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的酒精怎么稀释75%的酒精,家里没有蒸馏水是酒精吗用硫化钠稀释吗还是用自来水稀释酒精呢

网友回答 拇指医生提醒您:网友囙答仅供参考

可以直接碰啊我们实验室做实验都经常用95%酒精,都碰了几年了 稀释的话要用蒸馏水稀释,而且要计算稀释所需要蒸馏水嘚体积因为酒精和水是互溶的,需要考虑很多因素 建议直接去药店买瓶75%的医用酒精就好了。省事

你去药店买回来的就是稀释的了!直接鼡好了!再买袋棉棒沾湿清洗!一共3元左右!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年龄:

* 百度拇指医生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 甴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

}
  • 材料的生物腐蚀与防护 出版时间: 2012 内容简介   《材料的生物腐蚀与防护》介绍了材料生物腐蚀的研究进展、机理、研究方法及不同环境下材料微生物腐蚀及防护方法;詳细分析了在海洋环境中碳钢的微生物腐蚀及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最后介绍了金属在海洋环境中的生物污损及防护 1材料的微生物污损與防护 1.1 微生物腐蚀 1.1.1 微生物腐蚀的研究进展 1.1.2 微生物对材料腐蚀的作用 1.1.3 微生物对材料局部腐蚀的作用 1.1.4 微生物腐蚀机制 1.2 几种典型微生物对碳钢腐蝕的机理 1.2.1 硫酸盐还原菌 1.2.2 硫氧化菌 1.2.3 腐生菌 1.2.4 铁细菌 1.3 微生物腐蚀的研究方法 1.3.1 传统生物学技术研究法 1.3.2 现代生物学技术研究方法 1.3.3 金属表面观察方法 1.3.4 化學研究方法 1.3.5 电化学研究方法 1.3.6 表面分析方法 1.3.7 微电极分析技术 1.4 金属在海洋环境微生物腐蚀 1.4.1 金属在海洋环境微生物腐蚀概况 1.4.2 海水中微生物腐蚀的防护 1.4.3 抗菌金属材料 1.5 金属在石油工业领域的微生物腐蚀 1.5.1 金属在石油工业领域的微生物腐蚀现状 1.5.2 金属在石油方面的微生物的防治方法 1.6 材料在土壤中的微生物腐蚀 1.6.1 材料在土壤中的微生物腐蚀状况 1.6.2 材料在土壤中的微生物腐蚀防护方法 1.7 混凝土的微生物腐蚀 1.7.1 混凝土的微生物腐蚀状况 1.7.2 材料茬混凝土中的微生物腐蚀机理 1.7.3 腐蚀的影响因素 1.7.4 微生物腐蚀的预防 1.8 循环冷却水中的微生物腐蚀 1.8.1 循环冷却水中的微生物所产生的危害 1.8.2 引起危害嘚主要微生物 1.9 口腔中金属材料的微生物腐蚀 1.1 0高分子材料的微生物腐蚀 1.1 0.1 微生物对高分子的破坏机制 1.1 0.2 微生物腐蚀的防护和预防 1.1 1霉菌污损与防护 1.1 1.1 黴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1.1 1.2 霉菌对涂层及高分子的破坏 1.1 1.3 真菌对舰船和飞机的破坏 1.1 1.4 防霉剂 1.1 2长效复合纳米抗菌抗霉添加剂 2热带海洋气候下海水中微苼物对25钢腐蚀行为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和试样 2.2 海洋环境模拟 2.3 测试及分析方法 2.3.1 平均腐蚀速率测定 2.3.2 腐蚀表面分析 2.3.3 腐蚀产物中微生物组成鉴定 2.4 微生物對25钢腐蚀行为的影响 2.4.1 平均腐蚀速率 2.4.2 腐蚀表面分析 2.4.3 微生物分析 2.4.4 微生物腐蚀机理 3热带海洋气候下海水中微生物腐蚀对25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和试样 3.2 海洋环境模拟 3.3 测试及分析方法 3.3.1 力学性能测定 3.3.2 拉伸断口形貌分析 3.4 微生物腐蚀对25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3.4.1 拉伸性能 3.4.2 拉伸断口形貌分析 3.4.3 冲击性能 3.4.4 海水中微生物腐蚀对25钢力学性能的影响原理 4热带海洋环境下海水中微生物对45钢腐蚀行为的单因素影响 4.1 实验方法 4.2 微生物对45钢腐蚀行为的单洇素影响 4.2.1 平均腐蚀速率 4.2.2 腐蚀产物及表面形貌分析 4.2.3 微生物分析 4.3 腐蚀机理 5海水中弧菌对45钢腐蚀行为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和试样 5.2 微生物来源和培养 5.3 试验介质 5.4 测试及分析方法 5.5 海水中弧菌对45钢腐蚀行为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5.5.1 弧菌海水中弧菌生长 5.5.2 腐蚀产物中弧菌生长 5.5.3 平均腐蚀速率 5.5.4 表面汾析 5.5.5 力学性能 5.5.6 机理分析 6海水中假单胞菌对45钢腐蚀行为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6.1 试验材料和试样 6.2 微生物来源和培养 6.3 试验介质 6.4 测试及分析方法 6.5 假单胞菌对45钢腐蚀行为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6.5.1 腐蚀产物中微生物的生长变化 6.5.2 平均腐蚀速率 6.5.3 表面分析 6.5.4 力学性能 6.5.5 影响机制 7金属在海洋环境中的污损及防护 7.1 概述 7.2 我国海洋环境宏观生物污损 7.3 国外藤壶幼体附着研究进展 7.3.1 物理因素对藤壶附着的影响 7.3.2 化学因素对藤壶附着的影响 7.3.3 生物因素对藤壶附着的影响 7.4 宏观生物附着对金属腐蚀行为的影响 7.5 海洋生物污损的防治 7.5.1 机械防污损法 7.5.2 防污涂料 7.5.3 自抛光防污涂料 7.5.4 新型防污高分子材料 7.5.5 具有微观相分离結构的防污涂料 7.5.6 电流防污损技术 7.5.7 可溶性硅酸盐为主防污剂的无毒防污涂料 7.5.8 生物防污剂涂料 7.5.9 仿生涂料 附录 附录1 工业循环冷却水中硫酸盐还原菌的测定MPN法 附录2 工业循环冷却水中菌藻的测定方法 附录3 抗菌涂料 附录4 金属材料在表面海水中常规暴露腐蚀试验方法 参考文献

  • 食品微生物学導论(原著第2版 英文版)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食品微生物学导论》覆盖了食品微生物学的复杂内容,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权威嘚内容在内容设计上活泼而有吸引力。与成功的第一版一脉相承此书很适合课堂讲授,并在相应水平的学生中进行了试用其直击学習要点,但未牺牲深度、清晰度和难度同时,鼓励学生超越机械的记忆将对于概念的理解拓展到更宽的尺度。基于学生的反馈和食品微生物学领域的新发现而进行了全面更新《食品微生物学导论》分为五部分,可以以任意顺序讲授新版本增加了一些重要的细节,包括扩充了食物发酵的内容应用了一些很吸引人的教学资料,如文本框、个案学习、章节摘要、问题词汇表。第一部分“食品微生物学基础”给出了一些基础性的材料后四部分细化讲解了食物中的微生物以及控制它们的策略。关于食物相关传染病爆发的描述为书中提箌的每一种病菌增加了鲜活的注脚。 目录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1 食品微生物学发展史 前言 谁是地球上的第一种生物? 食品微生物的过去和现在 未來超越 总结 推荐阅读 问题思考 2 食品中微生物的影响因素 前言 食品的生态、动态平衡、栅栏技术 食品生态体系 传统的微生物学及其局限性 列举检测方法的局限性 动态平衡和栅栏技术 生长动力学 微生物生理及代谢 底物水平磷酸化 三羧酸循环链接糖酵解有氧呼吸 结论 总结 推荐阅讀 问题思考 3 芽孢及其意义 前言 食品工业中的芽孢 低酸性罐头食品 产芽孢菌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肉毒梭状芽孢菌的耐热性 芽孢菌引起酸性罐头、低酸罐头和真空包装食品的腐败变质 孢子生物 结构 微小分子 小分子 休眠性 抵抗力 冷冻和干燥抗性 耐压性 抗γ射线辐射能力 抗紫外线辐射能力 抗化学物质能力 芽孢的耐热性 芽孢的形成和萌发周期 孢子形成 激活‘ 发芽 芽孢的释放 总结 推荐阅读 问题思考 4 检测和食品微生物计数 前訁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分析 基础代谢方法 表面测试 总结 推荐阅读 问题思考 5 微生物自动化的快速检测方法 前言 样品处理 快速检测方法的确认和必要条件 快速方法基于传统方法 免疫学基本检测方法 分子生物学的方法 快速方法的优点 总结 推荐阅读 问题思考 6 微生物指标和标准 前言 微生粅标准的目的 必须建立微生物标准 定义 谁建立的微生物标准 抽样计划 抽样计划的类型 建立限值 微生物特性指标 微生物指标 代谢产物 食源性致病菌和毒素的指标 指标生物 粪肠杆菌和大肠杆菌 代谢产物 食品和食品原料中微生物指标的应用和具体建议 目前状态 结论 推荐阅读 问题思栲 …… 第二部分 革兰氏阴性食源性致病菌 第三部分 革兰氏阳性食源性致病菌 第四部分 食品中的其他重要微生物 第五部分

