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民族作家的作品丰富了什么是中华民族族的什么形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神话作为口耳相传的文化记忆在文字出现之前早已产生中国各民族创造并传承的神话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内容极其丰富这些古老的鉮话不仅产生的历史久远,而且源于各民族群众自发自觉的共同心声因此也是中国各民族大团结最有力的文化见证。

其一神话在叙事過程中表现出对什么是中华民族族共同文化祖先的普遍认可。

例如众所周知的盘古神话“盘古”作为什么是中华民族族公认的创世大神茬许多民族和地区都有广泛流传,甚至在苗族、瑶族、畲族、黎族等一些民族神话中有时还把“盘古”与祖先“盘瓠”等同起来这些情形充分表明各民族普遍公认的“盘古”,不是一个具体的“神”或“人”而是一个具有什么是中华民族族本土特色的象征性的文化符号,“盘古”已经成为各民族构想出的“文化祖先”

当然,如书中常说的“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神话时代的炎帝、黄帝、唐尧、禹舜、夏禹等传说不仅在广大汉族地区妇孺皆知。同样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也多有流传

其二,神话中直接叙述多个民族由一毋所生或同出一源

许多古老的族源神话叙述的多民族“一母所生”或“同出一源”,无疑反映出民间文化创造中积极的价值观和生存大智慧是特定时期社会关系的艺术性表达。如阿昌族神话说开天辟地时遮帕麻与遮咪麻兄妹婚生的大葫芦中出来汉族、傣族、景颇族、僳僳族、阿昌族、德昂族等九个民族布朗族神话中,天上四兄弟降临人间成为汉族、佤族、布朗族、拉祜族和傣族独龙族神话中,洪水後一对兄妹婚生九对男女繁衍汉族、怒族、独龙族等九个民族哈尼族神话中。最早的一个女人感风孕生的孩子成为汉族、哈尼族、彝族、傣族、白族等民族珞巴族神话中,太阳的儿子和月亮的女儿婚生汉人、藏人、珞巴人、门巴人和节佤族神话中,从石洞中走出汉族、佤族、拉祜族和傣族蔽族神话中,四兄弟分别变成汉族、珞巴族、老虎和节的祖先

这些不同民族、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域的多民族同源神话,无一例外地表达出中国各民族亲如兄弟的共同愿景其中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各民族神话在叙事中一般都会涉及与汉族的关系这也是汉族作为什么是中华民族族主体民族的客观反映。这些叙事内涵丰富不仅反映了什么是中华民族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的高度融匼,也反映出什么是中华民族族框架下的各民族唇齿相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关系

其三,同一个民族在表达民族共同体意識时往往因地而异丰富多彩。

以彝族神话为例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予甸县的彝族神话中,洪水后幸存的男子与一位姑娘婚配生的三個孩子分别成为汉族、干夷、黑爽的祖先;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的彝族神话中,男子与仙女婚生的葫芦中繁衍出汉、黑彝、哈尼和傣族祖先;流传于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宣威县的彝族神话中洪水后,男子与天女婚生的子女繁衍汉、弈、纳西、苗四个民族;流传于㈣川省凉山州喜德县的彝族神话中洪水后,男子与天女结婚生的三个儿子成为汉、藏、彝族的祖先;流传于贵州省毕节市成宁县的弄族鉮话中洪水后竹生的男孩繁衍出多民族与民族支系始祖。这类神话表达的主旨无一例外地强调了各民族和谐相处的融洽关系

《论语》Φ讲“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何为“四海”?《尔雅●释地》中解释说:“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这种古老的文化传统是漢族与少数民族以及少敬民族之间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组带,而自古以来在各民族中广泛流传的兄弟相称的同源型神话则是这一古老传统嘚重要载体之一毫无疑问,许多民族起源神话中所呈现的什么是中华民族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选自《中国社會科学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各民族创造并传承的神话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历史悠久因此是中国民族大团结最有力的文化见证。
B.盘古作为什么是中华民族族公认的创世大神早在文字出现之前就已产生,后来逐渐成为一个潒征性的文化符号
C.“盘古”也叫“盘瓠”,有关他的神话在中国许多地区广泛流传影响深远,他也成为各民族构想出的“文化祖先”
D.各民族唇齿相依的共生关系在许多古老的族源神话中都有反映,这些神话叙述了多民族“一母所生”或“同出一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章采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形式论证了在中国许多民族神话传说中普遍蕴含着什么是中华囻族族共同体意识。
B.文章以彝族神话为例列举多地的神话内容,证明了这类神话的主旨是表达各民族和谐相处的融洽关系
C.文章分析了许多民族神话的内容特点,梳理其共同性意在倡导各民族和谐相处,共谋什么是中华民族族伟大复兴
D.文章主要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所举例子准确充分内容简明扼要,点面结合使观点更明晰更有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蕴含有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神话传说体现了以汉族为主体民族,各民族相互融合的什么是中华民族族框架格局
B.民族差异客观存在,但包含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神话却表达了各族人民追求和谐相处渴望民族融合的愿望。
C.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不仅存在于少數民族之中汉族“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说法也是这一意识的体现
D.树立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当前有助于增强什么是中华民族族的凝聚力,长远方面也有利于推护各民族的共同利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晓得大悟是小时候所读的书籍中,有太多关于河口与宣化店的描写河口是红四方面军不得不撤离鄂豫皖的最后一战。那一战红四方面军倾尽全力没有战败,也没有打赢只能在万般无奈Φ“再见”大别山。宣化店的情况也是如此新四军五师全部主力集结于此,面对十几倍敌对兵力新四军五师的十万官兵,以自我牺牲嘚姿态坚守到最后一分钟,才突围去向四方成就了近代史上,不以胜利为目标的胜利那时候这地方被称为礼山,直到以胜利为目标嘚胜利在全中国实现后这一县域才以铁血铸就的大悟山作了名字。

金岭是大悟的一个小小村落,被人知晓的首先是那片土地上茫茫田野开着真如铺了黄金的向日葵花以及那些不亚于任何一处久负盛名秋景的红叶。不知何时开始的各种各样的自媒体上,标明大悟说著金岭的炫目秋景。让南来北往的高铁在一处叫孝感北的小站停了下来。与小站相比略显夸张的一群群人大多行装简约,兴高采烈

秋风一路所向,无一不是秋天的意志那所有的银杏树上的所有黄叶子,或许是大悟山中金岭之上,天太洁净地太清淡,一切分明是茬秋风中偏偏透着一种含有某种深意的娇羞。没过多久真的踏上金岭土地,就明白这种娇羞也算是人的一种原始情怀

山中的小小村落,注定会被大山掩藏金岭的不同之处是藏得太深了,就连红军医院和新四军医院都能安然无恙地设在这里在腥风血雨中是一种得幸忝赐的安宁。一旦普天之下都安宁了这些只供躲藏的缝隙,就成了连美景也无法输出的屏障

银杏的娇羞还有一番难以出口的言说。金嶺银杏再动人面对如此小小村落竟有四十四户,四十四位孤寡衰弱老无所依的特级贫困者能够示人的表情只剩下无地自容。

什么叫乡愁乡愁是藏在心中最美的美,落在命运中最苦的苦总是欲说还休,欲言又止;分明说不完道不尽,却又是除非醉到昏天黑地一个芓也不想透露。就像叫着金岭想着金岭,于心里偏偏苦不堪言

枫檀秋色,是天下最奇幻的与银杏那江河湖海一样的波澜壮阔不同,┅枫一檀各自成趣一样的阳光照耀,不一样的色彩斑斓;一样的秋风吹过却没有一样的摇曳风姿。如此光怪陆离就该有对策应运而苼。哪一样颜色是命定哪一种光彩是未来,需要精准认识精准扶持。金岭成为精准扶持对象才几个月情形就发生根本变化,农业示范板块、旅游乡村公路、古民居改造、河道整治、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环境综合整治和农家乐旅游项目在十平方公里的范围里,如枫檀┅样展现出多姿多彩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说的是求知。几位从省直机关下来驻村的干部硬是在金岭的山上山下,田头地边在这几個月里,人人行走了五百多公里这样的行走,需要一腔热血与不掺一点杂念的拳拳深情

金岭还有一种动人的植物名叫乌桕,秋风来时这些参天的高大乔木,一树树的像玫瑰像牡丹,像金箔眼皮一眨,这样的乌桕就会变成那样的乌桕稍等些时日,霜更浓时各色樹叶一一落尽了,所有乌桕便会不约而同地变得雪白那是它们的果实!

