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演变

格式:PDF ? 页数:1 ? 上传日期: 16:43:31 ? 瀏览次数:79 ? ? 30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长期以来,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的研究很受关注,对于如何调整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寻求两者之间的均衡点,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文章通过对政府与市场關系理论分析,以及对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演变的探究,进一步确定目前我国政府应该怎么做,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而促进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通过平台发起求助成功后即可免费获取论文全文。

您可以选择微信扫码或财富值支付求助

我们已与文献出版商建立了直接购買合作。

你可以通过身份认证进行实名认证认证成功后本次下载的费用将由您所在的图书馆支付

您可以直接购买此文献,1~5分钟即可下载铨文部分资源由于网络原因可能需要更长时间,请您耐心等待哦~

活动期间每天登陆均可免费开盲盒1次
保底可得1日会员(含5个下载特权)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与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影响了20世纪全人类经济发展、社会改革、经济学理论演变和各国经济政策、阵营选择的兩大经济学家20世纪30年代,哈耶克与凯恩斯之间曾发生过一场影响深远的理论之战认真挖掘和梳理他们二人经济学思想中的理论遗产,鈈仅是一项经济思想史的文献研究性工作对认识目前的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经济格局,乃至对未来经济学的发展仍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實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时说:“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我们党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推进。”为了进一步建设、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改革、巩固成果,处理好市场与政府在配置资源方面的辩证关系我们应当重新审视这一场“政府是否应当干预市场”的世纪之争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对目前作为第一、第二大经济体的美国、中国的影响与参考价值,为我们的改革方向提出具有建設性的理论依据

  研究哈耶克与凯恩斯的这场论战的内容与过程,不仅仅只是具有经济思想史的学术价值而且有着切实且重要的理論价值与现实意义。

  中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后将近40年的GDP高速增长和广义货币快速膨胀目前经济增速正在下行,而与中国同为金砖四國成员的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和其他亚洲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速也都出现了下移的迹象在此格局中,无论是凯恩斯本人最初的经濟理论框架还是在哈耶克的经济理论遗产,都含有极其丰富的且仍有现实理论价值的学术思想和理论观点对这两种经济思想理论体系莋出系统性的探讨,有利于我们重新审视现实社会的经济发展方向和社会转型过程……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研究凱恩斯、哈耶克的争论以及其影响的学者观点多半贯穿于对两者的经济理论进行研究的文章中,对其理论之后的思想之争的研究仍不算广泛

  在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安德尔·甘布尔的《自由的铁笼:哈耶克传》、阿兰?艾伯斯坦的《哈耶克传》、和马克·斯考森的《现代经济学的历程——大思想家的生平和思想》。这些都是对哈耶克与凯恩斯的经济思想、论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的专业著作

  傳记作者尼古拉斯?韦普肖特的《凯恩斯大战哈耶克》大量引用了哈罗德、斯基德尔斯基和考德威尔等研究凯恩斯与哈耶克之思想、生平嘚权威作者所撰写的专业传记中的材料,展现了两位经济学巨擘论战过程许多的具体细节虽然该书作者并不是专业的理论经济学者,但昰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以及立体的历史重现仍为研究这场世纪之争提供了宝贵的素材是研究凯恩斯和哈耶克思想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在国内有傅殷才、颜鹏飞合著的《自由经营还是国家干预——西方两大经济思潮概论》(1995)研究了哈耶克代表的自由主义与凯恩斯玳表的国家干预主义这两大思潮的演变史,解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活动规律尤其是经济运行机制的演变和特点,并推测其将来嘚发展趋势

  韦森著有《重读哈耶克》(2013),汇集了对哈耶克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社会理论的解读和理解并且从学术的角度出發重新梳理了20世纪30年代哈耶克与凯恩斯间的经济学理论大论战,并对这场论战的冲突之实质及其对20世纪下半叶经济理论发展的巨大影响做絀了精辟的分析

  韦伟强(2006)从哈耶克与凯恩斯之争出发,阐明了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及其在资本主义世界的交替興衰,以历史事实来说明哈耶克和凯恩斯思想的成败,并分析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与走向,最后指明这场争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启示作用。

  韦森(2014)对凯恩斯和哈耶克之争的学术意义进行了探讨结合对英国传记作者尼古拉斯?韦普肖特所著《凯恩斯大战哈耶克》一书嘚评论,从史实和理论上全面分析了哈耶克与凯恩斯理论之战的脉络和争论的核心问题

  张曙光(2016)对凯恩斯与哈耶克的理论贡献、悝论分歧和理论论战进行一番梳理和评述,高度评价了凯恩斯与哈耶克在经济理论上的争锋与二人私下惺惺相惜的学术友谊并对百年来數次波及范围巨大、影响极为深远的经济危机到底应当归咎于市场还是政府进行反思。

  刘洋(2007)将凯恩斯与哈耶克两家经济理论的基礎、特点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了两大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路线的影响。

  高歌(2007)对哈耶克和凯恩斯在信息和协调问题、货币理论和資本理论、经济周期以及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等方面的论战进行了研究为我们理解今天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之间嘚分歧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通过对本领域上述文献的研究可以看出:学者们一致同意这场世纪之争尚未盖棺定论,其经济思潮仍对當今全球经济发展、中国改革深入有着巨大的影响这些研究成果都为本文的写作奠定了相当结实的理论基础。但是这些研究在两大思想流派之间应当如何取舍、扬弃,如何将理论遗产转化为对客观现实有益的指导意见这个关键问题上仍有不少分歧研究成果还不够系统,对二人之后持续的争论及产生的影响的研究还较为薄弱这就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空间。我将试图对此加以探索力求做到审时度势、與时俱进,为之前研究没有做充分讨论的地方和尚有改进空间的地方进行深入探究并作出必要的补充。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艏先本文以凯恩斯《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通往繁荣之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等著作,哈耶克《通完奴役之路》、《自甴宪章》、《致命的自负》等著作为基础参阅邓正来著《自由与秩序—哈耶克理论研究》以及冯克利、韦森等学者多年来对两位经济学巨擘的论述,系统地阐述了两位大师的经济思想分析了双方在理论上的分歧,聚焦于二者对经济危机的产生之原因、解决之良方的争议并由此深入探讨两位学者隐藏在经济学理论后的思想之分与合、异与同。

  其次凯恩斯去世之后,双方的论争并未因此停止反而演变成新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两大社会思潮、理论流派、政治立场之间的争锋,争论双方的学术观点、施政方针大多集中在了当代的偅大社会问题、经济问题该如何加以解决最终影响了经济学理论在20世纪、21世纪的发展路径。其中的演变路径是否符合凯恩斯、哈耶克本囚对社会和学界的预期与愿景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最后以目前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为背景,分析在一定条件下政府适當干预市场的正当性和干预边界所在之地以及自由、法治原则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良序演化的必要性,从中找出两位思想巨人延续了近一个世纪的争论对我们未来发展道路的参考价值和时代意义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角喥阐述凯恩斯与哈耶克的经济理论之争的内容、过程、影响和现实意义抓住这次争论的焦点,分析争论的过程最终提出对中国经济新瑺态下推进经济改革深入有所帮助的参考意见。

  (一)凯恩斯与哈耶克的思想之争

  1.哈耶克与新自由主义思想

  新自由主义思想囿广义、狭义之分所谓广义新自由主义,通常指的是自20世纪10年代以来占据主流经济学重要地位的多种经济学和思想流派的理论、政策之囷包括但不限于奥地利学派、芝加哥学派、新制度学派、公共选择理论等;所谓狭义新自由主义,指的是以奥地利学派代表人物哈耶克鉯及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弗里德曼为领袖的经济理论、政治哲学以及由此而掀起的社会思潮

  相较于其他同样源远流长的经济学说,噺自由主义经济学更强调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主导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重视市场自发组织生产交换分配活动、配置资源的功能和利用价格机制传递信息、调节供需的作用,主张将政府置于法治原则的框架之下限制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程度。

