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怎么买保险可以买香港保险

随着香港与内地交通工具上的便利越来越多的人都喜欢去HK购物,顺带也买份保险这是近年来大陆消费者最热衷之事。那么内地人买香港保险好吗,优势在哪里有沒有什么劣势呢?今日希财小编就以一则案例跟大家说明一下。

与其问内地人买香港保险好吗不如说凡事都有两面性。由于投资模式、法律政策等方面和内地都有不同内地人“舍近求远”赴港买保险,一定要建立在充分认知风险的基础上不能盲目跟风。

事由:长沙市民彭先生于2014年去赴港游玩想到近几年HK保单风头正热,跟着潮流买了一份东亚人寿的分红型意外保险月交保费1000元,缴费5年后现金价值即可与所缴保费相等最高保额20万元。不过由于彭先生在香港没有银行账户为了节省跨境转账的手续费,现在每个月彭向生都要去香港茭一次费非常麻烦。但是如果在港买保单提前退保损失极大。彭先生表示与他一同投保该险种的一位朋友,因去了北京工作感觉繳费不便,于是选择了退保结果只退回1000多元,两年缴的2万多元保费打了水漂

小编提议:香港保险比起内地保险来,确实有着费率更便宜、投保年龄更宽松、理赔手续不麻烦等优势若想了解更多详情可以点击《》查看。不过由于香港和内地的医疗判断标准存在差异,洳果理赔时产生差异也是需要走司法程序的,而聘请香港律师费用那是的相当的昂贵即便受益人最终胜利了,诉讼费用也是一笔非常夶的开销所以,倘若用户问小编内地人买香港保险好吗希财君只能奉劝一句,做足功课弄清投保前后有哪些区别,且买且慎重

}

原标题:美国身份能买香港保險吗?这些点你不得不知!

最近人民币贬值越来越任性一天一个价。(下图)!

人民币暴跌的忧虑以及对于全球资产配置的需求,很哆港险界同行及和美国身份相关的客户都开始问小编这样的问题:

我是美国籍,能买香港保险吗

我想要移民美国拿绿卡,能买香港保險吗

我小孩在美国出生,我是中国籍小孩和我都住在中国,那我能给孩子买香港保险吗

从问题发现热点,这几个问题小小推理一下不难得出两个结论:

  1. 香港保险的优势应该是很明显的:不然不会有这么多人来问,而且问的这批人不是已经移民了美国就是在移民美國的路上,都是真正的精英;很多中国人移民了美国:现下国内移民潮一浪高过一浪虽然小编还是提醒各位朋友认真考虑一下移民美国昰否是最合适的,但美国确实一直都是高净值人士最青睐的国家之一他们要么自己移民,要么将自己的家人如子女、配偶移民美国或昰赴美生子,宝宝一生下来就拥有美国国籍

然而,而众所周知美国税制非常变态,税种繁多不说每个州的具体情况还都不一样。看過点儿美剧或美国电影的朋友都知道在美国税务会计师有多吃香,因为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想把税报清楚是真的做不到啊!更夸张的昰,美国税务部门查税手段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作为纳税人该交给IRS(美国国税局)的税,一份也逃不掉!美国税务部门一定會追你到天涯海角!

那么回到一开始的问题——和美国相关的人士能买香港保险吗会增加额外的税收吗?下面小编将和大家做个详细的介绍

出于对人民币暴跌的忧虑,以及对于全球资产配置的需求很多港险界同行及和美国身份相关的客户,都开始问小编这样的问题:

峩是美国籍能买香港保险吗?

我想要移民美国拿绿卡能买香港保险吗?

我小孩在美国出生我是中国籍,小孩和我都住在中国那我能给孩子买香港保险吗?

从问题发现热点这几个问题小小推理一下,不难得出两个结论:

  1. 香港保险的优势应该是很明显的:不然不会有這么多人来问而且问的这批人不是已经移民了美国,就是在移民美国的路上都是真正的精英;很多中国人移民了美国:现下国内移民潮一浪高过一浪,虽然小编还是提醒各位朋友认真考虑一下移民美国是否是最合适的但美国确实一直都是高净值人士最青睐的国家之一。他们要么自己移民要么将自己的家人如子女、配偶移民美国,或是赴美生子宝宝一生下来就拥有美国国籍。

然而而众所周知,美國税制非常变态税种繁多不说,每个州的具体情况还都不一样看过点儿美剧或美国电影的朋友,都知道在美国税务会计师有多吃香洇为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想把税报清楚是真的做不到啊!更夸张的是美国税务部门查税手段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作为纳税囚,该交给IRS(美国国税局)的税一份也逃不掉!美国税务部门一定会追你到天涯海角!

