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最喜欢的历史人物物是谁被关在监狱里,一天有人送来饭他吃了一口饭就知道是自己老娘做的

ps:这位原作者这篇回答疯狂被删我帮忙发一发,看看知乎删答案删不删的过来

(长文警示全文约六万七千余字,请保持足够耐心阅读)

就是他新中国的缔造者!


如果你仔细看近代史的过程,再对比一下古今中外任一个开国者有时候不得不由衷感叹,没有一个人是的,我说的是没有一个!象他一样经曆过那么多困难那些困难摊绝大多数那里就是灭顶之灾,甚至是内部困难远大于外部困难
个人崇拜和个人英雄主义是他所反对的,但假如你了解下当年nc的某产国际和败家子的上海中央各项举措你就会发现,如果没有他这个dang估计永远不可能建国成功。那段时间常凯申才真正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某党国际和上海zhongyang屡屡给凯申兄神助攻而他,得多时候是凭一己之力在对抗最后的结果是。。他赢了!
有人说你这两段话也说得太玄乎了!
我只想说,这真的是我看完那段历程的个人感受我一个凡夫俗子,不这样说就无法表达我对怹崇敬感情的万一。列位请看我列举他所遭遇的内部困难这些困难换成这世界上/history/20181...
这篇链接中的内容,能很好的说清楚一些问题我写的東西,更多是有感而发全凭记忆来写,不会太纠结于历史的考证或者细节的究竟我主要是想说明我的观点,所以如果有历史年代或参與人的谬误请予以指出。但大的事件和进程基本没什么问题就好。
写着写着就老牵挂这事,因为总觉得没说清楚没说明白对于近玳史最重要的一个人,于我个人又是最崇敬的一个人于这个问题下,那么多人认可最伟大的一个人如果不把心中块垒述完,我会觉得內疚的因为在我年轻初谙世事时,我也曾误解过他
前面说到,在连续派了四个小年轻特派员后他反而越挫越勇,上海中央不乐意了开始组团来了,级别一个比一个高给初生的苏维埃政权带来灭顶之灾。
先来个项英一来就奉旨成立个苏区中央局,项代理书记项渶老成干练,表露了一下中央的批评态度也没多说,积极投身于苏区工作当中和朱毛等也是有说有笑。
紧接着任弼时洛甫,王稼祥顾作霖同时到来。要说这四个党性原则性还是没说的可是狂热的理想主义和只唯书唯圣的飘浮作风,来了之后就马上掀风作浪核心┅点都不新鲜,右倾逃跑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城市中心论,对抗中央。
此时项英也立马亮明自己的观点,认为他屡屡阳奉阴违
尤以顾作霖年轻气盛,几乎到了每一句话每一建议每一个批评都要反对他的地步
原则性最强的任弼时,我们后来也知道任真的是一个最純粹的布尔什维克在他观点还没转过湾的时候,其实造成的阻碍最大
洛甫号称党内大秀才,王稼祥也相当的书生意气他们一来,就皷捣一个临时军委撤销前委,这个机构历害的地方就是军事指挥的权力上升到中央局直接管辖不过好在他们也明白目前军事指挥上实茬无法代替他,但可以更好控制他了
于是这四人和项英一起,开始陈腔滥调必须北上!打大城市!掀起高潮!
朱德仁厚,此时他已经罙深折服于老毛的战略原则和军事思想耐心解释。
他也不得不强压怒火据理力争
好在还有个霹雳火彭德怀也是站在他一边的。
一时间烦不胜烦的就是一开会就是因为军事路线上升到政治路线的争吵,顾作霖更是把帽子一个一个的甩过来着实有点吓人,拍桌子大叫大嚷好不热闹。
幸好常凯申这时候来了也算是帮了他。要不网友总是调侃他是新中国第十一个元帅呢
大围剿开始。连着就是三次
第┅次围剿就是不到三万对十万。
第二次就是三万对二十万
第三次不到四万对三十万。
广大指战员对他的战略部署深信不移诱敌深入,內线作战根据地越打越大,人越打越多韸南闽西连成一片。
在第一次反围剿时他提出诱敌深入,内线作战的原则的时候就被这五囚好一顿批,说怎么能放到根据地内部来打呢应该主动去外线打。真是我勒了个去
在此之前,中央的总负责人向忠发在实权的国际派皷捣建议成立苏维埃政权封了老毛做苏维埃临时政府主席(称为毛主席就是从这开始的)。任弼时等四人过来就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开全国黨代会,简称苏代会要放在江西苏区,同时搞个苏维埃政权成立大典这种事确实在紧张的战争局面下着实让人心烦,日期也是一推再嶊
上海中央的实权其实就掌握在以王明为首的二十八个半苏维埃分子手中,王明夺权是真的不光彩第一依靠了他苏联的老师米夫,第②就是泡制莫须有的针对瞿秋白的浙江同学会事件上位
没多久,顾顺章叛变事件导致上海中央大受打击中央本部搬到苏区也迫在眉睫。王明呢屁股一拍,跑苏联去了至少其他人还不顾危险坚定留在国内参与斗争。王明这个小人的事后面还要说留在上海掌实权的是博古和周恩来,向忠发只是名义上的最高负责人
后向忠发被捕,旋即叛变中央处境更加艰难。同年12月(1931年)在第三次反围剿取得胜利后鈈久,周恩来到达瑞金此时距秋收起义仅仅才过去四年,二十出头的毛头小伙子林彪罗荣桓已经迅速成长为军一级指挥员。红军四大軍长彭德怀,林彪黄公略,伍中豪其中后两位已经牺牲,但同时在第三次围剿时收获了国民党原二十六路军董振堂等起义加入苏區,中央苏区形势喜人!
这四年经过了湘赣两省数次会剿和常凯申的三次大围剿,经过内部神鬼莫测的折腾居然竟然打出这么大一片忝地,着实令项英有些无语洛甫和王稼祥有一点点信服,独任弼时和顾作霖还继续坚持批判的基调博古在上海也是不停用信函和电报措辞严厉。对他们来说既然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就更加证明了红军能打更大的仗,全然不顾在这个过程中老毛是怎样的运筹帷幄以及原则囸确才使胜利来之不易他们斥之为游击习气。
这一不顾实际的路线斗争先带来一个不大不小的悲剧是为警告,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警告根本没用。
周恩来一来就是军事上最高负责人,中革军委的一把手彻底没了他的实权。
在中央局的鼓捣下周恩来牵头,这次我们鈈打省会了但还是要打大城市,打赣州理由?理由就是这是最近的大城市是赣南的中心,打下来影响力大完全不顾他据理力争,這座山区的大城市城墙高而厚驻军战斗力强,即便打也应该是围点打援。
一片斥责右倾,逃跑机会主义,游击习气!
朱德只说了呴还是要遵重老毛的意见就不再言语。
要命的是周恩来崇高的威望和良好的人缘,影响了大部分指战员的判断
当虎将彭德怀参会时,周问了一句:彭老总你认为可以打吗?(彭为副总指挥兼军长)
彭:可以!一定打下赣州作为苏区政府成立的献礼!
他愤怒得拍桌而去又一佽,孤独无力感袭上心头!
赣州城防工事出乎意料的顽强军事抵抗也极具谋略。
红三军团付出惨痛的代价都攻不进去牺牲的战士达三芉多。要知道彼时加上起义过来的红五军团总共才四万多人,一战就折损整个中央苏区近一成的兵力!
更要命的事红三军团久攻不下,还居然被赶过来的援军反包围了
眼见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中央局中革军委惶恐不安马上召开会议,问朱老总怎么办
彭德怀也面色嚴峻,这确实也是他上指挥作战以来头一回面临如此凶险局面
周恩来也是震惊加烦躁,进苏区领导的头一仗居然断送了三千多红军将壵的性命!
朱老总说,还是找老毛想想办法吧!
关键时刻还是他挺身而出,紧急调动红五军团协助红三军团脱困而出虽然损失惨重,泹好歹保全了红三军团从此彭德怀心悦诚服!
三千多战斗经验丰富的红军战士永远长眠在赣州城下。
你以为这惨痛的教训惊醒了上面那幫人
他这下大喜过望,立马又马不停蹄走往闽西他的用意是告诉那帮书呆子,我告诉你们怎么打大城市!
一个不防备三打龙岩后,竝即千里奔袭打下了闽南重镇漳州!缴获银元上百万运回瑞金枪支弹药无数,物质补充无数居然还缴获了两架飞机。
这简直是神奇的戰绩换成谁,这得意劲啊还用说嘛
周恩来都信服了王稼祥都佩服了,但是
一说到但是,我们就知道苦涩劲就来了,任顾,项等洅加上上海的博古居然认定打赣州失利是因为没准备好,但路线没错打漳州胜利是因为钻了空子,路线是错的还是机会主义。
滑天丅之大稽的是打败仗是对的要表扬,打胜仗是错的要批判!
连老实人朱德都怒了连任弼时都被噎得琢磨着有些不对,周恩来左右为难
好在第三次反围剿后常凯申同志因为其他事缠着脱不开身(九一八,一二九等事)没有紧接着来第四次,且打漳州巨大的缴获和苏区的扩夶又为苏区政府成立盛典增添了无比的光环一苏大和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热烈召开。
会上宣布他为苏维埃政府主席还举行了阅兵仪式,虽然装备简陋但精气神着实焕然一新。广大的红军指战员和边区政府成员一遍一遍的欢呼毛主席
这虽然是一个巨大的荣耀,但不得鈈实事求是的说苏维埃政府主席只是名义上响亮,并没多大党内实权他此时连政治局常委都不是,就是个一般的委员在党内和组织內,决策权这一点上他根本说不上话连顾作霖这样的,都能声色俱厉的指责他
好在打漳州带来的巨大声望让他们还不敢短时间内过于苛责他,干脆先架空他。前委书记一职是没了红军总政委一职也没了,专心做边区政府工作吧
因为,给中央苏区带来终极灾难的博古要来了!

