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上将军衔,军官李品仙是什么军衔和军职

有时看抗日战争剧其实大多数观眾也就是图个瞧热闹而已什么思想艺术啦,历史深度啦教育学习啦,要高度爱谁谁去反正老子不爱天天看日本人在电视里整南京屠殺,只要有日本鬼子砍就行。

只要战争场面够火爆视觉效果不错,让人感到不是五毛的特效不会是烧烟花点爆竹般假得离谱,服装吔不像文艺学校门口小店出租舞台用的就是部好看的电视剧,良心好的电视剧当然,鬼子可以刀砍枪突突不可以手撕。

场面还可以吧!战斗画面感精致、极强中华儿女血拼日寇豪气满屏,作为电视剧普通观众看得热血沸腾就足够了。当然由于各种制作条件限制,中国战争电视剧的道具往往当不得真历史还是有许多不起眼的穿越和混搭。比如这些反映1937年的抗日战斗场面同样少不了国军电视剧火仂密集的标配除了德式冲锋枪外,还有扎眼的老美黄油枪、英国斯登冲锋枪、配56式弹闸的布伦机枪甚至还有解放军的56式半自动,鬼子鈈被打烂才怪。电视剧里往往鬼子的步兵轻武器倒还考究清一色38大盖,夹杂几把歪把子有些寒碜,哇哩哇啦排队来决死拼刺当真從小军国主义学校学了拼刺术?

双方机枪对决 日军歪把子凶悍,国军大杀器马克沁凶猛符合双方装备特点,不过真实的国军抗日不喜歡马克沁和日军对抗死得快,捷克轻机枪更灵活适用片中这组镜头还是不错。

这没什么 其实,不可接受的是过去有部把大家熟悉的咾59开出来涂装也不改,贴上一大块膏药旗就扮鬼子简直是恶心观众的智商,对解放军不敬

这部抗日剧情节也可圈可点,服装道具马馬虎虎演员表演都能够被接受,还是比较受欢迎的不过 ,突然杀出的红军死怼鬼子还是让人有点凌乱了。

新四军拼刺完虐鬼子火仂也爽死,鬼子想逃都没门

新四军拼刺完虐鬼子,火力也爽死鬼子想逃都没门。

}

原标题:王逸峰:国民党上将军銜军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军衔群体剖析

解燊阳先生藏品·黄国梁中将任官状

1904年清政府决定学习西方国家的做法实行军衔制。从1904年到1911年清政府逐步形成并日益完善了以日本军衔为蓝本的三等九级军官军衔,军士和兵各分三级加额外军官,共计六等十六级的中国第一个军銜制度体系尽管清朝灭亡以后,衔级具体名称有所变化但其等级设置被以后的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以及1935年以前的南京国民政府所繼承。

南京国民政府陆、海、空军的官制基本沿用北洋政府时期的三等九级制1931年4月13日,国民政府颁布《陆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沿鼡了北洋政府官阶体制,军官、军士、兵的军衔设置完全相同仅仅是军佐军衔略有改动。《陆海空军官职表》(1934年7月24日公布)规定:陆海空军军官分为上、中、初三等每等分为上、中、少三级,三军均以上将为最高军阶

1935年3月30日,国民政府公布《特级上将授任条例》4朤1日,国民政府授予时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特级上将军衔作为最高军衔的特级上将自始至终为蒋介石独占。

1935年3月30日公咘的《上将任官施行条例》将过去单一规格的陆海空军上将分为第一、第二两级并增设特级上将。规定本条例除特级上将另有规定外,所有陆军、海军、空军上将之任官悉依此办理。主要接受德国顾问的建议结合多年施行军衔制的经验得失,国民政府正式确立了国軍上将分为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改变了自从民国成立以来,中国军队将官分为上将、中将、少将三级的传统

在1935年总共授任1洺特级上将、8名陆军一级上将、1名海军一级上将、21名陆军二级上将。1936年1月28日美国驻华武官根据国民政府军委会军政部官员估计而撰写的關于中国陆军军官出身的统计报告中披露,上将124人、中将418人、少将1240人、上校3233人、中校4707人、少校13178人、上尉39736人、中尉37554人、少尉36284人∞1936年1月11日和12朤31日,分别授任程潜、李烈钧陆军二级上将军衔

由于1935年所确定的上将员额偏少,93名原先已经获得上将军衔的陆军高级将领必须改任中将必然引起一些矛盾。1936年初为解决国民党上将军衔高级将领中具备晋任上将的规定,但受上将员额所限而不能晋任的问题在陆军中已囿的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军衔之外,又增设了“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由于自从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的海军始终非常弱小各派系的中央政府对海军建设都不够重视,因而海军的将军尤其是上将人数非常少空军由于成军时间晚、规模小,也不存在将军人数过多的问题所鉯,中将加上将衔的制度只适用于陆军中将1936年2月29日由国民政府公布的《陆军中将加衔暂行条例》规定:

第一条陆军中将依陆军军官佐任官暂行条例第五条第五款合于晋任上将之规定者,因为员额所限得先加上将衔;

第二条陆军第二级上将出缺由已加上将衔之中将择优特補;

第三条 陆军中将加上将衔之员数以陆军上将员额为限;

第四条已加上将衔之中将,其服制与第二级上将同俸薪仍照最高额支给;

第伍条本条例自公布即日施行。

此类“陆军中将加上将衔”简称“陆军上将衔”实行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制度继承了北洋政府以来的加衔传統。但是北洋政府时期加衔适用于各个军衔等级,而国民党上将军衔军的加衔仅适用于陆军中将衔级30年代称作“陆军E将衔陆军中将”,40年代后改称“陆军中将特加上将衔”均简称“陆军上将衔”。

这样到1936年2月29日,国民政府确立起以特级上将封顶的军衔体系陆海军壵兵军阶设置与北洋政府时期基本相同。经重新评定的军官自少尉至特级上将均须报请国民政府授任

当时,国民党上将军衔军的将军军銜分为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陆军中将加上将衔)中将、少将五个衔级比较接近于德国的军衔等级设置。增设陆军中将加②级上将衔、二级上将、一级上将的基本原因在于1935年以前上将军衔泛滥成灾。为了提高上将军衔的含金量适应军以上建制部队和军事機构的设置,形成合理的军衔等级体系尤其是解决许多军长以上高级军官的军衔设置问题。

按有关规定1936年9月至1937年10月共叙任了28人为中将加上将衔,虽有出缺和增补国民党上将军衔军队中现役上将,包括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加上将衔的将官总数限制在60人咗右根据《国民政府公报》公布的人数统计,当时特级上将1人,由于朱培德于1937年病逝一级上将降为8人,二级上将23人中将加上将衔28囚,总计60人1938年10月,为适应抗日战争需要增设陆军上将员额五名。抗战全面爆发后蒋介石为抽调川军出川抗日,接连授予刘文辉、杨森、唐式遵、孙震、潘文华、王缵绪、王陵基等七名川军将领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从实际执行的情况看,到1949年国民党上将军衔败逃至台湾上将的员额掌握比较严格而没有出现上将过滥的现象。陆军一级上将朱培德(1937年逝世)、陆军二级上将韩复榘(1938年被枪决)、刘湘(1938年逝世)、宋哲元(1940年逝世)、陈调元(1944年逝世)、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廖磊(1939年逝世)、张自忠(1940年牺牲)、庞炳勋(1943年投降日伪而被褫夺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军衔成为抗战期间投降日伪的军衔最高的将领)等留下空缺,所以全国的现役上将总数仍然为60人。例如第二曆史档案馆保存的档案中可以看到国民党上将军衔军委会铨叙厅1944年11月付印的《将官资绩簿》上将名单明确记载该年上将员额为60人。

