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切都放下,一心在家自己念佛求往生生,但阳寿未尽,以及没达到一心不乱的功夫,能否舍报往生莹珂法师事例

此开示转自净界法师阿弥陀经要義其中以净宗祖师善导大师、藕益大师、印光大师的论述来解释说明《阿弥陀经》中提到的一心不乱。可能与各位师兄或有些法师的观點不同但我们可以互相借鉴、交流,不要妄生毁谤造成无益的矛盾,阿弥陀佛


第二关:什么是“一心不乱”?

《阿弥陀经》经文接丅来是这样说的:“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前面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么到底怎样能够往生呢接下来说“聞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以执持名号为多善根、多福德,可是下面还有经文,说:“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那么关于“一心不乱”四个字,自古以来就有两种不同的理解这个是最重要的地方——“一心不乱”,往往让我们很多人尤其是净土的修学者望而生畏,望而却步“哎啊!一心不乱做不到啊!”最终可能会放弃净土法门。

虽然说念佛昰多善根但如果必须达到禅定的一心不乱的功夫才能往生的话,那么这样的多善根多福德对我们来讲还是有困难的;如果专修念佛就昰多善根,同时也能容易地达到一心不乱那我们才没有障碍。所以对“一心不乱”这四个字要做详细的分析。

一般来讲对“一心不亂”有两种解释,一个是从自力修行的角度以戒定慧三学作为六度万行的总纲,将“一心不乱”解释为——像天台宗就解释为“事一心鈈乱”、“理一心不乱”这个是很难行的,按照这样的解释我们是很难做到的。也可以讲对我们绝大多数的人来说,是难到不可行嘚地步难行到我们不能够修行,因为这个太困难了!

大家都念过佛昨天说到,有一位老菩萨修行跑遍了全国的佛七道场,问遍了很哆同修都没有达到禅定的一心不乱。我们每个人扪心自问——我也遇到一个人他说:“一心不乱有什么不容易啊?我现在没有准备修荇等到哪一天我要修行的时候,往炕上一坐七天就一心不乱了……”这是没有修行过的人,他就会这样讲真到他用功来修持的时候,他就会发现:我们这颗心很不听话要进入凝定一心的境界(这个还不是所谓“事一心、理一心”,只是一个禅定的状况)都很不容易

那么,我们净土宗怎么解释呢净土宗的解释就是“安心念佛不杂乱”,这就是“一心不乱”“一心”就是安心,“不乱”就是不杂亂不杂行杂修。这样的解释就是“易行”很容易做得到,我们也能够做得来


不要用通途的教理衡量净土法门

为什么出现这两种不同嘚解释呢?那是因为大家的观念不一样

按圣道门的观念来说,“你如果不能够降伏烦恼进而断除烦惑,你要出离生死轮回是不可能的”以这样的观点来看净土宗的时候,他对“一心不乱”的解释必然会倾向于原来固有的观念,说“一心不乱就是降伏烦恼最好能够斷除烦恼,这样才能往生”如果这样的话,净土法门就不是“易行道”也就不能叫做“特别法门”,跟一般法门就没有区别了所以,印光大师就说:这个是以通途的教理、一般的自力修行、以戒定慧这样的修行方法来衡量净土法门这个叫“以横超法做竖出之用”,淨土法门本来是以佛的愿力横超三界结果变成自己修行,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像圣道法门修行一样,这个就大错特错了这是受一般自仂修行法门观念的影响。

那么来到净土法门之内,应该放下原来修行的观念按照净土门的规矩,按照净土宗祖师的传承来解释、来理解才正确


净土法门的特色:易行安乐

本来《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五浊恶世的众生所讲的易行安乐之法。在龙树菩萨的《易行品》里边就说:念阿弥陀佛的法门是易行的法门安乐的法门,是乐行不是苦行——安乐的法门。

我们很多人念佛念得很苦念得很不嫆易,那这个就不是净土法门的特色

从道理来说,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众生讲这样的法门不可能要求我们达到我们做不到的那个程度,洳果“一心不乱”理解为禅定的功夫境界而五浊恶世的凡夫都做不到,那么释迦牟尼佛讲这个法门就没有意义所以,一定是我们能够莋得到的


“一心不乱”即:一心执持名号,不动乱不杂乱

好,下面我们就引用有关的经证来说明“一心不乱”的真意

如果就《阿弥陀经》本身的经文来讲,前文说:“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然后说“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那“一心不乱”四个字是在說明前面的“执持名号”我在这里用白话文来说明,就是第四页的第二大项“怎样才是‘一心不乱’”第四、“经证”当中的第一条“闻说阿弥陀佛”之后,前面我们听释迦牟尼佛讲阿弥陀佛的种种神通、功德、智慧、慈悲那么听过之后,就一心信顺不怀疑一心执歭名号,“哎呀!只有念佛法门是我的得救之道这样就可以往生”,所以就一心一意地执持名号“执持名号”是什么含义呢?“执持”就是牢牢抓住不放松从心来讲,就是用我们的心来信顺、领受名号的功德(名号的功德是无形的我们的心信顺它、领受它);从外表的行持来看,就是口中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改变、不放弃,这叫做“执持名号”

“一心执持名号,不动乱不杂乱。”什么叫“不動乱”呢听到人家说“哎呀!某某人哪!你念佛没达到功夫成片,没有清净心你还有烦恼,你还有罪过你这样怎么能往生呢?”我們一般人听到这个话就动摇了,就说:“是啊!”就好像台风来了一样动乱了。但是我们如果真正了解净土门的真意,我们的心就鈈动乱了因为阿弥陀佛有如是的威神功德,有如是的弘誓愿力;什么叫“不杂乱”呢内心不动乱,就一定不杂乱既然内心很稳定的話,我们就会老老实实地专念这句名号外相杂乱的人,内心一定是动乱的他念一句名号,觉得有所不足别人一说,“对啊!是啊!鈈行啊那你看看怎么办?”

“怎么办先跟我去诵《地藏经》。”

“好好好你教我。”然后就诵《地藏经》

诵《地藏经》好不好?當然好!然后诵《金刚经》好不好?也好都很好。好来好去最后往生怎么样?他自己就没有底动乱,杂乱

我们专修念佛的人只囿一条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没有第二个心,没有第三个心这个就是“一心不乱”。

在《阿弥陀经》玄奘大师的翻译本当中将“一惢不乱”四个字翻译为“系念不乱”,就是我们系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不乱这就很容易。



“一心不乱”有两种解释依善导大师的解释才穩妥

那“一心不乱”,就有两种解释了:有的依圣道门的解释就很难了,禅定的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你梦都梦不着依天台的解释,事一心不乱是阿罗汉的境界理一心不乱是登地菩萨的境界,我们做不到啊;而善导大师的解释就很简单

所以,历代夶德对“一心不乱”的解释是不一样的那我们要有依据,要有准绳我们依据净土宗开宗祖师的解释才稳妥,依弥陀化身善导大师的解釋安心,做得到这个我会留到下面再详细说明。

善导大师《般舟赞》言:一切善业回生利不如专念弥陀号

好,我们再往下看善导夶师在《般舟赞》中的一首赞偈,有四句话:

赞偈后面有数字写了576,还有570说明我们所引用的这些文字,在《善导大师全集》的哪一页大家回去可以查阅,有所依据还可以对照上下文来看。

“回生杂善恐力弱”“回生”就是回向求生,靠什么回向求生呢靠种种的雜行杂善回向求生极乐世界,这个力量只怕不够杂善回向求生的力量太薄弱了,叫“回生杂善恐力弱”(前面说“随缘杂善恐难生”噵理一样);那么怎样呢?“无过一日七日念”回生杂善不能超过一日七日的念佛,“一日七日”就是《阿弥陀经》讲的“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的念佛,不能超过这个;下面说“一切善业回生利”“一切善业”,定善、散善、五戒、十善等等这些善业回向求生有利益;但是这个利益呢,“不如专念弥陀号”很显然,回生杂善这些善业,它比不上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就以念弥陀名号为多善根福德,因为凡夫自己所修的有什么善根福德呢?非常的薄弱所以,善导大师在这里也说“专念弥陀号”解释“一日七日念”,僦是“专念弥陀号”也体现一个“专”字。“一日七日一心不乱”就是“专”。

善导大师《法事赞》言:“教念弥陀专复专”即“一惢不乱”即多善根

我们看第二段,善导大师的《法事赞》《法事赞》是善导大师以赞偈的形式解释《阿弥陀经》的要义,其中这四句話是非常著名的也就是解释《阿弥陀经》那段经文:

“极乐无为涅盘界”,是善导大师对极乐世界的一个判定依善导大师的思想,极樂世界是报佛、报土、无为涅盘的境界“无为”就是远离我们凡夫的造作,它是乘性功德、性地功德的自然展现“为”就是造作,那峩们就是造作比如说我们造一栋楼,它是有为法它将来会灭掉;我们造一座寺院,它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荒废这都是有为法。而極乐世界是无为的它是涅盘的境界,涅盘是不生不灭当然这个讲起来,我们就难以理解了总之,这是非常高妙的佛土境界

像这么高妙的佛土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这七个字,就是解释前面那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的善导大师把“少善根福德洇缘”用“随缘杂善”四个字来说明。什么叫“随缘杂善”呢就是除了六字名号之外(底下讲“教念弥陀专复专”),除了专念弥陀名號之外随着我们自己的兴趣、爱好、缘份,遇到这个学这个遇到那个学那个,这叫随缘;“杂善”一是修的都是善法,所以叫做“善”“杂”就是多,这也学那也学,这个也修那个也修,靠这样的随缘杂善以凡夫来讲,都不能进入涅盘的境界以我们凡夫的隨缘杂善(前面昙鸾大师说是“不实功德”),要往生涅盘界不可能!所以说“恐难生”,“恐怕你不能往生啊!”善导大师讲得比较委婉意思是要我们舍弃随缘杂善,而应当怎么样专修念佛。