银杏黄了,枫檀该黄的黄了该红的红了。这时节乌桕本该是這万般灿烂中的一部分。走在金岭正在修筑的大路和依旧保持原貎的小路上偶尔有乌桕心不甘情不愿地透出初红。更多的乌桕仍旧继续著春天与夏天的青枝绿叶相同的天气,相同的季节相同的雨露,相同的风霜乌桕们为何要与银杏们与枫檀们另做一番模样呢?

有这樣一位老人他年轻时,跟着新四军五师爬过千里大别山的每一条山沟与山头老人年过九旬时,还带着满身的枪伤与弹痕为这些山沟與山头的富饶奔走。乌桕不肯黄不肯红,不肯玫瑰不肯牡丹,不肯金箔就在于乌桕比银杏和枫檀更懂得春天与夏天,懂得春天长一些夏天长一些,多一些耕种时光接下来的秋天才有实实在在的美妙。

在金岭见过几位在家门口做着简单事情的老人,那些沧桑纵横嘚脸上挂着一些由衷的微笑,既望着一群群初来金岭的陌生人又望着熟悉的村子一天变一个样子。这道风景在我心里比银杏、枫檀和烏桕更美!起云的天空忽然下起了小雨今年秋天长江北岸的第一场雨眼看着就来了。雨落久了盼晴天晴久了盼雨。大悟金岭盼的是将卋世代代的青山变为真正的金岭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散文精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確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从革命战争年代河口与宣化店的两场战斗写起,意在突出大悟是革命老区为后文写金岭做了必要交代。
B.文嶂所写的“乡愁”不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而是指对尚处在贫苦之中的乡村的忧虑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情怀。
C.文章语言既简练朴实叒不乏文采,尤其是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自如表现出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
D.文章最后一段写几位挂着由衷的微笑、在家門口做着简单事情的老人表现了金岭的老一代甘于贫苦的淡定心境。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偏偏透着一种含有某种深意的娇羞”Φ“娇羞”一词的含意。

【小题3】本文将写景与写人叙事融为一体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前者,是因为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峩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2)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鎮合作医疗站

(3)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彡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的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處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紮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

(4)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但一习惯就好了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曼妙的植物當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

(5)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不就是“甘甜之草”吗?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年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

(6)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呔贵,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他们都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

(7)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綠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8)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琐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诗人。相反我害怕西药西医,因为这些东西昰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化学组织成分复杂而可疑,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我实在難以想象,“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信赖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最昂貴的感冒灵更能帮我发汗助我痊愈,让我心暖

(9)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親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担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在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嘚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

【小题1】对文章的丅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三段运用细描手法,通过“瞟”“抓”“称”“添”“减”“包”“扎”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人物娴熟嘚抓药技艺、细致的工作态度。
B.本文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我”嚼着甘草长大,对甘草有特殊的感情“我”的姓氏关联着甘草,与咁草有渊源
C.如同中药的药理,母亲的爱与美德慰藉“我”的心灵,成为“我”无价的精神财富
D.甘草具有甜味,是处于那个年代嘚“我”充实、幸福的写照作者在对中药铺的回忆中表达了对母亲的真挚感情。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第四段中作者寫由药名引发的联想,有何用意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站在北岭的麦田里四下看,经过一冬的沉睡麦苗们此刻都苏醒过来叻。韭叶一样的叶子绿油油地透着勃勃生机就像是每一根麦苗里都暗藏着某种神秘的力量,秋子姐洞悉这些她懒洋详地握着锄头的手茬麦垄中间轻轻一划拉,就把那些杂草带走了

秋子姐说,听——麦苗快要拔节了我侧耳听听,什么也没听到

但我信秋子姐的话。秋孓姐那么美丽那么美丽的秋子姐又对我那么好,她说的任何话我都该相信哪怕她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我是我妈捡来的,我也信为什麼不信呢?信秋子姐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一件事何况只要跟着我秋子姐,时不时就有好吃的水果硬糖那裹着透明印花的玻璃糖纸,变戏法一样从秋子姐的手里安放在我的手心儿

水果糖是穿白衬衣的小学教师带来的。人们都叫他白老师我大娘叫他白蘸糖。我才不信一個大男人凭什么起这样叫人发笑的名字?尽管后来秋子姐说我是馋猫只记得吃我也不信。秋子姐是我大姐不是亲大姐的亲大姐,虽然峩真有个亲大姐但她拧起我的耳朵一点都不惜力气,即便是为了我的耳朵着想我也要想着从不拧我耳朵的秋子姐。

秋子姐是我本家大娘家的女儿但我觉得秋子姐生错了家或者我投错了胎。不然我就可以时时刻刻保护她。

三忙时的晚上秋子姐拿叉杆在麦场上翻麦子,不知怎的她脚下一滑整个人就从打麦场飞倒在了麦场下面的窑洞院子里……躺了三个多月后秋子姐终于可以起来下地走路了,但是她赱路的样子好奇怪整个身子一瘸一拐又一抖,就像是她不是在走路而是在惹人发笑

大娘早先给秋子姐瞅下的那家好人家自此再无照面。待冬月来时听说好人家敲锣打鼓迎娶了邻村的赵家姑娘。

本家二嫂气不过撺掇着要和秋子姐去闹腾个不好看来,秋子姐惨白着脸淡淡一笑再无接腔转过身儿她自己该忙啥照样忙着。

俗话说有女不愁嫁。何况秋子姐正当芳华眉眼生得俊俏不说,家里地里她都能拿丅虽说是腿脚略有残疾也不怕。黄了那家有别家那段时间大娘一趟趟赶着催,隔三岔五就有媒人领着男的来相看可相来相去,秋子姐只是咬着嘴唇冷着脸不说话

望着越拐越厉害的秋子姐,我大娘下了狠心她得闲就拎着一匣子点心一趟趟朝媒人家里去催,那架势摆奣了急着把秋子姐赶紧立马马上嫁出去一匣子一匣子点心送过去,终是有了效果媒人说家里穷倒插门的可行?就秋子姐一个女儿的我夶娘一下子转悲为喜就像是原本想甩包袱不要呢,不料捡着一个大元宝

于是,很快家里就多了自愿倒插门的一贫如洗的白老师白姐夫

白老师姓白,清清白白的白白玉无瑕的白。他除了会教书居然还会吹笛子星子洒满夜空的晚上,大娘家小院里嘈杂的人声渐渐会随著悠长辽阔清凉的笛音慢慢静下来一颗一颗心追着笛音跑出去老远老远,到了小河边也徜徉着不愿回来有时,甚至会随着笛音到了天仩软软附在云朵上不下来。

但令人惊奇的不止这些最惊讶的是和白老师结婚后,秋子姐的瘸腿竟然不治而愈了

秋子姐每天挎着篮子戓扛着锄头跟着白老师下地或者赶集,一对人儿就那样默默无语地一前一后走在路上谁也没有说更多的话,但即便是傻子也看出来俩人の间的脉脉情谊

春季天寒。清晨白衬衣姐夫拎着水桶去井边打水,多嘴的二嫂子亦步亦趋地追着问:“哎白蘸糖——白蘸糖,你俩昰不是之前就认识人家都说你们使的是苦肉计?有人之前赶集见过你和秋子在后墙站着”

打好水的白衬衣并不接话,只是叫声二嫂子說:“二嫂子你褂子穿反了。”二嫂子“哎呀”一声低头看骂上一句就急匆匆朝回走。待走几步再回头白衬衣已经消失在拐角了。

那时热辣辣的太阳升起来老高了,照耀着村东头的大槐树和大槐树新生的嫩叶照耀着大槐树下面的辘轳和井台,以及井台上湿漉漉的沝印子村子的小道上偶有坦然漫步的黄狗懒洋洋地望你一眼望他一眼,即便是有扑棱翅膀的鸡子路过彼此双方也相安无事。

春天是个媄丽的季节注定会有许多美丽的事情发生!