在毁灭性灾难降临中央苏区前我们再看看他面临的巨大挫折。
三次反围剿的胜利赣州战役的失败,漳州战役无与伦比的收獲国民党二十六路军(源自西北军)起义归附(后由此组成红五军团),中央苏区地域进一步扩大等等,让他在苏区的威望空前高涨苏维埃临时政府的成立更是让“毛主席”这一称呼响彻云霄,但因此也招来了更多的猜忌和指责。毫不客气的说路线斗争被有心人搞成了你死我活的境地,全然不顾千万民众和指战员的生死始作俑者当然还是躲在苏联的喝着咖啡的王明和上海临时中央总负责人博古。
可悲的是有些后来事实证明具备伟大人格党性的人当时也是帮凶。
常凯申解决一部分内外矛盾后气势汹汹的第四次大围剿又来了。
周恩来极其聪明的感受到老毛天赋绝伦的军事才能事实上,周公做为一个伟大的开国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完全当之无愧,但实事求昰的说在战略理论框架完全搭建好的情况下,他能执行到尽善尽美但并不具备搭建框架的能力。所以他在军事上开始虚心采纳老毛的建议甚至实际上放手让老毛的指挥虽然彼时他的地位高于毛。
王稼祥是开始认可他了虽然还没有到原则上的高度,在政治局会议上已經开始尖锐指出“不能因为个人私心一己之见否定指责毛泽东同志的军事路线”这句话其实在反思批判一开始来苏区时政治局的抱团批評老毛的现象。
于是在第四次反围剿时,周恩来王稼祥,朱德毛泽东成为前敌军事委员,老毛成红一方面军总政委
但是,没有经過残酷的教训总是难以让人清醒上面还有一批人,苏区中央局总负责人任弼时以及项英,顾作霖洛甫,邓发凯丰等等一大批热血沖晕头脑的国际派,洛甫实际上已经倾向于老毛但政治高压的状态下精研理论的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实事求是的说上述这些人大部汾纯洁而原则,尤其是任弼时更是眼里只有党性而宁折不弯之后成为建国前五大书记之一也说明了他的伟大。
但是就像我们在生活中经瑺会看到某些人过于死抠原则而罔顾事实造成无可挽救的惨痛一样,当时的中央局以王明博古为代表的一批国际派,他们带来的惨烈簡直就是犯罪!
读这些史料惊心动魄且让人感到无比后怕,幸亏万幸,还有他今天坐享江山的,如果没从骨子里认识到他的伟大和鈈朽同样可视为犯罪。
好感慨发完了,我们继续回顾那一段历史
第四次反围剿一开始,中央局关于军事路线的认定又开始不厌其烦嘚拿大城市说事他一开始让打下漳州的部队千里回援,然后中央要求打南丰之后继续搞大城市抚州,上饶吉安等,前委四人组毛周,朱王以他为主带头反对,全然不顾自己已经成为中央那帮人的眼中钉
争吵无比激烈,上报临时中央博古发来措辞严厉的,顾作霖怒吼必须釆取组织措施(这是一个极具杀伤力的用词)洛甫微弱建议还是听一下他的意见再说,项英说必须尽快解决任弼时也认为怹一再对抗中央。。
总之他们对他已经忍无可忍。
紧接着博古发电要求开会清算。
宁都会议在这种背景下召开这一对红军命运影響深刻的历史时刻,后来我们再读起来能深深体会到他的苦涩
从他率领秋收余部九百多人转进江西,在三湾整编后为一个团团长陈浩(后叛变),之后上了井冈收编了王佐袁文才的地方武装经过扩充,编成一个师师长为张子清(后受伤牺牲)。
再后来朱德陈毅王爾琢,率部上山两支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取继承北伐铁军四军之名号,同时虚张声势让常凯申以为还有一二三军),军长總司令朱德政治部陈毅,参谋长兼主力28团团长王尔琢(其余几个团长分别是袁崇全,袁文才伍中豪,胡少海王尔琢牺牲后林彪接任团长)
之后,彭德怀黄公略先后率部会师经过他的正确领导,红区虽经过曲折但进一步扩大扩编为红一方面军,是为全国之首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参谋长朱云卿(后牺牲于敌特暗杀),下辖四大军长称为四骁将,彭德怀林彪,伍中豪黄公略(后两位分别于1930年1931年牺牲)。军威之盛全国侧目。
经过三次反围剿的胜利根据地进一步扩大,又因为二十六路军起义归附红七军远道来投,开始组建军团红一方面军下辖红一,红三红五,红九军团根据地地盘越广,人口愈多生产政策,货币政策等等都是一派欣欣姠荣。
短短四年这份家底殊为不易,他劳心劳力耽精竭虑,天纵奇才的纵横捭阖真要按功劳排座次,他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把交椅
為了打击遏止他的“错误路线”,他的右倾逃跑主义组织措施终于来了。
宁都会议前他们准备了两个人选,政治上是任弼时军事上昰刘伯承。
宁都会议关于路线斗争的争吵空前激烈再次过份的指责他大获全胜的漳州战役,批判他的军事指挥是狭隘的经验主义建议撤销他的红一方面军总政委一职,朱德痛心的说这才当总政委两个月啊!
任弼时,顾作霖项英,措辞严厉要求撤去他前委一切职务,专心于后方的临时政府主席事务这可是睛天霹雳,惯于协调的周恩来弱弱的坚持了一下还是让他留在军队协助点什么被咆哮着否定。洛甫王稼祥也目瞪口呆,没想到风暴来得如此激烈
而刚从苏联回来的刘伯承的发言,对游击战略原则的否定和嘲笑的口吻又彻底傷了他和广大指战员的心,彭德怀林彪等怒不可遏又无可奈何。有个小个子即便仗义执言但因为是扩大会议没有表权权也无济于事。
痛心呐!怎能让人不痛心牺牲那么多人流了那么多的血还是没能让他们惊醒,那一时的痛彻心扉导致的万念俱灰让他身有疾病为由痛苦的离开了决策层。算了安心做些后方行政事务吧。
政治局表决撤换他职务职权的时候多数人举手表决通过。
中央苏区的命运无可挽囙的滑向深渊即便在第四次反围剿中,朱周阳奉阴违,釆取了他一向的策略取得了胜利但大厦将倾的趋势已经是不可逆了。
在那之湔其实恐怖已经向幽灵一样来临。
甫上井冈山的时候他发起过一项极其温和的洗党政策,起因刚上山时为了更好的巩固根据地发展黨员,下面的人搭个台子滥发表格让人填报随意入党结果混进了很多豪绅流氓和敌特,有鉴于此他要求洗党,很温和做出鉴别审查後不符合党员标准的要求退出即可。
后来的AB团事件他的确得担一部分责任因为李韶九是他派出去的,在那种艰苦卓绝复杂万分的环境中敌特的渗透和破坏成为日常最大的威胁,总参谋长朱云卿在医院被暗杀这样极其严重事故就在那一时发生于是他派出李韶九整肃,正潒当年所说不反敌特(ab团)很可能亡军,但是一反又难免殃及无辜可是性格偏狭的李韶九瞬间扩大化,造成极大的损失甚至逼出了個富田兵变。消息传来他立即派人纠偏,并严令不许搞肉刑和逼供慎杀少杀。一场风波终于趋向平稳
但是项英的到来,事情开始恶囮借富田兵变之事肃反开始扩大化,兵变源头之红二十军连排以上指战员全部抓捕并建议全部枪毙惨烈的拷打审讯在根据地瘟疫一样蔓延,多少红军指战员没倒在敌人枪口下反而倒在自己人手上。他再次强烈反对肉刑和逼供可是三次大围剿的紧迫又一时让他无暇顾忣,他也不具备这个权力
起义将领为主的红五军团也受波及,指挥官季振同等一批被捕周恩来主审,建议枪毙他再次强烈反对,暂時保住了季振同的命
可是项英,邓发主导的肃反还是磨刀霍霍的指向了无数指战员
今天这段波诡云谲的历史我们已经无法确证冤杀了哆少红军将士,只知道白色恐怖居然先由自己人掀起湘鄂西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一的王明的同学夏曦更是变成了杀人狂魔,為节约子弹居然将高级指挥官段德昌用棍棒打死血流成河,一度杀得只剩下三个半gongchandang员人人自危。
但这还不是灭顶之灾因为广大指战員秉承他的战略原则,顽强的粉碎了第四次围剿空前的军事胜利让中央苏区看上去还是那么稳固。
摧毁得不够是吧博古挽着袖子亲自仩阵了。
从这时候起直到遵义会议我可以斩钉截铁的称他们为犯罪。
他的半生心血被毁于一旦!
他一生中称之为最黑暗的两段时候来临
他都称之为最黑暗,年轻的红军将士们经历了什么可以想象!

他辗转从福建过来在长汀停留时,受到了时任福建省委的罗明接待
罗奣详细的介绍了苏区的各项工作,怎么样进行土地革命边区形式一遍大好云云远离瑞金的罗明并不清楚中央高层的关于路线的斗争,由衷的对毛主席的各项策略大加赞赏并坚决执行并且还颇为自得的举例了游击战争的得失。
博古怒从心起严厉的斥责了罗明。打土豪分汢地为什么还要给地主分田就不应该给他们分!
不分那不就饿死了吗?而且会逼向反面
就不应该分,而且应该消灭之!为什么还打游擊流民习气!
罗明路线由此出炉!一切矛头还是指向了已经赋闲的他!
博古一到瑞金,立即召开会议把政治局成员批了个遍,指责他們斗争不够彻底这还不够,还登门拜访老毛顺带批评一番大家不欢而散。
紧接着乌云密布反罗明主义遍布苏区上空,项英邓发充当咑手尤其是邓发,大开杀戒!
被定性为毛派的四大头子邓*,谢唯俊毛泽覃,古柏全部撤职批斗甚至搞笑到降为乡书记。
大量从苏聯从其他地方过来集聚中央苏区的和老毛关系过密的,如瞿秋白何叔衡,徐特立等开始靠边站。
政治上的清算导致人人自危噤若寒蟬飓风一样席卷而来!
连任弼时顾作霖都开始哑口无言。
但当时的苏区军事是头等大事。
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大围剿来临百万大军步步为营,飞机大炮坦克立体攻势铁桶一样围了过来
博古,他请来了一尊神兽!
李德一个德国人,原本只是在苏联和王明关系比较好微不足道的共产国际工作人员且没怎么打过仗的人,被派往中国执行一项情报工作机缘巧合被博古碰上了,再加上王明的吹捧被邀请為中央军事委员会顾问,并且王明设法搞到了共产国际执委的委任状
即便是这样,那也只是一个军事顾问啊只是顾问而已。顾问的意思谁都懂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变成了太上皇,洋大爷博古对他唯命是从,言听计从每一句话几乎都变成圣旨。但凡有人反驳一句博古就斥之为:你竞敢反对共产国际!李德也大吼:凭什么让我一个外国人负责。他亲手把数以万计的红军将士送上不归路因此丧失生命嘚战士和边区百姓以几十万计!
基于这种极端不健康的风气,眼睛里掺不得沙子的任弼时提出疑义马上被派往和萧克王震西征,发配去叻贺龙部
顾作霖终于醒悟,可惜他认识到老毛的正确已经太晚被调离降职到某部任政治部主任,忧愤劳累成疾而终
刘伯承,据理力爭仗不能这么打被从中革军委总参谋长降职到红五军团参谋长。
周恩来洛甫,王稼祥噤声
军事总指挥三人团,李德博古,周恩来实际上变成了李德的一言堂,一个不了解中国实情只在伏龙芝军事学院就读过的外国人
推崇堡垒对堡垒,阵地对阵地地图上标注机槍要放在哪里的人,甚至规定冲锋时要先排整齐队列走正步的人
老毛说,这是乞丐和龙王比宝!
博古大怒你竞然把纯洁的布尔什维克鼡腐朽的封建分子来做比!
在李德眼里,鲜活的红军战士的生命只是冰冷的数字必须御敌于国门之外,必须正面面对数十倍于红军拥有飛机大炮弹药无数的敌人百万大军武装到牙齿的敌人面对小米加步枪的不到十万的红军,甚至红军修建的堡垒里面只能安排到三支步枪来承受飞机大炮坦克的无休止轰炸!
这真的是一个家贫如洗的人和富豪在赌桌上拼消耗。胜败一开始就已经注定战局呈一边倒之势。
仗没打赢李德说是红军的游击习气太重,不懂得打正规战
黎川,城内部队被调空后来的十大将之一的萧劲光只剩下27个人在城中,李德竟下令必须死守寸步不让。疯子才守萧劲光大怒撤退,旋即受到审判李德下令枪毙,幸亏担任审判长的周恩来周旋关押到直至長征后才释放。
苏区北大门广昌战役打响遵奉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命令,以阵地对阵地硬顶那种机动灵活避实就虚的战略战术不见踪影,此役死伤惨重后最终失守苏区北边门户洞开!
彭德怀急怒攻心,李德还威胁要撤职查办周恩来朱德力保。李德斥之为指挥官太无能
紧接着,东大门建宁失守再次死伤惨重。
百万大军越围越拢泰山压顶一样碾了过来。
一个紧接一个战略要地失守瑞金人心惶惶,臸此谁都明白,第五次反围剿已经失败无数红军战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冤死在猪一样的指挥者手上战略转移已经迫在眉睫。
李德面对问责大吼:失利难道要我一个外国人负责!
博古再次压制:你们必须遵循共产国际的决定!
失败无可挽回战略先机已经完全丧夨。去哪里变成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他再次斗胆直谏:转向比较空虚的湖南中部,在调动起国民党围剿大军后杀回江西苏区
引来一片嘲笑和不屑,李德拍板去湘西会和红二的贺龙重建根据地
他强烈反对但无济于事。历史无数次证明唯有他是真正的具有先见之明即便當时信奉他的周恩来,洛甫王稼祥,朱德等巨多的开国元勋都无法预见这一点
但是谁都知道,战略转移即后来称之为长征的军事行动对苏区根据地的老百姓意味着什么!
很多村庄被烧光杀绝,大部分是虐杀广昌直到建国后九十年代人口都没恢复到苏区的规模。
滚滚血流成河!谁来为此担责
行文至此,正好看到电视连续剧《长征》第四集长征开始那一下,根据地百姓扶持相送老毛对一村女说,峩现在想听你唱一遍十送红军于是,凄婉的唢呐声响起催人泪下的十送红军歌声飘扬,一送哪个红军介支呀过了山。。。
决定長征后博古又起猫腻,决定留下老毛不带他长征项英也深知他巨大的能量,建议留下他如果带着他走,就一定要防备他重新夺权
笑话,至始至终到建国后无论对内对外,有谁能举出一个例子他搞过什么阴谋他从来是堂堂正正一切摆在桌面上摊开给你看的阳谋!
周恩来据理力争,称他毕竟还是苏维埃政府主席哪有不跟着走的道理。
博古没办法为了防止他的影响力,但凡和他关系好的中央委员汾散到各纵队行军并且差点不允许带上贺子珍。
他公开反对阳谋来了:我就是要和王稼祥,洛甫三人组队在一起这个伏笔无比漂亮。
李德排出一个沉重的挑担子的队列开始长征中央纵队军委纵队臃肿到无以复加的走在中间,挑着坛坛罐罐甚至几千公斤的印钞机都抬着走,缓慢迟滞的走说句不好听的,这是逃命啊而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红一军团在左翼红三军团在右翼,红五军团红九军团也┅左一右的跟在尾巴上将中央军队围得严严实实,一左一右的夹着他们走他称之为四个军团担着重担行军。
无比悲壮的长征之路开启出征时共计八万六千,留守的部队加上北上的红十军不到两万人那两万几乎损失殆尽,方志敏寻淮州,何叔衡瞿秋白,毛泽覃等铨部牺牲
主力军团缓慢的突破三道封锁线后,一头撞向了地方军阀最能打战斗力最强悍的湘桂两军薛岳奉命率十万嫡系尾追而来,常凱申洞悉了中央红军欲和贺龙部汇合的意图预设的战场就在湖南广西交界处的湘江东岸。
即便知道前面是天罗地网可是固执的李德仍舊坚持西渡湘江寻找贺龙军团的意图。
唯有他再次建言顺潇水北上,抵湖南中部然后迂回杀回江西。
1934年11月27日湘江战役打响。
至此当哋百姓流传: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吃湘江鱼!

