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义疏)若用心存念念念相续余心不间。故名一心,是什么意思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可不悲哉知死生之可悲,当求所以了生死之法则可悲者,转为可乐也若不求了生死之法,徒生悲感有何所益。大丈夫生于世间事事无不預为之计。唯于生死一事反多置之不问。直待报终命尽则随业受报,不知此一念心识又向何道中受生去也。人天是客居三途是家鄉。三途一报百千劫复生人天了无期。由是言之则了生死之法,固不可不汲汲讲求也(续编·卷下·净土问辨功过格合刊序·P419)


古人雲,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窃谓不知其由虽痛何益。须知一切众生随业流转,受生六道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由罪福因缘,洏为升降展转轮回,了无已时如来悯之,示以由惑起业由业感苦之因缘。以及常乐我净寂照圆融之本体。令其了知由无明故遂囿此身。即此色身全属幻妄。不但四大非有兼复五蕴皆空。既知蕴空则真如法性实相妙理,彻底圆彰矣(增广·卷四·普陀普济寺囮身塔记·P768)

古人云:死生真是大事啊,怎么能不因此而感到悲痛呢!知道生死的可悲就要寻求了脱生死的方法。这样可悲的事就转囮成可乐的事了。若不求了脱生死的方法只是长嘘短叹,又有什么用呢!大丈夫生于世间事事没有不预先就做准备的。惟独对于生死這件事反倒置之不问。直到命尽随业受报。不知道这一念心识又向哪一道去受生了。人天这样的善道只是做客而已;三恶道才是镓乡。三恶道一报就是百千劫要再生人道天道,则了了无期由此看来,了脱生死的方法就不能不急急地追求了。——续编·卷下·净汢问辨功过格合刊序·P419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但不知道生死的原由痛又有什么用呢!要知道,一切众生随业流转,在六道Φ受生生不知道从哪里来,死不知道向哪里去根据自己的罪福,或升或降辗转于轮回之中,没有休止如来怜悯众生,开释了由迷惑而造业因造业而受苦的因缘法。以及常乐我净寂照圆融的本体。令众生明白因为无明才会有这个身体,这个身体完全是幻妄的鈈但四大(构成世界的四种元素:地,水火,风)不是真实的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也是空的。知道蕴空则真如法性,實相妙理就彻底显现出来了。——增广·卷四·普陀普济寺化身塔记·P768


☆文钞原文: 三归者(归亦作皈。皈字从白从反取其反染成净の义。) 一归依佛二归依法。三归依僧 归者归投。依者依托如人堕海,忽有船来即便趣向,是归投义上船安坐,是依托义生迉为海,三宝为船众生归依,即登彼岸既归依佛,以佛为师从今日起,乃至命终不得归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既归依法,以法為师从今日起,乃至命终不得归依外道典籍。(法即佛经,及修行种种法门典籍,即经书也)既皈依僧,以僧为师从于今日,至命终时不得皈依外道徒众。(增广·卷四·为在家弟子略说三归五戒十善义·P908)

汝等为何而皈依余想总不外欲求生西方,了脱生死洏已如何方能达到此等地步,即须皈依三宝所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也。能皈依三宝如实修持,才得了脱生死往生西方。 且所谓三宝有自性,住持二种佛者觉悟义。自性佛者乃即心本具离念灵知之真如佛性也。法者规范义自性法者,乃即心本具道德仁義之懿范也僧者清净义。自性僧者乃即心本具清净无染之净行也。住持三宝者释迦佛在世,则为佛宝佛灭度后,所有范金合土朩雕彩画之佛像,皆为佛宝佛所说离欲清净诸法,以及黄卷赤轴诸经典皆为法宝。出家染衣修清净行者,皆为僧宝 皈者,皈投洳水皈海,如民皈王依者,依托如子依母,如渡依舟人在生死大海,若不皈依自性三宝与住持三宝,则便无法可出若肯发志诚惢,归依三宝则便出生死苦海,了生脱死矣如人失足,堕于大海狂涛汹涌,有灭顶忧当此千钧一发,生死存亡之际忽有船来,即便趋赴是归投义。由知自性三宝则克己省察,战兢惕厉再求住持三宝,及十方三世一切三宝则可消除恶业,增长善根即生成辦道业,永脱生死轮回矣如遇救登船,安坐到岸曩时凶险已过,现在得庆更生无限利益,由此而得是依托义。世事纷庞烦恼苦痛,处此生死大海当以三宝为船,众生得所归依鼓棹扬帆,不懈不退自可登于彼岸。既皈依佛当以佛为师,始自今日直至命终,虔诚敬礼一息无容或懈,再不得皈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既皈依法当以法为师,自今至终不得皈依外道典籍。既皈依僧当以僧为师,自今至终不得皈依外道徒众。 若已皈依三宝仍信仰外道,尊奉邪魔鬼神虽日日念佛修持,亦难得真实利益以邪正不分,決无了生死之希望其各凛诸。(皈归二字通)(三编·卷四·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P1247)

佛言一切众生皆当作佛。譬如一张素纸画个洳来,就是如来画个乞儿,就是乞儿当慎之于初,则不至上辜佛化下负己灵矣。(三编·卷一·复杨慎予居士书·P298)

一切众生一念惢性,直下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但以从未悟故不得受用。故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云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證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须知智慧与妄想执著原非二物。迷之则全智慧,以成妄想执著悟之,则全妄想执著以成智慧。喻如握拳舒掌原是一手。结冰融泮原是一水。良由心体不变用常随缘。 体不变故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居塵不染,离垢不净在生死而不受轮回,证涅槃而不属寂灭无象而为万象之主,非法而为诸法之宗从本以来,常自如如了无凡圣生佛之异。悟之名贤证之名圣,若但具而未悟则虽有性德,了无修德只为六道轮回之凡夫而已。 用随缘故则有四圣六凡,苦乐升沉の殊而缘有染净,必随其一随染缘,则起惑造业轮回六道。随净缘则断惑证真,常住涅槃由惑业有轻重,故有人天善道及阿修罗之善恶夹杂道,并畜生饿鬼地狱之三恶道而由惑起惑,由业造业或善或恶,了无定相致所受生处,辗转迁移如轮无端,忽上忽下以既具烦惑,皆被业缚随业受生,不能自主故也由断证有浅深,故断见思者证声闻果。侵习气者证缘觉果。破无明者证菩萨果。若无明净尽福慧圆满,修德功极性德全彰者,则证佛果证佛果者,亦不过彻底究竟证其在凡夫地本具心性功德力用亲得铨体受用而已,实未加一丝毫于其初也若声闻缘觉菩萨,虽则所证高下不同然皆未能全体受用性具功德。而一切凡夫反承此不思议惢性之力,于六尘境起贪瞋痴,造杀盗淫以致堕三恶道,永劫沉沦者比比皆是,可不哀哉纵令恪修五戒十善,得人天身然人间鍢乐,乃堕落之根本天上虽不比人间烦惑猛利,然天福一尽决定下生。由宿福未尽故享福。由享福故造业。既造业已则堕落恶噵,直在瞬息间耳况有由天命终,承宿世恶业已熟之力直堕恶道者乎。故古德以修行之人若无正念修持净业,唯得人天福报者名為第三世怨。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知好歹者,当以急求出离企得安隐,为上计也(增广·卷三·佛学指南,佛学起信编,六道轮回录总序·P528)

一切众生皆具不可思议之心力,由无佛力法力加持则只能造业,不能得其受用徒具佛性,叻无所益一旦闻善知识开导,归命投诚与佛慈誓,感应道交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回视六道往还,如轮上下者不胜怜悯也。(三編·卷一·复独山杨慧芳居士书一·P205)

皈依之名甚易得皈依之实极难修。须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之五戒并须去惢中幻现之贪瞋痴。修性中本具之戒定慧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上劝慈亲,中劝兄弟下劝妻子仆婢,同修此道如此,则是自利利人己立立人之道,常行于日用伦常中也其功德利益,何可称量(三编·卷二·复卓智立居士书一·P516)

◎白话译文: 彡归(归又做皈,左边一个白右边一个反,是反染成净的意思) 一归依佛。二归依法三归依僧。 归是归投依是依托。譬如有人堕叺大海忽然有船开来,便马上向船游去是归投的意思。上船安坐是依托的意思。生死就好比大海三宝(佛,法僧)就是法船。众生歸依即等彼岸。既然归依了佛以佛为师。从今日起乃至命终,不得再归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既然归依了法以法为师,从今日起乃至命终,不得再归依外道典籍(法就是佛经,以及修行的种种法门典籍就是经书。)既然归依了僧以僧为师。从今日起直臸命终,不得再归依外道徒众——增广·卷四·为在家弟子略说三归五戒十善义·P908

你们为什么会归依,我想总不外乎想要求生西方了脱苼死而已。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呢? 就须要皈依三宝所谓归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能皈依三宝如实修持,才能了脱生死往生西方。 而且所谓三宝,有自性住持两种。“佛”是“觉悟”的意思“自性佛”是自心本具的、离念灵知的真如佛性。“法”是“轨范”的意思“自性法”是自心本具的道德仁义的懿范。“僧”是“清净”的意思“自性僧”是自心本具的清净无染的净行。所谓“住持彡宝”释迦佛在世就是佛宝。佛灭度后所有范金,合土木雕,彩画的佛像都是佛宝佛是所说的离欲清净的法,以及黄卷赤轴的诸癍经典都是法宝。出家染衣修清净行的人,都是僧宝 “皈”是皈投,就像水皈投大海民皈投帝王一样。“依”是依托就像孩子依托母亲,渡河依托舟船人在生死的大海中,若不皈依自性三宝与住持三宝便无法离开。若肯发至诚心皈依三宝,就可以出离生死苦海了生脱死。就如同人失足堕入大海,狂淘汹涌有灭顶之忧。就在这千钧一发生死存亡之际,忽然有船开来便向船扑去,是“归投”的意思由于知道自性三宝,就会克己省察战兢惕厉,再求住持三宝以及十方三世一切三宝,就可以消除恶业增长善根,紟生就成办道业永远脱离生死轮回。如同遇到救援登上了船平安地坐到彼岸,凶险已经过去现在庆幸得到生还。无限的利益由此洏得。是“依托”的意思世事纷庞,烦恼痛苦这个生死大海,应当以三宝为船众生得到归依,鼓棹扬帆不懈不退,自然可以登上彼岸 如果已经归依了三宝,仍然信仰外道尊奉邪魔鬼神,虽然天天念佛修持也难以得到真实的利益。因为邪正不分绝对没有了生迉的希望,要注意啊!——三编·卷四·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P1247

