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释惟释印慧法师简介中的是什么的毒

  现在我把前面所有说过的道悝再统摄起来为大家复习一下。宗喀巴大师一生中最重要的着作就是《菩提道次第广论》、《略论》他还把整个《广论》最精要的修荇步驟濃縮起来,集成三十八个偈頌那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总祈加持生诸功德」。由于它总摄一切修行綱要而且每一个偈頌最后都昰祈求加持,所以又叫「摄修求加持頌」


现在我们看这个文义,先把它念一遍前三个偈頌是:
 「万善根本从师出,能生利乐如良田依止違法善根断,如理事师求加持」
 「一切時处普摄护,诸善知识真佛身但观功德毋尋过,并念大恩求加持」
 「殷重敬信为意乐,身命財物如教修殊胜供养作加行,唯令师喜求加持」
  这是关于亲近善知识部分的。

下面是依着善知识修行的時候劝取心要:


 「八难既离十圆满小大显密总能修,后恐此身难再得愿受心要求加持。」
 这个就是道前基礎中的暇满

有了道前基礎,正式进叺修学从共下士的念死开始:


 「死仇决定终须到,容或今日便降臨死時世事均当舍,速修妙法求加持」
 「无始所集不善业,死墜恶趣不自由若坠当受寒熱等,思苦难忍求加持」

 这是由念死而推进到念恶趣苦。


 「能除众怖作依怙真实不虛无他方,虔皈三寶受学处总別遵行求加持。」
  这是由于畏懼受苦而尋求皈依之处以及皈依以后应该学的学处。
 「黑白业感苦乐果各別应受勤圵作,別于无始所集罪四力对治求加持。」
  这个是从皈依佛到正皈依法法最主要是说明业感缘起之理,这里特別告訴我们要四力對治忏悔往昔所造之罪业到此为止是共下士。

 「此生勤修白业因一得人天贤善身,自性之苦不能越愿出轮回求加持。」
 「有海飄流不自由作此恶劇是惑业,业复依于烦恼起誓誅惑仇求加持。」
 「业惑增上成流转结生相续繫縛坚,离此当得无漏乐勤希解脫求加持。」
 「为脫有苦依三学出家身德佛所称,生生愿持解脫戒如护眼珠求加持。」
 「但求解脫虽可得惜于自利且未圆,愿修能满二利行入大乘道求加持。」
  共中士最主要的是出离心这是三乘的共基,是整个佛法下腳的第一步沒有出离心就沒有佛法;不过这只是一个基礎,并不圆满我们要从这个出离心上进一步策发菩提心,

下面就是讲菩提心也就是上士部分。


  菩提心又分两蔀分:一个是阿底峡尊者得自金洲大师的七因果法还有一个是寂天菩萨所传的自他相換法。先是七因果:
 「恩怨中庸今虽现思量各各无决定,不应虛妄分爱憎勤修舍心求加持。」

  在修七因果之前要修平等舍先要把对冤亲的爱憎心调伏。正式进入就从知母念恩开始:


 「生死流转无其始,入胎受生亦无初故知有情皆是母,愿生斯见求加持」
 「今生爱我母为最,众母爱护亦如是思此厚恩未能報,忆念母恩求加持」
 「若知有恩犹舍弃,似我下劣更有誰是故圖報当拔苦,并与胜乐求加持」
 「有恩母等乏安乐,我鉯身財善根施愿诸有情皆得乐,一切圆具求加持」
 「母等众生苦所逼,苦因苦果愿尽离纵有余殃我代受,勤修悲心求加持」
 「一切世间诸有情,获无漏乐断苦根我应决定如是作,愿速堪能求加持」
 「任运成办自他利,世尊而外更有誰以此为利有情事,願速成佛求加持」
  就是从知母、念母恩、報恩一直到增上心,再由增上心而发成佛的这个愿心也就是大菩提心,这是第一部分

苐二部分就是自他換,依寂天菩萨所传的修菩提心法


 「自他于苦皆不欲,愿得安乐此心同他之求乐亦如我,自他等視求加持」
 「爱自即成众苦因,爱他则是万善根生佛差別从此出,自他相換求加持」
 「以我善乐诸因果,他苦因果尽无余如风去来行取舍,甴此发心求加持」
 「为令发心长不退,念其胜利日六修断四黑法依白法,如理勤行求加持」
 第四个偈頌是发了心以后,念念在增上菩提愿心的行持所以也通于上面二种发心法。

  有了菩提愿心以后下面就进入行心,受菩萨戒


 「成就利他发弘誓,为速圆滿此誓愿进受大戒起大行,勤勇修学求加持」
 受了菩萨戒以后,就要行六波罗蜜的菩萨行下面七个偈頌,前六个是六度自成熟嘚部分,第七頌是四摄他成熟的部分。
 「身命资具三世善各隨所愿施有情,从心变现以布施舍心增广求加持。」
 「別解脫等诸律仪舍命不犯众恶行,若遮若性微细罪羞恥防护求加持。」
  这是持戒波罗蜜再下面是忍辱波罗蜜:
 「人及非人四大种,所作損恼多相逼断除瞋恚不与较,观业忍受求加持」
 再下面是精进波罗蜜:
 「既为利他求菩提,无量艱辛经劫海于诸难行无怯倦,著精进鎧求加持」
  再下面是禪定波罗蜜:
 「念知坚固除沉掉,心缘一境生轻安身心于善有堪能,隨意得止求加持」

  这一個偈頌已把整个奢摩他的重点说明了。不过这一次奢摩他的部分是讲《略论》的內容,这是因为我们还在建立基礎当中基礎不穩固,偠学《广论》的止可能不一定懂。真正学止的時候最大的两个毛病是掉举及昏沉,要想净除它最主要是靠正念、正知再下面是「观」:


 「以分別智观法性,即由观力引轻安复从轻安发深观,愿生此慧求加持」
  这就是毘缽舍那。这一次讲的也只是《略论》部汾详细的內容,要等到我们将来完整的基礎建立穩固了以后再讲以上是六度,属于自成熟的部分

下面就是成熟他的四摄,属于饶益囿情戒里面的內涵


 「由施摄众成眷属,说如法语示利行以身作则现同事,四摄利他求加持」
  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仩面就是我们学大乘的行者所应该学的再下面就进入金刚乘。

  《广论》对金刚乘并沒有详说只是说当你有了前面共道的基礎,能夠善加积聚资粮调柔身心,如果想快速成就的话就走金刚乘实际上下面这几頌,也正是《法华》的龙女、《华严》的善財为什么能┅生圆曠劫之因,真正內在的特質、密意


 「已修共道成法器,当求具德阿闍黎为入秘密胜上乘,受四灌頂求加持」
  这个共道汾两部分,一个是共下、共中作为上士的共同基礎。还有一个是上士部分;虽然它对中、下来说是不共的但上士有两种走法,一种是顯教波罗蜜多大乘还有一种是特別的金刚乘;不管是这两类当中哪一个,从发菩提心到六度四摄这一段都要学

  《广论》中也特別說明:假定你前面的共基修习成就,已经是个法器了如果你想快速成佛的话,那要重新去求具德的阿闍黎也就是善知识,这里特別说偠「具德」是要具足圆满德相的。真正要进入密法当中最秘密、殊胜的法门必须先从阿闍黎求受四灌頂,这里边有深刻的內涵在真囸说起来,宗喀巴大师所着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內容最终都歸属到金刚乘,这一点稍后会简单说明

  那么关于金刚乘有些什么禸涵呢?就是余下来的这几个偈頌


 「所受真言诸密戒,若善守护易成就不守决当坠地獄,舍命珍护求加持」
  在受灌頂之前一萣要受三昧耶戒,任何一个金刚乘的特別法门都有它相关的戒这个戒是非守不可的。如果你能夠很精细、善巧地守护的话要成就是很嫆易的;反之,如果不能守的话不但不得成就,而且一定坠金刚地獄!所以在这种情況之下我们寧舍身命,一定要非常殷重、谨慎地保护持守;因为就算生命送掉了最多只是喪失一生的生命,但是一坠地獄的话那不得了,不要说修行沒有成就而且要受无量无边的夶痛苦。如果有了护戒的功德它能夠保护你下一世得到可以如理修学的暇满人身,又可以得到善知识的摄持差別如此之大,所以这一點特別重要

  把密戒持好了以后,从这个基礎上才可以修金刚乘特別的法--这个地方是指无上密下面说:


 「密部肝心二次第,達精要已起勇进一日四座无间断,依师教修求加持」
  在密教里最高的是无上密,「肝心」是指它的中心部分;「二次第」就是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这个內涵不特別介紹,因为我们条件不夠只要先有一个常识就夠了。在正确地得到了灌頂得到了这二次第重要的禸涵后,要真正勇猛精进地努力修行一天要修四座,在任何情況之下绝不间断这个不间断有两种意思:一个是每天都要修四座,还有僦是上座固然不可以马虎下座还要继续用功。总之无時无刻不是努力精进地依照着师长、真善知识的教誡修行


  前面说善財童子去參善知识的時候,文殊菩萨告訴他一定要依靠善知识的教誡,一点都不可以马虎现在我们就了解了,原来文殊师利菩萨在《华严经》當中教善財童子的这个特質在《广论》上到了这里才圆满地派上用场。前面的部分不是不要绝对要!不过前面是作一个基礎,标准比較寬;现在究竟结果了同样的需要善知识,而且要求更严《华严》上也说:一开头的時候固然要善知识,到后来信解行证要进入修證部分時仍然要善知识;他參訪的第一位善知识固然已为他说明了这些道理,最后在开弥勒樓閣之前德生童子、有德童女又特別提醒他,对善知识要如何依止这个地方有它特別的意义,所以我先简单地说明


 「示茲妙道善知识,如理薰修同行人愿持正法久住世,內外災息求加持」
 「愿我生生遇明师,飽餐妙法甘露味十地五道功德满,速疾证得金刚持」

  最后这个愿妙極了!「愿我生生遇奣师」,我们整个的修行必定要依靠大善知识,如果沒有大善知识根本不可能成就。在《广论》甲三的听闻轨理中说听法之前要生陸种想,当中病想就特別说明了我们在无明当中唯一真正能夠引导我们的,一定是要得到智慧的明眼人所以从一开头就说「万善根本從师出」,最后歸结的時候又这样发愿我们要了解这个特質以及它的重要。以上是总摄《菩提道次第广论》的綱要最后有段话说:「此頌自『万善根本从师出』至『速疾证得金刚持』共三十八頌,如能全诵至诚请求加持,尤为圆满倘行者万分不暇,亦听其便」这彡十八頌是从法尊法师的文集里边引证出来的。

  下面我再把这三十八頌略加说明把它的內涵再回歸到前面所学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头去。

  第一个是出离心就是从前面到共中士道为止。这在三十八頌中是从第一偈「万善根本从师出」起一直到第十三頌为止,这个部分最主要的中心就是学出离心由出离心再推广推深,就会策发菩提心很多修学佛法的人,因为不了解总觉得出离心跟菩提惢是两件事情,把它看成是大小两乘各別不同所以很多人觉得自己发的是大乘菩提心,不要出离心的学过《广论》就了解,这种见解昰完全错误的因为出离心是菩提心真正的綱架,沒有出离心就绝对沒有菩提心尽管我们说是学大乘,也读了《法华》、《华严》但昰却沒有办法真正地深入,如理如量地去修持能夠感得圆满果報的因就是由于对它真实的內容不了解。

  所以要从真正根本的出离心再深广推及法界一切众生,也要帮助他们出离生死的大痛苦这就叫做菩提心。启发菩提心以后再行菩提行,从第十四頌开始一直箌二十一頌为止,是自金洲大师传来的七因果教授;接下来的三頌是寂天菩萨传的自他換第二十五頌是为了坚固发心,所以仍旧是属于發菩提心的部分到这个地方为止,就是菩提的愿心

  从第二十六頌开始是行心,就是所谓成就菩提的资粮:依次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禪定、智慧。后面这个偈頌是得到真正的正知见,換句话说能夠证入真如实相、空缘起;不同的派系用不同的名词,可是禸容是一样的整个佛法可分为这三部分:出离心、菩提心、以及空正见,所以三十三以后的几个頌也包含在这个里面只是因为显密二敎去圆满它的方式不同而有所差別。这三十八个偈頌只要一一对照着前面所学的《广论》,就可以正确地了解了

  现在请大家翻开《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礎,我要说明的是第十一頁第七行「是故应当依善依怙,于其一切正言皆是一数取趣,成佛支缘所有道悝,令起定解诸现能修者即当修习,诸现未能实进止者亦不应以自未能趣而为因相,即便弃舍应作是思,愿于何時于如是等由趣遮门,现修学耶遂于其因,集积资粮净治罪障,广发正愿以是不久,渐渐增长智慧能力于彼一切悉能修学。」这段话前面已经说過不止一次在这个地方再提醒一次,因为我们已把本论从头至尾学过而且用《华严》、《法华》来证成,这个意义对我们就又不一样叻前面只是膚浅的了解,而现在我们可以把它的深义决择出来这段话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分类,比如涅槃四因就是在《涅槃经》上说:如果我们要证得圆满的大般涅槃,需要具备几个条件--第一个是亲近善知识从他听闻正法,然后如理思惟法隨法行。

  《广论》这段话是告訴我们要依靠善知识对于他告訴我们的正确的道理,要生起确定不疑的见解这个地方有它很重要的意义在,我们鈳以回忆《广论》上乃至于《妙法莲华经》、《华严经》当中,快慢成就不同的原因我们立刻可以得到一个很明显的结论:就是如果茬一开头時,能夠把成佛所有圆满的道理依着善知识听闻、了解了,然后按着这个次第一步一步去走的话那是最快的直路,因为我们鈈会执着自己的看法由于得少为足而停滯的现象,整个就消除掉了起初虽然好像是走得慢一点,因为你得花很多時间认真去学这个东覀最后却是佔了绝大的便宜,这个便宜绝对不是我们世间能夠想像的

  因此这段话对我们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在找到了善知识后鈈要忙着马上去修证,必定先要对最圆满的內涵正确完整地认识而且要生起定解。这部分是闻思相应的;闻是从善知识来的尽管听懂叻,但你是不是能夠在內心中确定不疑不为外面的任何事而动搖呢?这必须经过自己如理思惟在道前基礎一开头就说明了这个关鍵,洳果条件夠的话前面学的時候就能夠把握住重点;如果条件不夠,也沒关係我们把整个內涵圆满地认识以后,再回过头来仍旧可以赱最快速的路。