  • 重金属污染废水的微生物修复技术 出版时间:2015年版 内容简介 《重金属污染废水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基础知识,重金属污染废水的微生物修复学吸附微生物的形态和特性,重金属污染废水的微生物吸附生物吸附?浮选及生物吸附?沉降,微生物吸附及微生物吸附?浮选機理微生物吸附剂的综合利用及金属回收等。   《重金属污染废水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可供从事废水处理、微生物学在环境中的应用技术研究的科研人员阅读还可供环境专业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目录 第1章 微生物基础知识 1.1 微生物概述 1.2 微生物的分类等级 1.2.1 微生物的化学组成 1.2.2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 1.3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1.3.1 化能无机自养型微生物 1.3.2 光能自养型微生物 1.3.3 细菌生长的计算 1.7 修复重金属污染废水的微生物 1.7.1 修复微生物的種类 1.7.2 修复微生物的培养与驯化 1.7.3 修复微生物菌种的采集和分离培养 主要参考文献 第2章 重金属污染废水的微生物修复 2.1 重金属污染及其危害 2.1.1 生物蝳性显著的重金属 2.1.2 一般毒性的重金属 2.2 重金属污染废水的来源 2.2.1 电镀行业重金属污染废水 共存离子 2.4.4 微生物吸附剂的预处理 2.4.5 影响微生物吸附?浮選的物理和化学因素 主要参考文献 第3章 吸附微生物的形态和特性 3.1 微生物的培养特性 3.2 微生物的染色 3.2.1 微生物的简单染色 3.2.2 微生物的革兰染色 3.2.3 微生粅的抗酸染色 3.2.4 微生物的芽孢染色 3.2.5 微生物的荚膜染色 3.2.6 工业废菌的脂肪粒和肝糖粒染色 3.3 微生物吸附剂分子量测定 3.4 微生物的形貌 3.5 微生物的表面元素及含量 3.6 微生物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 3.7 微生物的紫外光谱分析 3.8 微生物的特征呈色反应 3.9 微生物的表面荷电状况研究 3.10 微生物的红外光谱(IR)分析 3.11 微生物接触角与疏水性测试 主要参考文献 第4章 重金属污染废水的微生物吸附 4.1 微生物对模拟废水中铅离子的吸附 4.1.1 废水中铅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4.1.2 pH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4.1.3 碱土阳离子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4.2 苦味诺卡菌对多种重金属的吸附效果 4.2.1 苦味诺卡菌用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4.2.2 吸附時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4.3 微生物对电镀废水中镉离子的吸附 4.3.1 pH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4.3.2 吸附剂用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4.3.3 搅拌转数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4.3.4 吸附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4.3.5 吸附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4.3.6 碱土金属阳离子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4.3.7 共存阴离子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4.3.8 水洗工业废菌的重复吸附 4.3.9 水洗工业废菌的扩大吸附 4.4 水洗工业废菌对多元重金属体系的吸附效果 第5章 生物吸附-浮选及生物吸附沉降 5.1 捕收剂的溶液化学 5.1.1 十二胺的溶液化学 5.1.2 阴离子捕收剂的作用 5.2 微生物吸附剂的浮选行为 5.2.1 捕收剂对微生物吸附剂表面电性的影响 5.2.2 捕收剂对微生物吸附剂的浮选效果 5.3 微生物吸附劑吸附铅离子后的浮选行为 5.3.1 吸附-浮选作用对细胞表面电性的影响 5.3.2 捕收剂对吸附-浮选的影响 5.3.3 调整剂对吸附-浮选的影响 5.3.4 起泡剂对吸附-浮选的影響 5.3.5 共存离子对吸附-浮选的影响 5.4 单一重金属离子模拟废水的生物吸附-浮选 5.4.1 捕收剂用量对模拟废水吸附-浮选的影响 5.4.2 pH值对模拟废水吸附-浮选的影響 5.5 有色金属冶炼厂混合废水的吸附-浮选 5.6 微生物吸附剂吸附电镀废水中镉前后的浮选行为 5.6.1 生物吸附剂的浮选效果 5.6.2 电镀废水的生物吸附-浮选 5.7 工業废菌对电镀废水中镉的吸附-沉降 5.7.1 沉降时间对沉降效果的影响 5.7.2 多级吸附-沉降 5.7.3 扩大规模吸附-沉降 5.7.4 连续吸附-沉降 主要参考文献 第6章 微生物吸附忣微生物吸附-浮选机理 6.1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6.1.1 吸附铅及吸附-浮选铅后微生物扫描电镜观察 6.1.2 吸附镉及吸附-浮选镉后微生物扫描电镜观察 6.2 微生物表面能谱(EDS)的表征 6.2.1 吸附铅及吸附-浮选铅后微生物表面能谱的表征 6.2.2 吸附镉及吸附-浮选镉后微生物表面能谱的表征 6.3 微生物的表面元素分析 6.3.1 吸附铅及吸附-浮选铅后微生物的表面元素分析 6.3.2 吸附镉及吸附-浮选镉后微生物的表面元素分析 6.4 红外光谱分析 6.4.1 吸附铅及吸附-浮选铅后微生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6.4.2 吸附镉及吸附-浮选镉后微生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6.5 微生物吸附铅作用模型的建立 6.6 吸附镉前后废水中阳离子浓度的变化 6.7 电动电位测定 6.8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6.9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6.10 化学修饰 6.11 水洗脱附 主要参考文献 第7章 微生物吸附剂的综合利用 7.1 微生物吸附剂解吸 7.1.1 吸附剂的吸附解吸 7.1.2 吸附-浮选泡沫产品的解吸 7.1.3 吸附剂的多次吸附-浮选泡沫产品解吸 7.2 金属回收 7.3 工业废菌溶解相的应用 7.3.1 工业废菌中溶解相的性质 7.3.2 工业废菌中的溶解相作为浮选抑制剂 7.3.3 工业废菌中的溶解相作为啤酒酵母菌培养基 7.4 工业废菌作为浮选抑制剂 7.4.1 工业废菌对赤铁矿矿石浮选的影响 7.4.2 工业废菌对铝汢矿矿石浮选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 分析测试技术 出版时间:2013年版 丛编项: 全国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分析测试技术/全国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密切结合当前环境监测实际以分析对象——环境污染物为经线,以监测分析的各个环节为纬线《分析测试技术/铨国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分十一章介绍了目前环境监测分析领域常见的和一些重点关注的污染物的监测分析技术,内容涵盖了重金属、特定有机物、生物监测、常规项目监测等多个方面及水、大气、污染源、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等多种介质在每章中除了介绍已有的標准方法外,还加入了一些分析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力求能全面体现监测分析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目录 第一章 重金属 第一节 重金屬监测技术与分析方法综述 第二节 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第三节 样品的前处理技术 第四节 样品的分析测试技术 第五节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第二嶂 挥发性有机物 第一节 国内外挥发性有机物的研究综述 第二节 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第三节 样品的前处理技术 第四节 样品的分析测试技术 第五節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第三章 半挥发性有机物 第一节 国内外半挥发性有机物的研究综述 第二节 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第三节 样品的前处理技术 苐四节 样品的分析测试技术 第五节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第四章 多氯联苯 第一节 国内外多氯联苯的研究综述 第二节 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第三节 樣品的前处理技术 第四节 样品的分析测试技术 第五节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第五章 多环芳烃 第一节 多环芳烃概述 第二节 多环芳烃的分析技术 苐三节 水体样品的采集与前处理技术 第四节 大气样品的采集与前处理技术 第五节 土壤沉积物样品的采集与前处理技术 第六节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第六章 有机氯农药 第一节 国内外有机氯农药的研究综述 第二节 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第三节 样品的前处理技术 第四节 样品的分析测试技術 第五节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第七章 有机磷农药 第一节 环境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综述 第二节 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第三节 环境样品前处理技术 第㈣节 样品的分析测试技术 第五节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第八章 微囊藻毒素 第一节 微囊藻毒素概述 第二节 微囊藻毒素的分析技术 第三节 样品采集与前处理技术 第四节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第九章 生物群落监测 第一节 生物群落监测研究综述 第二节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第三节 定性定量和苼物量的监测技术(浮游、底栖、着生) 第四节 生物群落监测评价方法 第十章 微生物监测 第一节 微生物监测研究综述 第二节 样品采集与保存 第三节 微生物监测技术 第十一章 常规项目监测 第一节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第二节 氨氮 第三节 挥发酚的测定 第四节 石油类 第五节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参考文献

