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庄子穷困潦倒还能够潇洒自在呢,他不需要解决问题温饱?

《庄子》的第六篇为《大宗师》。“大宗师”从词义理解是指最受尊崇的老师,庄子以此来称呼“道”,让人们向“道”学习。

如果把“大宗师”一字一字拆开来理解,那么“大”则是指“道”,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宗”也是指“道”,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师”是指天地万物都效法“道”,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大宗师》是庄子对老子思想的继续发挥,又启发了后来西汉时期的“天人合一”理论。

苏轼在《寒食帖》中化用了一个庄子讲过的典故,其诗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这是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流放到黄州后穷困潦倒,感慨人生无常之作。苏轼少年得志,中了科举后在中央做官,然而在他正当盛年之时却被贬斥黄州。他挂名一个团练副使的官职却无俸禄,连温饱都成了问题,是靠了朋友的接济才勉强度日。这首诗一改诗人豁达潇洒的风格,句句悲苦、真实。

第一句交代写作背景,“我来黄州不知不觉已经三年了”,又点明了写作时间是寒食节,寒食节本就是一个凄凉悲苦的节日,由此给全诗定下了基调。

第二句写“我每年都想珍惜、挽留春天,但是春天总是不会为我停下脚步”,诗人充满了无奈。

第三句写“今年春天又逢苦雨,这两个月就像秋天一样萧瑟”,诗人把笔锋从过去转到了当下。

第四句写“我卧在屋里听说外面的海棠花落了,泥水把如胭脂一样红、雪一样白的花瓣弄脏了”,诗人为何卧在屋里,这里留了个悬念。

第五句写春天为什么去了呢,也许是“半夜里有个大力士偷偷地把春天偷走了吧”。这句就是化用庄子讲的典故了。

庄子在《大宗师》里说:“有人把船藏在山谷里,又把山藏在大泽里,这样看似很牢靠了吧。然而却没想到半夜里有一个大力士连山泽一起背着走了,熟睡的人怎么会察觉呢?把小的东西藏在大的东西里仍然有丢失的可能,如果把天下藏于天下才能使事物永不失去啊。”庄子在这里依然是说不要着眼于船、山、泽这些具体的事物,应该着眼于天下,与天下融为一体。

苏轼最后写道,“春天逝去了,就像一个生病的少年,病好以后却发现自己已经老了”。苏轼在这里完全是触景生情,如果说庄子的那些说辞还带有理性的思辨、理想的追寻,那么苏轼此诗就完全是一个被现实碾压、岁月摧残之人的情感直抒了。这也解释了诗人为何卧在屋里了,不仅仅是因为身体病了,更是因为精神累了。

我们读庄子,是欣赏理想的光辉;我们又读苏轼,是不要忽视现实的残酷。试问上下五千年,能达到逍遥之境的又有几人呢?

庄子在《大宗师》里讲了一个如何得道的故事。

南伯子葵问女偊:“您年纪这么大了,容颜还像小孩子,这是什么原因呢?”

女偊答:“我闻道了。”

南伯子葵说:“道可以学吗?”

女偊说:“不,那怎么可能呢?您不是可以学道的人啊。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我想教他,或许他果真能成圣人呢?就算不行,以圣人之道启发具有圣人之才的人,也很容易吧。我守着他,启发他,三天以后他才能把天下置之度外;能把天下置之度外了,我又守着他,七天以后他才能把万物置之度外;能把万物置之度外了,我又守着他,九天以后他才能把生死置之度外;把生死置之度外后,心灵就像朝阳一般明彻了;心灵明彻后就能见到那独立的道;见到独立的道后就能不分古今了;不分古今后就能进入不死不生的境界了。能够消灭一切生命的道,它本身不存在灭亡的问题;能够创造一切生命的道,它本身不存在诞生的问题。道对待天下万物,没有它不顺从的,没有它不迎接的,没有它不毁灭的,没有它不成就的。这叫作撄宁。撄宁就是接触外物而不受扰乱,保持内心的宁静。”

南伯子葵说:“您是从哪里获得道的呢?”

