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颤,一般两种含义,一是颤动, 另一种是指什么?

 想一个人有两种含义,一个是喜欢她这个人,幻想和她在一起的日子,感觉到甜蜜,另一个是想到她就会有性冲动,如果是前者的话就是你的心理需要,是很正常的。如果是后者说明你的性欲望有点强,而且也说明你对她有兴趣,有性冲动,是你的生理需要。也是正常的事情,不要因为这些事情造成心理困饶。
想一个人应该是心理的表象,不是生理的。如果你在想那个人时有生理反应,那就代表你有生理上的需要。
}

【精华】高中生物教案4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知识】: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写出ATP的分子简式

  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ATP和ADP的相互转化。

  让学生到药店了解ATP药品的性状、功效。

  (一)引入、问题探讨

  提出问题:前面学习过的能源物质有那些?这些能源物质被细胞分解后,以什么形式提供为细胞提供能量呢?

  问题探讨:萤火虫发光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萤火虫为什么能发光?一个关于ATP让萤火虫尾部重新发光的例子。引出ATP是直接能量物质。

  回答问题(如糖类、葡萄糖、脂肪)

  (二)ATP分子简介以及ATP和ADP的转化

  展示ATP的分子结构式,讲授ATP的分子简式的写法和含义。磷酸键水解放出的能量水平。

  由ATP脱去最远离A的磷酸放出能量引入,讲述ADP可以和Pi结合,吸收能量,形成ATP的过程。,用幻灯片或板书辅助。

  ADP转化为ATP所需要的能量的

  1.掌握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

  2.通过学习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提高有关蛋白质相关计算的能力。

  3.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

  重点: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

  难点: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及相关计算。

  之前我们学习过了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如果把氨基酸比喻成珍珠的话,那么这些“珍珠”是如何穿成串儿,成为“珍珠项链”蛋白质的呢?如果告诉你氨基是具有碱性的,而羧基是具有酸性的,那么大胆猜测一下会发生什么?(酸碱中和。)带着这样的思考,接下来共同学习一下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1.蛋白质的结构层次

  过渡: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所谓大分子就是相较无机物来说分子量大百倍或千倍以上的分子。比如牛胰岛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700,人的血红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64500等。

  提问:那么小小的氨基酸是如何组成那么大的蛋白质的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说一说从氨基酸到蛋白质大致有哪些结构层次。(经历了二肽→三肽→多肽,通过盘曲、折叠形成了具有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过渡:这种氨基酸和氨基酸的连接方式称为脱水缩合。

  组织学生自学课本,说出脱水缩合的含义: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的水,这种结合方式叫做脱水缩合。此时重点强调肽键的含义及写法。

  活动(角色扮演):请4位同学分别扮演一种氨基酸,如果每位的右手代表氨基,左手代表羧基,然后站成一排,相邻的同学手牵手,牵手的部分可以称作什么?(肽键。)

  怎样才能更高地还原脱水缩合过程?(每人右手拿着NH和H的卡片,左手拿着CH和OH的卡片,一个同学和另一个同学左右手相连的时候,拿掉H和OH的卡片。)

  其他同学观察,4位同学站成一排,会形成几个肽键?脱去几分子水?(3;3。)

  继续提问:那么n个氨基酸形成一个肽链时,脱掉几个水分子?形成几个肽键?如果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呢?(n-1;n-1;n-m;n-m。)

  提出启发性问题:如果4位同学站的不是一排,是一个圈,结果跟之前的有什么区别?(形成环肽,形成4个肽键,脱去4个水。)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其他同学点评,总结结论。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如果同学们在进行角色扮演时,改变站位、人数、人员等等,结果又是如何?形成的蛋白质是一样的么?请同学们课下进行活动,并且探究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下节课进行分享。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

  (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

  2.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的边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本节课以必修第一册中《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和第二册中《遗传的基本规律》为基础,从学生感兴趣的人类遗传病引入,讨论: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这两种遗传病为什么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为什么在遗传表现上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伴性遗传有什么特点。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其它应用。

  (1)通过红绿色盲的调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提出假设、设法求证的科学探究能力。

  (3)能够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提高缜密的思维能力。

  (1)探索伴性遗传方式的本质规律,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应用人类遗传学研究中生物统计的方法。

  (2)通过分工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提高善于与他人合作与沟通的工作能力,提高研究效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伴性遗传的故事激发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

  (2)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3)如何面对伴性遗传疾病,培养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融入生命教育。

  (4)唤起发现人类遗传病、探索遗传病治疗方法的社会责任。

  1、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2、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遗传的规律

  学生在前面已学过减数分裂和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已经掌握基因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通过红绿色盲的调查活动及结合课堂的探究活动,对伴性遗传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

  采用探究、讨论模式结合、启发诱导、设问答疑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指导学生调查人群中色盲症的发病情况和规律。指导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寻找资料与自己调查数据加以比较。让学生调查人群中的色盲患者的家庭情况。分析调查数据可能与资料不相符的原因。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该项准备工作可以使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与伴性遗传有关的红绿色盲问题进行调查、讨论和学习,通过调查发现问题“在人群中男女发病率不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到观察、分析的积极心理活动状态,使教学中红绿色盲探究活动更能顺利开展。但其中难点是学生调查情况不可估计,教师要在课前先作好相应培训与准备工作。如教会学生设计记录表格,有关遗传病发病率的计算方法。

  七、课时安排:1课时

  讲述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发现色盲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从道尔顿发现色盲的小故事,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

  介绍色盲知识:就是不能辨别色彩,即辨色能力丧失。红绿色盲是一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患者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区分红色和绿色。

  2、课件显示红绿色盲检查图

  设疑:红绿色盲是怎么遗传的呢?

