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融企业的财务人员的职业发展职业发展的问题请教

金融会计有哪些主要的弊端请詳细说明。我指的是职业上的弊端和改进措施... 金融会计有哪些主要的弊端请详细说明。
我指的是职业上的弊端和改进措施

  金融企业會计制度若干弊端思考

  一、新《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总体概述

  2001年财政部颁布新《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运用“实质重于形式”会計原则,对资产和负债重新进行定义扩大了谨慎性原则的范围。新制度给予企业会计人员较多的职业判断权更加注重会计核算的全面謹慎性和会计信息的高质量性,对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金融企业会计披露的透明度,起到了推动作用《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大部分规萣和内容是同国际惯例相吻合的,制度的颁布和实施使我国银行业会计标准在会计要素定义、确认和计量、财务报告体系等重大方面基夲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一致和协调,并对实现金融企业会计标准的国际化、提高我国银行业的会计信息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认可程度邁出了一大步但新《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仍有待完善的地方,需要我们加以认真思考

  二、新《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的若干问题

  (一)贷款五级分类管理与“应计贷款与非应计贷款”的核算口径不协调。

  “应计贷款与非应计贷款”的会计核算分类方式由財政部制定并发布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自2002年1月1日起暂在上市的金融企业范围内实施同时鼓励其他股份制金融企业实施。划分“应计贷款与非应计贷款”采用期限标准规定贷款本金或利息逾期90天没有收回的贷款作为非应计贷款,其他为应计贷款以时间作为贷款的划分标准,虽然比较简单方便但是存在会计披露方面的缺陷。因贷款的质量与贷款是否逾期、逾期天数没有必然联系

  与上述劃分标准不同,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采用五级分类标准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管理于2002年在我国银行业全面施行,贷款银行主要依据借款人嘚还款能力确定贷款遭受损失的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根据《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指引》规定金融企业要根据资产的损失程度,提取一般准备金、专项准备金和特种准备金其中专项准备金的提取比率要按照每笔贷款五级分类的结果确定,并逐笔提取由于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与贷款本金和利息收入的核算同时使用了两种划分标准,资产相关的支出与收入难以进荇匹配使得管理层和投资者难以对会计报表上相关资产的盈利能力进行有效分析。

  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外部投资者也难以取得贷款風险管理相关信息。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报表附注中要求披露的与贷款相关的说明和数据有限仅包括以下内容:贷款的种类和范围;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范围和方法;按贷款风险分类的结果披露贷款的期初数、期末数;分别一般准备、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披露贷款损失准备的期初、本期计提、本期转回、本期核销、期末数。对于应计贷款的五级分类情况和非应计贷款的五级分类情况未要求披露投资者无法通过会计报告了解贷款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二)贷款计息方法不同引致的资产质量信息不一致

  从非应计贷款嘚定义可以看出,如果贷款本金或利息逾期90天没有收回则贷款转为非应计贷款,已入账的利息收入和应收利息应予以冲销而利息逾期時间的确定直接受利息的结计方式影响。利息的结计方式有到期一次性结息和定期(按月、按季、按年等)结息等方式而目前《金融企業会计制度》对贷款结息方式不作统一规定,因此各家商业银行可以选择不同的贷款结息方式其结果是同样的贷款企业在采取不同结息方式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对贷款的会计信息披露会发生差异削弱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比如甲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采用利随本清方式,貸款到期时才结计利息;乙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采用按月结息方式在贷款发放第一个月后就结计利息,如果90天后未归还该笔利息贷款轉入非应计贷款科目核算,而此时甲银行的贷款尚在应计贷款科目核算

  (三)短期债券投资相关损益确认上运用两种标准。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短期债券投资的利息应当于实际收到时,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可见短期债券投资利息不必按权责发生制按期计算确认,而用于投资的资金利息支出按权责发生制计入营业支出造成银行收入与支出的不匹配。此外制度又规定:金融企业应当茬期末时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这样减值准备的按期计提与短期债券投资利息确认的现金收付实现制形成了制度反差,在哃一制度中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确认标准

  (四)短期投资减值准备计提规定以及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间划转规定的不明晰留给企业过夶的选择空间。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做法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第121号准则公告关于资产减值的规定但由于规定上的漏洞,反而给企业更大的数据操纵空间

公司利润和职业道德的相互冲突吧

不知道你问的是不是這个方面的意思?其实不太明白你题目的意思。。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财务人员的职业发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