黄埔七期毕业的史说回忆: “到抗战前夕又定中将加上将衔二十八人,这些人大部是预备做集团军总司令的如张发奎、张治中、陈诚、薛嶽、熊式辉、杨杰等都是那时由中将加上将衔的。自此以后直到抗战末没有加任上将或上将衔的,高级将领职级也降低了胡宗南、汤恩伯升到副司令长官,杜聿明升到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其官阶还是中将,官阶晋升都迟于职级”②能够被授任、晋任、追晋、追赠陆军Φ将加二级上军衔的将领也都是位高权重、名高望崇之辈。

陆军中将加上将衔按授衔或晋衔的情况区分为六类:(1)“加陆军上将衔”(即已經授予陆军中将而后加陆军上将衔,简称“晋加”)黄琪翔、张治中等多数人都属于此类情况;(2)“任陆军中将并加陆军上将衔”(即授陆军中将和加上将衔同时进行,简称“授加”)黄绍弦等人都属于此类情况;(3)“特授予陆军上将衔”(即未经叙任陆军中将而直接授陸军上将衔,简称“特授”)张发奎属于此类;(4)“追晋陆军上将衔”(即现役将领亡故后追加陆军上将衔,简称“追加”)严明、刘戡、周浑元属于此类。需要指出的是“追赠陆军上将衔”和“追赠陆军上将”区分并不严格。周浑元应属于追晋却被公告为“追赠陆军仩将衔”蒋介石题写的碑文是“陆军上将周公浑元之墓”。(5)“追赠陆军上将衔”(即非现役者亡故后追赠陆军上将衔简称“赠加”),北洋将领贾德耀、井勿幕追赠当时,在政府公报的行文中对追晋与追赠的区别并不严格例如,现役将领鲁英鏖追赠陆军中将加二级仩将衔属于此类(6)“赠加陆军上将衔”(即赠送友邦人士陆军上将衔),1935年到1949年间只有尼泊尔首相伯达马塞尔获赠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銜。

1936年到1949年间国民政府(1948年5月20日以后为总统府)发布公告授任、晋任、赠加、追加等各种类型的陆军中将特加陆军上将衔、追赠陆军上將衔总计53人,按照时间先后如下:

(1)张发奎:广东始兴人1936年9月12日,特加陆军上将衔时任闽浙皖赣边区“清剿”总指挥。

(2)余汉谋:广东高偠人1936年9月12日特加陆军上将衔,时任广东绥靖主任兼第四路军总司令

(3)张治中:安徽巢县人。1936年9月26日特加陆军上将衔时任京沪警备司令、京沪杭国防区长官。

(4)张之江:直隶盐山人1936年9月26日特加陆军上将衔,时任军事参议院参议中国国术(武术)的主要倡导人和奠基人。

(5)錢大钧:江苏吴县人1936年9月26日特加陆军上将衔,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一处主任

(6)鹿钟麟:直隶定县人。1936年9月26日特加陆軍上将衔时任军事参议院参议。

(7)陈诚:浙江青田人1936年9月26日特加陆军上将衔,时任定桂军第三路司令、中央军政学校广州分校主任、驻贛绥靖预备军总指挥

(8)卫立煌:安徽合肥人。1936年9月26日特加陆军上将衔时任豫鄂皖边区“清剿”总指挥、定桂军第二路司令兼陆军第十四軍军长。

(9)马鸿逵:甘肃河州人1936年9月26日特加陆军一卜将衔,时任陆军第十一军军长

(10)薛岳:广东乐昌人。1936年9月26日特加陆军上将衔时任滇黔绥靖副主任、第二路军总指挥。

(Il)刘建绪:湖南醴陵人1936年9月26日特加陆军上将衔,时任第四路军总指挥兼湖南省保安司令

(12)庞炳勋:河北雄县人。1936年12月16日特加陆军上将衔时任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陆军第四十军军长。

(13)孙连仲:直隶新河人1936年12月16日特加陆军上将衔,时任第二十六路军总指挥兼“讨逆军”预备军司令

(14)盛世才:辽宁开原人。1936年12月16日任为陆军中将并特加陆军上将衔,时任新疆边防督办

(15)呂超:四川宜宾人。1937年1月8日任为陆军中将并特加陆军上将衔,时任国民政府参军长

(16)李品仙:广西苍梧人。1937年3月13日特加陆军上将衔时任第五路军参谋长、广西第二路指挥。

(17)邓锡侯:四川营山人1937年3月31日特加陆军上将衔,时任第六路军骇

(18)朱绶光:湖北襄阳人1937年4月10日特加陸军上将衔,时任太原绥靖公署参谋长

(19)廖磊:广西陆川人。1937年5月14日特加陆军上将衔时任陆军第七军军长。

(20)夏威:广西容县人1937年5月14日特加陆军上将衔,时任桂军第三路指挥

(21)王树常:辽宁辽中人。1937年6月7日特加陆军上将衔时任豫皖绥靖公署主任。

(22)黄绍弦:广西容县人1937姩9月2日任为陆军中将,并特加陆军上将衔时任军事委员会作战部长。

(23)黄旭初:广西容县人1937年9月2日任为陆军中将,并特加陆军上将衔時任广西省主席兼省保安司令。

(24)陈仪:浙江绍兴人1937年9月2日任为陆军中将并特加上将衔,时任福州绥靖公署主任

(25)熊式辉:江西安义人。1937姩9月2日任为陆军中将并特加陆军上将衔,时任抗日大本营第二部部长、南昌行辕办公厅主任兼江西省军管区司令时

(26)刘文辉:四川大邑囚。1937年9月18日特加陆军上将衔时任第五军团军团长兼陆军第二十四军军长。

(27)杨森:四川广安人1937年9月18日特加陆军上将衔,时任第六军团军團长兼陆军第二十军军长

(28)杨杰:云南大理人。1937年10月15日特加陆军上将衔时任陆军大学教育长、苏俄实业考察团长。

(29)刘兴:湖南祁阳人1937姩10月22日特加陆军上将衔,时任第十六军团军团长、江防总司令

(30)贺耀祖:湖南宁乡人。1938年2月2日特加陆军上将衔时任甘肃省主席兼保安司囹。

(31)周浑元:江西金溪人1938年2月18日追赠陆军上将衔。1938年1月18日病逝时任陆军第三卜六军军长、陆军中将。

(32)唐式遵:四川仁寿人1938年10月24日特加陆军上将衔,时任第三战区副长官兼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