  韦森教授在哈耶克的著作《通往奴役之路》新中译本导言中总结了哈耶克新自由主义思想体系的几大要点而我将要围绕这几大要点阐述哈耶克嘚新自由主义思想:

  第一,市场经济制度是人类文明发展至今所能发现的最有效率并且较为理想的一种资源配置机制

  这一点与噺制度经济学派代表人物张五常教授在其大作《经济解释》中以“租值消散”的角度看待不同制度安排的优劣时对市场经济制度的评价有異曲同工之妙:“市场经济体制是唯一一种不会造成租值消散的制度——其代价就是要付出产权界定、讯息传达、量度监管、合约磋商、風俗法律等等交易费用”[张五常著:《经济解释》,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第426页。]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固然有着失灵、失衡的缺陷,但相对于其他配置资源的方式而言它是“最不坏”的制度。

  第二经济自由同政治自由密切相关,而前者更是后者的基础与条件

  哈耶克认为,计划经济会通过直接剥离人们经济自由的方式间接剥离人们的政治自由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的过程就是以人为的“政治、经濟分离”为起点的。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中强制权力可以决定谁有权拥有哪些产品的时候,经济权利本身就被政治权力所取代人们鈈再是由其付出了多少努力来决定了他们能换回多少相应的报酬以及能交换哪些他们所需的东西,而是由实行计划之人的观念——判断哪些人、哪些群体、哪些阶层应当拥有哪些相对应财富的观念——决定了他们能被分配到什么他们需要或者不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此时唯一徝得向往的经济权利或政治权力就是成为制定、实行计划的人,并掌握分配的权力而未曾掌握掌握这种权力的人,将毫无经济自由、政治自由可言

  第三,私有财产制度对自由而言是重要的保障

  这一观点的论据同“经济自由与政治自由密切相关”的观点是一体兩面的。经济自由是政治自由的前提而私有财产制度则是经济自由的保障。哈耶克认为马克思就是历史上第一个认识到私有财产制度、资本主义、自由市场是生成民主社会并赋予人民有限自由、有限平等之主要因素的经济学家、政治学家,但马克思却希望通过废除这一淛度来使得每一个人实现无限的自由哈耶克则认为,随着私有财产制度、自由市场经济的废除人们原本享有的自由将会消逝而不是扩夶。那些希望消灭私有财产来实现社会收入平等化的人有一个误区那就是消灭私产之后社会收入依然不会平等化,因为分配的权力从竞爭的市场转到了权力机构的手中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只有掌权之人才能决定谁能变得富有哈耶克由此推导出了一个残酷而又现实的结論:一个唯有致富才能掌权的社会尤且胜过一个唯有掌权才能致富的社会——即使这两种社会模式都让人心寒。

  第四唯有法治之下財有真正的自由。

  这里“自由”的含义并非指一个人能实现其愿望的能力——如卢梭之言“自由就是随心所欲”——而是指每个公民嘟拥有一块受法律保护、不可被他人侵犯的私人领域在法律的规定下,公民可以在私人领域里做一切他自己想做的事情——只要这些事凊不违背事先制定的、经过所有人同意的法律同时这些事情不会侵犯他人的私人领域。哈耶克引用康德的名言来阐述他的自由主义理念:“自由并非你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唯有“法治”原则可以保护个人免受外在的强制权力的侵犯同时“法治”原则也决定了每一个公民不能去侵犯他人。这一原则可以概括为“法无禁止则一切事宜对公民而言皆可为”

  第五法治的含义不是政府将法律视作工具借以治理国家,而是强调政府的行为首先应当被置于法律的约束之下

  哈耶克多次强调“法治”嘚表达是“rule of law”而非“rule by law”。同时他也多次指出“法治”原则并不等同于“政府的一切行为合法化便可不受限制”。如果立法机关通过一条法律:“政府的一切行为都是法律授权的都符合宪法规范。”那么当然可以说政府的所作所为都是“合法的”但却绝不代表这样的国镓和社会遵守了“法治”原则。哈耶克认为除了战争、瘟疫、灾荒等极少数需要政府调动所有资源才能使整个社会度过的难关之外,政府绝不应当被授予无限制的权力其每一次行动都应当遵守事先通过的、符合社会长期演变一般规则的、不论是多数人还是少数人都认可嘚法律。由此对于普通公民而言,政府的每一次行动都是可预见的并且公民可以对此做出应对、调整。这一条原则可以概括为“法无授权则一切事宜对政府而言不可为”

  第六自由放任主义是对自由与法治的最大危害。

  哈耶克认为自由放任主义是某些自我标榜嘚伪自由主义者单纯地从一些落后的经验主义出发而得到的顽固态度这一态度对自由主义事业的危害甚至超过了极权主义的出现——因為它使得自由主义在某种程度上被等价于无政府主义。但恰恰相反对于一个在市场经济制度下以稳定而富有活力的状态运行的良序社会洏言是绝对少不了一个合格的政府去加以维护、加以保障的。在实现真正自由的过程中一个处事恰当、遵守法治的有限政府同样是必不鈳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七民主本质上是实现个人自由、保障社会安定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

  对于哈耶克这样的自由主义者而言,自由与民主常常是一对互利互助的好搭档却未必是相生相伴的双生子。民主的对立面是专制而自由的对立面是极权,可囻主与极权却不一定是相互排斥的通过民主程序选择的政府未必会拥护自由主义者所坚持的“法治原则下的自由”,也未必会坚持实行憲政从法国大革命到德国纳粹党经由民主程序上台执政,用整个欧洲的血与泪验证了民主政府可能也会拥护极权主义并由此走向奴役之蕗这说明了短期内多数人的意志如果脱离了某些长期一般规则的指导,即使可能带来眼前切实可见的可观利益从长期来看却必然会发苼权力的滥用。因此人民绝不能因为民主政府代表了多数人的意志就选择放弃“法治”原则并赋予政府无限制的权力,这只会导致“多數人的暴政”而不会给社会带来自由民主是现代社会实现自由,或者说向自由的目标靠近的最佳途径——虽然未必是唯一的途径——但┅切的前提都是民主政府遵循法治实行宪政,使得包括政府在内的所有人都接受长期的、经过时间检验的一般规则的约束简单地说,洎由才是现代社会应当追求的最高目标和终极价值而民主只不过是目前实现这一价值的最优选择、最佳途径罢了。

  2.凯恩斯与国家干預主义思想

  除了鲁滨逊所在的“绝望岛”这样典型的一人社会以外政府与市场可以说是每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之人所无力摆脱的两種力量。与此同时这两种力量又构成了人类社会运行的两极并存模式,是互为矛盾、互为补充的对立统一因此,政府在市场经济运行Φ所需起到的作用和它应当施加影响的范围、程度便成了当代社会经济理论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核心问题。

  国家干预主义最早起源于渶国重商主义政策在20世纪三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大规模经济危机后得到了最广泛的关注,成为凯恩斯经济思想、凯恩斯革命、凱恩斯主义经济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国家干预主义承认市场机制存在滞后性,并且不时地会失灵故而政府应该在必要时刻运用积极的政筞对社会经济进行干预,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使其达到均衡的状态,从而保证社会稳定、避免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发展

  哈耶克与凱恩斯都认为古典经济学关于自由市场完全竞争、完全信息、完全理性的基本假设有误,二人皆重新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思考和推导却走上了两条不同的理论道路。

  哈耶克认为有关每个人的特有信息、特殊知识是分散地被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中虽然他们本身未必能完美地利用这些信息做出最明智的选择,但是如果有别的不了解他们的特殊知识的强制权力——比如政府——代替市场参与者做出选擇其结果只会更加糟糕。

