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好学吗?

2021年无疑是教育“大年”。 据统计,截至2021年11月,有25个国家级教育管理办法、6个国家级法律法规出台,除了“双减”政策之外,还涉及:美育、体质健康、睡眠管理、近视防控、家庭教育等多个方面。

中国教育,正在拨开各种比拼的热闹、焦虑的表象,回归“育人”本质。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人工智能如何助力教育核心价值回归?2021年全球人工智能与教育大数据大会(2021 AIDE)上,百余位专家和一线教育人的讨论,或许可以带来一些启示。

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内在逻辑是什么?

12月16日-18日,“AI+教育 共创共生”——2021全球人工智能与教育大数据大会(2021 AIDE)在北京举行。经教育部批准,本届大会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大会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呈现,累计观看人次约2900万人次。

“元宇宙”盛行的今天,“人工智能”早不再是新词。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朱之文说:“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是系统性、多方面、多层次的。从需求层面看,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广泛应用,将直接影响到各行各业的形态,并催生新的产业,必然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并进而倒逼教育改革。从供给层面看,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将使得教育的机会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学习的方式更加灵活、获得的途径更加便捷。”

也就是说:一方面,社会各领域都正在受人工智能影响,我们的教育要从培养传统世界的孩子到培养智能世界的孩子;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让教育本身发生改变。

他预测:“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认为,人工智能是影响未来教育形态的最大变数。”而且,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将不仅仅局限在技术层面,必将逐步深入到观念和制度层面。

在教育场景中,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实现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这为“高质量教育”提供了解题思路。

人工智能如何助力教育发展

中国的教育“新基建”,已取得不错的成绩。目前,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联网率达到100%,出口带宽达到100兆的学校占99.9%,99.5%的中小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去年疫情期间紧急建设的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免费提供全面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8000多节数字课程教学资源和1000多节专题教育资源,至今累计浏览次数达59亿。

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的力量让这些基础设施更好地运转起来?真正为“高质量教育”服务。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提出了四点:“需求牵引、应用为王;统分结合、共建共享;育人为本、质量至上;集成创新、迭代发展。”

具体到和师生、家长息息相关的方面,有: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改进课堂教学、边远地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教师专业成长、家校协同育人、应急状态停课不停学等。目前,作业、课后服务等也是人工智能需要重点发力的点。

科大讯飞总裁吴晓如提出了“双减背景下的智慧教育解决方案”。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人工智能助力过程化评价”、“人工智能支持教与学”、“人工智能赋能环境”。

教育评价是指挥棒。以人工智能助力过程化评价,可对学生能力进行全过程考察,以评促学,同时以评促教,改变“唯分数”倾向。过程性评价中有个关键词是“伴随式数据”,包含学生作业、考试、课堂练习等数据,这些数据都上传到系统中,再通过智能化模型对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实时提供给老师、学生,提升教与学的效率,形成闭环。

教与学的过程是基础。目前的教育改革,要求教学以知识点为导向转向以问题为导向。比如,科大讯飞智慧课堂、大数据精准教学、个性化学习手册等产品的应用,可以实现:课前,学生预习、反馈重难点,老师根据反馈备课;课中,多种互动形式照顾到每个学生,老师根据学生情况调整教学;课后,帮助老师智能批改作业和试卷。过程性数据组合到一起,生成每个学生的知识图谱,再根据知识图谱推荐个性化作业和微课视频。

环境是赖以生存的场所。相对以往的教学,现在的教学要融合各种终端、线下、线上,跨越时间,在三维立体式空间展开——事实上是更加复杂了。如何化繁为简,充分利用三维立体空间的优势?科大讯飞的解题思路是,以人工智能赋能环境。三维空间的联动关键是资源和数据,科大讯飞依托智能化技术、教育大数据和优质教育资源,组建了教育超脑。

在笔者看来,这有点像“教育元宇宙”。

在“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发展”的具体方法上,17个分论坛、百余位专家和一线教育者都在火热讨论,涉及脑科学、智能化教学、教育质量监测、教学评价、区域治理、学校实践等多个议题。

