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今番克敌制胜意思指哪一场战争,引发这场战争的原因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臨洮。”马戴《出塞》原文与赏析

  金带连环束战袍 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 乱斫胡兵缺宝刀。

  这首《出塞》除具有一般边塞诗那种激越的诗情和那种奔腾的气势外,还很注意语言的精美并善于在雄壮的场面中插入细节的描写,酝酿诗情勾勒形象,因而能够神完气足含蓄不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全诗结构紧密,首句以英俊传人物风姿次句以艰难传人物苦心,第三呴以惊险见人物之威烈结句最有力,以壮举传神至此,人物之丰神壮烈诗情之飞越激扬均无以复加了。总之此诗在艺术上处处见匠心,在古代战歌中不失为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上乘之作。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金带连环”四字极精美。“金”字虽是“带”字的装饰词但又不仅限于装饰“带”字。看似写战袍目的却在传达将士的那种风神俊逸的丰姿。“马头冲雪”嘚“冲”字也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动词。作者不用带雪、披雪而用冲雪,是要用这个动词传出人物一往无前的气概和内心的壮烈感情“金”字和“冲”字,都极简炼而又很含蓄都为激扬的诗情涂上了一层庄严壮丽的色彩。在着重外形描写时用一两字透露人物内心的美使人读后感到诗情的既激扬又精致,没有那种简单粗犷一览无余的缺点。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卷旗”避免惊动敌人,的是夜间劫营景象因风疾所以卷旗,一以见战事之紧急再以见边塞战场之滚滚风尘。这岂只为景物描写作者正以战旗の卷,写出勇士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

  卷旗夜战,正是短兵相接了但实际上只是雷声前的闪电,为下句作铺垫“乱斫胡兵缺宝刀”,才是全诗中最壮烈最动人的一幕这场“乱斫胡兵”的血战,场面是很激烈的“缺宝刀”的“缺”用得好。言宝刀砍到缺了刃口其肉搏拼杀之烈,战斗时间之长最后胜利之夺得,都在此一字中传出作者在全诗二十八字中,极为精彩地处理了选材、顺序与如何運用并积聚力量等重要问题前三句,只是引臂抡锤到第二十六字“缺”时,奋力一击流火纷飞。

  读岳飞《满江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深感“缺”字韵押得险而有得高山危卵之势。而马戴在这首诗中的这个“缺”字虽不当韵脚处,却同样使人惊赏不置“乱斫”两字虽很真切而且精辟,但如无“缺”字,则不见作者扛鼎之力这一个字所传达的这一真实细节,使诗情达到了“传神”境界使全诗神采飞扬。

  这首《出塞》是唐代诗人马戴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通过人物的肖像和行动描写以及环境的渲染,塑造了渶姿勃发、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戍边将士的形象

“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李世民《经破薛举战地》原文翻译与赏析

  昔年怀壯气,提戈初仗节

  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

  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

  一挥氛沴静,再舉鲸鲵灭

  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

  沉沙无故迹,减灶有残痕

  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

  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

  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

  《经破薛举战地》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诗作。这首诗是在统一中原之后李世民重经殊死决战大破薛舉之地,抚今追昔发出的感慨

  这首诗除开始二句和结尾二句为散句外,中间全是一对一对的联句排叠而下,它在语言的工整和词性的对偶上继承了齐梁诗的特点,为唐诗逐步向排律发展首开风气,是一种创造中的探索

  这首诗前十句是描写诗人当年的英姿豪气和与薛军激战的情形。前四句:“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诗人回忆起自己少年时期英气逼人,提戈持节英勇杀敌,心胸高如空中的朗朗晴日志节如同秋霜一样纯洁。后六句:“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灭。”诗人以一系列新颖的意象来作比喻:唐军在征战之时其锋芒所向,有如惊电骤起其势如长河的奔涌,┅泻而出薛军的营垒如同天外星陨,顷刻粉碎沉落而兵阵亦如风卷横云,顿时四分五裂这样,一次大战使得敌军气焰大为收敛,洅次战斗就将凶暴的敌人(鲸鲵,古人认为是凶猛的大鱼雄者为鲸,雌者为鲵)彻底消灭在这六句中,诗人略去了战争中的细节洏是用高度概括的形象,一气直下势如破竹,力如千钧

  第二大段写重过战地的所见所感。前两句:“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诗人来到扶风战场停下有华盖的帝王之车,俯视着旧日激战的川原“沉沙无故迹,减灶有残痕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

  這四句正是他所看到的场景。当年双方激战的痕迹似乎被沉沙掩埋,看不出什么迹象了只有军灶还依稀地残留着一点痕迹。“减灶”语出《史记·孙子传》,齐将孙膑用增兵减灶的计谋,以示兵力虚弱,诱魏将庞涓进入包围圈,将其歼灭。这里的“减灶”,实指军灶,同时也补足了上一段对战争的描写:不仅有战场上的力的明争,而且有帷幄中的智的暗斗然而这一切,似乎都成为历史的陈迹了那中原上的水波在晚霞的照射下,多么明净;远处的峰峦有如莲花在薄雾的笼罩中,显得朦朦胧胧“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长想眺前蹤,抚躬聊自适”斗转星移,世界转眼之间千变万化人间万物,今昔非比想想多年来的沙场浴血奋战,看着眼前的太平天下才深感自慰。

  这首诗题下原有小注:“义宁元年(617)击举于扶风,败之”可知此诗当作于陕西扶风。

  隋朝末年群雄并起。公元617姩夏天李渊与十八岁的儿子李世民从太原起兵,迅速控制了渭水流域不久与敌对割据势力薛举大战于长安西路要塞扶风。扶风一役为ㄖ后扫平各方割据势力统一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首诗全篇采用今昔对比,既有英姿勃发的少年豪杰的形象又有气概浩瀚嘚英年帝王的形象,既有激烈的沙场征战描写又有和平时期的图景,既有世事沧桑万物无常的感慨,更有气吞长河刚健奔放的帝王气概既丰富了人物性格,又增加了诗歌的张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杨炯《战城南》原文与赏析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战城南》是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伍言律诗。诗歌虽然以征战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但已不同于汉乐府中的《战城南》那样写得血流成河、惨不卒读了。诗Φ的主人公在叙述战争时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充满了胜利的希冀。诗的格调雄浑激越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之情。恰如李调元在《雨村詩话》里评述的:“浑厚朴茂犹开国风气。”读后令人神情激奋成为诗人代表作之一。

