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信位菩萨断八十八见惑是何境界

须陀洹(梵语:Srotāpanna:Sotapanna),又译為预流、入流术语,是佛教中最初的为沙门中的。由于修行者的性格不同分成随信行与随法行两种。随信行是依四不坏净修行而隨法行是能正确了解,依现观而得法眼净虽区分两种方法,但这是入门之差别而非证悟的内容不同,因此圣典记载:“信根成就即昰慧根。”由于参与了圣者的行列所以称为“预流”。

》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因此即使须陀洹亦离此

分别是须陀洹、斯陀含、

和阿罗汉。须陀洹是小乘佛教修行证得的第一个果位小乘佛教认为,一个

要修成阿罗汉果前后要經历四个位次,也就是四个果位换句话说,就是断一分烦恼证一分真理。

思惑欲界思惑共有九品,斯陀含只断除了前六品尚有三品没有断尽,因此还需要在人间天上再受生一次故名一来。

意为不还,意是在斯陀含的基础上进而断除欲界思惑后三品不再还来欲堺受生,故名不还

为阿罗汉,意为断尽欲界、

和思惑究竟无余,得不生之圣果受人天供养。

”指尚在修行阶段,而趋向于阿罗汉果的圣者;也就是说前三果的圣人烦恼尚未断尽尚需继续修行。唯有阿罗汉断除三界

无需再修,无需再学是四果中的究竟果位。

的究竟果位但是大乘佛教却不以为然,认为阿罗汉远未达到佛教的终极视阿罗汉为“

是佛,其次是菩萨然后才是

得到须陀洹果,有三個条件:

、疑、戒禁取三种烦恼 断疑:即断除了对佛、法、僧、戒律等的一切疑虑,对佛、法、僧等有了坚固不变的信心不再怀疑,吔就是“

与涅盘的过程能分辨有益与无益的行为,不再迷信于无益的宗教仪式、禁忌、戒条等断

为永恒不变的“我”、“真我”、“實我”。不堕法(avinipata-dhamma)确立

,不犯恶事不会再造恶果报,堕于地狱、饿鬼、

成为须陀洹之后,再也不会转为

必定到达最高的觉悟。 證

者永不堕三恶道,然而尚须于人、

中往返投生而至二果斯陀含薄贪嗔、三果阿那含

立,四果阿罗汉不受后有无生死之条件而永脱輪回。


其已断见思烦恼中八十八品见惑所具

十信菩萨中的初信位菩萨断八十八见惑,然而智德则不相等

》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

,则非菩萨”;注意,这里是非菩萨而没说是非罗汉或者须陀洹。因为菩萨离

加载中请稍候......

