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下列对其特点的描述哪个不准确?

一、生态学基础选择题考点分析

选择题占了40分,一般我们正常的话可以拿到10分以上,掌握我们下面的考点,我们最少可以拿到20分以上。

,学习资料,学习论坛,视频教程,IT培训资料,考研资料,考研论坛,疯狂下载,视频教学,MP3下载,学习论坛,cisco视频,华为资料,系统集成资料,外语资料,法律资料,管理资料,ccnp视频,ccna视频,oracle视频,教育论坛,计算机资料,视频,课件,高校课程,大学课程,大学课件,学习视频下载,下载论坛 ,视频下载,,学习资料,学习论坛,视频教程,IT培训资料,考研资料,考研论坛,疯狂下载,视频教学,MP3下载,学习论坛,cisco视频,华为资料,系统集成资料,外语资料,法律资料,管理资料,ccnp视频,ccna视频,oracle视频,教育论坛,计算机资料,视频,课件,高校课程,大学课程,大学课件,学习视频下载,下载论坛 ,视频下载, 学习资料下载(5)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不可缺少;但是某一个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外一个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6)生态因子限制性作用。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14、光周期对动物的影响

光周期影响动物的行为方式和繁殖行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决定动物的迁徙、迁移或洄游的时间;

(2)影响鸟兽换羽、毛(短光照、限食、限水);

(3)影响动物的生殖时间。鸟类在长光照一个月后可繁殖;

(4)影响动物的冬眠和滞育(常与温度有关)。

海洋是一种高渗环境,其水域盐度在32%38%,平均35%。生活在海洋中的动物大致有三种渗透压调节类型。

等渗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如海胆、贻贝。不存在渗透失水或得水,无须调节。

高渗动物:海月水母、枪乌贼、龙虾等,在体液中保存尿素和氧化三甲胺而略呈高渗。这类动物增加渗透得水途径,常须调节以排除多余水。

多余的水靠排泄器官排除。它肾脏较发达,经常排稀尿;鳃经常摄盐,以保证体内水和盐离子的平衡。

低渗动物:海洋硬骨鱼,甲壳动物、软骨鱼类。这类动物增加了渗透失水途径,常要调节以使失水得到补充。

水分补充途径,主要靠饮大量海水,以排泄器官和腮排出溶质(尤其是钠),以保证体内水和盐离子的平衡。

15、陆生动物节水特征

陆生动物为维持水平衡,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上形成了许多节水适应:

(1)减少呼吸失水:大多数陆生动物都能进行呼吸水分的回收。即呼吸道较长,且迂回曲折。鼻腔冷凝水,重吸收。

(2)减少排泄失水:有些脊椎动物如鸟、兽的肾脏,重吸收能力强,可以产生比体液的渗透压高的浓缩尿。

(3)排泄含氮废物上的保水性:

水生动物:排氨(NH4+),氨有毒性,到累积到有害浓度之前须迅速排出,耗水量大。据研究,鱼的鳃排出1g氨需吐水300500ml。

陆生动物:无法为排氮而承受如此大量的水分丧失。排尿素、尿酸。

排泄尿素的动物:少数无脊椎动物、两栖类、龟、哺乳类;

排泄尿酸的动物:昆虫、爬行类、鸟类。

(4)减少体表蒸发失水:

陆生动物皮肤的含水量总是比其他组织少,同时皮肤中含有脂类,可以限制水分的移动。如蜥蜴和蛇。

16、生物的内稳态机制。

内稳态机制,即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是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更进步的机制,它或多或少能够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具有内稳态机制的生物借助于内环境的稳定而相对独立于外界条件,大大提高了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除调节自身体温的机制以外,许多生物还可以借助于渗透压调节机制来调节体内的盐浓度,或调节体内的其他各种状态。

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性是生物扩大环境耐受限度的一种主要机制,并被各种生物广泛利用。但是,内稳态机制虽然能使生物扩大耐受范围,但不可能无限扩大。

17、光质对植物的作用

生理有效辐射中,红橙光属于长波光,蓝紫光属于短波光。红橙光是被叶绿素吸收最多的部分,具有最大的光合活性,红光还能促进叶绿素的形成。蓝紫光也能被叶绿素所吸收。红光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形成。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蓝紫光和青光对植物伸长生长及幼芽形成有很大作用,能抑制植物的伸长而使其形成矮态,能促进花青素等植物色素的形成。红光影响植物开花、茎的伸长和种子萌发。红外线和红光是地表热量的基本来源,他们对植物的影响主要是间接地以热效应反映出来。

(1)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影响。

(2)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是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等。此外,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等也有影响。

(3)日照长度的变化使大多数生物的生命活动也表现出昼夜节律;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即光周期现象。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大多数动物尤其是鸟类的迁徙和生殖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19、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温度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和生物的发育,并决定着生物的地理分布。任何一种生物都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发育。一般说来,生物生长发育在一定范围内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随着温度的下降而变缓。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所能忍受的温度范围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就会受阻,甚至造成死亡。此外,地球表面的温度在时间上有四季变化和昼夜变化,温度的这些变化都能给生物带来多方面和深刻的影响。

温度对生物的生态意义还在于温度的变化能引起环境中其他生态因子的改变,如引起湿度、降水、风、氧在水中的溶解度以及食物和其他生物活动和行为的改变等,这是温度对生物的间接影响。

20、水因子的生态作用。

(1)水是生物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水是生物新陈代谢的直接参与者,也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水是生命现象的基础,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活动。此外,水有较大的比热,当环境中温度剧烈变动时,它可以发挥缓和、调节体温的作用。

(2)水对生物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水量对植物的生长也有最高、最适和最低3个基点。低于最低点,植物萎蔫,生长停止;高于最高点,根系缺氧、窒息、烂根;只有处于最适范围内,才能维持植物的水分平衡,以保证植物有最优的生长条件。在水分不足时,可以引起动物的滞育或休眠。

(3)水对生物的分布的影响。水分状况作为一种主要的环境因素通常是以降水、空气湿度和生物体内外水环境三种方式对生物施加影响,这三种方式相互联系共同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空间分布。降水是决定地球上水分状况的一种重要因素,因此,降水量的多少与温度状况成为生物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我国从东南至西北,可以分为3个等雨量区,因而植被类型也可分为3个区,即湿润森林区、半干旱草原区及干旱荒漠区。

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受精卵首先发育成一结构单位或构件,在此基础上发育出更多的构件,其形成分支结构、形态和时间是不可预测的。

指理想条件下(无生态因子起限制作用,生殖仅受生理限制)的出生率。

4、年龄结构:指各个年龄级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或分布情况,也称年龄分布或年龄组成(agedistributionorcomposition)。

记录同一时间出生的种群存活(死亡)过程的生命表。个体经历了相同的环境条件。适于寿命较短的种群。又称同生群(cohort)生命表,特定年龄生命表,水平生命表。

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某一种群进行年龄结构的调查资料所编制的生命表。各年龄的个体经历了不同的环境条件。适于稳定的种群和寿命较长的动物。特定时间生命表,垂直生命表。

指当环境在理想条件(无限制因子)下,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增长率。它充分表现了种群最大潜在生殖能力。又称生物潜能或生殖潜能。

内禀增长率(rm)与实际增长率(r)之差被称为环境阻力。

指一个世代以后,每雌产雌数。也就是,每个世代的增殖率(因一个世代以后,原个体都已死亡)

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近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这称为密度效应。

各种生物所特有的生活史(一生中生长和繁殖的模式),被视为生存对策。

是生物对不稳定环境的进化适应,r-对策者向着小型化、发育快速、繁殖能量分配高、产生数量多的后代的方向发展,以量取胜。扩散能力极强,大多数先锋生物属于这类种群。

植物单株平均重量(w)的倒数与密度(d)呈线性关系,即1/w=Ad+B。

研究种群内部性别关系的类型、动态及其与环境关系的科学。

指有机体在生产子代以及抚育和管护时所消耗的能量、时间和资源量。如果把有限的总繁殖投资再作分配,可以出现多种多样的投资方式。

具有相似生态要求的物种(两种或多种种群)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相互抑制,彼此给对方带来不利影响,被称为竞争。

生态习性相近(食物、利用资源的方式等相同)的两个不同种群不能在同一地区长期共存。

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包括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它与食物和天敌的关系。

是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化学物质,对其它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种现象,又称异种抑制作用或异株克生。

指一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军备竞赛。

不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相同或相似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同适应。

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不同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不同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异适应。

24 、-3/2自疏法则:

如果某种植物的播种密度超过一定值时,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而且影响植物的存活率,这一现象叫自疏现象。这种现象表示生物个体大小(干重)与种群密度之间的关系,在双对数图上表现为典型的-3/2斜率,这种关系也叫-3/2自疏法则。

指由个体、家庭或其它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它成员侵入的空间。

在无限大的种群中,每一个体与种群内其他个体的交配机会均等,并且没有其它干扰因素(突变、漂移、自然选择等)各代的基因频率不变,无论其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如何,只经历一代,即达到遗传平衡。

一般发生在较小的种群中,因为在一个很大的种群里,如果不发生突变,根据哈-温定律,不同的基因型频率将保持平衡状态,但在较小的种群中,既使无适应的变异发生,种群内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也就是由于隔离,不能充分的随机交配,种群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时产生的误差所引起的,这样那些中性的或不利性状在种群中继续保存下来。

28、自然种群具有哪些特征?

