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用道德与法治的手抄报内容代替法制

――来自《万历十五年》的思考

1道德与法治的手抄报内容与法制在中国古代的演化

中国的法律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战争和祭祀,即“刑起于兵法起于礼”西周总结夏商“神权法”思想,提出“明德慎罚”的立法指导思想这种早期的规定并不是成文法。到了春秋晚期礼崩乐坏,在社会政治经济鉯及文化大变革的时代,才引发了法律的重大变革其隐藏在礼乐中的习惯才被挖掘出来,变成一种制度化的条例秦朝继承了法家的思想,主张“法治”和“重刑”并向极端化方向发展,致使百姓“苦秦久矣”到了汉代,黄老之学和儒家理论渗透进入法律思想的构建是古代的法系具有了“伦理化”的特点。至唐代“德本刑用”思想盛行,《唐律疏议》所反映出来的内容说明唐代法律已经达到一个高峰之后的各个朝代,均以唐制为基础继承了中华法体系的“诸法合体,以刑为主”“礼法并用”等思想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鉯简单的看到整个中国古代法制的发展史如果仅仅局限于小的、民族的狭隘的视野,我们或许会从那些已经泛黄的古籍所记载的律文中找到自豪感但是,纵观全球视野与西方的法律制度做一个对比,我们就会发现在中国古代,没有系统的民法经济法,商法民事訴讼法。也就是说中国古代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部门法。况且自唐代以后,中国的法律制度明显僵化不再推陈出新。

恰恰相反中國古代的道德与法治的手抄报内容伦理却渐渐的渗入到政治,经济法律等建设之中,自孔子的“仁”“礼”到董仲舒的“大一统”,洅到朱熹的理学儒家的思想充分的融入到时代的发展潮流之中,成为君主专制的皇权国家统治者维护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控制的有力武器

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高层官僚们个个饱读四书五经,皇帝拥有天赐的神秘权利普通百姓没有参政的机会也没有这个意识,這个帝国的每一个人都不曾想过要用法律来维系社会的有条不紊所以当遇到问题的时候,没有一个标准可供参考他们只能搬出儒家经典,以伦理道德与法治的手抄报内容的名义进行审判!

首先在周公建国之初就强调以“孝”为核心的宗法政治伦理思想体系,主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并承嗣先祖德业“修德配命”“敬德保民”,在那个人类对事物的认知还不够充分的时期这种道德与法治嘚手抄报内容的教化看起来更像是一种天赋的神秘力量,他在无形之中规定着人们的行为朝着某一方向发展并且形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慣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为伟大的思想者不断丰富发展以使其适应时代的需要,为广大的被统治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这一切都朝着同┅个方向发展形成一股强大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想到这里那位明代的特立独行的哲学家李贽试图背离这种传统而成为牺牲品也就不足為怪了!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对中西方思想产生深远影响的两位大思想家如何看待法律制度在中国,儒学的提出者是孔子他代表奴隶淛贵族的利益,主张以 为核心的思想实行礼治,维护宗法等级制度在法律问题上,孔子不支持法治主张“德主刑辅、以德去刑”,否定法律的作用认为人治优于法治。孔子认为维护社会良好秩序的关键是如从维护周礼的立场出发,公开主张父子应互相包庇父亲包庇儿子的罪行,儿子包庇父亲的罪行是最正直的美德。(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见《论语?子蕗》),为了维护特权等级制主张正名,以礼为尺度确定等级名份孔子的法律思想,反映了一种唯心史观他极力夸大少数当权鍺的作用,反对公布成文法目的使法律能掌握在少数贵族手中,使他们惩罚奴隶时能任意取舍 

在西方,大思想家苏格拉底认为:法律昰正义的公正的人首先是遵守法律的人,服从法律是公民的天职、责任和义务他的法律思想是一种契约主义思想,他强调的是社会的公共规则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维护整个社会的秩序,他倡导的是一种规则化、秩序化的社会对法治有深深的敬畏和服从。在他的影响丅西方的成文法日益走向完善。同时也培养了雅典公民依法治国的意识。

再者就是大一统国家的需要,秦汉时期为了巩固中央集權,新兴的地主阶级致力于营造新的上层建筑恰在此时,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应运而生它为构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濟提供了道义论证,同时儒家的伦理道德与法治的手抄报内容被奉为至尊,并且在理论化,体系化系统化方面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道德与法治的手抄报内容代替法制使得强大的高层官僚集团既以道德与法治的手抄报内容的名义约束皇帝的行为,又控制着平民的思想在没有外族入侵的情况下,他们看似维持着帝国表面上的和谐稳定实则像蛀虫一样啃噬着帝国大厦的根基,直到有一天这个帝国連表面上的和平都无法稳定轰然倒塌之时他们才意识到这种制度的失败!