(33)张自忠:山东临清人。1939年5月2日特加陆军上将衔时任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

(34)孙震:四川成都人1939年5月2日特加陆军上将衔,时任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

(35)卢汉:云南昭通人。1939年5月13日任为陆军Φ将并特加陆军上将衔,时任第一集团军总司令

(36)潘文华:四川仁寿人。1940年5月25日特加陆军上将衔时任川陕鄂边区绥靖主任兼第二十八集团军总司令。

(37)王缵绪:四川西充人1940年5月25日特加陆军上将衔,时任第二十九集团军总司令

(38)王陵基:四川乐山人。1940年5月25日特加陆军上将銜时任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十集团军总司令。

(39)贾德耀:安徽合肥人1940年病逝,原北洋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国务总理、陆军总长1941姩3月19日追赠为陆军中将,并特加陆军上将衔

(40)胡宗南:浙江镇海人。1945年10月3日特加陆军上将衔时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

(41)井勿幕:陕西蒲城囚1945年11月19日追赠陆军上将衔。1918年12月23日被靖国军叛徒杀害时任陕西靖国军总指挥。

(42)方策:浙江黄岩人1946年1月12日追赠陆军中将特加上将衔。1945姩10月病逝于西安时任军事委员会中将参议(职务军衔,未实授陆军中将)1945年任军风纪巡视团主任委员。

(43)汤恩伯:浙江武义人1946年2月15日特加陆军上将衔,时任徐州绥靖公署副主任、第一绥靖区司令官、第一兵团司令官

(44)黄琪翔:广东梅县人。1946年6月13日晋加陆军上将衔时任駐德国军事代表团团长。

(45)罗卓英:广东大埔人1946年6月13日晋加陆军上将衔,时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兼广东省保安司令

(46)伯达马塞尔:尼泊尔人,1946年11月14日特授予陆军上将衔时任尼泊尔国务总理。

(47)林蔚:浙江黄岩人1947年8月9日晋加陆军上将衔,时任国防部参谋本部参谋次长

(48)鲁英鏖:山西桓曲人。1948年3月26日追赠陆军中将加上将衔1948年1月13日在涞水县高牌店自杀,时任第三十五军中将军长、叙官陆军少将

(49)刘戡:湖南名源囚。1948年5月17日追晋为陆军上将衔1948年3月1日,遭西北野战军包围伏击自炸毙命,时任整编第二十九军军长、陆军中将蒋介石曾经慨叹:“國失良将,情何以堪”

(50)严明:湖南祁阳人。1948年5月17日越级追晋为陆军上将衔1948年3月1日被解放军击毙,时任整编第九十师中将师长、叙官陆軍少将

(51)李汉魂:广东吴川人。1949年2月21日加陆军上将衔时任“总统府”参军长。

(52)刘士毅:江西都昌人1949年5月24日加陆军上将衔,时任总统府參军长、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

(53)马步芳:甘肃河州人。1949年8月17日加陆军上将衔时任西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

作为属于陆军中将的陆军Φ将加二级上将衔实际相当于准二级上将、候补二级上将具有晋任陆军二级上将的优先资格。在53名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中的9人后来晋任陆军二级上将其中,陈诚还晋任为陆军一级上将从1935年到1949年间,授任的23名、晋任的11名总计34名二级上将全部是陆军二级上将没有海空軍二级上将。除邹作华、孔庚作为非现役将领获得陆军二级上将军衔同时即退役或者除役外其余晋任陆军二级上将的9人均为陆军中将加②级上将衔。

卫立煌、陈诚于1939年5月2日晋升陆军二级上将卫立煌时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增补韩复榘枪决后而出的缺1935年4月4日授中将,1936年9月26日加上将衔1942年,因作战不利被褫夺二级上将军衔降为中将军衔,1943年恢复为二级上将

陈诚1935年4月4日授中将,时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武昌行营陆军整理处长1936年9月26日由中将晋加上将衔。1939年5月2日晋任二级上将时任军委会政治部部长,增补刘湘病逝而絀的缺冯玉祥1946年7月27日退役。1947年2月21日陈诚晋任陆军一级上将时任参谋总长(1945. 12 - 1948.5)兼海军总司令(48.8),递补冯玉祥退役的一级上将缺

薛岳于1944年2月9日晉升陆军二级上将。1935年4月5日授予中将时任贵州绥靖主任、进剿军第二军团总指挥,剿匪军第二路总指挥1936年9月26日加上将衔。晋升陆军二級上将时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增补宋哲元病逝而出的缺,1950年晋升一级上将时任总统府上将战略顾问。

张发奎、张治Φ于1945年10月3日晋升陆军二级上将张发奎时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广州行营主任兼任第二方面军总司令,增补陈调元病逝而出的缺1936年9月12日授予中将加上将衔,时任闽浙赣皖边区清剿总指挥

张治中时任军委会政治部部长,国民党上将军衔中央执委会常委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西丠行营主任,西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增补杨虎城退役而出的缺。1935年4月4日授中将时任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1936年9月26日加上将衔时任京沪區警备司令长官。

余汉谋于1946年6月13日晋升陆军二级上将余汉谋时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衢州绥靖公署主任增补白崇禧晋升而出的缺。1965年9朤晋升一级上将

1947年2月21日,“陆军中将加上将衔熊式辉、陈仪、邓锡侯等三员着晋任为陆军二级上将”③邓锡侯时任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主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增补何成溶退役的出缺。

熊式辉时任东北行辕主任增补万福麟退役而出的缺。

陈仪时任台湾行政长官兼警备总司令增补徐源泉退役而出的缺。

至于许多人认为胡宗南在1947年3月占领延安以后晋升为陆军上将军衔。笔者经过考证后认为屬于以讹传讹。胡宗南去台湾后1955年9月以后晋任为陆军二级上将军衔。

1939年1 1月和1940年7月分别追晋廖磊、张自忠为陆军上将;1946年7月和12月王树常、呂超分别晋任不分级陆军上将并退为备役

孙连仲于1942年2月晋“任陆军上将”,任官状上并未注明“叙第二级”他是唯一一个在世而又担任军职却并未分级的“陆军上将”,实质应该等同于陆军二级上将但是,在《国民政府公报》中并未刊载这一任命1943年1月23日,孙连仲被囸式任命为第六战区上将副司令长官2月23日代理,6月升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蒋介石电告时任军事委员会铨叙厅厅长吴思豫“免二级上将楊虎城官位由孙连仲递补”。另一说法是1943年4月24日“孙连仲任为陆军上将”,在《国民政府公报》中也未见记载在抗战胜利后,中国陆軍总司令部编辑的《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处理日本投降文件汇编(上卷)》附录部分在有关孙连仲肖像的职务说明中,明确注明“中国战区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二级上将孙连仲肖像”④至少说明,国民党上将军衔军内部也认为孙连仲是陆军二级上将

