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四五年四年以后佛法还存在吗

  唐代佛教是指从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到哀帝

八十九年间李唐一代的佛教而言。

  唐代接着隋代之后很重视对于佛教的整顿和利用。高祖武德二年(619)就在京师聚集高僧,立十大德管理一般僧尼。九年(626)因为太史令傅奕的一再疏请,终于命令沙汰佛道二教只许每州留寺观各一所,但因皇子們争位的变故发生而未及实行太宗即位之后,重兴译经的事业使波罗颇迦罗蜜多罗主持,又度僧三千人并在旧战场各地建造寺院,┅共七所这样促进了当时佛教的开展。贞观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佛像、佛经等,使汉地佛教深入藏地贞观十九年(645),玄奘从印度求法回来朝廷为他组织了大规模的译场,他以深厚的学养作精确的译传,给予当时佛教界以极大的影响因而在已有的天台、三论两宗以外,更有慈恩、律宗等宗派的相继成立稍后,武后(684—704)利用佛教徒怀义等伪造《大云经》她将夺取政权说成符合弥勒嘚授记,随后在全国各州建造了大云寺又造了白司马坂的大铜佛像,并封沙门法朗等为县公又授怀义为行军总管等,这使佛教和政治嘚关系益加密切此时新译《华严》

  告成,由法藏集大成的贤首宗也跟着建立其后,玄宗时(712—756)虽曾一度沙汰僧尼,但由善无畏、金刚智等传入密教有助于巩固统治政权,得到帝王的信任又促使密宗的形成。当时佛教发展达于极盛寺院之数比较唐初几乎增加一半。不久安史乱起,佛教在北方受到摧残声势骤减。禅家的南宗由于神会的努力渐在北方取得地位。神会又帮助政府征收度僧稅钱以为军费的补助,南宗传播更多便利遂成为别开生面的禅宗。但是当时国家历经内战徭役日重,人民多借寺院为逃避之所寺院又乘均田制度之破坏,扩充庄园驱使奴役,并和贵族势力相勾结避免赋税,另外还放高利贷设立碾嵦 等多方牟利.这样在经济上便和國家的利益矛盾日深故从敬宗、文宗以来,政府渐有毁灭佛教的意图到武宗时(841—846)就终于实现了。从会昌二年到五年(842—845)命令拆毁寺宇,勒令僧尼还俗综计当时拆毁大寺四千六百余所,小寺四万余僧尼还俗二十六万余人,解放奴役十五万人收回民田数千万頃。这对以后佛教的发展影响很大当时佛教典籍的湮灭散失情况也极严重,特别是《华严》、《法华经》

  等的章疏大半都在此时散失,以致影响到天台、贤首等宗派日趋衰落

  唐代的译经基本上由国家主持,其成绩是很可观的这从太宗贞观三年(629 )开始,组織译场历朝相沿,直到宪宗元和六年(811 )才终止前后译师二十六人,即波罗颇迦罗蜜多罗(翻译年代629 —633 以下各人皆附注翻译年代)、玄奘(645 —663 )、智通(647 —653 )、伽梵达摩(约650 —655 )、阿地瞿多(652 —654 )、那提(655 —663)、地婆诃罗(676 —688 )、佛陀波利(676 )、杜行顗(679 )、提云般若(689 —691 )、弥陀山(690 —704 )、慧智(693 )、宝思惟(693—706 )、菩提流志(693 —713 )、实叉难陀(698 —704 )、李无谄(700 )、义净(700 —711 )、智严(707 —721 )、善无畏(716 —735)、金刚智(720 —741 )、达摩战湿罗(730 —743 )、阿质达霰(732)、不空(743 —774 )、般若(781 —811 )、勿提提犀鱼(约785—?)、尸罗达摩(约785 —)。在这些译师里有好几个中国僧徒、居士

  而且在译籍的数量和质量方面,也超过前人象其中玄奘、义净、不空等,都是很突出的玄奘所译有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义净译出六十一部、二百六十卷(因当时政变而散失的不计入),不空译出一百零四部一百三十四卷(其中有些是属于编撰性质的)他们各有所长。义净着重律典不空专于密教,玄奘则瑜伽、般若、大小毗昙面面俱到。此外各译师翻出的经典也多有特色,可说当时印度大乘佛教的精华基本上已介绍过来了。在李唐一代译出的佛典总数达到三百七十②部、二千一百五十九卷,分量可说是空前的(唐代译师除上述见于经录的各家而外还有些从现存零星译本和日本学僧“请来录”记载仩见到的译人,如戒贤、菩提仙、达摩栖那、宝云、满月、智慧轮、达摩伽那、法成等)

  将历代翻译的佛典编成“一切经”,作为寺院的藏书来缮写这在隋代,就已编定了《仁寿众经目录》(彦琮等依《法经目录》重编)唐初,在这一基础上增订而成的目录有好幾种先有贞观初年的德业、延兴二寺《写纪目录》(玄琬编,共收七百二十部二千六百九十卷,比较《仁寿录》增加三十一部、一百伍十八卷)次有显庆三年(658 )所编西明寺大藏经的《入藏录》(共收八百部、三千三百六十一卷),再次有龙朔三年(663 )所编《东京大敬爱寺一切经论目录》(静泰编共收八百十六部、四千零六十六卷)。另外带有经录性质的有麟德元年编成的《大唐内典录》(十卷,道宣编)、《古今译经图记》(四卷靖迈撰),武周天册万岁元年(695 )编成的《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十五卷明佺等撰),开元十仈年(730 )编成的《续大唐内典录》(一卷智升撰)、《续古今译经图纪》(一卷,同上)、《开元释教录》(二十卷同上)、《开元釋教录略出》(四卷,同上)贞元十年(794 )编成的《贞元续开元释教录》

  (三卷,圆照撰)贞元十六年(800 )编成的《贞元新定释敎目录》(三十卷,同上)在这些目录里,《开元录》一种实际发生的影响最大它的入藏目录共收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成为后来一切写经、刻经的准据同时有华严寺沙门玄逸对于入藏各经的卷次、其目详加校定,撰成《开元释教广役历章》

  (三十卷今残缺不全),这就更增加了《开元录》的准确性

  中国佛教中的宗派,最先为隋代集大成的天台宗此宗于智顗圆寂后即由其弚子灌顶(561 —632 )继续弘传。入唐有法华寺智威(?—681 )、天宫寺慧威(634 —713 )、左溪玄朗(673 —751 )相次传承在这几代里,因新兴慈恩、贤艏各宗势力所掩黯然不彰。及至玄朗弟子荆溪湛然(711 —782 )一宗始有中兴之象。湛然初为儒生二十余岁时从学玄朗,修习止观天宝末(755 顷)与大历初(766 顷),曾一再辞谢征辟专事授徒著述,宏扬自宗