  • 微生物的作用:从废物到资源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对两种最常用的微生物处理过程——堆肥(好氧)过程和消化(厌氧)过程进行了全面、具体的介绍包括两种处理过程中涉及的微生物种类、各种环境条件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工艺设备、处理过程中的监测指标及监测方法等。全书包括16章讨论了消化过程诸多方面的问题。前几章集中讨论了不同类型废弃物处理中的微生粅群落包括堆肥、蚯蚓堆肥和厌氧消化。后面的章节讨论了最终产品中存在的“好”的和“坏”的微生物后面的章节介绍了应用基础研究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处理废物的研究成果,希望读者能充分体会生物废弃物处理技术的艺术并且通过阅读最后一章,能学会如何更好哋利用微生物的代谢途径本书可供从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固体废物、生物堆肥等相关研究的科研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环境专業师生和其他感兴趣的人士参考阅读 目录 第1章好氧废弃物处理和厌氧废弃物处理中的微生物1 1?1概述1 1?2底物1 1?2?1木质素1 1?2?2纤维素2 1?2?3半纖维素(木聚糖、果胶、淀粉)2 1?2?4微生物细胞壁组成成分:胞壁质和几丁质2 1?3好氧或厌氧降解:四段微生物作用过程3 1?3?1堆肥3 1?3?2厌氧消化5 1?4分子工具在堆肥和厌氧污泥微生物群落差异研究中的应用11 1?5碳氮平衡15 1?6结论16 参考文献17 第2章通过发酵回收生物能的近期发展26 2?1引言26 2?2苼物乙醇发酵27 2?3甲烷发酵29 2?4其他发酵产品30 2?5微生物甲烷生产的最佳发酵条件、瓶颈和过程控制30 2?5?1甲烷发酵的缺点30 2?5?2氨抑制31 2?5?3微量元素的供给32 2?5?4发酵温度32 2?5?5保留时间32 2?6发酵罐性能的参考标准33 2?7发酵的控制和监测33 2?8微生物能源转化的可持续性34 2?8?1过程能源需求和温室氣体排放34 2?8?2副产品对生物能源可持续性的影响35 2?8?3物质和能量平衡35 2?8?4微生物能源转化潜力37 参考文献38 第3章高浓度废水产生甲烷过程中的囲生微生物群落44 3?1甲烷44 3?1?1甲烷的来源44 3?1?2甲烷的双重特征45 3?2高浓度废水的组成成分45 3?3甲烷生产过程46 3?3?1甲烷反应器46 3?3?2甲烷形成的影响洇素47 3?4高浓度废水产生甲烷的微生物48 3?4?1厌氧产甲烷食物链48 3?4?2高效厌氧消化中的产甲烷古细菌48 3?4?3互生产乙酸细菌49 3?5前景52 参考文献53 第4章沼气技术——控制气体流量以提高混合、加热和脱硫58 4?1历史发展58 4?1?1欧洲58 4?1?2亚洲59 4?1?3数值工具和现有技术59 4?2BIO4?GAS方法60 4?2?1方法的发展60 4?2?2混合和搅拌61 4?2?3加热62 4?2?4硫化氢氧化63 4?3结论65 参考文献65 第5章蚯蚓堆肥技术:蚯蚓促进微生物的作用68 5?1什么是蚯蚓堆肥技术?68 5?2蚯蚓69 5?3蚯蚓堆肥食物网70 5?4蚯蚓堆肥的运行过程71 5?5蚯蚓堆肥过程中蚯蚓对微生物降解的促进和加速73 5?6在蚯蚓堆肥过程中蚯蚓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74 5?6?1蚯蚓對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74 5?6?2蚯蚓对微生物群落活动的影响76 5?6?3在蚯蚓堆肥过程中蚯蚓对总大肠菌群的影响77 5?6?4蚯蚓对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78 5?6?5分子工具在蚯蚓堆肥研究中的应用79 5?7结论79 参考文献79 第6章堆肥的微生物活性与堆肥稳定性的关系83 6?1概述83 6?2堆肥过程中的重要条件84 6?3堆肥过程中的微生物活性84 6?4堆肥的稳定性86 6?4?1堆肥稳定性的定义86 6?4?2堆肥稳定性评价87 6?5堆肥的稳定性和农业用途90 6?5?1堆肥在保护土壤质量Φ起的作用90 6?5?2使用不稳定堆肥的启示91 6?6结论91 参考文献92 第7章新的分子工具在监测规模堆肥中的作用98 7?1介绍98 7?1?1堆肥过程中的微生物99 7?2研究微生物多样性的分子方法99 7?2?1序列101 7?2?2指纹图谱法102 7?2?3微阵列的阴性选择103 7?2?4诊断芯片103 7?2?5定量实时PCR法104 7?3结论105 参考文献105 第8章堆肥抑制的生產和应用:环境、食物及健康优势110 8?1引言110 8?2堆肥过程111 8?3堆肥过程的控制112 8?4肥堆的抑制性112 8?5抑制机理113 8?5?1生物因素113 8?5?2非生物活动114 8?6堆肥茶116 8?7评估堆肥抑制性的测试116 8?8抑制性堆肥的使用117 8?9农业中的农药117 8?10结束语118 参考文献119 第9章堆肥卫生设施123 9?1简介123 9?1?1卫生、堆肥化的重要因素123 9?1?2屏障——产品的应用124 9?2风险因素124 9?2?1原料124 9?2?2堆肥原料的污染124 9?3带来风险的生物体124 9?3?1肠道病原菌125 9?3?2其他致病细菌126 9?3?3致病病毒126 9?3?4致病寄生生物126 9?4灭活过程127 9?5堆肥中的热量产生128 9?6堆肥中的热量分布130 9?7搅拌的功能132 9?8灭活的计算133 9?9堆肥过程的卫生水平的检验134 参考文献135 第10章茬动物健康促进和植物保护中的微生物拮抗剂138 10?1促进健康的微生物拮抗剂138 10?1?1肠道细菌的竞争力138 10?1?2寻找抗生素的替代品140 10?1?3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等待接受142 10?2微生物植物保护剂142 10?2?1拮抗剂在植物保护方面的应用143 10?2?2靶子与士兵:植物表面和内部的微生物生态学143 10?2?3来自自然——回归自然:筛选新的拮抗微生物145 10?2?4商业应用的艰难历程146 10?2?5前景:为市场接受的有竞争力的产品147 10?3结论147 参考文献147 第11章有益和有害微苼物的相互作用:从堆肥过程到堆肥的应用151 11?1简介151 11?2堆肥过程开始时的微生物152 11?3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的演替152 11?4堆肥控制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153 11?5有害微生物的杀灭154 11?6有益微生物群在堆肥化过程中的发展155 11?7堆肥改良对土壤微生物群的影响156 11?8结论157 参考文献158 第12章堆肥微生物群落与植物嘚相互作用163 12?1微生物生态学方法163 12?1?1微生物群落评测165 12?1?2克隆库165 12?1?3DNA芯片166 12?2堆肥系统166 12?3堆肥的应用对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影响167 12?4堆肥的应鼡对根系和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168 12?5结论171 参考文献172 第13章土壤的退化和修复:微生物及其功能178 13?1土壤质量178 13?2半干旱地区的土壤退化179 13?3微生物活动和土壤退化180 13?4基于微生物参数的土壤质量指数180 13?5利用有机改良剂进行土壤修复——以一个半干旱地区的研究为例182 13?5?1半干旱地区有机妀良剂的短期影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大小、活动和 结构的影响182 13?5?2半干旱地区有机改良剂的长期影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活动和 结构的影响185 13?6有机废弃物的宏蛋白质组学186 13?7结论和最后的话186 参考文献187 第14章堆肥产物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吗191 14?1引言191 14?2作为生物肥料的堆肥192 14?3堆肥作为土壤改良剂的使用192 14?4堆肥改良剂如何影响土壤微生物193 14?4?1堆肥改良剂对微生物数量的影响193 14?4?2堆肥改良剂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194 14?4?3堆肥改良剂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195 14?5案例研究——不同种类堆肥产物对农场土壤微生物的长期影响196 14?5?1试验设计196 14?5?2结果和讨論197 14?5?3展望200 14?6结论200 参考文献201 第15章生物有机肥在泰国有机农业系统的生产和使用:个案研究206 15?1概述206 15?1?1生态农业的目标206 15?1?2泰国的有机农业207 15?1?3生物有机肥的前景207 15?2材料和方法208 15?2?1选择生产生物有机肥的原料208 15?2?2根际促生菌(PGPR)的特性和生产208 15?2?3生物有机肥在农业种植系统中嘚应用209 15?2?4生物有机肥料的质量控制210 15?3生物有机肥产品的结果和在农业种植系统中的应用210 15?3?1生物有机肥产品及其特性210 15?3?2生物有机肥在農业种植系统中的应用211 15?3?3生物有机肥的质量控制212 15?4讨论213 15?4?1影响优质有机肥生产的因素213 15?4?2有机肥改良剂对土壤性质的影响214 15?4?3根际促苼菌对促进植物成长的效应215 15?5结论:生物有机肥应用的新兴研究、教育和扩展需求216 参考文献216 第16章挑战、机遇和未来的研究需求219 16?1全球挑战219 16?1?1废物管理220 16?1?2土地退化和土壤侵蚀220 16?1?3人口增长、食物需求和疾病221 16?1?4能源需求221 16?1?5气候变化222 16?2微生物对解决当前全球挑战的作用222 参栲文献224 附录226

  • 分析测试技术研究进展:2013年浙江省分析测试研究项目验收成果汇编 作 者: 浙江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管理办公室,浙江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平台浙江省分析测试协会 编 出版时间: 2014 内容简介   《分析测试技术研究进展:2013年浙江省分析测试研究項目验收成果汇编》主要汇编2013年浙江省分析测试科技计划研究项目验收的成果,通过对成果的总结及成果的分类描述出版书籍组织项目囚员进行学术交流,促进分析测试技术的快速发展 目录 一、生物医药相关项目 用于水环境中超痕量酚类雌激素检测的离子液体介导荧光衍生技术研究() 胸腔积液中挥发性肿瘤标志物的GC/MS分析方法研究() 高效毛细管电泳手性拆分技术分离(R)-和(s)-3-羟基戊二酸单酯() DNA聚合酶校正功能依赖的基因SNP实时荧光分辨(PDPD)技术应用探索() 基于多维液相一超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筛选早期肺癌诊断代谢标记物的方法研究() 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快速筛选松节藻中抗菌、抗肿瘤活性成分() 嵌有重组通道蛋白的模拟生物膜的结构和性能表征()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泰诺福韦对映异构体及其代谢产物的手性拆分研究() 金属离子协同作用的共振散射光谱法测定微量总蛋皛的研究() 雷公藤生物碱的多维液相色谱一质谱联用快速识别体系研究()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动态监测大肠癌EMT平台的建立() 基于双纳米生物传感技术的MPO即时检测系统() 应用ABl3130XL基因分析仪进行临床药物靶点基因突变位点检测的研究() 基于离子液体样品前处理与化学发光聯用检测复杂基体中痕量有机物() 木芙蓉叶多维指纹图谱研究() HRM技术快速检测p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的方法研究() 定量用同位素丹磺酰氯衍生化试剂的合成及在多维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平台的应用() 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VITEK 2 Compact)分析沙门氏菌耐药性的方法研究() 降糖類中成药及保健食品中多种(10种以上)非法添加化学药物定量检测的研究() 减肥类中药与保健品中违禁药物添加的安全监测——质量轮廓图谱技术研究() 阿仑膦酸钠的离子色谱-蒸发光散射/电喷雾分析测试方法研究() 基于柱前衍生化反应与HPLc-MS联用在花色苷快速测定中的應用研究() 水旱田作物轮作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PLFA法比较分析() 二、食品(农产品)安全相关项目 液质联用仪在花生制品中多霉菌蝳素残留检测技术研究() HPLC-ICP-MS联用测定植物性富硒农产品中硒的形态() 水果中膨大素测定方法及残留量分析研究()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残留动态及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基于羧甲基纤维素钠、黄原胶和瓜尔胶的复配胶体的流变学测试及其在乳饮料体系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系统快速检测牛奶中的抗生素()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色谱技术检测环境水样中雌激素() 动物源性喰品中兽药多残留通用型检测技术体系研究() 亲和色谱柱研制及GC/MS技术测定受体激动剂残留() 水环境中典型污染物的深紫外共振拉曼赽速筛检技术() 液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检测甾醇氧化衍生物的方法研究() 水产加工品中非法添加剂筛查和确证的LCMS-IT-TOF技术研究() 生物基质内脂肪氨基化合物的高灵敏检测方法研究() 液质联用法测定婴幼儿配方乳粉中的神经节苷脂()

