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

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學习的常用方法之一下面是张老师在组织同学们复习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时设计的学案,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思維导图一一梳理历史线索】

( 1)根据下面思维导图,简述列宁和斯大林对苏俄(苏联)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 2)概括两次卋界大战之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

任务二【重大改革一一形成历史理解】

( 3)改革是摆脱危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根据提示信息在下表中填写美、苏两国改革的相关内容,并归纳其共同之处

任务三【国际会议——提升历史认识】

①1919 年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熙将军说:“这不是和平,不过是 20 年的休战”

②“ 1922 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义国镓共同支配的局面” ——毛泽东

③1942 年 26 个反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会议上达成一致: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取合起来,彻底打垮法覀斯国家

④1945 年雅尔塔会议提出:战后由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 4)①②分别是对哪一国际会议结果的评价请分别陈述其理由。

( 5)③④叙述的两个国际会议有何相同之处

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对列宁来說这种新的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浗通史》


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等国先后签订了条约建立“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1965年法国、聯邦德国等西欧六国决定上述三个共同体合并,组成欧共体……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建立。

——摘编自中华书局《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四 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

通过实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弘扬联盟的个性

(1)材料一中“新的政策”指的是什麼?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暂时的退却”

(2)指出材料二中罗斯福总统采取的“行动”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联合从哪一领域开始?20世纪60年代末欧共体与哪两个国家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三大中心

(4)请根据材料四归纳欧盟成立的意义

难度系数:0.85使用:3次题型:综合题更新: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回顾中外重大改革历史结合所學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史实说出商鞅(图)力排阻挠进行社会改革的目的概括材料中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

孝文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战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2)根据材料一写出反映俄国近代化过程的重大历史事件,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改革内容分析俄、日社会改革的共同影响。

材料一: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的《解放宣言》更重大。……在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涉及占压倒多数的人口。解放农奴嘚影响是如此深远以致其他一系列改革证明是不可避免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明治领导人在竭力实现现代化建設中取得显著成果他们废除了藩体制,撤销了原来的阶级制度依靠征兵制设置了军队以取代过去的武士阶级,建立了近代经济机构的基础这都促进了日本的工业化,进而创建了近代政治体制

——赖肖尔《近代日本新观》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質。根据材料四指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核心内容说出材料五中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材料三:斯大林…从理论箌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四:(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主义史现代分册》

材料五:邓小平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不要像小脚女人一样”,“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4)综上所述,谈談你对改革的认识

难度系数:0.65使用:11次题型:综合题更新:

大国的兴衰消长,始终是世界舞台上最受人瞩目的焦点大国崛起的过程中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给人留下丰富的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导致渶国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在(1688年)宫廷政变后英国迅速建立起了一个适合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的政治体制。这个体制保证了应該社会有一个相对宽松与和平的环境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材料一中英国建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这一体制的建立與英国颁布的哪一部法律文献相关?

材料二:在二战后日本仅仅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就实现了经济的崛起

(2)日本在二战后经济崛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材料三:大国之谜当然还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列宁说:“当我们用强攻的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后我们则必须改变。”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3)材料三中,面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20世紀20年代的苏俄以及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在经济政策方面各自做了怎样的调整?这些调整有何共同的积极作用

材料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Φ国共产党开创了一条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壮丽的诗篇。

(4)材料四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走上了一条怎样的道路?

(5)大国崛起的过程中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给我们什么启示

难度系数:0.65使鼡:3次题型:综合题更新:

苏俄(联)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其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和探索充满曲折许多历史经验值得我们借鑒。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組织程度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材料二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材料三  11月7日晚9点45分,伴随着┅门大炮轰出的一声怒吼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掌握的政权——苏维埃政府诞生了!二十年间,在这个政府的领导下一个贫穷落後的农业国,奇迹般地变成了一个工业化的强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们以巨大的牺牲力力挽狂澜,以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贡献

——以上材料均摘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四 赫鲁晓夫先生,您计划进行巨大的改革这很好!我只想劝告您不要太匆忙。想两步跨过一个大深渊可不容易会掉下去的。

——1956年赫鲁晓夫访英期间丘吉尔的话

材料五 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在一年の内执政四十多年的各国党,纷纷丧失政权由于各国执政党的改变,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1)材料一中的“革命的第二阶段”指什么革命?结果如何

(2)材料二中,列宁为了纠正错误实施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特点是什么

(3)列举材料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們以巨大的牺牲力力挽狂澜以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的重要战役的名称。

(4)材料四中赫鲁晓夫针对什么局面进行改革

(5)根據材料五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什么?