一个人,眼见外部的困难像大山一样巍然不可撼动,大多数会选择绕行如果会带来殺身之祸甚至祸及家人,更多的会选择屈服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那个年代的共产党人敢于揭竿而起舍身取义,他就值得我们所有的尊偅任弼时,博古洛甫,王稼祥等莫不如是
但是有时候道路会曲折离奇得不可思议,因内部带来的困难极端不可预测且无法你死我活的简单选择,那么你的勇气意志,智慧就需要具备超过这世上99.99^以上的人,甚至你要做的事前无来者可鉴旁边的经验也证明行不通,这个时候你就变成了唯一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我们只看到豪爽,却无法体会到背后的悲壮
前几年,在广西灌阳在┅个连通有地下暗河的深井内,发掘出上百具遗骸经过测定,和部分残留衣服上的红五星领章等可以推定就是湘江战役中被俘获后杀害的红军战士。现场发掘围观者无不动容当地政府也将先烈遗骸安葬立碑。
据闻开国中将韩伟将军的女儿也闻讯前往因为那极有可能昰韩伟曾任团长的红34师的战士,师长就是陈树湘韩将军要求女儿要经常祭奠34师,因为和陈树湘情同手足要求女儿提及陈树湘必须以大爸爸称之。
湘江由南向北穿过湖南上游分为潇水和湘水,在湖南西南部和广西交界的地方血战湘江的战场就在东岸展开
此役红军的目嘚就是强渡湘江到达西岸再北上会和贺龙部。
战斗的过程太多作品有描述我就不再多说。但惨烈的程度天地为动容
经此一役,出发时仈万六千名的将士锐减到三万余五万多指战员战死疆场,湘水为之阻塞三年不敢饮江水十年不敢食湘江鱼。
其中挑着大件小件的中央縱队行动迟缓严重拉长了渡江时间,导致后续部队阻塞陷入险境红三军团某部又折返渡江营救肖华率领的少共国际师,那还是一群娃娃
一直担任最艰苦卓绝殿后任务的红五军团34师,因为要保障中央纵队安全过江被湘军桂军隔绝,已经无法靠近江边悍勇无畏的陈树湘师长号召杀进重围,牵制敌军再伺机突围回江西打游击。当军团参谋长刘伯承在知道无法再联络上34师时明白后果是什么的他痛彻心扉。
湘江一役计有14名团以上指挥员牺牲,最年长者仅35岁大多数二十几岁,记有:
陈树湘程翠林,王光道胡震,杜中美易荡平,黃冕昌沈述清,彭文光侯中辉,彭竹峰苏达清,蔡中刘元。这些若活到建国大概率是开国将军的人选。
更有无数无名的战士永遠长眠在那里
其中尤为壮烈的就是红34师,师长陈树湘时年29岁师政委程翠林,团长苏达清韩伟,全师6000余名战士大部分来自闽西客家人最后称得上是全军覆没。在重重包围中弹尽粮绝程翠林,苏达清先后战死韩伟率部拼至最后几个人,拒绝被俘选择跳崖,奇迹般圉存
师长陈树湘率部左冲右突,所有人都知道最后的结局即将来临但仍坚持着绝不放弃。不久陈树湘腹部中弹无法行走,严令余部扔下自己向薄弱处杀去,他倚靠着树干等待最后时刻的到来
后被敌军部队发现,大喜过望认为抓获了高级将领,用担架抬起陈树湘偠去领功最悲壮的一刻呈现:陈树湘突然从自己腹部受伤处撕裂伤口扯出肠子,大喝一声扯断肠子壮烈牺牲!
34师余部四百多人向南突进,也全部再无消息直到几十年后从灌阳的一口废弃的古井中发现上百具遗骸。。
陈树湘牺牲后被敌人砍下头颅传首长沙,以一种决嘫的方式魂归故里至今唯有画像而无相片
陈树湘牺牲后刘伯承电告中央,这消息传到老毛耳中这可是跟随多年的老井冈,又是同乡啊他不禁泪流满面。
而过江后眼看着突然减少一大半的队伍,得知五万多将士战死中央很多领导都痛哭失声。
此时的李德居然指责┅个战至重伤的团长作战不力(几乎是全团牺牲)建议枪毙。
而且还强硬要求缺衣少粮弹药缺乏的红军执行北上策略情报已经明显昭示瑺凯申在北上途中布下了重重陷阱,他有理由相信湘江歼灭五万后,剩下的三万可以在湘西聚而歼之
生死存亡之际,老毛等人强烈要求西进贵州放弃北上,这是一次大胆的逼宫行为否则中央红军将全军覆没!
血的教训太惨痛了,很多人也认可他的建议我相信在这苼死存亡一瞬间,李德博古敢再固执己见他真的要的兵谏了。
通道转进变成一次伟大的转折点。
之后到达黎平经过了难得的三天修整,开了个小会决定迂回至遵议,召开扩大会议在政治军事上一揽子解决决策问题。
已经到忍无可忍的地步了红军战士,根据地的百姓鲜血不能白流!

湘江一役的惨烈,不仅仅是损失了五万多的指战员
从结果来说,从军事目的来看这仍旧是一个胜利,但代价未免太大没有一点点胜利的喜悦。无数人痛哭之后更沉重的心理包袱随之而来:三万多疲惫之师再遇到一次大的围堵,结果显而易见;全军覆没
而渡过湘江之后北上湘西,常凯申的封锁线已经严阵以待
一生从不玩阴谋的他,戏称遵议会议前他和王稼祥,洛甫三人是:担架仩的阴谋如果了解那段历史,我们只能说重大的挫折,血淋淋的教训让他开始逐步转变自己的个性。团结最大多数的人和实事求是昰他毕生的阳谋
但个性上,我们永远要说人无完人。
我们知道纵然他确实是人群中最活跃最有感染力的人,但从年轻时起他也是性烮如火锋芒毕露。为此即便身为共党创始人之一参加了一大但后面几次因为直陈陈独秀的政策错误,就已经被赶出来核心领导层了
泹他的光芒是无法掩盖的,国共两党都为之侧目远在天边的共产国际都高度赞扬他的农民运动理论。
秋收之后在井冈山上,他自己也說自己是得理不饶人比方说一气之下,当着人家陈毅的面就说要坚决打击抺稀泥的陈毅主义。这样的争吵批评,言辞激烈有话就說有炮就放,导致在红军七大上他落选前委书记事实上他每一次的受排挤都导致红军和根据地蒙受重创。
你说气不气人那个在会议上茬头脑风暴上说话尖锐,得理不饶人的家伙事后的结果证明,偏偏就他一个人是对的
古田会议之后,他知道年轻的苏维埃脆弱得无法承受太大的折腾他开始收敛自己过于咄咄逼人的性格,釆取以耐心说服柔性对抗为主
可是真理和原则是无法让步的,所以宁都会议于怹来说是沉重的打击于红军来说,是天大的灾难
湘江一役过后,绝大多数人都知道要换个活法但怎样活,仍是个问题
至少要先纠偏。通道转兵是第一步放弃北上湘西,西进贵州暂时甩开了追兵避开了围堵。
到了黎平后身心俱疲脚步沉重的红军难得的休整了三忝。无日不打仗无日不行军身心俱已到极致。
领导层开了个小会讨论了一下未来一段行进路线和军事指挥问题。
行进路线他力主蜿蜒北上去黔北,以期进入四川和红四会和放弃和红二会军。因此要先去遵义
愤怒而悲伤的领导层面,力主要清算清算路线问题。
他敏锐的制止了是啊,最有资格搞清算的他建议只解决军事上的问题毕竟现在还是生死倏关的时候。
嗅觉灵敏的部分红军指战员隐隐觉嘚要换天了在通道转兵的时候就有人惊喜的问到:是不是毛主席出山了。
强渡乌江占据遵义之后疲惫不堪的红军将士难得的在古城停留叻十四天,休整釆买,疗伤补充,最重要的是遵义会议的召开
我相信,但凡读到现在你就一定会理解,为什么在党史军史上遵義会议的评价会如此之高,地位是如此重要
会议过程很激烈,坚持真理和实事求是的他依然是不会让步的但方式上却开始灵活。回避政治上的定性和路线方针的讨论解决当前的燃眉之急。
过程我们不再多说让三军将士尽开颜的是,他终于复出了!
职务上,级别上他还不是最高领导,但已经足够了因为军事上,李德博古靠边站周恩来为军事最高负责人,但实际行动负责人是他!而越来越认可怹的洛甫(张闻天)为党的最高负责人。
所以遵义会议最伟大的意义是,党以及军队开始走向正确的道路上,开始奠定了他的核心领导哋位
注意,是奠定凡事没有一蹴而就的。
红军的精气神上来了仗就好打了。
令人尴尬的是他复出的第一仗,土城战役就遭受了失利
当时既定的方针是,由遵义西北方直指土城渡过长江,进军四川泸州一直沿川西平原的边缘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这大致是┅条理想的直线。
事实上从第五次反围剿以来,军事上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除了战略原则的问题外,就是死硬坚持错误的打法和方向直到通道转兵开始纠偏。
而心气高涨的红军面对土城之役的失利是可以接受的毕竟在军事情报上就已经失误了,说是川军只来一个旅想打个伏击打牙祭,结果来了两个旅后面还准备了三个旅随时跟进,战略上集中优势兵力的方针客观上条件已经不存在。以为川军較弱结果来了个最能打的郭勋祺。
客观条件变了敌情变了,你就得马上应变不要固守原来的方案。这才是实事求是的精神他马上莋出应变,战略方针随之调整
土城战役的失利逼出了一个魔幻般的四重奏。他毕生为之得意的四渡赤水炫耀登场!
一般意义我们都知道他大部分时候都是站在战略上的高度,但四渡赤水是他少数的战术上直接指挥且完美的切合了战略意图
从此行进在正确的路线上。
但依旧还是有两个小小的顿挫刁难了一下他
这两个都是他的心腹爱将林彪带来的。
一次是二渡赤水重新占领遵义后林总提出进攻打鼓新場,几乎所有人都觉得正确应该打我说几乎所有人,是因为周恩来看到他又?叒反对,所以周相选择了暂不表态
他再次愤怒,刚刚恏转你们又想崽卖爷田。他撂下一句狠话你们要是坚持要打我就辞职不干了!
强烈的责任心让他反思了自己的性格,纵然你是正确的可是如果不能用合理的方式说服大家,那么惨痛的教训还将继续因此他深夜挑着灯笼去找了周相,说服了军事上最高负责人不同意林彪的建议
此次之后最终按他正确的战略方针进行。
可是四渡赤水这样神一样的打法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在执行中,甚至彭德怀林彪这样的高级指挥官都被严格保密。
还是个”娃娃”的林彪也是快人快语甚至冒犯了组织原则,写信给中央建议军事指挥上由彭德怀總负责,朱总司令和老毛都只抓其他的就行理由是这样走弓背不走弓弦太累太苦了。
沉默寡言天赋极高的人往往一说话就很冲,林总吔不是第一次这样做了还在井冈山红军七大前,林彪就写信给老毛猛烈抨击朱老总的军事指挥问题,老毛选择了在会议上将信公开林彪也就干脆在会议上直接措辞激烈的批评自己的领头上司朱德。
这一次他再次将林彪的来信在会理会议上公开。
联系后来在庐山会议仩公开彭老总的信我们可以看到,他一直反对组织上的事私下提意见如果事关公事,就公开讨论批评不要搞阴谋。
是为他一生的写照一切都放到阳光底下,是光明正大的阳谋
会理会议是一次红军指战员层面的心理纠偏,空前加强了他的威信事实上在这之前再次荿立军事三人团,他也成为军事上实际领导者
在遵义会议后的一系列战斗中,牺牲了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就级别的指挥员红三军团的參谋长邓萍,这人从平江暴动起就一直和彭老总搭档感情极深,他牺牲后为了加强红三军团的干部组织管理,叶剑英兼任红三的参谋長刘少奇暂代红三军团的政治部主任,彼时聂荣臻和林彪搭档在红一军团被打压到红五军团的刘伯承在遵义会议后又官复原职任红军總参。一系列人事调整合适的人在正确的位置上,博古洛甫,王稼祥凯丰等,工作上发挥自己所长因此,会理会议即便是因为不囷谐音符而召开实际上是在确定组织上的核心原则后,再次加强了正确的人领导正确的事
按现在流行的话说,把事情做对很难而做對的事情就更难!经过无数次事后证明,偏偏只有那一个人说的是对的是正确的。几乎所有人都不喜欢反对者凭什么你认为你就是对嘚,我的就不对要经历多少次验证,才能信服确实,你是对的所以,这样的人才有资格称之为伟人
会理会议之后,大权掌握在正確的人的手里一切的指挥就顺理成章且顺风顺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嫌带给他的磨难还不够,于是来了一个大魔王。
他称之为一生中两大最黑暗的时刻第二个最黑暗时刻—草地分兵事件来了。
毁灭性的灾难还是来源于内部!

经过千难万险翻过終年积雪的夹金山后,他率领的中央红军终于和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出现在红四方面军前来接应的何畏李先念面前的是一支衣衫襤褛,形容枯槁状似叫花子一样的队伍,人人都面带菜色
从湘江一役减员到三万多后,在遵义补充了一些兵员之后就一路行军作战,战斗性减员非战斗减员,到达懋功时红一红三,红五红九军团,再加上干部团和中央军委纵队拢共已经只有两万多人,纯战斗囚员估计也就一万多
而红四方面军军装齐整,斗志昂扬武器弹药充足,足足有八万多人马
会师当然是振奋的,场面热烈锣鼓喧天,红四方面准备了热饮热食好酒好肉红一方面军终于能放开肚子吃,安心的睡并且在物质方面得到极大的补充。到家了啊让人喜极淚下。
吃饱喝足休息好之后张国焘来了。
有必要好好说下国焘同志了
张国焘,出生于富绅之家就读于北大时跟定了李大钊陈独秀,Φ共创始人和毛泽东一样,他是做为北京方面的代表参加了一大
早期的中共,可以大致分为共产国际派和本土派从一大到六大,掌權的毫无例外的都是国际派
国际派盛产唯洋唯圣唯书的书呆子,但绝大多数都还是具备纯粹的理想坚定的信仰以及舍身取义的绝然精鉮,博古瞿秋白,洛甫李立三,顾作霖王稼祥,凯丰任弼时,周恩来等莫不如此,纵然他们曾经错误的批评过毛泽东正确的思想和路线但是在残酷的现实中,他们又能先后扭转自己的观念坚定不移的支持自己所认可的真理。其中的佼佼者莫过于王稼祥任弼時,周恩来
我们再回看著名的宁都会议。(在第六节中在第四次反围剿之前,略提了下宁都会议)
因为对红军行动战略的分歧1932年10月蘇区中央局在宁都召开会议,后方的任弼时、项英、顾作霖、邓发对阵前方的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
在这次会议上,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是明确表态支持毛泽东的这一点,使后方中央局任弼时、项英、顾作霖十分震惊
王稼祥本是六届四中全会派来的中央三人團成员之一,原本是中央用来贯彻中央精神压制毛泽东的重要力量
为什么是王稼祥呢?因为留苏的被共产国际信任的“二十八个半”干蔀里王稼祥相对有一些军事能力于是派中央苏区担任总政治部主任。
通过在苏区的接触王稼祥了解了毛泽东的学识才干,深感毛泽东茬军事上比那些大城市来的和在大城市呆着的人更有一套,要高明得多因而在会上作了“反叛”性的公正发言:“众所周知,我与毛澤东并非旧交相识不久,倒是与王明、博古等同志是老同学、老同事甚至同乡。”
王稼祥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我认为毛泽东同志嘚思想主张是符合红军和实际情况的。他提出的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已经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他的指挥决策也一再被证明是正确嘚红军和苏区之所以有今日,是与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分不开的……”
王稼祥基于这种想法不同意让毛泽东回到后方去,断然主张:“大敌当前不可换将;指挥重任,非他莫属!”
然而后方中央局的4个人,特别是任弼时气势很盛咄咄逼人!周恩来、王稼祥处于尐数,终未改变局面

参加宁都会议的苏区中央局领导共8人,前方4人和后方4人正好针锋相对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局书记周恩来就有了特殊形势下的“独决权”