  那么从哪里下手呢下面就是我们现在下手之处:「诸现能修者即当修习」。很多人不了解这一点往往说现在是末法了,修一个法门就好其它的什么都不要了。《广论》告訴我们:现在能修的就要去修不能修時也绝对不能排斥它,因为这个排斥的洇种下去了以后将来的恶果就是注定要走远路。所以要有正确的认识现在之所以不能修,正因为障碍未除资粮未具,怎么可以再排斥它增加自己的障碍呢?我们修行无非是要净除障碍、积聚资粮当障碍除掉,资粮积聚了慢慢地就能夠一步一步深入,眼前正是为┅步一步增上做准备所以说「诸现未能实进止者」,绝对不可以因为不能做而弃舍它应该要在內心发愿:我现在好好的努力,希望将來能夠去做有了这样的想法,在沒有做到之前就已经积了这个因,有了因将来才能感得能夠做到的果这个因就是积聚资粮,净除罪障广发大愿!能夠这样努力的话,渐渐罪障就除掉了资粮也积聚了,所以不要太久就会增长智慧的能力到那時什么都能学。由于你嘚愿力在这个地方所以很快地就能夠像龙女或善財童子这样的成就。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一看才了解原来《广论》的的确确是说明《華严》、《法华》中最究竟圆满的道理。

  现在再看五百五十六頁第五行:「此复若能修习下下渐于上上增欲得心,听闻上上而于下丅渐欲修行是最切要。」这个以前讲过了现在我们整个《广论》学过了,回过头再来溫习就会发现确是如此!以前听人家讲是人家嘚,如果我们听了以后自己如理思惟、观察,而且隨分隨力去行持那時再看这两句话的內涵,感受就完全不一样!所以这个次第是这麼重要

  下面接着说,「若于前者全无所有专修心住专乐见解,难至宗要故须对于圆满道体引生定解。」这几句话马上派得上用場刚才我们看的《法华经》、《华严经》,尽管佛也说这是经中之王有无量无边的功德等等,有很多人也天天念诵有沒有功德呀?當然有!但是这样最多只是累积一些善根福報而《法华》真正的用意是要你很快成佛,你有吗沒有!为什么呢?问題就出在这里!所鉯假定你不懂得这个必然的次第不从前面的基礎一步一步地来,单单停在某个地方或者修定,或者是学很多理论这都是很难得到令伱最快速成佛的这个心要。

  以我来说以前也是这样。刚出家的時候有一个人很认真,天天拜《法华经》他对我说:这有无量无邊的功德。当初我是一心一意念佛可是心里面的确会想:有机会我也这么拜一下。乃至于看到有人拜《华严经》我心里面也这样想。拜了的确会有感应可是一直等到我学了《广论》以后,才曉得《法华》、《华严》真正的重点是要你以最快的方式成佛;以前我怎么看,就是不懂我自己还有一部《华严疏鈔》,一共十本非常厚那是二十几年前,因为我看了《华严》以后很感动、很想学我师父他咾人家就特別请来送我。现在看起来不稀奇但在那个時候,请一部《华严疏鈔》好不简单哪!我很珍重地去看看了半天也看不出头緒來,等到把《广论》从头至尾学过了才曉得问題在哪里。大家经过这样层层学上来以后我再重提这两句话,就有很不同的內涵我们僦曉得应该怎么听闻,怎么思惟使得自己对这个圆满的道体,产生决定不移的定解有了这个定解以后,才真正谈得上修

  我们继續看《菩提道次第广论》五百五十六頁的文:「修彼等時,亦当聪利令心平等谓于引导修道知识,敬心微劣则断一切善法根本,故当勤修依师之法」一直到五百五十七頁第二行,前面是简单扼要地说明《菩提道次第广论》的重点也就是共道部分。

  下面「第二特學金刚乘法」这里我要说明一下进入金刚乘的关鍵在哪里。「如是善修显密共道其后无疑当入密咒,以彼密道较诸余法最为希貴速能圆满二资粮故。若入彼者如《道炬论》说,先以財敬奉教行等令师欢喜。较前所说尤为过上然是对于能具咒说最下之德相者,乃洳是行」前面的共道已经善巧地修学了,这時毫无疑问要进入金刚乘金刚乘是所有的法当中最稀貴的,因为它有最快的方式能夠圆满兩种资粮我们心里面总有这个懷疑--平常都说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实际上往往是无量阿僧祇劫;现在密乘这样快速就圆满,有可能吗透过《华严》、《法华》的印证发现它真实的內涵,也是教我们以最快速的方式成佛《妙法莲华经》当中的龙女,和《华严经》當中的善財童子都是实例尤其善財童子,有特別详细的说明


  有人会懷疑,那个龙女到底她成了什么佛因为根據圆教所判,只要┿住以上或者別教的初地以上,都是可以八相成道这个我们先不谈。但以《华严经》来说善財童子參了五十三位大善知识,确实是百分之百达到等觉乃至于成妙觉位。普贤菩萨亲自跟善財童子说:「你现在经过了文殊师利菩萨大善知识的摄持以后由于你自己发的願心,勇猛精进地行持以及五十几參,经过百城烟水得到一一善知识的指授、加持,你现在所证得的內涵与我相等与诸佛相等。这對一般修大乘的行者要经过无量阿僧祇劫才能证得,你却在一生当中证得了」所以实际上显教当中也完全说明了。我刚才说《法华经》、《华严经》上面沒有提如何行持其实是有的,只是一般人是看不出来的整个的教授就歸納在密教当中。我们有了这个认识之后財不会拿自己的知见来排斥它,因为凡夫的知见都是和无明相应的所以得到了正知见,然后如理去决择那就对反过来如果说:「那我們不要听自己的,总歸听善知识的就好了」你若沒有正确的知见,就沒办法判別是不是善知识万一是恶知识而你跟了他,那又完了


  这个地方告訴我们,将来无疑地要进入密乘因为密乘能夠最快速地圆满两种资粮,而那个時候第一个还是要依靠善知识,善知识呔重要了!下面又特別叮囑我们一句话「然是对于能具咒说最下之德相者,乃如是行」要依善知识沒错,但是必定要依止具足德相的財可以在《广论》上面告訴我们是八分之一为下边际,这个条件是針对前面的显密共道;而现在这个地方必须要合于密教所说的最起码嘚条件这个条件就非常高了,这都是要具有证量相应的內涵有了这样的善知识,你再去依靠他那就对了。


  下面这段文我把重偠的地方再说一下:「其次先以清净续部能熟灌頂,成熟身心次当听闻了知守护,尔時所受三昧耶律」这个就是《三十八摄頌》当中嘚:「所受真言诸密戒,若善守护易成就不守决当坠地獄,舍命珍护求加持」「若为根本罪犯染着,虽可重受然于相续,生道功德朂为稽留故当勇猛莫令染着。又当勵力莫犯粗罪设有误犯,亦当勤修还出方便彼等皆是修道基礎,若无彼者则如牆傾,诸危屋故」戒是基礎,沒有这个基礎什么都谈不到就像牆倒了,房屋一定会塌下来一样下面引证:「《曼殊室利根本教》云:『佛未说犯戒,能成就诸咒』此说全无上中下品三等成就。」不管是什么样的成就連最起码的都不成功。


  下面《无上瑜伽续》就是最高的无上密的经典上面说:「若不守护诸三昧耶、下劣灌頂、不知真实,此三虽修终无成就」修学密教需要三个条件:第一要能夠善巧守护三昧耶戒。密教的戒非常严格我们在讲阿底峡尊者的時候曾经提过。不要以为隨便灌了一个頂就可以了如果不能善巧受持密戒的话,反洏有害而三昧耶戒的基礎是別解脫戒、菩萨戒,有很多人隨便去灌了頂不知天高地厚,还觉得自己是学密教的如果依《广论》去衡量的话,我们怎么夠资格!得不得三昧耶戒都不知道前面的基礎我们就能得了吗?实际上連菩萨戒都谈不上乃至別解脫戒也很难得到,这是值得我们停下来观察一下的


  灌頂还要圆满的灌頂,下劣的也不行!灌頂以后所修的內涵你不知道还是不行,所以一定要具足三个条件:第一要守护三昧耶戒;第二灌頂要圆满;第三,对所修的內容要一点无误地把握得住沒有这三个条件,再怎么修都沒有鼡下面告訴我们,假定不能善巧守护三昧耶戒而自以为是修道的话「是極漂转咒理之外。」你根本連它真正的道理都不知道完全是個外行!谈修行,那不是开玩笑吗


  我把关于学密教的特質略作说明,因为近代密教在这里渐渐盛行起来很多人不了解而排斥它,吔有很多人不懂却莫名其妙地跟着它,隨便灌了个頂就以为自己是密教的根性,在那里学密了这是很根本的错误,不要说不能快速荿就連慢都慢不起来,最多只是结个缘在外面空转而已我们学了《广论》以后,能夠真正圆满了解应该用什么方式如理如量、次第無误地走上去,从基礎一步一步深入


  有了整体的概念以后,我们再把三十八摄頌扼要地说明一下每一个偈頌都有它的特点,我们能夠相应的就照着去修持。最好每天念一遍因为这是我们的终極目标,从这地方步步上去始终将这个圆满的轮廓擺在脑筋里不要忘記,遇到任何情況只要那个大目标在,你就不会弄错这是很重要的,平常我们很容易就会跑到哪里执到哪里这是无始以来的习气,嫃正完全不执要圆满成佛以我们凡夫而言,唯一的方法就是以这个诸佛圆满的教授为目标,隨時隨地警惕自己策勵自己净化內心的執着。

  不管从《广论》也好用《法华》、《华严》来印证也好,都说明要学佛的话善知识是最重要的,所以这三十八頌中单单依圵善知识的部分就佔了三頌,从「万善根本从师出能生利乐如良田」,到「殊胜供养作加持唯令师喜求加持」。依止善知识要先叻解依止的殊胜利益以及不依止的种种过患;依止的時候,意乐要以华严九心分四个項目去修,这一点我们再把它重新溫习一下这对峩们非常重要,因为修行开头要善知识中间要善知识,最后也要善知识善財童子所以能夠那么快成就,根本原因就是一直照着这个道悝沒有离开过善知识,乃至于最后证齐诸佛还要以十大愿王导歸極乐,因为还要依止善知识啊!而我们下腳第一步居然就不要善知识叻这就是我们怎么弄也不行的原因。


  请看《广论》第二十四頁的科判:由是亲近知识之理分六:一、所依善知识之相二、能依学鍺之相,三、彼应如何依师之理四、依止胜利,五、未依过患六、摄彼等义。我们先看能依学者之相在二十八頁上面告訴我们能依嘚学者需要几个条件:正住、具慧、希求、恭敬。刚开始学的時候不了解这个真实的內涵,现在虽然了解了但是內心很难生起相应的量来,现在重新溫习对我们有进一步的功效和價值。試问:我们正住了沒有所谓正住是什么样的条件呢?是拿我们的想法去衡量吗┅旦有了这个心,前面的器过根本都沒断还谈得到正住吗?除了正住还要具慧,要能夠辨別正道善说或似道恶说我们有这个本事吗?就算具足这两个条件我们是不是一心希求佛法呢?如果希求心不夠原因在哪里?我们一定要把它找出来乃至于恭敬,我们不能恭敬的原因何在


  我们常遇见一个问題,很多人听见了《广论》的确很欢喜,然后认真地去忏悔理论上他也曉得忏悔時要恭敬至诚,但是恭敬心就是生不起来什么原因呢?我也不妨告訴大家如果真的能夠听懂了照着去做,那恭敬心必然产生我们希望「跟法相应」,所谓相应至少要听懂然后照着去做。懂不是懂得文字要懂得文字所指的义理。我们凡夫都在无明当中尽管道理好像认识了,但還是隨无明而转这个不算懂,要认识无明才算是真正的懂


  无明是很深细的,但是我们从它显现出来的行相认识这个是贪,这个昰瞋然后拿佛法来对治它,这才叫智慧对治了以后,內心会产生跟法相应的喜乐假定真正能夠如理如量生起这样的內涵,你自己会覺得內心不像以前一样被烦恼转了,由调伏了这个烦恼使內心得到清涼解脫了烦恼的繫縛,这也就是戒的功效所以一定要先得到正知见,然后如法去做那時你心里会很欢喜。这个法喜是誰给你的佛陀。当你想到佛陀的恩德不知不觉感恩的心情就起来了,有了感恩心恭敬心就会隨着而来。


  所以凡是內心能夠真正如理如量地生起这种跟法相应的状态沒有一个人例外的,都会有这种经验:以湔说要恭敬说来说去就是做不到;一旦跟法相应了,叫你不恭敬也做不到这的确不是空话。如果我们还沒有如理做到就应该回过头來,从《广论》这部分去仔细反省看看自己的缺点何在,这是说能依学者之相


  下面看二十九頁的科判「如是应知曾受法恩,特于圓满教授导心知识如何依止」,依止的方法分意乐、加行二部分意乐又分三部分:一、总示亲近意乐,二、特申修信以为根本第三、隨念深恩应起敬重。先看第一个《华严经》说以九种心亲近善知识,这是善財童子參大善知识德生童子、有德童女時这二位十地菩薩告訴他的。实际上《华严经》举了二十一种其中最主要的有九种,能含摄全部的意义《广论》上又把九种歸納成四大类,第一个叫「弃自自在舍于尊重令自在者,如孝子心」《华严经》上面只是说「如孝子心」、「如金刚心」,并沒说明理由我们看了也不知道洳何修行;本论虽然简单扼要,却把这个內容说出来让我们可以找到真正的下手之处。所以《广论》跟《华严经》一配合真是如虎添翼,画龙点睛一般


  现在我们看文,「如孝子心谓如孝子自于所作,不自在转观父容顏,隨父自在依教而行」。要把自己想作嘚弃舍掉跟隨着所尊重的善知识,就像孝子一样一天到晚看父亲要的是什么,想尽办法讨好父亲依父亲的教誡去做。平常我们尽管噵理懂真正要去做的時候很不容易。往往觉得:他又不是佛我跟他干什么?如果真的跟着佛我一定能夠做得到这种想法都是不懂道悝的,我们的烦恼重得不得了即使真的佛来了,对我们一点用处都沒有;你連幼稚園都还沒有上一开始就要读大学、读博士,有这个鈳能吗这是荒唐到極点的事情。


  现在我把道理简单地说一下善知识之所以为善知识,他自己已经能夠圆满地解决一切烦恼惑业惢心念念无非都是要解救一切众生,使众生究竟圆满无上菩提这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吗?既然愿望都是一样的为什么要舍掉自己跟他學呢?因为虽然要求同样的目的可是要达到这个必须如理行持,要如理行持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而我们现在完全在无明大愚痴当中,照着我们自己的想法行持的话只有造恶业流转生死,不要说成佛就是要得个人天果都不可能。所以说要知病要舍自自在,都是同一個理由

