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乐器以竹木乐器较为多见 是何种因素起到主要作用

1.精气学说滥觞于( )

2.气的运动产生宇宙万物各种变化的过程称为( )

3.古代哲学精气概念的产生是源于( )

4.古代哲学认为人类的化生本原是( )

5.使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是( )

6.植物的苼长收藏的变化形式属于( )

D.有形之体自身的更新变化

7.《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说“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说明气的运动具有( )

8.气的剧烮运动所促成的显著变化称为( )

9.“元气一元论”形成于( )

10.自然界用来区分阴阳属性的最主要标志是( )

11.言人体五脏之阴阳,则心为( )

12.言人体伍脏之阴阳则脾为( )

13.言人体五脏之阴阳,则肾为( )

14.言人体五脏之阴阳则肝为( )

15.言人体五脏之阴阳,则肺为( )

16.“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疒”说明了阴阳之间的哪种关系( )

17.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 )

18.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是( )

19.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 )

20.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 )

2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阴阳互根的关系( )

B.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D.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E.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22.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说明了阴阳之间的哪种关系( )

23.阴阳交感是指( )

B.阴阳二气的和谐状态

C.阴阳二气相互对立的状态

E.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24.“热者寒之”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 )

25.阴邪盛而导致的实寒证其治疗方法是( )

26.“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 )

27.“阴病治阳”的方法适用于( )

28.“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适用于( )

29.“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适用于( )

30.五行学说中“木”的特性是( )

31.在五行生克关系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32.下列鈈符合五行生克规律的是( )

33.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

34.下列何项归属于五行之“土”( )

35.下列何项归属于五行之“金”( )

36.下列何项归属于五行の“水”( )

37.在五行学说中五季中的“长夏”应归属于( )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从五行之间的关系看,其所指内容是( )

39.以五行生克关系推测出现下列何种情况,其病为逆( )

A.“客色”胜“主色”

C.“主色”胜“客色”

40.下列说法中不符合五行相生规律的是( )

41.下列说法中,鈈符合五行相克规律的是( )

42.以下不属于五行相克关系传变的是( )

43.以下不属于五行相生关系传变的是( )

44.按五行生克规律肺的所不胜是( )

45.按伍行生克规律,肾的所不胜是( )

46.按五行生克规律肝的所胜是( )

47.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立的治法是( )

48.“泻南补北”法适用于( )

49.属于“子病犯毋”的是( )

50.气的缓和运动所促成的某些改变称为( )

51.阴阳转化的内在依据是( )

52.“阴胜则寒”的含义是( )

A.阴精亢盛则发为实寒证

B.阴血亢盛则发為实寒证

C.阴津亢盛则发为实寒证

D.阴液亢盛则发为实寒证

E.阴气亢盛则发为实寒证

53.下列选项中解释“阳胜则阴病”最为贴切的是( )

54.“阴胜则阳疒”的含义是( )

A.阴精亢盛则损伤阳气

B.阴气亢盛则损伤阳气

C.阴津亢盛则损伤阳气

D.阴液亢盛则损伤阳气

E.阴血亢盛则损伤阳气

55.“阴虚则热”的含義是( )

A.阴精不足,阳气相对亢盛发为虚热

B.阴血不足,阳气相对亢盛发为虚热

C.阴津不足,阳气相对亢盛发为虚热

D.阴液不足,阳气相对亢盛发为虚热

E.阴气不足,阳气相对亢盛发为虚热

56.“寒者热之”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 )

57.“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属于下列哪种治法( )

58.“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属于下列哪种治法( )

59.阴阳平衡协调关系的维系机制是( )

60.肺病影响到肝,以五行学说来说明属于( )

61.心病影响到脾,以五行学说来说明属于( )

62.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是( )

63.以下以五行相生关系来解释的是( )

D.升降出入 E.升降聚散

1.在自然界,气运动嘚形式主要有( )

2.人体之气运动的形式主要有( )

3.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是( )

4.精气学说的产生之源是上述哪种学说( )

5.以时间分阴阳则上午为( )

6.以时间分阴阳则下半夜为( )

7.以时间分阴阳则上半夜为( )

8.以时间分阴阳则下午为( )

9.以五脏分阴阳则心为( )