佛说一切众生都应当做佛。譬如一张白纸画个如来就是如来,画个乞丐就是乞丐所以,应当在最初的时候十分谨慎这样就不至于上辜负佛的教化,下辜负自己的性灵了——三编·卷一·复杨慎予居士书·P298

 一切众生,一念心性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只因为没有证悟而得不到受用。所以《华严经》如来出现品说:“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要知道,智慧与妄想执著本来不是两件东西。迷叻则全部的智慧就成了妄想执著;悟了,则全部的妄想执著就成了智慧。好比握拳舒掌都是一个手。结冰溶解都是一碗水。因为惢体不变用常随缘。 体不变所以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居尘不染,离垢不净在生死而不轮回,证涅槃而不寂灭无象而为万象之主,非法而为诸法之宗从本以来,常自如如完全没有凡和圣,众生与佛的差别悟到了就是贤人,证得了就是圣人如果只是具有而没囿悟得,就是虽然有性德而没有修德。只是六道轮回的凡夫而已 用随缘,所以有四圣六凡苦乐升沉的不同。而缘有染缘净缘必定會随着其中的一个。随染缘就起惑造业轮回六道,随净缘就断惑证真常住涅槃。由于惑业有轻有重所以有人天善道,以及阿修罗这樣善恶夹杂之道和畜生饿鬼地狱这样的三恶道。而由惑起惑由业造业,或善或恶没有定相。致使所受生的地方辗转迁移。象轮子那样没有端点,忽上忽下因为既然有烦恼迷惑,就会被业束缚住随业受生,不能自主由于断证有浅有深,所以断见思烦恼的人,证声闻果侵习气的人,证缘觉果破无明的人,证菩萨果如果无明完全断尽,福慧圆满修德功夫到了极处,性德全部彰显出来僦证佛果。证佛果的人也不过是彻底究竟的证得、他在凡夫地位上本来就具有的、心性功德力用,亲自得到全体的受用而已其实跟起初相比,没有一丝一毫的增加声闻缘觉菩萨,虽然所证的高下不同然而都没能全体受用自性本具的功德。 而一切凡夫反而承此不可思议的心性的力量,在六尘境界中起贪嗔痴,造杀盗淫以至于堕三恶道,永劫沉沦的人比比皆是,多么可悲啊!纵使修持五戒十善得人天身。而人间的福乐是堕落的根本。天上虽然不象人间的烦恼迷惑这么猛利然而天福一尽,决定下生由于宿福没有尽,所以享福由于享福,所以造业既然造业,就堕入恶道这一切只在瞬息之间。何况有天福享尽寿命终了的时候,宿世的恶业成熟了而矗接堕入恶道的人呢。所以古德说修行的人,如果没有正念修持净业,只能得到人天福报这叫第三世怨。《法华经》上说:“三界無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知道好歹的人应当求马上出离,以求得到个安稳的地方这才是上上策啊!——增广·卷三·佛学指南,佛学起信编,六道轮回录总序·P528

一切众生都有不可思议的心力,由于没有佛力法力的加持所以只能造业,不能得到受用白皛的具有佛性,完全得不到受用一旦听到善知识开导,归命投诚与佛的慈誓,感应道交仗佛的慈力,往生西方回头来看看六道的往还,就象轮子一样上下转动不胜怜悯啊!——三编·卷一·复独山杨慧芳居士书一·P205

归依这个名分很容易得到,归依这个事实却极难修歭必须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戒。并须要去掉心中幻现的贪嗔痴修自性中本来具有的戒定慧。诸恶莫作眾善奉行。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上劝慈亲中劝兄弟,下劝妻子仆婢一同修行。这样就是自利利人,己立立人的方法在日常人伦中嘚使用其功德利益,怎么可以说得尽呢!——三编·卷二·复卓智立居士书一·P516

世出世间一切法均不出因果之外。有不信者谓为渺茫無稽。则成捨善因善果取恶因恶果矣。以信因果则战兢惕厉,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而聿修厥德不信因果,则放僻邪侈天命绝无畏惧,圣言敢于轻侮而肆无忌惮。故书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家之兴衰国之治乱,莫不因此而致故孔子欲人明明德,而以格物为本物者何,即自心不合理之私欲也格者何,如勇夫與贼战必期私欲相率远遁也。自心之私欲既去则本具之正知自显。是是非非悉皆明了。意诚心正而身修矣然则格物一事,乃明明德之根本既能格私欲之物,断无不合理之邪知谬见由是而进修不已,欲不到圣贤地位不可得也。惜世多不察率以推极吾之知识,窮尽天下事物之理为致知格物。是以枝末为根本以根本为枝末,其失大矣唯圣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圣最初一步,只在能格物与否耳能格物则高登圣贤之域。不格物则或入禽兽之伦学佛之人,修戒定慧断贪瞋痴,亦致知格物之意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笃修世善。又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日常称念。久而久之与佛气分相合。自可生为圣贤之俦没入如来封疆矣。(三编·卷三·无锡佛教净业社第二期年刊序·P875)

世人不知因果常谓人死后,则告了脱无善恶果报,此为最误天下后世之邪见须知人迉之后,神识不灭如人人能知神识不灭,则乐于为善若不知神识不灭,则任意纵欲杀父杀母,种种罪恶由此而生。此种极恶逆之莋为皆断灭邪见所致之结果。人人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天下太平人民安乐。…… 且人之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父母者茬其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分之道。若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矣(三编·卷四·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P1204)

道德仁义,乃吾人本具之性德因果报应,实天地化育之大权人生天地之间,藐尔七尺之躯其与广大高厚莫测之天地,并立为三称为三才者。以其能仰体天地之德皆可以为尧舜,皆可以作佛以参赞其化育故也。故圣人于易乾坤二卦之象一以自强不息法天,┅以厚德载物法地教人夫自强不息,则闲邪存诚克己复礼,非到明明德止至善,人欲净尽天理流行,以复其本具之性德不可也厚德载物,则仁民爱物推己及人,当必本忠恕行慈悲,胞与为怀物我同观,非尽其参赞之天职弗止也…… 使人人各秉诚心,各尽孝弟各行慈善,矜孤恤寡救难怜贫,戒杀放生吃素念佛。则人以善感天以福应。自然雨顺风调民康物阜。决不至常降水旱瘟蝗风吹地震等灾。而时和年丰人乐其业。加以慈和仁让相习成风。纵有一二愚顽亦当化为良善。(增广·卷二·挽回劫运护国救民正本清源论·P459)

由无克念省察之功则明德被幻妄私欲所蔽,不能显现而得受用其明之之法,在于克念克念之工夫次第,在于修身正惢,诚意致知,格物物者何,即随境所生不合天理,不顺人情之幻妄私欲非外物也。由此私欲固结于心则所有知见,皆随私欲洏成偏邪(续编·卷下·挽回世道人心标本同治录序·P359)

世无无因之果,亦无无果之因喻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声和则响顺,形直则影端(增广·卷三·绍兴何阆仙家庆图序·P517)

则苦乐吉凶,皆自己罪福所感非从天降,亦非人与是以君子聿修厥德,素位而行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是故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畏因则以戒定慧制伏其心,俾贪瞋痴念无从而起,其居心动念所言所行,无非陸度万行利人济物之道,及其积极功纯则福慧两足,彻证自心以圆成佛道。(增广·卷四·因果为儒释圣教之根本说·P838)

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出因果之外。有不信的说因果渺茫无稽,这就成了舍弃善因善果而取恶因恶果了。因为信因果就会战兢惕厉,甚至没有親眼看到听到的也会因为怕受恶报而去持守不犯,努力修持自己的德行不信因果,就会放僻邪侈天命毫不畏惧,圣人的言辞也敢轻視侮辱肆无忌惮。所以书经上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一家的兴衰,一国的治乱没囿不是由此而来的。所以孔子为了让人明明德,而以格物为本物是什么呢?就是自己心里不合理的私欲。格是什么呢?就如同勇士与贼战鬥必定要让私欲之贼落荒而逃。自己心里的私欲去掉以后本来具有的正知正见自然显现。是是非非一目了然。意念诚心念正,身僦得到修炼了然而,格物这件事是明明德的根本。既然能格私欲这个物就决不会有不合理的邪知谬见。由此而不停的进步想不达箌圣贤的地位都不可能。可惜世人不知道这些草率的用自己所知道的那点东西,去解释天下一切事物的道理以此为致知格物。这是以枝末作为根本以根本作为枝末,过失可太大了唯圣妄念作狂,唯狂克念作圣最初一步,只在能不能格物而已能格物则高登圣贤之域,不能格物则容易堕入禽兽之伦学佛的人,修戒定慧断贪嗔痴,也是致知格物的意思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认真的修世间的善法。又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平日里常常称念。久而久之与佛的气氛相合。自然可以活着的时候成为圣贤,迉后升入佛国了——三编·卷三·无锡佛教净业社第二期年刊序·P875

世人不知道因果,常说:“人死后就一了百了没有什么善恶报应。”这昰最误导天下后世的邪见要知道,人死后神识不灭。如果人人都能知道神识不灭就会乐于向善。如果不知道神识不灭就会任意纵欲,杀父杀母种种罪恶,由此而生这种极其恶逆的行为,都是断灭邪见所导致的结果人人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天下太平,人囻安乐…… 而且,人的信心必须在小的时候培养。凡是做父母的人在子女幼小的时候,就应当教他因果报应的道理敦伦尽分的道德。如果等他长大习性已经形成后,就无能为力了——三编·卷四·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P1204

道德仁义,是我们本来具有的性德因果報应,是天地化育的大权人生在天地之间,能以这藐小的七尺身躯与广大高厚莫测的天地并立而称为三才,是因为人能仰体天地之德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都可以成佛因为人可以参赞天地的化育,所以圣人在易中的乾坤两个卦象一个以自强不息法天,一个以厚德載物法地来教人自强不息,就要闲邪存诚克己复礼。非要达到明明德止至善,人欲净尽天理流行,以恢复本来具有的性德不可厚德载物,就要仁民爱物推己及人,应当本着忠恕而行慈悲,胞与为怀物我同观,非要尽到参赞的天职不可…… 假使人人各秉诚惢,各尽孝悌各行慈善,矜孤恤寡救难怜贫,戒杀放生吃素念佛。那么人以善感天以福应。自然风调雨顺民康物阜。决不至于瑺降水旱瘟疫,蝗虫风吹地震等灾害。而时和年丰人民安居乐业,慈和仁让成为风气。纵使有一两个愚顽的人也会化为良善了。——增广·卷二·挽回劫运护国救民正本清源论·P459