[答]:是指特定空间内能自由交配、繁殖后代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自然种群具有下列特征:密度和大小;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性比,年龄结构;种群增长率(繁殖能力),种群分布型(空间位置);种群的数量变化、质量变化;种群对环境的适应(生态对策);社群关系;种间关系等。

(1)空间特征:种群具有一定分布区域和分布形式。

(2)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量(即密度)将随时间而发生变动。

(3)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它物种,但基因组成同样是处于变动之中的。

现实中环境总是有限的。在一个资源有限的环境中生长的简单种群,在种群早期阶段,资源丰富,死亡率最小,个体达到其内禀增长率,种群表现为几何增长。但种群增长达到饱和值(环境容纳量)K时,种群增长率下降为零,种群大小就会稳定在K值附近。种群的增长表现为S型,称之为逻辑斯谛增长。

因环境条件有限,密度制约的发生,导致r随密度增加而降低,这与r保持不变的非密度制约性的情况相反。S曲线可以解释并描述为非密度制约增长方程乘上一个密度制约因子,就得到逻辑斯谛方程(logisticequation)。

(1)在种群增长早期阶段,种群大小N很小,N/K值也很小,因此接近于1,表示几乎全部K空间未被占用,种群增长实质上为rN,呈几何增长。

(2)种群数量N趋于K,即1-N/K就接近于0,表示K空间几乎全部被占用。

(3)种群数量由0逐渐增加到K值,1-N/K则由1下降为0,表示种群的剩余空间逐渐缩小。

(4)当种群数量N﹥K时,种群数量下降。

S曲线有两个特点:曲线渐近于K值,即平衡密度;曲线上升是平滑的。

30、种群的空间格局及分布类型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产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或内分布型。有三类型:

随机分布:每一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个点上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并且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它个体的分布。只有在环境资源分布均,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的情况下才容易产生随机分布。如森林地被中的一些蜘蛛,面粉中的黄粉虫。

均匀分布:个体之间保持相近的距离。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空间资源均匀,再加上种群内个体的竞争。如森林植物为竞争阳光和土壤养分。沙漠植物竞争水分。分泌有毒物质于土壤,以阻止同种植物籽苗的生长是另一原因。

成群分布:也称成群分布。个体的分布呈密集的斑块。自然界中大多数种群呈此分布。

形成原因有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富饶与贫乏相嵌;植物传播种子方式使其以母株为中扩散中心;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成集分布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均匀群、随机群和成群群。

31、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①、种群的增长: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中,J型和S型增长均可以见到,但曲线不像模型所预测的光滑、典型,常常还表现为两类增长型之间的过渡型。如果园中的蓟马。

②、季节消长:对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首先要区别年内和年间变动。如棉花重要害虫棉盲蝽,温带湖泊的浮游植物(硅藻)。

③、不规则波动:种群数量的年间变动,有的是不规则的,如东亚飞蝗。

④、周期性波动:经典例子为旅鼠、北极狐3~4年周期和美洲兔、加拿大猞猁9~10年周期。

⑤、种群的暴发:具不规则或周期性波动的生物都有可能出现种群的暴发,常见于害虫和害鼠。

⑥、种群平衡:种群能较长期地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如大型有蹄类、食肉类、蝙蝠类动物多数一年只产一仔,寿命长,种群数量一般是很稳定的。有些营社会性昆虫数量也较稳定。

⑦、种群的衰落和灭亡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其数量会出现持久性下降,即种群衰落甚至灭亡。个体大、出生率低、生长慢、成熟晚的生物最易出现这种情况。如人为捕鲸。

32、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及其原因。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是指植物个体密度超过一定数值之后,产量与密度就变成无关的,即产量不受密度影响。例如林分未充分郁闭以前,林分的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上升,当林分达到充分郁闭阶段时,林分的产量不因立木密度的增加而出现明显的差异。

其原因是,在高密度下,植株彼此之间对光、水、营养等的竞争激烈,虽然密度很大,但每株个体产量较小。地球表面任何一点在一年中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是恒定的,那么在上面生长的植物产量要受到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的制约。在该地片完全被植物覆盖的情况下,不管密度多大,接收的太阳能总量是不变的,从而导致植物总产量的恒定。

33、K对策种和r对策种的特点。

k对策种的特征是个体大,寿命长,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高的竞争能力,对每个后代的巨大投资;r对策种个体小,寿命短,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对后代不注意其质量,更多的是考虑其数量,适应性强,不易灭绝。

34、生物种间的相互关系

(1)竞争: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

(2)捕食: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3)寄生:指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寄主摄取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4)共生:两个物种生活在一起,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影响的种间关系称偏利共生;对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关系,称互利共生。

(5)他感作用:指一种植物向体外分泌代谢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35、物种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方式。

-,学习资料,学习论坛,视频教程,IT培训资料,考研资料,考研论坛,疯狂下载,视频教学,MP3下载,学习论坛,cisco视频,华为资料,系统集成资料,外语资料,法律资料,管理资料,ccnp视频,ccna视频,oracle视频,教育论坛,计算机资料,视频,课件,高校课程,大学课程,大学课件,学习视频下载,下载论坛 ,视频下载,,学习资料,学习论坛,视频教程,IT培训资料,考研资料,考研论坛,疯狂下载,视频教学,MP3下载,学习论坛,cisco视频,华为资料,系统集成资料,外语资料,法律资料,管理资料,ccnp视频,ccna视频,oracle视频,教育论坛,计算机资料,视频,课件,高校课程,大学课程,大学课件,学习视频下载,下载论坛 ,视频下载,(2)山地带谱的基带就是当地的水平地带性群落。

(3)湿润地区山地带谱类似于当地向高纬的纬度地带性群落系列,如(略)。

(4)干旱地区山地带谱由基带干旱类型向上逐渐过渡为湿润类型,但超过一定高度后,又向寒冷类型变化,如(略)。

26、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1)水平结构:水平结构是群落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主要表现在镶嵌性、复合体和群落交错区。

①镶嵌性是指群落内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配置现象。

②复合体是指不同群落的小地段相互间隔的现象。

③群落交错区是两个及两个以上群落的过渡地带,其生境复杂多样,物种多样性高,某些种群密度大。

C.动物种群的分层现象;

D.水生群落的分层现象。

R O`};w!rR疯狂学习网 学习资料下载(3)年龄结构。

27、生物群落的外貌。

生物群落的外貌特征包括生活型,叶性质和季相三项内容:

(1)生活型:植物的生活型是指植物长期受一定环境综合影响所表现的适应特征。

{KSFon (2)叶性质:包括叶级,叶质,叶型等,群落不同,叶性质不一样。

(3)季相:是外貌的动态变化随季节更替而变,季节越明显地区,群落季相救明显。

28、生物群落的发育过程。

③每个物种个体数量不稳定;

④群落结构尚未定型,层次不明显;

⑤群落内部特有小环境正在形成中。

②群落结构已定型,层次分化良好;

③群落内特有小环境有较典型的特点;

④通常建群种生长和更新正常。

①群落不断改造,群落内小环境导致原物种生存不利,尤其建群种生长渐弱,更新能力下降;

②新物种不断迁入、定居并与原来生物竞争并处于竞争优势;

④原来的群落结构和内部环境特点逐渐发生变化。

29、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系列。

生境恶劣,无水无土壤,光照强烈,温差大。

地衣可忍耐裸岩生境,并以代谢酸和腐殖酸及有机质加速岩石风化为土壤。

地衣所创造的生境迎来了苔藓植物,同时苔藓通过竞争又排挤了地衣,苔藓进一步风化岩石,并产生有机质,使土壤更加深厚,肥沃。

由于苔藓对环境的进一步改造作用,使得草本植物开始进入,并逐渐占据优势,草本植物对土壤及其他环境因子仍进行着改造作用。

当草本群落把环境改造的更好时,需要更优越生境的灌木进入,与草本竞争并逐渐占据优势。

灌木群落继续改造环境,使土壤更加深厚,群落内湿度、温度、光照,变得越来越有利于乔木生长,导致森林群落出现,由于森林群落于当地大气候最为适应、协调,所以演替停止。以上每个阶段都有相关的动物参与群落形成,美国群落在为下一群落创造适宜环境的同时,越为不利本身的生存和发展。

(1)浮游生物群落阶段:

由于湖水较深,湖底光照弱,故以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为主。浮游生物不断死亡形成有机物沉底,流水携带泥沙沉积,使湖底上升,为下一群落创造条件。

沉水群落的生物死亡形成有机物沉入水底,水中泥沙不断沉积使湖底继续上升,湖水变浅,为浅水环境的生物创造了条件。

(3)浮叶根生群落阶段:湖

水浅时,浮叶根生植物竞争处于优势并排挤了沉水植物,随着浮叶根生植物不断死亡形成的有机物和泥沙的沉积,湖水进一步变浅,导致浮叶根生植物生长越来越不利。

(4)挺水植物群落阶段:

挺水植物适应更浅的水环境,它们不断死亡,不断形成有机质,逐渐使湖底露出水面。

(5)湿生草本群落阶段:

此阶段由于土壤蒸发和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土壤向中生环境转化,并伴随着中生草本的不断进入。

由于地下水位较深及土壤趋向于中生,木本植物不断进入,开始灌木为主,以后以乔木代替灌木,最终形成森林。

每个阶段的生物群落为下一群落创造了适宜环境的同时,却越来越不利本身的生存和发展。

(1)采伐基地阶段(草本群落阶段):

乔木层消失,形成强光环境,阴生植物消失,阳生草本植物为主。

(2)先锋树种阶段(阔叶树种阶段):

云杉幼苗怕强光、霜冻,故喜光阔叶树首先进入草本群落,并很快成林。阔叶林的密闭造成林下弱光环境,不利本身幼苗生长,却为云杉幼苗生长创造了条件。

(3)阴性树种定居阶段(云杉定居阶段,或针阔叶混交林阶段):

云杉幼苗在阔叶林的荫蔽下逐渐长大于原阔叶树种形成混交状态。

(4)阴性树种恢复阶段(云杉恢复阶段):

当云杉高度超过阔叶树种后,由于阔叶树种不适应弱光环境,便逐渐退出,最终云杉林恢复。

考点五:生态系统生态学

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的成分和非生物的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分解者也是异养生物。分解者把动植物残体的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生产者能利用的简单化合物,并释放能量,作用与生产者相反。分解者有细菌、真菌、蚯蚓、螨等无脊椎动物。

植物所固定的能量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我们把生物之间存在的这种传递关系称为食物链(food chains)。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这就是食物网(food web)。

