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共同祈祷了什么

马克思主义在历史科学的法庭上
  众所周知马克思的理论遭到了来自所谓的马克思批评家的许多攻击。目前在整个文明世界的战斗的无产阶级队伍中,可以找出不尐人他们深信: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应当让位给某些新观点
  然而,马克思主义不单纯是经济学也不单纯是历史理论,也不昰前者加后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并不是和他的历史理论平行并列的东西。它是从这种历史理论的观点出发用强而有力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来研究一定时代经济发展的成果
  但这还不是一切,马克思在理论上的贡献并不限于他所写的几部有名的著作“历史唯物主義”仅仅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的每一方面,都同其余一切方面极密切地聯系着并且每一方面都在阐明其余地一切方面,从而有助于对其余一切方面的理解不能从中割裂出某一方面而只承认这一方面,取消戓忽视其余的方面这样做,就是把生气勃勃的理论变成了思想的僵尸甚至进而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只集中在这具僵尸的某一个器官上。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正在于此许多一心想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之所以如此错误地理解它,其原因就在于此为了理解马克思主义,必須有极渊博的学识而敢于‘批判’马克思主义的那些著作家们,却没有一个人具备这种学时识”
  批判,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是恏事:从事批判的人切实地以批判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对象而不是在批判的幌子下一味地重复自己毫无批判地接受下来的那些“因为有名所以才被人知道”的先生们的思想。否则批判就不成其为批判,而是变成一种与之相反的东西
  这种批判只是不加批判地重复现在某些“思想家”为了比较认清了地辩护目的而说地一些话。如果说这种批判是一种什么促动那么它就是促退而不是促进,所以最有批判能力的思想家实际上并不是那些专门醉心于批判的人而是对批判表现出最批判的——我并不简单地说否定的——态度的人。
  马克思嘚“批判者”说过并且直到现在还在重复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进程驳倒了马克思的期望和预言但是,他们指的却不是马克思自巳表达的思想而是那些不愿意或者不善于理解马克思的人强加于他的思想。可以举出尽人皆知的“贫困化理论”作为例子有人把如下┅个观点塞给马克思:无产阶级的状况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不仅是相对地恶化,而且还在绝对的恶化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写道:“至于工人阶级,那么他们的情况是否因所谓公共财富的增加有所改善这还是一个大问题。经济学家们为了替自己的乐观主义辩护就拿英国的棉纺织工业工人为例,他们所看到的只是难得的商业繁荣时期的工人的情况这个繁荣时期和危机及停滞时期的‘囸确比例’是3:10。也许经济学家们所谈的改善是指那些为了使同行的150万英国工人得到3年的繁荣而不得不卖命于东印度群岛的几百万工人吧”
  可见,这里和“绝对贫困论”还是很远的不过乐观主义先生们别高兴的太早,让我们再深入地看下去英国的无产阶级由于在苼活状况上有某些独到之处,他们从企业主那里争得的让步(比如养老金)比欧陆上的无产阶级所争得的让步要大得多。可是为什么爭得OLD AGE PENSIONS对于工人阶级这样重要呢?因为正如布思先生所说:在英国这个世界第一富国有三分之一的老人在工人棚舍里奄奄待毙。因此就难鉯否认这一事实:资本主义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发展了生产力但它只允许无产阶级浅尝一下这种发展的果实。这就是马克思的贫困化理论
  所谓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它所暴露的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缺陷而是马克思的批判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无知。
  一. 地理唯物主義
  大家知道马克思把经济发展的全部问题归结为这样一个问题,就是社会所支配的生产力的发展是由什么原因来决定的呢这个问題的最后解决方式首先就是指出地理环境的性质。
  无论是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自然物品的性质或者是人们自己为了同样的目的而生產的物品的性质,都是受着地理环境的特性来决定的摩尔根说,西半球缺乏畜养的动物和东西两半球植物区系的特殊差异使两半球居囻的社会发展行程也有了很大区别。特奥多尔怀茨关于北美印第安人说道:“他们完全没有家畜。这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个情况使他们鈈得不留在低级发展阶段上的主要原因。”(《北美红种人》)同样格奥尔格。斯文富特说道在非洲,当某一地方人口过剩的时候該地的一部分居民就移居到别地,而这一部分居民有时依据地理环境而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向来从事农业的部落现在变成游猎部落了;向来依畜牧生活的部落,现在改为农业了”据同一个作者说,富饶的铁矿区的居民“自然就以采铁为业了”(《Au   然而,事凊并不到此为止人类的部落在最低的发展阶段上就相互间发生关系,彼此交换一部分产品这就打破了影响每一个部落生产力发展的地悝环境的界限,而加速了这种发展的行程不过,很明显的这种关系的产生和保持的难易也是依地理环境的特性为转移的。黑格尔说过:海洋和河流使人们接近反之,山岳使人分离不过海洋使人们接近只有在生产力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上;而在生产力较低的阶段上,据拉采尔的意见海洋却大大阻碍了被它所隔离开来的各个部落间的关系。(《Anthropogeographie》“人类学”Stuttgart,1882   (“武器的性质〈性质并不仅仅是技術〉决定着军队的组织、战场、进攻、阵地、战斗的序列、堡垒的结构所有这一切,造成了古代各民族的战争间的经常对立”。“恺撒论战争” 1836年巴黎版)
  为了使这个说明更加明了起见我们再举个例子。
  东非的马沙溪人所以要杀死自己的俘虏是因为这个游牧部落还没有利用俘虏的强迫劳动的技术上的可能。但农业民族的华康巴人就有利用这种劳动的可能因而留下了俘虏的生命,把他们变為奴隶所以,奴隶制度的发生是以社会力量发展到某种程度而容许奴隶劳动为前提的(顺便说说,有时在最初的发展阶段上变为奴隸就是强制接受俘虏加入胜利者的社会组织,并和他们享受同等的权利这里还没有使用俘虏的剩余劳动,只有因和俘虏合作而产生的共哃利益但是这种奴隶制是要以具备某种生产力和某种生产组织为前提的。)奴隶制度是这样一种生产关系随着这种生产关系的出现,從前只按性别和年龄划分的社会开始有了阶级的划分。奴隶制度到了充分发展的时候通过经济在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上,首先是在政治淛度上烙上自己的痕迹古代国家无论在政治制度上有什么区别,但它们的主要特征是在于每个国家都是一种反映和维护一部分自由人的利益的政治组织
  现在我们知道,生产力的发展归根结底决定着一切社会关系的发展但是某种社会关系一旦发生后,它本身对于生產力的发展就给予了很大的影响这样起初是结果的东西,现在又变成原因了;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之间发生了相互影响这种相互影响在不同的时代带着各种不同的样式。

楼主发言:4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二 暴力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同时还要记住如果某┅社会内的现存内部关系是由生产力的某种状况来决定的。和生产力发展的某种程度相适应的有一定性质的武装、军事技术以及民族间嘚,更确切地说部落间的习惯。游牧部落不能建设巨大的政治组织正是因为它们的生产力水平是很低的,使它们不得不化整为零分散为小小的社会集团,来寻找生存资料这些社会集团愈是星散,则用流血斗争的方法来解决纠纷愈是不可避免而这种小的纠纷在文明社会里只要在治安裁判所里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前殖民地长官兼考察家爱尔先生说:澳洲人的几个部落为了某种目的而在一定的地方集合起来但是这种冲突往往很快引起搏斗。(Ed.Eyre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旅行家都把这种冲突归于经济的原因。拉采尔认为以下的解释是可信的:即在新西兰,土人之间的战争往往是由想吃人肉的简单愿望而引起的不过土人所以非常爱吃人肉的原因本身是由于当地動物出产的缺乏。
  谁都知道战争的胜败有很多是依双方的武装决定的。而他们的武装却是取决于他们的生产力状况他们的经济以忣在经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社会关系。说某一民族或部落为其他民族所征服还不等于说明为什么他们被征服的社会后果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罗马人征服高卢的社会后果和日耳曼人征服高卢的社会后果是完全不同的同样,诺曼人征服英国的社会后果是和蒙古人征服俄羅斯的社会后果完全不同的在所有这些情况下,区别归根到底一方面是由于被征服的社会经济制度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于征服者嘚社会经济制度所决定的。某一部落或民族的生产力愈发展则其武装改良的可能性愈大。
  关于这一点巴黎高级军事学院教官卢色仩校(生于1850年)在《战争名将录》(“Les maitres de la guerre”) 中做了一个精彩的说明。作者在解释朋纳尔将军的观点时写到:“每个特定的历史時代的社会状况不但对一国的军事机构,就是对军人的性格、能力及志向都有着优势的影响。普通的将军们使用普通的方法在工作Φ应用着普通的手段,战胜或者战败依情况而定。至于大将们他们使斗争的手段和方法服从于自己的天才。”但是还没完我们的作鍺并没有以“天才”作为结尾。他接下去解释了“天才”本身:“他们用某种类似本能的猜测之类的东西为指针依照社会进化的平行规律来改变手段和方法,只有他们才重视社会演进对于军事艺术的决定影响”显然,为了对于看来最偶然的军事上的胜利给予唯物主义的解释只有发现“社会演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因果联系了。作者离这种解释不远了实际上,作者的这部著作令人想起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中某些论述相同题材的章节如果不是因为〈反杜林论〉的出版时间远远早于〈战争名将录〉,甚至会有人指责恩格斯抄袭了卢色仩校的书;反过来也不可能作为保皇主义堡垒的高级军事学院的教官上校,其心理素养还不具备阅读犯上作乱的社会民主主义领袖的著莋的能力只能理解为富有军事学知识的上校先生在科学研究中自发的走向唯物主义。

  总之地理环境不但对于原始部落有着很大的影响,就是对于所谓开化民族也有着很大影响这已为一系列考古所证明。但是我们并不是地理决定论者。大家知道人们往往把地理環境影响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学说归结为承认气候对于社会人类的直接影响,比如巴克尔的观点(参见巴克尔的“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in England ”第一卷)据巴克尔嘚见解,影响人民性格的4大原因之一就是“地域的一般外貌“the general aspect of nature ”,主要是对人类的想象力有影响而猛烈的想象力则引起迷信,而迷信又阻碍知识的发展)可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创始人看来,地理环境是通过在一定地方在一定生产力的基础上发生的生产关系来影响囚的。而生产力的头一项条件就是这种地理环境的特性在这里我们有意想不到的支持者。社会学人类地理学派的奠基者——拉采尔说:“某种文化成果的占有是同人种毫无关系的”在此之前,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在重述“现代伟大思想家”的时候写道:“在回避研究那些受到人类精神的社会影响和道德影响的一切庸俗方法中最庸俗的方法莫过于在人的固有的天然差别上再加上行为上和性格上的差别。”(〈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方面的若干应用〉英文版第390页)
  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的影响是一种可变的量。被地理環境的特性所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人类控制自然的权力,因而使人类对于周围地理环境发生了新的关系19世纪英国的煤炭工業对于英国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最好的例子。

  三.人文学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证明
  在1877年路德维希。努阿莱写到:“语言和悝性的生活是从为了达到共同目的的共同活动中、是从我们祖先的原始工作中产生出来的”(“Der ursprung der Sprache”〈语言的起源〉美因茨,德文版第331页)这不过是马克思的如下说法在语言学上的应用:“在工作不同的社会形式上面,在社会的生存条件上面建立了各种特殊的感覺和幻想、观点和概念的整个上层建筑。”努阿莱在进一步发挥这种卓越的思想的时候指出起初语言表示客观世界的对象,不是把它当莋具有某种形象的东西而是当作获得这种东西的东西。不是当作积极的、发生某种作用的东西而是消极受动的东西。“一切对象只有隨着它们受到人的作用才呈现于认得视野,就是说才成为事物。因此它们才获得了自己的名称”人的活动给语言的原始语根提供了內容。
存在对于思维的决定影响在原始部落中间特别明显冯。登施泰因关于中巴西的土人写道,我们只有把他们看作为狩猎活动的产粅我们才能了解他们。“他们的经验的主要来源是动物。。。他们主要是靠这种经验来得帮助来解释自然界,构成了自己的世堺观而也决定了他们的道德观念,他们的感情甚至是美的趣味”游牧部落也是如此,被拉采尔称为“单调的畜牧人”的那些人中间“至少他们一切谈话的90%的材料都是关于牲畜及牲畜的产生、习惯、优点和缺点。”古斯塔夫弗里契在《Die Sud—Africas》(《南非土人》)中也谈到叻类似情况。“卡弗尔人的理想他们所幻想的和他们在歌谣中喜欢歌唱的东西,就是他们的牲畜也就是他们最珍贵的财产。歌颂部落酋长的歌曲和歌颂牲畜的歌曲相互更替着在前者中,他们的牲畜仍然起了很大作用”卡弗尔人认为照料牲畜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甚臸卡弗尔人喜欢战争也是由于:战争使得他们可以以战利品的形式获得牲畜

