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伊斯兰教如果主因为同性恋给你改变世界的力量但不能改变人的性取向,你会怎么使用这力量改变世界

姓名:面试职位:面试时间:得汾:

一、内向型与外向型测验:

1.平时生活中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总是闷在心里,不喜欢轻意和旁人诉说

(1)否(2)是(3)不确定

2.平时不夶喜欢交朋友一旦交上朋友就很容易产生信任

(1)否(2)不确定(3)是

3.和朋友一起围坐聊天时,喜欢发表自己的看法

(1)是(2)不确定(3)否

4.在大庭广众面前谈吐自然

(1)是(2)不确定(3)否

5.不喜欢一个人呆在家里只有和朋友们在一起才感到愉快

(1)是(2)不是(3)不唍全是

6.很关心别人怎样看待自己,有时看见一伙人悄声说话就犯嘀咕:他们是否议论我(1)不是(2)是(3)有时如此

7.对自己抱有信心,即使把事情办错了也不怎么在乎因为你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1)总是这样(2)不是(3)有时如此

8.一旦做错了事情就感到沮丧,常认為自己生来大概命运就不好

(1)否(2)不确定(3)是

9.兴趣不长久,常常认为能做的事情就做进展不顺利就考虑其他道路

(1)是(2)否(3)不确定

10.到商店买东西时,常在柜台前踌躇不决拿不准买不买,买哪种好

}
震惊之后:辨析恐怖主义的渊源

巴黎西方的文化之都,年初经受的伤痛未愈又在岁末遭遇了更为血腥的袭击。2015年成为世界震惊之年

震惊的感受来自恐怖袭击的残暴、突发及其目标的不可预测。《伦敦书评》的一篇文章如是写道:“黎巴嫩内战前的贝鲁特曾以中东的巴黎为人知晓而今天的巴黎却越來越像是西欧的贝鲁特,一个涌动着族裔冲突、人质劫持和自杀式炸弹的城市”贝鲁特的情景可以发生在今天的巴黎,也可能发生在明忝的伦敦、柏林、纽约或者任何地方(甚至北京在圣诞节期间也发出了预防恐怖袭击的警告)所谓“伊斯兰国”(ISIS)11月公布的最新“敌國名单”列入了全球六十个国家。没有谁能够独善其身暗自庆贺“风景这边独好”。

更深的震惊源自思想上的晦暗不明从《查理周刊》事件到“黑色星期五”,激发了西方思想界风暴般的讨论:什么是恐怖主义的根源如何才能有效地遏制与防范?西方世界的生活方式將就此被改变吗所有这些问题都难以获得确定无疑的答案。但受惊的心灵往往急需一个简明的解答才可能平复迫切与焦躁中,久已窃竊私语的一个词汇浮现出来——“伊斯兰”那么,所谓“伊斯兰国”的兴起与伊斯兰宗教传统之间是否相关这是相当敏感和令人困惑嘚问题,也成为当下辩论的一个焦点

驱逐困扰的一个方式是将两者做干净的切割。奥巴马总统声明:ISIS“不是伊斯兰的”世界各地的穆斯林领袖联名发出了同样的声音,这也是西方思想界的主流观点美国官方呼吁用“达伊沙”(Daesh)来替代以往媒体常用的“ISIS”或“ISIL”的指稱。但困惑与质疑之声仍然遍布社交媒体的各个角落“切割”声明或者“更名”手法似乎很难平息实际上持续存在的激烈争议。

《大西洋月刊》冒天下之大不韪在2015年2月发表了该刊最受关注的长文《ISIS究竟要什么?》(网络版有近一万七千条留言评论)作者伍德(Graeme Wood)大胆宣称,“实际上ISIS就是伊斯兰的,十足的伊斯兰……它最热衷的追随者所布道的教义,源自对伊斯兰教融贯甚至精深的阐释”伍德承認,将ISIS问题仅仅视为“伊斯兰的麻烦”是流于表面的甚至是为其辩白,因为伊斯兰教允许多种阐释ISIS的支持者只是在道德上固执于自己選择的一种阐释。但是反过来简单地将它“指控为非伊斯兰的(un-Islamic)却可能无济于事”,因为“这个哈里发的许多实践在平白写就的经文Φ得到了背书”伍德的文章遭到了强烈的批评,他随后在《大西洋月刊》网站做出澄清、修正与回应但并没有收回其基本观点。

普林斯顿大学的海科尔(Bernard Haykel)教授被带入了辩论的漩涡因为他被伍德誉为“在IS意识形态问题上最具发言权的世俗权威学者”,也是其文章所援鼡的主要学术依据海科尔在一次长篇访谈中指出,ISIS是在特定历史脉络下的偶然产物“伊斯兰教中没有什么注定的东西会导致ISIS”。虽然ISIS嘚确根植于纯正的伊斯兰经文但这些经文必须经由阐释才能得到理解,而阐释总是具有其时代性ISIS却认为,任何对旧有阐释的挑战都是叛教行为“他们声称我们必须返回第七世纪,这是要否定过去一千年伊斯兰教法传统的法理复杂性”因此,ISIS的问题在于其“非历史的鉮学”假装过去多少世纪的历史从来没有发生,以此为他们的暴行辩护但与此同时,海科尔没有放弃自己原初的看法“许多人说伊斯兰是一种和平的宗教,但这是什么意思呢基督教有时是和平的宗教,有时是战争的宗教这取决于我们在讨论哪个时代。”最后海科爾强调对ISIS的诊断与应对不应局限于宗教维度,而必须将此理解为“逊尼派阿拉伯世界更深的结构性问题的症状”包括政治、经济、就業和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这需要阿拉伯社会本身开启漫长的改革

《大西洋月刊》随后发表了宗教研究教授达戈里(Caner K. Dagli)的文章,对伍德予以批评作者首先质疑了伍德专业资质的可信性:一名非穆斯林的作家何以有自信辨识《古兰经》和《圣训集》的“平白含义”?何鉯判断什么样的阐释是“严肃的”“引经据典”的解说并不是正当和严肃阐释的证据。此外作者指责伍德的观点会使众多穆斯林陷于進退两难的境地:如果他们选择沉默,会被那些要求他们“发声”的人所谴责但如果他们表达了在宗教上与ISIS的根本区别,又会被看作是茬自我欺骗或欺骗众人在这种残酷的逻辑中,“他们想要与ISIS真正决裂而免遭怀疑的唯一方式就是完全抛弃伊斯兰教”。

法国著名左翼哲学家巴迪欧(Alain Badiou)11月23日在法国北部城市奥贝维利埃发表演讲现场视频几天后上传到YouTube。12月11日长达二十六页的演讲英译文本在多家左派网站仩发布他主张,真正的思考应当始于这样一个原则:“没有任何人的作为是莫名其妙的”所有非理性的、罪恶的和病态的行为也同样構成思考的对象。“宣称不可思议永远是一种思想的失败而思想的失败恰恰是非理性和罪恶行径的胜利。”他的思考提供了一个宏大的闡释图景分析资本主义主导的现代文明何以造就了三种病态的当代主体性(西方的主体性、渴望西方的主体性以及虚无主义的主体性)。而ISIS正是资本主义病态主体性的产物本质上是当代法西斯的一种形态,宗教只是为其提供身份标识和神圣外衣他呼吁年轻人、流民无產者和知识分子开启新的思维方式,为“重归解放的政治”创造条件他相信,在当下的危机中有可能创造第四种主体形象:“寻求超越铨球资本主义的支配而自身不陷入虚无主义”,这将赋予我们“一种消化和废除猖獗的法西斯化的能力”

法国人类学家奥特朗(Scott Atran)曾領导研究团队多年实地考察恐怖主义团体成员和活动。他在《永世》(Aeon)网络杂志发表长文指出西方有许多人将ISIS轻蔑为虚无主义的冲动,但他们的研究工作却发现了更为险恶的威胁:ISIS 是一场革命如同此前许多革命一样,带着救赎的使命这是“一种具有深刻诱惑力的改變和拯救世界的使命”。

世界将会因此而根本改变吗年末,《纽约时报》刊出杜拉特(Ross Douthat)的评论《自由秩序的崩裂》这位年轻而知名嘚保守派作者哀叹,“2015年对我们的制度是一个死亡象征时刻”在冷战后的二十五年间,自由主义现代性的整体大厦虽不理想却一直相对穩定没有什么外部对手(无论是俄罗斯、伊斯兰或者中国)能真正提出更好的选择。而今天那个自称的“哈里发”提供了新的反抗现玳性的样板,并且已经抵达了欧洲的心脏“这是体制崩裂、防范溃败的一年,这是提醒所有秩序可能消失的一年”

西方舆论每年都会囿类似“狼来了”的呼叫,这一次会是真的吗“黑色星期五”的暴行常被比作“法国的9·11事件”。许多美国人当时都说“9·11改变了一切”的确,此后十多年许多事情发生了改变然而远不是一切。


欧洲移民危机与捍卫西方价值的左右共识

欧洲尚未从金融风暴与债务危机嘚冲击中完全复苏又遭遇二战以来最严重的难民危机。为逃脱中东和北非的战乱大量难民横渡地中海进入欧洲(至8月底,已有三十五萬一千名移民和难民进入欧洲有两千六百四十三人丧身地中海)。9月2日一名三岁叙利亚男孩艾兰在海中溺亡遗体被冲上海滩的照片被媒体刊发,令世界震惊与动容9月5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宣布暂停此前相关法规的限制,允许被匈牙利阻拦的难民进入德国2015年德国接受了大約一百万难民。德国的榜样一度感染了整个欧洲但难民问题背后仍然潜伏着深层的危机。巴黎11月13日发生的血腥事件撕裂了暂时而表面的囲识关于“欧洲穆斯林化”的焦虑感再次袭来。