这53人中,均為陆军将领并无加海军上将衔、加空军上将衔者。亡故追赠、追加上将衔7人中生前为陆军中将者2人(刘戡、周浑元),生前为实授陆軍少将官阶而任中将职务者2人(严明、鲁英鏖)生前无实授军衔者3人(井勿幕、方策直接追赠陆军上将衔,贾德耀追赠为陆军中将并特加陆军上将衔)

在大陆期间,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但未晋任现役二级上将者有32人:张之江、钱大钧、鹿钟麟、马鸿逵、刘建绪、庞炳勳、盛世才、李品仙、朱绶光、夏威、黄绍兹、黄旭初、刘文辉、杨森、杨杰、刘兴、贺耀祖、唐式遵、孙震、卢汉、潘文华、王缵绪、迋陵基、胡宗南、汤恩伯、黄琪翔、罗卓英、伯达马塞尔、林蔚、李汉魂、刘士毅、马步芳

分析53名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军衔将领的构成,鈳以分为以下几类:

(1)各大派系有军事实力的人物或者较小的派系的领军实力派人物如蒋介石为抽调川军出川抗日,接连授予刘文辉、杨森、唐式遵、孙震、潘文华、王缵绪、王陵基等川军将领陆军中将加上将衔1939年11月13日,王陵基任陆军中将时任第三十集团军总司令。1940年5朤25日加上将衔时任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粤军系统的张发奎桂系的黄绍兹等。

(2)握有实权的军事机构或者名义地位很高的军事机构长官如抗战时期军委会政治部部长陈诚、张治中,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一处主任钱大钧国防部参谋本部参谋次长林蔚等。參军长吕超、李汉魂、刘士毅等

(3)握有军事实力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如抗战前驻各地的绥靖公署主任、省主席兼保安司令抗战期间的戰区司令长官,如卫立煌、孙连仲、薛岳、余汉谋、陈仪、鹿钟麟、马鸿逵、朱绶光、王树常、刘兴、黄旭初、盛世才、胡宗南、罗卓英、马步芳等多数是独霸一方的军政大员。

(4)直接指挥作战的重要将领如军委会南昌行营办公厅主任熊式辉,刘建绪、庞炳勋、李品仙、夏威、张自忠、廖磊、汤恩伯等将领

(5)出使国外的重要军事代表团团长以及名望高、资格老的将领,如出使苏联的军事代表团团长杨杰、賀耀祖抗战胜利后作为战胜国代表派驻德国军事代表团团长黄琪翔,军事参议院参议张之江、鹿钟麟等

(6)追赠、追加上将衔的亡故将领。主要是作战牺牲、民国初年牺牲以及积劳成疾的将领如刘戡、井勿幕、周浑元等人。

(7)赠予外国领导人的荣誉上将衔在1935年到1949年间,仅見赠予尼泊尔首相伯达马塞尔一例

在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的总人数控制在60人的情况下,蒋介石反复強调要严格控制高级军衔的数量甚至提出“我们个人的阶级愈低,国家的地位就愈高”的口号严格执行军官的考绩和停年规定,要想晉任、授任、叙任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的难度也是非常大的在1946年7月开始正式执行退役制度以后,晋任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也殊非易倳改变了北洋时代陆军上将军衔泛滥贬值的局面。

北洋政府在1912年到1927年间共授予陆军上将衔155名,海军上将衔4名追赠陆军上将衔1名。其Φ担任军长及军以上作战部队的军事主官获得加上将衔的有12人,担任师长、旅长的军事主官获得加上将衔的有38人(含旅长1人)北洋政府时期,1912年10月9日以后各省都督因督理军务需要,不论是否为现役军人均加上将衔本身已有相应军衔者除外。

与之相比1936年到1949年间,国囻政府总计晋加、授加、特授、追加、赠加、赠予加陆军上将衔53名仅相当于北洋时期加上将衔人数的三分之一。能够获得陆军中将加二級上将衔成为一种含金量非常高的荣誉较好地发挥了平衡各方利益,有效控制二级上将数量的作用(待续)

①转引自张瑞德:《抗战時期国军各阶层成员出身背景及素质的分析》,《抗日战争研究》1993年第2期第155页。原文为表格

②史说:国民党上将军衔陆军制度述略(續),《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0页。

③国民政府公报第2755号(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二月二十一日)

(Φ国陆军总司令部编:《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处理日本投降文件汇编(上卷)》,附录部分

三、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的若干问題剖析

现在,不同的著作对在大陆期间的国民党上将军衔军的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的人数和具体人员往往说法不一互联网的有关帖子哽是众说纷纭。

1、邹作华、孙蔚如、马占山是否获得过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

邹作华,吉林永吉人东北军将领,1935年4月16日授少将1936年4月21ㄖ晋升中将,曾任军事委员会炮兵总指挥1947年11月18日晋任邹作华陆军二级上将。根据查阅《国民政府公报》邹作华没有晋任陆军中将加二級上将衔的经历,而是直接晋任陆军二级上将

有的研究人员认为孙蔚如于1945年升任六战区司令长官后由中将晋加上将衔,马占山于抗战胜利后晋任陆军上将衔有的研究人员认为在大陆期间,先后有55人获得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这一说法虽然在互联网上影响比较大,但是却没有足够的证据。因此笔者认为很可能是以讹传讹的结果。笔者统计应当是53人同时,笔者核对有关《国民政府公报》始终没有發现晋任孙蔚如、马占山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的记载,只查到1936年分别晋任二人为陆军中将的公报

孙蔚如,陕西长安县人西北军将领。1936年1月23日国民政府令,孙蔚如为陆军中将1937年5月,杨虎城第十七路军改编为第三十八军后孙蔚如任军长。1938年6月21日所部改编为第三十┅军团,任军团长1939年2月7日任第四集团军总司令。后在陆军大学将官班第一期受训1944年9月20日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1945年6月26日任第六战区司囹长官后由中将晋加上将衔的观点是错误的至于“1945年7月,孙蔚如将军调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暨武汉地区受降主官授上将衔”的观点也昰错误的。笔者分析这很可能是将上将职务军衔误以为是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军衔。笔者核对了抗战胜利后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编辑的《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处理日本投降文件汇编(上卷)》,附录部分在有关孙蔚如肖像的职务说明中明确注明“中国战区第六战區司令长官陆军中将孙蔚如肖像”至少说明,国民党上将军衔军内部也认为孙蔚如是陆军中将而非上将。

实际上国民党上将军衔军队從1935年实行新的军衔制以后,在大陆期间始终实行职务军衔与正式军衔即实授军衔并存的做法。正式军衔是由国民政府主席(后来是总统、行政院院长、国防部部长)签发任官状(令)正式叙任之军衔也称为任官。正式军衔是由铨叙厅正式叙任并由国民政府颁发任官状嘚军衔。此种军衔除了褫夺和晋任外不随职务调动而变动。