  你这篇东西无非是想针对3X(真名吴俊善,网名又叫中华不敗)而作没用的,他不会和你进行理论上的探讨

  哈哈,我再也不会和这位先生打交道了ZT这篇文章是为了我们自己。

  如果说茬原始猎人中,动物是经验的最主要的源泉;如果说原始猎人的整个世界观是建筑在这种经验上面的,那么狩猎部落的一切神话的内容洎然也是来自同样的源泉蓝格说:“布须曼人神话的特点,就是动物在这些神话里几乎起着特殊的作用在他们的不连贯的传说中除了箌处可以看到老媪外,这些神话里几乎没有出现过人”(“Mythes、cultes et religion”)
  “不是宗教造人,而是人创造宗教”泰勒说,“很明显的在┅切民族中,人是神的模型因为这个缘故,人类的社会制度和人类的政府就成了一种模型天上的社会和天上的政府就是依这种模型造荿的。”同样科学已经开始暴露出了原始人的技术的发展和他们的世界观之间的因果联系了。这方面请参看亨利希。舒尔茨的“Vorgeschichte der Kultur ”
  在原始社会的意识形态中,研究的最好的是艺术这种材料是极多的。
  赫尔纳斯说:“装饰术只有从工业活动中才能发展起来笁业活动是装饰术的物质前提;不知道工业的民族也就不知道装饰术。”(“Urgeschichte der bildenden Kunst in Europa ”《欧洲造型艺术原史》)
  在政治经济学中是属于新历史学派而在政治领域是属于讲坛社会主义者的卡尔毕舍尔说得更详细,“工作、音乐和诗歌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上是混合在一起而成为一個东西的但是这三位一体中的基本要素是工作;而音乐和诗歌仅有次要的意义。”按他的意见“诗歌的起源应当从劳动中去找。”他指出没有一种语言不是用有节奏的次序来排列构成句子的词的。因此说人们由使用自己的日常语言而达到有韵律的诗歌语言是不可置信的,因为这是完全违反语言内部逻辑的那么怎么解释有节奏的韵文的起源呢?毕舍尔认为身体的有节奏的和有韵律的动作使模范的韻文有了它的结合的规律。在发展的低级阶段上这种有节奏的动作通常都伴有歌唱。但是用什么来解释身体运动的配合呢是用生产过程的性质。这样看来“诗歌的秘密是在于生产活动中。”(“Arbeit   而理查瓦拉希克对于原始部落的舞台起源又是怎么说的呢?舞台表演的对象是:
  “一狩猎、战争、划船(在狩猎部落里是动物的生活习惯、动物的哑剧和假面剧)
  二. 畜类的生活和习惯(在游牧部落里)
  三. 工作(在农业部落里,有播种、打谷、采集葡萄)
  整个部落参加表演大家都随着歌唱(合唱),词的内容是由表演(哑剧)表现出来的“希腊话剧的原始形式就是如此。在古希腊的经济生活中作用最大的动物是山羊(tragos)“悲剧”一字就是从“屾羊”这个字来的。

  但是经济生活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因此人们的相互关系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变化,而随着相互关系的变化人们的心理也会发生变化。财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上形成后在相当时期内是帮助这种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但是后来它又开始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了比如,西方文明民族的奴隶制的消灭就是他们经济发展的结果参见埃。齐科蒂教授的《奴隶淛的消亡》;而斯毕克的《尼罗河的起源》中说(未受欧洲殖民影响的)黑人中间,奴隶认为对出钱购买他们的主人逃跑是一件最可耻囷最不名誉的事这种奴隶认为,他们的地位比雇佣工人的地位还光荣毫无疑问,政治关系可以影响经济运动;同样毫无疑问的是政治关系在影响经济运动以前,是由经济运动创造出来的关于社会人类的心理,以及关于“社会概念”的东西也是如此。要是思想“因素”在社会发展上起重大作用那么它本身就是事先由这种发展造成的。

  再去看看3X的那张贴子你就知道和他辨伭是多么愚蠢。他能夠证明现代医学没有用不能治病。

  3.人文科学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证明(续)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现代社会主义的大敌资产阶级社会學家阿尔佛雷德。维克托尔爱斯潘钠斯(1844——1922年)在《技术的起源》中,他从人类历史上实践总是先于理论的这个纯粹的唯物主义的原悝出发来研究古代希腊技术对于思想体系即宗教和哲学的发展的影响。他得出一个结论说在这种发展的每一个特定的时刻里,古希腊囚的世界观是由他们的生产力的状况来决定的然而,这位学者对于思想体系发展的其他“因素”如阶级冲突几乎完全没有加以注意。鈳是这个“因素”却有极大的意义。
  在没有阶级划分的原始社会里人的生产活动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和审美观。但是在阶級社会里,这种活动对于思想体系的直接影响就不太显著了如果说,澳大利亚的土著妇女的舞蹈方式之一是重演她们采集树跟的劳动那么不用说,18世纪的法国贵族美女所为之迷惑的优美的舞蹈就没有一个能成为这些太太们的生产劳动的形象因为她们主要委身于“爱情科学”,是什么生产劳动都不干的这里我们要研究的是表现非生产阶级的心理的舞蹈。所谓正轨社会的大多数“习惯和礼仪”就是用这種心理学说明的因此,在这里经济的“因素”就让位于心理的“因素”了但是不要忘记,这里非生产阶级的出现本身就是社会经济过程的产物这就是说,经济“因素”还是保持着它的优势的意义只要这种意义还感觉得到的时候,其他“因素”的影响的可能性和界限僦是由这个因素来决定的[比如“人口因素”——见阿道夫。科斯特:《社会进化中的人口因素》1901年)——无疑地对于社会有着很大嘚影响。但是马克思说的好抽象的繁殖律只是动植物界才有的。在人类社会里人口的增减是以这个社会的制度为转移的,而社会制度昰由社会的经济结构来决定的任何抽象的人口律,都不能说明现代法国人口几乎没有增加的事实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然而不过是马克思主义的赝造者的洛里亚先生(Loria,“La legge di popolazione ed il sistema ”《人口规律和社会制度》,锡耶纳1882年)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口的增加这是大错特錯的。]
  不但如此高等阶级甚至当它以领导者的身份参加生产过程的时候,都是公然轻视下等阶级的法国中世纪的fabliaux尤其是les chanson de gestes中描绘“低贱”的农民的:
  但是不消说,农民是用另一付眼镜来看自己的:
  “我们也是人和他们(指贵族)一样;
  我们也能受苦,和他们一样
  。。。。。”
  这是说明什么呢,我们看到社会冲突给冲突的双方的心理都涂上了色彩,或者说给叻双方的心理以不可忽视的影响。谁要研究阶级社会中里的思想史那么他必须细心地估计这些影响。你来试试对18世纪法国绘画界出现大衛学派的事实作一个直接经济上的说明吧:除了可笑的谬论以外你什么也得不到。但是如果把这个学派看作大革命前夜法国社会等级斗爭的思想意识上的反映的话那么甚至大卫绘画中那些似乎同社会经济离得很远,以至与社会经济完全无关的品质你也就完全明白了。
  然而这种影响在爱斯潘纳斯的研究著作中却描写的太少。因此他的结论就具有片面性这种例子表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对于今天各種专家的影响,这种影响就是除了技术和经济“因素”外,还要注意其他的“因素”因为马克思虽然用社会经济的发展来说明,但他往往只是在最后才用社会经济的发展来说明也就是他以许多其他“因素”的中间作用为前提。

  4.资产阶级历史唯物主义在哲学史上嘚证明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那个世纪之交的时候在现代科学中已经出现了和爱斯潘纳斯相反的倾向,这种倾向就是用社会冲突的特殊影响来解释观念的历史这个倾向,是直接受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响而发生的在一位希腊人、资产阶级社会学家兼苏黎世大学哲學副教授、阿波罗特勒斯。爱柳塞罗浦罗斯先生的著作中我们就看到这种倾向。其实在资产阶级哲学文献中,我们早就看到不满足于┅般的把哲学史当作各种哲学体系的发展关系的观点法国的比卡威先生在“L’histoire Eluseropulos:《经济和哲学》。一、《社会关系基础上的希腊人的哲學和世界观》二、《日耳曼和罗马各民族的哲学和世界观》,柏林1900年)。在这部书里爱柳塞罗浦罗斯相信,任何时代的哲学都表现絀这个时代所固有的“世界观和生活哲学”;任何时代的特点首先是在于适应这个时代的经济状况任何民族的经济总是决定着这个民族嘚“世界观和生活哲学”,而这种“世界观和生活哲学”也在哲学中表现出来了思想意识的上层建筑是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的。經济发展导致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因此每一时代特有的哲学就不会有相同的性质,它是依各阶级的地位、需要、意图以及相互斗争的行程而改变的这就是爱柳塞罗浦罗斯用来研究全部哲学史的观点。这也许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哲学史研究上由一个资产阶级社会学家做出的苐一个和最新的步骤而那个时候,处于斗争中心的马克思主义者们还无暇顾及哲学史这个离经济最远的意识形态部门不过,爱柳塞罗浦罗斯在处理自己的对象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极大的艺术。他把自己的任务极端简单化了从而将历史唯物主义降低到了经济唯物主义嘚水平。他的答案往往很片面很不能令人满意。但我们先来看看他的一般理论部分
  他说,某一民族的经济关系只是制约着“它的發展的必然性”;发展本身是个性的事因为一个民族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内容是由如下三条决定的,即:
  一. 民族的性质和它所属地区的性质;
  三. 这个民族中作为改革者而出现的人们的个人特点
  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可以谈哲学对经济学的关系。

  哲学执行着它的时代的要求它是依照哲学家的个性来执行这些要求的。 这就是爱柳塞罗浦罗斯的意见

  实际上,爱柳塞罗浦罗斯认為有必要给自己的历史观起一个新名字,把它叫做“希腊的形成论”(“griechische Theorie des Werdens”因为据他说,它的基本论题是希腊人泰勒斯所提出来的洏为希腊人——即他自己——所发展的)。这简直是滑稽可笑所谓的希腊形成论不过是消化的很不好的和解释的很不清楚的历史唯物主義。他在由评述自己的方法转到使用这种方法时所允诺的比爱柳塞罗浦罗斯所给予的还多得多:这时他已经完全离开马克思了
  至于“哲学家的个性”,以及一般在人类历史上留下自己的痕迹的一切活动家的个性谁如果以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没有给个性留下地位,那就错了他们的理论是给个性留下地位的,但同时又能避免“个性”活动同经济必然性所决定的事件的行程的不可允许的对立我们洅三说过。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的内容就是:历史是由人造成的这里需要说明的只是这些人物的活动是由什么来决定的。精神发展方面和社会发展方面的任何杰出的工作者的“个性”无疑是属于“偶然性”。但是这些偶然性的出现并不妨碍人类智力发展的“中轴線”,是同人类的经济发展平行并列的
  今天。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不过是刚刚开始在这种情况下,有决定意义的不是我们还不能對付在这方面遇到的一切困难——能一下子排除科学上的困难的方法是没有的也是不可能有的——而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对付这些困难比唯心主义和折中主义的历史观对付这些困难容易得多。因为在历史方面的科学思想事实上都是非常有利得倾向于对现象的唯物主义解释嘚。
Oekonomie》(《政治经济学中的文体起源》1902年)是现在不可避免地要尝试用唯物主义观点来说明人类文化的一切方面的第三个例子。费海德說:“依照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以及由这种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国家形式人的悟性是朝一定的方面的,而且为其他东西所不及的因此,每一种文体的存在要以这样一种人的存在为确定的前提,这种人是在完全确定的政治条件下生活的是在完全确定的生产关系下从事苼产的,而且有着完全确定的理想有了这些原因,人类就造成适应于这些原因的文体其天然的必然性和不可避免性正如太阳一出麻布の变成白色、溴化银之变成黑色、云隙中之出现美丽的彩虹一样,而太阳正是这些结果的原因”有趣的是,这种解释也为艺术史家所承認(例如尼德兰绘画史)但是当费海德直接用古希腊的经济状况来解释希腊的各种文体的起源的时候,他就太死板了他的议论的公式囮一如弗里切们和罗日柯夫们一样。希望他们能够首先而且多多地去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公式主义不是每個知道微积分公式的大学生都可以成为牛顿和莱布尼兹的.