女偊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他闻于副墨,副墨就是文字的意思;副墨闻于洛诵,洛诵就是背诵;洛诵闻于瞻明,瞻明就是眼睛看见;瞻明闻于聂许,聂许就是耳朵听见;聂许闻于需役,需役就是亲身经历;需役闻于於讴,於讴就是由衷感叹;於讴闻于玄冥,玄冥就是深沉静默;玄冥闻于参寥,参寥就是空无一物;参寥闻于疑始,疑始就是不知何时开始。

《论语·里仁》中说,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通常的解释是站在儒家的立场来说的,他们以“仁义”为最高之道,为此可以“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而若把此“道”理解为老子所说宇宙之本源、世间之根本真理,那么孔子这句话就有不同的含义了。大家不要忘了,孔子也向老子求教过啊。而且《庄子》之中也有大量关于孔子的描写,可见当时还没有所谓的“儒”、“道”之分。就是到了宋朝朱熹注解《论语》的时候,也把这句解释为:“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当然之理”、“生顺死安”,这不都是老庄哲学常用的词汇吗?朱熹作为一代大儒,也吸收了不少道家思想啊。

再看女偊的那段话,闻道之后就忘怀生死了,这才是“夕死可矣”的本义啊。再看女偊说的闻道的过程,后世大多数学者只是停留在“文字”、“背诵”阶段,能够“身体力行”的都不多,能够“心领神会”的就更少了,更别说进入“静默”、“空无”的境界离大道还差着一层呢!

《论语·述而》中写道,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将这句解释为,“君子心怀宽广,小人老是烦恼。”

庄子在《大宗师》中也记载了一段孔子论述君子和小人的故事,我们来看看它和《论语》有何异同: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个人交朋友,说:“谁能出于自然本性,毫无功利目的地与人交往呢?谁能登上云霄,遨游太虚,忘记生死,没有终极呢?”三人相视而笑,于是结为莫逆之交。

不久之后,子桑户死了,还没来得及下葬。孔子听说了,就让子贡去帮助办理丧事。

子贡到了那里,看见孟子反和子琴张,一个编曲,一个弹琴,相和而唱道:“桑户啊,桑户啊,你已返璞归真,而我们还在世上为人!”

子贡走上前去说:“请问在尸体面前唱歌,合乎礼仪吗?”

二人相视而笑说:“你懂什么礼仪啊?”

子贡回去告诉孔子说:“他们是什么人啊,一点修养都没有。把形骸置之度外,对着尸体唱歌,面不改色。我无法理解,他们是什么人啊?”

孔子说:“他们是游于尘世之外的人,而我生活在尘世之中,我派你去吊丧,是我的浅陋啊!他们正要和造物者交往,与天地化为一气呢。他们把生看成多余的肉瘤,把死看成疮疖的溃破。这样的态度,哪里还管什么死生的先后?他们把物我看成一体,忘记了肝胆的存在,忽略了耳目的区别,让生死循环往复,没有开始没有终结。他们在尘世外遨游,在无为中逍遥。他们怎么会为了迎合众人的看法而拘泥于烦琐的世俗之礼呢?”

子贡问:“那么先生您会怎么做呢?”

孔子说:“我是受着上天惩罚的人啊!虽然如此,我还是愿意和你一起逃离尘世。”

子贡问:“有什么方法吗?”

孔子说:“鱼向往水,人向往道。向往水的,给它凿一个池子就够了;向往道的,清静无为就可以了。所以说,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子贡问:“什么是不合世俗的人?”