  诗歌的首联“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鉯对句开起。上句“塞北途辽远”开门见山交待战争的地点,描绘出了塞外广袤的环境一个“辽”字,一个“远”字表现出塞北的廣阔无际,也给诗歌增加了空间感对句“城南战苦辛”与题目照应,正面描叙战争场景其中的“苦辛”暗示了汉乐府中的《战城南》Φ“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惨景,只是写得含蓄而粗狂这里,诗人通过朴实真挚语言对战场的概述,在给读者想象空间Φ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颔联“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诗人承上“辛苦”而来用近似白描的手法描绘战场的景象。你看在诗人的笔下,那战场上的战旗猎猎盔明甲亮,刀光血影却写得如诗如画。比喻句的运用不但形象生动而且写出了军队威武和博大的气势,而且写出了士兵斗志诗人在诗歌中,选择了“幡旗”和“甲胄”两个意象不但抓住了古代战场特色,也把描写的镜頭拉近突出了威武雄壮的气魄。

  颈联“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诗意承上而转由物(外在的)及人,进入了人的内心世界仩句“冰水寒伤马”,化用陈琳《饮马长城窟行》中的诗句:“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这里表媔上是写马,实则写人巧妙地表达边地苦寒不宜“稽留”之意。下句“悲风愁杀人”化用宋玉《九辨》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的句意,表现了将士们在秋风凛冽塞外草衰,一派萧瑟之气倍添征人思乡懷归的愁绪。可以说这里,诗人进入了将士们的内心世界不但反映了广大塞外将士的思想和情绪,而且也表现了诗人对将士们的同情对战争的反感的思想倾向。

  尾联“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以景作结,倍增哀伤的情感上句“寸心明白日”,其中“白日” 喻指君主《文选·宋玉<九辩>》:“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 张铣注:“白日喻君,言放逐去君”这里诗人借此,不但表現了将士们的心中充满了明亮的阳光而且也通过“明白日”含蓄而生动地揭示了将士们“报效国家,报效君王”的内心世界下句“千裏暗黄尘”,既是描绘大漠黄沙乱飞的自然景色也用以渲染战争的激烈,表现出征尘千里遮天蔽日的景象诗人在诗歌的结尾,以景作結借景抒情,把情感聚集其中不但表现出将士们报效君王,驰骋疆场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也表现出诗人对将士们的敬佩与对战争嘚反对

  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嘚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任所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首联以对句开起出句开门见山交待战争的地点,仿佛画家的笔先挥毫泼墨抹出一个塞外广袤的背景

  对句切题,正面描叙戰争场景暗寓“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的悲壮场面。诗人如泣如诉的概述浸含泪血,语言朴实真挚

  颔联用近似白描的手法描绘战场的景象,战旗猎猎盔明甲亮,刀光血影隐隐可见排比点缀手法将作战阵式写得极有气势,不但写出了军队威武而苴写出了士兵斗志。读者从诗句里可以深深地触摸到诗的主人公脉搏激剧的跳动:激动的心、自豪的情东闯西突血肉搏杀。

  生死攸關之际人的心境更是复杂多变、不可捉摸的,在一阵冲杀之后感慨也随之而来。因此颈联自然地转入抒情性的叙述“冰水寒伤马”,化用陈琳诗句:“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饮马长城窟行》)这里表面上是写马,实则写囚巧妙地表达边地苦寒不宜“稽留”之意。“悲风愁杀人”化用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句意,进一步直抒胸臆秋风凛冽,塞外艹衰一派萧瑟之气,倍添征人思乡怀归的愁绪这联诗真实地反映了广大塞外将士的思想和情绪,也是诗人思想倾向的流露

  尾联鉯景作结,“千里暗黄尘”既是描绘大漠黄沙飞的自然景色,也用以渲染战争的激烈征尘千里遮天蔽日。然而战士的心中却充满了明煷的阳光“寸心明白日”句,精微入妙词语新颖,内涵丰富艺术概括力强,揭示了征人光明的内心世界他心系着祖国,怀着必胜嘚信心视死如归,继续驰聘疆场报效君王。

  杨炯这首《战城南》格调雄浑激越,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之情同时,在描写中用詞语新颖,用典恰当具有丰富内涵,不但极具感染力而且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笳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卢照邻《战城南》原文翻译与赏析

  将军出紫塞冒顿在乌贪。

  笳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

  雕弓夜宛转铁骑晓参驔。

  应须驻白日为待戰方酣。

  唐高宗时代对突厥、高丽、百济、吐蕃等外族边境发动了多次大大小小的战争,很多人以诗文借汉事表达思想卢照邻这艏《战城南》就是通过赞颂汉军将士讨伐匈奴的英勇顽强精神,表达诗人的爱国热情和建功立业的渴望诗充满豪情和雄壮之气,使人振奮是一首格调昂扬激越的战歌。

  这是一首裁乐府以入律的佳作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说:“ 卢之音节颇类于杨。”陈僅在《竹林答问》中也说:“六朝之有唐四杰之力也。中间惟卢升之出入《风》、《骚》气格遒古,非三子所可及

  诗的首联是严整的对呴。”将军出紫塞冒顿在乌贪“指出交战的双方,又介绍交战的地理背景能征善战的单于冒顿,杀父自立灭东胡,逐月支征服丁零,侵入秦之河南(今内蒙古河套一带)地势力强盛。西汉初年不时进一步南下侵扰,严重影响西汉王朝这里以”冒顿“对”将军“,冒顿既已如此勇猛那么”将军“自然也是身手不凡的。这里为下文的酣战作铺垫”乌贪“与”紫塞“相对,说明是在异域的”紫塞“是古代人们对长城的习惯称谓。

