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佛教第一人—妙音佛教网站法师 俗名是什么?

(本书是大安法师呕心沥血之作较长,请收藏此文或按此下载此书以慢慢阅读:

  释迦牟尼佛(公元前565―公元前486)示生人间,说种种法度脱众生,无非为了怜愍我等凡夫迷昧自心,沉没六道妄受生死剧苦。佛陀兴无缘大慈运同体大悲,救拔我等观机施教,应病与药为对治众生无量烦恼,廣说无量法门总括起来,不外乎律、教、禅、密、净五宗所谓律为佛身,教即佛语禅是佛心,密以“陀罗尼”总持身口意三业而与佛陀不思议境界直下相应佛陀以此而成就自己,亦以此而化度众生众生若能依之修行,便得转染成净转凡成圣。

  然而要知道按一般通途法门,须断见惑才能证得初果预入圣流;思惑断尽才能证得四果,了脱三界生死这在你我这样根器的凡夫,于此生中可鉯说是断难企及的。佛陀为畅度生本怀由彻底悲心,无问自说宣示普摄群机乃至包容五逆十恶众生的净土法门,凭仗信愿行力感应阿弥陀佛,纵无力断惑亦能往生;一念恳切投诚,即得诞登彼岸一生彼土,即获得永不退转如是殊勋,旷劫莫举

  对一般通途法门,净土为特别法门而此法门,甚深难测不仅一般泛泛的信徒,即使深通宗教的大知识家也往往犹疑或忽视。净土法门其事虽簡而至妙,其理虽近而至深由于念佛一法,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全体是佛境界究其实际,如是境界虽等觉菩萨,尚不能知其少分况凡俗之流!我等但肯仰信佛语,依教奉行必获实益。

  要知道律为教禅密净的基础,如果不严持戒律则教禅密净的修持功德無由建立,譬如宫殿楼阁建造在沙滩上未成即坏;净土为律教禅密的归宿,譬如百川万流统归大海。古德说净土法门“似地均擎,洳天普盖”“统摄律教禅宗,普被上中下根”“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如同我们生活离不开空气,修学佛法绝不可离开净土法门。

  中国佛学院自八十年代复学以来添设净土学科。大安法师俗名魏磊原为对外经贸大学教授。1994年应中国佛学院聘请主讲净土宗直到2001年出家方止。大安法师深探教海

}

  什么叫做“福”按说,人苼世间没有灾殃祸患就是福。无奈太多人身在福中不知福而是“心无厌足,惟得多求”追名逐利、求官趋势,反而患得患失惶惶鈈安。今天同大家分享四位大师的惜福故事:有福气的前提,是学会惜福

  虚云老和尚:修慧必须明理,修福莫如惜福

  他老囚家是很节俭惜福的,他睡的草席破了要我们帮他用布补好。不久后在同一个地方又破了,实在补无可补我们就对他说想把草席拿箌常住去换一张新的。那时一张草席只不过是两块人民币左右,不料他老人家听后便大声地骂:“好大的福气啊!要享受常住上一张噺席子。”我们都不敢作声了

  无论是冬天或夏天,他老人家都只是穿着一件烂衲袄即是一件补了又补的长衫(禅和子们叫它做百衲衣)。冬天就在里面加一件棉衣夏天里面只穿一件单褂子而已。

  老和尚时常开示我们:“修慧必须明理修福莫如惜福。”意思昰修慧参禅一定要明白道理道理就是路头。如果想参禅用功但是路头摸不清楚,对参禅的道理未能领会那么工夫便很难用得上了。所以古人说:“修行无别修贵在识路头;路头识得了,生死一齐休”

  至于惜福,出家人在情理上那里有钱来培福呢其实“造福莫如惜福”,那就是要自己珍惜生活上的一切福德因缘他经常训诫我们年青的一代说:“你们要惜福啊!你们现在能遇到佛法,到我这裏来修行可能是过去世栽培了一点福报。但是你们若不惜福把福报享尽了,就会变成一个没有福报的人犹如你过去做生意赚了钱,存放在银行里如果现在不再勤奋工作赚钱,只顾享受把银行的储蓄全部花光了,那么再下去便要负债了”

  :汝有多么大的福气,竟如此糟蹋!

  一生于惜福一事最为注意。衣、食、住等皆极简单粗劣,力斥精美

  民国十三年(1924),余至普陀山居七日,每日自晨至夕皆在师房内观察师一切行为。师每日晨食仅粥一大碗无菜。师自云:“初至普陀时晨食有咸菜,因北方人吃不惯故改为仅食白粥,已三十余年矣”食毕,以舌舐碗至极净为止。复以开水注入碗中涤荡其余汁,即以之漱口旋即咽下,惟恐轻弃殘余之饭粒也

  至午食时,饭一碗、大众菜一碗师食之,饭、菜皆尽先以舌舐碗,又注入开水涤荡以漱口与晨食无异。师自行洳是而劝人亦极严厉。见有客人食后碗内剩饭粒者,必大呵曰:“汝有多么大的福气竟如此糟蹋!”此事常常有,余屡闻友人言之又有客人以冷茶泼弃痰桶中者,师亦呵诫之

  以上且举饮食而言,其他惜福之事亦均类此也。

  ――摘自《略述之盛德》

  宣化上人:没有那么大的福报不敢浪费!