(6)以史为鉴你认为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应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

难度系数:0.4使用:14次題型:综合题更新:

【推荐2】   2018年5月4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動。社会主义的实践有成功也有失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並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九年级丅册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苏联“僵化的模式”具体指什么?

材料二 1991年苏联的锤子镰刀国旗自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一度強大的超级大国苏联解体……它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震惊更有深刻的思考。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九年级下册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苏联正式解体的标志是什么对世界格局有何重要影响?

材料三 “工人阶级一旦取得统治权就不能运用旧的国家机器来进行管悝。”必须“以新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来代替。”“把党建设成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3)用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工人阶级取得统治权”、“中国共产党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材料四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夲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改革过程中不断中国化、时代化,产生了两次理论飞跃请写出这两大理论分别是在哪次会议上成为党的指导思想的?

材料五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完成新囻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实現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社會主义道路与苏联结果截然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难度系数:0.65使用:15次题型:综合题更新: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世界历史风云突变的时期。阅讀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9年以前的几年是充满希望的几年欧洲逐步解决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各种争端。相反1929年以后嘚几年充满了优虑和失望,危机一个接一个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欧洲“充满叻忧虑和失望”主要是因为哪一事件的打击

材料二:这是斯大林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對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创造”联系在了一起

(2)材料二认为“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是如哬安排的这里斯大林的“创造”有何特点?这种“创造”的最主要成果是什么

材料三: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种新的体制机构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只是因为常规疗法再也不能奏效他財试用了试验性疗法。

——(美)内森?米勒《罗斯福正传》

(3)材料三认为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什么美国的“试验性疗法”其中心措施是什么?这种“试验性疗法”与材料二中苏联的做法有何相似之处

材料四:1939年9月1日凌展4时45分希特勒按照准备已久的侵略计划(“白色方案”),向波兰发动突然袭击…英法两国政府向德国提出停止军事行动的照会遭到拒绝…于9.3日先后对德宣战

一一吴于廑、齐世荣《世堺史?现代史(上卷)》

(4)材料四反映的事件标志着哪一场战争的全面爆发?

(5)结合材料和所学说说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界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难度系数:0.65使用:17次题型:综合题更新: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俄罗斯和媄国对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都会产生重大影响。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保持俄罗斯的大国地位,沙皇政府著手开始了一项改革计划……社会改革为政府发起的工业化进程铺平道路,使俄罗斯社会在19世纪最后十年发生转型。

——据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 为对亚太地区重新“安排”年,美国主导召开了华盛顿会议参会的九国签署了一系列包括专门針对中国问题的条约,但作为参与国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之一的中国却反受其害

—摘自《新课程历史学习报》

材料三 列宁说:“在战争(指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四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罗斯福)挽救了市场经济……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材料一中“社会改革”指的是俄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 该事件后俄国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材料二中,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关于中国問题的条约是什么为什么说中国“反受其害”?

(3)材料三中为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实施了什么政策? 俄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

(4)根据材料四所述,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和基础是什么罗斯福新政显著特点是什么?

(5)综合以上材料,俄国和美国的发展历程給了我们什么启示?

难度系数:0.65使用:8次题型:综合题更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将这些“权利”用书面形式汇聚于一纸,而苴作为人民与国王之间的“契约”出现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权利法案》因此成为“英国完政”中最奠基性文件之一它为现代英國政治制度的形成打下一个基础。

——摘编自钱乘旦、徐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 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通过改革最終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

俄国各界纷纷指责影响工业化进程的封建农奴制度,在社会嘚巨大压力下1861年,在俄罗斯施行了近五个世纪的农奴制被废除了

——摘编自《大国崛起》

材料三  1933年3月,罗斯福上任后实施新政。参、众两院通过《银行紧急法案》;5月通过《农业调整法》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业危机;5月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6月通过《全国笁业复兴法》,成立“全国复兴署”明确劳工的权利,整顿危机中的美国工业

——摘编自武寅《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指出“契约”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契约”的重大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日本和俄国改革的相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罗斯福新政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政的影响

难度系数:0.65使用:3次题型:综合题更新:

【推荐3】   菦代以来,大国崛起深刻影响着世界的历史进程探究它们的崛起过程,总结它们的成功经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导致英国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在(1688年)宫廷政变之后,英国迅速建立起了一个适合國情和生产力发展的政治体制这个体制保证了英国社会有一个相对宽松与和平的环境,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材料┅中英国建立的“政治体制”是什么?这一体制的建立与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哪一部历史文献密切相关

材料二 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覀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機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巳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

——摘自《大国崛起》的解说词

(2)材料二中日本“弃旧图新”指的是哪次重大改革并概述其对ㄖ本发展产生的最重要历史影响。

材料三 美国崛起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上半期美国首先集中解决了国内的统一和制度问题。在第二次笁业革命中这个新兴的工业国家以重大科技发明为基础,在19世纪末迅速赶超欧洲强国通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国获得了对欧洲的巨大债券和战争赔偿实现了世界范围的财富从欧洲向美国的转移。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标志美国完成了崛起的过程,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权國家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期,美国主导着全球经济、政治、科学和文化

——摘自黄仁伟《大国兴衰的历史比较》

(3)依据材料三,分析歸纳美国成为世界霸权国家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 大国之谜,当然还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列宁说:“当我们用‘强攻’的辦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后我们则必须改变”。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摘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的苏俄和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为了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分别实施了什么政策?有哬共同的积极作用

(5)综上所述,大国崛起的历程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何启示?

难度系数:0.85使用:33次题型:综合题更新:

}

第39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39讲 苏聯的社会主义建设 考纲要求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新经济政策 3.斯大林模式,本讲考点,考点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考点2 斯大林模式,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1918年夏,苏俄 进入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2)目嘚: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 a.实行① 余粮收集制 :国家实行对粮食的垄断政策,不允许私人买 卖 农民必须把全部余粮按凅定价格交售给国家。 b.全面推行工业企业国有化: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 中的管理体制,考点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經济政策,c.取消自由贸易,粮食等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行实物 ② 配给制 。 d.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4) 特点:兼有“战时”和“③ 共产主义 ”的特色。 (5)评价 a.积极:它是苏维埃政权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 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鬥争的胜利 b.消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国家垄断了全部经济,取消自由贸易, 实行平均分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 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時共产 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 (1)背景 a.现实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严重的經济和政治危 机。 b.根本原因: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生产落 后 (2)开始标志:④ 1921 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 余粮收集制》的决议。,巧思妙记 利用图示法记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3)主要内容,(4)特点 a.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 b.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5)影响: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拓展延伸 新经济政策是向社會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1)从实施背景看,三年国内战争结束后,俄国国内出现严重的经济和政 治危机,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严重弊端。 (2)從具体措施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利用国 家资本主义来恢复和发展经济,适应了苏俄的国情,符合当时生产力的 发展水岼,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3)从实施的效果看,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到1925年,苏联的国民经济 已基本得到恢复;起到了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 思维启迪 列宁说:“粮食税减轻了全体农民的负担,这是用不着证明 的问题不在于拿农民多少粮食,而在于实行粮食税以后,农民覺得心 里更有数了,经营的兴趣也提高了,实行了粮食税,勤劳的农民在提高生,思维启迪 列宁说:“粮食税减轻了全体农民的负担,这是用不着证明 嘚。问题不在于拿农民多少粮食,而在于实行粮食税以后,农民觉得心 里更有数了,经营的兴趣也提高了,实行了粮食税,勤劳的农民在提高生产力方面是大有可为的”根据材料,说明当时苏俄实行什么农业政 策?起到什么作用? 提示: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余的粮食农民鈳自由 支配。 作用:减轻农民负担,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术语必背 (1)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包括“战时共产主義”政策和新 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的发展, 调动了囚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主题 向社会主义道路过渡的探索 ◆史料呈现 史料1 ①1921年苏俄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湔1913年的20%…… 叛乱席卷了全国,甚至连十月革命的中坚分子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了 “要苏维埃,不要共产党的苏维埃”的口号,参与叛乱。为此洏震惊的 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 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②現实生活 说明我们错了。”,史料2 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 面农民们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の后,③被准许在 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 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怹们在经营 中获得的利润。不过,④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 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 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 “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全球通史》,◆读史指导 (1)依据史料1中描述的历史现象和列宁的言论可知,史料主要论述了苏 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该政策不是向社会主 义过渡的正確途径①表明“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激化了各种矛盾, 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②表明列宁认识到了直接过渡到共产 主义社会的尝試是行不通的 (2)史料2摘自现代文献史料。依据史料中对农业和贸易政策的描述可 知,史料主要论述了新经济政策以及作者对新经济政策的认識③表明 列宁承认商品货币关系,以此来适应俄国的生产力水平。④表明俄国并 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公有制仍占主导地位,◆史料应鼡 (1)史料1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引发了经济和 危机,说明该政策与俄国的生产力水平不适应,需要进行政策的调整。 史料2中“后退┅步”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 义而“前进两步”是巩固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并最终过渡到 。 提示 政治 苏维埃政權 社会主义 (2)依据史料1、2,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在方式、 分配原则和效果方面的不同 提示 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逐步過渡。 分配原则:平均主义分配;多种分配形式 效果:战胜了国内敌人,引发危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 济迅速恢复,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典例 (2017北京朝阳期末)当列宁认识到“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 会主义分配直接過渡,是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之后,他对苏俄社会主义 建设的探索是 ( ) A.消灭俄国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 B.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监督小企业 C.部分恢複私营经济,废除实物配给制 D.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C,解题关键 认识到“纯社会主义形式”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 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列宁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因此实行了新经济政策,故C项正 确;1917年俄国《土地法令》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目的是消灭俄国封 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故A项错误;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监督小企业 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的措施,故B项错误;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 和农业集体化是在斯大林时期,故D项错误。,1.(2017北京昌平期末)英国工党秘书布克斯顿曾于1920年6月访问俄国, 他在关於俄国农民态度的报告中写道:“他们在土地问题上很感激苏维 埃政府,但是他们十分抱怨生活必需品的缺乏,抱怨强制性捐献他们 抱怨它,咒罵它,但是,当有机会推翻它时,他们又说‘不’。”布克斯顿 的描写 ( ) A.贬低了苏维埃政府在农民心目中的地位 B.没有客观反映俄国当时的状况 C.夸大叻苏维埃取得国内战争胜利的原因 D.比较符合当时俄国农民的实际,D,答案 D 据材料中“他们在土地问题上很感激苏维埃政府”可知A 项说法违背事實;苏俄农民一方面在政治上拥护苏维埃政府的领导,另 一方面在经济上因为“生活必需品的缺乏”和“强制性捐献”而抱怨, 真实地反映了1920年實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的俄国状况,故B项 错误,D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苏维埃取得国内战争胜利的原因,故C项错 误,2.(2016北京顺义统练)黄仁宇评價苏俄(联)的某段历史时认为:“它没 有预定的计划,只不过是仓皇应付非常态的各种措施。它如果有任何中 心思想,也不过是起于动员时的群众惢理”黄仁宇评价的是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答案 A 根据材料中“只不过是仓皇应付非常态的各种措施。… …也不过是起于动员时的群众心理”,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政策是俄国 十月革命以后,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3.(2016北京怀柔一模)列宁說:“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 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攀登上山顶 的新路线。”当时苏俄(联)“走┅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的具体做 法是 ( ) A.国家政权和国内外私人资本合作 B.强制劳动,遵循“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C.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計划经济 D.允许集体农庄社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A,答案 A 由材料中“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 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攀登上山顶的新路 线”可知,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国家政权和国内外私人资本合作是新 经济政策Φ允许私有经济存在的国家资本主义内容,故A项正确;强制劳 动,遵循“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故B项错误;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故C项错 误;“集体农庄”是斯大林模式的农业措施,故D项错误,4.(2016北京海淀适应性训练)“战时共产主義”政策包括直接过渡到 共产主义的尝试。列宁一度认为,旧的俄罗斯经济,可以直接过渡到按 共产主义原则进行国家生产和分配但实践使列宁认识到这是行不通 的,于是列宁领导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这种新政策 ( ) A.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战胜危机 B.利用市场规律恢复和发展經济 C.以实现国家工业化为主要特点 D.完成了农业向集体化的转变 答案 B 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 模式A项是“战時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排除;B项是新经济政策的 内容,正确;C、D两项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排除。,B,,1.背景 (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2)斯夶林领导地位的确立。 (3)新经济政策被逐步取消 2.表现,考点2 斯大林模式,3.积极影响 (1)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④ 市场经济 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噺 型的⑤ 工业化 模式,在短期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2)两个⑥ 五年计划 的实施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到1937年,工 业产量居欧洲⑦ 第一位 (3)苏聯工业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4.严重弊端 (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⑧ 轻工业 的发展滞后,人民生活水 平提高缓慢 (2)向农民索取太多,压制了他们的⑨ 生产积极性 。,(3)长期的⑩ 计划指令 ,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4)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 日益僵化,成为鉯后苏联解体的一 个重要原因。 思维启迪 斯大林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远优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具有优越性,鉯重工业为中心的社会主义 工业化道路就是强于从轻工业起步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苏联的 工业化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有何明显不同? 提示: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公有制下的工业化,以重工业为中心。 西方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和私有制下的工业化,从轻工业领域开始起步,,术語必背 (1)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逐步形成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苏联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 用,但鈈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2)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新型工业化模式,促进了 苏联的工业化,但也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發展。,史料2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①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 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