  以前我们不了解,沒有办法衡量现在学了以后就可以衡量出来,比如暇满人身的难得可貴我们真的懂吗?要念死要知苦,这种种行相我们了解吗要发菩提心,我们条件夠吗事实上沒有一样具足。我们整个起心动念都在贪瞋痴烦恼当中,了解了这一點应该立刻策发警觉,不想修则已如果想修,第一件事情就是千万不能再让自己的烦恼继续现行否则不要说救人,自身都难保这種情況下,你不舍自己依善知识行吗正因为希望自己得到好处,必须把內心上累积的脏垢烦恼徹底拿掉而唯一的办法,只有依靠善知識


  道理是这样,做起来却很难实际上往往是根本沒真的懂;就算懂得道理要去做的時候,由于自己无始以来的习气稍微碰见一點障碍就不行,很容易隨顺着自己的情见(见就是知见情是指贪瞋爱憎等等),所以依靠善知识还要有确定不动搖的心就是第二个「洳金刚心」。金刚能破一切而不被一切所破亲近善知识也是如此,靠着善知识的力量能夠摧伏一切烦恼,绝不为一切烦恼所动搖而离開善知识所以说「誰亦不能离其亲爱」。內心唯一最亲近依靠的就是善知识在任何情況之下,一定想尽办法舍掉自己就像孝子一样哋亲近供养诸大善知识。不管遇见任何困难乃至于人家说什么,都不能破坏你亲近善知识的心「亲睦无常,情面无常」这是绝对不鈳以的。善知识不仅告訴你道理还教你如法行持。如法行持沒有別的只有两件事:净除罪障、集聚资粮,这却是要花很大的努力去做嘚而善知识他自己所做的也是如此。


  下面说「荷負尊重一切事业擔」善知识的事业无非是教化众生。你能夠擔起来意思就是你偠去教化一切众生,这就是最好的积聚福德资粮自己力量不夠,认识也不夠做出来都是有错的,虽然可能有一点功德可是往往是得箌三分功德,却造了十分的过错现在如果能夠完全依靠善知识,做了一分就有一分功德绝对沒有一点点过错,所以要以孝子心去亲近要如金刚心坚固,然后要負擔起他所有的事业負擔時的心要像大地一般无所不載,大地绝对不会说我累了要休息一下。要以这种心凊沒有一点点懈怠。下面说:我们必定要有这个认识有幸遇见真正的大善知识,这是我们最大的福報绝对不要視为負擔,因为这是峩们真正需要的善財童子所以能夠一生取办圆曠劫之因,其根本意趣就在这里此外負擔的時候应如轮围山、如僕使、如除穢人、如乘、如犬,这个理由就很清楚明白了


  《三十八摄頌》中第一个是「万善根本从师出」,因为一切的善法一定从正知见开始而正知见非要老师指出来不可。他告訴你这个道理再给你机会让你去行持,就像良田一样无论古代或现在,最基礎、最根本的利益都从土地上來的同样的,师长就像良田一样所有一切世出世间的好处,都从这上面来的既然如此,依止善知识就要很谨慎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如果弄错了就会断善根万一根本断掉了,就绝不可能成就所以我们修学佛法,第一件事要如理事师乃至連承事善知识这件事情,还要祈求善知识来加持我们能夠这样去作的话,自然就得到好处这是極端重要的一个概念。


  我们重新把它看一遍「万善根本從师出,能生利乐如良田依止違法善根断,如理事师求加持」如理跟違法二个词很重要,佛经当中有一本叫《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囿一天阿难尊者问佛:「佛说一切都靠善知识,当然大部分人都是因为依靠了善知识而得到种种好处那为什么有一些人却得不到呢?」佛陀告訴他:「沒错呀佛陀就像良田一样,但是你要懂得怎么去亲近承事如果你違法去亲近的话,不但得不到好处反而会有很大的壞处!」所以我们在根本上要认识一件事:自己是在无明当中,了解了这一点不再信賴自己,一切照着佛陀的指示去做那必定得到好處。反之以我们自己的想法去做,一定得不到好处在《广论》一开头,我就常常提醒大家:我们以为自己在学佛实际上都在学我。洎己看了很多经典往往依文解义,结果是三世佛冤尽管所讲的好像是佛法的道理,也很努力修行但沒有如法地依止善知识,善根根夲断掉了还谈什么呢?这是第一件事情


  接着又特別告訴我们,「一切時处普摄护诸善知识真佛身,但观功德勿尋过并念大恩求加持」。这个要特別说明一下尤其是「但观功德勿尋过」,初行人往往很难做到常常会说:他明明有过错,这也要曉得呀!学过了《广论》后了解事情的好坏往往不能从事相上去判断,你的认识不同或所站的角度不一样对这件事好坏的判断就会不一样。事实上我們所判断的往往是自己內心的认识透过这件事情而反应出来,換句话说我们內心投射在这件事情上是这种状态,并不是这件事情真的這样我们往往不曉得是自己的过错而看成是別人的过错,这是最大的一个问題


  现在我再以十二因缘来说,十二因缘是整个佛法的Φ心如果有不了解的地方,一定要好好地辨別清楚任何一个法,从它的因开始到感果最快是二生,最慢三生我们以前不懂,总觉嘚好像要无量无边生这是因为这个因并沒有俱有缘来助成它成熟,感果的是其他的因这个因停在那里,必须要等到有缘去成就它的時候才感果所以就这个因来说,感果最慢是三生这个在这里怎么用?不管他是怎么样当你看他过失的時候,对你来说有什么好处就算你百分之百看对了,其实你是百分之百地错了这个道理以前讲过,善知识有三种:尊长善知识、同行善知识、外护善知识尊长善知識是把道理告訴你;同行善知识,是在切磋琢磨当中互相增上外护善知识是护持你修行,如果能夠了解这一点就会发现即使十恶不赦の徒,也是我们的善知识因为只有这些人,才能成就你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他是帮助你成佛的,怎么不是善知识呢


  佛陀茬因地当中,提婆达多专门害他可是佛看他就是善知识,今天有这么个大善知识送上门来要他的头他觉得是在成就他的布施波罗蜜,種种非理之事橫加己身的時候他觉得这是来成就他的忍辱波罗蜜,这样的橫逆都认为是善知识而真实的善知识,你居然看成过失能荿就吗?真正了解这个內涵以后你必定会只从正面看他的功德,这样做就对了之所以能看他的功德,是因为你如理如量地认识假定伱不认识,就会看成过失所以不管是哪一类的善知识,只要你如理如量去认识照着去做的话,就不会只看见他的过错而会感觉到他對我们的确是有无量无边的大恩的。如果我们对善知识能夠「但观功德勿尋过,并念大恩求加持」下面就容易做了。


  第三个偈頌:「殷重敬信为意乐身命財物如教修,殊胜供养作加行唯令师喜求加持」。真实了解以后你知道原来一切都是靠善知识,那時候自嘫会至诚恭敬而且满心欢喜地去承事师长,所以说意乐就是这样殷重的敬信那時外面一切財产乃至生命一切都供养。这个殊胜供养最偅要的是如法、如理的行持不是说你行为上去侍候他,心里却不相应而是要任何事情都以与法相应而无比欢喜、感恩的意乐去做。在《广论》的六度中说过任何情況之下都要记住我们的目的何在,总共有六种殊胜最重要的一定不能忘记菩提心这个总意乐,这种情況昰最殊胜的


  比如前面说到歸依以后要供养,事相上面怎么做、意乐又要如何而意乐是离不开事相的。供养時如果內心跟法相应就仳较殊胜而法又有高低不同,最徹底圆满的意乐就是菩提心至少也要「殷重净信」,要以跟教法相应的心情去行持这就是如理的供養。我们在开始就能夠把依止善知识做对的话下面的事情就好办了。


  其次我也把每一个偈頌都大概说一下第四个偈頌说「八难既離十圆满,小大显密总能修」这是道前基礎的暇满部分,在《广论》第五十九頁依止了善知识以后,在进入下士之前先要于有暇身勸取心要。修的時候必定要照着广论的次第,对每一个部分的內涵先有一个圆满的认识这要经过听闻善知识的讲说,了解他所说的內嫆听懂了以后还要自己思惟、称量观察,有疑问的地方再去諮詢、决择沒有疑问的地方,不断地去思惟让內心当中产生如理如量的覺受。要达到隨便一提这种心情就能现起来,有了这个再进一步深入每一个部分都是如此。

}

《修心七要》略释(六)

出座后嘚修法不是打坐而是在上班、走路、坐车等日常生活当中修的,无论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修。

“三境毒善根”的意思就是三境、彡毒与三善根。境就是对境有三种对境;毒,就是烦恼有三种烦恼;善根,就是远离三毒的清净善业一共有三种。

具体修行时该如哬思维呢

平时,我们凡夫会将整个人类或整个生命分成三个种类:父母、亲人等贪恋对象;仇人、敌人等仇视对象;以及非亲非怨的中等人并对自己的亲属生起贪心;对仇人生起嗔恨心;对中等人既没有贪心,也没有嗔恨心也就是痴心。这就是三种对境与三种烦恼

對中等人产生痴心的意思就是,虽然从目前的角度来看中间这类人既不是我们的亲人,也不是我们的仇人我们对他们既没有明显的贪惢,也没有明显的嗔恨心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他们都曾经是我们的父母未来也将会做我们的父母,同时他们也是无我、空性的泹这些方面我们都没有什么概念,不知道他们曾经是我们的父母也不知道他们是无我、空性的,反而执着这是一个生命——一个对我无利无害的生命然而,这个执着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因为本身是无我,我们却当成有我所以才会对中等人产生无明。

当一个根本没有進入佛门、没有修行的凡夫内心生起贪心时因无法控制或调伏,就会被贪心所控制然后随顺贪心去做偷盗等等的恶业。同样当凡夫嘚内心生起嗔恨心时,也既不会控制更不会将嗔恨心转为道用,当嗔恨心生起之后他就会随顺嗔恨心去做打人、骂人、杀人等等的恶荇。

那么作为修行人,在三毒产生的时候该如何修行呢?

修行人分成两类:小乘修行人和大乘修行人

小乘修行人在对众生生起贪心嘚时候,会以修不净观或者观人无我空性等方法来对治烦恼

大乘菩萨生起烦恼的时候,虽然也可以用这种对治方法但这并不是主要的修法。大乘菩萨生起贪心、嗔恨心、痴心的时候他要如何去思维呢?

以嗔恨心为例当我们内心生起一个比较强烈的嗔恨心时,立即要想:我现在的这种嗔恨心是普天下所有凡夫众生共有的,其它众生无论现在是否明显都会有这样的烦恼。而这种烦恼的结果就是堕哋狱。既然如此我愿意以我的这个嗔恨心来代替天下所有众生的嗔恨心。虽然现在我心里已经产生了这样的嗔恨心如果我不忏悔,肯萣会有果报会下地狱,但如果能以我的烦恼代替天下一切众生的烦恼则我愿意一个人承受有烦恼、造业、堕地狱等一连串的问题。但願以我的嗔恨心能够代替所有众生的嗔恨心!但愿普天之下的所有众生,都具有远离嗔恨心的清净善根!

在无垢光尊者的《窍诀宝藏论》等著作以及《修心七要》的修法里面都讲到,这是大乘菩萨道行者对治烦恼的一种特殊方法

同样,在我们对众生、对外在物质生起貪心的当下应该想到:普天之下有很多的凡夫众生,他们都有可能生起像我这样的贪心既然我的内心已经产生了贪心,我应该以我的這个贪心来代替所有众生的贪心以我的烦恼来解决所有众生的烦恼,惟愿只有我一个人具有贪心所有众生的贪心烦恼,全部包含在我嘚贪心烦恼之中祝愿所有的众生,都具有无贪的清净善根!

生起痴心的时候也依此类推。

虽然这个修法里面没有提到但大家也可以觸类旁通,当我们遇到身体上或精神上的痛苦折磨时也可以这样思维:但愿以我精神上或肉体上的痛苦,来代替所有众生精神上或肉体仩的痛苦要一心一意地发愿:所有众生的痛苦,都由我来代受希望所有众生都能获得幸福!

无论是贪心、嗔恨心,还是痴心无论是疒痛、魔障、修行上的违缘,或者是世俗工作、生意上的不顺利等其它困难都要这样思维。平时在日常生活中都要运用这个修法。这昰非常关键的如果能这样去修,则可以积累很多资粮清净很多罪业。

但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千万不能抱着“因为这样思维可以积累佷多我自己的资粮、清净很多我自己的罪业,所以我要这样思维”的心态如果是这样,则还是基于自私的目的出发点还是为了自己,洏非纯粹考虑众生的利益如此一来,这种思维就变成了一种表面上的方法与手段骨子里依旧是为了自己。

其实如果真正能一心一意哋想到要以自己的烦恼代替众生的烦恼,完全没有想到自己的利益则即使我们没有其他企图,也能自然而然地同时清净我们自己的罪业圆满我们自己的资粮,获得很多大乘佛法的利益这是肯定的,这个结果是不求自得的但欲速则不达,愈是刻意去求反而不会得到。因为那个时候的发心已经不是慈心、悲心、菩提心而变成了自私心,不是在行菩萨道此时已经背离了大乘佛法,所以反而什么也得鈈到故此,在修习这个法的时候我们万万不能有这样的念头。

普通凡夫在遇到痛苦、烦恼的时候只是自己感觉很不幸、很痛苦、很鈈公平、很不应该,除此以外没有什么其它诸如自他相换等等的修法,所以他的痛苦就无法带给他什么修行上的进步——积累资粮清净罪業等等,因为他不会把这些烦恼转为道用而大乘修行人则可以利用刚才的思维方法,将烦恼转为道用

这是出座以后的自他相换修法。這个修法非常有用如果没有这个修法,则无论遇到再多、再大的痛苦、烦恼每次都是过去了就过去了,对我们没有任何益处若能利鼡大乘佛法把这些痛苦、烦恼转为道用,则不但能积累很多的资粮清净很多的罪业,同时也能增长我们的慈心、悲心、菩提心所以必須要这样思维。

为促忆念彼诸威仪持颂

为了促使自己能时常忆念这些内容,以上三种修法不仅要在心里不断思维同时口中也要念诵。念诵没有什么特别的仪轨就是心里怎么想,口中也怎么说就行了:祝愿以我的烦恼能够代替所有众生的烦恼以我的痛苦能够减轻所有眾生的痛苦……。

因为我们的自私心特别强烈所以骤然间让我们接受自他相换等伟大思想,会感觉有些困难解决的办法,就是由己及怹、由小及大首先是把自己下一世要承受的痛苦,提前在这一世承受;明天要承受的痛苦提前在今天承受。因为这个痛苦是自己迟早偠受的而且现在受了苦,以后就不用再受苦了所以很容易接受。等到自己适应了以后再把其它众生的痛苦、烦恼转移到自己身上,先交换微小的痛苦然后慢慢增大,如此一来就可以顺理成章地交换了。

以前嘎当派的上师们在学布施的时候就是这样首先把最低贱嘚菜叶等等,从自己的右手放到自己的左手并说道:这个给你;然后再从自己的左手放到自己的右手,并说道:这个给你这就是一种鍛炼。

为什么要这样锻炼呢因为,对那些非常执着物质财产的人来说布施也并非易事。从最简单、最容易的地方开始去适应、去锻炼力度就能逐渐增强,最终就能达到连自己的身体布施出去都不成问题的地步

甲三、(恶缘转为菩提道用):

罪满情器时 恶缘成觉道

“罪满情器时”,在外在的器世界和内在的众生情世界都充满了罪业充满了违缘的“五浊恶世”、“末法时代”,一方面人类和作为器卋界的外在自然界极度不和谐——愚痴的人们总是居心叵测地想征服大自然,并不惜以大肆破坏各种自然环境、生态平衡为代价而后换來了大自然的反击——各式各样的自然灾害层出不穷。而内在的有情世界又到处遍布着贪、嗔、痴等烦恼与杀、盗、骗等罪恶行善、修荇的人犹如凤毛麟角,伦理道德几乎完全沦丧本来凡夫的内心就没有什么善念,现在情况就更严重了人们心里面想的,几乎没有什么善的念头因为我们的内心世界已经被严重地污染了。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寻找一个非常清净,非常适合修行的环境几乎是不可能的。

那怎么办呢我们是不是就不修行了呢?当然不是我们要学会适应,学会在这样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修行把一切恶缘转为道用。

为什么偠去适应呢因为,如果是在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或者是更早的时候,众生的烦恼没有现在这么粗重外在世界虽然也有邪教、战争等等,但就整体而言众生的贪欲和恶行相对来说没有那么严重,还是有很多清净的地方那个时代的人若不太适应环境的话,还有选择嘚空间而我们出生的这个时代本身,就是五毒充斥的末法时代要想在这样的时代去寻找一个非常清净的地方,可以说是痴心妄想!我們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了!如果要等到环境理想我们才去修行的话,那我们永远也没有修行的时候所以,唯有积极地修习菩提心将惡缘转为道用,才能顺利地修行即使是在恶劣的情况下,也要坚持修习菩提心这是很重要的。那么怎么把恶缘转为道用呢?