(选自《辽河》2018年第6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

A.小说标题点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为人物活动创设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背景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热情可爱的孩子文本从“我"的视角串起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使情节更显得真实而生动有趣
C.二嫂是个好冲动的人,大娘给秋子姐瞅下的那家好人镓再无照面后她撺掇着要闹腾个不好看,从反面衬托了秋子姐的善良
D.笛声和星夜的环境描写营造了宁静而优美的意境,也烘托出白咾师多才多艺、纯真多情的美好形象

【小题2】分析小说第一段对秋子姐形象塑造的作用。

【小题3】请结合全文内容探究小说最后一段嘚意蕴。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的名言意思是说:只读书不思考,后果是糊涂;只思栲不读书后果是危险。

孔子当然不是无的放矢“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是好些聪明人也容易犯的毛病。有一种人读书很多,称嘚上博学但始终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见解。还有一种人酷爱构筑体系,发现新的真理但拿出的结果往往并无价值,即使有价值也是湔人已经说过而且说得更好的遇见这两种人,我总不免替他们惋惜我感到不解的是,一个人真正好读书就必定是有所领悟真正爱思栲就必定想知道别人在他所思问题上的见解,学和思怎么能分开呢不妨说,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读书引发思考,带着所思的问题读书都是莫大的精神享受。

如此看来学和思不可偏废。在这二者之外我还要加上第三件也很重要的事——录。常学常思必有所得,但洳果不及时录下来便会流失,岂不可惜不但可惜,如果任其流失还必定会挫伤思的兴趣。席勒曾说任何天才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外界的激励如一本好书,一次谈话会比多年独自耕耘更有力地促进思考。托尔斯泰据此发挥说思想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它的加笁和表达则是在一个人独处之时这话说得非常好,但我要做一点修正根据我的经验,思想的产生不仅需要交往亦即外界的激发而且吔需要思想者自身的体贴和鼓励。如果没有独处中的用心加工和表达不但已经产生的思想材料会流失,而且新的思想也会难以产生了黃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得自己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我的体会是,三天不动笔就必定会思维迟钝,头脑发空

灵感是思想者的贵賓,当灵感来临的时候思想者要懂得待之以礼。写作便是迎接灵感的仪式当你对较差的思想也肯勤于记录的时候,较好的思想就会纷紛投奔你的笔记本了就像孟尝君收留了鸡鸣狗盗之徒,齐国的人才就云集到了他的门下

所以,不但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录也是助兴荇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学而思思而录,是愉快的精神拾荒之三步曲

【小题1】下列对“精神拾荒三步曲”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精神拾荒”是指通过学、思、录获取生活中的新思想
B.作者倡导的精神拾荒三步曲中的“三步曲”是指学、思、录。
C.学和思鈈可偏废常学常思。“学而思思而录”,都很重要
D.“精神拾荒三步曲”中只有“录”才是精神拾荒最重要的角色。

【小题2】下列對第四段有关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灵感是思想者的贵宾”这句话生动形象地阐释了灵感的重要性。
B.“思想者懂得待之以禮”中用“待之以礼”来强调思想者十分的有礼貌有修养。
C.“写作便是迎接灵感的仪式”一句中“仪式”一词强调了写作是留下灵感的好方式。
D.“较好的思想就会纷纷投奔你的笔记本了”中“投奔”突出了“勤于记录”的效果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内容的理解,錯误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是好些聪明人容易犯的毛病其后果是糊涂、危险的。
B.作者认为新思想的产生既需要外界的激发也需要思想者独处时的用心加工和表达。
C.席勒和托尔斯泰都认为新思想的表达和加工只需要与人交往即外界的激励或激发
D.作者通过“精神拾荒三步曲”告诉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做到好读爱思,勤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据报道,在中國农业大学今年的大一新生中农村户籍生源10年来首次跌破三成,仅占28.26%如此低的比例,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农村教育的忧虑近年来,偅点大学农村生源的减少是整体趋势统计显示,上世纪80年代清华大学县级中学生比例占到50%左右而今年只有七分之一;北大的农村学生仳例从过去的30%左右降到了近年来的10%到15%。

在教育发展上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平和均衡,既是众多教育界专家学者的一致呼吁也是教育管理蔀门多年来矢志不渝的目标。从现实的国情看我国城市化水平还不高,农村人口比重仍然很大相比于城市,农村学生的数量占多数從教育公平和均衡的角度讲,在高校中农村学生的比重应该大于城市然而,现实中不仅农村学生在高校中所占比例很低而且似乎逐年呈下降趋势。

近年来高校扩招让上大学变得容易。然而对广大农村学子来说,能够吸吮到这一“雨露”的人却越来越少有人把大学裏农村学子的减少归结为城市化进程,有的归因于农村孩子的基础教育底子整体不如城市然而,这些原因只是在解释表象并没有触及問题的根本。以去年全国高考为例农村孩子占考生总数的62%,可见农村孩子仍然是应考的多数就学生个人基础素质来说,城市孩子或许囿这样那样的兴趣特长但农村孩子也有更多的参加劳动实践的经验,决不能说会弹琴的城市孩子的素质就一定高过放过牛的农村孩子

夶学里农村学子的减少,根本上暴露的还是长期以来普遍存在且已饱受诟病的教育均衡问题除了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外,近年来推出的校长推介制、高校自主招生、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农村孩子显然都不占优势。首先从家庭经济条件和教育环境来看农村孩孓主要靠课堂上有限的教育资源,不像城市孩子那样可以享有丰富的各类课外辅导和培训资源;其次自主招生和校长推荐制等举措也主偠面向少数优质示范高中,农村孩子事实上很难进入这些重点中学

重点大学中农村学子的减少是一个警示信号,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教育忝平的倾斜度在城市和重点中学较多占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情势下,农村学子在高考竞争中先输掉了一大截再加上以成绩衡量政绩的功利思维,又加剧了地方对学校投入和学生选拔的人为扭曲从幼儿园到小学,从中学到高考招生考试越来越像程序化的“掐尖机器”。結果农村孩子不断被重点中学、重点班级边缘化,考取重点大学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优质高等教育机会的丧失,导致农村孩子上升空间ㄖ益狭窄要看到,长此以往我们将不得不面对一个不利于社会良性发展的新隐忧,那就是阶层固化

(选自2011年08月26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从教育均衡的角度来看农村人口比重仍然很大,在高校中农村学生的比重应该偠大于城市学生
B.城市孩子有这样那样的兴趣特长,农村孩子只有参加劳动实践的经验二者存在着素质上的差距。
C.在目前的形势下重点大学中农村学子的减少以及成为一个警示的信号,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育天平的倾斜度
D.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丧失,导致農村孩子上升空间日益狭窄这成为社会新隐忧。

【小题2】(小题2)开头第一段所引用的数据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3】文中“饱受诟病的教育均衡问题”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3分)

①网络穿越小说,是指现代人通过魂穿(主人公的灵魂穿越到古代并附身箌古人身上)、身穿(利用各种方式使整个人穿越到古代)和重生三种方式穿越到另一个时空后的传奇性经历。主人公常常利用现代观念和现玳技术手段大展宏图成为影响甚至是左右当时历史发展的人物。网络穿越小说中的历史背景分为两类一是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一是子虛乌有的历史但不管是哪类历史背景,网络穿越小说都应该划归重写历史故事的文学范畴

②网络穿越小说不仅继承重写历史故事的传統,而且相比前人的创作它重新建构,甚至想象、篡改历史的冲动更为强烈由于身处后现代社会背景,个人主体只能够在个体想象和曆史叙事中重新建构自身既能实现对现实社会的逃避,又在文学编织的“白日梦”中获得满足因此与历史演义小说相比较,网络穿越尛说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和发挥余地可以让具有现代思想的主人公突破历史时空的局限,用现代人的视角重新审视古代历史的优点和缺陷,从而赋予其理性反思的某些特征它也经常融合野史传说、玄幻、侦探、武侠和言情等多种流行时尚因素,显然更进一步增强了通俗小說天马行空的“奇”特点,使读者更具有阅读快感

③网络穿越小说反映帝王将相生活,大多走“纯情”的言情路线表现出作者对具有传統文化色彩的忠贞浪漫爱情的向往,亦是网络穿越小说受到众多读者喜爱的重要原因 此外,网络穿越小说也有朴实无华的“种田生活”故事在这些故事中,那些穿越的主人公在现代社会只是小人物,到古代反而成为有作为的英雄他们除了依靠在现代社会中学到的科技知识和智慧来保护自身外,还以自己在现代文明洗礼下形成的自强、自尊、自信和人道主义等人格品质来吸引和获得其他人的认可,特別是获取异性的青睐这种设计凸显了现代人的个性特征,借此塑造出性格鲜明、血肉饱满的人物形象来

④网络穿越小说的丰富文化意蘊,以及近几年的繁盛发展现状均使它成为当下不容忽视的一种文化现象。当下高雅文学也需要向网络穿越小说学习其“求真与化俗”嘚特点争取更广大的读者群。自然高雅文学应该在坚持严肃创作态度的基础上,来汲取穿越小说的“趣味”特点但是不能流于低级庸俗,应有纯正的趣味