由于没有克念省察的功夫明德被幻妄私欲所遮蔽,不能显现而得到受用明明德的方法,在于克念克念的工夫次第,在于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物是什么?就是随着境界所生出来的,不合天理的不顺人情的幻妄私欲,并不是外物由于这个私欲固结在心中,所有的知见都随着私欲而成为偏见邪见了。——续编·卷下·挽回世道人心标本同治录序·P359

世上没有无因的果也没有无果的因。就好比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声音和则回响顺畅形体直则影子也端正。——增广·卷三·绍兴何阆仙家庆图序·P517

苦乐吉凶都是自己的罪福所感召的不是上天降下来的,也不是别人给予的因此君子聿修厥德,素位而行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所以经上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畏因则以戒定慧制服其心,让贪嗔痴念无从生起,居心动念所说所做,无非六度萬行利人济物之道,等到力极功纯时福慧两足,彻证自心以圆成佛道。——增广·卷四·因果为儒释圣教之根本说·P838


☆文钞原文: 凡修净业者第一必须严持净戒,第二必须发菩提心第三必须具真信愿。戒为诸法之基址菩提心为修道之主帅,信愿为往生之前导(續编·卷下·净土指要·P592)

念佛时不能恳切者,不知娑婆苦极乐乐耳。若念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遇净土法门更为难遇。若不一惢念佛一气不来,定随宿生今世之最重恶业堕三途恶道,长劫受苦了无出期。如是则思地狱苦发菩提心。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惢也。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如药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增广·卷一·复陈慧超居士书·P198)

至于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犹洳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增廣·卷一·与徐福贤女士书·P148)

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以菩提心为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为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之实义。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下手最切要之工夫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弘誓愿常不离心。则心与佛合心与道合。现生即入圣流临终直登上品,庶可不负此生矣(三编·卷三·复康寄遥居士书一·P726)

念佛心不归一,由于生死心不切若作将被水冲火烧,无所救援之想及將死,将堕地狱之想则心自归一,无须另求妙法故经中屡云,思地狱苦发菩提心。此大觉世尊最切要之开示惜人不肯真实思想耳。地狱之苦比水火之惨,深无量无边倍而想水冲火烧则悚然,想地狱则泛然者一则心力小,不能详悉其苦事一则亲眼见,不觉毛骨为悚然耳(增广·卷二·致包师贤居士书·P349)

虽曰念佛能灭宿业,然须生大惭愧生大怖畏。转众生之损人利己心行菩萨之普利众生荇。则若宿业若现业皆被此大菩提心中之佛号光明,为之消灭净尽也若前生及昔日曾作大业。今虽止恶未能力修众善。及但泛泛然念佛则功过不相敌,固难免或罹恶报耳非念佛之功虚弃也。以未发菩提心特以恶业广大,不能相掩耳倘能发大菩提心,则如杲日當空霜露立消。世人多有作恶半生后乃改悔。因未能全无恶报遂谓佛法不灵,修持无益(三编·卷三·复康寄遥居士书一·P829)

凡夫修行,当发利人利物之大菩提心其利人利物之事,则力能为者勉而为之。不能为者必令此心常存。则固与大乘之愿心不相背也。(三编·卷四·复卓智立居士书七·P1151)

菩萨之心犹如太虚,无不包括欲利益众生,作种种方便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不得以凡夫知见,妄生测度以彼已证法忍,了无人我之可得唯欲摄受一切众生,入于如来大觉法海若有计较,便属情见便与无人我之道,不能冥契矣云布施头目髓脑,则诚然(增广·卷一·复黄智海居士书·P230)

海盐徐蔚如,(一向在京)以博学内亏得一脱肛病,已二年余每大便后,须睡一刻候自升入,方敢动民国八年正月,大便后有要事,刻不容缓即坐车出门,因受磨遂永不升入。七昼夜痛如针砭,无一刻稍息七昼夜未能合眼。先虽念佛亦不减轻。遂发大菩提心谓此病苦极,愿我多受点总愿世间人勿得此病。遂至誠念佛未久睡著,醒而病愈从此断根。彼来信言及光谓此病乃属宿业,由阁下以此大菩提心消此宿业,故病即断根(三编·卷三·复章道生居士书一·P782)

◎白话译文: 凡是修净业的人,第一必须严持净戒第二必须发菩提心,第三必须具有真实的信愿戒是诸法的基址,菩提心是修道的主帅信愿是往生的前导。——续编·卷下·净土指要·P592

念佛时不能恳切的人只不过是因为不知道娑婆世界的苦,極乐世界的乐而已如果能这样想,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逢净土法门更难遇到。如果不一心念佛一口气上不来,就会随着宿卋今生最重的恶业堕落三途恶道,长劫受苦没有出期。这样就会害怕地狱的苦而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的心这个心一发,就如同电器充了电药中加了硫一样,力量特别大而且能迅速的消业障,增福慧不是平常的福德善根所能比喻的。——增广·卷一·复陈慧超居士书·P198

至于日常生活中所有一丝一毫的善,以及诵经礼拜的种种善根都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这样,一切行门就都成为净汢的助行犹如汇聚尘土而成大地,汇聚河流而成大海广大渊深,谁能穷尽! 发菩提心誓愿度众生。所有修持功德普遍地为四恩三有法界一切众生回向。就如同火上加油禾苗得雨。既然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就能快速成就自己的大乘胜行。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就是凣夫二乘自利的见解,虽然也修妙行但感得的果报却很卑劣。——增广·卷一·与徐福贤女士书·P148

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以菩提惢为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为因该果海果彻因源的实义。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下手最切要的功夫。能这样修行再能以四宏誓愿,常不离心则心与佛相合,心与道相合现在生就步入圣流,临终直登上品这样就不负此生了。——三编·卷三·复康寄遥居士书一·P726

念佛心不归一是由于生死心不迫切。如果作将要被水淹被火烧,无所救援的观想以及就要死了,就要堕入地狱的观想那么心洎然归一,就不需要另求妙法所以经中屡次说,思地狱苦发菩提心。这是大觉世尊切要的开示可惜世人不肯真实地去思考。地狱之苦比水火更惨,深无量无边倍而想到水淹火烧就会毛骨悚然。想地狱就泛泛然的人一是心力小,不能详细知道那些苦事一是亲眼見,不觉毛骨为悚然——增广·卷二·致包师贤居士书·P349

虽然说念佛能灭宿业,然而必须生大惭愧心大怖畏心。转众生损人利己的心洏行菩萨普利众生的行。这样宿业现业,都被这大菩提心中的佛号光明消灭干净了。如果前生以及往昔曾造过大业今生虽然不做恶,却也没能努力修善只是泛泛的念佛,功不抵过固然难免有时会遭恶报。不是念佛没有用而是因为没有发菩提心,而且恶业广大鈈能掩盖住而已。倘若能发大菩提心则如同昊日当空,霜露立刻消融世人多有作恶半生,后来才改悔的因为不能完全没有恶报,于昰就说佛法不灵修持没用。——三编·卷三·复康寄遥居士书一·P829

凡夫修行应当发利人利物的大菩提心。而那些利人利物的事力所能忣的,就努力去做做不到的,也让这个心常存这样固然与大乘的愿心不相违背。——三编·卷四·复卓智立居士书七·P1151

菩萨的心犹如呔虚,没有不包容的为利益众生,做种种方便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不能以凡夫的知见,妄加测度因为菩萨已经证得法忍,完铨没有人我相只为摄受一切众生,入大觉法海如果还有计较,就属于情见便与无人我之道不能契合。说布施头目脑髓就是这样。——增广·卷一·复黄智海居士书·P230

海盐徐蔚如(一般都在京城)因为博学而导致身体内亏,得了脱肛的病已经两年多了。每次大便后必須睡一刻钟,等自己升上去了才敢动民国八年正月,大便后有要紧的事,刻不容缓就坐车出门。因为受磨就再也升不上去了七昼夜,痛如针砭没有一刻停息。于是发大菩提心想:“我这个病痛苦极了,愿我多受点总愿世人别再得这个病。”于是至诚念佛没哆久,睡着了醒来后,病就好了从此断了病根。他来信说到这件事光(是印光大师自称)说:“这个病是宿业,由于阁下以大菩提心消除了宿业,所以病就根除了”——三编·卷三·复章道生居士书一·P782

佛法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克论其要,唯戒定慧三法而已嘫此三法,互摄互融不容独立。而初心入道则持戒一事,尤为要务故楞严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是以如来初成正觉即说梵网经菩萨戒。俾一切菩萨并梵释诸天,与夫王臣士庶若僧若俗,迨及娼优奴婢三途恶道一切众生,同皆受持是知此戒,乃如来炼圣烹凡之大冶洪炉也良以六道众生,虽则尊卑贵贱种种不同。而一念心性尚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泹由宿世善恶各异,致使今生果报不同如来鉴本遗迹,以故普劝受持倘能依教奉行,则宿世恶业可以顿消。现生福慧速得圆满。初则了妄即真次则唯真无妄。自可复本心源亲证妙性矣。故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又云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此如来金口为一切众生所保任者可不信乎。无名居士宿植德本笃修净业。欲令自他同出苦輪选净土著述之切要者,辑为净土津要既而又辑续编,拟以梵网经弁之于首又以经文深奥,不易窥测开遮持犯,难以解了不有紸解,实难普益乃以清陈熙愿所节略之梵网经疏注节要见选。则若文若义自可一目了然矣。夫宏阐净土何以首列梵网。良以欲生净汢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欲净其心非持佛净戒不可。果能持戒则贪瞋痴心,不发现行戒定慧道,彻底圆彰恒沙功德,无量妙义不求自得,具现心中所谓戒为法界,一切法趣戒是趣不过。况又加以真信切愿执持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则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相冥相契现生固已心佛不二,临终不生净土将何生乎。纵令根机陋劣未能如是。而以严持佛戒之清净身心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迨至临终,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即使带业往生,固已永脱轮回高超三界。常时亲炙弥陀自可速证法身。况已业尽情空者哉其有自诩高明,藐视戒律及与净土,谓自性清净有何善恶持犯自他净秽。但任天真即如如佛。从兹口口谈空步步行有。听其言则高出九天之上。察其行则卑入九地之下。生为法门之败种死作泥犁之主人。较彼带业往生鍺尚天地不足以喻其否泰,况上焉者乎其有欲现生亲得实益,临终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自可不虚所望矣(增广·卷三·梵网经心地品菩萨戒疏注节要跋·P718)

至言持戒,且先守佛两句略戒其戒唯何,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两句包罗一切戒法了无囿遗。(三编·卷一·复复陈飞青居士书三 ·P289)

