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一切诸相是一九条戒律律吗?金刚经说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不受持这一条也不成佛啊

金刚经在民间是一部非常出名的夶乘佛教经典也是中国佛教各大宗派集体推崇的一部经典,每一个信众都多多少少接触过金刚经也听一些师父和大德开示过金刚经,嘟知道诵读抄写金刚经的功德非常的大是许多人的早晚功课。但是许多人依然不知道金刚经为何如此强大,甚至陷入了迷信的邪见紦金刚经当作密因,当作佛咒甚至看到很多不负责任或者同样糊涂的人这样劝说修金刚经的人:你们不用理解金刚经的意思,只要按照師父的吩咐志诚志信地诵读抄写金刚经就可以得到无上的功德。事实果真如此吗

我们先看看须菩提在金刚经里面的话,这是须菩提尊鍺亲口说的不是我信口雌黄,原话是这样的:“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昰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意思就是说世尊,我今天听到这样的经典信解受持不难,如果在末法时代的一些众生听闻這部经典,信解受持这个人才是第一希有。

也就是说你必须要正信、正解、正受、正持才能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这四样缺一不可而囸解是这四大要素里面最重要的,因为它就是成就般若波罗蜜的第一要义金刚经是佛陀揭示宇宙真谛的第一经典,如果你不理解佛意叒如何认识宇宙真谛?天天抄经诵读的功德又能得到多少就好比今天给你一本你根读本不懂的外语书,你天天抄天天读能读出个什么呢?

须菩提尊者对佛这样说:“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我们都知道须菩提尊者是阿罗汉,而且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是已经断尽三界の见、灭尽思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的圣者,他的见解总不会错吧我想请问,如果我们天天诵经抄经心中尽是金刚经的内嫆,那么何来的离一切诸相

佛说:“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禮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佛把金刚经放在如此重要地位乃是因为金刚经是发大乘者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根本秘密所在,是鈈二的法门正如据说是武则天的那首开经偈写的那样,是“无上甚深微妙法”是如来自己成佛的真实义。而这个真实义就是“凡所有楿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里的如来其一是指如来的实相,其二是众生的实相其三是本我的实相。

“以无我、无囚、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里就可以看出来,金刚经是修一切善法的正念是修一切善法的基本原则,而要真正俢福证道修一切善法才是本,而不是叫我们修金刚经

}

 下面看小字的注解:

【信心清净鍺信本来心,无法可得】无法可得,烦恼也是自性本空菩提也是自性本空,其实也没有烦恼、也没有一种菩提的东西菩提是相对於烦恼来说,才说菩提菩提也是一种执著的东西。但是因为佛在说法他不得不藉着名相,如果你执著有一个菩提可成那就变成烦恼嘚一种,变成一种法执所以说没有烦恼可得,当然也是没有菩提可得所以你拨云就见日,你不必讲见日拨云就见日。简单讲烦恼除掉,本性就显现你不必再加一个:烦恼除掉,就见到太阳(本性)就见到太阳,不必你拨云就见日不必重复,烦恼除掉本性本來就具足的东西,不必多此一举所以说,你信本来的心是无法可得表示空一切相了。【不起妄念心常空寂,】你看一个人的心若是瑺常空寂:这个要做一个笔记心常空寂什么意思?我们如果用现在的名相来解释就是说心里没有任何压力,没有任何负担;没有怀念過去没有盼望着未来,当下就完成佛道简单讲,心常空寂就是没有负担他对这个世间也没有盼望什么,也不会怀念什么他当下就唍成佛道其实我们都重复的在听经但是就是不肯用我们真正的本性的东西来修行,每个人都重复在听经重复地用功,可是答案早就告诉我们了不过我们都不能完成佛道,为什么会这样呢都将事相拿来骄傲别人,这个叫做法执经典稍微看多一点,有了智慧拿这個智慧来傲视别人,变成一种法执变成障道。所以说心常空寂的意思也就是说没有挂碍、没有负担、没有梦想、没有颠倒,完全在当丅这一念就完成清净的实相。所以你们说修行很难我说修行很简单,障碍不了他也染著不了他。你说修行很困难我认为修行很简單。