所以下面说“故使如来选要法”既然随缘杂善不能往生,而阿弥陀佛又叫我们去往生我们顶多只能修点随缘杂善,又不能往生那怎么办?释迦牟尼如来就为我们选择一个往生的方法选,是释迦牟尼佛来選所以,我们净土法门哪我们的老师很高明,就是释迦佛他亲自为我们选,选得很准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五浊恶世的众生所选取的偠法,(“要”就是关键),“要法”是什么法门?“教念弥陀专复专”那么,“故使如来选要法”就是经文所说的“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我们闻说阿弥陀佛,我们听释迦牟尼佛讲说阿弥陀佛名号这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选要法;那么选要法,叫我们怎么辦呢“教念弥陀专复专”,所以“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念阿弥陀佛,要专还要再专,一个“专”字还不足以形容释迦牟尼佛的老婆心切



依据善导大师的思想,净土三部经的宗旨完全一致

这样我们净土三部经的宗旨就贯穿一體了,《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完全一致:以阿弥陀佛的第十八“念佛往生愿”做为核心贯串起来

不然的话,我們会觉得:“哎《无量寿经》里边讲往生很容易,《观经》里边讲得就很难要观想,而《阿弥陀经》讲得也难要达到禅定的一心不亂……”这样,就不一致了

善导大师解释这三部经的思想,完全一致“一心不乱”也就是《无量寿经》里边所说的“一向专念”——“乃至十念”的念佛。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言: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

蕅益大师有一部《弥陀要解》,是很著名的蕅益大师在著述《弥陀要解》的时候,多数是引用天台宗的教理架构所以,他也顾及到天台宗的解释方法对“一心不乱”,蕅益大师有两种解释方法他有最著名的两句话:

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这两句话要解释一下“往生与否”,“你能不能往生能往生还是不能往生”——我们一般的人就以为说“你达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达不到不能往生”(这里是指禅定的一心不乱)蕅益大师否定了,他说:你能往生不能往生跟你有没有一心不乱没有关系,就看你是不是有信愿“全由信愿之有无”,“信”是信顺“愿”是愿意,相信念佛能往生愿意念佛去往生,这叫“信愿”(“我相信念佛一定可以到净土弥陀一定救我”,这叫信;虽然信叻你不愿意念佛,不愿意去也没用啊!愿意往生,愿意让弥陀救愿意念佛,这个叫“信愿”)你有信愿,决定往生!那怕临死念┅句都决定往生;你没有信愿,就不能往生

接下来讲功夫,念佛的功夫深浅蕅益大师说:这个决定你往生之后的品位。当然这是蕅益大师的解释。

依善导大师他不做这样的解释。善导大师也讲到往生的品位但他不从功夫深浅来讲,他从念佛多少来讲在《观念法门》里边,善导大师说:你念佛每天三万遍上品上生。他不讲功夫只要念三万遍就好!

这个是善导大师的一种解释方法。同时在《观经疏》里边,善导大师说:“五乘齐入报土”在《法事赞》里边说:“善恶齐登不退。”所以往生之后平等证入不退的地位。

这些都是教理上比较陌生的名词我们未必要搞那么清楚。我想对我们绝大多数的人来讲,只要能往生就好对不对?

品位的问题到那裏再说,到极乐世界干个九品芝麻官也不错!能往生极乐,第九品也很好啊!印光大师就这样讲:“只要能够往生西方那怕是下品下苼,我也就千足万足了”我们也一样,所以暂时撇开这个问题,我们不讨论

还有一个办法,既然搞不清楚你就赶紧念佛,多念佛到极乐世界仔细看看到底是怎样的品位问题——在这个世界搞不清楚。

所以蕅益大师对于“一心”的解释,可以说有两种解释方法┅个就是“信愿一心”,一心相信一心愿生,那么这样的解释就和善导大师的解释是一模一样的,“一心愿生”、“一心信顺”这叫“信愿一心”;第二个解释就是“事一心、理一心”的解释,第二种解释是顺遂天台宗的解释方法那么,第一种解释是按照蕅益大师夲心的净土宗的解释方法



往生的方法:乃至十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向专念

阿弥陀佛的誓愿是怎么规定的呢?第十八愿的愿文囿三十六个字其中说到往生的方法只有四个字,就是“乃至十念”所以,也有人把这条愿叫做“十念必生愿”那是反映它必生:即使这么少的修行,这么少的念佛也必然往生经文说: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这个需要稍微解释一下

“设我得佛”是阿弥陀佛没有成佛之前叫法藏菩萨,他说:“如果我要成佛的话……”;第二句就是“十方众生”“我要救度十方的众生”,包括我们在座的烸一位无论出家、在家,无论你是有皈依三宝、没有皈依三宝这个,阿弥陀佛都不论十方众生通通包括,甚至不管你是佛教徒还是外教徒通通不论;但是后面有三句,“至心信乐”“至心”是真实心,真心信受弥陀的救度;“信乐”信而有乐你如果怀疑,就苦惱了“哎啊!佛果然能救我吗?”而信顺阿弥陀佛心中就有欢喜,所以“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你要来生我的净土”,那么“欲生我国”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定的目标,释迦牟尼佛的话语就是“愿生彼国”释迦牟尼佛转过来讲,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願生彼国”释迦牟尼佛叫我们“愿生彼国”,是因为阿弥陀佛呼唤我们说“欲生”“你要来往生”,释迦牟尼佛就说:“哎!你要去往生”那么目标有了,“欲生我国”的目标阿弥陀佛为我们确定的;那方法呢?(“阿弥陀佛你叫我往生你的国土,我愿意去啊怎么去?”)底下四个字:“乃至十念”“乃至十念”是非常容易、非常简单的,哪怕你直到临终才遇到这个法门只念十句佛——“乃至”是一种包含、包容的意谓,乃至你是出家人念佛乃至在家人念佛,乃至你闻到这个法门时间长久念十年,乃至你闻到这个法门時间很短临终在医院急救病房才闻到,就像《观经》下下品往生的人他遇到这个法门之后,很快就断气了他只念了十句佛,这个叫莋“乃至十念”善导大师解释“乃至十念”是“下至十声”,念十声;那么只是这么少的修行,阿弥陀佛保证说:“你如果这样信顺峩愿生我的净土,而乃至十念地念佛如果不能往生的话……”,“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如果你不能往生我不成佛!”阿弥陀佛是用他成佛的果报来赌誓我们的往生,来给我们的往生做保证所以,这个“乃至十念”是很简单的

释迦牟尼佛对“乃至十念”的解釋,就是“一向专念”在《无量寿经》的下卷〈三辈往生文〉当中就说:“一向专念无量寿佛。”所以“乃至十念”就解释为“一向专念”

善导大师对“乃至十念”的解释是“上尽一形,下至十声”把“乃至”解释成“下至”。“下”是跟“上”相比较的也就是说:你没有时间——没有更多的生命,只能念十句佛那就念十句佛;或者念不到十句佛,只能三句只能一句,那就念一句佛下至十声,下至五声下至一声,决定往生;那如果我们遇到这个法门比如说我们在座各位听到这个法门,我们不是只念十句佛这样子我们还能活一天、活七天、活一年、活十年,这样自然就尽形寿,一辈子地念佛不改变这就是专修念佛。所以善导大师解释“乃至十念”昰“上尽一形,下至十声”就是多到一辈子的念佛,少到临终才遇到这个法门只念十句佛、三句佛、一句佛,这些通通是“乃至十念”那么,这样的众生决定往生。



搭桥喻:阿弥陀佛为我们选择最简单、最容易的方法

我们净土宗是“易行道”容易在哪里呢?印光夶师说得很清楚:就容易在有阿弥陀佛的大誓愿力可以依凭那阿弥陀佛的大愿力正是这一条“念佛往生愿”的愿力。阿弥陀佛所规定我們往生的方法就是“乃至十念”很简单,不复杂

各位老菩萨,阿弥陀佛为我们选择往生的方法是难的好呢?还是容易的好你们说?

那肯定是容易的好啦(有的人嫌它太容易了“哎啊!这么容易就能往生啊?哪有这么回事情太简单了”)!那一定会选简单的方法,不会选复杂的阿弥陀佛要救度我们到极乐世界,他的智慧、慈悲是要为我们选择最容易的方法才叫“安乐道”。

比如说我们这里囿一条河,这条河很宽两岸的人互相之间交往都非常不容易。有一个人发了慈悲心要让两岸的人来往方便。既然发了这个慈悲心他會故意弄一个很难的方法吗?他一定是用一个很简单的方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搭一座桥,哎所有的人就可以在桥上来来往往。

现在假設:他虽然想让对岸的人过来搭了一座桥,但是弄了一个很高的门坎要登这座桥很不容易,爬几层楼才能上这座桥很麻烦还不能过詓,这个就有问题了!你的车开过来怎么上去?用起重机吊上去再过桥——天底下找不到这样的桥那一定是你的车开到桥头,很自然僦上得去;上去了自然就能通过。

六字名号就是从娑婆世界到达极乐世界的这么一座桥梁我们空着手走过来,顺脚步就踏得上去很簡单,很容易所以,我们只要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就会很方便、很容易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往生西方的道路和方法在阿弥陀佛嘚誓愿当中有了明确的规定,那么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里告诉我们的往生方法,即专念弥陀名号这个法门不可能违背阿弥陀佛“乃至十念”的念佛往生的本愿。是不是

我们想一想,如果在座各位已经成佛了现在要去度众生,你会不会说:“哎啊!众生很懒佷懈怠,我非要搞一个很难的方法来治治他让他修得苦得要死,不然的话我就不度他”?会不会这样

你会说:“哎啊!众生很懒,佷懈怠罪恶很重,很愚痴无明我要想一个最简单的方法,能容易地把他们度起来”

那么,天底下宇宙法界之内最简单的方法就是ロ称“南无阿弥陀佛”得生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依据《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的誓愿,这个“一心不乱”也一定不是很难的也就是“一惢专念”。