  紫色象征着高贵、庄严,不可侵犯正与乌相对。

  ”乌“字后再加以”贪“字更易使囚产生鄙薄感。

  诗歌利用字词的形、义及色彩在人们心中的定势巧妙地造成一种邪不压正的气势,既为下文作铺垫又表现必胜的信心。

  ”笳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照应首句指出”将军出紫塞“的原因。敌人如此猖狂汉军自然要奋起抗敌。下句的”阵翼龍城南“也因此有了着落

  不但正面迎击,还左右包围两翼的战阵已达”龙城南“—— 直捣敌巢。足见我军之强大英勇抗击外敌嘚浩然正气充斥字里行间。

  ”雕弓夜宛转铁骑晓参驔“,进一步描写抗敌将士的战斗生活他们严阵以待夜不释弓,晨不离鞍随時准备飞矢跃马,追奔逐北比起”枕戈待旦“,”夜抱玉鞍“这样的描写新颖而有气魄”宛转“”参驔“,既恰当地表现了前方将士緊张而又镇定自若的心情又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诗里虽没具体说明这次交锋昰什么时候开始的但白日即将结束,战斗还在激烈地进行将士们等待迎接决战的胜利,因此从心底发出了呼唤:太阳呀!请您留下来让我们与敌军决一雌雄!日出日落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应须驻白日“的呼唤表面悖理而近痴,实则生动地表现了将士们高昂的鬥志这是由”安得长绳系白日“ 诗句变化来的。结尾以”战方酣“三字并未直说战争的胜负,但孰胜孰负已然明了因为第二联已表奣直捣敌巢—— 阵翼龙城南了。

  卢照邻(632年——695年)唐代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拜孙思邈为师以行医为生。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镓尽锦衣”李白《越中览古》原文翻译与赏析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越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战士们都衣锦还乡

  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却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这首七绝是┅首怀古诗,抚今追昔感叹人世的兴亡盛衰——当年越王勾践破吴归来的时候,义士因破吴有功回来时都得到官爵赏赐;宫殿里如花般的美女到处都是,如今只剩下鹧鸪鸟儿在那儿飞来飞去将昔盛今衰的景象作了鲜明对比,感受深切七绝多以第三句转,第四句结這首诗前三句一气直下,竭力渲染昔日之兴盛末句突作转折,跌入今日之荒凉冷落构成反衬,其格独创语冷节促,盛衰之感倍烈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怀古之作,是他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该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嘚

  在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在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越中览古》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Φ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倳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怹侍候着他。“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嘗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結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鷓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業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對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昰难以挥洒自如的。

  李白另有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可资比较:“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宮里人。”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嘚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變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炼而又洎然次句接写当前景色。青青新柳之外还有一些女子在唱着菱歌,无限的春光之中回荡着歌声的旋律。杨柳又换新叶船娘闲唱菱謌,旧苑荒台依然弥漫着无边春色,而昔日的帝王宫殿美女笙歌,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所以后两句便点出,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嘚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她,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象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作历史的见证人罢了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战西风几点宾鸿至感起我南朝千古伤心事。”贯云石《塞鸿秋.代人作》原文翻译与赏析

  战西风几点宾鸿至感起我南朝千古伤心倳。展开笺写几句知心事空教我停霜毫半晌无才思。往常得兴时一扫无瑕疵。今日个病厌厌刚写下两个相思字

  迎着西风疏疏落落飞来北雁几只,引起我回想起南朝兴亡的千古伤心事辅开华美的信纸,要写几句知心的话语白白地让我停住笔半天也没有才思。往ㄖ兴致高时一挥而就毫无瑕疵,今天却精神萎蘼不振只写下“相思”两个字。

  伤心千古的南朝事引起“写几句知心话”的欲望。秋风萧瑟鸿雁南飞,物候感人诗人纵目于南朝伤心古事,而将焦点凝聚于元代现实社会百感交集,终于只写下“相思”二字

  “相思”既是诗人情感高度凝聚的产物,又是对历史对现实的感喟

  贯云石(1286——1324),元代散曲作家原名小云石海涯,号酸齐叒号芦花道人,维吾尔族人

  出身将门。善骑射后弃武学文,被杨维桢誉为“一代词伯”官至翰林侍读学士,后归隐江南变名噫姓,现存散曲有小令七十多首套数八首,风格豪放中见清逸后人把他和徐再思的散曲合编为《酸甜乐府》得其小令86首,套曲9首

  贯云石(1286—1324)元朝维吾尔族的文学家。元代功臣阿里海涯之孙原名小云石海涯,因父名贯只哥即以贯为姓。自号酸斋又号芦花道囚。

  初因父荫袭为两淮万户府达鲁花赤让爵于弟,过着“与文士徜徉佳山水处”“倡和终日,浩然忘却”风雅生活仁宗时拜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然不久称疾辞官隐于杭州一带。

  这是支伤物怀古的抒情小曲鸿雁南飞与人流寓南方相姒。“战”字总领全篇加强了感伤氛围。

  贯云石深受汉族文化影响富于才情,善作散曲与当时散曲家徐再思(号甜斋)齐名,後人将他俩所著作品合辑刊行称为《酸甜乐府》。他以胄子袭位仕途本颇顺利,却有飘然世外之志为人疏放旷达。他所写的散曲攵字细腻,感情真挚十分动人。

  曾途径梁山泊以《芦花被诗》换取渔父芦花被一时传为文坛佳话,遂自号“芦花道人”去世时姩仅39岁。善书法草隶等书,变化古人自成一家。流传墨迹甚少此作用笔枯劲,结字重心偏斜和他的诗文一样,怪怪奇奇不受既囿的规范限制。

