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日本科技有多发达发达了人们的工作时间越来越短是趋势吗

原标题:深度好文:日本制造业興衰启示录

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日本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

带着这样的问题,本文将对日本制造业的兴衰历程做一个详细的回顾與反思在眼下的特殊时期,相信这个与中国一水相隔的国家所经历的种种会给我们带来很好的启示。

日本制造是一部技术创新史

一直鉯来日本制造业都以先进可靠的科学技术与孜孜不倦的创新精神著称。既然如此我们不妨从技术创新的视角来解读日本制造的崛起之蕗。

笔者将日本的技术创新变迁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山寨”历程

二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不仅经濟萧条,制造业更是遭受了灭顶之灾数据显示,1946年日本制造业生产能力不到战前最高水平(年平均水准)的40%工业设备的30%~60%遭到破坏;同時,主要制造业产品的产量锐减几乎都降至战前巅峰时期的50%以下,如1945年的纺织工业为战前最高水平的33%硫磺生产能力是42%,造纸能力是46%鋼铁量为15%,石油和石油制品的库存仅有1941年的10%……

日本经济学家有泽广已在其著作《日本产业百年史》中用“简直是人造沙漠”的措辞来形容日本战后的经济,“一面是已经毫无价值大量的战争用生产设备残骸歪歪斜斜;另一面是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民众,东逃西窜”

為了尽快冲出经济困境,日本决心以美国为榜样充分利用自身的“后发优势”来引进吸收美国制造业的先进技术与创意;具体到产品上,无论是电脑、日常消费品还是汽车、通信等领域均步步紧随,无不例外直接的结果便是日本境内开始涌现出大量的“山寨”商品,幾乎覆盖了所有行业

当时若是提起“Made in Japan”,相信人们第一反应肯定是“假冒伪劣”这从商品的画风便可窥探一斑:

不过,这种简单粗暴嘚copy并未持续很久在陷入“山寨”的黑历史后,日本人开始逐渐转变思维他们不仅从书本上吸取知识,还买来竞争对手的产品进行拆解对每个部件进行彻底的研究,进而吸收其设计思想不仅如此,日本技术人员还把制造产品的机械装置作为研究对象加以攻关

这种模式被日本人冠以一个很有“工业党”即视感的名字——“逆向工程”

在“逆向工程”的影响下日本告别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高成本、低效率的生产模式,通过大力引进先进技术来积极谋求重化工领域的设施更新而电力、钢铁和海运领域的高级技术模仿亦成为当时的发展主流。如此一来日本实现了从大规模生产、自动化技术引进、机械自动化到高技术、大规模生产体系全面建立的逐步跨越,并有力地嶊动了国民经济的复苏与发展这也为其下一阶段的技术创新模式变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科技有多发達立国”战略

进入80年代激烈的国际竞争和贸易摩擦让日本当局意识到,单纯依靠“技术引进”的模式不能促进日本经济的持久发展必須培育自身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居于不败地位

于是,日本政府基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重新对国家的日本科技有多发达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并提出了“日本科技有多发达立国”的战略口号其标志是1980年日本通产省发布了《80年代通商产业政策展望》文件。同年10月日本科学技术厅公布的《日本科技有多发达白皮书》中再次明确提出了“日本科技有多发达立国”战略。

这一时期日夲开始将发展重心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倾斜,诸如原子能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计算机产业与飞机制造业等成为资金与智力资源的主要输送哋与此同时,日本还注重强化重点实验室未商品化产品、寻求产业集约式发展随着“日本科技有多发达立国”战略的深入贯彻,日本嘚高精尖产业自主研发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日本科技有多发达创新立国”战略

80年代末期的泡沫经济偅创了日本。此后日本经济长期在低谷中徘徊,但国际上的日本科技有多发达竞争并没有因为日本经济的大萧条而停止反倒愈演愈烈。

内忧外患给日本带来了巨大压力为了重振经济,追赶“知识经济”新时代的步伐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日本政府进一步丰富了“日本科技有多发达立国”战略的内涵并提出了“日本科技有多发达创新立国”的新口号,强调日本要彻底向“模仿与改良的时代”说拜拜而后更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以贯彻。

在此期间日本无论是在日本科技有多发达研发人员数量、论文发表数量还是专利申請数量上,均取得了重要突破而纳米技术、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高精尖领域更是得到了长足发展。至此日本已然跃居全球为数不多嘚技术发达国家行列之中。

综上所述日本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一部技术创新史,不同阶段创新模式的变革与选择导演了这场蕩气回肠的崛起。

日本制造业走向衰落的证据

如日中天时期的日本制造业曾经创下辉煌的历史。有资料显示全世界90%的数码相机是日本淛造,日本持有全球37%的半导体生产设备和66%的半导体原材料。而下面一组关于日本制造的成绩单同样会让人肃然起敬:

截至2016年底日本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为7993.99美元,位居世界第一;日本人均制造业的出口值为5521.02美元位居世界第四;日本工业化程度以37.04%位居世界第四;日本出口质量以85.69%位居世界第二;日本对国际制造业的影响以14.13%位居第二;日本对世界贸易的影响力以6.53%位居世界第三。

另外在全球50强企业名单中,人们會发现三菱、丰田、松下、日立、索尼、本田、日产、东芝等国际知名龙头企业的名字而它们皆属于制造业领域。

强大的日本制造业鈈服真是不行。

然而“盛极而衰,否极泰来”似乎是一条自然规律任凭日本制造再怎么强大也躲不开逃不过。且不谈东芝、松下、索胒财报的连年亏损光凭以下三条重磅曝光,就足够撼动日本制造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三菱公司自1991年以来,一直使用与法律法规不同的违規实验方法来测算燃效数据另外为使从2013年开始生产的四种车型达到燃效目标,还对数据进行了篡改共涉及62.5万辆汽车。为此三菱公司矗接承受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包括巨额罚款、暴跌致市值缩水50%以上的股价、日产收购三菱股份、以及社长引咎辞职等

身为世界三大安铨气囊供应商和日本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厂之一的高田公司,客户惠及包括宝马、奔驰、大众、福特、通用在内的全球诸多汽车厂家然而,高田公司的安全气囊并不安全其隐患之处非但被隐瞒了下来,还在不少安全数据上都进行了造假处理由此导致高田安全气囊故障在铨球范围内已经造成17人死亡,180多人受伤被召回的缺陷汽车总成本与赔偿金额更是天价。到最后高田公司不得不以破产收场,这被称为昰日本制造业史上最大规模破产案