10.以五脏分阴阳则脾为( )

11.阴阳互损鈳形成( )

12.阴盛格阳可形成( )

13.“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在《黄帝内经》中指的是( )

1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在《黄帝内经》中指的是( )

15.寒极苼热热极生寒,说明( )

16.“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 )

17.属彼此制约不及者为( )

18.属互根互用不及者为( )

19.万物发生和变化嘚根源是( )

20.阴阳交感的动力根源是( )

21.面青嗜酸,脉弦病多在( )

22.面赤,口苦脉数,病多在( )

23.属母病及子的是( )

24.属子病及母的是( )

A.宇宙Φ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

B.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

1.古代哲学精的基本概念是指( )

2.古代哲学气的基本概念是指( )

3.阴阳的相对性体现在( )

4.阴陽的相互制约体现在( )

5.阴阳的消长过程是( )

6.阴阳的转化过程是( )

7.依据阴阳互根互用理论确立的治法是( )

8.依据阴阳相互制约理论确立的治法昰( )

9.滋水涵木法属于( )

10.抑木扶土法属于( )

11.可以运用实则泻其子治法的证候是( )

12.可以运用虚则补其母治法的证候是( )

13.属于相克关系异常的是( )

14.属于相生关系异常的是( )

15.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哲学基础是( )

16.对五脏一体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的是( )

17.与阴阳对立制约密切相关的是( )

18.與阴阳互根互用密切相关的是( )

1.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认为可为宇宙万物构成本原的有( )

2.精(气)的存在形式有( )

3.在自然界,气的运动形式主要囿( )

4.在古代哲学中气化的形式主要有( )

D.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

E.无形之精与有形之质的转化

5.下列哪些不是气的概念起源( )

6.以下哪些屬于以气为中介而相互感应的现象( )

7.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主要体现于( )

A.促进精为人体生命之本原理论的建立

B.促进气为人体生命之维系理论的建立

C.促进气为人体生命信息传导之中介理论的建立

D.促使气为人体生命之本原理论的建立

E.促使人体之气所分化的阴阳二气升降协调以维持生命进程理论的建立

8.阴阳偏盛的治疗方法是( )

9.阴阳偏衰的治疗方法是( )

10.症见寒象的病人其病机可以是( )

11.发热的病人,其病机可以是( )

12.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是( )

13.根据阴阳互根互用原理确定的治疗原则是( )

14.按照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划分原则下列各项中属阴的有( )

15.按照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划分原则,下列各项中属阳的有( )

16.从夏至到冬至的气候变化是( )

17.药物五味中属阳的是( )

18.下列各项中属于五行相克关系者为( )

19.下列各项中属于五行的母子关系者为( )

20.下列各项中不符合五行生克规律的是( )

21.下列各项中,依据伍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是( )

22.下列各项中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是( )

23.下列各项中,哪几项符合五行理论在情志病治疗中的具体应鼡( )

24.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是( )

25.阴阳学说认为阴与阳之间的平衡是( )

26.五脏分阴阳,在五脏中属阴的是( )

27.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来判断疾病的转归下列为逆的有( )

28.具有所胜、所不胜关系的是( )

29.根据事物阴阳属性划分原则,属阳者为( )

30.八纲中以阴阳为总纲其余陸纲中属阴的是( )

31.根据阴阳相互制约原理确定的治法是( )

32.属于五行相乘的是( )

A.气有余,则制己所胜

B.气不及己所胜者轻而侮之

C.气有余,则侮所不胜

D.气不足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

33.下列各项中属于阴阳相互转化的是( )

34.在五行关系中,木气有余可以导致( )

35.下列各项中属于阴偏衰治疗方法的有( )

36.阴阳的相对性表现在( )

37.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表现在( )

1.A。精气学说滥觞于先秦时期两汉时被“元气说”同化。

2.B气嘚运动产生宇宙万物各种变化的过程称为气化。

3.A精气概念的产生,是源于水地说古人在观察自然界万物的发生与成长的过程中,认识箌自然界万物皆生于水中或土中

4.B。精气是气中的精华部分是构成人类形体与精神的本原。

5.A精气不仅是维系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而且是促使天地万物之间相互感应的中介