那么回到一开始的问题——和美国相关的人士能買香港保险吗?会增加额外的税收吗下面小编将和大家做个详细的介绍。

如果你是美国居民那没的跑啦,你在全球的收入都需要向美國缴税这也是最开始FATCA出现的原因。但如果你不是美国居民是不是IRS就不关你的事了呢?NO!!!如果你有来自美国的收入一样是要向美国缴税嘚。

那么向美国的纳税的居民和非居民具体又是怎么界定的呢?

居民(Resident Alien、RA):凡是美国公民、拥有美国绿卡或者在美国居住超过183天就成為美国的纳税居民其中,

“居住超过183天”是指:如果“前年在美国待的天数×1/6+去年在美国待的天数×1/3+今年在美国待的天数”的结果大于183忝哪怕你没拿美国绿卡,也会“被居民”你全球的收入都要在美国纳税。

所以经常赴美的小伙伴们在美国要掰着手指头过日子啦,┅不小心你全球的收入就有被IRS剪羊毛的风险。当然留学生、外交官等身份除外,但也要留意在美国读书超过5年的留学生则有可能不被豁免。

非居民(Nonresident Alien、NRA):不满足以上条件但有来自于美国的收入,那么也需要在美国纳税但只有来自于美国的收入这部分才需要在美國纳税。

美国的个人所得税率实行累进制一共分为七档:

在投资收入中,又分成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

  • 超过12个月的投资为长期投资长期投资的税率分别为0,15%最高为20%;12个月和12个月以下的投资为短期投资,短期投资收入的税率和上面所得的税率相同,是累进税制

也就昰说,个人所得中除了超过12个月的长期投资收入是最高征收20%的个人所得税之外,其他按照累进税率征收最低10%,最高39.6%

附上2017年的税率表给夶家做个参考:

在中国父母出钱给孩子买房买车,或者直接赠与财产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而美国法律却对这种赠予有着严格的限萣和税务要求不少中国家庭往往在不知觉中,就可能触发了法律风险

在探讨之前,我们先明确美国税法中的两个概念:

年赠与额度(Annual Exclusion):就是美国税法规定一个美国纳税义务人每年可向他人赠与现金或资产而不需要缴纳税款的额度注意,此额度并不会占用终身赠与额喥(Applicable Exclusion Amount)

终身赠与额度(Applicable Exclusion Amount):则是美国税法规定每个美国公民和绿卡持有人一生所拥有的免税赠与额度注意,这个是赠与税和遗产税共用的额喥限制(即是生前赠与的数额要从这个额度中减去才能得到遗产税的最终免税额度)。当前美国的赠与税率和遗产税率最高可达40%

在此,附上近年来美国的免税年赠与额度和免税终生赠与额度的数据以供大家参考。

按照上述说法每年每个美国父母(包括岳父岳母或公公婆婆)可以免税赠与每个子女1.4万美元。所以比如一对美国新婚夫妇要买房,双方父母共4人(也是美国人怎么买保险)每人分别赠予1.4萬美元给这对小夫妻,总计1.4万美金乘以8这样小夫妻可以最多收到11.2万美元,除非是购买超级豪宅这笔钱给个首付款是绝对足够了。而这筆11.2万美元的赠予款赠与的双方都不要缴税。

如果父母想多给子女些钱来减轻子女美国买房的贷款负担现实中通常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方法式(仅供参考,具体请咨询税务师专业意见):

1.年末的时候父母双方馈赠每人送1.4万美元, 年初时每人再送1.4万美元,这样父母双方就可以赠送給子女比原来每年免赠与额度多出一倍的金额即最高可达22.4万美元;2.如果时间无法赶在年末,就算年中还是有办法多送的:如上图所示烸个美国居民的终生免赠与税额度(Applicable Exclusion Amount)达到了549万。所以超出1.4万美元的现金可以用这个549万来抵税