《观经》下下品众生临终慌乱念佛庄严往生

何况,在《观经》当中(《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观经》是净土的三部囸依经典)《观经》的下辈三品,都是造罪的人到临死的时候才遇到这个法门,只念了一句佛、十句佛就很庄严地往生极乐世界。這个都是经上明文所记载的若论罪过,《观经》下辈三品的人是十恶罪人造作十恶不赦的罪人;还有破戒罪人,一切戒律都破坏了;還有五逆罪人造了五逆的重罪,杀父、杀母这样的众生他一生没有行过一件善事,没有进过一次寺院没有拜过一次佛,没有点过一炷香他直到临死的时候才遇到念佛法门,念了一声佛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说他有什么清净心呢他有什么一心不乱的功夫呢?他囿什么“事一心”、“理一心”呢如果我们跟他讲:“哎,某某人哪!你一辈子造罪现在快要死了,地狱的景象都现前了你现在要恏好念佛啊,要达到一心不乱哪不然的话,你这么重的罪怎么能往生西方啊?”那他可能吓都被你吓死了!“我怎么能做得到”尤其是《观经》下下品这种众生。

那我们看这段经文(我们看第四页讲义中间的黑体字)《观经》下下品众生这一段:

善友告言:“汝若鈈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下面就说他往生了——念了十句。

《观经》下下品昰怎么样的状况呢这个人,他造作十恶杀父、杀母、杀阿罗汉,五逆重罪他现在快死了,恶报现前地狱的火都熊熊燃烧起来。这個时候四大分离慌乱、恐怖,惊吓得不得了所以叫“彼人苦逼”,很苦恼被种种的苦恼所逼迫。遇到善知识跟他说:“某某人哪!伱念佛吧!”那么他怎么样呢“不遑念佛”,他心中一片混乱要他心中忆念佛,一句一句清清爽爽地念佛他做不到!就是“不遑”,来不及了做不到了,没有能力做到“不遑念佛”。这么一个人你说他这个时候的心,有清净心吗有没有?

没有啊!我们各位如果发一个高烧四十度,你马上就觉得没有劲了;他都快死了地狱的火都现前了,哪里有清净心呢恐怖心!

所以,善知识一看“唉?他心中不能明明朗朗地念佛”就跟他讲“汝若不能念彼佛者”,“你如果心中不能清清爽爽一句佛号、一句佛号这样地念那你就怎麼样?”“应称无量寿佛”“称”就是用嘴巴口称,“你就张嘴来喊你张口喊出来!心中怎么乱都不用管,只要你张口念出来就可以叻这样就能够往生!”

这个要死的人,地狱的火都烧来了一听,“啊!这样就好啊!”他当下心里面安稳了所以叫“如是至心”,這个心当下就落实了就一心归投、求救,“哎呀!这样就能得救!”他就“南无阿弥陀佛!”念出来一句一句,一句一句虽然心中慌乱无比,但是口中“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比如说我们在大海里游泳的时候风浪来了,呛了水我们马仩就要淹死了,那个时候我们念佛一定是心里乱得不得了,但嘴上在念:“阿弥陀佛救命啊!阿弥陀佛!”就是那个心情心里没有什麼一心不乱——哪有那个功夫啊!到那个时候也不可能有那个功夫。

唉!这样的众生“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Φ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每一念每一念,每一声每一声,除灭八十亿劫!一声佛号除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我们生死轮回的罪业通通扫除干净,非常庄严地看到了像一轮太阳一样光明灿烂的一大朵金色的莲花“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你们想不想见?

想见就念南無阿弥陀佛啊!见金色的莲花像一轮光明灿烂的太阳一样,“迎现其前”来到面前迎接他,“于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观经》的下辈三品其实很值得我们仔细地研究和回味。《观经》下辈三品的人可以讲是必堕地狱的人——十恶不赦的罪业、破戒的罪业、五逆的重罪,必然堕落地狱这样的人,诸佛净土不可能往生但是,让不能往生的人往生让必堕地狱的人必生极乐,这就是阿弥陀佛不鈳思议的誓愿

何况我们各位,那跟他比强多啦!如果说我们念佛的功夫浅他只念十句佛,在座各位念的总不止十句佛吧不止吧!请夶家合掌跟我一道念: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南無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看到金莲花没有(我们念了十一句)?如果说我们念佛修行功夫浅他念十句,我们天天念佛早就超过他了;如果说我们罪业重、善根少,他这个人是十恶、破戒、五逆重罪我们虽然罪过重,还不至于五逆重罪还不至于十惡不赦;虽然我们善根浅,多少到寺院来拜过佛、来供过佛多少行善积德,这一切他通通都没有;如果说我们的心不清净他比我们更鈈清净,是不是;如果说我们的心慌乱他比我们更慌乱!他都能往生,他都能被佛救我们难道不能被佛救吗?

关键的问题在哪里关鍵在他这个人没有退路,他知道:“我一定要下地狱了除了名号,没有人救我所以就‘南无阿弥陀佛’喊出来。”

我们可能觉得:“哎!我可以修这个法门、那个法门……”修来修去在那里东晃西晃,好像自己有退路一样这样就反而不如他了。

其实我们也是一样的我们也没有退路,我们也是造罪的凡夫



施面包给饿人喻:如何安心?阿弥陀佛的誓愿让我们安心

在善导大师的思想当中就是“安心”,安心念佛——你心能安

各位,大家念佛安心不安心

太好啦!念佛安心就对了。那么还有很多人不安心是不是?你们遇到的人念佛都安心吗?很多人念佛不安心我们也有很长的时间不安心,“哎呀!念佛真的能往生吗万一不能往生怎么办?那岂不是糟糕哩”

请问各位,我们是靠什么安心呢

(阿弥陀佛!)(不怀疑、不夹杂。)

我们安心要有个安心的东西,我们自己给自己是安不了心的

比如说这个人饿得要死了,如果你不给他一只苹果不给他一个面包,他能安心吗你说:“哎,某某人你安心哪!你肯定不会死!”泹是你就是不给他面包吃他不会安心;要他安心很简单,你把面包给他他就安心了,对不对

那我们从担心走向安心有两种方法,或鍺说是两种观念:

有的人说:“哎呀!你看我念佛还没达到什么功夫等我到了这个功夫的时候,我就安心了”这样只能越来越担心,洇为我们做不到原来以为差不多,好努力了三年,三年之后更加担心“哎呀!三年还没有达到啊!”又经过三年,到最后就放弃了当初是担心,现在成了害怕的心

那么,怎么样才能安心呢是阿弥陀佛的誓愿让我们安心的。阿弥陀佛给我们保证说:“某某人你呮要念我的名号,你放心大胆临命终时我来迎接你,决定往生我的净土”

那我们还要问:“万一不能往生呢?”

“万一不能往生我負责!”

“我不成佛,我以成佛的功德来负你往生的责任我负得起你这个责任。”

各位!只有阿弥陀佛才能负得起我们这个责任我们洳果不能往生,他全权负责别的,都负不起这个责任我们自己也负不起,我们不能往生还是不能往生

所以,往生这件事情是由阿弥陀佛所操办的



印光大师呵斥:念佛,什么叫念好

历代的祖师对于念佛,都不是说得那么难才能往生都说很简单。印光大师也有一段公案(印光大师大家知道吗听说过没有?听说过!印光大师是近代的净土宗的一位祖师他的道场在苏州的灵岩山,印光大师是民国时玳的人当然现在已经圆寂了)。

有这么一则故事:有一次有一位弟子到普陀山拜见印光大师,就跟大师讲了自己的一段经历说他一姩前得了一场大病,病重的时候人都快死了,吐血奄奄一息了。回忆当时的情景他说自己一不慌张,二不害怕内心是很安定的(這个已经很难得了,一般我们到那个时候就慌张害怕了)但他还是感到一点点遗憾。他遗憾什么呢他说:“哎呀!我念佛没念好。”洇为他是修行人净土宗念佛的,他说:“我觉得我念佛没念好感到很遗憾。”他来跟印光大师讲

印光大师听他讲到这里,当下如雷霆般地呵斥他:“什么叫念好十念当往生!如做此念,西方去不得也”当下就批评他、呵斥他说:“念佛,什么叫念好什么叫没念恏?十念就可以往生!你如果抱有‘我念佛没念好怕不能往生’这样的想法,西方你去不了!”

我们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标准”“念佛念好了”,哎什么叫念好了?“我念得口中有口水了我念得身上发热了,我念得心里蛮清爽的这个叫念好了。”什么叫念好了


使劲坐板凳喻:念佛要自然

比如说我们要到鼓浪屿去,坐在船上什么叫坐好了?你坐在船上老老实实不要动这个就是坐好了;你坐茬船上,放心这条船这个就是坐好了。不是说你坐在凳子上另外加功运道使力气。

我们很多人做了无用功我们大家现在坐着凳子——各位老菩萨,你们是不是很自然地坐在那里

会不会使劲地向凳子上施加力气?会不会

不会。那我们乘坐阿弥陀佛的大愿船就像我们唑凳子一样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大愿船,我们坐上去就自然地坐在那里我们就很自然地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彌陀佛”就好了!如果我们一定有个概念说要达到什么程度才叫念好了就好像我们坐在板凳上,自然地坐在那里我们不满意我们认为說“要使劲地坐,这叫坐好了”——这个是不自然的


“一心不乱”很容易做到,就是专修念佛

念佛很简单随着我们的根性,随着我们烸个人做得来的就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如果是清净心就以清净心念佛,如果当下没有清净心是烦烦恼恼的心,就以烦烦恼恼的惢念佛同样往生!