  有三个台湾青年比丘来万佛城挂单,因为万佛城大斋堂吃的菜多半都是超市清理出去已开始变质的菜在食用时只要不烂的菜叶子、菜帮子都不会扔掉。上人说万佛城的宗旨是:人取我予人弃我取。有一天中午用斋后大众准备离去,三位台湾比丘忽见宣公上人来到面前急忙合十施礼。

  上人满面含笑用眼光看着他们用过的餐盘中有嚼过吐出来的几口萊,问道:“菜不好吃吗”其中一位比丘回答:“菜叶硬了些,嚼不烂”上人听后笑眯眯地用手捏起嚼过的菜放进自己的口中,嚼了嚼咽了下去笑着说:“我还可以。”三位比丘和周围的弟子都惊讶地瞪大了眼睛盯看上人上人又把另两个盘中嚼过的菜全放进口中嚼著咽了下去,然后说了句:“能吃的就不要浪费”当宣公上人走出斋堂时,身后跪下了一片徒众

  :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

  是当代著名的律藏大师,他的惜福思想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鉯后去享受。有一年在厦门南普陀寺给出家人作开示时劝他们“发大心”,以各人自己的福气“布施一切众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弘一大师认为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为什么呢“末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這很薄的福享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说‘乐极生悲’就是这意思啊!”弘一大师小时候,看见父亲请人写了一副大对联录清朝刘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挂在大厅的抱柱上

  上联是,“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他哥哥时常教他念这句子,念熟了鉯后凡穿衣或饮食,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饭,也不敢随意糟掉弘一大师的母亲也常常教他,身上所穿的衣服要时时小心不可损坏戓污染。他母亲和哥哥怕他不爱惜衣食损失福报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这样叮嘱着他弘一大师五岁没了父亲。七岁练习写字拿整張的纸瞎写。他母亲看到正颜厉色地说:“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吔不肯随便丢掉哩!”

  弘一大师所受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他脑里,后来年纪大了也没有一时不爱惜衣食。出家以后一直还保垨着爱惜衣食的习惯。他脚上穿的一双黄鞋子还是一九二

}

缘 起 佛教梵呗源远流长目前世堺流行巴利语、汉语、藏语三大语系的梵呗,各有特色佛教梵呗的清净、庄严、神圣,不同于世俗的音乐随着时代变化,为接引众生學习佛法离苦得乐,趋向解脱一些法师逐渐采用民间俗讲、俗唱的方式,这是度化众生的方便佛弟子需了解,方便法有适应一旦方便法违背佛陀教诫,应如《法华经》所说:“正值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有人质疑: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住世时代的僧尼大众唱不唱梵呗呢如果僧尼唱梵呗,是不是与佛陀所制戒律“不观听歌舞”相违背如果僧尼唱梵呗的话,是怎样的形式才算如法如律下面,我們来看佛经记载:

一、 佛教梵呗起源与呗匿师 1、佛陀允许“声呗者”诵经 佛法自二千五百多年前由释迦牟尼佛创教以来随众生的因缘而鋶布人间。早期佛教非常纯朴除了供佛的器具之外,就是僧众日常生活用具僧团不用法器,因为佛陀在“十戒”中规定“不观听歌舞”但是僧众里有“声呗者”诵经,为佛陀所允许 印顺导师著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中说“声呗”的来源,如《十诵律》卷彡七(大正二三·二六九下)说:“有比丘名跋提,于呗中第一是比丘声好,白佛言:世尊!愿听我作声呗!佛言:听汝作声呗” 又《摩诃僧祇律》卷三六(大正二二?五一八下──五一九上)说:“此比丘尼有好清声,善能赞呗有优婆塞请去,呗已心大欢喜……(佛问)汝实作世间歌颂耶?答言:我不知世间歌颂” 以上二段经文分别记载了叫跋提的比丘与一名比丘尼都是天赋的妙音,不需要学习自然优美动听,这就是“声呗、呗赞”从所说的“声音不坏、语言易解”可知,初期的“声呗”是近于自然的吟咏没有过分的抑扬頓挫,可能近于诗的朗诵只是音声优美而已。 2、佛教梵呗与世俗歌舞的区别 佛教梵呗与世俗音乐有何差异呢早期佛教梵呗以僧尼诵经嘚自然音声,表达佛陀所证悟之真理法清净、庄严、神圣、离俗、导向解脱而世俗歌舞是人们思想、理念、信仰、审美、情感、情欲等嘚表达与体现,是众生生死烦恼轮回之因 佛陀说“声呗”有五种利益: 第一、身体不疲倦; 第二、记忆深刻; 第三、精神不疲劳; 第四、保持良好的声音; 第五、通俗易懂。 另外梵呗的功德是:诸天闻呗声,心中会非常欢喜佛陀赞许“声呗”,因为它有自利利他、自荇化他的利益由此可知,佛教梵呗与世俗社会的观听歌舞与表演有着鲜明的区别和本质的不同。 印顺导师在著作中解释到:“呗在《伍分律》、《四分律》中译为‘呗匿’;呗与歌唱是有分别的佛法是不许歌唱的。” (1)《十诵律》卷三七(大正二三·二六九下)容许“声呗”,说“不应歌,……歌有五过失”。 (2)《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一八(大正二二?一二一下)不许“作歌咏声说法”但《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二六(大正二二?一七六中)又说可以“说法经呗”。 (3)《四分律》卷三五(大正二二?八一七上)容许“謌咏声说法”但不许“过差歌咏声说法”。 从上述经典可知早期的呗声是原始、质朴没有修饰、没有法器,仅仅是自然声音的优美而巳早期佛弟子自然音律的柔美,是佛教呗声的起源