  导入新课:伴性遗传。理解概念。

  一、伴性遗传的特点及常见事例

  1、 特点: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与性别相联系。

  2、常见实事例:(1)人类遗传病:人类红绿色盲、血友病等。

  (2)果蝇:眼色等。

  二:人类红绿色盲症

  1、色盲遗传家系图谱分析

  课件显示红绿色盲家系遗传图谱,认识系谱,分析图谱,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 :

  (1)对“资料分析”的两个讨论题进行讨论。

  (2)总结伴性遗传的概念、色盲基因的表示方法,填写学案中相关内容。

  2、课件显示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图表,引导学生填写

  根据遗传图解,写出Ⅰ-1和Ⅲ-6的基因型,并推测Ⅱ-3的基因型。下面我们来画一画他们的遗传图解(这里难度较大,教师可先作示范)!Ⅰ-1与Ⅰ-2。

  结论:生下的孩子无论是男是女,视觉都表现正常,没有色盲。可是,他们的女儿却都是携带者。

  Ⅱ-3与Ⅱ-4(紧接上面的图解板书图解)

  课件显示巩固练习,提问学生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婚配类型并回答,然后总结给出正确答案。

  4、强调遗传图解的书写格式,在课件上边引导学生回答边演示两种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

  5、通过遗传图解引导学生总结色盲遗传的特点,得出“交叉遗传”的结论。

  6、课件显示巩固联系,提问学生(教师可稍作引导)。

  三、抗维生素D佝偻病

  四、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根据雏鸡的羽毛特征来区分雌性和雄性

  知识拓展:归纳伴性遗传的方式和特点

  [1] 伴Y遗传:

  (1)特点:①致病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无显隐之分,患者后代中男性全为患者,患者全为男性,女性全为正常,正常的全为女性。简记为“男全病,女全正”。②致病基因由父亲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具有世代连续性。也称限雄遗传,简记为“父传子,子传孙”。

  (2)实例:人类外耳道多毛症。

  [2] 伴X显性遗传:

  (1)特点:①具有连续遗传现象 ②患者中 性多于 性 ③男患者的母亲及女儿一定为患者,简记为“男病,母女病”。④正常女性的父亲及儿子一定正常,简记为“女正,父子正”,⑤女性患病,其父母至少有一方患病。

  (2)实例:抗维生素D佝偻病,钟摆型眼球震颤。

  [3] 伴X隐性遗传

  (1)特点:①具有隔代交叉遗传现象。②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③女患者的父亲及女儿一定是患者,简记为“女病,父子病”。④正常男性的母亲及女儿一定正常,简记为“男正,母女正”。⑤男患者的母亲及女儿至少有一个致病基因。

  (1) 实例:人类红绿色盲、血友病、果蝇的眼色遗传。

  归纳:人类伴性遗传病判定口诀:

  听讲、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回答

  学生看图识别,进行自我色盲检测。

  学生在学案上练习写遗传图解

  理解各种伴性遗传的特点,记住常见实例

  运用所学知识判断遗传方式

  道尔顿发现色盲的小故事十分生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体验本节课的情感目标。认同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的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

  通过辨认、识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疑激发学生思考,便于新课的讲授。

  探究、讨论模式结合:通过家系遗传图谱分析遗传现象→ 提出问题 →讨论问题 → 提出依据释疑 → 结论,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通过问题推进的办法提高学生质疑、假设、探究的能力,体现本节的能力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肯定学生的能力,引发继续学习的兴趣。

  讲练结合,巩固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落实本节课的能力目标。

  遗传图解的书写格式是教学重点,在上一章已经学习过,通过学生回答既回顾所学知识,又可联系遗传的基本规律等知识,使学生认识到伴性遗传也遵循遗传的基本规律。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讲练结合落实学生的遗传图解的书写能力,解决学生眼高手低的毛病。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归纳伴性遗传的方式和特点,运用所学知识判断遗传方式,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结本节课知识点及联系,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1)一男孩是红绿色盲患者,他的父亲、祖父、外祖父也均是红绿色盲患者,但他的母亲、祖母、外祖母色觉都正常。该男孩色盲基因的传递来源是( A )

  A.外祖父→母亲→男孩

  B.外祖母→母亲→男孩

  C.祖父→父亲→男孩

  D.祖母→父亲→男孩

  (2)一男孩是红绿色盲患者,但他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都不是患者。该男孩色盲基因的传递来源是( B )