孔子说:“不合世俗的人,行为和别人不同而和天道相同。所以说,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

在这里孔子是说,天道眼中的小人,反而是俗人眼中的君子;俗人眼中的君子,反而是天道眼中的小人。

《论语》中孔子所讲,“君子坦荡荡”,是指君子心怀若谷,没有私心杂念;把此种心理状态落实到为人处世上,就表现出一种大度的风气。而小人正相反,“戚戚”是指内心狭隘局促,纠结于蝇头小利,整日患得患失;此种心理状态反映到日常行为中就是坐立不安的焦虑症。

到了《庄子》中,孔子把子桑户等三人视为得道的君子,他们的行为举止看起来毫无修养,甚至有些癫狂,然而他们的内心却能真正做到空无一物、了无牵挂,这与“君子坦荡荡”是一脉相承的。

再说小人,看起来行为规规矩矩、知书达礼的人,其目的也只不过是想讨好众人而已,那心里的小算盘打得啪啪响,实际上还是算着名和利。

所以说,区分君子和小人,要从其内心的境界着眼,而不要被外表的举止所迷惑。

庄子在《山木》中也谈到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那句“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这个故事也是关于孔子的。

孔子向子桑户请教:“我两次被鲁国驱逐,在宋国被罚去砍树,在卫国被禁止入境,在商、周陷入穷困,在陈、蔡遭到围堵。我遭遇这几次灾祸,亲戚朋友日益疏远我了,弟子们都渐渐散去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子桑户说:“你难道没有听过殷人逃亡的故事吗?有一个叫林回的人,抛弃价值千金的璧玉,而抱起一个婴儿逃亡。有人问他:‘婴儿能值几个钱?那可是个累赘啊!你抛弃千金之璧而抱着婴儿,这是为什么啊?’林回说:‘选择璧玉是出于利益,选择婴儿是出于天性。以利益为基础的交往,当你遇到灾祸时,别人就会抛弃你。以天性为基础的交往,当你遇到灾祸时,别人会收留你。所以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之交虽然平淡但是亲切,小人之交虽然甜蜜但是常会断绝。’”

孔子说:“恭敬地领教了。”于是他安闲自在地漫步回家,终止了讲学,扔掉了书籍。他的弟子比以前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加敬爱他了。

这是一段小插曲,下面再回到《大宗师》。

庄子在《大宗师》里讲了颜回坐忘的故事。

颜回对孔子说:“我进步了。”

孔子说:“你哪里进步了?”

颜回说:“我忘掉仁义了。”

孔子说:“好啊,可是还不够。”

过了几天,颜回又来拜见,说:“我进步了。”

孔子说:“你哪里进步了?”

颜回说:“我忘掉礼乐了。”

孔子说:“好啊,可是还不够。”

又过了几天,颜回来拜见,说:“我进步了。”

孔子说:“你哪里进步了?”

颜回说:“我坐忘了。”

孔子惊奇地说:“什么是坐忘?”

颜回说:“抛弃肢体,废除感官,脱离肉身,断绝思维,与大道联通,这就是坐忘。”

孔子说:“把万物看成相同就没有好恶,顺应自然的变化就不会执着,你果然是贤者啊。我也要跟随你一起得道。”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位列孔门七十二贤之首。《论语·雍也》中说,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程子注解说:“颜子之乐,非乐箪瓢陋巷也,不以贫窭累其心而改其所乐也,故夫子称其贤。”

颜回虽然生活贫苦,一盒饭、一瓢水就是日常饮食,住在破落的街巷里,一般人忍受不了这种忧愁,而颜回却不改变内心的快乐,所以孔子赞赏他。

可见在《论语》中,颜回就是一个安贫乐道的形象了,与一般儒家所追求的建功立业大不相同。

而到了《庄子》里,颜回的形象更进一步,成了“绝圣弃智”的得道高人了。在《论语》中,孔子只是夸赞他;在《庄子》中,孔子却要向他学习了。

很多人说庄子是贬低孔子的,其实我们也该把孔子分为两层来看。一层是被后世儒家神化了的孔子,既然后来孔子被奉为“至圣先师”,那么孔子怎么能反向颜回学习呢?大家自然认为庄子是在贬低孔子了。然而从另一层来看,如果把孔子还原为《论语》中那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情绪的邻家老头,那么庄子对孔子的描写才更为真实啊。

}

一切事情,都有它的答案,只是时间还没到。

庄子自己在临终前,心情非常平静,而弟子们则计划厚葬老师,庄子说:“我用天地做棺椁,用日月做双璧,星辰做珠玑,万物做殉葬,有什么比这个更好呢?”