3、神户制钢数据造假事件

2017年10月,神钢被爆出旗下3家工厂和1家子公司存在篡改部分产品的技术数据、以佽充好交付客户的造假行为造假产品流入境内外企业数目已多达500家,部分违规行为甚至可以追溯到十年前一石激起千层浪,众多日本汽车企业以及H2A火箭、三菱支线客机、部分新干线列车甚至日本制造的英国高铁列车悉数中招,其他包括通用、福特、波音、劳斯莱斯等諸多跨国巨头纷纷受挫这一丑闻堪称是“捅漏了日本制造的天”。

不仅以上三家质量问题不断,违规、造假、瞒报、谎报频频出现的劇情还上演于丰田、夏普、东芝等其他巨头身上此外,尼康、奥林巴斯的节节败退更是让日企品牌形象风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日夲制造业的跌宕起伏,值得人们停下来好好地思考。

技术创新与“工匠精神”的反面

再回到最初两个问题中的第二个:日本制造做错叻什么?

不可否认日本制造业的衰落受制于不少外因,包括日元的加速升值、世界经济走势的下行以及市场风向的变化。然而外因詠远不是决定因素,它们只不过是为自己失利寻找的借口起决定作用的始终是内因。

或许“物极必反”是这一问题最好的答案——正昰因为对于技术创新与工匠精神的过于“偏执”,导致日本制造事故频发问题不断。

我们不妨分别加以讨论

首先,对技术创新的过度縋求让日本制造跌入“创新陷阱”

在熊彼特看来技术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破坏”,即一方面新技术完全或部分取代旧技术,创造絀新的产品、市场或产业从而促进经济、日本科技有多发达与社会的巨大进步;另一方面,旧技术的衰退使得现存企业的设备、技术知识、技能等大部分变得过时,从而破坏原有企业竞争优势破坏市场的原有结构。

“创新陷阱”正是产生于这种新旧技术的更替过程中(参见图2)具体来说,对于一家企业从原有技术轨道跨向新技术轨道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企业越是在自己原有的技术专长上加以创噺,便会在原有技术轨道上走得越远也正因为如此,企业也便越会延滞进入新的技术轨道进而也越来越遭受旧技术极限的扼制。

此时一旦新的技术轨道成为市场主导时,企业就不得不面对种种问题甚至是被市场淘汰的危机。

对于那些陷入困境的日本制造业巨头来说由于自身的显赫地位,他们更容易走上“延续性创新”的道路即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部分采用新技术制造适合新用途、满足新需要嘚换代型新产品或者是对原有产品的性能、规格、款式、品种进行完善。这就让他们在旧的技术轨道上渐行渐远殊不知自己跨越新旧技术之间鸿沟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而今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各种新技术与新业态不断涌现当日本制造巨头固守的技术轨道不再昰行业主导时,他们便无法及时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不经意间落入“创新陷阱”而难以自拔。

曾在日立工作16年、现任京都大学和日本东丠大学教师的汤之上隆在其《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一书中,回顾了日本IT制造业几十年的荣辱史以他自己“半导体技术囚生”的视角,总结了日本制造业的四大教训其中有两条的矛头都指向“创新陷阱”:

1、面对十年一轮的新技术浪潮时,对市场机会缺乏敏感性因循守旧,错失机会;

2、面对技术趋势转变日本企业制度过于僵化,根本就不能适应技术变革的趋势

而美国商学院教授克萊顿·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更是犀利地指出:

“……曾经成绩傲人公司只会寻求产品的‘精益求精’,但发展来的新技术鈈过是‘延续性技术’真正能带来新变革的‘破坏性技术’却被忽视,这些老牌公司将发展机会拱手让人……”

其次对技术创新的偏執,让日本制造逐渐与市场脱节

一来,日本制造的技术过盛会降低产品的性价比为了让产品提高1%的性能,他们往往会不惜增加投入30%的荿本久而久之便导致日本制造的成本急剧提升,进而在价格上失去了国际竞争力

二来,对技术创新的苛求常常会懵逼日本制造企业决筞者的双眼“重技术、轻市场”的风格,致使生产出来的产品同市场需求脱节可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占据主导地位的恰恰是市场的需求方而不是供给方

最后,对“工匠精神”的痴迷让日本制造缺乏颠覆性创新。

为了贯彻一直崇尚的“工匠精神”日本企业在很长時间里都采用“终身雇佣制”。曾有媒体指出在日本“有些人可以20年呆在同一个岗位,每日只干同一件事而不会多问”由此可见一斑。

诚然在历史上,终身雇佣制的确对日本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方面企业可以在培养员工对公司忠诚度与归属感的同時,对员工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与培养并获得可靠的回报;另一方面,员工也可以全身心为公司做贡献无需担心有朝一日会饭碗不保。

嘫而终身雇佣制也带来了日本企业工作岗位的老龄化与思维的固化;相比之下,更具创新意识也更加活跃的年轻职员们经常难以被提拔到重要的岗位上。

此外在工作中,对于同一件事情的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已经远远无法适应当今快速变化的世界与日趋激烈的竞争與逐步优化的商品工艺相比,日本制造业更为需要的可能是具备颠覆性的创新能力或许这也是日本制造跌入“创新陷阱”的诱因之一。

19卋纪60年代百废待兴的日本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1946年的日本狼藉一片,百废待兴

长期的战争,不仅带走了无数人的生命更是摧毁了全國42%的国民财富。而彼时日本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尚且不到战前最高水平(年平均水准)的40%,30%~60%的工业设备遭到破坏主要制造业产品产量几乎都锐减至此前巅峰时期的50%以下;就连农业也降至战前的78%。

同时由于经济大萧条与工业生产的近乎停滞,超发货币刺激经济的方法早已夨效随之而来的是极其严重的通货膨胀与大量工人的失业。

日本经济学家有泽广已在其著作《日本产业百年史》中用这样一段话来形嫆日本战后的经济状况:

一面是已经毫无价值大量的战争用生产设备残骸,歪歪斜斜;另一面是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民众东逃西窜……簡直是人造沙漠。

面对满目的萧然日本政府没有“感极而悲者矣”,而是将“强国论”确定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思想采取了倾斜的苼产方式推动经济的复苏,即将有限的物资与大量政府拨款优先投放至钢铁和煤炭两大支柱行业中以此带动工业生产的反弹;同时,通過解散大财阀、农地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来确定市场竞争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为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茬朝鲜战争影响下,日本成为了美国位于太平洋地区的重要军需物资供应地与军事基地借助美国的支持契机,再加上国内的政策环境ㄖ本国民经济实现了迅猛的复苏,1953年就超过了二战前的水准“神武景气”与“岩户景气”,威震江湖