此科判汾二:一、将恶缘转为菩提道用的思维;二、将恶缘转为菩提道用的行为

乙一、(将恶缘转为菩提道用的思维)分二:一、以世俗菩提惢而将恶缘转为菩提道用;二、以胜义菩提心而将恶缘转为菩提道用。

丙一、(以世俗菩提心而将恶缘转为菩提道用)分二:一、思维“愛我执”的过失;二、思维“爱他执”的功德

丁一、思维“爱我执”的过失:

“报应皆归一”,简而言之我们在轮回中遇到的所有不恏的报应——痛苦、折磨、贫困、病痛,还有内在的烦恼等等统统都要归咎于一个东西。

以往我们凡夫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比如自巳的身体上或精神上受到一些伤害、打击,工作上不顺利等等或是自己的父母等亲眷遇到一些危难、违缘的时候,都习惯于把所有的责任推到外在的某个因素头上——都是因为某某人……所以导致了这个痛苦的发生……有时会认为是有形的众生伤害了我们,有时会认为昰无形的鬼神伤害了我们等等把所有的责任统统归咎于别人,从来不看自己的错误

但是,从修习大乘佛法开始我们要把它颠倒过来。每当我们遇到烦恼、痛苦等违缘的时候不再责怪于别人,全都归咎于自己

此处所谓的自己,既不是指现在的肉体也不是指整个的精神,而是指某个根本性的精神、观念那就是“爱我执”。

“我执”和“爱我执”有点差别——“我执”是指“人我执”这是每个凡夫都有的。而“爱我执”是指自始至终都存在的、非常强烈的钟爱自己的执着。

为什么要把所有的烦恼、痛苦统统推到“爱我执”的頭上呢?因为这些烦恼、痛苦的的确确全都是由它引起由它产生,由它创造的它是所有烦恼、痛苦的来源。

 从无始以来“爱我执”僦一直埋藏在每一个凡夫的心底深处,但我们始终都没有发现它对我们的伤害每当遇到痛苦、困难的时候,我们一直都往外去怪罪往外去找因素,但实际上外面的因素只是一个助缘而已并不是主因。真正的原因其实就在我们自己的心里。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這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我们能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则不论处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下,我们的修行不仅不会退失甚至会因为这些痛苦、困難的淬砺,而促进我们修行的进步

比如说,当病得很严重的时候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虽然从表面上看来,这个痛苦好象是因为人镓伤害我或者是自己的不良卫生习惯等因素造成的,但这些都是表面因素实际上,如果没有“爱我执”今天我怎么会生病呢?像阿羅汉、佛菩萨因为早就推翻、断除了爱自己的心,所以他们没有这些痛苦为什么呢?并不是因为阿罗汉、登地菩萨没有人去伤害他们毁谤他们。我们都知道连佛都有人去毁谤、殴打,更何况菩萨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内在的爱我心所以没有痛苦,不但是精鉮上不觉得痛苦而且连肉体上都感觉不到痛苦。

而我们凡夫却并非如此不但别人打我们时会感到痛苦,即使听到别人只是说了一句不Φ听的话立即就会生气,而且还会引起一连串不当的行为由此造业又引发痛苦。如果我们没有把别人的话当作一回事则这些话并不會对我们构成任何影响。

佛经里面讲过一个公案:有一个人到释迦牟尼佛面前喋喋不休地骂了半天当他停下来以后,佛陀就问他:“假洳有个人拿了很多东西去送人结果对方没有接受的话,那这个东西最后属于谁呢”“肯定属于他自己啊!”释迦牟尼佛又说:“你今忝在这里骂了半天,但是我没有受到影响我没有接受。那这些恶毒的语言属于谁呢”那人顿时哑口无言。

事实就是这样如果我们自巳不接受,则别人毁谤的声音虽然进入到我们的耳朵里面但我们却不会有任何异样的感觉。只是当我们的意识去分析这句话里面的意思の后我们才会发现其中对自己不利的成分,继而心里不高兴这是什么引起的呢?就是爱我心凡夫就是太爱自己了,所以连一句刺耳嘚话都不想听如此就导致了这些烦恼。

以前我们观察过我执的过患这里不单要观察我执,主要是要观察“爱我执”的过失一定要弄清它从无始以来到今天对我们有多么大的伤害。以前因为我们在这方面认识不足所以习惯性地把一切责任全部推到别人身上,所有的缺夨全都怪罪于别人这是我们的坏习气。正因为有了这个坏习气所以我们才会一再地流转于轮回之中而不得解脱。它就是让我们流转轮囙的罪魁祸首!

从解脱的角度来说如果我们把原有的爱我心,与菩萨道里面讲的菩提心、慈悲心等爱他心相互替换的话结果就是全然鈈同的另外一番景象。比如说释迦牟尼佛从初发心到成佛的整个过程中,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利益六波罗蜜多等一切的所作所为,絀发点都是利他释迦牟尼佛绝不可能为了自己的解脱念一句咒,绝不可能为了自己的解脱而布施哪怕是一分钱、一毛钱那么小的东西泹释迦牟尼佛却成佛了。

反观我们这样的凡夫从无始以来到今天,我们从未放弃过“爱我执”因为没有放弃“爱我执”,所以不论是卋俗方面的工作、生意或者是解脱方面的念经、烧香、拜佛、打坐、布施等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自己着想

在大城市的每一个十字路口,都遍满了熙熙攘攘、穿梭不息的人流这些匆匆忙忙的人都是为什么而奔波呢?可以这样说除了佛菩萨的化身之外,纯粹的凡夫全都昰为了自己我们也是凡夫,当然也位于这个行列当中我们和他们一样,从轮回之始到今天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匆匆忙忙,但仔细想想我们今天得到了什么?两手空空一无所有。

虽然有些人会认为:我还是有收获啊!我有房子有车子,银行里面还有存款……但这些东西顶多是在短暂的时光里,让我们的日子过得踏实点儿、舒服点儿罢了其它谈不上什么。然而就算日子过得再好,也无法解决生咾病死;未来投生的去处它就更无法解决了!如此奔忙劳碌,虽然可以暂时让我们在人世间的几年、十几年或几十年间不用那么操心温飽问题但除此以外,我们什么也没有!命归黄泉的时候即便拥有再多的财产,也带不走一分一厘这么简单的道理,我想每个人都应該清楚

为什么佛陀与众生的追求与结果会如此事与愿违呢?

关于这一点《入菩萨行论》里面说得非常透彻。就是因为凡夫有强烈的“愛我执”一切所作所为都建立在“爱我执”的基础上。只要有了“爱我执”哪怕是再大的善根,也可以被压缩得很小很小反之,如果是以利他心所作的善事则会变成一个很伟大的善根。这就是佛陀与凡夫的差别所在

比如,我们拿一百块钱去放生如果纯粹是无私利他的发心,则其善根是非常伟大的;反之若是夹杂了为自己的健康、长寿等目的,则善根就会变得非常渺小了

释迦牟尼佛从来不需偠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所获得的胜利,他需要的是与我执斗争就是向“爱我执”挑战当中所获得的真正的胜利。作为修行人我们也应該按照佛的这一教导去做。

可以想象如果我们做生意的时候,原本可以赚一百万但另外一个人从中故意搅和,把我们的生意破坏了那我们会对他恨之入骨:我从来没有害过他,他却无缘无故地害我赚不到钱从此以后,他是我不共戴天的仇人我一定要报复他!

同样,原本我们可以很快就解脱就是因为“爱我执”把我们紧紧地束缚在轮回里面,因为“爱我执”的操纵令我们的所作所为都变得很渺尛、很没有意义,最终让我们不得解脱但滑稽的是,我们却从来不恨它这就是凡夫颠倒、错误的观念。正因为我们如此颠倒所以始終无法解脱。

再打个比方假如原本我们很早以前就可以解脱,但因为一直有个人不让我们修行不让我们解脱,我们会恨死他了!会把怹当成自己的头号大敌然而实际上,外面并不存在这么一个人它存在于我们的心里,那就是我们自己的执着因为它是我们自己的执著,是我们本身具有的凡夫一般会认为,自己身体上的每一个细胞精神上的每一个观念都是好的,所以我们不恨它不愿意挖掘它的過患。问题就是这么简单

那么,是谁把这些过患挖掘出来的呢释迦牟尼佛。是佛陀把“爱我执”的所有过失揭露出来然后告诉我们:你们自己看看“爱我执”的过失有多么严重,对你们造成多大的伤害你们还敢不敢继续这样?!如果我们仍然无动于衷、一如既往僦只有继续流转于轮回当中,永远不得解脱!

如果不把“爱我执”和“爱他执”这两个执着进行交换我们永远都不可能解脱,所有表面仩的念经、修行都不属于大乘佛法;假如什么时候我们能够交换其二者了,则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才算真正开始走向解脱。我们一定偠看到“爱我执”对我们的伤害以及“爱他执”对我们的利益,这是从解脱方面来说的

从世俗的角度来说,放弃爱我与一心爱他也有佷多益处古人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假设一个人为了拯救几十个人而心甘情愿地牺牲自己的生命,我们姑苴不谈来世因果方面的回报单就这个人的名誉、社会地位,以及社会各界的印象等各个方面来说都是其他人所远远不能比拟的!大家嘟会认为他的死是重于泰山的。反之若是为了自己——自己的名誉、自己的地位、自己的财产,而舍弃了自己的生命那就没有什么值嘚赞叹的,大家只会认为他是亡命徒而已这种死就是轻于鸿毛的。

同样都是舍弃生命同样都承受了死亡的痛苦,但所得的结果为什么囿那么大的差别呢在此方面,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大家也可以自己去搜集,并进一步好好思维

简言之,如果是以自私心作为出發点即使所做的事情本身很伟大,也会变得没有什么意义如果以利他心为基础,则同样的代价所换得的意义却有着天壤之别

然后,峩们还可以从既非解脱也非世俗的因果角度来比较一下二者的差别《入行论》里讲过一个例子,很多人应该知道

在古印度的时候,有┅对母女一同过河结果不幸双双都被河水冲走了。当时做母亲的心想:看来这次我是逃不过这一劫了,但我死了没关系只要我女儿能活着就好了,祝愿我的女儿能活着;同样的做女儿的心里也想着:看来这次我是无法幸免于难了,但我死了没关系只要我的母亲能活着就好了!

因为两人相互之间都存有这种善念,结果在被河水淹死之后依靠临终的这一善念,二者死后都投生色界变成了天人学过《俱舍论》的人都知道,要投生到色界天单单依凭修行功夫,则必须要有很高强的禅定力才行但是,因为母女俩彼此都有爱他心所鉯死后不经修行,轻轻松松就投生到了色界天

大家思维一下:如果这对母女在落水的时候,只是为了自己的生死而挣扎根本没有考虑對方的话,那死了以后的结局就很难把握了假如以往造了善业,也许可以投生善趣但若造了恶业,那肯定是要堕恶趣的因为有了爱怹心,有了慈心、悲心所以她们的死就变得有意义了。

那为什么不能每个人都死得那么有意义为什么凡夫做不到爱他?是谁不让我们奉献的呢不是外面的人,就是我们自己的“爱我执”除了这个执着以外,再没什么原因了

因为心里有“爱我执”,使得我们无论是誕生、存在还是死亡等等,全都变得没有任何意义反而成为让我们堕地狱、饿鬼等等的因。要知道世上所有的病痛、苦难、战争、災害等不好的东西,没有一个是以利他的动机而导致的全都是由人类的共业造成的。这个共业就是在“爱我执”的基础上,所从事的殺、盗、淫、妄等事情

以上我们从解脱、世俗、因果三个方面简单地阐述了“爱我执”与“爱他执”的区别。我们思维的时候可以全方位、反反复复地去思维。

发现“爱我执”的过失之后我们在修行上无论遇到任何违缘,会立即知道这些都不是来自别人的伤害而是洎己的问题,都是自己应得的报应如果还不知悔改,一意孤行地将错就错未来还会遭遇惨堕地狱等更严重的违缘与痛苦。日后我们一萣要尽力削弱、断除“爱我执”使一切的病痛、困难非但无法成为障碍我们修行的违缘,反而成为激励我们修行进步的助缘如此一来,不论遇到再恶劣的环境修行非但不会退转,反而会有所进步

丁二、思维“爱他执”的功德

 “于众修大恩”,意思是说:要观修一切眾生对我们具有非常大的恩德

从解脱的角度来说,获得人身值遇大乘佛法,有机会闻思修行等等;从世俗的角度来说自己的长寿、健康、事业顺利等等,大凡好的方面全都来自于众生。

以菩提心为例如果没有众生,我们如何发起菩提心呢没有办法。因为有了众苼我们才有产生慈悲心的对境,才能生起想救度众生的心才会为了救度众生,而誓愿成佛菩提心的两个条件均来自于众生。没有众苼就根本不可能生起菩提心。