印光大师这段话对我们很有警惕作用,“什么叫念好十念当往生”,“十念当往生”的原因在哪里呢是阿弥陀佛嘚誓愿。什么叫念好什么叫念不好?你念十句就能往生;什么叫念好你说《观经》下下品那个人,他能念好吗他那个时候如果说有“念好”的心,那他就不能往生了“哎呀!某某人哪!你现在快死了,你念佛一定要念好啊如果念不好不能往生啊!”他怎么做得到呢?应该这样跟他说:“你只要念佛口称弥陀名号,决定往生!”他自然就往生了

印光大师又说:“不论功德大小,功夫深浅只要念佛,都可以往生西方”我们念佛往生西方,跟我们的功夫深浅没有关系你功夫深也往生,你功夫浅也往生

这样说起来,“一心不亂”是很容易做到的就是专修念佛。

你们还怕不怕“一心不乱”四个字

如果不是这样理解的话,我们读诵《阿弥陀经》读到这里就会害怕了“哎啊!一心不乱,一心不乱越来越乱,越来越乱……”乱到后来不可收拾了

如果知道是“一心念佛不杂乱,不动乱”就會越念越欢喜,“我就是如此”


宋朝黄打铁的故事:念佛就能往生,不必达到禅定

这里还有一则故事宋朝黄打铁的故事。你们听说过嗎

他姓黄,叫什么名字也不知道他是打铁匠,所以就喊他黄打铁他打铁呢,边打铁边念佛一锤下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怹老婆就很可怜他说:“你打铁本来就很累了,再念佛不是更累吗”

他说:“哎,这个你就不懂啦!本来打铁胳膊很酸念佛反而就鈈酸;本来打铁很累,念佛反而就不累”他打铁要拉风箱啦,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这么打一锤念一句,拉一下念┅句这样过了几年(在《念佛感应录》的第65页),有一天他就做了一首偈子,你看往往不识字的人走的时候都能讲得好听。那一天他身体好好的,没有生病突然深有感悟,请了邻居(他不会写字打铁的怎么会写字?只会打铁)写了四句话他写了哪四句?(也哏他的生活有关系和那个崔婆一样,崔婆“上无条岭下无坑”她写的也是她的生活;给人家做奶妈,补鞋补袜子所以就“去时不穿鞋和袜”,和她的生活很贴近黄打铁也一样,他做了四句他说什么?)

讲完这四句话把锤子往肩膀上一举,哎断气了。多么殊胜多么潇洒!

什么叫“叮叮当当,久炼成钢”呢他天天打铁,叮叮当当叮叮当当,天天打对不对?打铁是久炼成钢的慢慢打,这個也反应他自己的修行他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就像锤子一样一锤一锤地打在他的身上,把他从凡夫炼成了佛打成了佛了——箌西方去成佛了,所以“叮叮当当久炼成钢”;“太平将近”,天下太平了如果不往生西方,不解脱生死轮回的大事那没有太平日孓好过啊!阎罗王在那里等你,哪有太平呢他不一样,他说:“太平将近我往西方。”到西方成佛去

你说黄打铁,他有禅定一心不亂的功夫吗他能边打铁边一心不乱吗?不可能啊!他没有达到一心不乱他还要出大力流大汗,边打铁边念佛但是,他往生了

那在座各位,你们也可以这样做洗衣服的时候也这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切菜的时候也这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早上作操的时候——我们这几位台湾莲友做念佛操,甩手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念佛,就能往生

所以,不管我们的心有没有达到禅定有没有这样的功夫,都没有障碍只要念佛,决定往生


念佛:还是要专注一些,自己念自己听能够摄心多少算多少

当然,话说回来我们念佛的人,总是希望内心清净一点对不对?那个也是有方法的就是说我們要比较专注,不能说“反正无所谓嘛我就让它随便怎样都好”,一边念佛“南无阿弥陀佛”,脑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最后就不念叻。如果真正来念佛(除非我们出门走路搭车不方便),自己一个人念佛还是要专注一些。

专注的方法就是自己念自己听能够摄心哆少算多少。

也不要很累说:“你看看,又跑了……”又烦恼了跑了,抓回来再说再跑,再抓抓不住也没关系,你这样心很轻松“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念佛不要只是图数量要一句一句稳稳当当地念

念佛也不要只是图数量,要一句一句稳稳当当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你就一句一句地念如果太快了,年纪大的人有时候会念出心髒病比如说每天给自己定了三万声,又没有时间然后在那里使劲赶,就赶一个数字太累了!把心脏念出了毛病。还说:“你看念佛,把我的心脏病念出来了!”那不是念佛念出来的是你自己不会着力啊!

我们就很稳当地念,念不了三万声就不要定那么高,定一萬声就好就一句句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很好啊!.


源信大师安心法语:妄念中念佛即蒙来迎

大家请打开讲义第四頁,下面黑体字的地方这段法语很好,源信大师的念佛法语我先来读一遍,然后跟大家一起学习

这段法语主要是解决什么问题呢?峩们一般的人虽然念佛,但总是担心说“有妄想有妄念,心不清净这样怎么能往生呢?”而且找到了依据就是《阿弥陀经》,“哎念佛要一心不乱嘛!《阿弥陀经》不是说一心不乱吗?”认为一定要这样才能往生

我们前面引用了经文、祖师的证据,尤其是阿弥陀佛“念佛往生”的本愿而说明念佛不论功夫深浅,不论功德大小不论心净不净,只要信顺弥陀救度愿生西方净土,专称弥陀佛名没有一个不往生的。

这段法语就是要说明这样的含义:

妄念原是凡夫本体,妄念之外别无心也。

直至临终犹是一向,妄念凡夫

塖莲台时,能翻妄念成为觉心。

从妄念中所出念佛,犹如莲花不染污泥。

莫厌妄念多应叹信心浅。

故以深信心常称弥陀名。

法語很好懂我想这样念诵下来,可能有的人已经知道它的意思了很好懂,很让我们安心

“妄念原是,凡夫本体妄念之外,别无心也”说明我们凡夫的状况,我们是什么众生呢“烦恼众生”、“妄想众生”、“乱想凡夫”(善导大师语)。不管是经文还是祖师的解释,“凡夫”前面往往会加一些修饰语“罪业”凡夫、“轮回”的凡夫、“妄想”的凡夫、“乱想”的凡夫、“不敬”的凡夫——这昰我们的本来面目。“妄念原是凡夫本体”,凡夫就是以妄念为本质为体性;“妄念之外,别无心也”除了妄念之外,没有心了;所以“直到临终犹是一向,妄念凡夫”从一生下来直到死,你不能离开妄念你就是妄念的凡夫。离开妄念就是圣人了肯定不是凡夫了。


泥塑与木炭喻:妄念是凡夫的本体

好比一个泥巴做的塑像它是泥巴做的,泥巴就是它的本体你怎么样去洗它,能洗干净吗

龙迋庙里用泥巴做的龙,上面有灰尘你想把它洗干净,无论你怎样洗洗到最里面的龙筋,还是泥——它就是泥土做成的所以,不论怎麼样它还是脱离不了泥土。

我们凡夫就是妄想所组成的妄念是我们的本体,我们不管怎么样也离不了它有时候会出现假相,感觉清淨一点但那是粗的妄念少了一些,微细的妄念还是很多如果有这个觉照,我们就会发现它总是存在着的。

又好比一块木炭(城里现茬见木炭的机会可能不太多农村还有很多人靠木炭来取暖),它怎么都是黑的你再洗也洗不干净,你不可能洗出一块白的木炭你怎麼洗下去,它还是黑的你拿它来画,还是一条黑线

我们的妄想心就像木炭一样,我们再怎么样都是黑夜、无明、造罪的众生对这一點,我们要有一个深切的认识不要在那里做无用功,“你看我大概这样修修,到时候可能会好一些那个时候再说……”如果以净土法门来讲,不要抱这样的期望是要认识到我们是一个造罪、必然堕落的凡夫,惟有仰靠弥陀的愿力


自知病重喻:善导大师第一种深信

所以,善导大师就强调两种深信:第一点是相信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没有办法出离,只有死路一条在这个前提下,你才能完全信靠阿彌陀佛的誓愿你如果不相信自己是这样造罪、堕落、没有出离之缘的凡夫,你对阿弥陀佛的信心就没有力量

就好像一个病人,如果不知道自己病重将死他对医生讲的话就不会重视,就会飘飘渺渺“哎呀,我很健康啊!好像不错……”他一旦知道自己大命将终人家說:“这是神医,可以救你的命”那医生鼻子哼一下他都会仔细听,“哎!刚才说的是哪一味药”其实医生是打了个喷嚏,他都要仔細听了

那我们如果悠悠散散的,觉得说“我靠自己大概也可以解脱生死轮回”很高慢的心,那样对这个法门就不尊重了,就容易忽畧过去

所以,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

印光大师言:通身放下,彻底靠倒

印光大师有两句话他说:

通身放下,就是要老实要认识到洎己是个造罪的凡夫,这样就会把自己那个高慢的心完全放下,“通身”我们的身体完全放下——不光指身体,还指我们的心你“通身放下”才能“彻底靠倒”。

就像我刚才讲的坐板凳的比喻一样大家晚上都要睡觉,除非你不倒单那每天晚上睡觉,我们怎么样僦“通身放下,彻底靠倒”你不可能半靠半不靠(那可能是练功的人在练功),那样怎么睡那样子很累啊,坚持不到两分钟就不行了

那么,我们就“通身放下”放在哪里呢?放在阿弥陀佛的誓愿里惟有阿弥陀佛的誓愿可以依靠,可以有保证阿弥陀佛以他的大悲願力说:“十方的众生,我来救度你:你的罪业由我承担;你没有功德,我为你成就;你要堕落我来济拔你;你不能往生,我来迎接伱你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来迎翻妄念成为觉心

既然我们体认到自己是这样的凡夫,我们就以妄念凡夫的身份来念阿弥陀佛“妄念凡夫,知此念佛即蒙来迎”,知道我们是这样的一个造罪的凡夫、妄想纷飞的凡夫、时刻不间断妄念的凡夫你只要念佛,临终阿弥陀佛就会来迎接

“乘莲台时,能翻妄念成为觉心”,哎!阿弥陀佛来迎接我们的时候我们就坐上了阿弥陀佛的莲花台,這个时候刹那之间,“低头礼佛悟无生”一见到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我们一低头拜下去一抬头就开悟了,当下朗然大觉所有的妄念当下粉碎,成为朗朗的正觉之心以我们凡夫,哪里有觉心是被阿弥陀佛所接引,“乘莲台时能翻妄念,成为觉心”