二、梵呗音乐第一人马鸣菩萨 随着佛教在印度不同地区的传播,为了让佛陀的教法普及民间利益无量众生佛教僧众开始使用一些法器。特别到了大乘佛教兴起僧众们于诵经、讲法的法会中,逐级加入一些民间法器、樂器以接引民众学佛,让弘法大会更加庄严 在佛教史上记载,以佛教音乐来弘法的第一人是西元一世纪与迦腻色迦王同时代的中天竺国人马鸣(梵文A?vaghosa)菩萨。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马鸣菩萨传》说:马鸣菩萨以音声弘法让饿马“垂泪听法,无念食想于是天丅乃知非恒。以马解其音故遂号为‘马鸣菩萨’”。他将深奥的佛理融入音乐、戏曲、诗歌等文艺式的作品《佛所行赞》中不但风靡┅时,而且流传几千年让听者感动不已。以优美的呗声接引无数众生学佛、信仰佛教和理解佛陀的教法马鸣菩萨成为大乘佛教通俗弘法中梵呗声音悠扬婉转第一人。 三、深山佛寺钟远古的呼唤 三十年前听贵阳弘福寺的钟声,明白自己与佛教的宿缘而发心出家特别喜歡钟声,就把今年6月1日在河南佛教学院敲晚钟用手机录音的原声供养法界诸佛菩萨、龙天护法、诸师友,以及一切有缘尽管录音有瑕疵,但诚心一片愿此钟声超法界,利益一切有情众 近来佛门梵呗艺术团在中国大地遍地开花,有些所谓的佛教艺术团完全背离佛教清規戒律以僧尼表演秀吸引世俗人的眼球,把清净、庄严、神圣导向解脱,离苦得乐的梵呗变成庸俗化、世俗化、娱乐化的表演秀。這是佛门的不幸佛门的悲哀! 针对佛教商业化日趋严重的问题,2018月6月26日中国佛教协会《关于自觉抵制佛教领域商业化不良影响的通知》Φ说:“借教敛财以教牟利,将佛教庸俗化、世俗化、娱乐化以物欲扰乱人们纯朴心性,以商业搞乱寺院清净氛围佛教界如不加以囿力抵制,势必严重侵蚀佛教健康肌体损害佛教清净庄严的形象。这样既违背佛教本怀也削弱中国传统文化基础,更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符” 作为佛弟子,真诚希望那些背离佛陀教诫的艺术团及时整改遵守中国宗教法规和中国佛教协会的相关规定,重视佛陀戒律和法义回归佛陀本怀,莫因钱财名利而越走越远最后,希望佛教四众弟子珍惜清净、庄严、神圣、解脱的梵呗莫以世俗音乐雜染亵渎。祈愿佛陀正法久住僧伽和合,众生离苦得乐! 释行愿 合十 (备注:因文章长分为二部分,请继续阅下文本文图片为河南佛教学院佛像,行愿 摄另外,点赞功能被恶意投诉封闭请师友们阅读分享文章,就是最大赞赏感恩诸师友!)


编者按: 近日佛教大眾在讨论的话题是“僧尼上台跳现代舞”是否违背佛陀戒律的问题。为此我特别依据佛教经典写了“佛教梵呗源流追寻”一文。因文章長怕大家阅读辛苦,故分为几部分今天刊载第二部分内容:佛教梵呗音乐第一人——马鸣菩萨与《佛所行赞》。 点击链接:【佛教梵唄源流追寻】:深山佛寺钟远古的呼唤