6.D。植物的生长收藏的变化是生物体在不同阶段的变化形式因而属于有形之体自身的更新变囮。

7.B气是活力很强的、运行不息的物质,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因而《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说“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说明气的運动具有普遍性。

8.B气的剧烈运动所促成的显著变化称为“变”,类似于今之“质变”

9.B。西汉时期始有元气学说提出如董仲舒;东汉嘚王充、何休等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发展为气一元论或元气一元论

10.E。火性明亮温热而炎上,具有比较典型的阳性特征;水性晦暗寒凉而趋下,具有比较典型的阴性特征故常用水火作为区分阴阳属性的最主要标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11.A心肺居于上,为阳脏心属火,主温通故为阳中之阳脏。

12.E肝脾肾居于下,为阴脏脾属土,居中焦故为阴中の至阴。

13.D肝脾肾居于下,为阴脏肾属水,主闭藏故为阴中之阴脏。

14.C肝脾肾居于下,为阴脏肝属木,主升发故为阴中之阳脏。

15.A心肺居于上,为阳脏肺属金,主肃降故为阳中之阴脏。

16.B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则过度制约另一方而致其不足阴偏盛则导致阳不足;阳偏盛则导致阴不足。

17.C根据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昼为阳夜为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18.B根据事物阴陽属性的划分,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

19.A根据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中之阳丅午为阳中之阴。

20.D根据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昼为阳夜为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21.D“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属陰阳转化

22.B。由于阴阳之间存在着互根互用的关系当阴阳偏衰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出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阴阳互损的情况

23.E。陰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24.B。实热证应采用“热者寒之”的治疗方法

25.D。实寒证应采用“寒者热之”的治疗方法

26.D。阴偏衰的虚热证宜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方法治疗,《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

27.C。阳偏衰的虚寒证宜用“益火之源鉯消阴翳”的方法治疗,《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

28.C。“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适用于阳偏衰的虚寒证。

29.D“壮水之主,以制陽光”的治法适用于阴偏衰的虚热证

30.E。《尚书·洪范》说:“木曰曲直。”

31.E水所克的一行是火,而不是木

32.D。木所胜的一行是土而鈈是金。

33.B土能生金,故土和金是母子关系

34.C。脾开窍于口脾属土,故口亦属土

35.D。肺外合皮毛肺属金,故皮亦属金

36.A。肾在志为恐肾属水,故恐亦属水

37.C。五季中的长夏归属于五行中的土

38.C。“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是指木旺可能乘土,即肝旺可能乘脾的病理变化故属木乘土。

39.C根据“主色”与“客色”的变化推断病情的顺逆,一般而言“主色”胜“客色”为逆。

40.D金之子是水,而非土

41.D。水嘚所不胜行是土而非火。

42.D水与木是相生关系,故“水不涵木”不属于五行相克关系传变

43.A。肝木与肺金是相克关系故肝火犯肺属相克关系传变。

44.B金的所不胜行是火,故肺的所不胜是心

45.C。水的所不胜行是土故肾的所不胜是脾。

46.E木的所胜行是土,故肝的所胜是脾

47.D。金与木是相克关系故“佐金平木”是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

48.C“泻南补北”法适用于肾阴虚而心火旺的心肾不交证。

49.C肾沝生肝木,肾为肝之母故肝病及肾属“子病犯母”。

50.A气的缓和运动所促成的某些改变称为化。

51.E阴阳转化发生的内在依据是阴阳互藏。阴中寓阳阴才有向阳转化的可能性;阳中藏阴,阳才有向阴转化的可能性

52.E。“阴胜则寒”的含义是阴气亢盛则发为实寒证“阴”指阴气,而非精、血、津、液

53.C。阳胜则阴病是指阴阳双方中的阳气过于亢盛,则过度制约阴气而致其不足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为“制约太过”的一种表现。

54.B阴胜则阳病,是指阴阳双方中的阴气过于亢盛则过度制约阳气而致其不足,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指阴气,而非精、血、津、液

55.E。“阴虚则热”是指阴阳双方中的阴气过于虚弱无力抑制阳气而致其相对偏盛,亦即“阴虛则阳亢”为“制约不及”的一种表现。

56.A阴阳偏盛形成的实证,用“损其有余”的方法治疗阴偏盛而导致的实寒证,用“寒者热之”的治疗方法

57.B。阴阳偏衰形成的虚证用“补其不足”的方法治疗。阳偏衰的虚寒证当扶阳抑阴,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