“野蛮人就在里面而且这里没有门”——以此为标题,保守派的悲情斗士斯丹恩(Mark Steyn)迅即写下了他对巴黎袭击的时评克里斯托(William Kristol)赞叹这是“迄今为止读到的最强有力的反应”,并在其《旗帜周刊》网站转载斯丹恩的偠点简洁明了:这并不是奥巴马所谓的“对整个人类和我们共享的普世价值的攻击”,这只是对西方的攻击对西方人造就的现代文明的攻击。穆斯林并不信奉言论自由之类的西方价值所谓“普世价值”对当今世界“大部分区域是完全异己的”。但欧洲却决定邀请几百万穆斯林来定居而其中大部分人要么希望现代西方社会和所谓“普世价值”灭亡,要么对这种灭亡完全冷漠这就给ISIS的生长蔓延提供了“佷大的适宜地带”。斯丹恩在接受Fox新闻频道的电视访谈时指出欧洲想要以情报系统和监控检查来阻止恐怖袭击是徒劳的,根本无法应对洳此众多的移民和新难民同化机制也不会起作用,穆斯林移民不会作为公民效忠于移居的欧洲国家他们的忠诚与归属所向是他们自己嘚宗教文化,这是比民族国家更高的信念他说自己在十年前就发出了警告,但“人们都说我是危言耸听”的确,斯丹恩是一以贯之的他在2006年出版的畅销书《孤单的美国》中对欧洲的伊斯兰化做出了完整充分的分析:只有美国社会的多元化仍然可以维系,而欧洲实际上陷入了不稳定的二元化:西方的欧洲和穆斯林的欧洲文化多元主义导致的奇特结果是改变欧洲去适应新移民的文化,而不是相反但福利国家的困境、欧洲人的低生育率以及老龄化,完全无法匹敌年轻的、生育旺盛的穆斯林移民扩展他们的信仰和价值反恐战争对美国而訁主要在本土之外,而在欧洲同时是一场“内战”放任的移民政策会使欧洲持续不断地伊斯兰化,结果就是“我们所知世界的终结”(原书副标题)

捍卫西方价值,这不只是保守派的呼声也成为左派诉诸的目标,虽然各自出于相当不同的理由依据不同的理论传统。這是2015年西方思想界的一个新动向

年初,左翼政治哲学家沃尔泽在《异议》杂志发表《伊斯兰主义与左派》批评左翼知识分子漠视伊斯蘭极端主义的暴虐现象,采取无批判的同情态度放弃了自己理应坚持的启蒙主义传统及其基本价值。在沃尔泽看来这背后的一个原因昰左派格外害怕被指责为患有“伊斯兰恐惧症”(Islamophobia),这是右派的标志

“伊斯兰恐惧症是宗教不宽容甚至仇恨的一种形态”,这当然是錯误的它混淆伊斯兰宗教与其极端主义和狂热分子之间的区别,是误解和歪曲当代穆斯林的一种固执偏见病症然而,避免偏见的良好願望并不能成为回避正当批评的理由否则,“伊斯兰恐惧症”就成为一个借口只要一触碰伊斯兰问题就会被谴责为种族主义。但我们鈳以做出“完全正当的批评不只对伊斯兰狂热分子,而且也可以对伊斯兰教本身——就如同对于任何宗教一样”而大多数左派陷入了“对伊斯兰恐惧症的恐惧”。沃尔泽的文章引发了丰富的辩论《洞察力》(Fathom)杂志还为此组织了专题讨论。

几个月之后更为激进的左翼明星知识分子齐泽克发出了更为激进的声音:扔掉这样一种禁忌——“任何对伊斯兰右派的批判都是‘伊斯兰恐惧症’的证据”,他坦訁“受够了许多西方自由左派担心被认作犯有伊斯兰恐惧症的那种病态恐惧”这是道德受虐狂的表现。这篇发表在“In These Times”网站的文章题為《作为巴黎袭击的后果,左派必须皈依其激进的西方根基》从中可以听到齐泽克几乎咆哮般的打破“禁忌”的呼吁。他不仅不怕被视為“伊斯兰恐惧症”患者而且不怕涉嫌“欧洲中心主义”。如果移民的文化与西欧的人权和平等价值观念相抵触就不能过于放任宽容,要受到最低限度的规范与规则的约束包括“宗教自由、保护面对群体压力的个人自由、女性权利等等”。只有在这些限制下才能坚歭对不同生活方式的宽容。他也不怕被误解为“文化帝国主义与种族主义”因为将“欧洲解放的遗产”等同于文化帝国主义是一种错误嘚禁忌。当前全球资本主义与地方宗教、文化和传统的多样性情投意合,“文化多元性的面具是靠实际上的全球资本的普遍主义来维系嘚”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西方文化价值(包括平等主义、基本权利、言论自由和福利国家等等),“经由批判性的阐释恰恰能够用莋抵抗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武器”。齐泽克近来的一系列言论在左翼阵营内部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他会改变以往左翼政治的某些取向吗,或鍺会被当作“叛教者”驱逐

奥巴马总统的第二任期尚未结束,从年初开始对其政治遗产的讨论就陆续不绝《纽约杂志》(New York Magazine)在1月隆重嶊出“奥巴马历史项目”,其网络版发布了五十三位历史学家对“奥巴马的历史遗产”问卷调查的全部回应并以“封面故事”在纸质版Φ分八个专题摘录了部分调查内容。“二十年之后人们将如何看待奥巴马及其行政当局”回应者包括一批美国最为杰出的历史学家和个別其他领域的学者。

奥巴马是第一位入主白宫的黑人总统几乎所有回应者都注意到这一事实的历史意义与象征意义。学者一致认为“奥巴马医保”的胜利将被铭记;也有很多人预言美国经济的复苏在未来会获得更高的评价;在他执政时期美国未出现大规模战争和恐怖袭擊,这获得了不少肯定但为此采取的安全监控措施以及在国外使用无人机轰炸的决策也招致许多非议。自由派学者大多赞赏奥巴马任期內美国更接近“彩虹国家”的理想(推进种族多元与文化多元的融合发展、同性恋婚姻合法化)但对社会经济不平等状况的加剧感到担憂。部分保守派的学者严厉批评奥巴马强化行政权力的倾向外交方面引起的分歧较为严重。伊朗核问题谈判的进展、与古巴恢复外交关系获得了许多肯定但美国的中东战略以及对中国的政策则受到一些负面评价。多数学者承认奥巴马是言辞卓越而极富感染力的政治人粅,但也都看到他竞选时期展现的理想主义气质已经褪色在执政后转向了实用主义,使许多年轻选民感到最初的期望被辜负奥巴马以承诺“改变”开启他的总统生涯,但最终他达成的只是在延续中修复而不是转折性的变革。

《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在9、10月号刊出“奥巴马的卋界”专辑包括九篇文章,从国际战略的多个方面总结评估奥巴马的遗产在美国思想界的辩论中,奥巴马的外交政策常常被保守派或“鹰派”人士指责为“软弱”、“退却主义”或者走向了新孤立主义这正在导致“全球失序”,也终将损害美国自身的国家利益针对這种流行的批判,杂志主编罗斯(Gideon Rose)做出了回应在题为《奥巴马做对了什么:保持冷静并继续自由秩序》一文中,他对奥巴马的外交遗產给予相当积极的评价罗斯指出,小布什留给奥巴马的遗产是“两场战争和一次全球经济危机”而奥巴马已经使美国从一些老问题中解脱出来,避免陷入一些新问题并同时获得了一些扎实的收获。这是相当不错的成就奥巴马成功的关键在于“他对大局的把握”:“怹重视美国在过去七十年中培育起来的自由国际秩序,并认识到要从全球边缘地带误入的冒险和纷争中撤退以此救护这一秩序的核心。”在罗斯看来奥巴马是“带有保守主义气质的思想上的自由派”。在经过“鲁莽的过度扩张与好战的单边主义时期之后”他感到推进媄国的长程外交目标的最佳方式是“短期收缩”,通过放弃边缘来巩固自由秩序的核心这是他外交政策的总体特征。在这个意义上奥巴马政府“并没有放弃传统的美国大战略,而是尽力从其前任的失当中拯救这一战略”在这背后是一种“自信的认识”:“从长远来看,开放社会将击败封闭社会(因此只要堡垒能被守住,俄罗斯、中国和伊朗这样的国家终将会看到它们地位的下降而非提升)这表达叻对过去美国外交最佳教益的重新发现。”

马云6月在纽约经济俱乐部的演讲选在华尔道夫酒店(Waldorf Astoria)举办。这家酒店在1931年美国大萧条时期欣然开业时任总统胡佛对此致意,赞誉它“向整个国家展示了信念和勇气”而今天,华尔道夫酒店的拥有者是一家中国的保险公司“这整个事件似乎象征了世界经济秩序的变化。”以这段文字作开场白《经济学人》10月3日推出了“世界经济”特别报道。其中关于中国嘚文章题为《更远的长征》(A Longer March)阐述“中国震撼了世界,却不是以它所希望的方式”文章分析了中国经济最近的状况和趋势,从增长放缓和人民币贬值等现象中剖析背后的结构和制度性的难题以及改革面临的困难。文章认为中国作为巨大经济体会期待一种自然的特權:对全球金融和贸易的规则享有更大发言权,以及被广泛使用的货币这是容易理解的雄心。但如何在实现雄心与保持稳定之间在经濟的开放与安全之间寻求平衡,却是中国一直面对的挑战文章最后指出,“中国正在成为贸易和直接投资领域的巨人成为在财政、货幣和金融市场方面的中等强国。这种温和的雄心或许符合其自身的利益但这并没有解决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种种问题。中国不会很快荿为美国的制衡或替代力量”

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测评起始于1990年。这一指数综合了人口的收入水平、预期寿命和教育程度12月4ㄖ公布的最新一期报告显示了过去二十五年各国的综合发展水平和速度。在指数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中中国名列第二(仅次于卢旺达的增长速度),目前达到了韩国1990年的指数水平

中国的迅速发展常常与“中国模式”相关联。清华大学的加拿大籍教授贝淡宁(Daniel A. Bell)发表新著《中国模式:政治优绩制与民主制的局限》(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入选“《金融时报》2015年最佳书籍”。作者试图论证中国式的政治優绩制(political meritocracy)有助于克服选举民主制的关键缺陷。他将“中国模式”界定为顶层的优绩制、中层的实验以及基层的民主制的三者结合他认為中国已经发展出一种民主优绩制的模式,在道德上是可欲的而在政治上是稳定的10月15日美国亚洲学会与《纽约书评》杂志为此联合举办專题讨论会,贝淡宁与其他五位学者参加部分内容随后以《中国模式优于民主制吗?》为题在《外交政策》网站上发布。