在生态系统中,当某一成分发生变化时,会引起其它成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又反过来抑制最初发生变化的成分,这种反馈作用就是负反馈。

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是生态系统中的第一次能量固定,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或制造的有机物质就称为初级生产量或第一性产量。初级生产力是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有机物质的生产量。即植物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的生产量。

在初级生产量(植物固定的太阳能)中,有一部分是被植物自己的呼吸(R)消耗掉了,剩下的部分才以有机物质的形式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生殖,所以我们把这部分生产量称为净初级生产量(net primary production,NP)

把包括植物呼吸消耗在内的全部生产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gross primary production, GP)。总初级生产量(GP)、呼吸所消耗的能量(R)和净初级生产量(NP),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GP=NP+R

一个营养级是指外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能量通过各营养级时会急剧地减少,所以如果把通过各营养级有能流量由低到高划成图,就成为一个金字塔形,称为能量锥体或金字塔。

能量沿营养级的移动时,逐级变小,后一营养级只能是前一营养级能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由存在于生态系统某些生物或非生物成分中一定数量的某种化学物质所构成的集合。可分为贮存库和交换库。生态系统中各组分都是物质循环的库,如植物库、动物库、土壤库等。

是指环境中的物质或元素被绿色植物吸收转化成有机物后进入生态系统,而后沿着食物链被其它生物多次利用后,又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返回到环境中的过程。

因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故又称地质大循环。

气体型循环中物质的主要形式为气体,主要储存库是大气和海洋,其循环速度快。且循环与大气和海洋关系密切,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循环性能最为完善。氧、氮、碳都是典型的气体型循环。

沉积型循环包括鳞、硫、钙等的循环。其特点是贮存库主要是岩石、沉积物、土壤等,与大气关系甚少;循环过程缓慢,沉积物主要通过岩石的风化作用和沉积物本身的分解作用,才能转变成可供生态系统利用的营养物质;循环是非全球性的,因而容易出现局部物质短缺。

16、生态系统多样性:

从全球范围来看,纬度、经度和海拔的关系,以及气候、地形、土壤的不同,造成了陆地上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生物群落,因此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这就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指被植物吸收的日光能中被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比例,或被动物摄食的能量中被同化了的能量比例。

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

19、生物学的放大作用:

又叫食物链的浓集作用,在生物体内,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生物体内残留浓度不断升高的现象。

20、十分之一定律(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

食物链结构中,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大致为十分之一,其余十分之九由于消费者采食时的选择性浪费,以及呼吸和排泄等而被消耗掉,这就是所谓的十分之一定律,也叫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

21、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及功能

多种多样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的作用和地位不同,生态系统中生物可分为三大功能类群:

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这些生物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把环境中的太阳能以生物化学能的形式第一次固定到生物有机体中。初级生产者也是自然界生命系统中唯一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化学能的媒介。

指以初级生产的产物为食物的大型异养生物,主要是动物。消费者不仅对初级生产物起着加工、再生产的作用,而且许多消费者对其他生物种群数量起着调控作用。

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它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小型消费者使构成有机成分的元素和贮备的能量通过分解作用又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去。

22、食物网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之间通过能量传递关系构成了食物网,一个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就越容易发生波动和毁灭。

例如在一个地区如果只有草、鹿和狼,在这种情况下,鹿一旦消失,狼就会饿死。如果除了鹿以外还有其他的食草动物,那么鹿一旦消失,对狼的影响就不会那么大。反过来说,如果狼首先灭绝,鹿的数量就会因失去控制而急剧增加,草就会遭到过度啃食,结果鹿和草的数量都会大大下降,甚至会同归于尽。如果除了狼以外还有另一种肉食动物存在,那么狼一旦绝灭,鹿的种群也不会发展得太大,从而就有可能防止生态系统的崩溃。当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变得非常简单的时候,任何外力都可能引起生态系统发生剧烈的波动。

23、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

生态系统不断运转,生物有机体在能量代谢过程中,将能量、物质重新组合,形成新的产品(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等)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生物生产可分植物生产(初级生产)和动物生产(次级生产)两大类。

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太阳能,由无机物合成、转化成复杂的有机物。绿色植物的这种生产过程称为初级生产,也称第一性生产。

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以外的生物生产,即消费者利用初级生产的产品进行新陈代谢,经过同化作用形成异类生物自身的物质,称为次级生产,亦称第二性生产。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的数量称为生产量(prodution)。

生态系统中一定空间内的植物群落在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积累的速率称为生产率,或生产力。

是指单位面积内动物、植物等生物的总数量(kg/m2)。生物量只指有生命的活体,以鲜重(fresh weight,FW)或干重(dry weight,DW)表示。

是指绿色植物初级生产量被植食动物取食及枯枝落叶掉落后所剩下的存活部分

24、碳循环的基本路线

碳循环的基本路线是从大气储存库经过光合作用被植物吸收固定,一部分转移到动物体内,再从动植物通向分解者,最后又回到大气中去。

岩石圈和化石燃料是地球上两个最大的碳储存库。此外水圈、大气圈、植被等也都是碳的储存库。每年碳的吸收与释放之间是平衡的,从而保证了大气中流通的碳保持在一定的数量之内。但由于人类每年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从储存库中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同时森林的破坏又减弱了植被固定大气二氧化碳的能力,使越来越多的碳参与流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带来全球性气候变化。

25、农事活动生态学原理

生态学原理:保证适当的叶面积指数,使总光合与总呼吸的比值达最大,促进根部呼吸,最大量供给营养,减少或排除竞争,截断食物链,使光合产物最大量的按人们的意志聚集。

合理密植:因为在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内,太阳辐射的能量是一定的。如果植物种得太稀,则浪费了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能,能量利用降低;植物种得太密,由于资源(太阳能量、水分和营养物质)有限,最后产量恒定;

中耕除草:促进根部呼吸、减少植物间对阳光、水分和矿物元素的竞争,使更多的能量流向农作物;

施肥:能增加土壤的营养成分,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喷农药:消灭植食性动物,截断食物链,使光合产物最大量聚集在农作物上。

26、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及反馈调控。

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常常趋向于达到一种稳态或平衡状态,使系统内的所有成分彼此相互协调。这种平衡状态是通过自我调节过程来实现的,借助于这种自我调节过程,各个成分都能使自己适应于物质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任何变化。例如,某一生境中的动物数量决定于这个生境中的食物数量,最终这两种成分(动物数量和食物数量)将会达到一种平衡。如果因为某种原因(如雨量减少)使食物产量下降,因而只能维持比较少的动物生存,那么这两种成分之间的平衡就被打破了,这时动物种群就不得不借助于饥饿和迁移加以调整,以便使自身适应于食物数量下降的状况,直到调整到使两者达到新的平衡为止。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属于反馈调节。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反馈。反馈有两种类型,即负反馈和正反馈。负反馈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反馈,它的作用是能够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或稳态,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例如,如果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因为迁入而增加,植物就会因为受到过度啃食而减少,植物数量减少以后,反过来就会抑制动物数量。另一种反馈叫正反馈,正反馈是比较少见的,它的作用刚好与负反馈相反,即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一系列变化,反过来不是抑制而是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成分所发生的变化,因此正反馈的作用常常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或稳态。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正反馈的实例不多,下面我们举出一个加以说明:如果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体死亡腐烂后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鱼类死亡。因此,由于正反馈的作用,污染会越来越重,鱼类死亡速度也会越来越快。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正反馈往往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但是它常常是爆发性的,所经历的时间也很短。从长远看,生态系统中的负反馈和自我调节将起主要作用。

27、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

(1)完整的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四部分组成。

组成生态系统的各成分,通过能流、物流和信息流,彼此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功能体系。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形态结构和功能结构。

形态结构即群落结构,功能结构主要是指系统内的生物成分之间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构成的网络结构或营养位级。

(3)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基础,是生态系统运转、做功的动力,没有能量的流动,就没有生命,就没有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能量的来源,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太阳能被转化为化学能,化学能在细胞代谢中又转化为机械能和热能。

生态系统的物质,主要指生物生命所必须的各种营养元素。生态系统中流动着的物质具有双重作用。首先,物质是储存化学能的运载工具,如果没有能够截取和运载能量的物质,能量就不能沿着食物链逐级流动。其次,物质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进行的生物化学过程的结构基础。

在生态系统中,除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还有有机体之间的信息传递。

28、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

影响初级生产量的因素除了日光外,还有三个重要的物质因素(水﹑二氧化碳和营养物质)和两个重要的环境调节因素(温度和氧气)。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的是水,各地区降水量与初级生产量有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干旱地区,植物的初级生产量几乎与降水量有线形关系。其次是光和温度。在水域生态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光和二氧化碳,对于水域生态系统来说水总是过剩的,而光强度随水深度而减弱,二氧化碳在水中的含量也比陆地少,从而限制水生生物的呼吸。在水域生态系统中水中叶绿素含量,营养物质(如N﹑P)也是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

纷繁复杂的环境问题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是因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生活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引起的环境污染。

另一类是由于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引起的生态环境的破坏,突出表现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壤侵蚀和沙漠化、地面沉降等方面,造成生态失调,生物生产量急剧下降。

一般来说,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问题为主,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一个国家中,城镇以环境污染问题为主,农村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主。

有毒物质是指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有毒害作用的物质排放到环境之中而引起的危害,这些物质都是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产物,如工业三废,农药化肥和放射性物质等。

3、全球主要生态问题及对策

全球主要生态问题包括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人口问题。纷繁复杂的环境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因为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生活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如农药、化肥、重金属、二氧化硫等造成的污染;

另一类是由于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如水土流失、沙尘暴、沙漠化、地面沉降等。资源问题是指自然资源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以及人类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的自然资源枯竭,包括矿产资源、淡水资源、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人口问题包括人口数量问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的快速增长,加快了自然资源的消耗,加大了对自然环境的压力,世界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农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与人口的快速增长有关;人口老龄化将对社会经济带来沉重负担,延缓经济增长速度,因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国家必须加大社会福利、救济保障、医疗服务等方面的投入,以保护老年人的利益。