  A.外祖父→母亲→男孩

  B.外祖母→母亲→男孩

  C.祖父→父亲→男孩

  D.祖母→父亲→男孩

  一、伴性遗传的特点及常见事例

  二、人类红绿色盲症

  三、抗维生素D佝偻病

  四、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拓展延伸:伴性遗传的方式、特点及运用

  对“伴性遗传”的教学设计中,不仅仅将教学目标定位于让学生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上,应该多引导学生问一些“为什么”,把教材中很多是结论性内容,通过问题推进的办法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可以融合资料收集、遗传病的调查、判断及推理,假设和论证、讨论、遗传图谱书写和遗传概率计算,完成新课标确定的操作技能、信息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三个方面的能力目标。改变过去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脑、乐于探究、勇于创新、善于合作交流的新型学习方式。

【【精华】高中生物教案4篇】相关文章:

}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和其他文学形式一样,科幻文学不是脱离现实的精神飞地,其创作和繁荣仍然根植于深广的历史和现实背景,是特定观念文化的产物。历史与现实为科幻创作提供所需的素材,同时也提供其必需的问题关怀。科幻文学虽然多用科学的外衣包裹现实的问题,并通过虚构性书写将其放置在虚拟的时空维度进行重新审视、重新回答,但其现实性精神实质却一以贯之。现实性的底色让科幻文学超越“幻”的神奇而获得人类学学术考察的关键品质,即对真实性的诉求。值得注意的是,科幻文学不仅给我们提供了现实的社会文化背景和问题关怀,更呈现了创作者对于现实的深切思考,是一种有深度的文化书写。

使科幻成其为科幻的关键,一是科学的质材,二是想象和虚构,二者的结合构成科幻文学魅力的基础。接受美学的重要理论家伊瑟尔在《虚构与想象——文学人类学疆界》一书中谈到:“文学的表现与再现功能使人类的超乎寻常的可塑性,自由伸展到了一个几乎没有边界的文化大背景之中……文学就变成了一种呈现‘可能存在’或‘可能发生’的纷繁复杂的各种事物的百花园。”

科幻文学充分体现了文学的虚构与想象特征,同时也将人类的虚构性本质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人类将去何处,世界会有何种前途和命运,宇宙的规则和目的是什么……每一部科幻作品都试图提供某种形式的答案。2018年11月,刘慈欣在美国克拉克想象力服务社会奖获奖感言中谈到:“与人们常有的误解不同,科幻小说并不是在预测未来,它只是把未来的各种可能性排列出来,就像一堆想象力的鹅卵。”和伊瑟尔一样,刘慈欣也将想象视为人区别于万物的重要本质,但他同时也强调想象本身的不确定性。虽然人类科技已经被证实在相当大的层面是对想象的落实,但想象自身却具有超越现实的规定属性:落实的想象已经不是想象,想象永远在现实之外以其超越、无限和对世界的反叛定义着自身。科幻文学作为真正虚构与想象的艺术,呈现了科技文明之下人类的理想、道德和欲望,这或许正是我们理解人类的最佳文本。

和其他一切文学品类相比,对科学的把握与呈现是科幻文学最为显著的品质。科学在科幻小说中,不仅是点缀和附庸,而且科学本身具有强大的叙事能力,是故事得以发生发展自圆其说的主要动力。更重要的是,在科学的放大镜下,人类文明和人类自身前所未有地成为问题,迫切要求创作者和读者在共同的文学结构之下做出回应。所以,虽然文学创作中的科学书写并不一定是对科学理论的原样呈现,或许离真理相去甚远,但科学无疑构成科幻文学这一文学形式的根本,同时也是智能时代、数字时代的人类学研究不能忽视的文化文本。

科学改变着人类的生命质态,同时也重塑人类的社会、文化和观念。科幻文学将这种影响最大化地表现了出来。以科幻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休眠技术为例,通过休眠人类可以穿越时间,超越生死,在不如意的情形下进入休眠状态,而在未来几百或几亿年后苏醒,从而摆脱必然规律的束缚带来迥异的人类故事。虽然现实中我们从未真正掌握时间,但科幻文学中人类往古来今直达未来,对时间的操控早已得心应手炉火纯青。和时间一样,空间在科幻文学中也呈现极其复杂的面貌。地心海底,一粒微尘,或者银河深处、宇宙之外都可以成为科幻驰骋的疆场。在无限的时间和无垠的空间中观照人类和文明,科幻文学给我们提供了完全不同的世界图景。

(摘编自陈海龙《面向未来的文学和人类学——科幻文学:现实、虚构、想象三元合一》)

光明悦读记者:科幻文学学者孟庆枢认为:“文学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审美表现和超越的思想,文学要与时俱进。”这与您曾指出的“一定要在变化当中去谈科幻”“科幻一定要阐述变化”的观点有许多相通之处。您能否谈谈科幻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理解科幻的本质?