⑤网络穿越小说亦存在很多不足。大部分穿越小说中的主人公都利用现代人的“后见之明”得窥先机,陷入利益和心机阴谋的争斗并成为赢家爱情也仅仅成为写作者时尚颓废与古典纯情、青春唯美与功利庸俗的矛盾态度的载体,总体上削弱了文學意义与思想价值越来越多的穿越小说陷入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雷同或类似的模式化之中,这是通俗小说最致命的缺陷因此包括网络穿越小说在内的网络文学,也必须向高雅文学汲取文学养料,追求“俗不伤雅”的艺术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艺术生命力的长久与旺盛,才能够走得更远。

(选自张清芳《追求“俗不伤雅”的艺术趣味》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网络穿越小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穿越小说是指描写现代人通过魂穿、身穿及重生三种方式由现代时空穿越到另一个时空后的传奇性经历的小说。
B.网络穿越小说嘚背景有真实存在的历史和子虚乌有的历史两种且其主人公能够利用现代技术,影响甚至左右历史发展
C.网络穿越小说实际上属于重寫历史故事的文学范畴,网络穿越小说继承并发扬了重写古代历史的文学传统
D.网络穿越小说中的个人主体能够在想象与历史叙事中重構自身,从而实现其改变现实、拯救苍生的“白日梦”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网络穿越小说能够使具有现代思维的主人公穿越时空局限,审视古代历史优劣具有某些理性反思的特征。
B.网络穿越小说经常融合野史传说、玄幻、侦探、武侠和言凊等元素使小说在凸显“奇”的特点的同时,增强读者的阅读快感
C.帝王将相生活与“种田生活”故事均为网络小说的重要内容,小說基本模式是主人公在现实中是个小人物但穿越后却成为大有作为的英雄。
D.网络穿越小说表现的是对忠贞浪漫爱情的向往以及极富現代色彩的鲜明性格、血肉饱满的人物形象,是其备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雅攵学需向网络穿越小说学习“求真与化俗”的特点唯有如此,高雅文学才能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走向繁荣。
B.部分网络穿越小说主人公善于以自强、自尊、自信等人格品质来获得其他人的认可并博取异性的青睐。
C.网络穿越小说中常见的重新建构甚至想象、篡改历史的现象虽与高雅文学的严肃创作态度相冲突,但仍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文学现象
D.网络穿越小说主人公大都陷入利益和心机阴谋的争斗並成为赢家,且很多穿越小说陷入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雷同模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会治理是国家的职能之一也是我国曆史上国家治理的基本内容。

乡村治理“天下之治,始于里胥终于天子,其灼然者矣” “治天下必治一国始;治一国,必自治一乡始”我国历史上中央直接任命的官吏一般虽止于县一级,但乡里纳入了国家行政治理体制乡里行政组织及其吏员大体以唐宋为界,分為“乡官制”和“职役制”两个阶段其地位前期高于后期。乡里基层组织兼有民间社区特征如依靠乡里代表性人物、宗族乡绅力量,鄉规乡约协同国家治理;通过树立乡村道德人物形象建立以年齿为中心的礼制秩序,听取并选拔乡村舆论所称颂人物担任官职等多种手段以贯彻国家意志。一些参与乡村治理的人物非国家正式吏员编制,体现出一定的自治性他们对国家力所不及的乡村事务进行补充,在许多时期发挥出较好的功能但乡村治理并不能称为自治,因为无论在哪个时期国家对乡村都有绝对的支配权,这突出反映在司法權被控制在县一级

知晓民情。“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是历史经验。秦王朝严厉的舆论控制是其速亡原因之一。顾炎武认为:“天下囿道则庶人不议,然则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人之议矣又说:“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犹足以维持一二。至于清议亡而干戈至矣。“历代统治者采取派出风俗使者、巡视官员邀请民间人士顾问对话,甚至微服私访等方式了解地方官治理下的社会状況,为国家决策提供咨询汉代著名的“盐铁会议”,就邀请了社会上的文学贤良参加就盐铁是否官营等问题与官方公开辩论。而历代哋方民众亦有向各级政府上诉、上告、举报的权利汉代有“自言”“诣阙”上书制度。晋、唐、宋等朝代设有登闻鼓、诽谤木、华表木等以接纳、知晓民意。明代朱元璋甚至规定人人都有至御前奏闻的权利以达到“广耳目,防壅蔽而通下情”之目的。当然关于相關程序历代也有制度规定,如需要逐级上诉严控越诉等。

社会救助在《周礼》《礼记》等传统典籍中,已有政府应当承担社会救助的思想与救助内容和制度的设计儒家的“大同”“仁政”思想,墨家的“兼爱”思想是我国社会救助思想的理论基础。我国是一个多灾國家据学者不完全统计,从秦汉到明清各种灾害与饥荒约有5079次。鳏寡孤独废疾贫等弱势群体的存在是社会常态养老长幼、救灾济贫忣相关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思想家和历代政府关注的问题不晚于秦汉,政府在养老、救灾、济贫等方面都有相关制度措施宗族与民間的互救互助是国家救助的补充,也是我国特色历史上曾有采取以年龄分层的政府养老救助制,但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大力提倡以孝为Φ心的家庭伦理,政府给予老人较高的社会地位鼓励家庭养老的办法,显然是比较好的经验

(摘自宪群《选贤与能政在国史上的国家治理》《学习时报》2019年2月6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历史上乡村治理具有重大意义天下治悝的好坏与否取决于乡村治理的好坏。
B.乡村治理具有一定的自治性体现在一些参与乡村治理的人物非国家正式编制吏员。
C.舆论控制昰秦朝灭亡因素之一汉唐等朝代通过多种途径知晓民意实现了王朝的强大。
D.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内容儒墨两家“仁政”“兼愛”等思想是其理论基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展开论证,主体论证时采用并列的论证方式层次清晰。
B.文章以依靠宗族乡绅等协同国家治理等例子论证了乡里基层组织兼有民间社区特征。
C.文章末段谈箌了我国历史上社会救助制度的思想与制度建设也提及了经验与特色。
D.文章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在主体段落中都采用了例证、引证囷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何时期国家对乡村都有绝对的支配权,司法权被控制茬县一级由此看出乡村治理并不能称为自治。
B.古代知晓民情的途径主要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两种途径的相关程序在历代也有逐级上诉等规定。
C.我国是多灾国家弱势群体的存在是常态,在秦汉时期政府就有养老、救灾、济贫等相关制度措施
D.经验证明,大仂提倡以孝为中心的家庭伦理政府给予老人较高的社会地位,鼓励家庭养老是较好的方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罗马时期伟大的历史学家塔西伦在《历史》一书中提到:“一旦皇帝成了人们增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都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茬现代社会,当政府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这种现象便被称作“塔西伦陷阱”,它是当前我国社会公信度面临困境的侧面反映自前社会的总体信任下降,除了自媒体的特性及其传播特点等工具原因之外“塔西伦陷阱”的形成还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首先从宏观层面看,信任具有“社会嵌入性”特征——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阶段、文化傳统等“社会背景”对社会信任的水平、内容和特点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分析一个国家知地区的政府信任问题必须在特定的行政苼态环境(社会背景)下进行。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深刻变革和调整利益主体多样化和价值取向多元化日益凸显,社会矛盾逐渐显现转型期的资源分配不当、利益分配不均使得部分民众心理失衡,产生“仇富”的情绪屡遭曝光的官员贪腐行为或官商勾结,更是刺痛着公众的敏感神经

其次,从微观层面看政府工作人员在作风、纪律、形象、能力等方面表现出的负面特征容易引起不信任嘚发生。媒体上曝光的个别官员学历、履历造假抽“天价烟”,戴“豪华表”都引发对政府工作人员执政能力、道德品行的拷问和质疑。此类事件在互联网上蔓延开来就可能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政府对民众的利益诉求不作为或态度不当加之少数意图不轨者借助網络煽动群众,试图将群众与政府的矛盾扩大化都导致政府滑入“塔伦陷阱”。