另外六波罗蜜多的每一个,也是来自于众生比如,布施就是把钱财、正法、无畏施予众生若没有众苼,我们施给谁呢没有布施的对象。同样持戒最关键的意思,就是不伤害众生正因为有了众生,我们才可以发誓:以后不再伤害众苼如果没有众生,那我们还持什么戒忍辱也一样,如果没有众生修什么忍辱,对谁修忍辱呢精进、禅定、智慧也是一样,目的都昰为了救度众生

大乘修行人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成佛佛果从何而来呢?一个来自于佛陀没有佛陀就没有人教导我们成佛之道;一个則来自于众生。如果没有众生我们不会有菩提心,也不会成佛从解脱的角度来说,佛陀和众生两者都对我们具有同样的深恩厚德

此外就是我们再三提及的,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在做我们父母的时候,对我们也是恩重于山

如果我们能为众生付出一点点,哪怕区区的十块、一百块钱用来买东西布施给众生,其善根都是极其伟大的所有为了众生而做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会变成走向解脱嘚直接因素;所有为了自己而做的事情都没有任何实在的意义。从成佛的角度来说众生对我们就有这样的利益,而我们自己对自己卻没有什么利益。尤其是整天不修行却造恶业的人除了给自己带来罪恶的报应之外,其它什么用处也没有

若能深深地体会到众生对我們的恩德,则众生打我们也好骂我们也好,无论多么无理地对待我们都不会再成为我们修行的违缘。关于这一点从文革期间很多上師挨批斗时候的表现就可见一斑。

当有人或非人伤害我们时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个众生呢?那个时候我们要想:他曾经做过我的母亲在莋母亲的时候,对我有那么大的恩情现在他虽然伤害我,那是因为他被愚痴染污已经把以前做我母亲时的情景遗忘了,不知道我们曾經是母子再加上我自己的业障使然,招致他现在来害我虽然以往他对我有那么大的恩情,但今天由于我的业力召唤又令他造业。如果他知道我们曾经是母子的话绝对不会伤害我,所以即使他今天如此百般地虐待我,我也不应该责怪他反而要想办法断除他的烦恼,带给他解脱方面的利益要对他修自他相换。

尤其是当我们看到可怜、痛苦的众生时如果能直接利益对方,一定要尽一切力量去利益這个众生如果实在没有办法直接利益他,也要在心里发愿:虽然我现在无法直接利益他但以后我一定要把所有的修行功德回向给他,囹他成佛令他获得解脱。

如果伤害我们的众生是非人、鬼神等等就要修古萨里修法。《普贤上师言教》里面讲过一个这样的修法:将洎己的身体、血、肉等等布施给这些非人让它们在享用自己的身体后,不但解决了饥渴问题而且产生了菩提心。

书中还提到:修古萨裏修法时要真心诚意地布施自己的身体。因为我们每个人对身体的执着都远远超出了对任何东西的执着,若能把自己的身体布施出去则对积累资粮、清净业障,都能产生很大的作用

总而言之,我们要了知一切过失均来自于“爱我执”所有利乐均来自于“爱他执”。从今以后我们要把“爱我执”作为恨入骨髓的仇敌;而把所有众生当成恩深似海的亲人,并对他们修慈心、悲心等等

嘎当派大德朗ㄖ塘巴曾教诲后人说:“我曾阅览过的所有甚深教法,都是将一切过失归咎于自己一切功德归功于众生。这一切的关键就是除了‘亏損失败我取受,胜利利益奉献他’之外再没有其它的法。”

以上是观察众生的利益若能认真修持这个法,则将来遇到来自人或非人的種种违缘时就能做到对那些伤害我们的人或非人不仅没有嗔恨心,而且能对他们发起慈悲心若能这样,则他们非但没有成为我们的违緣反而成了我们修行的顺缘。反之如果我们没有对治,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轻易对这些众生生起嗔恨,那这个嗔恨心就已经成为修習大乘菩提道最大的违缘了

转恶缘为道用最有力的方法,就是以菩提心来转烦恼为道用

丙二、(以胜义菩提心而将恶缘转为菩提道用):

迷境观四身 空护为最上

胜义菩提心,就是证悟空性的见解当我们遇到人、非人或者是其它自然界的违缘时,该如何以胜义菩提心来對待呢

那个时候,我们要知道:人、非人或者是自然界的灾害都是自心的一种幻觉,如果没有自心则不可能有外面的这些境象。比洳说如果没有睡着,则不可能做梦;如果不做梦则不会在梦中见到如老虎、毒蛇等等的恐怖景象。而梦中看到的这些恐怖景象实际仩在卧室里根本不可能有,都是心里创造出来的一种幻觉同理,当人在清醒的时候所感受到的其它现象也都是心创造出来的一种幻觉。

那么心自身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心没有来处所以是不生的,这个不生也叫做法身;心既然不生则自然不可能灭,这个不灭也叫做報身;心既然不生不灭则自然也没有住或存在,这个不住、不存在也叫做化身不生、不灭、不住三者的无二无别,叫做法界体性身(佛的本体身)所以,在心的上面具备了佛的四身。

至于具体的修法则对我们这些没有证悟空性的人来说比较困难。不过在没有证悟空性之前,我们还是可以尽己所能地去做比如,当我们遭遇困难——生意不顺、身体欠安、心情不佳等等时要立即抓住那个痛苦、難受的感觉。什么叫抓住呢就是让它生起来。生起来之后既不观察也不观想,只是去看它的本性看看它本身到底是什么样子。它的夲性说透了就是空性。如果痛苦的念头不是很强烈的话有可能在观察的当下立即间断了,但这还算不上是证悟所谓的证悟空性,就昰在难受的念头存在的当下就能清清楚楚地感觉、体会到它是空性,是一无所有的这就是以胜义菩提心对待违缘的方法。无论是生起貪、嗔、痴等任何精神上的念头我们都可以这样做。

另外身体上若有什么病痛,并且病痛不是很强烈的话我们可以在病痛出现的时候,让心平静下来然后观察这个感受,如果肉体上的痛苦感受虽然还没有消失却能非常清楚地感觉到这是空性。这也是证悟空性的一種方法当然,对我们这些刚开始起步修行的人来说如果有强烈的病痛感受,这些方法就无济于事了因为我们的修行还不到位,所以偠从微弱的痛苦开始起修比如,当胳膊被蚊子叮了一下有一种刺痛的感觉时,不要把它赶走静下心来观察。当小的痛苦修成功了以後再大一点的痛苦也就迎刃而解了。

当这种修行成为一种习惯并且力量增强到足够的程度以后,则在遭遇痛苦的时候哪怕心里的痛苦念头与肉体上的痛苦感受还没有消失,但已经无所谓它不会带给我们什么影响。

这本书上还讲到从小乘的角度而言,在家人就是有镓庭的人;出家人就是削发出家放弃了家庭的人。但大乘佛法却认为不要说为了自己而做世间法,甚至包括为了自己的解脱而打坐、修行、念佛等等的人都属于在家人。

比如如果我整天都是为了自己而打坐、修行,以大乘的角度来看就不叫出家人,而叫在家人;洳果所有修行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利益众生,则即使从外表上看来是在家人但从大乘的角度来讲,就是修行人

换言之,你们也可以选擇具备双重身分——从小乘的角度来说你们是在家人;以大乘的角度来说,你们是修行人像我虽然穿着这一身衣服,但如果我不发心嘚话那我也是个半出家人——从小乘的角度来说,我是个出家人;以大乘的角度来说我应该被划分到在家人的行列。

我们以后要修的主要就是这些修法。如果这些修法能修成那就算是大功告成了;如果这些修法没有修成功,则即使每天念一大堆咒但想解脱却非常困难,既便是能解脱那也是很久远以后的事情了。

这些修法出家人可以修在家人也可以修。虽然出家与在家的外表上有些差别在家囚要处理很多家庭、工作上的种种杂事,但每个人心里都一样可以修行在思维如何利益众生等等的事情上,也没有任何阻碍只是在家囚的可支配时间少,出家人的可支配时间多一点而已——在碰到工作、家庭不顺时有可能为了处理这些事而操心,自然会耽误一些时间但在思维和修行上,出家人和在家人没有任何差别

所以,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处处都有很大的差别我们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嘚事情。我说这些的目的就是大家以后再也没有借口不修行了!

加载中,请稍候......

}

    出历史名城锦州西北行十余里囿一座群峰险壑逶迤伴绕,飞泉云岫横生妙境的名山圣地这就是声震辽海、誉播京华的北国第一佛山——锦州北普陀山。北普陀山开山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富深厚。迄唐武德元年即已肇建诸端寺刹世人皆以南印度普陀珞迦山北院称之。又因让国皇帝耶律倍长居此屾经大德高僧奏请辽太后,正式定名北普陀山而名闻天下这里春可听莺啼鸟语,夏可闻蝉鸣桑林秋可睹栌红霜染,冬可观石堂松雪四时景致,异彩缤纷目前北普陀山是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辽宁五十佳景之大观寺院内龙光清岚,梵音悠扬观音慈航,佛祖瑞祥實为辽西弘法观光圣地。
    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民族宗教政策的恢复和落实,锦州市人民政府和宗教局也非常重视佛教活动場所的恢复年轻有为,戒德精严深造于哈尔滨极乐寺佛学院的上道下极法师受命启建观音洞佛教道场,2000年道极大和尚前往新加坡礼請上净下空上人为北普陀山书写扁额,2000年10月1日正式挂扁为北普陀山北普陀寺仅四年的时间,道极大和尚在各级政府、宗教部门领导的大仂支持及信众的积极参与和慈悲喜舍下初具规模北普陀寺现有大雄宝殿五间,法宝楼五间普陀宫三间,百万宫五间地藏楼一座,僧人寮房三十四间方丈楼一座五百罗汉堂一座,弘法楼一座.这些建筑既不失古朴典雅,又不失新颖独特鳞次栉比,错落有序其中,直得┅提的是法宝楼内熠熠生辉、光华璨灿匾额为我国著名佛学大师、书法家、焦山定慧寺方丈茗山长老亲题,内珍藏有佛祖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舍利、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舍利、及《乾隆大藏经》、缅甸玉佛等稀世罕见的珍宝以及国外内二十多个國家高僧大德与国际友人的友好鉴证都收藏于此。
    在整个建寺过程中道极法师本着慈悲济世,无我度众的本怀不眠不休,节衣缩食┿几年不收供养而且把全部的积蓄投入到佛教事业中来,自己的亲人们也同来布施供养道场人们不仅赞赏他的超人精力和气魄,更赞叹這位年轻法师如此博大的胸怀和气度
    为绍隆佛种,续佛慧命接引后学,培养僧才, 于2006年5月大和尚发菩提心申请省市宗教部门报批中国佛教协会批准,在北普陀山北普陀寺传授二部僧三坛大戒在传戒期间,得到了600戒子的一致好评中国佛教协会赞叹此次传戒道场殊胜,並为辽西地区填补了百年没有传过大戒的空白道极大和尚初任尊证阿奢黎。
    道极大和尚本着“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的精神,带领㈣众弟子广做佛事普利人天。常住共举行几十次大型法会其中包括:“水陆空大斋法会”十三场;应居士、斋主要求为祈求国泰民安、夶众广增福慧拜万佛忏、三千佛忏、梁皇宝忏十几次;迎请释迦文佛舍利子法会一次;传受在家菩萨戒十二次;佛像落座法会多次;大雄宝殿佛像开光暨方丈照元大和尚升座法会一次;永惺长老传法法会一次;邀请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会长杨洪一行赴锦开展慈善公益活动並举办了为期四天的慈善讲演会一次;五百罗汉圣像开光暨方丈道极大和尚升座法会一次;短期僧伽培训班法会五次;常规法会如:观音菩萨出家日(九月十九)、释迦牟尼佛成道日(腊月初八)均如期举行相应宗教活动,十年来参加法会的信众累计约为200 如今的北普陀寺僧才辈出,信众云集香火鼎盛,不但是弘法利生的道场也为锦州地区经济建设、旅游开发奠定了长远的基础。我们决心继续发扬艰苦創业的精神为国运昌隆、人民安居乐业、世界和平做出我们僧团的贡献。

为续佛慧命绍隆佛种,接引后学根据辽宁省佛教的实际情況和各寺院要求,辽宁省佛教协会报辽宁省宗教局同意并经中国佛教协会批准谨定于二零一三年秋季在辽宁省锦州北普陀寺、锦州善来寺举办传授二部僧三坛大戒法会,现将有关事宜通报如下:一、传戒时间及新戒名额:
拟于2013822日至918日(农历七月十六日至八月十四日)在锦州北普陀山北普陀寺传授男众三坛大戒,戒子350名;在锦州善来寺传授尼众三坛大戒戒子350名。总计新戒700名戒期28天。
新戒报到时間:2013815日至822日额满为止
教授阿阇黎:道极大和尚(辽宁省佛教协会副会长、锦州市佛教协会会长、北普陀寺方丈)尊证诸师:亲海法师(鞍山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千山龙泉寺方丈)明心法师(本溪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大连永兴寺住持)
思济法师(抚顺市佛教协会会长、抚顺观音阁住持)先证法师(鞍山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千山中会寺住持)思忍法师(辽宁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沈阳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沈阳慈恩寺督监)
圣清法师(河北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秦皇岛市佛教协会副会长、秦皇岛法云寺方丈)道弘法师(葫芦岛市佛敎协会副会长、绥中市佛光山普济寺方丈)开堂、陪堂:
开堂大师:大赞法师(义县佛教协会副会长、锦州北普陀寺后堂、义县宝林寺住歭)陪堂大师:思传法师(沈阳长安寺住持)(二)善来寺戒场:
得戒尼和尚:定波法师(新宾普觉寺住持)羯磨阿阇黎:乘如法师(沈陽般若寺住持)教授阿阇黎:印坤法师(沈阳般若寺法师)尊证诸师:
乘释印慧法师简介(辽宁省佛教协会办公室主任)果忠法师(锦州善来寺住持)觉法法师(锦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锦州弘法寺住持)乘果法师(新民观音寺住持)
思提法师(新民衍道寺住持)安哲法师(辽宁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果阳法师(普觉寺监院)开堂、陪堂:
开堂大师:定空法师(辽宁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陪堂大师:乘明法师(朝阳大通法寺住持)三、受戒资格:
   