刘慈欣:科幻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文学性描述,特别是对人在未来或者地球之外的超越现实时空的生存状态的描述。科幻有一个特点,就是把现实中的人放到非现实的环境中。人们总认为科幻描写未来,就是在描写未来的人,描写在遥远太空中的人,就是太空人。其实并非如此,科幻描写的是现实中的人。

科幻是对人类的生存状态的一种描述,特别是在想象的世界设定下的一种描述。科幻本身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学体裁。科幻的种类是相当丰富的,而这些种类之间的差别也相当大。

就中国科幻小说而言,每个科幻作者都有自己的风格、理念和创作方向。中国科幻在文学上的创作方向各不相同,有一些科幻作者可能偏重于传统技术性的科幻,描写技术奇观,描写未来技术的可能性,创造激发想象力的美学。有一些科幻作者则试图用更个性化、更文学化的视角,来描写技术对人的异化,对人的精神上的异化,对人的生理上的异化,以及对人的社会身份的异化。很难用一两句话去概括科幻作品的文学方向。

科幻文化一直在快速发展,正在向着影视、网络、媒体等多个方面转移。包括我们这样用文字进行创作的作家,我认为也应该努力把自己的文字创作进行转化,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努力将其转化为更现代的媒体表现,比如电影、电视等,媒体有更广泛的受众,更广泛的影响力,这个大趋势是明显的。

(摘编自《展现中国人对未来的想象力——刘慈欣谈科幻、文学与未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幻文学深深根植于历史和现实背景,是特定观念文化的产物,其实质在于展示科学技术的发展。

B. 伊瑟尔认为文学为人类发展提供了超乎寻常的可塑性参考,这种可塑性是指超越现实的可能。

C. 科幻文学看似描写的是未来的人或是太空人,但实际上他们与地球上的现实中的人别无二致。

D. 科幻种类繁多,千差万别,科幻文学以丰富多彩的内容为读者呈现一个个不同的世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幻小说体现着科幻作家对人类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现实问题以及价值观念的深人思考。

B. 科幻文学中的科学技术可以是对真实科学理论的再现,也可以是科幻作家偏离科学真理的想象。

C. 想象是人区别于万物的重要本质,超越现实的想象可能成为现实,反叛世界的想象则不可能成为现实。

D. 科学的发展影响着人类未来社会的文化与观念的发展,科幻文学将以更多元的方式融入人们的生活。

3.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二是一则人物访谈,访谈中刘慈欣主要围绕科幻与文学的关系和科幻的本质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回答有理有据,针对性强。

B. 刘慈欣认为科幻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特别是对人在想象的世界的生存状态的描述,科幻一定要阐述变化,这与孟庆枢的观点是相似的。

C. 刘慈欣指出,由于科幻作家创作风格和理念的差异,中国科幻小说分为两种风格,即偏重于传统技术和偏重于描写人类的种种异化。

D. 刘慈欣认为科幻文化不应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科幻作家要把自己的文字创作面向电影、电视等媒体进行转化,以收获更广泛的影响力。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所选用的论据的特点。

5. 第32届中国科幻银河奖通过科幻世界官方账号线上颁出,“最佳长篇小说奖”由谢云宁《穿越土星环》摘得。下面是该小说的简要介绍,请你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其作为科幻小说的特点。

花花公子路渐离有一个疯狂的星际梦想,他要追赶一颗彗星。没想到他乘坐的宇宙飞船发生意外,他被弹射出舱,在土星环里漫无目的地飘荡。人生的意外接踵而至,众叛亲离、无人救援、生存物资告罄……他成了一颗被人类遗忘的人体小行星。出乎意料的是,在土星探测器主控A·I·多丽丝的帮助下,原本必死无疑的路渐离以极低的概率活了下来。为求一线生机,路渐离登陆土卫二,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造基因片段,制成了新型鱼苗,在拥有广袤海洋的土卫二上养殖鱼类,勉强生存。与此同时,多丽丝和航天公司正在制订营救方案。路渐离孤军奋战良久,几近生存极限,他能否等到救援飞船的到来?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九七二年冬,按照上级命令,我们在乌苏里江边增加了一个哨所。守卫它的,是我们连的六名知识青年——我是其中的一个。

江边地带很荒凉,生长着灌木丛和杂草,野兔出没其间。我们套野兔,却没获得过一根兔子毛,套住的野兔被狗叨走了。雪地上清清楚楚留下的踪迹告诉我们,狗跑过江面,消失在彼岸的土堤后。土堤后是一个村庄,可以望见各式各样的屋顶。这一带江面不宽,早晨甚至可以听到他们那个村庄的鸡啼。毫无疑问,这条“强盗狗”准是苏联人的!它竟可恶地连我们的兔套也一块儿叨走了。

我们恨透了这条狗,发誓逮住它,惩罚它;不弄死它,也要弄它个半死。我们设诱饵,埋“子母套”。

一天傍晚,我们听到了狗叫声。当时大家闷坐火炉四周,正无事可做,无话可聊。狗叫声在我们内心引发了一种近乎亢奋的激动,同时跳起来,好像哨所里着火了似的,争先恐后冲到外面。

我们循着狗叫声跑到一片灌木丛那里,包围被套住的狗观看,大为开心。一条漂亮的纯种苏联猎狗。钢丝套子勒在它后胯上,勒入皮肉,仿佛就要将它的腰勒断了。

一个伙伴踢了它一脚,恨恨地说:“我们走,让它在这儿受罪吧!它不被勒死,也会被冻死,或者夜里被狼活活吃掉!”