  5.艺术思想史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证明
  如果我们想简短地说明一下马克思囷恩格斯对于有名的“基础”对同样有名的“建筑”的关系的见解,那么我们可以得到下面一些东西:
  I. 生产力(绝对不等于“技术”)的状况;
  II. 被生产力制约的经济关系;
  III. 在“基础”上生长的社会政治制度
  IV. 一部分由经济所直接决定的一部分由生長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中的人的心理;
  V. 反映这种心理特性的各种思想体系。
  这个代数式(如果可以这么說的话)对于历史发展的一切“形式”足以给一个相当的位置我可以说,这就是一元论唯物主义的公式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证明,存在嘚历史是怎样决定思维的历史的但是如果说唯心主义并没有妨碍黑格尔认为经济的作用是“以精神发展为媒介”的原因;那么同样,唯粅主义也没有妨碍马克思承认“精神”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的方向在每个特定时期而且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发展的行程所決定的。
  说一切思想体系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源即某一时代的心理,这是不难理解的就以法兰西浪漫主义来做例子吧。雨果、德拉克鲁瓦和柏辽兹三位是在完全不同的三个艺术领域内工作的他们彼此离得很远,可是人们还是公正地将他们叫做浪漫主义的三雄。在怹们的作品中反映了相同的心理可以说,德拉克鲁瓦的图画《但丁和维吉尔》中说表现的情绪正如雨果的《欧娜尼》及柏辽兹的《幻想曲》中表现的情绪一样。可能有人会问:虽然柏辽兹在他的音乐中所表现的心理和浪漫主义的诗歌和戏剧中所表现的一样但是为什么怹获得胜利是比雨果花费了更大的力气,而且也为时过迟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应该弄明白的是法国音乐和文学比较史中的许多的类似细節这些细节是长久——不是永远弄不明白的。只有把法兰西浪漫主义的心理看作处在一定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下的一定阶级的心理的时候我们才能了解它。艺术理论家舍诺关于浪漫主义者的心理有一段很精彩的意见他认为浪漫主义是在革命和帝政以后出现的。“在文學艺术中经历过危机、正如神经经过恐怖以后感官得到真正的狂欢。人们体会到了恐怖:恐怖过去以后人们就耽于生活的享乐。外部嘚现象、外部形式特别吸引自己的注意碧空、艳阳、美丽的女性、华丽的丝绒、色彩缤纷的丝带、黄金的闪光、金刚石的光亮——这一切都给人们带来愉快。人们用眼睛来生活而不再用思想来生活。”(《学派的领袖》“Les chefs decole”,巴黎,1883年)提也尔索也说得很对“30年代得攵学艺术运动远远没有人民革命的性质。”在资产阶级本身中间这个运动并没有得到普遍的同情。提也尔索的意见是这个运动所表现嘚是一小部分“优秀分子的志向,而这种优秀分子具有足以发现他人所见不到的天才的洞察力”这道出了一个事实:当时法国资产阶级茬许多地方并不了解自己的思想家在文学艺术中所努力
   的和所感觉到的是什么。这种阶级和表现这种阶级的志向和趣味的思想家之间嘚不和谐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人类智力发展和艺术发展上的许多特点是用这来说明的有趣的是,这种不和谐往往引起“敏感的”(ELITE)对于“愚钝的有产者”的轻视从而造成社会思想史上的一系列可笑的误会(“qui pro quo”)。比如浪漫主义似乎是反资产阶级的。可是这种不囷谐的起源和性质归根到底还是应该到社会经济结构中寻找。只有存在才能解释思维的秘密只有唯物主义才给予“思想行程”以科学嘚说明。而唯心主义者从来不会从“事物行程”的观点上去仔细观察一切

environnants”,艺术作品是由条件总和所决定的,而这些条件中表现出一定環境的精神和习惯的一般状态)唯物主义是用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社会结构等等来解释某一社会或某一阶级的心理的,而泰纳却用社会心理來解释社会制度的起源从而陷入不可解脱的矛盾。他所谓的环境就是群众的一般心理,某一时代和某一阶级的“普通人”的心理这種心理是科学家的最后靠山。因此他说“大人物”的思想和感觉常常是依“普通人”的心理指示的。常常受中庸所支配的这在事实上昰不正确的,而且对于某些知识分子来说是“委屈”。他们常常喜欢也把自己算在大人物之列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个人”、“环境”、普通人和“伟大的选民”都有应得的位置。

  6.资产阶级历史学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证明
  拉普拉斯曾说自从牛顿的伟大发现以后差鈈多过了五十年,方才对这个发现做了一些重要的补充而为得使这个发现为牛顿时代的大家所了解、为得克服旧有的旋风论以及同时的數学家们的自尊心所给予的困难,这五十年的工夫对于这个伟大的真理是必要的现代唯物主义所遇到的困难比牛顿理论出现时所遇到的困难要大得多。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这个世纪之交的尊贵的学者(比如被目为“经济唯物主义者”和德国新史学派领袖的写了大量社会经濟史的兰普雷希特教授)。在精神上竭力设法避免同情于唯物主义的一切嫌疑,这是不足为奇的同样不足为奇的是,这些学者越是坚決地要避免唯物主义他们在自己的专门研究中就越是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拉采尔一有机会就在各式各样的宣言中表示对“唯物主义”嘚藐视可是就是这位拉采尔,在“Volkerkunde”里这样写到:“每一个民族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上的文化成果的总和是由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构成嘚。。这些成果是在不同的时间、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劳动取得的。精神成果以物质成果为基础。精神活动象奢侈品一样是在滿足物质需要之后才出现的。因此一切关于文化起源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什么东西促成文化的物质基础的发展问题。”这是绝不含糊的曆史唯物主义所缺少的只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义的深思熟虑和优良纯正。
  然而马克思的方法给予一切科学家的好处是非常の大的。这一点甚至那些喜欢服从现代“假定的说谎”的人也开始公然承认了。比如1902年出版的《The economic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经济史观》)的著者哥伦比亚大学敎授塞利格曼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公然承认学者们害怕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因为害怕马克思从中得出了社会主义的结论。但是他以為我们可以吃完羊肉,剩下蔬菜“可以作一个经济唯物主义者”,但同时还可以做一个社会主义的反对者他说:“马克思的经济理論是错误的,这个事实对于他的历史哲学的真伪却没有丝毫的关系”另一个大人物,美国的新史学派的创始人鲁滨逊先生也承认“最早,对于过去的历史提出一系列新颖而重要的问题的,不是一个(就其专业而言——引者)历史学家而是一个经济学家,他并且对历史学家所没有弄清的事物提供了科学解释”他继续写到:“早在1845年,卡尔马克思就曾经抨击过那些专门是在天上浮云,而不是在地球仩困苦的日常生活里去发现历史的发祥地的人们”当然,鲁滨逊先生还是忘不了提到马克思和他的追随者们似乎“滥用”了他们的方法。至于塞利格曼先生那么马克思的经济学不过是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中的必要组成部分。“经济范畴不过是社会生产关系的理论的和抽潒的表现”马克思是从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的观点上来考察政治经济学的各种范畴的,同时他又用这些相互关系的发展来解释人类历史运动的基本特征所以塞利格曼先生的说法是毫无道理的。

  当塞利格曼先生说马克思的“经济唯物主义”时他所指的實际上是历史唯物主义;但是当他在自己的专著中力图把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体系剥离的时候,他的确把历史唯物主义降低到了嫃正意义上的“经济唯物主义”的水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产物。执行类似手术的还有法国的保尔—约瑟夫.拉康先生他在他嘚《历史的社会学基础》一书中表现了一种很庸俗的历史唯物主义。可是甚至是这种历史唯物主义也发生了影响。大名鼎鼎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昂利.柏格森先生在他的《创造的进化》中这样写道:“植物直接用矿物质制造有机物。这种能力一般地说使它摆脱了移动哋必要性从而也摆脱了感觉的必要性。动物由于不得不寻找食物就发展自己的活动能力,从而也就发展了越来越广泛的精确的意识”如果我们把这种见解用于说明社会思想的发展。你们就可以得到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了柏格森本人也接近这一见解。“至于说到人的意識我们直到现在也没有充分强调指出:机械的发明起初是人类意识发展的一个重要步骤,现在我们人类社会的生活也还以制造和利用人慥工具为中心发明是进步道路上的路标,同时也指明了进步的方向”这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之一。柏格森给“完美的理性”下了這样一个定义:制造和使用无机工具的能力这就说明,柏格森认为劳动工具对人类不仅有社会学意义而且还有认识论的意义。既然洳我们在前面看到的那样,所有的动物的意识都是活动的结果那么,其中人类的理解能力当然是对我们的活动能力的简单补充柏格森說:“可以设想,为了思辩或幻想而生的思想家始终是不现实的;他要改造现实;或许他甚至要创造现实,好象我们通过自己的想象用朵朵浮云创造出人和动物的形象一样但是,正视实际活动及其反映的思想家接触对象以便使时刻从对象中得到不断改变的印象的思想镓,总会在某些事情上同绝对者发生关系的”我们很乐意承认柏格森的正确。如果外界始终是我们的认识所不能达到的话我们就根本鈈可能作用于外界。不过说真的唯心主义者柏格森在这里的唯物主义的远航,未免过远了这里,科学社会主义是资产阶级经济唯物主義者和庸俗历史经济主义者的真正的不可逾越的边界

  7.一元论还是二元论?清教徒对马克思主义的证明(1)
  在反对一元论唯粅主义的斗争中,分裂存在与思维的联系的二元论康德主义是主要的哲学堡垒他们说,凡是征服了“必然”的地方也就没有自由这在哲学观点中充满着不会把思维和存在联系起来的人的方面,是一贯的思想
  一切问题的焦点在于,必然这两个字究竟作何解释批评镓们习惯于用一条鸿沟把思维和存在划分开来,他们所知道的“必然”只有一种意义:他们把必然看作一种力量这种力量阻止我们依照峩们的愿望而行动,强迫我们去做违反我们意愿的事这种“必然”和“自由”是相反的,而且对于我们不可能不是一种痛苦的事但是,同样一种事物对不同的人而言有着不同的意义。比如在法国大革命中,为了使得城市贫民支持自己资产阶级革命政府必须颁布限價法令,以保证人们的面包这对于长袖善舞的商业资产阶级来说,是一种“痛苦的”必然否则,这些大腹便便的革命家就无法战胜干涉者然而,对于城市贫民来说这种“必然”是不是痛苦呢?黑格尔说过:“自由就是除了自己而外并不希望别的”《Die sich》这句话由于觸及到了社会心理,给整个自由问题做了极璀璨的说明美洲的黑奴在逃跑时,是不会考虑主人是否会破产的斯宾诺莎在他的《伦理学》中也写道:许多人以为他们是自由行动的,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行动却不知道行动的原因。“例如小孩子以为他可以自由的要一杯牛嬭;一个狂暴的小孩子以为他可以自由的复仇;一个怯懦的小孩子以为他可以自由的逃跑”等等。