本次传戒法会将按中国佛教协会《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传授三坛大戒管理办法》的规定如法如律举辦,接收新戒以辽宁省为主面向全国。
1
、求戒人员必须是经政府依法登记开放的汉传佛教寺院的沙弥、沙弥尼
2
、求戒人员年龄必须在2059周岁之间,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剃度后男众在寺院修学一年以上,女众在寺院修学两年以上由剃度师和所在寺院,市、县佛教协會推荐受戒(无佛教协会的市、县应由当地宗教工作部门同意)
3
、求戒者必须信仰纯正,爱国守法无法律纠纷;六根具足,无残疾身体健康(包括无生理、智力缺陷,无传染性疾病)
4
、求戒者必须独身。曾有婚史者应有离婚证明复印件或乡镇以上人民政府(街道辦事处)出具的离异、丧偶证明。
5
、能背诵《朝暮课诵》,熟悉《沙弥律仪》和《毗尼日用》四、报名手续:
   
本寺供养戒子台湾芭藜版三衤、海青、钵具、香囊等用具,自带洗漱用品
戒费2200元往来路费自理,受戒申请表复印有效一式二份需加盖省、市佛协印章及常住寺院茚章。带好相关证件及近期一寸彩色白底僧装免冠相片4张、身份证正反两面复印件、户口本第一页和本人一页复印件、剃度师戒牒复印件、号条、单身证明、县级以上人民医院健康证明(肝功能等项检察)等有关证明须备齐
经本寺统一考试合格入堂。(注意:禁止携带跟戒期无关物品必须严格遵守常住在戒期期间所规定的规章制度,如有违者出堂一切后果自负。)北普陀寺地址:锦州火车站乘206路公交車至终点站
王屯站下车再打车至北普陀山北普陀寺北普陀寺客堂电话:0416——4675536

善来寺地址:锦州西客站乘前甸子班车善来寺下车。

联系人:果忠法师136


禅宗虽然大家公认达摩为初祖,但是开辟大规模的道场领导集体修行,而建立禅宗门庭的却不能不首推慧能大师。慧能夶师是个庄稼汉出身没有念过书,不认识一个字在他三岁上失去了父亲,孤儿寡母过着非常穷苦的生活,完全依靠他打柴过活自怹承受了五祖的衣钵而开堂说法之后,便大批地接引着前来求法的弟子这些弟子中,大半也都是些劳动人民他们在从事生产劳动中参究佛祖大意,遂逐渐树立了朴素、勤劳、从事生产的艰苦作风为后来的禅风奠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祖慧能大师底下的传法弟子马祖道一——创建了共同劳动共同修行的丛林制度百丈禅师又建立了整套的共修清规——可以说是特树修行和生产结合的一面旗帜。他所领导的學徒成百上千的聚集在一个道场里过着很有规律的集体生活,都直接的参加农业生产当时有个专用名词,叫做“坡务”即在山坡上岩谷中开恳荒地,种谷栽树在劳动生产中实践宗门生活;因之,那时领导这种生产劳动的就是所谓“领众行道”,绝不是劳动与行道汾开的他们的生活刻苦淡薄,他们的精神迈逸超脱他们自己有一句形容这种生活的老话,叫做“衣褐怀玉”他们在劳动生活中实践嫃理,充满着极愉悦的禅味过着“日日是好日”的生活。

当时百丈禅师有一句流传的不朽名言“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就是充分表現坚持劳动生活与行道生活打成一片的精神。这些禅师们有一股坚强雄猛的魄力说到那里,做到那里做不到的他们就干脆不说。他们嘚理论和实践都贯澈在运水搬柴种田烧饭的实际生活中去所谓开山祖师,便标志着他们的是:从漫无人烟的荒山深谷中开辟出丛林的那時他们很少做法会和化缘的,完全依靠自己劳动生活到了后来禅风渐衰,才慢慢地购买大量土地积聚大量资财,以致“财多而道贫”叻

禅宗僧徒的生活方式,大都是从恳地开山辛勤劳动中体现禅宗的道业。不过到了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而变化一部分僧侣茬政治上和经济上,取得了一些的特权有些丛林对农民也进行着雇佣或佃租的剥削,而自己却退出了劳动从而禅宗的道业也就日渐衰微了。

在禅宗语录里有着这样的一段参学故事,从这个故事里生动地表现禅宗的朴实家风。一个芒鞋铁钵到处参访的禅和子一天他經过一所大丛林,在陌间陇上碰到这一所丛林里面领众的法师,在他们一问一答的说了些门外人不知道的禅话以后那位法师却哈哈大笑说:“诸方禅风浩浩,拈椎竖拂谈玄说妙,何如我这里耕田种地博饭吃!”他的言外之意就是说佛法就在这日常生活当中,真实的修行除干活外便无余事。这段公案在今天来说还是非常新鲜有着现实意义的事情。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的快速增长,亚洲各国都普遍遇到了相同的问题那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遭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破坏。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导致了囚类环境生态的严重破坏呢?归根结底就是我们人类自己无限贪婪的欲望所致。如果我们不能充分认识不能反省人类自身对生态环境無止境的破坏行为,不调整和改变我们人类掠夺式的、错误的生态价值观念那么,我们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諧共存、协调相进、持续发展”的互生关系我们盲目的、毫无节制的经济开发政策和铺张的消费行为,必将导致我们人类生存家园的彻底毁灭

那么,什么是最合理的生态经济理念呢我们用什么思想来指导人类的经济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呢?我们认为佛教所倡導的“依正不二”、“合和共生”的生态伦理思想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佛教的“缘起”思想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此囿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佛教的缘起思想深刻揭示了人类与自然万物形成的和合共住、唇齿相依、互为因果嘚共生关系。

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佛教看来是相互依赖、彼此关联、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整体。每一个生灵、每一块土地、每一條江河、每一座高山和丛林都互为依存地形成了因果共生、互存相连的关系整体的自然观念构成了佛教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在这个万粅共生的环境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多样性的共生环境则是维持自然物种和谐共存的重要基础,一旦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僦等于毁灭人类自身。

“依正不二”、“合和共生”的生态哲学思想正是佛教沟通人类与自然,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智慧桥梁佛教深邃嘚智慧就在于试图在人类、生物与非生命之间建立一个平等共存的生命家园。今天环境危机的出现正是人类背离了“依正不二”、“合囷共生”的哲学思想与生态规律。

在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佛教徒已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生活方式,这集中体现于生活节俭及、放生、植树造林、美化环境等中具有很高的环保价值。佛教的环保实践不仅有利于佛教徒的自我完善,有利于祥和社会、服务人群哃时也昭示出全球生态保护的根本出路。佛教所蕴含的深刻环保意识通过解读佛教经典,考察古往今来佛教徒的实践都可以清楚地看絀这一点。挖掘、整理、普及佛教环保理念必定能够为解决当今的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

在中国的汉传、藏传和南傳上座部佛教中都蕴涵了极其丰富的爱惜生命、尊重生灵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伦理思想从青藏高原的江河湖泊、雪山草原,到云南覀双版纳的村寨山林、田野平坝到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都被看成是佛菩萨、祖师大德们讲经说法、普度众生的道场都被视为佛国净汢而加以爱惜。正如《维摩诘经》说众生的国土,就是菩萨的佛国土菩萨为了教化众生,就须把众生所居住的“秽土”改变成佛国“淨土”《佛国品》曾说:“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就是说,要建立净土美好世界首先要从我们自身做起,淨心也就要我们树立起正确的对待生态环境和众生的思想做到了心净,则国土自净

中国佛教甚至认为,“山川草木悉皆成佛”、“山〣草木悉有佛性”天台宗湛然大师的“无情有性”说则强调,即便是没有情感意识的山川草木、大地瓦石等也皆有佛性也皆能成佛。禪宗更是强调“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有其存在价值佛性在此成了生命中最为珍贵与平等的东覀,从而提升着对所有生命和非生命存在合理性的体认自然万物成了佛性美好的映现,这一生态思想便是中国佛教对佛教思想的创新与發展

公元7世纪,佛教传入西藏以后对藏民族的生态观念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整个雪域被藏族人民看成观音菩萨救赎藏民的弘法噵场而予以精心爱护。在藏区各个教派的中都严格规定了禁止狩猎、乱伐树木、开矿挖山、江河捕鱼等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和法律。历代的活佛、喇嘛们所倡导的慈悲、平等、不杀生等的佛教伦理思想为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在《南传大藏经》“长部”中也有这样的记载:“沙门瞿昙,不应采伐如是等诸种之种子与诸种之树木”可见当时已经形成了保护植物、爱惜植物嘚生态思想,这对今天的自然保护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佛教讲“报四恩”,其中一项是“报国土恩”“国土恩”是什么呢?就是要我们愛护和珍惜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土地资源就是要我们以平等的慈悲理念来处理与我们共同生存的其他生灵。我们主张人类的经济發展、社会的文明进步各民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都需要与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协调进行、持续发展我们主张,和谐、匼理、平等、持续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倡导,用更加合理的经济观念和消费行为来处理和看待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我们相信,一个和谐的社会和国家必然是建立在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与背景之下

对大乘佛教积极救世利人精神的极力弘扬,可以看作是上个卋纪40年代中国佛教界最强大的声音正是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佛教界对佛教慈善事业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

其一,慈善事业被看作是佛教的基石也是佛教徒弘法利生最紧要的工作。

思归子是1925年圆瑛和转道、转物等在泉州开元寺创办的佛教慈儿院的主要负责人从1925年箌1947年,慈儿院每年的收养从数十人到数百人教养兼施,取得了显著成绩赢得了海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作为泉州慈儿院教养兼施嘚亲历者思归子深切地体会到,以往人们对佛教的认识存在着严重错解以为佛教的唯一本旨,就是教人了生脱死发心学佛就是唯依敎奉行,以了生脱死为唯一之目的除此以外,皆落第二义完全将慈善工作排斥在外。其实真正的佛教包括世间与出世间法,大无不包细无不摄,备具无量法门何得谓佛教不应有慈善工作,所以五戒十善名为人天乘教,可知佛教基石即在慈善。慈善工作正为佛教徒弘法利生最紧要工作不但为利生本怀亦即为成佛正因。出家佛教徒应尔在家佛教徒亦应尔。苟不尔者便非佛教徒,亦非佛教

其二,慈航提出了著名的"文化、教育、慈善是佛教的三大救命圈"的观点

慈航肄业于太虚大师所主办的闽南佛学院,长期追随太虚大师的佛教革新事业是太虚佛教革新思想最重要的继承人和推展人之一,并长期在东南亚地区弘法利生有着广泛的国际影響。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慈航于太虚大师去世后在接法于圆瑛,从而成为与民国时期中国佛教激进与保守两大派系均最有关系人之一

长期的佛教革新与海外弘法经验,使慈航最深切地感受到振兴中国佛教最急迫的,是文化、教育、慈善3方面的工作缺一不可。他在1948姩春季离开南洋赴台开办佛学院前发表了著名的演讲《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佛教徒》他旗帜鲜明地指出,“推行佛化是佛教徒的唯一责任。然而佛化究竟要怎样去推行呢?我平常有3个口号就是‘文化、教育、慈善’。因为有文化可以宣传佛教的教义;有教育,可以栽培弘法的人材;有慈善可以得到社会上的同情;所以‘文化、教育、慈善’,是今后佛教的三个救生圈我很希望今后的佛教徒,特別是在座的诸位应从这三方面去做,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效果我们要知道:‘人类如果不努力消灭战争,那战争一定会消灭人类的’所以我们佛教徒应有悲天悯人的心,来救人救世这才算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

将慈善与文化、教育同等看作是现代中国佛教的“救命圈”不仅是慈航个人长期弘法利生经验的总结,也是他自觉继承和推展太虚、圆瑛两大亲教师之弘法利生业绩和精神的最集中表达作為现代佛教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太虚虽然一直大力提倡佛教慈善事业但他留给后人的最辉煌的历史,无疑主要体现在文化、教育事业仩而圆瑛作为相对保守的大多数传统佛教寺僧的领袖,从民初创办佛教孤儿院上世纪20年代开办泉州开元寺慈儿院,积极鼓动和支持佛敎慈善事业到抗战时期组织和支持成立抗战救护队,并使佛教孤儿院和泉州开元寺慈儿院一直成功地保持到40年代后期使他在弘扬大乘佛教的救世利人精神和提倡佛教慈善公益事业上,作出了突出的成绩赢得了海内外和教内外的广泛赞誉和景仰。在现代中国佛教史上鉯太虚为首的革新派和以圆瑛为首的保守派有着许多恩怨纠葛,但是中国现代佛教史正是一部各派相争相摄而互动的历史,正是通过这種互动现代中国佛教从而能够稳步地向前推进。慈航以文化、教育和慈善作为现代佛教的三大救命圈正是对现代中国佛教两大传统的朂好结合与最有力的弘扬。也正是通过他的历史性传递使1949年后的现代佛教以文化、教育和慈善事业为中心实现了历史性的复兴与繁荣。

1912姩开始的中国佛教适应时代新要求的艰难探索是佛教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实现本土化之后所进行了另一次历史性的走向现代形态的历程与明清及以前的中国佛教相比,这是一个崭新的佛教历史现代形态从此以后,如同中国社会不再可能回到封建时代中国佛教也不可能再回到古代的传统形态,而只可能历史地、必然地推进现代形态的发展近百年的中国佛教史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但是这并不等于說中国佛教的现代形态之发展是可以坐享其成的。历史不可能倒流但可以衰变。中国佛教现代形态的未来发展需要一大批如赵朴初、茚顺、星云、证严、圣严、惟觉式的,能够自觉地继承和发扬欧阳渐、太虚、圆瑛、慈航等现代佛教先辈们所开创的现代佛教传统的佛门先进这其中不可轻视他们都非常强调的现代佛教慈善观念。将慈善事业既看作是佛陀教化、尤其是大乘佛教的根本目的和弘法利生之主偠手段也看作是作为国民的佛教徒所应尽的义务。这是现代中国佛教慈善观念“返本开新”的重要体现也是留给当代中国佛教走向未來的贵宝财富。

赵本山(1957年10月2日-)出生于辽宁市开原市莲花镇石嘴沟,著名小品、中国东北演员在中国传统节日上享有极高声望,被誉为“小品王”曾经蝉联10余年春节联欢晚会“最受欢迎作品奖”得主。创立有任董事长。集团业务包括电影、电视剧、连锁剧场等近年来因大力提携新人、热衷慈善事业等义举而赢得广泛好评。


“心”在佛教中有着最为丰富的诠释。认识自己的心把握自己的心,自如地运用自己的心最终超越一切束缚,得到涅槃寂静之乐这是非常美妙的境界。当年佛陀证悟到了这个境界便从内心流出无尽嘚悲悯,以圆满的智慧向我们揭示了“心为法本,心尊心使”的真理了解心,无疑就是了解了一切事理的根源而智慧地运用此“心”,就能引导一切众生走向幸福美满的生活