另一个伙伴反对:“让狼吃掉?那未免太可惜了!弄回哨所去,宰了,够我们吃几天狗肉的!”

我们虽然都喜爱狗,但对吃狗肉还是很向往的。在长久不知肉味的情况下,对吃狗肉的向往就会超过对狗的喜爱。谁叫它叨走我们套的野兔,使我们的肠胃受到亏损呢?“好,听大家的!”班长终于发话,于是我们将它拖回哨所。一到哨所,马上分工:有人劈柴添火,有人化冰烧水,有人磨刀准备剖膛破肚,有人拌油盐酱醋调作料,有人剥蒜。

天,那会儿完全黑了下来,已看不清江对面的景物。土堤后的夜空时时闪烁着细小的火星,那是晚炊的烟霭。烧木柴,烟囱里冒出的那烟都会夹带着那种细小的火星。

忽然,我们听到江对岸有人呼唤,先是一阵老头的沙哑的呼唤声,接着,是一阵老妪的气急的呼唤声。“娜嘉!……”“娜嘉!……”“娜嘉!……”在这黑沉沉的宁静夜晚,隔江传来的呼唤声听得真切,因为真切,呼唤声中的焦急和不安,使我们不难领略。班长说:“娜嘉,这是苏联女孩名,他们在呼唤孩子。”他们呼唤孩子,与我们毫不相干。持刀的伙伴向我摆了一下头,我就走到外面去,将那条半死不活的狗拖进哨所。可它却突然叫了起来。呵,我从未听到过任何一条狗在任何一种情况下发出那么悲哀的叫声。我至今一回想起这件事,那条苏联猎狗当时那种悲哀的叫声,犹在耳畔。

江对岸苏联老头和老妪的呼唤声更接近我们了,显然他们循着叫声,沿江对岸的土堤一面继续呼唤一面奔跑过来了。听呼唤声,他们是站在正对我们哨所的地方。在他们和我们之间,隔着冰封的乌苏里江,人的呼唤声和狗的应叫声,震颤着比冰封的江面要宽阔几倍、十几倍、几十倍的夜空。

班长朝狗弯下身去,用刀去割钢丝套。好一会儿,才将钢丝套弄断,刀锋变成了锯齿。狗慢慢站了起来,有点疑惑地望着我们,本能的戒心使它不敢移动地方。它被套伤得很重,后胯毛脱皮绽,血肉模糊。

班长低声说:“医药箱!”我立刻拿来医药箱。他又说:“给狗上点药,包扎一下。否则,它的主人会非常恨我们的。”

我帮着班长毫不吝啬地往狗的伤处倒红药水,撒消炎粉,之后,又仔仔细细地给它缠了几圈药纱布。它竟非常温顺,一旦意识到我们不再想伤害它,便很驯良地听任我摆布它了。

班长在一张纸上写上几行俄文,写完,念给我们听。他写的是:我们并不想伤害你们的狗,希望它不再到江这边来。

我献出了一个牛皮纸信封,班长将这封“国际信件”让狗叨住。我推开哨所的门。我们望着那狗慢慢走了出去,消失在黑暗中……

新年前几天的一个夜晚,我们熄灭马灯,都已钻入被窝儿了,忽听有什么东西在外面扒门,紧接着是一阵狗的焦急的低鸣。“娜嘉!”班长赤脚蹦到地上,迫不及待地打开了门。果然是“娜嘉”!

“娜嘉!”“娜嘉!”我们也都纷纷掀起被子,蹦到了地上。“娜嘉”身后拖着什么,被门槛儿卡住了。班长赤脚从外面搬进来一辆小爬犁,“娜嘉”像我们的老朋友似的,逐个往我们身上扑,柔软的舌头不断亲昵地舔我们的手。爬犁上绑着一个小帆布口袋。班长打开口袋,我们愣住了——两只野免、一只野鸡、一瓶酒、一封信,还有一大包用旧俄文报纸包的什么。班长打开报纸——许多油渍渍的小饼,还是热的呢!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在中苏边界哨所的日子十分枯燥,只好选择套野兔来打发时光,却不曾想被“娜嘉”拖走。

B. “娜嘉”被拖回哨所后,“我们”马上劈柴烧水、分工合作,重在体现“我们”是一个团结协作、执行力强的集体。

C. 班长担心“娜嘉”重伤回去后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才迫不得已给它的伤口做了包扎处理。

D. “许多油渍渍的小饼,还是热的呢”,写出了苏联老夫妻对“我们”放归“娜嘉”这一行为的感激之情。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文故事围绕“娜嘉”展开,从“娜嘉”拖走野兔开始,写到“娜嘉”受伤被抓,再到“娜嘉”被放归及最后“娜嘉”带来食物,始终紧扣“灵犬”二字。