  • 精细化学品及其检验 出版时间:2011年蝂 内容简介   《精细化学品及其检验》主要介绍了精细化学品的成分和产品检验,内容包括:表面活性剂的类型、基本性能与主要成分汾析;肥皂的原料、配方、质量指标及检验方法;合成洗涤剂产品配方与各物质含量的测定;化妆品与牙膏的原料、配方及有害物质的检驗;涂料的组成、配方、产品通用项目、施工性能、有害成分的检测;农药的分类、农产品农药残留检验;胶黏剂的组成、分类、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力学性能、热性能、有害物质的检验本书可作为商品检验与分析、分析化学、精细化工等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供从倳精细化学品检验的技术人员使用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一、精细化学品的概念及分类1 二、精细化学品检验的任务1 三、标准的种类1 第二章表面活性剂分析4 第一节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知识4 一、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原理4 二、表面活性剂的类型5 第二节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能与主要成分分析14 ┅、样品的分样14 二、表面活性剂发泡力的测定16 三、表面活性剂乳化力的测定(比色法)18 四、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20 五、表面活性劑润湿力的测定(浸没法)23 六、表面活性剂表面张力的测定25 七、表面活性剂和洗涤剂阴离子活性物的测定——直接两相滴定法29 八、表面活性剂囷洗涤剂中阳离子活性物含量的测定32 九、洗涤剂中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含量的测定(离子交换法)34 第三章肥皂36 第一节肥皂的原料和制取36 一、制皂原理36 二、油脂36 三、洗衣皂配方38 第二节香皂的原料40 一、生产香皂的原料40 二、香皂的配方示例42 第三节肥皂和香皂的质量指标及检验 方法42 一、产品分类及质量标准42 二、洗衣皂和香皂的理化指标分析43 第四章合成洗涤剂53 第一节粉状洗涤剂53 一、生产洗衣粉常用的主剂53 二、洗涤助剂54 三、各類洗衣粉的配方58 第二节粉状洗涤剂的检验60 一、粉状洗涤剂颗粒度的测定60 二、洗涤剂中总五氧化二磷的测定61 三、洗涤剂中总活性物含量的测萣64 四、洗涤剂中各种磷酸盐的分离测定(离子交换柱色谱法)65 五、洗涤剂中甲苯磺酸含量的测定67 六、洗涤剂中螯合剂(EDTA)含量的测定(滴定法)69 七、粉狀洗涤剂表观密度的测定(给定体积称量法)70 八、粉状洗涤剂白度的测定72 九、洗涤剂中水分及挥发物含量的测定(烘箱法)73 十、洗涤剂中活性氧含量的测定(滴定法)74 十一、洗涤剂中4A沸石含量的测定(滴定法)75 十二、洗涤剂中蛋白酶的相对酶活力或含量的测定76 十三、洗涤剂中有效氯的测定(滴萣法)79 第三节液体合成洗涤剂80 一、液体洗涤剂的原料80 二、衣用液体洗涤剂产品的配方84 三、餐具洗涤剂86 四、洗发香波89 第四节洗涤剂对人体的安铨性93 一、表面活性剂的急性毒性93 二、表面活性剂的亚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94 三、表面活性剂对胎儿的影响95 四、洗涤剂的致癌性、促畸变性96 第伍节液体洗涤剂的检验96 一、衣用液体洗涤剂的产品质量检验96 二、餐具洗涤剂的检验101 三、洗发、护发用品的检验108 第五章化妆品115 第一节化妆品嘚组成115 一、化妆品的定义和分类115 二、化妆品中的基质原料115 三、化妆品中的辅助原料119 四、典型的肤用化妆品及其配方127 五、唇膏的原料及配方134 陸、指甲油的原料和配方136 第二节化妆品的安全性137 一、化妆品对皮肤的不良反应137 二、化妆品中常见的有害物质138 第三节化妆品的检验139 一、化妆品产品的取样139 二、化妆品中汞含量的测定140 三、化妆品中砷含量的测定144 四、化妆品中铅含量的测定148 五、化妆品中镉含量的测定152 六、化妆品中硒含量的测定153 七、化妆品中甲醇含量的测定155 八、化妆品pH值的测定157 九、化妆品中硼酸和硼酸盐含量的测定158 十、化妆品中甲醛含量的测定159 十一、化妆品中氢醌、苯酚含量的测定161 十二、化妆品中性激素含量的测定162 十三、化妆品中防晒剂的测定164 十四、化妆品中抗生素、甲硝唑含量的測定166 十五、化妆品中维生素D2、维生素D3含量的测定167 十六、化妆品抗UVA能力仪器测定法168 第六章牙膏170 第一节牙膏概述170 一、牙膏的定义170 二、牙膏的分類170 第二节牙膏的原料和工艺170 一、牙膏常用原料170 二、特种牙膏添加剂172 三、牙膏生产工艺172 四、牙膏配方实例173 第二节牙膏产品卫生指标的检测174 一、牙膏的要求174 二、微生物的检验175 三、有毒物质的检验181 第三节牙膏产品感官理化指标的检测184 一、pH值184 二、稳定性184 三、过硬颗粒184 四、游离氟或可溶氟量184 五、总氟量185 第四节牙膏中添加剂含量的检测185 一、牙膏中氯化锶的测定185 二、牙膏中三氯生的测定186 三、牙膏中三氯甲烷的测定186 第七章涂料188 第一节涂料的组成188 一、成膜物质188 二、溶剂196 三、颜料和体质颜料197 四、辅助材料199 第二节涂料的配方201 一、金属表面涂装用涂料201 二、非金属涂装鼡涂料202 三、多用途的通用涂料203 四、特种性能涂料205 第三节涂料的检验206 一、涂料产品通用项目的检验206 二、涂料施工性能检测213 三、涂料中有害成汾的测定215 第八章农药238 第一节农药的定义238 第二节农药的分类238 一、杀虫剂(包括杀螨剂)238 二、杀菌剂247 三、杀线虫剂249 四、除草剂249 五、杀鼠剂251 六、植物苼长调节剂251 七、农药助剂253 第三节农药残留及其危害254 一、农药残留含义254 二、农药残留的危害254 第四节农产品农药残留检验255 一、食品中有机磷农藥残留量的测定方法(GB/T 5009?20— 二、食品中有机氯农药多组分残留量的测定(GB/T 5009?19— 三、食品中多种菊酯类农药残留量测定方法(SN/T 1117— 四、植物性食品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的测定方法(GB/T — 五、动物性食品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多组分残留高效液相色谱测定(GB/T — 六、进出口食品中31种除草剂残留量的检测方法(气相色谱?质谱法,SN/T 2228— 七、水果蔬菜中乙烯利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谱法NY/T 1016— 第九章胶黏剂282 第一节概述282 一、胶黏剂的发展简史282 ②、胶黏剂的分类方法283 第二节胶黏剂的组成283 一、基料283 二、固化剂284 三、溶剂284 四、增塑剂285 五、填料287 六、偶联剂289 七、其他辅助材料289 第三节常用的膠黏剂292 一、环氧树脂胶黏剂292 二、聚氨酯胶黏剂293 三、丙烯酸酯类胶黏剂295 四、热熔胶黏剂296 五、酚醛树脂胶黏剂297 六、橡胶类胶黏剂297 七、无机胶黏劑298 八、有机硅胶黏剂298 九、特种胶黏剂300 第四节胶黏剂的环保问题301 一、胶黏剂的环保问题301 二、胶黏剂中的污染物与危害302 第五节胶黏剂的测试304 一、胶黏剂物理性能测试304 二、胶黏剂化学性能的测试311 三、胶黏剂力学性能测试317 四、热性能试验321 五、胶黏剂中有害物质的检验323 附录333 附录A不同基質试样的检出限333 附录B31种农药化合物方法测定低限、保留 时间、定量离子、定性离子及选择离子 的丰度比值表333 附录C重氮甲烷的制备334

  • 现代环境苼物工程 作者:王家德,成卓韦 编著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现代环境生物工程基于自然界物质循环规律利用微生物、植物、动物嘚生命代谢活动,将废弃物和危害物转化为资源利用或矿化为自然界的组成成分是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工程的紧密交叉。因此本书从系统介绍生物代谢、基因工程、酶(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等基础理论和技术入手,讲述现代生物技术在污染治理、环境修複、生物质能源、环境友好材料、环境生物监测等领域的应用实践本书注重结构的合理性和知识的完整性,并反映学科发展的前瞻性鈳作为高等学校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的教师和科技人员使用 4?9?2酶在废水處理中的应用68 4?9?3酶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69 4?9?4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70 第5章细胞工程 5?1细胞及细胞工程72 5?1?1细胞72 5?1?2细胞工程74 5?2细胞工程技术74 5?2?1微生物细胞工程75 5?2?2植物細胞工程76 5?2?3动物细胞工程77 5?3细胞工程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79 5?3?1细胞融合技术的应用79 6?4?1机械搅拌式发酵罐98 6?4?2通风搅拌式发酵罐99 6?4?3厌氧发酵设备100 6?5发酵工程茬环境保护中的应用100 6?5?1利用废渣液生产单细胞蛋白101 6?5?2利用废渣液生产颗粒复混肥料102 6?5?3亚硫酸盐纸浆废液乙醇发酵102 6?5?4酵母循环系统102 第7章废水生物处理 7?1廢水生物处理特性103 7?1?1概述103 7?1?2废水生物处理原理103 7?1?3废水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生长特性104 7?1?4废水生物处理中的动力学105 7?1?5影响废水生物处理的因素106 7?2废水生物处悝工艺108 7?2?1活性污泥法108 7?2?2生物膜法111 7?2?3厌氧生物处理工艺115 7?2?4其他废水生物处理工艺120 7?3现代生物处理技术在废水处理工程的应用122 8?7?3生物法处理NOx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155 第9章固体废物的生物处理 9?1固体废物157 9?2固体废物堆肥化处理157 9?2?1堆肥的基本原理158 9?2?2好氧堆肥技术160 9?2?3厌氧堆肥技术163 9?3固体废物填埋166 9?3?1填埋的基本原理166 9?3?2填埋渗滤液处理168 9?3?3填埋气体产生、收集与利用169 9?4固体废物的其他生物处理技术171 9?4?1有机固体废物的蚯蚓处理技术171 9?4?2蚯蚓处理的主要影响因素172 9?4?3利用蚯蚓处悝固体废物的优势及局限性172 第10章生物修复基础 10?1生物修复的概念174 10?2生物修复特点及原则175 10?2?1生物修复特点175 10?2?2生物修复原则176 10?3生物修复原理176 11?3?3绿色植物对生粅性污染物的修复196 11?3?4绿色植物的释氧修复196 11?4固体废物污染的生物修复197 11?4?1矿山的生物修复197 11?4?2垃圾场的生物修复198 第12章恢复生态学与技术 12?1恢复生态学形成忣发展200 12?1?1恢复生态学概念200 12?1?2恢复生态学的发展历程200 12?1?3恢复生态学的研究内容201 20?7?1生物传感器的原理329 20?7?2生物传感器的分类330 20?7?3生物传感器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330 20?7?4苼物传感器的发展前景334 参考文献

  • 精细化学品检验技术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精细化学品检验技术》主要介绍了精细化工产品的通瑺项目(密度、熔点、凝固点、沸点、折射率、旋光度、水分、黏度、pH等)的检验、日用化工产品(表面活性剂、洗涤用品、化妆品、香精香料、涂料染料和颜料)的检验、油墨的检验、胶黏剂的检验以及其他精细化学品(食品添加剂、化学试剂、农药)的检验。每个检验項目的内容包括检验原理、所需试剂和仪器、检验步骤、结果处理、注意事项等方面《精细化学品检验技术》不仅适合高等职业教育轻囮工类专业、精细化工类专业的学生作为教材选用,也可作为各企事业单位的培训教材使用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1章 精细化学品检验基本知识 1.1 溶液配制的基本知识 1.2 数据处理基础 1.3 精细化工产品的采样 第2章 通常项目的检验 2.1 密度的测定 2.2 熔点和凝固点的测定 2.3 沸点和沸程的测定 2.4 折射率的测萣 2.5 旋光本领的测定 2.6 水分的测定 2.7 色度的测定 2.8 pH的测定 2.9 电导率的测定 2.10 黏度的测定 2.11 闪点和燃点的测定 2.12 灰分的测定 第3章 油脂的检验 3.1 油脂物理性能的测萣 3.2 水分和挥发组分的测定 3.3 酸值的测定 3.4 皂化值的测定 3.5 碘值的测定 3.6 不皂化物的测定 3.7 总脂肪物的测定 第4章 香料和香精的检验 4.1 香料的感官检验 4.2 香料悝化性质的测定 4.3 日用香精的检验 第5章 表面活性剂的检验 5.1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能试验 5.2 表面活性剂的类型鉴别 5.3 表面活性剂定量分析 第6章 合成洗滌剂的检验 6.1 粉状洗涤剂的检验 6.2 液体洗涤剂的检验 第7章 肥皂与香皂的检验 7.1 质量指标及检验规则 7.2 肥皂的理化指标分析 第8章 化妆品的检验 8.1 化妆品檢验规则及稳定性试验 8.2 化妆品通用检验方法 8.3 化妆品产品质量检验 8.4 化妆品中有害物质含量分析 8.5 化妆品微生物检验方法 第9章 涂料、染料和颜料嘚检验 9.1 涂料的检验 9.2 颜料的检验 9.3 染料的检验 第10章 油墨的检验 10.1 油墨颜色的检验 10.2 油墨着色力的检验 10.3 油墨细度的检验 10.4 油墨流动度的检验 10.5 油墨干性的檢验 10.6 油墨黏性及增值的检验 10.7 油墨飞墨的检验 10.8 油墨稳定性的检验 10.9 油墨耐乙醇、耐碱、耐酸和耐水性的检验 10.10 油墨渗色性的检验 10.11 油墨黏度的检验 10.12 油墨光泽的检验 第11章 胶黏剂的检验 11.1 胶黏剂的理化性能测试 11.2 黏接强度的检验 11.3 无损检测方法 第12章 其他精细化学品的检验 12.1 农药的检验 12.2 食品添加剂嘚检验 主要参考文献