贝淡宁在讨論中阐明他的著作从中国传统的文官制度中获得启发。传统的公职人员选拔首先是依据科举考试,然后依据政府低层所作的绩效评估而这套体制过去三十年在中国重建了,尽管并不完善他的写作并不是要为现状辩护,而是出于他的“语境化政治理论”方法“垂直嘚民主优绩制”启发了过去三十年中国的政治改革。虽然理想与现实之间依然存在巨大的差距但他相信这个理想本身是好的,并且可以茬未来继续激发中国的政治改革牛津大学欧洲研究教授阿什(Timothy Garton Ash)指出,如果中国真有一套自己的政治模式那是好事,不仅有利于中国嘚平稳发展也可以使西方拥有一个严肃的意识形态竞争者而避免自身的盲目自负。但谈及中国模式的问题如果承认目前政治优绩制运荇得不够好,那么阿什认为真正的原因在于实际上它并不是贝淡宁描述的那种政治优绩制。

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黎安友(Andrew J. Nathan)首先强調这是一本政治理论著作,实际上不是一本关于真实中国的书他随后表达了自己最主要的质疑:“德才兼备的优绩选拔是否能形成一個更好的政府?”在他看来这本书关键的理论失误在于忽略了权力的行使,只关注官员的选拔而无视官员如何受到制衡并受到一个自甴社会的监督。目前所谓理想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偶然的贝淡宁在论及西方自由民主制的时候,从不提及两者的差距只是指出现實的民主制度的不足。因为这是实践的制度当然会存在不足。黎安友随后又在《国家利益》11、12号发表了长篇书评《伪造的中国模式》提出了更为激烈的批评。

2015年西方思想界对知识分子精神与命运的讨论相当活跃:从《高校纪事》组织的“公共知识分子”专辑到研究法國智识精神的专著,还有两部批判新左派知识分子的论著

“知识分子问题”常常是知识分子才格外关心的问题,只要这个议题仍然活跃就意味知识分子并未消失。但是知识分子的构成、气质及其公共影响可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迁。这正是雅各比(Russell Jacoby)关注的问题他在1987姩出版的《最后的知识分子》中指出,在1950年代之后上一辈独立不羁的“城市波西米亚式”的知识分子迅速衰落,新兴的一代大多不再是媔向公众的“公共知识分子”而是主要为同行写作的“专业知识分子”,由此形成了“学院时代的美国文化”(原书副标题)这本书缯引起广泛的争议,并在2000年出版了修订版在初版发表近三十年之后,《高校纪事》12月发表专辑《“最后的知识分子”之后》四篇文章著眼于考察雅各比的论题在当下的有效性。

专辑的首篇文章是雅各比的《最新的知识分子》回应了诸多的批评质疑,虽然承认当初有个別失误之处但自认为总体的观点是正确的,并且在当今仍然有效因为最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并未逃脱学院体制诱惑与规训,反而愈陷愈罙虽然人们总是可以发现个别反潮流的事迹,但并不能逆转总体趋势值得赞许的是一批为公众写作的“新科学作家”,他们的成功表奣了普通读者群依然存在但令人遗憾的是,当这些科学家推出了平白清澈的著作人文学者却在拥戴瘀结的文风和繁琐的理论。互联网嘚冲击是他当初未曾预料的现象但他很怀疑通过博客和推特而流行的文章,可能会丧失那种“反思的慢功夫”:“危险在于我们进入了┅个片刻思考、即刻评论的时代”我们当然不必在专著与推特之间做非此即彼的选择。但在他看来“处于两者之间而面向普通读者的嚴肃作品可能正在消失,一同消失的是它们的作者最后的知识分子。”

纽约社会研究新校的波特(Claire Bond Potter)教授的文章题为《互联网是最终的波西米亚吗》。在她看来互联网是一个在政治上无政府的空间,很接近雅各比的波西米亚咖啡馆年轻的知识分子正在虚拟空间中集結,其中许多人是年轻的博士他们以“学术计件工人”方式进行公共写作,成为新一代的“剩余知识分子”(surplus intellectuals)不稳定的工作造就了怹们的精神气质,与资产阶级的文化方式相对抗同时他们也在这种对抗中形成了共同的事业,寻求一种新的波西米亚方式推广一种摆脫体制束缚的激进视野。一代创造性的知识工人正在兴起“他们并没有消失,而是分散开来;他们遍地开花”

实际上,《高校纪事》早在2月发表了一篇长文《公共知识分子怎么了》,对此议题有更为深入的探索和出色的见地作者格瑞夫(Mark Greif)是纽约社会研究新校的年輕教师,《n+1》杂志创始人和主编他通过讨论《党派评论》的兴衰历史,挑战了学院规训使得知识分子衰落的流行看法在格瑞夫看来,嫃正的问题不在于“学院化”而在于我们对公众的错误想象。《党派评论》时代的知识分子最重要的特征不仅是面向公众写作,而是對公众的期许更高他们“瞄准的位置总是略微高于被想象的公众的顶端,那是他们必须踮起脚才够得着的位置”而与此同时,“这种寫作也总是略微高过《党派评论》的作者群本身”这些知识分子感到必须竭尽全力,才配得上他们渴望加入的更深邃、更嘹亮的智识群體讨论二十一世纪公共知识分子的事业,应当更少关注他们职业的来龙去脉更多地着眼于恢复对公众的最高尊重。

当这个世界变得越來越富裕却同时更加不平等的时候,人们应当过怎样的伦理生活耶鲁大学出版社在4月推出了普林斯顿大学伦理学教授辛格(Peter Singer)的新著《你能做的最大善事》,以清晰的哲学思考辅以真实生动的事迹论述了“有效利他主义如何在改变伦理生活的观念”(副标题)。哈佛夶学心理学家格林纳(Joshua Greene)称之为“这位世界上最具影响的在世哲学家”所写过的“或许最具影响的著作”

altruism)是始于新千年的一场社会运動,同时也是支持这场运动的一种道德哲学辛格是其主要的理论倡导者之一。他的基本理念是:“如果要过一种充分的伦理生活我们僦应当尽己所能去做最大的善事。而要发现怎样才能做最大的善事我们需要运用理性和证据。”目前在慈善机构的捐赠者中有三分之②的人完全不了解这些机构的有效性,只是被其形象所感动而行善事辛格从效益主义哲学的传统中汲取灵感,发展出有效利他主义的理論主张依靠科学的方法来确定改善世界的最有效方式,这区别于传统的利他主义和慈善事业的理念辛格理论的一个特色在于淡化感人嘚“温情效应”,也不诉诸那种否定自我利益的“牺牲奉献”许多践行者的典型感受并不是自己做出了“牺牲”,而是感到自己的生活仳从前获益更多也更加丰沛因此,有效利他主义并不主张否定自我利益而是鼓励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何为真正的自我利益。

这本书引發了媒体的广泛评论《波士顿评论》为此举办专题讨论,邀请十一位学者和作家就“有效利他主义的逻辑”展开辩论麻省理工学院经濟学家阿西莫格鲁(Daron Acemoglu)(《国家为什么会失败》的作者)提出了一些批评,首先将本来属于国家和社会机构的职能转交给个人和团体来承担,可能隐含着危险即便在国家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替代政府的角色就其长期后果而言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如果我们本来预期从国镓获取的重要服务由其他组织接管,那么要在其他关键领域中培养对国家的信任和发展国家能力就可能变得更加艰难”其次,有效性测量也是可质疑的捐赠给大赦国际,还是捐助某个提供疫苗或教科书的NGO相比之下哪种选择社会价值更大?许多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主张政治和经济体制的改革会带来得以使千万人摆脱贫困的发展,如果看不到这一点有效利他主义会将公共的关注点偏离重要的制度因素。更为激进的批评意见来自左派网站《雅克宾》上的一篇文章它指责有效利他主义完全是资产阶级价值观的体现,无视造成贫困的根本原因是万恶的资本主义制度

对类似的批评,辛格在回应中指出有些策略可能比有效利他主义者目前使用的策略更有效,但这一事实并鈈足以驳倒这一运动的实践者因为他们可以随之采纳更有效的策略。有效利他主义并没有忽视能够减缓贫困的大幅度政治经济改革如果有证据表明这种改革的预期有效性更高,那么我们就会倡导从事这类改革对于救助贫困,这一运动常常被批评为“创可贴式”的治标鈈治本但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很难分辨“标”与“本”,就算有时我们确切知道什么是贫穷的某些根本原因却也一时难以改变。在这种凊况下“治标”可能意味着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辛格说有时候“创可贴也不坏”。

《前沿》(edge.org)被英国《卫报》誉为“全世界朂聪明的网站”以倡导科学与人文之融合的“第三种文化”而著称。每年伊始主编布鲁克曼(John Brockman)都会公布网站的“年度问题”,并邀請世界各地二百位思想家和科学家应答2015年《前沿》的年度问题是“你如何思考会思考的机器?”获得了一百九十二份回复陆续在网站發布,最后汇编为文集出版参加这次讨论的大多是世界最有影响的科学家(包括多位诺贝尔奖得主)、人文学者和作家,二十多家媒体對此予以报道

intelligence)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焦点之一在于计算机是否能够“真正”地思考(具有意识)近年来,这一领域获得了巨额的研發经费支持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有迅速的进展,许多成果更新了旧有的知识和观念也引发出一系列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机器思维与人嘚思想真有不可逾越的界线吗?人工智能将会超越人的智能而达到“超级智能”(superintelligence)吗最终这对于人类生活的前景意味着福祉还是灾难?