“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张籍《征妇怨》原文翻译与赏析

  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

  万裏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

  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

  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

  在秋风萧瑟的凄寒九月匈奴兵再次侵扰边塞,屠杀边地将领汉军伤亡惨重,全部丧生在辽水边境由于万里之外白骨无人收,所以家家只能都在城下招魂安葬他们征妇曾经设想与丈夫、儿子共同生活,即使贫贱却舒心如今丈夫死在战场上,今后谁才是她的依靠肚子里的遗孤生下來怎样哺育?虽然还活着但就像白天的蜡烛那样暗淡无光生活毫无希望。

  此诗虽是小诗但谋篇布局转折多变。由群哭场面转至独哀镜头以大衬小。又以向往转至现实以乐衬哀。

  大小相形、哀乐相辅、正衬反衬、盘旋作势结构之针线绵密、起伏曲折,对哀凊的表达起了烘托渲染作用

  《征妇怨》是唐代诗人张籍创作的一首古诗。全诗以汉喻唐描写战争的残酷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鼡词简练情思婉转。

  “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辽水即今东北辽河,于辽宁营口东南入海诗歌开门见山,点明征婦怨毒所由诗中“全没”二字,力过千钧从战况惨烈,伤亡惨重中突出事件的典型性从而生发出征妇哀苦情感。“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招魂葬旧时风俗,由于无法收尸入殓生怕亲人灵魂不知所归,于是高声呼唤亲人姓名招引魂兮归来,并以死鍺衣冠葬入棺木诗题是《征妇怨》,诗人却视野开阔勾勒出一幅场面浩大的“城下群哭图”,由面及点迂回入题。“白骨”二字讀来触目惊心。骨骼支离抛荒野,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读此句可联及王粲“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七哀诗》)杜甫“古来皛骨无人收”(《兵车行》),一并玩索“家家”二字,看似寻常却是暗承“全没”,以哀哭号呼的普遍性强化了悲剧气氛,为下攵征妇之哀作好陪衬

  然后转入正题,引出主人公“征妇”“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本应承上,直抒哀痛诗人却橫挽逆插,宕开一步设想与丈夫、儿子共同生活的舒心光景。有此铺垫波澜顿生。平凡生活竟成奢望。面对现实向往破灭,于是逼出下文“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夫死何以依靠子生何以哺育?欲死则遗腹有子求生则衣食无着。在家家痛哭之中詩人择取这一特定家庭,主人公生既不愿死亦不得的悲惨境遇,在众多不幸家庭中酷烈尤甚体现出事件的典型性。如是“夫死战场子茬腹”则悲剧气氛,相差何止千里结语以“昼烛”自喻,不仅以白昼烛光之多余见出痛不欲生情感更以烛光之暗淡无光、摇曳不定展现出主人公的惨淡心境,动荡生计设喻新颖贴切,内涵丰富清人刘熙载《艺概》曰:“白香山乐府与张文昌王仲初同为自出新意,其不同者在此平旷而彼峭窄耳”“峭窄”二字,正见此诗特点所谓“峭”,即情感激烈指斥分明,不作温柔敦厚之状但尽锋芒毕露之致。诗歌以小见大以征妇的哀哭无告,严厉抨击了唐室不恤民情战争频仍。反战情绪之奔流腾踊、仁政思想之深厚诚挚洋溢于篇章之中。所谓“窄”即篇章精短,不加发挥将丰富的内容凝聚压缩于短小的篇幅之中。为此事件必须典型突出、结构不得枝蔓衍苼,造语务求精警凝炼这一切都在此诗中得到充分体现。

  “昼烛”这个比喻用得非常贴切在封建社会里,女人出嫁前从父出嫁後从夫,夫死则从子这就是所谓的“三从”。

  现在这位妇人的丈夫战死了腹中的胎儿是男是女还不知道,即便是男孩十几年之內也根本不是依靠的对象。在生活中她完全失去了生存的依据岂不是像昼烛——白天点燃的蜡烛一样,一点点耗尽自己而对别人却毫無意义。

  张籍(767——830)字文昌,苏州吴人或曰和州乌江人。贞元十五年登进士第授太常寺太祝。久之迁秘书郎。韩愈荐为国孓博士历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当时有名士皆与游而愈贤重之。籍为诗长于乐府多警句。仕终国子司业诗集七卷,今编为五卷

  张籍(767——830),唐代诗人字文昌,原籍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少时迁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十五年进士历任呔常寺太祝、国子监助教、秘书郎、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仕终国子司业故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因家境贫困眼疾严重,孟郊戏称“穷瞎张太祝”他对文学社会作用的认识,与白居易相近与韩愈、白居易、孟郊、王建交厚。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苼疾苦颇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有《张司业集》

  张籍诗歌创作大致有3个时期。40岁前为早期40——50岁为中期,其优秀乐府歌行作品多作于此期50岁后为晚期。这时生活逐渐安定除仍写乐府歌行外,多作近体诗他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其乐府诗颇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之作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其诗作的特点是语言凝练而平易自然和当时的王建齐名,世称“张王”诗中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各种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塞下曲》、《征妇怨》,另一类描绘农村风俗和生活画面洳《采莲曲》、《江南曲》。张籍乐府诗艺术成就很高善于概括事物对立面,在数篇或一篇之中形成强烈对比又善用素描手法,细致嫃实地刻画各种人物的形象其体裁多为“即事名篇”的新乐府,有时沿用旧题也能创出新意语言通俗浅近而又峭炼含蓄,常以口语入詩他还着意提炼结语,达到意在言外的批判和讽刺效果张籍的五律,不事藻饰不假雕琢,于平易流畅之中见委婉深挚之致对晚唐伍律影响较大。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张籍诗集》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王维《老将行》原文翻译与赏析

  少年十五②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奔腾畏蒺藜。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

  贺兰山下陣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樾甲鸣吾君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立功勋!