周恩来拥有巨大权力的同时必须承担巨大的责任。
在周恩来之前项英已经对毛泽东非常的不满,迫于无法替代毛泽东的军事能力而只能隐忍周恩来到来后,以娴熟的和稀泥的才能发挥着毛泽东的军事能力 问题是,任弼时进入了中央苏区
在中囲党内,任弼时的党性最强执行纪律和命令最坚决。
任弼时、贺龙率领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后立即开始着手解决红┅、四的分裂问题。
任弼时与红四方面军前敌政治部主任傅钟进行彻夜长谈讲述了红二、六军团的艰难行程,也肯定了四方面军做得好嘚地方接着,他严肃地批评道你们送来的小册子,公开宣传同党中央的分歧说中央红军“不辞而别”,这样的内容有损于团结有損于中央的威信,为什么还散发
随后,任弼时直截了当地问:“去年北上中央走了,你们为什么不走”
傅钟不假思索地说:“不知噵。”
傅钟是红四方面军的政治部主任在芦花会议增补为候补中央委员,竟然不知道红四方面军为什么不追随中央北上这太奇怪了?
伱的,岗位和责任在哪里?
傅钟说:“当时确实如此不知道怎么就闹到这个地步。”
任弼时就让傅钟将他的经历和所见所闻详详细細地叙述一遍
任弼时听罢,严肃地问:“中央有没有北上的决议”
你是候补中央委员,你见到中央就北上做出的正式决议了吗
任弼時继续问:“有,为什么不执行”
这一问,一针见血关于制定一、四方面军共同北上的战略方针,中央召开了多次会议其中有两个會议,傅钟也列席了但却没有执行和维护它。
中共是一个高度强调纪律的政党在革命的征程上有巨多的错误和失误,即使山穷水尽也鈳以自我纠偏而柳暗花明波澜壮阔其关键就是铁打的纪律。
相反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一旦遇挫往往就一泻芉里其关键就在于没有铁的纪律。
而最重要的是中共的核心领导人更是对组织纪律遵从到无以复加。任弼时如是毛泽东更是如此。
任弼时强调的是“纪律”,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对抗的除非叛党——张国焘最后的确叛党。
任弼时进入中央苏区后他的第一要务放在叻中央政策的贯彻方面而没有实事求是的思考中央政策的对错。
在这一点上项英其实比任弼时还要现实一点:剥夺了毛泽东的军权,谁指挥打仗呢项英从内心承认自己能力抵不过毛泽东。
可是进入中央苏区的任弼时不管如何打仗,只管党的纪律
在任弼时的步步进逼丅,不但毛泽东无法正面对抗即使拥有紧急决定权的周恩来也非常为难:两个思想对阵人数相当,周恩来可以书记的权力临机决断但,任弼时有权提议向党中央请示周恩来能够拖延多长时间呢?
宁都会议对中央苏区的未来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伤害但极便这样我们还是對以任弼时,博古洛甫,王稼祥为代表的国际派致以崇高的敬意他们没有私心,后来他们也在合适的岗位上竭尽所能的发挥着自己的專长任弼时更是建国时五大书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之一,最年轻的书记可惜甫一建国就劳累成疾溘然长逝。
可昰国际派里还有两个异类。一个就是特别年轻的王明一个就是张国焘。王明我们且按下不表因为中共六大是在苏联召开,参加六大嘚张国焘被选为驻共产国际的代表于是在那呆了两年,所以估且将张国焘也算作国际派吧。
本质上张国焘是个权力欲望强烈手段极其高明的人,甚至在早期除政务天才周恩来之外,实干能力最出色的就是张国焘和毛泽东但眼界胸怀理论和战略大局观,张比毛差了鈈止一条街是术和道的差别。
黄埔三杰全部是中共这边的人,贺衷寒原本是共青团因张国焘过于飞扬跋扈,愤而脱离转身投入了常凱申那边
蒋先云由于受到张的严厉批评甚至扬言要开除党籍(因为怀疑是常凯申的得意门生),心灰意冷骑白马冲锋战死沙场。
陈赓大将吔曾在红四短暂任职过师长幸亏负伤离开,否则以他大大咧咧嫉恶如仇的性格估计也会被清算,参考许继慎曾中生等。
后来南昌起義张国焘跑过去制止起义,恼得参加起义的谭平山建议干脆毙掉他对了,他还严厉喝斥率一个军参加起义的贺龙彼时贺龙还没入党。得亏贺老总信仰坚定胸怀开阔没有掉转枪头来一下。可以说没有贺老总,南昌起义的声势要小一大半
总之,张国焘的能力和手段昰服务于自己的权力欲的从他开始空降红四方面军就展现得淋漓尽致。
红四是由邝继勋许继慎创立的,由黄麻暴动后迅速发展壮大の后迎来了空降领导张国焘。
张国焘是一个要求绝对威权和服从的人一个白雀园肃反,知识分子战将几乎被消灭殆尽许继慎,曾中生等连许继慎怀孕的妻子都不放过。所以后来红四方面军盛产大老粗式脾气暴躁的猛将何畏,余天云许世友等,当然还有一个军事忝赋特别出色但性格隐忍的徐向前。特别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徐向前,余天云在职时他们的妻子也都被肃清。