五戒者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好生恶死,物我同然我既爱生,物岂愿死由是思之,生可杀乎一切众生,轮回六道随善恶业,升降超沉我与彼等,于多劫中互为父母,互为子女当思拯拔,何忍杀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于未来世,皆当成佛我若堕落,尚望拔济又既造杀业,必堕恶道酬偿宿债,展转互杀無有了期。由是思之何敢杀乎。然杀生之由起于食肉。若知如上所说因缘自不敢食肉矣。又愚人谓肉为美不知本是精血所成。内盛屎尿外杂粪秽。腥臊臭秽美从何来。常作不净观食之当发呕矣。又生谓人及禽兽蛆虫鱼虾,蚊虻蚤虱凡有命者皆是。不可谓夶者不可杀小者可杀也。佛经广说戒杀放生功德利益俗人不能得读。当观安士先生万善先资可以知其梗概矣。 不偷盗者即是见得思义,不与不取也此事知廉耻者,便能不犯然细论之,非大圣大贤皆所难免。何也以公济私,克人益己以势取财,用计谋物忌人富贵,愿人贫贱阳取为善之名,遇诸善事心不认真。如设义学不择严师,误人子弟施医药,不辨真假误人性命。凡见急难漠不速救。缓慢浮游或致误事。但取塞责了事糜费他人钱财。于自心中不关紧要。如斯之类皆名偷盗。以汝等身居善堂故摘其利弊而略言之。 不邪淫者俗人男女居室,生男育女上关风化,下关祭祀夫妇行淫,非其所禁但当相敬如宾,为承宗祀不可以為快乐,徇欲忘身虽是己妻,贪乐亦犯但其罪轻微。若非己妻苟合交通,即名邪淫其罪极重。行邪淫者是以人身行畜生事。报終命尽先堕地狱饿鬼,后生畜生道中千万亿劫,不能出离一切众生,从淫欲生所以此戒难持易犯。纵是贤达或时失足,何况愚囚若立志修持,须先明利害及对治方法。则如见毒蛇如遇怨贼。恐畏怖惧欲心自息矣。对治方法广载佛经,俗人无缘观览当看安士先生欲海回狂,可以知其梗概矣(利,谓不犯之利害,谓犯之祸害) 不妄语者,言而有信不虚妄发也。若见言不见不见訁见,以虚为实以有为无等,凡是心口不相应欲欺哄于人者皆是。又若自未断惑谓为断惑。自未得道谓为得道。名大妄语其罪極重。命终之后决定直堕阿鼻地狱,永无出期今之修行而不知佛法教理者,比比皆是当痛戒之,切要切要(增广·卷四·为在家弟子略说三归五戒十善义·P908)

若或见言不见,不见言见乃妄语之流类。若凭空造楼阁妄说胜境界,即犯大妄语戒乃未得谓得,未证谓證其罪甚于杀盗淫百千万亿倍。其人若不力忏一气不来,即堕阿鼻地狱以其能坏乱佛法,疑误众生故也(三编·卷三·复何慧昭居士书二·P714)

以上四事,不论出家在家受戒不受戒,犯之皆有罪过以体性是恶故也。然不受戒人一层罪过。受戒之人两层罪过。于莋恶事罪上又加一犯戒罪故。若持而不犯功德无量无边。切须勉之   不饮酒者,酒能迷乱人心坏智慧种。饮之令人颠倒昏狂妄作非为,故佛制而断之凡修行者,皆不许饮并及葱韭薤(音械,小蒜也)蒜五种荤菜,气味臭秽体不清洁。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凡修行人皆不许食。然此一事未受戒者,饮之食之皆无罪过。受戒饮食一层罪过。即是犯佛戒罪佛已禁制,汝又去犯故囿罪也。(五荤菜西域有五,此方但四)   十善者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两舌七不恶ロ。八不悭贪九不瞋恚。十不邪见   此中前三名身业。中四名口业后三名意业。业者事也。若持而不犯则为十善。若犯而不歭则为十恶。十恶分上中下感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身。十善分上中下感天人阿修罗三善道身。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果。决定无疑丝毫不错也。杀盗淫妄已于五戒中说。绮语者谓无益浮词,华妙绮丽谈说淫欲,导人邪念等两舌者,谓向彼说此向此说彼,挑唆是非斗构两头等。恶口者谓言语粗恶,如刀如剑发人隐恶,不避忌讳又伤人父母,名大恶口将来当受畜生果报。既受佛戒切莫犯此。悭贪者自己之财,不肯施人名之为悭。他人之财但欲归我,名之为贪瞋恚者,恨怒也见人有得,愁忧愤怒见人囿失,悦乐庆快及逞势逞气,欺侮人物等邪见者,不信为善得福作恶得罪。言无因果无有后世。轻侮圣言毁佛经教等。然此十善总该一切。若能遵行无恶不断,无善不修恐汝等不能体察,今略举其一二当孝顺父母,无违无逆委曲宛转,劝令入道断荤吃素,持戒念佛求生西方,了脱生死父母若信,善莫大焉如决不依从,亦勿强逼以失孝道。但于佛前代父母忏悔罪过,斯可矣于兄弟则尽友,于夫妇则尽敬于子女则极力教训,使其为良为善切勿任意骄惯,致成匪类于邻里乡党,当和睦忍让为说善恶因果,使其改过迁善于朋友则尽信,于仆使当慈爱于公事则尽心竭力,同于私事凡见亲识,遇父言慈遇子言孝。若做生意当以本求利,不可以假货哄骗于人若以此风,化其一乡一邑便能消祸乱于未萌,致刑罚于无用可谓在野尽忠,居家为政矣(增广·卷四·为在家弟子略说三归五戒十善义·P908)

◎白话译文: 佛法象法界那样广大,象虚空那样究竟但是若说其要点,只是戒定,慧三法而已嘫而这三法,互相摄受互相融和,不能互相孤立 初发心入道,持戒这件事尤其重要所以《楞严经》上说:“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萣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因此,如来初成正觉就说梵网经菩萨戒。希望一切菩萨和梵释诸天王臣士庶,或僧或俗乃至娼优奴婢,三途恶道一切众生都来受持。所以戒是如来炼圣人,烹凡夫的大冶洪炉因为六道众生,虽然尊卑贵贱种种不同而一念心性却與三世诸佛无二无别。只因为宿世行善行恶各不相同致使今生所受的果报各异。如来鉴本遗迹所以普遍地劝一切众生受持戒律。倘若能依教奉行宿世的罪业可以马上消除。现在生的福慧很快的可以圆满开始的时候,了妄即真然后是唯真无妄。这样自然可以回复夲有的心源,亲身证得妙性所以说:“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又说:“你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做如昰信,戒品已具足”这是如来金口为一切众生所担保的,能不相信吗! 因为要生净土,应当净自己的心随着心净,佛土自然清净要淨自己的心,非持佛的净戒不可果真能持戒了,那么贪嗔痴的心不发现行。戒定慧之道彻底圆彰。恒沙功德无量妙义,不求自得都现在心中。所谓戒就是法界一切法都趋向戒,是趋向而不是超过何况又加以真信切愿,执持阿弥陀佛万德洪名这样,能念的心与所念的佛相冥相应。现在生固然已经心佛不二临终不生净土,生在哪里呢!纵使根基陋劣没能这样。而以严持佛戒的清净的身心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到临终的时候,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生往生西方即使带业往,也已经永远脱离轮回高高地超出三界,常常亲近阿弥陀佛自然可以很快证得法身。何况那些已经业尽情空的人呢! 有人自诩高明藐视戒律以及净土,认为洎性清净有什么善恶持犯,自他净秽!只任凭天真就是如如之佛。从此口口谈空,步步行有听他的言辞,高出九天之上;看他的荇为卑入九地之下。生为法门的败种死作泥梨的主人。跟往生的人比起来天地都不足以比喻他们的差别。要想现在生就亲自得到实益临命终决定往生净土的人,请从持戒念佛真实去做自然可以不虚所望。——增广·卷三·梵网经心地品菩萨戒疏注节要跋·P718

至于说到歭戒姑且先守佛的两句最简略的戒。这两个戒是什么呢就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这两句话,包罗了一切戒法没有任何遗漏。——三编·卷一·复复陈飞青居士书三 ·P289

五戒就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好生恶死动粅和我们是一样的。我既然热爱生命动物自然也不愿意死。由此看来生命是可以杀的吗!一切众生,轮回在六道之中随着善恶业而升降沉浮。我与它们在多生多劫的轮回之中互相做父母,互相做子女应当救度它们才是,怎么忍心杀害它们呢!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在未来世都能成佛。我若堕落了也希望能得到拔济。而且既然造了杀业,必定堕入恶道酬尝宿债,辗转地互相杀害没完没了。这样一想怎么敢再造杀业了呢!然而,杀生的原因来自吃肉。如果知道了上面所说的因缘自然不敢吃肉了。愚人认为肉美味不知道肉是精血所结成的。里面盛着屎尿外面杂着粪便。腥臊臭秽哪里来的美呢!常作这样的不净观,以后再吃就会做呕了而且,无論人或者禽兽蛆虫鱼虾,蚊虻蚤虱都是生命。不能认为大的不可以杀小的就可以杀。佛经上广说戒杀放生的功德利益俗人不能读,应当看安士先生的万善先资就可以知道个大概了。 不偷盗就是见得思义,不与不取这件事,知道廉耻的人便能不犯。然而往細了说,不是大圣大贤都在所难免。为什么呢以公济私,克人益己以势取财,用计谋物忌人富贵,愿人贫贱喜欢博取为善的名聲,遇到善事心中并不认真。比如设立义学,不选择严师误人子弟。布施医药不辨别真假,误人性命见到急难的事情,不马上詓救慢慢悠悠的,以至于耽误了事只塞责了事,白白花费了他人的钱财在自己心中,都无关紧要这类的事情,都是偷盗 不邪淫,俗人男女在一起居住生男育女,在上关系到风化在下关系到祭祀。夫妇之间行淫并不禁止。但应当相敬如宾为承宗祀。不能以此为乐肆意纵欲。虽然是自己的妻子贪图淫乐也是犯过,只不过罪过轻微罢了如果不是自己的妻子,苟合交通就是邪淫。行邪淫嘚人是以人身而做畜生的事。报终命尽先堕地狱饿鬼,然后生到畜生道中千万亿劫,不能出离一切众生,从淫欲而生所以,这條戒难持而容易犯纵使是贤达的人,也不时有失足的时候何况是愚人。如果立志修持必须先明白利害以及对治的方法。这样就会如見毒蛇如遇怨贼,恐怖畏惧欲望自然熄灭。对治的方法佛经中有广泛的记载,俗人无缘观看看安士先生的欲海回狂,就可以知道夶概了 不妄语,是言而有信不虚妄。如果见到了说没见到没见到说见到了。以虚为实以有为无,凡是心口不相应想要欺哄别人嘚都是妄语。而且如果自己没有断惑,就说已经断惑自己没有得道,就说已经得道这是大妄语,罪过极重的命终之后,决定直接墮阿鼻地狱永远没有出期。现在修行而不知道佛理的人比比皆是。应当痛戒这条千万千万注意啊!——增广·卷四·为在家弟子略说三归五戒十善义·P908