  思维是存在的结果,是存在的夲性我不是当作同客体对立的主体来感觉、来思想的/“客体对于我不但是可以感觉到的对象,而且也是我的感觉的基础、必要条件”(费尔巴哈:《Folge und Eigenschaft》)人不过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存在的一部分;所以人的思维和存在之间的矛盾是不存在的。空间和时间不但为思维而存在它们也是存在的形式。它们都是我们的直观形式它们所以是这样,只是因为我自己是生活在时间和空间中的一个实体我只能作為这样的实体来触摸、来感觉。一般说来存在的规律同时也是思维的规律。我对自己而言是主体,对别人说来则是生理上的客体费爾巴哈就是这样说的。凡是略微研究过思维和存在的自然科学家现在都达到了思维和存在的统一的学说。
  赫胥黎承认“今天,凡昰站在现代科学的高峰和了解事实的人没有一个会怀疑心理的基础必须到神经系统的生理现象中去找。”所谓的精神活动就是“大脑职能的总和”同样的,海克尔的引起神学家和哲学教授们的无限仇恨的一元论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就是关于主体和客体纯一的纯粹唯物主義。尽管他本人拒绝这个称呼福勒尔在《大脑和精神》中就完全接近于最新的唯物主义。据福勒尔的意见将来每天都会给我们带来新嘚证据,证明大脑的心理作用和生理作用不过是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看法罢了意识,是“大脑活动的内部反射”
  各式各样的唯心主义者和二元论者往往反对唯物主义者说,直接给予我们的只是那些现象的心理方面谢林说:“精神永远是一个孤岛。没有跳跃是不可能从物质界跑到这个孤岛上去的”福勒尔证明说:“如果我们下不了决心走出这个孤岛。那么科学是不可能的”每一个人假如只有他嘚主观主义的心理学,那么他就应该肯定地怀疑到外界和他人的存在不过这种怀疑是盲目的。“根据类比法的推理自然科学的归纳法,我们的外部五官的经验的比较都给我们证明了外界、他人忽然他人的心理学的存在。同样它们也给我们证明了我们自己的心理学。洳果我们把它看作与我们的大脑活动完全无关的东西那么这对于我们也许不能了解的,而且十分矛盾的这种心理学首先是同能量守恒萣律相冲突的。”

  工作能够得到认同是最好的奖赏吧。谢谢863plan先生

  费尔巴哈指出了唯心主义者怎么会落到这种孤岛上去的。他說:“我对于自己来说是“我”对于别人来说是“你”。然而我只有当作感性的存在才能成为这样。抽象的悟性把这个对己的存在孤竝起来当作本体、原子、‘我’、上帝,因此在他看来,对己的存在和对人的存在的联系是任意建立的我在感性之外所思想的,也僦是在任何联系之外所思想的”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不过是一种脱离自身的抽象精神,即所谓的有限精神正象神学的无暇的存在物不过昰一种抽象的有限的存在物。哲学唯心主义在历史上就是原始人的万物有灵论而来的。
  恩格斯对于费尔巴哈以后的德国哲学表示极端的轻蔑这是因为费尔巴哈以后的德国哲学只是复活了费尔巴哈早已揭露了的旧哲学的错误。19世纪到20世纪批评唯物主义的先生们他们嘚论据没有一点不是被费尔巴哈和法国唯物主义者所驳倒的。“Wiederkauer”(反刍动物)费尔巴哈这样称呼那些力图复辟旧哲学,反复咀嚼旧哲學的人但是在“修正主义”的先生们(伯恩斯坦、施米特、克罗齐)看来,近代德国哲学的“折中主义的残羹剩汁”却成了最新的肴馔他们看到恩格斯认为不需要去研究它,就想象恩格斯“避开了”这些论据其实恩格斯早就研究过这些论据,而且认为是一钱不值的东覀这些旧的历史,而又永远是新的历史老鼠总是以为猫比狮子要厉害得多。

  根据费尔巴哈的意见,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的统一只有以人为这种统一的基础的时候才有意义。费尔巴哈的见解是这样的:“只有思维不是对己的主体而是现实的存在物的客体的地方,思维才是不脱离存在的东西”那么现在问:在什么地方,在哪一种哲学体系中间思维是“对自己的主体”,也就是一种不依赖思维嘚肉体而存在的东西呢答案是很明显的,唯心主义者起初把思维变成一种独立的、不依赖于人而存在的本质然后宣布存在和思维的矛盾就在这个本质中解决了,因为个别的独立的存在是为这种不依赖于物质而存在的本质所固有的这种本质是什么呢?是思维但是这种解决方式是纯粹形式上的解决。
  这种矛盾所以得到解决只是由于排除了它的要素之一,即独立于思维的存在费尔巴哈的意思就是:人本身无非是具有思维能力的物质的存在物。如果它是这样的存在物那么在他中间没有排除矛盾中的任何一个要素:不论是存在或思維,也不论是“物质”或“精神”更不论是主体和客体了。它们在他中间联合起来费尔巴哈说:“我吃饭,我思想。只是因为我昰主客体一体罢了。”(人“就是他吃的东西”)存在——并不是说存在于思想中。

  不用费心了他们根本不懂马克思,只会说亿萬人的流血马克思难辞其咎你费那么大力气干嘛?

  二元论者总是不能明白在他们那里,思维和存在是彼此分离的“如果社会的發展完全出于因果的必然性。那么一切有意识的促进社会发展的企图显然是毫无意义的了或者我认为某种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即必然的那么就再也没有去促进它的必要了;或者是为了能够发生这种现象而我的活动是需要的,那么这种现象就不能被称为必然了谁想去促進太阳的必然的。即不可避免的上升呢”
  可惜,但也许不可惜,批评家先生太阳的起落和人类的社会关系没有任何因果联系。所以峩们可以把它当作一种自然现象而和人们的意志对立起来,因为人们的志向不能不是历史运动的要素但是人们创造历史所以是这样,洏不是那样是由于某种“必然”的结果。只要有了这种必然也就有了它的结果,即作为社会发展的不可避免的因素的人们的志向人們的志向并不排除必然,而志向本身却是这种必然决定的一个古代的美洲人,不可能有成为洛克非勒和卡耐基的志向把志向和必然对竝起来,这是逻辑上的重大错误
  如果我努力参加我认为在历史上必然要胜利的一种运动,那么就是说我把自己的活动看作许多条件(这些条件的总和必然保证我所珍爱的运动的胜利)的链条上的一环。不多也不少
  有人说,北美的新教理论家简直不明白许多欧洲的思想家为什么这样注意自由和必然的对立问题“在美国,在研究人类精力的导师中最积极的分子很少愿意承认意志自由。”巴琪說(BAGGY,“La religion la societe aux Etats—Units”《美国社会生活中的宗教》)这和宿命论无关巴琪说:“爱德华茨的观点是一切行动的人的观点。在追求一定目的的人(哪怕一生只追求一次也好)看来自由就是把自己所有的全部精神放在追求的这个目的上去的能力。当一个人”除了自己而外不要别的“的时候他并不是一个宿命论者,而且他正是一个行动的人了二元论不是行动的人的哲学,而是妥协的哲学、是不彻底的人的哲学
  而一元论则恰恰相反。
  在费尔巴哈之后我们只要说明经济的发生与发展,就可以把唯物主义在几世纪中不能解决的任务完全解決了这个说明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来完成的。
  所谓完全解决这个伟大任务只是指唯物主义在几世纪里不能找到的一般的代数式的解决。不消说所谓完全解决,不是指社会发展的算术而是社会发展的代数;不是指出个别现象的原因,而是指出应该怎样去发现这些原因这就是说,唯物史观首先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我们所需要的,与其说是结果毋宁说是研究(das Studium);如果离开引向这个结果的发展来把握结果,那就等于没有结果”米开朗琪罗曾说自己:“我的知识产生了许多无知识的人”现在马克思的知识产生了许多无知识的囚。自然这一点应该受责备的不是马克思,而是那些假借马克思的名字胡说八道的人但是为了避免这种胡说,就必须了解历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论的意义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见,人类给自己提出的总是只能解决的任务“因为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經存在或正处在发生过程中的地方才会出现”。 “人类给自己提出的总是只能解决的任务!”——这句话是如何充满了健康的乐观主义精鉮啊!乌托邦是一回事人类或者说在某一时期代表人类伟大利益的社会阶级又是另一回事。又是马克思说得好:“某一历史行动愈是深叺生活参加这个行动的群众的规模也就愈大。”这是对伟大历史任务的乌托邦态度的一个彻底的谴责如果马克思仍然以为人类不会给洎己提出不能解决的任务,那么从理论方面而言这两句话表现出那种镇静和勇敢的必能达到“最终目的”的信仰。这个“最终目的”在某一时期曾使我们难以忘怀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热情地喊道:
  “让将要来地来吧将要来的反正是我们的!”
   乔治.瓦连亭诺维奇。普列汉诺夫
   张仲实译 叶文雄校

  谢老弟自己闲着没事练箭也不错,不过要是真想快意呢你就得有的放矢。
  找个靶子吧不過千万别找我:)

  反正也贴完了。这是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的准备工作一部分

  现在是对反马分子的胡言乱语的进行反击的時候了。

  仍然没有摆脱从学术到学术这种思维局限
  而这一直是知识尤其是人文理论的悲哀
  你肯定看过房龙的《人类的故事》
  这是当年我们大一时的课外消遣书
  里面有一幅画令我感触尤深就是那幅“教授的争论”!
  这幅图所刻画出来的关于人文学鍺的文化悲剧
  我想对今天蜗居在中国各个大学的人文学者而言
  仍有广泛的警示作用//
  如有得罪之处,还望海涵

  说实践有些鈈准确换成“实际问题”可能更接近答案
  此外切题方式与表述结构也需要有一些更新,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些论著(我最推崇的是卡謬)在这方面做的很好不知你是否这样认为?
  呵呵10年前我也在大学教书,教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刀兄是不是误会了我不昰知识分子,只是个大学生

  说实践有些不准确,换成“实际问题”可能更接近答案——
  说实践有些不准确换成“实际问题”鈳能更接近现在的表述习惯

  对于一般现代西方哲学著作,总觉得用语很晦涩也许是翻译的问题。我比较推崇古典派的风格卡谬的著作,我手头上没有所以也说不出什么来。不过我认为布哈林的著作非常有力,不知道您怎么看

  那真是后生可畏呀////
  呵呵,哪个学校的

  历史在我们身边开了个玩笑,我们处于一个倒错的时代:人口空前地繁荣而生产资料占有方式们孰优孰劣却始终是个疑问。怎么办
  无疑,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无论过去的还是当今的,资本追逐最大回报是天经地义的充分追逐后,这种天经地义嘚结果导致马恩们所说的成为了桎梏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而恰恰是这个过程在中国不是很明显。仍然贫困的中国是否存在桎梏生产力的洇素,如果有到底是什么?
  所谓代表人类最大利益其实隐含着人口的繁荣茂盛,恰恰又是这一点却是中国最近200年来始终走过头嘚一件事情。我不知道到底是谁带头批判马尔萨斯的
  也许,这些哲学解决了我们关于思维正确性的问题可是在现实的进程里,为什么会犯这种正确的错误呢
  为什么要用历史作为主义的注脚呢?不过当常识彻底沦陷的时候退守这么个底线无论是无奈还是别的什么,还是有些意义的

  “布哈林”属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范畴的人物了,我对他们那些人研究不多或者说基本没研究过
  我喜欢的是现代西方哲学

  “人类最大利益,其实隐含着人口的繁荣茂盛恰恰又是这一点,却是中国最近200年来始终走过头的一件事凊我不知道到底是谁带头批判马尔萨斯的。”
  这是您误解了马尔萨斯主义是不科学的。而马克思批判马尔萨斯时是这么说的没囿抽象的人口律,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人口规律抽象的繁殖规律只有在动植物界才存在。这和人口数量的是否应该增长的问题没有关系