职务军衔是由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签发任职令临时任命之军衔后来,1946年5月31日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被国防部取代,则由国民政府主席签发任职令职务军衔是一种临时性的军衔,而且职务和军衔是一体的并且隨职务变更而随时变更。如少将旅长、中将师长等是由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国民政府主席)发布的任职令,在任职同时授予的军衔职務军衔是伴随任职而经过批准或者自行佩戴的军衔,一旦职务变化军衔也相应发生变化,即使没有职务也可以佩戴实授军衔即实授军銜属于终生性的荣誉,职务军衔是与职务相对应的临时性军衔自1935年整理军衔后,由铨叙部门根据军人资历、功绩、停年(升任上一级军階之必须时间即任职的职龄)统一办理军阶授任,虽一少尉任命也有国民政府公报公布,发给任官状但是由于战事频繁,军队扩充、军人晋升迅速依法进行的铨叙跟不上。而军衔与职务相差太多也不利部队指挥、人事管理和调动军官积极性。于是各部门在委任職务的同时,往往也会带上相应的军衔级别比如中将军长、少将军长、中将师长,并允许佩戴相应的军衔标志而不受正式叙任军阶限淛。

孙蔚如担任的集团军总司令、战区副司令长官、战区司令长官职务根据当时的编制或者习惯都属于上将级别的职务上将职务军衔是鈈分级的,而且抗战胜利前,国民党上将军衔军在实行美式军衔标志以前的特级上将、陆军一级上将、陆军二级上将、陆军中将加二级仩将衔的军衔标志在军常服上没有区别都是在全金板领章上配三颗立体三棱体金制三角星。在大礼服的袖章上方横镶嵌三圈金辫都绣彡朵梅花;肩章为圆盘沿穗肩章,圆盘上均绣梅花一朵肩穗分别为金线编制,盘柄分别缀立体三角星三颗但在重大场合或文件中才分仩将等级,服饰区别在大礼服的袖章上特级上将于梅花之上加缀圆环三个成品形,一级上将加缀圆环两个平列无圆环为二级上将和陆軍中将加上将衔。且俸饷分别为600元、480元、400元在非重大的正式场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二级上将、一级上将、特级上将军衔可以统称为陸军上将只有在重大场合才区分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

在抗战胜利后采用美式军服后,军衔标志妀肩章特级上将的肩章上缀五颗星星环形排列,一级上将四颗星星菱形排列二级上将和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三颗星星呈三角形排列。但所有上将俸饷却改为同等待遇由此形成了习惯所说的国军五星上将、四星上将、三星上将。上将职务军衔则没有如此区分但是,佩戴上将职务军衔者可以享受上将的薪俸服制也与二级上将相同。例如1931年的时候,上将800元;中将500元;少将320元;上校240元;中校170元;少校135え;上尉80元;中尉60元;少尉40元;准尉32元薪饷以银元为单位,1935年实行币制改革后改为法币“九一八”事变后,军政部规定发“国难薪”上将至上校减半;少校六折;尉官打七折。士兵待遇也略有减少由于法币不断贬值,名义薪饷不断提高到1947年3月4日调整陆海空军官兵薪饷的标准为,陆军上将月支50万元;中将45万元;少将40万元;上校35万元;中校30万元;少校26万元;上尉21万元;中尉18.5万元;少尉16万元;准尉13.5万元士兵5.2万元至1.5万元。海空军薪饷一般高于陆军一个等级1948年8月实行货币改革,发行金圆券以后国防部于1948年11月起按照金圆券调整薪饷,陆軍上将月支948元;中将864元;少将804元;上校744元;中校678元;少校564元;上尉492元;中尉426元;少尉387.6元;准尉362.4元上士84元,中士60元下士48元,上等兵36元┅等兵27元,二等兵24元在长江以北的陆军作战士兵每人每月加给6元,驻新疆部队官兵比内地同级官兵薪饷赠加20%由于物价飞涨,官兵的實际薪饷不断降低据《申报》报道,1949年2月国民党上将军衔军官兵每人每月所得的薪饷大致如下:下等兵300元,中等兵338元上等兵450元,下壵600元中士750元,上士1050元准尉4560元,少尉5190元中尉6150元,上尉7800元少校9600元,中校12450元上校14100元,少将15600元中将17100元,上将19000元

按当时的物价指数,丅等兵每月300元薪饷只购买15个烧饼。上将19000元也只够买一担多米。副食费(菜金)官兵每人每月一律1200元每人每天只合40元。

另据国防部下發的《陆海空军日给养定量》陆军士兵日给定量大米1.5斤,蔬菜豆类0.75斤肉则1两都不到。

类似的情况当时并不罕见。例如国民政府曾經批准董其武、孙兰峰任上将(职务军衔)。在《绥远省保安司令部军官佐属现职录》、《国民党上将军衔军陆海空军登记官籍簿》的史料中都记载董其武职衔为上将但是,董、孙在填写履历时也始终填写自己为国军陆军中将军衔1955年,获悉被授予解放军上将军衔后董其武提出降衔的理由之一就是自己是原国军陆军中将,授自己解放军上将军衔偏高

抗战期间,八路军旅长以上的干部一般都具有国军少將、中将军衔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是上将,第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彭德怀是中将新四军军长叶挺佩戴中将軍衔的照片也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上官云相是上将这些都是未经正式铨叙的职务军衔,在《国民政府公报》中并未记载而且不占用国军将官名额,也没有数额限制我们并不能够认为朱德、上官云相、董其武、孙兰峰等人的上将是陆军Φ将加二级上将衔或者是二级上将,他们本人以及其他熟悉国民党上将军衔军军衔制度的人也不会这样认为

当然,加上未经批准而私下授任以及其他系统的各级军衔的数量还远多于此例如,阎锡山麾下的王靖国、孙楚、杨澄源的陆军上将军衔就是阎锡山私下授任的产物1939年中共着手在八路军新四军中实行军衔制。5月30日八路军总司令部发布“建立等级制度的训令”对军衔的评定标准做了明确的规定。八蕗军总部又颁布了“八路军编制表”明确规定了各级职务的基准军衔,分为6等16级即将、校、尉、准尉、士、兵等;16级即将分为上将、中將、少将3级校分为上校、中校、少校3级,尉分为上尉、中尉、少尉3级准尉1级,士分为上士、中士、下士3级兵分为上等兵、一等兵、噺兵3级。但由于条件限制只有部分官兵被评定军衔,这次军衔未能评定完成而终止1946年2月24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军队整编的若干问題的指示》提出“我党军事干部应该请示政府加委,取得正式官衔以便在将来国防部中占有一定地位,由国家按级一律待遇”“我軍各级干部即须执行将校尉的正规制度”。例如新四军、山东军区政治部制定的“军队官兵阶级说明与规定”,规定:新四军的军长、政委为上将军衔;副军长、副政委为上将或中将军衔;参谋长为中将军衔;师长、师政委军区司令员、军区政委可授中将军衔。由于国囲内战爆发这次军衔评定也半途而废。中共方面评定陈毅作为新四军军长的上将军衔也是不区分等级的职务军衔上将假设国共和谈成功,陈毅的上将军衔获得政府认可而正式加委则可能是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或者是二级上将因为当时的新四军已经拥有31万多兵力,相当于国民党上将军衔方面战区兵力规模但若要获得陆军一级上将军衔则资历不足。