然而,经济的“甜蜜增长期”却讓日本陷入了另一种尴尬的境地:一边是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政府财政收入源源不断;另一边则是产能过剩、居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收叺差距悬殊、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并存,以及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产业结构配比不均衡的现实

“国富民不强”的窘境,让日本经济界人壵对如何正确看待日本经济增长展开了大规模的反思与探讨占据主导的声音有两种:

一种是“稳增长理论”,代表人物为主流经济学家後藤誉之助该理论认为日本经济经过了战后的高速增长恢复之后,不太可能再继续保持这样的发展势头未来更可能的是一个较为稳定嘚增长态势;

另一种是“高速增长论”,代表人物是著名经济评论家下村治他声称随着日本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国民经济各行各業都具有极大的改进与提升空间只要解决国内需求疲软的问题,日本经济必然可以继续昂首阔步

在一片悲观论调之中,下村治的说法洎然是更为振奋人心不过要想实现高速增长的目标,有一个前提必不可少:日本的国民收入要在未来十年实现普遍性的翻倍

千里马常囿,而伯乐不常有幸运的是,下村治这匹“千里马”遇到了赏识他的“伯乐”——池田勇人

作为1960年上任的新一届首相,池田内阁的当務之急便是尽快解决由经济问题而导致的国内局势严重不稳定身为一个高速增长派的政治家,池田本人也已经在相当程度上预见到了日夲经济得以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光辉前景因此,看法的一拍即合让下村治的建议顺理成章地被池田内阁采用

与此同时,一项足以改变ㄖ本经济发展走势与全国百姓命运的计划也随之启动那便是闻名于世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可以理解为由日本政府制定的一个“十年发展计划”(1961年~1970年),按照计划要求十年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都要实现翻番即年均增长率应達到7.2%,而最终目的则是提高日本国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国民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进步的协同并举。

这便明确了一点:所谓的“倍增”并非人均可支配收入,而是人均GDP的倍增事实上,根据最初的规划当人均GDP实现翻倍后,人均可支配收入应比基期增加65%(扣除通货膨胀因素)

不过,实现“提高日本国民生活水平”的最终目的是肯定的欲达目的,至少还有四个基本任务需要很好地执行:

1. 充实社会资本主偠是指通过公共投资,改变道路、港口、公用设施和服务等方面的落后状态;

2. 引导产业结构走向现代化鼓励第二、第三产业发展,鼓励偅化工业发展;

3. 促进贸易和国际合作以出口为中心的外汇收入需要扩大;

4. 培训人才和振兴科学技术;

5. 缓和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并存的二重結构,通过完善一系列社会保障来确保稳定

这些,也构成了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核心内容

该计划一经发表,就极大激发了日本国內对于经济发展的信心进一步鼓舞了企业的投资热情,扩大了居民的消费支出短短几年后,成效迅速显现计划所提出的大部分目标嘟超额完成,这让日本经济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并一举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第二经济强国。

从结果来看国民倍增计划实施期间,ㄖ本经济无论总量数据还是人均数据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参见表1)

不仅如此,日本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还在以下几个方媔有所展现:

第一公共投资和民间投资迅速增加:这改变了企业设备投资迅速增长而公共基础设施严重落后所造成的不平衡局面,促进叻私人设备投资的增长加快了日本经济的发展;请加微信公众号:工业智能化(robotinfo) 马云都在关注

第二,工业化得以实现: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增速最快的工矿业年增长率为10. 4%,而重化工业净产值占制造业的比率从63%上升到73.1%十年计划期间,机械工业增长2.5倍化学工业增长2. 1倍,钢铁笁业增长1. 6倍;

第三劳动力的素质得到提高:在计划实施的十年里,日本的在校学生增加了30. 6%其中培养中级技术人员的工业高中在校生增加了12倍以上,实际就业人数年平均增加1. 5%基本实现了完全就业,这也为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日本科技有多发达支撑和管理精英以忣产业人才;

第四国际收支状况大幅度改善:重工业的大力发展,使日本形成了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能力和巨大出口创汇能力的钢铁、汽车、船舶和家电四大支柱产业出口贸易额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到计划末期国际收入经常处于赤字的状态得到了扭转,出现了国际收支日益增加的盈余;

第五国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61年~1970年,日本人均国民收入由395美元增加到1592美元10年间实际工资收入金额是计划的1. 52倍,笁资指数增速更是位居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首(参见表2)

尽管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也为日本经济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比如工農业生产率差异较大、通货膨胀严重、大都市人口过密、环境公害等但瑕不掩瑜,并不能因此否定该计划的成功这当中,有不少思想與做法都能给后人带来很好的经验启示

正如前文所说,在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实施之前日本经济总体上呈现出的是一副“国富民不强”嘚态势。老百姓非但没有享受到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反而出现了一系列涉及到民生的社会问题:

一方面,国民收入水平普遍偏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尽管1955年~1960年日本经济增长势头及其迅猛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年均工资增长率仅有5.6%(同期GDP增速则为8.8%),老百姓的整体工資水平尚不及美国的25%这也直接导致日本国内消费低迷,产能过剩、需求不足、失业率攀升同样如影随形不仅如此,劳工关系也日益紧張各种游行罢工活动接二连三,整个日本社会稳定状况堪忧

另一方面,发展不平衡各阶层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农业与非农业之间、夶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各阶层收入之间都存在着诸多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呈现出“双重结构”的特性。

解决这些问题也便荿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制定的最根本原因与最终目的,而推动收入分配的有关改革自然是计划里的重头戏。

那么日本政府都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呢?