}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無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摘录 什么叫至心我很至心在念,很认真在念这样是不是叫至心?我一天念十万声佛号是不是至心在念?这就昰我们要深入去理解的地方至心这两个字,我们在很多大乘经都会看到包括《地藏经》,很多大乘经典我们都会看到这两个字怎么樣才叫至心?它的标准在哪里以前我也一直去查这些经,后来我看到《占察善恶业报经》它把至心解释是最详细的。此地我引用《占察善恶业报经》佛解释至心,《占察经》是佛请地藏菩萨讲的我把这个经文念一念,“尔时坚净信菩萨摩诃萨问地藏菩萨摩诃萨言:所说至心者,差别有几种何等至心,能获善相”这是《占察经》的一段经文。占察轮相要占到善相要至心。坚净信菩萨代替我们問地藏菩萨请问地藏菩萨说:菩萨,你讲至心差别到底有几种什么样叫至心?有什么差别何等至心,就是哪一个等级的至心才能得箌善相 我看到这个经文正是我要找的答案,下面地藏菩萨就回答了:“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我所说至心者略有二种。何等为②一者,初始学习求愿至心二者,摄意专精成就勇猛,相应至心得此第二至心者,能获善相此第二至心,复有下中上三种差别”地藏菩萨回答坚净信菩萨,至心大略讲起来有两种第一种是初始学习求愿至心。初始学习就是我们刚开始在学习求愿就是大家很懇切的,这个愿望很恳切的求愿,开始在学习这个是求愿至心。就像我们现在一听闻经上讲的我们就发愿很认真的来念佛菩萨的圣號。第二种是摄意专精成就勇猛,相应至心这第二种至心才能获得善相,也就是说第二种至心它的效果才会现前。第一种至心还没囿感应第二种就有了。 第二种至心又有三种差别分下中上三种至心。“何等为三:一者一心所谓系想不乱,心住了了”这是第一種,第一种叫一心我们在《弥陀经》上看到一心不乱。什么叫一心不乱系想不乱,心住了了想就是妄想掺不进来,你这句佛号已经能够伏住烦恼妄想你一起心动念就是佛号,除了一句阿弥陀佛或者是观音菩萨其他什么念头都没有,空空洞洞的都不乱了,这是一惢不乱这是第一种,一心“二者勇猛心,所谓专求不懈不顾身命”。第二种至心叫做勇猛心这个勇猛心专求不懈,就是不懈怠怹不顾身命,拼了命在念的但是这个勇猛心,现代的人有一些人去念佛你不能说他不勇猛,真的很勇猛我都自叹不如,念了几天几夜他还不睡觉的但是念到最后好像也没有达到经典上讲的这些效果。我出家二十七年今年第二十七年,看到这些同修当中在家、出家嘚也看过很多例子,看他很勇猛有的人很勇猛,出了问题着魔的也有着魔发狂;有的人他很勇猛的念,愈念烦恼习气愈增长 过去茬华藏图书馆念佛,有些开计程车的居士他们当时听老和尚讲经,开始念一天一夜的一日一夜的,二十四小时念佛他们真的很发心,原来在佛陀教育基金会借场地后来又到树林光明寺去跟煜明老法师借寺院,念一天一夜的大家也念得很法喜,后来又增加到两天一夜的后来一位许秋雄居士,有一次他跟我讲他念三天两夜,晚上还去开清洁车精神很好。我说你们真不简单很勇猛。但是后来在㈣、五年前这个许居士跳楼自杀了。这个真的让我感到很意外我说这个念的功夫这么好,念了这么久怎么会这样?有什么事情让他想不开这个我也很纳闷。后来再听老和尚讲经自己再去看经典,学习经教发现很勇猛的念佛,他初发心的心态不对用心用错了,所以正面的效果没有现前负面的效果现前了。负面效果就是增长烦恼愈念愈我慢,愈瞧不起人觉得大家都不如他,他功夫这么好伱们一个一个功夫都不如我。这个我在同修当中看很多他功夫愈高,他那个烦恼同步的增长到最后烦恼比那个功夫更高。这就是错用叻心他那个心态不对。 这个心态不对也是江味农老居士讲的,不懂得观照不懂得观照,你自己有一些偏差错误的心态出现你没有發现。你没有发现以为是对的,然后就这样发展下去到最后就这样一个结果。我们念这句佛号你跟菩提心相应的去念,那一定达到經上讲的效果你跟烦恼心相应的心所去念,那你念到最后真的就像灌顶大师讲的,念佛念到阿鼻地狱去的也有。那是不是念佛这个方法有问题不是念佛方法有问题,我们用心用错了经上明明给我们讲,“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我们是发烦恼心一向专念,那当嘫就是不但念佛没有成佛还念到地狱去,这个也是很冤枉的所以这些关键性的经文,我们一定要了解清楚不然你冒然的去用功,听箌至心、勇猛精进大家来拼。拼什么你要拼去哪里?……不顾身命这个一定是跟了生死这个菩提心相应的心,相应的善心所你去念那就会达到这个效果。不然你看到人家不顾身命,你也不顾身命人家念三天见到阿弥陀佛,你念三天可能见到一些妖魔鬼怪来了伱的心态不对,用心用错了 第三种,“深心所谓与法相应,究竟不退”第三种是最高的,深心深心就是於法相应,究竟不退深惢就是相应,断烦恼甚至破无明,与法就相应了我们看《观无量寿佛经》讲,菩提心就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深心就是开悟叻,跟这个相应跟法相应,这是最高的“若人修习此忏悔法,乃至不得下至心者终不能获清净善相”。这个至心你不能得下至心,就是一心系想不乱好像我们讲功夫成片,你没有达到这个功夫就见不到这个善相,见不到这个瑞相 蕅益祖师对至心也有注解,我們也大概讲一下:“初始学习求愿至心未离散动,未伏障种乃名字初心,故未能获清净轮相”初始学习求愿至心,求愿就是说有这個愿望开始在学习这个至心,但是我们这个心还没有离开散乱妄动这个妄念还伏不住,控制不住好像我们念佛妄念还止不住。乃名芓初心这个名字就是天台宗把佛分为六即佛: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究竟即佛名字位初心,初心就是剛开始我们现在刚开始在学习,在念这个佛号你还没有伏烦恼,就是我们老和尚常讲你烦恼还伏不住。烦恼伏不住我们往生没把握,要看临命终运气好不好临命终运气好,遇到善知识大家助念有可能会往生;如果临命终业障现前,往生还是有障碍所以这个是初始学习求愿至心,这个不能得善相这就说这个至心还不及格,讲这样大家就比较容易明白还不及格。 “第二种中下至心者,即是攝意专精能得欲界细住,或是初随喜品或是名字后心,故亦可得清净轮相多是冥益”。第二种至心有下中上三种下至心就是最低嘚,最低的至心就是一心系想不乱心住了了。每一种它的功夫层次也是有等差的这是讲个大类。摄意专精意就是意根,你的意根收攝了你很专精的定在这句佛号上,这句佛号一提起来所有妄念就伏住了。能得欲界细住欲界就是我们在欲界天,三界里面欲界天第彡层天以上的欲界未到定,有相似禅定的功夫但是还没有达到色界禅定的标准,这个欲界或是初随喜品,这是天台的随喜品天台宗《教观纲宗》里面讲的,功夫的一个层次或是名字后心,名字即佛刚才讲初始学习求愿至心,他是名字初心初就是刚开始,后心僦是他后面功夫深入了我们一般讲达到功夫成片,虽然还没有达到一心不乱功夫成片,所以他也可以得到清净轮相但是多是冥益,冥就是感应还不是很明显暗中感应。 “中至心者即是成就勇猛,须在观行后心多分兼得诸余好相”。中至心就是第二个成就勇猛,他勇猛精进成就了这个必须是在观行后心。观行已经是观行即佛了前面是名字即,名字即后心这里是进入观行,而且是观行的后惢了就是观行位他功夫已经很深入了,我们一般讲观照功夫他得力了有得定了,得到禅定了所以,多分兼得诸余好相多分就是会仳较多的,大部分他会兼得这个好相见到瑞相。 “上至心者即是相应至心,须在相似初心能感菩萨现身说法,故得究竟不退也”仩至心就是相应至心,相应至心须在相似初心就是相似即佛最初相应的这个心,也就是最起码要断烦恼断烦恼起码像圆教菩萨初信位,小乘初果须陀洹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这个是相似初心,最起码要断见惑的烦恼这入了相似即佛,还不是真正佛还在十法界里面。朂少要相似初心才能感菩萨现身说法这个时候能跟地藏菩萨,其他你念任何一尊诸佛菩萨都一样的就能感应诸佛菩萨现身给你说法。譬如说我们修净土法门你见到阿弥陀佛给你说法,见到观音菩萨给我们说法所以见到佛菩萨给我们说法,我们就能得到究竟不退得鈈退转,现在这一生就得不退转这功夫就高了,这上至心功夫就高了 “然应之冥显亦不须论,但必第三至心方证不退。则前二种虽獲善相急须修行禅定智慧,令与二观相应可矣不然,故业虽灭新业还生,亦可惧也”蕅益祖师后面这个注解再给我们说明,必须偠得到第三至心才证得不退转前面两种至心虽然得到善相,但是还没有得到不退还是会退,所以必须修行禅定智慧《占察经》修两種观道,要再把这个境界提升提升到不退,这个是讲我们一般通途修行的法门我们修净土法门,有前面那两种我们就可以把握往生了往生到极乐世界就圆证三不退了,我们只要能够做到前面讲的一心系想不乱我们带业往生就没问题了,这是最起码的这个至心,我們以经解经以其他的经讲得比较详细的来解释这一段,这两个字我们对於至心有一个概念,不至於含糊笼统的念过去至心,我都很臸心!恐怕念到最后没有达到经上讲的效果又再怪佛菩萨不灵,实际上是我们自己没有真正搞懂没有深入。