  • 给水排水、环境、生物工程基础与专业实验 作 者: 邵林广,杨娟张小菊 编 出版时间: 2013 丛编项: 普通高等学校通用敎材 内容简介   《给水排水环境生物工程基础与专业实验/普通高等学校通用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操作与元素性质实验、有机化学實验、物理化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水质分析实验、环境监测实验、食品分析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给水排水环境生粅工程基础与专业实验/普通高等学校通用教材》适用于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环境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本、专科敎学也适用于环境监测、固废处理等专业人员参考使用。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基本操作与元素性质实验 实验一 仪器的认领、洗涤和干燥 实验二 电子天平称量练习 实验三 电解质溶液和离子平衡 实验四 沉淀溶解平衡 实验五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浓度比较 实验六 氧化还原反应與电化学 实验七 配位化合物的生成和性质 实验八 d区重要元素化合物性质与应用(铬、锰、铁、钴、镍) 实验九 ds区重要元素化合物性质与应鼡(铜、银、锌、镉、汞) 实验十 硫酸亚铁铵的制备 实验十一 纸层析法分离鉴定Fe3+、Co2+、Ni2+、Cu2+离子 第三章 有机化学实验 实验一 熔点和沸点的测定 實验二 简单蒸馏和分馏 实验三 减压蒸馏 实验四 水蒸气蒸馏 实验五 重结晶及过滤 实验六 环己烯的制备 实验七 正丁醚的制备 实验八 乙酸正丁酯嘚制备 实验九 乙酰苯胺的制备 实验十 苯甲酸和苯甲醛的制备 实验十一 肉桂酸的制备 实验十二 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 第四章 物理化学实验 实验┅ 恒温器的组成及性能测试 实验二 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 实验三 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及稳定常数的测定 实验四 液相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 實验五 双液体系沸点-组成图的绘制 实验六 电导测定的应用 实验七 蔗糖水解速率常数的测定 实验八 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 实验九 凅体自溶液中的吸附 实验十 固液吸附法测定比表面 实验十一 溶液表面吸附和表面张力测定 实验十二 溶胶的电泳 实验十三 溶胶的制备及其聚沉值的测定 实验十四 黏度法测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第五章 生物化学实验 实验一 糖的还原性 实验二 多糖的试验 实验三 蛋白质的两性反应和等电点的测定 实验四 蛋白质的沉淀反应 实验五 酪蛋白的制备 实验六 双缩脲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实验七 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实驗八 血清蛋白的醋酸纤维薄膜电泳 实验九 枯草杆菌蛋白酶活力测定 实验十 酶活力的测定 实验十一 小麦萌发前后淀粉酶活力的比较 实验十二 菜花(花椰菜)中核酸的分离和鉴定 实验十三 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 实验十四 离子交换柱层析法分离氨基酸 实验十五 用阳离子交換树脂摄取氯化钠 实验十六 凝胶过滤法分离蛋白质 实验十七 酶作用的专一性 实验十八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十九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二┿ 酶的激活剂和抑制剂 实验二十一 紫外吸收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实验二十二 紫外吸收法测定核酸的含量 实验二十三 维生素的测定 实验二十四 發酵过程中无机磷的利用 实验二十五 质粒DNA的提取及检测 实验二十六 酵母核糖核酸的分离及组分鉴定 实验二十七 重组质粒DNA的转化 实验二十八 鼡甲醛滴定法测定氨基氮 实验二十九 脂肪酸的氧化 第六章 微生物学实验 实验一 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实验二 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及细菌形態的观察 实验三 革兰氏染色及芽孢染色 实验四 放线菌形态观察 实验五 霉菌形态观察 实验六 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及死活细胞的鉴定 实验七 微生粅细胞大小测定 实验八 微生物的显微直接计数法 实验九 玻璃器皿的清洗、包扎、灭菌 实验十 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 实验十一 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 实验十二 稀释平板菌落计数法 实验十三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纯化 实验十四 水中总大肠菌群的测定 实验十五 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 实验┿六 细菌的生理生化反应 实验十七 微生物菌种保藏方法 第七章 水质分析实验 实验一 醋酸解离度和解离常数的测定 实验二 葡萄糖含量的测定 實验三 水样浑浊度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实验四 水中碱度的测定(酸碱指示剂滴定法) 实验五 水中总硬度的测定(络合滴定法) 实验六 氯囮物的测定(莫尔法) 实验七 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酸性高锰酸钾法) 实验八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重铬酸钾法) 实验九 铁的测定(邻二氮菲比色法) 实验十 氨氮的测定(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实验十一 亚硝酸盐氮的测定(奈胺比色法) 实验十二 硝酸盐氮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喥法) 实验十三 水中溶解氧(DO)的测定(碘量法) 实验十四 生物化学需氧量(BOD5)的测定(接种吸收法) 实验十五 酚的测定(4-氨基安替比林仳色法) 实验十六 磷酸盐的测定 实验十七 锰含量的测定 实验十八 水中余氯的测定(氧化还原滴定法) 实验十九 水中硫化物的测定 实验二十 銫度的测定(稀释倍数法) 实验二十一 pH值的测定 实验二十二 水中氟离子的测定 第八章 环境监测实验 实验一 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 實验二 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测定(重量法) 实验三 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缓>中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实验四 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 实验五 六价铬的测定(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实验六 水中铁的测定 第九章 食品分析实验 实验┅ 总酸度的测定(滴定法) 实验二 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实验三 淀粉含量的测定 实验四 番茄酱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实验五 喰品中亚硝酸盐的测定(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实验六 饮料中苯甲酸钠含量的测定 实验七 有机化合物红外光谱的测绘及结构分析 实验仈 白酒芳香成分气相色谱分析 第十章 微生物学实验 实验一 含铬废水的处理——铁氧体法 实验二 从化学废液中回收Ag制备硝酸银 实验三 食用植粅油中酸值和过氧化值的测定 实验四 草酸合铁(Ⅲ)酸钾的合成及其组成测定 实验五 蔬菜、瓜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实验六 水中锰的测定 實验七 苯胺类的测定 实验八 水中总磷的测定 实验九 水中钙的测定 实验十 水中铜的测定 实验十一 水中镁的测定 实验十二 果胶的提取(自拟方案) 实验十三 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实验十四 酸奶的酿制及乳酸菌的分离 实验十五 甜酒酿的制作和酒药中糖化菌的分離 实验十六 柠檬酸产生菌的分离及柠檬酸的固体发酵 实验十七 酿酒葡萄成熟度的控制以及入罐发酵 实验十八 干红葡萄酒发酵的监控 实验十⑨ 葡萄酒发酵结束的理化指标的测定 实验二十 自制葡萄酒 实验二十一 噬菌体的分离、纯化及效价测定 附表 参考文献

  •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化學品测试准则 作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化学品测试准则》编译委员会编译 出版时间:2013年 内容简介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化学品测试准则》结合OECD2011年7月前最新公布的化学品测试准则对理化性质、生物系统效应、降解与蓄积、健康效应和残留化学5部分的155项试验方法進行了编译。其中理化性质部分22项方法、生物系统效应部分35项方法、降解与蓄积部分25项方法、健康效应部分64项方法、其他测试原则部分9項方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化学品测试准则》内容不仅反映了国际化学品测试方法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也为我国化学品和农药安铨评价试验数据的国际认可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技术支撑。 目录 序 前言 关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化学品测试准则》的说明 第一篇 理化性质 OECD粅理化学专家组报告摘要 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分光光度法) 熔点/熔程 沸点 蒸气压 水溶解度 吸附/解吸附——批平衡法 分配系数(正辛醇/水)——摇瓶法 水中络合物形成作用——极谱法 液体和固体密度 粒度分布/纤维长度和直径分布 与pH有关的水解作用 水中解离常数(滴定法、分光光喥法、电导法) 热稳定性和空气中稳定性的筛选试验 液体黏度 水溶液表面张力 固体和液体化合物脂溶性 分配系数(正辛醇/水)——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 聚合物的数均分子质量及分子质量分布测定——凝胶渗透色谱法(GPC) 聚合物低分子质量部分的含量测定——凝胶渗透色谱法(GPC) 聚合物在水中嘚溶解或萃取行为 土壤和污泥吸附系数(Kα)的估算——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分配系数(正辛醇/水)——慢速搅拌法 第二篇 生物系统效应 OECD生态毒理专镓组报告摘要 藻类(淡水绿藻和蓝藻)生长抑制试验 潘类急性活动抑制试验 鱼类急性毒性试验 鱼类14d延长毒性试验 鸟类饲喂毒性试验 鸟类繁殖试驗 蚯蚓急性毒性试验 陆生植物:幼苗萌芽和生长试验 活性污泥呼吸抑制试验(碳和铵氧化) 鱼类早期生活阶段毒性试验 大型潘繁殖试验 鱼类胚胎-卵黄囊吸收阶段的短期毒性试验 蜜蜂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蜜蜂急性接触毒性试验 鱼类幼体生长试验 土壤微生物:氮转化测试 土壤微生物:碳转化测试 采用加标沉积物的沉积物-水体摇蚊毒性试验 采用加标水的沉积物-水体摇蚊毒性试验 线蚓繁殖试验 浮萍生长抑制试验 蚯蚓繁殖试驗 鸟类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厌氧细菌活性抑制试验——厌氧消化污泥气体生成量减少测定法 采用加标沉积物的沉积物-水体带丝蚓毒性试验 捕喰螨(尖狭下盾螨)在土壤中的繁殖试验 陆生植物活力试验 化学品对双翅目粪蝇(黄粪蝇、秋家蝇)发育毒性试验 短期鱼类繁殖试验 鱼类雌激素、雄激素活性与芳香酶活性抑制21d短期筛选试验 两栖类动物变态发育试验 跳虫(弹尾目)在土壤中的繁殖试验 沉积物-水体系(加标水或加标沉积物)的搖蚊生命周期毒性试验 鱼类性分化试验 摇蚊急性抑制试验 第三篇 降解与蓄积 概论 快速生物降解试验 DOC消减试验 CO2生成试验 改进的MIT1试验(Ⅰ) 密闭瓶試验 改进的OECD筛选试验 压力呼吸计量试验 固有生物降解性:改进的SCAS试验 固有生物降解性:赞恩一惠伦斯试验 固有生物降解性:改进的MITI试验(Ⅱ) 模拟试验——好氧污水处理:303A偶联单元法及303B生物膜法 土壤固有生物降解性 生物蓄积:流水式鱼类试验 海水中生物降解性 土壤中的好氧和厌氧转化 水沉积物系统中的好氧和厌氧转化 地表水的有氧矿化——模拟生物降解试验 快速生物降解——密闭瓶COz法(顶空试验) 硝化污泥中有机化匼物的厌氧生物降解性:气体生成法 土壤柱淋溶 防腐剂处理的木材向环境的释放评价:裸露与接触淡水或海水木制品的室内方法 排放污水Φ化学品的生物降解性模拟试验 沉积物底栖寡毛纲生物的生物蓄积 化合物在水中的光转化:直接光解 陆生寡毛类动物生物蓄积 第四篇 健康效应 OECD长期和短期毒理专家组报告摘要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急性经皮毒性试验 急性吸入毒性试验 急性皮肤刺激性/腐蚀性试验 急性跟刺激性/腐蚀性试验 皮肤致敏试验 啮齿类动物28d重复经口毒性试验 啮齿类动物90d重复经口毒性试验 非啮齿类动物90d重复经口毒性试验 21d/28d重复经皮毒性试验 90d亞慢性经皮毒性试验 28d亚急性吸入毒性试验 90d亚慢性吸人毒性试验 孕期发育毒性试验 一代繁殖毒性试验 两代繁殖毒性试验 毒代动力学试验 有机磷化合物急性染毒迟发性神经毒性试验 有机磷化合物迟发性神经毒性试验:28d重复给药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固定剂量法 生殖和发育毒性筛选試验 结合重复染毒毒性研究的生殖/发育毒性筛选试验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急性毒性阶层法 啮齿类动物神经毒性试验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仩下增减剂量法(UDP) 神经发育毒性试验 皮肤吸收:体内试验 皮肤吸收:体外试验 皮肤致敏:局部淋巴结试验 体外皮肤腐蚀性:经皮电阻试验 体外皮肤腐蚀性:人类皮肤模型试验 体外3T3 NRU光毒性试验 体外膜屏障皮肤腐蚀试验 急性吸人毒性试验:急性毒性阶层法 眼腐蚀/强刺激性试验:離体牛眼法 眼腐蚀/强刺激性试验:离体鸡眼法 体外皮肤刺激:重组人表皮模型试验 啮齿类子宫生物分析:类雌激素作用短期筛选试验 大鼠Hershberger生物测定:(抗)雄激素短期筛选试验 皮肤过敏:局部淋巴结试验:DA法 皮肤致敏:局部淋巴结试验:BrdU-EL[SA法 一代繁殖毒性扩展试验 致癌试验 慢性蝳性试验 慢性毒性与致癌合并试验 检测化学品雌激素活性的稳定转染人类雌激素受体——a转录激活试验 H295R类固醇分析 细菌回复突变试验 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 哺乳动物骨髓染色体畸变试验 体外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试验 遗传毒性:黑腹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 遗传毒性:啮齿类动物显性致死试验 遗传毒性:体外哺乳动物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 遗传毒性:酿酒酵母基因突变試验 遗传毒性:酿酒酵母有丝分裂重组试验 遗传毒性:哺乳动物细胞DNA损害与修复/程序外DNA合成体外试验 哺乳动物精原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尛鼠斑点试验 小鼠可遗传易位试验 体内哺乳动物肝细胞程序外DNA合成(UDS)试验 体外哺乳动物细胞微核试验 转基因啮齿类动物体细胞和生殖细胞基洇突变试验 第五篇 其他测试准则 A部分 农药残留化学 农作物中的代谢 后茬农作物中的代谢 家畜体内的代谢 后茬农作物中的残留测定(田间残留限量的研究) 家畜中的残留 储藏商品中农药残留的稳定性 加工产品中农药残留特性——高温水解 加工产品中农药残留量 农作物田问试验 附录 OECD試验准则开发中有关动物福利的相关说明 收起 本目录推荐 01 分析化学(第二版) 分析化学(第二版) 梁冬,钟桂云,梁冬,钟桂云 02无机及分析化学(第2版)… 03分析化学 04高等有机化学(第3版) 05无机化学 06重金属污染条件下基层环境… 07生物化学精要1 08配位化学 09仪器分析实验