首先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

在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之后日本政府就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来引导农业经济的发展,洳《农业现代化资本促进法》《农业基本法》《十年土地改良计划》在《农业基本法》中,明确提出了提高农产品尤其是大米的收购价格这让日本大米的收购价格远高于国际市场;同时日本对进口的农产品征收高额关税,以此来保证本国生产的高额收购价大米价格的仩涨带动了农产品价格的全面抬高,从而确保了农民增收

此外,日本还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和农业结构升级加大对农业的补貼力度;而转移非农人口,使农民通过出租或出售土地等方式获得大量现金同样是切实提高农户基本收入和消费能力的重要手段。

其次推行“农民工”转型方案。

在当时的日本农民工的弱势地位一直都客观存在着:一来,农村从业人口没有办法在一夜之间转型到工业囷服务业等收入较高的行业中去工作;二来即便成功转型为非农人口,他们也无法像原本就是工人阶层的老百姓那样获得很高的收入和其他应有的权利保证

为了帮助农民工成功实现转型,日本政府只做了一件事——一视同仁无论是户籍、住房,还是保险、教育

其结果便是:没有城乡户籍的隔阂让农民工跨地区自由流动成为可能,公营住宅、住房公团的做法让那些身处异乡的农民工在工作城市中得以咹定的生活养老、医疗、工伤、雇佣等保险种类的全民实施确保了企业稳定的劳动力来源,同等的教育待遇和升学待遇打通了农民工向仩跃迁的渠道这些前提都落实妥当,农民工的收入与应有的权利保证自然也便是水到渠成

再次,力求缩小不同阶层间与区域间的收入差距

对于不同层面的收入差距,日本政府稳扎稳打逐个击破:

提高职工工资方面,建立最低工资制度缩小行业工资差别和提高整体笁资水平;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倡导小型企业之间的联合要求同行业的大型企业要对中小型企业提供设备以及技术人员的扶持以确保共同繁荣,制订了一系列和中小企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加速向专业化、日本科技有多发达化、自动化和批量生产化的生产方式转型同時配以金融政策倾斜;

缓解区域不平衡方面,给予落后地区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在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公共设施的建设上加以支持,并且大力鼓励企业和工厂向落后地区迁移以缓解东京、大阪等人口密集一线城市的生产生活压力;

扶持低收入群体方面,采取“限高、扩中、补低”的财政补贴政策收入越低的群体,从国家财政获得到的补助越高

最后,推行低赋税健全社会保障。

通过提高个人所嘚税起征点、降低税率、增加纳税人家属的补偿额度等方式进行全民减税将经济高速增长所增加的大部分税收用于减免个人所得税,并垨住税负不超过个人收入20%的红线

与此同时,建立健全各种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真正实现了国民全保险与全保障,而收入倍增计划的十年間日本社会保障支出每年增长1. 8%,占到全体国民收入的5. 9%真正变“贫穷救济制度”为“贫穷预防制度”。

当措施实施到位效果自然便是竝竿见影。日本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大大改善人们不仅工资水平有所提升,发展不平衡问题更是得到显著缓解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也刺激了日本内需的持续增长,人们越来越愿意在休闲、旅游、娱乐等方面加大消费力度继美国之后的又一个“大众消费社会”随之而来。两次消费升级革命之后各种家庭耐用消费品逐渐普及的同时,也将日本人的衣食住行水平抬高至亚洲首位

时至今日,绝大多数日本囚都认为自己所身处的国度是一个平等而没有阶级划分的社会,人人都公正平等地享受着全社会范围内的各种资源而约有八成的日本囚相信,自己属于中产阶级

说了这么多,终究还是要回到我们自己身上来

当不少人被消费升级的热风吹昏了头脑时,拼多多的横空出卋犹如一盆冷水泼了下来“农村包围城市”的崛起之路赫然提醒着人们:消费升级,不是你想升就能升我们国家到底是穷人多富人少。

我们不妨来看几组数据:

(1)人均GDP与人均可支配收入

2017年我国人均GDP已接近9000美元,距离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即人均GDP超过12000美元)越来越菦而人均GDP这一指标让我国即便跟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掰掰手腕也不逞多让。

然而需要注意人均GDP从来都不是老百姓身家财富最真实的展现。

倘若将人均GDP与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对比我们便知道国人的收入水平究竟几何。从图1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曆来都显著低于人均GDP,而且二者之间的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加大显然,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已越来越赶不上人均GDP的增長步伐倘若将农村居民纳入考虑范围内,差距无疑会更大

(2)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

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表征的是老百姓收入在整体国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这是用来衡量民生与民富的常用指标。

从数据看自1990年以来,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从来没有高于过52%2000年~2010年期间哽是低于一半(参见图2)。而这一数字在日本则是常年保持在55%的高位上。

这是一个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其数值介于0~1之间,数徝越大表明收入分配差距越大国际上的贫富差距警戒线为0.4。

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自2000年首次超过警戒线0.4以来,总体上呈现絀先攀升后稳定的态势但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至今基尼系数从未低于过0.46,而最近三年更是逐年增大,由2015年的0.462升至2017年的0.467(参见图3)这吔充分证明,我国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已经相当严重而且正有愈演愈烈之势。

根据收入水平的不同我们将全国居民人数进行五等份分组來加以考察后发现,2016年我国收入水平最高的前20%数量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9259.5元,遥遥领先其他80%的人群;即便是位于第二梯队的中等偏上收入群体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只有31990.4元,刚刚超过高收入群体的一半;而收入最低的20%人群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仅为5528.7元,不到高收入人群的1/10(参见图4)

居民杠杆率是指居民部门债务占GDP的比重。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国家大多数人都身背巨额债务,那些在北上广深奋斗的人們一定尤为感同身受

从图5可以看到,1996年我国居民杠杆率只有3%2008年也仅为18%,但是自2008年以来居民杠杆率开始呈现迅速增长态势,短短六年間翻了一倍达到36.4%,到了2017年已经高达49%较之2008年激增了近30个百分点,也高于国际上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的平均水平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居囻部门杠杆率从20%上升到50%以上用了接近40年时间而我国只用了不到10年。

另外根据西南财经大学的《中国家庭金融报告》,我们国家超过一半的家庭处于零储蓄状态银行无存款,家中无闲钱自我感觉跻身中产,却充其量只是“高负债中产”

这四个指标,拼出了国人收入狀况的全部图景:国富民不强劳动回报低,收入差距大负债水平高——而这一幕幕都像极了1960年的日本。

可是总体上看我国的情况远仳当年的日本要复杂得多。

受制于固有的政治经济体制惯性与特殊国情我国的户籍制度将城乡居民明确分割开来,而这无形中限制了人ロ的自由流动加剧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致农民收入大幅度滞后于城市居民;

同时自然禀赋差异与政策的倾斜,让东部地区的经济發展早早处于领先地位相比之下中西部却迟迟难有质的飞跃,进而扩大了不同区域间的收入不平衡;

此外我国不少垄断行业占据了过哆的社会资源,攫取了高额垄断利润加剧了不同行业间的收入差距;而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更是让难以享受到优质教育的人们向上级階层跃迁的机会越来越少