解决全球生态问题的对策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减轻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提高全人类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减轻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与利用程度,实现持续发展;加强法制建设,用法律手段保护环境和资源;发展科学技术,用科技力量解决全球生态问题。

1.首次提出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是( )

A.奥德姆; B.林德曼; C.达尔文; D.坦斯利。

2.自然界中,伺种植物的不同种群如果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下( )

A.会发生趋同适应,形成相同生态型; B.会发生趋异适应,形成不同生活型;

C.会发生趋同适应,形成相同生活型; D.会发生趋异适应,形成不同生态型。

3.光照不足将导致光合作用下降,这时增加C02浓度可减轻光合作用的下降程度,这种现象是生态因子的( )

A.综合作用; B.限制作用;

C.补偿作用; D.替代作用。

4.生态学中的限制因子通常是指( )

A.数量最多的生态因子;

B.数量最少的生态因子;

C.对生物起主导作用的生态因子;

D.接近或超过有机体耐受极限的生态因子。

5.分布在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比生活在温暖地区的同种个体大,这在生态学上称为( )

A.阿伦规律; B.贝格曼规律;

C.谢尔福德定律; D.林德曼定律。

6.旱生植物不具备的特征是( )

A.根系发达; B.肉质茎肥厚;

C.角质层厚; D.叶面积大。

7.种群呈指数增长的条件之一是( )

A.环境资源有限; B.多个物种共存;

C.环境资源无限; D.K-对策生物。

8.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构成( )

A.水圈; B.生物圈;

C.大气圈; D.岩石圈。

A.发育历期; B.生物学零度;

C.有效积温; D.平均温度。

10.根瘤菌和大豆的种间关系是( )

A.寄生; B.竞争;

C.互利共生; D.偏利共生。

11.下列关于衰退型种群年龄结构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幼龄个体少,老龄个体多;

B.年龄锥体呈金字塔形;

C.老龄个体少,幼龄个体多;

D.幼龄与老龄的个体数大致相等。

12.在最适宜的条件下,种群表现出来的最大增长率称为( )

A.内禀增长率; B.瞬时增长率;

C.世代增长率; D.周限增长率。

13.池塘里浮萍在短期内大量增加的现象,从种群数量变动的角度来看属于( )

A.周期性波动; B.种群爆发;

C.种群平衡; D.季节性消长。

14.按瑙基耶尔的生活型分类,当年完成生活史并以种子的形式度过不利时期的植物是( )

A.一年生植物; B.地面芽植物;

C.地上芽植物; D.高位芽植物。

15.板状根现象常见于( )

A.北方针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针阔混交林; D.热带雨林。

16.根据单元顶极学说,在一个气候区,群落演替到最后只会形成一个( )

A.偏途顶极; B.土壤顶极;

C.气候顶极; D.地形顶级。

17.群落演替到成熟阶段( )

A.总生产量远小于总呼吸量;

B.总生产量和净生产量达到最大;

C.总生产量远大于总呼吸量;

D.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大体相等。

18.下列生态系统中,分解作用最旺盛的是( )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北方针叶林; D.苔原。

1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能量流动是单向递减的;

B.能量流动是循环波动的;

C.能量流动是单向递增的;