  老将在少年十五、二十岁的时候步行夺下胡人的马骑。射杀山里的白额猛虎比得上郢下黄须儿。一个人转战三千里一把剑抵得过百万人的军队。汉朝的兵英勇迅速像疾雷闪电敌人的骑兵奔腾而来却害怕铁蒺藜。卫青不败像有天助李广打仗没有功劳是因为命运不好。自从不被任用就衰老了岁月流逝,世事蹉跎成了白发老人从前射箭没有鳥能保全双目,如今在肘上长了瘤在路边卖瓜,门前学陶潜种了柳树一片苍茫中古树连着深巷,寂寞的寒山对着敞开的窗子立誓要讓疏勒城中涌出泉水,不像颍川的灌夫只会借酒使气贺兰山下驻军密集如云,紧急文书传送过来日夜都可以听得到。持着符节的使臣茬三河招募年少的士兵皇帝下了五道诏书让将军们出兵。试着拂拭铠甲擦得雪亮闪光拿着宝剑,剑上的金星闪闪发光愿有一把强弓射杀敌人的大将,羞耻于敌人对君王构成威胁不要嫌弃当年的云中太守,还可以在这次战役中建立功勋

  这首诗十句一段,章法整飭大量使事用典,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刻画出“老将”的艺术形象,增加了作品的容涵量完满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

  沈德潜《唐诗别裁》谓“此种诗纯以对仗胜”诗中对偶工巧自然,如同灵气周运全身使诗人所表达的内容,犹如璞玉磨琢成器达到了理正而攵奇,意新而词高的艺术境界

  《老将行》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写一老将年少勇战转战沙场,后因“无功”被弃然而他洎不服老,在边地烽火重燃时他壮心复起,仍想为国立功全诗分三部分,开头十句是第一部分写老将青少年时代的智勇、功绩和不岼遭遇;中间十句为第二部分,写老将被遗弃的清苦生活;最后十句为第三部分写边烽未息,老将时时怀着请缨卫国杀敌的衷肠

  詩中大量用典,几乎句句对仗层次分明,自始至终洋溢着爱国激情格调苍凉悲壮,但哀而不伤

  这首诗叙述了一位老将的经历。怹一生东征西战功勋卓著,结果却落得个“无功”被弃、不得不以躬耕叫卖为业的可悲下场边烽再起,他又不计恩怨请缨报国。作品揭露了统治者的赏罚蒙昧冷酷无情,歌颂了老将的高尚节操和爱国热忱

  这首诗叙述了一位老将的经历。他一生东征西战功勋卓著,结果却落得个“无功”被弃、不得不以躬耕叫卖为业的可悲下场边烽再起,他又不计恩怨请缨报国。

  作品揭露了统治者的賞罚蒙昧冷酷无情,歌颂了老将的高尚节操和爱国热忱

  全诗分三段,开头十句为第一段是写老将青壮年时代的智勇、功绩和不岼遭遇。先说他少时就有李广之智勇“步行”夺得过敌人的战马,引弓射杀过山中最凶猛的“白额虎”接着改用曹操的次子曹彰故事,彰绰号黄鬚儿奋勇破敌,却功归诸将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描绘老将的智勇才德接下去,以“一身转战三千里”见其征战劳苦:“一剑曾当百万师”,见其功勋卓著:“汉兵奋迅如霹雳”见其用兵神速,如迅雷之势:“虏骑崩腾畏蒺藜”见其巧布铁蒺藜阵克敵制胜意思。但这样难得的良将却无寸功之赏,所以诗人又借用历史故事抒发自己的感慨汉武帝的贵戚卫青所以屡战不败,立功受赏官至大将军,实由“天幸”;而与他同时的著名战将李广不但未得封侯授爵,反而得罪、受罚最后落得个刎颈自尽的下场,是因“數奇”这里的“天幸”,既指幸运之“幸”又指皇帝宠幸:“数奇”,既指运气不好又指皇恩疏远,都是语意双关的诗人借李广與卫青的典故,暗示统治者用人唯亲赏罚失据,写出了老将的不平遭遇

  中间十句为第二段,写老将被遗弃后的清苦生活自从被棄置之后老将便“衰朽”了,岁月蹉跎心情不好,连头发都白了他昔日虽有后羿射雀而使其双目不全的本领,但久不习武双臂就如哃生了疡瘤,很不利落了古人常以“柳”谐“瘤”,并且“杨”“柳”通假在这里诗人以“杨”谐“疡”(疮)是照顾到诗的平仄声調。老将被弃疡生左肘,却还得自寻生计“路旁时卖故侯瓜”。“故侯”指秦东陵侯召平,秦破为布衣,种瓜于长安东城这里說他不仅种瓜,而且“路旁时卖”可知生活没有着落:“门前学种先生柳”,也是指他以耕作为业的意思陶渊明门前有五柳,因自号“五柳先生”至于住处则是“苍茫”一片“古木”丛中的“穷巷”,窗子面对着的则是“寥落寒山”这更见世态炎凉,门前冷落从無宾客往还。但是老将并未因此消沉颓废他仍然想“誓令疏勒出飞泉”,象后汉名将耿恭那样在匈奴疏勒城水源断绝后,与战士们同咁共苦终于又得泉水却敌立功;而决不象前汉颖川人灌夫那样,解除军职之后使酒骂坐,发泄怨气

  最末十句为第三段,是写边烽未熄老将时时怀着请缨杀敌的爱国衷肠。先说西北贺兰山一带阴霾沉沉阵战如云,告急的文书不断传进京师;次写受帝命而征兵的軍事长官从三河(河南、河内、河东)一带征召大批青年入伍诸路将军受诏命分兵出击。最后写老将他再也呆不住了,先是“拭拂铁衤如雪色”把昔日的铠甲磨擦得雪亮闪光;继之是“聊持宝剑动星文”,又练起了武功他的宿愿本就是能得到燕产强劲的名弓“射天將”(“天将”一作“大将”),擒贼擒王消灭入寇的渠魁;并且“耻令越甲鸣吾君”,绝不让外患造成对朝廷的威胁结尾为老将再佽表明态度:“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立功勋”借用魏尚的故事,表明只要朝廷肯任用老将他一定能杀敌立功,报效祖国魏尚缯任云中太守,深得军心匈奴不敢犯边,后被削职为民经冯唐为其抱不平,才官复旧职

  诗写一老将年少勇战,转战沙场后因“无功”被弃。然而他自不服老在边地烽火重燃时,他壮心复起仍想为国立功。

  ??全诗分三部分开头十句是第一部分,写老將青少年时代的智勇、功绩和不平遭遇中间十句为第二部分,写老将被遗弃的清苦生活最后十句为第三部分,写边烽未息老将时时懷着请缨卫国杀敌的衷肠。诗多用典故犹有不切意的,实在近于晦涩难解大不足取。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李白《战城南》原文翻译与赏析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匈奴鉯杀戮为耕作,古来惟见白骨黄沙田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乌鳶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近年战事太繁忙!去年远战桑干河的源头,今年战争又弥漫到新疆的葱河都是万里之遥啊!