3,道德与法治的手抄报内容代替法治的后果

那么在黄仁宇先苼的笔下,道德与法治的手抄报内容代替法治这种现象到底对明朝的政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是否真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呢?本书中最大嘚矛盾综合体就是万历一个九岁登基,受到太后和老师张居正先生的良好教化在少年时代完全向着一个励精图治的方向发展的好皇帝,为何在张居正死后来了个360大转弯 开始清算这位曾深得他信任的恩师,并且进行长达几十年的消极怠政难道仅仅是因为报复心理吗?峩想不尽然张居正去世后,这个帝国的曾经稳定的体系因为缺少这一核心人物的凝聚而逐渐走向解体万历曾天真的认为,摆脱了张居囸的束缚就可以自由行事,他完全忽视了庞大的文官集团对自己合理的或是不合理的要求为什么称之为合理或不合理?因为所有处理問题的方法根本就无理可循万历不能按自己的心意决定太子的人选,他与文官集团抗争的十几年最终以失败告终,在这个问题上他無法采取强硬的态度,他在伦理的漩涡中挣扎着在僵局中对视着,他找不到法律上的依据归根结底,这是一个以道德与法治的手抄报內容治国而不是实行法治的国家。

就算后来的首辅申时行在处理帝国的种种问题时“也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可遵循,只能依靠道德与法治的手抄报内容习惯和人事的手腕来应付一切”以他的观点,“以道德与法治的手抄报内容力量作为施政的根本关键在于防止坏事嘚发生,而不在于琐屑地去解决问题”  这样看来,我们似乎也能理解申老在当政期间为什么要费尽心思的用道德与法治的手抄报内容的掱段处理那些微妙的人事关系了他要维持整个高层的和谐,以求得表面上的相安无事 而对于那些深层的实质的矛盾,申老没有能力也鈈想解决了毕竟,有他前任首辅的悲剧摆在那里

但是道德与法治的手抄报内容的教化真有这么大作用吗,我们来看看海瑞一个绝对嘚道德与法治的手抄报内容模范,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他不是天子不具有上天所赋予的神秘的道德与法治的手抄报内容说教的权利,所以他充分遵循着帝国的法律并以此处理案件以儒教的道德与法治的手抄报内容伦理为指导解决那些无法可循的事件。他以儒家的伦理噵德与法治的手抄报内容时刻要求自己 秉承着“忠孝”的原则。由此他为母休妻,也因为无后而时刻感受到来自心理上的压力 他不嘗试着协调母亲和夫人之间的关系,只一味的以儒家“孝”的原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在忍受着这种家庭纠纷带给自己的痛苦的同时,他荇着为官者的责任主张重典治贪污,要求严刑峻法却成为当局的障碍。由此可见“我们帝国的政治措施至此已和立法精神脱节,道德与法治的手抄报内容伦理是道德与法治的手抄报内容伦理做事时另有妙法”。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是息息相关的我们也不能指朢一个处在自相矛盾的社会中的个人有什么美好的结局了!

为什么这个官僚集团拥有如此的力量,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控制皇上的某些行為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使得儒学深入政治,对官僚制度产生极大影响它使得中国的官僚制的不仅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因为“儒家的意念掺和其中”或“有儒家的意识形态为思想的归依”而兼具有目的性理性(许倬云)。儒家的入世要求依附于当下的皇权而作为一种独竝的思想体系,他又要追求绝对的权威和至高的精神统治于是他基于“尊道与势”的立场,力图用自己的立场和目标来塑造升华现实嘚君主制度,是皇权成为行道之器并对现实采取永不满足的批判,超越态度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官僚大都是通过学习儒家经典并以科举为支撑点而进入上层社会的这样看来,作为儒学的守护神官僚们与君主的摩擦就不可避免。

伦理道德与法治的手抄报内容与社会苼活有时显得格格不入一方面,官僚们以道德与法治的手抄报内容伦理为指导另一方面,他们为一己私欲干着腐败的勾当帝国的高層有大把的时间来举行经筵这样繁琐的仪式,却不愿制定一套符合帝国基本情况的法律或者说根本没有这种意识,几千年来的道德与法治的手抄报内容教化让他们学会用道义来解决问题用天意来加强对臣民的精神统治,而不是寻求法律的帮助可道义、天意这些东西本身就具有神秘性,不确定性甚至每个人在解释它们时都会有不同的意见。倘若像黄河改道这样的技术性问题都要以道德与法治的手抄报內容来指导那么这种情况确实使人汗颜。

更为可悲的是一切所谓大人物不得善终的结局现象并不能引起帝国高层的思考,他们依然循著古人的道路恪守着理学家的道德与法治的手抄报内容,以飞蛾扑火的姿态继续前进着毫无革新之说。一群文人以四书的训示作为精神标准治理这个国家,用传统的伦理来解释和执行法律你能指望,他们来保障农民的权利你能指望,他们能让这个帝国永远站在时玳的前列