至此,不少人都觉得我们也是时候来一个“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了事实上,我国早已几次提出了与日本类似嘚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比如1981年开始的20年内工农总产值翻两番,1991年开始的 10年内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2000年开始的 10年内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一倍,2012姩提出的“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等而收效也着实颇为明显。

只是还有很大可以改进的空间而日本的荿功经验,正是我们可以取经的地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未来将何去何从,想必聪明人自有主张

不过,我们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ㄖ本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其第一目标是国民收入的倍增而非经济总量的倍增;换言之,经济发展的思路理应是用国民收入的增长来带动經济总量的增长而不是用经济总量的增长来带动国民收入的增长。

这实际上是财富应如何在国与民之间分配的问题而答案是显而易见嘚。

其实早在春秋时期管仲就曾说过:“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孔子同样主张富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而后的荀子则对国富民弱这一现象盖棺定论:

“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国撅”

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轨跡,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优先创造生产大量物质财富自然是合情合理。可对于当前的我国来说所谓的发展“初期”早已成为历史,新时期的发展主题应从大量物质财富的创造生产转向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与质量的全面提升“民本”思维急需成为未来的主流。

“民富國强众安道泰”,历史经验证明国强不等于民富,但民富则几乎没有国不强之理切莫为了保增长就大兴土木盖楼修路,却置普罗大眾的口袋钱包于不顾

而这也正是真正意义上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之精髓所在。

(来源:工业智能化(ID:robotinfo)

}

日本科技有多发达发展是不定向嘚也就是说难以预测未来日本科技有多发达发展趋势。

说这话你可能会不满,怎么可能难以预测

举个例子吧,蒸汽机发明时引发苐一次工业革命时,那时候人要预测未来的日本科技有多发达会怎样想呢?

可能就会像蒸汽朋克里想的那样吧把蒸汽的力量无限化,想象出一个蒸汽力量至上的世界

那后来,你也看到了蒸汽机技术似乎没想象中持续指数发展,反而突然杀出电力和内燃机引发了第②次工业革命。

然后你看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载人航空方面第一架载人飞机1903年刚起飞,1969年人类居然就到了月球上这载人航空技術发展,堪比现在的摩尔定律吧

那时的人如果预测未来会怎样想呢?

他们会想1903年载人飞机刚诞生,而1969年人类就可以到月球上去了这財短短66年时间啊。按照这牛逼发展速度哪怕保守估计,五十年后肯定天空到处都是飞行汽车啥的,太空旅游什么很普遍月球太空基哋肯定都建好了,火星上肯定人类也去过了这不夸张吧?

然后你看距离1969年,51年后的现在载人航空技术似乎并没有那么牛逼……

反而後来半路,杀出个互联网和大规模集成电路于是啊,来了一场信息革命互联网、手机、电脑出来了。

然后得益于互联网和大规模集成電路的发明产生的技术红利IT行业迅猛发展,还诞生了工业摩尔定律这个说法

也就是每过18个月,集成电路上晶体管会多一倍而价格不變。也就是说每隔18个月,一块钱买到的电脑性能会增加一倍

然后你看到了我们现在有些人,是怎么预测未来的的了:


电脑性能每18个月翻一倍,也就是说根据指数发展未来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将会远远超过人类脑袋,然后就会出现强人工智能然后强人工智能,会造出更強的人工智能一直持续下去,会导致技术奇点……

和以前人们的想象力其实如出一辙。上个世纪人们也是这样看待载人航空技术的。认为载人航天技术会永远指数爆炸发展

一项技术发展,是呈S型发展的而不是J型的。有指数增长时也有平缓的线性增长的时候。

蒸汽机刚出来时那时候人们可能会认为蒸汽机技术,将会一直指数爆炸发展直到未来产生一个基于蒸汽机的伟大世界。但后来蒸汽机技術停滞了人们去点亮内燃机和电力的日本科技有多发达树了

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载人航空技术迅猛发展短短几十年,就从无到有從有到飞到月球上去。上个世纪的人预测未来几十年后,是飞行汽车到处有人类建立月球基地的年代,但现在航空技术也进入了平缓發展期并没有像他们想的那样。

当然虽然单项技术是呈S型发展,但我们的整个技术生态圈包罗万象,林林总总指不定会从哪个角落杀出哪一匹技术黑马来,重新改变世界又爆发一次日本科技有多发达革命。

好比蒸汽机出来了,一下子处处都用上了蒸汽机人们鈳能认为蒸汽机会无往而不利,但后来蒸汽机技术停滞了杀出了电力和内燃机,定义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然后人们认为内燃机会无往而鈈利,但后来你也看到现在基于烧汽油的内燃机技术的汽车也只剩下修修补补的小功能改进了,不可能会有太大变革即使倡导的新能源汽车,也是基于电池技术或者其他而不是内燃机技术的延伸。

上个世纪预测未来,谁会想到后来会杀出互联网和集成电路这黑马呢那时,人们根据日本科技有多发达发展认为几十年后的未来是飞行汽车、月球基地,他们不会想到几十年后是淘宝购物、微信聊天

哃样,比如我们很多人猜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无人驾驶(车联网)这其实核心技术仍然是基于信息技术和集成电路,也是IT和集成電路技术的延续……

AR、VR也是IT和集成电路,

智能家居也是IT和集成电路,

工业物联网也主要是IT和集成电路,

机器人需要研究计算机视覺等技术,也是IT和集成电路

你会发现,我们现在关于未来日本科技有多发达发展趋势,想象未来其实绝大部分,都是基于上世纪互聯网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明带来的信息革命红利,思维逃不出这个藩篱跟上个世纪人们想象未来日本科技有多发达,那时照样是根據载人航空的逆天发展速度来想的推测几十年后是飞行汽车和月球基地什么的。

但就像刚才说的单项技术发展是呈S型发展的,比如蒸汽机技术、内燃机技术载人航空技术什么的。不可能永远指数爆炸发展

现在,摩尔定律快失效了谁知道未来IT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技術红利能持续多久?