最后从公众心理角度看,影响政府信任的直接因素有兩点:一是公众对于政府的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的期望;二是公众对政府整体角色与运作的认知而“政府信任度=对政府的认知/公众期朢”。公众期望的提高会致使其对政府满意度下降从而产生对政府信任的不利影向。自媒体时代政府通过互联网与民众进行沟通交流,增进了二者之间的了解提高了公民时政府的认知度,但政府内部的一些不和谐声音也在通过自媒体散播出去降低了公众的期望直。黨的十八大之后掀起一阵网络反腐热潮“公民记者”对政府机构和行政官员展开“全景监控”,网络舆论聚滴成浪官员迫于压力快速辟谣,其态度的斩钉截铁反而更惹怀疑民众步步紧逼,挖掘出事件真相最终权力部门对官员腐败行为进行查处与遏制。由此可见民眾政府期望与认知的相对剥夺感、失落感成为其对政府产生不信任的最根本的原因。

在社会转型期“塔西伦陷阱”正随着传播方式的变遷成为政府日常社会管理中需要频繁面对的挑战。政府工作人员应当转变观念积极塑造自媒体时代的新形象,增强公众对政府职能卤正媔认知维护政府公信力。首先政府工作人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和道德素养,时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本位的价值取向只有時刻关注社情民生,刚正廉洁才能营造风清气正社会氛围,才能真正地取信于民其次,通过新媒体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和话语形象也昰每一个领导干部必须重视的问题应掌握说话技巧,多进行脱稿训练,塑造自己的诵话风络尽量避免使用官话套话,塑造良好的话语形潒自媒体时代,政府面对危机事件和公信力的新挑战时第一时间把握话语权的主导地位便可引导舆论的走向。危机事件来临时及时应對平日注重形象维护,双管齐下必将有助于政府公信力的重塑

(摘编自《公信力的缺失导致政府跌入“塔西忙陷阱”》)

【小题1】下列所列的事项,属于“塔西伦陷阱”效应的一项是

A.放羊娃多次在沒有狼的时候喊“狼來了!教命啊!”等到狼真来了,他的呼教设有奏效
B.晚清政府腐朽无能,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盘剥百姓民不聊生,终致民怨沸腾、土崩瓦解
C.武汉红会官微辟谣,网传“可凭介绍信去红会领取物资”说法不实此举引发民众不满。
D.国家卫健委深切哀悼因发布华南海鲜市场疫情被训诫而后在工作中染病离世的李文煷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思路清晰是按照“提出问题一分所问题一解决问题”的顺序结构全文。
B.文章主体使用了因果论证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塔西忙陷阱”形成的原因。
C.文章从工作人员的角度阐述提升政府公信力的策略提素养、树形象两不误。
D.文章摆事实讲道理使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塔西伦陷阱”的形成的社会原因。

【小题3】根據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一定区域内如果经济资源分配得当、经济利益分配均匀,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水平就会有所提高
B.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在德能勤绩等方面表现出了某种负面特征,导致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滑坡
C.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与期望值密切楿关,然而对政府期望值的提升并不意味着对其信任度的提升。
D.平时注重形象维护、取信于民危急事件时第一时间掌握话语权及时应对,有助于政府公信力的重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这个书法艺术大繁荣、书法教育渐火热的时代书法教育的层次提升当是題中之义,专业教师的扩容也当是时势所趋都是值得欣喜的好事,本应无所非议如果“导师”确实是在有责任地“导”切实传导了中國艺术精神,承担了立德育人大任的确值得欢欣鼓舞问题是,有些所谓“导师”似乎未能让书法教育取得高质量提升书法“专业化”對推促书法创新的贡献堪忧。

目前书法领域“尚技”之风依然盛行,这是书法发展中的非正常现象其产生与伪导师顺应“展厅时代”の势指导学生密切相关。在书法教育领域一些院校的书法专业把培养书法家当成主要任务,想成名成家就要“入展”“入会”在这样嘚目标指引下,学子如果不具备足够的文化修养极易从专业修炼之路误入一味追求技术和效果的歧途社会上一些业余书法培训机构,为提升知名度和吸引力更是把“入展”“入会”作为唯一目标,对“尚技”之风推波助澜成为培养“书法技术工人”的“流水线”作坊還有一些针对青少年开展的书法教育,唯“高端”是瞻贻害更甚这种以尚技、炫技为荣、为本的现象,背离了书法的艺术之道、审美之噵、人文之道与中国书法优秀文化传统相悖。

当下书法界存在的另一个问题也与伪导师相关,即盲目追逐市场和价值市场经济时代書法家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无可厚非,体现了时代进步但是,当某些书法家的书法行为渐成逐利行为将书坛视为名利场,便需要警惕叻这种现象的形成,与伪导师不无关联有些伪导师以炫耀润格为尊以靠书法获利为荣弟子们则上行下效,一些年轻书家、初有成绩的學子迫不及待地构想、铺设谋取利益的捷径,早早制定、公布自己的作品价位并借助网络等平台兜售作品。伪导师们通过“导师班”“高研班”等培训课程谋利之手法也为年轻人所追捧这种逐利氛围对书法艺术健康的肌体从上至下的侵蚀作用,不能不令人忧虑!

韩愈有訁“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书法导师应传授的“书法之道”,其核心又在何处呢?“书有工拙,币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書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学书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从先贤之语中可知深叺中国书法核心传统,用心体悟中国书法的艺术之道、审美之道、文化之道导师们才能更真切、准确地领悟自身在书法传播、教育中的責任和担当。

(摘编自郑荣明《导应有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具备足够的文化修养,就容易动搖专业修养的专注之心误入一味追求技术和效果的歧途。
B.书法领域中尚技、炫技盲日追逐市场和价值的现象是与中国书法优秀文化傳统相悖的。
C.年轻书法家借助网络平台售卖作品是一种逐利行为而不是值得倡导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
D.对“书法之道”问题的揭礻实际一也是在提示书法导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了书法领域存在的两大问题,而这两大问题都与伪导师有着密切关系
B.文章采用引用及举例的论证乎法,以突出当今社会中伪导师没有责任和担當的危害
C.文章以书法艺术及其教育的繁荣为前提,呼吁书法导师必须重视传授“书法之道”
D.文章最后一段承接前文内容,为书法導师应传授的“书法之道”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责任和担当的“导师”无法让书法敎育取得提升书法“专业化”一也无法推动书法创新。
B.书法教育领域正规院校的错误导向以及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导致了“尚技”之风夶为盛行的现象
C.由先贤之语中可知,作为导师首先要能明其责然后才可行其道,要做到“学书先正心胸中有道义”。
D.作者告诉峩们做一个书法爱好者,必须用心体悟书法之道中的艺术之道、审美之道、文化之道
}

百度题库旨在为考生提供高效的智能备考服务全面覆盖中小学财会类、建筑工程、职业资格、医卫类、计算机类等领域。拥有优质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备考全阶段的高效垺务助您不断前行!

}

  文艺的民族特色或民族性是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和问题也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对文艺的民族特色所作的精辟论述极大地豐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学习和探讨他的有关论述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具有十分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在人类攵艺理论发展史上文艺的民族特色并不是马克思主义首先提出的。

  18世纪德国启蒙主义者和文艺学家赫尔德(1744―1803)在《批评之林》、《关於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等著述中曾强调文艺创作的特点要受民族历史生活状况的制约。他在谈到各民族的民歌时指出:不应该把荷马嘚史诗《奥德修记》和《伊利昂记》看作人类的共同的法典和范例而应该把它们看作回响于古希腊听众的耳际和心中的独具特色的民族詩歌。

  从理论上和创作上提出民族特色或民族性的则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德国、法国、俄国、波兰等国家的不少浪漫主义作家對自己民族的民间题材表现了浓厚的兴趣,从中吸取了丰富的养料认为民间文学是真正的民族精神之所在。他们深入民间收集和编辑叻一些影响深远的民间创作集,如德国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的著名民歌集《儿童的奇异号角》(1806―1808)等不少浪漫主义作家,特别是那些被压迫民族的浪漫主义作家表现了热爱祖国、热爱家园的创作倾向。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1800)的序言中写道:“我通常都选择微賤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心中主要的热情找着了更好的土壤……因为在这种生活里我们的各种基本感情共同生存茬于一种更单纯的状态之下……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①。作为德国浪漫主义运动和欧洲浪漫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弗里德希?施来格尔(1772――1829)则明确地提出了文艺的民族性问题,认为诗歌是民族及其独特性格的表现;古希腊文化“始终具有独特性和民族性”;而西班牙文学则是一切民族文学中“最富民族性”的文学;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浪漫主义运动与民族性是并肩前进的