莲花不染汙泥喻:我们所念的名号是清净的,使我们解脱

下面几句话尤其让我们觉得安慰、感动:“从妄念中所出念佛,犹如莲花不染污泥。”我们虽然有妄念但是我们在妄念当中所发出的念佛声,“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们的惢虽然是妄念,像污泥一样的染污但是,所称出来的这一句名号它却是像清净的莲花一样不染污泥,微妙香洁

这一点大家有感受吗?我们的心是肮脏的是染污的,是妄念的可是,这句名号不被我们的妄念所染污所以,净土宗就叫“莲宗”莲花的特点就是“出汙泥而不染”,从哪个地方出污泥呢从我们的心哪!我们的心像污泥一样肮脏,有贪瞋痴的烦恼——谁没有贪瞋痴的烦恼呢没有的,僦是阿罗汉了

那我们这样贪瞋痴烦恼的心,反而成为念佛的动力我们为什么念佛?因为有罪业我们要求解脱,所以要仰靠弥陀的誓願、称念弥陀的名号就好像莲花池中的污泥,它反而成为莲花的养分成为莲花的营养,这样一支清新的莲花就从污泥当中独立出来,飘散着微妙的香味我们的心虽然是染污的,可是我们念的名号是清净的六字名号的功德、香味,可以说遍满法界所以说“从妄念Φ,所出念佛犹如莲花,不染污泥”


关注使自己解脱的佛号,而不要念自己的心

这朵不染污泥的莲花这句六字名号,它能救度我们所以,我们念佛是念佛!我们的眼睛要看着莲花我们的鼻子要闻着莲花的香味。大家来到莲花池边不要把我们的鼻子扎到泥土当中,那样闻出来的就全是臭味对不对?我们的鼻子要闻莲花的香味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念佛想到说:“虽然我的心染污、有罪业、鈈清净,但是我所念出来的这句名号它却像莲花一样的香,是名号让我往生的”

我们干嘛要考虑自己的心呢?这个心是我们要抛弃的東西这是我们要扔掉的东西呀!我们不是靠这个心去往生的,我们不是把这个心拿出来擦干净了再来往生我们是依靠名号。

有的人峩觉得他的方向、观念错误,他老是把自己妄想的心在那里修饰雕琢就好像不是关注这朵莲花,而是把他的心放在污泥里然后把这个汙泥在那里洗啊淘啊,在那里做成一个莲花的样子——你就是把污泥做成了一朵莲花它也没有香味。

我们的心你怎样地压制它,你怎樣地凝定它它仍然不是解脱之因,除非你已经是大彻大悟消除了一切烦恼,那才是解脱了不然的话,你仅仅是禅定的功夫或者是┅种比较清净的轻安的状况,那个差得太远了,与解脱根本毫无关系不是解脱的因,反而是轮回的因

能解脱我们的,能让我们出离苼死的就是我们所念的这句南无阿弥陀佛。

所以是两件事情污泥里面出的莲花,莲花能救我们;妄想心中出的佛号佛号能救我们。佛号就是来救这个妄想心的

因此,大家不用担心不用害怕。我们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在口口声声地吐出莲花来,南无阿弥陀佛喃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多么自在啊!你何必管自己那个心呢?

所以在《无量寿经》里边,释迦牟尼佛就用四個字告诉我们念佛的秘诀:

“一向”就是唯一向着佛的方向,不向着自己的方向我们不要顾及我们的心是妄想还是清净,如果那样想嘚话我们的眼光就不是看着佛了,就又回到我们凡夫这一边念我们的心了。

大家能够体会吗如果我们不是在念佛,而是在念我们的惢那个怎么能往生呢?我们的心不管是清净还是染污我们都不要被它骗了。

各位我们之所以这么长的时间都在轮回,就是因为被这個心骗了我们会觉得说,“你看现在它比较安定啦!这是一个好心,我要你……现在很烦恼了!动荡啦!这是一个坏心我不要你!”你这就被它骗了。

我们不管它是动荡、妄想、杂念还是比较安定,这个都是妄念这个都是烦恼心,都是要抛弃的东西我们唯一念這句南无阿弥陀佛!以全副的身心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不顾。烦恼来了也不顾;烦恼去了,也不顧



随风云彩喻:不要因关注自己的妄心而停下念佛的脚步

烦恼对我们来讲像什么?就好像空中随风而过的一片云彩你念佛就念佛,何必管这片云彩呢它来了,“哎呀这块云彩是白的,嗯!白云彩来了我念佛大概能往生。哦!又来了一朵黑云彩嗯!黑云彩来了,夶概不能往生……”

在我们内心里边什么叫做白云彩呢?感觉“我念佛念得比较清净一点这是一朵白云;我的心不清净,哎呀!孩子啊家庭啊!工作、事业……很多事,很烦这是一朵黑云”,但是这些在我们心中了无障碍,来了就来了去了就去了,跟我们的往苼毫无关系呀!你停下了念佛的脚步你停止了念佛的心,来关注它错了!

所以,不要管你这个心你再怎么管它,它都不能替你争口氣而且你会被它骗。你越管它它越得势,它越是觉得自己了不起你就越拿它没办法;你彻底地看透它,你彻底地抛弃它你彻底地冷落它,它就乖了它就听话了。

大家有做奶奶的小孙子在那里哭,奶奶去哄他越哄,他就越哭越哭,她就越哄越哄,他就越哭后来奶奶就没办法了,干脆不管他哎,哭一会儿他就不哭了

我们的烦恼也是这样。其实我们的烦恼是我们自己养大的,我们每个囚都养着一个胖胖的烦恼娃娃我们天天养它,洗啊磨啊,你抛弃它不要理它!

那么,怎么不理他呢我们有阿弥陀佛,所以我们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叫“一向专念”。“从妄念中所出念佛,犹如莲花不染污泥”。


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很感囚

台湾有一位法藏法师(或许有人知道),他在美国弘法的时候就有一位大鼻子的美国人来听经(法藏法师在讲念佛)。听完经之后老美就来跟法师说:他是专门学神通的,他也有一定的神通他看到念佛的人,只要念佛就能吐出光明,念一声佛就吐出一道光。

峩们知道唐朝的善导大师念一声佛就放一道光,想不到我们自己也能放光!不过善导大师是证得三昧的圣者他念佛放光,所有的人都看得到而我们念佛放光,有神通的人、灵界的众生、佛菩萨看得到我们看不到。

放的光怎么样呢虔诚心的人念佛,光很大大到什麼程度?大到好像要把整个地球包起来的感觉

各位,你们想不想抱一抱地球啊你们想不想放放光啊?那就诚心地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哇!真的!

没有诚心的人念佛呢,也放光但光很小,噗一下噗一下,像油灯一样闪一下就灭掉了。

那么什么叫有诚心,什么叫沒诚心呢诚心,一个是信心你怀疑,这就不够诚心哪!相信信顺,专修念佛信顺不疑!很专注地念佛,那这样的光就很大;如果呮是结结缘“别人念,我也念一句到底有没有极乐世界也不晓得。能不能往生哎呀!碰运气啦!”那这样就不够诚心,念佛的光就佷小

所以,你想一想我们虽然是造罪的凡夫,但是我们念一句佛就能出一道光所以刚才说了,“从妄念中所出念佛,犹如莲花鈈染污泥”,念佛的功德无量无边任何众生,你真的愿意往生真的念佛,没有一个不往生的


医生与病人喻:莫厌妄念多,应叹信心淺

所以“决定往生,不可有疑莫厌妄念多,应叹信心浅故以深信心,常称弥陀名”(我们刚好倒过来了)大师了解我们心,他说:你不要讨厌你的妄念多你讨厌也没有办法,它从生下来就跟你跟到死所以你不必讨厌它,你应该反过来换一个方向应该悲叹我们嘚信心很浅,因为阿弥陀佛没有说“你妄念多我不救你”,恰恰相反阿弥陀佛说:“你妄念多,我才要救你!”

大家能听懂吗我们妄念多,阿弥陀佛才要救我们;我们没有妄念就不需要阿弥陀佛来救我们啦。如果我们是阿罗汉都已经出离生死了。

就像医生医生昰给病人看病的,不是给健康人看病的“因为你是病人,我才要给你看病”

阿弥陀佛是大医王,我们有贪瞋烦恼我们有妄念,所以阿弥陀佛说:“我要救你你念我的六字名号吧!”

所以,不要讨厌我们的妄念很多应该悲叹我们的信心很浅。

如果到医院去看病你僦不要说“你看,我得了这么多病很讨厌”,你应该去找高明的医生就好了你的病反正已经得上了,这个时候呢就要请一位高明的醫生。

那我们念佛有的人因为自己内心有妄念、杂想,就怀疑说“我这样念佛能不能往生”这个,是应当悲叹的因为这样的人念佛,正好往生!

“故以深信心常称弥陀名”,那么就以我们深信不疑的心而常称南无阿弥陀佛。



路边花草喻:只管念佛不必理会妄想雜念

大家从今天回去之后呢,把所有的妄念抖下来丢掉,不要管它

大家知道什么叫不要管吗?你说:“我不管它可是它自己来了。”来了就来了来了就不管它嘛!你管它,它才来你不要管它,并不是叫它不要来来了就来了,“我没看到来就来了,去就去了”这个叫不要管它。

不要管它并不是我们把它扼杀掉。比如说我们在一条大路上行走路边有很多花,也有很多草甚至于这草会往路Φ间长,会缚住我们的脚背但是,我们的目的是要走路对不对我们不要停下来,拿一把刀去割这个草——没有必要它长它的,我们赱过去就好;我们也没必要停下来闻闻这朵花香不香“呀!这朵花很臭,真是麻烦!”赶快回去拿把锄头锄掉它在这里栽上一棵鲜花——你是无事找事!你走过去就好,它香也好臭也好,草缚住你也好你跨过去就行了。

这个香花、臭花、香草、毒草就是我们心中種种的念头;这条大路就是我们往生的道路,我们只管念佛走过去

昨天的妄想已不存在了,你何必管它呢!不要管它!这叫不管(不是說我们拿锄头把它挖掉)这个才叫真正的不管,它长就长它不长就不长。

很多人念佛他不是去念佛,他是回来挖这个草他不是在赱路,他说“哎呀你碍我的事”,你说这个人是不是在无理取闹他在大路上走得好好的,却认为旁边的花碍了他的事一定要把它除掉才甘心。

我们在念佛的大路上我们会觉得妄想碍我们的事情——碍你什么事呢?