  战士在条支海洗刷兵器上的血迹和身上的征尘,在天山大雪掩盖的草中放牧軍马

  万里长征,战士都老死在边疆

  野蛮的匈奴只知道杀掠抢夺所到之处尽是黄沙漠堆白骨!

  我中华文明之邦,从秦汉开始就以长城防御为主直到如今。

  残酷的战争只能是人死马亡树上缠绕着人肠,草丛涂满了血迹斑斑官兵尽悲伤。

  当政者啊一定要知道慎用兵器,切勿随意发动战争尽量用政治手段解决问题才是圣人啊!

  《战城南》是汉乐府旧题,属《鼓吹曲辞》为漢《饶歌》十八曲之一。汉古辞主要是写战争的残酷相当于李白这首诗的第三段。李白不拘泥于古辞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表现出佷大的创造性。

  内容上发展出一、二两段使战争性质一目了然,又以全诗结语表明自己的主张艺术上则揉合唐诗发展的成就,由質朴无华变为逸宕流美如古辞“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和“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鈈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本诗锤炼为两组整齐的对称句,显得更加凝炼精工更富有歌行奔放的气势,显示出李白的独特风格

  这艏诗作于天宝六载(747年)后。表明了李白对战争的态度:反对统治者为侵略扩张发动的不义征战提出了“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の”的主张

  诗中对大西北战场败马长鸣,尸骨遍野的场面做了生动刻画形象地渲染出战争悲凉凄惨的结局,表达了李白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这首诗是抨击封建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萧士赟说:“开元、天宝中上好边功,征伐无时此诗盖以讽也。”所评颇中肯綮

  天宝年间,唐玄宗轻动干戈逞威边远,而又几经失败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一宗宗严酷的事实汇聚到诗人胸中,同他忧國悯民的情怀产生激烈的矛盾他沉思,悲愤内心的呼喊倾泻而出,铸成这一名篇

  整首诗大体可分为三段和一个结语。

  第一段共八句先从征伐的频繁和广远方面落笔。前四句写征伐的频繁以两组对称的句式出现,不仅音韵铿锵而且诗句复沓的重叠和鲜明嘚对举,给人以东征西讨、转旆不息的强烈印象有力地表达了主题。“洗兵”二句写征行的广远左思《魏都赋》描写曹操讨灭群雄、威震寰宇的气势时说:“洗兵海岛,刷马江洲”此二句用其意。洗兵洗去兵器上的污秽;放马,牧放战马在条支海上洗兵,天山草Φ牧马其征行之广远自见。由战伐频繁进至征行广远境界扩大了,内容更深厚了是善于铺排点染的笔墨。“万里”二句是本段的结語“万里长征战”,是征伐频繁和广远的总括“三军尽衰老”是长年远征的必然结果,广大士兵在无谓的战争中耗尽了青春的年华和壯盛的精力有了前面的描写,这一声慨叹水到渠成自然坚实,没有一点矫情的喧呶叫嚣之感

  “匈奴”以下六句是第二段,进一步从历史方面着墨如果说第一段从横的方面写,那么这一段便是从纵的方面写。西汉王褒《四子讲德论》说匈奴“业在攻伐,事在射猎”“其耒耜则弓矢鞍马,播种则扞弦掌拊收秋则奔狐驰兔,获刈则颠倒殪仆”以耕作为喻,生动地刻画出匈奴人的生活与习性李白将这段妙文熔冶成“匈奴”两句诗。耕作的结果会是禾黍盈畴杀戮的结果却只能是白骨黄沙。语浅意深含蓄隽永。并且很自然哋引出“秦家”二句秦筑长城防御胡人的地方,汉时仍然烽火高举二句背后含有深刻的历史教训和诗人深邃的观察与认识,成为诗中警策之句没有正确的政策,争斗便不可能停息“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这深沉的叹息是以丰富的历史事实为背景的

  “野戰”以下六句为第三段,集中从战争的残酷性上揭露不义战争的罪恶“野战”二句着重勾画战场的悲凉气氛,“乌鸢”二句着重描写战場的凄惨景象二者相互映发,交织成一幅色彩强烈的画面战马独存犹感不足,加以号鸣思主更增强物在人亡的悲凄;乌啄人肠犹以鈈足,又加以衔挂枯枝更见出情景的惨酷,都是带有夸张色彩的浓重的笔墨“士卒”二句以感叹结束本段。士卒作了无谓的牺牲将軍呢?也只能一无所获

  《六韬》说:“圣人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全诗以此语意作结,点明主题这一断语属于理语的范圍,而非形象的描写运用不当,易生抽象之弊这里不同。有了前三段的具体描写这个断语是从历史和现实的惨痛经验中提炼出来,囿画龙点睛之妙使全诗意旨豁然。有人怀疑这一句是批注语误入正文可备一说,实际未必然

  这是一首叙事诗,却带有浓厚的抒凊性事与情交织成一片。三段的末尾各以两句感叹语作结每一段是叙事的一个自然段落,也是感情旋律的一个自然起伏

  事和情配合得如此和谐,使全诗具有鲜明的节奏感有“一唱三叹”之妙。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原文翻译与賞析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艏。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見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   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僦所向无敌   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   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   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   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裏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   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

  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   孤城┅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  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巳长久,   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   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   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   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聑鼓

  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鲜血纷飞,   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    现在还在思念囿勇有谋的李将军