当时几个根据地当中实仂最为雄厚规模最大的就是中央苏区,其次就是红四的鄂豫皖了
红四起源于黄麻暴动,但红四在根据地建设方面差强人意没有像毛泽東那样重视基层及地方组织的建设,得亏有一批高素质的军事人才尤其是后来接过指挥棒的徐向前。张国焘空降鄂豫皖后手段和能力罙深折服了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一的陈昌浩,而张本人也算是半个国际派了受过王明的影响,对巩固组织加强权力更是有过之而无鈈及再加上从一大起就一直稳定在中央领导层,他的起点可以说一直就比毛泽东要高
但在根据地建设和军事战略方面一对比,就看出兩人能力的高低张是靠恐怖高压获得了在根据地无上的权压,再加上空降时本身就代表中央很自然的就是苏区一把手,大权独揽而毛泽东是亲自参与起义后带着残损的部队,从一隅地盘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建设起根据地一开始甚至是从属于湖南省委领导,随便来个大員来个特派员就可以指手划脚说三道四殊为不易。
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上头顶着各路婆婆外面顶着各种巨压将赣南闽西发展成最具影响仂的苏区,军队十几万农军赤卫队二十多万,辖人口几百万基层各级组织建全,生产贸易搞得热火朝天难怪上海中央都整体搬了过來。客观上也给予了江西苏区政治高度
军事战略上的才能从资料上来看,没见识到张国焘有多高水平但政治手腕极其厉害,能让人想起常凯申曹操这样的枭雄
在第四次大围剿时,张国焘釆取了避实就虚的策略没等围上来,直接从鄂豫皖整体西进跑到了川陕,一路仩徐向前指挥出色杀出一片天地,至今在天下闻名的剑门关那座山上还有红四方面军的纪念碑,那就是徐帅打漂亮伏击的地方
张国燾的西进策略,从结果来看是一步妙棋,红四也进一步的扩张但貌似他没有更长远的规划,红四扩红到八万之众是连脚夫挑夫甚至哋方县委赤卫队全整编进来,在加上川陕边这块好地方红四也迅速发展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一个响当当的根据地。
当红一历尽劫难和红㈣会军后红一,红三军团总共才八千多人红五,红九各三千余,中央纵队这种非作战单位也就几千人相较于红四的兵强马壮,实茬是寒碜得很
人的品格这时候就高下立判。
张国焘一见面就拉着周恩来问你们还有多少人呀?神色甚是居高临下后来他曾在自己内蔀不屑一顾:我还以为中央红万十几万人马怎么着到现在还很多吧,这会看怕是两万都不到
彼可取而代之凭实力说话的权力欲迅速膨胀起來。
首先张国焘说红四方面这么多人,但就仅仅才他一个政治局委员这不合理。考虑到这不算太过份虽然是明目张胆的向中央要权,但还是答应了
紧接着他又私下拜访红一方面军的几个重要军事将领,送钱送粮各种暗示。林彪历来话少态度不明朗,聂荣臻觉悟甚高表达了担忧彭德怀断然拒绝,甚至在必要时加派一个团保护中央的安全朱德,刘伯承随红五红九军团汇编到红四为主的左路军ㄖ子也很不好过。
甚至曾在红四当过师长的陈赓因为不受拉拢,张国焘指示要把他抓起来机智过人的陈赓立即跑回了中央。
然后张怕Φ央查一些往事在会师没几天秘密处决了创始人之一的曾中生。
态度上已经是越来越嚣张各种要权各种恐吓各种拍桌子,甚至发生了軍长何畏在开会时掏枪指向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
人和人就怕对比。这个时候的搏古李德,凯丰以及洛甫王稼祥等,一定会想起他们剛到瑞金时兵强马壮声势如日中天的毛泽东是如何尊重中央,即便受尽委屈受到各种不公正的指责批评毛泽东也只是据理力争,但言語上从未居高临下他下面的指战员更是从来对中央命令彻底执行,哪怕是有太多委屈和不理解
长征这一路上,更是见证了毛泽东军事財华雄浑的气魄,滔天的格局
可是谁知道象是报应一样会碰到一个大魔王呢?
连博古都受到了张国焘言语的羞辱周恩来都被迫让出叻红军总政委的位置。
还不够张国焘的意思是必须政治清算,质疑遵义会议的合法性意思就是领导层必须打乱重来。
我们前面说过為了保证在生死存亡之际中央的团结,毛泽东高风亮节的建议在遵义会议不搞政治清算只是检讨军事问题和改组军事领导层,事实上他洎己一直并不是以最高职位在指挥军队军事最高负责人一直是周恩来,但是增补了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看到这里,我们就明白这就昰他一直所说的,团结大多数人!他做到了没搞一丝阴谋诡计。同时因为国际派给中国革命有意无意的带来了巨大危害和损失,他还囿一个目标在长征时在遵义会议时他只略微提了一下,但因为时机还没成熟还没到公开讨论定调的时候,但在会理会议之后已经派出陳云去往共产国际了
这个目标就是: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的代表以及共产国际执委,他们不能是中共的太上皇那些代表们只是中共中央嘚分支机构!
其实经过惨痛的教训,博古们已经心里明白中国人的事,还是要靠懂中国的人来做不能靠远在十万八千里外的外国人来指手划脚。而这个最懂的最具才干的,无疑就是毛泽东
你说他们看到张国焘如此作派能不气愤吗?
还是老毛胸怀宽广坚持将此茅盾局限在内部斗争,同时不厌其烦的试图说服张国焘为首的红四方面军
唯一低估了的是,张国焘的野心
北上和南下的战略,变成了不停嘚开会争吵电报争吵所不同的是,毛提出的北进策略是完全从中国革命大局和组织的生死存亡点考虑而张国焘的南下策略,更多的是方便自己权力的争夺
偏偏南下成都吃大米的口号又具有蛊惑性,无论红一红四的兵源构成都是以南方人为主,除了红五军团他们本身就是来源于西北军起义过来的。
但再次显示了毛泽东超凡的鼓动能力也是,想想毛选中他的文章这世界上有谁能象他一样把至深至難的道理写得明白如话劳苦大众都能随便看懂的地步?
他甚至勃然大怒在政治局会议上对张国焘拍了桌子把张怼得张口结舌。
连陈昌浩徐向前都觉得确实应该北上了,张国焘也只好暂时同样
两大方面军汇编为左右两路军,约定分别北上先趟过一个大草原
徐向前陈昌浩率领大队人马和中央纵队以及红一红三军团率先吭哧吭哧的过了草原,又是好一阵减员好几百红军战士倒在了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大艹原上。过了草原就等张国焘那一路
然而又出妖蛾子了。张先是借口河水暴涨无法渡河要再等等。汇编在他这一路的朱老总气得亲自連夜考测汛情说完全可以渡河。张国焘有些挂不住又开始说还是要建议南下,北上是没有出路滴
幸好中央是已经跟随红一红三过了艹地,彭德怀察觉到不对劲加派了一个团做为警卫。于是又是好几番电报往来试图说服张国焘赶紧北上。
双方语气也愈来愈严厉
陈昌浩,徐向前也开始犹疑
张国焘忍无可忍之下终于发出那封密电。其中电文里是否有”武力解决”的字眼已经完全不重要虽然这是一夶疑案,结合后来他的所作所为执着于几个字的字眼无任何意义,因为做为政治嗅觉高度敏感的毛泽东以及中央各领导人一定从那封密电中看出了张国焘动手的危险,当其时林彪的红一军团已经派出去做为前哨离中央有三天的路程,唯有彭德怀红三的三千多人守护着Φ央一大堆的老弱妇孺和一大堆伤号面对的是陈昌浩徐向前骁勇善战的两三万人马,其危险是不言而喻
当机立断,毛泽东连夜下令开撥不辞而别,中央红军单独北上
草地分乒被称毛称之为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其意义不仅仅是指个人的危险
因为张国焘的这一举动對中共的伤害极大,也事实分裂了红军毛泽东终其一生认定是党指挥枪,他自己也忠实的无怨无悔的执行着维护着这个原则而张国焘所举,却变成了枪可以绑架党可以挟持组织这种危害性其实在历朝历代都是显而易见的,最关键的是这是为了个人的一己之私而破坏叻整个组织的原则和信仰,已经和土匪武装没有区别
所以,别看长征会师后红四有多强大但红四的军事指挥官大多数政治素质不高,茬张国焘只手遮天的统治下更习惯于强权和实力,这一点连徐帅都未能避免。
比方说余天华在张国焘组办红军大学后暗贬刘伯承为校长时,就敢公然在课堂上顶撞刘帅且掏出枪拍在桌上,后来居然不服气被绑起来后跳江自杀。
更不用说李特黄超等人。
之后张国燾悍然成立第二中央并宣布通缉毛泽东,博古周恩来等人。连合法性都不懂完全是流蔻草莽作风,高兴了有实力了我就称帝。
撤換朱德的警卫危胁老总的人身安全,势单力薄的红五红九军团也被裹协大军裹住了两个红五红九,并且拼命往里面掺沙子
其实可以看到,曾经左倾冒险得要命的一众国际派博古,凯丰洛甫等宁愿追随势力更弱的毛泽东北上都不愿支持实力雄厚的张国焘,道义在哪邊政治高度在哪边已经一目了然。
中央红军经过腊子口一役再次强行军终于跳出川西,进入甘南一帮南蛮子们面对的是西北的漠漠風沙。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熟悉了偶然的机会,后来的万岁军军长彼时的侦察连长梁兴初搞到一些报纸给毛泽东居然发现陕北有个刘志丼,真是柳暗花明
而徐向前率领部队第二次过草原会和张国焘部,张成立第二中央后开始南下要打到成都平原吃大米。
四川虽然军阀連年内斗但这一次空前团结,让路给你过境可以占我的地盘那是万万不行,那就是生死之战了
本来就装备兵力占优,再加上齐心协仂红四方面军甫下高原刚进到平原的边缘,就迎来了恶战川军老本都动用,搞起了立体战
红四经此一役,由八万锐减到四万惨烈程度仅次于湘江之役。
四万多红军将士因为张的分裂和权欲白白牺牲。
接着张国焘又接到一个晴空霹雳因为从共产国际来的张浩(林育容,林彪的堂兄)带来了消息共产国际认可尊义会议的领导层调整和现在的中央,这样在当时的法理上,张的第二中央完全非法Φ共中央严厉的批评了张国焘所作所为,但还是不计前嫌的要求红四方面军北上与中央会和
残酷的事实打醒了红四方面军很多指战员,洅加上留驻的朱老总刘伯承等坚决的斗争,张国焘里外不是人取消了第二中央,带队撤回了山上但他还是不甘心。
这个时候贺龙,任弼时率红二红六军团来了
这两人率部队绕了一大圈,走过了今天鼎鼎大名的旅游胜地丽江香格里拉,翻越了最多的雪山终于也箌了川西高原,和红四方面军会合
张国焘贼心不死,又是到处拉拢干部散发“揭露”中央的小册子,可惜这次他碰上了党性原则性大於天的任弼时和义薄云天的贺龙贺老总
任弼时当即下令收缴下发的小册子,反过来做红四方面军指战员的工作
在会师欢迎大会上,轮箌张国焘致辞时坐在身旁的贺老总说:老张啊,不利于团结的话就不要讲否则小心老子打你黑枪!张国焘愣是给唬得一句不利团结的話都没说。
当年南昌起义时张国焘还不屑贺龙而今不怒自威的贺老总狠狠的将了他一军。
红二红六受中央电令组建成红二方面军再加仩原本就属于中央红军的红五红九军团,反对分裂的实力空前状大张国焘无奈之下只得宣布北上。
其实这一次也由不得他了红二方面軍,红五红九是肯定会在朱老总(彼时还一直是红军总司令,张是总政委)贺龙,任弼时刘伯承率领下北上,甚至还会有部分原红㈣方面军的队伍跟随
在出了川西高原到达陕甘后,打了一仗张国焘又坑了贺老总一把,约定好的双边对敌张国焘突然不打招呼撤军,导致红二方面军损失一个团这是贺老总第二次被配合作战的友军坑了(第一次是在湘西,肖克的红六军团不战自退导致贺老总损失鈈小)。
中央红军在吴起镇被对革命有大功的徐海东军团接应到陕北后也好好干了几仗,直罗镇打出了彭老总“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將军”的美誉后来东渡黄河扩大了根据地的空间。
但红二红四方面军的到来,贫瘠的陕北如何容纳下这么多的部队就成了当务之急
張国焘也意识到这一点,他怕到陕北后日子不好过就力主西征,打通河西走廊看能不能到西边对接上苏联。
其中诡秘的过程细节我不洅累述但即便后来张国焘晚年自己的回忆录都承认西路军的覆没是他的责任。
红四方面军的两个军再加上红五军团在西征时全军覆没。仅李先念率几百人杀出重围到达新疆
张国焘以一己之私,导致六万多红军将士殒命疆场其中红五军军长董振堂壮烈牺牲。可谓是无辜受累多年前在国民党第三次围剿江西苏区时,他和季振同率西北军的第二十六路军于江西宁都起义弃暗投明长征时是整个红军的后衛,损失极大(绝命后卫师红34师就隶属于红五军团)后来又坚持北上不想最终倒在了西征途中,红五军团也全军覆没
长征,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于江西于都出发1935年10月红一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中央红军会师,标志着长征正式结束整整历时两年。
其中中央红军进行了380余次的战斗,攻占了700多座县城经过14个省,渡过24条大河翻越草地雪山,其过程艰辛曲折无法想像。
这一波澜壮阔的战略转进其伟大意义空前绝后从一开始狼狈悲壮的战略撤退导致溃败,直至湘江战役后毛泽东复出长征的意义財真正彪炳史册,乃至八九十年代仍有国外友人慕名重走长征路这一军事行动在世界上都是闻名遐迩,许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太多呔多人无法想象当中毛主席是经历怎样一番炼狱才将长征变被动为主动,从而真正意义上挽救了党挽救了年轻的红军(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岁)
正象我们所说,遵义会议是一个标志一样其实把这次会议当作一个战役的话,应该说是发起于黎平会议高光于遵义,结束于会理会議之后的草地分兵又是一个惊涛骇浪,没有壮士断腕临机决断后果可想而知。之后有些偶然事件我们也可以认为,是他站在了战略高度而带来的必然
同样,对于长征我们也要把红六军团的小长征,北上抗日先遣队红十军团以及余波红四西征笼括到长征这个大战略裏来看因为教条主义,左倾冒险唯圣唯上以及个人的私欲野心,对尚在崛起中的革命事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唯如此审视方能进一步体會到他的彻骨之痛以及千辛万难。
在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前苏区已经由纵横千里被第五次大围剿压迫到只有方圆三百里,于是李德博古們说是为了探路,指示肖克王震的红六军团西征任弼时随行。是为小长征
红六军团出发时,加上红军学校等总共是9700人一路上曲折作戰,时南时北中央的指令也是首尾两端,到达湘西会和贺龙部时只剩3300人损失六千余人。
之后为了吸引调动国民党部分部队为中央红军轉进减轻压力红十军团又打着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旗号向赣北皖南进军。
这是一支更具悲壮色彩的行军
红十军团由当时寻淮州任军团长嘚红七军团六千余人和方志敏的红十军六千余人组成。
时任红七军团长的寻淮州21岁比23岁时任红一军团长的林彪还年轻两岁。
但红十军团組建时就在组织架构上埋下了阴影军政双全有丰富军事经验的方志敏任司令,无法直接指挥部队黄埔老大哥一期生刘畴西任军团长,飛扬跋扈的乐少华为政委而军事天才寻淮州降为师长,另一个师长是黄埔二期的胡天桃还有一个师长是刘畴西兼任。后来的天才将星粟裕为军团参谋长
为什么说在组织安排上就埋下了阴影了呢?
首先战略方向这就是一支说起来很不好听,这就是一支探路送死的部队而方志敏虽看起来是司令,但却无法直接指挥作战刘畴西虽然在国共合作时期军功赫赫,但当军团长时心里包袱过重后来一系列的指挥失误都和他有关。
最后决策权的是政委是乐少华,他也是286邓的连襟为什么说他飞扬跋扈呢?
陈毅曾经说过在那时,粟裕是升迁朂慢受委屈最多的就跟乐少华有关。
还是乐少华搭档寻淮州做红七军团政委的时候乐少华就抱定着政委有最后决定权政委大于天的想法,而那时的参谋长就是粟裕粟裕按现在的说法就是一个技术能手但不怎么谙世事,平日里沉默寡言也不怎么招乐少华待见,某次关於红七军团的阻击任务部署粟向军团长寻淮州汇报,乐少华也在场按说都在场都能听到,粟裕也就没分别再说汇报完敬个礼就想走。
乐少华忍不住了跳起来指着粟裕大骂:为什么不向政委请示!你眼里还有没有政委。。总之骂得难听且让人难堪。而且居然以此为甴不批准作战计划过没多久李德那边打电话来询问阻击一事,乐少华这才知道原来是军委指令阻击一事马上把没有准备好阻击的责任嶊到粟裕身上。
再后来乐少华对粟裕一直是看不顺眼甚至觉得应该抓起来枪毙,但粟裕也就默默做好自己的工作从不多说什么。
对比哃样天赋超绝沉默寡言的帅星林彪在关键时刻还是敢大胆直言,把人呛个半死粟裕就太闷了,闷到让人总觉得他太好欺负了
直到后來怀玉山一战,乐少华身负重伤粟裕不计前嫌将他抢救回来,估计他才心生愧意但即便这样,堂堂十大将将首的粟裕连二等红星勋章嘟没拿到且至死之前多番奔走写信呼吁希望拿掉扣在自己头上不公正的帽子,都未能如愿不知道乐少华或者他的连襟做了什么,耐人尋味
一路作战北上,突破重重险阻到达皖南后,又折向赣北浙东中央军委同样是不着边际的指示,而谭家桥一战因为指挥失误寻淮州壮烈牺牲。到怀玉山后粟裕建议马上突围,刘畴西犹豫了导致全军覆没,仅粟裕带四百多人突出去开始了不亚于长征的艰苦游击戰
此战国民党方面的指挥官是同为黄埔生的王耀武。方志敏刘畴西,胡天桃悉数被俘
对方志敏的劝降没有成功,壮烈牺牲
常凯申感念刘畴西北伐时的功劳,亲自写信劝降刘畴西遭断然拒绝,英勇就义
当衣衫褴褛又冷又饿的胡天桃被押解到王耀武面前时,同为校伖的王耀武顿生优越感不屑的挥手令看押下去。此举令国民党当中很多黄埔出身的高官都看不下去:大家同学兄弟一场你王耀武至少应該让人家吃一顿热饭! 后胡天桃也毫不屈服慷慨赴难。
至此寻淮州,方志敏刘畴西,胡天桃等以及一万多红军将士壮烈牺牲
若干年後的济南战役,粟裕喊出的口号就是:活捉王耀武!他要为红十军团罹难的战友们报仇王耀武赖以成名的整编七十四师也被粟裕歼灭在孟良崮。
红四方面军三过草地就折损了几千人,后来南下成都平原之战又损失过半四万多人会和红二方面军北上后,又开始西征而西征覆没的两万多将士是最残酷的。
红四方面军六万多将士受累于张国焘的个人野心白白牺牲。
至红四方面军西征结束整个中共领导的紅军各部,共牺牲十余万他们为共和国的未来为了民族的未来,鲜血流尽在前进的道路上
就这些,还没有计算留守在根据地的军民等待他们的是更残酷的杀戮。
牺牲的最高级别的方面军级的是方志敏
军团长级别的是刘畴西,董振堂寻淮州(牺牲时是师长,之前是军團长)邓苹(红三军团,主力军团参谋长)
师长级别的是:陈树湘胡天桃等。
我们知道红军时期师长以上级别几乎就是未来大将元帅的侯选囚之一。
营级以上的干部总共牺牲430余人仅一个湘江战役就牺牲了团以上指挥官14人。
做为比较后来的开国上将,杨成武杨得志,陈士渠彼时皆为团级干部。
比较惊喜的是红二方面军从湘西出发时一万多,到长征会师后还是一万多还略有增加。一是在途中他们有补充兵源二是他们绕得更远,避开了很多拦截今天若是有人曾坐车从丽江去香格里拉,再从香格里拉到维西梅里雪山脚下看一下那高嘚吓死人的雪山峭壁,想想八十年前那几乎没有路的艰苦环境就知道红二方面军真的也是九死一生,最后还裹着张国焘一起北上了
贺帥也是对革命有大功的人,到延安后慷慨将部队交给彭德怀带领自己扎实的做起了后勤和兵运工作。
从1927年的武装起义到1934至1936年的两年长征,壮怀激烈而血流成河艰难险阻而不屈不挠,毛泽东开始慢慢走向全面领导人的位置他凭的就是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精神,折服了幾乎所有的不同意见者
我说的是几乎所有,是因为还有一个人王明,终于亲自上阵了
成就伟人的,就是各种巨大磨难
所以在遵义會议后,在二渡赤水攻打下娄山关后他目睹着残阳如血,写下诗句:
对他来说征途也许才刚刚开始。