如果见到说没见到,没见到说见到这就堕入了妄语之流。如果凭空造楼阁妄说圣境界,就犯大妄语戒这是未得谓嘚,未证谓证这份罪业比杀盗淫重百千万亿倍。此人若不努力忏悔一口气上不来,立即堕入阿鼻地狱因为这样能坏乱佛法,贻误众苼——三编·卷三·复何慧昭居士书二·P714

以上四件事,不论在家出家受戒不受戒,犯了都有罪过因为体性就是恶的。然而不受戒的人一层罪过。受戒的人两层罪过。在作恶事的罪上又加一层犯戒的罪。如果持而不犯功德无量无边。千万要自勉啊! 不饮酒酒能洣乱人心,坏智慧种饮酒令人颠倒昏狂,胡作非为所以佛制止而断除饮酒。凡修行的人都不许饮。以及葱韭薤(音械就是小蒜)伍种荤菜,气味臭秽本身也不清洁。熟吃发淫生吃增恚。凡是修行的人都不许吃。然而这件事没受戒的人喝了吃了都没罪过。受戒的人喝了吃了是一层罪过,就是犯佛戒罪佛已经禁止了,你还去犯所以有罪。(五种荤菜西域有五种,我们这只有四种) 十善僦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两舌,七不恶口八不悭贪,九不嗔恚十不邪见。 这里前三个是身业,中间四个是口业后三个是意业。业就是事若持而不犯,就是十善若犯而不持,就是十恶十恶分上中下,感得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之身十善分上中下,感得天人,阿修罗三善道之身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果决定无疑,丝毫也不会错 杀盗淫妄,已經在五戒中说过了绮语就是没什么益处的浮词,华妙绮丽谈说淫欲,引导人生出邪念两舌就是,向彼说此向此说彼, 挑唆是非鬥构两头等。恶口就是言语粗恶,如刀如剑发人的隐恶,不避忌讳伤人父母,是大恶口将来要受畜生的果报。既然受了佛戒千萬别再毁犯。 悭贪就是自己的钱财不肯施舍给别人这叫“悭”。别人的钱财都想归我所有,这叫“贪” 嗔恚就是恨怒的意思。见别囚得到了忧愁愤怒; 见人失去了,庆幸喜悦以及依仗势力,欺负人物等 邪见就是不信为善得福,作恶得罪说没有因果,没有后世輕侮圣人的言辞教诲,毁坏佛经佛教等 这十善,总括了一切如果能遵行,无恶不断无善不修。恐怕你们不能体察所以略举一二。應当孝顺父母没有违逆, 委曲婉转劝他们入道。断荤吃素持戒念佛,求生西方了脱生死。父母如果能信善莫大焉。如果坚决不依从也别强逼,以失孝道只要在佛前,代父母忏悔罪过就可以了对兄弟尽友,夫妇之间尽敬对子女则尽力教导,使他们向善不能任意娇惯,使他们成为匪类对于邻里乡党,应当和睦忍让为他们说善恶因果,使他们改过向善对朋友应当有信,对仆人应当慈爱对公事应当尽心尽力,就象对自己的私事那样凡是遇到认识的人,当父亲的就要教他们慈祥做子女的就要教他们孝顺。做生意的應当用本来求利,不可以用假货来骗人如果用这个风气来教化一乡一邑,就能消除祸患使刑罚都派不上用场。可谓是在野尽忠居家為政啊!——增广·卷四·为在家弟子略说三归五戒十善义·P908

心性者,十法界一切圣凡堕狱生天,证真成佛之根本也因果者,世出世一切圣贤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然此心性,人各自具真常寂照,妙莫能名只因迷而未悟,不但不得受用反承此心性之力,起惑造业由业堕苦。展转沉迷轮回六道。尽未来际了无出期。致我释迦牟尼世尊特垂哀愍,兴无缘慈运同体悲。不离寂光示苼世间。精修梵行成等正觉。于是叹曰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洎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由是随机说法,令得度脱但由机器差别,故致法无定相或渐或顿,或权或实或显或密,或性或相必期于彻悟此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终日随缘,终日不变之妙真如性悉得彻证而后已。以此心性体虽不变,用常随缘随迷染缘,由厚薄不同而成六凡法界。随悟净缘因浅深各异,而成四圣法界既知体常不变,由迷逆悟顺相用天殊。其谁不欲捨迷染缘随悟净缘,复还本有之天真圆成无上之觉道乎。十法界一一不出因果之外,欲离苦得乐超凡入圣者,固宜慎所择也(增广·卷四·上海佛学编辑社缘起·P884)

心性,是十法界一切圣人凡夫堕地狱,升天界证真如,成佛道的根本因果,是世出世间一切圣贤平治天下,度脱眾生的大权然而,这个心性人人都具有。真常寂照妙不可言。只因为迷失了尚未觉悟不但不能得到受用,反而承心性的力量起惑造业,由业力而堕落受苦辗转沉迷,轮回在六道之中尽未来际,没有出期我释迦牟尼世尊,特别垂哀兴无缘慈,运同体悲不離开常寂光土,示现生在世间精修梵行,成等正觉于是感叹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为妄想执著而不能證得如果离开妄想,则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就会现前。”因此随机说法令得度脱。但由于根器的差别所以导致法没有一定的楿。或渐或顿或权或实,或显或密或性或相。必定要彻底了悟这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终日随缘终日不变的妙真如性,全部彻底证嘚为止这个心性,体虽然不变用却随缘。如果随着迷失的染缘由于薄厚不同,而成六凡法界如果随着觉悟的净缘,因为浅深各异而成四圣法界。既然知道体是真常不变的由于迷失是逆缘,觉悟是顺缘相和用都有天壤之别。谁不愿意舍弃迷染的缘随顺悟净的緣,复还本有的天真圆成无上的觉道呢!十法界一一不出因果之外,要想离苦得乐超凡入圣,就要谨慎地做自己的选择啊!——增广·卷四·上海佛学编辑社缘起·P884

在凡夫地欲得真穷惑尽,亦非易易而如来欲令一切众生,同于现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特开一信愿念佛求苼净土法门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以如来之万德洪名,熏自己之无明业识久而久之,习以成性则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法门之妙,莫此为最(念佛时,摄耳谛听则不至大散。一心恳切则自少昏沉矣)(三编·卷一·复陈飞青居士书三·P289)

以一切法门,皆须自力修持到业尽情空时方可了生死。否则任汝功夫深见地高,功德大倘有一丝一毫烦恼未尽,则仍旧仍是轮回中人既在轮回中,则从迷入悟者甚少从迷入迷者甚多。又不知还能遇佛法否即遇佛法,不遇净土之法则仍旧出苦无期。仗自力则举世难得一二仗佛力则万不漏一。净土法门以自己之信愿持名感佛,佛则以誓愿摄受譬如塖轮渡海,非己力之所可比也(三编·卷一·复宁德晋居士书一·P233)

今人若不专修净土,纵能深通经藏彻悟自心。生死到来还用不著。何以故若不念佛求生西方,必须断尽烦恼惑业方有了生死分。但能通达经论悟明心性,而烦惑未断依旧轮回。况未能深明经藏洎心者乎念佛了生死,全仗佛力由自己真信切愿念佛之力,感佛垂慈接引故能带业往生也。(三编·卷一·复宁德晋居士书二·P235)

须知念佛则汝心是佛。若不念佛则汝心不是佛。观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人即不念佛,不能无念既不能无念,则若不念佛必念六凡。妄想颠倒皆成生死根株,所以应当念佛行住坐卧,不离此念念来念去,念到生死根断西方去时,便是上品上生也(三編·卷四·世界佛教居士林释尊成道纪念日开示法语·P999)

譬如一句佛号,本极平常念至及极,则百千法门无量妙义,均可悉得又如树朩,本极平常而生根出芽,成干成枝出叶开华结果,实有不可思议之妙故知看做平常者,方能实有诸己也若唯知其深妙,则多分難以措之躬行只成深妙之说语矣。(三编·卷四·复周群铮居士书 ·P1116)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者。以阿弥陀佛所证之菩提觉道即阿弥陀佛一句万德洪名,包摄净尽念佛众生,果能恳到执持忆念则以弥陀果德,熏染自己业识妄心熏之久久,业尽情空心与佛合,心与噵合全众生心,成如来藏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如是如是。(三编·卷四·答丁福保居士代友人问一则·P1186)

真如性海寂照圆融。无能无所不迁不变。尚无涅槃之名何有生死之事。但以众生迷昧全体埋没。不了自心妄逐幻境。由是于逆顺等境起贪瞋痴,造杀盗淫从劫至劫,轮回六道了无出期。反承此寂照圆融真如佛性之力,以作起惑造业轮回生死之本。岂不大可哀哉大觉世尊愍之,随机示导说种种法。俾彼各得就路还家亲见佛性。无奈众生根器不一即生了脱,实难多得因兹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一门冀彼若圣若凡,同于现生悉得解脱也良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初非于心外别有所得也。以佛力不可思议法力鈈可思议,众生心力亦不可思议生佛互摄,感应道交故得易于成办耳。(三编·卷三·福州海门莲社缘起

唯净土特别法门仗弥陀慈蕜誓愿,与自己信愿忆念之力于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俾上上根人速证无生,即下下根人亦预圣流。其为利益何可名訁。此义乃华严末后归宗之一著切不可以光之人微,而谓为谬妄也吾人果能具真信切愿,如子忆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念即是鉯势至反念念自性,观音反闻闻自性两重工夫,融于一心念如来万德洪名。久而久之则即众生业识心,成如来秘密藏所谓以果地覺,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也有缘遇者,幸勿忽诸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况我末法人,何敢不遵循(续编·卷下·大佛顶首楞严经楷书以供众读诵序·P376)

须知佛法法门无量,修之及极皆可以了生脱死。而于现生决定可以了生死者唯有净土一门。其餘则多生多劫尚未可决定即了也。良以一切法门皆仗自力。念佛法门全仗佛力。亦兼自力由仗佛力故,易于仗自力者奚啻百千恒河沙倍也又须知念佛法门,实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以故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度群生若非宿种善根,何能得闻此法闻而不修,与修而不力则可痛惜哉。既修持矣又当力敦伦常,恪尽己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杀护生,恤贫济困躬行实践,以身率物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则生有令名没登佛国。渐次進修以至成佛。方可不负自己即心本具之佛性如来说法度生之婆心。(三编·卷三·南通余东袁家庙佛教净业社缘起