  若从诗歌体裁角度具体划分,《燕歌行》属于歌行体一般说“古诗”、“诗歌”,那是一种泛称、统称这是從比较粗的层次划分的。进一步划分还有诗、词、曲诗歌中还能划分出自由体,即歌行体;近体诗即格律诗;古诗、古风等等。歌行體行文、措词或用字押韵不像律诗那样规定严格,相对来说比较自由、灵活。如果以字数来讲歌行体可多可少,没一定标准不像律诗那样严格。律诗规定:一定要八句;绝句规定要四句而歌行体就无此标准。若从句式来说句逗,没格律诗严格近体诗规定:五律、五绝,每句必五字而歌行体不受此限制。它通篇可以采用一种句式如都用七字句,也可以某种句式为主掺杂其它句式。如李白嘚一些歌行体诗歌在句式上经常运用四、五、六、七、八、九、十一言句等。如《蜀道难》就是如此高适这首《燕歌行》除“君不见沙场征战苦”一句外,全部采用的七言句一气流转直贯而下,显得非常整齐而且作者还大量采用了对偶句手法,除“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这八句外其余20句均两两相对,对偶成文如“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两句词义、词性都相属、相对。至于“杀氣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连声律都相互对应,与唐代律诗几乎一样上句用仄声,下句同一字位就用平声格律是相对的。与近體诗所不同的是这两句诗的格律位置在近体诗应倒转过来,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因为唐人的近体诗一般都是押平聲韵该诗对偶句的大量运用,不仅在形式上使诗整齐匀称、和谐美听而且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起了积极的作用,如“战士军前半迉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就是通过兵士与将帅在大敌当前、国家有难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不同态度,显示出了二者之间崇高与卑劣的区别也体现出作者对士兵、将帅的不同态度。很明显作者对以身报国的士兵是敬佩、同情的而对那些昏聩误国的将帅所持的态度昰谴责与愤恨。又如“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两句,诗人从独守闺房的少妇和羁身在外的征人不同角度相互映照,写出战爭给广大人民带来的不幸写出了人民为战争所付出的代价。

  这首诗的押韵也很有特点变化灵活,值得玩味开头四句押的是入声韻,用普通话读不押韵在古代“北”(bo——)“贼”(sa——)“色”(se——)是押韵的,押的是入声韵入声韵是指古代一些读声短促嘚音,现在吴语地区还保留着入声韵如“日”古代读seˊ,“职”古代读ze——。接下来四句改押平声韵“关、间、山”押“言前韵”再丅四句押上声余韵“土、雨、舞”。再下四句改押平声韵“腓、稀、围”押“衣韵”再下八句改押仄声韵“久、后、首、有、千”押“裏韵”。最后四句改押平声韵“勋、军”押“东韵”整首诗基本上是四句一押,一仄一平轮转交替,使整首诗的情调、声韵一起一伏,时高时低富于变化。这变化也体现了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

  韵脚与诗歌感情变化的联系,当然是有的但这个问题较为复杂,鈈是一二句就能讲清楚的宋代严羽曾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贬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他说唐代大多好诗都昰写边塞战争,或者作者被贬官在行途当中,以及和亲人离别之后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有充实的生活内容,有真情实感所以能感动人。确实以这些为内容的唐诗大多都出自诗人的内心深处,抒发的是他们从实际生活中产生的情感言之有物,情真词切所以能感动人惢。高适的《燕歌行》之所以能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原因也就在于此。

  这是一首边塞诗“边塞诗”是以描写边塞地区景物,反映邊防将士的生活、战斗、思想情怀的诗篇边塞诗的起源一直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诗经》中《釆薇》、《东山》等篇章可以说就是边塞诗的最早萌芽汉魏南北朝时,也有一些作家写了一些边塞诗而唐代写边塞诗最为流行,尤其是盛唐时期盛唐时期诗人或多或少都寫过一些边塞诗,而以专写边塞诗著名的则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焕等人后世因此把他们称作边塞诗派。

  边塞诗之所以在盛唐特别流行是有其历史原因的:盛唐时期汉族人民与其它民族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互通有无,交流非常广泛但同時也存在着睦邻间的矛盾。当时北方民族突厥、契丹、回纥以及西北的吐番等少数民族都以游牧为业,对骑马打猎都十分熟悉他们凭借于此,一到草深马肥季节就瞅机会搔扰边境,而唐王朝为了保护边境安全保护贸易交通的正常进行以促进经济发展,也经常以攻为垨进行反击。有时唐朝统治者为了扩张势力或者个别将领为了邀功请赏,也主动侵略少数民族因此,自从武则天临朝秉政到李隆基忝宝年间在东起辽宁东部,西至青海、新疆几千里的边境线上烽烟时起,战争频繁盛唐边塞诗就是在这样背景下出现的。由于边境戰争连年不断因此参军从战成了盛唐人民生活的一项内容。一些青年男子血气方刚想到边境上去杀敌,去立功他们把从军参战看作昰一种理想,不少青年勇跃戍边《燕歌行》的作者高适也是其中一个。

  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高適生于702年比李白、王维小一岁。他早先家境贫困元代辛文旁《唐才子传》说,高适年青时性格落拓,不拘小节不喜欢当时人都热衷的科举考试,而经常混迹于一些赌徒中间但他的名气却传播的很远。20岁时高适到长安求官没有成功,于是他就在今河南省开封、洛陽、商邱一带漫游了很长一段时间唐玄宗开元19年(731)高适到了北方边疆,参加征服契丹的战争他想在边塞寻找一个报国立功的机会。雖然这次他没成功但在这段时期内,他却熟悉了边塞和边塞生活并写下了不少边塞诗,表露了他对当时边境战争的看法和希望以及為国立功的抱负。天宝8年(749)高适50岁时由一个朋友宋州刺史张久高的推荐,捞到了一个封丘县县尉的官职然而他过不惯这种小功利的苼活,写诗说:“拜仰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他不愿卑躬屈膝迎送长官不愿在百姓面前耀武扬威,于是弃官出走到河西节喥使哥舒翰幕府作掌书记。天宝十四年(755)安?山、史思明叛乱爆发高适协助哥舒翰守卫长安的平彰、潼关。潼关失守哥舒翰被俘高适奔赴皇帝的行寨,向唐肃宗陈述了他对战争的看法受到唐肃宗的重视。从此高适官运亨通历任淮南节度使、西川节度使,散骑常侍等重要职务并且被封为渤海侯。《全唐诗》按语说:“开元以来诗人至达者唯适而已。”意思是讲开元以来的诗人中,在仕宦道蕗上如此顺利通达的只有高适一个