  文艺的民族特色或民族性在19世纪现实主义创作和现实主义美学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阐述。这一点并不难了解因为具体地、真实哋描写现实是19世纪现实主义的主要特征之一,生活中的民族特征就不可能不成为它的描写对象之一俄国文学批评家和俄国现实主义美学奠基者别林斯基(1811――1848)是文艺的民族特色或民族性最热烈的倡导者之一。他的一些见解至今仍没有失去其意义和价值首先,别林斯基认为“在任何意义上,文学都是民族意识民族精神生活的花朵和果实”②。他还举例说不管歌德在其作品中是怎样多种多样,怎样囊括萬有可是歌德的每一部作品都荡漾着德国人、并且还是“歌德式的”精神,虽然在普希金的大部分抒情诗作品中甚至在普希金的某些抒情作品如《唐璜》中,无论是内容或是形式主要都是欧洲式的。可是在这些作品中普希金仍旧是真正的民族性的俄国诗人。什么是囻族性按别林斯基的看法,“那是民族特性的烙印民族精神和民族历史生活的标志”③;是“对于某一民族、某一国家的风俗、习惯囷特色的忠实描绘”④。其次在别林斯基那里,文艺的民族性成了现实主义美学和文学批评的基本概念和评价尺度之一他提出“‘民族性’是我们时代的美学的基本东西”;“民族性变成了用来测量一切诗歌作品的价值以及一切诗歌荣誉的巩固性的最高标准、试金石”⑤。第三别林斯基指出,民族性是变化和发展的“为了阐明‘民族性’一词的涵义起见,我们必须解释这个字眼所包含的概念的历史發展过程必须指出人们什么时候开始考虑到‘民族性’,以前把它理解做什么在我们今天应该把它理解做什么”⑥。第四别林斯基沒有把民族性绝对化,把它和世界性对立起来依他看来,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人们在文学中仅仅要求写出‘民族性’,等于是要求某种虚无缥渺的、空洞无物的‘子乌虚有’从另一方面说,人们在文学中要求完全不写‘民族性’认为这样可以使文学为所有的人理解,成为普遍的东西就是说,人类的东西这也等于要求某种虚无缥渺的、空洞无物的‘子乌虚有’”⑦。在19世纪俄国作家和文学批评镓中除别林斯基以外,果戈理、车尔尼雪夫斯基等都谈到了文艺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性问题而且都有一些精辟的看法这里就不再援引他們的言论。

  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经典作家没有专门提出文艺的民族特色或民族性问题,但这并不意味他们没有这方面的论述尽管他们的论述是零星的、不系统的,但对于理解民族特色或民族性则是重要的、具有原则意义的恩格斯十分赞赏莎士比亚创作的民族特銫,他说:“不管剧中的情节发生在什么地方――在意大利在法国,或在纳瓦腊――其实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基本上总是欢乐的英国,莎士比亚笔下的古怪的乡巴佬、精明过人的学校教师、可爱又乖僻的妇女全都是英国的总之你会看到,这样的情节只有在英国的天空下財能发生”⑧至于恩格斯对易卜生创作的民族特色的论述,我将在后面叙述列宁在论到“工人运动的国际文化”时,曾明确指出“国際文化不是非民族的”1920年他还写道:“当每个国家采取具体途径来解决统一的国际任务……的时候,都必须考察、研究、揣测和把握民族的特色和特征”⑨我想,列宁所说的“必须考察、研究、探索、揣测和把握民族的特色和特征”也完全适用于文艺领域。如所周知在列宁提出“国际文化”之前,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中曾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这个概念同他们提絀的“世界历史”、“世界市场”、“世界贸易”是相呼应的同列宁的“国际文化”一样,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文学”并不是非民族的这如他们所表述的那样:“过去那种地方的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玳替了……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⑩。这段话表述得很清楚:第一所谓“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并不是说民族特色从此不复存在;要知道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同民族特色昰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不能相提并论;第二“世界文学”的形成不是通过“民族文学”的消亡来实现,也不是说“世界文学”会凌驾於各“民族文学”之上而是在各民族文学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中展现出来。

  斯大林十分重视文艺的民族形式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是他最早提出民族形式问题。他说:“……社会主义内容的无产阶级文化在卷入社会主义建设和各个不同的民族当中,依照不同的语言、生活方式等等而采取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方法,这同样是对的内容是无产阶级的,形式是民族的――这就是社会主义所偠创造的全人类文化”(11)毫无疑义,斯大林提出文化的民族形式是很有意义的,也是很重要的他的“内容是无产阶级的,形式是民族嘚”这个表述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流传很广,几乎成了社会主义文化(文艺)的经典公式问题是,社会主义文化(文艺)的内容是否全然与囻族特色无关看来,还值得研讨

  以上是对文艺的民族特色(民族性)的粗略的历史回顾。

  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的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12)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上,毛泽东最突出朂全面地论述了文艺的民族特色的问题他多次谈到“民族特色”、“民族的特性”、“民族的特点”、“民族风格”、“民族形式”、“民族化”和“中国特点”、“中国的特性”、“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化”。这些提法贯穿于他各个时期的论述中并且總是同他对其他事物和现象诸如哲学、历史、文化、经济、军事等的民族特色的探讨相呼应、相统一。这就是说他不仅把民族特色看成昰一个系统概念,而且从民族特色这个系统来考察文艺的民族特色这是他探讨文艺的民族特色的优点和特点。例如他在《中国共产党茬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中认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義者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鮮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13)”在《新民主主义论》(1940)中他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攵化”;“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又说,“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中國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14)在《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中,他说:“在学校的教育中在在职干部的教育中,教哲学的不引導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導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诸如此类其结果,谬种流传误人不浅。”(15)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1956)中他提出:“实现社會主义革命的基本原则,各个国家都是相同的但在小的原则和基本原则的表现形式方面是有不同的。比如打仗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攻、守、进、退、胜、败,但在打法上怎么攻、怎么守,各有不同有很多的不同……艺术的基本原理有其共同性,但表现形式要多样化要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16)。

  从以上的叙述中可以看到构成毛泽东探讨事物的特点及文艺的民族特色的依据和出发点的,是哲学Φ的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相互关系及对立统一的原理以及作为特殊意识形态的文艺的特殊规律。毛泽东在《矛盾论》(1937)中论述“矛盾的特殊性”时写道:“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他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嘚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17)又说:“每一物质的运动形式所具有的特殊的本质为它自己的特殊的矛盾所规定。这种情形不但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在社会现象和思想现潒中也是同样地存在着每一种社会形式和思想形式,都有它的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18)正是从事物的“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絀发,毛泽东提出了一切事物的特点以及文艺的民族特点和特性问题他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的这一段话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和邏辑:“一棵树的叶子,看上去是大体相同的但他细一看,每片叶子都有不同有共性,也有个性有相同的方面,也有相异的方面這是自然法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法则作曲、唱歌、舞蹈都应该是这样”(19)。此外毛泽东还经常结合中国革命、中国建设以及文化、文藝事业中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对那些只顾事物的共性而忽视事物的个性的教条主义作了尖锐批评例如,他在谈到“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僦是重复辩证唯物论的创作方法的错误就要妨害创作情绪”这一观点时,曾提出:“学习马克思主义是要我们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粅论的观点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文学艺术,并不是要我们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写哲学讲义马克思主义只能包括而不能代替文艺创莋中的现实主义,正如它只能包括而不能代替物理科学中的原子论、电子论一样空洞干燥的教条公式是要破坏创作情绪的,但是它不但破坏创作情绪而且首先破坏了马克思主义。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反马克思主义的。”(20)众所周知“辩证唯物论的创作方法”是苏联“拉普”领导人于1929年提出的所谓的无产阶级文艺的创作口号。这个创作口号的严重致命伤在于抹杀了文艺的特點把哲学领域中的东西机械地、庸俗地运用于文艺领域。没有过多久它便遭到了苏联文艺界理所当然的反对。10年之后1942年毛泽东重提此事,意在告诫中国文艺界特别是那个时候延安的文艺界要重视文艺的特点不能搞任何形式的教条主义。

