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时间分界线是人类自然产物,为什么有领土分界线为了分界线的尊严,不惜代价,通过残酷战争手段去抢占,争夺


  唯物主义历史规律的结束与囲产主义的兴起(上——火星人看地球时间分界线)
  这篇文章是谈历史的不过文章的题目似乎很对不起这严肃的内容,这是因为下媔的文字本来就是信手写的随笔为的是整理一下思路。开始写的时候没做过任何计划就是乱写,因此没有标题也没有提纲,写到3万芓觉得收不住手打算认真的写完,才拟了这个题目
  本文前半部分的主题是唯物主义历史观。要在一个绝对客观的视角上去描述历史作者显然应该站在地球时间分界线以外。正好近来网上流行“火星人”这个称谓,作为对那些炒冷饭的人的戏谑如今传统的共产主义已经过气,这唯物主义历史观也算的上一盘冷饭我就不妨自诩火星来客,好对地球时间分界线的历史做一番客观的考察
  本文嘚写作参考了许多经典文献和网络作品,但是由于开始写的时候没在意现在连我也不能一一指出了,在此一并致歉并表示真诚的感谢
  各位朋友如对本文有什么批驳或看法,请不吝赐教邮件请发renchonghao@
  任冲昊 2006年1月1日
  一 科学历史观的标准
  都说唯物主义历史观是科学历史观,这里就要先说说“科学”二字所谓科学理论,首先是一套描述事实的自恰假说这是很显然的,因为不自恰的东西连自己嘟说服不了如何说服别人?但自恰的理论有千千万万我们必须用两个标准来筛选。
  一是事实你的理论必须能解释客观存在的现潒,用你的理论预测出来的结果必须符合未来的观测结果这样的理论才能算科学,同样是逻辑推导从事实(不管是纯观测的还是实验室的)出发的叫科学,从无法验证的假设(比如上帝至高无上)出发的是神学
  即便如此,自恰且不与现实发生冲突的理论依然千千萬万比如说,你可以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和相应的物理参数都瞬间放大10倍再缩小10倍因为放大和缩小比例相同,这个理论其实很难检验这就必须利用第二个标准:简洁——当两个理论能以同样的精度解释现实,且暂时无法比较他们的精度时我们取更简单的一方。这个標准一般被称为奥卡拇剃刀要刮掉一切多余的陈述。按照这个标准“所有的物体和相应的物理参数都瞬间放大10倍再缩小10倍”这个理论昰无意义的,因为它在让理论变的更复杂的同时没有增加描述精度
  两个标准筛选下来,一般我们可以获得1个实用的理论或是在观測不足时获得一些并存的科学假说。事实上所有的科学理论都是假说,我们挑出眼下最好的假说叫理论一旦有了新的无法解释的事实,或是有了解释世界更精确的假说这个理论就退到科学史里面去了。这样的理论和假说可以帮我们解释世界预测未来或推测现实中未缯观测的部分。既然所有的理论都是假说那么科学理论肯定不是绝对真理,随时可以被新理论取代但科学精神——自恰、符合事实与簡洁是永恒不变的。
  定义了科学我们再来看什么是科学历史观。这里又要先定义历史观其实,除了那些纯粹为了应付考试而读历史书死记硬背一些文字的学生,任何人读了历史都有历史观因为人不是计算机,一旦了解了一些历史事实自然会思考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发展方式,给自己一个总体的解释建立历史观的过程,就是在无数个诸如“西历1966年在远东那片通常叫做中国的土地上发生了一佽通常称为文化大革命的运动”的描述中找到一些联系在历史中找到目的和规律。举两个例子在原教旨基督教徒看来,所有历史事件嘚目的都是为了上帝的光荣所有历史事件的原因都是上帝的意愿,上帝无所不能这就是历史观,教徒读历史时就可以把所有的事件整悝成脉络分出主次。同样在希特勒看来,所有历史事件的目的都是为了铺垫德国的崛起所有历史事件的原因都是伟大民族和劣等民族之间才冲突,从这个观点出发他也会理解历史并指导实践。而所谓唯物历史观就是把人类社会,这个特殊的自然现象摆回到与其他萬物一样的位置丢掉面对人类自身或是“上帝造物”的敬畏,象研究蒸汽机或是狼群那样研究人类自身这种研究方式虽然不免对人类囿点不敬,但有利于我们保持客观这正是科学的要素之一。
  唯物主义历史观要称的上科学必然要通过前面说的检验标准。其实光昰一个“简洁”的标准就足以简化一半探讨——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必然否认历史有目的因为科学从来不回答“事件A的目的是什么?”科学只回答“事件A是否会导致事件B?”。对目的的探讨不影响对事实的描述但增加了不必要的繁琐,所以科学把这个问题排除在外加利略当年正是摆脱了传统的问题“铁球落向地面的目的是什么?”转而探讨“铁球如何落向地面?”才建立了现代科学的基础所以,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中历史没有目的,我们寻找历史规律并描述但绝不寻求它的目标。既然目的不在研究之列那么唯物主义历史学嘚全部内容就是探索历史规律,我们必须说明某些历史事件与其他事件之间有联系有因果关系。按照前面讨论的科学标准这些规律必須来自对历史自身的观察和随后的归纳总结,而且要尽量的简单
  比如说,如果我们通读史书连续几次发现以强大的政权在灭亡前夕有突破原有军事体系大规模使用雇佣军的记录(埃及的库施军团、罗马帝国的蛮族军团、阿拉伯帝国的突厥卫队),我们就可以初步归納:古代强国的灭亡很可能伴随着使用雇佣军的现象然后我们再读到某个国家的衰亡时,我们可以期望在更多的相关材料中找到反映雇傭军的重要性上升的内容比如说我们可以从三国史中看到军阀建立私募军队的过程与中央政权的衰落同步进行。这样我们就在“国家衰亡”和“大规模雇佣军”这两个事件之间确定了一定的联系。下一步是分析它们之间的因果我们需要在几个例子中寻找类似的结构。通过详细调查和对比几个例子都表明:原有军事体系的败坏或是作为军事体系基础的社会结构的解体会导致对雇佣军的需求,而雇佣军嘚实力逐步上升又导致了对原有体系的进一步破坏这样,我们就得出了比较有意义的结论——雇佣军的扩大与稳定社会的衰退互为因果很容易同时出现。当我们考察晚清社会时这个结论依然适用,这就是唯物历史观的一条科学结论了当我们发现今天义务兵兵源质量嘚下降、社会地位的相对降低与国家大力提倡军队职业化同时出现时,我们甚至可以用这条结论来推测一下未来当然,根据科学的原则从农业社会总结的规律用于工业社会这个不同的环境必须非常谨慎。必须认真的考察在农业社会导致雇佣军扩大的因果关系链是否依然存在事实上,由于工业社会军队战斗力与现代化装备的应用密切相关专业士官和职业军官比例的提高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讨论问题時必须考虑到这个因素我们必须开始新的归纳总结。
  二 历史的自然条件
  上面确定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原则(其实没什么难的任何一本物理教科书都会教给你这些原则)并举例进行了说明。接下来我们可以用这些原则来扫视我们的历史。建立一些基本规律然後再从这些基本规律出发,对具体的事件进行解释并尝试分析未来的趋势,这就是本文接下来的内容
  考察人类历史,我们必须先對地球时间分界线这个人类历史的舞台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地球时间分界线上有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南北美洲大陆和大洋洲这几块有囚类居住的主要陆地,其中大洋洲在近代以前只有原始文明至于其余的几块陆地,亚欧大陆无疑是占主导地位的一块在全球化到来以湔,这个大陆及附属岛屿集中了世界80%以上的人口文明程度远远超出其他地区。大航海时代以后来自亚欧大陆的移民用病菌、战争和商業消灭了其他大陆的文明和文明胚胎,因此对现代有意义的历史事件有99%集中于这块“旧”大陆唯物历史观的基础也正是来自对这块大陆仩人类史的观测。
  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看亚欧大陆(含撒哈拉沙漠以北的北非地区)适合人居住的地区大致可以划分为7个部分:1亚洲大陆核心部分的大草原干旱地区(从东欧延伸到蒙古)、2欧洲农业地区(含英国)、3中东和北非农业地区、4印度农业地区(从印度河到恒河再到斯里兰卡)、5远东农业地区(主要是中国,包括日本)、6东南亚农业地区(包括印度尼西亚、缅甸、越南、马来西亚等半岛和群島)、7中东和北非农业地区以南的干旱地区(一些早期农业地区灌溉系统被破坏后也应归入这一类)其中1和7适合游牧,以游牧文明为主在现代火器出现以前从未被有效征服,一向是游牧蛮族发起进攻的基地不过7的面积和气候都不如1,在历史中的作用也明显要小的多其余几块都是农业文明的基地,相互之间被高山大海或遥远的距离隔开除了6的面积和人口稍小一些,偶尔会在文化或政治上受中国或印喥的支配2、3、4、5在历史上始终旗鼓相当,在西欧发起最后的政府以前从来没有哪个农业文明能够在政治、军事、文化或经济上彻底征垺其他区域。另外还有一些次要的特征,比如2、3、4之间存在内部水道(红海、地中海、黑海以及周围的海峡、河道)交通相对容易一些,文化交流比较多远东相对而言比较孤立;印度和东南亚与游牧地区不直接接壤,军事传统稍弱;大草原的西侧要比东侧更肥沃、在埃及-黑海和阿富汗-新疆之间存在两个交通枢纽等等这就是对人类历史主要舞台的一个初步描述。
  从地图上看地区1最大,在气候温暖湿润、冻土和沙漠暂时后退的年代可能会等于2、3、4、5几个主要农业地区之和但农业,尤其是发达灌溉农业所支持的人口密度是游牧业根本无法相比的因此绝大部分人口集中于农业地区。人口稀少的游牧地区之所以取得在历史上的地位主要是因为它的军事力量而不是攵化或经济因素。牧民必须通过有组织的游牧才能保证在不同季节给牲畜供给足够的饲料这种生活方式迫使牧民们组织起来,靠部落的仂量生存同时服从领袖的命令和纪律,这种组织资源和纪律性让他们在面对松散的自耕农社会时占尽上风除此之外,牧民组织骑兵比較容易这使他们在有机动性和冲击力两方面拥有战术优势,依靠牲畜群组织的后勤补给还给了牧民远远超出农业文明的战略机动能力洇为这些原因,游牧蛮族往往以很少的军队就征服十倍甚至百倍的人口由于地区1占据了旧大陆的核心位置,2、3、4、5几个主要农业地区分咘在它周围的一个大圆弧上牧民的进攻也比较方便。不过限于草原的面积和可以支持的人口密度,牧民的人数毕竟是有限的而且游牧生活无法支持稳定的文化发展与传承,因此游牧民族的进攻总是迅猛而无法持久一旦新胜的锐气散去,蛮族不是被优势人力的反击打囙草原就是被高级文化所同化。
  在这种游牧民与农民的冲突中农业文明的长处是人力、经济和技术,还有根基稳固的文化虽然洇为后勤和气候因素,农业文明无法在干旱地区建立长期的军事据点从而彻底消灭蛮族的威胁,因此战略上总是被动但也从来没有哪個农业区域在游牧民的进攻下彻底丧失文明遗产和发展机会。游牧民因为自己的生活特性而无法通过时间的推移积累自己的力量总是被動挨打的农民却因为文明有稳定的基地,发展连续不断最终在技术上取得突破,压倒了牧民从这个角度来看,历史的主体依然是农业囻族游牧民在几千年中没有本质的改变,只能看作一种固化的历史力量不时的进行侵扰,但不能主动的促进进步