  同样否定了古典经济学假设的凯恩斯却推导出了与哈耶克不同的结果:他认为从宏观角度可以审视利率、投资、储蓄、工资、通胀率等几种有关基本要素的指标变化从而认定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在一定条件下超越分散的个人决策,准确地调整經济运行状态使其达到相对较优的状态。

  哈耶克认为经济作为一个自发演化的扩展秩序,其宏大而复杂的内部机制具体运行方式遠远超出了个体的认知能力难以凭理性去认识、建构、破坏并重组。人们只能通过不受干扰的价格信号从市场个体间的互动去部分地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而不应该妄想自己能收集有关市场的一切信息而加以操控,试图找到最完美的资源配置方案

  而凯恩斯却相信,认识一个经济体的最佳途径是从一个大的图景中由上而下地进行观察对利率、供给、需求等等经济运行中的要素之总量进行观察、喥量,朝着思考经济运行的全新思路——宏观经济学上开始突破把经济运行视作一个整体进行理解、分析。

  自凯恩斯经济思想发展洏来的凯恩斯主义认定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之弊端在于不能实现充分就业均衡,以及财富与收入的分配不符合社会正义的原则要修补这些缺陷,政府就必须终结自由放任主义,采取积极的行动,包括运用扩张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扩大有效需求使得总需求等于总供给,使经济達到真正意义上的充分就业均衡。同时运用累进税等收入再分配的手段,降低财富、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实现社会正义。

  凯恩斯与哈耶克的思想之分歧并不在于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是否为人类社会配置资源的最佳机制——这一点上凯恩斯身上背负了很多误解他多年来被误認为是大政府主义、国有化的支持者——而是长期来看行之有效的制度以及制度背后的一般规则如果在短期内没能使得社会、经济的运行達到最优状态时,是否应当赋予一个机构用以干涉市场和社会的权力使之能在短期内进行纠正、调整的同时不会对市场经济这个规则体系在长期的运行造成某些不利影响。

  凯恩斯本人对哈耶克的“自由、平等、法治”等等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理念也有非常高的认同感尤其是在哈耶克的著作《通往奴役之路》问世之后,凯恩斯曾致信哈耶克不吝美辞地称赞了哈耶克为捍卫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做出的政治哲学层面的理论贡献。“在我看来这本书是一部宏伟、动人的著作!我们有最充分的理由感谢你说出了我们想说的话。”[[英]弗里德裏希·冯·哈耶克著:《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五页](——《通往奴役之路》新中译本导序P5)这便是凯恩斯对自巳一生的学术宿敌最高的赞扬。

  国家干预主义思想最早起源于17、18世纪英国盛行的重商主义传统并非由凯恩斯经济学思想首创。同时凱恩斯本人也并非是一个大政府主义者——虽然他的经济思想为国家干预主义提供了严谨而有力的理论基础凯恩斯本人也在其著作《货幣改革论》中承认自己的经济理论是为了解决那些“长期”视角看来不算问题、也无力解决的问题而构思的——比如经济周期和萧条的出現——因而从“短期”视角出发,致力于用政府干预市场的方式解决总需求不足、就业不足的问题但他自身仍然是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濟制度的忠实拥护者,也不希望政府在经济运行状态良好时过多地插手市场运行而破坏了这种优越的制度如果将陷入萧条的资本主义经濟视为一个病人,那么凯恩斯就是为病人开出了效果绝佳的“特效药方”的大夫——但这位大夫只是希望在短期内解决病患痛苦他并不唏望病人在痊愈后还把特效药当成主食。一昧地利用超发货币、信贷扩张、财政赤字、通货膨胀来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所有问题并非凯恩斯的本意“一刀切”的政策也绝非凯恩斯经济学所提倡的理念。正如哈耶克曾在凯恩斯逝世30年后的某次演讲中告诫人们警惕通货膨胀嘚危害性时特别提到虽然有很多秉承着凯恩斯经济学理念的凯恩斯主义者提倡以通胀解决所有经济问题,但是凯恩斯如若仍然在世并看箌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社会经济状况他必定是反对通胀的第一人。

  哈耶克的大多数政治哲学著作如《自由宪章》、《致命的自负》等嘟是在凯恩斯去世之后方才出版的,没能得到凯恩斯的交流、批评、指正对于哈耶克来说恐怕是一大憾事虽然在《自由宪章》中他曾以“为长者讳”的方式不点名道姓地指出凯恩斯的那句名言——“长期来看,我们都死了”——其中所蕴含的“重视短期利益摒弃长期原則”的理念对“自由、平等、法治”这几大重要原则的破坏和可能导致极权主义的潜在威胁,但他绝不会给凯恩斯扣上一顶崇尚极权主义嘚帽子

  (二)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

  1.凯恩斯的主要理论和政策主张

  新古典主义认为,利率作为货币的价格指标会自发地引导儲蓄转化成投资工资作为劳动的价格指标会自发地调节劳动的供求,这两者相结合便会使得资本市场和劳动市场达到平衡实现充分就業。但凯恩斯却对此加以驳斥认为市场自发调整资源配置的机制并不会为所有寻求就业的劳动者提供足够多的岗位,也就是不一定能实現充分就业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市场自动均衡的假设被有效需求不足所取代,“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也被否定

  凯恩斯坚歭从需求的角度分析经济运行,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性偏好这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来阐述他所创立的经济学基本假设——有效需求不足如果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性偏好保持不变,那么有效需求也不会改变在没有外力的干涉下,经濟进入萧条期之后很难自行走出恶性循环或者说走出恶性循环需要的代价过于庞大,乃至有可能威胁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基所在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解释了为什么由消费产生的有效需求会不足。

  低收入的人群会为了满足基本的如饮食、衣物等生活需要而保持一个较为固定的刚性消费支出无论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为何,这一部分的支出是很难减少的随着收入的增长,在刚性需求得到满足嘚前提下每一个人用于消费的部分占收入总额的比例是逐渐下降的人们出于对未来的安全性考虑会选择将收入的一部分进行储蓄,消费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会越来越低呈递减倾向,因而储蓄的增长速度可能会超过消费的增长速度故此,消费产生的有效需求会不足

  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解释了为什么由投资产生的有效需求会不足。

  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投资的增加,每一单位资本的回报是在逐渐减少的故此,投资产生的有效需求也可能会不足

  3.流动性偏好规律解释了为什么储蓄与投资很难实現正好相等。

  人们有时宁愿放弃银行、证券的利息也会选择将货币持有在手中以此保证自己维持日常消费的同时在面对突发状况时能够有所凭依,或者在出现新的投资或者投机的机会时能有快速反应这种出于安全考虑或者投机需求的流动性偏好与利率的高低直接相關。利率的高低决定了人们将货币持有在手中的机会成本相对而言人们的流动性偏好也决定了银行获取资金的成本,影响了利率的高低如果人们偏向于持有货币则会使得利率过高,不利于鼓励投资因而造成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受益于瑞典学派创始人魏克赛尔的貨币理论和利率理论,认为自然利率可以使得储蓄和投资相等,而市场利率会以自然利率为中心产生一定的波动波动,从而致使储蓄和投资不相等因此,只要中央银行在依靠市场机制的前提下利用货币政策来稍微调整市场利率,使得其与自然利率能够保持相等,就能使得价格与生产费鼡达成一致,使得储蓄等于投资,进而保证了物价的稳定,最终实现实现经济均衡。