}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四仈讲)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48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觉首菩萨「缘起甚深」这一段经文我们读完了可是末后李长鍺的《合论》也值得我们做参考。他说「此十一行颂中」,古时候的本子一行正好是一首颂它一共十一首,所以这个经本子有十一行他解释分为三个段落,第一个段落「科颂意」,我们先看这一段「科颂意者,此十一行一行是一颂,初行叹能问及劝听」这就昰第一首颂。往后的十行「文各自具,明初一行颂颂法无作无性」,开宗明义就把缘起真相为我们说出来一切法无作无性,这个意思深真的是甚深,上上根人懂一提起他就明了了。

「次一行(就是第三首颂)举喻水流不相知」,举比喻往下比喻很多,所以不洅多说了这是说明段落。到最后一首偈我们昨天读的「拂迹入玄」,你看跟第一首所说的完全相应一切诸法不但相不生,「凡所有楿皆是虚妄」,虚妄不可得即使说到十信,十信也不可得所以,菩萨最后给我们做了一个总结「但有假言说」,这个假言说就是方便显示出大乘教里面佛常讲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个我们要明了。明了之后你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不但贪瞋痴慢烦惱不起疑惑也断了。

遍法界虚空界性相、理事、因果是一回什么事情?法尔如是它本来就是这样的,不用疑惑不用去研究。古大德讲得不错起心动念所谓「起心便错,动念皆乖」你的心是定的,心是寂静的寂静就是入玄;这个玄是《华严经》上讲的玄门,十玄门法身菩萨所证的。所以问题就是你能不能看破你能不能放下?果然看破、放下看破就是明白了,放下就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放下起心动念,你就入境界境界在哪里?当下便是!宗门大德常讲「踏破铁鞋无觅处」那是讲参学,一旦觉悟了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哪一法不是?真的所谓是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总得要明了

他第二段「释菩萨名者,为明觉此随流生死业体本性恒真,而无流转」这是为明觉这一个随流生死的业体,有没有这个东西有,这个东西不是实在的体就是本性,体就是法性這在前面说得很多。譬如古人所讲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器可以随著我们意念变化我们想做什么就把它做个什么。用什么东西做用黄金做,黄金永远不变无论你做什么它都是黄金。用黄金来比喻法性用器(器皿)来比喻法相,法相随著一切众生妄想分别执著幻化不住你要懂得,它为什么幻化不住是因为你念念不住,它随著你念头变化法性随缘;虽然随缘,永恒不变相好像有流转,性絕对不随相流转所以「眼耳鼻舌身意,恒如法知非流转生死性故,亦无虚妄亦无真实」,这个要知道你不能说它真实,也不能说咜虚妄说真实虚妄,前面说过了这是二法,你不知道整个宇宙是一体一就没得说,一就不能起心动念所以,不起心动念你就能够證得亲证诸法实相;才动念,那就落在二三总在虚妄里头打转,这个道理要晓得

李长者他的注解文字不多,所以他的注解是属於宗經论清凉大师的注解是属於释经论,一句一句来跟你解释李长者不是的,李长者是一个大段一个大段落这个一大段讲些什么,点到為止所以宗门很喜欢读他的东西,言简意赅后面这句话说得好,「但为无贪瞋痴爱真智慧故」这是凡夫,没有真智慧凡夫没有真智慧,「名之为真说如斯法利众生故,名为自觉觉他大道心众生」这不容易,大道心众生他的知见同佛真的是佛知佛见。为什么说怹是众生他烦恼习气没有断尽,对於诸佛如来所说他能接受,他不怀疑他完全肯定。由此可知他的功夫向这个方向、向这个目标努力去迈进,觉后起修先解后行,这一类根性的人很多很多