  当然,我们可鉯设想如果地理条件不是现实中的样子,历史完全会有另外一个走向比如干旱地区超出宜农地区数倍,且在地理上包围了农业地区那么,牧民们会不断的洗劫乡村和城市甚至把整个农业地区改造成牧场。农业文明的发展总是在低水平上被打断然后重复发展。那么整个世界完全可能会长期停滞在青铜时代什么工业革命,什么现代社会只能在虚构中出现从唯物历史观看来,游牧地区与农业地区之間的比例关系、被气候和土壤所决定的农牧业生活特征、游牧地区相对农业地区的位置这几个因素共同决定了我们的历史主要是定居农业攵明的历史
  三 架空式的思考方式
  这里可能会有读者置疑我这种随意架空历史的思考方式,在他们看来地球时间分界线只有一個,我所设想的另外一种地理模式下的历史是没有意义的这其实是因为他们不熟悉自然科学的思考方式。科学固然要以实际观测为基础但对于许多暂时无法验证或观测的事实,如果相关的规律已经被充分认识在头脑中作一些架空的试验是允许的。起码比没有思考盲目的承认真实的历史就是必然结果要好。只是这种思考不可以用来推翻已被实验或观测的结果只能用来检验现有理论的自恰性,或是把現有理论适当外推进行谨慎的预测还是迦利略,当年在考虑惯性问题的时候苦于缺乏试验条件(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其实是很一般的条件)就屡次应用“理想实验”来进行推导最终为牛顿定律建立了基础。即便在今天我们也无法得到“绝对真空”“无摩擦运动”,但我們依然承认惯性定律承认它是足够精确的描述,就是因为我们在现实不完美的试验中得到了足够的数据足以让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把理論外推至理想状态。读者应该记得前面把科学理论定义为目前最好的假说,同时强调科学理论不是绝对真理随时可以被更好的假说推翻。那么我们在观测基础上通过架空思考而得到的结论其实也可以是科学理论的。
  历史学的观测对象是人类社会自身这是个独特嘚事物,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在其他星球上找到类似的智慧生命集体来进行对照因为这种独特性,我们在观测某个具体历史事件时还鈳以在历史中找到相同或类似的事件来做对照,总结规律;当考虑足以与整个人类社会的规模相提并论的历史事件或讨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时只能是以对一般性历史事件的总结为基础,用严密的逻辑进行谨慎的推导这种推导可能有错误,但无论如何是我们唯一可以莋的事情把一切无法精确描述的事件丢给上帝或者命运是不负责任的做法,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我宁可相信最差但是有依据的假说,吔不相信虚无缥缈的上帝或命运
  另外,尽管现实只有一个但当我们基于历史经验向未来张望时,必须明白未来的物质条件尚属未知我们不会知道下一种能源有多大的经济效益和多大的环境成本,也不知道工厂式农业是否可行不知道是否会有某种技术彻底解决人ロ问题,我们至多可以估计一下这些偶然事件的概率所以,如果没有适当的架空思考历史知识是无法应用于未来的。同样在考察历史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因为自己可以作出事后诸葛亮式的推测就妄加评点因为许多对我们来说属于已知的条件对于古人来说完全未知。仳如说后面我们将要提到西欧工业革命的问题,英国曾经在工业革命的萌芽期就消耗了本土的大部分森林对燃料的需求直接促进了煤礦的开发和对海外的原料贸易,并最终促成了工业革命但我们不能因此评论英国人有远见或是砍伐森林代表了先进生产力。事实上没囿任何古人知道煤炭足以代替木材应付人类在工业化初期对燃料的需求,更没有人知道英国本土有多少煤炭储量我们只能说,英国人运氣不错如此而已,唯物历史观是承认偶然性的
  就这个架空的话题展开说一下研究历史的思路。当我们回顾历史时可以发现人类曆史中有一些规律是比较普遍的,比如说后面将谈到的经济基础主导论和人口的无限扩张趋向这些规律比较稳定,在不同的发展水平下嘟会制造类似的结构这种规律本身和规律的缓慢改变是历史学的重点,因为解决大部分历史问题都要用到它们还有一些因素,虽然对曆史影响巨大但基本属于偶然因素,人力无法改变或无法预测比如美洲的发现(没有人可以在哥伦布出发以前预言他将带给处于生态危机的欧洲一块几乎空白的大陆)和成吉思汗的军事成功。(游牧部落的冲击力和周围农业文明的暂时衰落可以预计但成吉思汗本人创建的士官培训制度出现在那个时代却是偶然)。这些因素应当看做一些孤立性的事件应当掌握,但除非我们能从中总结出规律(不大可能)否则无助于我们解决新问题。
  关于普遍规律和偶然因素的关系我倾向于用下面这个比喻来说明问题:有人喜欢把历史比做一條河,把这个比喻推广一下历史学家就是一个试图从零开始考察河流的水文地理学家。那些比较稳定的普遍规律就是牛顿力学定律、流體力学、水力学、沉积速度等基本的历史规律和参数除了这些东西,河里还有一些礁石河流遇到山脉必须换个方向,这些同样会影响沝流的山峰和礁石就是历史中的偶然因素当我们试图在某个具体河段考察水流的流向,作出具体描述和计算时必须把水力学等基本原則和具体的礁石、山峰位置结合考虑,才能对水流真实流向的原因作出正确的解释对无法直接观测的河段进行推断。当河流流入一段新嘚河道时(用历史规律去看未来)我们只能根据那些基本原则作出一个大致的预测,然后再进入河道根据具体的礁石位置作出具体阐述。由于各种偶然因素的不可预测性精确预测未来是不可能的,但通过对过去的观测掌握一些历史规律后作出的推断依然可以对我们囿一些帮助。
  四 农业社会的特征
  回到最前面的话题既然我们可以确定定居化的农业文明是历史的主体,至少是现代社会所直接繼承的那段历史的主体那么解释历史所需要的规律就必须基于对农业社会的观察。
  我们可以从漫长的定居农业社会(区别于不断在遷移中烧荒种地的早期农业)中总结出几个基本特征:
  自从人类发明了轮子、冶金术、陶器、建筑学、历法和初等的水利知识过上叻定居生活以后,在基本的生产方式方面就陷入了停滞在随后的几千年中,尽管各个主要农业文明地区的政府形式、文化特征、宗教千差万别但农民们始终过着差不多的生活,生活水平在温饱线附近波动同时向上层社会交出大部分剩余产品。期间只有高级宗教的产生囷铁器取代青铜器真正算的上明显进步不过前者的影响主要还在上层社会,农民们的信仰始终搀杂着原始宗教的迷信(许多欧洲的偏远屾区直到新教产生前后才真正皈依基督教);后者则使农业地区变的更广阔让农民从此可以把青铜器和石器无法改造的密林、沼泽变成農田,但没有改变农业生活本身
这种稳定意味着经济生产上限、社会结构、文化的全面停滞,直到大航海时代从美洲带回的新物种改变叻农业生产的上限随后的工业革命通过从生物界之外引入新能源的方式彻底打破了这种稳定结构。从宏观来看几千年间当然还是有一些变化,比如说人口从2-3亿增长到接近10亿手工业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这种增长实在是太慢了如果以时间为横轴,以社会的经济或技术水平上限为纵轴做一条发展图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1500年,我们将看到的是一条走向几乎水平的曲线如果从曲线起点到终点引一条直线,只有仔细观察才能看出直线存在正的斜率终点比起点有微小的抬升(这种增长是客观存在的,并最后触发了工业革命只是实在太慢叻)。如果把这条曲线画到2005年我们一定会发现这500年中曲线以前所未有的斜率向上抬升。作为一个生活在高速增长的社会的现代人我们鈳能已经习惯于在一代人的生命周期内看到显著的增长与改变,但研究漫长的农业社会时必须时刻记住停滞是它的基本特征关于这一点,后面谈到技术史时还要进一步阐述
  我们说经济发展在几千年中陷入停滞,并不是说经济水平始终不变确切的说,停滞的只是技術水平和人均生活水平的上限由于人类社会本身的的一些问题和其他偶然冲击的影响,各个农业文明的实际经济水平和规模一直在波动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口——资源比例的变动所带来的波动。
  农业社会的经济的基础是种植业在18世纪以前,除了象罗马帝国、Φ国统一王朝这样的大国通过水路运输调运一些粮食外几乎所有的农业文明都必须在本地解决居民的吃饭问题。而即便是拥有内海或内陸运河的的大帝国也只试图解决几个重点城市的粮食供应,相对整个农业文明地区的人口微不足道至于跨文明区域的粮食运输,基本仩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其余所有经济部门的人力供应都受到粮食生产剩余的限制,这种粮食剩余一般来说是很少的我们只需要确定一个攵明体系的剩余粮食生产水平,就可以确定它的经济水平
  一般说来,粮食生产由四个因素决定:气候、土地、人力和技术如果考察长期趋势,气候可以看做一个比较稳定的参数丰年和荒年的数值是比较稳定的。除了工业革命前夕农业技术也是可以看做基本不变嘚因素。那么粮食的总产量和剩余产量(可以拿出来供养不参与农业的人口的部分)主要取决于土地和人力两个变量很显然,任何一个變量的增加(新土地被开垦农业劳动力的增加)都可以导致粮食产量的增长,但如果另外一个变量没有同步跟上那么这种增长严格遵循效益递减原则。具体而言当劳动力不变,土地无限供应的时候开垦第一亩土地可以得到最高的产量增长,随着土地增加总产量也增加,但人力不足会逐步让单产下降直到趋近于0,新增土地不再增加产量;同样如果可开垦土地有限,劳动力不断繁衍那么第一个噺劳动力的投入可以得到最高的回报,然后逐个递减随着粮食单产达到精耕细作的极限,每个新增劳动力能带来的产量增长为0
  农業劳动力的增加靠的是人口增殖,土地供应的增加却只能通过开垦来实现正如马尔萨斯所指出的,人类和绝大部分生物一样具有无限繁衍后代的趋向,因此在大部分成熟的社会里相对稀缺的是农田而不是劳动力。在古代农业民族进行大移民来释放过剩人口是不可能嘚,因此一旦人口超出土地负载能力新增加的人口无法使粮食相应增加(在大多数情况下,过剩人口对生态的破坏反而会降低产量)剩余粮食(先是人均、然后是总量)就开始下降。在农业社会(其实也适用于今天)这意味着可以供养的非农业人口开始减少,军人、貴族、工匠、教师、医生等专业人才的生活水平与规模都同步下跌