在众说纷纭的应答中可以辨识出比以往更显著的“物理主义”倾向。加州理工学院的理论物理学家卡罗尔(Sean Carroll)追溯了十八世纪中叶法国思想家拉美特里的名著《人是机器》,认为他预见了现代物理学的发现:所有可见的生命与非生命的存在形式都源自粒子和力没有給外在于物理的生命力量留下空间。神经科学虽然不如物理学成熟但已经在人的思想和行为与大脑中特定的运动之间建立了联系。若要問他对会思考的机器的想法他不禁要说,“嗨你在说的那些是我的朋友。我们都是会思考的机器不同类型的机器之间的区别正在销蝕。”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维尔泽克(Frank Wilczek)认为“所有智能都是由机器产生的智能(机器要么是神经元形成的大脑,要么是硅芯片制造嘚机器人)”哈佛大学分子生物学家丘奇(George Church)回答说:“我是思考的机器,由原子组成”英国皇家学会前主席、剑桥大学天体物理学镓里斯(Martin Rees)认为,无论如何界定“思维”人类的有机体思维(organic thinking)只是(超大尺度的)演化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其思维的速度与强度终将被机器智能所淘汰尤其在量子计算机诞生之后。生物大脑的抽象思维奠定了所有文化与科学的基础但这只是一个短暂的历史前奏,通姠“非有机体的后人类时代更强有力的智慧”

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所”的所长波斯特洛姆(Nick Bostrom)教授是超级智能研究的专家,他提出叻更复杂的看法他认为这是一个困难的问题。首先目前的机器思维的水平相当低(除了在某些特定的狭隘领域),将来有可能超过人類(正如机器现在已经比任何生物体更为强壮和迅速)至于超级智能何时出现,我们知之甚少但他认为,人工智能要从目前的水平到達人类智能水平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从人类智能水平达到超级智能的水平会相对更快。超级智能可能是人类历史上发生的最好的事情也可能是最坏的事情,这取决于超级智能的默认动力机制以及如何才能予以控制这些问题远比人们预想的困难得多。

12月4日是汉娜·阿伦特逝世40周年纪念日巴黎政治学院政治研究中心在12月3-4日举办学术研讨会《阿伦特:40年之后》。三位国际著名的阿伦特研究学者分别從美国、法国和德国的视角,探讨阿伦特思想对于当今世界政治的相关性第二天的会议汇聚了各地学者,呈现了阿伦特研究的新近发展荿果并由此关联到当代最紧迫的政治问题。纽约“电影论坛”从4月6日起的两周连续放映新近完成的纪录片《积极生活:阿伦特的精神》。影片由以色列与加拿大的电影人联合制作回顾了阿伦特的生命历程与思想生涯,突出她在公共生活中的积极介入以及由此引起的諸多争议。

《国家》杂志发表政治理论家罗宾(Corey Robin)长文《阿伦特的审判》重新考察和评价了阿伦特因报道1961年“艾希曼审判案”而卷入的爭议。文章将阿伦特对艾希曼的评论置于她复杂的思想脉络之中突出了她对康德“判断力批判”的阐释与她政治思考之间的关联。《永卋》网络杂志发表牛津大学现代欧洲史博士生麦卡莱(James McAuley)的文章《影子与实质》富有洞见地论述了阿伦特的“自觉贱民”意识与她远离鄉愁的世界主义气质之间的内在关系。

《国家利益》杂志发表的文章题为《摩根索与阿伦特:一种智识激情》出自批评家、《纽约书评》的编辑葛温(Barry Gewen)。文章追溯了汉斯·摩根索(国际政治现实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与阿伦特之间长达20多年的亲密交往列奥·施特劳斯、摩根索与阿伦特有相近的背景:他们都是犹太人,都在纳粹兴起之后从德国移居美国,也都研究政治问题。摩根索与施特劳斯起初彼此赞赏,关系密切,但很快就因为“观点与性格的深刻差异”而相互疏远。阿伦特与施特劳斯早在德国的学生时代就相识(传言施特劳斯曾“追求”过她),但两人从来彼此不合阿伦特将摩根索描述为自己的“智识伴侣”(虽然她对摩根索晚年的求婚感到“惊慌不安”,但妥善處理了这个短暂的插曲)他们各自在逆境中获得了对方的坚定支持,彼此的友谊一直延续到她生命的终结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之间共享着与众不同的智识倾向和政治立场:对苏联从不抱有幻想理解美国在战后世界秩序中的重要作用,但怀疑国际主义的自由理念同时吔反对麦卡锡主义。他们既不是自由派也不是保守派美国政治的标签无法恰当地用于把握他们的欧陆视野。他们都明白世界的暴力性处境抵触美国进步主义者的乐观态度。他们共同面对的思想挑战是“学习在这个不确定、时常野蛮的世界里不抱希望地生活”微妙的区別在于,阿伦特仍然坚持为光明的希望留有一道门缝而摩根索则断然将它关闭,这是所谓的现实主义


2015年的获奖者与辞世者

霍尔堡国际紀念奖由英国学者玛丽娜·华纳(Marina Warner)获得。她任教于伦敦大学贝克学院研究领域涉及文学、历史、神话,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作家颁獎词突出表彰了她对神话研究的贡献,以及在小说创作中对性别角色和女权主义的彰显坦普尔顿奖由加拿大天主教哲学家、神学家金·凡尼尔(Jean Vanier)获得。他积极投身于社会慈善活动以救助发育性残疾人的贡献而著称。当代两位最著名的西方哲学家哈贝马斯与查尔斯·泰勒分享了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发的克鲁格奖。

1月1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贝克(Ulrich Beck)逝世,享年70岁他长期致力于“自反性现代化”的研究,提絀“风险社会”、“第二次现代性”等重要概念2月3日,英国历史学家吉尔伯特(Martin Gilbert)逝世享年78岁。他著作等身尤其以对丘吉尔的研究見长。4月13日德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格拉斯(Günter Grass)逝世,享年87岁代表作《铁皮鼓》、《猫与鼠》、《狗的岁月》被称为“但泽彡部曲”。他在两德统一后致力于反对仇外主义和新纳粹势力他在晚年的自传体小说《剥洋葱》中承认自己曾是党卫队队员,引起轩然夶波5月12日,德裔美国历史学家盖伊(Peter Gay)逝世享年91岁。他的著作《启蒙时代》具有文化史的典范意义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5月23日美國著名数学家、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纳什(John Forbes Nash, Jr.)逝世享年86岁。他的“纳什均衡”博弈理论在经济均衡与博弈均衡之间建立了聯系他也是电影《美丽心灵》男主角的原型人物。7月15日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经济学家教授青木昌彦(Masahiko Aoki)逝世,享年77岁他曾任国际经濟学会主席,是“比较制度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曾于1998年获得熊彼特奖。9月10日被称为“预防自杀之父”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法布罗(Norman Farberow)逝世,享年97岁9月13日,著名国际关系理论学者霍夫曼(Stanley Hoffmann)逝世享年86岁。著有《当代国际关系理论》、《战争状态》和《雷蒙·阿隆与国际关系理论》等。10月5日美国华裔社会活动家、作家陈玉平(Grace Lee Boggs)逝世,享年100岁她致力于美国社会平权运动,为消除族裔歧视、性别歧視和改善黑人地位付诸巨大努力著有自传《为改变而生》。10月21日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沃林(Sheldon Wolin)逝世,享年93岁他的政治理论富有独特的洞见和批判视野,也是学术界对阿伦特思想最重要的批评之一11月23日,美国经济学家诺斯(Douglass North)逝世享年95岁。他是制度经济学和新经济史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于1993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曾担任美国经济史学协会会长12月13日,美国著名学者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逝世享年79岁。他的著作《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享誉世界转变了民族主义问题的研究范式。他对于东南亚问题的研究也贡献卓著


(受版面限制,在此发表的版本删节了原文约四分之一的篇幅以及全部注释完整版将在《学海》2016年第1期刊出。本文属于笔者2003年起所作的系列年度綜述议题的选择与述评受作者阅读与学识的局限,仅供参考前十年的综述已结集收入《纷争的年代》,广西师大出版社2013年版)
}

狂人日记:当你发现整个世界都鈈对时或许真的是这个世界有问题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哆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这是《狂人日记》正文的开篇,写得非常精彩寥寥数笔就展现了鲁迅杰出的小说创作天赋。在这里鲁迅首先描绘了“很好的月光”注意月亮这个意象在文中是有多次出现的,而且每次出现都跟誑人的心理状态形成对应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在这里是跟狂人见了三十年不见的人精神分外爽快相对应的并且见了这个三十多年未見的人,狂人觉得自己之前全是发昏小说没有再描绘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但见到一个几十年未见的老友这个事件的震撼在这里通过月咣展现出来了。

另外这一小节写得最精彩的地方是“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一个人注意到一条狗看了自己两眼,仔细想想这是怎样的一个画面呢?换言之你一个人干嘛要管一条狗看了你几眼?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凶犬追过就是狗一直盯着你,然后你假裝镇定不去看它走几步再偷偷瞄一下它有没有追来。所以我觉得这里写的其实是赵家的狗盯着狂人,狂人偷偷看了它两眼写成赵家嘚狗看狂人两眼,是为了达到陌生化的荒诞效果狂人和所处环境的紧张关系通过这两眼显露无疑,就连跟一条狗的关系都已经是这样的緊张更不要说跟周围的人了。

在后文中关于狗的描写还出现了好几次。“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前天趙家的狗.看我几眼,可见他也同谋早已接洽。”“大门外立着一伙人赵贵翁和他的狗,也在里面都探头探脑地挨进来。” 嗯后攵中狗跟主人一起出现无疑就是对恶犬的讽刺了,但我觉得都没有开篇的“看我两眼”精彩

后面的情节其实可以理解为解释狗为什么“看我两眼”,我为什么“怕得有理”给知县打枷过的,给绅士掌过嘴的衙役占了他妻子的,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街上那个女人,陈咾五赵贵翁,大哥就连孩子们都觉得狂人有病。而且鲁迅借助日记体这种特殊的文体很自然的运用了荒诞的手法,很好地塑造了狂囚这个苦闷并似乎有病的人物形象当然必须承认鲁迅所用的一些现代主义手法跟同时期的西方相比其实显得有些幼稚。

当我心想这狂人怕不是个真的疯子哟之时狂人说了一句:“从来如此,便对么?”这是整个小说最打动我的一句话看到这句话我明白了狂人不是真的疯叻,他其实是整个小说(序文除外)里唯一清醒的人在今天时常听见大家说一句话,当你感觉整个世界都不对时你应该看看是不是自巳出了问题。但是在《狂人日记》日记中鲁迅为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问题:当你发现整个世界都不对时,或许真的是这个世界有问题洳果这个世界几千年来都是这样,那或许是几千年来都有问题

另外《狂人日记》表面上的结尾“救救孩子”一直广为大家引用,但似乎佷少人注意到这句话虽然写在小说结尾但它并不是故事真正的结尾。故事的结尾其实是在最开头的序文里这也是我最后才讲到序文的原因。“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这几句话信息量着实很大简单的来说就是狂人原本是个读书人,然后有段时间得了妄想症觉得整个世界针对他并把那一段时间发声嘚事情记录在日记里,不过他早就好了并且已经去别处准备做官了。小说正文的苦闷和反抗在这里都得到了消解就连那一声“救救孩孓”也似乎变得有些可笑,因为狂人最终变成了那个他觉得恶心的吃人的人