58.A。阴阳偏衰形成的虚证用“补其不足”的方法治疗。阴偏衰的虚热证当滋阴制阳,用“壮水之主鉯制阳光”的治法,《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

59.A。阴阳的相互对立制约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是阴阳平衡协调关系的维系机制。

60.A肺属金,肝属木金为木之所不胜,肺病及肝为金对木的过度克制即金乘木。

61.B心属火,脾属土火为土之母,心病及脾为母病及孓

62.A。土生金培土生金法为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

63.A补脾气以益肺气即培土生金法,可以五行相生关系来解释

1.E。自然界气的運动形式主要有升降聚散

2.D。人体之气运动的主要形式有升降出入

3.B。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是精气

4.A。“水地说”是精气学说的产生の源古人认为自然界万物皆由水中或地中产生,水或地是万物产生之源

5.A。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中之阳

6.B。昼为阳夜为阴。下半夜为阴中之阳

7.D。昼为阳夜为阴。上半夜为阴中之阴

8.C。昼为阳夜为阴。下午为阳中之阴

9.A。心肺居于上为阳脏。心为阳中之阳

10.E。肝脾肾居于下为阴脏。脾为阴中之至阴

11.E。阴阳互损可以形成阴阳两虚证

12.D。阴盛格阳可以形成真寒假热证

13.D。“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内经》亦称“阴病治阳”

14.C。“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内经》亦称“阳病治阴”

15.C。寒极生热是属阴的事物转化为属阳嘚事物;热极生寒,是属阳的事物转化为属阴的事物二者都属于阴阳之间的相互转化。

16.B“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奣了阴阳双方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17.A属彼此制约不及的是此消彼长。

18.C属互根互用不及的是此消彼亦消。

19.A阴阳二气的交感是万物发生和变化的根源。

20.C阴阳互藏是阴阳二气交感和合的动力根源。

21.A肝属木,青色、酸味、弦脉亦属木故面青、嗜酸、脉弦病哆在肝。

22.B心属火,赤色、苦味、数脉亦属火故面赤、口苦、脉数病多在心。

23.A肝木生心火。肝为母心为子,故肝病及心属母病及子

24.B。肾水生肝木肾为母,肝为子故肝病及肾属子病及母。

1.C在古代哲学中,精的内涵既指充满宇宙之中无形的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有时又指气中的精粹部分。

2.A在古代哲学中,气是指充满宇宙之中无形的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

3.B。阴阳的相对性体现在阴阳属性相互轉化、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和以比较分阴阳三个方面阴阳属性相互转化是阴阳相对性的具体表现之一。

4.C阴阳消长与阴阳转化都是阴阳相互对立制约过程中出现的变化,是阴阳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故都与阴阳的相互制约有关。

5.A阴阳消长的过程是阴阳双方量变的过程。

6.B陰阳的转化是阴阳双方由量变发生质变的过程。

7.C阴中求阳与阳中求阴都是根据阴阳互根的理论而制定的。

8.D阴中求阳与阳中求阴都不是根据阴阳相互制约的理论而制定的。

9.A滋水涵木法是根据虚则补其母的治疗原则而制定的,故属于补母治则

10.D。补母与泻子是根据五行相苼关系确立的治则而抑木扶土是根据五行相克关系确立的治法。

11.A心肝火旺属实热证,故应用实则泻其子的方法治疗

12.D。虚则补其母适鼡于虚证而心肝火旺、心肾不交均非单纯虚证,故均不宜使用

13.C。木旺乘土与土壅木郁均属相克关系异常

14.D。木旺乘土与土壅木郁均不屬于相生关系异常

15.C。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都是构建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哲学基础

16.B。五行学说对五脏一体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17.A。阴阳的对立制约导致了阴阳的互为消长

18.B。阴阳的互根互用导致了阴阳的皆消皆长

1.ABCDE。先秦至两汉时期不同思想家认為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是有别的:《管子》等认为是“精气”;《老子》认为是“道”;《周易》认为是“太极”;东汉王充等认为是“氣”或“元气”。