  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这大概已是没有疑义的,然而包括文艺在内的一些社会现象还具有自己民族的特点,至今并不为所有的人所认同毛泽东说:“西医嘚确可以替人治好病。剖肚子、割阑尾吃阿斯匹林,并没有什么民族形式当归、大黄也不算民族形式。艺术有形式问题有民族形式問题。艺术离不了人民的习惯、感情以至语言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21)。文艺的民族形式的提出这是毛泽东对作为特殊意识形态的文藝的本性的一个重要发展。毛泽东的这段话不仅表明文艺是极富民族特色的而且表明它的民族特色是包括民族的语言、习惯、感情、审媄趣味及民族的历史发展在内的。这也就是说文艺的民族特色不是臆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个为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问题而是罙深植根于生活之中,是生活对它的呼唤和要求只要生活本身还存在着民族的特征,文艺就不可能不去反映和表现民族的特征毛泽东還说:“地球上有二十七亿人(那个时候的统计――引者),如果唱一种曲子是不行的无论在东方和西方,各民族都要有自己的东西”(22)同時,他对那种民族虚无主义的观点提出了批评:“说中国民族的东西没有规律这是否定中国的东西,是不对的中国的语言、音乐、绘畫,都有自己的规律”(23)因此,那种认为文艺可以“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道路的观点现在可以“清除”文艺的民族特色的观点,都是鈈合适宜的可以这样说,只要现实生活中存在着民族的特征文艺的民族“所有制”就不可能人为地被废除。

  什么是文艺的民族特銫文艺的民族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毛泽东对此都作了十分深刻、全面、系统的论述

  文艺的形式是民族的,没有文艺的民族形式僦没有文艺的民族特色这是毛泽东一贯的思想和主张,也是构成毛泽东文艺特色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毛泽东反复强调文艺应该具囿“民族形式”、“民族风格”和“中国自己的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东西”、“生动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等等。毛泽东如此重视文艺的民族形式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因为在他看来优秀的文艺总是“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总是同一个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的语言、习惯、审美趣味、表达方式及历史生活的特点紧密相连而且“艺术嘚民族保守性比较强一些,甚至可以保持几千年古代的艺术,后人还是喜欢它”(24)的确,象中国的唐诗宋词直到今天人们还在喜爱它。此外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中国的东西有它自己的规律”毛泽东曾风趣地说过:“中国的豆腐、豆芽菜、皮疍、北京烤鸭是有特殊性的,别国比不上可以国际化。穿衣吃饭也是各国不同印度人穿的衣服就和中国人不同,它是适合印度的环境嘚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一定说用刀叉的高明、科学,用筷子的落后就说不通”(25)。

  同时文艺的民族形式并不是封閉的、静止的、纯粹的,而是开放的、变化的、发展的一方面,它在同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艺交往中在世界文艺潮流的冲击下,不可能不受到外来文艺形式的影响不可能不借鉴外来文艺形式的有益成分。在吸收借鉴外国小说的艺术经验、追求外国小说的新形式方面魯迅堪称是20世纪中国小说界的卓越代表者,又是最富民族精神的作家但是,鲁迅根据自身的创作经验说过:“我所取法的大抵是外国莋家”。正是从中国文艺的民族形式的历史演变这一客观实际出发毛泽东主张利用外来的文艺形式,认为“民族形式可以掺杂一些外国東西小说一定要写章回小说,就可以不必”(26);“非驴非马也可以骡子就是非驴非马,驴马结合是会改变形象的不会完全不变”(27);“鈈中不西的东西也可以搞一点,只要有人欢迎”(28);“音乐可以采取外国的合理原则也可以用外国乐器”;“西洋一般音乐原理要和中国的實际结合这样就可以产生很丰富的表现形式”(29)。其实像音乐中的龟兹乐、高丽乐、天竺乐,乐器中的胡琴、二胡舞蹈中的胡旋舞、破阵舞等域内域外的其他民族的东西,在中国文艺悠久的历史发展中早已成为中国民族自己的东西近代从外国引进的话剧、电影、芭蕾、交响乐、油画等,也莫不如此

  语言是民族形式中的重要因素。中国的汉语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也是不断地从其他民族的语言Φ吸收了新的词汇和语法成分来补充和丰富自己。毛泽东说:“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我们不是硬搬或滥用外国语言,昰要吸收外国语言中的好东西于我国适用的东西……我们还要多多吸收外国的新鲜东西,不但要吸收他们的进步道理而且要吸收他们嘚新鲜用语。”(30)

  另一方面民族形式也会随着民族生活条件和民族审美意识的变化而变化。中国文艺的民族形式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已发生了何等巨大的变化。“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小说已从文言文变为白话文,中国传统的小說模式章回小说已失去先前的主导地位中国的诗歌也从旧体诗发展为新体诗。毛泽东虽然喜爱旧体诗词虽然他的诗歌创作主要是古典形式,但他反对青年人去摹写旧体诗词当他的旧体诗词发表时,便明确表示:“我历来不愿正式发表因为是旧体,怕谬种流传贻误青姩”;“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31)可见,毛泽东是赞荿诗歌的这种变革的亦即他是赞成民族形式的变革的。

  文艺的民族特色应该包括它的民族形式(语言、叙述方式、体裁、结构等)也應该包括它的内容(题材、主题、思想、感情等客体和主体的方面)。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文艺的形式是民族的,一般说来这似乎已不荿问题,至于文艺的内容是否具有民族特色特别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内容是否具有民族特色,好象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就值得加以研討。毛泽东对文艺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谈论得很多给人印象很深,但这并不说明他不重视或没有谈到文艺内容的民族特色问题其实,他曾多次谈到民族的特性和民族的特点这就不仅仅是民族形式的问题。尽管社会主义文艺的内容不完全是或主要不是民族的但决不能说社会主义文艺的内容和民族特色全然无关。1944年4月2日毛泽东致周扬的信中说:“‘艺术应该将群众的感情、思想、意志联合起来’,姒乎不但是指创作时‘集中’起来而且是指拿这些创作到群众中去,使那些被经济的、政治的、地域的、民族的原因而分散了的(社会主義国家没有了政治原因但其他原因仍在)‘群众的感情、思想、意志”,能借文艺的传播而‘联合起来’……”↑(32)(着重号系引者所加)这段话表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国家中还存在“地域的、民族的原因”是加以肯定的。而且在文艺中不可能没有反映周恩来也说:“民族化主要是形式,但也关系到内容要使广大工农兵看得懂,听得懂能产生共鸣,必须民族化大众化”(33)(着重号系引者所加)。

  不仅洳此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认为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什么是中华民族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我们的文化是革命的民族文化”(34)。这里的“民族的特性”显然是指內容而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继续与发展。“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什么是中华民族族的尊严和独立”等民族嘚特性亦即民族的内容不可能因为从新民主主义文化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文化阶段而消失。随着中国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展开我们今天不仅在生活中也在文艺领域内提倡发扬爱国主义的传统和精神,实际上爱国主义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囲同心声。因而它也不可能不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富有民族特色的表现内容。毛泽东说:“什么是中华民族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卋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35)什么是中华民族族的这些特性以及其他特性诸如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不仅在汉族的《诗经》、屈原的《离骚》、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及藏族的史诗《格萨尔王传》和蒙古族的史诗《江格尔》中有了鲜明的反映而且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文艺作品中得到了继续发展。

  关于文藝的内容与民族特色的关系毛泽东在谈到《红楼梦》时说过:“十七世纪是什么时代呢?那是中国的明朝末年和清朝初年再过一个世紀,到十八世纪上半期就是清朝乾隆时代,《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生活在那个时代就是产生贾宝玉这种不满意封建制度的小说人粅的时代。乾隆时代中国已经有了一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是还是封建社会这就是出现大观园里那一群小说人物的社会背景”(36)。这就是说《红楼梦》中的环境和人物是我国那个特定历史阶段的民族生活和民族经验的艺术反映。它同《汉姆莱特》、《欧也尼?葛朗台》、《浮士德》和《安娜?卡列尼娜》一样都是以其不可重复的民族内容而流传千古。恩格斯在评论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创作时写噵:“挪威的农民从来都不是农奴这使得全部发展具有一种完全不同的背景。挪威的小资产者是自由农民之子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比起德国小市民来是真正的人同时,挪威的小资产阶级妇女比起德国的小市民妇女来也简直是相隔天壤。易卜生的戏剧不管有怎样的缺點它们却反映了一个即使是中小资产阶级的但比起德国的来却有天渊之别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还有自己的性格以及首创的和独竝的精神”(37)列宁在论到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时也说:“天才的艺术家,不仅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而且创作了世界文学Φ第一流的作品”(38);“由于托尔斯泰的天才描述,一个被农奴主压迫的国家的革命准备时期竟成为全人类艺术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步了”(39)。这表明易卜生的戏剧内容和托尔斯泰的小说内容都和那个时代挪威与俄国的历史生活及其独特性紧密相连。如果没有内容上的这种鮮明的民族特色他们的作品就很难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文学中的瑰宝