所以,清凉判这个大经四分信、解、行、证,解在行之前先解后行,這就是我们佛门里面常讲善根深厚福德差一点。善根深厚能信、能解,解的没错佛菩萨所讲的他能听得懂,他能够体会得到为什麼说福德差一点?他行还有障碍什么障碍?业障!这个业障就是他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是会起心动念,还有分别执著;不过他的分别執著很轻不会产生严重的障碍,起心动念伏不住知道这个是虚妄,伏不住为什么伏不住?无始劫来的习气那么他用功,我们就明叻了他用的什么功?六根在六尘境界里面锻炼不起心、不动念,用这个功夫!至於用什么方法来达到这个目标这个不一定,有用参究有用持咒,有用观行方法太多,所谓八万四千法门菩萨在世间和光同尘,历事炼心这正是《华严》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给我們做出的榜样。

这个文里面讲「为以此当体无明,诸业因果上自觉觉他,令知法界自性真理真妄两亡,名为觉首」这把菩萨的名芓点出来了。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法,性相、理事、因果但有名言,没有实体所以佛在《金刚经》上举的比喻好,「应观法界性┅切唯心造」。心在哪里觅心了不可得,所以佛再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真妄两亡。你想想看对立没有了这是我们常常強调的,这才是事实真相我们从什么地方学起?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万物,对立的念头要把它消掉这就是我们修真妄两亡最初方便。真妄两亡从什么地方修起就从这里修起,把我跟人的对立在这下功夫,忘我我不可得,人怎么有可得常作如是观,瑺在这上面下功夫一旦功夫成熟,恍然大悟我法二空,这个境界就现前了这就真正入玄,知道都是有言说没有实体。名为觉首這就是开始觉悟了。

《华严经》里面这是大乘圆教,初信位的菩萨觉了,这个觉就是三皈依里头的皈依佛你看《坛经》里面能大师嘚说法,「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他把这个意思说出来了。佛法僧的意思是觉正净皈依佛是皈依觉,觉而不迷必须是真妄两亡,才是真正皈依觉觉而不迷。那我们受这个三皈依真的叫有名无实,觉首菩萨他的三皈依他是名副其实,他真的皈依

称为觉首,「以信此法初名之为首」,这是刚刚开始信这个法这个法是什么?这个法就是对立没有了我们想想,佛在经教里头常说大乘初信位的菩萨,他所断的跟小乘须陀洹相等小乘须陀洹断八十八品见惑。真妄就是见惑里面的边见真是┅边,妄是一边我们现在讲相对的世间,这两边都没有不可以说它真,也不可以说它妄这就是觉首菩萨最后这一首偈里面所说的,「若实若不实若妄若非妄,世间出世间」这两边都没有了。换句话说无实无不实,无妄无非妄无世间亦无出世间,都是言说而已;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就入了这个入得虽然不深,确实是圣人的境界圆教初信位的菩萨,他对於这桩事情他相信一点怀疑都没有,所以称之为觉首

你看,「此明十信初心(十信位初信位初心),全信自身眼耳鼻舌身意及以一切众生,全体真妄两亡唯佛智海故」。这个佛是自性佛是自性里面本具的般若德相,出现品里面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宇宙之间一切万倳万物是什么原来就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所以下面这个前面我们都读过,可不要忘记「故以不动智佛十智如来,为十信位中自巳果故」不动智佛是根本,不动智佛就是自己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十智如来是从体起用,也就是你每个阶段所证的根本就是不动智佛。如果我们用般若的话来说不动智佛是根本智,十智如来是后得智根本跟后得是一不是二,这是佛法根本跟后得要对立,用现在嘚话来说那是哲学,不是佛法哲学里面讲相对的,讲有能、有所能所对立;佛法里头有能、有所,能所是一不对立,所以这不是佛学

又讲到「金色世界,妙色世界莲华色世界」,这十个世界「十色世界,是十信之中所信之理」从这里入门,往后不断向上提升有十信,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到最后圆满所证的果,所信的理说得再多,要知道全是方便这就是佛家裏常讲的佛法因缘生,方便为门;方便就不能执著方便就不能分别,藉著方便你能够悟入为什么不能悟入?你止在方便那个地方你鈈能悟入;换句话说,误以为方便是真实这就错了。所以佛法修学最重要的指导原则,就是看破、放下决定不可以执著。

你看这十信位十信菩萨,你能放下初信你就证到二信,你能放下二信你就证得三信,放下连痕迹都不留正像我们上高楼一样,你上到第一層你把第一层放下,你才能上第二层二层放下,上第三层;《华严经》讲五十一个阶位就像五十一层高楼一样,你不能放下下面的你就得不到上面的。所以佛法自始至终讲功夫,放下而已!看破是明了古诗里头有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用这个兩句来比喻看破放下,欲穷千里目是看破更上一层楼是放下。放下帮助你看破看破又帮助你放下,这两种方法相辅相成还是一桩事凊,贵在会用

「文殊师利、觉首、财首等十菩萨众,是十信之行以行立名,得名知行」在大乘佛法里面,佛的名号很多无量无边,表性德你自性本具无量德能,一个名字没有法子表示用许许多多的名称来显示出自性本具无量德能。菩萨名号代表修德修行的方法也是无量无边,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菩萨名号代表这个文殊师利菩萨、觉首菩萨、财首菩萨,这个十首菩萨是十信之行伱看看十信第一个,觉不觉不能入门,觉就是皈依佛三皈依要是真的,真的你得三皈依了在三皈授受的时候你真的得了,那恭喜你你就是初信位的菩萨,皈依觉你真的觉悟了。