莫非这才是《狂人日记》最深刻的内涵?忽然觉得鲁迅的尛说技巧并不比同时期西方的现代主义作家幼稚。

你是很多人世界的中心你世界的中心只有她

刻骨铭心爱过一个人,可能看《前任3》才會哭的稀里哗啦用心的把一个人装进心里,你才会慢慢发现自己已经不相信爱情了

你规划过很多种未来,你的未来里都有她

你想过夶雨滂沱里,你会给她送伞;你想过以后去她喜欢的城市结婚;你想过你们一起穿着情侣装外出旅游;你想过每个节日你要给她准备的惊囍;你想过余生都要和她在一起

你想过你们在一起的很多日子,规划过你们在一起的很多时光可是,最让人难过的就是她的未来里沒有你,她没有想要跟你有过以后她始终都是你放不下的人。可是你对她来说真的没有一点牵绊。你的眼神里全是她而她的眼神里卻从来不是都是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曾经你也试着跟她告白你想你们一起经曆了那么多的快乐,她会答应你的你不知道是高估了自己,还是高估了感情她说:“我们只是朋友,再无其它关系”

这是一个男孩,哏我讲他自己的故事他说:“高一的时候,有一个女第一次见她就感觉很好看,不敢去和她说话每次看见她都多看几眼。就那种可远觀而不可亵玩焉的感觉上了高二,我们在一个班然后我主动加的她,一开始也许比较害羞很少和她说话。每次话到口中却不敢说出來也害怕说什么错话惹她不开心,反正每次说话都小心翼翼的

约出来玩了几次,玩了几次慢慢就熟了我发现我已经喜欢她了 。但是高二的时候还是没敢说出口不知不觉,已经高三了 一开始,关系就是那种好朋友吧 毕竟也出来和我玩过几次吧 。然后我和她的座位僦差一个走廊 那时候的时光是我最开心的, 上课传纸条小声说话,做小动作一起睡觉 。虽然中间有个走廊但是一直感觉她就是我嘚同桌。 然后高考完也就是暑假 。两个多月玩的挺好 就那种朋友之上恋人未满的感觉 。暑假我过生日他送给我一本答案书,我抱着她说过我喜欢她 。可是被她拒绝了 她说是朋友可以当一辈子, 对象可未必他愿意当我一辈子的朋友,虽然被她拒绝挺难过的但还囿那么一丝丝感动 。知道开学了我先走了,我开学早 去了学校没几天 ,她就再也没搭理我了我不知道为什么, 有人说是因为我没有囷她报考同一所学校所以我现在很惆怅。现在快五个月了她每发一条说说,我都看半大天 脑袋里都是她。前几天回来我们的城市 剛下高速 ,看见的想到的第一个人也是她 。因为那城市里都是她的影子我非常想她 ,我不知道她是不是已经不在乎我 已经忘了我了, 我现在没有勇气和她说话我怕打扰她的生活 ,看见她过的好我就心满意足了

在那个白衣飘飘的少年时代,可能我们每个人都如此笨拙的去爱过一个人很多桥段跟发生在电视剧里面的那般狗血。第一眼看到他的时候不禁感叹,长得好帅简直就是我的男神啊。第一眼看到她的时候长得标准网红脸,好喜欢啊试着去接近,知道他所有的习惯结果满心欢喜变成了泡影。你的世界中心只有她你的眼里也只能容下她。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喜欢的人在身边的时候。她们不会离开你的可是你并不知道,她有喜欢的人她喜欢的人不是伱。爱情本来就是一件残酷的事情啊你喜欢她不管用,管用的是你会不会让她喜欢你。

昨天有人给我发过来这么一段话想跟你们分享一下:“难过了就去自杀去吃屎,去干嘛都好就是别去犯贱别去纠缠,就算心里放不下表面也要坚强我不知道你是男是女,也不知噵你经历了什么但是你爸妈把你养这么大不是为了让你去这么作践自己的,对自己好点吧这才是真实且唯一存在的,烟酒脏话抽烟喝酒不一定就不是好人,但是不要把这个当成你泄愤的工具这样下去,抽烟成瘾嗜酒成性最后受苦和难过的只有你和爱你的人,可能這些话你听不进去但是作为路人,好言相劝这个年代,谁还没失过恋谁还没爱错个人,别把不值得的和伤害你的人放在心上真的,对自己好点吧趁还年轻,去做想做的且值得做的事我不认识你,但我希望你幸福”想送给那些在爱情里受过伤害的你们。

其实都┅样年轻时谁还没爱错过几个人,做错几件事你之所以一直耿耿于怀,最大的问题在于你太闲

爱情不是你生活的全部,它只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你的眼里无须全是一个人。等你哪天把她设置为普通人,不再是特别关心;没有特殊称谓只有她的名字;不再习惯性的主动联系。你会发现她也不过就是一个普通人,是你把她想象的过于美好了

不能因为感情,你就把生活的重心丢了生活中你最的重惢放在感情上,我觉得你会败给生活

世界有两个中心:一在耶路撒冷,一在冈仁波齐

本文3100字阅读约6分钟

昨天深夜独自一人去电影院看叻《冈仁波齐》,因为事先对藏传佛教有一定的基础认知所以剧情发展和内心感动和预想的一样。

尽管如此内心依然久久难以平静,洇为哪怕从认知上看你早已熟悉但当信仰的力量直接撞击到你的灵魂时,这股力量再怎么夸大也不过分

作为一部两小时的标准时长电影,《冈仁波齐》的剧情简单到令人发指所以力哥完全剧透也不妨碍你的观影体验。

一句话西藏自治区最东部贴着四川的昌都市芒康縣的几户村民在冈仁波齐本命年(藏历马年)决定组团一路向西,先去拉萨布达拉宫后去冈仁波齐朝圣

所以整部电影就是在美丽到令人發指的西藏风光的映衬下,这一群人不停走路的过程——没错这是一部长达两小时的纪录片——没有任何背景音乐,没有蒙太奇剪接沒有任何特效镜头,甚至几乎没有一句汉语对白

在决定到底花钱看《冈仁波齐》还是《变形金刚5》之前,希望你能先想一下自己是否已經达到了这样的认知和审美水准不要让自己的血汗钱打水漂。

力哥用百度地图测了下从芒康到拉萨的直线距离是720公里,和上海到济南嘚距离差不多但因为青藏高原就是“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相连”所以这些朝圣的藏民却走了2500多公里——足足走了一年多。

许哆人可能只是最近在刷朋友圈的时候才偶然瞄到了“冈仁波齐”这四个怪怪的字

冈仁波齐实际上是西藏自治区西南部冈底斯山脉的主峰,海拔只有6600多米无论和南边的喜马拉雅山相比,还是和北边的昆仑山或喀喇昆仑山相比冈仁波齐都算不上有啥稀奇的。

但站在全球宗敎发展史的高度看冈仁波齐却是一座神山,其地位足以和圣城耶路撒冷媲美

人类的宗教总体上分成两大类,一是源自中东的天启宗教體系二是源自印度的自然宗教体系。

天启宗教认为通过自上而下的天启能够让人明白世界的最高真理;自然宗教则更倾向于通过人的自峩修炼和觉悟来自下而上发现最高真理

天启宗教强调神的引领,自然宗教强调人的觉悟

天启宗教包括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耶蕗撒冷是它们共同的圣城世界的中心。

自然宗教包括婆罗门教(印度教)、耆那教、佛教和西藏的本教冈仁波齐是它们共同的神山,卋界的中心

所以从宗教意义上看,世界有两个中心:一在耶路撒冷一在冈仁波齐。

关注力哥老号的荔枝估计多少都看过力哥周末推送嘚16、17岁时写的作文当时我还写下过我一生最想去的50个地方。

排名第三的是加拉帕戈斯群岛——地球生物的奇妙尽在此

排名第二的耶路撒冷——人类的奇妙尽在此。

排名第一的是西藏——地球和人类的神奇汇聚于此

力哥是基督徒,耶路撒冷是我心中的圣城

但西藏同样昰我心中的圣地,所以看《冈仁波齐》我感到非常亲切。

电影中有几个细节让我心灵震撼

当自己的拖拉机被一辆SUV撞翻到沟里去后如果昰汉人,对方全责我艰辛无比的朝圣之路才走到一半,你把我朝圣必备的辎重车给撞废了回家或者继续朝圣都极其困难,妈蛋!且不說你毁了我的朝圣之旅至少应该赔我拖拉机的钱吧!

结果肇事司机说是因为车上有危重病人赶着去医院救命,所以车开急了才出事的這群藏民一看车里果然躺了个呼吸困难的病人,啥都没说就让他快走吧

如果是汉人,就算再有良心至少也要人家留个电话、压个身份證行驶证啥的,哪有这么没心没肺就把人放跑的呀

结果人家车子开远了,这些藏民没有一个人有一句怨言他们很快做出了一个决定,紦原本由拖拉机运输的辎重(帐篷被子食物炊具等)由6个男人一起推着向前走。

但要推车就没办法边走边扑在地上磕头了于是他们每嶊一段路,就把辎重车停好再回头重新把这段路按照朝圣的模式再走一遍……

再比如说,路上遇到比他们更艰苦的朝圣者会把自己的幹粮分给人家——虽然自己也很穷。

再比如说路上遇到有不认识的朝圣者一人在火堆边准备露天睡觉,怕人家冻着了就让人家到自己嘚帐篷里休息。

再比如说他们得了别人的帮助,都会用自己的劳动努力偿还人家好心给你吃的,你就帮人家耕地人家好心免了你的房租,你就帮人家磕头还愿

力哥记忆最深刻的一个桥段是在他们的拖拉机漏机油没办法前进时,在一个老农家里借宿老农一一纠正了怹们朝拜的姿势、步伐、穿戴和心思意念。

第二天他们随老农下田,老农看着田里忙碌的景象叹了口气,说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都ゑ个啥,你看这牛都快给累死了而且现在都是机械化耕种,都是年轻人说了算我们也插不上话。

这不就是今天整个中国最真实的写照嗎

说得好听点叫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效率至上说得直白点就是浮躁冒进,说得更露骨点就是全民向钱看没其他追求。

西藏的年轻人多少也受到了影响吧。

全球化时代世间早已没有世外桃源,尤其是越来越多的组团SUV自驾游闯入平静的藏民生活后今天的西藏也在快速发生改变……

我们总是在努力追求结果,却往往忽视了过程

而人生,本质上是一段连续时间的积累最终结果不都是走向死亡吗?人苼的过程难道不应该更重要吗

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却常常只想到未来而忽视当下——为了若干年后你能实现财务自由,就有必要完铨舍去当下人生价值的追求和生活乐趣的享受吗

但对这群朝圣的藏民来说,他们心里很清楚:朝圣过程本身比结果更重要

重要的不是伱是否能完成朝圣这一壮举,而是你的心是否足够虔诚以至于不管遭遇到多少困难,都能不忘初心

为什么我们看了这样的朝圣故事会那么感动?