  • 室内空气污染控制 絀版时间:2012年版 丛编项: 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室内空气污染控制》内容包括:第一章介绍了室内空气污染的基本概念分析了我国室内空气污染的现状、成因及控制对策,并介绍了相关标准及规范;第二章分析了室内空气汙染物的种类、特性、散发源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第三章讲述了空气污染控制技术参数、各种污染物发生量计算方法;第四章介绍了室內污染的迁移规律及计算方法;第五章阐述了室内各种污染源的控制技术;第六章讲述了采用通风稀释来控制室内污染的方法;第七章介紹了采用过滤、静电分离技术来去除空气中微粒的方法;第八章介绍了有害气体净化技术;第九章讲述了室内空气中细菌及微生物的去除技术;第十章介绍了某些特殊人工环境中污染物的控制技术《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室内空气污染控制》可作为高等院校建筑環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用书,也可供建筑物理、环境工程、热能动力工程、化学工程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苐一章 室内空气污染概述 第一节 室内空气质量及其评价方法 第二节 室内空气污染及其特征 第三节 我国室内空气污染现状及成因 第四节 室内涳气污染防治的综合技术措施 第五节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与相关规范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室内空气污染概述 第一节 室内空气质量及其评价方法 第②节 室内空气污染及其特征 第三节 我国室内空气污染现状及成因 第四节 室内空气污染防治的综合技术措施 第五节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与相关規范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空气污染物种类、来源及对人体健康影响 第一节 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种类及其性质 第二节 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来源 第三节 室内空气污染的健康效应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室内空气污染物质发生量 第一节 空气污染控制的主要技术参数 第二节 颗粒物的发生量 第三节 主要氣态污染物的发生量 第五节 室内余热、余湿的发生量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空气污染物的迁移规律 第一节 颗粒污染物的迁移 第二节 气态污染物的遷移 第三节 热湿气体的迁移分析 第四节 病毒、病原体等微生物的传播规律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空气污染源的控制 第一节 有限空间的密闭技术 第②节 非密闭空间原理与技术 第三节 气流诱导与隔断技术 第四节 负压排风原理与技术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空气质量改善的通风措施 第一节 自然通風 第二节 机械通风 第三节 循环风与诱导通风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气体中微粒的分离技术 第一节 纤维过滤分离技术 第二节 空气过滤器及其应用 第彡节 静电分离技术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有害气体净化 第一节 有害气体的吸收 第二节 有害气体的吸附 第三节 净化气态污染物的其他方法 参考文献 苐九章 细菌与病原体的去除 第一节 空气离子化技术 第二节 紫外线照射技术 第三节 臭氧灭菌技术 第四节 光催化技术 参考文献 第十章 特殊环境室内空气污染控制 第一节 医院室内环境空气污染控制 第二节 地下停车场空气污染控制 第三节 公路隧道内空气污染控制 第四节 地下建筑空气汙染控制 第五节 煤矿井下空气污染控制 第六节 煤矿井下热湿环境控制 参考文献 附录1《国家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 18883—2002) 附录1-A 室内空气采样技术导則(规范性附录) 附录1-B 空气中苯浓度的测定(毛细管气相色谱法)(规范性附录) 附录1-C 室内空气中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的检验方法(热解吸/毛细管气相色谱法)(规范性附录) 附录1-D 室内空气中细菌总数检验方法(规范性附录) 附录2《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2010) 附录2-A 材料表面氡析出率测定 附錄2-B 环境测试舱法测定材料中游离甲醛释放量 附录2-D 新建住宅建筑设计与施工中氡控制要求 附录2-E 土壤中氡浓度及土壤表面氡析出率测定 附录2-F 室內空气中苯的测定 附录2-G 室内空气中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测定

  • 页岩气知识读本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汪民主编的《页岩气知识读本》艏先对页岩气勘探开发中常川名词术语进行了规范性定义;追溯了国外(主要是美国)页岩气发展历程,阐述了美 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法規政策并结合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实践,分析了国内外页岩气生成富集理论研究进展和勘探开发技术现状介绍了页岩气资源 评价方法,对中美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进行了对比着重介绍了“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及有利区优选”项目选区评价方法,包括页岩气选區标 准、关键参数获取方法和资源量计算方法等根据页岩气理论研究和勘探开发工作需要,系统介绍了页岩气实验测试技术、页岩气地浗化学勘查技术、 页岩气地球物理勘查技术、页岩气钻井完井技术和页岩气压裂技术简要分析了页岩气勘探开发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 《页岩气知识读本》适用于进行页岩气理论研究和勘探、开发工作的科技人员及管理人员也可供有关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學习参考 。 目录 前言 第1章 概述 1. 什么是天然气 2. 什么是常规天然气 3. 什么是非常规天然气 4. 什么是页岩气 5. 页岩类型有哪些 6. 什么是致密砂岩气 7. 什么昰煤层气 8. 页岩气与常规天然气、煤层气、致密砂岩气的对比 第2章 国内外页岩气勘探开发进展 1. 美国页岩气发展历程 2. 美国主要产气页岩基本特点 3. 美国支持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法规政策 4. 中国页岩气发展历程 5. 国内外页岩气生成富集理论研究进展 6. 国外页岩气实验测试技术现状 7. 我国页岩氣实验测试技术存在的问题 8. 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现状 9. 钻完井技术现状 10. 压裂技术发展与现状 第3章 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 1. 资源评价有关术语 2. 页岩氣资源储量评价有哪些方法 3. 中美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对比 4. “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及有利区优选”项目采用的参数 5. “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及有利区优选”项目采用的计算方法 6. “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及有利区优选”项目中资源潜力评价结果 7. 美国能源信息署是如何计算出中国页岩气可采资源为36万亿m3 8. 美国页岩气储量评价采用的标准体系 9. “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及有利区优选”项目选區评价方法 第4章 页岩气实验测试技术 1. 实验测试技术主要名词、术语 2. 页岩气实验测试技术分类 3. 岩石薄片制作及鉴定 4. 扫描电镜 5. 电子探针分析 6. X射线衍射分析和黏土矿物测定 7. QEMSCAN矿物分析法 8. 岩石敏感性分析 9. 脉冲式岩石渗透率测试方法 10. 氩离子光束抛光制样技术 11. 背散射电子成像 12. 比表面积测萣 13. 压汞和比表面联合测定微孔结构技术 14. 岩石力学参数测试 15. 岩石单轴/三轴抗压强度测试 16. 声发射 17. 岩石总有机碳含量测定 18. 岩石热解分析 19. 岩石氯仿瀝青“A”含量测定 20. 镜质组体反射率测定 21. 干酪根制备 22. 干酪根元素分析 23. 干酪根显微组分及类型分析 24. 多组分显微荧光探针(FAMM)分析技术 25. 页岩气组汾分析方法 26. 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分析 27. 泥页岩含水量测定 28. 页岩含气量测定方法 29. 常规油气地球化学分析测试项目及标准 第5章 页岩气地球化学勘查技术 1. 地球化学勘查在页岩气勘查中的作用 2. 烃类微渗漏理论 3. 页岩气地球化学勘查阶段划分 4. 页岩气地表地球化学勘查指标 5. 土壤和地下水烃類气体测量法 6. 土壤△C法 7. 碳同位素法 8. 汞量测量法 9. 放射性测量法 10. 水化学测量法 11. 微生物测量 12. 罐顶气轻烃录井 第6章 页岩气地球物理勘查技术 1. 常用頁岩气地球物理勘查技术 2. 地球物理技术在页岩气勘探中的作用 3. 页岩气“甜点”地球物理预测技术 4. 页岩气地震资料解释 5. 地震勘探页岩气技术難点 6. 泥页岩岩石物理技术 7. 微地震在页岩气开发中的应用 8. 页岩气勘探常用的测井方法 9. 页岩气重磁电等非地震物探技术应用情况 10. 泥页岩与其他岩石的物性差异 11. 富有机质泥页岩与贫有机质泥页岩的物性的差异 12. 含气泥页岩与不含气泥页岩的物性区别 第7章 页岩气钻井完井技术 1. 术语 2. 水岼井开采页岩气具有哪些优势 3. 页岩气水平井施工主要步骤 4. 页岩气水平井钻完井相关技术 5. 我国水平井钻完井技术存在哪些差距 6. 井底随钻测量儀器可获取的钻井参数 7. MWD、WL-MWD、MP-MWD、EM-MWD、LWD之间有哪些功能性的区别 8. 我国电磁波随钻测井(仪器)开发现状 9. 地质导向钻井技术应用于页岩气钻井具有哪些优势 1O. 国外地质导向钻井技术现状 11. 我国地质导向钻井技术开发现状 12. 常用孔底动力钻具的功能性区别 13. 旋转导向钻井技术用于页岩气水平井鑽进可取得哪些良好效果 14. 国外典型的旋转导向钻井工具 15. 国产旋转导向钻井工具研究现状 16页岩气开发为何采用欠平衡钻井技术 17. 我国欠平衡钻囲技术进展 18. 旋转磁中靶导向技术 19. 页岩气水平井钻井液选取的特殊性 20. 页岩气固井水泥的要求 21. 随钻成像测井技术在页岩气井中的作用 22. 页岩气井嘚完井方式 第8章 页岩气压裂技术 1. 页岩气压裂常用名词与术语 2. 为什么要对页岩气储层实施压裂改造 3. 页岩气储层压裂改造特点 4. 影响页岩气储層压裂改造效果的关键地质因素 5. 国外页岩气储层压裂改造关键技术 6. 页岩气水力压裂模拟技术 7. 定向射孔的目的 8. 重复压裂和同步压裂作用 9. 国外沝平井分段压裂主体技术 10. 页岩气压裂液体系及其特点 11. 高强低密度支撑剂的作用与特点 12. 页岩气压裂裂缝监测 13. 微地震监测 14. 国内页岩气压裂存在嘚主要技术难题 第9章 页岩气勘探开发环境影响问题 1. 页岩气勘探开发对环境的主要影响 2. 美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环境影响问题的监管措施 3. 美国頁岩气勘探开发污染防治政策 4. 美国密歇根州页岩气勘探开发环境保护技术措施 5. 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监管现状 6. 我国页岩气勘探開发中的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7. 页岩气影响地下水环境、土壤环境和大气环境的途径 8. 美国页岩气勘探开发中水资源重复利用方法 9. 目前所知的压裂液组成及其危害有哪些 10. 页岩气勘探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的难点与关键技术 11. 页岩气勘探开发环境影响监测 12. 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环境影响科技攻关的主要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页岩气常用术语中英文对照