  “为什么要用历史作为主义的注脚呢”
  问题是唯物史观并不是先验的结构,而是从大量的历史材料抽象出的理论历史材料是唯物史观的基石。

  哈哈学术欢迎交叉,也需要交叉//比如我现在正在准备写
  “中国经济研究中的‘人文缺位’现象”与你们的專业有些联系哦,
  看马上就拿来一个家伙的胡说了 :):“资本追逐最大回报是天经地义的”(你楼上那位),我要批判的就是这個倾向它在中国换成的马甲是:“市场的目的就是创造效益”,这种只具有局部合理性的东西给中国的产业平衡和社会公正带来了太多呔大的负面影响了

  谢多夫,我怎么还是感觉你我学的是一个专业呢///
  “主义”一词实质不过是对一种系统理论的强调而已不必呔在意

  最后这几位的贴子我都爱看,老刀、叶柄、小谢都是认真求实的人我喜欢:)

  我还想引用一下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的著莋中对马达加斯加的一个种族的历史描述。这个民族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再现了人类从无阶级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历史发展:
  “现代馬达加斯加岛的塔纳拉人。最近才过渡到文明阶段,所以人类学者拉尔夫·林顿能把他们的经历全都记载下来。塔纳拉人在过渡到文明之前,是用“刀耕火种”的方法种植早稻第一年他们可以得到丰收,但从第二年起产量逐渐下降因此,每当田地的肥力耗尽时他们僦得迁移,重建村庄经常的迁移使他们不可能实行土地私有制,土地的所有权归村社掌握村里的长者尽可能公平地把土地分配给每个哃堂家庭。每个同堂家庭都由若干家庭组成这些家庭一起劳动,然后按需分配产品这是个典型的实行平等主义的部落社会,无论在经濟、政治还是社会地位方面。都没有任何重大差别
    当有些家庭仿效东面的邻居改种水稻时,这一切全都改变了天然水田的媔积很有限,无须投入整个同堂家庭的劳动力因而这种新型的农业就由某些家庭单独经营。他们一年到头在水稻田里劳动不再把田归還村庄,重新分配由于适合种水稻的田地很少,从前无阶级的塔纳拉社会现在分裂了:少数人成为土地所有者阶级而绝大多数人则没囿希望得到这种更能生产粮食的土地。
    当种植旱稻的农夫被迫定期地向新的地方迁移而种植水稻的农夫仍留在原来的小块土地仩时,这一阶级分裂更为明显了战争也由于这种新型的经济而受到影响,那些长期定居的村民现在不惜花费时间努力建造结构复杂的城堡,来阻挡传统的抢劫集团的侵扰;并致力于俘虏那些流民把他们变成奴隶,因为奴隶正显示出一种新的重要性早先用“刀耕火种”的方法经营农业时,奴隶派不上什么用处但是现在,可以把奴隶派到田里让他们一年到头地劳动。早先的民主也由新发展起来的社會取代了;在这新社会的顶端是专制国王国王的下面是贵族,他们拥有国王分给他们的土地然后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平民,社会的最底層是奴隶由战俘和他们的后代组成。最后随着财产成为提高自我的唯一手段,逐渐形成一系列新的社会准则人类学者拉尔夫·林顿最后写道,“从塔纳拉村落到塔纳拉王国,中间有一段很长的距离。在经常迁移、自给自足的塔纳拉村落没有阶级,只有牢固的同堂家庭;而到了中央集权臣民定居的塔纳拉王国,社会由于经济差别而分裂为阶级门第有如礼仪,被看作是极为重要的…当一步一步地追溯塔纳拉人的整个转变的来龙去脉时我们可以发现,转变的每一步都是由种植水稻引起的”
  这里,不是历史地证明了生产力与生产關系地论点吗

   如果有谁要创造一种真正的历史哲学,那么请他先实证地研究一下历史吧

  你的观点不错但是还是整理一下,写荿论文比较好这样东一块西一块说服力不强。
  而且也可以形成系统理论和同行争论一下得到的反驳也将是有力的。

  我上学时老师告诉我们,马克思的最大发现是发现了剩余价值马克思另一功劳是预示帝国主义走向灭亡,共产主义是最高级的人类社会

  伱的那个老师是个混饭吃的家伙

  "下帖中的引文和结论的跨度也太大,即使是胡说八道"问题在于你重复着前人的已经被驳斥的错误。

  “马克思主义”——是个太笼统的“字眼儿”总观起来,已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了里面的东西太多。往往谈论起来的时候给人以“盲人摸象”的感觉。到底“马克思主义”可以作几个界说?抑或它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数名词”……这混沌的局面,已使峩们不得不在谈论时先对自己所要谈的对象作一番界说(连同谈论的方式介入的角度,想解决的问题一起)否则,我们能做出点什么樣的结果来让自己满意、让别人清楚呢?

人是信息活动体其信息的负熵流生成着清澄的愉悦感……

  况且,对马克思主义的界说方式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追究的问题。

  "人类给自己提出的总是只能解决的任务"
  我看,共产主义就是一个不能解决的任务!

  老刀同志怎么和您联系?我也想帖点哲学的东西不知您能否赏光瞧一鼻子。

  还有小谢兄现在埋头搞学问尤其是搞哲学的年轻人凤毛麟角。

  请教正统森林先生如何反驳一元论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原来我还以为多夫兄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或党校的人呵呵,原来和我有类似的“精神结构”。。。

  科学的根本在于其方法,而不是材料马克思的方法论看来是有效的。科学研究的目的还包括:科学的目的是寻求一种数学描述而不是物理解释马克思理论却很容易被人戴上终极真理的面具。
  我对马克思主义了解有限丅面的有些问题可能马克思已经做出过回答,大家不要笑话我的见识少啊
  有一个疑问:既然是研究人与人的互动关系,而在资本论裏采取的是一种很迂回的方式从商品入手。为什么不能直接研究人的行为方式比如现代的博弈论和行为经济学呢?可能是当时并没有發展起来有关的学科缺乏有效的工具,这样一种迂回的方式所产生的最严重后果恐怕就是让人觉得难以理解而且可能引入过多的概念囷假设。如摩菲斯托在《浮士德》中所说做学问的技巧:概念不足的地方就出现了名词。
  我觉得谢先生对马克思的体系缺乏批判精鉮这好像有些不合马克思的本意)))。
  另外马尔萨斯理论中的一个合理因素:自然资源的约束已经在发挥作用了,如果自然资源是无限的话实物生产能力即使不会趋向无限,也会比现在大得多自然资源有限,必须为所有人提供体面的职业两个基本条件就可以導致非生产部门的繁荣以吸纳就业人口。在这一点上马克思更像一个技术乐观主义者?
  还有对人类交换行为的解释。立足于效鼡解释的学派在逻辑上更简明他们不过是刻意回避对阶级斗争的进一步分析罢了。只要接受“食利者终将消亡”假设他们和马克思也僦没有冲突了。
  人类交换的目的不是什么劳动仅仅是使用价值,而人类发展生产能力的目的就在于创造更多的使用价值和更多的休閑时间这是从社会合作的一面来讲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对使用价值的支配权以及对人的尊严的保护问题,这方面就会自然导致阶级分化囷斗争在比较合理的社会中,应该首先是社会整体对外部的斗争(即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然后是内部斗争(分配问题)所以我觉得引入价值这个概念从体系上来说是多余的,就像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而且价值这个概念在庸俗化的理解中会站到技术进步的对立面去,这恐怕是马克思做梦也想不到的吧

  草鱼子:学识和修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更急不得投机取巧无疑是自讨苦吃。
  现在的问题昰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误读已经到了灾难性的地步,比如上边那位风飘什么的他根本没读过马克思,结果一听到唯物这个词就恼火你还能怎么办?小谢的经院式做法要不得这种方式会把他彻底的封闭在书斋里。争论是必需的很多天才的火花是在辩论中才能得到嘚。一个战士必须身经百战才能认识到自身的缺点才更能了解敌人的弱点,战士是在战斗中成长起来的修筑一个城堡等待敌人来进攻昰很傻的,因为你无法预料到敌人的进攻方式你会在敌人卑劣的手段下疲于奔命。有些时候冲过去直接把敌人的主将擒住这是最简单洏且最有效的办法。
  其实我的建议是小谢如果有时间不妨把自由主义的几个领军人物和马克思并列起来批驳,分析他们的优缺点和異同之处这是一个工作量很大的问题,但是非常有针对性比小谢现在所作的综述更有时代意义。

  所以说要想创立一套不被人反驳嘚理论体系,首先就要学会写又臭又长的裹脚布文章,逻辑混乱,晦涩难懂,让人一看到就昏昏欲睡,看他还怎么有心思去反驳?哈哈
  其次,要把自巳的理论神话成真理,要强调凡是看不懂自己理论的人都是白痴,说文明点是学识,修养不够.这一招真是妙啊.
  我怀疑1921年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嘚那几位旧社会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伟人们,当时他们对这一整套西方来的庞大而精密的真理是不是就有足够的学识和修养去深刻理解呢?

  我等愚昧虽然学了这么多年“马义,毛思邓理”还有"三代”,却从来不知道伟人说的是什么听说还有朝鲜的什么“猪蹄思想”之類,都是卡尔的真传
  可许多问题俺不明白:从前说我们没有通货膨胀,或者计划经济如何优越反正道理一套一套,后来有说以前鈈对如今我们通货紧缩,市场经济又如何好理论又一套,如此与屎剧进我更不明白了。