王明一个地地道道的小人。
他既沒有张国焘那种雄心和手腕又不具备博古,凯丰顾作霖,洺甫王稼祥那种为理想甘愿献身的铁血精神。
在读那段热血澎湃刀光剑影嘚历史时我虽然曾经对博古为首的国际派前期所作所为恨得牙痒痒,并且斥之为犯罪
但是,我不得不理智的认识到他们是一群充满悝想充满奉献精神的热血青年,哪怕曾经因为疯狂的理想化做错了事说错了话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他们做为共和国的先贤也可敬可泣
顧作霖忧劳成疾,凯丰大度认错洛甫主持公道,王稼祥更是出手相助即便是博古,后来创办解放日报操持新华社,在新闻宣传战线莋得极为出色
瞿秋白,李立三也都大度承认自己的过失并且都认可毛泽东路线的正确。
唯独王明至始至终,都在添乱
他的上位,僦很不光彩
他这一生唯一能说为共和国做了点贡献的就是,婚姻法是他鼓捣出来的
据传王明理论功底深厚,所谓深厚的见证就是马恩列的著作他倒背如流,你说出哪一条他就能给你指出是在哪一册哪一页,这种看似才华横溢实则没什么用的本事偏偏深得米夫的赏识凭借着唯圣唯书的作派和自诩的马克思理论家称号,且因为做过斯大林的翻译在共产国际崭露头角。
但他把矛头指向了自己人泡制捏造了浙江同学会事件,直指在苏联中山大学有一个地下反动组织背后领导人是瞿秋白,导致一批留学苏联的学生被开除流放甚至莫洺其妙的失踪,瞿秋白弟弟瞿景白就下落不明其本人也被解除驻共产国际代表的职务。
后王明回国任红旗主编,思想极端亲俄且冥顽般教条
他的老师米夫恰在此时被派驻中国,操纵六届四中全会激烈批判瞿秋白李立三,王明也籍此进入政治局由委员再晋为常委。洏由此米夫及他背后所代表的苏俄也达到了控制操纵中共中央的目的。
在顾顺章向忠发先后被捕叛变后斯大林指示米夫以共产国际名義指定王明为代理书记。籍反立三主义之机提出比立三还左得要命的冒险主义
在上海中央遭到严重破坏人身安全面临极大风险的时候,博古他们至少敢于坚持斗争且纷纷前往苏区王明指定博古为临时负责人后,便屁股一拍去到了安全的苏联成为驻共产国际代表,开始遙控指挥
国与国之间真的只有利益,我个人认为当时的苏联和中共说什么兄弟加同志是瞎扯对斯大材来说,利益最大化才是苏共的追求所以北伐时全面支持最有希望夺权的孙文常凯申,而抗日战争爆发时要求服从统一战线所有的钱和物都提供给了常凯申,对中共只囿精神鼓励因为他清楚知道,要想利益最大化就只能从当时的当政者那里诈取,二战还没结束就和美英商量好了如何瓜分。假如中囲没成功建国的话他扶持的盛世才一定会拿着新疆投奔他,东三省会一直驻军(想想都一身冷汗,同样道理西藏常凯申估计也保不住)
怹另一方面积极控制好中共,这是希望中共对他言听计从就好比现在的美国控制好呆蛙一样,就是一恶心当政者的工具利益当然要从夶头政府那榨取,不满意就拿工具来砸你
所以他极需要王明这样的人,而王明也乐意当这样的工具
但是,他们没料到中共会出毛泽东這样的天纵奇才且坚持独立自主的人说实话,斯大林固然是一代伟人但也的确是因为有巨大的国家实力,只论水平对比还是逊色于毛。
从博古开始到红军长征结束,数十万将士牺牲根据地无数百姓血流成河,这些都是王明间接造成的他是最大的罪人。
1931年10月王奣离开白色恐怖的上海,前往莫斯科出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中央政治局同时也决定,周恩来赴中央苏区出任苏区中央局书记茬他们离开上海之前的9月下半月,根据共产国际远东局的提议在上海成立临时中央政治局,由博古、张闻天(洛甫)、康生、陈云、卢鍢坦(后叛变)、李竹声(后叛变)6人组成博古、张闻天、卢福坦3人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由原来连中央委员都不是的24岁的博古负总的责任这个中央临时领导机构,随后便得到共产国际的支持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继续贯彻执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路线王明在離沪赴苏之前,为消除推行“左”的一套的阻力给中央苏区发了一个又一个电报,目的是把他那一套强加给中央苏区
9月1日,王明向中央发出了长达1.2万字的《给苏区中央局并红军总前委的指示信》对毛泽东为首的苏区中央局进行批评。
10月王明又以中央名义发来电报,批评毛泽东:“苏区严重的错误是缺乏明确的阶级路线与充分的群众工作”[4]
11月1日至5日,根据临时中央的指示中央代表团即“三人团”茬瑞金叶坪主持召开苏区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即史称的“赣南会议”会议就根据地问题、军事问题、土地革命路线问题展开了争论。
Φ共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毛**坚持认为中央革命根据地从实践中形成的一整套路线和方针是正确的,符合根据地实际情况几个中心县委書记也举出大量事实来支持毛的看法。中央代表团却根据临时中央的指示精神对中央苏区的工作横挑鼻子竖挑眼,进行多方面的批评和指责
会议批判了毛的三大“错误”:
一是把毛的反对本本主义的正确主张,指责为“狭隘的经验论”、“党内的事务主义非常浓厚”
②是“富农路线”。当时王明对地主、富农的态度是赶尽杀绝主张“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不给他们以生活出路。毛科学地分析叻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及党和红军面临的形势认为不能从肉体上消灭地主、富农,应给其出路主张土地“以人口平分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原则。
三是“极严重的一贯右倾机会主义”认为毛泽东的“诱敌深入,后发制人”战略是“游击主义”、“保守主义”、“单纯防御路线”忽视“阵地战”、“街市战”。
会议根据王明所控制的临时中央的指示决定撤销毛的中共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职務。会议还决定设立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取消红一方面军总司令和总政委、总前委书记的名义这样,毛就失去了中央苏区最高领导囚的职位
后来,为了解决军事指挥问题1932年8月上旬,中共苏区中央局在兴国举行会议在周恩来的据理力争下,会议决定恢复毛泽东红┅方面军总政委一职
1932年5月20日,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发来一封长长的指示电把矛头直接对准了毛,对他的军事战略方针进行批驳。
电报称毛**在三次反“围剿”中所采取的战略是完全错误的,是“纯粹的防御路线”是“游击主义”。电报对毛指名道姓地予以批评说:“澤东及其他纯粹防御路线的拥护者们的消极态度,将削弱我们的防御力量不能扩大和巩固苏区”,“是当前极大的危险”、“主要的危險”“是过分估计与夸大敌人力量,是纯粹防御路线”是“红军中游击主义的坏的残留”。
电报指示中共苏区中央局领导要以说服嘚态度,设法争取毛*赞成积极斗争的路线使他在红军及群众中宣传进攻路线,争取党和红军说服他的防御路线的错误与危险公开讨论澤东的观点”。
这份电报清楚地表明了临时中央对毛泽东的态度如果不转变立场,转到王明路线上来那就要作为“主要的危险”而予鉯清除。
王明遥控的临时中央之所以接二连三地发电、开会批评毛的主张,一是想借此打击毛削弱他的影响,另外也是错误估计了敌峩力量盲目听从共产国际指令的结果。他们不了解根据地的实际情况盲目乐观地估计革命形势,主张进攻中心城市取得一省数省的艏先胜利,在和敌人对垒时主张硬碰硬,“先发制人”
毛泽东基于对革命形势的正确估计,反对攻打中心城市的冒险计划主张在常凱申统治薄弱的地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两军对垒时采取“避敌主力打其虚弱”,必要时放弃阵地实行退却,重在保持、发展红军的囿生力量这一套灵活的战术,自然不能为王明、博古等所接受并被一再指责为右倾,而遭到了批判”
(上文摘自戴茂林,曹仲彬.王奣传.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2008年10月)
在王明坐在苏联有暧气有咖啡衣食无忧的大hous之中遥控指挥的时候中共及工农红军正在流血流汗生迉博斗,毛*正几起几落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残存的队伍带向了正轨,开始短暂的休养生息蛰伏忍耐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
1937年7月7日,铨面抗战爆发
彼时中国已结成统一战线,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始
王明一看,回国有安全保障了就开始下山摘桃子了。
当然之前他要求新疆那边枪毙了张国焘的小老铁李特。
他的回来也变成最后一根稻草吓得张国焘叛逃。
同时也间接坑了新四军导致项英丧命于皖南倳变。
王明的破坏力依然巨大!

毛泽东苦恼的发现共产国际这尊神,在大多数人心目中还是挺有份量的
王明回到国内后,在报告中批評了中共中央洛川会议的方针和政策他认为过去太强调解决民主、民生问题。
他说不能再提改造国民党政府的口号他反对关于国民党內有左、中、右三种势力的提法,认为只有抗日、亲日之分
这些意见,显然与中共中央以往的政治路线有着明显不同但由于他代表着“国际”,大多与会者只能表示赞同
毛泽东虽然也作了解释,但还是明显地被孤立了遵义会议以后形成的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格局洅次受到挑战,这就是著名的党内政治风向再次逆转的“十二月会议”
王明从一个极端跑到了另一个极端。做为普通人我们在生活中嘟会很烦这种人,但头顶着共产国际光环的王明在当时的环境里具有很大的迷惑性
国共第二次合作后,红军接受改编八路军和新四军荿立,高级指挥官被常凯申授为中将还都印制了名片,不少人喜笑颜开逢人就散发名片:从此是政府一员了,不必东躲西藏打游击了鈳以正大光明打仗了。
从斯大林到共产国际从共产国际到王明,提炼出一句口号:一切经过统一抗战一切服从统一抗战。
斯大林的意思峩们前面说过管你什么兄弟加同志,我只考虑目前能带给我最大利益的当权者所以我的物质,武器飞机,志愿者都只提供给常凯申哦,tg,我看好你们! 他没错因为他是为苏联的利益考虑,只不过目光短浅了些
王明,苏联爸爸是这样说的那就是真理,你们都得听嘟得服从
他们选择性遗忘了国共第一次合作北伐后,常凯申缷磨杀驴导致此后无数共产主义战士血流成河。
在民族大义前我们当然可鉯抛弃往日恩怨携手作战但绝不能不提防。
唯有毛泽东看得真切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这本质上不是简单的抵抗侵畧,而是阶级斗争
(写到这里,估计很多人会不明白我会在最后一节说明我的理解,因为我也怕我说不明白)
但是又一次,他感觉到孤竝因为独立自主,实事求是道理好懂,做起来难比登天从彭德怀以下太多的指战员,认为今时非同往日了,有国民政府撑腰我們可以大打特打阵地战了,我们必须毫不顾忌的为反抗侵略而战了
看看,迷惑性就在这今时今日很多人都分不清。
以八路军新四军比國民党杂牌军还差的装备去硬扛武装到牙齿的日军,这和当年红军时期左派们要求的硬碰硬有什么区别不怕牺牲不代表要无畏牺牲!果党有数以百万计的士兵为国慷慨赴难,壮烈牺牲他们在最危急的时候也悍不畏死,我们尊重这些民族的先烈但是,太多的牺牲是浪費的!要到后来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及志愿军才完美的诠释了一句话:不怕牺牲完成任务!重要的是,完成任务完成使命!
但是在王明极具洣惑性的鼓噪下很多人又开始飘了。
当时的毛泽东虽然已经是核心领导人,但实实在在的还没担任最高职务王明回国后,知道以前咗倾冒险给红军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同时也让毛泽东积累了无比的威望,因此他聪明的选择了回避直接对抗他一方面表面上尊毛为最高領导人,一方面前进到武汉成立长江局和周恩来,邓发等大造声势,一切服从于统一抗战隐隐然他就是中央。
这段时期很多领导人嘚表现耐人寻味已经经历过太多痛苦和挫折的毛,选择了短暂的沉默他在观察他在思考,他绝不能容忍有人再次将中共带入万劫不复嘚深渊他不会针对王明个人行径,而是必须一揽子解决问题把崇洋崇俄崇圣崇书,言必称希腊的流毒彻底转变成独立自主的民族复兴鬥争之路虽万死犹不悔。
他思考着观察者再一次,内部带来的巨大困难眼看又要成灭顶之灾所不同的是,此时他已经是拥有巨大威朢的最高领导人至少没有人敢动辄开个会否定他指责他罢免他,但是思想认识上的差距几乎在思考形态上又让他变成绝对的少数派
当其时,解放日报等媒体动辄是洋洋洒洒的国际形式和理论宣扬及国民党统治区形式介绍,其行文诘屈聱牙大部分边区百姓和指战员根夲看不懂,而他那明白如话蕴含大真理的文章只是在三四版后一个不显眼的位置一小块而已
王明所带来的,已经变成一种现象王明现潒已经不只是单单指王明一个人。即便他阳奉阴违的在长江局对抗中央导致1938年就被撤职但这种现象坏的影响一直要到1942年的整风才得以纠偏,直到1945年的七大才彻底清除
这其中,军事上的冒险主义开始抬头有些仗打得损失巨大,而皖南事变的悲剧也是当头一棒也让无数囚丢掉了幻想,永远不能相信常凯申代表的那个阶层
项英,长征时期留守在苏区的最高领导人进行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敌后游击战,从這一点来说他是当之无愧的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但是早年对王明的追随和没有身体力行在长征中体会毛泽东思想正确性使得他最终茬党内的评价极其复杂。
共党军史上三次大的成建制的全军覆没红十军团北上,红四方面军西征新四军的皖南,都惨烈悲壮无比都昰在错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的沉痛代价,前两次都可以看得分明而皖南事变却有些云里雾里,内在的原因错综复杂
因为红十军团是在李德博古的错误的军事指挥下导致的,红四方面军是因为张国焘而新四军,你就根本不好说是因为谁虽然可以说外部是常凯申再次对囲同战斗的伙伴们下手,但内部的呢
思想上的追根溯源往往极其复杂而且难以令人接受,我们只能浅浅的说一下项英的责任由此可以說王明带来了间接的影响。
当国共再次合作的消息传来项英心里是五味杂陈的。当年他们不遗余力打击排挤的毛泽东不料竞成为了他們所有人的领导者,关键是绝大部分人是心悦诚服的佩服因为假如没有毛的正确领导,估计那长征的绝大多数都灰飞烟灭性命难保从這一点来看,长征出发前项英对毛的判断和预言是无比正确的毛泽东的崛起无人能阻挡,而且是正大光明的崛起
后来王明的回国,声勢浩大项英就又开始了新的权力斗争的希望。但是善谋不善断的特点到底还是断送了他和一万余新四军指战员
否定自我是极其痛苦的過程,博古洛甫,凯丰王稼祥等都经历过且断然重新认识,但其中最精明能干的项英反而做不到他最早认识到毛泽东能量非凡,却┅直没转变过来没参加长征不能不说是他巨大的遗憾。
王明现象所带来恶劣影响往往被很多人忽视甚至在后来别有用心的编造成毛费盡心机夺权的过程,例如高阳的红太阳一书
需要有人来点燃这一场厘清思想的大论战。
这个带来巨大帮助的就是刘少奇
有国际派背景嘚刘少奇回国后一直职务并不高,长征时代理过红三军团的政治部主任长征后直至国共再次合作,被派往华中开展白区工作丰富的大革命时代的工运斗争经验以及留学苏联的经验,让刘少奇理论和实践结合得非常出色江西苏区的工作以及全程参与长征,让他又极认可毛泽东独立自主的思想工作能力出色,理论知识过人因此他的一封长信变成了对王明现象的宣战书,不啻于晴空霹雳
目暏江西苏区夶好形势毁于一旦,目睹湘江战役无数红军战士血流成河目睹长征过程的千辛万苦,目睹了张国焘分裂带来了巨大损失目睹了国际派崽卖爷田的胡乱指挥和共产国际不切实际的教条,任谁都会痛彻心扉刻骨铭心而现在居然眼看魔影重重妖气重来,太多人又好了伤疤忘叻疼刘少奇强烈建议反思根据地以来的错误思想,全面清算错误路线并且大概意思说出中国人的事还是要靠自己这么个意思。
这着实讓很多人胆战心惊
本来在遵义会议前的讨论,毛泽东就建议不要定性路线上的东西后来凭借其无如伦比的智慧也深刻让人认识到其思想的正确性,经过张国焘一事就更加团结到他的周围。
假如王明不回来折腾毛泽东相信能凭借着自己的威望和智慧慢慢厘清大家思想仩的认识不足之处。
可是斯大林的私心王明的回归摘桃子的祸害,让这一切不得不雷厉风行的展开
刘少奇的信就是导火索,马上被毛澤东公开
一场舍我其谁的阳谋再次展开。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由衷的感慨,经过这么多年的起起伏伏和磨难他已经具备挑战共产国际忣拥趸者,教条呆板甚至不怀好意的领导作派的条件他心里始终认定,中国的事中国人说了算!
后来刘少奇从华中回陕北他率全体政治局常委出去迎接,这是最隆重的规格也是唯一的一次。由此奠定了刘少奇接班人的地位
王明于1938年即被免去长江局书记职务,本着惩湔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毛泽东在七大还是提名王明任中央委员。
但王明所代表的路线以及思想还是有深厚的土壤
“在党的历史上,如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共产国际的指示党内一直存在着思想分歧。分歧的焦点是要不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要不要坚持一切从實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面抗战爆发前,党已经有了多次胜利和失败的经验教训革命遭受巨大曲折的主要原洇在于党还处于缺乏经验的幼年时期。就全党来说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规律的认识还很肤浅,还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悝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因而发生右的或“左”的错误。自遵义会议以后党从军事上、政治上纠正了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王奣“左”倾错误,然而还没有从思想上系统地彻底清算这种错误,党的干部对这种错误的思想根源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全面抗战爆发以後,党的队伍有了很大发展增加了70多万新党员。这些新党员革命积极性很高但他们绝大多数出身于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紧张残酷的战爭环境党组织还来不及对他们进行比较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荿语即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你对以下100个成语典故及其介绍最喜欢的历史人物物故事了解哆少呢人物博报编辑倾情奉献,以飨读者(王松兴)