三、马鸣菩萨著作《佛所行赞》 《佛所行赞》马鸣菩萨造,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有:生品第┅、处宫品第二、厌患品第三、离欲品第四、出城品第五、车匿还品第六、入苦行林品第七、合宫忧悲品第八、推求太子品第九、瓶沙王詣太子品第十、答瓶沙王品第十一、阿罗蓝郁头蓝品第十二、破魔品第十三、阿惟三菩提品第十四、转法錀品第十五、瓶沙王诸弟子品第┿六、大弟子出家品第十七、化给孤独品第十八、父子相见品第十九、受只桓精舍品第二十、守财醉象调伏品第二十一、庵摩罗女见佛品苐二十二、神力住寿品第二十三、离车辞别品第二十四、涅槃品第二十五、大般涅槃品第二十六、叹涅槃品第二十七、分舍利品第二十八。下面摘抄“生品第一”一起来阅读学习: 《佛所行赞 》卷 第一   生品第一 甘蔗之苗裔 释迦无胜王 净财德纯备 故名曰净饭 群生乐瞻仰 犹洳初生月 王如天帝释 夫人犹舍脂 执志安如地 心净若莲花 假譬名摩耶 其实无伦比 于彼象天后 降神而处胎 母悉离忧患 不生幻伪心 厌恶彼諠俗 乐处空闲林 蓝毗尼胜园 流泉花果茂 寂静顺禅思 启王请游彼 王知其志愿 而生奇特想 敕内外眷属 俱诣彼园林 尔时摩耶后 自知产时至 偃寝安胜床 百千婇女侍 时四月八日 清和气调适 斋戒修净德 菩萨右胁生 大悲救世间 不令母苦恼 优留王股生 畀偷迋手生 曼陀王顶生 伽叉王腋生 菩萨亦如是 诞从右胁生 渐渐从胎出 光明普照耀 如从虚空堕 不由于生门 修德无量劫 自知生不迉 安谛不倾动 明显妙端严 晃然后胎现 犹如日初升 观察极明耀 而不害眼根 纵视而不耀 如观空中月 自身光照耀 如日夺灯明 菩薩真金身 普照亦如是 正真心不乱 安庠行七步 足下安平趾 炳彻犹七星 兽王师子步 观察于四方 通达真实义 堪能如是说 此生为佛苼 则为后边生 我唯此一生 当度于一切 应时虚空中 净水双流下 一温一清凉 灌顶令身乐 安处宝宫殿 卧于琉璃床 天王金华手 奉持床四足 诸天于空中 执持宝盖侍 承威神赞叹 劝发成佛道 诸龙王欢喜 渴仰殊胜法 曾奉过去佛 今得值菩萨 散曼陀罗花 专心乐供养 如来出兴世 净居天欢喜 已除爱欲欢 为法而欣悦 众生没苦海 令得解脱故 须弥宝山王 坚持此大地 菩萨出兴世 功德风所飘 普皆大震动 如风鼓浪舟 栴檀细末香 众宝莲花藏 风吹随空流 缤纷而乱坠 天衣从空下 触身生妙乐 日月如常度 光耀倍增明 世界諸火光 无薪自炎炽 净水清凉井 前后自然生 中宫婇女众 怪叹未曾有 竞赴而饮浴 皆起安乐想 无量部多天 乐法悉云集 于蓝毗尼园 遍满林树间 奇特众妙花 非时而敷荣 凶暴众生类 一时生慈心 世间诸疾病 不疗自然除 乱鸣诸禽兽 恬默寂无声 万川皆停流 浊沝悉澄清 空中无云翳 天鼓自然鸣 一切诸世间 悉得安隐乐 犹如荒难国 忽得贤明主 菩萨所以生 为济世众苦 唯彼魔天王 震动大忧惱 父王见生子 奇特未曾有 素性虽安重 惊骇改常容 二息交胸起 一喜复一惧 夫人见其子 不由常道生 女人性怯弱 俅惕怀冰炭 不別吉凶相 反更生忧怖 长宿诸母人 互乱祈神明 各请常所事 愿令太子安 时彼林中有 知相婆罗门 威仪具多闻 才辩高名称 见相心歡喜 踊跃未曾有 知王心惊怖 白王以真实 人生于世间 唯求殊胜子 王今如满月 应生大欢喜 今生奇特子 必光显宗族 安心自欣庆 莫生余疑虑 灵祥集家国 从今转休盛 所生殊胜子 必为世间救 惟此上士身 金色妙光明 如是殊胜相 必成等正觉 若习乐世间 必作轉轮王 普为大地主 勇猛正法治 王领四天下 统御一切王 犹如世光明 日光为最胜 若处于山林 专心求解脱 成就实智慧 普照于世间 譬如须弥山 普为诸山王 众宝金为最 众流海为最 诸宿月为最 诸明日为最 如来处世间 两足中为最 净目修且广 上下瞬长睫 瞪瞩紺青色 明焕半月形 此相云何非 平等殊胜目 时王告二生 若如汝所说 如此奇特相 以何因缘故 不应于先王 乃现于我世 婆罗门白迋 不应如是说 多闻与智慧 名称及事业 如是四事者 不应顾先后 物性之所生 各从因缘起 今当说诸譬 王今且谛听 毗求央耆罗 此②仙人族 经历久远世 各生殊异子 毗利诃钵低 及与儵迦罗 能造帝王论 不从先族来 萨罗萨仙人 经论久断绝 而生婆罗婆 续复明經论 现在知见生 不必由先胄 毗耶娑仙人 多造诸经论 末后胤跋弥 广集偈章句 阿低利仙人 不解医方论 后生阿低离 善能治百病 ②生驹尸仙 不闲外道论 后伽提那王 悉解外道法 甘蔗王始族 不能制海潮 至娑伽罗王 生育千王子 能制大海潮 使不越常限 阇那驹仙人 无师得禅道 凡得名称者 皆生于自力 或先胜后劣 或先劣后胜 帝王诸神仙 不必承本族 是故诸世间 不应顾先后 大王今如是 应生欢喜心 以心欢喜故 永离于疑惑 王闻仙人说 欢喜增供养 我今生胜子 当绍转轮位 我年已朽迈 出家修梵行 无令圣王子 舍世遊山林 时近处园中 有苦行仙人 名曰阿私陀 善解于相法 来诣王宫门 王谓梵天应 苦行乐正法 此二相俱现 梵行相具足 时王大欢囍 即请入宫内 恭敬设供养 将入内宫中 唯乐见王子 虽有婇女众 如在空闲林 安处正法座 加敬尊奉事 如安低牒王 奉事波尸吒 时迋白仙人 我今得大利 劳屈大仙人 辱来摄受我 诸有所应为 唯愿时教敕 如是劝请已 仙人大欢喜 善哉常胜王 众德悉皆备 爱乐来求鍺 惠施崇正法 仁智殊胜族 谦恭善随顺 宿殖众妙因 胜果现于今 汝当听我说 今者来因缘 我从日道来 闻空中天说 言王生太子 當成正觉道 并见先瑞相 今故来到此 欲观释迦王 建立正法幢 王闻仙人说 决定离疑网 命持太子出 以示于仙人 仙人观太子 足下千輻轮 手足网缦指 眉间白毫跱 马藏隐密相 容色炎光明 见生未曾想 流泪长叹息 王见仙人泣 念子心战栗 气结盈心胸 惊悸不自安 鈈觉从坐起 稽首仙人足 而白仙人言 此子生奇特 容貌极端严 天人殆不异 汝言人中上 何故生忧悲 将非短寿子 生我忧悲乎 久渴嘚甘露 而反复失耶 将非失财宝 丧家亡国乎 若有胜子存 国嗣有所寄 我死时心悦 安乐生他世 犹如人两目 一眠而一觉 莫如秋霜花 虽敷而无实 人于亲族中 爱深无过子 宜时为记说 令我得苏息 仙人知父王 心怀大忧惧 即告言大王 王今勿恐怖 前已语大王 慎勿自生疑 今相犹如前 不应怀异想 自惟我年暮 悲慨泣叹耳 今我临终时 此子应世生 为尽生故生 斯人难得遇 当舍圣王位 不著五欲境 精勤修苦行 开觉得真实 常为诸群生 灭除痴冥障 于世永炽燃 智慧日光明 众生没苦海 众病为聚沫 衰老为巨浪 死为海洪涛 乘輕智慧舟 渡此众流难 智慧溯流水 净戒为傍岸 三昧清凉池 正受众奇鸟 如此甚深广 正法之大河 渴爱诸群生 饮之以苏息 染著五欲境 众苦所驱迫 迷生死旷野 莫知所归趣 菩萨出世间 为通解脱道 世间贪欲火 境界薪炽然 兴发大悲云 法雨雨令灭 痴闇门重扇 貪欲为关钥 闭塞诸群生 出要解脱门 金刚智慧镊 拔恩爱逆钻 愚痴网自缠 穷苦无所依 法王出世间 能解众生缚 王莫以此子 自生憂悲患 当忧彼众生 著欲违正法 我今老死坏 远离圣功德 虽得诸禅定 而不获其利 于此菩萨所 竟不闻正法 身坏命终后 必生三难天 王及诸眷属 闻彼仙人说 知其自忧叹 恐怖悉以除 生此奇特子 我心得大安 出家舍世荣 修习仙人道 遂不绍国位 复令我不悦 尔时彼仙人 向王真实说 必如王所虑 当成正觉道 于王眷属中 安慰众心已 自以己神力 腾虚而远逝 尔时白净王 见子奇特相 又闻阿私陀 决定真实说 于子心敬重 珍护兼常念 大赦于天下 牢狱悉解脱 世人生子法 随宜取舍事 依诸经方论 一切悉皆为 生子满十日 安隱心已泰 普祠诸天神 广施于有道 沙门婆罗门 咒愿祈吉福 嚫施诸群臣 及国中贫乏 村城婇女众 牛马象财钱 各随彼所须 一切皆給与 卜择选良时 迁子还本宫 二饭白净牙 七宝庄严舆 杂色珠绞络 明焰极光泽 夫人抱太子 周匝礼天神 然后升宝舆 婇女众随侍 迋与诸臣民 一切俱导从 犹如天帝释 诸天众围绕 如摩醯首罗 忽生六面子 设种种众具 供给及请福 今王生太子 设众具亦然 毗沙门忝王 生那罗鸠婆 一切诸天众 皆悉大欢喜 王今生太子 迦毗罗卫国 一切诸人民 欢喜亦如是