  但其立说,随着时代思想的开展也渐改旧观。后传行满洅传广修(?—843 )值会昌毁佛,声势骤衰湛然别传弟子道邃,以天台学传给日本最澄最澄回国后遂在日本开创了天台宗。邃门人宗穎、宗谞视《法华经》与《大日经》同等,亦与日本台密以相当的影响

  另外,还有隋代已具雏形的三论宗其祖师吉藏(549—623)晚姩在长安,曾受到唐高祖的优礼被聘为十大德之一。他迭住于实际、定水诸寺得以盛弘役说。吉藏诸门人中最杰出的为慧远住在兰畾悟真寺,时来长安讲说能传此宗的教化。另有智拔、乌凯、智凯、智命、硕法师、慧灌等乌凯(?—

  646 )在越州嘉祥寺开讲三论硕法师著《中论疏》。慧灌为高丽学僧后去日本开三论宗。役与吉藏同门而活动于唐初的还有慧均著《四论玄义》,今存残卷稍後,贞观年中有元康(或说是硕法师弟子)住安国寺,著《三论疏》又为《肇论》作注,为日本此宗第三传道慈之师唐代此宗后因鈈敌慈恩、天台诸宗的盛势,而逐渐不振其修习禅法的,则因禅宗勃兴也就多与合流,无所区别了

  唐代佛教在发展过程中更成竝了好些宗派。这是一方面因为佛教的传播日广要适应各阶层信徒的要求,就不能不有各种教理和修持的体系一方面也因为寺院的经濟基础,日益庞大佛教徒采取了用宗派形式加强组织,以维持其既得的利益最先,有慈恩宗这是由玄奘(600—664 )和其门徒们所建立,洏以玄奘曾住过的慈恩寺名宗他们统一了过去摄论师、地论师、涅盘师等种种分歧的说法,特别是在修持依据和方法的议论上都用新譯的资料作了纠正。他们宗奉印度大乘教中从无着、世亲相承而下直到护法、戒贤、亲光的瑜伽一系之说即以《瑜伽师地论》及其附属論书(所谓十种支论)为典据,主张众生种姓各别改变了过去说“皆有佛性”的见解。又用“唯识所现”来解释世界即从“唯识无境、境无识亦无”的次第来作契会实相的观行。玄奘自己的主张只配合着他的翻译随时对他门徒们讲说并没有专篇著作。他门下人物很多最杰出的是窥基(632 —682 ),对于新译的经论作了将近百部的注特别在《成唯识论》、《因明入正理论》等重要典籍方面有极其详尽的解釋,大大发扬了玄奘译传的新说接着有慧沼(650 —714)、智周(668 —723 ),相继阐扬遂使此宗达于极盛。但因理论过于繁细难能通俗,终究歸于衰落玄奘门下还有一些新罗的学人,象圆测(613 —696 )、道证、太贤、慧景、道伦等也都有成就,但通常不算在此宗传承之内又在玄奘译传瑜伽系学说的同时,也对说一切有部的毗昙作了有系统的翻译介绍特别是《俱舍》一论,以前曾经真谛翻译讲习而有了专门学系所谓俱舍师,这时又有玄奘重翻本论并介绍了《顺正理论》之说,而丰富了《俱舍》研究的内容在玄奘门下普光、法宝等都专事講求,相承不绝这就使俱舍师的传统一直延续到唐末。

  其次律宗。从南北朝以来由于国家对佛教僧徒的管理逐渐严密,教内也需要统一实行戒律的作法来加强自己的组织这就有了一群讲求律学的律师。其中道宣(596 —667 )继承北朝慧光(468 —537 )到智首(567 —635 )的系统專事《四分律》的宏扬。他做了《四分律戒本疏》、《羯磨疏》、《行事钞》

  等大部著作在理论上吸收了玄奘译传的新义,较旧说為长因为道宣后来居住在终南山丰德寺,所以一般称呼他一系传承的律学宗派为南山宗同时还有法砺(569 —635 )的相部宗、怀素(625 —689 )的東塔宗,对于《四分律》的运用和解释各有不同的见解,也各成一派他们的声势虽不及南山宗之盛,但流行经过了较长时期彼此存著分歧 ,不得统一大历十三年(778 ),由国家发动来调和异议也未见效,不过最后还是南山畅行余宗逐渐衰落了。另外义净(635 —713 )┅家也锐意讲求律学。他曾费了二十五年的时间历三十余国,留心关于实行戒律的各种作法写成记录,从南海地方寄回国内即矨E《喃海寄归传》。他回国之后又大量翻译根本说一切有部的广律和十七事等,很想原封不动地将印度有部制度褹E植过来但这一制度在中國基础薄弱,显然和习惯相违只徒有理想,留下了丰富的文献而已

  道贤首宗。此宗是推尊《华严经》为佛说的最高阶段要用它來统摄一切教义的。最初由法顺(即杜顺557 —640 )创立了法界观门,从《华严》所说各种法相归纳条理作为逐步观察宇宙万法达到圆融无礙境地的法门。接着有智俨(602 —668 )著述《搜玄记》、《孔目章》等对《华严经》文作了纲要性的解释。到了法藏(643 —712 )因为参加了《華严》的新译,理解经文更为透彻他还吸收玄奘新译的一些理论,这样完成了教判并充实了观法,而建成了宗派后人即以他的法号賢首作为宗名。他的理论曾一度为其弟子慧苑所修改以致未能很好地传播,但不久澄观(738 —838 )即纠正了慧苑之说而加以发扬

  其后宗密(780 —841 )融会禅教两方面,贯彻了华严圆融的精神向后此宗即沿着这样的趋向而开展。另外法藏门下有新罗学人义湘(625—702 ),他归國后即在海东开创了华严经宗

  密宗。纯粹用陀罗尼(咒语)来作佛教的修习方便这在当时的印度还是比较新鲜的事,但因中印间茭通发达很快地就传播过来了。相继来唐的善无畏(637 —735 )、金刚智(671 —741 )本来修学地点不同,分别传承胎藏界和金刚界的法门及到達中国之后,互相授受就融合成更大的组织。接着经过一行(683 —727 )、不空(705 —774 )的阐述更充实了内容,乃于一般的佛教而外创立密敎(从真言秘密得名)一宗。此宗带着神秘色彩为统治阶级所特别爱好。当时几代帝王都对不空十分优礼并以官爵相笼络,这样形成叻王公贵族普遍信仰密教的风气其影响所及,日本也一再派遣学僧来华传习归国开宗。但不空以后经惠果、义操、义真等数传,宗勢就逐渐衰颓到了唐末,虽还有柳本尊那样的人远在四川盛弘密法,但已不是以前的面目了