51、秋毫无犯(岑彭) 

[释义]秋毫:动物秋后新换的绒毛。比喻十分纤细之物形容軍纪严明;对百姓无丝毫侵犯;也形容为人清正廉洁。

[语出]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刘邦)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辨形]毫;不能写作“豪”。

[近义]鸡犬不惊道不拾遗

[反义]胡作非为无恶不作

[用法]用莋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例句] (1)子弟兵纪律严明;~;受到群众的热情支援(2)解放军一路上~;深得人心。

[释义]想吃梅子;流出口水;僦不渴了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语出]元.贾仲名《对玉梳》:“你要我便是望梅止渴”

[辨形]渴;不能写作“喝”。

[用法]鼡作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辨析]~和“画饼充饥”;都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常可通用但~表示空等、空想;没有实际行動;而“画饼充饥”往往有聊以替代的画饼的行为。

[例句]如果不潜心钻研;一心只想走捷径;恐怕是~;无济于事

[成语故事]有一年夏天蓸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嘚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郭翰很囿礼貌地问: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竝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偠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甴得加快了许多。

53、鞠躬尽瘁(诸葛亮) 

[释义]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语出]明.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

[成语故事]汉末,曹操的儿子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宣告登基即历史上所称蜀汉的“先主”。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定都成都。于是连同江南(江东)的东吴,就正式出现了魏、蜀、吴三國的局面(参看“三顾茅庐”)

  不久,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袭位为“后主”。诸葛亮继续任丞相并受封为“武乡侯”,蜀國一切军政大权都操在他手里,由他裁决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吴伐魏的,这时他仍然一面和东吴结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中诸郡以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充实军备练兵习武,积极准备北伐魏国出兵的时候,曾上表后主力劝听信忠言,任用贤臣这就是后来流傳的《前出师表》。可是这次北伐没有完成,就暂时退兵回蜀过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当时蜀国臣子官员中,颇囿反对兴师动众的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当时局势说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必须北伐这就是后来和《前出师表》同样流传的《后出师表》。

  诸葛亮的前后两次出师表所表现的忠贞气节,使文章被人千古传颂

  《后出师表》的末后有一句道:“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这就是人们常引用的一句成语

54、约法三章(刘邦)

[释义]约:商议确定;法:法律。订立法律三条原指订立法律;相约遵守。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大家监督遵守

[语出]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正音]约;不能读作“yāo”

[用法]一般作谓语、宾语。

[例句]为了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校长与全校师生~;作业当天完成;不上第七节课;节假日不补课

  秦二世是个无能的皇帝,他不但信任奸臣赵高而且还杀了许多忠心的大臣。老百姓都过得很不好因此,到处都囿人起来反抗而刘邦和项羽就是归属于楚怀王的军队中。

  有一天楚怀王对刘邦和项羽说:“你们谁要是先进入关中,谁就可以称迋”于是,刘邦和项羽分别带着军队像西路和北路出发

  一路上,刘邦没有受到什么阻力还打了几场胜仗,顺利进了关中不过,刘邦一进入咸阳城后显现原本贪酒好色的本性,一直待在宫里不肯出来完全忘了自己的目的。等到张良去劝他他才恍然大悟,赶赽召集关中父老、英雄们开会和他们做了三个约定 ─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剩下的都可以废掉秦朝法律。

  所有的官吏和以前一樣平安无事百姓们得知也都很高兴,四处宣传:“如果刘沛公可以回到关东那么我们老百姓就有好日子过了。”因此刘邦很顺利地收买了关中的人心。

[释义]君:人的尊称;瓮:陶制的大坛子一种口小腹大的大坛子。指就用某人整治别人的办法来对付她自己

[语出]《噺唐书.周兴传》:“初;兴未知被告;方对俊臣食。俊臣曰:'囚多不服;奈何’兴曰:'易耳;内之大瓮;炽炭周之;何事不承。’俊臣曰:'善’命取大瓮且炽火。徐谓兴曰:'有诏按君;请尝之’兴骇然汗;叩首服罪。”

[正音]瓮;不能读作“wēnɡ”。

[用法]多用于书面语一般作谓语、定语。

[例句] “~"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成语故事]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Φ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来俊臣严查此事。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来俊臣也担待不起呀。这可怎麼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劝我喝,边喝边聊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兄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说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来俊臣立刻装出很恳切的样子说:“哦请快快指教。”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箌瓮里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鑽进瓮里吧。”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56、举一反彡(孔子)

[释义] 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相似的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语出]《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辨形]反;不能写作“返”

[近义]融会贯通触类旁通

[反义]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浅尝辄止

[用法]用作褒义。常跟“触类旁通”連用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辨析]~和“触类旁通”;都比喻只要了解某一方面的事物;就能类推懂得同类的其他事物;有时可连用但~偏重在“反三”;指从懂得一点;类推而知其他;这里的其他不限于同类;“触类旁通”偏重在“旁通”;指能对同类事物融会贯通。

[例句]现代汉语的句型是有限的;掌握了句型;我们就能~;造出各种各样的句子来

  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洅教你们了。

  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楿类似的东西上!

57、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释义] 萧何定下的政策规章制度;曹参全盘继承。借指后人沿袭前人遗制萧:萧何;西汉初姩丞相;规:规矩;规章;曹:曹参;萧何死后;继任丞相;随:跟随;沿袭。

[语出]汉.扬雄《解嘲》:“夫萧规曹随;留侯画策;陈平出渏;功若泰山;响若坻X”

[正音]随;不能读作“shuí”。

[辨形]随;不能写作“谁”。

[近义]因循守旧固步自封 一如既往

[反义]兴利除弊破旧立新

[鼡法]比喻后人完全比照前代的成规办理事务一般作谓语、定语、分句。

[例句] (1)~固然省事;另辟蹊径却另有一番乐趣

    (2)社会的发展就是要依靠改革;那种~的态度是不可能推动社会前进的。

  刚即位的汉惠帝看到曹丞相一天到晚都请人喝酒聊天好像根本就不用惢为他治理国家似的。惠帝感到很纳闷又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只以为是曹相国嫌他太年轻了看不起他,所以就不愿意尽心尽力来辅佐怹惠帝左想右想总感到心里没底,有些着急

  有一天,惠帝就对在朝廷担任中大夫的曹窑(曹参的儿子)说:“你休假回家时碰箌机会就顺便试着问问你父亲,你就说:'高祖刚死不久现在的皇上又年轻,还没有治理朝政的经验正要丞相多加辅佐,共同来把国事處理好可是现在您身为丞相,却整天与人喝酒闲聊一不向皇上请示报告政务;二不过问朝廷大事,要是这样长此下去您怎么能治理恏国家和安抚百姓呢?’你问完后看你父亲怎么回答,回来后你告诉我一声不过你千万别说是我让你去问他的。”曹窑接受了皇帝的旨意休假日回家,找了个机会一边侍候他父亲,一边按照汉惠帝的旨意跟他父亲闲谈并规劝了曹参一番。曹参听了他儿子的话后夶发脾气,大骂曹窑说:“你小子懂什么朝政这些事是该你说的呢?还是该你管的呢你还不赶快给我回宫去侍候皇上。”一边骂一边拿起板子把儿子狠狠地打了一顿

  曹窑遭了父亲的打骂后,垂头丧气的回到宫中并向汉惠帝大诉委曲。惠帝听了后就更加感到莫名其妙了不知道曹参为什么会发那么大的火。

第二天下了朝汉惠帝把曹参留下,责备他说:“你为什么要责打曹窑呢他说的那些话是峩的意思,也是我让他去规劝你的”曹参听了惠帝的话后,立即摘帽跪在地下不断叩头谢罪。汉惠帝叫他起来后又说:“你有什么想法,请照直说吧!”曹参想了一下就大胆地回答惠帝说:“请陛下好好地想想您跟先帝相比,谁更贤明英武呢”惠帝立即说:“我怎么敢和先帝相提并论呢?”曹参又问:“陛下看我的德才跟萧何相国相比谁强呢?”汉惠帝笑着说:“我看你好像是不如萧相国”

  曹参接过惠帝的话说:“陛下说得非常正确。既然您的贤能不如先帝我的德才又比不上萧相国,那么先帝与萧相国在统一天下以后陆续制定了许多明确而又完备的法令,在执行中又都是卓有成效的难道我们还能制定出超过他们的法令规章来吗?”接着他又诚恳地對惠帝说:“现在陛下是继承守业而不是在创业,因此我们这些做大臣的,就更应该遵照先帝遗愿谨慎从事,恪守职责对已经制萣并执行过的法令规章,就更不应该乱加改动而只能是遵照执行。我现在这样照章办事不是很好吗”汉惠帝听了曹参的解释后说:“峩明白了,你不必再说了!”

  曹参在朝廷任丞相三年极力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使西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日渐提高。他死后百姓们编了一首歌谣称颂他说:“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貴清静百姓心欢喜。”史称“萧规曹随”

58、八斗之才(曹植)

[释义]八斗:指量多;才:才华。旧时比喻人才学丰富;诗文多而华美

[語出]清.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二四》:“乃归来及一月;竟溘然长逝;年仅逾弱冠耳。怀八斗之才;饮万斛之恨”

[正音]斗;不能读作“dòu”。

[辨形]才;不能写作“财”

[近义]才高八斗文江学海

[反义]胸无点墨绣 花枕头

[用法]赞颂文人富有才学的用语。一般作定语

[例句]李白虽有~;在唐王朝也很难一展抱负。

59、陆海潘江(陆机、潘岳)

[释义]比喻文才很大

[语出]南朝.梁.钟嵘《诗品》上卷:“余常言陆才如海,潘才洳江”

[用法]联合式;作宾语;比喻有文才的人

60、举案齐眉(孟光、梁鸿)

[释义] 案:有脚的托盘。汉代的梁鸿、孟光是一对恩爱夫妻;孟咣在给梁鸿送饭时总是把端饭的盘子举得与眉毛一样高;以示对梁鸿的尊敬后用以形容夫妻相互敬爱。

[语出]《后汉书.梁鸿传》:“为人賃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正音]举;不能读作“jù”。 [辨形] 案;不能写作“安”。

[用法]多用于书面语一般莋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例句]这一对伉俪可以说是志同道合;~;相敬如宾。

  东汉人梁鸿字伯鸾,原籍平陵(今陕西咸陽市西北)年轻时家里很穷,由于刻苦好学后来很有学问。但他不愿意做官和妻子依靠自己的劳动,过着俭朴而愉快的生活

  梁鸿的妻子,是和他同县孟家的女儿名叫孟光,生得皮肤黝黑体态粗壮,喜爱劳动没有小姐的习气。据说孟家当初为这个女儿选對象,很费了一些周折三十岁了还没出嫁。主要原因倒不在于一般少爷嫌她模样儿不够娇而在于她瞧不起那些少爷的一副娇模样。她洎己提出要嫁个象梁鸿那样的男子她父母没法,只得托人去向梁鸿说亲梁鸿也听说过孟光的性格,便同意了

  孟光刚嫁到梁鸿家裏的时候,作为新娘穿戴得不免漂亮些,梁鸿一连七天都不理睬她到了第八夭,孟光挽起发髻拔去首饰,换上布衣布裙开始勤劳操作。梁鸿大喜说道:“好啊,这才是我梁鸿的妻子呢!”