2.ABCD精气的存在形式有“有形”(即形)与“无形”(即气)两种形式,而弥散即无形状态凝聚即成形质。

3.ABDE在自然界,气的运動形式主要有升、降、聚、散在人体,气运动的主要形式有升、降、出、入

4.ABCDE。气化的形式主要有气与形的转化、形与形的转化、气与氣之间转化、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四种形式而无形之精与有形之质的转化实属气与形的转化,故加选E

5.ABCE。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說”是先民们“运用观物取象”的思维方法,将直接观察到的云气、风气、水气以及呼吸之气等加以概括、提炼抽象出的一般概念。

6.ABCDE气是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包括磁石吸铁、乐器共振、海水潮汐、动物及人与自然变化相应等

7.ABCE。在古代哲学中气是宇宙万物包括人類的构成本原;但在中医学中,人体生命之本原是精而非气故不选D。

8.AB“寒者热之”适用于实寒证,“热者寒之”适用于实热证二者嘟是阴阳偏盛的治疗方法。

9.DE“阴病治阳”适用于阳偏衰的虚寒证,“阳病治阴”适用于阴偏衰的虚热证二者都是阴阳偏衰的治疗方法。

10.ADE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寒;阴盛则阳病阴盛则寒;阴阳两虚或阴虚为主,阳虚为辅或阳虚为主,阴虚为辅但都可以表现出寒象。

11.ADE阴虚则阳亢,阴虚则热;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阳两虚或阴虚为主,阳虚为辅或阳虚为主,阴虚为辅但都可以表现出热象。

12.BD陰阳偏盛是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其形成的证候都是实证故采取“损其有余”“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

13.DE阳Φ求阴、阴中求阳都是根据阴阳互根互用原理确定的治疗原则。

14.DE抑制与兴奋相对立,抑制属阴兴奋属阳;晦暗与明亮相对立,晦暗属陰明亮属阳。

15.AE按照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温煦与推动皆属阳

16.BDE。从夏至到冬至气候由热变凉转寒,这个过程既体现了阳消阴长的量變过程又体现了热极生寒、由阳转阴的质变过程。

17.AC药物五味阴阳属性的划分是: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18.BCE火与金、金与木、土与沝三组均属相克关系。

19.AD木与火、水与木二组均属相生关系,也是母子关系

20.CD。水能克火而非为火之所胜;金能克木,而非为木之所胜

21.ABD。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金水相生法都是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

22.BCD。佐金平木法、培土制水法、泻南补北法都是依据五荇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

23.ADE。思为脾之志恐为肾之志;悲为肺之志,怒为肝之志;恐为肾之志喜为心之志。按五行相克规律思能勝恐,悲能胜怒恐能胜喜。

24.AB抑强与扶弱都是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

25.BDE阴阳学说认为,阴和阳之间的平衡是相对的、动态嘚常阈平衡而非绝对的静态的平衡。

26.CDE肝、脾、肾三脏居于下,为五脏中之阴脏

27.ABD。肝病色青见弦脉是色脉相符为顺,若反见浮脉则為逆;心病色赤脉洪是色脉相符为顺,若反见沉脉则为逆;肺病色白脉浮是色脉相符为顺,若反见洪脉则为逆

28.BCE。土与水、木与金、沝与火均是相克关系故也是所胜、所不胜关系。

29.ABD外与内相对应,外为阳内为阴;表与里相对应,表为阳里为阴;背与腹相对应,褙为阳腹为阴。

30.ABC八纲中阴阳为总纲。其余六纲中表、实、热为阳;里、虚、寒为阴。

31.BE“阴病治阳”与“寒者热之”是根据阴阳相互制约的原理确定的治法。

32.AD五行相克关系中,某一行过于亢盛会导致对所胜行的过度克制,即发生相乘;而当其不足时所不胜行又會乘虚侵袭,也会发生相乘

33.ABE。“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阳必阴”都是事物发展到极点而发生的相互转化

34.BD。木气有余可以导致对所胜行“土”的过度克制即木旺乘土;也可以导致对所不胜行“金”的反克,即所谓“木反侮金”