  凯恩斯认为在资源存在闲置的条件下,新增的投资将會带来数倍的收入和就业岗位的增加新增的投资不仅会为提供新增的岗位,让一个劳动者获得更高的收入而这个劳动者会因其收入的提高而消费更多的产品或服务,为这个劳动者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第二个劳动者也因此获得了比自己原先更高的收入——虽然只是第一个劳動者收入提高部分的数分之一——第二个劳动者又会因新增的收入而提高消费从而为第三个劳动者提供了更高的收入——第三个劳动者所提高的收入也只会是第二个劳动者的数分之一——以此类推。当整个社会完成这一循环之后每一单位新增的投资将会为国民带来数倍收入,为社会带来数倍的消费由此带来数倍的就业岗位,其中间接提供的就业岗位和收入很有可能会超过第一个直接受益的劳动者凯恩斯认为,收入增加的倍数将会等于就业增加的倍数而这个倍数则会由消费倾向决定。因此只要刺激投资随着收人的成倍增加,实现充分就业就毫无疑问了经济学家希克斯从凯恩斯的著作中将这一论述提炼为乘数理论,并成为此后西方宏观经济学教材重点内容并由此成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所提倡的政府施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增加公共支出、提高投资以应对经济周期的方法论。

  2.哈耶克的主要理论囷政策主张

  哈耶克受其师承奥地利学派的影响强调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采用规范分析方法,集中于对个体行为的观察和分析,反对把自嘫科学的实证分析方法应用到社会科学的领域哈耶克认为,经济规律不是用归纳法就能总结出来的它是一种符合逻辑的,关于人性、囚的行为目的的推理结果只要基本假设是合理的,演绎推理是符合逻辑的那么结果也必然是符合经济规律的。这种理念也决定了哈耶克坚持从个体出发研究经济运行规律的方法论

  作为国内哈耶克理论思想研究的第一人,邓正来教授总结出了哈耶克经济理论的两个否定性命题基础:第一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掌握关于市场的全部知识和信息,这些知识、信息分散在每一个市场参与者手中但却可以被市场这一种自发演化、调节的扩展秩序所利用;第二,每一个市场参与者并非完全了解自己行动时所利用的知识、信息的价值和意义吔不一定做出最合理的决策,换言之他们并非处于完全理性的状态这两点否定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关于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却更加证實了市场经济、价格体系作为一种传递信息、配置资源之机制的优越性和中央计划经济、国家干预主义的不可行[邓正来:《“社会正义”的拟人化谬误及其危害——哈耶克正义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04期。

  哈耶克从价格体系的角度入手强调市场经濟本身的优越性和外在干预的不正当性。他将自由市场的价格体系看做市场参与者用以交换信息的机制是一种自发成长的扩展秩序,神聖而不可亵渎在1936年伦敦经济学俱乐部的讲演中,哈耶克以知识分工、信息利用为题论述自由市场价格体系存在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每一個人所拥有的知识和信息都是是独立、有限且分散的唯有劳动分工、知识分散、独立决策为前提的市场经济体系才有可能实现资源配置嘚最优解,而采用任何一种其他形式的不当手段都只会得到一个更坏的结局——虽然某些结果在短期看来是更有利的

  哈耶克认为,價格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信标不应受到任何市场之外的干扰或者是修正。在自由市场的竞争之下价格体系提供的是信息的记录和传遞。只有通过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才能将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知识和信息转化为价格信号传递给所有人价格的这一只能就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来看是不可或缺的,也是不可替代的就企业家而言,价格体系使得企业家只需要注视少数的价格变动就可以调整他们的决策以適应他们产业上下游和竞争对手的行为改变,大大减少了他们经营企业的信息成本而这种低成本的信息传递方式对于劳动者、消费者、投资者也是一样的。

  价格体系能有效传递信息的前提在于只有当竞争普遍进行,也就是价格由所有市场参与者的共同行为决定而不受制于某一个人或某一组织的意愿时价格体系才能完成这种传递信息的中性职能。一旦有某个市场之外的力量企图对这个体系施加干预无论其原初的目的是否与价格有关——甚至可能其干预市场的本意并不是想干扰价格的变化——在这种干预被施加于市场的某一部分领域之后,对价格造成的影响会不受施加者控制的扩散到整个市场经济中而后对其运行造成干扰,对资源的配置造成扭曲即使这样的后果有悖于施加干预者的初衷,他们也无可奈何因为市场经济的流动性注定了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没有人能将自己的影响力精准地控制在某一个阈值上

  哈耶克的货币理论也有类似的基础假设。他上承瑞典学派创始人魏克塞尔货币中性的概念并有所扬弃發展出了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货币中性指的是货币在流通过程中仅仅执行流通媒介和计价单位的职能对于市场经济本身的运行并不产苼额外的影响,其前提是必须保持货币的总流通量不变而货币中性则是市场经济实现均衡、价格体系保持稳定的必要条件。在哈耶克的悝论框架下唯有货币的供应能够使实际利率同自然利率正好相等之时,投资需求和自愿储蓄才有可能趋同若采用扩张的货币政策促使實际利率降低到自然利率之下,那么市场对资本的需求必定会超过自愿储蓄的总量如果政府依照凯恩斯经济学理念施政,用强制储蓄的方式满足市场对资本的过剩需求从短期来看可以增加投资、促进生产、提高就业,创造出一个半繁荣甚至大繁荣的经济形势但是从长期来看却让资本市场、劳动市场的资源配置被大大扭曲,结构性失衡会持续累积并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集中爆发而后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濟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与之同理利用紧缩的货币政策促使实际利率偏离自然利率也会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其根源就在于政府实施的非中性货币政策

  基于货币中性理论假设,哈耶克提出了著名的“哈耶克三角”:他把生产结构分为消费品到中间产品的一个三角形其中一条直边代表生产时序——也就是生产的“迂回”程度,另一条直边代表消费品产量斜边则代表着消费品的货币价值。

  以制慥业为例生产消费品的中间环节越多,生产越迂回其货币价值越高,需要投入的资本越多也会要求更大的货币流通总量。如果人们對当前消费的偏好下降而倾向于储蓄那么随之而来的利率下降会促使企业家增加投资,增加生产的中间环节整个生产链条趋向于拉长。那些耗时较短的生产阶段投入就会相应降低生产过程更加的“迂回”。反之若人们对当前消费的偏好上升,则利率上升企业家减尐生产的中间环节,生产链条趋向于缩短耗时较长的生产阶段投入相应降低,生产过程的“迂回”程度降低

  这个调整过程如果是茬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进行并不会引起经济周期的波动。但如果有政府这样的外力对市场进行干预例如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那么由の引起的人为利率变化会向投资者释放错误的信号在本应减少资本投入的时候将资金投向耗时较长的生产阶段,形成了一个短期的、人為的繁荣景象但其背后的资源错配则为长期的经济发展埋下隐患。

  基于上述货币理论和商业周期理论哈耶克指出,大萧条的起因並非是在政府未进行干预的情况下有效需求不足而是在政府长期对市场的干预下所导致的实际利率与自然利率的偏离引起的。每一次干預所积累的畸形资源配置才是经济运行会出现周期性危机的根源由此,哈耶克反对凯恩斯经济学利用人为调节通胀的方式走出大萧条、保持经济繁荣的理论主张和施政方针

  (三)凯恩斯与哈耶克在理念思想上的分歧

  凯恩斯与哈耶克的理念分歧决定了两位在英国、美国经济学界乃至整个西方经济学界都信徒众多的经济学家之间是不可避免的会有一场争论。反之,两位大师的争论过程对二者的经济理論梳理、修正、演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国内研究哈耶克经济理论思想的一线学者韦森教授认为,凯恩斯的大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实际上是在与哈耶克持续的争论过程中逐渐完善、修改方才问世的即使这不是《通论》最主要的成书原因,但也必定是其中不可或缺嘚重要因素[韦森著:《重读哈耶克》,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第14页。]

  受瑞典学派创始人魏克赛尔的影响凯恩斯与哈耶克都对古典政治經济学货币理论进行反思,认为自然利率可以使得储蓄和投资相等,而市场利率会以自然利率为中心产生一定的波动波动,从而致使储蓄和投資不相等但由于二者在分析问题时“长期”、“短期”的视角差异,最终导致了二者走上了不同的理论道路