B.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既写出了此地夜晚中村庄的悲凉,又契合了后文苏联老夫妻深夜寻狗的内心状态。

C. “好一会儿,才将钢丝套弄断,刀锋变成了锯齿”,写出了钢丝套的坚硬,也从侧面表现出班长在放开“娜嘉”时的急切心理。

D.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并以“我们”的边防哨所为集中场景进行叙事,通过这种紧缩空间的方式,使小说的情节既真实又紧凑。

8. 请简要分析文中“我们”对“娜嘉”的心理变化。

9. 本篇小说的情感意蕴十分丰富,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上募能通使月氏者,汉中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骞得间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太子为王,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殊无报胡之心。骞留岁余,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会匈奴国内乱,骞乃与堂邑氏奴甘父逃归。上拜骞为太中大夫。骞初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元鼎二年。浑邪王既降汉,汉兵击逐匈奴于漠北,自盐泽以东空无勾奴,西域道可通。于是张骞建言:“乌孙王昆莫本为匈奴臣,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勾奴攻不胜而远之。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故浑邪地空无人。今诚以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他旁国。骞既至乌孙,昆莫见骞。骞谕指曰:“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兄弟,共距匈奴,匈奴不足破也。”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留久之不能得其要领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及诸旁国。乌孙发译道送骞还,使数十人,随骞报谢,因令窥汉大小。是岁,骞还,到,拜为大行。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域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留久之/不能得其要领/

B. 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留久之/不能得其要领/

C. 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留久之/不能得其要领/

D. 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屈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留久之/不能得其要领/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单于,汉朝时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后也可用“单于”泛指外族首领。

B. 元鼎,年号。年号是古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一种名号,先秦至清皆有年号。

C. 节,旄节,多以竹为杆,上缀以旄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常持节。

D. 大行,文中指接待宾客的官吏,相当于外交官员,张骞二度出使西域后被封为大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月氏国王被匈奴单于杀死,月氏人对此心生怨恨,却找不到一起攻打匈奴的人,此时汉武帝招募能出使月氏国的使者,汉中人张骞应募出使。

B. 张骞出使经历坎坷,被匈奴长期扣留,后匈奴内部混乱,张骞与甘父找到机会逃出,回到汉朝,此时他被困匈奴已达十三年之久。

C. 张骞认为应当趁着汉军新败匈奴单于的时机,与乌孙联合,这样乌孙西面的大夏等国都可以招来成为汉的藩臣,汉武帝采纳了张骞的建议。

D. 张骞到达乌孙国后,向乌孙王昆莫传达了汉武帝的谕旨,希望汉与乌孙结为兄弟之国,共同抗拒匈奴,这样匈奴一定会被打败。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骞留岁余,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复为匈奴所得。

(2)今诚以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

14. 汉武帝最初派遣张骞出使月氏的本意是什么?文中张骞出使西域最终的成效如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当年读书处,古寺拥群峰。

不改岁寒色,可怜门外松。

有僧皆老大,待客转从容。

又下白云去,楼头敲暮钟。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诗人怀着深情向读者点明,眼前之地正是自己早年读书的地方,照应了题目。

B. 次句展示了广阔而富有立体感的画面,一个“拥”字真切地写出了寺院房屋之多。

C. 颈联隐含对比,当年寺中僧人如今年纪都已变大,待人接物的方式也与以前不同。

D. 本诗空灵中含幽思,淡雅中见深沉,语言省净浑然,具有独特的风格。

16. 诗歌颔联为什么要写到老松?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人通过六种典型夔州秋天景物,勾勒出一幅肃杀、凄凉的秋景图。

(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表示忧虑辛劳和安闲享乐导致的结果完全不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管弦”本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管乐和弦乐的统称,古代诗文中常以“管弦”代指音乐来抒发情感,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篇清华贫困生的匿名自白曾受到广泛关注。从研一开始,他每个学期拿出3200元,资助了4名家乡希望小学的孩子。文章直抵人心,相关评论区的敬佩与赞誉之声更是 。提到“贫富”二字,人们恐怕最先想起的还是那圆形方孔的小物件,或是那张红红的嵌着金线的票子。的确,物质占有的多寡从来都是评判一个人贫富的硬性标准, 这种标准正变得更加“现实”。 唯“物质”论大行其道,以至于人的发展前景在很大程度上被迫与物质挂了钩。

无论是凿壁偷光的古之圣贤,还是如今艰难求学的清华学子,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倔强纠正着人们对于“贫富”的固有定义。古人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其实,对于“贫富”的定义已是 ,一味钻语义上的牛角尖并没有太大意义。因此文明在进步,人们有更加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不妨我们在“贫富”之上增添一些注脚,丰富它的含义。让精神文明与道德品质在社会“贫富”评判标准中占多一些比重,让物质贫乏者在进行自我定位时不再被“贫困”限制了发展的空间。

18. 下面填入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经久不息 可是 因此 旧话重提

B 不绝于耳 可是 其实 旧话重提

C 经久不息 并且 其实 老调重弹

D 不绝于耳 并且 因此 老调重弹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因此文明在进步,人们有更加美好的生活的向往,我们不妨在“贫富”之上增添一些注脚,丰富它的含义。