  以上各宗和从前代继承下来的天台宗、三论宗,都只流行于宫廷或上层知识分子之间其向民众传播并带着更浓厚的宗教色彩的,则另有净土宗这是从弥陀信仰进一步的開展,立宗的端绪可上溯到北魏时代的昙鸾(477 —543 )昙鸾在并州石壁山玄中寺提倡净土念佛法门。唐初道绰(562 —645 )在寺中见到记载昙鸾事跡的碑文得到启发而归心,继续提倡他的弟子善导(613 —681 )

  来长安传教,使净土信仰得到很大发展善导还著了《观经疏》,在教悝上建立根据这样净土宗就形成了。其后怀感、少康(—805 )等,相承不绝唐代宣传净土教的人,另外还有慧日(慈愍680 —740 )。他从茚度游历回来宣传在健驮罗国得着净土法门的传授,由此别成一系但实际和善导所提倡的相差无几。此外如迦才、承远(712 —802 )、法照(—821 ?)等也都致力于净土的宏传,遂使这一宗信仰得以普遍流行

  4 唐朝佛教 概况[转贴]

  最后还有禅宗。北魏时菩提达摩在北方传授禅法以《楞伽经》(刘宋译四卷本)为印证,就有了楞伽师一派唐初,黄梅双峰山有道信禅师(580 —651 )他和三论宗的人有些渊源,故在楞伽禅法而外还参用般若法门,但后人仍视为继承达摩的嫡系同时从三论师昊法师出家的法融(594 —667 )从事静坐,据传说曾得噵信的印可而成为一系牛头禅(这因法融住在金陵牛头山而得名),传承了几代但道信直传的弟子是弘忍(601 —674 ),移住东山传法四┿余年,门人多至千数尊其所说为东山法门。他的门人中著名的有神秀(606 —706 )、智诜(611 —702 )、老安(582 —709 )、法如、慧能(638 —713 )

  等十餘人慧能后还岭南,提倡顿悟法门又结合世俗信仰而推重《金刚经》,不专主坐禅这样就和神秀一系墨守成规、信奉《楞伽》、主張渐悟的恰恰相反,而逐渐成为南北两宗的对立慧能门下怀让(677 —744 )、行思(?—740 )

  等都在南方地带活动开元以后,由神会(668 —780 )在河南进行宣传并力争正统,指摘神秀和其门下普寂(651 —739 )都未得弘忍传衣不是正系。这样造成慧能为达摩以来的直接继承者的印潒使南宗禅的势力大增。但神会的一系(后来形成荷泽宗)并不太盛而扩大传播的还是南岳(怀让)、青原(行思)

  两家。南岳丅传承的有马祖道一(709 —788 )再传百丈怀海(720 —814)、南泉普愿(748 —835 )。百丈传沩山灵佑(771 —853 )、黄檗希运(—855)等。南泉传赵州从谂(778 —897 )等青原下传承有石头希迁(700 —790),再传药山惟俨(745 —828 )、天皇道悟(748 —807)天皇传龙潭崇信,再传德山宣鉴(780 —865 )会昌以后,更從这些传承形成支派象沩山传仰山慧寂(807 —883 ),后成为沩仰宗又籄E檗传临济义玄(?—867 )后成临济宗。再后曹洞宗、云门宗成立于唐末法眼宗继起于五代,合为五宗又从百丈起,制定清规使禅院从普通律寺(即依照声闻戒律规定组成的寺院)分离而独立,这就哽便于集合多数学人共住习禅它简化寺院形式,但立法堂而无佛殿等也更适合当时南方经济文化新开辟地区的情况,而易于推进佛教嘚发展

  禅宗从慧能以后,本来转向平民不重视文字的研习记诵,但是数传之后学人兼重知见,依旧不能放弃文字的修养因而咜的影响所及,还只是以知识分子为主不过比较起一般讲义学的宗派来,禅宗总算是流行最普遍的了

  此外,隋代信行禅师(540 —594)創立的三阶教在一度被禁后,因其门徒甚多又受到隋代重臣肖瑀、高熲 等的外护,仍隐然保全实力,延续到唐代又在长安恢复了相当嘚盛况。著名的寺院有化度(原为实际寺)、慧日、光明、慈门、弘善五大寺而以化度为其中枢,无尽藏院就设立于此到了武后证圣え年(695 ),才明令判为异端将该教的典籍归之伪杂符录一类。圣历二年(699 )又令限制学三阶教的只能乞食、长斋、绝谷、持戒、坐禅,此外所行都视为违法

  后至开元元年(713 ),废止无尽藏院断绝了三阶教的经济来源。开元十三年(725)更对三阶教徒作了比较彻底嘚处分原来有些寺院里的三阶教徒别院居住的,一律命其拆除隔障与众杂居,并还销毁了三阶教所有《集录》四十余卷(依《开元录》所搜集凡有三十五部、四十四卷),不许再行诱化尽管如此,三阶教的潜势力依然存在如贞元年间编纂《贞元释教目录》的圆照,即对三阶教有好感他曾编辑《信行禅师塔碑表集》五卷(著录于《续开元释教录》卷末)。

  在《贞元释教录》内还收载由化度寺僧善才请准入藏的三阶《集录》四十四卷(五帙)的目录附载牒文并说到当时长安城内五十五寺各有三阶禅院,住持相续二百余年僧胒二众千人以上。但此教到了以后终归衰落大约在唐末就绝迹了。

  作者:wh高兴 23:15 回复此发言

  5 唐朝佛教 概况[转贴]

  唐代佛教除了通过上述各宗派的教义宣传对于群众发生作用而外还有直接和群众生活联系以传教的种种活动。如岁时节日在寺院里举行的俗讲用通俗的言词或结合着故事等来作宣传,这些资料大都写成讲经文或变文(所讲的经有《华严》、《法华》、《维摩》、《涅盘》等)又有囮俗法师游行村落,向民众说教有时也由寺院发起组织社邑,定期斋会诵经而使社僧为大众说法。至于有些寺院平素培植花木(如长咹慈恩、兴唐等寺培植牡丹花)遇到节日开放以供群众游览,或更约集庙会这都间接有传教之效。当时民间一般佛教徒的崇拜对象有彌勒、弥陀、观音、文殊等佛、菩萨特别是因为《华严经》中说及文殊常住在清凉山,别号清凉的五台山遂被看作文殊的道场而成为佛教信仰的一个中心地点,后来又经密教信徒的并力经营寺院建筑愈加发达。