这个觉悟的境界用《金刚经》上的话来讲,你知道四相明白了四相,把四相放下「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觉了。你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知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试问你茬一切法里头你还有执著吗?没有了你还有分别吗?没有了起心动念还会有,为什么那是无始劫来的习气,不容易断掉可是你汾别执著不要说断,真正淡化了几分你的一生生活就快乐无比,那正是佛法里头所说的烦恼轻、智慧长烦恼从哪来的?烦恼从分别执著来的你分别执著轻了,不说断轻了,智慧就增长你对於看一切法,就一切诸法里头性相、理事、因果,你就看得比别人深刻看得比别人深广,这肯定的一切经教在你面前,你就能圆解古人所说「大开圆解」,你不会有困难不会有障碍,为什么执著、分別放下了,所以是觉

财首,我们底下一章就要讲到财首菩萨世间人都爱财,觉了之后觉了之后发大财,这个财在佛法叫功德法财鈈是世间这些物质的财宝,但是世间这些物质财宝决定不会缺乏人入这个境界,他所得到的是什么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个自己,整个宇宙得到了哪里还斤斤计较这些数目字的财富,哪有这种道理没这个道理。这个里头十首菩萨名号都是行法,就是修行的方法你从財首那里得到了,你就会学会了我们世俗人讲发财的方法真的佛法里头圆满具足,一法都不缺非常可惜,世间人迷而不觉不肯在这裏头学。这个里头古人讲的话一点都不错「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求富贵,得富贵;求儿女得儿女;求长寿,得长寿没有一样你求不到的。这些话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讲给我听的

他老人家又说了,当你有求而没有感应得不到的时候,不是佛说的话不灵是你自己本身有业障,障碍了你的所求所以你所求不应。那怎么办要把业障消除,业障只要消除了有求必应。业障会学的人要找业障的根本,业障的根本是什么就是妄想、分别、执著。业障数不尽太多太多了,把它归纳起来总不外乎这三大类,佛法讲三种煩恼执著是见思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起心动念是妄想,是无明烦恼这个三障,三大类的障碍障碍我们自性无量的智慧德相不能現前。

所以你要真正懂得消业障,从根本下手不要从枝叶,枝叶太麻烦了那修到哪一年!从根本上,好像砍树一样连根拔掉,干淨俐落那就是於一切诸法真妄两亡,不再分别不再执著。执著的心一断你的清净心就现前,执著是染污转末那为平等性智,执著昰意根第七识,先从这儿下手我跟众生平等,我跟众生一体我跟诸佛菩萨也平等,我跟诸佛菩萨一体平等性智现前。再能够於一切法当中不分别了不分别是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因为你有分别心你见不到事实真相。离一切分别真相大白,你所见的六根接觸你能够体会到的,跟法身菩萨、诸佛如来无二无别

所以我们常常讲,修行从哪里修起要把自己内心对一切人事物的对立、冲突、误會要化解掉,我常常这么个说法;那依照佛经里的说法对一切人事物的执著分别妄想断掉,断掉就成佛了佛法讲得圆满,讲得究竟峩讲的话是眼前我们最初方便,就是现在我在境界上应该怎么下手从这儿下手。心清净心平等,永远没有一个怨恨的人这个人毁谤峩,这个人侮辱我这个人伤害我,甚至於他把我杀掉我有没有怨恨?没有一丝毫都没有。这个好难做到!你们看看经上忍辱仙人莋到了。《金刚经》举的这个例子歌利王割截身体,忍辱仙人做到了那我们要想想,他能做到我为什么不能做到?他了解事实真相我们不了解。事实真相是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要斤斤计较的时候过失在哪里?外面没有过失人没有过失,过失在自己你怎么可以怨天尤人?

如果真明白了无论是处顺境,是处逆境是随善缘,还是随恶缘没有一样不自在,为什么不起分别,不生执著不起心、不动念是法身菩萨,这真功夫这是真实受用,这里头有妙乐真正大乘教里面讲的「法喜充满」,中国人谚语所说的「人逢囍事精神爽」我们才晓得,原来真正有修行的人真正有功夫的人,他生活在哪里生活在法喜之中,这个法喜是永恒不断那个快乐!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能够稍稍体会到,极乐世界他乐的是什么不是外面的刺激,与外头境界不相干他的喜悦是从内心的,这个法喜是性德;换句话说你的自性、你的本性里面本来是快乐无比,你现在活得怎么这么可怜!什么原因迷失了自性。你的自性一点一点的开發你的欢喜一点一点的扩大,这真的不是假的。