B. 但是文明在进步,人们有对更加美好的生活的向往,我们不妨在“贫富”之上增添一些注脚,丰富它的含义。

C. 可是文明在进步,人们有更加美好的生活的向往,我们不妨在“贫富”之上增添一些注脚,丰富它的含义。

D. 因此文明在进步,人们有对更加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不妨我们在“贫富”之上增添一些注脚,丰富它的含义。

20.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贫富”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中医建议应按照人的身体时间节律来安排作息,让各系统能够恢复正常的“运行节奏”。

B. 洛克菲勒是美孚石油公司创办人,美国历史上最富有的人,是世界公认的“石油大王”。

C. 古人写文章有个要求——有物有序,“有物”就是有内容,“有序”要求有条理。

D. 极少数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精英”分子,极力淡化社会主义民主,其用心极其险恶。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____________。明洪武年间,在江西庐陵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在铁十字架上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____________,写新春祝福的叫春联,祝福生辰盛典的叫寿联,贺喜升迁、结婚的叫喜联。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春联,____________。有学者经过考据认为用红纸书写始于明代早期,明太祖朱元璋在除夕之日让朝中官员家家都贴红纸春联,以示万象更新。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贴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2021年12月30日是某高中建校20周年校庆日,又喜迎元旦。学校团委开展“迎校庆·迎新年”对联征集活动,请你作为班级代表拟写一副参赛对联。要求仄起平收,不写横批。

1. D A.“其实质在于展示科学技术的发展”理解有误。B.“这种可塑性是指超越现实可能”理解有误。C.“但实际上他们与地球上的现实中的人别无二致”表述过于绝对。

2. C “反叛世界的想象则不可能成为现实”理解有误。

3. C “中国科幻小说分为两种风格”以偏概全。

4. 典型性和代表性:文中以科幻小说中常用的休眠技术为例,极具代表性,论证科学对人类的生命质态以及社会、文化和观念等产生重要影响,典型贴切,说服力强。权威性与可信性:文中选用的伊瑟尔和刘慈欣等名家对于文学和科幻小说的阐释,具有可信性。

体现了科幻文学的想象和虚构性。追赶彗星、进入土星环等,作家运用想象,将主人公置于一个虚构的世界之中,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维度,展现出未来难以预知的可能性。体现了科幻小说的科学性。文中对于宇宙飞船、土星探测器、基因编辑技术等都是以现实的科技发展为依据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智能时代、数字时代科技发展的方向。体现了科幻小说的现实性,小说的主人公路渐离是现实中的人,他经历了众叛亲离、无人救援等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都可能经历的人生困境,体现了人对生命的思索。

6. D A.“‘我们’在中苏边界哨所的日子十分枯燥”错误。B.“重在体现‘我们’是一个团结协作、执行力强的集体”错误,体现的是我们对狗的憎恨,想马上吃了它。C.“班长担心“娜嘉”重伤回去后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错误。

7. B “既写出了此地夜晚中村庄的悲凉”错误。画横线的句子为环境描写,描写了此时此地夜晚中村庄的景象,没有表现“村庄的悲凉”,而是渲染了苏联老夫妻深夜寻狗的内心状态。

8. 憎恨:“娜嘉”拖走了“我们”套的兔子,“我们”为没有肉吃而憎恨它。

淡漠:看到“娜嘉”被“子母套”捕获,“我们”之前的“恨意”得以宣泄,对它的处境十分淡漠。

同情:听到苏联老夫妻对“娜嘉”的深情呼唤,感动之余心生怜悯。

喜爱:最后“娜嘉”再次来到哨所,其乐融融,可见“我们”对它的喜爱。

9. 艰苦环境下的人性之光,呈现特殊时期人性的善与美。边境生活条件恶劣,但士兵们最终还是选择让“娜嘉”回到主人身边。

人与动物之间深厚的情谊。苏联老夫妇和狗之间深厚的情感给哨所中的“我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撼,让“我们”感受到人与动物之间情谊的可贵。

人性视域下超越国界的友善。“娜嘉”“我们”与苏联老夫妻之间的故事,经历了怨恨、和解、彼此感念,体现了跨越民族与国界的友善的可贵。

11. B “先秦至清皆有年号”错误。第一个年号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年号为“建元”。新皇帝登基,常常会改元纪年,并同时改变年号。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废除年号纪年的做法,而改用民国纪年。

12. B “此时他被困匈奴已达十三年之久”错误。

13. (1)张骞停留了一年多,始终不知道月氏人的打算,于是返回汉朝,又被匈奴俘获。

(2)现在如果把丰厚的财物赠送给乌孙,招引他们向东扩张(领土),与我国结为兄弟,依据形势他们会听从我朝调遣。

14. 第一问:传达汉武帝的旨意,希望联合月氏来攻打匈奴。第二问: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使西域各国开始与汉朝联系、往来。