D.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载体。

20.下列概念与生物地理群落含义相同的是(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

1、微生物的有哪些特点?最基本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个体小、结构简、胃口大、食谱广、繁殖快、易培养、数量大、分布广、种类多、级界宽、变异易、抗性强、休眠长、起源早、发现晚、。最基本的特点: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变异易,种类多、分布广2、什么是微生物学?研究内容是什么?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的科学。其研究内容涉及微生物的类型、成分、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遗传、进化、分化等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以及微生物与其它生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等。3、简述巴斯德和科赫对微生物学的主要贡献。巴斯德的工作:(1) 发现并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2) 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3) 免疫学预防接种 (4) 其他贡献:巴斯德消毒法等柯赫的工作:(1) 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方面的贡献a) 细菌纯培养方法的建立 b) 配制培养基c) 流动蒸汽灭菌、 d) 染色观察和显微摄影(2) 对病原细菌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a) 具体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b) 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c) 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原则4、什么是微生物?包括哪些类群?微生物是指所有形体微小、无细胞结构或个体结构较为简单的低等生物的统称。微生物包括无细胞结构的病毒、类病毒、朊病毒等;原核细胞的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等;真核生物的真菌、单细胞藻类和原生动物等。5、简述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并描绘其前景。微生物是生物学基本理论研究中的理想实验对象:(1)对微生物的研究促进许多重大生物学理论问题的突破-遗传密码的破译;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的研究(2)对生命科学研究技术的贡献-细胞的人工培养;突变体筛选;DNA重组技术和遗传工程(3)微生物与“人类基因组计划”-作为模式生物;基因与基因组的功能研究的重要工具;在将来微生物学在工业、经济、环境保护、人类健康等方面还将继续起着关键作用,同时微生物学与数、理、化、信息科学和技术科学进一步的交叉、渗透和融合,既是它的发展趋势,又是它旺盛生命力的所在。微生物具备生命现象的特性和共性,将是21世纪进一步解决生物学重大理论问题,如生命起源与进化,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等,和实际应用问题,如新的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能源、粮食等的最理想的材料。6、Woese三原界分类系统是什么?(1)古细菌原界,包括产甲烷细菌,极端嗜盐菌和嗜热嗜酸菌; (2)真细菌原界,包括蓝细菌和各种除古细菌以外的其它原核生物; (3)真核生物原界,包括原生生物,真菌,动物和植物7、简述烟草工程与微生物学科的关系?(1)微生物肥料在烟草生产中的应用:烟田中使用微生物肥料,利用PGPR 类、固氮菌类、解磷细菌类、解钾菌类、菌根菌类、光合细菌类、内生菌类和复合微生物肥料等及拮抗细菌、拮抗真菌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增加土壤有效养分,提高烟草营养,可以充分利用土壤资源,提高烟叶品质,增强烟草的抗病力,肥料中的有益微生物还可分泌多种代谢产物,对大量随残余烟草茎枝在土壤内越冬的病原菌产生拮抗作用,抑制土传病害的发生危害。避免和减少大量使用化肥对烟田的污染,提高烟田肥效和烟叶品质,有利于烟草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农用抗生素、生物农药等在烟草生产中也具有重要作用。(2)提高烟叶质量:提高有益物质含量、降低有害物质含量,以及协调相关化学物质组成等方面。(3)选育抗TMV烟草:(4)提高卷烟品质(5)利用烟叶废料发酵生产天然级苯乙醇香料(下脚料综合利用)。(6)卷烟产品保存防腐技术。8、如何理解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朋友,又是人类的敌人?第一、对人类有益的微生物就是人类的好朋友,比如人体中含有的“大肠杆菌”等就是对人类有好处的病菌,它可以帮助人类消化食物。其实人的肠子中是含有很多微生物的。只有在它们的共同帮助下,人才可以快速的消化食物。 第二、对人类没有益处的就是人类的敌人。比如“结核杆菌,伤寒、痢疾、血吸虫等等等。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微生物的存在 ,才影响了人类的寿命。 第三、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可以起到降解作用,例如,动物的死尸,只所以能腐烂,就是微生物在起作用。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人类的朋友!1、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环境保护2、 医药领域3、 食品行业4、 生物工程制药5、 基因工程研究解词:无菌技术:指在试验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医微生物侵入机体和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的操作技术和管理方法。菌落:单个微生物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的群落。二元培养物:只含有两种微生物的培养物,是有意保持两者的特定关系的培养物;如寄生物与寄主。分辨率:分辨力也叫分辨率或分辨本领。分辨力的大小是用分辨距离(所能分辨开的两个物点间的最小距离)的数值来表示的。显微技术:(microscopy)是利用光学系统或电子光学系统设备,观察肉眼所不能分辨的微小物体形态结构及其特性的技术。包括:各种显微镜的基本原理、操作和应用的技术;显微镜样品的制备技术;观察结果的记录、分析和处理的技术。冰冻蚀刻技术-首先将标本在标本台上于-100的冰中或-196的液氮中超低温冰冻,然后用冰刀将冻结的标本骤然断开。温度上升后,冰在真空中迅速升华,断裂面上的结构得以暴露,然后喷涂上一层蒸气碳和铂,组织溶掉后,把喷涂的碳和铂的膜剥离下来,置电镜下观察。2、叙述稀释涂布平板法和稀释倾注平板法的操作过程。倾注平板法:编号:取6支盛有4.5ml无菌水的试管排列于试管架上,依次标上101,102,103,104,105,106字样。稀释:以1ml无菌吸管按无菌操作从样品中吸取0.5ml菌液于101试管中,然后用另一吸管在101试管中吹吸三次,使其混合均匀,制成101稀释液。再用此吸管从101管中吸取0.5ml稀释液注入102管中,依次制成102,103,104,105,106稀释液。加样:用1ml无菌吸管分别吸取104,105,106稀释液1ml注入已编好号的104,105,106号无菌培养皿中。倾注平板:将融化后冷至45左右的琼脂培养基,向加有稀释液的各培养皿中分别倒入1015ml,迅速旋转培养皿,使培养基和稀释液充分混合,水平放置,待其凝固后,倒置于2830恒温箱中培养。1824h后,观察并记录各平板上菌落生长和分布情况。涂布平板法:平板制备:制备三套无菌平板,并分别写上104,105,106。稀释:同倾注平板法。加样:用无菌吸管分别吸取104,105,106稀释液0.2ml对号注入编好号的琼脂平板中。涂布:用无菌棒在各平板表面进行均匀涂布。待涂布的菌液干后,将培养皿倒置于2830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824小时后观察并记录单菌落的生长和分布情况。3、欲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出可产生淀粉酶的芽孢细菌及固氮细菌。写出技术路线。(1)采样:采耕作土或菜园土,肉类加工厂、饭店附近土壤更好。灭菌处理的采样铲将表层土铲去,取5-25cm土样,放入灭菌的纸袋中。带回,立即分离。(2)增殖培养:土样置有玻璃珠的无菌水中振荡打散土粒,1g/ml。80-90保温10-15分钟。土样10倍系列稀释106倍,取后3个稀释度涂布于以酪蛋白为唯一氮源的选择培养基上,37培养24-48小时。(3)菌种分离:挑有透明圈的单菌落采用划线分离法分离,得到单菌落。镜检单菌落,并用芽孢染色法染色,确证为芽孢细菌。(4)性能测定:挑取透明圈/菌落直径大的菌落,接种以酪蛋白为唯一氮源液体培养基,37培养24-48小时,测定蛋白酶活力。4、用油镜观察时,为什么要在载玻片上滴加香柏油?因香柏油的折射率n=152,与玻璃相同。当光线通过载玻片后,可直接通过香柏油进入物镜而不发生折射。当光线通过玻片后,受到折射发生散射现象,进入物镜的光线显然减少,这样就减低了视野的照明度。利用油镜不但能增加照明度,更主要的是能增加数值孔径,因为显微镜的放大效能是由其数值孔径决定的。5、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物象时,如何增加图象和视野的反差?6、暗视野显微镜、相差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在生物学研究中有什么作用?暗视野显微镜可用来各种死活酵母细胞的死、活鉴别,对于梅毒螺旋体等娇弱微生物的观察也特别有用。相差显微镜可用以观察活细胞或未染色标本,能更清晰地观察活细胞的细微结构。荧光显微镜在免疫学、环境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中应用十分普遍。7、扫描电子显微镜有什么特点?(1) 可以观察直径大到 30mm 的大块试样,制样方法简单。(2) 场深大。三百倍于光学显微镜,适用于粗糙表面和断口的分析观 察;图像富有立体感、真实感、易于识别和解释。(3) 放大倍数变化范围大,一般为 15 200000 倍,最大可达 10 1000000 倍,对于多相、多组成的非均匀材料便于低倍下的普查和高倍下的观察分析。(4) 具有相当的分辨率,一般为 2 6nm ,最高可达0.5nm 。(5) 可以通过电子学方法有效地控制和改善图像的质量,如通过调制 可改善图像反差的宽容度,使图像各部分亮暗适中。采用双放大倍数装 置或图像选择器,可在荧光屏上同时观察不同放大倍数的图像或不同形 式的图像。(6) 可进行多种功能的分析。与 X 射线谱仪配接,可在观察形貌的同时 进行微区成分分析;配有光学显微镜和单色仪等附件时,可观察阴极荧 光图像和进行阴极荧光光谱分析等。(7) 可使用加热、冷却和拉伸等样品台进行动态试验,观察在不同环境 条件下的相变及形态变化等。8、叙述用油镜观察细菌形态的操作过程。1、解词:原核微生物:指核质和细胞质之间不存在明显核膜,其染色体由单一核酸组成的一类微生物原生质体:脱去细胞壁使细胞成为只有细胞膜包裹的对渗透压敏感的球形真菌:是一类具有真正细胞核,能产生大量孢子进行繁殖,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一般具有发达菌丝体,以吸收为营养方式,细胞壁含有几丁质或(和)纤维素的有机体。霉菌:指哪些菌丝体比较发达,又不产生大型子实体的真菌。酵母菌:是一类一般以单细胞状态存在,营出芽生殖或裂殖,能发酵糖类产能,细胞壁常含有甘露聚糖,喜在含糖量较高、酸度较大的水生环境中生长的真菌的总称。蕈菌:能够产生大型子实体的大型真菌,分类上属于子囊菌或担子菌。拴菌试验:,设法把单毛菌鞭毛的游离端用相应抗体牢牢“拴”在载玻片上,然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行为。结果发现,该菌是在载玻片上不断打转(而非伸缩挥动),从而肯定了“旋转论”是正确的。放线菌:是一类呈菌丝状生长,主要以孢子繁殖,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蓝细菌:是一类含有叶绿素a,具有放氧性光合作用的原核微生物。蛭弧菌:寄生于其他细菌关能导致其裂解的一类细菌。菌丝:单条管状细丝,为大多数真菌的结构单位,一些原核生物也有菌丝,如放线菌。很多菌丝聚集在一起组成真菌的营养体,即菌丝体。菌环:在伞菌子实体幼期,菌盖边缘伸向菌柄,由一层薄膜包被着菌褶。