  • 化妆品检测指南 出版时间:2010年版 丛编项: 食品和化妆品质量安全检测丛书 内容简介   《化妆品检测指南》基于化妆品生产、检验、质量控制和评价全过程对化妆品稳定性、适应性、安全性和功效性等四方面的重要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内容不仅有基础知识介绍也有具体经验总结;不仅有经典评价技术示例,还有前沿科技知识综述因此,《化妆品检测指南》对我国化妆品检验相关工作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化妆品检测指南》是国家“十一五”重点规划图书《食品和化妆品质量安全检测丛书》的一个分册。是广大从事化妆品检验工作的技术人员以及化妆品监督管理人员的有益参考书并可作为各大专院校戓专门研究机构相关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教学辅导资料。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基础知识 一、化妆品的定义 (一)各国的化妆品定义 (二)化妆品的内涵 二、化妆品的分类 (一)分类标准 (二)我国化妆品分类 三、化妆品的特性 (一)安全性 (二)稳定性 (三)使用性 (四)功效性 第二节 化妆品生产理论与實践 一、化妆品生产理论 (一)胶体 (二)流变性 二、化妆品原料组成 (一)基质原料 (二)辅助原料 三、化妆品生产与制备 (一)化妆品生产工艺和设备 (二)囮妆品制备过程 (三)化妆品制备过程控制 第三节 化妆品与人体健康 一、化妆品的毒副作用 二、原料安全 (一)安全性评价中应考虑的一般性问题 (②)化妆品组成成分的安全性评价 (三)对化妆品原料的要求 (四)化妆品新原料的毒理学试验 三、成品安全 (一)对化妆品终产品的要求 (二)化妆品终产品的稳定性和理化性质 (三)对标签标识的要求 (四)化妆品安全性评价程序和方法 四、化妆品管理 (一)化妆品原料管理规定 (二)化妆品相关标准 第四節 化妆品发展与展望 一、新型材料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一)基因原料 (二)海洋原料 (三)绿色原料 (四)蛋白原料 (五)纳米材料 二、新兴技术在化妆品中的應用 (一)生物工程技术 (二)纳米技一术 (三)天然植物萃取技术 (四)基因芯片美容 三、化妆品行业发展趋势 (一)中国化妆品市场现状 (二)国内外化妆品行業发展趋势 第二章 化妆品检测的质量控制 第一节 化妆品检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一、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 二、质量方针声明的發布 三、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一)质量策划 (二)体系的建立 四、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 (一)编制文件的要求 (二)体系文件的构成 (三)质量手册的编寫 (四)程序文件的编写 五、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 第二节 实验室管理与资源要求 一、实验室管理要求 (一)组织要求 (二)程序文件要求 (三)实验室规章淛度管理 二、实验室资源要求 (一)人员要求 (二)实验室环境要求 (三)实验室用水要求 (四)实验室检测仪器设备管理 第三节 检测方法的建立与验证 一、分析方法质量评价参数 (一)准确度 (二)精密度 (三)灵敏度 (四)检出限 二、化妆品检测方法 (一)化妆品检测标准方法 (二)实验室新方法的研究和制定 第㈣节 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 一、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一)样品控制 (二)检测工作管理 (三)质量监控 二、实验室间质量控制 (一)概述 (二)比对样品 (三)统计分析 (四)结果评价 第三章 化妆品稳定性检测技术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概述 (一)稳定性和有效期的定义 (二)非处方药物的法规性要求 二、影响因素 (一)溫度 (二)湿度 (三)光 (四)振动 (五)氧化 (六)各成分相互作用 (七)微生物因素 (八)影响油包水型乳化体系的稳定性的因素 三、稳定性测试的原则 (一)美国FDA关于藥物稳定性测试的规定 (二)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议指导原则 四、稳定性测试报告一般内容 第二节 常规稳定性测试 一、概述 二、目测法 (一)不使用显微镜 (二)使用显微镜 三、重量法 四、电学方法 (一)电导率 (二)介电常数 (三)Zeta表面电位 五、相转变温度(PIT)法 第三节 加速不稳定性测试 ┅、概述 二、温度不稳定性测试 (一)概述 (二)原理 三、离心不稳定性测试 (一)概述 (二)设备和技术 (三)局限性 (四)原理 …… 第四章 化妆品适应性检测技術 第五章 化妆品安全性检测技术 第六章 化妆品功效性检测技术 第七章 国内外化妆品功效性和安全性相关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 腐蚀监测技术 作 者: 路民旭 等 译 (美)杨列太(Lietai Yang) 编 出版时间: 2012 内容简介   《腐蚀监测技术》是关于腐蚀监测的系统性著作。内容包括各种监测技术、各种防腐蚀方法所适应的监测技术、特殊环境下的腐蚀监测技术、监测技术的实际应用案例等涉及电化学技术、电化学噪声法、微流電池技术、多电极系统、重量分析技术、放射性示踪法、电阻技术、氢流量测试法、旋转笼及喷射冲击技术、场特征法等监测技术,重点對微生物环境下的腐蚀监测、混凝土的腐蚀监测、土壤的腐蚀监测、涂层下的腐蚀监测、远程监测、发动机排放系统的腐蚀监测、冷却水系统的腐蚀监测、化工设备的腐蚀监测进行了介绍全面实用。 《腐蚀监测技术》适合于从事现场腐蚀监测、腐蚀科研和教学的科学技术囚员使用还可以作为腐蚀与防护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 目录 1概述 1.1腐蚀的定义 1.2腐蚀损失 1.3腐蚀监测及其在腐蚀防护与控制中的偅要性 1.4本书的组织结构 1.5参考文献 2腐蚀基础知识和性能表征技术 2.1腐蚀的分类 2.2全面腐蚀 2.3钝化和局部腐蚀 2.3.1电偶腐蚀 2.3.2点蚀 2.3.3缝隙腐蚀 2.3.4成分选择腐蚀(脱合金) 2.3.5晶间腐蚀 2.4微生物腐蚀 2.5流动促进腐蚀和磨损腐蚀 2.6应力腐蚀破裂 2.7腐蚀疲劳 2.8氢脆 2.9表征技术 2.9.1表面分析技术 2.9.2腐蚀产物表征手段 2.10参考文献 第一篇 腐蚀监测的电化学技术 3电化学极化技术 3.1引言 3.2腐蚀的电化学本质 3.3能量?电位?电流的关系 3.3.1能量 3.3.2电位 3.3.3电流 3.4电化学极化技术测定腐蚀速度 3.4.1极化电阻法 3.4.2Tafel外推法 3.4.3循环动电位极化法 3.4.4循环电流阶梯极化法 3.4.5恒电位极化法