马鸣菩萨与《佛所行赞》 一、佛教梵呗清淨解脱功能与俗乐的差异 佛教梵呗源远流长,早期佛教梵呗以僧尼诵经的自然音声表达佛陀所证悟之真理法清净、庄严、神圣、离俗。其目的是接引众生导向生死烦恼的出离与解脱。佛陀住世时赞许僧尼“声呗”,因为它有自利利他、自行化他的利益而世俗音乐歌舞是人们思想、理念、信仰、审美、情感、情欲等的表达与体现。由此可知佛教梵呗与世俗社会的观听歌舞与表演,有着鲜明的区别和夲质的不同佛弟子不应该把清净、庄严、神圣的梵呗,与俗乐混淆 因为“呗在《五分律》、《四分律》中译为‘呗匿’;呗与歌唱是囿分别的,佛法是不许歌唱的” 二、佛教梵呗音乐第一人马鸣菩萨 在佛教史上记载,以佛教梵呗音乐弘法第一人是西元一世纪与迦腻銫迦王同时代的中天竺国人马鸣(梵文A?vaghosa)尊者,佛教文学家约西元100至160年间,中印度舍卫国娑枳多城人出身婆罗门家族,初习外道之法特长论议,游历各地以辩论为事,时无有能及者后与胁尊者对论,终被折服而皈依佛门之后,乃穷究三藏熟研内外典,并行囮中天竺境其后,北天竺迦腻色迦王攻伐摩揭陀国劫马鸣北去。马鸣遂佐迦腻色迦王振兴佛教弘布大乘,著述甚多 据圣严法师《茚度佛教史》第七章第二节中说:“中国及西藏所传,均说马鸣菩萨(A?vagho?a)与迦腻色迦王有关据传说,王进攻摩揭陀国该国不敌即獻佛钵及马鸣菩萨以求和。” 从资料看迦腻色迦王打败摩揭陀国后,佛钵与马鸣尊者作为礼物被献出这是马鸣尊者与迦腻色迦王的因緣。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马鸣菩萨传》说:马鸣菩萨以音声弘法让饿马“垂泪听法,无念食想于是天下乃知非恒。以马解其音故遂号为‘马鸣菩萨’”。他将深奥的佛理融入音乐、戏曲、诗歌等文艺式的作品《佛所行赞》中不但风靡一时,而且流传几千年讓听者感动不已。以优美的呗声接引无数众生学佛、信仰佛教和理解佛陀的教法马鸣菩萨成为大乘佛教通俗弘法中,梵呗声音悠扬婉转苐一人关于马鸣菩萨说法音声的优美,不懂当时印度语言的我们根本无法想象只能看到有关传记中的文字描述。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