当菌盖长大展平时,薄膜破裂,残留于菌柄上的部分称菌环。在蘑菇菌柄中部常见。吸器:一些专性寄生真菌从菌丝上分化出来的旁枝,侵入细胞内分化成指状、球状或丝状,用以吸收细胞内的营养。菌核:是一种休眠的菌丝组织。由菌丝密集地交织在一起,其外层教坚硬、色深,内层疏松,大多呈白色。有些寄生性真菌与宿主共同形成假菌核。例如冬虫夏草子座:菌丝交织成垫状、壳状等,在子座外或内可形成繁殖器官。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例如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内毒素,称为伴孢晶体。糖被: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多糖结合形成糖蛋白,叫做糖被。鞭毛:细菌表面着生的一种从细胞内伸出的细长并呈波形弯曲的丝装物,式细菌的运动器官菌毛: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数量较多的蛋白质类附属物,具有使菌体附着于物体表面的功能。性毛:构造和成分与菌毛相同,但比菌毛长,数量仅一至少数几根。性毛一般见于革兰氏阴性细菌的雄性菌株(即供体菌)中,其功能是向雌性菌(即受体菌)传递遗传物质。有的性毛还是RNA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2、对一株未知菌进行革兰氏染色,如何确证染色结果可靠?3、通过革兰氏染色,为什么能把细菌分成两个类群?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表示。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4、比较真细菌和古细菌主要的不同点。5、G+和G-细菌细胞壁特征性成分各有哪些?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6、G-细菌细胞壁中脂多糖的功能有哪些?7、叙述细菌细胞膜的功能。8、为什么芽孢的抗逆性特别强?9、细菌荚膜的功能是什么?10、为什么不同的细菌具有不同的菌落特征?菌落形态是指某种微生物在一定的培养基上由单个菌体形成的群体形态。微生物种类、大小、细胞结构等的不同,会影响菌落特征。以菌丝体为营养体的微生物菌落呈绒毛状、毡状等,单细胞微生物菌落呈黏液状等;营养细胞大的微生物菌落一般也大;生长繁殖快的微生物出现菌落时间早;无鞭毛的球菌菌落较小,较厚,边缘圆整;有芽孢的细菌菌落较大,扁平、形状不规则,边缘多缺刻;有荚膜的细菌菌落光滑,较大,呈透明蛋清状;产芽孢的细菌菌落不透明,干燥,表面粗糙,有褶皱感,边缘不规则。没有细胞壁的细菌菌落呈油煎蛋状,烈性噬菌体会裂解宿主细菌产生嗜菌斑,植物和动物病毒危害宿主形成一定形态的病灶或多角体。丝状真菌菌丝生长速度、产孢子能力及孢子颜色、能否分泌色素、是否产生气味等都影响菌落的色泽、表面特征、质地、渗出液和气味。11、真菌的有性繁殖方式有哪些?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12、利用血球计数板对微生物进行总菌计数,影响结果的误差主要有哪些?13、为什么用0.1%美蓝染液染色能区分出死、活酵母菌细胞?14、霉菌、酵母菌和细菌的菌落特征。15、磷壁酸的生理功能。16、微生物有那些主要内含物?各自特点和功能是什么?1、微生物的营养物质有哪些?营养物质按照它们在机体中的生理作用不同,可将它们区分成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生长因子、和水六大类。2、解词: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通常指那些微生物生长所必需而且需要量很小,但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以满足机体需要的有机化合物。各种微生物生长需要的生长因子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培养基:(medium)是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相应的特殊营养物质或化学物质,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有利于所需微生物的生长鉴别培养基:用于鉴别不同类型微生物的培养基营养缺陷型:某些菌珠发生突变(自然或人工)后失去合成某种对该菌珠生长必不可少的物质(、通常是生长因子)的能力。必须从外界环境获得该物质才能生长繁殖。腐生型:在化能异养型微生物中,利用无生命活性的有机物作为生长的碳源合成培养基:化学成分完全了解的物质配制而成的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中凝固剂的含量比固体培养基少,培养基中琼脂量一般为0.20.7%。半固体培养基常用来观察微生物的运动特征、分类鉴定及噬菌体效价滴定等。还原性培养基:加富培养基:特殊营养物质包括血液、血清、酵母浸膏、动植物组织液等膜泡运输水活度:在天然环境中,微生物可实际利用的自由水或游离水的含量,一般用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溶液的蒸汽压力与同样条件下纯水蒸汽压力之比表示,即:w=Pw/Pow式中Pw代表溶液蒸汽压力, POw代表纯水蒸汽压力。纯水w为1.00,溶液中溶质越多, w越小3、比较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的几种方式。(1)扩散在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中,扩散(diffusion)是一种简单的吸收方式。正如溶质通过透析袋进行扩散一样,不规则运动溶质(如营养物质)通过细胞膜中的含水小孔,由高浓度的胞外环境向低浓度的胞内扩散,这种扩散是非特异性的,但膜上的含水小孔的大小和形状对被扩散的营养物质的分子大小有一定的选择性。物质运输的过程中,既不与膜上的分子发生反应,本身的分子结构也不发生变化。物质运输的速率随细胞膜内外该物质浓度差的降低而减小,直到膜内外物质浓度相同时,导致运输的速率最后降低到零既达到动态平衡。由于扩散是一个不需要代谢能的运输方式,因此,物质不能进行逆浓度运输。(2)促进扩散促进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也是一种物质运输方式,它与扩散的方式相类似,例如物质在运输过程中不需要代谢能,物质本身在分子结构上也不会发生变化,不能进行逆浓度运输,运输的速率随着细胞内外该物质的浓度差的缩小而降低,直至膜内外的浓度差消失,从而达到动态平衡。(3)主动运输与上面两种运输方式相比,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是物质运输的过程中要消耗代谢能,运输的速率不依赖于细胞膜内外被运输物质的浓度差,而是可以逆浓度运输的运输方式。(4)基团转位基团转位(group translocation)是另一种类型的主动运输。在这种运输方式里,除了在运输过程中,物质分子发生化学变化这一特点以外,其它的特点都与主动运输方式相同。4、水的生理作用主要有哪些?起到溶剂与运输介质的作用参与细胞内一系列化学反应维持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稳定的天然构象热的良好导体通过水合作用与脱水作用控制由多亚基组成的结构5、微生物有哪四种营养类型?比较其主要特点,并各列出2种微生物。根据微生物获取能源,碳源、氢、电子共体的方式分为四种类型。(1)光能无机自养型 这是一类能以CO2作为唯一碳源或主要碳源并利用光能进行生长的微生物,它们能以无机物如硫化氢、硫代硫酸钠或其它无机硫化物作为供氢体,使CO2还原成细胞物质,并且伴随有元素硫的放出。(2)光能有机异养型 这类微生物不能以CO2作为主要碳源或唯一碳源,而必须以有机物作为供氢体,利用光能将CO2还原成细胞物质,红螺菌属中的一些细菌就属这种营养类型。它们能利用异丙醇作为供氢体,使CO2还原成细胞物质,同时积累丙酮。(3)化能无机自养型 这类微生物与光能自养型微生物相比,它们生长所需要的能量来自无机物氧化过程中放出的化学能。它们在以CO2或碳酸盐作为唯一或主要碳源进行生长时,利用电子供体如氢气、硫化氢、二价铁离子或亚硝酸盐等使CO2还原成细胞物质。属于这类微生物的有硫化细菌、硝化细菌、氢细菌与铁细菌等。它们广泛分布在土壤与水域环境中,在物质转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4)化能有机异养型 目前在已知的微生物中大多数属于化能异养型。它们生长所需要的能量均来自有机物氧化过程中放出的化学能,生长所需要的碳源主要是一些有机化合物,如淀粉、糖类、纤维素、有机酸等。因此,在化能异养型微生物里有机物通常即是它们生长的碳源物质又是能源物质。6、琼脂用作培养基配制的凝固剂有哪些优点?7、叙述配制500毫升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牛肉膏0.5%,蛋白胨1.0%,氯化钠0.5%,pH7.27.4)的过程。8、为什么培养基配制后要尽快灭菌?9、选用和设计培养基有哪几个原则?(1)目的明确 。(2)选择适合的营养物质。(3)营养物质浓度及配比合适。(4)理化适宜(5)原料来源的选择经济节约。1、名词解释:发酵:指在无氧条件下,低物脱氢后产生的还原氢不经过呼吸链而直接交给某一内源性之间产物的一类低效产能的现象。次级代谢:在一定生长阶段出现非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代谢类型2、叙述底物脱氢EMP、HMP、ED途径的生理意义、特征酶、关键酶。EMP途径:为微生物的生理活动提供ATP和NADH,其中间产物又可为微生物的合成代谢提供碳骨架,并在一定条件下可逆转合成多糖。特征酶: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HMP途径:产生大量的还原力,为合成代谢提供不同碳原子骨架的磷酸糖;特征酶:转酮醇酶、转醛醇酶。ED途径:生理意义同EMP;特征酶:KDPG醛缩酶、6-磷酸葡萄糖酸脱水酶。3、比较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生理不同点。在营养类型上:硝化细菌为化能无机自养型,氧化无机物亚硝酸根离子为硝酸根离子,获得氢和电子,经顺式电子和氢传递,以氧气为受体。在电子传递过程中产生ATP。还原力产生通过电子的反向传递,消耗ATP而产生。反硝化细菌为化能有机异养型,以氧化有机物获得能量及氢和电子,电子和氢经传递后,交给硝酸根离子,使其还原。在与氧气的关系上,硝化细菌大多为好氧菌,反硝化细菌为厌氧菌。4、比较环式光合磷酸化和非环式光合磷酸化,并各列举出2种微生物。循环式光合磷酸化和非循环式光合磷酸化。前者是在光反应的循环式电子传递过程中同时发生磷酸化,产生ATP。后者是在光反应的非循环式电子传递过程中同时发生磷酸化,产生ATP。在非循环式电子传递途径中,电子最终来自于水,最后传到氧化型辅酶(NADP+)。因此,在形成ATP的同时,还释放了氧并形成还原型辅酶(NADPH)。5、叙述原核生物电子传递的特点。(1)位于细胞膜上;(2)氧还载体的取代性强,如辅酶Q可被甲基萘醌或脱甲基萘醌取代,细胞色素a1可被细胞色素aa3、细胞色素o或细胞色素d取代;(3)氧还载体的数量可增可减,如大肠杆菌细胞色素就有9种以上;(4)有分支呼吸链存在,受环境的影响大,如后端细胞色素系统中分支较多。6、细菌乙醇发酵和酵母菌乙醇发酵有何不同?酵母菌(在pH3.5-4.5时)的乙醇发酵: mesenteroides)的乙醇发酵通过HMP途径产生乙醇、乳酸等,总反应如下: 葡萄糖+ADP+Pi->乳酸+乙醇+CO2+ATP同型乙醇发酵:产物中仅有乙醇一种有机物分子的酒精发酵异型乙醇发酵:除主产物乙醇外,还存在有其它有机物分子的发酵7、乳酸发酵有哪三种类型?比较其不同,并各列举一种微生物。由于菌种不同,代谢途径不同,生成的产物有所不同,将乳酸发酵又分为同型乳酸发酵、异型乳酸发酵和双歧杆菌发酵。同型乳酸发酵:(经EMP途径)异型乳酸发酵:(经HMP途径)双歧杆菌发酵: (经HK途径磷酸己糖解酮酶途径)8、叙述化能自养微生物的代谢特点。无机底物的氧化直接与呼吸链发生联系,由脱氢酶或氧化还原酶催化的无几底物脱氢或脱电子后,直接进入电子传递链;呼吸链组分更加多样化,氢或电子可以从任一组分进入呼吸链;产能效率比一般异养微生物更低。9、什么是次级代谢?次级代谢产物主要有哪些?次级代谢: 在一定生长阶段出现非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代谢类型;产物:抗生素、色素、激素、生物碱等10、初级代谢与次级代谢有什么关系?次级代谢与初级代谢关系密切,初级代谢的关键性中间产物往往是次级代谢的前体,比如糖降解过程中的乙酰CoA是合成四环素、红霉素的前体;次级代谢一般在菌体对数生长后期或稳定期间进行,但会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某些催化次级代谢的酶的专一性不高;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因菌株不同而异,但与分类地位无关;质粒与次级代谢的关系密切,控制着多种抗生素的合成。次级代谢不象初级代谢那样有明确的生理功能,因为次级代谢途径即使被阻断,也不会影响菌体生长繁殖。次级代谢产物通常都是限定在某些特定微生物中生成,因此它们没有一般性的生理功能,也不是生物体生长繁殖的必需物质,虽然对它们本身可能是重要的。