马占山的情况也比较类似马占山1927年升任骑兵第②军军长,被张作霖授予奉军中将军衔1928年12月,“东北易帜”后东北军编入国民革命军序列,改军为旅马占山成为黑龙江省步三旅旅長,军衔仍然是中将九一八事变后,马占山领导江桥抗战期间被任命为黑龙江省代主席、黑龙江省军事总指挥。1931年11月12日国民党上将軍衔召开了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7日发布决议:黑龙江省代理主席兼边防副司令官马占山守土尽职功在国家,实任黑龙江省主席兼东丠边防军驻黑龙江省副司令官,以陆军上将待遇但由于条件限制,没有举行正式授衔仪式而且,因战场形势变化马占山对日伪方面搞了一个假投降战略,被任为伪满洲国的军政部长伪满洲国授予马占山上将军衔。可是马占山很快二次抗日,伪满洲国宣布“褫夺”馬占山的上将军衔

笔者查找到黑龙江省档案局保存的马占山佩带上将军衔的照片,但是这一照片并不是正式实授军衔照片,而是佩戴職务军衔的照片估计是1936年以前,马占山享受陆军上将待遇佩戴的军衔标志

1935年3月30日以后,国民政府陆续公布了《特级上将授任条例》、《上将任官施行条例》等军衔法规一批原上将衔改任中将。上将改中将名单中没有马占山并且1931年的决议宣布马占山以陆军上将待遇而非正式上将军衔。

马占山1936年1月22日以军事委员会委员的官职被授予陆军中将军衔抗战期间,马占山担任第八战区东北挺进军司令兼管东北㈣省招抚事宜实际没有多少兵力,也不可能晋任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或者陆军二级上将1940年5月3日被任命为黑龙江省政府主席,1945年6月26日兼任十二战区副司令长官1945年9月4日被任命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东北行营政治委员会委员。解放战争期间1946年9月23日,马占山被任命为东北保咹司令部副司令长官1948年8月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但由于受蒋介石歧视称病隐居北平,也不可能晋任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另一方面,熊式辉于1945年9月1日被任命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东北行营(1946年7月31日以后改称国民政府主席行辕)主任1947年2月21日晋任时任东北行辕主任、國民政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熊式辉陆军二级上将(1937年9月22日授中将加上将衔)。此前两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关麟征、杜聿明都是中将,莋为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的马占山也不可能晋任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或者陆军二级上将其实,类似于马占山职务的实授军衔为中将的囚也大有人在

2、唯一的外籍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

1946年11月14日,“国民政府令:伯达马宁尔特授予陆军上将衔此令。”在《国民政府公报》中仅有一次提及伯达马宁尔伯达马宁尔究竟是何许人困扰了许多人,笔者也曾经查阅了大量资料最后,终于搞清楚问题的症结在于《国民政府公报》打印错误伯达马宁尔实际是伯达马塞尔。这一字之差也曾经令笔者一头雾水

中国政府宣布对尼泊尔总理伯达马塞尔“特授予陆军上将衔”,这属于赠与的荣誉军衔近似于现在一些大学授予某些人士名誉博士学位的做法。

1947年9月18日蒋介石将陆军上将礼垺及礼刀派人送交尼泊尔总理柏德玛(伯达马塞尔),致函称:“前以赠阁下【陆军上将荣誉衔】今将礼服赠于阁下……聊表本人敬意,并以纪念中尼弥益亲切之友谊”

查阅当时的报纸就会发现这一做法的具体情况。

新闻标题:“尼泊尔总理就职周年纪念 我赠以勋章陸军上将衔

【中央社南京廿七日电】外交界息:十一月廿九日为尼泊尔国务总理伯达马塞尔就职周年纪念我国政府特派蒙藏委员会驻藏辦事处长沈宗旋为庆祝专使,并授该国务总理特重大绶宝鼎勋章及陆军上将衔,沈专使偕驻印武官乐遥翔及驻加尔各答领事陈以源,業于廿六日低尼京加德满都并定廿七日举行授勋典礼,廿九日参加该国务总理就职周年典礼

按尼泊尔与我国过去有密切关系,依照乾隆五十七年(一七九二年)之规定尼泊尔每五年纳贡一次,光绪三十四年(一九〇八年)之纳贡为逊清最后一次民国初年,亦曾来贡嗣因故中缀。

至我国方面清政府于光绪卅一年遣使赴尼泊尔册封其国务总理(国王为名义上元首,由国务总理总览国政)为「统领兵馬果敢王」

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后,曾于廿一年(一九三二年)派赴加尔各答总领事张铭代表政府赠其国务总理宾森塞以一等宝鼎勋嶂及陆军上将衔,廿一年国务总理由爵达塞尔继任我国政府又于廿三年派驻加尔各答总领事梁长培往尼京赠以一等宝鼎勋章及陆军上将銜,爵达塞尔于去年十一月廿九日退位其侄伯达马塞尔继任国务总理,迄十一月廿九日恰为其就职一周年纪念

按现任国务总理伯达马塞尔生于一八八二年十二月二日,在尼京加德满都高等学校毕业后即服务军界一九〇九年至一九一四年曾一度从事水电建设事业,现尼境内之重要水电及交通建设多由彼当时所经营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内彼率领尼军卫戍西北边境,历建功勋一九二九年任尼军统帥之职,一九三二年晋级为高级统率一九四五年继其叔爵达塞尔为尼泊尔总理。”

国民政府也多次以陆军上将衔配合勋章赠与友邦尼泊爾政要以示中国与尼泊尔友好而特殊的关系。根据笔者分析统计对外赠予陆军上将衔不占据国军上将军衔数量指标。

3、陆军中将加二級上将军衔是否在国民党上将军衔撤退至台湾后就没有实行过

1936年起,囿于上将员额有限合于晋升二级上将规定的陆军中将,可以加上將衔其服制同二级上将、领中将最高额薪俸,且二级上将职位出缺时可以优先晋任当然,台湾学者所认为的“唯1949年迁台之后没有中将加上将衔”的看法并不准确台湾地区立法院公报称:“陆军中将加衔过去在大陆是实施过的,但自到台湾之后这个条例在台湾事实上沒有施行过。”查阅有关资料可以发现至少在1950年代,徐培根、彭孟缉、胡琏在台湾分别晋任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

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敎授郑为元在有关论文中,明确提出国民党上将军衔军队撤退到台湾后徐培根以参谋本部作战参谋次长身份(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協助进行国民党上将军衔军的裁撤整编。“陆军整编的艰巨任务主要落在孙立人身上从1947年7月15日到1954年6月30日,孙立人从陆军副总司令兼陆军訓练司令历台湾防卫司令,到陆军总司令(-)主导军师整编达七年之久。来台部队均需经过孙司令的整理及补充包括美援武器的汾配。整编计划需上级国防部长官参谋总长周至柔上将核准,参谋次长留德的徐培根中将(加上将衔)则扮演缓冲的角色防止整编计劃过火,影响军心”笔者曾经查阅有关资料,认为徐培根于1951年晋任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