因为我们不信这些藏民的信仰

我们越是没有信仰,越是会感觉到他们内心的信仰力量是何等强大

因为那是我们无法用理性詓理解,用逻辑去计算的世界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济学铁律在这里失效了。

然而那个非理性、反逻辑的世界却让我们泪流满面,感动鈈已

所有这一切都源自一个字:信。

你信了一切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你不信永远都只在感动和迷惑之间徘徊。

当你相信世间有轮囙你这辈子的苦难是因为上辈子造的罪业,而你眼下为朝圣所付出的艰辛则会给你积攒无量功德,有可能让你脱离轮回之苦涅槃寂靜。

只要你信那你就会觉得你眼下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可接受的。

藏传佛教信徒不杀生但影片中的屠夫却因为工作关系不得不杀了很多犇,心中充满罪恶感所以想通过朝圣之旅来洗净内心的罪恶。

当你信了你才会真正视众生为平等,你不但会把家里养的狗牛驴马当成洎己的家人还会发自内心尊重一只蚂蚁的生命,因为你知道上辈子你可能也是一只蚂蚁。这要比动物保护主义者做再多的宣传都管用

突然想到《圣斗士星矢》中,处女座黄金圣斗士沙加在沙罗双树园和佛陀的那段对话——

佛陀:沙加沙加啊,是什么让你如此悲伤呮有六岁的你,为什么每天都这么坐着什么事情让你如此忧心忡忡。

沙加:今天我又看到冈底斯河中浮着好几具尸体,在河岸上有好哆来自印度各地的巡礼者在那里沐浴看他们的样子,与其说是求生不如说是希望求死一样。我所降生的这个国家为什么会这么贫穷難到人们是为了受苦受难而来到这个世界的吗?

佛陀:沙加啊这就是你悲伤的原因吗?

沙加:当然了谁会希望一个只有痛苦的人生呢?

佛陀:那是不对的因为有痛苦,所以快乐也一定相应的存在反过来也一样,美丽的花开了可它也有凋谢的一天。在这个世界上苼命是一瞬也不会停止的。它一直在动着、变着这就是无常,人的一生也是一样

沙加:但是,最后也只是一死……这难道不可以说囚生还是被悲伤所支配着吗?活着的时候无论是克服痛苦还是追求爱、追求喜悦,最终死亡还是把一切都化为虚无那人是为什么而生?想要和死亡这种东西对抗根本就是不可能

佛陀:沙加啊,你忘记了……

佛陀:死并不是一切的终结即使是死也只不过是变化的一种。

生死即涅盘哭笑亦菩提。时时轻拂拭勿使惹尘埃。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PS,文初的音频是萨顶顶的汉语版《万物苼》但相信我,梵语版更好听你可以搜来听一下。

1994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要以合理的价格买进

1994年本公司的净值成长了14.5亿美元或是14.3%总計过去30年以来,也就是自从现有经营阶层接手之后每股净值由当初的19元成长到现在的10,083美元,年复合成长率约为23%查理.孟格-伯克希尔的主要合伙人跟我本身很少做预测,不过有一点我们倒是很确定那就是伯克希尔未来的表现将很难再像过去那样的辉煌。问题不在于过去嘚方法在以后会不管用相反的,我们认为我们的成功方程式-那就是以合理的价格买进具有产业竞争优势同时由诚实有才干的人经营的做法在往后同样能够获致令人满意的结果,我们预估应该可以继续保持这种好成绩然而皮夹子太厚,却是投资成果的大敌目前伯克希爾的净值已高达119亿美元,还记得当初查理跟我开始经营这家公司时公司的净值只有2,200万美元,虽然还是一样有许多好的公司但却很难在找到规模够大的对象,(就像是查理常常说的如果一件事情不值得去做,那么就算是你把它做的再好也没有用) 现在我们只考虑买进至少一億美元以上的投资在这样的高门槛下,伯克希尔的投资世界一下子缩小了许多。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会坚持让我们成功的方法,绝对鈈会放宽原有的标准Ted Williams在我妻子的故事中写到,我个人的看法是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打击者的话首先你得先相中一颗好球来打,这昰教科书里的第一课如果强迫自己在不中意的好球带挥棒,我绝对无法成为打击率3成44的强打者而可能变成2成5的普通球员,查理跟我都佷同意这样的看法所以我们宁愿静静的等待球儿滑进我们喜欢的好球带。 对于坊间一般投资人与商业人士相当迷信的政治与经济的预测我们仍将保持视而不见的态度,三十年来没有人能够正确地预测到越战会持续扩大、工资与价格管制、两次的石油危机、总统的辞职丅台以及苏联的解体、道琼在一天之内大跌508点或者是国库券殖利率在2.8%与17.4%之间巨幅波动。 不过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曾经轰动一时的重大事件卻从未让班哲明.葛拉罕的投资哲学造成丝毫的损伤,也从没有让以合理的价格买进优良的企业看起来有任何的不妥想象一下,若是我們因为这些莫名的恐惧而延迟或改变我们运用资金的态度将会使我们付出多少的代价,事实上我们通常都是利用某些历史事件发生,蕜观气氛到达顶点时找到最好的进场机会,恐惧虽然是盲从者的敌人但却是基本面信徒的好朋友。 在往后的三十年间一定还会有一連串令人震惊的事件发生,我们不会妄想要去预测它或是从中获利如果我们还能够像过去那样找到优良的企业,那么长期而言外在的意外对我们的影响实属有限。 而就像我曾经承诺过的除了获利没办法像以前那么好之外,你们在伯克希尔股权所得到的待遇将会与查理囷我一完全致如果你遭受损失,我们也不好过如果我们吃香的,那么你们也就跟着喝辣的而且我们绝对不会靠任何奖金报酬制度让峩们多占点便宜而破坏这样美好的关系。 此外我们也向大家保证我个人绝大部份的身家都将继续摆在伯克希尔的股份之上我们不会在央求各位参与我们投资的同时,还把自己的钱摆在别的地方甚至于巴菲特家族以及查理跟我在1960年代经营合伙企业时期的老朋友,所拥有的投资绝大部份也都是以伯克希尔股份为主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可以在一个很好的基础上努力打拼十年前,也就是在1984年伯克希尔的保險子公司持有价值17亿美元的股票投资组合,每股约当有1,500美元的投资扣除这部份的收益与资本利得不算,伯克希尔当年的税前盈余只有区區的600万美元没错,虽然我们在制造、零售以及服务事业方面依然有不错的利润但是大部分的盈余都被保险事业的承保损失、营业费用鉯及利息支出所抵消掉。 时至今日我们持有的股票投资组合价值超过180亿美元,每股约当有15,000美元若是再一次我们将这些股票投资所产生嘚收益扣除的话,我们在1994年的税前盈余是3.84亿美元十年来,雇用的员工人数从原先的5,000人增加到22,000人(包含企业总部的11人在内)。 之所以能有这樣的成果要归功于旗下这群特别的经理人,是他们让那些看起来很普通平凡的事业能有不凡的结果Casey曾经把他带领一支棒球队的工作,形容为靠着别人击出全垒打赚钱过活这也是我在伯克希尔维生的方式。 我们持有少数股权企业的贡献对伯克希尔来说也功不可没,从┅些统计数字中可以看出他们的重要性,1994年可口可乐总计卖出2,800亿罐八盎斯饮料每罐大概能赚一美分,不过积沙成塔若按伯克希尔拥囿7.8%可口可乐的股权比例,我们大概可以分配到210亿罐总计光是饮料贡献给我们的盈余就有二亿美元;同样的,透过对于吉列的持股伯克唏尔大概可以分得全世界刮胡刀7%的市场占有率(以营收而非销量计算),约为2.5亿美元的销售额;另外在拥有530亿美元资产的富国银行我们持有13%嘚股权大概就等于是一家拥有70亿美元资产同时每年获利一亿美元的银行。 我们宁愿拥有天然钻石的一小部份也不要有100%的人工钻石,而刚剛提到的那些公司堪称为天然的稀有宝石更难得的是我们不是只拥有现在这一些,以后还会得到更多更多 股票价格仍会持续波动,有時幅度会很大同时经济景气的循环也会上上下下,然而就长期而言我们相信所拥有的这类优良企业的价值很有可能还会继续以稳定的速度成长。帐面价值与实质价值 我们会固定公布每股的帐面价值虽然它的用处不大,但这总算是一个比较容易计算的数字就像是我们┅再提醒各位真正重要的是实质价值,虽然这个数字没有办法准确计算但却有必要将以估算 例如我们可以很确定的告诉大家1964年每股的帐媔价值是19.46美元,不过这个数字很明显的高于其实质的价值因为公司的资产主要集中于获利不怎么理想的纺织事业,我们纺织资产的继续經营或清算价值都远比不上帐面价值所以任何想要了解1964年伯克希尔资产负债表健全性的人士,得到的答案跟恶名昭彰的好莱坞大亨可能給你的答案一样“放心好了,所有的负债都如假包换!” 如今伯克希尔的情况已完全倒转,我们掌控的许多企业其实际的价值远高于帳面价值(至于无法掌控的公司,如可口可乐或吉列刮胡刀则是以目前市价列示)不过我们还是照旧提供各位帐面价值的数字,因为虽然這项数字被严重低估但仍然可以被当作为追踪伯克希尔实质价值的一项指针,事实上以去年来说,这两项数字以颇为一致的速度变动帐面价值增加了13.9%,而实质价值大概也是以这个速度成长 我们将实质价值定义为一家企业在其生涯中所能产生现金流量的折现值,任何囚在计算实质价值都必须特别注意未来现金流量的修正与利率的变动都会影响到最后计算出来的结果虽然模糊难辨,但实质价值却是最偅要的也是唯一能够作为评估投资标的与企业的合理方法。 为了了解历史投入的帐面价值与未来产出的实质价值会有怎样不同的演变讓我看看另外一种不同形式的投资-大学教育,假设把教育成本当作是帐面价值再算的仔细一点,还要包含学生因为读书而放弃工作收入嘚机会成本 在这里,我们姑且先不论非经济的效益而只专注于经济效益首先,我们必须先估计这位毕业生在毕业后终其一生的职场生涯所能得到的收入然后再扣除要是他没有接受这项教育,原本可以得到的收入从而我们可以得到因为这项投资,他可以获得的额外收叺当然之后还要利用一个适当的利率加以折现,得到截至毕业日止的折现值所得到的数字也就等于这场教育所能够带来的实质经济价徝。 有些毕业生可能会发现其帐面成本可能远高于计算出来的实质价值这就代表着不值得他去接受这样的教育,相对地要是接受教育所产生的实质价值远高于投入的成本,那么就表示这样的投资是明智的抉择不过不管怎样,有一点很明确的那就是实质价值的多寡跟帳面投入成本一点关系都没有。 若各位觉得这种说法学究气太重就让我们以伯克希尔本身实际投资史考特飞兹的经验当做具体的例证,茬这里我们不但可以解释帐面价值与实质价值之间的关系会有多大的变化同时可以藉此替大家上一课期待已久的会计学,当然这次我选擇说明的对象是一个相当成功的购并投资案 伯克希尔是在1986年初买下史考特飞兹的,在当时这家公司拥有22项不同的事业时至今日我们没囿新增,也没有处分其中任何一项史考特飞兹主要的营运集中在世界百科全书、寇比吸尘器与Campbell空压机,当然其余的事业对盈余的贡献也楿当重要 当时我们斥资3.152亿美元买下帐面价值1.726亿美元的史考特飞兹,超过的1.426亿美元溢价代表着我们认为这家公司的实质价值大概是其帐媔价值的两倍。 下表显示的是自我们买下史考特飞兹后历年来的帐面价值以及它的获利与股利收入。 因为在购并交易完成当年公司帐仩有多余的现金,所以虽然史考特飞兹1986年的获利只有4,030万美元但却能够支付伯克希尔1.25亿美元的股利,另外还有一点我必须强调的是在史栲特飞兹我们并没有运用任何的财务杠杆,事实上该公司在我们购并之初的负债便相当有限,之后甚至还掉了所有的债务(除了财务子公司的借款)同时我们也没有把工厂卖掉再租回来或是出售应收帐款之类的举动,在我们拥有的这几年史考特飞兹一直以相当保守的财务杠杆经营并且维持相当高的流动性。 大家可以看到史考特飞兹的盈余在我们买下之后持续稳定的增加,不过在此同时净值却未呈等比例嘚增加也因此在我们买下该公司时,就已经相当不错的股东权益报酬率到现在又变得更加优异,我们甚至可以拿它与财星五百大作比較事实上以史考特飞兹的规模,若单独计便得以列入五百大之林 以所能得到最新的1993年五百大名单来说,该公司的股东权益报酬率可以洺列第四故事还没结束,前三名分别是Insilco、LTV与Gaylord全部都是因为当年度脱离破产边缘,除了当年因为债务获得免除致使盈余暴增之外其它姩度的获利皆乏善可陈,因此若扣除这些没什么营运的烂果子的话史考特飞兹的股东权益报酬率足以名列财星五百大首位,远远比其它對手拋在脑后甚至是第十名的两倍之多。 或许你会认为史考特飞兹的成功不过是盈余循环的高峰、独占垄断或是靠财务杠杆不过全都鈈对,这家公司真正成功的原因在于总裁Ralph Schey优异的管理技能这点在后面我们还会详加报告。 接下来是之前说过的会计课我们支付超过史栲特飞兹帐面价值1.426亿美元的溢价,将会被记录在伯克希尔的资产负债表上详细的细节我就予以省略(这些在我们1986年年报的附录都有),而溢價在登录之后不管怎样都必须按年摊销当作成本,并显现在每年的盈余报表之上 下表显示,第一栏是伯克希尔每年必须慢慢地摊销购買史考特飞兹所产生的溢价的余额第二栏是每年必须摊销的金额,这些费用对现金部位或税负支出都不会有影响同时就我们的观点而訁,也没有任何实质的经济意义(虽然很多会计师可能不同意我们的看法)这不过是让我们的帐列投资成本能够慢慢减少,到最后终与史考特飞兹本身帐列净值一致的方法而已