  一般来说,上层社会不会坦然接受这种现实他们会利用自己统治社会的权力提高实际税率,并雇佣过剩的流民加强对下层的镇压可相对长期积累的矛盾,这不过是饮鸩止渴人口过剩必然导致社会嘚基础越来越脆弱,最终导致暴动、内战、分裂、水利失修、蛮族入侵等灾难性事件从长期来看,灾难性事件会减少人口让人口与土哋的比例回到一个合适的水平,但短期内灾难性事件进一步破坏了经济生产使问题越来越严重,制造更多人祸即便人口已经被灾难减箌了过剩以前的水平,也不会有一只上帝之手让内战、分裂等人祸在瞬间停下来灾难还会继续,直到社会崩溃带来的矛盾充分释放后才會停止经此大灾难,人口大幅度减少过剩的反而是自然资源,于是人口开始重新增长各种被损坏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结构开始重建,社会一片繁荣如果没有太大的偶然冲击,人口将在一定时间后重新超过土地承载能力下一个周期以大致相同的方式开始。
  相对于┅个完整的周期灾难性事件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其余大部分时间可以划分为人口过剩前的增长期与人口过剩后的衰落期在增长期,人ロ快速增长剩余粮食总量不断增加,由于社会秩序的重建、基础设施的修复人均粮食剩余甚至也会增长一段时间,这意味着有一部分汢地可以转为牧业(每亩牧业土地能养活的人口要远少于农业但能提供更多的肉、蛋、奶),让各个阶层的生活更舒适社会可以供养哽多的专业人员,将更多的财富投入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承受各种新制度的试验成本。而人力的相对稀缺也会产生对节约人力的技术的需求促进生产技术的发展,甚至可以让经济水平的上限有一定提高(当然提高很有限)无论是对于后世的评论者还是对于当时的百姓,增长期都是一个美好的时代
  一旦人口的增加致使剩余粮食总量开始下降(人均粮食剩余的减少趋势压倒了纳税人口的增加),农業社会就进入了人口周期的衰落期由于上层社会占有统治地位,他们对剩余产品的需求是有刚性的剩余产品的减少不仅意味着生活的艱难,还导致艺术、文化等方面的投入减少社会在外表上立刻就萧条了下来。由于人口过剩任何可以节约人力的技术进步都将被废弃,因为没有哪个前工业化社会具有现代意义上的转移支付能力在人口过剩的情况下,不仅新技术消耗的资源比人力可能要贵的多节约嘚人力也无法再次融入社会,必然成为流民和暴动者因此理智的统治者不会在衰落期推广节约人工的发明,这也是一个技术停滞甚至后退的时代(罗马皇帝曾拒绝用原始蒸汽机取代人力去竖起石柱理由是让穷人获得面包;晚清的中国官僚拒绝用海运代替漕运,用铁路代替骡马因为担心裁减的人力会造成社会不稳定,就当时的情况而言他们是对的)。在彻底崩溃以前这种衰退期可能持续很久,但明智的观察者会从基层的经济变动中看到危机
  除了人口——资源比的变动所导致的波动,由于经济发展存在上限其他一些意外冲击吔可以导致人类社会的波动。比如蒙古人对整个旧大陆文明地区的入侵黑死病对中东和欧洲的影响,坦博拉火山爆发导致全球气温下降等农业社会的全部基础设施和社会机构都是为了应付一个稳定的环境而构筑的,一旦环境剧烈变动或社会结构被破坏经济水平会立刻丅降,然后再重新向既有的上限发展这种波动在历史发展曲线上应该是一个V型。即便没有其他冲击消耗剩余产品的上层社会本身的腐囮堕落也会引发革命与内战,制造出一个相对有效的上层社会在不考虑其他情况的前提下,这也是一种周期性波动不同的社会由于地悝或偶然因素,在不同的时期会被不同的波动所主导其中人口自然繁衍导致的波动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中占主导地位,其他原因导致的波動一般也会大幅度减少人口造成人口——资源比的变动,从而产生类似的社会现象
  经济和社会的波动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上限的停滞人类社会无法在短期内用发展经济的方式解决人口压力或应对环境的变化,只能进入衰退或崩溃阶段但除了少数几次生态灾難外(如中东部分地区在生态退化和蒙古入侵的双重打击下变成荒漠),大部分导致经济水平下降的的灾害并没有伤及农业文明的基础——农田因此幸存的人口可以在废墟上重建新社会,让经济重新恢复到原有水平各种波动不是独立出现的,它们可能互相叠加可能互楿抵消,还可能互相影响由于历史资料考证困难,我们很难量化的用这种模型去解释全部宏观政治史或军事史但近似的考察是可能的。中国在汉朝以后的历史表明中国社会存在一个200-300年的主周期波动其他几个主要农业文明地区虽然规模与中国相近,但经济-人口波动周期奣显要长一些约为400年-450年,这或许可以用文明的相互影响来解释欧洲、中东、印度之间有通畅的水路交通,又没有可与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相比的地理险阻因此一个文明兴盛的时候可以通过掠夺、不平等贸易、殖民等方式来增强自己的优势,释放矛盾与过剩人口延長增长期;衰落时又要受其他文明的压制,复苏要慢一些循环周期自然要比地理上相对独立的中国稍长。
  农业文明的经济基础是长期经营的肥沃土地和同样无法移动的灌溉系统(在气候稳定的部分地区靠天吃饭也会有好收成,但已经开垦的熟田依然是无法移动的)除了盐和金属这两种物资以外,大部分农业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关键生产物资仰赖于长距离贸易因此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并不十汾象现代社会那样紧密。同时铁矿的分布远远比青铜所需的铜、锡等矿藏广泛,因此盐成了粮食以外最重要的长距离贸易物资(忽略那些服务于少数人且数额不大的奢侈品贸易)如果能解决盐的供应问题,大部分地区是可以自给自足的中国历次长期分裂(三国、五代、南北朝),如果并存的政权不能在一个名义上的统一下进行稳定贸易那么各自的领地内必然至少有一处盐的主要供应地(如山西的盐池、四川的盐井、沿海盐场)。但如果从整个大陆的视角来看农业文明地区必然分布在湿润的沿海地区,因此没有哪个农业文明不能独竝产盐从经济上看,旧大陆在农业时代不存在对统一经济体系的需求 军事行动是将不同的地区统一的最直接的方式。以骑兵为主的游牧民族拥有很高的机动性因为没有定居的习惯,整个民族都可能和军队一起行军庞大的畜群可以让军队在荒野中得到食物,因此他们鈳以发起横跨大陆的征服但农业文明的军队不行。如果没有一个稳固的根据地和可靠的补给线农业文明的军队在给敌人造成伤害以前僦会自行解体。我们注意到在铁路出现以前陆上运输是一种代价高昂的方式,马车、骡马、或民夫自己也是需要粮食的有效的运输效率随距离而下降,因此军事行动的规模随着活动半径增加将逐渐减少到可以忽略的程度另外一种选择是沿途劫掠,但这往往会激起巨大嘚反抗减慢行军速度,而且如果身处荒野或贫瘠地区,劫掠或就地征发也无法解决问题因此从后勤角度来说,任何跨越文明区域的軍事行动都不大可能成功即便侥幸成功(往往利用了游牧民的力量或依托于内陆水道),也只能是短暂的袭击然后或失败或分裂。这種天然的防御优势导致了农业文明在政治上的分立一个农业政权或一个文明体系无法在农业时代通过暴力无限推广自己的制度。
  农業文明的经济基础还限制了农业人口迁徙的频率和规模考虑到长距离商业以少量非生活必需品为主,文化的扩散也很缓慢除了几个高級宗教能够同时影响数个农业文明外,其他基本的文化特征如语言、民风、世界观、聚居方式等,各地都各有特色这其中有当地地理環境塑造的影响,但主要原因还是迁徙比例低造成的文化自然分化即便是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影响广阔地区的宗教,在被引入各个地区後也受到改造带上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他们的创始地反而不见踪影了(伊斯兰教创立比较晚因此分化和消亡较少)。
  总结下来农业文明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它的定居性与自给自足性,从而限制了各个地区之间的交流因此,基本生产方式的相似并不意味着文化、社会结构的完全一致
  4 农业组织方式的一般变化趋势
  游牧社会或采集游猎社会是一个强调基层组织的社会。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戓一个小家庭能够独立的在草原上游荡应付各种猛兽、恶劣的气候和艰难的食物匮乏季节。那个年代没有无线电交流与协作只能在人們聚在一起的时候进行,这导致在非定居生活中离开熟悉的团体就意味着脱离了社会生活因此恶劣的环境强迫非定居者结成紧密的基层團体。在初期的农业社会人们同样需要严密的基层组织,因为这种利用金属农具在熟田上进行反复耕作的生活在旧大陆尚属新鲜事物囚们很难在社区以外找到类似的条件。因此从大西洋到太平洋旧大陆各地最早的农业社区基本都是城邦模式。城邦一般会包含数万核心囚口拥有城墙或卫城,向居民提供金属农具、灌溉体系管理和保护其中保护功能尤为重要,因为城邦往往被落后的非定居人口所包围好似蛮荒部落的大海中的一些孤岛,再加上城邦之间的一些冲突农民无法从不受保护的土地上获得收益。在早期农业城邦中成员之間的关系非常紧密,而掌握了金属冶炼技术和粮食储备的统治集团也会严密的控制城邦成员不断发出指令,以保证城邦本身的存在
  随着农业地区逐渐拓展,农业社区开始从一个个孤岛连成一片最终把旧大陆中央干旱区南侧的巨大弧形区域变成了稳定的农业地区,城邦层次的灌溉管理开始显的落后冶铁业把金属工具的制造变的更简单、更廉价,也不需要专门的机构去管理农民们发现做一个自耕農,通过市场交换来获得土地上无法生产的东西要比在城邦下进行有组织的劳动更好在这种情况下,统一的大型农业国家最终通过长期嘚斗争取代了城邦直接向自耕农征税并认真的保护自己的税源——维护社会秩序并在更大的范围内管理水利。从此小型而有力的基层城邦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只关心收税不具体管理生产的统一政府与大量零散的自耕农。
  早期统一农业国家的产生似乎也刺激了草原上游牧部落的统一(这一点尚属推测但确实大型农业国家的建立往往和附近游牧部落的统一同步进行),牧民们学会了组织起来对付農民人数众多的骑兵入侵是不可能被零散的城邦所阻挡的,因此统一的职业军队被建立起来修筑永久性的工事与蛮族对峙,还可以用來打击内部的分裂倾向新秩序拥有了强大的暴力基础。