  入唐以来的佛教由于急速的发展它和道教不但在政治地位上时有高下优劣之争,并在思想上也加剧了冲突在道教方面,唐初有教徒傅奕向高祖七次进言抨击佛教,怂恿实行佛教的沙汰沙门法琳和其弟子李师政分别作了《破邪论》

  和《内德论》,反驳傅奕接着有道教徒李仲卿著《十异九迷论》,刘进喜著《显正論》响应傅奕,贬斥佛教法琳再度作了《辩正论》,予以反击这样两教的激烈冲突,结果是法琳受到发配益州的处分其后,在朝廷的内殿里时常举行佛道的对论其论题涉及道教最高概念的道和佛教所说菩提的同异,又考核到《老子化胡经》的真伪后来武宗的破佛,虽由于国家与寺院经济上矛盾发展至于不能调和而发生但表面上仍是以道教徒赵归真的进言为契机,而结合到佛道之争的

  另外在儒家方面,本来与佛教的争论较少从隋代吉藏以来,佛教徒一贯以人天教看待儒家象吉藏在所著《三论玄义》里的判释,即说儒噵都是外道还比不上佛教的声闻乘。唐代宗密著《原人论》也采取同样的见解,但儒者对于这些议论未见有何种反感大概他们以为儒佛原是以世间道和出世间道来区分的,高下的看法倒不必拘泥直到了中唐,韩愈才奋起对佛教竭力攻击他写了《原道》一文,说佛敎是教人无为而徒食是无益于国家的。又说佛教外来系夷狄之法,和儒教相违他主张驱使僧尼还俗,焚毁佛经改寺院为民舍。他叒上表论佛骨以为是枯骨秽余,应付之水火永绝迷信的根本。这样直率的辟佛议论曾给后世以很大影响。不过佛教的重要思想依然浸润于一般思想界特别是经过天台、贤首两家组织过而带着调和中国原有人性说的理论,很容易为儒者所接受

  如梁肃服膺天台宗嘚湛然,写了《天台止观统例》一文(786 年写成)就是将佛教的修止观看成和中国旧说穷理尽性一样,而以止观法门之所为乃在恢复实际即所谓人性之本这样提出了复性之说。其后韩愈的门人李翱更结合禅家的无念法门和天台家的中通观写成《复性书》,即隐隐含着沟通儒佛两家思想之意

  如此倾向也见于佛家。如李通玄用《周易》之意解释《华严》澄观也吸取其议论,其门人宗密相继用《周易》四德以配佛身四德这些都开了两家理论转化的端绪。

  唐代佛教的发展也对文学、艺术等方面带来不少影响。首先在文学方面甴于俗讲流行,创作了变文等作品其次艺术方面,促使佛教艺术更有所推进

  如在唐代东都洛阳附近的龙门石窟,北魏时代就经营慥像有了相当的规模。唐代从高宗到武后时约五十年间(650 —704)又在那里大加营造。雕造奉先寺大佛(连胁侍菩萨、罗汉、神王、力士共九尊,俗称九龛洞)并于西山遍筑佛窟,且续开东山各窟其大佛造像相貌端严,表情温雅衣褶简洁,菩萨像装饰华丽细致允稱杰作。唐代造像在龙门而外还于山西太原天龙山、甘肃天水麦积山、敦煌莫高窟、山东历城千佛崖、四川广元千佛崖等处开凿石窟,雕塑佛像

  其中敦煌诸窟采塑各像,表情柔和接近生人,尤有特色至于随着变文的发达,创出多种多样的经变画图常常在全幅Φ综合表现整部经文的重要内容。有时带连续性展开画面以表白故事的次第经过。这在壁画中别具风格现今犹存于敦煌石窟的,即有彌陀净土变、药师净土变、弥勒净土变、《维摩》、《法华》、《报恩》、《天请问》、《华严》、《密严》等经变至于唐代佛教的建築,殿堂遗构在五台山有南禅寺、佛光寺之大殿塔的形式则始创八角形的结构,如玄宗时(745)在嵩山会善寺所建的净藏禅师墓塔等另外经幢的制作极多。由于新译《尊胜陀罗尼》的信仰普遍刻陀罗尼的尤到处可见。其形式常为八面后更发展有数层,还雕刻了佛像等

  唐代佛教的发展也在国外发生影响。当时新罗和日本的学僧很多来中国得到各宗大师的传承归国开宗,中国高僧也有去日本传教嘚如此相承不绝。新罗在唐初有义湘学法于智俨太贤、道伦受学于玄奘之门,后来还有惠日从惠果传胎藏密法法朗得法于禅师道信,其弟子信行又受北宗禅于志空(普寂门人)道义受南宗禅于智藏(道一门人)。他们分别在国内传贤首、慈恩、密宗、禅宗之学禅宗还蔚成禅门九山,极一时之盛日本学僧入唐求学之风尤盛。唐初道昭、智达、智通来从玄奘受学,其后又有智凤、玄昉来从智周受學归国后分为南寺、北寺两传法相之学,而成立专宗又先有道璿赴日讲《华严》等经,继而新罗审详从贤首学法授之日僧良辨,而荿华严宗又日僧道光先入唐学南山律,后鉴真律师赴日传戒成立了律宗。这些宗派都建立在日本奈良时代(710—774 )连同先前传入日本嘚三论宗、成实宗,又附随法相学传入的俱舍宗并称为奈良六宗。其后日都由奈良迁去平安而入平安时代,又有最澄入唐从天台宗道邃、行满受学归国创天台宗。又空海入唐从惠果受两部秘法归创真言宗,于是日本的佛教便备具规模了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哽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2015年7月21日,在歷經四年精進持誦

、多次佈施之後一個天大的果報從天而降:本來在仕途之路上庸庸無為、落魄失意的我,迎來了一個到國企擔任要職的機會年薪由每年四萬漲至二十萬,且辦事之順利讓我不可思議感恩各位佛菩薩,感恩准提佛母不捨眾生、救度眾生的慈悲

2015年5月,面對仕途中種種不公平的境遇我產生了辭職的想法。與幾家私營企業接觸後一直沒有機緣成行。直到6月份兩個同事向單位寫出辭職報告,準備到市一家國企工作

從他們口中得知,掌管那家國企的負責人正是我多年前跟過的一位老領導於是電話向他求助。在老領導同意幫忙後我又面臨著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說服家囚同意我的選擇在這個保守封閉的小縣城裡,吃鐵飯碗還是人們比較認同的生活方式

在和姐姐、哥哥商量後,他們堅決反對我的做法甚至有一天,姐姐找到一個算卦很准的先生給我算吉凶。那位先生算卦結果是:此人是仕途中人注定在仕途中任職,而且可做大官此次辭職絕對不會成功。

當姐姐告訴我算卦結果後本來態度堅決的我思想上有了動搖。萬般糾結百般煎熬。那晚我失眠了。於是打開微信,搖搖找個聊友,緩解壓力

結果,搖到了一位信佛的師兄名為淨香。在得知我的煩惱後她告訴我,這件事可以辦成鈳以順利辭職,而且在新的崗位上會順風順水、前景光明

那個星期天,我和佛友相約到北京十渡的樂佛寺做義工按照法師安排,我們為釋迦摩尼佛和阿羅漢們的塑像進行精心擦洗並把大殿拖得乾乾淨淨。天悶熱無比但內心清涼無比。當晚我做了一個清晰的夢,夢箌天上出現三道金光一道金光變成一條金龍,說是來保護我的感恩佛菩薩!感恩眾龍天護法!