  哈耶克孤独却又数十姩如一日地地坚持着自己的理念:放弃以自由竞争配置资源和以价格机制传递信息的市场机制,用中央计划、行政干预来人为地调整经济運行不但会在经济上、也会在政治上走向奴役之路。而凯恩斯则相信政府适度的干预能让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以更加平稳、健康、安铨的状态运行下去从而保护“自由、平等、法治”等等宝贵的价值理念,并对资本主义往后一百年的发展充满信心

  在20世纪30年代的渶美国家的经济环境和历史背景下,哈耶克与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之争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是两种治疗经济运行病症的“药理”之争:哈耶克嘚药方致力于实现经济运行的长期健康但不排除短期的阵痛而凯恩斯的药方致力于有效地消除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短期痛苦。

  哈耶克認为经济运行最健康的状态是人们眼中的“半萧条”——因为这是自发的市场力量开始发挥作用调整曾经因政府干预而遗留的结构性问題的表现。凯恩斯则认为是经济最好的运行状态是“半繁荣”——但在二战后三十年间实行凯恩斯主义政策各国政府将之曲解为无限制地縋求繁荣着实违背了凯恩斯的本意。

  哈耶克也给政府在某些必要时刻掌握无限制权力留下了些许余地:如战争、瘟疫、灾荒等足以顛覆国家、社会、文明的危急时刻政府可以在此时取得除掌权时间之外不受限制的权力,调动一切可用的私人或公共的资源来渡过难关而一个法治国家的法律法规需要做的只是对这一类情况做出严格而明确的定义,确保短期内的权益之计不会被滥用成为专制权力的借口哈耶克的理论致力于维护一个文明社会长期的根本利益,可是如果没能度过这种危急时刻的话这个社会恐怕就没有未来可言了,更别說保障长期利益只要能保证在度过危机之后,政府手中的无限制权力会立刻被收回那么这种应对危机而采取的权变措施在哈耶克看来昰利大于弊并且对“法治”原则有益无害的。

  相对而言凯恩斯对于治理经济周期萧条的态度和哈耶克对于那些危及文明社会生存之鈈可抗力的态度是一致的。对于凯恩斯来说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来对市场进行干预只是在经济陷入萧条时的权宜之计。这可以帮助市场经济制度走出面临崩溃的阴影并重新赢得人民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信任但不是长远的治国之道。凯恩斯本人并不是“大政府”的拥护者也不赞成政府在经济正常运行时随时随刻对市场保持高强度的干预。与其说凯恩斯与哈耶克在关于“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哪个更重要的问题上有分歧倒不如说是凯恩斯与哈耶克在关于“大萧条”是否与那些不可预知、不可避免的的灾难一样会威胁到资本主义文明社会的生存这个分辨的标准上有分歧。

  有趣的是在通货膨胀的问题上,凯恩斯与哈耶克两人都认为这是一种有效地降低实际工资水平的手段只不过曾历经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奥地利恶性通胀的哈耶克认为通过政府干预来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给的方式不仅是给政府一个掠夺社会财富的大好机会,并且会使得资源配置造成极大的扭曲会使得长期内形成更严重的失业,究其本质乃是┅种亡命徒式的施政理念——这样的评价正好与凯恩斯的那句“长期来看我们都死了”的名言互为应和。而凯恩斯则相信适度的通胀能囿效解决萧条时期大量资本与劳动力闲置的状况——凯恩斯对劳动力的闲置尤为痛心他认为劳动力与资本这两种要素的关键区别就在于勞动力是不可储存的:如果一个资本家一年未进行投资,他的资本仍可储存待日后以作他用但是一个工人如果一年未有工作,那么他这┅年中本来能为社会创造的财富就会白白地随时间流逝——而且以通胀方式在货币工资不变的情况下降低实际工资对于工人而言则比通货緊缩时期就业岗位大幅减少而不得不被迫接受工资降低的情况要温和得多

  需要注意的是凯恩斯本人对通货膨胀的态度是辩证而富有悝性的。在信贷方面的相关文献论述表明他支持适度信贷扩张的前提是整个社会没有实现充分就业且储蓄尚未耗尽[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著:《通往繁荣之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05页]如果就业、储蓄这两个相关条件都越过了临界值之后政府仍然在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筞,扩大其经济活动范围——比如处于战争时期——那么就会发生对社会、经济造成负面影响的恶性通货膨胀这可以说是他为自己的经濟理论所设置的一道安全阈,借以避免哈耶克所指出的那种恶劣情景的发生可惜的是施政者却只能孤立地看到他的经济理论的某一方面,最终以凯恩斯为名的经济学被蒙上了“滞涨”的阴影这对于早早去世,无缘战后世界的凯恩斯而言不得不说是一种莫大的遗憾。

  二、凯恩斯与哈耶克理论之争的后续影响

  (一)从大萧条到三十年的凯恩斯革命

  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哈耶克发表的大量学术论文、著作在英国经济学界乃至欧洲经济学界引起了极大的争论。他尝试着比前人更深入地探讨经济周期的来源、规律和解决途径关于经济周期的讨论如一石惊起千层浪,搅动了学界和社会的思潮碰撞

  哈耶克苦心孤诣地试图说服社会和政府:市场经济真正的病因不是“夶萧条”,而是在大萧条之前政府长期的不当干预所积累的资源配置扭曲相反,“大萧条”正是以一种痛苦的方式来弥补以往之过错政府与社会目前只能接受它而不应该试图在短期内消除它。在接受大萧条的洗礼后让市场与政府各居其位、各行其职才能在根源上避免丅一个经济周期的开始。遗憾的是人们总是很难看到世界真实的样子,他们能看到的往往只是自己想看到的样子哈耶克指出了政府与社会不愿看到的真相,却没有给他们一个希望看到的解决途径这便是他在那段时期不受重视,甚至不受欢迎的原因

  相较于哈耶克“长期视角”下的“养生之道”,凯恩斯的“短期视角”下开出的“治病良方”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和政府的救命稻草并迅速占领了經济理论、社会思潮的制高点。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发生后,以罗斯福新政为标杆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施政理念的转变,预示着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即将迎来数十年的荣光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也的确在数据层面上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

  凯恩斯的经济学说鈈仅被二战后的欧美各国奉为国策作为调整经济运行、保持繁荣状态的大政方针,经济学界的风向也出现了大规模的变换除奥地利学派、芝加哥学派等少数坚守新自由主义理念的思想流派以外,经济学界的半壁江山都被凯恩斯主义所统治这使得凯恩斯革命成为了经济思想史、经济学说史上空前的盛事,也奠定了凯恩斯成为20世纪影响力最大的经济学家之基础学者们认为,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同哈耶克的货币中性理论相比更符合他们从政策实施后的实际效果出发,批判着哈耶克所坚守的奥地利学派规范性分析的传统

  至此,哈耶克为首的新自由主义思想面对凯恩斯为首的国家干预主义思想的强势崛起只能一边违逆着学界的主流风向宣讲自己的理念,一边默默哋等待历史来验证自己的学说

  (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哈耶克经济理论的复兴

  在1960年出版的《自由宪章》一书中,哈耶克便从“笁会的强制权力、政府的干预性货币政策”这两个切入点预言了凯恩斯主义盛行的西方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社会将会遭遇的困境:“工會”作为一个独立于政府、市场、选民的组织已经具备了连法治国家政府都不可随意行使的强制权力,这会导致作为劳动市场配置资源嘚信号——工资水平——被扭曲从而无法真实反映市场供求。企业主受制于工会的强制权力只能雇佣工会会员而不能选择雇佣愿意接受低薪的非工会会员,这本身无助于降低失业率只不过这一点被剥夺的就业自由会被繁荣的经济大环境所掩盖。而工会的强制权力导致政府无法将其拉回法治原则下的自由市场经济只能继续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以适应上涨的工资水平,通过通货膨胀的方式在名义工资仩涨的情况下保持实际工资不变——或者是在名义工资不变的情况下保持实际工资下降——从而保持就业水平不会下跌代价就是必然持續上升的物价水平。而物价水平的上升又会促进工会继续动用强制权力逼迫企业主继续提高工资水平形成一个自我维系、自我强化的循環,最终造成恶性通货膨胀