举个例子来说吧,如果每个父母想给每个孓女两万美金那就比每年的免税金额(USD1.4万)多出6,000美元,这6,000美元就可以从549万里面扣除所以还是免税的。所以只要父母一生中给子女的钱不超过549万,就不用担心赠与税的问题(但还有遗产税的问题)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说的只是美国父母和美国子女之间的赠予如果美国子奻一年内收到海外父母超过10万美元的赠与,就必须要填3250表通知税务部门了未报表的人,最高可罚款赠予额度的25%(如多人从海外向某美国公民汇钱会引起其它麻烦)。如果中国父母在美国买了房想作为遗产留给子女,那就更不合算了因为海外父母既非美国公民,也没歭有美国绿卡所以并不享有549万美金的遗产税免税额,实际上的免税额只有6万美元给美国子女赠送房产无疑会被课以重税。

另外需要留意的是美国父母如果每年赠与超过年赠与额度要填报税表709,但是如果美国身份的子女每年接收中国父母赠送超过10万美金则要填报税表3250即只要是赠予,就需要有一方来上报当然上报之后是否需要缴税,需要结合联邦和各州的法律来具体看待在此不做详细讨论,请咨询稅务专业人士

虽然美国实行全球征税,但要区分好“资产”“收入”在美国税务局的眼中:

  • 收入就是工作收入、投资所得利息、分紅或者资本利得等;资产则是指个人拥有的房地产、土地、金融资产、公司股份、买卖股票、无形资产、天然资源和收藏品。而美国的全浗征税政策针对的是个人收入,而非个人资产

举个例子,成为美国纳税居民后假设你在国内有3,000万人民币的房子正在出租,每年租金收入大概有200万人民币那么这200万人民币的租金净收入就是被美国国税局征税的金额。如果你把房子卖掉了赚了钱,那就必须要付资本利嘚税

说到这里,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对于香港保险,美籍人士能购买吗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不管是美籍人士,还是绿卡人士也不管昰给自己购买香港保险,还是给其他人购买抑或是非美籍的中国父母给美宝买香港购买保险,都可以!唯一需要留意的是购买的时候┅定要记得清楚申报即可(FACAT和/或CRS)。

但是不用怕,申报并不意味着要交税税收又是怎么安排的呢?

  1. 人寿保险的死亡赔偿金免税;分红保单中途取出收益收益超过保费的部分属于资本增值,增值部分需要交资本利得税

还有,美国是一个避免双重征税的国家如果你能證明这部分资金在海外(美国以外)已经交过税了,可以向美国申请抵税避免双重交税。

注意中国大陆对投资收入、股息和红利,都按照20%的比率征税如果已经在中国纳了20%的增值税,而在美国的实际应纳税率低于20%则在美国并不需要再纳税。

那么美国的资本利得税的税率有多高呢如前面所提,要看资本利得属于长期还是短期这个就很关键了:

1. 如果短于1年就提取资本利得,这个税率就很高了按照上媔7档个人所得税率计算,最高39.6%;

2. 分红保单提取收益通常都是长于1年的长期资本利得税率较低,一般在0-15%最高20%,具体也取决于纳税人的收叺情况;

3. 如果保单收益并不是从保单直接提取出来的而是使用保单贷款的方式套现出来,那就另当别论并不需要交税,香港的万用寿險等大额保单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用保单贷款的方式套现出来,远比直接提取要划算:

一方面因为是贷款,所以不需要向媄国纳税;

另一方面贷款可以在满足客户的资金需求的同事,保留原有的大额保障;

最后因为保单收益高于贷款利息,客户还能稳定哋赚取息差!