“AI+教育”的价值核心是“人”

一系列教育改革,帮助教育科技从业者厘清价值与工具的关系,回归“育人”本质。AIDE进行到第四年,“人”的力量越来越凸显。

一方面是:从个体角度来说,大家更重视用人工智能助力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让每个人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从国家层面来说,“三全育人”和“五育并举”再次被明确和强调。

另一方面,专家学者们开始跳出科技看“教育+科技”。比如,今年,大会请来了清华大学前副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文科资深教授谢维和。他在《网络社会中自我认同的风险》的主题报告中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自我认同’,以及帮助和指导人们回答‘我是谁’的问题。”他说,网络社会不是简单地拓展了物理空间,更多的是拓展了思维空间,思维空间很重要的载体就是一个虚拟社会、虚拟空间——这就是“网络社会”。

人的自我认识的冲突和矛盾在“网络社会”达到顶峰。如何通过某种制度或技术的力量,将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新的自我认同的机制、重构教育活动的连续性?谢维和认为,这是现代社会中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

对于谢维和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教授董奇的报告或许是答案的一部分。董奇教授分享了国家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科技项目的核心目标之一——探索脑智发育规律,揭示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与防治的科学原理和方法。通过绘制儿童青少年脑智发育图谱、解析儿童青少年脑结构和功能发育规律及个体分化机制等等方式,构建中国特色学生心理健康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服务于每一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当潮水退去,真正为教育本质服务的,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但是针对男生选专业来说,还是选择性很大的,不适合女生选的,男生都适合,适合女生选的,大部分男生也适合,专业对于男生来说是很友好的,可选择范围很广,那男生适合读什么专业呢?大部分都适合,尤其是在互利网时代下,学一门技术比什么来的都要强一些。

推荐1、#计算机网络技术#

当个程序员,用代码改变世界

大数据时代,程序员更像是巧夺天工的妙手建筑师,构建出一个个作品,让人们可以轻松接收到各类新闻推送,一部手机可以完成支付,一个APP就可以坐在家里等待美食送到眼前...这个专业人才缺口巨大,行业发展迅猛,就业环境良好,在职场上被称为大神,因为高薪等因素一度称为丈母娘的理想女婿,这样的专业不香嘛!

推荐2、#智慧航空轨道服务#

当“高富帅”守护出行安全

目前,我国轨道交通市整体规模超过300亿欧元,占全球市场比重超过17%,2020年全国城轨交通累计完成客运量213亿人次,轨道交通行业当前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城轨运营类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民航业在中国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属于极有潜力的行业。本专业培养学生,毕业后多数人可达到乘务持证上岗标准。少部分人经过短期转型培训后可适应机场地面服务等相适应岗位的工作。

推荐3、#电竞全媒体#

当电竞职业玩家,兴趣、赚钱两不误

电竞热带来的市场需求量,推动了电竞人才的就业。由此衍生出了许多新兴职业,像领队、职业经理人、职业游戏解说等。新华的授课老师资深且专业,从理论到实战,全方位教学。学校不仅重视电竞技术方面的培养,对待体能训练也认真严谨,让学生把业余兴趣转换为职业技能。

推荐4、#动漫游戏设计#

当动画师打造神奇的二次元世界

动漫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面对中国动漫产业产值每年50%的高增长率,国内动漫产业人才市场供不应求,所以具有丰富经验和创造思维的中高级动漫与游戏设计人才十分紧俏。学校开设此专业,从基础技能教学,到动画制作、三维制作、模型渲染等专业技能实操,助力学子零基础学好影视动漫设计不是梦!