弟子怕庄子去世后,尸身被鸟兽破坏,庄子却说:“在地上会被鸟雀、老鹰吃掉,在地下会被蝼蚁吃掉,从鸟雀、老鹰那抢过来给蝼蚁吃,为什么这么偏心呢?”

“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就是庄子临终前的这句话,道破了天道、地道和人道的奥秘。

庄子说:“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内心修养很高的人,不管什么境遇都不会改变自己的心境;如果事情无法挽回,他们总能安于天命,这是德性修养的极点。

人生有所求,求而得之,我之所喜;求而不得,我亦无忧。凡事不强求,尽人事,听天命。

尽人事,是有多大能力使多大能力,能尽多大力就尽多大力,能做怎样的努力就去做怎样的努力。

也许你现在的状态并不如意,疲惫、迷茫经常毫无头绪的袭来,但是千万不要因此就怀疑自己,甚至自暴自弃。

尽人事,就是一个奋斗的过程,拼搏的过程,用汗水改变命运的过程,用勇气改变现实境况的过程,是努力让结局如期发展的过程。

人力有时尽,有时候,人生总会遭遇难以掌控、无可奈何的事情。

这时候,不要求全责备。只要自己问心无愧,就应该坦然接受,就是听天命。

听天命,是接纳,是接受,是坦然面对,是用胸怀接纳不能改变的事情。

奋斗了,不一定有成功掌声,要么跌倒了再爬起,要么改变方向,重起炉灶,犯不着为这一次失败跟自己过不去,跟社会过不去,跟生命过不去。

一个人,既能尽人事,又能听天命,才是能进能退,遇险过险,遇坡爬坡,把失败也变成人生的一种风景。

庄子说:“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全世界认为我做得好,我也不更加勤勉;全世界说我做得不好,我也不沮丧。

谁都有长处,也都有短板,如此方构成芸芸众生。世界之所以有趣,恰恰是因为生活各异。

专注自身,才能在这样一个复杂的膨胀的世界里,找到专属于自己的光环和美好。

有一个成语“呼牛呼马”,来源于庄子讲的一个故事:

有一个自认为博学的人,名叫士成绮。他经常听别人赞叹老子具有超然高尚的智慧,于是登门拜访老子。

他看到老子的家如同老鼠洞一般杂乱不堪,生气地说道:“听人说你是拥有大智慧的圣人,我走了几百里路来见你,没想到你像老鼠一样!”

老子听了像木鸡一样,毫无反应。士成绮骂完了转身就走。

第二天,士成绮觉得自己错了,又来跟老子道歉。

老子平静地说道:“什么圣人不圣人,这种名号,我早就像破鞋子一样把它扔掉了。我如果有获得大道的实质,你骂我是牛、是马、是老鼠,又有什么关系?我还是我。”

你说什么,是你说什么,并不能影响我,也不能改变我。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如果你选择活在别人的眼里,就注定要死在别人的嘴里。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必须有自己的生活,别人的生活再好,也未必适合自己;只有适合自己的生活,才是最好的生活。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自己的使命,不用和别人比,好好活自己。

人生最看不破的是生死。其实,恐惧死亡,比死亡本身更可怕。

一般人怕死,是不知道死后会是怎么样。

恐惧最大的来源,是对于未来的认识不明,是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

《列子》中记载了一个“杞人忧天”的故事:杞国有个人,每天都在担心天会不会塌下来,甚至为此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周围的人知道后,都劝他说:“天不会塌下来的,就算天真的塌下来,你也没有办法啊。“