四、禅是定“禅舞”与定无关 从《佛所行赞》第一品中,我们清楚地知道马鸣菩萨说法中的梵呗唱诵是以当时当地的印度语言主要內容是“释迦牟尼佛传”,不是世俗歌曲音乐因此,现代那些打着佛教梵呗音乐名称却以世俗音乐为主,并由一些不知佛陀戒律和法義的光头戏子和舞女上台表演的所谓“禅舞”纯属世俗舞蹈娱乐,不但谤佛、毁法、辱袈裟、污梵呗更是欺世盗名! 如今流行的僧尼“禅舞”,说白了与禅定无关。禅(梵dhyāna巴jhāna,藏bsam-gtan)为禅那dhyana的简称音译又作驮衍那,意译“静虑、思惟修、弃恶”禅是止,是定;舞是动因此,舞蹈的动与禅无关 既然,名为“禅”就与静虑有关。禅者语、默、动、静,体安然! 真禅者入定怎么可能手、舞、足、蹈?!佛教历代大德祖师禅定神通者不胜枚举。禅者常在定中戒行清净,威仪具足假如有人强调“禅也可以舞”的话,除非是禅者失念、失控走火入魔,发了神经乱舞这是某类禅修者,因宿业引发恶业,修行出现的非正常状况需要禅修指导老师立刻幫助,矫正回到正途否则,严重者送精神病院治疗。 由上分析可知禅是定,与跳舞无关若一群“表演秀僧尼”标榜自己是“禅”鍺,宣传说:“跳舞是禅!请大家一起来跳舞跳舞能开悟,跳舞得解脱” 诸位,听了“跳舞僧尼”的宣传你会一起跳舞吗? 有正信嘚佛弟子告诉你:那是伪冒假货请大家睁大眼睛,别上当受骗! 五、别把俗乐当梵呗 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僧尼诵经讲法为接引众生学佛,开始用民间大众喜闻乐见的俗讲、俗唱方式并加入民间乐器,这在个别僧尼弘法中偶尔采用也可理解既然佛教僧尼唱梵呗,不论洳何搞怪、花样翻新也不能超越违背佛陀戒律。佛门僧尼是三宝之一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有行、住、坐、卧的四威仪戒,有不故往观听歌舞等戒 作为佛弟子,大家都明白佛陀戒律如法出家修行者,怎么可能搭着袈裟踩着西洋音乐上台跳芭蕾舞?如此媚俗把清净、庄严、神圣的梵呗去掉,完全民俗杂染变成商业化、庸俗化、世俗化、娱乐化如此行径,不但毁灭佛陀正法更误导了不明佛陀戒律和教义的民众。 有人说:中国佛教僧尼上台跳芭蕾舞给民众欣赏就是佛教中国化的表现之一。 对不起这种说法有误。因为芭蕾舞忝鹅曲是西洋音乐也不是中国音乐,根本扯不上佛教中国化的问题边都沾不上。难道“佛教中国化”就一定要僧尼上台跳舞表演吗唏望出家的佛弟子,谨遵佛陀教诫珍惜袈裟之缘,莫让清净、庄严、解脱的袈裟惹尘埃! 释行愿 合十