当人工智能工程师掌控智能机器人

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学科和专业加快推进,,在数字经济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多层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逐渐形成,并与多种应用场景深度融合。随着人工智能、5G技术的高速发展,人机共存的序幕已经拉开,数字人也正逐渐应用在各种场景中,到目前为止人工智能行业仍处于人才紧缺状态。未来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储备与质量是息息相关的,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前景是乐观积极的。

推荐6、#VR环境艺术设计师#

当建筑设计师妙笔造出一个家

国内房地产和商业装饰行业正在高速发展,大家对用户体验的重视度日益增加,一个好的室内设计师是一个装饰公司所有客户来源的基础。学校开设本专业培养专业人才,理论+作品实操的教学,组织学生实地体验,注重职业培养,让学生毕业可轻松上岗。

推荐7、#电商运营与直播#

当网红电商人在网络风口吸金不止

培养适应互联网新时代的综合运营岗位人员,涵盖新媒体的IP策划,文案编辑,视频直播,剪辑特效,营销推广,运营维护等技能。毕业生可以从事新媒体运营,短视频运营人员,影视后期剪辑人员,电商直播播主,电子商务店铺运营策划,电商海报PS专员等。如果对于直播感兴趣,想成为直播达人的话,可能你就是下一个“李佳琦”。

推荐8、#新媒体UI与广告设计#

当资深设计师挥笔成画,用图说话

据统计设计行业需求人数为25万,平面设计与包装设计占比为57%。小到设计工作室,大到4A广告公司、报社,都极其注重平面设计人才,设计部已经成为广告公司的基础部门。从普通设计师到高级设计师、设计主管、美术指导直至创意总监,拥有平面设计才华的人,随着设计经验累计,上升空间稳定而又宽广,资深设计月收入过万绝对不是梦想。

以上呢,就是小新为大家推荐的专业,如果你也想成为互联网达人,也想拥有一技之长,一定要选择到新华电脑学校哦~实地考察后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哦!

}

琅琅读书声回荡校园……

9月1日,位于泥岗路的深圳中学新校区正式启用,3200多名高中生将在这里度过他们的青春校园时光。

时钟拨回至1947年,百名宝安少年怀着对知识的憧憬和梦想,走进位于深圳湖贝、水贝、向西三村张氏雍睦堂中的“私立深圳初级中学”,这座只有几百平方的二层建筑便是深圳中学的诞生地。

彼时,谁都不知,这样一所学校未来会桃李满园,成为深圳经济特区最优秀中学的代表。

“在恢复高考消息定下来前,我就从同学那里有所耳闻,于是便抱着少得可怜的教材反复学习。”深圳气象局高级工程师、气象预报主任谢小敏是恢复高考后深圳中学第一批高考应届生,此前她正待业在家。

谢小敏回忆,深中老师们激动不已,高考前的每个晚上,都会无偿地给已毕业学子们补课。那一年,谢小敏成为当年深中仅有的3名金榜题名应届生之一。

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深圳中学发展迅速。1983年6月获评深圳市唯一的“省重点中学”,1986年获评“广东省进步快、效果好的学校”,1993年11月获评广东省首批“一级学校”……

1998年,始建于1985年的原洪湖中学与深圳中学合并,成为深圳中学初中部,自此,深圳中学成为完全中学,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办学规模也不断壮大。

有能力者可以“免听”、有兴趣者可以“多学”,赋予学生自主发起课程等权力、走班制……20世纪初,伴随国家课程改革,深圳中学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探索引发关注,也在特区教育史上留下鲜明印记。

桃李芬芳,星汉灿烂。70多年来,深中已为国家培养了近4万名优秀学子,其中就包括马化腾与他的创业伙伴。让深中人津津乐道的是,2012年12月,国家领导人视察深圳,公开报道的视察实体,均是深中校友主持的单位——68届校友吴惠权主持的渔民村、89届校友马化腾主持的腾讯公司和2002届校友刘若鹏主持的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三位校友,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刻,集中展示了深中对国家和深圳特区的人才贡献。

2017年,70周年校庆之际,深中郑重对外宣布其新办学定位: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高中。在该校校长朱华伟看来,国家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相对应的世界一流高中;作为世界一流城市和国际创新之都,深圳也应有一所世界一流高中和城市相匹配,而这座以城市名命名、有着深厚积淀的中学责无旁贷。

近年来,对标世界一流高中的深中,在竞赛、高考、海外升学方面均取得骄人战绩,进入国内高中第一方阵,成为深圳诸多学子的理想校,越来越多的深圳学子也从深中走向世界名校。