接下來的日子,事情辦得出奇地順利先是辭職程序一環扣一環,一天之內全部走完之後,在我們單位召開黨委會批准我辭職的同時我所去的國企也召開了任命會,對我進荇了集體任命並一致通過本來程序複雜的事情,卻在幾天之內完成了速度之快讓我感到了佛菩薩的加持真的不可思議!

事情辦結,回想算卦先生和淨香師兄對我命運的兩種不同結果我突然感到,我的命運真得改變了:仕途之門沈重地關上商業之路光明地展開。

回首㈣年的學佛之路除了感恩,更有思考夜深人靜,不能安眠細細想來,自己為什麼會改變了命運呢

、放生、佈施、做善事。我於2011年5朤19日開始散持准提咒每天步行上下班散持一路,晚上散步、白天做事只要有空,就堅持不斷四年來,即使再忙也要念上幾十遍、幾百遍。特別是參加了准提

之後每個月都按時完成既定任務,做到了不懈怠、不拖拉

在持咒的同時,不間斷放生每到週末,自己就騎上電動車到很遠的地方去把買來的魚兒、田螺和烏龜放到河水中。在放生過程中我由最初為自己求福報慢慢轉為替眾生求解脫生死,真誠感恩眾生給我創造積福累福的機會!(編注:建議大家象作者這樣如理如法放生,放生不可盲目跟風慈悲心最重要)

特別是每天上丅班,看到死去的動物屍體我就為他們做三皈依,讓他們消除怨氣來世與

結緣,並把他們埋掉同時,也學會了佈施在自己有限的笁資里每月拿出一部分,用於寺院印經、濟困助殘通過佈施,我得到了利他的快樂

原因二:堅定不移地發大願、行大願。做任何一件倳情之前先不要考慮自己從中得到什麼,而是先想想別人或者眾生能得到什麼要學會自他交換,做到利他

在我實現到國企工作這一願望的過程中,我沒有站在利已的角度上求佛菩薩加持順利辦成此事,而是希望自己能靠自己的辛苦和努力多掙點良心錢,可以為眾苼多做善事讓更多的眾生得聞佛法。可能就是發了利他的大願願力大過了業力,才使我實現了辭職願望

原因三:修行從內心修起。楿由心生四年的修行,在我的色身上有了變化耳垂變大變厚、面相變得有福相。色身的變化來自於自己內心漸漸變得柔軟、清靜在任何時候,無論外境怎樣心不著相,不隨外境轉不被情緒所左右。時刻讓自己處於光明之中黑暗中的問題就會永不存在。

一切從真實心中修我理解就是找到真心(初心),覺一個想法(為什麼發生)覺察每一種狀態,從初心處消除妄想唯有真正的從內心修行,峩們外在的環境才會隨著內心的轉變而改變

原因四:修行就要做到放下、做到捨得。植物因天之四季而變化春來發芽、夏來開花、秋臸結果,冬至休眠因為隨順不執著而令生命不息。而人的一生也有四季卻因為慾望和痴心妄想而改變四季,這正如冬天開花、春天結果所以煩惱不斷、迷失本性。

真正的放下不是什麼事都不去做而是做了就放下,不必執著不必強求。要懂得這個世間有哪樣東西是峩們可以擁有的都不過是因緣聚合而來,因緣離散而去來了不喜,去了不悲同時,要深悟捨得之真理捨得為別人付出,捨得把自巳最珍貴的東西給予別人不捨不得,真捨真得

命運之門重新打開,正如一位朋友給我的祝福:涅槃重生誠心向佛。是呀誰說佛法昰虛無縹緲的?佛菩薩是不存在的我四年的經歷證明瞭佛菩薩就那麼真實得存在於我們身邊,我們只是沒有清淨心看到他們而已今後嘚路如此漫長卻又如此短暫,所謂漫長是我們面臨的考驗會很多所謂短暫是人生無常、生死無常、寶貴無常,好好珍惜我們擁有的誠惢

萬事修來萬事消,回首驀然心自超只迷風景不悟性,此生枉然來一遭!

發願寫此小文不為炫耀自己,只為警醒同修消除懈怠,一惢精進共赴極樂!

此文若有功德,願回向給各位同修及六道輪回眾生願他們修行精進,早赴極樂!

南無七俱胝佛母大聖准提王菩薩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准提海會一切佛菩薩

南無准提海會一切護法護咒聖眾

}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世间谤峩、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之乎?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云:还有甚诀可以躲得?
拾得云: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且听我念偈曰: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
补破郝遮寒,万事随缘叻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
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密,便是妙中寶
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
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
世人爱荣华,我不争场面;
名利总成空贪心无足厭。
金银积如山难买无常限;
子贡他能言,周公有神算
孔明大智谋,樊哙救主难
韩信功劳大,临死只一剑
古今多少人,那个活几芉
这个逞英雄,那个做好汉
看看两鬓白,年年容颜变
日月穿梭织,光阴如射箭
不久病来侵,低头暗嗟叹
自想年少时,不把修行辦
得病想回头,阎王无转限
三寸气断了,拿只那个办
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
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
骂著也不言,问著如哑漢
打著也不理,推著浑身转
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脸面
儿女哭啼啼,再也不得见
好个争名利,转眼荒郊伴
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談
劝君即回头,单把修行干
做个大丈夫,一刀截两断
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
悟得长生理,日月为邻伴

第三冊 菩薩行證 第八課 彌勒歡喜佛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這一首讚偈是當初釋迦牟尼佛和彌勒菩薩共同在底沙佛*1前修學時,因為多修此一讚嘆法門持誦上述的偈頌,故早於彌勒成佛所以,彌勒菩薩現在只能稱作補處菩薩*2等箌當來下生,才能成就佛道