我们每个人都觉得故事中的杞子十分可笑,殊不知,日常生活中的我们也如杞子这般。

很多人都会为还未发生的事情感到烦恼,并为此付出大量时间。所以有人说,“一生中烦恼太多,但大部分担忧的事情却从来没有发生过”。

庄子曾面对悠悠天地感慨:“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世上的许多烦恼其实都是自己寻找得来的,我们让自己常常陷入麻烦的漩涡中,只因为对于未来的无谓担忧。

其实,与其担忧未来的事情,不如想好现在能做到的事情。

人生旅途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遇到了,就去解决。

一切事情,都有它的答案,只是时间还没到,你才不知如何解答。

不管结果如何,经历过,无愧于心,就好。

}

关于庄子读书笔记(通用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庄子读书笔记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孔子被人们称为圣人,把庄子称为神人。一提到庄子,我们就会想到他的《逍遥游》。

  小时候,曾在语文书上读过简化版的《鹏程万里》,却从没有真正感受过乘物以游心的逍遥,从没有真正感受过那种独于天地精神往来的淡泊。

  上个世纪末,有一首歌叫做《潇洒走一回》,潇洒来去天地间,是少年人金色的憧憬,中年人的一声叹息,老年人不由自主想当年。逍遥的脚步总是来去无踪,沿着中国千年的历史长河,顺流而上。有武陵桃园,遗世而独立,自在悠闲。再往前,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有庄子,也只有庄子。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至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囿。

  庄子一生贫而不穷,家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有时甚至无米下锅,要向人借粮。但是他却能随心所欲,自得其乐。生不逢时,如之奈何?就是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人,断然拒绝了楚王送上门的相国之位。自称宁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乌龟,也不愿意当供奉在庙堂上,受人尊敬的龟甲。所以庄子选择了无为,敢于从容面对随之而来的寂寞和贫困,在天地间随心所欲,逍遥自在,达到心灵所追求的高度与境界。

  《逍遥游》是全书的精髓,开门见山点出逍遥的境界,游的状态。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看似逍遥,其实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时不我与,则无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脱?庄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也就是说,心灵顺应天地大道,跳出万物束缚,无物,无我,无功,无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自在。

  看庄子的《逍遥游》,首先就要看一个大字。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巨鲲大鹏,充盈于天地之间的大气磅礴。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大格局、大气量、大胸怀是逍遥的第一步。

  其实,生活都一样,只是每个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个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于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对。所以,胸怀博大是庄子、是《逍遥游》给我们上的第一课。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够深,那么则无力承载大船。同样的,在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嘹亮的哭声就是人生鸣笛启航的标志。我们在书海中、在困难中逐渐成长,小船历经风雨,变成了大船。倘若没有在学习生活中的知识、能力、经验的积淀,水不够深,人生的大船在未知的水域里航行,必然危机重重。当然,内涵深度的积累无疑是一种漫长的过程,需要锲而不舍的坚持,这也是一种逍遥游的前提与资格。

  《逍遥游》中塑造的境界永远是没有边界的。天地大道,发乎自然,庄子于虚静中挥洒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许狡黠,让我们用一生的体温去温暖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随着庄子去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当感受到心灵的疲倦与束缚时,让我们静下心来,跟着庄子一起展开一次心灵的逍遥游!