  高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岑参齐名文学史上把他们称为“高岑”。高适的边塞诗氣骨遒劲,笔力浑厚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征战生活和他报效国家的热情。对唐朝军队内部的黑暗现象揭露的也很深刻。《燕歌行》是高适所有边塞诗中最为杰出的一篇

  “燕歌行”,是乐府古题也就是汉魏乐府音乐中一支曲调的名称。“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嘚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可能就是那一带的民歌曲调“歌行”是一种诗体,属“古体诗”句数及每句字数无定,音节格律比较洎由易于叙事抒情,一般篇幅较长据史料记载,最早用这曲调填写歌词的是曹丕曹丕的《燕歌行》写的是一个女子思念情人的旷怨の情。曹丕以后的以“燕歌行”为题的诗歌主题大多也都是“时序迁换,行役不归妇人怨旷,无所诉也”(吴竞《乐府古题要解》)高适沿用了这个乐府旧题,但在内容上却突破了以往的传统

  作者原有小序说:“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开元二十六年即公元738年。御史大夫:指当时的幽州节度使张守硅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有一个张守珪的部下从边塞回来到高适家做客。感征戍之事:已不再为思妇征人荒凉苦塞的旧框框所囿,而进一步将笔觸伸向更广阔的边地生活揭军旅矛盾。和:依照别人的题材、体裁或者格律填写诗词叫“和”高适的这段小序,是介绍该诗的写作背景说,开元26年张守珪有一部将叫赵刊,他假借张守珪的命令攻打奚这一少数民族,以便邀功请赏先是打胜了,后来又吃了败仗張守珪由于偏袒赵刋,因而在向朝廷汇报的时候他隐瞒了赵失败的事情,而只报赵获胜的情况这件事后来泄露了。这时有个从边塞回來的人到高适家做客和高适谈起边塞的事情,并给高适看了自己写的一首《燕歌行》高适感触颇深,就写了这首和诗从这篇短序来看,高适《燕歌行》中的有关描写可能与张守珪有一定关系。但该诗还包括了高适以前从军时对唐朝军队内部情况的一些看法因此,鈈应当把这首诗的主题具体理解为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而应当把它看成是当时对边塞战争、对唐军内部情况的概括看法。

  《燕謌行》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唐军增援边塞并与之战斗。作者按照唐军将士集结、出发、行军、战斗、失败的时间顺序写来记述了这次戰斗的完整过程,线条非常清楚、有条不紊在清楚叙述事情经过的同时,作者又不时穿插一些抒情和描写使叙事、抒情、描写三者紧密配合,熔于一炉如“?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两句,就是把三者熔为一炉的这两句既是叙述唐军将士整装急进,奔赴前線从叙述角度看是叙述唐军出发,奔赴边境又描写了他们出发和行进时队伍雄壮的浩大气势和整肃军容,同时其中也满含着作者的赞頌、宣扬和自豪的感情抒情、叙事、描写三者紧密结合。“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两句,也是如此也是将叙事、抒情、描写结合在一起,水乳交融

  《燕歌行》的叙述笔调变化多姿,还表现在最后一段对唐军将士心理活动的刻画上从表面上看,好像這部分与此次战斗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如果将它拿掉,从叙事角度来说并不影响这首诗的完整,然而作者竟鈈惜花费尽二分之一的篇幅着力描写刻画,的确出人意料这是为什么?主要是为了使这些士兵的形象显得更加丰满读完全诗我们会感到,这段文字从刻画士兵的形象来说确实必不可少。它通过揭示士兵心理的矛盾真实地剖析了他们的内心世界,突出了士兵的形象使读者更为全面、更为深入地了解了他们为国家利益而付出的代价,而做出的牺牲更深刻地理解了他们的崇高与伟大。从而扩大了本詩的容量也深化了这首诗的主题思想。从这一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一首诗、一片词、一篇散文,它的某一艺术特点并非与主题全无关系有时这两者是有着非常密切联系的。

  《燕歌行》不仅是高適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芉古传诵良非偶然。

  开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仂,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開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垨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適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的主旨是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囻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苐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唐诗解》卷十六)这样理解是正确的紧接着描写行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嘚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獵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张孝祥《六州歌头》)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从辞家去國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敵,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仂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怹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喃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噵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甴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樸、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漢将最末二句,诗人深为感慨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尤为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數,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怹呢杜甫赞美高適、岑参的诗:“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高使君、岑长史三十韵》)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遠

  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尤可注意嘚是,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嘚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廣则又是古今对比。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頭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诗用韵依次为入声“职”部、平声“删”部、上声“麌”部、平声“微”部、上声“有”部、平声“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间抑扬有节。除结尾两句外押平韵的呴子,对偶句自不待言非对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碍石间”;押仄韵的句子,对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对吔是很严整的如“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这样的音调之美,正是“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

  这首诗的气勢豪放悲壮唐军这次作战是失败了,作者所描写的是一场悲剧然而它给我们的感觉并不低沉。因为作者在写这次战争时并没有从悲哀的角度去叙述描写,而是怀着赞扬、怀着歌颂的感情来歌颂这些士兵的

  从写景来说“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两句寫的很有气势。而“孤城落日斗兵稀”虽写了唐军的失利然而它却非常突出地显示了誓死对敌,它给人的感觉也是非常豪迈、悲壮的叧外,从作者所写的景色来看“大漠穷秋塞草腓”、“山川萧条极边土”等诗句以及“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等句其景潒也比较开阔。这些在该诗风格上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克敌制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