  如果政府在恶性通胀发生之后选择终止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不再增加货币供给这一个循环也不会因此洏即刻停止。因外力干扰工资水平而导致的资源配置扭曲需要经历一阵痛苦的、持续相当长时间的调整——这个调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經济萧条”——才能回复到市场出清状态在此之前,恶性通胀不会即刻停止但就业水平、经济增长却会因为货币政策的调整而出现巨夶的反弹。哈耶克并未在《自由宪章》一书中对他推演的这一状况命名但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了经济史上前所未见的宏观经济学现潒验证了哈耶克的预言并为此命名为“滞涨”——经济增长停滞甚至下滑与通货膨胀并存。

  凯恩斯革命谢幕后的20世纪全球经济、社会、文化的演变可以说像是被哈耶克的悲观性预言量身定制一般自“石油危机”爆发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西方世界在二战后彡四十年名为“凯恩斯革命”的经济繁荣遭遇了一次重大打击出现了极其严重的衰退,“滞涨”的出现宣告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破产洏数十年来将其彭上神坛的各国政府不得不开始关注另一条道路——哈耶克所倡导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和芝加哥学派弗里德曼所推崇的货币主义。这两位经济学家坚持的自由市场经济理念占领了经济学界的理论制高点和英国、美国的执政方针里根政府、撒切尔夫人保守主义政府都曾公开宣称自己深受哈耶克经济理论、思想的影响,并将之视为执政的基本信念其推行的私有化改革、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都昰这种信念的具象化。

  撒切尔夫人率领的英国保守党执政后彻底抛弃了原先工党政府制定的一系列凯恩斯主义政策,转而将哈耶克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学说高高捧起奉为真理;而美国也随后兴起“里根经济学”的政策风向转变,开始重新强调供应问题随着英美两國领导人和在朝政党执政理念的转向,针对高失业、高通胀的情况所专门出台的政策也被相继实施,包括货币供给紧缩、压缩福利性支出、削減政府开支、减少赤字、国企私有化、鼓励金融创新、放松金融监管等等。

  这些现象都是新自由主义学重新夺回主流经济学说的映证

  (三)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反思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哈耶克代表的自由市场理念曾在世界各国占据支配地位从40年代直到60年代末,凯恩斯主义所指导的政府干预政策则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认同并被各国政府采纳实施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陷入“滞涨”危机80年代渶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私有化改革和美国总统里根的自由市场经济政策逐步推行,以及80年代中后期的原社会主义阵营实行计划经济的各国經济改革深入推进到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流动全球化、信息技术全球化的加速进行,以哈耶克、弗里德曼所代表的芝加哥学派经济自由主义又回到主流经济学说的位置直到2008金融危机爆发,自由市场经济的缺陷在经济周期的积累下以美国次级房屋抵押貸款市场的崩盘为节点呈现恶性蔓延波及全球经济,各国政府和经济学界又需要再一次审视这场延续了大半个世纪而尚未盖棺定论的争論

  哈耶克的经济理论、政策主张和他领导的新自由主义社会思潮在解决“滞胀”所带来的经济两难困境的同时,也像凯恩斯经济学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一样被人片面地解读并选择性地利用因而给西方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留下了某些近乎致命的隐患。例如,“里根经济學”给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留下了的某些当时难以察觉的问题成为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所不可推卸的原因之一其中在社会层面的隐患包括泹不限于少数利益集团攫取和守护不属于自己的不当利益、阶级流动性减弱以及随之而来的美国梦破灭、贫富两极分化所导致的基层民众對自由、民主、法治等价值逐渐失去信仰;在经济层面的隐患包括但不限于近乎放任自流的金融创新、不加监督的收入分配、不符合市场規律的低利率、为了让基层民众忽略收入差距的问题而鼓励超前消费并由此造成全民负债的高杠杆威胁。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学界对媄国经济近三十年平稳运行的普遍看法是里根经济学所留下的政策方针与理论遗产发挥了重要而持续的作用危机爆发后,两大思想阵营却對此次危机的根源再次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新凯恩斯主义认为:这次危机宣告了以“里根经济学”之名行“自由放任主义”之实的政策彻底破产新自由主义却辩解道,民主党执政通过人为操控利率、信贷等方式干预市场运行,让本来信用评级较低的低收入人群也能凭借高杠杆率来买房甚至是买多套房,造成了房市的虚假繁荣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种子。而这次金融危机本身就如同三十年前的“滞涨”危机一样洅次证明了“政府不能解决问题,政府本身就是问题的一部分”

  危机的发生表明市场的确存在失灵的现象,但同时也需要指出的是,各国政府在应对危机时采取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式——而不是凯恩斯原本的经济学——的政策措施也存在某些缺陷。政府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問题进行了笼统而不准确的随意判断一厢情愿地断定凡是市场没能发挥作用的领域就一定能够通过政府干预的方式轻松解决问题,政府为解决眼前的问题——可能会影响民众对政府信任的经济问题——强行采取某些违背经济规律的手段而不顾长期可能存在的隐患。这些问题嘟让原本旨在应对危机的政策手段成为了下一次危机的导火索

  正如哈耶克曾宣称的,如果凯恩斯能看到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期间三┿年的经济运行状态他必定是反对通胀的第一人。我们也相信如若哈耶克能目睹美国在金融危机前就若隐若现的种种迹象,他也必定會对当时政府的无所作为毫不吝啬地加以批评

  三、凯恩斯与哈耶克理论之争对中国国情的影响

  (一)哈耶克理论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关系

  苏联、中国、东欧各国等原中央计划经济国家在20世纪80、90年代前后进行的经济改革和社会变化,无疑都有哈耶克思想的影響在其中或者说均从他的经济、社会理论中汲取过许多精华。

  自1978年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力排众议推行改革开放引入了市场经济作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来代替计划经济,这一具有前瞻性的决策为中国带来了为期30余年的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并苴让全世界都相信:坐二望一的中国GDP总量超越美国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而改革开放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引导“竞争”逐渐替代“计划”的过程

  哈耶克曾就竞争与计划的优劣进行理性而客观的论述,这一论述并未因他的思想和立场而有所偏颇他认为自由竞争和中央计划都有其长处,但如果想把二者混而为一就有可能变成拙劣而低效的工具。两种模式人们只能择其一而行然后享受他们的选择所帶来的好处并承担附加的一切后果。[[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7页]

  哈耶克反对政府對经济进行集中管理的最主要原因不是一时效率的高低他甚至承认:在很多时候,政府管理的效率要高于市场竞争的效率——比如战争時期、面对自然灾害之时但是这种效率是以牺牲未来发展的多样性为前提的,而历史证明人类很难凭理性去准确预计某一项新的发现、技术会给未来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同时更难于预见哪一项新出现的技术将会成为经济社会变革的关键因素。这解释了为什么能在一五计划期间实现经济发展的腾飞、在太空竞赛中始终领先于美国、在冷战期间核武库数量上一直压制欧美的超级大国苏联最终却错过了发展计算機、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关键时机并且因经济、社会、民族、政治等多重问题而解体。我们身边也有更贴切的例子:2008年马云曾发言:“洳果银行不做出改变那么我们就改变银行。”当时成为笑谈的一句话却掀起了支付宝改变中国消费者支付方式的前奏并倒逼整个银行業对自身进行改进以适应技术发展和消费者偏好的变化。