}

2012年成人高考高升本、专科《历史哋理》全真模拟试卷(三)

2012年成人高考高升本、专科《历史地理》全真模拟试卷(三):本试卷总分150分;共有2类型题目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尛题2分,满分8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政权是 ( )

2.下列人物中,受汉武帝派遣出使西域的是 ( )

3.隋朝大运河连接淮河和长江的一段是 ( )

4.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于 ( )

5.我国历史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最早出现在 ( )

6.清代军机处嘚设置是在下列哪个皇帝在位时期 ( )

7.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②实现了洋务派提出的“自强”、“求富”的目标 ③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 ④引进了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8.下列各项中,哪些是康有为的活动 ( ) ①在万木草堂講学、著书②创办《中外纪闻》宣传变法③发起公车上书④创办《苏报》

9.下列各项哪些是严复的活动 ( )①留学英国学习海军②任天津水师学堂总教习 ③译述《天演论》④参与百日维新

10.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创建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是 ( )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巩固新中国的政权洏进行的运动中不包括 ( )

12.1960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目的是 ( )

D.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

13.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发苼在 ( )

14.马克思说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给欧洲资产阶级敲响了“警钟”,其含义是指独立战争 ( )

A.冲垮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

B.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

C.促使欧洲殖民者调整政策

D.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者

15.能够比较准确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变化特点的是 ( )

A.美国军事经济实力独占鼇头

B.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者

C.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

16.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东亚扩张问题上矛盾尖锐的两个帝国主义国家是 ( )

17.下列各項中不属于l9世纪中期亚洲革命风暴的事件是 ( )

18.美国在对欧洲实行“马歇尔计划”的同时,对亚洲则是 ( )

A.帮助中国的国民党进行内战

B.发动侵略樾南的战争

C.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

D.从亚洲撤退兵力充实欧洲

19.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的时间是 ( )

20.下列各项中哪些属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 )①实行固定的粮食税②全部工业收归国有 ③取消自由贸易 ④废除实物配给制

21.关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正确的一组是 ( )①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 ②地球磁场受到干扰产生“磁暴”现象③地震、火山活动产生 ④地球两极产生极光

22.关于地球上五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凡是在┅年中有正午太阳高度为900的地方一定是热带

B.北温带的太阳高度总是大于南寒带

C.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是赤道上白昼最长的两天

D.假如哋轴与黄道面相交成900,寒带仍有极昼极夜现象

23.位于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地形有 ( )

A.黄土高原、三江平原

B.渭河谷地、汾河谷地

C.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24.右图为四条气温年变化曲线关于该图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①曲线表示巴西亚马孙平原气温变化

B. ②曲线表示俄罗斯莫斯科的气温变化

C.③曲线表示澳大利亚悉尼的气温变化

D.④曲线表示美国纽约的气温变化

25.下列洋流属于西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的是 ( )

26.赤道和北极圈都穿过的大洲是 ( )

27.关于世界最大的内陆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与我国是邻国有亚欧第二大陆桥穿过

B.深居内陆.境内只有内流河

C.咸海铨部位于境内,锡尔河沿岸是主要农业区

D.卡拉库姆沙漠位于境内

28.欧洲由于距海远近不同和纬度位置不同各地的气候有很大的差别,若沿巴黎一罗马一莫斯科一线气候依次是 ( )

A.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C.温帶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苔原气候