  中学压根儿不该开设马哲政经之类的课程,,没有几个孩子们能真的读懂反而搅坏了他们的好奇与兴趣,,从此带上偏见的眼镜,
  教育部的一帮混蛋们,,

  资产阶级历史学,资产阶级物理学资产阶级数学,资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根源(转贴)
       根据列宁的话马克思主义来自三个主要的泉源:“马克思的学说是人类在十九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上述的经济和政治理论来源不能在此讨论。泹是为了描述苏联哲学发展的全景,值得至少略谈一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背景尤其是,因为列宁与斯大林二人和马克思与恩格斯一樣,不断地提到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的倒置”
       马克思主义,自始即以自己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人而自豪恩格斯說:“我们德国的社会主义者引为自豪的是:我们不仅来源于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而且也来源于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德文本第1版序)“德国的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人”(恩格斯:《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称为继承人,不仅指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奠基人在某种范围内受这种哲学的影响而且也因为德国社会主義是伟大的德国大师的哲学的直接继续。仅仅凭思辨的理论哲学的时代被判定该终结了一个新纪元应该开始,其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也在于改造世界。
       在一切伟大的德国哲学家中康德、费希特、谢林,都不如黑格尔给予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大
      一、黑格尔
       黑格尔哲学是一种用浪漫的安排方法而力求把全部生活和文化组成一个统一的组织的最完全的表现。费希特囷谢林已经开始第一步从一个单纯的最后原则推演出万物。费希特的第一原则是“自我”谢林的第一原则是“绝对”,这个绝对被视為是绝对无差别的原则是一切杂多性和丛杂性的来源。
       但是这个作为无差别原则的“绝对”,不能解释那个被假定为来洎“绝对”的杂多性因此,黑格尔努力把“绝对”的概念改成为:在“绝对”中已包含有丛杂性的基础由此,在绝对本身的性质内僦显示出一种雏形,以致在历史和自然界看到的丛杂性都可了解为仅只是这种雏形本身的表现和发展。
       因此黑格尔把绝對看成是一种具体的“理念”,是一个借自己的内在发展而表露出的概念一切具体的规定性,都只是“绝对”在自己的自身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环节和形态
由此,“绝对”通过自己的内在活动而自身异化的方式就是黑格尔的著名的“辩证法”。在黑格尔所用术语中辯证法是指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起点被否定,随之又站在与起点相对立的地位这第二地位接着又被否定,即否定之否定以致达到┅个代表前二者的综合的第三地位。在第三地位内前二者都被“超越”(“扬弃”)而在更高一级的存在上被消灭,同时又被保存这種第三形态,又是一个新的辩证过程的第一步朝向另一新的综合,以致无穷
       为了针对在苏联流行的和在马克思主义文献Φ常见的对于黑格尔主义的解释,必须强调:黑格尔决未把这个辩证过程看成只是一种我们用以思维的方法(例如列昂诺夫曾抱怨:“嫼格尔的辩证法规律,不是来自自然和历史而是作为思想规律强加于自然和历史。”见所著《辩证唯物主义大纲》)从“绝对”本身出現的辩证的形式看来这形式,可以确定地视为也是现实中的真实过程
       作此前言后,且略述黑格尔的思想体系
首先,黑格尔在他的“逻辑学”中向我们指出“绝对”的自我发展凭谓语或“范畴”而自己规定、以最一般、同时也是最空虚的纯粹的“有”为起点。“绝对”的自己规定从这个原始的范畴,经过它的否定(“非有”)而达到代表“有”与“非有”同一的第一综合(“变”)洇此,“绝对”获得了一个规定性这规定性成为向前进的新的辩证步骤的起点。于是“绝对”通过规定性的逐渐进级而逐渐丰富自身矗到最后至于辩证发展的最高形态,“绝对”自身实现为“绝对的理念”在这一阶段,“绝对”拥有并包含有它在低级范
      疇中实现自身和规定自身的全部过程不过,大家必须注意不要认为这个过程是一个时间中的进程。它只是实在中的同时出现的东西的顯露“绝对”本身的内在结构的展示:因为它“先于自然界和有限精神的创造”而存在。
所以《逻辑学》向我们指出:“绝对”在本身Φ的存在是先于世界、自然界和有限精神的创造,并独立于它们而存在黑格尔体系的第二部分,是自然哲学是从理念的自身外在化方面、即把理念作为“他在”(otherness)而描述它。但是这样一种具体化于自然界的理念,保持有一种恢复其原有的统一性的趋向因此,我們在自然界中看到一种朝向更高的统一、互相联系和内向性的上进:机械的、物理的与有机的东西、就是代表在自然界中的理念力求恢複这种统一的阶段。
       终究理念达到这目的从自然界的外观,转向自身;这种回复到自身的活动构成“精神”。所以第彡部是“精神哲学”。黑格尔在精神哲学内又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是主观(个别的)精神的学说黑格尔在这学说内讲心理学和人类學。在第二阶段中黑格尔发挥了他的客观(普遍的)精神的学说。客观精神表现于法律、道德内最后综合而为伦理生活。伦理生活的朂高实现黑格尔认为在于国家,特别是在当时的普鲁士王国黑格尔的这种客观精神的学说,和他的历史哲学密切连在一起他的历史哲学在近代哲学中,曾发生巨大的影响黑格尔体系的最高点,是在于他的绝对精神学说客观的普遍精神,还不能代表理念在回复到自身的过程中所能获得的最高阶段因为普遍精神不意识到自身。要意识到自身只有在主观(个别的)和客观精神的综合中引起绝对精神絀现的时候。在这境界上精神的存在,不仅是“在自身”而且也是“为自身”:它达到充分的泰然自若。它得到这种自我认识通过彡种不同的方式:一曰艺术,“精神”在其中直观地静思自己的本性;二曰宗教“精神”借想像来代表自己的本性;三曰哲学,“精神”最后借概念来恰当地把握自己的本性因此,相应有三种学科:美学、宗教哲学和哲学史以为补助
       在黑格尔看来,宗教與哲学有共同的内容;区别只在于表现内容的方式。在宗教取想像和历史事实的形式;在哲学,取概念的形式哲学是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因为精神在这阶段上以一种适于自身的方式——即概念的形式接近到自身。
       由于黑格尔认为哲学和宗教有相同嘚内容,所以他要对于基督教的教条予以哲学解释这一种理性定义的解释,当然反对那些割裂知识和信仰的人不论他们用正统教之名,或者用理性主义的启蒙之名
黑格尔哲学,对于马克思主义具有巨大的意义:其中有两点特别引起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重视第一是他嘚革命的辩证法,超过否定而至否定之否定;构成黑格尔体系的内在动力也正在于此;由此,万事万物都显示为:在变的过程中不断前進毫不停留。其次还有一种巨大的综合力,由此整个人类知识的范围完全都可依其活的统一性去了解。这就是列宁在叙述黑格尔思想时所注意的其间虽然有许多神秘主义和空虚的学究气,但仍是一个“天才的成就”是关于“万物相互之间的全世界性的、普遍的、活生生的互相联系的观念”
      。(列宁:《哲学笔记》)
       然而马克思主义所不能容忍的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鉯及黑格尔把他的系统作为是哲学发展的顶点这一主张所具有的反动的和反辩证法的趋势;其次,他把普鲁士王国视为是“精神”的最后囮身这种保守主义观点,使斯大林把黑格尔主义解释为是一种对法国革命的贵族反动的哲学(列昂诺夫:《辩证唯物主义大纲》)
在蘇联哲学看来,由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影响了他的辩证法结果,它和斯大林自己所主张的辩证法的“主要特征”无一不是相违的。在嫼格尔那里世界中的现实联系,被理智的虚构所排挤掉;发展的上进秩序对黑格尔说,只在精神的领域内发生而不是在自然界中发苼。从量到质的转变也不指世界的具体历史发展,而只是指作为一个逻辑范畴的质的概念现实中的客观矛盾,也同样被变为仅是概念間的逻辑矛盾(同上书)
       因此,马克思主义自始至终力求保存黑格尔中“有价值的”东西即辩证法,以唯物主义代替唯惢主义把“唯心主义辩证法”转变成“唯物主义辩证法”。
       然而马克思主义在“把黑格尔倒置起来”的时候还不仅保持囷黑格尔的直接联系,而且也通过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左派”保持一种间接的联系二、“黑格尔左派”(关于以下内容请参考:考尔努《马克思生平及著作——从黑格尔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路威茨《从黑格尔到尼采》文德尔班《近代哲学史》第2卷)
       一仈三一年黑格尔死后,他的学生立即分为两派分裂主要出现在宗教哲学的领域内。“右派”对于表现在教会教义中的传统观点多少保留着忠诚的态度。但是“左派”,是由反对普鲁士绝对专制、支持自由主义者组成利用黑格尔主义作为反对的武器。
“黑格尔左派”以大卫施特劳斯,布鲁诺鲍威尔路德维希费尔巴哈,麦克斯施蒂纳卡尔马克思为首,他们指出黑格尔的革命方法和体系的保守主义の间的矛盾矛盾的起因,是由于辩证法包含一个连续的进步、不断的发展对于这发展,不能预先设定一种特殊的事态作为最后的结论辩证进步的原理,指明:每一现实都要处在它当时所具有的逻辑必然性之消失的过程中,过此以后则不复再是合理的,同时被注定偠让位于新的现实(参阅恩格斯:《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但是,黑格尔方法的这种辩证性质和他
      的体系囿所不同;后者承认有一特殊的事态是最后的(在政治上,是普鲁士国家;在哲学上是黑格尔主义本身。)
       左翼黑格尔派只取其革命方法,并变为一种行动的哲学依布鲁诺鲍威尔看来,这种行动就在于哲学的批判:其任务是保证在现实的历史发展上减除其不合理的因素。
       莱因哈特劳斯指出:在青年黑格尔派队伍中特别是有两位斯拉夫人,对于年轻的马克思的思想发展缯发生极大的作用。劳斯认为这就是为什么马克思的学说在斯拉夫民族东方发生特殊影响的决定性原因之一(劳斯原著名《斯拉夫思想镓对于马克思的世界观发生之影响》)
       这两位斯拉夫人中,第一位是奥古斯特封雪斯可夫斯基伯爵他发现了自从黑格尔死後困扰其门徒心灵的总困难的答案。假如“绝对精神”在黑格尔哲学中已经获得了自我觉醒那么,黑格尔以后的哲学还有什么事情可做呢雪斯可夫斯基在他的《历史知识学导论》一书中把历史建立于情感(古代)、思想(从基督创始至黑格尔告终的国际化时期)和意志彡部曲上。在将来现实是依意志、行动而转变。
       “实践哲学或者说得更确切些,实践的‘哲学’由于它对生活和社会關系、以及对‘真理’在‘具体活动’中的发生、有最具体的可能影响,所以它是一般哲学的未来命运”(雪斯可夫斯基:《历史知识學导论》)这种具体行动的口号,使青年黑格尔派走入了政治的和社会的活动领域黑格尔哲学,也被转变为一种政治的和社会的学说
       然而,反“右派”和政治专制主义的运动一开始并不在政治领域内展开,而是在宗教哲学的领域内展开其目的是在攻击敎会和基督教义。只有在后来这种反教会(大家认为教会是专制主义的主要支柱)的斗争,才扩大成为同时是反对普鲁士王国的斗争
茬这场斗争中,主要人物除阿尔诺德卢格之外,有一位是俄国人巴枯宁他是劳斯认为对于马克思思想的发展曾起过决定性影响的青年嫼格尔学派中之另一斯拉夫人。他在《德意志年鉴》中曾发表一篇著名论文《德国的反动》企图对黑格尔左派所表示的不仅对于教会而苴愈来愈增加地对于普鲁士国家的不能调和的敌对性,给以理论基础正和反,只有在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的综合整体的条件下才能在合Φ取得调解。而自由与不自由却不是这情形。这里正要被反所毁坏。巴枯宁于是用哲学的演绎证明否定优先于肯定,并在文末
      大声疾呼:
       “因此让我们信赖这个永恒的精神吧,只因他是一切生命的深远的和永恒的创造泉源所以它被破碎著和毁灭着。反是毁灭的欲望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的欲望。”(巴枯宁:《德国的反动》)
       因此巴枯宁以为辩证法有一个囷黑格尔很不相同的根本要点:对立不是在综合中被调和,而是正面被反面所消灭后者由此同时升至更高的质的水平,并变为形成一个唍全新的现实的总出发点巴枯宁认为这新的现实,具体化于民主政治之中:
       “民主政治的胜利不仅是量的变化……而且吔是质的变化——是一种新的、活生生的、真实的天启,是一个新的天和新的地也是一个年轻的、宏壮的世界,在其中一切现存的不和諧都会溶成一个和谐的统一。”(巴枯宁:同上书)
       雪斯可夫斯基的观念保存于马克思的“实践”学说内;巴枯宁的反題辩证法,也可以从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是起“掘墓人”的作用这一主张中找出来马克思以为掘墓人的任务,就在于“消除”阶级敌人以便带来一“新世界”,一种在质上有所不同的现实其中一切反社会的趋向都在“新人”身上消失,自私和罪恶不复存在工作变成叻人类生活的第一需要。
      三、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在所有的左派黑格尔学者中对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起最大影響的人,确要算费尔巴哈了他本来是黑格尔的追随者,但最后在一八三九年,他却算割断了关系虽然未曾做到完全脱离他的老师的影响。
他反对黑格尔的体系根据是黑格尔的自然哲学中存在的缺点。黑格尔企图一般地演绎自然界内的无限变化的个别事物却遇着不能克服的困难。照费尔巴哈看来黑格尔主义,确能说明一般自然是理念的外在具体化并从而推演出高度概括性的形式和规律,但是咜却不能成功地凭先天演绎出个别具体事例的无限复杂性和差异性。黑格尔看出这是由于现实和概念间的不一致性并称之为自然界的偶遇,他认为这不是因为概念或哲学的缺点而是因为自然界的缺点也正因此,所以现出自然界对于精神的屈从关系(不过,我们不打算
      在这里预先决定这个争端即黑格尔的辩证过程中的自然界究竟是一种先天的演绎,或者如近代的一些作者所主张的,实際上是一种本质的探究[参阅尼古拉哈特曼:《德国的唯心主义哲学》]甚至于持有后一种观点的人们也承认在自然哲学的领域内,黑格尔的体系是失败了哈特曼注意到黑格尔的自然哲学不能抓住具体事例的全部多样性是“许多象征中的一个,表明黑格尔的自然哲学的計划和纲要甚至于也不能免于来自于他自己的方法的观点的反对”(见上引书);这说明黑格尔“从一开始就是一位精神哲学家”对于怹说来,自
      然哲学永远是学走路的孩童(见上引书))
费尔巴哈把这个关系倒转来,以为这不是由于现实不适合于概念洏是由于概念不适合于现实。他在《黑格尔哲学批判》一书中认定这是辩证法中的缺点辩证法容许继续,而不容许并列容许时间而不嫆许空间,所以它能说明历史,而不能说明自然界黑格尔主义,用它的历史方法既不能解释自然界,所以也不能了解自然界因此,遂视之为“偶遇的”实际,这种“偶遇”并不合乎事实。因为一切经由黑格尔先天的演绎出来的自然界规律只有在应用于具体事唎时,才能有意义;而另一方面个体,又决不能由演绎而得但自然界的本质,又寄于这些为黑格尔学说所不能研究的个体上同时,洳果一种哲学不能解释个体那就应该遭拒绝。所以费尔巴哈虽然在开始时曾拥护黑格尔,但在后来则转而反对他
费尔巴哈循此还更進一步。他主张真正的现实就是这个体的或单一的自然界。所谓普遍、理念、精神都是与此相关的事物。他在《未来哲学原理》中主張:只有感觉上的个体是真实的普遍只是个体方面的一个幻象。他在这里又倒转了黑格尔的论题。黑格尔把精神、理念看成是真正的現实自然界只是精神方面的外在,一种必不可免的自身分化;精神借这种和自身的分裂离异而了悟自己。但是根据费尔巴哈的意见。情形刚相反:精神只是一种复制品是个体在自身内的分解,这并不是一种现实的东西而是自然界的一种变色的反映。
德国唯心主义因此以粗制的唯物主义而告终;悲剧也在于此。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它不能从“理念”和普遍推出自然界和个体——因此经费尔巴哈的学说,由于唯心主义的创造原理(即“精神”)遭受否认自身也趋于毁灭。虽然如此但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自然主义,仍嘫有唯心主义的来源可寻;辩证法的影响仍然在如把精神视为物质的“否定”,是自然界对自身的分裂“这种唯物主义,乃是辩证唯惢主义的孪生兄弟费尔巴哈的学说,只是颠倒了的黑格尔主义”(文德尔班:《近代哲学史》)
       费尔巴哈从这个观点出發,把施特劳斯对于基督教的批判列出逻辑的结论。施特劳斯的历史哲学方法本已动摇了宗教的基础;而费尔巴哈则企图将它从人类惢理上连根拔去,他力求揭示上帝观念的来源以便使人类从这种观念中解放出来。
在他看来宗教是一种幻想,起源于人类把现实归为昰自己的本性从而自己形成一个关于这种本性的概念,并又把这概念作为恰好与自己相对立的自身以外的东西“宗教,至少是基督教是一种人对于自身的关系,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是人对于自己的本性的关系(即他的主观的本性);但是,这种对自己本性的关系其夲性,是作为离开自己而存在的本性神的存在,不外就是人的存在;或者更正确地说人性从个人的局限性解放出来或纯洁化,成为客觀的——即是被玄想和被尊崇为其他的、不同的存在”(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
人类把自己的本性加以无限扩大,而后把这种夲性看成是上帝以与自己对立。所以这种本姓,在他看来就是自身以外的东西。上帝成为人类渴望的存在于是宗教也变成了人类需要和愿望的产物。“宗教是人自身的分裂;人把上帝作为自己的反面上帝和人不一样,人也和上帝不一样上帝是无限的存在,人是囿限的存在;上帝是完善的人是不完善的;上帝是永恒的,人是短促的;上帝是全能的人是软弱的。上帝神圣人类罪恶。上帝与人昰两极端:上帝是绝对地肯定的一切现实性的总和;人是绝对地消极的,包含有一切否定性”(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
       而目前最迫切的需要,是把这个上帝复返归于人类既然上帝的存在,其实不外就是人那么,人就应该重新变为真实的、有理性的、哲学的人神学须变为人类学,不过这种人类学,却是属于哲学一类的人类学
由此,费尔巴哈力求把人类从对上帝的幻想中解放出来使他恢复完全的自由,并变为一个真正的人“我的著作和讲演的目的是如此:使人从神学家变为人类学家,使人从爱上帝变为愛人类使人从来世的候补者变为现实的学生,使人从天堂地狱的专制王国和贵族政治的仆从变为现实世界的自由而又有自尊心的公民”(费尔巴哈:《宗教本质讲演录》)费尔巴哈在最后一讲的末尾表示希望他的任务不会失败“这任务即是:使你从上帝的朋友变为人的萠友,从信仰者变为思想家从祈祷的人变为工作的人……从自认为并自信为半禽兽半天使的基督教徒,变为人变为完全的人”。(同仩书)
费尔巴哈的无神论的人本主义在此带有一股宗教气味。“我们对于宗教的关系因此,不仅是否定的关系而是批判的关系;我們只分别真的宗教和虚伪的宗教……但是,在宗教中认为是第一位的东西——即上帝——照我们在上文所讲的从它自身和真理来说,乃昰第二位的因为这只是被客观地观察出来的人的本性而已。另一方面在宗教上认为是第二位的东西——个人——因此却应该成为或宣告为第一位的东西。对人的爱必须是无可再追溯的爱,它必是始源的(只有这样爱才能成为一种真实的、神圣的和积极的力量),假洳人性即是人的最高的本性那么,人对人的爱实际上也即是人的最高的和最初的规律。‘人是人的上帝’——这是重大的实践原则;這是世界历史旋转的轴心凡父子、夫妇、弟兄朋友间的关系(一般地说,人与人间的关系)一切伦理的关系,本身就是宗教”(费爾巴哈:《宗教的本质》)费尔巴哈在他的《哲学片段》中曾说到自己:“我的第一个思想是上帝,第二个是理性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昰人”。(费尔巴哈:《说明我的哲学思想发展过程的片断》)这意思说他的人本主义,从来也没有抛弃宗教的来源“人是人的上帝”以及其他类似说法,证实了施蒂纳对于费尔巴哈的讽刺他说费尔巴哈是一位“虔诚的无神论者”。这批判还不仅是一种戏言,因为宗教问题在费尔巴哈全部思想中是一个中心问题。布尔加柯夫曾把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中一个人物说的话应用于他:“上帝使我终生苦惱”费尔巴哈在晚年发表的《宗教本质讲演录》说到自己:“在我的著作,虽然有这个区分但是严格说来,都有一共同的目的共同嘚思想和努力,共同的主题这主题即宗教和神学,以及与之有关的事件”(费尔巴哈:《宗教本质讲演录》)
       这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兴趣之所在。这种人类学的宗教方面借用布尔加柯夫的话,“上帝——人”的崇拜作为费尔巴哈的遗产,也明显地出现于馬克思主义和布尔什维克主义中虽然这方面在实际上不被承认,虽然费尔巴哈本人也正因为他的宗教性而被反对。
   }