  占据整个大河流域或农业地区的国家取代城邦意味着基层组织的弱化和一個高层组织的建立。新的国家肯定要比以往任何的城邦都强大但具体到个人而言,它们并不试图象旧的城邦那样干涉具体的农业-手工业苼产也不打算创造一个稳定的贵族阶层,用人身依附的方式来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基层秩序。 因为喜欢那样做的统治集团基本没有机会取得政权理智的统治集团只是尽量维护好社会秩序,让农民们按自己的想法去经营土地从而生产出尽量多的剩余产品可供交税收,稳萣是统治集团的最大利益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在农业资源尚属稀缺的早期,城邦只有通过对社会的严密控制才能制造足够的生产要素(安定的环境、固定的土地、良好的工具)而农业的普及化使孤立的家庭或个人可以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获得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一旦苼产要素得以满足无法严密监测的农业劳动显然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更有效率。
  在社会动荡的时候几个生产要素,尤其是安定的环境都再次成为稀缺品在这种情况下,有意义的劳动只有在军事强权保护的土地上才能进行于是基层社区的组织化再次出现,人身依附關系和社区对生产的干涉成为有效率的选择统一的大国家会再次分裂成许多地方性社区,在衰落时期发展起来的地方军事-政治力量成为社区的核心世袭、拥有特权,明确有别于平民的贵族阶层开始出现一时间似乎整个社会倒退到了农业社会早期,一般我们称这种变化為“封建化”由于高比例的军事贵族阶层的存在和封建集团无法遏止的内斗,这一制度的运行成本是很高的随着秩序的恢复和农业的洎然扩张,这种制度将逐步让位于拥有官僚体系的统一国家
  在西欧、中国、中东统一大帝国崩溃的时候都有封建化进程,当某个军倳集团刚刚完成对广大地区的征服时也往往会有类似的现象出现。不过从长期趋势来看,农业和相关的技术在整个旧大陆扎根越来越罙灾难对农业本身的破坏相对越来越小,因此基层社区的弱化和地区性国家权力的强化是一个普遍趋势中国由于地理环境相对独立,洇此比较早的进入这个状态
  在总结前面几个农业社会特征的时候,我已经在无意中应用了一个唯物历史观的基本原则:在给定的外堺条件下任何社会都有自发调整自身结构的趋势,使社会的生产能力达到外界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换成常见的一句话就是生产力决定苼产关系。这是一条很有用的规律不过传统上对这个原则的定义不够确切,许多人在应用时又不分条件的随意外推从而引发了许多荒謬愚蠢的结论。为了更好的理解并应用规律我们必须从最基础的科学研究开始,弄清这个原则的来龙去脉 为了帮助读者理解唯物历史觀对当代世界的影响,我们可以考察一下进化论的出现进化论的出现也是几百年来最伟大的理论突破之一,我们通常用“物竞天择适鍺生存”这句话来概括这个理论。许多人认为进化论给出了一个标准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生物会在进化中胜出,但如果他们试图这样莋必然会发现“适者生存”这句看起来很有道理的话不能提供任何帮助。因为“适者”的定义正是在进化中生存并能繁衍后代的生物咜不意味着更快,也不意味着更凶猛或是产卵更迅速,它只是一句同义反复事实上,这句话应该比理解成一个陈述而不是提出了一個标准。它告诉我们目前存在的所有生物形态都是自然界各种外界条件(以及一些偶然性)造就的结果而不是因为什么造物主的意愿或偉大的目标而产生的精巧设计,并没有对具体的问题作出预测
  今人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很容易理解达尔文的思路。生物界作为自然界嘚一部分它的形态必然要受周围物质条件的塑造。引入一个上帝或高于一切的目的只能徒增复杂并不能让我们更精确、更方便的描述卋界。既然上帝不能被证实存在也不能被证实不存在那么达尔文宁愿让自然独立完成造人的工作,让上帝下岗只是长久以来,因为人吔是生物界的一部分所以当时的人们不愿意正视这个把人类从世界中心拉出来的理论,不愿意承认人和生物界的规律可以用科学原则去研究达尔文通过对大量具体事实的整理,以过人的胆识把生物研究归入了讲究实证的科学范畴,这是他的最大贡献虽然进化论没有對具体的研究提供任何标准,但从此人们可以用科学的态度去研究生物学和人类学这就是进化论的意义所在。至于达尔文提出的其他一些具体假说和结论在现代遗传学和基因科学确立以前,只是缺乏根基的假说虽然后来的事实证明它们大多数是正确的,但从客观的角喥出发我们只能说达尔文的直觉和运气都很好,如此而已
  与生物学和人类学在进化论以前的的地位相似,历史学也在很长的一段時间内排斥科学的研究方法(天文学也遭到过类似对待)因为整个历史是都是人类独自继承的遗产,今天的全部人类生活也将变为历史人们很难相信人类生活和最卑微、最平常的自然事物会遵循一样的规律,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去研究同时任何社会的既得利益集团也总囍欢制造出一套理论来证明当前社会的神圣性、永存性。因此人们竭力要为历史找到目的用当代的善恶标准或某个集团(民族、阶层)嘚价值观为历史设定方向或规则,而不愿意象研究水利那样抛弃一切先入为主的规则去进行研究历史进入近代以后,随着现代科学创造叻一个又一个奇迹人类最终还是意识到应该把科学的原则(就是本文开头的那两个标准)应用于历史研究,不过在一开始大部分人对此仍保持怀疑直到马克思利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得出了第一个有意义的结论,指出经济基础塑造了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在解释历史和现實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唯物主义历史观才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前面说了,进化论指出目前存在的所有物种不分强弱大小都是竞争的結果。由于自然界的养料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能够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争取养料和生存空间的物种可以存活下来,并在客观上扼杀了許多其他生物的生存必须注意的是,物种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实体只是一种结构,物质和能量迅速的流过这种结构前一辈的生物很快僦会成土壤的养料,为但我们并不认为物种因此发生了本质变化对于某些喜欢走极端的生物学家来说,物种不过是基因复制自身的一种聚会方式而已与之类似,人类社会的政治、文化、宗教等上层建筑也只是一种保持动态稳定的结构它们的存在需要消耗人力和物资——经济活动的成果、人类社会的稀缺品。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如果在人类社会某个时期内,各种上层建筑的组合方式之间存在着与自然堺类似的竞争那么对经济发展最有利的制度将得到最大程度的扩张。
  回顾前面对农业社会的分析我们可以注意到至少工业革命以湔的社会是可以满足这个竞争条件的:
  首先,旧大陆各地主导的文明形态都是定居农业文明只要有机会,大部分制度可以很方便的茬另外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这保证了整个旧大陆是一个完整的竞技场。
  其次竞争是各个文明之间的事情,农业文明在地理上的分隔狀态保证了制度变异和新制度出现的机会不会因为某个制度将旧大陆统一成铁板一块而终止竞争。即便在某一个稳定的文明体系内部甴于客观条件(技术、气候、新农作物的引入)的变化,某一地区率先出现制度变革并独立于其他地区建立新制度依然可能(存在许多经濟上不对外依赖的地区)
  最后,各种制度和文化在农业文明土壤上确实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制度在农业文明中传播不外乎军事征服、随人口扩散和和平传播三种。其中农业文明的军事力量基本与经济剩余成正比,产生过剩人口并占有其他地区意味着人口基数大和平传播则意味着对方感受到了新制度的诱惑或压力,哪一种都将使经济水平高或规模较大的一方占上风另外,游牧民族的军事力量囷威胁虽然与经济的联系不那么紧密但作为一种常设的外部条件,也有助于淘汰那些人力、物力、组织能力上不足的文明
  鉴于这彡个条件,我们可以尝试用竞争原则去解释农业社会历史按照本文开头提出的科学原则,我们应该建立一个经济发展相对客观条件的指標然后比较各种制度下的历史上限,最后确定是否新制度一般会比旧制度更适合新经济基础这是一个相对简单却非常耗篇幅的工程,恐怕不是本文这几万字能验证的但经济基础塑造制度这条规律提出了一百多年,有许多长篇巨著论述这方面的问题而且得到了世人的承认,愿意从统计数字中验证的读者可以去读一读本文就不再多说了。
  如果进一步讨论我们还可以发现人类从采集社会转向农业社会的技术-社会变革也同样适用于这个规律。因为采集社会也是一个在地理上均匀、分散的社会而且基本没有什么文化或政治上的惯性來阻止新制度的出现。印度尼西亚的某些地方和其他一些太平洋岛屿直到16世纪才引入水稻种植这种新技术立刻就引起了一场革命——传統上与采集-旱地刀耕火种经济相配合的大家族迅速在2代人的时间内分裂成依赖小块稻田土地生存的小家庭,而私有土地产权的建立也促进叻军事组织和官僚机构的发育这种变革在大约1万年前曾在所有的旧大陆农业地区发生过,不过毕竟太遥远了印度尼西亚的小岛和其他┅些因为全球化而发现生存环境和经济基础发生巨变的国家可以为验证我们的结论提供一个非常好的观察点。
  六基本物质条件与上层建筑
  从农业起源到工业革命在这大约10000年中,以经济基础为主的外部条件基本确定了了社会上层建筑的面貌在这种分析方式中,唯粅主义者无视任何人对任何制度的厌恶或崇拜把所有制度都用经济——所有社会活动的成本之来源这个天平来衡量。唯物主义者承认各種制度发生任何变化的可能性但同时指出经济压力和随经济压力而来的社会、军事、文化压力保证了那些利于经济扩张的制度变化会得箌经济长期发展的支持,因此最终稳定下来的制度一般是能在既有的外部条件下最大限度发展经济的制度对历史的观察和对近代社会的囚类学观察也验证了这一点。
  唯物主义者对历史的解释方式蔑视任何权威、宗教和其他神秘的东西用纯粹的物质分析来解释历史。囿些人可能会觉得我们这种解释方法与兽医观察动物的方式并无差别有辱人类的尊严。其实人类来自生物界,自然也继承了生物界的發展规律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我们之所以能用与进化论相类似的思考方式来解释人类社会正是因为人类与海胆、蘑菇和袋鼠一样,夲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至少到工业革命之前这没什么问题。
  但我们还是要先明确什么算是决定上层建筑的外部条件和经济基础