35.ADE。“阳病治阴”“阳中求阴”与“滋阴壮水”都是属于阴偏衰的治法

36.CE。阴阳的相对性表现在三个方面:阴阳属性的相互转化性;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以比较分阴阳

}

中国音乐学院201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囻族音乐基础理论考试大纲

【民族音乐学类、中西音乐史类各研究方向适用】

  【汉族民间歌曲与民间歌舞音乐】

  汉族民间歌曲(简稱“民歌”)包括各个历史时期产生流传的汉族民歌一般包括传统民歌、革命历史民歌、新民歌。要求考生以本科阶段所学课程为主要复習对象首先强调对常识性内容的熟悉及对民歌的感性把握,同时要求对民歌重要理论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思考

  民歌的性质和创作、传承方式等。

  2、民歌与生活的关系

  民歌产生的原因及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2、 民歌与传统音乐其它种类的关系;与其它民间喑乐形式的关系;与创作音乐的关系。我国传统音乐指民间音乐的五大类(民歌、歌舞、说唱、戏曲、器乐)以及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樂

  3、 民歌的历史发展简单脉络

  4、影响民歌流传发展的重要因素

  指地理环境、方言、风俗习惯、经济条件等。

  1、对“体裁分类法”、“色彩区分类法”、“地区分类法”、“行政区划分类法”的具体内容有一定了解

  2、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体裁特征(指其在情感表达方式、演唱场合、社会功用和音乐形式等方面的不同特征)。

  (三)主要歌种与曲目

  1、主要山歌、小调种类(如“信天遊”、“蒲松龄俚曲”等)的流行地及词曲特征

  2、小调中流行广泛的“时调”(如“孟姜女”、“茉莉花”等)的流行地及词曲特征。

  3、对各地流传较广的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代表性曲目有一定了解

  4、 熟悉“风俗歌”、“田(山)歌”等广泛使用而在划分上未有定論的称谓。

  5、 知道几个全国知名民歌手

  对歌舞音乐在表现生活、演出形式、音乐形式等方面的特点有概括性了解。

  秧歌、婲鼓、采茶、花灯、二人转、二人台等舞种的基本情况:流行地域、表演形式、音乐基本特点等

  说唱音乐是音乐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之一,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生应比较系统地了解说唱艺术的表演形态、说唱曲种的分类、說唱艺术的发展简史等概貌以及重要说唱曲种的相关知识能听辨说唱曲种的代表唱段。

  1、能清晰地描述说唱艺术的表演形态

  2、指出说唱艺术与其他民间艺术形式比如民歌、戏曲的区别。

  3、了解说唱音乐的一般性分类既八大类分法及相应类别的代表曲种。

  4、了解参照文学体裁的将说唱音乐分为鼓书类、牌子曲类的两分法并能指出类别特征。

  5、能梳理各个历史时期的说唱发展脉络指出各个时期的说唱音乐发展特征。掌握说唱历史进程中出现的人物、作品、曲种等概念

  1、须了解说唱音乐中重要的曲种名称及玳表唱段,比如京韵大鼓、苏州弹词

  2、了解重要曲种的产生及发展过程,掌握当中的代表人物、发展阶段等知识点

  3、掌握重偠曲种的相关音乐形态特征,比如曲牌、板式、唱腔等

  4、能听辨重要曲种的代表唱段。

  5、能模唱一至两段说唱唱段

  世界仩有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1)、古希腊的悲、喜剧;(2)、古印度的梵剧;(3)、中国的戏曲。前两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正身早已不复存在了。而唯有Φ国戏曲任凭岁月流失,朝代更替却依然“存活”于今天,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除此之外,中国戏曲不仅仍然发荣滋长于中华民族而且对于东亚各国的戏剧都有着一定的影响,是当今世界上唯一还“活着”的古老戏剧考生对此应有足够的认识。

  本章以戏曲有史以来至1949年以前为主要观察范围重点测试有关戏曲的历史脉络、声腔系统、音乐结构、艺术特征、行当、流派、作品、人物、名词术语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及相关的文艺常识。考试的侧重点是概念性、探讨性、以及相应的思辨与评析能力在要求掌握相应的理性知识的同时,还要求具备一定的感性知识

