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通胀时应该采取什么政策怎样的政策能令农村与城市居民平等的享受同样的社会福利

本文以规范分析方法为主提出莋者自己的见解与观点,做出主观价值判断从理论上阐述通货膨胀和财政政策的关系,以及财政政策对通货膨胀的调节原理并分析了當前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


}

西方经济学模拟试题(二)

1. 供给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上升随着价格的下降而下降。

2. 如果需求是富有弹性的那么,价格上升就意味着收益将下降如果是缺乏弹性的,那么价格上升就意味着收益将上升

3. 不随着收入变化而变化的消费称为自发消费,随着收入变化而变化的消费称为引致消费

4当某种商品嘚消费是从4单位增加到5单位时,某个消费者所感受到的总效用从16单位增加到25单位由此可知,消费这5单位商品的平均效用是5 消费第5个商品的边际效用是 9 。

5. 个人从消费物品或劳务中得到的好处称为效用它取决于人的主观感受。

6. 某个部门的增加值是总产生与中间消耗之差

7. 國内生产净值等于国内生产净值+来自国外的原始收入减付给国外的原始收入。

8. 国民收入减缩指数等于名义GDP 与实际GDP之比

9. 边际收益是指增加┅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收益,它等于

总收益的变化量除以一单位产量

10. 失业和通货膨胀交替关系的恶化,表现为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上方移动

11. 在供给和需求同时增加的情况下,均衡价格不确定

12. 某个部门的增加值,是它的产出价值减去它在生产过程中向别的部门购买的投入价徝之差

13. 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越高,消费支出越高

14. 有的投资不随着国民收入的变化而变化,这种投资称为自发投资有的投资随着国民收叺的变化而变化,这种投资称为引致投资

15.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存在着相互交替的关系菲利普斯在图像表现为向圆點倾斜的曲线。

16. 在完全竞争的前提下假如价格曲线位于平均成本曲线的上方,这表明厂商已经获得了最大利润这样,别的行业的厂商將进入这个行业商品的供给将增加,价格将趋于降低

17. 完全竞争的条件是存在大量企业,每个企业都出售相同的产品存在大量买者,鈈存在对某一行业的限制.

}

一、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

需要多尐亿万富翁才能凑足全球最贫穷一半人口的财富净值?

2010年地球上最富有的388个人所拥有的私人财富,就与人类较为贫穷的另一半即接菦35亿人拥有的财富一样多。到了2015年这一数字减少为62个人。而到了今年这一数字进一步减少为26人。

近日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古特雷斯在演讲时表示,全球最富有26个人的财富相当于全球最贫穷一半人口的财富总和,超过70%的世界人口生活在收入和财富日趋不平等的环境中鈈平等已成为我们时代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20世纪末以来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化和数字化的助推下,收入和财富差距在世界各个地区几乎嘟呈扩大趋势以美国为例,年近40年间前10%高收入人群的税前收入增长了115%,中间40%人群的税前收入增长了42%而后50%人群的税前收入反而下降了1%。这种截然相反的增长幅度导致高收入群体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日益集中根据世界不平等实验室出版的《世界不平等报告2019》,2017年欧洲收入前10%的成人(20及20岁以上人群)的收入总和占整个国民收入的37%,该份额在俄罗斯为46%在北美(美国与加拿大)为47%,在巴西和印度则为 55%中東是世界上收入差距最高的地区,收入前10%成人的收入占比高达 61%

财富甚至比收入还要集中。1980年美国最富有的1%的人群拥有22%的国民财富2016年这┅比例上升至39%。这一增长主要靠最富有的0.1%的人群财富的迅速攀升所推动目前美国最富有的0.1%的人群掌握的财富是另外90%的人群财富的总和。從全球范围来看最富有1%的人群拥有的财富份额从1980年的28%上升至2019年的43%;与此同时,约有28亿成人的身家不到1万美元而这些人仅拥有全球财富嘚1.4%。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在数字经济发展和政府救市措施的推波助澜下,科技、医疗和工业领域的富豪财富加速积累根据瑞银集团和普華永道日前联合发布的一份报告,尽管遭遇新冠疫情但今年全球亿万富豪的财富总和仍创历史新高。截至7月底全球亿万富豪财富总额約为10.2万亿美元,超过了2017年创下的8.9万亿美元的峰值疫情正在进一步扩大财富和经济流动性的鸿沟。

所有这些都导致了越来越多的焦虑和不咹为何全球的财富分配会在近年来越来越悬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到底是什么日益加剧的不平等现象又会对全球经济带来何种影响?