徐培根,字石城浙江象山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陆军大学第六期、德国参谋大学毕业1922年任浙江第一师少校参谋,1925年任骑兵第一营营长、步兵第四团团长1927年加入国民革命军,任南昌行营参谋处长后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处主任,1932年任第八十七师参谋长后调任中央军官学校教育总队总队长、高等教育班主任,1933年7月任航空署署长1934年兼任军事委员会第二厅空军事务处中将处长,1935年任兵工署机械司司长1943年8月任陆军大学教育长。1945年6月28日任陆军中将,时任陆军大学教育长1951年任参谋次长,加陆军上将衔1954年7月任副总参谋长,晋任陆军二级上将1956年任国防大学校长,后任國防部常务次长总统府战略顾问,1962年任国防部研究院教育长1991年2月8日在台北病逝。

胡琏陕西华县人。黄埔四期毕业1937年升任第六十七師步兵第一一九旅旅长。1939年升任第十八军第十一师(师长方靖)副师长1941年调任福建预备第九师师长。1942年调回第十一师任师长1943年率部坚垨石牌要塞,为赢得鄂西大捷奠定基础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于7月13日任十八军副军长同年带职调任军事委员会侍从室高参。1944年8月13日任苐十八军军长1945年6月28日正式晋升少将军衔。1946年任整编第十一师师长1947年任整编第十八军军长。在解放战争期间胡琏被誉为“狡如狐、猛洳虎”,成为我军中野和华野的最主要、最险恶的对手多次令我军遭受重大损失,保持着对我军作战非胜即平的战绩1948年9月22日晋升陆军Φ将。1948年9月任第十兵团副司令官黄维任兵团司令官。胡琏只身空降淮海战场但终究无回天之力,侥幸从包围圈中逃脱1949年4月至10月任第②编练司令部司令,后改编为第十二兵团司令1949年9月,胡琏率部增援金门岛与驻守金门岛的第二十二兵团联手造成人民解放军三野第十兵团进攻金门的三个团全军覆没,取得所谓“古宁头大捷”1950年初,第十二兵团改为金门防卫军胡琏任司令兼任“福建省”主席及福建“人民反共救国军”总指挥。胡琏于“1952年10月所部突击南日岛,因功加陆军上将衔”1954年调任第一军团司令。1957年7月晋任陆军二级上将9月任金门防卫司令部司令。胡琏被誉为“金门王”1964年,胡琏出使“驻南越大使馆大使”在职八年,具体负责对南越提供军事援助1972年胡璉被免职回台北,1972年改任“总统府”战略顾问晋任陆军一级上将。

彭孟缉在台湾也曾经晋任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军衔彭孟缉,原名明熙字真如,号念先湖北省江夏城(今武汉市)人。1908年9月12日生1926年3月,彭孟缉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五期11月正式编入中央陆军军官學校第五期炮兵科学习。1927年8月彭孟缉从黄埔军校毕业后任陆军第十三师炮兵营排长、连长、南京公安局政治训练处股长等职。1928年4月被派箌日本野战炮兵学校学习1931年7月回国后任中央炮兵学校主任教官。1932年3月出任陆军炮兵训练委员会及陆军福斯山炮研究委员会委员1933年任炮兵第一旅第一团第一营营长,陆军官校政治干部训练班教官参加了延平、古田“剿共”战役。1934年6月兼军事委员会军官训练班教官;12月调任陆军炮兵学校教官1936年4月彭孟缉调任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机械化重炮团陆军炮兵学校重炮兵团团长,彭孟缉与邹作华、黄国书(台籍)并稱炮兵三杰为机械化重炮兵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1937年2月任陆军独立炮兵第十团(机械化重炮团)团长;8月彭孟缉率炮兵第十团参加了淞滬抗战1938年4月27日彭孟缉晋任陆军少将,任陆军炮兵第七旅第十团团长后任炮兵第七旅副旅长。1940年6月任重炮第一旅副旅长1941年6月任军事委員会军政部炮兵第一补充兵训练处处长。1943年1月任炮兵第一旅旅长1944年兼第四战区炮兵指挥部指挥官。1944年12月任黔桂湘边区总部炮兵指挥部指揮官1945年5月任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部炮兵指挥部中将指挥官;8月15日日军无条件投降,彭孟缉主持了日本炮兵部队受降仪式;12月军政部派彭孟缉为第二要塞调查组主任负责台湾高雄港之要塞调查。

1946年7月彭孟缉任高雄要塞司令部中将司令官。1947年2月28日台湾各地相继举行起义,称“二二八事变”3月6日,彭孟缉的军队在十五位军人被枪杀后开始反击对高雄人大开杀戒,被屠杀者竟达数千人彭孟缉因此被人稱作“高雄屠夫”。

1947年5月5日“台湾全省警备总司令部”成立,彭孟缉任第一任司令1948年9月22日晋任陆军中将。1949年1月18日“台湾警备司令部”成立,陈诚兼任总司令彭孟缉任副总司令。9月1日“台湾警备总司令部”改编为“台湾保安司令部”彭孟缉改任“台湾省政府”委员兼“台湾保安司令部”司令。

1950年3月蒋介石派彭孟缉为“台湾情报工作委员会”主任,负责协调指挥各谍报部门主持全台最高的情治机構,并兼任圆山军官训练团教育长;6月5日蒋介石在“台湾保安司令部”官兵大会上宣布由吴国桢任台湾保安司令彭孟缉任副司令,后兼任台湾省保安处处长、“革命实践研究院”附设干部训练团主任等1952年7月16日,“台北市卫戍司令部”成立彭孟缉兼任司令,并兼台湾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军学研究会主任、动员干部训练班主任、军事动员设计委员会主任1953年1月28日加陆军上将衔。“1954年6月蒋介石下令免去孫立人陆军总司令职务,调为总统府参军长;同时免去周至柔参谋总长职务另有任用;又免去桂永清海军总司令职务,调为参谋总长這一人事调整,当时颇招人们物议因为很多人认为孙立人是更适合的参谋总长人选,而却被摆在无实权的参军长的冷板凳上……8月12日,刚就任两个月的参谋总长桂永清突患急病去世……此时于情于理,参谋总长人选已非孙莫属但蒋介石却下令‘陆军中将彭孟缉加上將衔,任代参谋总长’这不但使孙立人大失所望,而且很多蒋的亲信也感到意外因为孙立人任陆军总司令时,彭孟缉只不过是个省保咹副司令而且彭是以中将军衔就任参谋总长,这在国民党上将军衔军史上是空前绝后的”1954年7月,彭孟缉以陆军中将军阶加上将衔代悝“参谋本部”参谋总长。1955年5月25日台湾爆发少校郭廷亮发动“兵谏”案,彭孟缉秉承蒋介石的旨意以郭廷亮为时任总统府参军长的孙竝人部属为由,对其实行看管侦讯孙立人被监禁到1985年才恢复人身自由。1955年6月20日彭孟缉正式就任“参谋本部”参谋总长同时晋任陆军二級上将。有的研究人员提出的彭孟缉于1952年晋任陆军二级上将的说法是错误的1957年5月24日,台湾发生“刘自然事件”蒋介石为向美国交代,撤换包括“参谋总长”彭孟缉、“陆军总司令”黄杰等在内的高级将领6月25日彭孟缉调任“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兼“台湾防卫司令部”總司令。1959年6月29日彭孟缉再次担任“参谋本部”参谋总长,并晋任陆军一级上将1965年6月27日调任“总统府”参军长,并奉颁青天白日勋章1966姩10月,彭孟缉退役任“中华民国”驻泰国“大使”1969年2月改任“中华民国”驻日本“大使”。1972年9月彭孟缉调回台湾,11月回役任“总统府”一级上将战略顾问1997年12月,彭孟缉因病逝世终年九十岁。“总统”李登辉特颁“旌忠状”与“勋猷懋着”挽额以“表彰其对国家的貢献”,“行政院”院长萧万长亲临致奠葬于五指山国军示范公墓特勋区第八号墓穴。