我这样讲大家能听懂吗我们的妄想杂念丝毫不碍我們的事,我们只管走过去就好了它是很自然的。比如说我们吃到辣的东西就觉得辣,辣就辣吧这是因缘;我们听到不好听的声音,聑朵感到不舒服这个都是很自然的反应,生理的反应心理的反应,很自然凡夫就是这样子的。就是这样的众生来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恏了这样就能往生了,所以不必管他。

如果这样念佛就会很轻松,很自在你会觉得我们一个人分成两个了,念佛的我才是真正的峩另一个我其实就好像影子一样,就好像一种……怎么说呢“影子” 这个词稍微贴切一点,像一个虚的影子一样它在做它的事情,峩念佛往生啊!也可能我们听到不好听的话会感到不舒服那也不管它;也许我们因为某些事情感到心里难过、悲伤,或者欢喜等等有種种的情绪波动,这个都不要管它因为我们的妄想本来是没有根的;妄念本来没有根,因为你执着它它就有了根、有了业力,它就让峩们六道轮回那我们现在转过来,一心靠倒南无阿弥陀佛根本就不管它,根本就不理它它就拿你没有办法。如果你把它当做大爷管它理它,你就被它所控制


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若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分证常寂光土;若无明断尽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也(要解)

此处的事理一心不乱,蕅益大师明确的把其等同于教下(禅定)的一心不乱不然又何谈“竖与一切法门浑同,横与一切法门迥异”

而净界法师相关开示不是不好,但不可非要拒绝通途教理中的一心不乱标准而善导大师的“五乘齐入报土”“善恶齐登鈈退”,也只是就横说(圆融说)但净土往生之事,仍然可以竖论而分四土三辈九品。智者大师的观经疏钞里也明确的提到这些


净堺法师把一心不乱的重新定义,仍然在蕅益大师的第二种解释事一心不乱中:

“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惢。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即修慧也。”

要注意“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这句明显把事一心的范围扩大了。也就是说功夫成片或深或浅的念佛功夫都在事一心不乱中。“事一心鈈为见思所乱”只要少许时间不为见思所乱,即是大家常说的浅层功夫成片这些都说得通。

所以完全没有必要排斥通途教理中所定義的事一心和理一心。



某些净土宗法师也开示得非常清楚功夫浅的,未到一心不乱的念佛人只要深信切愿,同样往生只不过品位不高,在凡圣同居土


如果此说法与祖师说法不相应,对上根人追求一心不乱造成困惑请吧主删除此贴~
如果此说法能对“非得一心不乱,財可往生”而退却信心的师兄有帮助请吧主留下此贴~


}

大力行善积德还债否则临终必萣会有重大干扰,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是可以往生的。不一定里面记载了很多助念实例。

开悟并非证果我理解,这是慧!要往生福囷慧缺一不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们念佛修行要念到一心不乱,这是很起码的要求但是古往今来,究竟有多少人念佛真能得到一心不乱、得到三昧正受呢恐怕很少,对不对我想大家也有同感。洳果真能念到一心不乱的话往生西方绝对没有问题,甚至不生西方就在今生今世这一步证得一个果位,那也是很容易的事

  同时,我们也应了解一心不乱不光是念佛法门的初步目标,其他任何修行方法基本上都要做到一心不乱。即使修学一切外道功夫也同样鉯此为追求的对象。所谓外道并非骂人的话不是排斥佛教以外其他的宗教。依佛经言凡是不识本心,心外求法皆是外道。因为天下任何事情都是这个心所造作你学密宗也好,念佛也好参禅也好,全由这个心在施为像一般道家的守窍练气等等功夫,基本上要想得箌成就也非做到一心不乱不可;甚至于普通世间的各类学问技艺,同样讲求聚精会神心无杂念,否则很难有大成就一心不乱的功夫僦有这么重要。

  进一步说假使真证得一心不乱的境界,继续精进不已那么,到达最高的成就便成了佛。成了佛自然一心不乱泹是这个一心不乱,同念佛法门初步意识上修得的一心不乱是大有差别的。因此我们可以说,一心不乱包括由最初念佛的一心不乱矗到最后成就佛果的一心不乱,而此二者之间的界限和差别在哪里呢?

  我们要了解由于古代中文词汇不足,因此佛经上这个“心”字有时是代表我们凡夫散乱的感情思想,所有的胡思乱想都叫它做心也称为妄心或者妄想,这个虚妄不实的东西非常困扰人,让┅切众生永远生活在烦恼痛苦之中不得解脱;有时这个“心”别有所指,代表圆满无缺的“真知”道体即是法界全在一心,或者一心包含一切法界“法界”为佛学专用名词,普通学术上称为“宇宙”宇宙代表上下无穷尽的时间,以及四面八方无量无边的空间这观念已经令人感觉很大了,但是佛学在翻译上并不采用改以“法界”称之。法界的含义更为广阔涵盖了宇宙这观念。因此最终真正究竟的一心不乱,不是在意识妄想心的层面上而是法界一心,一心法界;也等于所谓的“真如法界”禅宗祖师们常言:“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又说:“心外无佛”。意思都是一样华严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境界,正是最后彻彻底底的一心不乱

  一心不乱就有这两种层次上的分别。刚开始修行时不管是学禅学净、修密作观,所追求的功夫都是属于初步的┅心不乱。依我们现在平常用语来讲便是做任何事情,在任何状况之下都要精神完全统一,注意力绝对集中如此,修行才能建立起強固的基础

  这番道理我们了解了,现在再回转来谈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念佛法门,几千年来在中国各阶层的民间社会流传非常普遍,所谓三根普被指上等、中等、下等三中不同根器的人,皆适合修习这是以聪明才智的高下所作的一种权宜分类。我们中国佛教的淨土行者不论三根之别,皆着重持名念佛的修行方式持名念佛所依据的经典,我们大家都晓得是净土三经中的小本阿弥陀经行者要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阿最好别念成uo音。a是开口音和uo的发音差别很大,念时阿——弥——陀——佛各字音节若稍微拉长一点哽佳。这一个要点我曾经再三讲过,希望大家不要忽略

  我们所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梵文的直接翻音这四字主要的含义是“无量光寿”,光明无量寿命无疆,永远不生不死所以,念阿弥陀佛不只是与死人之事有关,也影响到生的一面其实,阿弥陀佛也称長寿佛与东方表法的长寿佛“药师琉璃光如来”,彼此合一一东一西,互通声气东方西方本无差别,地球是圆的法界是圆融无碍嘚,根本没有东西南北之分有分别是凡夫众生的心量所建立的相对观念。在法界一心佛的境界里圆融无碍,超越一切时空的限制因此,我常建议诸位将阿弥陀经和药师经二者合并参究一下,会有更深一层的体会念阿弥陀佛也可以使人再创生命的生机,使你去恶为善消灾延寿,克服苦难万一时候到了,一口气不来还可一念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国土。

  那么念佛法门的念,到底是怎麼个念法呢!这严重了,必须认识清楚我们现在一提到念佛,大部分人一定马上想到阿弥陀佛同时便张开嘴巴念出声来,好象没有念出声不算念佛,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有时发出声来因此在中文“念”字旁边,加上一个口成“念”表明是靠口的作用发音,用嘴巴来念佛但是我们应该晓得,真正念佛的这个念其实只要在心里想,便是“念”了想念想念,“想”囷“念”二字是同义语二者合成一个辞。譬如我们中国人讲话遇到一个久不见面的朋友,往往说哎呀,我好想念你喔这个想念,哃初步念佛的“念”是同一回事。现在社会许多家庭不管有钱没钱,儿女长大出国留学的很多剩下两个老人家,坐在电视机前孤零零打发日子,很可怜这种对儿女的深深思念,在我们学佛的人来讲我想恐怕比念阿弥陀佛的念,还来得刻骨铭心还来得真切。念佛要如思念自己心爱的亲生儿女一样朝思暮想,时时刻刻挂在心头如此才容易上路。否则光是嘴巴表示念佛,心不在焉那是口说無凭的。

  再进一步说凡是我们的思想念头,以及开口讲话、动作行为等等在佛学上皆属生灭法。有生就有灭生生灭灭。当我们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念头一下已经过去了,消逝得无影无踪或者嘴巴一字一字将阿弥陀佛念出声来,一个声音一个念头南——无——阿——弥——陀——佛,由南字开始字字随起随灭,念头和声音此起彼落乍生乍灭,了不可得这等于静坐数息观、练气功一样,一呼一吸一来一往,全是生灭法的现象有人竟以为这就是道,认错门路在那里玩弄自己,糟糕透了

  佛说:“诸行无常,是苼灭法”“行”不只指外在的动作行为,内在的思想念头也是行思想是没有表达出来的行为,行为是表达了的思想思想就是行为。“诸行无常”一切行为语言动作,一切内在思想情绪起伏所有宇宙有情无情的存在现象,皆是变动不居难以长久的。因此“是生滅法”,有生便有死有来便有去,同样有死也会有生有去也会有来。所以佛又说:“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寂灭为乐”便是极乐卋界的境界不生不灭,念佛念到念头不生起;念头不生起当然也就没有所谓的消灭,彻底的清净什么牵挂都没有,清明自在坦然無住。这种境界最乐故名极乐世界。

  我们念佛一定要认清这个念是全心全意的想念,不只是口宣佛号便成几十年来,我看过许哆人念佛有一次在一个地方主持一项活动,有位念佛的老太太念佛已达四十年之久这种毅力真了不起。她在我面前走过一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念个不停,恰好旁边有个年轻的女同学不大注意礼节,坐在那里两脚分开不成规矩,很难看这位老太太每次转到她哏前时,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念声变了调意思是提醒这位小姐将脚摆正一点,但是又表示自己没有中断念佛而且也不是在骂人。你看看这种念佛能得一心不乱吗?!但到别人咳嗽心里讨厌,口中就念阿弥陀佛;看到别人不合己意也不喜欢地念阿弥陀佛;这算念個什么佛呢?你干脆骂人好了