深圳中学的变迁也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40年特区及特区教育发展巨变。

深圳建市和创办特区后,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人流像潮水般涌进来,学位供给不足问题凸显。深圳市教科院院长叶文梓说,彼时深圳改革校舍基建制度,实行规划、选址、征地、搬迁、设计“六统一”,统一由市基础教育组承担,以此加快学校建设速度,创造了6个月建12所中小学的“深圳速度”。

“仅1984年一年,深圳就新建了10所中学。”已逝的深圳实验学校创校校长金式如生前曾回忆,作为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后由政府举办的首所公办学校,深圳实验学校建设也克服了种种困难,从一间不足6平方米的筹备办公室开始,进行校舍基建、学校架构、办学设想、人员聘用、招生宣传……短短几个月就建成开学。

与此同时,深圳创新办学体制,支持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投资办学,甚至引进外资办学,依靠全社会的力量,依靠体制创新,到1984年,“入学难”问题基本得到好转。当年中小学在校学生2.48万人,入学率达99.9%,巩固率达99.8%。

教育,深刻反映着这座创新之城的历史变迁。

据叶文梓介绍,从深圳建市到1992年,深圳在原宝安县的基础上,适应市场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特区”发展,逐步建立现代教育体系;1993年到2004年,深圳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积极创建教育强市,全面推进教育城市化发展;2005年到2012年,深圳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市,迈进教育科学发展阶段;2013年之后,深圳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率先探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育发展新路径。

可以说,短短40年,深圳教育完成了从农村教育到城市教育,再到现代化大都市教育的跨越,建立起从幼儿园到博士培养的学校教育体系,形成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终身教育的现代化大都市教育体系。

在专家看来,如今,深圳的基础教育已经进入全国基础教育第一方阵,走出了适应城市发展的路径,创新成为深圳教育鲜明的城市特点。

“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充满温情和包容的城市宣言背后,也承载着教育的压力与担当。作为全国最大的移民城市,非本市户籍人口占80%。深圳早在2005年就制定了全国门槛最低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2017年又进一步宽松。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位的72%、公办学位的55%提供给了非本市户籍学生,比例全国最高。

外来人工规模大、比例高、增长快,加之“全面二孩”等政策实施,深圳的基础教育近些年面临较大学位压力,一项数据显示,2010年,深圳小一、初一新生分别为11.8万人、8.5万人,而2017年分别为18.19万人、10.82万人,增幅分别达54%、27%。学位需求增长幅度可见一斑。

如何让适龄孩童“有学上”,且“上好学”成为衡量一座城市温度与质量的标尺之一。

近些年,深圳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及学位供应。数据显示,年期间基础教育投入1434.8亿元,年递增29.35%;2019年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中,基础教育投入占比为67%;“十二五”期间新建中小学学位12.6万个,是“十一五”时期的两倍;“十三五”期间,全市规划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185所,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23.8万个以上,较“十二五”时期建成学位增加50%以上。

去年10月,福田区红岭中学(集团)红岭实验小学开办,其由福田区政府与万科集团合作。政府按公办学校标准进行生均经费保障,学校在人员招聘等多方面享有自主权。类似这种“名企+政府”办学模式,近些年在深圳基础教育领域兴起,如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与福田区政府举办明德实验学校;万科教育发展基金会与龙岗区教育局合办的麓城外国语小学、天誉实验学校等。因为在体制上被“松绑”,办学活力被激发,不少学校已发展成深圳市民心中的优质学校,学位受到追捧。

近些年,深圳还通过引进国内名校落地办学、推进集团化办学等多种方式,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优质学位覆盖面。

一流城市需要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市。

如何破解学位等各种难题,实现“学有优教”?如何更好地培养有创新素养、国际视野等特质的特区青少年?如何在教育上先行示范……这是特区基础教育需要持续回答的时代命题,也值得期待。

【策划】甘雪明 曲广宁 丰雷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深兰科技人工智能培训怎么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