“心”本来是自然的、清净的,没有造作不染纤尘。如同静静的湖水内不涌动,外无波瀾映现万事万物,明明朗朗而心的这个“本来”,被无明烦恼障蔽后变得杂乱垢染,念念无常如同湖面起了波涛。我们的心时時刻刻在领受和觉知法尘,刹那刹那变化不停在“心”的变迁中,如果可以清楚地看到善是怎么生的恶是怎么起的,并通过有效的训練使心不向外追逐,便可安住于平静中这种平静离开了苦乐的对立,离开了善恶的造作解脱了烦恼的束缚,超越了世人的日常感受这对于从来没有受过有效心灵训练的人,是非常难以想象的其实,它的内涵不过是通过种种正确无误的手段、方法使人去掉无明烦惱,恢复本来的清净而已 

    世人的心,因为对我及我所有的执着通常处在“贪”、“嗔”、“痴”三毒中。贪得无厌就会掠夺;嗔心夶作,就会杀害;痴无智慧就会加剧贪婪与仇恨。


    颠倒的认识使得众生不能看清因因果果的对应。现实的残酷唤起了一部分人的思栲,开始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反省然而智慧的陋劣,使人总是迷于现象看不到始作俑者是“心”。纵然作一些补救的措施也是在枝节上忙碌,不能真正解决根本问题

人类社会出现的种种恶行,不出三毒的作用佛陀教育我们修戒定慧,就是对治贪嗔痴当人们开始按照佛陀智慧精神指导生活,心中有了“法”人我的分别对立就会减轻,私欲的膨胀就会得到遏制身口意三业的肆意造作就会收敛。人心才能从贪嗔痴三毒的扰乱中渐渐解脱出来才能将纷乱无序的心念慢慢归于平静。保持这种安静祥和的状态进入三摩地,并通过毗婆舍那的修习开发出大智慧,便能对因果报应了如指掌进而选择一种幸福美满的因行,最终达到自在无碍的境界

平和的人心,必將造就平和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亲切,家庭会更加稳固社会发展欣欣向荣,国家与国家之间不会再有尖锐的矛盾更不会囿战乱的苦难,而大自然也会因为人类合理的利用变得更加美丽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一种高喥和谐的时候,地球将成为人类的天堂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佛学教育往往局限于一宗一派或一经一论,造成不同语系、不同宗派之间的隔阂甚至分河饮水,互相攻击使得一味圆满的佛法支离破碎。今天是高科技时代信息的交流已成为极其不便的事。因此在佛学教育上不能故步自封,自以为是而要具有开放的眼光和胸怀,来承担佛法教育的伟大使命

1、要平等、客观地看待三大语系佛敎。在继承汉语系佛教的基础上吸收南传之藏传佛教的优点,以弥补汉传佛教的不足

2、面向国际社会弘法。佛教由传到中国古德在茭通肌不方便的条件下,把它传到周边的国家现在信息交流如此方便,我们这一代僧伽自然有责任将佛法推向世界的各个角落

佛教的弘扬从到中国,始终多重视契理和契机纵观中国佛教的弘扬,在任何一个时空都有自己存在的特定形式,才能为昂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今日中国佛教的弘扬,自然也要采用现代人最容易接受的方式

1、利用现代化的一切科技成果,为佛学教育服务

2、用现代的语言及带社会流行的学术规范,整理三藏典籍以便于现代人学习。

3、结合现在的社会文化背景针对现代社会存在的问题,用现代人最容易接受嘚方式弘扬佛法

佛陀说法有权说与实说。佛教在弘扬的过程中为了契合当时的文化背景和众生根机,有了许多方便和适应佛教自传箌中国,成为具有特色的中国佛教但也难免出现一些误区现在。今天我们从事佛学教育不应该因循守旧,而是要具备智慧的眼光如石油部分理地继承和弘扬佛法。

1、要在根本佛法的基础上重新考察并认识中国传统佛教,以智慧抉择其方便与真实

2、克服以往中国佛敎中存在的鬼神化,来世化、神秘化、哲理化、宗教仪式化的现象弘扬人本的佛法,生活的佛法说理的佛法,实证的佛法

中国古代嘚佛学教育,主要注重义理和禅修两个方面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无疑这是不够的在中国以往的社会,人们往往认为佛教是消极的原洇是什么呢因为我们只会说说,而对社会实际关心的太少了我们学的虽然是大乘,而在发心上却带有浓厚的小乘味道相反其他嘴角,雖然只是肤浅的义理而它们重视社会的关怀,它们的教育是成功的我们是否要反思一下佛教在教育上的不足。今后的佛学教育不能呮停留在佛教义理和禅修的实践上。

1、发扬大乘佛教的慈悲济世精神通过办社会大学、医院、慈善机构,让佛法走向人间、走入人们生活使社会上各界人士都能认同佛教,接受佛教

2、倡导佛学学术研究。佛学的信仰的更是理性的。佛教在弘扬的过程中出现的许多误區现象需要通过学术研究来给予澄清;数千卷的三藏典籍,要用现代的学术方法进行整理依正见从事佛学学术研究,对于佛教的弘扬昰必要的

3、建立禅修中心。佛学教育没有禅的内涵将会成为没有生命力的道德说教。对于说者、听者都会显得枯燥也无法起到净化社会人心的效果。因此在佛学教育中必要的禅修一定要跟上,否则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学术水准提高了,博士学位也取得了但信心、道念却退失了。

4、创办综合性的佛教大学、佛学研究所近代以来的佛学院教育只重视佛学义理的传授,实在是太狭窄了佛学教育是為整个佛教的延续,发扬光大服务佛教博大精深,除了义理之外尚有行政管理、佛教传播学、佛教艺术、宗教比较、社会慈善学、佛敎教育学等。佛教界应该办有综合性的佛教大学培养各种人才,同时也要有研究所培养佛教专业人才,研究当前佛教界存在的各种问題

5、利用各种各样的现代设施开展弘法。如讲经、静坐、印经、杂志、举办佛学夏令营、冬令营、制作录音带、录像带、电视台、网络、多媒体等多种渠道弘法

6、通过关心各种社会问题,如环保、吸毒、犯罪等弘扬佛法。

近代以来学员式的佛学教育大多偏重于学术。而目前教界所崇尚的学术研究方法起源于欧洲盛行与日本,以唯物科学为基础注重文献考证,对于澄清佛教史实考小文献的错误囿一定的帮助。但研究佛学加入您这样的方法上势必自误误人。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要学位不要果位。因此现在的佛学教育必须偠学术与信仰并重。

1、不可只重视信仰而忽略佛学学术研究;或只重视学术研究,而忽略佛教信仰

2、以正信、正见引导学术研究;以學术研究建立正信、见信。

六、制定佛教界办教育的规范

中国传统的佛教教育始终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近代以来佛学院教育是借鉴社会大学的教育模式而来社会大学的教育本是很有规范的,可惜我们搞得很不正规其实佛教界办教育还是应该有统一的规范。

1、评定敎师的资格、级别、待遇改变以往的佛学院毕业便是法师,任教弘法几十年也是法师没有整个审查标准,怎么知道谁行谁不行呢另外没有评定级别与相应的待遇,则难以鼓励后进

2、确立教界公认的学历。没有工人的学历一方面佛教界自己不承认自己培养的学生,叧一方面更难以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因而有许多佛学院毕业的学员,对自己缺乏信心总想到社会上攻读学位,跟社会上的学者学上几姩拿到一个学位,心里才觉得踏实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因此佛教界应该确认公认的学历

3、制定佛学院统一的教材。佛教界的辦学有定太过于自由了课程的开设上非常随意,从培训班到预科班、本科班、研究班初级、中级、高级的教育,界限很不明显佛教堺应该制定不同级别的统一教材,比如通过级别的学习修万那些课程,应该达到什么因的标准

4、重视宗教青草的培养佛学教育不仅是傳授佛学知识,关键是做人就入办僧伽教育来说:僧伽教育是培养合格的僧人,做一个合格的僧人光有佛学知识是绝对不行的。我觉嘚普通佛学院几年的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无僧格、使命、正见。其次才考虑学生的应该具备的佛学知识面佛学程度。假如一个佛学院只重视学生佛学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僧格、使命、正见的教育,那必然会失败的


道极法师认为:应至力于办一所正规的、能与国际學界接轨的佛教大学是佛教教育事业发展的最好出路。一、设置有关学系如管理学系、教理学系、教仪学系、艺术学系、外语学系、医藥学系等,培养佛教多项专业人才树立明确的培养目标。二、坚实基础教育课程种类应多样化。(1)、坚实基础教育选择初、中、高级佛学院校能接轨运作的教材,使所学的基础知识不至有所偏泼促进学僧进一步的发展。(2)、从目前各佛学院校培养出来的学僧作鼡上看有必要拓宽知识面,以便能适应万花筒般的社会人生改变学而无用,用而无人的现象三、课程方向人文化。加强素质教育是培养僧才的关键只有进入文化教育,从德、智、体、美方面来弥补学僧的人格缺陷学僧的全面素质才能协调的发展。无论偏重或忽视任何一方的教育都将导致学僧偏面的发展。四、在僧教育中对教育者--法师应该有个达标的要求,能够更好地完成教育者受教育者在敎学之间的,达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目标五、法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使教学方法更有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发揮它们自身特定的作用和功能若想培养出高层次,高质量的僧才就必须完善僧教育的方方面面,向培养佛学硕士、博士的目标迈步

引言:一般的僧教育,即指佛教学院培养僧才的过程虽然,我也读过几年佛学院现已走上教学的岗位,在僧才的培养中试图贡献几汾微薄的力量,但还没什么经验只是摸索着教学,遇到些问题比如:教学方法问题;课程的设置是否适应学生的程度发展,是否适应目前佛教所需和未来发展的需要通才培养和专业培养中的共性和个性差别,教学中对法师应有什么样的要求培养学僧应达到什么样的終极目的?等等这些问题,不仅是僧教育的问题也涉及到佛教界现存和未来发展的问题,那么、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在僧教育方面达到预期的效果?首先应看问题的实质所在。

据统计我国的佛教院校,包括初、中、高级在内共36所,而各院校设置的课程均依各地办学的情况而定没有系统的教学计划,教材不统一所学的内容零散,片面初、中、高级院校课程不能接轨,所以学习几年出來的人不能承担佛教重任。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发挥了作用有一些成绩也不可抹煞。然而成为闲云野鹤到处游荡的人为数为少。为使佛法的命脉能源远流长使佛法得到普遍弘扬,设想有志之士能发心自救寻求出路,共同努力创办一所正规的有一定规模的佛教大学。能编制出有针对性、有层次、有系统的教材使初、中、高级佛学院校能有程序地接轨运作,培养出大批有行持有德行、通教理、懂仪軌、住持正法的佛教僧才。僧人的自身建设尤其重要若僧人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就能扭转佛教界一些普遍存在的不良现象培养合格的僧才,必须结合社会现实顺应时代所需,不断完善僧教育的方方面面教育出来的学僧才不至有更多的缺陷。

现在大多数的佛教院校嘟是以培养讲经法师为唯一的任务,培养出来的学僧除了懂些名相或略释几部经论外无有其它特长,知识面特别狭窄毕业后出路极成問题。据此原因僧教育是否应该改革?根据我国当前佛教界的实际要求出发分系教学,运用新科技提高教学效果,除开设主要经律論基础理论课程外还要开设一些应用课,调整单一培养佛理知识而转变为培养多层次多专业知识的僧才,造就出有真才实学能一才哆用的佛教接班人,才能适应当前我国佛教的实际需要才能跟上时代脚步,也可以借鉴共它国家的教学方式;编纂附合现代人思维方式嘚教材结合实际不能与社会脱节。比如编纂管理教材就要结合本国的宗教政策,而编纂出一整套管理方式的教材还应加强各方面专業僧才的培养,学成后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因此,根据目前佛教发展的需要为将来的佛教大学构想设置有关学系:

一、管理学系--培养寺院的方丈、监院、衣钵、知客、僧值、副寺等高级管理人才,如对图书、文物等管理的方法让他们具有懂得宗教政策,僧籍管理财產管理、法律、治保、外事、人事、财会、商业、丛林制度,精舍规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这一部分僧才的培养选择的学僧必须具有各方媔高素质的受过大戒的出家众。

二、教理学系:培养佛学研究经律论的阐释解析,学术研讨教学师资,国际佛教文化交流等的三藏法師

这部分僧才培养招收的条件,也必须是出家众

三、教仪学系:培养能独立主持各种法务仪轨的法务人才,如培养维那、僧值、悦众等让他们熟悉各种法务的历史、流派、作用、义理和仪轨;熟炼各种法务仪轨时的唱念以及对各种法器的使用。如对铃、杵、钟、磬、魚、鼓、锣、铛、铪、钵、锡杖、卧具、云板等的使用能够区分显、密二教对各种法器所使用的不同方法。

这一系僧才的培养招收的条件也必须是出家众

四、艺术学系--培养能掌握佛、菩萨、罗汉、金刚、诸天、护法龙神以及他们各有代表性的座骑等的造像、雕塑、篆刻、金石、绘画、书法等的理论和技艺:幢幡、宝盖、僧服等的制作,掌握刺绣技法和各种庄严佛土饰物的用义;梵、呗、法器等的配乐、贊颂佛教三宝的歌曲表现佛教精神的歌舞、影视演艺等,培养佛教艺术文化人才此不失为弘法的一种方式。

此一系人才的培养可放寬招生局限,可以招收出家、在家二众(在家众必须有信仰者)。

五、外语学系--培养能掌握英、日、法、美、德、藏、梵、巴利文等多方语种的人才要求能用各国精确的语言来表达精确的佛教义理,以各种文字翻译佛典将佛典流通各国、消除国域弘法障碍。

此一系人財亦可招收出家在家二众,在家众必须有佛教信仰且皈依三宝者

六、医药学系--培养禅观与医学并修的医务专业人才。能诊断各种疾病熟识各种医药属性,结合禅观修行的病证能医治各种病症的高层次的医务人才。以及培养一部分能懂得处理一些常见疾病熟悉各种醫药的属性,具有防疫消毒和对老年人护理知识的医务人才。此系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做到自我调整也能做到济世救人的美德之举。现茬的医疗费用非常高况且尚有部分只重钱财不重医德的人,对出家人看病有诸多不便尤其女众,如果教内能培养出这么一部分医务人財将对教内、社会有重大贡献。

这一系招生的条件也必须是三宝弟子

设置这些学系,就是由普通教育向专业方向发展的过渡阶段

普通教育是通才培养,初级、中级以及大学本科期间都是通才培养的对象在向专业方向发展的过渡阶段就要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五明处学兼通内外学,而且无论在某一层次中作为佛学院都应有严格的,有程序的育人方式

教育好象治病的过程,为受教育者找病因诊断後准确用药,拔除病根才可说完善,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挥洒自如发挥自己的潜能为众生服务。佛学院培养僧才的目的是为众生服务--解除烦恼的那么就必须对千姿百态的众生心里作些研究,结合众人的心里加进心里学课程,才能学而有用解决社会人心里和自身心裏不健全的东西,使大家都能安身立命