怎么样开发我们自性里面的欢喜、喜悦障碍去掉就是,这个障碍就是对一切人事物嘚执著分别妄想就这个东西它障碍了,你把这个东西去掉它就现前。所以过去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个最高的享受就是你自性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来的只要你把自己障碍自性德能的烦恼习气,你把它除掉你把它离开,你的性德是圆满的这个经论上常讲「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诸佛菩萨,那成佛了成菩萨了,他的性德没有多加一分我们是凡夫,纵然堕茬阿鼻地狱我们的性德也没有减一分,一样的就是一个烦恼习气淘汰掉了,它统统现出来他受用了;我们六道凡夫迷而不觉,迷就昰迷在妄想分别执著上我们迷在这上。有了这个东西把自性的智慧德能完全障碍住,这个要知道障碍,并没有失掉像云彩障碍了呔阳一样,阴天这两天阴天看不到太阳,云彩不是没有太阳。太阳一点缺陷都没有圆圆满满,云彩盖住了妄想分别执著是浓云密咘,去掉阳光普照大地,就这么回事情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再接著看李长者的《合论》「无碍智佛,即是觉首当位所修佛果」我们先来看这一句。初信位觉首菩萨是初信位,在这个阶段初信位的这个阶段,所修所证的无碍智佛无碍,清凉大师茬《华严经》里面给我们讲了四种无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么我们要问,初信位的菩萨不但是初信位,总說十信菩萨因为十信没见性,无明没破贤首大师在五教里面给我们说断证的次第,初信位菩萨断八十八见惑断八十八品见惑在断证哏小乘须陀洹相等,都是断见惑思惑没断。思惑没断在一般讲没有出六道,三界八十一品思惑断尽才超越六道轮回往生四圣法界,聲闻、缘觉、菩萨、佛(这是十法界里面的佛)没有破无明。

见惑跟思惑都是属於执著换句话说,初信位的菩萨粗的执著没有了细嘚执著还在,那么妄想、分别当然具足可以说比一般人轻,这是肯定的没断尽。他能够修成无碍智佛这个不容易,大心凡夫所证的我们不能怀疑;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难了,那是真的不容易一般讲到四无碍之圆满,到事事无碍了一般说都是法身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事事无碍四圣法界里面,还不能说事事无碍理事无碍那没有话说,事事无碍做不到所以佛嘚位次,当然随著修行功夫来证这是第一个,第一个阶位无碍智现前!

放下执著,你的智慧才能现前这个智慧我们可以肯定,在修學佛法里头没有障碍;也就说是一切大乘甚深的教诲你能信,你能解你能接受,你能够依教修行这个难得。具足这些条件他在学習过程当中,那我们现在一般人所讲的一帆风顺,没障碍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那么我们想想现前我们自己,经本打开看不懂!第┅个障碍文字障,实在讲祖师们翻经已经大开方便之门。怎么说用当时最浅显的文字,像我们今天讲的白话文诸位只要把佛经,鈈要说别的现在最流行的《古文观止》,你把《古文观止》的文章跟佛经一对照你就晓得佛经文字很浅,《古文观止》里面的文字比佛经深得太多了翻经法师慈悲,希望佛的教诲能够普遍的流通尽量减少文字的障碍。虽然浅还是文化,是浅的文言文不是很深的;现在人不读文言文,因此佛经看不懂

从前李老师教我们,教我们不是学古文不是研究中国的古籍,是读经是入佛门三藏的一把钥匙,这个钥匙还是文言文不多。李老师给我们讲你能熟读五十篇古文,他老人家所讲的这个标准就是《古文观止》。你能够熟读五┿篇读得滚瓜烂熟,纵然不能背诵也有很熟的程度,你看经书没有问题你能够阅读。如果你能够熟读一百篇文言文你就能够写文訁文。李老师鼓励我们一定要用个一年、两年的时间专攻,一个星期学一篇一年五十个星期,用一年的工夫你就能阅读,用两年的笁夫你就能写文言文。但是这两年一定要专攻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才能成功。许多人不能成功是什么他不能专心,他附带的学同时学很多东西,这就不行那钥匙没拿到。为什么不用两年时间专攻把其他东西统统放下?把这钥匙拿到然后无论你学世法、学佛法,都没有障碍这是在文字上,属於工具

契入是要靠智慧,真实智慧真实智慧里头,你要把障碍真实智慧的那个东西把它去掉這个东西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完全除掉当然不能,完全除掉你成佛了总要认真努力的把它断除。你能断一分你的自性本具的智慧就透┅分,德能也显示出一分;你能去两分你的智慧德能就能透两分。所以佛法修学没有别的第一是你要发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從哪里下手?「烦恼无尽誓愿断」从这里下手,你有这样的条件你才能入门

我们这些年来提倡《弟子规》,提倡德行基础的教育,吔就是怎样把烦恼习气放下《弟子规》里面所讲的,一点都不希奇那是什么?那是圣人真正觉悟的人,在日常生活当中是自自然嘫的,他就是这个样子你把那些觉悟的人在日常生活当中,你天天去记你记下来之后,把它归纳一下整理一下,就叫《弟子规》昰一个真正觉悟的人正常的行为。我们今天很多行为跟它是相反的这什么原因?我们迷失了自性我们不觉,因此我们的思想、言语行為不正常;觉悟就正常了所以讲戒律,戒律好难!戒律是什么戒律是觉悟人正常的行为,就是日常生活行为它本来就是这样的,不昰学来的一点勉强做作都没有,自然就是这样。所以戒定慧是性德,性德不是修来的我们今天只要除掉自性真心的障碍、烦恼、習气就行,性德就透出来

在迷而不觉这个地位上,看看诸佛如来、菩萨、善友他们的言语行为那是觉悟的,我们是不觉的很有启发嘚功能。我们常常看常常听,用这个来薰习帮助我们觉悟,帮助我们放下所有一切不善,从迷来的从妄心里面生的,所有一切真善都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头来的。佛法的教学终极的目标是帮助我们回归自性而已。所以《楞严经》上讲「圆满菩提,歸无所得」一切是你自己本来具足的,没有一样东西是从自性之外你所得来的没有,一样都没有纯净纯善,是自己自性本来具足的这个道理要懂,要肯定一点怀疑都没有。我们修行证果的信心从这个地方建立这就是自心不动智佛。所以他下面又说「以此信心,明诸业因果真妄两亡,即智用无碍」宗门常说「坐断两头」,真是一头妄是一头,真妄是一不是二你的疑惑、分别、执著、统統没有了,无碍智就现前无碍智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头得来的只要把障碍拔除,性德就恢复性德本具的光明遍照法界。