传统观点认为财富分配可以被视为收入分配的自然副产品,如果某些人获得更多收入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变得更富有但茬现代金融社会中,不同财富水平的家庭在资产组合上存在巨大差异富裕家庭的资产组合以公司股权为主,但典型中产阶层家庭的资产組合高度集中于住宅和房地产同时拥有较高的杠杆率。例如美国前1%富豪家庭拥有53%的股票和共同基金,前10%富人家庭拥有88%的股票和共同基金而广大的90%的中产和低收入家庭仅拥有12%的股票和共同基金,其中财富金字塔底部50%的家庭只拥有1%的股票和共同基金

在这种情况下,资产價格动态成为美国财富不平等演变的关键驱动因素欧洲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表明,如果楼市表现好于股市那么经济中的财富鈈平等程度就会下降,这主要是因为中产阶层(其投资组合中住房占比过大)的财务表现和财富增长比前10%甚至前5%的人更好更快。而亿万富豪的财富则主要集中在公司股权上如果股票市场的表现比楼市好,那么财富不平等程度几乎是直线上升这就是我们在过去10年中所看箌的美国不平等程度飙升的根源。与之不同由于中产阶层房产升值以及相对较小的股市规模,欧洲的贫富分化要远低于美国

二、不平等、杠杆与金融危机

在经济学史上,分配和不平等问题曾经主导了整个19世纪欧洲古典时期和20世纪美国进步时代的经济学发展然而,在20世紀中叶随着具有实证主义思想的新古典学派的出现,经济学逐渐放弃了对公平和公正问题的兴趣转而关注经济增长——即使这种增长呮使少数人受益,而牺牲了多数人的利益1954年,西蒙·库兹涅茨在美国经济学会的主席致辞中提出了著名的库兹涅茨曲线(Kuznets curve)阐述了不岼等与增长之间的关系。自那以后不平等研究逐渐消失在经济学家的“雷达”上。

过去的十余年里日益加剧的不平等带来了经济的不穩定,导致社会及族群撕裂引发逆全球化思潮,因此经济学家开始重新把注意力转向了不平等问题特别是托马斯·皮凯蒂在2013年出版《21卋纪资本主义》一书后,关于不平等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蓬勃涌现

经济学界对不平等的重新关注当然值得欢呼,不平等也开始被视为一種重要的宏观经济风险人们发现,每一次大的经济和金融危机在发生前都伴随着不平等程度的大幅攀升90年前的大萧条时代如此,十余姩前的大衰退危机也是如此

事实上,加尔布雷斯1954年在他那本关于大萧条及前因后果的名作《大崩溃》中就将“收入分配的极端不平等”列为当时经济的五大问题之首,这五个问题似乎与“接踵而来的灾难”有着特别密切的关系虽然大萧条时期的这些教训基本上被遗忘叻,但近年来学术界重拾这方面的研究多项跨国实证结果表明,在14个主要发达国家近150年来的历史上不平等程度,特别是最富有的1%人群所占的收入和财富比重对金融危机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从贫富差距到金融危机的传导桥梁是杠杆。当中低收入阶层看到上层人士享受着經济增长带来的益处:更大的房子、更快的跑车、更先进的电子设备时他们自然也想生活得更好。然而他们的收入却长期停滞不前甚臸下降,因此他们只能通过加大负债来实现这一目的另一方面,当政府无法直接消除中产阶层家庭的深层次焦虑时也往往会拿宽松信貸作为安慰剂。

在短期内杠杆支撑的消费刺激了经济,创造了就业但很明显,这种靠借债创造的短期繁荣很容易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不可能持续很长的时间。这就像扑克游戏中筹码越来越集中在越来越少的手上,其他人只能靠借贷维持游戏当他们的信用额度用完時,游戏就停止了最终会迎来所谓的“明斯基时刻”。

历史上在1929年大萧条爆发之前,也发生了贫富差距极速扩大的现象1929年,美国前0.1%嘚富人拥有的全国财富之比达到了25%美联储首任主席马瑞纳·伊寇斯曾协助罗斯福带领美国人民渡过大萧条时期,在卸任美联储主席之后,伊寇斯开始反思大萧条的成因:

“大萧条的主要起因与20世纪20年代的过度消费没有任何关联,相反它主要起源于美国富裕阶层手中财富嘚大量积累,而其他人的财富增长却停滞了1929年之前,新增长的财富不断流向少数人手中他们用这些资金扩大投资,却没有发现大众的購买力根本无法支撑越来越庞大的供给”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贫富差距的日益加大美国居民部门的杠杆率快速增加,其中低收入阶層的杠杆率从1980年的约40%提高到了2008年的140%,同一时期高收入阶层的杠杆率基本维持在20%-40%之间窄幅波动当利率开始向上逆转,信贷和资产泡沫出现收缩到了某一时刻,危机开始爆发贫富差距和高杠杆的风险终于浮出水面。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这张“均贫卡”并没能扭转贫富分化的大趨势在各国央行史无前例的“超宽松货币政策”刺激下,经济上的贫富差距和不平等现象愈演愈烈目前,美国的财富不平等程度已经接近1929年大萧条时期的水平尽管历史并不会简单重复自己,但这种状况不由得使人对下一次危机充满了警惕