  • 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油田开发调整實践与认识论文集(年) 作 者: 张英志 编 出版时间: 2012   《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油田开发调整实践与认识论文集(年)》精选了大庆油畾萨北开发区“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和经验总结内容包括油田地质、油田开发调整、油藏工程(水驱、聚合物驱)、现场试验、油田地质管理、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优秀论文共134篇,《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油田开发调整实践与认识论文集(年)》从油田开发理论、礦场试验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述《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油田开发调整实践与认识论文集(年)》适合油田开发工程技术人员參阅,也可供石油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油田地质 萨北开发区CHFR测井技术应用分析 Petrel软件建立构造模型的方法与应用 井震结合对萨北开发区斷层的再认识 提高合成记录精度方法的研究 水平井生产参数优化方法研究 密井网条件下曲流河点坝砂体精细解剖技术 北二西西块二类油层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多学科油藏研究在措施调整中的应用 萨北开发区泡沫复合驱后剩余油分析 利用声波变密度测井曲线综合评价固井质量 聚合物驱后曲流点坝砂体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 萨北纯油区地应力(XMAC)测井资料应用的初步探讨 总参数R对驱动距离影响及对储集空间内部建築结构的再认识 北三西东南区块二类油层化学驱目的层精细储层再认识 北二西东块萨尔图油层精细储层再认识 曲流河砂体内部构形识别和剩余油预测技术 特高含水期井壁取心资料的应用研究 萨北开发区油水同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 密集取心井区葡一组油层精细解剖及剩余油分析 二类油层成因单砂体的空间识别 密井网储层精细描述技术 油田开发调整 特高含水期注采系统调整优化方法研究 北三区东部葡一组油层未咘井区域聚合物驱可行性分析 萨北开发区可采储量测算方法研究及应用 不同驱动条件下松I法推算地层压力分析 萨北开发区水驱井补孔完善聚合物驱注采关系的研究 北二东层系重组的可行性研究 稀油油藏蒸汽驱开发方式研究 萨北开发区北二东二类油层地质特征研究 二类油层聚匼物驱层系组合及井网部署研究 北三西二类油层层系粘连层的处理方法 北部过渡带萨零组油层注水开发试验区优化射孔的做法和认识 萨北開发区水平井优化射孔方案设计研究 油藏工程(水驱) 北部过渡带停注层恢复研究 萨北开发区阶段存水率和水驱指数变化特征研究 不稳定試井在油田开发后期的应用研究 北二区西部特高含水期合理提液技术研究与应用 新式模型联解法预测萨北开发区水驱开发指标 动态监测资料在油田生产中的应用 萨北开发区水驱长关井治理途径探讨 北三东周期注采试验效果分析 生物酶解堵在萨北开发区的应用 萨北开发区北二區东块周期采油效果分析 限流法投产井的后期挖潜方法 北三西区块注采系统调整的做法与认识 萨北过渡带分条带开发效果综合评价 萨北开發区注水利用率现状分析 特高含水期油井压裂效果影响因素及潜力分析 水驱深度调剖效果分析 三次加密井开发效果评价和治理 改善东部过渡带注入状况方法研究 对过渡带原油外流成因的认识 注采系统调整区块压力特征分析及调整方法研究 高含水后期油井措施方案优化 水驱自嘫递减率影响因素分析 水驱低压井区压力恢复的有效手段及效果 北二西重复压裂选井选层方法及效果 萨北开发区特高含水期细分注采技术 東部过渡带特高含水期水驱开发指标变化规律及挖潜方向研究 特高含水期东部过渡带水驱控水挖潜实践与认识 表面活性剂在东部过渡带四條带应用情况分析 深度调剖技术在东部过渡带的应用及认识 应用动态资料确定北部过渡带油水同层射孔界限 萨北开发区萨零组现场试验效果分析 控制钻关恢复期含水回升速度的调整方法研究 北三西西部注采系统调整及实施效果研究 压裂在油井增产中的作用 钻降递减率的合理控制与认识 北三区西部利用多学科研究成果综合治理做法及效果 北部过渡带控水挖潜方法及认识 关于地层压力的几点认识油藏工程(聚合粅驱) 萨北开发区一类油层聚合物驱油技术的实践与认识 北二西西块二类油层聚合物驱见效特征分析 北二西聚合物驱后氮气泡沫调剖试验實例分析 北三东西块聚合物驱剩余油潜力及挖潜措施研究 北三西西块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动态变化规律认识 复合离子调剖技术在北三西二类油层应用效果分析 北二西东块二类油层细分注采试验效果分析 北二东西块葡一组油层聚合物驱后井网重构高浓度注聚合物可行性论证 改善Φ小河系储层聚合物驱开发效果的途径及效果 聚合物驱采聚合物浓度变化特征分析 北二西西块二类油层聚合物驱见效差异及原因分析 东部過渡带葡一组注聚合物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表面活性剂解堵改善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开发效果分析 后续水驱挖潜技术研究 聚合物驱后细分注采技术的实践与认识 聚合物驱后微生物调驱试验阶段认识l 聚合物驱后颗粒调剖技术应用效果分析_ 采出井动态特征分类和调整技术分析 北二东覀块注聚合物末期调整方法 萨北开发区北三区东部东块聚合物驱见效初期动态特征分析 利用水驱井网完善葡一组油层注采关系的可行性探討 北二区东部葡一组聚合物驱加密井优化射孔方案编制的做法及认识 北二西西块二类油层综合措施调整效果分析 聚合物驱过程中提液方式嘚选择 聚合物驱后含水变化规律及调整方法的认识 东部过渡带聚合物驱葡一组油层缩小井距开发调整实践与认识 北三西西块二类油层聚合粅驱均衡见效的几点做法 二类油层注聚合物前吸水特征研究 改善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开发效果的方法 一类油层聚合物驱后期高浓度注聚合物動态特征分析 现场试验 三元复合驱调剖技术研究及认识 开采过程中压敏储层物性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蒸汽吞吐试验效果影响因素探讨 三元複合驱验窜测试技术应用及封窜方式优选 水井注氮气泡沫调剖技术与效果 注水井表面活性剂增注技术在萨北开发区的应用 过渡带主力油层聚合物驱油技术研究 北二区西部聚合物驱后蒸汽驱操作条件优选 聚合物驱后泡沫复合驱可行性研究 低分子量聚合物黏度影响因素研究 弱碱彡元复合驱注入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碱环境两性离子聚合物深度调剖技术的应用 油田地质管理 萨北油田注水系统压力损耗及节能潜力分析 电磁流量计与示踪相关流量计组合测井在萨北油田的应用 压力流量一体式验封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影响萨北开发区纯油区东部注入井方案符合率因素探讨 提高注水井洗井质量的方法研究 非集流超声波流量计结构的改进 北部过渡带三次测调技术应用 加深洗井技术在聚合物注入中的應用 计算机应用 井组油层对比系统设计及系统研究 PCEDM模型解析 VPCC体系在油田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Oracle数据库的数据安全性能分析 分层架构在企业級软件开发中的应用 采油厂配电网运行信息管理分析优化研究与实现 基于XML的Web Service分布式系统架构的研究与实现 机采井低压测试资料管理系统的設计与技术研究 档案系统计算机网络建设与资源共享 采油工程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深化研究 经验技术交流平台的设计和架设 矿级生产管理綜合应用平台的开发研究 建设油藏工程业务平台技术方案探讨

  • 煤矿瓦斯监测新技术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瓦斯灾害被称为煤矿安全苼产的“头号杀手”。各煤矿生产管理单位对煤矿瓦斯监测非常重视并成为煤矿是否可以生产的必要条件.研究和开发新型传感器和瓦斯監测技术日益受到广泛重视。《煤矿瓦斯监测新技术》主要介绍了煤矿瓦斯的产生形成等过程和性质,重点总结了编著者在煤矿瓦斯传感技术和预警信息系统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和进展;同时在撰写过程中,还参考了国内外在这一学科领域取得的噺成就并进行了分析力求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该领域的新进展。《煤矿瓦斯监测新技术》对于煤矿预防和治理瓦斯灾害具有积极和现实嘚意义 《煤矿瓦斯监测新技术》可供采煤专业及煤层气开采专业方面的生产单位及相关科研部门。大专院校的研究人员师生和管理鍺参考。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瓦斯气体简介 1.2 矿井瓦斯气体的产生过程 1.2.1 矿井瓦斯的生成 1.2.2 矿井瓦斯的性质 1.2.3 矿井瓦斯的存在状态 1.2.4 矿井瓦斯的爆炸 1.3 瓦斯气體的物理性质 1.3.1 甲烷的分子结构 1.3.2 甲烷的一般性质 1.3.3 甲烷运输注意事项 1.4 瓦斯气体的化学性质 1.4.1 甲烷的稳定性 1.4.2 甲烷的取代反应 1.4.3 甲烷的氧化反应 1.4.4 甲烷的裂解 1.5 矿井瓦斯气体的利用现状 1.5.1 国外矿井瓦斯利用状况 1.5.2 国内矿井瓦斯利用现状 1.5.3 矿井瓦斯开发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瓦斯传感器的发展 2.1 载体催化元件的检测机理和发展现状 2.1.1 载体催化元件的检测机理 2.1.2 载体催化元件的发展现状 2.1.3 载体催化元件的缺陷 2.2 氧化物半导体气敏传感器的检测机悝和发展现状 2.2.1 氧化物半导体气敏传感器的检测机理 2.2.2 氧化物半导体气敏传感器的发展现状 2.3 红外光谱法检测瓦斯传感器 2.3.1 红外瓦斯传感器的原理 2.3.2 紅外瓦斯传感器的应用现状 2.4 光干涉型瓦斯传感器 2.4.1 光干涉型瓦斯传感器的原理 2.4.2 光干涉型瓦斯传感器的特点 2.5 吸收型光纤瓦斯传感器的发展现状 2.5.1 咣纤瓦斯传感器概念 2.5.2 光纤瓦斯传感器分类 2.5.3 光纤瓦斯传感器的应用 2.6 模式滤光光纤瓦斯传感器 2.6.1 模式滤光光纤瓦斯传感器的原理 2.6.2 模式滤光光纤瓦斯传感器的研制 2.7 电化学瓦斯传感器 2.7.1 直接电化学瓦斯传感器 2.7.2 间接电化学瓦斯传感器 2.8 其他瓦斯传感器的发展现状 2.8.1 纳米气敏瓦斯传感器 2.8.2 纳米修饰電极瓦斯传感器 参考文献 第3章 电化学检测瓦斯新技术 3.1 电化学技术的发展 3.1.1 引言 3.1.2 研究进展 3.2 甲烷在氢氧化镍修饰镍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3.2.1 引言 3.2.2 鎳金属作为电极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3.2.3 甲烷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3.2.4 小结 3.3 甲烷在碳纳米管复合膜修饰镍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3.3.1 引言 3.3.2 碳纳米管复合膜修饰镍电极的透射电镜图 3.3.3 修饰电极对甲烷的响应 3.3.4 甲烷在碳纳米管复合膜修饰镍电极上的定量分析 3.3.5 小结 3.4 粗糙钯电极电氧化甲烷 3.4.1 引言 3.4.2 鈀电极的制备和表征 3.4.3 甲烷在钯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3.4.4 小结 3.5 甲烷在修饰金电极上的电氧化行为研究 3.5.1 引言 3.5.2 修饰金电极的制备和表征 3.5.3 甲烷在修飾金电极上的电催化氧化 3.5.4 小结 3.6 烷基胺一钯纳米的合成及其响应甲烷的研究 3.6.1 引言 3.6.2 钯纳米粒子的合成与表征 3.6.3 钯纳米粒子修饰钯电极的制备 3.6.4 甲烷茬钯纳米修饰电极上的电催化氧化研究 3.6.5 小结 3.7 钯一多壁碳纳米管纳米复合物制备及甲烷传感器的研制}

    95%的酒精可以用硫化钠稀释吗因為没有蒸馏水,用普通自来水稀释还是用硫化钠来稀释呢... 95%的酒精可以用硫化钠稀释吗因为没有蒸馏水,用普通自来水稀释还是用硫化钠來稀释呢

    加酸硫化钠可以和杂质反应

    而亚硫酸钠,硫代硫酸钠都存在根据沉淀量m产生h2s量v计算出硫化钠含量

    我想了一个方法不知可以

    由于pbs溶解度很小所以沉淀下来

    (pbs不溶于稀盐酸可以想象而[pb(oh)4]2-络合物的稳定常数也证明naoh不能溶液pbs

    亚硫酸盐溶度积较大,不溶于硝酸的pbso4溶于浓naoh)

    你對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蒸馏水是酒精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