  气候的变化肯定要算数的,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农业社会的基础是庄稼的收成,庄稼无法象牛羊那样被赶到雨量、土壤和阳光更适于咜们生长的地方去人们只能根据以往的平均气候来制订种植计划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任何气候变动几乎都会打乱农民的种植计划讓以往的农业技术和基础设施作废,给农业文明带来灾难一般说来,气候变冷带来的灾难更大一些
  长期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響有许多,比如秦汉帝国和隋唐就各自与一个长且稳定的温暖湿润周期相对应在随后的冷周期内,南方的许多河流经常封冻让北方的騎兵如履平地。从黄河到海河乃至辽河之间原本繁盛的农业地区农业产量急剧下降。这时原来常设的儒家官僚机构虽然一度可以保证農业经济的稳定发展,但如今却成了过分精巧昂贵的奢侈品因此在动乱中统治成本较低的地方性政治组织和军事体系迅速在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大背景下取代了原有制度数百年。由于类似的原因第一个从旧大陆向西去美洲的的移民群体(维京人对冰岛的移民)也在小冰期的作用下从农业社会退化为采集社会。当然气候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如果做统计分析的话我们只能说上层建筑变动(趋势是从複杂、统一的结构后退)与气候波动之间有不可忽视的相关性。
  气候的短期波动相对而言不那么重要但也可以触发一些历史事件。1815姩坦博拉火山的爆发曾导致全球气候下降,温带地区失去了夏天整个世界都出现了粮食短缺和骚乱(德国近代第一次全民性的反犹暴動因而爆发 )。1982年墨西哥的火山爆发给苏联随后几年带来的农业歉收也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间接因素(没有火山爆发,估计还是要解体泹未必是在那个时间了)
  除了气候,其他的一些非可抗力因素也算外部条件比如欧洲沿海鱼群分布因为一些人类至今不掌握的规律洏变动,这些变动就曾经影响了近代西欧航海国家的经济力量
  还有一些条件,在人类出现以前就已确定比如海陆分布,比如矿产資源的位置由于没有人或神灵事先给人类设计发展路线,在某个条件没有进入历史以前人们无从知道它将带来什么后果。以石油为例在机械工业进步到可以制造内燃机以前,油田存在与否是无关紧要的但一旦人类把石油作为主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油田的分布与储量就足以决定历史了当英帝国随意的在中东的土地上为阿拉伯王公们划定国界时,他们一定不会想到:在半个世纪以后虽然这些王族嘚后代依然和他们的前辈一样腐败堕落、乐于内斗,而且没有建立任何象样的自主工业但他们拥有的石油财富却可以让他们和世界列强唑在一起谈判。既然在石油变的重要以前没人知道它是否存在那么,我们可以断言如果石油不存在,工业化的速度和方式一定和今天囿巨大的不同石油的性质、数量和位置应当看做随机的外界条件。
  与之类似的还有农业物种的分布美洲存在一些旧大陆没有的高產作物,比如玉米和土豆这些作物传到旧大陆以后,在整个旧大陆引发了人口爆炸(相对此前的停滞而言)不过我们在1400年同样无法控淛或预测航海家将从海洋的另一边带回什么,因此这也算外部条件
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在工业化以前,新技术的产生和传播也应该視为一种稳定的外部参数技术进步固然是社会的产物,但在工业革命以前技术进步是一种罕见的随机现象因为农业社会的基础是种植業与初等手工业,基本的材料和运用方式都已经在农业时代的开端得到充分尝试(自然的安排!)如果不改变技术探索的领域,那么可供探索的空间并不太多因此,当人类进入铁器时代以后技术进步体现为一系列的零散突破,不能在经济或军事领域造成根本性的变化;技术进步的艰难和可预计的微小收益反过来又压制了人们有意识的开发新技术的愿望当然,在某些时期科学作为满足有闲阶级好奇惢的一种工具确实得到了有意识的系统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直到第二次产业革命,科学和技术之间并无联系生产技术的进步只依赖于工匠和普通劳动者的运气。
  工业革命以前冶金术发明以后,没有哪个技术能够取得足够的重要性以至于它的发展可以促进所有经济部门的大发展,也没有哪个技术可以直接促成其他技术进步因此大部分技术进步的影响都局限于很小的范围内,既不能带来根夲性的改变也无法促进其他新技术的发展。因此任何有意识的开发新技术以促进经济的努力其收益与成本之比都非常低。在这种背景丅几乎所有的农业文明都不鼓励有意识的开发新技术,因为那样做基本上等于浪费资源这种文化特征又反过来阻碍了技术的停滞趋势。
  因为技术进步本身是偶然现象因此,真正有意义的技术往往被复杂的无效工艺或神秘主义仪式所掩盖19世纪英国化工厂把蓝色染料放在铁锅里拼命搅拌,认为搅拌的声音与染料的质量成正比并以这种染料获得了高额利润,事实上真正有意义的只是搅拌时刮下来嘚铁屑。现代化学出现以后德国人李比锡用向染料锅中添加铁化合物的方法很轻松的节省了这道工序。类似的部分土家族部落通过知噵使用抗蛇药草和根据蛇的行动规律来决定工作时间,从而减少了采草药的伤亡但这些知识是通过一种叫“锁蛇”的神秘仪式表现的,還伴有一些秘密口诀外人根本无从判别究竟是哪个环节起主导作用。其实最著名的例子应该是中医以阴阳五行来解释药理这些在农业時代很难看清的技术成果让来自其他文明体系的人很难通过简单的模仿来学习技术,即便是非常简单的技术由于技术本身与社会联系的緊密性,来自其他文明体系的人至多是不拒绝新技术很难做到有意识的传播。造纸术算是简单而又实用的技术了但它向中国以外的地區传播却是一场战争的副产品。象西方向东方刺探丝绸制造技术那样的有意识传播是很罕见的例外
  技术传播不畅导致许多技术在不適合应用时被放弃,然后在不同的时间地点被重新发明正如前面指出的农业社会的特征,人口资源比有利的时候科学可能昌盛,但那與技术创新无关至于技术,人力成本高的时期技术进步迅速的原因在于技术创新更可能被广泛利用而得到流传而不是因为随机出现的創新更多一些。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史除了刚刚从采集社会转向定居农业社会的那一两千年(农业和定居提供了技术发展的新空间,农业時代的初创年代人类从0开始发展,很快掌握了门槛并不高的大部分农业-手工业技术速度还是很快的),在工业革命以前技术创新始終是个别、零散的现象。同样技术的传播同样是通过无意识的缓慢扩散进行的。由于旧大陆和周围的海洋在地理上的连通性技术扩散緩慢却不停顿,没有哪个政治组织曾经有效的促进或阻止这种扩散几个主要文明地区在工业革命前夕的技术水平是差不多的。
  在掌握足够史料并确定标准后耐心的唯物主义者可以给出农业时代稳定以后的旧大陆文明技术进步与扩散的平均速度。作者并不试图在这几萬字里完成这个工作前面说了那么多,只是为了给出一个简单的结论——从长期来看把旧大陆或某个主要文明地区从公元前1500年到工业革命之间的技术史看看做一个缓慢、匀速增长的过程,这应该是一个足够精确的近似描述(太平洋小岛上因为探险队的到来而产生的迅猛技术进步属于例外)而既然技术进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那么我们应该把它看做决定上层建筑的背景条件之一
  另外,当某个淛度-文化体系因适应了长期不变的经济基础而固化的时候这个体系的主体部分也将成为部分上层建筑中短期变化的背景条件。比如欧洲茬十字军东征前后的主导制度都是贵族分封+统一教会的松散统治但对东方的远征消耗了许多人力,尤其是大量消耗资源的贵族阶层这茬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口过剩的问题,提高了人均生活水平和贵族的财富贵族们有财力也有精力去为游吟诗人支付薪水,从而带来了骑壵文学的黄金时期骑士文学只是上层建筑的一小部分,其兴亡对整个封建制度影响不大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封建制度的存在是骑士文学嘚一个固定背景条件,象十字军东征这样的事件带来的经济因素则是触发这种文化繁荣的一个条件后面将要谈到的宗教对政治制度的适應也是这种现象的一个表现。
  七 体制的具体塑造过程
  各种制度和文化之间的竞争是长期的一般来说,取胜的一方往往并不是把所有资源和人力的利用效率都提到极限的制度那样的制度往往因为内部的不稳定、运行成本过高和无法应付微小变动而迅速崩溃。在历史舞台上停留时间最长的制度的优越性在于能够使“稳定”、“高效”、“运行成本低”这三个指标互相结合而不是简单的追求某个时段的“高效”。
  以东亚盛行的儒家制度为例儒家主张“不患寡而不均”,“以农为本”从表面上看压制了经济中较先进部分的发展,但事实上这正适应了当时农业生产简单,生产力存在上限的经济特点因为土地和资源的总量决定了农业社会的生产上限(在几百姩的时间段内可视为不变)。允许商人的积极活动鼓励包括土地在内的所有商品自由流通固然可以优化短期内的资源配置,让实际产出接近经济上限甚至提高所有人的收入水平;但考虑到工业革命以前社会转移支付的低效,这也意味着经济一旦收缩或波动将会有人失詓基本的生活保障。因为经济产出上限限制了自由经济制度所能带来的效率增长投资的边际收益将在接近经济上限时迅速下降到0,少量嘚经济盈余主要体现为粮食和人力的积累——无法长期储存或用来进行有效投资,更无法在荒年得到有效分配在丰年时放弃了自己土哋或其他基本生活保障的底层人口将发现自己无从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往往破产卖身为奴;在许多情况下甚至做奴隶都不可能,只能饿迉具体到某个个体而言,在荒年的破产和死亡是无法通过以后丰年的人口增长来弥补的失去基本生活保障的底层人民为了自己和家庭嘚生存将不惜铤而走险,愿意挑战一切既有规则这很有可能破坏整个社会秩序,让大动乱提前到来对于所有社会而言,频繁发生的的動乱都会大大降低长期平均经济水平进而减弱了它的扩张能力和自身的稳定性。儒家制度虽然不能保证社会经济资源时刻得到最佳配置但可以保证稳定的经济产出,因此长期停滞且与其他农业文明地区保持一定距离的的东亚农业社会最终塑造出了以儒家官僚为中心的上層建筑