三、不平等会带来经济停滞嗎

近十多年来,发达经济体似乎正在长期地处于低增长、低利率、低通胀、产出缺口为负的状态之中而新兴经济体也正在经历增长放缓,全球经济的长期停滞阴霾始终难以消散是什么导致了“长期停滞”?对此问题的回答可谓是见仁见智但贫富差距加大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因素。

从需求结构来看总需求是决定经济活动的决定性因素,但由于较富裕的家庭比贫穷的家庭有更高的储蓄倾向因此,不平等程度的加剧会增加储蓄降低有效总需求,导致失业和经济停滞这种解释固然简明扼要,但却忽视了经济结构的复杂变化

直箌20世纪70年代末,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经济体都可以用凯恩斯主义的良性循环增长模式来描述在这种模式中,生产力的增长推动了工資的增长而工资是需求增长的引擎,这促进了充分就业并为投资提供了动力,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增长在这个模式中,基于羅斯福新政的监管架构金融扮演了类似公共事业的角色。它的主要作用有三个:一是为企业和企业家提供投资资金;

二是为商业和家庭提供保险服务;

三是为家庭提供储蓄途径以满足未来所需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自由主义经济学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良性循环的凯恩斯增长模式被新自由主义增长模式所取代,由此带来经济政策的三个关键变化:

一是放弃对充分就业的政策承诺取而代之的是稳定低通胀嘚承诺;

二是切断工资与生产率增长之间的有机联系;

三是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狂飙突进,金融市场开始远离实体经济经济“金融化”趋势日益明显。

这些变化叠加了大型跨国公司自8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进程大大弱化了工会和工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议价能力。可以说1980姩以前,工资是需求增长的引擎:1980年之后债务和资产价格通胀成为需求增长的引擎。因此新模式的特点体现为金融不稳定加剧、工资停滞和收入不平等加剧。

首先在新模式下,中低收入阶层工资和收入的停滞不前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结构性需求短缺金融创新和资产价格膨胀的作用就是填补这一空白,可以认为金融泡沫抵消并掩盖了不平等的影响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制定者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在制慥一个需求缺口,但他们的自由放任的金融监管政策释放出的“金融魔力”却意外地填补了需求缺口

其次,债务膨胀和资产泡沫持续的時间相当长一旦金融泡沫破裂,金融市场不再填补收入不平等造成的结构性需求缺口不平等的需求效应就会凸显出来,使经济陷入长期停滞从这个角度看,经济停滞是长期信贷泡沫、金融危机和收入不平等的共同产物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的情况来看,尽管各国央行通胀时应该采取什么政策了零利率和量化宽松(QE)政策但由于收入分配一直在持续恶化之中,经济始终受到需求不足和增长放缓的困扰

自从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冲击如果失业问题和经济衰退得不到控制并且无法扭转的话,那么经济衰退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贫富差距经济不平等的需求拖累就会更加凸显,让经济实际表现雪上加霜

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曾被视為一个运行良好的资本主义制度下产生的自然结果,然而当不平等加剧和贫富差距扩大至极化状态时就会成为各种经济社会矛盾滋生的溫床。目前并不缺乏关于减少不平等的建议经济学家们已列出了重新平衡收入和财富分配措施的冗长清单。

从短期而言当下的新冠肺燚疫情使各国居民收入增速出现大幅下滑,低收入人群收入下降幅度尤为巨大出于预防性储蓄和减少外出消费等原因,居民储蓄率大幅仩扬由于目前主要发达国家利率处于零利率水平,经济体系将无法吸收这些储蓄由此产生的过度储蓄减少了总需求,进而拖累经济复蘇步伐在这种情况下,政策解决方案是双重的

首先,维持巨额预算赤字使公共部门赤字能吸收私人部门过剩的储蓄,同时增加财政刺激力度优先用于帮助失业和低收入家庭。

第二鼓励通货膨胀预期,即使现实的市场名义利率被困在零水平预期实际利率也会变为負值,从而刺激进一步的消费和投资

从长期来看,削减不平等程度需要反思并重构现有的经济运行模式具体而言,这需要用有管理的铨球化取代不受约束的跨国公司全球化恢复对充分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承诺,重启社会民主议程以支持和资助公共投资提供公共服务囷监管(包括金融市场),进行公司治理改革抑制管理层注重股价最大化的短期主义行为。在新的模式中工人将具有更大的议价能力,并获得更高的收入份额

毫无疑问,贫富差距加大这个话题已经站在了学术争鸣和公共辩论的风口浪尖。在某种程度上这是自由主義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之争,也是西方政治谱系中左右翼之间的较量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乔·拜登在竞选纲领中提出的提高最低笁资、提高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扩大基建等政策主张,或许预示了未来将何去何从

(作者施东辉为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教授)

(本文來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感谢你的反馈我们会做得更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通胀时应该采取什么政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