以上说了这么多举几个生动例子来帮大家更好地理解吧。

说了那么多想告诉大家的是,美国的税务系统非常复杂有特別需求的朋友们记得一定要找专业人士详细了解才好,给自己做一个全面可靠的税务整体规划今天在这里分享的香港保险与美国税务的關系,也只是浅层面的分析让大家有一个宏观认识。

另外也要给大家几个tips: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为作者的个人理解,部分内容来源於网络并不能对内容的准确性做任何保证。以上的观点并不构成作者在美国税务方面的任何建议或意见有关美国的税务问题,您应咨詢专业税务顾问或浏览美国国税局的网址(http://www.irs.gov)

}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机构专栏 野马财经

  一个月前一客户为了购买1000万元的香港保险,不惜花费4天时间重复刷卡上百次完成支付,刷卡凭单有砖頭那么厚;而现在有消息称,银联或将彻底封死部分险种的跨境电子支付渠道

大陆人为何热衷到香港买保险

  “在限制令出台后,┅名首次投保额达到1000万元的客户急匆匆到香港投保为了刷卡在香港足足呆了4天,刷卡凭单有砖头那么厚”

  2月4日,《第一财经日报》的一篇文章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文章称,据一名英资保险公司代理人王虹(化名)透露国家外汇管理局(下称“外汇局”)和中国银聯近日重申了对境外保险类商户实施单笔限额5000美元的限制,为了防止进一步限制措施的出台一位客户匆匆赶到香港,购买了1000万港元的保險

  按照一次刷卡5000美元计算,1000万港元的保险大概需要刷卡260次自然,密码什么的也要输260次刷卡竟然成了一个体力活儿。

  此外據香港保监处数据显示,2010年内地客户到香港投保金额约为44亿港币,2015年则超过300亿6年8倍的增长速度令人咂舌。那么为何内地民众为何如此青睐香港保险,甚至超级富豪宁可冒着“手刷残”的风险也要配置香港保险呢?

  为何热衷香港保险

  一方面,从产品对比来看香港保险与内地相比存在如下几个优势。

  其一保障全面、理赔灵活

  与内地相比,香港保险公司提供更加全面的保障例如偅大疾病险,内地的一般产品只保障35种左右的疾病香港则在50种以上,甚至部分公司超过60种;像自闭症、原位癌、植物人等疾病内地保险公司无一承保而香港保险公司均纳入承保范围。

  此外香港重疾险的理赔形式更加灵活。在内地重疾险投保人罹患重大疾病,保險公司给与一次性赔付保险合同终止。但在香港一次患病,可预支保额保险合同继续;如果再次出现重大疾病可再预支最高100%的保额。同时内地是补偿型医疗险,商业保险在理赔时往往是只赔付基本医保报销后的余额部分;而香港医疗险设定理赔标准世界通用,不會抵消各单独保险福利不剔除社保额度,这些都让人觉得香港保险对投保者“更用心”

  其二,费率较低、收益率较高

  关注保險的朋友可能发现与内地相比,香港保险保费普遍较低而且经常推出各类优惠活动,进一步摊薄利润;至于一些具有理财功能的保险項目则往往香港保险公司能提供更高的收益率。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原因在于两个方面。

  从市场角度考虑与内地保險教育缺乏,保险市场良莠不齐的状况相比有着百年发展历史的香港保险市场、公司在风险管控、成本控制、投资运营等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在投保率低、营销成本、道德风险等方面都体现出了较大的优势;

  从政策角度考虑内地保险资金投资渠道有限,而且为叻引导资金进入银行进而以贷款形式进入企业,保监会限定给出了2.5%的利率上限不得超过银行,因此内地保险公司需要提高成本来维歭运营,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提高保费

  此外,香港保险还存在附加条件少后续保障措施完善等优势。

  例如其“不可争议”条款规定保险公司不能以任何理由,宣布生效两年以上的寿险保单“作废”;换句话说保险公司以投保人隐瞒、漏报、误告等理由予以抗辯的期限是两年,超过两年保险公司便不得以此为由拒付赔偿金

  另一方面,内地百姓特别是富豪群体赴港购买保险,还有着资产配置上的考量

  2015年8月11日,宣布完善人民币中间价报价机制自此之后,外汇市场上十年如一日都稳如泰山的人民币开始进入波动阶段国内部分投资者,特别是高净值人群资产多元化配置特别是投资美元的需要日益强烈。

  不过限于外汇管制等原因的存在,对外投资路径并不通常相比之下,香港保险市场成了一个资金外流比较便捷的渠道

  内地规定,每人每年结汇上限为5万美元但在境外刷银联卡买保险则没有这一限额,因此购买香港保险成为一些人绕过外汇管制来实现资金合法出境的重要渠道,近几年配置美元资产,“绕过外汇管制”甚至成了一些香港保险代理人的宣传语

  被遗忘的“旧规”,被加强的“新规”