起初,匈奴投降汉朝的人说:“月氏原来居住在敦煌与祁连山之间,是个强国,匈奴冒顿击败了它。老上单于杀了月氏国王,其余的月氏人逃到远方,心中怨恨匈奴,却没人愿意和他们共同攻打匈奴。”皇上招募能出使月氏国的使者,汉中人张骞以郎官身份应募出使,他从陇西郡出发,途经匈奴所控制的地区,被匈奴单于俘获,扣留在匈奴十多年。张骞找机会逃脱,向西方的月氏国走去,经数十日,到了大宛国。大宛人听说汉朝物产丰富,想通使结好,却一直未能实现,见到张骞,非常高兴,为他安排向导和翻译,送他到康居国,又转送到大月氏国。原月氏国的太子做了国王,进攻大夏国后,占领了它的土地定居下来,没有向匈奴复仇的想法。张骞停留了一年多,始终不知道月氏人的打算,于是返回汉朝,又被匈奴俘获。拘留了一年多,适逢匈奴国内混乱,张骞与堂邑氏的奴仆甘父一起逃回长安。皇上任命张骞为太中大夫。张骞刚出发时有一百多人,一去十三年,只有他们两人活着回来。汉武帝元鼎二年,匈奴浑邪王归降汉朝之后,汉军将匈奴驱逐到沙漠以北,从盐泽以东,见不到匈奴的踪迹,去往西域的道路可以畅通了。于是张骞向武帝建议说:“乌孙王昆莫本来臣服于匈奴,后来兵力逐渐增强,不肯再事奉匈奴,匈奴派兵攻打他,不能取胜而远去。现在匈奴单于刚刚被我军击败,而过去的浑邪王辖地又空无人烟。现在如果把丰厚的财物赠送给乌孙,招引他们向东扩张(领土),与我国结为兄弟,依据形势他们会听从我朝调遣。与乌孙联合后,它西面的大夏等国都可以招来成为我国的藩臣。”汉武帝认为他说得有理,便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人,每人两匹马,牛羊数以万计,随身携带价值数千万钱的黄金与布帛,又任命多名持符节的副使,只要路途方便,就派他们出使其他各国。张骞到达乌孙国后,乌孙王昆莫接见了他。张骞向他转达汉武帝的谕旨说:“乌孙如果能回到原来东面的故地居住,汉朝就把公主许配给昆莫做夫人,并结为兄弟之国,共同抗拒匈奴,匈奴一定会被打败。”乌孙王认为离汉朝太远,不知汉朝大小,且长期以来一真臣服于匈奴,且又靠近匈奴,朝中大臣都畏惧匈奴,不想迁徒到东西去,张骞在乌孙国滞留了很久,一直没得到明确的答复,便分派副使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等附近的国家进行联络。乌孙派翻译和向导送张骞回国,又派使节数十人,随张骞到汉朝答谢,并令他们了解汉朝的大小强弱。这年张骞回到长安,汉武帝任他为大行。一年多以后,张骞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都与各国的使臣一起回到长安,于是西域各国开始与汉朝联系往来。

15. B “写出了寺院房屋之多”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古寺被群峰环绕,“拥”在写出了古寺周围的山多。

16. 老松属于景物描写,老松与古寺相伴,点明了当年诗人读书时的典型环境。对古寺门外的老松的特写,突出了其岁寒“不改色”的特征,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心志,象征着诗人高洁的精神操守。诗人借写“松”寄寓了重游就学之地的喜悦之情。

17..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20. C 文中“贫富”的引号的作用为强调。A.引号表示特殊含义。B.引号表示特定称谓。C.引号表示强调。D.引号表示讽刺和否定。

21. 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写作内容不同称呼也不同春联一般用红纸书写

22. 示例一:上联:风雨廿载,春华秋实,顾旧年硕果

下联:蜡炬百盛,火树银花,望壬寅春光

示例二:上联:佳节辞旧序,百年华诞开盛世

下联:元旦迎新篇,廿载杏坛续传奇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破防”是2021年度网络热词。去年年底,B站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联合发布2021年度弹幕,“破防”问鼎最热词。频繁“破防”背后,是中国社会无数令人动容的社会热点事件和中国年青一代弥足珍贵的共情能力,是从现实的阴霾中透出的一抹一抹人性的亮色。材料中列举了过去一段时间让我们“破防”的瞬间,如《觉醒年代》中延年、乔年英勇就义的画面,张桂梅在天安门城楼上观礼的画面,《漠河舞厅》中张德全老人和他至死不渝的爱情,高考考场上父母的鼓励。

试题写作任务中给我们提出了问题:为什么我们会频频“破防”?你对“破防”有着怎样的认识和思考?因此,写作时首先应该思考,是什么值得我们破防?我们对于那些值得我们破防的人和事,应当持有怎样的态度,是积极学习还是冷眼旁观,若要学习,应当怎样去学?由此,我们可针对那些让我们感动、值得我们学习的时代偶像,以及那些值得我们感动的人事着重展开写作。

1.尊敬那些让我们破防的时代偶像。

2.感恩那些让我们破防的爱。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震颤产生的机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