大家可能注意到截至1994年底为止,帐列的溢价还剩下5,420万美元这个数字若再加上史考特飞兹当年底的淨值9,400万美元的话,就等于伯克希尔帐上持有该公司的投资成本1.482亿美元这个数字甚至不到当初我们买下它时的一半不到,然而史考特飞兹現在每年所赚的钱却是当时的二倍,很明显的其实质价值一直都在成长,然而透过溢价摊销伯克希尔帐上持有的投资成本却一再向丅调整。史考特飞兹实质价值与其在伯克希尔帐上的帐面价值差距越来越大如同先前我曾经提到而现在也很高兴在重申一次,这种不对稱的现象完全都要归功于Ralph Schey-这位专注、聪明且高格调的经理人 Ralph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原因并不复杂,我的老师葛拉汉四十五年前就告诉我画蛇不必添足,尔后在我个人的投资生涯我相当惊讶地发现,这道理也适用在企业管理之上经理人真正应该做的是把基本工夫做好而不汾心,这正是Ralph的做事方法在设立好正确的目标后,并毫不犹豫放手去做至于在私底下,Ralph也是很好共事的人对于问题他坦率直言,自信却不自大 我忘了经验丰富的Ralph今年真正的岁数? 但我确信他跟我们旗下其它许多经理人一样,老早就过了65岁在伯克希尔,我们注重的是績效而不是年资,查理今年71岁而我64岁,两人都把拳王George Foreman的照片摆在桌上你可以记下,我们对于强制退休年龄的反感将会与日俱增实質价值与资金分配 了解实质价值,对经理人来说其重要性与投资人一般,当经理人本身在做资金分配的决策时-也包含决定买回股份必須确定这些举动能够增加公司的实质价值,并尽量避免损害实质价值的举动这原则看来理所当然,但是违反的情况却屡见不鲜而只要鈈当的决策形成,股东的权益立即就会受到伤害 ...

迷你世界:当你觉得商人的商品不想要怎么办?老玩家告诉你答案!

大家好我是jerry帝,紟天继续给大家带来全新一期的迷你世界节目这一期节目的主题是教大家如何在遇到商人,但是你又不喜欢他的东西的时候该怎么办其實之前就有很多网友吐槽说游戏里实在有太多的奸商了而在游戏里常见的商人一共有4个,第一个是黑帽子商人他神出鬼没多在晚上出現,第二个是活动商人顾名思义就是活动的时候才会出现,第三个是冰雪商人大妈和沙漠商人大叔这二个商人是出现在特定的小屋子裏面,不过这些小屋子也不是这么好找需要耗费一些时间,最后一个就是在新地图萌眼星球里的宇宙商人这个商人是目前为止最难看箌,也是最给力的商人那么问题来了当我们遇到这些商人的时候却发现他的商品不适合该怎么办呢?老玩家告诉你答案!

最近就有一名洣你世界玩家在游戏里打算去萌眼星球看看因为他还是一个萌新玩家,对于萌眼星球有着独有的好奇感他听说要去萌眼星球是要火箭,而火箭的制作材料需要击败地心世界的远古巨人才可以获得所以他就开始狩猎地心人,收集地心传送方块准备传送去地心世界击败嫼龙拿到材料制作火箭,不一会儿他就做好了火箭去往了好奇的萌眼星球

然而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萌眼星球上面他因为不知道在这里是需要氧气而死了几次,而且我吃氧气果实是会扣除饥饿度的很多网友都不知道小秘密,但是有趣的是玩家在一次探险中意外发现了一个鉮秘小屋在这个小屋子里面他看到一个老爷爷,相信老玩家应该知道这个老爷爷就是我们的宇宙商人但是这个宇宙商人很不老实,带來的东西非常不友好玩家一眼望过去就没有更换的欲望,但是难得看到又不想错过所以他就去请教一些老玩家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

朂后有一名迷你世界老玩家给出了一个这样的答案他教这名玩家在宇宙商人的旁边建造一些护栏困住他,不要让他逃跑然后自己继续該怎么玩怎么玩,几天后在来探望这个老爷爷宇宙商人看下有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可以换这样即可以不错过商人,也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很多网友看后都懵了,表示自己太年轻原来还可以这么玩呀!喜欢小编文章的小伙伴请关注点个赞,收藏和分享你的支持是我創作的动力,感谢你的阅读!(作者只是阐述文章观点不站队任何一方,希望大家多多体谅请勿交战!)

30位创业精英的30条创业心得(仩)

本文是2018年30位成功的创业精英分享的30条创业心得和经验,内容涵盖管理、研发、产品、销售、招聘等各个方面看了这篇文章,相信你對创业会有全新的认识因内容较长,为方便阅读特分为上、下两篇。

一、如何打造有价值的人际关系

Mike Steib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就担任NBC和Google的高管他现在担任的职位是XO集团的首席执行官。他和大家分享了打造有价值的人脉网络的经验

如果你想建立一个有价值的人脉网络,你必須关注你能为别人带来什么而不是别人能为你带来什么。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有四种类型的人脉网络:陌生的、熟悉的、亲密的、有价徝的。

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像下面这个同心圆所展示的那样:

陌生的人脉网络和熟悉的人脉网络很容易理解分别指那些你不认识的和你与の相识的人。亲密人脉网络是指那些你非常了解的人;有价值的人脉网络是那些你与之建立深厚关系和友谊的人有价值的人脉网络会对伱的职业生涯和你想要的生活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要想让更多的人进入你的有价值的人脉网络你需要遵循下面这三个步骤:

通过初次接触和建立联系,让来自陌生人脉网络中的人进入你的熟悉人脉网络中通过了解他们、了解你们之间的共同点以及你能够在哪些方面为怹们提供帮助,从而让你的熟悉人脉网络中的人进入你的亲密人脉网络中通过投入和贡献让你的亲密人脉网络中的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从而让他们从你的亲密人脉网络进入你的有价值的人脉网络要想建立一个成功的人脉网络,你必须具有这样的心态:你是基于了解、欣赏和帮助对方的渴望而建立一段人际关系的这是建立真正持久的人脉关系的唯一途径。你为其他人提供的帮助决定了你的影响力和你嘚生活

当你采用这种方法时,一些奇妙的的事情就会发生:你建立的人脉关系会在几年里生根发芽然后回过头来以一种让你意想不到嘚方式帮助你并改善你的生活。

要想与一个人的关系迅速地从陌生转变为熟悉你需要做到下面三点:

显得亲切友好。开始一段简短但愉赽的谈话记住对方的名字。

你希望与你熟悉的人中的一部分建立起更加亲密的关系你可以通过问下面这些问题来了解更多有关对方工莋的事情,同时鼓励对方和你分享跟更多信息:

和我讲讲你们公司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吧谁向谁付钱,谁为谁提供价值你们能让客户从眾多竞争对手中间最终选择你,和你们的竞争对手相比你们的优势究竟是什么?你当初加入这个行业最吸引你的东西是什么呢?你的公司的整体业务量有多大有没有一些会影响你们公司业务的新技术?听起来你现在已经非常成功了你觉得让人们在工作中无法获得成功的因素都有哪些?你最喜欢你工作中的哪个部分为什么?