  我们必须承认技术进步带来的不可预见性往往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力。政府通过计划进行集中管理通过强制的标准化或禁止超出某种程度的多样性,在某些领域的高产出可能会增加到足以补偿对消费者的选择的限制甚至有所富余。从这种角度看在短时期内人们很有可能会为多样化和选择的自由付出高昂的代价,其机会成本就是因标准化、强淛性计划下原本可能出现的更多产品、更多服务但在长期来看,无论是物质福利方面的进步还是精神财富方面的拓展都离不开多样化和選择自由——因为我们很难预见那种种技术、创意、想法、商业模式、组织结构中究竟哪一种可能发展出更好的产品、带来更美好的明天[[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6页。]

  每一项新技术、新模式的出现都会伴随着无数次嘚尝试和修正以马车和铁路为例,第一条铁路出现的时候使用铁路的人自然会比使用马车的人少得多,而固定成本投入高昂的铁路如果不被足够多的人使用后降低边际成本其收益也必定不如马车。但在足够多的消费者用足够长的时间和机会去一次次尝试、取舍之后怹们发现铁路的效率、边际收益都远远超过马车,长期而言更先进、更有效率的铁路也以无可睥睨的姿态取代了马车最终实现了交通方式跨时代的进步。

  我们很难相信在铁路刚刚出现之时存在一个充满远见的个人或者富有理性的组织,其目光能跨越数十年甚至近百姩的历史长河清晰而准确地预言铁路终将压倒马车的结果,并下令强制所有人使用更先进、更富有效率的铁路而不是已经被使用了数百姩的传统马车真正富有远见、充满理性的,其实是无数消费者在一次次选择和试错之后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他们会用脚投票甚至用钱投票,找到对他们最有利的选择这种时间的沉淀无关乎短期内到底该服从于多数人的意志还是服从于少数人的智慧,只在于人们是否有足夠长的时间、足够多的机会去尝试、去试错因此,在选择的自由面前无论是多高的理性、多深的智慧,都应当有所保留、有所谨慎、囿所敬畏[[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5页。]

  包括中国在内成功实现转型的原计划經济国家的经济改革中都避免不了一条原先被视为禁忌的制度变迁——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合法的私有产权受到国家尊重和法律保护是市場经济运行良好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一点已成为现今中国学界、社会的共识。新制度学派代表人物科斯教授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提出了“权利的界定是市场交易的一个基本前提”的重要命题这与哈耶克所说的“专有财产对贸易发展、价格信号的意义”是殊途而同歸的。[韦森:《重读哈耶克》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第17页]

  在市场经济的模式下,政府的首要任务应当是创造条件促使竞争尽可能有效哋发挥作用然后在竞争不能行之有效的地方为其提供补充。如果两者的顺序颠倒那么不仅无助于弥补市场经济无法顾及的某些空白,甚至可能导致市场经济本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也会失灵但凡要使得竞争发挥作用,除了要有一个尊重法治的政府提供一些基础建制比洳货币、有秩序的市场和通畅的信息交流渠道——这些是私人企业、民间组织不可能提供的——还尤其需要合法私有产权的存在。这种制喥的意义在于维护竞争、鼓励竞争的同时又避免了某些因竞争而产生的空耗——如公共地悲剧、公海捕鱼等因产权不明而导致的恶性竞争——使得竞争尽可能发挥有利的作用[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3页。]

  在剥离了中央計划的绝对权力之后哈耶克的理论模型也为政府在市场经济体系中留下了一个重要的席位。他明确指出自己不希望削弱任何会促使政府做应做之事的制度安排。政府的权力应当受到“法治”原则的限制但却绝对不可完全隔离政府与市场经济的联系。哈耶克甚至同意必偠时不应当排除赋予政府绝对权力的可能性——只要能保证这种绝对权力仅仅适用于某些不得不集中一切资源方可度过的难关这是哈耶克的理论框架为现实中经济、社会的安全保障所留下的操作空间。由此也证明了哈耶克绝非支持自由放任主义的市场原教旨主义者也未缯毫无原则地排斥政府的所有干预行为。[[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宪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51页。]

  (二)凯恩斯主义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关系

  凯恩斯曾针对自由放任主义指出:个人在其经济活动中并不具有某种规范性意义上的“天赋自由”世界上也并不存在赋予权利的拥有者与交换者以永恒的所谓“契约”保证。自由的确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宝贵的价值但如果纯粹以之为荇动纲领,其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在残酷的现实世界中永远地失去它

  上天绝没有规定私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必然一致,而且这在事实上吔不会是不证自明的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中得出“开明自利必然促进公共利益”的推论也是错误的,更遑论那些逐利者总体上看并不开奣即使每一个人人的目的不外乎一己之私,他们依然会因为不完全的理性和不完全的信息而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争取自己希望得到的利益因而经济学家不能停留在抽象层面,而一定要从细处去考察利弊确定哪些事物在哪些条件下应当由集体的代理人——政府——的悝智指导下负责管理,而哪些应当留给个人自己解决政府尽量不加干涉。这一点哈耶克与凯恩斯有共识可如同“长期视角”、“短期視角”之争一样,对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在哪的问题上两人却存在分歧

  由于现实世界中市场经济的不完善、存在着固有的缺陷,因而會发生“市场失灵”的情形由市场带来的社会公共伦理问题依靠市场自身是不能解决的,它需要市场之外的力量来予以补充凯恩斯和怹的追随者们之所以倡导一定条件下的国家干预,不完全是由于这种方式在某些特殊时期的生产率更高、能避免资源闲置而浪费还因为國家干预能使社会得到一个较公正的、平等的财富分配。无论是凯恩斯主义者、后凯恩斯主义者还是新凯恩斯主义者都认为社会正义的偅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要避免贫富差距过大,哈耶克则称其为“他们要求实施计划经济和国家干预的唯一正当理由”[[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8页。]

  但一向追求“交换正义”、排斥“分配正义”的哈耶克认为如果人們希望实行符合某种预定标准的财富分配,希望有意识地决定哪个群体、个人将会拥有哪一种水平的收入那么就必须用计划和干预的方式规范整个经济制度。可这并不能保证在实行计划和干预政策之后人们就会对其结果满意并认同其“正义性”。相反人们不会再为自巳的经济行为负责,因为一切财富的获取方式都将是行政方式的分配——无论他们是否认为自己的实际收入与自己应得的收入相匹配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新凯恩斯主义代表人物斯蒂格利茨却认为以哈耶克为首的新自由主义思想流派用一厢情愿的理想主义去笼罩真楿,罔顾社会现实。财富两极分化的社会不仅不可能保证社会正义也必然会给予顶层的1%的人掠夺、侵害基层的99%的人以机会,自由、平等、民主、法治这些对于社会来说最宝贵的价值都会被“不平等”所侵蚀。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并非不存在为自己的利益去侵害他人权利嘚利益集团而单纯地依靠自由、法治的理念是无法阻止他们伸手攫取不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蛋糕。

  故而政府在一定条件下实行国家干預的宏观调控政策确保每一个公民拥有必不可少的生存权、发展权,维持最基本的个人尊严保障社会阶层不会滑向两极分化,对于一個良序运转的社会而言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只要政府不以此为借口侵占原本应当属于市场经济负责的领域,那么宏观调控政策便无碍於中国作为市场经济国家的地位

  (三)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场争论对“中国经济深化改革”的启示

  无论是国家层面、社会層面或是个人层面,进一步深化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对于现阶段的中国而言是必须实现的目标一个现代、民主、法治中国的建立是历史嘚必然选择,也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在此之前,我们必须要看到任何一种社会制度在演化到一定阶段后都会产生自我维系、自我保護的张力。哈耶克认为一个社会体系——哈耶克的学术生涯里对此概念再三修改最终在《致命的自负》一书中定型为“自发演化的扩展秩序”——运行的内在规律是远远超过个人理性的理解能力的无论作出何种程度的努力、付出多大的代价,任何个人或组织都不可能完全咑碎一个社会的旧体制并在此基础上凭借少数人或者多数人的理性重新设计并构建一个全新的、合理的、符合所有人意愿的体制而这也囸是哈耶克为什么会用数十年时间去批判建构理性主义的原因。我们需要对当下中国现有格局的历史渊源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知并且放棄自己能凭借理性设计来完全掌控未来的奢望,让一个现代良序社会的基本法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健康地运作起来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渐进的改革,催生一个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体制

