。

这种特质谈不上好坏,而且就像母胎和故土一样,无从选择,而是来源于一国一地的历史积淀与长期民情。它让中国人成了世界上最焦虑,也最乐观的人,最世故,也对未来最有希望的人;它轻视着无用之大用的价值,也同时刺激着惊人的进取力和行动力。

而在多数发达国家进入了“后资本主义”的多元、分裂甚至颓废阶段时,中国对科技的希望和乐观,对发展和生存的执念,可能是此时此刻,我们对混沌的人类整体精神的贡献之一。

这是一群极尽所能想活下去,进而活得好的人。

其实,拥有黑暗高潮,但却最终选择负重前行的《流浪地球》原著,不就是一部太空版的《活着》吗?

叶永烈的北大师弟,科幻作家陈楸帆已于年前看了《流浪地球》,在和一位知名导演交流后,他们的结论是,《流浪地球》或许能创造40亿的票房。

比票房更重要的,是一部好作品给全行业带来的希望、信心和未来可能性。

1月20日大寒那天,大刘在参加完《流浪地球》的一场点映活动后动情表白:“之前我也一直在担心票房,但是看完片子之后,我认为就算只卖了十块钱,它也是巨大的成功!”

这部上映前,被许多人怀疑拍不出、拍不好的《流浪地球》,用引人入胜的125分钟,不输成熟好莱坞科幻电影的观影体验,结结实实地反驳了市场的看空。

在工业水平的突破之外,《流浪地球》的电影主创也很好地处理了另一个难点:人文内核。

中国之前并没有特别成功的科幻大片,也就没有可依循的情感模式和精神内核。

技术手段和视效经验可以求助工业光魔、维塔数码等外援,但美国人和新西兰人回答不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中国科幻电影?

这个难题只能由郭帆导演和他的编剧团队自己破解。

在启动《流浪地球》近两年后的2016年底,一次美国之旅帮助《流浪地球》团队厘清了这部作品的“中国内核”。

当时,郭帆去旧金山和工业光魔谈合作。这家公司承接过《阿凡达》、《星球大战》、漫威超级英雄宇宙等多部电影的特效制作,有丰富的科幻电影经验。

《流浪地球》有两个情节设定让工业光魔感到诧异和好奇。

第一是,为什么地球出现问题时,中国人不是离开地球,而要带着地球一起跑?

第二是,《流浪地球》的剧情并没有聚焦到一个孤胆英雄身上,电影里,有5000个发动机而不是一个发动机出现了问题,这是5000个救援队的全球集体作战和集体胜利。

郭帆对第一个问题的本能反应是自己刚买了房,房价太贵,得带着跑。后来他深想的结论是,这个设定正好是这部电影的“中国内核”所在——故土情节。对家园的不离不弃,深耕于我们千年的农耕文明历史。

面对第二个问题,郭帆想了想,认为:可能是我们人多吧。[5]

人类也可以抛弃家园而活,但在这个故事里,我们选择守卫地球而生,因为这里有祖先、有家人;而且这不是一个人的选择,是一群人的选择,这真的挺中国的。

由此,这部电影的内核,以及这部电影的制作过程本身,让它再次像中国历史上的那些标志性科幻作品一样,成为了当下时代隐喻。

正如科幻作评论家、未来事务管理局合伙人李兆欣(兔子等着瞧)在影评中说,《流浪地球》最大的价值,是硬磕最难的路,挑战对电影工业水平要求最高的灾难主题科幻片:

它选择硬磕技术,所以收获了可信的视觉细节;它选择坚守类型,所以保住了剧情的持续动力;它选择直面崇高,所以才能站上行业最高的竞技场。

为什么一定要走最难的路?李兆欣的想法和100多年前梁启超等人翻译科幻作品的出发点很相似,只是发展的主体,已从国家变为产业。

拼贴、消解、反讽,隐喻、符号、哲学,这都是很好很好的,但是,让我们再重复一遍历史:这些不能构建行业,不能开拓市场,没法给后辈一口饭。

“给后辈一口饭吃”,让家园变得更好——发展、进步,仍是各行各业面对的共同考卷。

在寒冷的2019年初,中国科幻产业已先行交出了自己答案:《流浪地球》用4年的埋头追赶,让中国科幻电影从此变得值得期待,这给行业带来了一份最宝贵的礼物——希望。 

电影里有句台词,不仅适合2075年,也适合现在:“希望是这个时代像钻石一样珍稀的东西。”

其他行业里,人们也在努力制造着信心和希望,也需要做出知难而上的决断,也需要一部属于他们的《流浪地球》。

如果希望还在来的路上,不妨再看看刘慈欣原著里的这段话:

听着亲爱的,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因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

在前太阳时代,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拥有希望,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

最后他写道:明天把这话告诉孩子。

}

《星际穿越》《火星救援》《地心引力》2013年横扫各大电影奖项的《地心引力》,是墨西哥导演艾方索?柯朗的生涯代表作品,2014年他更因此片成了史上第一位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项的拉丁美洲裔导演,本片的剧情讲述一名太空博士(桑德拉·布洛克)与太空梭机长(乔治克鲁尼),因一次的任务意外,迫使他们必须要在浩瀚无垠的太空宇宙中,靠自己的力量漂浮、寻找更多的氧气,才能回到地球上。《阿凡达》名导-詹姆斯卡梅隆盛赞本片是他看过最好的太空电影,国际媒体也一致推荐是影史上必看的太空佳作! 《地心引力》全片导演运用长镜头营造出紧凑又写实的气氛,还有逼真的无重力拍摄手法,让观众体验仿佛置身太空的震撼经验,兼具客观视角与主观感受的精准切换,堪称电影技术与冒险故事的完美结合。

《星际穿越》这部由2000年之后世界上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导演克里斯多福诺兰所执导的科幻大片,果然在2014年上映之后就在全球开启了一波星际效应热潮,有关电影内容的虫洞、黑洞、时空旅行与五次元等自然科学理论,一瞬间都在网络上引起了高人气的讨论程度,可见其魅力是相当地惊人!

《星际穿越》这部由2000年之后世界上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导演克里斯多福诺兰所执导的科幻大片,果然在2014年上映之后就在全球开启了一波星际效应热潮,有关电影内容的虫洞、黑洞、时空旅行与五次元等自然科学理论,一瞬间都在网络上引起了高人气的讨论程度,可见其魅力是相当地惊人!

《星际穿越》,《阿凡达》,《普罗米修斯》,《月球》,《星际迷航:暗黑无界》等等。

《星际穿越》这部由2000年之后世界上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导演克里斯多福诺兰所执导的科幻大片,果然在2014年上映之后就在全球开启了一波星际效应热潮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十部经典科幻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