也许跟以往一样,半路从技术生态圈中某个角落杀出一匹技术黑马来,比如突然来一场医学技术革命、生物技术革命、化学技术革命也说不定

当然,也有可能悲催的迟迟不来新的技术突破我们只能继续啃IT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技术红利。

有人说這三四十年,IT行业的迅猛发展掩盖了其他行业技术的停滞不前。

其实也有道理因为我们现在就是在吃信息革命的技术红利嘛。爆发的昰信息革命而不是生物革命,也不是化学革命

只是,我希望未来日本科技有多发达来点新花样就好了

比如核聚变大突破,来一次第彡次工业革命不过这太远了。

希望来点新的想不到的花样

}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篇万字长文來自和君商学院院长王明夫博士的主题演讲《职场的第一个十年》,他从亲身经历出发分享了关于职业和自我成长的观点建议,同时谈忣了金融与地产的未来走势

文章略长,但内容足够精彩以下为演讲精编: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职场的第一个十年》,为什么是這个题目呢职场的第一个十年,从25岁研究生毕业走出校门到35岁这个时间段,对人生很关键

我作为一个年过半百的人,一路从职场中奮斗过来也算是有些资格来讲讲这个题目,希望我的一些建议能帮助大家找到奋斗的方向

十年之后可能变“惨”业

1. 今天的金领职业可能是明天的“惨业”

第一个现象,大学里有个很热门的专业很多学霸奔这个专业去,那就是金融

因为金融专业毕业后找工作,收入高尤其是证券业,是典型的金领职业所以高材生趋之若鹜。哈佛、耶鲁、哥伦比亚这类顶级学校的毕业生华尔街行业是他们的首选,洇为起薪就非常高

中国目前也是这样,我相信找工作时能找到比这个行业收入更高的工作是不太容易的当然,这两年互联网行业也可鉯但证券业肯定是收入最高的行业之一。

1980年代后期台湾股市繁荣,证券业兴旺发达出首富、出暴发户,顶级聪明的人才涌进证券业这很正常,哪个行业收入高人才就往哪个方向涌

1993年我南京大学毕业到深圳,进证券公司工作那时候大陆证券人都羡慕和学习台湾证券业。但是前两年我出差去台北看报纸看到一条新闻,令我很感慨新闻大标题写着:证券业已成为台湾十大Can业之一,哪个Can悲惨的惨,惨业现在台湾的年轻人找工作,据说是实在没地方去了才勉强去证券公司工作

为什么?因为台湾的证券市场已经衰落了很冷清,沒多少交易量而且台湾经济没有纵深腹地,股市很难再看到大牛市回春了当年的盛况一去不返,金领职业就变成了惨业

今天中国的金融业仍然是炙手可热的行业,但大家有没有想过十年后会不会有哪天,也变成惨业了呢说不准。

如果你把眼光放到未来15-20年的长周期來看今天的金融热现象其实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第一国家的总体发展方向是脱虚向实,实体经济是实而金融是虚,再不搞脱虚向实国家的经济就要发生危险了。

想想看如果大家都不去干实业、搞生产,倒倒钱、搞搞金融交易就能发财我们的国家还能有前途吗?所以脱虚向实是必由之路

第二,这么多年来大量优秀人才都读金融专业,金融行业人才的供求关系是严重供过于求

今天你毕业能进金融行业工作,说明你还是挺有竞争力的胜出了。如果10年或者15年后你35、40岁了,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自己处在了一个“惨业”当Φ,怎么办那时候你再想转到一个热门行业,估计就很难了因为那时候你已经是中年了,除了金融经验你不会干别的,也很难再重噺学习了

我说这些话,并不是说我对金融业的未来发展有这么笃定的判断这个我没把握,我不是神仙也不是算命的,未必有这个远見我只是想告诉大家一个观念:

在你二十几岁到三十岁前后的时间里,你一定要思考未来中国社会将如何演变从而根据这个演变来确萣你个人的职业生涯和财富生涯。

简单来说在你职业年龄的这个时间窗口,你要看到未来十年二十年的产业兴衰和社会变迁如果你没這个眼光,你的职业选择可能是盲目的或者不自觉的

2. 今天的好生意,明天可能做不下去了

我来说第二个现象汽车与出行。去年有个非瑺震撼的消息不知道大家看到了没有,华尔街日报出了一个很刺激的新闻:

2018年无人驾驶汽车公司Waymo开始出租车商业化运营服务最新估值1750億美元,相当于传统汽车三巨头的市值之和

要知道现在中国3500多家上市公司里,超过500亿人民币市值的公司才200多家超过一千亿市值的就更尐了,而这家公司最新估值1750亿美元一万多亿人民币啊,这是一个令人震撼的数字预示着无人驾驶时代的真正到来。

滴滴出行的老板程維说过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他说:以后你如果听到一个朋友买了一辆私家车,你会觉得他很奇怪就像今天听一个朋友说他买了一匹马。为什么因为以后全部是智能出行了,人们不再需要私家车如果谁家的车上还有个司机,那就更奇怪了因为将来都是无人驾驶。

现在看来关于汽车和出行,这是大趋势必然走向。相应的一系列与此相关的生意、职业,将来都要大变化比如办驾校一直是个恏生意,将来就会办不下去了因为很少人需要考驾照。比如4S店、汽车维修和服务、汽车保险等等生意都会变得面目全非。

社会的变化其实很快十年时间就足以天翻地覆。证券业、汽车业、出行业是这样其他行业未来又怎么可能不变呢?

现在热衷的行业、生意和职业未来会不会继续存在,都是一个问题

3. 行业的趋势决定了你未来的收入

我来说第三个现象,最近有消息说北京离婚率达到48%是不是言过其实我不知道,反正现在离婚的人确实很多

2018年中国成年单身人口超过2.4亿,预计未来会达到4亿左右现在越来越多的精英和高素质人才都鈈想结婚了,或者结了婚赶快离掉过单身日子

这就造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消费现象:过去一年,天猫迷你款商品销售增速比普通款高出15%迷你款微波炉销售增长了970%,宠物经济的规模接近2000亿了单身生活,什么用品都仅需满足一个人的用量所以迷你款就够了。

多说一句目前如果要找一个百分之百看好、必然会增长的行业,那宠物行业必居其一单身人士,宠物成为必需品同理,为单身人群提供各种服務和产品的行业及相关职业大趋势向好

另一个我很看好的产业是养老虽然目前做养老行业挣钱的不多,也非常辛苦但15年之后,养咾这个行业一定类似当年的寿险、保险行业一样非常火爆从职业选择上讲,是很好的行业

昨天央视报道说,北京月嫂起薪是八千块熟练的月嫂月薪两万五,而且提前半年预约才能排到队否则没档期。说到这里我也想问一下各位目前的薪资如何,一个985、211毕业的研究苼现在的起薪能不能达到这个标准?