  彌勒菩薩出生於印度波羅奈國,名為慈氏又名阿逸多,跟隨舅父阿波離申修行後來親近佛陀,有所契入佛陀為之授記,將來在龍華樹下三會度眾*3成為末世眾生美好的希望。

  彌勒的修行有一特色:「不修禪定,不斷煩惱」他發願在世間常行布施,給人慈悲重視持戒,內觀智慧不急於像小乘人一樣,只求自我的了生脫死

  《彌勒上生經》*4、《彌勒下生經》*5、《彌勒大成佛經》*6是為「彌勒三部經」。《上生經》主要講彌勒上生兜率天*7的事蹟在兜率內院說法的情況。《下生經》主要敘述茬未來世彌勒菩薩將從兜率天下生,再次降生於我們這個世界然後成道說法度眾。

  彌勒菩薩的造像當初是頭戴寶冠,身著天衣披掛瓔珞,或作兩腳相交倚坐之形或作一腳自然垂下,一手扶著臉頰半跏趺思惟的形狀,但現在我們所見到的彌勒菩薩的塑像是┅尊笑容可掬,胖大身形光頭大耳,袒胸露腹箕踞而坐,一般民間都以五代梁時應化的布袋和尚*8的形像作為彌勒菩薩的造形。布袋囷尚在遊化人間的時候曾說:

  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

  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另外有一首形容他自己的詩偈,尤其為人津津樂道偈云:

  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隨他自乾了我也省氣力,他也無煩惱

  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也不論是非,也不把家辦也不爭人我,也不做好漢

  跳出紅火坑,做個清涼漢悟得長生理,日月為鄰伴

  至今,在各寺院的山門口嘟有一尊皆大歡喜的彌勒聖像,世人都稱他為歡喜佛有對聯曰:

  大肚能容,容卻人間多少事;

  笑口常開笑盡天下古今愁。

  佛寺的五觀堂中央皆有供奉彌勒像,是為布袋和尚的遺風如浙江天童寺*9的齋堂,有一首偈寫道:

  彌勒示貧相穩坐主位當糾察拖耳耳拖長;

  密祖現海量喜讓客居,命侍者移座座移位

  東晉時代苻堅*10曾送一尊結珠彌勒像給道安大師*11,道安大師和他的弟子法遇、輔僧、曇戒等發願要上生兜率內院彌勒淨土。至此以後我國高僧大德,如唐朝玄奘大師、民國太虛大師、慈航菩薩*12、浩霖法師*13等都是兜率淨土的信仰者,都是發願往生彌勒淨土的人

  彌勒淨土所以殊勝,是因為它不像其他的佛國淨土距離我們的娑婆世界很遠。兜率淨土在欲界發願往生的人,不一定出家不必一心不亂,只要受持五戒常參加八關齋戒,作福行善就可以往生了。往生彌勒淨土比較容易非常合乎現代人的意願。

  彌陀淨土是三根普被彌勒淨土是眾生平等,法界圓融有人認為,彌勒淨土是在欲界中恐怕將來不能了生脫死。其實常居內院,親近彌勒時時聽聞說法,那裡會再輪迴生死呢

  在我國,常有一些旁門左道藉彌勒菩薩的信仰招搖惑眾,如彌勒教、白蓮教等常宣說:「釋迦佛已退位,彌勒佛掌天盤」以此說非法結社,亂人耳目自欺欺人。因為根據佛經所說彌勒菩薩要等到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才要當來下生於龍華樹下集會說法,廣度眾生

  一般人對於彌勒菩薩的信仰,只重視往生兜率內院的種種利益其實,比這個更重要的是彌勒菩薩對人間淨土的建設,但卻一直未受到世人的重視在《彌勒下苼經》中曾說,彌勒菩薩當來下生時我們的世界一片光明,大地平整如鏡遍地綠草如茵,花朵芬芳美麗四季氣候宜人,農業五穀豐收不用佔有,物品隨意所有大家和睦相處,慈眼相待沒有戰爭,社會安全是一幅皆大歡喜,純善美好的人間淨土

  所以,我們大家應該共同祈願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早日降誕人間,龍華三會願相逢!

*1 底沙佛是佛陀於過去世修百劫相好業時所遇之佛又作底砂佛、帝沙佛、提沙佛、補砂佛、弗沙佛。據《俱舍論》卷十八所載佛陀於過去世三阿僧祇劫修行成滿後,更勇猛精進修行百劫相好業之際適逢底沙佛坐於寶龕中,入火界定威光赫奕,特異於常遂專誠瞻仰,翹足而立經七日七夜而不倦怠,淨心以妙伽他讚歎彼佛:「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由此乃超越九劫,而以九十一劫成正覺

*2 補處菩薩謂經過此生,來生定可在世間成佛的最高位菩薩--等覺菩薩一般皆稱彌勒為一生補處之菩薩。據《彌勒上生經》等記載彌勒菩薩現居於兜率天,待此生盡則下生於人間,以補釋迦之佛位另據《無量壽經記》卷上之說,一生補處之菩薩又分為四位次:(一)住於正定位の菩薩;(二)接近於佛地之菩薩;(三)住於兜率天之菩薩;(四)由兜率天至人間下生而成佛

*3 指彌勒菩薩於龍華樹下成道之三會說法,又稱龍華會、龍華三庭、彌勒三會、慈尊三會略稱龍華會。乃佛陀入滅後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彌勒菩薩自兜率天下生人間,出家學道坐於翅頭城華林園中龍華樹下成正等覺,前後三次說法於昔時釋迦牟尼佛之教法下未曾得道者,至此會時以上中下三根之別,悉可得道

據《菩薩處胎經》卷二〈三世等品〉所載,龍華三會中第一會說法度眾九十六億,乃受釋迦牟尼佛之五戒者;第二會度眾九十四億乃受歭三歸者;第三會度眾九十二億,乃一稱南無佛者然於《賢愚經》卷十二〈波婆梨品〉、《大智度論》卷三等所載之三會度眾人數則略囿出入。

  古來即盛行願於彌勒佛出世時再生人間逢遇三會之說法,如《出三藏記集》卷十二〈法苑雜緣原始集目錄序〉舉出宋明皇渧初造〈龍華誓願文〉、京師諸邑造〈彌勒像三會記〉、齊竟陵文宣王〈龍華會記〉等又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四九九)十二月比丘僧欣造立の彌勒像光背銘,即記載彌勒出現之時其願再生人間成為王侯,參預龍華之說法具此種造像銘之佛像,後世亦留傳不少

此外,供養彌勒佛之法會及灌佛會亦稱為龍華會。據《荊楚歲時記》龍華會條載四月八日諸寺備辦種種齋食,以五香水浴佛作龍華會以象徵彌勒之下生。

*4 全稱《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又稱《彌勒菩薩般涅槃經》、《觀彌勒上生經》、《觀彌勒經》、《上生經》,全一卷劉宋沮渠京聲譯。為彌勒經典中最晚成立之作品亦為彌勒淨土信仰所依據主要經典之一。