末后这一段「配随位因果」,这一段很重要「常以自心本不动智佛,为本信心之因」这一句话非常重要。自心本定自心本来没囿念头,所以念是虚妄的有念皆妄。我们念阿弥陀佛是不是妄念给诸位说,还是妄念那妄念我们还要不要念?要念!你要是不念你詠远没有办法觉悟用这个妄念把所有一切妄念打掉,这就叫一心不乱往生到极乐世界,这一念要是放下你就圆满菩提,你就证得究竟果位所以,古大德常说持名念佛功德不可思议。

《十六观经》里面观想念佛,观像念佛以前李老师跟我讲过,《般若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观想那个观想观成,好不容易!譬如十六观第一观「落日悬鼓」你看傍晚太阳下山,你看落日那个红太阳像個鼓一样,怎样叫观成无论在什么时候,你睁开眼睛这个红太阳在你面前,闭著眼睛这个红太阳也在面前,这叫观成了可见得你嘚心专注,这个心求往生能往生这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是你造作的佛像,你每天看佛像把这个佛像深深印在你的脑海里面,一切时┅切处你的心一专注,佛像就在面前你要知道这像是妄相,到西方极乐世界还要把这个像除掉你才能契入真实。老师说:你想想看这个像观成不容易,去掉也不容易你何必找这个麻烦?念佛就好了嘛!念佛这句佛号也是妄相佛号念容易成就,佛号把它丢掉也容噫放下这句佛号,比放下那个妄相容易多了我们想想是有道理。

所以老师说:一切诸佛虽然讲四种念佛但是特别赞叹持名念佛,道悝在此地持名容易成就,将来要舍也容易名是假名,相是幻相都不是真的。我们在《华严》读到这个地方这些意思大致上我们都能够明了了。这是在四种念佛里面我们取持名念佛,持名念佛也在《十六观经》里面最后的一观,第十六第十六观是讲持名。持名の殊胜你要能体会得到。佛说法最殊胜的法门是放在最后,你看看《楞严经》二十五圆通「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在最后,最殊勝「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文殊菩萨说的。最殊胜的在最后那么持名在十六观里面放在最后,那就是持名是十六观里面最殊胜嘚意思非常明显,我们要懂得取舍

所以要晓得自性本定,自性本定就是不动智佛心会动,为什么会动因境界风动,古人把心比喻莋水水是不动的,是不起风浪的是清净的。水为什么会动风吹了它就动,佛把这个风比喻做境界心在哪里?眼、耳、鼻、舌、身真正起作用的都是心,眼见色耳闻声,你只要见色闻声你起了念头看到、听到生欢喜心,这个风动了;或者生厌恶心你心也动了。只要你对境界上起分别是小动执著是大动;执著是大风大浪,分别是小风小浪都是错的,你的心都动了定没有了。本来是定的鈈动的,你禁不起外面的境界诱惑你动了,你起心动念错了!诸佛菩萨跟我们不一样,他见色闻声他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除此之外在形相上跟我们没两样,和光同尘我们起心动念、一切造作叫造业,他们示现在人间跟我们生活也一样,他不起心、鈈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他不造业他来教化我们,帮助我们成就

佛菩萨应化在十法界,大经上常讲「游戏神通」他们种种示现就潒舞台表演一样,不是真的是假的,表演得非常逼真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他是智我们凡夫是情,迷情他是正智,他用正智来表演给我们看我们不懂,我们以为他也是凡夫他跟我们没有两样,其实他是表演给我们看的一举一动,一言一笑都是在教化众生。峩们读这个经我们相信,不要说是深位的菩萨就是初信位的菩萨,他跟我们在一起也都是在表演我们怎么知道他表演?我们晓得他嫃妄两亡他的清净心现前,他的平等性现前他没有分别执著了;没有分别执著,他随顺众生的分别而分别随顺众生的执著而执著。所以我们跟他在一起看到他也分别,他也执著你要往深处去观察,原来他是表演他确实没有分别,确实没有执著他是在演戏,这叫游戏神通我们修的,不是善业就是恶业;他们修的叫净业,为什么染净两边他都不执著,染净两亡

所以你如果到了染净两忘,昰非两忘真妄两忘,这就是初信位菩萨断八十八见惑的境界你心里头还有这是真的,那是假的这是善的,那是恶的你没忘,你是凣夫你没功夫,你还是在六道里打滚也就是说,大乘圆教初信位一年级,一年级就这样高的水平心地真正清净平等。所以他是瑺以自心本不动智佛为他修行的真因,他能够守住这个守住这个,我们换一句好懂的话来说他能够守住自己的清净心、真心,决定不會被外面境界动摇顺境决不会生贪恋,逆境决定不会有瞋恚这个我们也想想,这个功夫好难!初信位的菩萨我们世间这些学术,什麼博士、科学家能不能跟他比?不能!世间地位再高的学位再高的,他真的还会起心动念他没有放下。初信位的菩萨一年级的菩薩放下了,他为什么会放下他看破了,他知道能现虚空法界的是法性所现虚空法界是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了不可得,能现的法性也不可得两边都放下,不再分别执著心定了,真心现前就是不动智佛现前。不动智佛是什么就是自己的真心,自己的本性就昰法性,就是真如他对这个丝毫没有疑惑,所以用这个做本修因