所以能不能跟上社会的变化、行业的趋势,直接决定了你职业的收入水平

总体来说,未来十年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各种新日本科技有多发达,将聚变出全新的产业、全新的商业和全新的职业在这个过程中,一批夕阳职业会衰敗一批朝阳职业会兴起,职场命运财富丰瘠,首先系于此

在职场第一个十年,什么是夕阳职业什么是朝阳职业?这个判断很重偠。

讲完大的趋势我们回过头再来探讨,职场的第一个十年到底该怎么过

1. 了解社会、适应社会

今天来听课的人,我看你们都很年轻茬你们年轻的这个阶段,有一个任务就是要了解和适应社会

我经常跟年轻人讲读书有一个危险,就是一口气读到博士从高中、本科到研究生再到博士,一口气读下来是不好的。

等你博士毕业基本上也在30岁附近了,你在书本和校园里一呆就呆了30年想想看,你对社会還能有多少认识你的视野已经局限在你所攻读的专业领域了,等你毕业时都不知道自己适不适合干这行这是很可怕的。

当然我这个觀点,是针对文科说的如果你学的是理工科,那就另说比如学医的、搞科研的,你需要硕博连读需要持续呆在实验室不受外界干扰,否则你很难在本专业里有突破和发展

另外,我也希望大家大学毕业后不要选择留校工作因为留校工作往往也就意味着你一辈子都要待在校园里,一生都走不出校门那你还怎么去了解这个社会、了解其他职业?

职场的第一个十年哪怕你没升官、没发财甚至好像什么嘟没做成,但只要你明白了原来社会就是这么回事儿知道了该怎么在这里面混,发现了原来还有这样的行业能让你在里面干那你这个┿年就不算白过,你做了你应该做的事我觉得这也是年轻人第一个十年应该完成的刚性任务。

2. 认识自己、调整自己、修理自己、磨炼自巳

认识自己、调整自己、修理自己、磨炼自己这几个字的道理大家都懂,但要真正做到却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我已经是一个50几岁的人叻现在还经常修理自己,因为我经常能发现自己的毛病而且有些毛病很顽固,修理了十年都没修理过来

我有个非常好的企业家朋友,云南人成就很大也非常有境界,他抽烟抽的厉害有一次我说,你抽那么多烟干吗戒了它吧。他不说话我说你戒不了吧!他说我僦没想戒,我想开了想抽就抽吧,人生就这么活吧

他说,想戒怎么会戒不了一个男人,如果连烟都戒不了还能干成啥事?这句话給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连烟都戒不掉,连游戏都戒不掉连熬夜都戒不掉,连懒散都戒不掉就这么一些很简单的事都做不到,那还談什么追求成功

但事实上,这些小事确实很不容易做到。认识自己、调整自己和修理自己是非常难的事比了解社会都难。如果你在管理自己方面不当真放任自己,那你就少扯谈什么人生追求和成功了

喜欢打游戏你就打吧,愿意喝王者农药就喝吧总是懒散就由着洎己的性子懒散去吧,玩一辈子玩到死拉倒如果你真的是这么选择了,倒是可以你想明白你的人生就是要这样,那没什么好说的

所鉯,我希望大家在探讨成功前首先要想一想该如何管理自己。李嘉诚说很多人的人生失败,本质上是自我管理上的失败造成的养成洎我管理的习惯,是职场第一个十年的重要任务

3. 补课、补证、补学历

第一,你要补课补你的知识。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个感觉发现洎己大学学的知识在工作中基本没用,一方面可能是你没有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另一方面是大学教学的知识跟实践脱节太远,所以笁作后的第一个十年需要补课,一定要把自己在职场能用的着的一系列专业、行业知识补上去

你想从事的职业都需要哪些证书,做律師要考司法考试做会计师要考CPA,想从事基金业就要考基金从业资格想做投行就要考保荐代表人,职场的前几年要把工作所需的证书补仩

如果你的行业入门学历门槛很高,非要985硕士以上学历那你就要考985硕士,甚至要考博士当然学习的过程中也不要忘了你所需要的职業技能。

4. 建立良好的工作生活形态

最后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就是工作十年左右时间,35岁之前你要尽量解决基本生活问题,要有位子(職务)、票子(收入)、房子、车子建立工作、婚姻和家庭生活的基本形态。

职场的第一个十年在经济收入上,你最好要实现收支上嘚大体平衡不要过度负债,否则债务和供房的压力会让你变得急功近利,急于成功心态和精神都可能变得扭曲。

总之了解社会,修理自己补课补证,位子票子这4个方面的问题,是职场的第一个十年、大约35岁之前必须解决的

最近的一次就是2019年

我先讲一个人,他叫周金涛中信建投的首席经济学家,他在2015年12月份做过一场演讲后来整理成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叫做“人生就是一场康波”

这篇文章嘚观点后来红遍了整个资本市场,为什么因为他的观点和预言,特别明确、锋利而且都被后来发生的事实验证了,让人很震撼

所谓康波,是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在1925年提出的一个世界经济运动长周期规律

康波理论认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体系是以45-60年作为一個周期而循环波动的,随着生产和日本科技有多发达的演进经济趋势通常会在45-60年的时间内发生一次由兴到衰的转变。

周金涛作为经济学镓对康波周期很有领悟和心得,他把这个理论应用在分析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当中在2015年12月的那次演讲中,他说我们处在这样的一个60年康波周期当中:

年是回升期;年为繁荣期;年是衰退期;2015年之后就进入到了本次康波的萧条期这个阶段将会持续到2025年,也就是说未来十姩我们注定将在萧条中度过。在这个萧条期房地产会转跌、互联网+的热潮会退去、全球资产价格全面回落。一个个都应验了

2015年底,周金涛的原话他说未来的4年里,2016年将是最好的年景2018年到2019年将是康波周期的万劫不复之年,是六十年中最差的

现在就是2019年了,我们接丅来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他说:“一个康波周期是60年,而每隔20年却会出现一个波动性的转折点所以从我们工作开始算起,人的一生只囿三次机会只要抓住其中一次机会,至少可以成为中产如果一次机会也没抓住,那么变富无望终生贫穷。”

他说最近的3次机会是:

苐一次机会是2008年如果你在那时候买股票、买地产,现在肯定很富裕

第二次是2019年,就是今年因为今年会是历史上最低的低点,今年下半年所有的资产都有可能触底反弹我们现在看到了春节过后股票也开始暴涨了,这也是一个明显的迹象

第三次是在2030年附近。

根据周金濤的观点在座的各位,三次机会中你们还能赶上两次2019年和2030年附近。我希望你们都能抓住这个机会

今年春节后,股市开始活跃大家叒蠢蠢欲动,做起了发财梦想抓住2019年的这次机会。很多人都希望我讲讲怎么看今年的股市虽然这个点上我不方便说这个话题,但既然伱们来了我还是要告诉你们,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否则冒然入市结果很可能就是“亲人两行泪”。

统计规律逃不出二八定律炒股票,20%的人可能挣钱80%的人要亏钱。你会是那20%吗你指望一个80%概率要亏钱的事来让你发财致富吗?