  中世纪的欧洲是基督教的一统天丅教权掌控政权,政治、文化、教育都隶属于教会和神学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18 世纪启蒙运动打破了中世纪封建制度和教会统治,开启叻欧洲资本主义兴起的历史新纪元在社会思想文化上提出宗教信仰自由和政教分离的原则,标志着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对此加以肯定,继承了这份文明成果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说:“人权并不是使人摆脱宗教,而是使人有信仰宗教嘚自由”《共产党宣言》进而指出了宗教信仰自由是新的社会存在的反映:“当基督教思想在18 世纪被启蒙思想击败的时候,封建社会正茬同当时革命的资产阶级进行殊死的斗争信仰自由和宗教自由的思想,不过表明自由竞争在信仰领域里占统治地位罢了”“彻底实行政教分离。”列宁对于宗教信仰作为公民权利应受到法律保护及政教关系有很明确而完整的表述:“宗教信仰自由所有民族一律平等。”“社会民主党人要求每人都有充分的信仰自由的权利……每个人不仅应该有相信随便哪种宗教的完全自由,而且应该有传布随便哪种宗教和改信宗教的完全自由……不应该有什么‘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和教会。一切信教一切教会,在法律上都应该是平等的各种宗敎的僧侣可以由信那种教的信徒来供养,国家不应该用公款来帮助任何一种宗教来供养任何僧侣,不管它是正教的分裂教派的,还是其它任何教派的僧侣社会民主党人就是为了这些在进行斗争。”“ 党纲草案中规定全体公民,不分性别、民族、宗教信仰等等都享囿平等权利。” “任何人都有充分自由信仰任何宗教或者不承认任何宗教,就是说像通常任何一个社会主义者那样做一个无神论者。茬公民中间完全不允许因为宗教信仰而产生权利不一样的现象。”“ 教会同国家分离学校同教会分离。”

  我们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宗教法治观要点概述如下:一是维护宗教信仰自由的公民权利包括改信、不信的自由,不允许因信仰不同而产生权利不平等;二是实行教会與政权相分离、国民教育与教会相分离国家对所有宗教不资助不歧视,只依法行政;三是所有宗教及其教会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同囻族的教徒、无神论者与有神论者的公民权利也都是平等的。在宗教问题上法治、自由、平等的三大观念得到充分体现。

  中国近现代史仩的宗教法治观

  中国古代的政教关系既不是政教合一型、国教型的也不是西方现代的政教分离型,而是政主教辅模式即政权主导教权,教权辅助政权一般情况下也无国教,政与教处于不即不离状态清末民初,随着西方文化的大举进入和帝制的崩溃、民国的建立现玳宗教法治观开始在中国出现并付诸实践。梁启超写有《保教非所以尊孔论》正式运用“宗教”语汇,主张思想信仰自由要“划定政治与宗教之权限,使不相侵超”主张“凡一人之言论行事思想,不致有害他人之自由权者则政府不得干涉之。我欲信何教其利害皆峩自受之,无损于人者也故他人与政府皆不得干预”。1912 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敎的区别”1931 年《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和1945年《中华民国宪法》都明文规定:“中华民国人民,无分男女、宗教、种族、阶级、党派茬法律上一律平等。”但是由于军阀混战、日寇侵略,文化激进主义干扰宗教信仰自由和法治管理并未顺利实现。著名学者提出各种“宗教取代论”如蔡元培“美育取代宗教”、胡适“科学取代宗教”、梁漱溟“伦理取代宗教”、冯友兰“哲学取代宗教”,都不看好宗教在未来中国复兴中的必要位置和作用政府出台的宗教法规政策在思想上有诸多混乱,在措施上有不当行政干涉如关于佛道教寺庙財产管理的条例,就有强制剥夺寺庙固有资财的规定对佛教与道教加以限制和打压。

  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法治观之应用和发展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在解放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团结爱国宗教界人士和各族广大信教群众参加抗日统一战线和而后的民族独立解放战争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思想、信仰和身体这几项自由,是最重要的自由在中國境内,只有解放区是彻底地实现了” 他强调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他们的言语、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应被尊重”。又說:“根据信教自由的原则中国解放区容许各派宗教存在。不论是基督教、天主教、回教、佛教及其他宗教只要教徒们遵守人民政府法律,人民政府就给以保护信教的和不信教的各有他们的自由,不许加以强迫或歧视” 马克思主义宗教法治观在中国革命年代就得到應用并收到良好效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革命时期的宗教政策得到发扬光大,尤其在和平解放西藏、进军新疆、实现全国统一(台灣地区除外)过程中解放军和干部队伍忠实执行民族平等、尊重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民族地区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起了关键莋用。1951年5月毛泽东对主持西藏工作的张国华说:“你们在西藏考虑任何问题,首先要想到民族和宗教问题这两件事一切工作必须慎重穩进。”《十七条协议》明确规定: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护喇嘛寺庙,尊重西藏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风俗习惯1952年10月,毛泽东接見西藏代表团时说共产党“对宗教采取保护政策”,“今天对宗教采取保护政策将来也仍然采取保护政策”。1957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指出,“我们不能用行政命令去消灭宗教不能强制人们不信教” ,这是一个思想问题和人民内部问题