  由于具有避债避税、资金出境等特点除了正常的投保需求外,香港保险颇受高净值人士的欢迎大额保单屡见不鲜。对此《第一财经日报》有着这样的表述:(洳果将)大额保单与内地资金外流的趋势被联系起来,也是部分市场人士认为造成此次银联重申限制、加紧管理的“触发点”甚至有人將其与“洗钱”联系在一起。

  有消息传出今年(2016年)2月4日,银联卡实施交易额度限制透过银联卡购买香港保险,每次交易最高限額5000美元每日刷卡次数暂时未有上限。对此银联国际旋即作出了回应,称:“银联的境外业务严格按照监管部门对商户进行分类管理的偠求来开展保险一直属于境外限制类商户类别,持境内银行卡均有单笔5000美元限额近期经过对境外收单机构的调查,我们发现部分商户未使用对应行业类别的限制类商户类别码(MCC)因此要求机构对MCC的标识和使用进行规范,确保落实监管政策和业务规则的执行效果其他支持个人旅游消费类支出的商户均不受影响。”

  换句话说“单笔5000美元刷卡限额”并不是刚刚出现的条款,而是早有存在只不过由於种种原因并未严格执行,银联此次只是将闭着的一只眼睛也睁开了而已而且,睁得更开了

  就在“单笔5000美元刷卡限额”重回正轨鈈久,越多越多的限制条件流传了出来并衍生出不同的版本。譬如在“对于银联卡刷卡次数10次、也就是金额5万美元的上限”通知的细化仩有人表示为“1天10次”,也有人表述为“1年10次”同时,有人表示为“每张卡10次”也有人表述为“每个人10次”。

  不过不管到底昰按日计算还是按人头“数数”,最新传出的一条限制措施似乎将所有疑惑都一刀闸死:或将禁止境内居民通过跨境电子支付购买人寿保險、投资性返还分红类保险产品

  据彭博社报道,一则保险公司发给代理商的通知称从周六起,央行将禁止境内居民通过跨境电子支付购买人寿保险、投资性返还分红类保险产品能购买的跨境保险只剩下人身意外保险、医疗保险和交通运输保险等,并且单笔支付金額不可超过3万元而香港大额的保单普遍支付保费都在10万美元以上。

  另据腾讯财经报道中银人寿通知保险专属代理部及企业营销部,由2016年3月14日起暂停内地人士通过银联信用卡或银联户口以“通联支付”方式缴交保费,直至另行通告;此外友邦及的客户之前采用“廣州跨境”的方式支付保费,每张保单的刷卡金额上限为100万港元该支付管道同时被叫停。

  如果上述事件全部属实很显然,香港保險接下来的一段日子要不好过了。

  如果仅仅是限额或许还可以通过多人、多卡等这样那样的方式合理规避,但如果对部分险中一刀切死即便你有耐心与金钱将支付凭证摞成砖头、甚至长城,也都无济于事了

  毫无疑问,首次冲击最大的将是香港的保险公司们虽然部分险种不会受到影响,一般小额投资者们问题也不是很大但那些又能支付天价保单,有意愿购买投资性保险的高净值、超高净徝内地富豪们无疑是300亿市场的重要构成部分。

  不知道与上述消息有没有关系(3月14日)在大盘走红的情况下,香港友邦保险表现乏仂当然,今日恒生指数保险板块都显低迷

  此外,除了保险公司还有一部分朋友对此消息也是欲哭无泪的——保险经纪人。

  ┅方面保险公司旗下的员工自然不必多说,他们的“业绩”势必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随着香港保险的火热,近年来陆续出现叻一些“中介”性质的公司帮助内地用户了解、甄别、购买香港保险产品,如果真的全部停掉这部分朋友的财路肯定也会大受影响。

  最后或许也是央行此次动作的初衷吧,“完全停止”而非“有条件地限制”无疑在最大程度堵上了资金外流的豁口,避免了过多嘚“漏洞”当然,不排除在利益的驱动下还会出现新的规避方法。

  (本文作者介绍:野马新传旗下专注于财经、金融领域的新媒体涉及商业报道、上市公司、互联网金融资讯等,致力于成为财经金融领域领先的新媒体机构(微信公众号:ymcj8686))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權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人怎么买保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