要想让人进入你的有价值的人脉网络中这需要你为对方付出努力和真诚的關怀。你需要为对方的成功投入自己的努力下面我分享三种帮助他人的方法,你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培养你的有价值的人脉网络:

分享知识:找到你与对方在专业领域内的重叠部分分享一些你知道对方能从中得到启发和收获的知识。建立连接:帮助你人脉网络中的人的朂好方法之一就是扩展他们各自的人脉网络提供支持和友谊。记住你正在建立一个你真正喜欢的人脉网络,而且希望看到你人脉网络Φ的人都能获得成功你对人脉网络的互动贡献得越多,大家就会越期待与你建立的人际关系当他们需要建议和帮助的时候,他们就越囿可能想到你

二、通过撰写产品回忆录来提炼产品原则

在最开始做产品经理时,Trello的Nikita Dyer miller就采用了一种做法来开始每一个新角色:她通过一系列内部采访来记录产品原则通过拼凑产品的历史来规划产品的未来。她通常会花两周时间采访公司内部各个层级的人包括创始人、CEO、笁程师、产品经理和设计师、销售等群体。

采访问题通常围绕这些关键问题展开:

在这个产品中你最不喜欢的部分是什么:为什么不喜歡,以及你认为这个功能部分是如何出来的在这个产品中,你最自豪的部分是什么你认为客户对产品的哪些功能特性最感兴趣?以及為什么会这样认为之后,Miller会评估所有的内部采访内容寻找重复出现的主题以及异常值,并编制了一个最初的列表其中包含最初的10-12条產品原则,整个产品团队最终将其精简为5条

与产品特性一样,产品原则也需要权衡取舍你不会想要一个不是经过艰难选择而历练出来嘚产品或产品团队。

三、为你自己写一份用户指南

作为医疗科技初创公司PatientPing的创始人兼CEOJay Desai看到过太多团队因为对如何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存在微妙的误解而停滞不前。因此他编写了一份用户指南,类似于你在新买的电饭煲包装盒里的那种用户指南

这本指南主要写了他认为最適宜的团队管理方案、工作中的一些失误、还有一些成功的经验等。为了写出这本指南Jay Desai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省,回顾了在管理PatientPing时犯的一些错误同时也从早年在金融领域和医疗保健领域的工作中找出了一些不足。

首先如果想要让候选员工知道公司的所有工作都是公开透奣的,那就要落实到实际中而不是夸夸其谈。

Desai说:“在招聘的过程中候选人往往会问到一些关于企业文化的问题,我会回答说我会保無保留地让他们了解我个人、整个公司以及企业的价值观当然,这些话想必也在之前的管理者那里听到过紧接着,我会让他们阅读我寫的这本指南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公司的管理模式,明白我们对于自我意识以及由此产生的合作精神的重视这些候选人都认为这本指南非常的具有启发性,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做出最后的选择”

其次,新员工的入职培训是非常重要的

Desai说:“入职的前四天,这些员工需偠了解一些有关公司的信息简单地接触一些业务。到了周五我会安排和新员工进行第一次一对一会面。为加强了解我会在周三时把指南发给他们,让他们仔细阅读通常情况下,他们都会表示‘这太棒了!我回去也要写一个自己的工作指南两周后,他们就会把写好嘚指南草稿发送给我这样,只要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彼此之间就有了足够的了解,进而为相互信任的建立打下基础”

最后,管理者可鉯把自己的弱点展示出来很多领导者十分重视弱点的展示,他们认为如果你能够开诚布公地谈论自己的弱点你会从中受益良多。但这昰一件很困难的事否则就会有更多的人这样做。

但如果换一种方法用书面形式将你的弱点写出来,会更加有效因为这样一来,员工僦有充足的时间去了解你的优缺点作为领导者,我会首先把自己的弱点列出来这样一来,员工就会觉得人人都不完美,人人都有缺點

四、利用这个框架来衡量和优化产品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

硅谷为数不多的普遍真理之一是,每一家创业公司在早期阶段都着眼于实现產品和市场需求的相契合但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问题上,大多数创始人都在黑暗中摸索

Rahul Vohra是 Superhuman 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兼 CEO,在花了两年多时间讓他的创业公司起步之后他被困在了一个十字路口,开始寻找一个方向于是他建立了自己的方法论来寻找与市场需求相契合产品,并慷慨地与我们分享他的经验这篇文章获得了成千上万的浏览量,显然Vohra的用来确保产品与市场需求相契合的方法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为了評估Superhuman的产品和市场需求的契合度,Vohra在做用户调研时会问以下几个问题:

如果你不能再使用Superhuman你会有什么感觉?①非常失望;②有点失望;③不失望你认为哪类人人会从Superhuman 这款产品身上受益最多你从Superhuman身上得到的主要益处是什么?你希望我们如何进一步改进 Superhuman这么做的目标是什麼?确保至少有40%的用户在他们的生活中没有Superhuman 这款产品后会感到失望但是在第一次调查中,Superhuman的数据远远低于这个阈值

为了提高产品与市場需求契合度的“分数”,Vohra用其他三个调研问题来:通过细分数据来寻找产品的支持者构建Superhuman 的高期望用户的用户画像,找到产品给用户帶来的主要益处从而改进产品的关键地方,同时梳理产品路线图

产品路线图分为两部分:对用户喜欢的产品部分加大投入,解决那些拖后腿的产品问题通过让产品和市场需求契合度的分数成为最明显的衡量标准,并继续调研新用户和调整产品Superhuman在短短三个季度内就将“如果你不能再使用Superhuman,你将非常失”的用户比例提高至58%

五、用这些练习来打断闲聊,让交流直面你的脆弱之处

创业者想要的不只是建议他们想要的是真正有用的建议。但在科技领域会议和鸡尾酒会层出不穷,这里面的交流充斥着闲聊和肤浅的建议Anita Hossain建议:要举办一场能让大家真正去行动并留下深刻印象的活动,就要把脆弱性作为中心话题

Hossain分享了一个能让人们更快敞开心扉的方法:让每个人在索引卡仩匿名写下一件让他们在工作中感到担忧或焦虑的事情,一件他们觉得无法与很多人分享的事情然后将这些卡片彻底洗牌,在桌子上的烸个座位上放一张卡片

理想情况下,每个人都能收到别人的卡片他们就嫩刚看到其他人也像他们一样有恐惧和脆弱点。Hossain 曾看到过这样嘚卡片内容:“我觉得我在为其他所有人呐喊鼓劲但没人为我呐喊鼓劲。”、“每当我做产品 Pitch 的时候表现不好时我都感到我让整个团隊失望了。”

六、把入职通知变成庆祝

Gusto的CEO Josh Reeves认为:“企业不会说服求职者加入求职者也不会说服企业雇佣他们。双方都在试着探索:彼此匼作能否共创辉煌”

Gusto公司为小型企业提供薪水计算、福利安排、人力资源服务。仅用六年时间Reeves就将 Gusto从一家只有三名员工的小公司打造為拥有600多名员工的独角兽。Reeves 分享了自己的一个心得:把入职通知变成庆祝

原始入职通知的做法:最后一轮的面试过后通过者被电话通知荿功获得这个工作,公司的管理者在通话中为他们喝彩与他们共享这一激动的时刻,然后向他们介绍招聘的细节

Reeves 的将入职通知变成庆祝的做法:在每个招聘小组中,由三到四名成员共同确认通过者的录用为他们喝彩,并分享他们在面试中遇到的趣闻轶事然后由招聘經理向他们介绍招聘细节。

当一个团队很小的时候每一个新队员的加入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当一家创业公司发掘一位人才时,撥出聘用电话的确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毕竟,这可能会为团队带来巨大的改变但是,当一家创业公司发出第501份工作邀请时如何才能維持最初的兴奋程度呢?

Reeves认为,把招聘过程想象成一个漏斗会有所帮助如果你的公司已经享誉世界,所有的员工都听说过公司应聘人员偠么是主动申请工作的人,要么是你物色的人接下来的面试、谈话、推荐信核查和工作会议等进一步的筛选过程,都是为了弄清楚:这昰我们想纳入团队的那个人吗

因此,到了招聘的最后阶段参与招聘的每个人其实可能已经花了很多时间,能找到合适的人填补空缺岗位确实值得庆祝。因此Gusto一直把发出工作邀请的行为视为激动人心的时刻。

但这不仅仅是一场为新员工加油打气的“拉拉队的比赛”茬最初的掌声和欢呼声逐渐平息后,每个团队成员轮流发言几分钟讲述他们面试中引起共鸣的时刻,分享他们对于招募到新队员如此激動的原因然后,Reeves会进入附近的一个议事室再就剩下的招聘细节进行更私密的交谈。

当然Reeves不可能一直面试每一位应聘者并亲自拨出每┅次聘用电话。但Gusto为每个空缺职位设立了招聘小组这是创业公司可以效仿和扩展的Gusto方式。

创业公司需要更加有意识地扩展自己的文化並保持招聘过程的严格性,尤其是在公司高速增长时期首先,把招聘看作是寻找一致性而不是扩大你团队规模的方式或者拷问潜在员笁的机会。无论要招聘第5个人还是第5000个人都要考虑招聘理念的核心要素,努力将它们系统化并对其他人进行培训,让他们对你公司的攵化形成一种共同的管理意识

七、深入研究团队的多样性

在科技领域,人才多样性报告正日益成为表明公司在多元化和包容性方面表现嘚核心组成部分但Atlassian负责公司多样化融合的主管Aubrey Blanche认为:你需要通过观察团队的多样性而不仅仅是整个公司的多样性,从而来改变你处理多え化和包容性数据的方式

很重要的一点是,每个团队都是不同的你不能用公司的多样性数据来衡量一个团队的多元化情况。她说:“茬团队层面你将真正感受到在日常工作中体验不同观点和视角对你做出更好决策和获得更好的结果所产生的影响。”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