  再以在大部分农业文明中都盛行的世袭制和身份等级制为例,它们的确立和固然有生物保护自己基因的本能有关但主要还昰因为这样的制度在农业时代为社会权力和财富的传承提供了一个稳定的依据和标准——就每件事而言不一定是最好的标准,但肯定是最無可争议、让交接成本最低的标准从现代人的观点来看,无论是政治权力的世袭还是财产控制权的世袭都无法保证最优秀的人才来掌握这个社会,而在实际政治生活中采用贵族制度更是匪夷所思不过,这是从我们以这个时代的物质条件为出发点的看法现代社会有先進的通讯手段、有义务教育、现代工业体系(经济的根本)所需要的技术人才可以批量培养并考察,这使社会能够以很低的成本挑选出比較有能力的人进入上层社会担当较重要的责任选拔的方式可以作到尽量客观,至少让大多数人无法拒绝这种选拔而在古代,人们几乎無法考察陌生人的才能大部分以选“贤”为名的制度最后都因为被既得利益集团利用、无法运行而被放弃,选拔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很难兼得所以世袭制成了许多情况下的最佳选择。上层社会的子孙(进一步细化的标准往往以嫡长为序)未必能力超群但起码血缘是一个愙观的标准,制度一旦确立就不会出现多个候选人互相斗争,引发起内战和分裂的情况这节约了选拔成本。同时农业社会并不需要佷复杂的管理,维持稳定是上层阶级和整个社会的长期利益所在因血缘关系而获得权力或财富的贵族们只要不是太无能,一般也足以应付其责任(说到这里插一句,等级化和世袭制也是农业文明的一大特征只是如果不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来阐述的话,不容易说清楚所鉯没有总结在前面农业文明特征那一章里面)
  农业时代唯一长期有效的考试制度是中国的儒家科举制度,这个制度持续了上千年名為选贤,但稳定、客观这两个指标依然占了上风显然,无论是精美的辞赋还是空泛的策论其实都不足以考察一个人是否有能力担当管理整个社会的能力但这起码是一个标准,起码算是一个智力测验选拔过程的公正得到整个社会的承认,从而具有了权威性而中国上层社会相对较小的政府权力与责任(相对其他国家的整个贵族、宗教阶层的权力)也并不要求官僚们具有非常强的管理能力,只要在大的决筞上不出问题对中央保持忠诚,乐于维系农业社会的现状就好了
  当然,中国持续千年的儒家科举制度在农业社会是一个例外因為即便是这样一个形式大于真实意义的考试,成本也不是一般农业社会所能承受的(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制度成本)只有足够大,足够穩定的农业文明地区才可能把庞大官僚机构的成本分摊在整个各个地区从而把成本降到其他制度以下,一些试图独立建立这套制度的小國都无法避免官僚贵族化的结局
  宗教作为上层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要与同类制度进行竞争相对于政治制度,宗教的创造門槛比较低——这意味着任何人都有可能光凭真诚、口才和个人魅力开创一个宗教或教派于是宗教之间的竞争相对政治制度的竞争还要噭烈。不过一旦宗教制度扩展到一定的规模,无法再凭少数人的真诚与教义的精妙来维系自身的存在它就必然要与世俗社会打交道。曆史无数次向后人证实那些一味挑战既有的社会制度,拒绝融入世俗社会的宗教早晚要被那些成熟的竞争对手淘汰具体而言,从社会學的角度分析在轴心时代前后出现,并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几大世界性宗教都具有一些相似的特点比如主张一神论(预防了多神教中的汾裂倾向,给了单一的上帝无限的权力)、给出一个存在于未来或地球时间分界线以外的天国(既给了信徒希望又不对政治力量产生威脅)、建立固定的寺院,允许寺院占有地产(保证了稳定的脱产僧侣的存在)、建立稳定的僧侣等级制度和权力传递制度(利于宗教的统┅和控制及时排斥异己)、与政治力量互相承认,互相为对方的权威提供支持(保证自身的安全)、赞美普通人的劳动和勤勉(不与经濟发展发生冲突)、唾骂偷盗奸淫(维护社会主流秩序)等等从表面上看,宗教虽然是纯粹精神世界的问题事实上,和政治制度一样宗教制度的主要特征一样要服从物质世界的规律。
  写到这里似乎中心问题成了讨论制度的好坏,为了避免误会这里还是要重申┅下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原则:不以任何先入为主的道德标准评判一个制度或文化现象。前面的部分只是以客观的态度了讨论了什么样的制喥会在农业文明的经济基础上拥有更强的竞争能力什么样的制度或文化能够稳定的延续,能够有力的扩张或复制到其他地区能够控制資源并排斥其他制度,胜者未必好败者未必坏,因为这里根本就没有“好坏”的标准制度的胜利甚至与生活在其中的人类生活是否舒適,是否幸福没有关系从今天的角度去看,从采集社会向农业城邦的转化就很难说是一个让普通人觉得幸福快乐的过程不过,最客观嘚说法是:不同文化的世界观不同“舒适”和“幸福”的定义不存在统一标准,所以人们是否觉得幸福是个伪问题不属于唯物主义历史观范畴。道德评价只在工业革命以后普世文明开始形成后才有意义。
  八 农业社会的阶级、阶级斗争与“社会进步”
  自从人类告别了采集游猎社会社会等级就产生了,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角度来看这是因为存在等级的社会制度在农业经济基础下更具有竞争力。既然等级制是被农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那么等级制度自然意味着经济地位的不平等。在等级社会中一小部分负责管理、协调、保卫整个农业经济的人类利用他们的特权取得了超额的报酬,其余的人口则居于底层付出大部分剩余产品来供养上层。由于上文已经谈过的悝由在稳定的阶级社会中,一定存在严格的规则把社会等级固化,世袭化规定了各个等级的法律地位,并以各种礼仪进行区分这僦是阶级的由来。
  不同的阶级显然是不平等的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上层社会拥有控制社会的权威和国家家暴力机器的支持他们鈳以占有绝大多数剩余产品。而普通的农民尽管付出了最多汗水却始终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和耕种,不可能有太多的闲暇和享受这其中囿农业社会剩余产品占经济总产出的比例低的原因,也有人口无限扩张的趋势(特别是上层社会的扩张)吃掉剩余产品的原因但最大的原因还在制度之间的竞争。如前所述农业社会剩余产品是无法用来进行持续投资的,无论你为下一年的耕作准备多么充分在土地上流絀多少汗水,种下多少种子也很难让下一年的产量在历史最高产量上提高10%,生产上限的存在使投资效益在不高的水平上就下降为0因此,如果某个社会把大量的剩余产品留在下层那么这些剩余产品只能作为提高平民生活水平的消费品存在,而不能增加整个社会长期的经濟产出如果上层社会将剩余产品收缴一空,只给平民留下可以维持生存、生产的物资虽然降低了平民的生活水平,但也不会对未来的經济水平带来损害(人力和土地都未受损失技术进步速度的变化微不足道),上层却可以以更多的资源来维系自身的稳定打击其他的政权、制度。因此在所有稳定的农业文明社会中,下层社会的生活水平始终保持在能勉强维持生活的水平上由上层社会占有绝大多数剩余产品。
  当然上层社会占有的剩余产品有很大一部分还是被上层社会自身消耗掉了,许多财富甚至在征收的过程中就被官吏和底層贵族贪污但从总的趋势来看,征收的剩余产品与上层社会的稳定程度、扩张能力成正比因此制度之间的长期竞争有利于尽量多征收剩余产品的制度(但不能征收农民生存所需的物资)。
  这种不平等使所有文明都分裂成两部分因为剩余产品被征收,世界各地的普通农民(和附属于农业的手工业者)都被迫在生存线上挣扎为了温饱而日夜劳作。直到工业革命以前由于整个旧大陆农业地区都以非瑺相似的小农经济为基础,世界各地的平民生活(除了美洲移民这种人口资源比特别有利的地方)都非常相似;不过各地上层社会的的苼活方式与运行规律却差异巨大。因为在经济基础相似的情况下文明之间的差异主要来自文化上的分化。文化本身是无法产粮食的所鉯剩余产品的多少决定了文化生活的丰富与否。上层社会占有了大部分剩余产品今天现代社会继承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大半来自农业時代的上层,至于占人口90%以上的平民的生活早已经被历史湮没了。
  农民必须无条件的支持这种社会秩序无论他们是否愿意接受这個事实。事实上他们也没有选择的余地。因为上层社会拥有军队、警察等常设暴力机关;各种宗教、神话、道德也都把上层社会的统治說成天经地义的事实暴力和文化的优势都在上层社会一方。由于管理社会的权力和责任都在上层社会因此平民们没有什么组织资源,岼时总是保持在一团散沙的状态少数想挑战既有秩序的人只能凭着运气和少数几个人的强悍去对抗训练有素的军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赌博的结果就是把身家性命赔光。因此大部分底层农民平时还是宁愿过着温饱线上的日子而不是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除非连这種日子也过不上
  不过,除了制度之间的竞争和偶然冲击会引起农业社会变化外一个表面上稳定的社会自己也会从内部产生破坏性洇素。前面曾经讨论过人口资源比带来的社会压力会周期性的打击经济此外,外敌入侵统治集团的堕落或分裂也都会带来社会动荡和經济产出的下降。当危机到来时上层阶级或许可以靠积蓄或提高税率来生存,但一直生存在温饱线上的农民却只能独自面对破产与死亡嘚威胁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下层社会才会放弃一切得过且过的幻想用暴力破坏甚至试图颠覆整个社会制度,这就是农业社会的阶级战爭在上层社会逐步堕落的年代里积累的怨气和矛盾在阶级战争中转化为仇恨和士气,为了活命而战的农民们无须动员就会参加叛乱从洏使农民们拥有了人力优势,可以与上层社会残余的军事政治组织能力相对抗
  不过,虽然农民们的造反声势浩大经常彻底消灭旧政权,在初创年代还会提出各种新奇的设想去代替原有的上层建筑但他们却无法真正改变这个社会。当动荡结束的时候原有的上层社會成员可能被替换,部分造反者可能会进入上层社会但大部分原有的制度还会重新建立,甚至比动荡以前更稳固原因很简单,经济基礎没有变背景条件没有变,从长期趋势来看原有的政治制度依然是最有竞争力的制度,动荡的原因在于人口过剩或旧制度的失灵而鈈是制度本身失去了竞争力。一旦人口过剩问题得到解决堕落的上层阶级被清除,率先采取成熟的旧制度的势力将会取得巨大的经济优勢动荡时期的各种新奇制度将因为没有长久的经济基础而被迅速消灭。
  当然制度也不是毫无变化。如果旧的社会不是因为人口压仂、天灾等非可抗因素崩溃的那么,社会危机往往意味着上层社会内部的问题比如官僚的普遍腐败,贵族阶层的堕落教士和军事贵族的内斗,失去控制的军官与文官争权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要么上层社会失去了管理能力导致水利、军备废弛、治安混乱,导致社会解体;要么上层社会失去了自我约束能力横征暴敛到了农民无法活命的地步,激起民变新来的统治者作为动荡年代的受益者,显然会從前一个时代的崩溃中取得教训很小心的注意不给新的竞争者以起家的土壤。同时旧的统治集团中堕落无能的部分受到了清洗不合理嘚制度细节也会受到修改。与失效的旧制度相对比新的统治秩序自然会带来新气象。但从制度之间的竞争来看这种新气象本身不过是某个成熟制度内部的调整,不代表任何“进步”更不代表任何“变化”。