1、解词:细菌群体生长曲线:将一定量的细菌接种到定量适宜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定时取样测定细胞数量,以培养时间为横座标,以菌数的对数为纵座标作图,得到的一条反映细菌在整个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恒化连续培养: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通过控制培养基中某种营养物质的浓度基本恒定的方式,保持细菌的比生长速率恒定,使生长“不断”进行。恒浊连续培养:通过连续培养装置中的光电系统控制培养液中菌体浓度恒定、使细菌生长连续进行的一种培养方式。抗生素:是一类用微生物或其它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合成的次生代谢产物或其人工衍生物。抗代谢物:一类在化学结构上与细胞内必要代谢物的结构相似,并可干扰正常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除菌:巴氏消毒:同步培养:是一种培养方法,它能使群体中不同步的细胞转变成能同时进行生长或分裂的群体细胞。石炭酸系数:指在一定时间内被试药剂能杀死全部供试菌的最高稀释度和达到同效的石炭酸的最高稀释度的比率。一般规定处理时间为10分钟,而供试菌定为Salmonella typhi(伤寒沙门氏菌)。2、什么是代时,推算出细菌代时的计算公式。影响微生物代时有哪些因素?在细菌个体生长里,每个细菌分裂繁殖一代所需的时间为代时(Generation time) t1 t0 0.639G = = n mm:比生长速率影响微生物增代时间(代时)的因素:1)菌种,不同的微生物及微生物的不同菌株代时不同;2)营养成分,在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中生长代时短3)营养物浓度,在一定范围内,生长速率与营养物浓度呈正比,4)温度,在一定范围,生长速率与培养温度呈正相关。3、如何实现同步培养?获得细菌同步培养的方法主要有两类,其一是调整生理条件诱导同步性,主要是通过控制环境条件如温度、光线和处于稳定期的培养物添加新鲜培养基等来诱导同步;其二是机械法(又称选择法),它是利用物理方法从不同步的细菌群体中选择出同步的群体,一般可用过滤分离法或梯度离心法来达到。在选择法中,代表性的是硝酸纤维素薄膜法4、叙述温度、pH和氧气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机体的代谢活动与生长繁殖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加,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开始对机体产生不利的影响,如再继续升高,则细胞功能急剧下降以至死亡。不同的微生物都有其最适生长pH值和一定的pH范围,即最高、最适与最低三个数值,在最适pH范围内微生物生长繁殖速度快,在最低或最高pH值的环境中,微生物虽然能生存和生长,但生长非常缓慢而且容易死亡。不同的微生物有其最适的生长pH值范围,同一微生物在其不同的生长阶段和不同的生理、生化过程中,也要求不同的最适pH值。氧气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有着重要影响。按照微生物与氧气的关系,可把它们分成好氧菌(aerobe)和厌氧菌(anaerobe)两大类。好氧菌中又分为专性好氧、兼性厌氧和微好氧菌;厌氧菌分为专性厌氧菌、耐氧菌。5、叙述血球计数板对微生物总菌计数的原理。将经过适当稀释的菌悬液(或孢子悬液)放在血球计数板载玻片与盖玻片之间的计数室中,在显微镜下进行计数。由于计数室的容积是一定的( 01mm2),所以可以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生物数目来换算成单位体积内的微生物总数目。由于此法计得的是活菌体和死菌体的总和,故又称为总菌计数法。6、灭菌、消毒、防腐和除菌的区别,各举出2例实际应用的例子。1)灭菌:采用强里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的一切微生物丧失繁殖能力的措施。2)消毒: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仅杀死物体仪表面的或内部的部分对人体或动物,植物有害的病原菌,而对消毒的物体基本无害。3)防腐:利用某些理化因素抑制霉腐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如低温,缺氧,干燥,高渗,高酸等。4)除菌:既化学治疗,利用具有高度毒力的即为对病原菌有高度毒力而对宿主基本无毒的化学物质来抑制宿主体内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借以达到治疗宿主传染病的一种措施。7、叙述高压蒸汽灭菌的操作过程。高压蒸汽灭菌流程:1、加水;2、装锅;3、对称拧紧螺丝,封闭锅门;4、加热升温;5、排气;6、保温;7、自然降温;8、干燥灭菌物体;9、出锅;10、趁热倒出锅内余水。排气方法:1、加热开始,一直开启排气阀,加热到有大量水蒸气冒出,再维持3-5分钟;关闭排气阀,升温灭菌。2、开始关闭排气阀,加热升压,待温度至105,开启排气阀排除锅内气和汽;如此反复3次。关闭排气阀,升压灭菌。8、高压蒸汽灭菌对培养基有哪些影响?形成沉淀物、破坏营养,提高色泽、改变pH,降低培养物浓度9、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机理有哪些?(1)细胞质膜透性改变,使抗生素不进入细胞或进入细胞后被细胞主动排出;(2)药物作用靶改变;(3)合成了修饰抗生素的酶;(4)抗性菌株发生遗传变异,导致合成新的多聚体,以取代或部分取原来的多聚体10、如何避免细菌出现耐药性?(1)第一次使用的药物剂量要足;(2)避免在一个时期或长期多次使用同种抗生素;(3)不同的抗生素(或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4)对现有抗生素进行改造;(5)筛选新的更有效的抗生素;11、抗生素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机理有哪些?(1)、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2)破坏细胞质膜(3)、作用于呼吸链以干扰氧化磷酸化(4)、抑制蛋白质和核酸合成1、解词:病毒:一类形体微小,无细胞构造,基本成分为核酸和蛋白质两种,仅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无产能酶系,也无蛋白合成系统,在宿主细胞协助下,通过核酸复制和核酸蛋白装配的形式进行复制增殖,在宿主细胞内营专性寄生,离体能以无生命的化学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形成结晶,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的最原始生物的统称。毒粒(virion)是病毒在复制过程中的一种完整的成熟的病毒颗粒,有固定的形态和大小,而且一般都有侵染性核(衣)壳:病毒的蛋白质壳体和病毒核酸(核心)构成的复合物,又称核衣壳。病毒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称作一步生长曲线。一步生长曲线可分为三个时期: 潜伏期是指菌体的核酸侵入宿主细胞后至第一个噬菌体粒子装配前的一段时间。裂解期是指溶液中噬菌体粒子急剧增多的一段时间。稳定期溶液中噬菌体总数达到最高点后的时期。噬菌体(bacteriophage, phage)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的总称,因部分能引起宿主菌的裂解,故称为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后,将自身的基因组整合于宿主染色体中,不引起宿主裂解的噬菌体。类病毒是裸露的,仅含一个单链环状低相对分子质量RNA分子的病原体。卫星RNA:指一些必须依赖辅助病毒进行复制的小分子单链RNA片段。植物卫星病:毒植物卫星病毒包括:STNV(卫星烟草坏死病毒)、STMV(卫星烟草花叶病毒)等,必须依赖辅助病毒提供复制酶进行复制,并且都编码有壳体蛋白。植物卫星病毒对辅助病毒的依赖性很专一。朊病毒: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因能引起宿主体内现成的同类蛋白质分子发生与其相似的构象变化而使宿主致病。CPV:在昆虫细胞质内增殖,可形成蛋白质包涵体的球状病毒,大小0.5-10微米,形态不一,一般在pH大于1.5即发生溶解。NPV:在昆虫CN中增殖,具蛋白质包涵体的杆状病毒。GV:具有蛋白质包涵体,每个包涵体内通常仅含有一个病毒粒子的昆虫杆状病毒。2、以TMV为例,说明病毒的复制周期。病毒感染敏感宿主细胞后,病毒核酸进入细胞,通过其复制与表达产生子代病毒基因组和新的蛋白质,然后由这些新合成的病毒组分装配(assembly)成子代毒粒,并以一定方式释放到细胞外。病毒的这种特殊繁殖方式称做复制(replication)。自病毒吸附于细胞开始,到子代病毒从感染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的病毒复制过程。 吸附; 侵入; 脱壳; 病毒大分子的合成,包括病毒基因组的表达与复制; 装配与释放;3、病毒核酸有哪些类型和结构特征?核酸是病毒的遗传物质;一种病毒的毒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是RNA; 单链DNA(ss DNA);病毒核酸 双链DNA(ds DNA);单链RNA(ss RNA);双链RNA(ds RNA)4、朊病毒的发现对现代遗传学造成了什么影响?从理论上讲,“中心法则”认为DNA复制是“自我复制”,即DNADNA,而朊病毒蛋白是PrPPrP,是为“自他复制”。这对遗传学理论有一定的补充作用。但也有矛盾,即”DNA蛋白质”与“蛋白质蛋白质”之间的矛盾。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会丰富生物学有关领域的内容;对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分子病毒学、分子遗传学等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对探索生命起源与生命现象的本质有重要意义。从实践上讲,其对人畜健康;为揭示与痴呆有关的疾病(如老年性痴呆症、帕金森病)的生物学机制、诊断与防治提供了信息,并为今后的药物开发和新的治疗方法的研究奠定了基础5、病毒有哪些经济价值?引起人类、脊椎动物、昆虫、原生动物、植物等病变,为人体健康和国民经济带来极大的损失,发酵工业因噬菌体感染造成很大损失;可利用病毒进行生物防治;研究病毒有助于人们加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和揭示生命的奥秘;一些病毒被改造用作基因工程的载体。6、亚病毒有哪些种类?各自主要特征是什么?7、如何防治烟草花叶病?加强抗病品种的选育和利用;应强化卫生栽培措施,发挥营养抗性作用;避蚜防病;应用与推广抗病毒药剂。8、植物茎尖脱毒的原理是什么?利用在35-40热水或热空气处理,再进行茎尖培养对植株进行脱毒。温度处理可以钝化或部分钝化植物组织中的很多病毒,对植物组织的伤害很小;茎尖培养脱毒的原理是:病毒在植物体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分生区域内无维管束,病毒只能通过胞间连丝传递,赶不上细胞的不断分裂和活跃的生长速度,所以生长点含有的病毒数量极其微少,几乎检测不出病毒,其他植物组织离茎尖的距离越远病毒的含量越高。9、以CPV为例,写出病毒杀虫剂生产的流程。采集或饲养健康幼虫,添食感染,收集病死虫尸,高速组织匀浆,差速离心,收集多角体,机械搅拌,加入湿润剂、乳化剂、保护剂、佐剂等,分装,制剂,得到产品。1、解词:接合:通过细胞与细胞的直接接触而产生的遗传信息的转移和重组过程转导:基因通过噬菌体作为中间载体转移到受体细胞转化局限性转导:通过部分缺陷的温和噬菌体把供体菌的少数特定的基因携带到受体菌中,并与后者的基因组郑和、重组,形成转导子的现象普遍性转导:普遍性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如转移的DNA是供体菌染色体上的任何部分,则称为普遍性转导.在普遍性转导中,噬菌体可以转导给体染色体的任何部分到受体细胞中基因组:指单倍体细胞中包括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在内的全部DNA分子。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HGP)是由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于1990年正式启动的。