大家别忘了周金涛是证券公司的首席經济学家他的服务对象,是机构投资者、职业投资者你如果不是职业投资者,他所说的机会对你的适用性你就要小心,应用之妙存乎于心。

房价会大跌吗或者继续涨?

钱和房子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一生中两个无法逃避的刚性需求,我称之为两个硬核刚需钱的背後是金融问题,而房子的背后是房地产问题我接下来就跟大家聊聊金融和房地产。

中国的金融和房地产大趋势怎么看?

金融到底是个什么事呢金融在经济运行系统里非常复杂,你很难一时半会说清楚而且你终其一生研究这个事也未必能搞的明白,但金融其实也很简單简单到就五件事:

第一,利率利率是货币供应决定的,发多少钞票市场上供应多少钱,有多少人需要资金供求关系决定利率,利率是资金的价格

第二,股票债券即资本市场。

第三期货,主要是大宗商品

第四,汇率外汇供求决定汇率,汇率是外汇的价格

第五,房地产以前是黄金和石油,现在主要是房地产尤其在中国。

下面再和大家讲讲中国金融体系的三大特点:

第一,银行系统龐大资本市场很小,这是造成中国经济高杠杆的主要原因

货币供应到银行,银行贷款给企业、给实体部门都是贷款,结果高杠杆造荿了整个中国经济在高杠杆和高风险系数上运行这是中国经济非常大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必须靠金融改革

第二,基于房地产金融

中国所有的金融、所有的信用都是基于房地产抵押的,纯信用的贷款很少中国的银行系统是基于房地产的。

第三基于美元的外彙。

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外汇都是基于美元否则没戏,虽然现在人民币好一点了但整体上还是基于美元的外汇。

这五件事和三大特点决萣着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三大方向:

(1)扩大资本市场增加直接融资,使中国经济总体去杠杆风险系数降下来。

换句话说在金融体系里,银行体系将来会保持稳定甚至慢性萎缩资本市场体系、证券业,还是扩张的趋势找金融工作的同学们注意啦,要尽量去资本市場体系找工作次选银行系统。

(2)从基于房地产的金融过渡到基于产业结构效率的金融从基于抵押的信用过渡到基于大数据的信用。

數据资产成为金融业的核心资源和竞争力。

(3)人民币国际化逐步成为世界各国储备货币。

2. 怎么看待房地产

讲完金融我们再来聊聊房地产, 大家先来看看下面这张图表

你们看,美国股票总市值和房地产总市值都是30万亿美元欧盟是20万亿美元和20万亿美元,日本的房产市值多一点是10万亿美元股票市值6万亿美元。

美国、欧盟、日本都是成熟的、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它们的股票总市值和房产总市值,大致是相当的假定这种状态是成熟的、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正常态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推测中国只要走市场经济道路,总是要不断地赱向成熟的、发达的市场经济形态最终会变得股票总市值和房产总市值,大致相当

目前,中国的房产总市值65万亿美元股票总市值6万億美元。按上述推测未来的趋势,无非是三个变化方向:

(1)资本市场增长向上赶上房地产市值。

(2)房地产市值萎缩向下靠拢股票总市值。

(3)股票市值增长与房地产市值下滑同时进行走向平衡。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答案,就是房地产不可能像过去15年那样狂飆突进了总体上是放缓脚步、保持稳定,不可能再突飞猛进而资本市场还大有增长空间

当然大家也不必为房地产下跌感到紧张。詓年很多地产大佬来问我房地产会不会下跌、崩盘我说你一万个放心,房地产不可能大跌更不可能崩盘

原因很明显,中国金融体系三夶特点中的第二点决定了房地产不可能大跌因为中国金融是基于房地产的金融,中国的银行体系安危系于房地产价格。

如果中国房地產崩盘中国银行体系就会跟着崩盘,进而整个中国金融体系都可能土崩瓦解金融危机,就要大爆发这种事怎么可能出现?这种事怎麼可能允许出现如果出现了,那就是“大地震”一样的天灾人为控制不了的情况,那就另说

所以,中国的房地产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時间内保持稳定房价长时间继续涨很难;普遍大跌,更不可能

社会底层出身的人,不成功就没有出路所以人生的责任就是必须追求荿功。我说人人都可以成功你信不信?

做好一罐辣椒酱你会不会?陶华碧专心致志做好辣椒酱就成了老干妈,每年几十亿营业收入几亿元的纯利。

做好一个火锅你会不会?张勇专心致志做好普通口味的火锅就成了海底捞,海底捞上市了现在市值超过一千亿元。

做好一个鸭脖子你会不会?绝味鸭脖现在市值100多亿元

做好一个打火机,你会不会普通打火机几块钱一个,ZIPPO打火机几千块一个成為男人的至爱和标配。

做好一瓶酱油你会不会?海天酱油现在市值2000亿元。

做好寿司你会不会?小野二郎终其一生专心致志做寿司,做成了享誉世界的寿司之神

做好避孕套,就成了杜蕾斯;做好棉衬衫就成了香港溢达;做好运动服装的代工厂,就成了申洲国际烸年纯利润几十亿元,市值一千多亿元

我想问问你们,你们上了名牌大学受了高等教育,成了高素质人才让你一辈子做好一件事、莋好一个产品、做好一个服务,你能不能做的好

能做得好,就能成功做不好,就别扯淡

大家应该明白了,我说这些就是想向你们傳递一个道理:“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只要你能够倾一生的时光与精力倾一生的思维与智慧,把一件事莋到极致那么你就能成功。可叹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做好一件事。

孟子和王阳明说:人人皆可成圣贤!如果有人跟你说“人囚皆可成功”你千万别把它当作庸俗的成功学,当然更不要把说者看作是孟子王阳明那样的圣贤

清静一念,即刻就是菩提道场;你一囸心朗然见得成功之道。人人皆可成功只是一个常识常理而已。

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公众号:涛哥杂谈关注百强房企动态,解答职场发展困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科技有多发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