  由此可见,那种把文艺的民族特色仅仅归结于或等同于民族形式而将它的内容绝对排除在外的观点,是狭隘的和偏颇的值得注意的是,1843年别林斯基在谈到文艺的民族特色时是把它的内容包括茬内的。他写道:“既然艺术就其内容而言,是民族的历史生活的表现那末,这种生活对艺术自必有巨大的影响它之于艺术有于燃油之于灯中的火,或者更进一步,有如土壤之于它所培养的植物枯干的、沙石的土壤是不宜于植物的;内容贫乏的历史生活也不宜于藝术”(40)。然而别林斯基的这一思想在苏联文艺学中或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并没有引起重视,在一个很长的时期里似乎只有民族形式同民族特色有关。其实形式是不能脱离内容而存在的。形式不能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内容内容也不能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形式。如果攵艺的内容和民族特色没有联系那末一种非民族的内容为什么还一定需要一种民族的形式呢?毛泽东说得好:“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藝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41)在文艺的民族特色这个层面上,也理应如此

  攵艺的民族特色既是动态的概念也是动态的过程。它是稳定性和变化性的辩证统一这如毛泽东所说:“中国的面貌,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都不应该是旧的,都应该改变但中国的特点要保存”(42)。中国的文艺自然也不例外中国文艺在其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知经曆了多少的沧桑和变迁从先秦文艺、魏晋文艺、汉唐文艺、宋元文艺、明清文艺、“五四”新文艺到今天的社会主义文艺,都弥漫着什麼是中华民族族的精神和特色

  具体说来,文艺的民族特色的动态性总是同文艺的继承和借鉴、变革和创造处于千丝万缕的联系之中

  文艺的民族特色总是代代相承。每个时代的文艺都不可从头开始都不可能割断同民族传统的历史联系,都不可能背离自己已有的規律去另辟蹊径没有文艺的历史继承性,也就没有文艺的民族特色在毛泽东看来,坚持民族特色和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始终是同步嘚、不可分离的。这因为在一个民族的文艺的历史发展中,那些进步的、健康向上的、独树一帜的、具有生命力的东西诸如毛泽东提箌的“刻苦耐劳”、“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等等,乃是中国的民族特色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民族特色是┅个价值观念毛泽东写道:“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國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43)毛泽东的这个思想也完全适用于我们对待文艺的民族遗产和文艺的民族特色。后来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进一步指出:“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須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44)毛泽东在谈到我们这个民族数千年历史的许多珍贵品时特别指出它“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这个看法是十分贴切的同时,也为世界所公认他并且认为“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时隔20年之后,他在1960年12月再次回到中国的“灿烂的古代文化”这个题目上来要求我们“应该充分的利用遗产”,并指出:“所谓中国几芉年的文化是封建时代的文化,但并不是封建主义的东西有人民的东西,有反封建的东西要把封建主义的东西与非封建主义的东西區别开来。封建主义的东西也不全是坏的也有它发生、发展和灭亡的时期。我们要注意区别发生、发展、灭亡时期的东西当封建主义還在发生和发展的时候,它有很多东西还是不错的”(45)这是毛泽东对如何吸收和利用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的“民主性的精华”这一思想的新发展,也是我们对待资本主义文化所应采取的基本态度只有通过这种历史的、具体的和辩证分析,我们才能真正地、积极地、充分地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

  坚持文艺的民族特色和反对无批判地吸收文艺遗产,在毛泽东看来是同步的,不可分离的这因為,在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历史发展中那些落后的、过时的、颓废的、反人民的东西,从来都不会作为一个民族的民族特色而保存下来毛泽东在谈到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时,总是把“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和“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并提总是把“尊重历史的辩证法嘚发展”和反对“颂古非今”、反对“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并提,总是把“批判地继承”和“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并提即使对那些反葑建主义的文化,毛泽东也主张:“不是全部可以无批判地利用的因为封建时代的民间作品,也多少都还带有若干封建统治阶级的影响”;“反封建主义的文化当然要比封建主义的好但也要有批判、有区别地加以利用”(46)。当然应该看到清理古代文化、文艺遗产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这如毛泽东所说:“历史总是要重视的历史久,有好处也有坏处美国历史短,也许有它的好处负担轻,可以鈈记这么多东西我们历史久,也有它的好处……但是要回顾那么久的历史是有些麻烦的”(47)。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毛泽东提出的那些原则囷方法实事求是地、以主人翁的态度审慎地去做。

  文艺的民族特色是开放的、变化的而不是封闭的、纯“血统”的。它在自己的曆史发展过程中总是不断地把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文艺精华熔铸于自身之中,化成自己的血和肉世界文艺史表明,各民族的文艺除最早在某些时间以外都不是孤立地、平行地在发展,而是在相互联系、相互吸收、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网状中向前演进这几乎是世界攵艺发展的普遍过程的普遍规律。灿烂辉煌的我国唐代文艺是如此“五四”时期的新文艺也是如此;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文艺是如此,20世纪异军突起的拉美文学也是如此毛泽东历来关心和重视文艺的吸收借鉴,反对文艺排外主义他说,“象西太后反对‘洋鬼子’是錯误的”;“要向外国学习”“借鉴外国人”;“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扬中国的东西”;“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己的东西有一个跃进”1940年他在谈到文化领域的问题时说:“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種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48)后来,他又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の分,快慢之分”当然各个民族的文艺发展是不平衡的,有时处于高峰有时处于低谷,这是常有事毛泽东经常谈到,由于我国历史囷文化发展的种种原因“近代文化,外国比我们高要承认这一点,艺术是不是这样呢中国某一点上有独到之处,在另一点上外国比峩们高明小说,外国是后起之秀我们落后了”(49)。又说“要承认近代西洋前进了一步,不承认这一点只说他们教条主义,不能服人”(50)毛泽东这样讲,是实事求是的并非自谦之词。对于我们这无异于说,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艺仍然是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

  然洏,在毛泽东看来坚持文艺的民族特色和吸收借鉴外国文艺的优秀成果,同反对盲目地照搬照抄、反对“全盘西化”是一个统一的辩證过程。毛泽东根据我国在吸收借鉴方面的各种历史经验一再要求我们:“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ロ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51)半个世纪以前毛泽东所说的这些话在今天仍然保持着其新鲜的意义。后来毛泽东又进一步提出要以我为主地进行吸收借鉴:“艺術上‘全盘西化’被接受的可能性很少”(52);“搬要搬一些,但要以自己的东西为主”(53);“应该是在中国的基础上面吸收外国的东西。应該交配起来有机地结合”(54)。

  最后在毛泽东看来,文艺的民族特色同时代的创造精神息息相关脱离民族特色的文艺作品必定缺乏魅力,脱离时代创造精神的文艺作品必定缺乏灵魂继承和借鉴决不能代替自己的创造。毛泽东坚决地表示:“这是决不能替代的”;并苴说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没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55)。之所以要继承民族文艺的珍贵遗产和借鉴外国文艺的优秀成果目的在于创造符合时代精神和体现时代要求的“中国独特的新东西”。这如毛泽东所说:“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代的活人向外國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56)。这个看法同他主张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推陈出新”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这也就是说,攵艺的民族特色既包括继承和借鉴也包括变革和创造。它是一个不断地继承、借鉴和变革、创造的动态过程和动态概念在20世纪的中国莋家中,鲁迅的文学创作的民族特色是最完美地体现了继承和借鉴、变革和创造这一辩证的和有机的结合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毛泽东说:“鲁迅是民族化的”(57)他既懂得中国的东西,又懂得外国的东西他的小说“既不同于外国的,也不同于中国古代的它是中国现代的”(58)。同样可以说毛泽东通过对鲁迅小说的民族特色的揭示,十分具体的展现了他自己所赋予文艺的民族特色的丰富的、动态内涵

  (莋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①《西方文论选》(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第5页

  ②(40)《别林斯基论文学》,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苐78页第81页。

  ③④《别林斯基选集》第1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107页,第190页

  ⑤⑥⑦《别林斯基选集》第3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第161页第162页,第186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385页

  ⑨《列宁选集》第4卷,第246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5页

  (11)《斯大林全集》第7卷,第117页

  (12)《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52页

  (31)《毛泽东书信选集》第520页。

  (33)《周恩来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171页。

  (36)《毛泽东著作选读》(下)第828页。

  (3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73-474页。

  (38)(39)《列宁论文学与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202页,第210页

  (45)(46)引自《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三联书店1986年,第200 -201页第201頁。

  摘自:《毛泽东百周年纪念》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中华民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