美国、英国、法兰西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日本和我国科学家共同参与了这一价值达30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一计划旨在为30多亿个碱基对构成的人类基因组精确测序,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搞清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计划并称为三大科学计划。拟核:细菌细胞具有原始的核,没有核膜,更没有核仁,结构简单,为了与真核细胞中典型的细胞核有所区别,称为核区、拟核或原始核亦称细菌染色体质粒:是染色体外能够进行自主复制的遗传单位,包括真核生物的细胞器和细菌细胞拟核中的DNA以外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现在习惯上用来专指细菌(大肠杆菌)、酵母菌和放线菌等生物中细胞核或拟核中的DNA以外的DNA分子。转座因子:细胞中能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脱氧核糖核酸( DNA)序列致育因子:又称F质粒,其大小约100kb,这是最早发现的一种与大肠杆菌的有性生殖现象(接合作用)有关的质粒。Ti质粒:能引起双子叶植物冠瘿瘤的致病因子,起宿主是一种根瘤土壤杆菌。Ames试验:实验原理:即化学药剂对细菌的诱变率与其对动物的致癌性成正比:超过95%的致癌物质对微生物有诱变作用;而90%以上的非致癌物质对微生物没有诱变作用,这是诱变剂的共性原则。该实验是利用鼠伤寒沙门氏菌的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his-)的回复突变性能来进行的。可以通过某待测物质对微生物的诱变能力间接判断其致癌能力。Hfr菌株(高频重组菌株):细菌含有F因子,并且F因子通过交换整合到主染色体上,这样的细菌叫Hfr菌株。转化:来自供体细菌的DNA 片段或质粒DNA转移到受体菌,并组合到其基因组2、叙述转化的基本过程。3、原核生物基因组有什么特点?1)染色体为双链环状的DNA分子(单倍体);2)基因组上遗传信息具有连续性,一般不含内含子3)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组成操纵子结构; 4)结构基因的单拷贝及rRNA基因的多拷贝; 5)基因组的重复序列少而短;4、菌种保藏的原理是什么?举出三种常用的菌种保藏方法,并说明其操作过程菌种保藏最好保藏微生物的分生孢子、芽孢等休眠体;其次要创造一个诸如干燥、低温、缺氧、避光、缺乏营养以及填加保护剂或酸度中和剂等有利于细胞长期休眠的良好环境条件,使微生物存活但保持微弱的生活力,达到保藏的目的。常用的方法:定期移植保藏法,液体石蜡保藏法,沙土管保藏法,麸皮保藏法,甘油保藏法,冷冻干燥保藏法,液氮保藏法等。5、菌种衰退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表现?菌种衰退指由于自发突变的原因,使某物种原有的一系列生物学性状发生量变或质变的现象。具体表现:原有的形态性状变得不典型了;生长速度变慢,产生的孢子变少;代谢产物生产能力下降;致病菌对宿主的侵染力下降;对外界不良条件如低温、高温或噬菌体侵染等抵抗能力下降等。6、如何防止菌种衰退?控制传代次数;创造良好的培养条件;利用不易衰退的细胞传代;经常进行纯种分离,并对相应的性状指标进行检查;采用有效的菌种保藏方法。7、如何进行菌种复壮?进行纯种分离;通过宿主体复壮;淘汰已衰退的个体。第九章 微生物的生态1、解词:共生:两种微生物种群紧密联合,对双方都有利或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也无害。有时候两种微生物离开后都不能良好生长繁殖,并可形成专一的共生结构。互生:两种微生物种群比较松散的联合,对双方都有利或者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也无害。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细菌处于不良环境条件下时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生存方式或休眠状态,在常规培养条件下培养时不能生长繁殖,但仍然是具有代谢活性的活菌,一般表现为细胞保持完整,胞内酶维持活性,染色体及质粒DNA均保持稳定,而用显微镜观察,其细胞会表现为缩小成球状,细胞表面产生皱折等。不可培养的微生物:从环境中直接分离并克隆rRNA并分析其序列和在分子进化树上的位置等方法而发现的的目前尚不能在人工条件下获得培养的微生物。种群:具有相似特性和生活在一定空间内的同种个体群,是组成群落的基本组分。条件致病菌:人体的正常微生物菌群一旦进入非正常聚居部位,或生态结构发生改变而引起人类疾病的微生物。微生态制剂:可以通过口服某些活的微生物制剂来治疗由于正常菌群失调而导致的腹泻,例如,含蜡状芽孢杆菌(B cereus)的“促菌生”,含地衣芽孢杆菌的“整肠生”等,它们都是通过芽孢杆菌的生长,为肠道重新创造良好的厌氧环境,促使肠道内正常的厌氧菌的生长繁殖。择生生物:整个个体不携带或只携带已知微生物的生物。拮抗:某种生物产生的代谢产物可抑制它种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将后者杀死。竞争:两个种群因需要相同的生长基质或其它环境因子,致使增长率和种群密度受到限制时发生的相互作用,其结果对两种种群都是不利的。寄生:一种生物侵入另一种生物体内吸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进行生长繁殖,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后者造成损害或死亡的现象植物内生菌-内生菌(Plant endophyte)是指那些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阶段或全部阶段生活于健康植物的各种组织和器官内部的微生物,被感染的宿主植物(至少是暂时)不表现出外在病症,可通过组织学方法或从严格表面消毒的植物组织中分离或从植物组织内直接扩增出微生物DNA的方法来证明其内生。2、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重要作用?微生物在多个方面但主要作为分解者而在生态系统中起重要作用。(1)、微生物是有机物的主要分解者(2)、微生物是物质循环中的重要成员(3)、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4)、微生物是物质和能量的贮存者 (5)、微生物在地球生物演化中的先锋种类3、叙述自然界碳循环和氮循环过程。碳素循环是指蓝细菌,藻类,光合细菌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光能固定CO2,同时,通过呼吸,发酵等途径将部分有机物讲解为获得生长所需的能量和中间代谢产物,部分CO2归还到空气中去。植物和微生物积累的有机物中的一部分可为动物所利用,并通过动物呼吸,将其中的一部分有机碳分解为二氧化碳。植物动物微生物,体内的有机物进入土壤的部分,将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土壤腐殖质,然后进一步受到微生物的分解转化使二氧化碳从新进入碳循环。微生物的氮素循环的作用:a微生物在同化二氧化碳过程中主要进行产氧光合作用。b微生物在有机碳化物分解过程中氮素循环是指空气中的氮气经过固氮微生物的的作用还原为氨后再转化为再成氨基酸等其他含氮化合物,他们可以直接或经过转化后,为植物等非固氮生物所利用,存在于植物和微生物体内的有机氮化物,又能为动物食用,并最终以动物和微生物残体分泌物和排泄物等中的含氮有机物形式经微生物氨化作用,分解为氨,氨在通气条件下,容易被消化细菌氧化成硝酸和亚硝酸,硝酸盐在厌氧条件下,被反消化细菌还原为分子态氮,氨盐和硝酸盐能为微生物和植物吸收并同化为氮,从而完成了自然界的氮素循环 。微生物的氮素循环的作用:a 固氮作用。b硝化作用.c氨化作用.d 同化作用。e反硝化作用 .4、两种微生物种群之间的有益作用和有害作用有哪些?5、为什么说土壤是微生物的大本营?土壤具备了各种微生物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水分、空气、酸碱度、渗透压和温度等条件。6、空气中的微生物分布有什么特点?1)无原生的微生物区系,主要以气溶胶形式存在2)来源于土壤、水体及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3)种类主要为真菌和细菌,一般与其所在环境的微生物种类有关;4)数量取决于尘埃数量;5)停留时间和尘埃大小、空气流速、湿度、光照等因素有关;6)与人类的关系:传播动、植物疾病造成食品及发酵生产中的污染。7、微生物水体会受到污染?水体中的微生物。(一)江河水微生物分布特点:1. 数量和种类与接触的土壤有密切关系;2.分布上更多的是吸附在悬浮在水中的有机物上及水底;3.靠近城市或城市下游水中的微生物多;4.水体自身存在自我净化作用:饮用水的微生物指标:总菌数: < 100个/ml,大肠杆菌:< 3 个/L严重污染的水会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危害人类健康(二)海水微生物分布特点:1.嗜盐;2.低温生长;3.耐高压,例如少数微生物甚至可在600个大气压下生长;4.多为G细菌。(三)水体的富营养化作用和“水花”、“赤潮”现象富营养化作用:指N、P等营养物大量进入水体,使得水中藻类等浮游生物旺盛增殖,而后引起异养微生物旺盛代谢活动,耗尽了水体中的溶解氧,使水体变质,从而破坏了水体的生态平衡的现象。赤潮或红潮(red tides):在海洋中,某些甲藻类大量繁殖也可也可以形成水花,从而使海水出现红色或褐色。“水花”或“水华”(water bloom):在水体的富营养化作用中,藻类、蓝细菌等的大量繁殖使水体出现颜色,并变得浑浊,许多藻类团块漂浮在水面上。8、土壤中微生物分布的特点。1)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主要受到营养物、含水量、氧、温度、pH等因子的影响,并随土壤类型的不同而有很大变化。2)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受季节影响;3)微生物的数量也与于土层的深度有关,一般土壤表层微生物最多,随着土层的加深,微生物的数量逐步减少。4)土壤中的微生物以细菌最多,其次位放线菌和霉菌。9、研究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有什么意义?(1)开发利用新的微生物资源,包括特异性的基因资源;(2)为微生物生理、遗传和分类乃至生命科学及相关学科许多领域,如:功能基因组学、生物电子器材等的研究提供新的课题和材料;(3)为生物进化、生命起源的研究提供新的材料。10、列举出两种微生物间共生的例子。地衣;细菌与原生动物间的共生。11、植物内生菌对宿主植物有哪些影响?1)促进宿主植物的生长发育。2)增强宿主生物的抗病性。3)内生真菌与生物防治。4)内生真菌与抗癌开发。帮助植物吸收水分和养料; 调节植物代谢;增强植物抗病能力1、解词:进化: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其遗传系统随时间发生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在大多数情况下,导致生物表型改变和对生存环境的相对适应。细菌种:与典型培养物(模式种)紧密相同的其它培养菌统一起来,区分为细菌的一个种。亚种:实验室获得的稳定变异菌种,有一明显而稳定的特征与模式种不同。变种:从自然界分离的微生物纯种,大部分性状与模式种相同,但又有某些明显而稳定的性状与模式种不同。新种:发现的新记录种,但未被确认的生物种,在国际权威分类学杂志发表,经1-2年无争议后才被确认,并将模式种保存在国际权威菌种保藏机构,以供全世界的科学家引用或验证。菌株:表示任何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或单个病毒粒子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及其后代。特征序列:通过对r RNA全序列资料的分析比较(特别是采用计算机)发现的在不同种群水平上的特异特征性寡核苷酸序列,或在某些特定的序列位点上出现的单碱基印记。电子杂交:随着微生物基因信息,特别是全基因组完全测序的不断增加,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计算机软件对不同物种的遗传信息进行直接比较,从而分析不同微生物间的亲缘关系。2、微生物分类学有哪些具体任务?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分类、鉴定、命名分类是一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通过收集大量有关个体描述的资料,经科学归纳,整理成一个能反映生物进化规律的自然分类系统。鉴定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通过详细观察和描述一个未知名称的纯种微生物的各种性状特征,然后查找现有的分类系统,达到知类辨名的目的。命名是为一个新发现的微生物确定一个新学名。详细观察和描述一个未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属于微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