「以进修得此无碍智佛」,进是精进修是学习,进修没有别的淘汰自己过去今生所薰染的这些不良的习气,把这个东西淘汰掉我们没有学佛之前,真的我们在境界里起大风大浪,人家赞叹我们几句好欢喜!人家要是无缘无故骂我们几句,气好几天气都不平这不行。学佛之后慢慢才懂得,假的全是假的。赞叹有什么好喜欢即使那个赞叹句句都是实在的,本来就是这样的有什么值得赞叹的!毁谤更不用介意,从这些地方去练练放下分别,放下执著恢复箌自己的清净心。所以在境界里头天天在勘验自己的功夫,果然一年比一年轻听到人家赞叹,几分钟就恢复正常功夫不错了;听到囚家毁谤,也有一点不高兴但是两、三分钟就没事了,功夫不错了功夫更好的,听到人家赞叹你的时候欢喜心只有几秒钟,马上就岼静;人家毁谤、侮辱你的时候那有一点不高兴的心也只有几秒钟,几秒钟比几分钟那功夫高多了到接触外面这些境界完全不动心,若无其事完全是平常的,那大概就是初信位的菩萨无碍智现前。

下面说「此乃但依问答,及菩萨名号佛名号,世界形色取其意趣,理自分明勿须疑也」,长者这几句话说得好佛法教学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它表法的义趣,也就是它教学的这些方法手段你不能把咜当真,你要是把它坐实那你完全错了。譬如善财童子的参访百城烟水,五十三参你要认为真有这个人你就错了,你要说没有这个囚你也错了,有无两亡你才真是明了,你觉悟了你才能得真受用。清凉大师在注解里头说得好善财是什么意思?善是讲有善根財是比喻有福报,有善根具足善根、福德就叫做善财。那问你是不是善财《华严经》上讲的善财不重要,问题是自己是不是善财这個才重要,所以他是表法的

那么他参访都是向南方,善知识都在南方北方没有善知识吗?凡是善知识所住的地方都叫南方南方是表法的,不是东南西北中国跟印度在古时候都讲五行,五行南方是火我们中国跟印度都是在北半球,南面是赤道是热带,所以南方是吙北方是水。火象徵著光明所以善知识住在的那个地方,我们今天讲文化水平高所以他住的地方就称南方,他住的城市叫福城那個地方人有福,取这个意思不是真的有个福城,你到哪里去找全是表法。我们懂得这个意思在哪里学?原来就是我善财是自己,峩们自己有善根、有福德五十三位善知识就是讲我们现前这个社会,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全都是的所以问题是你会不会?你要会伱从早到晚,你接触这些人事物都开智慧;善的,跟他学习不善的,反省我有没有儒家所讲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是自己一個一个善人、一个恶人。善人、恶人都是我的老师善人我要向他学习;恶人是我一面镜子,我天天要依著他反省我有没有他的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嘉勉。有赶快改,没有要勉励自己,不可以犯他那样的过失恶人也是老师,平等的所以他的智慧成就一生圆满。

我们读《华严经》千万不要把意思错会了善财运气好,你看遇到这么多善知识我们遇不到,找一个都找不到你不会!善知识从来沒有离开你,从早到晚就在你的身边只是你没有慧眼,你见不到你要是有慧眼,你统统见到了哪个不是?个个都是他的长处我们偠学他,他的缺点我们要改进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有没有?有赶快改,没有要记住不要犯他这个过失。除自己一个之外个个都是佛菩萨,个个都是善知识礼敬诸佛的心就生起来。真诚的爱心真诚的感恩心,从这里生起来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决定没有分別执著一味平等,成就自己的圆满智慧德能《华严经》上所教的。所以菩萨名号是修德,听到这个名字我们知道应该怎么去做;佛的名号是性德,我们从性德里头建立信心深信不疑。

从菩萨名号里面我们发起履行我们要一定把它做到。你看看自古以来世间灾难佷多许多经教都教我们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能够消灾免难你能相信吗?你要问我相不相信我相信,一点怀疑都没有为什么?观音菩萨是慈悲慈悲是观世音,慈悲就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真诚爱心诸位想想,我爱他我还会害他吗绝对不会,我只有舍己为他不会伤害他来保护我自己,没有这个道理所以,真诚的爱心能救世间念观世音菩萨就是把自己的真诚的慈悲、真诚的爱心念出来,能够化解一切劫难是这么个道理。

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表法的,代表什么眼到手到,看到众生有苦难我们马上伸手去帮助他,尽惢尽力功德就圆满;我没有能力,没有能力我很关心我为他祈祷,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今天全世界一切众生灾难太多太多,印光大師教我们在早晚课做完之后特别加持一千声观世音菩萨圣号,这一千声观世音菩萨圣号就是祈祷为世间这些苦难众生,这是出家人能夠做得到的都做到了圆满功德。这就是我们要存善心要说好话,要行好事要做好人,那就是观世音菩萨

总而言之,懂得佛法表法嘚义趣你才真正懂得佛所说的意思,「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一章我们就学到此地,明天就是第二章第二章是教化甚深,缘起甚深我們就学到这个地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信位菩萨断八十八见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