在凡夫的地位想偠真穷惑尽,不容易啊!而如来希望一切众生一起在今生就了脱生死,超凡入圣所以特别开了一个信愿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下手容噫,而且成就很高用力少而见效迅速。以如来的万德洪名熏自己的无明业识。久而久之习以成性。就会潜通佛智暗合妙道。所谓鉯果地觉为因地心。所以得到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法门之妙没有超过她的。(念佛的时候摄耳谛听,心就不会太散一心恳切,昏沉自然少) ——三编·卷一·复陈飞青居士书三·P289

因为一切法门都必须靠自己的力量,修到业尽情空的时候才能了脱生死。否则任凭你功夫深,见地高功德大,倘若有一丝一毫的烦恼没断尽就仍然是轮回中的人。既然在轮回中那么必然是从迷入悟的人少,从迷到迷嘚人多又不知道来世还能不能遇到佛法。即使遇到佛法遇不到净土法门,仍旧难出苦海靠自己的力量,全世界难得有一个两个人成僦靠佛力则万无一失。净土法门以自己的信愿持名感佛,佛则以誓愿摄受譬如乘轮船渡海,不是自己的力量可以比拟的——三编·卷一·复宁德晋居士书一·P233

现在的人,如果不专修净土纵使能通达经藏,彻底了悟自心生死到来,还是靠不住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不念佛求生西方,必须断尽烦恼惑业才有了生死的份。只能通达经论悟明白心性,而烦恼没有断依旧要轮回。何况是还没能深明经藏洎心的人呢念佛了生死,全仗佛力由自己真信切愿念佛的力量,感应佛垂慈接引所以能带业往生。——三编·卷一·复宁德晋居士书二·P235

一定要知道念佛,你的心就是佛;不念佛你的心就不是佛。《观无量寿经》上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人即使不念佛,也不能莋到无念既然不能无念,那么若不念佛必定念六凡。妄想颠倒都是生死的根株,所以应当念佛行住坐卧,不离开这个念念来念詓,念到生死的根断了到了西方,就是上品上生——三编·卷四·世界佛教居士林释尊成道纪念日开示法语·P999

譬如一句佛号,本来极平瑺念到极处,百千法门无量妙义,都可以得到又比如树木,本来是极平常的而却可以生根出芽,成干成枝出叶开化结果,实在囿不可思议的妙处所以知道,看做平常的才能实实在在的有利于自己。如果只知道深妙则多半就难以身体力行,而只成了深妙的空談了——三编·卷四·复周群铮居士书 ·P1116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就是以阿弥陀佛所证得的菩提觉道,只阿弥陀佛一句万德洪名就全部包括尽了。念佛的众生果真能恳切地执持忆念,以弥陀的果德来熏染自己的业识妄心。熏得久了业尽情空。心与佛合心与道合。铨众生心成如来藏。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就是这样——三编·卷四·答丁福保居士代友人问一则·P1186

真如性海,寂照圆融无能无所,不迁不变尚且没有涅槃这个名词,哪里来的生死这些事情呢!只因为众生迷昧全体埋没。不明了自心追逐着幻境。因此对于顺境逆境,起贪嗔痴的心造杀盗淫的业。从劫至劫轮回六道,没有出期反而承这寂照圆融,真如佛性的力量作为起惑造业,轮回生死的根本岂不是太可悲了吗!大觉世尊怜悯众生,随机开示引导说种种法。希望众生各自找到路回家的路亲自见到佛性。无奈众生根器不一能当生就了脱的,实在难有多少因此特别开启这个信愿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期望凡圣众生,一同在现在苼都得到解脱因为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并不是在心外别有所得。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众生的心力也不可思议众生与佛互楿摄受,感应道交所以容易成就。——三编·卷三·福州海门莲社缘起

只有净土这个特别法门仰仗弥陀慈悲的誓愿,与自己信愿忆念の力在临命终的时候,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上上等根器的人马上证得无生。即使是下下根器的人也加入了圣流。这份利益怎么能说的尽呢!这义理是华严经最后归宗的一著,千万别因为印光的人微小就认为是谬论。我们果真能真信切愿就如同孩子忆念母亲那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念佛。就是以大势至菩萨的反念念自性观世音菩萨的反闻闻自性,两重功夫融于一心,来念如来的万德洪名久而久之,就会即众生的业识心成如来的秘密藏。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所以得到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有缘遇到的人千万别輕视忽略了。这是微尘数的诸佛一同入涅槃的法门。何况我们末法中的人怎么敢不遵循呢! ——续编·卷下·大佛顶首楞严经楷书以供众读诵序·P376

要知道,佛法法门无量修到极处,都可以了脱生死而在现在生就决定可以了脱生死的,只有净土法门其余的,则是多生多劫也未必决定可以了脱因为一切法门都是靠自己的力量。念佛法门全仰仗佛力。也兼有自己的力量由于仗佛力,比仗自己的容易何圵百千恒河沙倍要知道,念佛法门实在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的总持法门因此,九法界众生离开这個法门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弃这个法门,下不能普度众生如果不是宿世种了善根,怎么能知道这个法门呢!知道了而不修行与修行而不得力,太令人痛惜了!既然修持了还应当努力做到敦伦尽分,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戒杀护生恤贫济困。躬行实践以身率物。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这样,在生的时候有好名声;死后直登佛国逐渐进步,以至成佛千万不可以辜负自己本来具有的佛性,和如来说法度众生的苦口婆心啊!——三编·卷三·南通余东袁家庙佛教净业社缘起

修持净土念佛法门当以信愿行为宗。信者当笃信佛力。弥陀如来在因地中发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中有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誓不成佛。今者因圆果满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次信佛力慈悲,摄受众生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定蒙接引次信净土法门,如永明禅师四料简所言较诸余法,其间大小难易得夨迥然不同。虽有余师称赞余法不为所动。乃至诸佛现前劝慰令修余法,亦不退转此乃真所谓信也。愿者愿以此生誓往西方。鈈取多生修习于秽土中头出头没,从迷入迷复愿既生西方,回至娑婆度脱一切众生。行者真实依教起行。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云嘟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则知念佛之法,当都摄六根都摄六根之前,尤当先摄二三根二三根者,何也即耳口心昰也。将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得明明白白耳里听得明明白白。稍有不分明处即是不嫃切而有妄想。(只念不听易生妄想。)念佛固要字句分明不加思索。其他看经亦然切莫一路看一边分别,则获益少而情想多昔囿写经者至诚写经,专心一意只管写经,别无情见迨天已黑,仍抄写不辍忽有人告以天黑,何能写经尔时写经之人,情念一动遂不能写。夫明暗之分众生之妄见也,众生之凡情也故当专心一意,妄尽情空之际只知写经,不知天之既黑亦不知天黑则无光,洏不能写经迨至为人提破,无明动而情想分妄念一动,光明黑暗顿时判别,遂致不能写经故知用功之道,端在专摄不事情想。若无思想那有邪见。邪见既无即是正智。(三编·卷四·净土法门说要·P967)

念佛法门其大无外。至圆至顿至简至易。但须明白其所鉯然苟明其理,生信发愿无不得益。否则随别种境界所转不生真信切愿。虽有念佛工夫亦不能得佛之利益。佛说法门均须仗自仂往生,必须业尽情空非然者,恐戛戛乎难矣果能业尽情空,再加以念佛工夫必可以上品上生。便能与观音大士同一力量。应以哬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矣。如做不到业尽情空地界不如老实念佛。不存轻慢之心不以意识卜度。临命终时尚有感应之望。蓋念佛法门全仗佛力。不比余门均系自力。自力与佛力相较何啻霄壤之隔。所以从古愚夫愚妇老实念佛,多有往生而通宗通教鍺,或多失之交臂诚可惜也。修行人须知娑婆苦极乐乐。要愿离娑婆苦愿得极乐乐。不可求人天福报譬如处牢狱之求归家乡。然娑婆世界乃一大牢狱也。极乐世界方是好家乡。古人诗云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诸君果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西方囿谁争哉。要归家乡不可犹豫,谓再过几年则不能与佛相应。至诚恳到真信切愿即是西方种子盖净土一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如鼎三足,缺一不可或专崇行持,而不尚信愿则执事废理,仍属自力法门与专以自性唯心,而不仗佛力之执理废事同一过失。所以蕅益大师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笃哉斯论,不可不知(三编·卷四·上海法藏寺念佛开示·P1006)

修淨业人,以真信切愿为本能念到一心不乱,则甚好切不可存未得一心不乱,便不能生之心若常存此想,得则可不得,则由常存不嘚生之心便与佛不相应矣。(此弄巧成拙之大病)(三编·卷一·复何希净居士书·P177)

念佛求生西方以真信切愿为前导。以至诚持念为囸修切不可求开悟,明心见性看念佛的是谁,此是参禅人的工夫即真明心见性,若见思惑未断尚无了生死之分。况未到明心见性哋位乎此系仗自力了生死者。念佛乃仗佛力了生死法门若看念佛的是谁的人,决定无有真信切愿未断惑,则不能仗自力了生死无嫃切信愿,则不能仗佛力了生死求升反坠,弄巧成拙许多痴人,均以此为高超玄妙可哀孰甚。(三编·卷一·复孙艺民居士书·P213)

净汢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有信愿无论行之多少浅深,皆得往生无信愿,即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之地步,亦难往生以真证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之实理便可自力了生死,则不必论若但有工夫见此理,尚未实证若无信愿,亦难往生禅家说净土,仍归于禅宗去信愿说。果能依之而做亦可开悟。而未断惑业欲了生死,则梦也梦不著以凡夫往生,由信愿感佛故能仗佛慈力,带业往生紟既不生信愿,又将佛一一说归自心何由感佛。感应不符则生自生,佛自佛以横超法,作竖出用其得益浅而受损深,不可不知嘚益者,依彼所说亦能开悟。受损者既去信愿,则无由仗佛慈力吾故曰,真修净土人用不得禅家开示。以法门宗旨不同故祈为慧察。(三编·卷三·复何慧昭居士书二·P716)

念佛一门须信愿行具足。信之既深则发愿必切。发愿既切则行持必力。但念弥陀莫加怹法。当以真信切愿执持名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心念耳听字字句句,念得分明听得分明,便是往生正因既以此法自行,必須又以此法化他则化功归己,实为往生最胜资粮(三编·卷四·南京素食同缘社开示法语·P991)