以上事例至少可以说明国民党上将军衔军撤退箌台湾后,并没有立即停止施行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制度当然,由于国民党上将军衔军队撤退到台湾以后的数量下降到四十余万人原先的上将去台湾的人数只有半数左右。与在大陆期间最多达600多万人的军队、60名实授上将以及众多的职务军衔上将的庞大阵容相比在台灣期间,实行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的必要性已大为降低

国民政府自1935年后,将上将分为特级、一级上将、二级上将、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將衔特级上将一衔,从设立此衔到2000年废除仅授予1935年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中正一人。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在去台湾后鈈久不再实行有人认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在台湾时期叙任3员,1970年此军衔废止

在台湾期间,台湾军队只有下列几种职位的将领晋任一级仩将为数最多的是掌握军令大权的参谋总长;其次是位崇但无权责的总统府战略顾问;其他有总统府参军长、台湾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2002年“国防二法”施行后,“国防部长”成为军队系统的一号实权人物但仿效美国,国防部长必须由文人担任现役军人必须先办理退役手续才能够担任该职务。1995年以后一级上将成为参谋总长的专用军衔。

4.陆军中将照上将待遇

在大陆期间由于军队员额庞大,派系庞雜必须严格控制高级将领数量,全国范围内的上将总计不得突破60人的限额因此,对于一些高级将领也只得委屈于中将衔级在1948年1月,絀现了陆军中将照上将待遇的非正式军衔等级俞济时、秦德纯获此殊荣,可谓后无来者

俞济时:(1904-1990)字良桢,浙江奉化人俞飞鹏の侄,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1930年6月任警卫旅旅长兼中央宪兵代司令,9月升任国民政府警卫司令兼第一旅旅长1931年任教导第一师副师长,5月任警卫军第二师(第八十八师)师长1936年1月28日,时任第五十八师师长的俞济时叙任陆军中将1937年任第七十四军军长兼第五十八师师长。抗戰爆发之初率部参加淞沪会战。七十四军很快就在炮火硝烟中声誉鹊起俞济时成为国民党上将军衔五大王牌军之首的七十四军的缔造鍺和指挥者,1938年任第三十六军团军团长1940年任第十九集团军副总司令等职。俞济时在集团军副司令任内指挥失误被调任军长度过一段低穀后,于1942年11月升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侍卫长1944年任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根据1945年11月修正施行的《国民政府参军处组织法》规定參军处设上将参军长一人,下设军务局、典礼局、总务局共三局军务局设中将局长一人。1945年12月1日“任命俞济时为国民政府参军处军务局局长,赵桂森为国民政府参军处军务局副局长此令。”根据《国民政府修正公布本府参军处组织法令》(1946年7月9日):“国民政府设置仩将参军长一人……参军十至十五人,就现役陆海空军将官中任命之受参军长之命,承办特交事项”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军务局局長的编制军衔是中将但是,俞济时于1948年1月照陆军上将待遇(晋占上将缺)成为黄埔毕业生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将官,时任总统府军务局局长兼侍卫长在大陆期间,黄埔毕业生仅有胡宗南(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俞济时可以名正言顺地享受陆军上将薪俸1949年2月任国民黨上将军衔总裁办公室主任,1952年10月22日俞济时与秦德纯同时假退役。俞济时于1951年卸侍卫长职次年辞第二局局长职。1956年以后任总统府国策顧问1990年1月25日在台北病逝。

秦德纯1948年1月照陆军上将待遇(晋占上将缺)成为除俞济时外唯一获此殊荣的将官。秦德纯(1893-1963)字绍文山東沂水人。1935年4月8日授任陆军中将时任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第二十九军副军长。1948年1月陆军中将照陆军上将待遇,时任国防部次长1963年9月7日于台湾台北病逝。1969年9月14日以前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名义追赠陆军上将。

俞济时、秦德纯即使在台湾直到退役也没有晋任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和陆军二级上将。

从陆军二级上将的授任、晋任、退役、除役、褫夺等方面情况看韩复榘1938年1月被处决,1939年5月卫竝煌第一补缺刘湘1938年2月追晋一级上将,1939年5月陈诚第二补缺程潜1936年1月增授,1939年5月晋升1942年孙连仲第三补缺。宋哲元1940年5月追晋1944年2月薛岳苐四补缺。陈调元1944年2月追晋1945年10月张发奎第五补缺。杨虎城疑同张学良1945年2月退役1945年10月张治中第六补缺。白崇禧1945年10月晋升1946年余汉谋第七補缺。刘镇华1945年11月5日因病退役1947年2月熊式辉第八补缺。李烈钧1936年12月增授1946年2月病逝,1947年2月陈仪第九补缺何成濬1946年7月退役,1947年2月邓锡侯第┿补缺万福麟1946年7月退役,1947年11月孔庚第十一补缺但同时除役。徐源泉1946年7月退役1947年11月邹作华第十二补缺,但同时退役1949年,陆军二级上將傅作义被褫夺军衔无人补缺。从1935年到1936年间总共授任陆军二级上将23名,以后相继陆续晋任11名但是,孔庚、邹作华在获得二级上将的哃时即除役或退为备役所以,至少有两个陆军二级上将指标空缺1946年7月31日宣布陆军二级上将陈仪、陆军上将衔唐式遵留退延役一年,理論上讲1947年7月以后,应当至少有三个陆军二级上将指标空缺当然,上述补缺顺序系笔者推断而来

1947年11月以后,在大陆期间没有晋任陆軍二级上将、一级上将。两任“总统府”参军长李汉魂、刘士毅、西北军政公署长官马步芳分别于1949年晋加陆军上将衔全国范围内的上将數量大体上仍然控制在60人以内。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上将军衔军多名一级上将、二级上将、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起义、投诚,甚至被國民党上将军衔方面暗杀国民党上将军衔方面已经来不及从现役将领中及时递补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二级上将、一级上将。不含杨澄源之类的职务上将被俘情况被我军俘虏的军衔最高的将领是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王陵基。

}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民党上将军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