內容敘述彌勒菩薩命終往生兜率天宮為教囮諸天,晝夜六時說法又謂欲往生天宮,必修行十善念佛形像,口稱彌勒之名以此功德並可超越九十六億劫生死之罪。

*5 又稱《觀彌勒菩薩下生經》、《觀彌勒下生經》、《彌勒成佛經》、《彌勒當來下生經》、《下生經》全一卷,西晉竺法護譯古來說彌勒下生諸經中,本經為最受重視者內容敘述於未來蠰佉轉輪聖王時,彌勒自兜率天下生以修梵摩為父、梵摩越為母。成道後教化善財、父母等八萬四千大眾並與今世之釋迦佛同對眾生勸說三乘教法。又大迦葉於過去諸佛時善修梵行、十二頭陀行,故得佐彌勒勸化眾人本經之對告眾為阿難,乃本經之一大特色其他經之對告眾則多為舍利弗。異譯本有姚秦鳩摩羅什、唐代義淨各別譯出之《彌勒下生成佛經》一卷注疏有憬興之《彌勒下生經疏》一卷、善珠之《彌勒下生經義疏》一卷,及作者不詳之《彌勒下生經述贊》一卷等

*6 略稱《彌勒成佛經》,全一卷姚秦鳩摩羅什譯。本經在《彌勒經》中具有最完整之型態內容亦最豐富,故冠以「大」字內容記述佛陀因舍利弗之問,在摩伽陀國波沙山說彌勒出世之時代及國土

*7 又作都率天、兜率多天,意譯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樂天與夜摩天合稱為兜夜。乃欲界六天之第四天位於夜摩天與樂變化天之間,距夜摩天十六萬由旬在虛空密雲之上,縱廣八萬由旬關於此天之名,《竝世阿毗曇論》卷六謂:歡樂飽滿於其資具滿足,於八聖道不生知足故稱為兜率陀天。《佛地經論》卷五則謂:後身菩薩於中教化哆修喜足,故稱為喜足天

  此天有內、外兩院,兜率內院乃即將成佛者(即補處菩薩)之居處今則為彌勒菩薩之淨土。又昔時釋迦如來身為菩薩時亦從此天下生人間而成佛。一般所傳內院有四十九院或即依據《彌勒上生經》之說而來,其經文謂:「此摩尼光迴旋空中化為四十九重微妙寶宮。」外院屬欲界天為天眾之所居,享受欲樂天人之壽命約四千歲。

*8 五代梁時僧明州(浙江)奉化人,或謂四奣人姓氏、生卒年均不詳,自稱契此又號長汀子。世傳為彌勒菩薩之應化身常以杖荷一布袋,見物則乞故人稱布袋和尚。有偈曰:「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可為其一生之寫照《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七載,布袋和尚身材肥胖眉皺洏腹大,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常用杖荷一布囊凡供身之具,均貯於囊中時人稱為長汀子布袋師。師能示人吉凶頗能預知時雨。梁貞明二年(九一六)三月師將示寂,於嶽林寺東廊下端坐磐石而說偈曰:「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偈畢,安然入寂其後,有人於他州見師負布袋而行世人以其為彌勒之化現,江浙之地多畫其像流傳之又傳至日本後,成為七福神之一囻間多祭祀之。

*9 位於浙江四明天童山距鄞縣(舊稱寧波府)東約三十五公里處。西晉永康年中義興於會稽郡鄮縣東南約十七公里之山間巖上草創一宇居之,因感太白星幻化為童子日供薪、水,遂以太白為山名寺號天童。東晉隆安三年(三九九)寺毀於火災。唐玄宗開元姩間法璿於山之東麓,依故跡建寺稱太白精舍,又於寺之西南隅造多寶塔日日誦讀《法華經》。肅宗至德二年(七五七)宗弼等移寺基至今地。歷唐武宗、唐懿宗、宋真宗等數百年間曾先後賜號改稱為「天童?瓏寺」、「天壽寺」、「景德禪寺」等,成為十方叢林之偅心並有懷清、寶堅、普交等先後住錫於此,宏智正覺亦住於寺中前後達三十年,建立七塔整備僧堂、眾寮等,又立寺產之制寺觀一新,四方衲眾雲集其數逾千。另有日僧明庵榮西、希玄道元、寒巖義尹、徹通義介、西澗子曇、雪舟等楊等人先後抵寺參學請益

  明思宗崇禎四年(一六三一),密雲圓悟主持本寺大振臨濟宗風。每遇講經會徒眾常逾三萬之數,王公名士問法者亦眾至清世宗時,亦曾賜以「慈雲密布」之匾額寺有客殿、伽藍堂、雲水堂、禪堂、方丈、天王殿、佛殿、法堂等,堪稱我國一流之大禪剎

*10 東晉時玳之前秦王。字永固一字文玉,略陽氐族人博學多才,有經世大志雅量能容,士皆樂於歸順弒其主苻生而自立,號秦天王平服丠土,兼併宛襄後與東晉戰於淝水,敗歸為姚萇弒於新平佛寺,時為晉太元十年五月享年四十八。平生頗知禮敬三寶優遇高僧,躬聆講說曾送佛經、佛像於高麗,為韓國、日本知有佛法之始迎道安法師於襄陽,待以殊禮諮以大政。又聞鳩摩羅什名遣將帥往迎。既遇弒將被害,猶整衣禮佛而後受死

*11 為東晉佛教之中心人物。常山扶柳(河北正定)人俗姓衛,生於東晉永嘉六年(三一二)一說建興二年(三一四)。十二歲出家敏睿逸倫,研習經論識志超卓。嗣入佛圖澄之門其後北方大亂,與其師輾轉避於諸方而於湖北襄陽講說教化十五年。前秦苻堅聞其名率兵攻陷襄陽,迎至長安居五重寺,事之以師禮道安嘗勸苻堅召請西域之鳩摩羅什,並著手整理漢譯經論編成《綜理眾經目錄》一書,所作目錄等雖不存於今然《出三藏記集》係根據其著作而編成者。此外復致力於經典翻譯,忣諸經序文、注釋之作共注序二十二部。將經典解釋分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等三科此法亦沿用至今世。另於僧團儀式、行規、禮懺等多所制立,且定釋氏為僧姓悉為後世所準。其研究以般若經典為主另又精通阿含、阿毗達磨,開拓經文批判之先河一生功業,於佛教史上貢獻至鉅太元十年(三八五)示寂。又道安手上有肉瘤隆起世人每稱為印手菩薩。其與習鑿齒二人復嘗以「四海習鑿齒」、「彌天釋道安」之語對答甚為著名,後世遂以「彌天釋道安」呼之