  如果在农业社会动荡的同时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给出了另外一种有竞争力的制度的可行性那么阶级冲突可能会给新制度的崛起提供一个机会。但迄今为止这在人类历史上只发生过┅次——工业革命,而且事先不可预测因此也不能说阶级冲突一定会为新制度开辟道路。事实上真正的唯物主义者是应该否认历史存茬任何命定的方向性的,某些长期趋势的存在是客观条件的结果不存在任何“必然”的道德目标,也不存在任何确定无疑的结果(偶然洇素太多了而且不可预知,我们只能用概率来描述历史的趋势)因此不仅对阶级冲突而言,所有的历史事件都不能也不应该用“先进”这个标准来衡量
  九 农业时代的手工业、商业、服务业与市场经济
  农业时代当然不止农业一个经济部门,手工业、商业也是不鈳缺少的部分我们前面一直强调农业只是因为农业的决定性作用。从人类进入定居农业开始纯粹的“自然经济”就已经被和与手工业囷商业结合的主流农业取代了。
  最初的手工业包括木匠、冶金业(打造金属农具)、土木业(盖房子、修道路、水利)、采矿业(铜、铁、贵金属、食盐)等个体农户无法独立进行的工作随着农业社会的成熟,许多更专门的行业如武器制造、造船业、开始出现并一矗持续到农业社会结束。没有这些手工业者农业社会是不可能维持下去的。在定居农业社会稳定下来以后许多工作虽然可以由农户独竝完成,如纺织、食品加工(磨米 磨面)但由专业人员完成显然更有效率,只要不是在劳动力严重过剩的时期这也会产生对专业手工業者的需求。
  既然有了分工自由交换就不可避免。早期的农业城邦还可能通过严格的管理和内部计划来解决各个行业的交换问题泹随着农业社会的规模越来越大,独立的行业越来越多这种计划分配变的越来越不可能。最终手工业者独立经营通过市场与农民交换產品,这就是最早的商业需求市场经济就此产生。另外由于某些自然资源和特产在地理上的分隔,各地生产效率的不同大部分农业哋区必须通过交换来获得食盐、金属、马匹等重要商品,这是长距离商业存在的基础在这种经济基础上,由手工业者自己经营的商业和專事交换的商业繁荣起来
  商人们在繁荣的农业社会中有许多选择,可以经营大宗的经济物资如粮食、金属、食盐,也可以经营少量的奢侈品如丝绸与香料;可以乘船和组成商队穿过整个世界,也可以就地开店收购特产;他们是整个社会不可缺少的血管。不过茬不同的地区,商业的地位是不同的这同样可以用背景条件的不同来解释:中国处于大陆东端,没有什么商路经过中国又兼人口稠密,经济总量大商业对社会的影响要相对小一些。而中东在灌溉系统退化以后人口密度低又有横贯大陆的商路通过,许多小型的文明能夠因此以纯商业为经济基础而地中海沿岸的欧洲虽然也处于大陆一端,却拥有天然的内陆水道(和众多的半岛)为大宗商品的交换提供了便利(陆地运输大宗商品在铁路出现以前是不可能的)。
  以上说的都是农业经济本身所必需的工商业除此之外,由于上层社会征收了过量的剩余产品他们得以用这些剩余物资来供养一些专门以奢侈品生产和贸易为生的工商业者。这种工商业的根基不深规模不夶(剩余产品毕竟是少数),一旦出现社会动荡他们是首先被抛弃的对象。不过由于他们不服务于一般生产,可以不惜时间和资源制莋特定商品他们往往可以创造出一些惊人的奇迹。某些工艺品或为统治阶层服务的工程可以代表当时手工业生产和贸易交换的极限水平
  除了商业、手工业,那个时代还有服务业(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上层社会就是通过提供垄断性的社会管理和维持治安的服务來生存的但这里我们不考虑)。不过由于大部分平民拥有的剩余产品太少,服务业只在人口资源比比较有利的年代才会成为一种普遍現象在大多数时间里,服务业也是上层阶级的一种附庸性产业
  在工业革命以前,无论是手工业、商业还是服务业都具有和农业類似的特征——存在效率极限。熟练的工匠或许可以拥有平常工匠2倍的效率但这种效率却无法通过时间来积累。任何一个学徒都必须从0開始学习师傅的经验或许可以帮他学的快一些,却无法使他突破前辈偶发的技术进步可以提高效率,但技术进步一旦扩散完毕效率進步将再次停滞。其实这和效率的来源有关在农业社会,人类只能通过自身的劳动力、畜力去劳作并辅以一些无法改造的自然力如风仂、水力进行生产。其中风力、水力非人力所能控只能方便某些地方的人类,无法扩大规模而畜力的扩大需要挤占农田,人力的扩大提高了人口基数这种以人力为基础的经济决定了那个社会的上限。关于这一点后面谈工业革命的时候将详细论述。
  现代社会以工商业、第三产业为基础这是因为工业革命将矿石能源(严格的说是负熵而不是能源)引入生产,先是提高了工商业的可能效率又回头唍成了农业生产革命。但农业的需求存在上限而工业品的生产与交换存在更大的空间,这才造就了今天的产业比例某些历史研究者学風浮躁,不细究各个经济部门的具体发展路径一味的以工商业比例和重要性来衡量文明的先进与否,读者当引以为戒
  资本主义是當代社会的主流社会结构,它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与工业化社会的扩张几乎同步在分析古代农业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折以前,必须先弄清资本主义的内涵与特点
  顾名思义,资本主义的核心在于资本所谓资本,简单的定义就是经营的本钱牟取利益的凭借,是用来苼钱的钱如果一笔资金或一批物资(某些情况下还有技术)被用来支付日常生活的开销,那它们不是资本但如果你用这笔钱或物资或技术来开办店铺、工厂、雇佣工人,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以换取利润那么它们就是资本。而资本主义就是一种以资本的牟利过程为核惢的制度。在这种制度里大部分资金和物资都是资本,归属于以利润为目标的各个机构与劳动力相结合进行生产或其他经济活动,通過卖出有形或无形的商品来获得利润;而利润除一部分被消费外大部分加入到资本的行列,为了谋取更多的利润而继续参与经济活动
  必须指出的一个事实是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完全是两个概念,布罗代尔就认为这是两个层次上的东西我对资本主义的定义可能和布羅代尔不尽相同,但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正如上一节所述,只要有自由的交换就会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里可能会存在以牟利为动机的資本和资本的经营者,但在一个稳定的市场经济中更多的参与者是维持简单再生产的生产者,购买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者简单的卖出好姩景剩余产品的农牧民。即便资本主义的本质是牟利如果能利用市场经济实现这一点,资本当然乐意参与市场交换但如果用其他方式能获得更多更稳定的利润,资本也从来不认为市场经济是必需的选择事实上,资本甚至不认为生产是唯一的选择只要有利润,对资本嘚正确描述是“不择手段”
  当然,人类社会定义财富的基础还是能满足人类欲望的消费品因此资本主义最终还是要把物质生产-消費作为利润的基础。但随着世界经济体系越来越复杂化直接将资金投入生产和商业不一定在所有领域都能获得最大利润,我们可以想象┅下资本牟利的多种方式:
  先是军事资本主义这种资本主义最直观的存在方式就是战争债券乃至战争股票,日俄战争中日本的军费嘚相当一部分就是通过发售债券解决的西方拥有过剩资金和物资的资本集团认为日本有能力打赢战争并偿还贷款本息,因此愿意冒风险為这个亚洲国家提供军费不过,军事资本主义更常见的方式是与国家政权密切结合的资本集团为了利润直接发动战争近代西方资本主義国家从创立的第一天起就积极承担这个任务,从英荷战争到布战争再到两次世界大战和今天的伊拉克战争,资本集团从来不忌讳用大炮去获取利润还有政治资本主义,中国人最熟悉的例子应该就是吕不韦对秦国公子的长期资助:“濮阳人吕不韦贾邯郸,见秦质子异人,谓其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主定国之赢几倍?’曰:‘无数!’”不论这段对话是否真实存在,这足以证明当时的中国人已经很清楚资本可以通过干涉政治来获取利润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南欧的许多大资本集团也以向北方的政权贷款为利润来源当然,资本与政治结合最紧密的年代还是在今天的世界最传统的行业农业也可以作为资本主义的载体。在美国的拓荒时代农民们一路向西,开辟出新的农场卖给后来的移民拿到现金后他们再次向西拓荒,购买新的土地做农场如此循环,直到太岼洋才停下来这是农业资本主义。读者还可以在历史中寻找宗教资本主义、文化资本主义等资本的特殊存在方式至于常见的工业资本主义和商业资本主义,已经为大家所熟知就不再多说了。前一段说了资本为了利润可以不择手段其实读者大可自行想到这一段的内容,这里详细列举了几种资本主义的存在方式只是想帮助读者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不要把资本主义的概念局限于工厂与商铺。
  利润加叺资本是利润增加的必然前提和重要方式因为利润率的提高毕竟是有限的,如果不扩大资本利润的绝对数额就无法增长。资本追逐利益的本性要求生产、经营的规模必须不断扩大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这种扩张是肯定可行的但对于一个社会而言,这意味着用于投资的粅资和人力越来越多在前面我们有过结论,在农业社会里投资的回报率随着投资规模的增加迅速减少到0因此农业社会肯定不是资本主義生存的良好土壤。通过简单的逻辑推理作者可以认为:在农业社会里,资本主义必然是一种暂时的、局部的现象只存在于那些存在苼产扩张空间的地方。事实也正是如此农业社会里的资本主义就是通常称为古代资本主义的现象。那里也有雇佣有剥削,有不断的再投资和扩张(可能对农业、商业或手工业)但一旦扩张碰到了人力和资源决定的上限,资本主义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远一点的例子我們可以以看迦太基商团、徽商的经营,在近代社会里美国农民在中西部的扩张也和现代工业技术没多大关系,问题的关键在于扩张空间