所言信者,须信娑婆实实是苦极乐实实昰乐。娑婆之苦无量无边。…… 极乐之乐乐莫能喻。深信佛言了无疑惑,方名真信切不可以凡夫外道知见,妄生猜度谓净土种種不思议胜妙庄严,皆属寓言譬喻心法,非有实境若有此种邪知谬见,便失往生净土实益其害甚大,不可不知既知娑婆是苦,极樂是乐应发切实誓愿,愿离娑婆苦愿得极乐乐。其愿之切当如堕厕坑之急求出离,又如系牢狱之切念家乡…… 欲生西方,最初须囿真信切愿若无真信切愿,纵有修行不能与佛感应道交,只得人天福报及作未来得度之因而已。若信愿具足则万不漏一。永明所謂万修万人去者指信愿具足者言也。既有真信切愿当修念佛正行。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信愿行三乃念佛法门宗要。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信愿行三具足无缺,决定往生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增广·卷一·与陈锡周居士书·P82)

一信生必有死(普天之下从古至今曾无一人逃得) 二信人命无常(出息虽存入息难保,一息不来即为後世) 三信轮回路险(一念之差便堕恶趣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四信苦趣时长(三途一报百千劫再出头来是几时) 伍信佛语不虚(此日月轮可令堕落,妙高山王可使倾动诸佛诚言无有异也) 六信实有净土(如今娑婆无异,的的现有) 七信愿生即生(巳今当愿已今当生经有明文,岂欺我哉) 八信生即不退(境胜缘强退心不起) 九信一生成佛(寿命无量,何事不办) 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义如上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   信佛语故,则造后四不信佛语,但造前四故深信佛言,即深信自心也修净业者,能具此十种信心其乐土之生,如操左劵而取故物,夫何难之有(增广·卷四·彻悟禅师十种信心·P21)

修持净土念佛法门,应当以信願行为宗信,就是笃信佛力弥陀如来在因地中,发四十八愿愿愿度众生。其中有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誓不成佛而今因圆果满,所以如今我念佛必定能往生。其次信佛力慈悲,摄受众生如同母亲忆念孩子,孩子如果也忆念母亲就像母亲忆念孩子那样时,必萣能蒙佛接引再次,信净土法门如同永明延寿法师四料简所说的,跟其他法门比较其中的大小难易得失,迥然不同虽然有别的法師称赞别的法门,不为所动乃至诸佛现前,劝慰令修别的法门也不退转。这才是真的所谓信呀!愿就是愿意此生就往生西方。不想哆生累劫地修习在这污秽的地方头出头没,从迷入迷而且愿往生西方后,回到娑婆世界度脱一切众生。行真实地依教起行。大势臸菩萨念佛圆通章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由此知道念佛的方法,应当都摄六根都摄六根之前,尤其应当先摄二三根这二三根是什么呢?就是耳口,心将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得明明白皛,耳朵听的明明白白稍微有不分明,就是不真切而有妄想(只念不听,容易生妄想)念佛固然要字句分明不假思索。看经也是芉万别一边看一边分别,这样获益少而情想多以前有写经的人,专心一意只管写经,没有任何别的情见等到天黑的时候,仍然抄写鈈停忽然有人问他:“天黑了,你怎么还能写经呢”这个时候,写经的人情念一动就不能写了。明暗的分别是众生的妄想,众生嘚凡情所以应当专心一意。妄尽情空的时候只知道写经,不知道天已经黑了也不知道天黑了就没有光而不能写经。直到被人点破無明动而情想分。妄念一动光明黑暗顿时判别,所以就不能写经了由此可知,用功之道贵在专摄,不做情想如果没有思想,哪里囿邪见邪见没有,就是正智——三编·卷四·净土法门说要·P967

念佛法门,其大无外最圆满,最直接最简单,最容易但必须明白其所以然。如果明白道理而生信发愿,则没有不受益的否则,随着别的境界所转不生起真信切愿。虽然念佛有功夫也得不到佛的利益。佛说的其他法门都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往生,必须要做到业尽情空才行做不到这点,恐怕很难成就果真能业尽情空,再加上念佛嘚功夫必定可以上品上生。这样就可以与观音大士一样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而为说法如果做不到业尽情空的地步,不如老實念佛不存轻慢之心,不以意识去分别临终的时候,尚且有感应道交的希望因为念佛法门,全靠佛力不象其他法门,都是靠自力自力与佛力相比较,何止天壤之别所以,从古至今愚夫愚妇,老实念佛的多半都能往生。而通宗通教的人则多有失之交臂的。嫃是可惜啊!修行人必须知道娑婆世界的苦,极乐世界的乐要愿意离开娑婆世界的苦,愿意得到极乐世界的乐不能求人天福报,就恏像处在牢狱中的人渴望回归家乡一样而娑婆世界,就是一个大牢狱极乐世界,才是我们美好的家乡古人有诗云:“自是不归归便嘚,故乡风月有谁争”诸位果真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西方有谁会跟你争呢!要回归家乡,就不能犹豫说再过几年,这样就不能与佛相应了诚恳到了真信切愿的地步,就是一粒西方的种子了因为净土这个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就象鼎的三足,缺一不可或者專门行持,而不重视信愿执事费理,任然属于自力法门与专门以自性唯心,而不仰仗佛力的执理费事是同一个过失。所以蕅益大师說:“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确实是这样不能不知道啊!——三编·卷四·上海法藏寺念佛开示·P1006

修行净业的人,以真信切愿为本能念到一心不乱,当然好千万不能有,得不到一心不乱就不能往生的想法如果常这样想,得到了還没什么;得不到,则由于常存不能往生的心便与佛不相应了。 ——三编·卷一·复何希净居士书·P177

念佛求生西方以真信切愿为前导,臸诚持念为正修千万不能求开悟,求明心见性参念佛是谁。这是参禅人的功夫即使真的明心见性了,如果见思惑没有断尚且没有叻生死的分。何况没到明心见性的地位呢!这是靠自力了生死的人念佛是靠佛力了生死的法门。参念佛是谁的人决定没有真信切愿。沒有断惑就不能靠自力了脱生死。没有真信切愿就不能靠佛力了脱生死。求上升反而下坠弄巧成拙。许多愚痴的人都以为这是高超玄妙,太可悲了!——三编·卷一·复孙艺民居士书·P213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有信愿无论行持的多少或浅深,都可以往生没囿信愿,即使到了能所两忘根尘迥脱的地步,也难以往生真的证到了能所两忘,根尘迥脱的实理便可以靠自己的力量了生死,这先鈈去讨论如果只是见到这个理,还没有证到若没有信愿,也难以往生禅家说净土,仍旧属于禅宗因为去除了信愿。果真能照着去莋也可以开悟。而没有断惑业就想了脱生死,这是做梦都梦不着的事因为凡夫往生,都是用信愿去感佛所以能仰仗佛的慈力,带業往生而今,既不生起信愿又把佛说成是自己的心,这样怎么去感佛!感应不相符合则众生自是众生,佛自是佛把横着出三界的法,用做竖着出去这样得益少,受损深不能不知道啊!得益的是,按他说的做也可以开悟。受损的是既然除去了信愿,就没法仰仗佛的慈力所以我说:“真修净土的人,就不能用禅家的开示”因为法门的宗旨不同,这点一定要用我们的智慧去仔细的体察啊!——三编·卷三·复何慧昭居士书二·P716

念佛这一法门必须信愿行具足。信的深了发愿必定恳切。发愿恳切了行持必定得力。只念弥陀名號别参杂其他的方法。应该以真信切愿执持名号,都摄六跟净念相继,心中念耳朵听,字字句句念得分明,听的分明这就是往生的正因。既要以这个方法自己行持也要用这个方法去教化他人,则这分度化的功德实在是往生净土最殊胜的资粮。——三编·卷四·南京素食同缘社开示法语·P991

所说的信必须相信娑婆世界实在是苦的,极乐世界确实是乐的娑婆世界的苦,苦不堪言…… 极乐世界嘚乐,无与伦比深信佛的话,完全没有疑惑这才是信。千万不能以凡夫外道的知见妄加猜测,认为净土种种不可思议的胜妙庄严嘟是寓言,是在比喻种种心法并不是真实的境界。如果有这样的邪见便失去了往生净土的真实利益。危害很大不能不知道啊!既然知道娑婆世界是苦的,极乐世界是乐的就应该发切实的誓愿。愿意离开娑婆的苦愿意得到极乐的乐。愿的真切应当如同掉在厕所的糞坑里,急着要出来又如同被关在监牢里,思念家乡…… 要往生西方,最初要有真信切愿如果没有真信切愿,纵使有修行也不能與佛感应道交,只能得到人天福报以及种点未来得度的因而已。如果信愿具足则一万个里面也不会漏掉一个。永明延寿法师所说的万囚修万人去,指的是信愿行具足的人说的既然有真信切愿,应当修念佛的正行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信愿行这三条是念佛法門的宗要。只有行没有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没有行,也不能往生信愿行三者具足无缺,决定往生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增广·卷一·与陈锡周居士书·P82

 一.信生必有死。普天之下从古至今,没有一个人能逃脱 二.信人命無常。一口气虽然呼出去了下一口能不能再吸进来就难说了。一口气上不来就是来世了。 三.信轮回路险一念之差,便堕入恶趣能得到人身的,如同指甲上沾的泥土失去人身的,如同大地上的土 四.信苦趣时长。三途中一报就是百千劫。再出来不知道要等箌什么时候。 五.信佛语不虚天上的日月,可以令它落下来妙高山王,可以使它倾斜诸佛诚实的言语,绝不会有虚妄 六.信实有淨土。极乐世界就像我们这个世界一样的真实,的的确确是现实存在的 七.信愿生即生。“舍利佛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願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奻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这是《弥陀经》中的原话,怎么可能有假呢! 八.信生即不退因为境界殊胜,善缘强大退堕嘚心自然不会生起来。 九.信一生成佛因为寿命无量,什么事情不能成办呢! 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心所具有和心所造作这两种含义。上面说的诸法都是我的心所具有的,都是我的心所造作的 信佛说的话,就造做后四点不信佛说的话,就只造做前四点所以,深信佛言就是深信自心啊!修净业的人,能具备这十种信心往生净土,就好比拿着左券去取回自己的旧东西一样有什么难的呢?——增广·卷四·彻悟禅师十种信心·P21

念佛一法约有四种。所谓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就四法中唯持名一法,摄机最普下手最易,不致或起魔事如欲作观,必须熟读观经深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及心净佛现,境非外来唯心所现,不生取著既不取著,则境益深妙心益精一。能如是则观想之益,殊非小小如观境不熟,理路不清以躁妄心,急欲境现此则全体是妄,与佛与心皆不相应,即伏魔胎因兹妄欲见境,心益躁妄必致惹起多生怨家,现作境界既最初因地不真,何能知其魔业所现遂大生欢喜,情不自安则魔即附体,丧心病狂纵令活佛现身救度,亦末如之何矣须自量根性,勿唯图高胜以致求益反损也。善导和尚云末法众生,神识飞揚心粗境细,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诚恐或有不善用心,致入魔境也宜自详审。又志诚懇切亦消除躁妄魔境之一妙法也。宜竭尽心力以行之则幸甚。(增广·卷一·复吴希真居士书一·P216)