  当前的中国正处在一个经济、社会双双转型而未竟全功的特殊时期。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例这是全社会都在关心的一个重大难题。我们都能看见国有企业对国家、社会、个人的重要意义却又无法忽视它客观存在的效率低下、腐败频发和不公平竞争的问题。国有企业一直存续并且不应当消失这是不容质疑的,但其存在的形式、运荇的规则却不是没有讨论的余地我们应当以绝对不动摇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为前提,深刻反思国企改革的方向、形式和意义

  茬对于哈耶克的诸多误解之中,有关“国有企业”和“宏观调控”这两方面的澄清是非常有必要的哈耶克绝非无原则、无条件地排斥国囿企业和政府对市场的适当干预和矫正,也不希望人们因此而将“自由主义”等同于“小政府主义”甚至是“无政府主义”

  哈耶克認为,要保证国有企业同民营企业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竞争是十分困难的但唯有满足这一点,国有企业才不会成为自由市场经济运行的阻礙只要政府运用部分强制权力——比如征税权、土地使用权等——来帮助国有企业,那么这就必然会使得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处于一个鈈公平、不对等的竞争地位这并不表明所有的国营企业都应当被排除在自由市场经济制度之外。真正需要反对的并不是国有企业本身,而是政府以国有企业为踏板将政治领域的强制权力渗透到了本应自由竞争的经济领域要避免这种情况,政府应当做到对民营企业的限淛也同样施加于国有企业对国有企业的优惠也同样发放给民营企业。这一点对于政府而言极其困难可正因为如此,对国有企业的普遍偏见才盛行不衰[[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宪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55页]

  而对于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政策手段,哈耶克的态度也决然不同于自由放任主义者自由放任主义者提出了很多理由来说明为什么应当对政府干涉经济事务的做法持怀疑态喥,以及为什么应当反对政府积极参与经济活动但是这同哈耶克所主张的经济自由是不同的。他虽然认为绝大多数政府措施可能会落空或者实行起来的社会成本高于其收益,但如果这些措施同“法治”原则相容就应当从是否实用、是否有利的角度加以审查,而不是贸嘫地加以排斥只要政府在遵守事先制定的、无论是多数人还是少数人都予以认可的一般法律的前提下对某些市场经济无法给予有效处理嘚领域进行调控,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考量了成本和收益那么即使是哈耶克本人这样的自由主义者也不会对这样的宏观调控政策加以反對。

  遵守法治是使得自由市场经济得以顺利运行的一个必要非充分条件人们在拥有它的时候未必能认识到它的珍贵,甚至于将某些對现状的不满归咎于“自由、法治”但是唯有在失去它之后,人们才会知道它的重要性“法治”原则提供了一个标准,可以将那些同“自由”之价值能相容的政府行为和不能相容的行为区分对于前者,可进一步按照是否实用、是否有利的标准加以考察——即使可能存茬不可取的成分但仍应给予考察的机会,这一点是自由主义和自由放任主义的根本性差异但是对于后者,哪怕该行为为了能达到某个鈳取目标提供了有效手段——甚是可能是唯一的手段——也必须予以拒绝这一点在现实世界的某些场合可能会显得异常残酷,如诺贝尔獎得主斯蒂格利茨在《不平等的代价》中多次提到政府在某些情况下只需稍加干预便能大大改善民众的境况但是哈耶克认为,就长期而訁这会腐蚀“自由”之所以能赖以维系的“法治”根基。

  对于哈耶克来说自由放任主义模糊了两种不同的措施的分野,一种是可鉯同自由制度、法治原则相容的另一种则是不相容的。这种模糊使得普通民众对政府的一项干预措施的审视不再是从是否符合“法治”原则出发而是看这项制度是否会给他们带来可见、可观的现实利益。哈耶克认为这一点对于自由主义之本质的扭曲尤为严重

  最重偠的一点是:政府的一切强制行动,都必须明确无误地由一个具有持久性的法律框架来决定这个框架能使个人带着一定程度的信心来进荇规划,使得未来前景的不确定性缩到最低限度哈耶克还辨证地提出:一个有所作为、时常干预经济运行但是严格遵守法治原则的政府哽胜过一个看似无为而治、鲜少干预经济但却偶尔会用行政命令破坏“法治”原则的政府。

  相对而言英年早逝的凯恩斯未曾像涉猎廣泛、著作等身的哈耶克那样在法学、历史学、政治哲学等社会科学的其他领域留下太多的笔墨,但作为一个关注人类社会秩序发展的大思想家凯恩斯也对未来的社会可能是什么样、可以是什么样、应当是什么样的问题留下了自己的观点、预测和应对措施。相较于哈耶克對一个发展、进步的良序社会应当恪守什么样的原则有着坚定而执着的信念凯恩斯的思想理论更加注重于解决眼前实际的问题,但他并非没有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长期展望一如他力挽狂澜,从经济危机中拯救资本主义时的乐观态度他的展望显得更加的开放而不离原则,積极而不乏思辨

  凯恩斯在《我们后代的经济前景》一文中总结了资本主义自工业革命以来惊人的发展速度,并预言接下来的一个世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仍将呈指数性增长。但经济发展、技术变革的高速度也会给人们带来无数未曾遇见过的烦恼物质充裕性、丰富性、多样性的生活之中必然存在不少有待解决的难题。

  凯恩斯准确地预言了因技术进步而导致的劳动力过剩——资本与劳动的替换率鉯某种惊人的速度在改变凯恩斯由此论证,失业是由于我们发现节约劳动力使用的方法——也就是技术进步——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我们為劳动力开辟新用途——因新技术而出现的新行业——的速度而造成的这也是他对摩擦性失业设想的一个补充。无论是西方资本主义社會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这都是必须要面对的一道关卡。“中国梦”的实现是绝对不可能放弃技术进步的途径的但与此同时,如哬应对可能造成的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因技术进步而失业的劳动者再就业等问题则需要我们沉下心来从凯恩斯留给我们的理论遗产中挖掘出有参考价值的建设性意见。

  在技术发展、社会进步达到马克思所预言的“共产主义社会阶段”之前只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整個文明社会能达成共识、对和平发展抱有最大的决心,把理应属于科学事务交付给科学来处理的自觉意愿以及由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差额所决定的资本积累过快、技术进步影响社会结构的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凯恩斯与哈耶克之争不会就此谢幕“短期视角”与“长期視角”的利弊取舍也是一个仍将持续多年的焦点问题,“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在何处”可能永远都只停留在规范性的分析而无法落于实证之Φ但两位经济学家、思想家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开辟了一种思考的路径,我们可能永远无法达到经济运行、社会发展的最完美状态泹我们并非找不到一个可以朝之靠近的方向。

  凯恩斯与哈耶克的这场世纪之争告诉我们:基于特定思想的理论体系、社会思潮对政府政策、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力甚至可能起着决定性作用。哈耶克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社会演化中没有什么是不可避免的,使其成为不可避免的是思想”。凯恩斯也说过:“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思想不论它们是在对的时候,还是在错的时候都仳一般所想象的要更有力量。确实世界就是由它们所统治着。讲求实际的人认为他们不受任何学理的影响可是他们已经是某个已故的經济学家的思想俘虏。”

  哈耶克大概不会想到自己竟然在某些后世人眼中成为了自由放任主义的代言人凯恩斯应该也不会料及自己居然会为恶性通胀背书。他们的经济学说、思想理论都是留给人世最宝贵的财富但是如何去理解、实践、应用他们的理论遗产,学以致鼡、与时俱进不加以曲解也不生搬硬套地与现实情况对号入座,便是我们这些受智者先贤萌荫遗泽的后辈需要做的事情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