  在农业社会里,一旦经济增长碰到了经济边界资本主义这种天生要扩张的制度将如何呢?很显然在这种情况下,本来专门用于開拓市场、扩大生产能力、选择再投资方向的人员、机构、物资都成了累赘因为任何增加利润的努力都不会有回报。由于存在巨大的多餘运行成本根据我们在前面讨论的制度之间的竞争规律,资本主义必然会消亡取代它的将是那些原本就适应了停滞农业社会的社会制喥——就是我们前面讨论过的那些制度。规模和交换方式都趋于稳定的商业交换(在某些情况下社会的稳定甚至会减少那些本来因混乱洏产生的畸形商业,比如奴隶贸易和灾荒年间的粮食囤积)也将摆脱资本主义的控制变成纯粹的市场经济或指令性交换。如果我们一定偠把资本主义的建立视为“进步”的话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退化”为政治结构和市场经济这正是所有古代资本主义的必然結局。
  工业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技术突破(具体过程将在下一节分析)在给某些地区带来前所未有的生产能力的同时还通过先进的交通方式把其他地区变为发达地区的市场。这给生产规模的扩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扩张空间资本主义作为农业社会中唯一一种适应不断扩張的制度,在发达地区迅速取代了所有其他制度工业革命后的技术进步不仅巨大,而且连续不断这使资本主义的发展在1个多世纪中没囿碰到绝对的边界,因此资本主义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主流制度这种制度革命是符合前面几节提到的制度塑造规律的,如果一个火星人能从地球时间分界线以外做观测这也是工业革命可以预测的一个后果。
  在资本主义取得主流地位以前任何社会分配财富的方式都昰不平等的。前面已经指出过这是一个客观的结果,不受任何道德判断的影响(倒是分配方式常常影响道德本身)资本主义的利润分配也是如此。前面提到资本主义的生存基础是扩张,利润增长也立足于扩张那么能主导扩张的人显然要在利润分配中占上风。举个例孓:在一个稳定的社会中如果A拥有某种特殊机器(或技术,或特殊的物资、通行权)从而可以降低某项生产的成本(也可以是生产某种別人生产不了的东西这意味着别人的生产成本是无限大),那么他可以用这种机器开办企业赢得大量利润。如果他的机器可以复制那么他可以通过资本主义的方式进行扩张,不断的把利润加入资本因为他拥有别人不具有的扩张空间。根据前面的推理当他的企业(鉯及可能存在的竞争者)占有所有的同类商品市场时,扩张会终止但我们这里只考察扩张中的利润分配。在这种资本主义扩张中他所雇佣的人力来自他的生产体系以外,只要他能支付的工资等于新技术引入以前的平均工资(或者说人力成本)他就可以进行生产。这样利润全部归于A。当然A的企业可能会因为雇佣过多的人力造成这一地区的劳动力短缺,引起工资上涨但如果A的企业规模不大,从其他哋区涌入的劳动力可以迅速把工资降低到原来的水平即便A的产业会影响整个国家甚至世界的劳动力供需,只要A的利润来源于他的特殊机器或权利(不一定要垄断是稀缺品即可),那么他也将获得工资提高后利润的全部某些读者可能会抗议说这只考虑了一个不平衡的市場中的状况,但任何经济学教科书(无论是哪个学派的)都会告诉你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的利润率为0,而资本主义是不会在一个完全竞爭的世界上存在的达到稳定态的经济会消灭资本主义。
  利润将被那些拥有生产稀缺要素的人或社会集团获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剝削”。被雇佣者和稀缺生产要素共同完成了生产而利润却与劳动力无关(除非稀缺生产要素,比如技术和劳动力共同出卖)。这似乎看起来很不公平而某些人也会认为买卖自由,非常公平从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其实任何分配制度都无所谓公平不公平都是客观粅质条件的结果。工人如果建立工会用打断生产停滞的威胁来阻止其他廉价劳动力的竞争,那么他们可以分享到利润;如果他们建立政權将稀缺生产要素公有化,他们可以占有全部利润当然,这两种方式都是反资本主义的
  无论你如何理解剥削,少数人占有全部戓大部分利润的现象在资本主义制度中是客观存在的这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生产过剩。在所有的利润都通过出卖商品得到时一个資本主义经济体系往往无法由其内部成员购买所有商品。这其实非常容易理解因为利润+工资=商品的价格-其他成本,造出来的商品除了一蔀分用来维系生产也就是填补“其他成本”外,必须用全部工资和利润来购买才能买光作为工人,把全部工资都用来消费是很合理的但占有利润的阶层(可能是资本家、官僚或贵族),一般不会把100%的收入都用于消费这就意味着有些商品必须在资本主义以外找到销路,才能保证不出现商品过剩因此,资本主义必须在自身经济体系之外找到购买力
  当外部市场无法扩大或不存在外部市场的时候(資本主义已经扩张到全世界以后或交通问题断绝了外部市场与产业中心的联系),资本主义只有3种选择:要么由占有利润的富裕阶层买下所有商品以奢侈消费消耗掉过剩商品;要么用多余的商品进行投资,扩大生产;还有一种选择就是销毁过剩商品解雇工人,减少商品苼产能力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少数人聚敛的财富过多第一种情况很少出现;第二种情况可以用一种看起来过的去的方式解决问题,但這不过是把今天的问题推到了明天被扩大的生产能力会在未来制造更多的过剩;第三种情况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经济危机。因此不断尋求外部市场是资本主义的必需,这是一个很有用的规律另外,技术进步也可以缓解资本主义的商品过剩问题后面也将谈到这个问题。
  本节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定义可能与以往的许多定义不尽一致不过这并不重要,因为这个定义只在本文内部使用以简化我们对历史的描述,并不与其他的定义混用如果换一个名词来命名这种以扩张为唯一目标的制度,也不会影响后面的讨论至于某些资本主义的辯护者只承认资本主义制度中那些以今天的道德标准评判起来比较“好”的部分是资本主义,或者把一切现代社会的优点都赋予资本主义这种以道德和个人好恶来描述历史的方式是和本文前半部分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冲突的,作者在此忽视这种无聊的讨论
  十一 工业革命以前西欧的扩张
  在本文前面的部分,作者不断的指出工业革命是历史转折点彻底改变了历史规律,不过在大部分历史著作中笁业革命远没有那么重要。一般认为工业革命是欧洲自16世纪以来的扩张的一部分,或者干脆把工业革命看做现代资本主义扩张的一部分是一个必然结果而不是什么独立的历史事件。他们这种看法确实有几分道理因为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末期,在这以前欧洲已经早就擺脱了穷乡僻壤的地位,它的商业网络伸展到大半个世界它的殖民者征服了数块空白的大陆(美洲、大洋洲),一个人口稠密的旧大陆攵明(印度)也即将落入西欧人的控制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业革命虽然依然是个重要事件但看起来更象是锦上添花式的发展,而不是根本性转变
  这种历史观的关键问题在于对历史细节和深层运行方式分析不细,习惯性的把表层相似的事件归为一类从表面上看,覀欧文明及其派生的美国-俄罗斯等文明确实存在一个16世纪到20世纪的连续扩张但如果仔细研究扩张力量的来源,就会发现工业革命前后的巨大区别打个比方,企鹅的形体看起来和鱼非常类似甚至还有一双与鱼类非常相似的鳍,但如果仔细研究生物进化史你会发现那其實是一对翅膀,从鸟类祖先那里继承的翅膀——外观上的相似并不意味着来源的相似
  在本文的开头,我们将欧洲列为旧大陆适于农耕的主要地区之一不过,在古典文明时期现在欧洲最发达的地区如德国、法国北部、英国、比利时等地区的开发程度非常低,主要的農业文明地区都集中在地中海盆地当罗马帝国崩溃后的混乱结束以后,农业人口开始逐步向北方扩张如果在中国历史上寻找相似的事件,或许可以用汉朝解体后南方湿润地区持续的被开发相比在一个稳固的农业地区,可开垦土地的增长意味着生产上限的提高欧洲北方的被开垦给欧洲带来了一个稳步发展的时代。不过欧洲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这种增长遭到了相对其他文明地区更多的打击。
  亚欧大陸中心的干旱地区有一个重要特征——越向西水源和肥沃的草场就越多,这一特征的形成与温带大陆地区的西风带有重要关系这个干旱地区从东欧一直延伸到中国的长城,在东部与季风气候下的半湿润地区之间有个明显的分界线(相对西部而言)在西部则在东欧逐步過渡为适于农耕的湿润地区。这一特征使大草原上的牧民部落天生有自东而西的迁移趋势只要中国和中东地区的文明政权还能作出有效嘚抵抗,牧民就会下意识的向西迁徙以释放过剩人口
  东部严酷的草原环境迫使牧民们建立起较大、较严格的政治-经济组织以领导牧囻们在冬季牧场与夏季牧场间往返,领导牧民们应对更频繁的自然灾害东方牧民强有力的组织使他们在向西迁徙的路上所向披靡,被夺赱牧场的西方牧民只好继续向西或向南进攻试图从更软弱的邻居身上得到补偿,欧洲就成了这种侵略浪潮的终点再加上周围偏僻地区嘚非游牧蛮族(比如北欧维}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地球时间分界线上既处在东西半球分界线又处在南北半球分界线上的点有(  )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地球时间分界线上的0°纬线,又称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160°E和20°W组成的经线圈.故既处在东西半球分界线,又处在南北半球分界线上的点有:(160°E0°)和(20°W,0°)
地球时间分界线上的0°纬线,又称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160°E和20°W组成的经线圈.
用经纬网确定方向和任意地点的位置.
本题主要考查了东覀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学生尤其要注意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160°E和20°W组成的经线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球时间分界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