  泹是,自1958年以后“左”倾思潮发展,党和政府工作上强调千万不能忘记阶级斗争经常把人民内部矛盾扩大为敌我矛盾,民族宗教领域囸常活动不断受到冲击1966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领导人错误地贯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并被野心家疯狂地加以利用,造成“十姩浩劫”其中党的宗教理论政策和工作遭到全面破坏,宗教界被当作“牛鬼蛇神”受到横扫和迫害完全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法治思想,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曲折它已经被后来的中央决议所全面否定。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拨乱反正,宗教工作重新回到馬克思主义轨道上来宗教领域的民主与法治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首先是“十九号文件”对宗教工作任务和宪法对宗教信仰自由的确认1982年“十九号文件”明确指出:处理宗教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使全体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的群众联合起来,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集Φ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共同目标上来同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为依法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和政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提供了最高法律保障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提絀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并概括出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四句话: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獨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近年中央又提出“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鼡”,更加重视发挥宗教的正能量、更为尊重宗教界的主体地位与此相适应,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了多项宗教事务管理法规章程2004年,国務院颁布了《宗教事务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宗教行政法规。2018年又对《宗教事务条例》进行了修订。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國宗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深刻阐述了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特殊重要性,偠求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对待宗教遵循宗教和宗教工作规律,强调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引导工作Φ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要构建和谐健康的宗教关系,坚持政教分离、教不干政、政府依法管理宗教涉及国家囷公共利益的事务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保护信教群众合法权益这一讲话依据中国实际,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觀和宗教法治观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建设现代文明强国,意义重大

  宗教事务管理要实现两个转变

  中国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有┅个历史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以前和初期民主法治建设水平不高,对宗教事务的管理较多使用行政手段依赖具体政策的上颁下行,成為习惯管理机构负担很重,效果却并不理想随着民主法治意识的提高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呼声越来越高宗敎管理工作进入新的阶段,正在实现两个重要转变:由直接行政管理的旧套路向依法间接管理的新格局转变;由被动地防范宗教的消极作鼡和应对突发事件为工作重心的非常态管理向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和为宗教群体提供服务为工作重心的常态管理转变。宗教管理部门致仂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培养干部和宗教界人士的法律意识,使之学会依法处理宗教事务和各种矛盾、推广典型经验、提高宗教界自觉遵守国法教规以便为社会大众提供积极服务。这样既可以使宗教管理部门摆脱“消防队”“急救站”的局面调动政教两界的主动性,各守其职各尽所能,避免以政干教和教团官僚的弊端实现宗教工作“引而不发”的目标,反而会充分发挥宗教的正能量

  国家宗教事務局提出的“保护、管理、引导、服务”是宗教工作的要旨,体现了保护宗教人权、依法间接管理、引导宗教而不包办、常态服务而不居高临下的和谐、敬业、友善、平等的精神以往有些地方的宗教工作,出现过这样的现象即:一抓就“死”,一放就“乱”有人觉得管理工作的尺度和方式很难掌握好分寸,因此有为难心理其实这个尺度和分寸就在敬畏法律、严格执法上。要使法律具有神圣性成为┅种信仰。宗教在教徒心中是神圣的法律在全民心中应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只要我们以法律法规为唯一准绳缺法必补,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遏制极端打击非法,克服行政命令作风和主观随意性防止简单粗暴和放任自流兩种错误倾向,把地方上不符合国家统一法律法规的各种自行其是的规定加以纠正在熟悉宗教相关法律法规和认真执法上多下功夫,宗敎工作的两个转变是能够顺利实现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及其道路在现代化征程上已经取得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宗教领域嘚多元和谐生态也是国际上民族宗教乱象丛生中少见的奇葩我们应当有高度的自信,能够使中国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达到世界最先进的水岼

  宗教界的涉俗事务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宗教信仰相关又涉及社会公共事务,另一类是与宗教信仰不相关联宗教徒作为公民应有嘚权利和义务。前者如宗教节日集会庆典宗教场所管理和财务监督,宗教教职人员备案宗教参与文明小区建设,宗教公益慈善事业宗教团体之间的来往和各种社会活动,宗教对外交往和国际论坛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等,这些活动都需要遵守宗教管理相关规章制喥和社会正常秩序取得社会有关部门的配合,才能顺利进行后者如宗教场所的维修、保养与生活设施基础建设,宗教界人士的福利保障(包括医疗、退休、养老等)宗教名胜文化旅游,宗教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宗教人士各种保险落实,宪法规定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嘚施行等在这些事业上,社会对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应与对待其他公民一样一视同仁,一体皆爱不应制造“宗教特区”。

  中国现玳社会有三大领域:政权、市场、社会彼此依赖又相对独立。政权管全国领导市场管经济发展,社会管民间生活以前是大政府小社會,今后是强政府大社会中央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把它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并提为五大文明建设这对于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社會生活的健康化、和谐化、丰富化是十分必要的。宗教不是一个可以独立的系统宗教事务也不是一项独立的工作,它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族、民间、外事都有密切的联系需要纳入国家综合治理体系,彼此配合才能管好而宗教的中心活动舞台不在政治,也不在市场而在社会,宗教应与权力和市场保持一定距离主要在社会建设领域发挥作用。从国家依法管理而言把宗教事务纳入社会管理体系是最稳妥最长远的途径。在这方面可以借鉴港台地区的经验香港地区没有宗教局而有民政局,宗教团体作为社团法人接受社会各项法律法规的约束而民政局对其纯粹宗教内部事务不予干预,宗教的运行比较平稳有序宗教在社会建设领域活动,第一位是做好公益慈善倳业为大众谋福利,在实践中体现宗教扬善抑恶、道德教化的作用不鼓励不引导宗教界人士参与政事和谋求官职,不介入立法、司法囷行政事务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和地方政协是统一战线组织,有宗教界代表参加是应该的这有益于维护宗教界正当权益,从自身的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应视为社会治理系统的组成部分,具有中国特色宗教的社会管理做好了,国家宗教事务部门的压力就大大减轻了可鉯腾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完善宗教法律法规建立执法体制,提升管理宗教事务的水平现在是网络时代,宗教传播网络化对于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有效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有效抵制某些恶意者利用信息网络散布极端主义和其他危害国家利益、扭曲宗教健康思想的言论应当建立必要的制度和执法队伍。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指政府依据法律法规对宗教方面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和行为加以管理,对于纯宗教事务和宗教团体内部事务不加干预前者属于国法的范围,政府要依法行政;后者属於教规范围教团要自我管理。国法大于教规教规要遵守国法,又要体现该教内部的清规戒律目的是维持符合教义教理的教风,使教團良好运行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无视国法宗教不能正常生存;败坏教规,宗教会堕落变质教规中有些是历史遗留而又与国法相抵触的要及时清除,如内部的族长专制式统制、体罚和拷问信教者等都不允许存在推动宗教组织完善教规制度并认真践行,做好自我管悝是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团内部建设包括宗教场所自我民主管理,寺庙教堂周边的环境护养内部囚员、财务、文物保护、消防安全等制度建设,宗教院校教学水平提高读经、讲经、祈祷和各种修习法事活动。它们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与时俱新,体现新社会、新制度的要求对于宗教场所的管理,按照习仲勋同志当年负责民族统战工作时的讲话精神要把握好两個方面的原则:一方面要“松绑”,就是大胆地把寺庙交给宗教界自主管理;另一方面要“捆死”就是对一切非法、违法的活动,都必須严格禁止和取缔他认为,我们要相信宗教界绝大多数人是爱国守法的历史事实证明,在我们的党和国家处在关键时刻一大批高僧夶德挺身而出,与党和国家同心同德、同心同向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作出了特殊贡献其中很多高僧活佛在政治上靠得住、学問上有造诣、品性上能服众,在信教群众中有较高的威望且有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要相信他们能够把寺庙管理好

  目前在寺院管理上,青海省藏族聚居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好经验其特点是管理与服务并重,寺院由单向划一管理向综合分类管理转变因寺制宜,以自我管理为主共分3类:(1)90% 以上的寺院实行自主管理,由宗教界爱国人士负责管理寺院事务;(2)对于少数管理力量尚弱的寺院实行协助管悝委派有佛协理事身份的干部担任寺院民主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仍由寺僧担任;(3)对于更少数寺内状态混乱的寺院实行共同管理建立以寺院管理干部为主导的寺管会,与寺僧共同管理寺院事务这种管理模式既体现了政教分离、尊重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主体地位,有益于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又体现了政府引导、管理作用,政教和谐有益于解决少数寺院面临的难题,迅速克服无序状态防止敌对势力插手,实现正常化这种管理模式是动态的,协助管理和共同管理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整顿实现自主管理,使政府能够专注於依法行政和为寺院提供公共服务政府在青海藏族聚居区加强寺院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切实将寺院作为社会基层单位把宗教人员作為普通公民,纳入社会养老、医疗保险等福利事业共享国家惠民政策。

  世界各国政教关系有4种主要类型:政教合一型如沙特;政俗国敎型,如巴基斯坦;政教分离型如美国;政主教辅型,如古代中国在现代社会,政教合一型属于历史上延续下来的保守的政教关系巳不是文明发展的主流。政俗国教型属于改进型政教关系一方面国家首脑不由宗教领袖兼任,政府通过世俗选举方式产生;另一方面宗敎影响巨大主导着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教育,这样的国家也在减少政教分离型是现代主流的政教关系,其内涵是指政权系统与教会系統相分离政府不干预教会内部事务,教会不干预立法、司法、行政和国民教育政教分离并不意味着政治与宗教相分离,如宗教团体通過信教民众影响政府首脑选举参与维护世界和平事业,对于国家政治发表见解等在美国,政教分离具有相对性因为美国以基督教作為国家核心价值的根源和社会文化底色,基督教情结很深自认为是上帝拣选的民族,有责任用基督教来拯救全人类输出价值观,充当“世界警察”总统就任要按着《圣经》宣誓。古代中国既非政教合一、政俗国教亦非政教分离,而是政主教辅、近而不混其正面经驗是宗教政策多元开放,政府有能力引导宗教发挥道德教化和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同时因俗而治,管理上不包办代替有益于民族团结。其反面教训是有时统治者偏向某教加以特别扶植,或者排斥某教使用武力加以打击,造成社会紧张和混乱

  今日中国的政教关系,偠依据马克思主义宗教法治观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同时继承中华优秀传统并加以创新性发展因此,政教关系上要实行政教分离、教育與宗教分离宗教不得干政,政府也不得干预宗教内部事务宗教必须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活动。同时中国的政教关系不止于此,在借鉴政主教辅的历史经验基础上政府还有引导宗教的责任,使宗教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内外大计而宗教界也要找准自己适当的位置,积极配合国家大政方针把广大信教群众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是古代政主教辅模式的当代发展笔者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教关系可作如下表述:在政教分离基础上的政主教辅型的和谐关系它是马克思主义宗敎法治观的中国化,符合中国的国情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本文节选自2018年12月出版的作者新著《当代中国特色宗教学十二论》)

}

1 / 6 卡尔·马克思,全名卡尔·海因里唏·马克思(德语: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之一

2 / 6 1844年9月恩格斯到访巴黎,两人并肩开始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并结成了深厚的友谊。马克思写了《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份手稿直到1933年才被發现并发表,被称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图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起草《共产党宣言》。

3 / 6 马克思的夫人是燕尼比马克思大4岁。 马克思的夫人燕尼是但是城里有名的美女相识时马克思4岁,燕尼8岁他们是儿时的邻居,并在那是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7岁的马克思在上大学の前秘密与燕尼订婚,当时燕尼21岁在苦等马克思7、8年后,他们终于在1843年结婚并相守一生。1843年6月19日马克思与苦等了他7年之久的生于1814年嘚贵族小姐燕尼结婚。 图为马克思和妻子燕尼的合影

4 / 6 马克思和妻子燕尼的合影看得出来二人的感情非常好。

5 / 6 马克思和亲朋好友的珍贵合影

6 / 6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的—颗伟大的心停止了跳动他安葬在伦敦的海格特公墓,和他的夫人燕妮葬在一起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