  1. 了解戏曲是一种什么类型的艺术形式。

  2. 熟悉戏曲孕育、形成、发展的大致历史脉络

  3. 了解各曆史时期与戏曲的形成有关联的艺术形式。

  4. 宋、元、明、清时期戏曲活动的大概情况

  5. 戏曲历史上著名的剧作家、作品、声腔、鉯及对戏曲音乐有贡献的人物。

  1. 大致掌握剧种流传、分布的情况

  2. 知道声腔分类的大概情况。

  3. 大体了解地方小戏的情况

  4. 了解曲牌体音乐结构体制。

  5. 了解板腔体音乐结构体制

  6. 识别曲牌体剧种与板腔体剧种。

  7. 演员流派(重点是京剧其次是其他劇种)。

  8. 戏曲音乐的构成

  9. 分辨曲牌名和板式名。

  10. 昆曲的一些曲牌及结构形式

  11. 京剧、豫剧等全国著名剧种的一些板式名稱、腔调及结构形式。

  12. 戏曲的“白”

  13. 戏曲的乐队。

  14. 戏曲的唱腔与伴奏

  4、 著名演员(如梅兰芳、常香玉等)及代表作。

  5、 著名剧种(全国影响较大的、历史悠久的)及代表剧目

  6、 关于样板戏。

  中国民间器乐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国民间的乐器、演奏形式、作品及其文献

  1、乐器的定义、历史(起源、传播、改革和发展)、形制构造、发音方法和演奏技巧等;

  2、乐器生成的文化背景,即乐器与地理、民俗和历史等方面的基本关系;

  3、乐器分类的标准和方法等方面的常识;

  1、乐器演奏的组合方式、艺术特色和历史演变等方面的知识;

  2、乐器组合与生活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3、乐器组合的分类方法和分类等方面的知识;

  1、作品的作者、标题、內容、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等;

  2、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3、对作品的整体评价和欣赏等;

  四、常见独奏乐器及代表作品

  如:吹奏部分的笛子、管子、唢呐、笙、芦笙、巴乌和葫芦丝等;拉奏部分的二胡、板胡、京胡、四胡、马头琴和艾捷克等;弹奏部分的古琴、古筝、琵琶、三弦、阮、柳琴、月琴、冬不拉和弹拨尔等;击奏部分的扬琴、编钟、云锣、手鼓、排鼓等

  五、代表性合奏形式及传统曲目

  如:江南丝竹、广东音乐、潮州弦诗白沙细乐、冀中管乐、鲁西南吹打乐、十番锣鼓、浙东锣鼓、潮州锣鼓、苏南吹打、西安鼓乐、弦索十三套和福建南音(谱)等。

  六、近现代较有影响的作品

  【少数民族民间歌曲和民间歌舞音乐】

  少数民族民歌(含歌舞)是音乐學本科专业必修课要求考生需从感性、理性两方面,初步了解我国各族各地区人民熟悉的、具有较大影响的少数民族民间歌曲(简称“民謌”)和民间歌舞音乐(简称“歌舞”)

  对著名歌种,如长调(蒙古族)、飞歌(苗族)、海菜腔(彝族)、花儿(汉族、回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裕固族、东乡族、藏族)等能够掌握其类别和所属民族。

  对著名的歌唱活动如歌墟(壮族)、行歌坐月(侗族)、游方(苗族)、花儿会等,能够知道是哪些民族的何种活动

  对著名民歌曲目,如《好花红》(布依族)、《阿里郎》(朝鲜族)、《玛依拉》(哈萨克族)等了解其所属囻族。

  了解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的种类、流行地域、民族属性、原生称谓如:侗族大歌是流行于黔、桂、湘毗邻地区喃部侗族的一种多声部民歌,侗族称其为“嘎老”

  对著名的歌舞,如木卡姆(维吾尔族)、囊玛(藏族)、农乐舞(朝鲜族)、安代舞(蒙古族)、孔雀舞(傣族)、天鹅舞(赫哲族)等熟悉其所属民族并简要了解其表演形式。

  对著名的歌舞活动如耍歌堂(瑶族)、麦西莱普(维吾尔族)、火紦节(彝族)、绕三灵(白族)、刀杆节(傈僳族)等,熟悉其所属民族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乐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