  如今一走进书店,你会发现关于怎样面对挫折、如何为人处事之类的书籍比比皆是。这些称之为的心灵鸡汤的书籍迎合了当今复杂社会下人们的口味,给予了人们那种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灵慰籍。我读过不少这方面的书,却总觉得空洞乏味,直到我翻阅了于丹的《庄子心得》。

  这本书实际上是于丹对《庄子》一书的读后感,她用心地研究《庄子》,通过解读庄子中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结合现代社会的种种现象,循序渐进的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感知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逍遥得自在。这是一种超理想的境界,需要我们不断反观内心,需要大觉悟才能体会得到。于丹的《庄子心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让我在享受读书这个过程的同时,也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思考,着实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

  于丹在书中将庄子的境界和眼光呈现给我们,教我们在这个纷繁芜杂的环境中,应该用心智、感悟、逍遥、看得开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这样才能超脱与释然。但是现在的人们,也包括我自己,谁能具备这样的心态呢?我们常常被功名利益所牵绊,不知道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迷迷茫茫,急功近利,在奔波忙碌了一天之后,即使最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内心世界却依然空虚,觉不到半点快乐。在工作、生活中,经常被小事所困,与周遭的人也难免有些小疙瘩、小摩擦。可细细想来,其缘由无非是为了一些蝇头小利,有时甚至只是为了逞一时之快。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质询自己的心,是否真的有必要强迫自己做一些不愿意、不快乐的事情?我们应该清醒地认知自己的内心,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不和他人攀比,不效仿别人的行为,不盲目的追随流行,试着用庄子的大境界来指引自己,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拥有健康的人生心态和快乐的生活状态。

  于丹在书中还提到了一个动态平衡的问题,自行车如果静止摆在那儿的时候,得靠车支架才能立住,两个轮子是立不住的。但是骑起来以后,两个轮子就可以行进,为什么呢?因为它在动态中保持了平衡。动态平衡对于我们的生活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世界在前进,而我们原地不动时,我们会感到失去心理的平衡,尤其是在应对各种挑战的时候。如果我们不断学习,与时俱进,那么这种平衡便很容易达到。我们可以多读书,多接受新的信息,让自己与时代的前进保持同一个步调,发展和提高自己,开阔自己的眼界,更好的认识自己、涵养自己,通过这样的方式,或许也更容易获得庄子的大境界吧。

  读完于丹的《庄子心得》,心灵中仿佛注入了一股清泉,感觉收获颇丰。只要我们坚持自己内心的秉性,不随波逐流,并尽力把自身的潜能激发到最佳状态,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获得超越自我的成功!

  这两天情绪不好,思绪纷乱,今天好容易休息,窝在床上读“庄子”。

  庄子《大宗师》里有个故事,说的是一位老者,年事已高,却面如孩童,别人奇怪,就问他有何养生窍门。

  老人说,他懂得道。要参透圣人之道,必须有所持守。这持守分七个阶段:吾犹告而守之,三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首先,“外天下”,是指忘记天下所有牵绊你的人情事故。古人说: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见古今中外,为名利所困者不计其数,世人很难摆脱名利、人情之累。

  就说我这点烦恼之事,虽然别人看来,不过蝇头小事,可在自己眼中,竟然关乎名誉地位面子,所以终日困扰心头。其实想通了,薪酬少三百元不会饿死,面子大一轮,也不会就此事事顺心。人生百年,生命尽头回看,不过短短一瞬,这么短的时间内,想干的事太多,从大的方面来说,我想把医疗客服做出经验和成绩,我想体验一下心理治疗师的工作,我还想做一个讲课精彩出色的老师;从小的方面来讲,我想绣幅十字绣作品,想学学拉小提琴,想会讲一门外语……也够我忙的了,还有功夫烦恼么?