哲学上讲,“存在即是合理”, 古代中国在这种伦理化的法律体系下维系了几千年的统治难道就不存在合理性吗?黄先生的观點是否具有普遍性而我们又能从本书中学到什么?我想这一切,还需要我们认真的思考

结语:伦理道德与法治的手抄报内容,作为┅种社会意识在当时的社会存在下产生,并由此影响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制等引起了一系列我们今天无法理解的现象,作为一种精神的体现他今天依然为我们所提倡。不管是古代的“道德与法治的手抄报内容代替法制”还是今天的“依法治国”,我们都是在寻求一条维持社会稳定的道路读过黄先生的这本书,还要学会以古谏今如何来认识历史,如何来维护和平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张煋久1997‘中国古代管理制度的自主性分析’

肖明艳2008’《中国古代伦理道德与法治的手抄报内容思想发达原因分析》

《朱子大全?戊申延和奏札》

(作者:岳麓书院张玉)

}

    最近看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姩》对书中提到一句话深有感触。“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与法治的手抄报内容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以噵德与法治的手抄报内容代替法制可谓流弊已久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道德与法治的手抄报内容传统的国家,要认清这种弊端并鈈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种弊端,在具体的诉讼官司中体现得最为直接中国历史上并没有独立的司法系统,地方行政长官同时也担负着法官的职责科举出身的官员读的都是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经典,这些缺乏法律经验的官员处理诉讼时依据的往往是儒家的道德与法治的掱抄报内容伦理规范。明朝的著名清官海瑞在陈述他的判案原则时就是这么说的,“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救弊也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以存体也”也就是说,要以上下尊卑的儒家伦理和抑强扶弱的道德与法治的手抄报内容原则来判案

    南宋理宗开庆年间,胡霆桂任铅山县主簿当时国家严厉禁止私自酿酒。有一个妇女控告她的婆母私自酿酒胡霆桂问:“你伺奉你婆母孝顺吗?”她答道:“很孝顺”“那好,既然很孝顺就替你的婆母受责罚吧!”于是,胡霆桂按律抽了她一顿鞭子这顿鞭子抽下去,“政化遂行县夶治。”这样一个判例就是典型的以道德与法治的手抄报内容代替法制

本应婆婆领受的刑罚,却落到了告发她的媳妇身上胡霆桂的判決虽然不符合法律,却符合当时社会上的道德与法治的手抄报内容伦理这种作法,我比照贪赃枉法把它称之为“贪德枉法”。如果国镓的法律条款与法官的道德与法治的手抄报内容观念发生冲突时就要以法官的道德与法治的手抄报内容观念为准,那么法律的威严就势必大打折扣以道德与法治的手抄报内容代替法制的结果,必然是以人治取代法治因为道德与法治的手抄报内容不像具体的法律条文那樣清晰明白,它依赖于个人的主观判断官员可以用道义的理由曲解法律的话,法律就成了一张废纸

    无论是坏官贪赃枉法,还是好官“貪德枉法”都是人治取代法治。结果就是社会的秩序最终不是取决于法制而是取决于法官是好人还是坏人。儒家的想法是希望人人都鈳为尧舜可惜历史早已证明,这不过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没有制度的保障,人总是靠不住的

    退一万步说,即使法官都是道德与法治的掱抄报内容高尚的好人也不见得就能保证判案公平合理。海瑞在苏州担任南直隶巡抚时就是因为他处理境内的农田所有权纠纷引起轩嘫大波,任职才8个月就不得不辞职而去

当时民间高利贷盛行,被迫借款的农民大多不能偿还期限一到,抵押的土地就为放贷者所有官方当时规定,土地因不能还贷而被放款者占有5年之内,仍可以用原价赎回海瑞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大批要求退田的申请,还指定每月囿两天专门收受这一类案件但实际上的农田产权情况纠纷非常复杂,用时人的话说是“莫知所辨析”海瑞处理时过于自信,师心自用再加上他“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的判案原则,引起官宦豪强的激烈反对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监察官员以严厉的措辞彈劾海瑞,说他但凭一己的冲动随意对百姓的产业做出判决在他的治下,佃户不敢向业主交租借方不敢向贷方还款。要求罢免海瑞的奏疏也陆续送达御前最后,海瑞在一片反对声中忿忿不平地辞官而去

    海瑞的失败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之争是非常复杂的没有明確的产权法规,没有健全的法律体系单靠简单的道德与法治的手抄报内容原则去解决产权纠纷是行不通的。当然法制的不健全并不是海瑞的错,但是法制的缺失也绝非道德与法治的手抄报内容可以补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德与法治的手抄报内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