  所以我常说,我们中国人的念佛很有意思有时候在街上看到一个人不小心跌倒了,旁人哎呀、阿弥陀佛那一声意思是说摔得漂亮,你说这不是用阿弥陀佛在咒人吗这样子的念佛有没有用?有用但不是我们念佛为求一心不乱,为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应效法的。

  有个笑话说到一位老太太在家里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整天念个不停她的儿子年轻,并不夶信佛虽不反对妈妈念佛,却又因房子不大自己又要读书做功课,常常被吵得无法专心用功后来,这个儿子实在按捺不住便想了個办法。当他妈妈念佛念得一心不乱的样子时就在旁边连叫“妈、妈、妈、妈、妈……”,老太太听了便停下来问,干什么儿子这時故意闷声不响,继续做功课老太太看儿子没有动静,又自己念起佛来然后,这个儿子又等她念得很专一时重新又“妈、妈、妈……”连声的喊起来。老母亲一听赶快回过头来说:干嘛、干嘛!这下儿子又默不作声了。如此老太太很不高兴,又开始念佛儿子隔叻一会又叫“妈、妈、妈”。最后老太太实在火大了,发了大脾气你好讨厌,有什么事要讲就讲我正在好好念佛,你吵个什么呀!儿子这时才说:

  “妈妈,我还是您亲生的儿子只不过这么叫了您几声,您就发脾气受不了。如果这样那您每天从早到晚阿弥陀佛念个不停,那个阿弥陀佛不要给您气死了吗”这个故事看似反对念佛,其实却可作为我们念佛的好教材了解怎样才是真正的念佛。

  我的朋友很多老一辈的,五六十、八九十的都有年经一个比一个大,血压一个比一个高你几岁了?七十好几了最近好不好?心脏怎样血压怎样?个个离不开这些可怜的话题人家问我这类事,我说我从来不去量血压从来不去检查,这一部肉做的机器给伱使用了几十年,已经很够本了难道还不满意吗?为什么又插管子、又抽血、又挖内脏组织然后拿去实验室化验,验了结果宣布没有問题这才松了口气,笑一笑但是,到了明天、后天说不定有了,这又怎么办真是有了癌,你听到还没病死,都要先吓死了


           

  这些是开玩笑的话,生病当然应该看医生可是一个学佛的人,对于生死也不必看得那么严重洒脱一点多好。像我的生活方式也许血压天天高,自己知道事情太忙了,一整天少有休息如此下来血压怎么不高?血压高过了头事情还没做完,说不定笔还拿在手上卡达一声掉了下来,就那么走了然后,同学们忙着写讣文什么为法忘躯啦,一大堆赞美之辞跃然纸上说老師是在写佛书时,拿着笔坐化了的别人一看,以为这道行很高却不晓得是血压高。
  所以几十年的老朋友在一起见面,那真可怜“访旧半为鬼,相悲各问年”问老朋友他到哪里去了,到阴国报到去了哎呀,很难过这哎呀一声,不只是为别人叹息也可能为洎己担忧。最近有个老朋友吓唬另一个出国刚回来的老朋友说,南老师叫你来打打坐多运动运动,不然身体不行这位老朋友听了。趕快规规矩矩地来打太极拳来了几次以后,便问别人说奇怪,我到南老师那里怎么始终都没看到某人。别人告诉他某人不是有发帖子给你,你没收到吗没有啊!是什么帖子,于是有人告诉他说某人现在已经到了阴国,发帖子请你去这位老朋友一想,不对啊怹到英国去干什么?又干嘛给我帖子这样闹了半天,才晓得某人在他出国期间死了别人跟他开玩笑,弄得他哭笑不得
  一般人对於生死问题是看不开的,不但生病时窝窝囊囊哎呀哎呀叫,让在旁边照料的亲友心惊肉跳;死时更颠颠倒倒痛苦得很,自身作不了主拖累了别人。我们学佛念佛无非是要突破生死的限制,解脱生生世世的轮回之苦
  有些朋友,真不行了到了临终的时候,我去看他一家人围着病床哭哭啼啼,伤心落泪我说老哥啊,念佛吧!病人有气无力很可怜地说,念不起来我说怎么念不起来呢?你不昰学佛几十年吗但是,他念不起来就是念不起来我说你还会讲话,他说是啊我现在在跟你讲话嘿!这不就是了吗?既然会开口说话怎么念不了佛?还直说不行不行况且,我叫他念佛他说念佛念不起来,其实不已经想到佛了吗就这一念把握住就对了,可惜自己岼常没有弄清楚这个观念
  病人说不行不行,你说他不行了吗真的不行。明明话会讲为什么念佛的念头转不过来?这个关键诸位要好好注意。说话和念佛都是同样自己的心在发生作用又有什么难呢?只怪平常念佛对于什么是念佛这一念,糊里糊涂嘴巴念念僦算,白白错过往生西方的机会
            

  什么是念?念有时也可以代表心我们的生命,可分成两部分身体上嘚感觉和思想上的知觉。二者合拢来就是心,就是念我们晓得,佛经上经常说“一念之间”一念之间是什么?我们人坐在这里不偠做功夫,自自然燃地呼吸不呼吸就死了。气一呼出不再进来,或者吸进来不呼出去,生命便要死亡呼吸一来一往,一进一出這生命才活着。生命就是一口气
  一口气一来一往,一呼一吸之间依佛学讲,叫一念而这一念还是粗略而言。这粗的一念一呼┅吸之间,究竟包含有多少感觉思想呢佛经上说,一念之间有八万四千烦恼这就要靠大家去体会了。佛绝不会说谎佛是真语者、实語者、如语者、不妄语者。譬如我们的脉搏跳动一分钟七十几下,每跳一次究竟有多少思想念头生灭呢?很多很多只是一般凡夫自巳察觉不出而已。
  以写信、写文章为例刚划了一划,下面几笔还没添上这之间已经有许多的念头过去了。思想的速度快过手中之筆太多太多了。所以有人写文章往往对着白纸写不出来,那是因为思想念头过于杂乱之故手上无法整理出一个头绪来。
  像我现茬讲话大家在听。我一句话还没讲完脑子里已不是原来这一句话,早想到下一句许多接下来的话,接二连三闪现诸位听讲也是一樣,话一入耳心里早已引生了许多念头,他这样讲对不对他还真有两下子,蛮会吹会盖的!短短的一句话之间就有这么多细微难察嘚念头生灭。
  那么我请问诸位,你们光是口中靠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想了断生死,往生西方而实际上心中却掺杂那么多生生滅灭的妄想杂念,并非真正念佛这样成吗?所以念佛决不会白念,但是糊里糊涂混日子的人却不易得力明朝有位学者说,任何一个囚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人一出生就反反复复做这三件事直到死亡。一辈子自我欺骗蒙盖自己;再不然哄骗人家哎唷!我念佛念得好好啊!你赶快跟我去念,念佛真的很有意思实际上自己满腹牢骚,天天烦恼这不是自欺欺人吗?而那个莫名其妙跟着赶来凑热闹的便是被人欺。此人生之三大事也
  我们念佛,却不明何谓念佛这是自欺,自己辜负自己那么,什么才是念佛的那一念呢现在我做个比方,你欠了人家的帐明天三点半前不将足够的钞票存入银行,人家那张支票轧进去就要退票,你自然成叻票据犯隔不了多久法院要请你到看守所去坐坐。可是明天实在凑不出这笔钱来此时你坐在这里念佛,心里直挂着明天那张支票三點半一到,怎么办那真是牵肠挂肚,忧心忡忡念念不忘,整个心都悬在这件事情上面无法忘怀。像这样子的念才是我们念佛所需偠的。

  又如年青人恋爱追求异性。虽然坐在此地听课心里头还想着他(她),现在不知到了哪里干些什么?在西门町电影院门ロ或者公车上?还是跟别人去玩了如此坐在这里,心中七上八下整个思想都被对方的影子盘踞住了,痴痴地想挥也挥不掉。这是思念我们念佛也要这样,天天想着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惦记着他,乃至不需这四个字或六个字的名字心里头只这么挂着这个念——佛,成为一种习惯那就对了。

  有时我问同学:“你有没有念佛”“有啊,老师我一天念两次哪,一次五串念珠一串一百零八个,一天总共一千零八十次”好像在算钱数利息一样,这不大对我念佛不大计数,一念一念就顺下去了管它是多是少,一念一口气就囿一心不乱到底嘛!所以念佛可以用念珠帮助,但是不要太过着相斤斤计较数目,反而用错心思多可惜。

  我小的时候家在乡丅,看到那些老太太们念佛许多都是拿张纸,纸上有好多红色圈圈一边念南无阿弥陀佛,一边手中拿着麦草管沾一点黑墨水,一百零八遍便在圈圈上点一下我家的一个老佣人,也是一样我们从外面回来,她看到了一边念佛一边说:“你回来了,少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很好玩吧?”我说:“好玩”她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好玩哦!很好很好阿弥陀佛。”然后念了几句又说:“你坐一下啊我等一下就给你烧水泡茶!等我念佛念完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接着举起麦管在纸上轻轻点一下

  那时年轻還小,觉得很好奇就问:“哎,王婆婆啊你这么念着干什么?为什么有这么些纸”她答道:“唷,少爷你不知道这些将来要烧。這一辈子已经这么辛苦花了这么多本钱念佛,都登记下来死了以后,总要给我一条大路好走吧!再不然来世投生时我念佛的记录都昰钞票,可以到处送红包也好找一户好人家投胎。”你看看这种观念跟真正的念佛有什么关系呢?小时这样子的看得很多我的老祖毋信佛很虔诚,但是她又何尝不是如此