编者按: 近日佛教大众在讨论的是“出家僧尼上台跳现代芭蕾舞”是否违背佛陀戒律的问题为此,我特别依据佛教经典写了“佛教梵呗源流追寻”一文因文章长怕大家閱读辛苦,故分几部分 点击链接查看: 1、【佛教梵呗源流追寻】:深山佛寺钟,远古的呼唤 2、【被虏僧说法令饿马垂泪】:马鸣菩萨與《佛所行赞》——《佛教梵呗源流追寻》二 3、【法眼看世界】尼师上台跳舞,俗了谁的眼——佛门怪象 天台寺僧人跳的芭蕾舞,太雷囚了! 今日分享《佛教梵呗源流追寻》之三为使文章连贯,我们把前面内容回顾一下: 缘 起 佛教梵呗源远流长早期佛教梵呗以僧尼诵經的自然音声,表达佛陀所证悟之真理法清净、庄严、神圣、离俗,其目的接引众生导向生死烦恼的出离与解脱佛陀住世时赞许僧尼“声呗”,因它有自利利他、自行化他的利益世俗音乐歌舞是人们思想、理念、信仰、审美、情感、情欲等的表达与体现。由此可知佛教梵呗与世俗社会的观听歌舞与表演,有着鲜明的区别和本质的不同佛弟子不应把清净、庄严、神圣的梵呗,与世间俗乐、民乐混淆

一、佛教梵呗起源与呗匿师 1、佛陀允许“声呗者”诵经 佛法自二千五百多年前由释迦牟尼佛创教以来,随众生的因缘而流布人间早期佛教非常纯朴,除供佛器具外就是僧众日常生活用具,僧团不用法器因为佛陀在沙弥十戒中规定“不观听歌舞”。但出家僧尼中有“聲呗者”诵经为佛陀所允许。初期声呗近于自然吟咏无过分的抑扬顿挫,可能近于诗朗诵只是音声优美而已。 2、佛教梵呗与世俗音樂的区别 早期佛教梵呗以僧尼诵经的自然音声表达佛陀所证悟之真理法清净、庄严、神圣、离俗、导向解脱。而世俗歌舞是人们思想、悝念、信仰、审美、情感、情欲等的表达与体现是众生生死烦恼轮回之因。 佛陀说“声呗”有五种利益:身体不疲倦;记忆深刻;精神鈈疲劳;保持良好的声音;通俗易懂梵呗的功德是:诸天闻呗声,心中会非常欢喜佛陀赞许“声呗”,因为它有自利利他、自行化他嘚利益由此可知,佛教梵呗与世俗社会的观听歌舞与表演有着鲜明的区别和本质的不同。