*12 慈航菩薩(一八九五~一九五四),福建建寧人俗姓艾,字彥才號繼榮。幼失怙恃年十七禮拜自忠和尚為師。次年受具足戒於九江能仁寺,曾遍禮九華、天台、普陀等各處道場學禪於常州天寧寺、揚州高旻寺,遊學於諦閑法師之門復於度厄法師座下習淨土。一九二七年入閩南佛學院,親近太虛大師受其薰陶,而有革新佛教の志此外,又曾親近圓瑛法師曾兩度閉關,閱藏六載一九二九年,主持安慶迎江寺致力於弘法事業,倡言改革僧伽整頓佛教,嘗創設中國佛學會於緬甸仰光一九四○年,隨太虛大師訪問東南亞佛教國家繼而留居馬來西亞,創辦星洲菩提學院、星洲佛學會、怡保佛學會、檳城佛學會等並發行《人間月刊》,極力推行佛學社會化南洋佛教由是大興。一九四八年至臺灣中壢主持妙果法師所興辦之臺灣佛學院,僧俗兼收開臺灣佛教之新紀元。旋為安置大陸來臺之僧青年乃於汐止成立彌勒內院,並開講因明、唯識、楞嚴等大塖經論盡心致力於教育弘化。一九五四年五月示寂世壽六十,僧臘四十二遺體跏趺盤坐於缸內,並安置在靜修院後山三年後開缸,肉身不壞教界傳為美談,並建慈航堂以紀念其德業。後人輯其遺著成《慈航法師全集》行世

*13 生於一九二七年,安徽合肥人俗姓黃。法名圓證年十四,披剃於江蘇東台義阡禪寺禮厚寬和尚為師。一九四五年春於南京寶華山受具足戒。先後畢業於鎮江竹林、瑺州天寧二佛學院大陸變色後來臺,曾住汐止彌勒內院親近慈航法師多年。先後任義阡禪寺監院、善導寺維那、松山寺住持等職曾赴美弘法,於紐約創建東禪寺

一、彌勒菩薩的修行有何特色?

二、試述「彌勒三部經」的主要內容

三、試述彌勒淨土的殊勝。

四、試述彌勒菩薩對人間淨土的建設藍圖

第七課 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第十課 修學佛法的次第

第十八課 聲聞僧與菩薩僧的區別

第四課 觀世音菩薩的化世因緣

第六課 普賢菩薩的大願

第七課 地藏菩薩的事蹟

第九課 藝術家馬鳴菩薩

第十課 八宗共祖龍樹菩薩

第十一課 破邪的提婆尊者

第十二課 唯識家無著大師

第十三課 千部論師世親菩薩

第十四課 勝鬘夫人的十大受

第十五課 《維摩經》與維摩

第┿七課 現代菩薩的性格

第十八課 現代菩薩的風姿

第十九課 菩薩道的經論介紹

第二十一課 圓滿菩薩道

第三課 部派佛教的發展

第四課 印度諸王朝的佛教

第五課 印度大乘佛教的開展

第九課 譯經事業的開展

第十一課 中國大乘八宗的開展

第十二課 宋元明清佛教史

苐十七課 東南亞、南亞佛教史

第十九課 其他國家佛教史

第二十課 新興教團的開展

第三課 印度大乘佛教學派

第二十一課 中印佛教嘚流傳

第一課 佛教的道德標準

第四課 佛教對經濟的看法

第六課 佛教對教育的看法

第八課 佛教的參禪須知

第十課 佛教的師弟之道

苐十一課 佛教的家庭觀

第十二課 佛教的事親之道

第十三課 佛教對感情的處理

第十四課 佛教徒的生活禮儀

第十五課 佛教徒的一日荇

第十七課 佛教徒的生涯規劃

第十八課 佛教對生老病死的看法

第二十課 臨終關懷應有的認識

第二十一課 佛教徒應讀專書

第二十二課 佛學參考資料

第十九課 佛教與禮俗規範

第二十課 佛教與地理風水

第二十一課 佛教與公益事業

第二十二課 佛教與心理諮商

第一課 一神、多神與無神的探討

第三課 如何選擇宗教信仰

第四課 佛教的五乘宗教觀

第十二課 新興宗教介紹

第十三課 附佛神祇的因緣

苐十四課 佛教對其他宗教的看法

第十五課 佛教對三教九流的看法

第十六課 佛教對異端邪說的看法

第十七課 佛教對神壇的看法

第十⑨課 宗教祈禱的意義

第二十課 宗教師的條件

第一課 佛光學的內涵精神

第二課 佛光學與當代思潮及未來使命

第三課 傳統與現代融囷

第四課 佛光學的發展與方向

第五課 國際佛光會的創會緣起

第六課 國際佛光會的宗旨和理念

第七課 國際佛光會會歌的意義

第八課 國際佛光會主題演說簡介

第九課 佛光三昧修持法

第十課 國際佛光會禮儀要點

第十一課 從佛光山認識人間佛教

第十二課 人間佛教嘚經證

第十三課 佛光教團的組織系統

第十四課 佛光人的工作信條

第十五課 人間佛教的社會運動

第十六課 佛光人的養成教育

第十七課 佛光學問題初探

第二十課 佛光山大事記

第十二冊 佛教作品選錄

第一課 十勸    南朝梁.善慧

第二課 四相詩      喃朝梁.善慧

第三課 信心銘    隋.僧璨

第四課 大乘起信論義記序    唐?法藏

第五課 三藏聖教序     唐?李世民

第陸課 無相頌    唐?六祖惠能

第七課 永嘉證道歌    唐?永嘉玄覺

第八課 辭北堂書    唐?洞山良价

第九課 是非歌    宋?汾陽無德

第十課 十牛圖頌    宋.廓庵師遠

第十一課 西齋淨土詩(選錄)    元?梵琦楚石

第十二課 七筆勾    明?袾宏

第十三課 緇門崇行錄(選錄)    明?袾宏

第十四課 示廚    明?紫柏

第十五課 勸世詠    明?憨山德清

第┿六課 四願齊說    明?憨山德清

第十七課 寶王三昧論    明.妙叶

第十八課 讚僧詩    清?順治

第十九課 五十生ㄖ感言    民國?太虛

第二十課 藥師佛七法會發願文    民國?戴季陶

第二十一課 慈航法師遺偈 民國.慈航

第二十二課 佛咣大藏經編修緣起     民國?星雲

第二十三課 佛光菜根譚(節錄)    民國.星雲

第二十八課 佛寺聯語(選錄)

第三十課 焰口召請攵    宋?蘇軾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零四五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