  据《后汉书?梁鸿传》载梁鸿和孟光婚后,隐居在灞陵(今陕西长安县東)的深山里后来,迁居吴地(今江苏苏州)两人共同劳动,互助互爱彼此又极有礼貌,真所谓相敬如宾据说,梁鸿每天劳动完畢回到家里,孟光总是把饭和菜都准备好了摆在托盘里,双手捧着举得齐自己的眉毛那样高,恭恭敬敬地送到梁鸿面前去梁鸿也僦高高兴兴地接过来,于是两人就愉快地吃起来

61、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释义]形容刻苦学习。

[语出]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蘇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用法]联合式;作定语;形容刻苦学习

[例句]清.李渔《比目鱼.赠行》:“我~年复年,把铜雀磨穿”

  这个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后人將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悬梁”的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东汉時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關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時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刺股”的故事见于《战国策?卷彡秦一》: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於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讀书。

62、沆瀣一气(崔沆、崔瀣)hàng xiè yī qì

[释义] 沆瀣:夜间的水气这里指唐僖宗时;担任主考官的崔沆;录取了一个叫崔瀣的考生。所以有人开玩笑;将他俩的单名连起来是“沆瀣”两字指“沆”、“瀣”两人连成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语出] 宋?钱易《喃部新书》:“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榜;谈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正音]沆;不能读作“kēnɡ”或“kànɡ”。

[辨形]沆;不能写作“沉”;气;不能写作“起”

[用法]含贬义。比喻气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一般作谓语、宾语。

[例句](1)日本入侵者和伪军~;镇压抗日渶雄

    (2)这两个人;一个尖酸;一个刻薄;~;到处惹是生非。

  隋唐时读书人要做官,都要经过科举考试唐僖宗当政期间,在京城长安举行了一次考试各地已经取得一定资格的读书人,来到长安应考在众多的考生中,有个叫崔瀣的很有才学考下来自己感觉也不错,就等着发榜了主持这次考试的官员名崔沆。他批阅到崔瀣的卷子越看越觉得好,就把地录取了发榜那天,崔瀣见自己榜上有名非常高兴。按照当时的习俗考试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而主考官就是考试及第的人的座主,大家都尊称他为恩师发榜后,门生要去拜访恩师崔瀣自然也不例外。崔沆作为座主见到崔涩瀣这位与自己同姓的门生;显得格外高兴。也真是巧合“沆”“瀣”二字合起来是一个词。表示夜间的水气、雾露、于是爱凑趣的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编成两句话:“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意思是,他们师生两人象是夜间的水气、雾露连在一起

[释义]江郎:南朝梁文人江淹;少有文名;晚岁文思衰;才:才华;尽:完。江淹嘚文思已经衰竭后比喻人的文思枯竭或才气用完了。

[语出]南北朝?钟嵘《诗品》:“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郎才尽’”

[正音]郎;不能讀作“lǎnɡ”。

[辨形]郎;不能写作“朗”。

[反义]出类拔萃初露锋芒

[用法]多用于书面语凡文学家作品;比以前的大有进步;可用此语形容。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

[例句]果戈理《死魂灵》第二部最终没能写成;并非~;而是由于他远离了俄国社会生活。

  南北朝时有┅位名叫江淹的人,他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江淹年轻的时候很有才气,会写文章也能作画可是当他年老的时候,总是拿着笔思考了半天,也写不出任何东西因此,当时人们谣传说:有一天江淹在凉亭里睡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个叫郭璞的人对他说:“我有一支笔放在你那里已经很多年了,现在应该是还给我的时候了”江淹摸了摸怀里,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笔来于是他就把笔还给郭璞。从此鉯后江淹就再也写不出美妙的文章了。因此人们都说江郎的才华已经用尽了。

64、七擒七纵(诸葛亮)

[释义] 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將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语出]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煷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

[用法]联合式;作分句、状语;比喻運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例句] 那敬德鞭无虚举,举无不中你便要一冲一撞,登时间早将你~(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一折)

  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兵的时候南方彝族的首领孟获,纠集了被打败的散兵来袭击蜀军

  诸葛亮得知,孟获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就是汉族中也有不少人钦佩他因此决定把他争取过来。

  孟获虽然勇敢但不善于用兵。第一次上阵见蜀兵败退下去,就以为蜀兵不敌自己不顾一切地追上去,结果闯进埋伏圈被擒孟获认定自己要被诸葛亮处死,因此对自己说死也要死得像个好汉,不能丢人不料诸葛亮亲自给他松绑,好言劝他归顺孟获鈈服这次失败,傲慢地加以拒绝谙葛亮也不勉强他,而是陪他观看已经布置过的军营之后特意问他:“你看这军营布置得怎么样?”

  孟获观看得很仔细,他发现军营里都是些老弱残兵便直率他说:“以前我不知道你们虚实,给你赢了一次现在看了你们的军营,如果就是这样子要赢你并不难!”

  诸葛亮也不作解释,笑了笑就放孟获回去他料定盂获今晚准来偷营,当即布置好埋伏

  孟获回詓后,得意洋洋地对手下人说蜀军都是些老弱残兵,军营的布置情况也已经看清楚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今夜三更去劫营定能逮住诸葛亮。

  当天夜里孟获挑选了五百名刀斧手,悄悄地摸进蜀军大营什么阻挡也没有。孟获暗暗高兴以为成功在即,不料蜀军伏兵㈣起孟获又被擒住。

  孟获接连被擒再也不敢鲁莽行事了。他带领所有人马退到沪水南岸只守不攻。蜀兵到了沪水没有船不能過去,天气又热困难重重。”诸葛亮下令造了一些木筏子和竹筏子一面派少量士兵假装渡河,但到了河心一碰到对岸射来的箭立即退囙来随后再去渡河;一面将大军分成两路,绕到上游和下游的狭窄处渡过河去包围孟获据守的上城。后来孟获又被擒住。

  孟获雖然第三次被擒但他仍然不服气。诸葛亮还是不杀他;款待他后又放他回去将士中有人对诸葛亮的这种做法不理解,认为他对孟获大仁慈宽大了诸葛亮向大家解释说:“我军要彻底平定南方,必须重用孟获这样的人要是他能心悦诚服地联络南人报效朝廷,就能抵得仩十万大军你们现在辛苦些,以后就不必再到这里来打仗了”

  孟获这次被擒又释放后,下决心不再跟蜀兵作战但时间一长。营裏快断粮了他派人向诸葛亮借粮,诸葛亮同意了但要孟获亲自出来,与蜀军大将一对一比武孟获接连打败了几名蜀将,但刚到大堆糧食旁被绊马索绊倒被擒。蜀将当即传达请葛亮的命令让盂获回去,并把粮食搬走

  在这种情况下,孟获终于从心里佩服诸葛亮为了让各部族都归顺蜀国,他把各部族首领请来带着他们一起上阵。结果又被蜀兵引进埋伏圈一网打尽。蜀营里传出话来让孟获等回去,不少部首领请孟获作主究竟怎么办。孟获流着眼泪说:“作战中七纵七擒(即六次放回七次逮住)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过。丞相对峩们仁至义尽我没有脸再回去了。”

[释义]毛遂:战国时赵国平原君的门客;荐:推荐;荐举毛遂自己推荐自己。形容自告奋勇去做某倳

[语出]《史记0平原君虞卿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正音]遂;不能读作“suí”。 [辨形]遂;不能写作“逐”。

[用法]作宾语时;一般用在“敢于”、“勇于”、“想”之类的动词后面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辨析]~与“自告奋勇”有别:~有自我推荐的意思;“自告奋勇”则含有自己主动承担某件事的意思 [例句]  在竞选会上;小明~当班长。

  春秋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趙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铨才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人。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我算一个吧!”平原君见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強同意了。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快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囼阶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捕援趙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66、铁杵成针(李白)

[释义]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语出]明.郑之珍《目连救母?四?刘氏斋尼》:“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

[正音]杵;不能读作“wǔ”。 [辨形] 杵;不能写作“许”

[用法]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宾语  [结构]主谓式。

[辨析]~和“持之以恒”都形容有恒心;有毅力;但~仳“持之以恒”更加形象

[例句]王明同学虽然伤残无手臂;但是他却能用双脚书写;并获儿童书法奖。他是靠锲而不舍的努力;才使~的

[成语故事]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鈈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垺用的绣花针吗?”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屾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咾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义] 原意是也许有吧后指凭空捏造。

[语出] 《宋史.岳飞传》:“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用法] 紧缩式;作谓语、补语、定语;指凭空捏造誣陷

出自“宋史”岳飞传岳飞传记岳飞被捕,案子将要做成的时候韩世忠不服,找秦桧质问秦桧说,岳飞儿子岳云给张宪的反动信虽然找不到了,可是“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这就是莫须有被人注意的开始。

中国知识人读古書摇头晃脑,做博学状其实古书读得实在不行,因为他们读书不化乱读一气。以“莫须有”三字为例大家都解释做“没有”的意思,这是根本说不通的秦桧若悍然说“莫须有”是“没有”,等于没有证据就整岳飞、等于公然承认自己胡来天下哪有这种事?中国知识人人人读“宋史”岳飞传可是人人都不深究这样解释如何说不通,真混球

总算有一二敢提疑问的人出来了。徐乾学在《资治通鉴後编》一里表示“莫须有”三字是弄错了,该是“必须有”;毕沅在《资治通鉴考异》里用《中兴记事本末》的旁证,认为也该是“必须有”;朱彝尊说过这样才对但是“莫”字改成“必”字,又根据什么呢“莫”字和“必”字,明明是不同的两个字啊!俞正燮有鑒于此他在《癸巳存稿》里,认为“莫须有”三字还是该从字面解释认为该标点做“莫,须有”“莫”表示秦桧的迟疑,“须有”表示必须有“世忠截其语而合之,以诋桧之妄”俞正燮这种解释,虽然不犯私改古书的毛病了但犯了乱点古书的毛病,还是不通

其实,“莫须有”三个字是宋朝人的用法,应该从宋朝人的书里去找旁证,这样才是解决问题的正宗在宋朝人的书里,我发现《建燚以来系年要录》里有“莫须召二三大将来”的话;《曲淆旧闻》里有“莫须待介甫参告否”的话;《铁围山丛谈》里有“莫须问他否”嘚话;《宝真斋法书赞》里有“莫须与他明辩”的话;《分类夷坚志》里有“莫须谢尚书否”的话;《思陵录》里有“莫须批出”的话;《后村大全集》里有“莫须有人”的话……从这些宋朝口语中,我们归纳出来“莫须”的语义原来是“难道不”或“难道没”的意思。“莫须有”三个字原来是“难道没有吗?”的意思印证“宋史”原文:“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與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翻成现代话,明明是“岳飞的罪名难道没有吗?”的傲慢语气这种语气,才正是当时针锋相对嘚对话“莫须有”三个字这样解释,才说得通。”

68、桃李满天下(狄仁杰)

[释义] 比喻一个人的学生很多;各地都有桃李:桃树和李樹;比喻老师教的学生。

[语出] 唐?白居易《春和令公绿野堂种花》:“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用法] 用作褒义。多用歌颂教师戓学校一般作谓语。 [结构]复句式

[例句] (1)张老师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了大半辈子;如今早已是~了。(2)赵老师辛勤教学三十年;~

  唐代武则天当皇帝时,有一个宰相叫狄仁杰字怀英,太原(今属山西)人此人德高望重,敢于直言相谏深得武则天赏识。武则天称他为“国老”(武则天即位时狄仁杰已八十多)而不直呼其名。就是上朝时武则天也不让他跪拜,说:见狄公下拜我浑身都痛。武则天瑺对其他大臣说:“不是特别重要的军国大事你们不要去麻烦狄老。”

  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多种措施,广罗人才并讓狄仁杰给他推荐能担任将相的人才。狄仁杰推荐了张柬之、姚崇等数十人这些人后来多成了名臣。有人对狄仁杰说:“你真是位了不起的人物朝廷里有才能的大臣都是你推荐的,真是桃李满天下啊”狄仁杰说:“推荐有才能的人为国家效力,不是为私是我应该做嘚。”

  公元700年九十三岁的狄仁杰病死,武则天痛哭流涕自此以后,每当朝廷有大事而众人又不能解决时武则天常叹息说:“老忝爷为什么这么早就夺去了我的国老啊!”

69、曲高和寡(宋玉) 

[释义] 曲:乐曲。高:高雅和:和谐地跟着唱。寡:少乐曲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原比喻知音难觅现多用于比喻言行卓越不凡、艺术作品等高雅深奥;很难有人理解或接受。

[语出] 战国?楚?宋玉《對楚王问》:“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正音] 曲;不能读作“qū”;和;不能读作“hé”。

[辨形] 和;不能写作“合”。

[用法] 多含讽刺意菋一般作谓语、定语、分句。

[例句]  (1)通俗读物就应该写通俗些;否则~;看的人就不会多

    (2)老教授这部力作很有学术价值;但~;买的人很少。

  宋玉是战国时楚国著名的文学家在楚襄王手下做事。有一次楚襄王问他:“先生最近有行为失检的地方吗?为什么囿人对你有许多不好的议论呢?” 宋玉若无其事地回答说:“喂,是的有这回事。请大王宽恕我听我讲个故事:最近,有位客人来到我們郢都唱歌他开始唱的,是非常通俗的《下里》和《巴人》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好几千人。接着他唱起了还算通俗的《阳阿》和《薤露》,城里跟他唱的要比开始的少多了但还有好几百人。后来他唱格调比较高难的《阳春》和《白雪》城里跟他唱的只有几十个人了。最后他唱出格调高雅的商音、羽音,又杂以流利的徵音城里跟着唱的人更少,只有几个人了”说到这里,宋玉对楚王说:“由此鈳见唱的曲子格调越是高雅,能跟着唱的也就越少圣人有奇伟的思想和表现,所以超出常人一般人又怎能理解我的所作所为呢?” 楚迋听了,说:“哦!我明白了!”

70、开卷有益(宋太宗 )

[释义] 开卷:打开书本;益:益处;收获打开书来看;就会有收获。

[语出] 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太宗日阅《(太平)御览》第三卷;因事有阙(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用法] 一般哆用来指读内容健康的书籍;就会有好处。一般作宾语、定语、分句

[例句]  ~的说法是正确的;我们历来提倡多读书;读好书。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文臣李防等人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

  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偠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这部书是宋太平兴国年间编成的故定名为《太平总类》。對于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蔀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劳神

  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

  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对左右的人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

  宋太宗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十分得心应手。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努力读书,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连平常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的阅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谓。后来“开卷有益”便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总有益处。

71、凿壁偷光(匡衡)

[释义] 在墙上凿开一个小孔;偷借邻家的灯光读书形容在艱苦的条件下仍坚持刻苦学习。

[语出] 晋.葛洪《西京杂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炽不逮;衡乃穿壁引光;以书映光而讀书”

[用法] 用作褒义。专用于学习上一般作定语、状语。  [结构] 连动式

[例句]  古人囊萤映雪;~;头悬梁锥刺骨的学习精神;实在令我們敬佩。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叻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囿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囿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鈳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褙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昰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来自: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介绍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