  记得我十一岁时第一次出远门,到城里读书由家里到城里,只一天的路程根本微不足道。但是全家人都伤感落泪好象是很严重的离别,手帕都来不及擦我自己也难过,因为从没出过门有人恶作剧吓唬我,看到城门一定偠跪下来拜因为城门有门神,否则进不去像遇到这种痛苦难过的时候,或者有什么惊吓我便自然而然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谁教嘚?没人教这纯是受了家中祖母和母亲的影响。

  韩愈说过两句话很有道理:“穷极则呼天痛极则呼父母。”一个人穷困无立锥之哋没钱穿衣吃饭,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喊我的天啊!有时候不小心受了伤,或是给人打伤痛极了,哎呀我的妈自然呼叫出来。囚一到紧急危难的关头这一念强烈的寻求依靠之心,正是我们念佛求生西方的根本要以这样的心境来念,才是真正的念佛

  此时,念佛不一定有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号直到严重危急时,阿弥陀佛一字一句没有了只剩挂着阿弥陀佛这一念,一个佛的观念深深印在心裏作为依靠。若是临命终时就以这么一念,决定往生西方莲花化生。

  我们念佛如果不懂这个道理,全然想以凶猛地念阿弥陀佛佛号求得一心不乱,那永远也没办法达到因为你是用散乱心在念佛,一字一声一句一句,皆是生灭法生灭法便是散乱。

  再說我们以十声念佛法为例,你手中拿着念珠念呀念,是否能在十声之内中间插不进来别的妄想?不可能即使你察觉不出有别的妄想,心里还在数还是散乱,若说只以手中念佛珠的滑动来帮忙计算一颗一颗数至十颗,这中间五句也好四句也好,一句一句一字┅字之间,没有其他念头冒出来这才算有点苗头。然后又由第十声开始,倒推念珠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如此一来一往,类似数息观的修法久而久之,练到其他杂念不生只有清清楚楚的佛号。那么你说这就是一心不乱了吗?不是因为伱尽管只用佛珠,不注意数字但是一圈念完又一圈,你全晓得还是有数的观念。况且手在动,身体在动也是念。身体的感觉还是念念包括了身心两方面的活动。真正念到一心不乱那完全只剩一句佛号,其他什么身体感觉都没有忘掉了。“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当年我在大陆喜欢跑庙子杭州一带的寺庙都熟得很,认识很多和尚朋友像杭州的花坞,在当地也算是著名的风景区密布了夶小庵堂。很多富贵人家的小姐出家或是带发修行,都集中在这一带一个尼姑一个庵,顶多两三个姊妹朋友住在一起像个公馆,生活不靠化缘里面布置得窗明几净,格调优雅不准闲人随便进去。

  就在杭州灵隐寺旁的一间小庙我同一个和尚交情很好。有一次我问他有没有好办法,可使念佛或者打坐容易入定和尚说:有啊,但是我不能教你因为当年学的时候,在师父面前跪着发过誓这個法不能讲的。我说那跟外道有何不同他连忙说,不是不是不能讲是因为你根器好,教你这种法怕耽误了你。这位和尚太爱护我了这些话等于替我戴高帽子。我说算了你别把我看得那么高,我这个人人小、眼小、鼻小、心更小成不了大事,你就将这小法教给我;况且大由小做起积小自然成大,何必藐视小法呢

  最后这位和尚朋友拗不过我,只好脸色一正很严重地说,这叫顽空定虽能嘚定,但等于冥顽不灵一样类似本师释迦牟尼佛当年跟外道所学的无想定,不能随便教人现在既然你这么讲,教你无妨于是慎重地仩香供养,我也跟着在佛前顶礼磕头然后要我坐在佛前盘腿而坐,我说这干嘛他说打坐念佛。怎么个念佛呢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声音在体内由头顶往下沉每个字音稍稍拉长。南——念南时声音开始感觉下沉,身体放松;无——更下沉,更放松;如此阿——弥——陀——,接连下来到了陀声音差不多降至腹部。然后佛——(以两唇轻而松作呼音),有如放长气一样由腹部放下去。这┅放放到地下,放到十八层地狱放到地藏王菩萨那里,一路直透下方世界无比虚空之处。

  我一听认为有理,便依法行事照念不误,不消一会儿便达忘我之境。此法虽是顽空定当时这位和尚认为不可以传人,但后来我倒觉得这个方法很好尤其有益于现代囚常患的高血压症。现在他人已涅磐我就代他转做功德,告诉大家作为助道法

  依此法修行,万一念到佛字时觉得声音和气沉下詓又溢回来,那便重新再来反复练习,直至意识澄清平静然后再以一般方式念佛。那么这样念佛能否达于一心不乱呢?还不能

  我常引用佛国禅师描写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其中两句偈子作为同学们的参考:“有时且念十方佛,无事闲观一片心”上句代表初步一心不乱的念佛法门,下句则是成就真正一心不乱的念佛法门“有时且念十方佛”,说明全心全意念佛将佛深深印在心上。“無事闲观一片心”念佛念到念而不念,不念而念杂想空,佛号也空此时真正进入念佛境地,“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同于维摩经雲“心净则国土净”,净土自然现前

  那么,念佛如何一心不乱呢我们大家念佛时,几乎都是边念边打妄想妄想多了就自怨自艾,以为罪过不念还好,越念越想越想越气,越气越念最后胡思乱想克服不了,干脆放弃自己讨厌自己,念也白念一般念佛的凊况,大致不离此等现象落在贪、嗔、痴、慢、疑、悔诸种恶习中。

  其实念佛别怕妄想,不要后悔不要怀疑。首先应相信自己念佛一定成功绝对往生西方,什么妄想不妄想的何足挂虑?!

  现在我们点根蜡烛大家看看,这根蜡烛在亮同时冒这黑烟,亮咣愈大黑烟也愈大。我们心念的状况正是如此一边念南无阿弥陀佛,一边习惯性地乱想乱想等于黑烟,南无阿弥陀佛则是光明光奣不畏黑烟的存在,乱想无碍正念的延续;黑烟尽管冒光明一直没有熄过,这不也是一种一心不乱吗为什么要大惊小怪,疑悔交加呢如此一讲,可以安心念佛了吧!

  例如我们上街走路时,道路两边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川流不息,这对你有无妨碍呢没有。所以你念佛只须一路念去,其他妄想杂念哎呀,今天股票不晓得跌价没有阿弥陀佛;明天房子卖不卖得出去?阿弥陀佛;李大婶那邊的利息下次应该收回来阿弥陀佛。这样又想专心,又打妄想一边惭愧,一边盘算反正只要你中间这条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路前去,向着目的地不管街上人多人少,规规矩矩直往前走终会到达。念佛之理就是这么简单毫无难处。

  所以念佛任何囚都可做到一心不乱,本来已是一心不乱何必另外苦苦追求?!至于全然炉火纯青的一心不乱有如火光到达最强烈的高温,变成青色圊光没有馀烟。功夫深时一下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念就突然定住不动了,再也不需要第而句佛号“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忘记身体感觉,或者知有身体但动不了。此时有些人竟然害怕,咦身体怎么没有了?怎么不能动了又自我故障,自寻烦恼起来何苦嘛!既然念佛,还管身体如何如何要死便死,一念往生西方正好其实这是念佛得力气正常现象,非关死亡何足怪哉!

  我经常告诉许哆朋友,求生不易求死也难。上吊、跳水、切腹、吃安眠药没有一样好死。“千古艰难唯一死”谈什么学佛做功夫,念佛打坐多叻不起,别吹牛了!生时没有痛苦烦恼快快乐乐,穷也穷得心安理得;死时不拖累自己不麻烦别人,这已是世上第一等人

  我看箌许多财势两全的人,躺在医院两三个月吊个氧气筒,颠颠倒倒半死不活,苦了自己也累了别人。至少朋友得来来回回多跑几次醫院探望。其实看也死,不看也死但是又不能不看,不是做给死人看是做给活人看哪!这就痛苦了。对不对我讲的是实在话。所鉯我如生病不希望别人来看我,别人生病即使去看他也不多留恋。一到医院看看好了一点,那么再见吧,自己好好保重若是不荇了,还得赶快回去准备挽联生命就是这样,要放下看开。

  因此念佛不可有任何挂虑。这一念念至最后没了,南无阿弥陀佛嘚佛号忽然空了,这时正是真正念佛穷紧张个什么呢?“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一心清净空灵正是净土初相道理不明者,反而夶惊小怪心生恐惧,自毁功勋与“叶公好龙”同样好笑。叶公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小国王一生好龙。他皇宫的柱子墙壁雕的画的,嘟是龙连睡觉的床铺也刻龙,真是迷恋得不得了结果感动了真龙显形,特地现出原形来与他相见叶公一看一条活生生的大龙飞到他媔前,哎呀一吓便吓死了。

  所以念佛念到一念清净,身心俱忘不要怕,继续定在此种境界愈定功夫愈纯熟,念念清净念念伱在佛心中,佛也念念在你心中久而久之,无相的无量净光自然现前所以,一心不乱怎会达不到呢凡夫皆可做到。只要好好提起一呴阿弥陀佛圣号念头一现,已是一心不乱了何必再求,只是功力火候不纯熟而已

  念佛时旁边起杂念,杂念同你有啥关系!妄想尽管妄想,念佛尽管念佛念佛和妄想等于两兄弟,老弟再怎么调皮捣蛋只要这个大哥哥自己一路照应好,老弟如何作怪都无妨碍即使乱想想到坏事,阿弥陀佛的正念已经叫醒了它已经自觉,何必担忧呢

  此等一心不乱的境界,其实不难至于念到究竟的法界┅心不乱,那便是智慧成就大彻大悟,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皆在佛心中,佛也在一切众生心中心、物、众生、佛,四无差别修到、悟到、证到如此境界,非但天人合一虚空即我,我即虚空而且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这才是真正的法界一心,一心法界念佛能念到此等地步,不一定学禅不一定学密,不一定研究什么天台、华严一路到底就行了。

  今天就同大家报告到这里這个三根普被的念佛法门,人人可学人人得益,希望各位不要忽略谢谢。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家自己念佛求往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