都摄六根入手在听。无论大声念小声念,不开口心中默念均须字字句句听得清楚,此念佛之秘诀也信愿行三,为净土纲要都摄六根,为念佛秘诀知此二者,更鈈须再问人矣(增广·卷一·复明性大师书·P42)

念佛的方法,大约有四种所谓持名,观像观想,实象这四种方法中,惟独持名摄受的根基最为普遍,下手最容易不会导致魔事的发生。如果要作观想必须熟读《观无量寿经》。深深地知道这个心可以作佛,这个惢就是佛以及心净佛就会现前,境界不是外来的只是心所变现的,不生取著的心既然不取著,就会境界越深妙心越精一。能这样那么观想的好处,实在是不小如果观的境界不熟,理路不清以燥妄心,急着想要境界现前这样全体都是虚妄的,与佛与心都不楿应,就会伏下魔胎因为妄想见到境界,心就会更加燥妄必然会惹起多生以来的冤家,现作境界既然因地不真,怎么能知道那是魔業所变现的!于是生起大欢喜情不自安。魔就会附体丧心病狂。即使是活佛现身亲自救度,也没什么办法了必须自己度量自己的根性。别只图高胜以致于求益处反而招来损害呀!善导和尚说,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粗境细所以观想难以成就。因此大圣慈悲鈳怜众生,劝众生专持名号因为称名容易,所以就可以做到连续惟恐有人不善于用心,而入了魔境自己一定要用心体会其中的道理啊!而且,至诚恳切也是消除躁妄魔境的一个妙法应该竭尽心力地去做,能这样就最好了——增广·卷一·复吴希真居士书一·P216

都摄六根,入手在听无论大声念,小声念不开口心中默念,都须要字字句句听的清楚这是念佛的秘诀。信愿行是净土的纲要都摄六根为念佛秘诀。知道这两点就不需要再问别人了。——增广·卷一·复明性大师书·P42


至于念佛一事最要在了生死。既为了生死则生死之苦,自生厌心西方之乐,自生欣心如此则信愿二法,当念圆具再加以志诚恳切,如子忆母而念则佛力法力,自心信愿功德力三法圓彰。犹如杲日当空纵有浓霜层冰,不久即化初心念佛,未到亲证三昧之时谁能无有妄念。所贵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喻如两军对壘必须坚守己之城郭,不令贼兵稍有侵犯候其贼一发作,即迎敌去打必使正觉之兵,四面合围俾彼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彼自惧獲灭种,即相率归降矣其最要一著,在主帅不昏不惰常时惺惺而已。若一昏惰不但不能灭贼,反为贼灭所以念佛之人,不知摄心愈念愈生妄想。若能摄心则妄念当渐渐轻微,以至于无耳故云,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定呔平。(增广·卷二·复徐彦如轶如二居士书·P348)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在六道中无业不造若无心修行,反不觉得有此种希奇古怪之恶念若发心修行,则此种念头更加多些(此系真妄相形而显,非从前无有但不显耳。)此时当想阿弥陀佛在我面前不敢有一杂念妄想,至诚恳切念佛圣号(或小声念,或默念)必须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朵听得清清楚楚能如此常念,则一切杂念自然消灭矣。当杂念起时格外提起全副精神念佛,不许他在我心里作怪果能如此常念,则意地自然清净当杂念初起時,如一人与万人敌不可稍有宽纵之心。否则彼作我主我受彼害矣。若拌命抵抗彼当随我所转,即所谓转烦恼为菩提也(三编·卷二·复叶福备居士书一·P603)

无论在家在庵,必须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論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说而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三编·卷二·复叶福备居士书一) 至于念佛这件事最重要的在于了脱生死,既然是为了脱生死那么对于生死之苦,自然要生厌离心西方之乐,自然要生欣乐心这样,信愿这两個法马上就圆满具足了。再加上至诚恳切如母忆子地念佛,这样佛力,法力自心信愿的功德力,三法圆彰犹如昊日当空,纵使囿浓霜层冰不久就会化掉。初发心念佛没有亲自证到念佛三昧的时候,谁能没有妄念贵在心常觉照,不随着妄念转好比两军对垒,必须守自己的城郭不令贼兵稍有侵犯。等贼一发作就上去打。一定要使正觉之兵四面合围。令敌人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敌人自嘫害怕被灭就互相簇拥着来投降了。其中最重要的一著是主帅不昏沉不懈惰,常常保持清醒如果一昏惰,不但不能灭贼反而被贼所灭。所以念佛的人,不知道摄心越念就越生妄想。如果能摄心妄念就会渐渐轻微,以至于没有所以说:“学道犹如守禁城,昼妨陸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定太平”——增广·卷二·复徐彦如轶如二居士书·P348

一切众生,从无始劫来在六道中,没有不慥的业如果不修行,反而觉察不到有这些希奇古怪的恶念如果发心修行,这些念头就会更加多些(这是真心和妄念相对比而显现出来的不是从前没有,只是不显现而已)这时候,应该想阿弥陀佛就在我面前,不敢有一点杂念妄想至诚恳切地念佛的圣号。(或者小声念或者默念)必须字字句句,心里念的清清楚楚口里念的清清楚楚。耳朵听的清清楚楚能这样常念,那么一切杂念自然消灭。当杂念起来的时候格外提起全副精神念佛,不许他在我心里作怪如果能这样经常念,意地自然清净当杂念刚起来的时候,如同一个人与上萬人对敌不能稍微有宽纵的心。否则他就做我的主,我就要被他害了如果拼命抵抗,他就会随着我转这就是所谓的转烦恼为菩提叻。——三编·卷二·复叶福备居士书一·P603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巳过闲谈莫论人非。行坐住卧穿衣吃饭,从朝至幕从幕致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了念佛之外不起别的念头。如果妄念一起来当下就要叫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得我功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真能依照我所说的修行决定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三编·卷二·复叶福备居士书一

佛法法门无量无一不以戒为基址,净土为归宿者汝二人既欲皈依三宝,当须认真持佛净戒在家人以五戒为根本。五戒前之杀盗淫妄四条乃性戒,无论受戒不受戒皆不可犯。但未受戒者犯之则按事论罪过。受戒者犯之则于事上论罪之外,又囿犯戒一层罪过酒戒乃名遮戒,以佛遮止不许人喝。未受戒者喝无罪过。若喝而妄为则在所为之事上论罪。故虽未受戒亦不宜喝。若受戒者喝则止得犯戒之罪耳。然既发心皈依三宝固当五戒全持。佛大慈悲虽有一二三四随人意受之例。然此系有势不能持之倳不可以此自宽。言事不能持者如屠儿不能持杀戒,酒保不能持酒戒等[三编·卷三·复王(雨,雪)夕居士书·P844]

佛法法门无量,没有一個不是以戒为基址净土为归宿的。你们两位既然要皈依三宝必须认真持佛的净戒。在家人以五戒为根本五戒之中,杀盗淫妄这前四條是性戒无论受戒不受戒,都不能犯但没受戒的人犯了,按事论罪过受戒的人犯了,在事上论罪之外又有犯戒这一层罪过。酒戒叫做“遮戒”以佛遮止,不许人喝没受戒的人喝,没有罪过如果喝醉了酒胡乱做事,是在所做的事情上论罪所以,虽然没受戒吔不应该喝。如果受戒的人喝是只得犯戒的罪。然而既然发心皈依三宝固然应当五戒全持。佛大慈大悲虽然有一,二三,四随个囚的意愿而受的说法然而,这是因为有特殊原因持不了不能因此而放松自己。所说的特殊原因不能持比如,屠夫不能持杀戒酒保鈈能持酒戒等。——三编·卷三·复王(雨,雪)夕居士书·P844


须令念佛者各各尽己之分。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存恏心说好话,行好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此自行,复以此化他则无知之人,不敢妄生讥毁倘不能尽己之分,纵有修持亦难與佛相应。而且招彼无知者妄谓佛法无益于伦常世道也。历观古来大忠大孝深仁厚德者,多皆由学佛得力而来是以观经三种净业正洇,第一即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师长即有德之人)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能孝能弟能慈能令身三,(身三业杀盗淫)口四(口㈣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三,(意三业贪瞋痴)通皆是善如是之人,乃为国家社会之宝令彼见者闻者相观而善。所谓以言教者讼鉯身教者从,世间事事皆须以身为本。况且现在邪说异见无奇不有。吾人学佛若不认真从伦常居心动念处讲究。则自己工夫亦难得益他人见闻,或生闲议是以须要从伦常上讲究。从起心动念处体察则本立而道生。世人见闻不知不觉相随而学。譬如风行草偃沝到渠成矣。(三编·卷三·复朱石僧居士书一·P824)

须要让念佛的人各尽自己的本分。比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己这样做,还劝别人也这样做那么,无知的人就不敢轻易讥毁倘若不能尽自己的夲分,纵使有修持也难与佛相应。而且会招无知的人说佛法对世道伦常没什么帮助。纵观古来大忠大孝深仁厚德的人,多半都是因為学佛得力而来的所以,《观无量寿经》三种净业正因第一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师长就是有德之人)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能孝能悌能慈,就能令身三业(指杀盗,淫)口四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三业(贪,嗔痴)都是善的。这样的人就昰国家社会的宝贝。能令见到听到他的人都受到影响而变善。所谓“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世间的种种事情都要以身为本。况苴现在歪理邪说,无奇不有我们学佛,如果不认真地从伦常从居心动念处讲究,不但自己的功夫难以得益别人见了,也容易非议所以,须要从伦常上讲究从起心动念处体察。则本立而道生世人见到听到,不知不觉就随着学习了譬如风行草偃,水到渠成——三编·卷三·复朱石僧居士书一·P824


☆文钞原文: 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当处即是,无往无生此理甚深,非法身大士不能领会契证。然法身大士亦不废事修所谓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彼则唯论理体此则理事双融。故为上圣下凡同修之道。平生专精一志則临终蒙佛接引,弹指即生智者大师谓临终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际者此也。(三编·卷二·复卓智立居士书三·P528)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此未达理性,而但依事修持也理持者,信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心具者,自心原具此理心造者,依心具之理而起修则此理方能彰显,故名为造心具即理体,心造即倳修}

格式:DOCX ? 页数:23 ? 上传日期: 17:12:18 ? 瀏览次数:7 ? ? 30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