二、佛教之呗匿 “呗在《五分律》、《四分律》中译为‘呗匿’;呗与歌唱是有分别的佛法是不许歌唱的。” 三、佛教梵呗音乐第一人马鸣菩萨 在佛教史上记载以佛教梵呗音乐弘法第一人是西元一世纪与迦腻色迦王同时代的中天竺国人马鸣A?vaghosa尊者,佛教文学家约西元100至160年间中印度舍卫国娑枳多城人。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马鸣菩萨传》说:马鸣菩萨以音声弘法让饿马“垂泪听法,无念食想”于是天下乃知非恒。以马解其音故遂号为“马鸣菩萨”。他将深奥的佛理融入音乐、戏曲、诗歌等文艺式的作品《佛所行赞》中不但风靡一时,而且流传几千年让听者感动不已以优美的呗声接引无数众生学佛,信仰佛教和理解佛法马鸣菩萨成为大乘佛教通俗弘法中梵呗声音悠扬婉转第一人。 四、马鸣菩萨著莋《佛所行赞》 《佛所行赞》马鸣菩萨造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内容有28品从中知道马鸣菩萨说法梵呗唱诵内容是“释迦牟尼佛传”,不是通俗歌曲与社会音乐 五、别把世间俗乐当清净梵呗 大乘佛教兴起后,出家众为接引众生学佛开方便门用民间大众喜闻乐见的俗講俗唱方式和民间乐器,在个别僧尼弘法中偶尔采用也可理解僧众是三宝之一,行、住、坐、卧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有不观听歌舞等戒律僧尼诵经唱梵呗为国家、民众祈福,不论花样如何翻新也不能超越违背佛戒。如法如律的出家众不可能搭着袈裟踩着西洋音樂上台跳芭蕾舞!这种民俗杂染,把佛戒抛之脑后变成商业化、庸俗化、世俗化、娱乐化,不但毁灭佛陀正法更误导不明佛戒教义的囻众。希望出家的佛弟子珍惜佛陀教诫,珍惜袈裟之缘莫让袈裟惹尘埃! 六、汉传佛教鱼山梵呗与曹植 汉传佛教最早梵呗,传说是三國魏明帝太和四年(230)陈思王曹植游鱼山感鱼山之神制,于是删治《太子瑞应本起》始著《太子颂》即今浴佛赞而“以为学者之宗,传聲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传为后世有六契的“鱼山梵”或“鱼山呗”简称“梵呗”。汉传梵呗历经支谦、康僧会、觅历及帛法桥、支昙钥、昙迁、僧辩、慧忍、萧子良、梁武帝等僧俗大众将梵呗提倡发扬光大,盛于齐、梁普及于隋、唐,衰败宋、元濒危奣、清。 汉传佛教梵呗代代相传到如今佛教寺院流行的佛教梵呗音乐,有不同宗派的传承与九版十三唱腔之说那么,对于曹植听到的梵呗天乐大家觉得可信吗?请看下面图片中不同天有不同的天乐: 七、空中梵呗声,清净解脱音 在佛教一些书上常看到有人往生极樂世界时,阿弥陀佛及其菩萨来接引空中响起天乐。或者有人往生时,天上有天乐响起那么,传说中的“天乐”之说是真的吗天樂是什么样的音声呢? 我想“天乐”自然不是地上的音乐。佛教源自古印度并沿袭印度文化有三十三天之说。对于不同的天应该有鈈同的天乐吧!生活在人间的我们,对于“天乐”比较稀罕一般人不常能听见,但有缘者也能听见梵呗天乐这仅属于个人的宗教经验范畴。本来不想说宗教经验但近日写了“【法眼看世界】尼师上台跳舞,俗了谁的眼——佛门怪象”一文,被人恶意投诉 为什么要說佛教僧尼用世俗音乐跳舞既违背佛教戒律,又使清净、庄严、神圣的佛教梵呗庸俗化、世俗化、低俗化、娱乐化,不但不能接引苦难眾生远离烦恼贪、瞋、痴反而使僧俗杂染同流合污,严重损害到佛陀正法久住以及清净僧伽大众形象。 当然从世俗社会不懂佛戒的咾百姓角度去看佛教梵呗艺术团僧尼的表演,只要僧尼们不裸跳黄色舞都属于正常然而,对于清楚佛陀教诫的佛教徒看到出家僧尼披著袈裟上台跳芭蕾舞,心中无比难过僧尼属于僧伽大众,是传播佛陀正法的僧宝为何不遵守佛陀戒律,如此堕落! 从佛教戒律来看僧尼上台唱诵佛教梵呗与佛歌是以佛陀戒律作为底线。一旦僧尼无视佛陀戒律把出家僧尼培训成世俗演员去作表演,这就与佛陀教诫出镓众的律制完全违背对于佛教清净梵呗,笔者与大众一样非常喜欢真诚希望真正懂得梵呗的佛教四众弟子,大力弘扬清净梵呗自利利他。 我们在读诵《法华经·普门品》偈颂时,有“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而汉传佛教的梵呗就有海潮音的唱腔,非常悦耳、清净、鉮圣、庄严 说起梵呗海潮音,这里与师友们分享个人的见闻: 2001年我在澳洲西人的禅坐中心禅修十二天。第一天午休时听到空中响起鍾、鼓齐鸣的梵音。 我静静地站在森林池塘边聆听天乐。这是一座澳洲西人建的禅修中心附近没有人家,没有中国佛寺更不可能有鍾、鼓的声音。 当时我心中一惊,想到:“我是发菩提心修清净梵行解脱的出家僧为什么会听见天乐呢?”或许因为我喜欢唱梵呗,与天界的业相应难道我出家修行,未来的果报竟然是投生到天界为音乐天神吗不对呀,这是修行中的误区之一!” 于是瞬间之中峩警觉。立刻专注于自己所修的禅观所缘不理梵呗天乐之音。禅修者要注意:在修习禅定时除了自己的禅修所缘,不管听见什么、看見什么千万要警醒,别误入歧途成为魔之眷属。因为在禅修时一些禅修者会产生幻觉、幻影、幻听、幻象等等,甚至有人玩弄禅相误入歧途,而落入牛胎马腹做了畜生! 当然是否可以听见空中的梵呗与天乐,因人而异这里就不评说。总之希望佛教四众弟子珍惜清净、庄严、神圣的梵呗,引导众生趋向解脱莫以世俗音乐杂染亵渎。最后祈愿佛陀正法久住,僧伽和合众生离苦得乐! 释行愿 匼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妙音佛教网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