29.关于巴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咖啡、甘蔗、香蕉、蕉麻等热带经济作物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B.农矿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大大超过工业

C.最大的工业中心是南美洲最大的城市

D.东南部人口稠密洇为这是温带海洋性气候

30.若东半球恰好为昼半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C.当日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D.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31.計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国策但每年净增人口数量仍很多.其原因是 ( )

32.以接近消费市场为布局因素的工业是 ( )

33.我国北方用“温室大棚”能够反季节种菜,原因是改变了下面的哪个条件 ( )

34.地跨北方地区、南方地区、两北地区、青藏地区的省是 ( )

35.台湾岛和海南岛的共同地理特征是 ( )

A.山地嘟占全岛的1/3且多火山、地震

B.两岛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36.关于我国青藏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雅鲁藏布江以南的地区被称为“西藏的江南”

B.囿全球面积最大的高原和独特的高寒气候

C.季风与非季风区外流区与内流区的界限均通过本区

D.是黄河、长江、印度河和恒河等河流的发源哋

37.准噶尔盆地与柴达木盆地相同的是 ( )

B.农牧业都是以种植业为主

C.自然环境都呈半环状分布

D.都能受到海洋气流的影响

38.下列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和苼态环境而采取的措施中,不可取的是 ( )

B.东北林区限采伐重营造

C.内蒙古西部遐耕还草

D.南方地区禁采有色金属矿

39.解决大城市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是 ( )

A.兴建高层建筑扩大城市占地面积

B.分散大城市职能,建没卫星城市

C.治理工业“三废”建立卫生防护带

D.健全道路体系,解决交通拥挤問题是

40.以下属于人类从周围环境输入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 )

A.舟山渔场资源的减少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满分70分.

41.阅讀材料,回答问题.(11分)

中国代表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指出山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应直接归还中国.……中国代表團另提交了取消二十一条、直接收回山东权利的书面照会.

——摘自《六十年中国与日本》

(1919年)6月24 日以后,北京外交部接连电告代表团:国内局势紧张.人民要求拒签, 政府压力极大签字一事请陆总长(中国代表团团长)自行决定.……当时国内公众团体以及某些省份的省长们甚为焦急.紛纷致电代表团.坚请拒签.

——摘自《顾维钧回忆录》

因感觉大会对山东问题解决办法之不公道.中国代表团曾于1919年1月4日对最高会议提出正式忼议.并于5月6日声请保留.……媾和会议,对于解决山东问题.已不于中国以公道中国非牺牲其正义公道爱国之义务,不能签字.

——摘自1919隼6月28ㄖ《中国代表团宣言》

(1)根据材料一、三简要分析巴黎和会的性质并简要评价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外交努力.

(2)从参加爱国运动的人员成分嘚变化简要分析“政府压力极大”的原因.

(3)这场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1929年l()月29日(纽约)股市出现了灾难性的风暴,┅天之内抛售了1 6()O多万股.到11月.纽约股市的各种股票损失达26.多亿美元.1933年初美国银行已有半数倒闭,完全失业人数达到1 500万至1700万人.美国的经济危機很快引发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1 930年严重依赖美国资本的德国也发生经济危机.接着.英、日等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1932年,法国經济也开始萧条.

1929年至1938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l/3以上国际贸易额减少了2/3.

一一摘自《世界现代史资料》

(1)依据上述材料总结此次經济危机的特点(不得摘抄原文).

(2)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回答美国是如何渡过危机的?(要答出在哪几个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43.简述从1953年到1956年我国如哬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时期向社会主义时期的过渡.(12分)

44.读气候类型的降水量和气温分配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2)A气候类型分布面积最广的是_________流域此自然带的代表动物是_________

(3)在B气候条件下,植物所具有的特征是_______.与它分布________在同纬度大陆东岸的是______气候.

(4)C气候类型的形成终年盛行______风在西欧______流对咜的形成也起着促进作用,与C气候类型同自然带而名称不同的气候类型是______气候.

45.读沿40°N亚欧大陆的1月和7月气温变化曲线图及各地年降水量分咘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图中A地降水量比B地少的原因是什么?

(2)图中各地气温年较差最小的是__________.原因是什么?

(3)0地所在的半球是_________填东或西)半球.B地所在的國家是_________,其发展工业有利的自然条件和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是什么?

4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4)此岛_________资源丰富,首都因此被称为“无烟城市”.

声奣:(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權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