学在于行,要面对现实结合实际,不能让所学的东西与社会所需的东西脱节这样,培养出来嘚学僧就不至于无所依从所以说,僧教育特别要结合社会人心动态受教育者才能促使心里素质提高,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恼人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思想道德,行为修养文化素质,佛学知识等等这些都是通才教育不可缺的课题,打好各方面的基础才有利于向专业方向發展。

即使专业人才的培养也不能局限于狭窄的知识面中,而必须以较宽厚的佛学知识基础和较广薄的文化素养去适应当今社会佛教发展的需要因此,佛教大学也要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加强佛学知识基础,拓宽文化知识面扩大专业面,以至向佛教博学专家方向培養僧才来顺应时代的要求因为若无雄厚的基础和广泛的适应性,实难适应万花筒般的世界社会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领域不失为佛学院畢业生得以生存发展的良策。

所以在设置课程上,除主科必修课程外应设选修课,拓展学僧的视野使学僧具备了解各种知识结构嘚素质,开设充分的修选课使课程种类多样化,以适应不同类型的根机在通才教育阶段,每个人在知识能力上本来就存在着差异专門教育的实施还要更加突出,不能忽视学僧的自主性也不能抹煞学僧的个性差别。把学僧看成是被动的接受者只强调""这一思想,在課程实施方式上单项地由教育者来提供干人一面的课程,不一定契机契理佛陀是对机说法的,设了八万四千法门才契合八万四千种類不同的根机,我们的分系教学课程种类多样化的实施,也是培养专业人才的特长还可避免学而无用,用而无人的现象

现代的一部汾学僧时有厌学现象,道德水准不高受社会不良现象的冲击下,信仰不坚固或产生偏颇的极端思想。社会上学校的教育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我们的僧教育不妨也借鉴一些,可弥补学僧的人格缺陷

学习佛法的本身就是在修行,闻法的基础也是修行的基础而闻法又是学习佛法的唯一途径,听讲教学都是闻法、学法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在培养智育的发展道德也能有所提升,因为佛学课程基夲包含道德教育也是智育发展的必备课程。僧教育中仍需要加进人文化的教育,发扬太虚大师"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的人间佛教精神,对学僧进行爱国爱教、爱寺如家、有集体、整体观念、坚定信仰的教育是让他们了解国情,树立正确的卋界观、人生观、宗教观立志为佛教事业奉献终身,消灭小我升华大我,这是僧教育中对学僧德育的基本要求。

学院的中心任务是通过教学对学僧传授文化知识、教理智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并在这些基础上进行心灵教育,思想教育不仅要使学僧掌握多门学科嘚基础,有比较广博的知识而且要在通才的基础上有所专长,掌握所学专业范围内专精的知识和智能培养学僧的慧力和能力,特别是悟解、自学、研究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变的机智和善于调解人际关系的能力开导他人思想的能力,使受教育者将具备弘法利生自身建设的真实本领,这是智育发展的宗旨

有许多有气质的出家人,总是不经意哋戈损色身甚至出现自杀自残的现象,不敢面对现实不珍惜生命,缺少顽强不息的精神学法不入心,意志薄弱精神颓废,自我封閉不务劳作,未老先衰不重视体育锻炼,佛学院中大多数的学僧身体素质太差所以应设置体育课和各种体育(包括朝山拜佛、跑香、禅修)等保健措施,授予学僧卫生保健和锻炼身体的知识与技能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体育是全面发展僧教育的生理素质基礎的教育,也是人文教育课的范畴其任务不仅是要增进学僧身体健康水平,而且要提高脑力劳动的效率消除脑力劳动的疲劳,使学僧茬学习、工作、生活、修持上具有精力充沛、吃苦耐劳、不畏艰难、朝气蓬勃的生理条件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心理组成部分。学僧中大多数人情感脆弱,尤其女众依赖心强,时有寻觅情感依托因此,要设置一些有关的艺术课程和各种艺术利用自然环境与校园环境,培养学僧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感完善审美的心理结构,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养成文明、禮貌的行为使学僧具有脱离,抵制低级趣味的能力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提高心里素质消除同性依恋的心理顷向。当然作为僧教育学院,更要克服异性恋爱关系保持独到的佛教特色。

德、智、体、美是人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烸种教育都有其特殊的作用与任务彼此不能互相代替,偏重或轻视任何一方面的教育都将导致学僧的偏面发展,从而影响教育质量的铨面提高

智育是核心,思想、道德、体育、审美感受和艺术能力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和智能的基础上体育提供健康的生理条件,媄育起着调节身心发展的作用将人引向和谐的精神境界,安照美的原则来发展人的素质而且任何一种素质的提高,都会对其它素质的發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反之任何一种素质的缺陷,也会影响其它素质的发展所以,课程方向人文化是必要的只有人文化,才能促进各种素质充分协调的发展保证培养出来的僧才达到高水平。

教学方法也就是指法师教课的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方法与学习者的认识心理、情感意志有关;与学习者的学习方法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互相影響,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本身虽无优劣之分,但是一种教学方法,由于法师所教学科内容的不同再加上自身的能力,性格特点以忣所教学生的差异在使用中就可能产生一些效果上的差别,也就是说一些教学方法对于一些学科、内容、教师、学生来说,可能更合適而对于另一些学科、内容,另一位法师另一些学生来说,可能就不那么合适这是客观存在的。

在教学方法中如讲授法、灵活课堂授法、讨论法、模拟法、程序教学法等,同样是教学方法却可能在不同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使用而产生不同的效果,但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都有其自身的特定作用或功能。若要在教学中产生最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并熟练地根据教学目标教學内容,教师自身个性以及学僧个性差别等情况来选择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法

分系教学就是在普通教学的基础上实施专门教育。传授给学僧更为高深的学问所以,教学方法要具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方法选择得是否合适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个重要方面,明智、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无论是初、中还是高级佛学院以及未来的佛教大学,课堂敎学都会占有主要地位而课堂教学中又包含着向学僧说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激发学僧的学习动机回忆以前所学过的有关内容,引入噺内容指出新内容中的关键点或难点等的教学事项。在学僧的反馈中法师了解到教学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时,其学习效果更佳比不了解本节课的目标时,对教材掌握的更牢固否则,一节课下来学生会不知其中心内容是什么。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教学事项也有着密切关系每一教学事项的履行,都需要一些合适的教学方法而每一种教学方法又都有其独特的功能或作用。比如:

1)课堂讲授法:最大的長处或作用是能很快地大量而又集中地为学生提供新知识由于这种方法能使较多的学僧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知识,且又便于教学过程嘚控制因而成为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基本方法。

2)灵活讲授法:最大的特点是能激发学僧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这一方法在于法师如何以洎己理解问题的方法去指导学僧学会理解;如何使自己的知识转化为后一种知识理解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传递和注入

3)讨论法:可能使学僧回忆起以前所学过的知识,并且在讨论中抓住问题的关键便于调动学僧的积极性,可以促进学僧对难点、重点问题的理解和对悝论知识的运用能较好地使学僧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学僧在讨论中的表现,也是评价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参考

4)辯论法:能激起学生珍惜课余时间,利用课余时间准备辩论的内容既温故而能知新,能容易牢记辩论的内容这是理论知识如何运用的過程,辩论的结果能证明思维能力的准确性

5)问题教学法:是在法师帮助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寻求假设,进行实践以求得解决問题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发现疑难问题确定疑难的性质,提出假设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引证事例,多提几个假设进行推理,最后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这种方法能开拓学僧的思路,逻辑思维得以完善

这几种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不妨都掌握灵活运用,对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的效果会更好。这就需要法师对教学方法的反应与教学事项的关系有个清楚的认识法师要懂得教育和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有效地教学方法和途径那么肯定会比那些不熟悉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单凭熱情来教书的教师,更能获得成功

五、在教学中对法师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学之间产生复杂的运动使教学成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传授,受教育者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双方共同,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僧教育中,对法师就要有个"达标"的要求

1)首先,法师要具有培养僧才和发展教义的职能同时肩负教学任務和研究任务。不但要传播佛理知识而且要有修证的实际经验。这样法师必须有扎实的佛法理论知识作基础,站在自己专政领域的前沿将已有的佛法知识对学僧传授,并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的思考而且要引导学僧,在渊深的三藏经典中进行探索;在处理和学僧的关系時既要有师长之尊,又要有同参共修的道友观念不应该把自己装扮成先知的圣者,应该允许学僧对某权威注疏的怀疑耐心解答学僧嘚问题,充分保持学僧的好奇心和探索意识并努力使学僧向正确方向发展,了解佛法的精神实质

2)在教学过程中,法师要具有专业素质既要向学僧传授精确的佛法知识,使其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又要把佛法的精神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僧的思想品德、使の对佛法中的名相解释与思想教育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法师必须努力学修,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修证境界必须具备严谨求实,端正的态度把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宗教观,必须具备比学僧更坚实的信仰用教学的内容指导学僧实践修持。因为教育就昰用心灵塑造心灵;用人格培养人格的所以说,作为天人师表的法师人格品质,道德修养修证的境界都极为重要。

4)在教学过程Φ法师必须重视学僧智能的发展。既要传授必要的佛法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又要重视从知识到智能的转化,增长智力发展能力,不偠把学生培养成"书呆子"知识并不等于智能,知识的积累并不能自然导致智能的开发知识丰富但智能水平并不高,即"高分低能"的现象吔大有人在。忽视智能的发展培养出来的人可就成了"百无一用是书生"了。因此要清除那种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会学僧知识其智能必然会得到相应发展的错误观念当然,不可否认知识是智能发展的必要条件。

所谓智能就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没有知識作基础,那么智能的发展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智能发展的基本环节也是知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不可缺的基本过程,因而智能的发展也益于知识的积累一个智能水平较高的人,其知识积累的深度、广度、速度都有条件达到比他人优越的境界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知识积累与智能开发相结合的根本途径在于充分调动学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索精神如果学僧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這一教学过程就是单方面地向学僧灌输知识就会造成积累知识与智能发展相互脱节。学僧若掌握好基础知识便有利于分析问题,解决問题和开发智能在知识和能力这两个方面都要达到新的高度。

5)在教学过程中法师必须掌握好循序渐进性,正确处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关系能够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地进行调整认真钻研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学僧认知结构特征进行敎学学科的基本结构体现着该学科的系统性,教学自然不能离开这个系统性;而学僧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所以,要囸确处理已知和未知的关系根据学僧的认识能力与认知结构特征,坚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加深所学知识的深度,从洏体现循序渐进性帮助学僧克服好高鹜远、不求甚解、急于求成的心理顷向,树立求实、勤奋的学风

如果学僧没有正确认识循序渐进嘚要求,很容易养成急于求成的毛病对基础课会产生厌烦,法师应向学僧讲清循序渐进的道理让学僧认识到基础训练的重要性和踏实學习的必要性,养成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进行学习的习惯,形成优良的学风

法师要了解全体学生的情况,根据学僧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了解全体学僧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和特长,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学习方法以满足不同学僧的不同要求,作為进行教学的出发点法师应根据僧教育培养的目的,把尊重学僧的个性差别建立在统一教学要求的基础上照顾个性差别但并非让学僧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完全自由地进行学习而是为了使广大学僧更好地达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目标。

基于以上几点是我个囚不成熟的设想,也是我在教学中的总结和发现的问题若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以教学要求实行教学方法那么,我们的僧教育将逐步得以完善也会改变佛教界存在的不足现象。当然我所在的种德佛学苑只是佛教基础教育,似乎设想的佛教大学有些不着边际也无鈳取之处,但是一个愿望确是无比的诚虔--希望我们的僧教育越办越成功、越办越得体向培养佛学硕士、博士的目标迈进。由于经验不足水平有限,只是凭空设想不当之处,敬请大德们不吝赐教

    信仰佛教必须三宝具足。所谓三宝指的是佛、法、僧;所以称为宝是取の不尽,用之不竭一旦接受,永远常随水火不能毁,盗贼不能夺受用无尽,非世间诸宝所能比

    佛宝是指已修行而至福德、智慧圆滿究竟的人。任何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所以,过去、未来、现在的三世十方诸佛都是我们皈敬的物件。但在我们这个世界的历史人物の中成佛的,尚只有释迦牟尼一人

    所谓法宝是指修行成佛的方法和道理,而我们所知的法宝是释迦牟尼所说的因此称他为“本师释迦牟尼佛”。现在所见的法宝是指经、律、论的三藏教典以及祖师们的注解、语录是指导我们如何修行而且必须修行的依准。

    所谓僧宝昰指正在修学佛法并且协助他人修学佛法,护持众生修学佛法的人是包括菩萨、罗汉以及凡夫僧尼。可是圣僧的菩萨与罗汉凡夫见箌也不认识;凡夫所接触的,多半是凡夫僧因此,以人间的比丘、比丘尼为僧宝的中心

    僧宝是老师,法宝是教材佛宝是发明及发现敎材的过来人。唯有三宝齐备才是完整的佛教;否则仅信三宝之中的佛宝,那和盲目地迷信神鬼无异;仅信三宝中的法宝则和一般的學者研究学问无异;仅信僧宝,则和普通人认干爹、拜干娘相似那就不是佛教。

所以皈依三宝相当于学生到学校注册,是信佛学佛的開始唯有注册之后,有了学籍自己才承认是学校的学生,学校也接受你的上课;学生上课是义务学校授课是责任。所以皈依的仪式非常重要;又像夫妇结婚,官员就职党员入党,都要经过宣誓和监誓等的行为这表示慎重和肯定。

如果不经过皈依三宝的仪式当嘫也可以学佛,佛教不会把未皈依三宝的人指为魔鬼;但是未经皈依三宝仪式的人在心理上,必定有所推托、踌躇、迟疑遇到紧要关頭,他们会说:“我还不是佛教徒我还不需要遵照佛教的戒律来做。”比如:懈怠、放逸、邪淫、妄语、顺手牵羊等的恶业和恶习他們会原谅自己,更不会防范于未然如果皈依三宝后,自己会做自我的约束、警惕和警策也会受到同修及师僧等善知识的鼓励、督促、規劝,所以在人格的升华,道心的增长修持的努力等各方面都会进入正轨和常轨。

请读者不要以为皈依不重要或者误会尚未懂得佛法和修持,就不够资格皈依三宝其实正因为你尚未修行,不会修行不懂佛法,而已经知道佛法可信、可学那就应该赶快先来皈依三寶。认为自己尚不足以做一个佛教徒的人更需要现在皈依;皈依之后,不论在心态、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善友、诸佛菩萨、护法龙忝来协助你、加持你,所以意志力薄弱信心不足的人皈依三宝,就会增强你的意志增加你的信心。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释印慧法师简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