  第二步“外物”,就是把物质世界的东西尽量剥离。在这个物质世界中,物质的诱惑无时无处,精彩绝伦,要想完全杜绝真是难如登天。但是我想,毕竟现代生活中的人们,早已摆脱吃穿之虞,物质的追求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满足,而且也不需要完全放弃物质的享受,你只要弄清楚,在你的内心世界中,在你面临选择的时候,不会因为物质放弃你原先内心的坚守,就可以了。

  第三步“外生”,是指超越生死。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无人能够超越,能够超越的只是你对待生死问题的心理和态度,做到顺应规律,平和接受,不忧生,不惧死,享受生命中的每一时刻。

  第四步“朝彻”。做到以上三点,人就彻底了悟了,不受世俗牵绊,摆脱声色犬马诱惑,看破了生死的心灵,就象澄澈的小溪,空明的山谷,清净自在。

  第五步“见独”。到了这个境界,世间万事万物,在你的眼中,由来处来,往去处去,一切都是那么清楚明了,不再纷扰你的视线,惑乱你的心灵。

  第六步“无古今”。时间在这时候仿佛停步,古往今来,改朝换代的烟尘都迷不乱你的思绪,你脑海中的大道,畅通上下五千年。

  第七重境界叫做“不死不生”。世人多畏死,可是在庄子的寓言故事里,视生为劳顿,视老为安佚,视死为休息,一觉睡醒,生命重新来过。所以,在庄子看来,生与死勿需悲喜,甚至也没有明显的`界限,生就意味着死,死就意味着生,即使身体没了,思想依然可以传承万年。

  对于庄子的学说,我懂得不多,但我从庄子的故事里看到的,是一个追求精神自由与自在的人,是一个秉持自己内心信念的人,是一个超越世俗名利诱惑的人,是一个善于思考人生大文章的有心人。我想:他毕生追求的,应该是对自我的把握和对自然的顺应吧。

  昨天早上读完了《大学》,总的感觉是正直之人、饱学之士一般是身死却留下美名的结局,而奸佞小人、善弄权术者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确也是少数。大多数随波逐流者过着比较安稳的日子,也许这就是今人随大流的缘故吧。

  从今天开始,读《庄子》。

  译注者(纪琴)卷首语:急功近名者,服之可当清凉散;萎靡不振者,服之可当益智膏。

  从以上这句话来看,作者是写给世人作为中药医治心病的,我读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究,另外一个目的是享受。毕竟高中毕业之后,很少看古文了。工作之初买了一本《古文观止》,也只翻了几页。十几年了,现在除了纸张略显陈旧外,里面还是几乎空白。日后一定抽出时间研读。目的却是为了提高古文素养和理解能力。基于此,我读这本书,显得容易一些。仅读原文,现在对我来说很费力气。

  今天早上读完了逍遥游。记得去年登泰山时遇见一块逍遥游的崖刻,就在山涧、架桥的东边,我立即让同事予我拍照留念。现在想想,何必如此心急?心中有佛,还在乎非得日日见得佛的样子吗?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借大鹏之翅、许由之言舒心中之的境界,读来快哉!看来庄子不仅仅是想象,他认为大鹏飞在万里之上,也就是在狂风之上,才能御风自在而行。这里,一方面符合自然规律,即在对流层之上,飞得才会平稳,客机不是这样吗?另一方面,符合社会规律,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再高一个层次,才能看的更清楚,才能更游刃有余!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这段。

  这段话当属全文的精华。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由无数相互隔阂的个体构成的,我不可能是你,于是我就不知道你的痛苦和快乐。我以为你的痛苦和快乐其实是我臆想的。比如,我看见你皱眉,以为你很不快,其实很难说你不是在沉思。看见你笑,也许以为你在快乐,其实可能你在伪装。

  虽然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然而我会融入你的身心,就像水,紧紧包裹住鱼儿,就会产生我在你的心里,你在我们的梦中的境界了。这样的交流和融通,就算自己不是鱼,也能够知道鱼的苦乐的。

  固然,《秋水》的这一段是精华,然而是反面的精华,是庄子小国寡民相互隔绝的精华。我们这个世界就要交流、就要沟通,就要我非鱼,也当知鱼之乐。作为教师,就更得如此了。不如此,教育的职能是不可能发挥正常的。

【关于庄子读书笔记(通用5篇)】相关文章: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