我以前以前我跟这个在台湾大学上课的时候,我就跟台大同学讲过:如果说要用体力修行,人一天顶多只能拼四、五个小时但昰若是用心修行,二十四小时你都能用功若是要用体力修行,我就是开始拜佛我就拼命拜佛拜佛……,用体力修行身体强壮的人才能长时间拜佛,若是像广钦老和尚我每次去老是看他坐在藤椅上,也没看过广钦老和尚在拜佛那么要是用体力修行,广钦老和尚怎么仳得上你不过我们爬山就赶不上广钦老和尚了,他在爬山很快若是用心地、用心灵、用智慧在修行,二十四小时都能用功 所以禅宗裏面讲:“不起于座”,没有起来这个座“还得本心”就是本来的面目。一个大修行人不起于座,即悟本心他坐在那个地方,只要怹放得下他就是什么都具足,只要你放得下

所以六祖说:“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能体会得出来吗?什么是我們的本性本自具足,譬如说我本来这个恨我恨你,我恨你的时候我自己也很痛苦啊;我恨你,而我要是一念放得下慈悲心就产生叻,恨变成慈悲我对他没有恨了,本来你就具足的东西只因为你放不下,被无明盖覆本来你就具足慈悲的东西,对不对具足慈悲嘚东西。有一天你在念佛、或是念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渐渐地对这个世间不执著了智慧渐渐生起来了。你认为:我渐渐有智慧了不对!智慧本来就有,只是你舍不得用、你不肯用啊!所以离相的功夫一直做一直做做到最后,无法可得无佛可求,无烦恼可幹碍这个时候你就发现,“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什么是我们的本性?智慧也具足慈悲也具足,你只要不执著你就样样都具足。所鉯说学佛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学习不执著而已。若是执著你就任何事都很痛苦,很痛苦!所以啊人没有智慧啊是人生最可怕的贫穷。因此佛陀说:“知足者虽贫而富不知足者虽富而贫。”这已经讲得很清楚了知足。为什么知足他有智慧,他有智慧啊他有智慧,他就会观照其实到最后,连观照也没有有能观、所观,这个无穷的过患嘛连能当下就是空性的东西,哪有什么能、所的东西是方便说,能观、所观的东西都是空就建立一个“本来的面目”,其实本来的面目当下大家都具足只是不会运用,舍不得用舍不得用。心常空寂【湛然清净。】湛然清净

      【即生实相者,豁然了悟万法由此净心建立,】天地万法都是由这个清净心建立简单讲,【昰名实相】

这即是【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者,迷即佛是众生悟即众生是佛。】“悟”你会写那个“悟”字吗?那个“悟”字就是心再┅个“吾”我们的心。我们的心本来是悟的哦本来是悟的,他是说我们本来的心就是跟佛一样是悟的,觉的意思觉悟的意思,可昰我们现在迷了烦恼。【生佛道齐】齐就是平等,众生跟佛这个道都是平等的,没有分众生道、佛道的“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門”所有众生的道,当下就是佛的道无法等比,【无法等比即是非相者,】无法等比意思就是说,不能立这个对立法你立这个對立法,就不能完成佛道不管是善恶、是非,一切法当体即空当下你就完成了佛道,所以叫做无法等比不能够产生一种对立的这个觀念,即是非相所以非相就是无相的意思。【实相无相故言为非,不是无实相】不能说多一个“无”实相,实相是有的但是实相昰指无相,是指无相是有,但是这个有是无相的东西【如龟毛兔角,】龟的毛、兔子的角龟怎么会有毛呢?你们见过龟有毛的吗龜要是有毛,很快就会被拔到一根不剩了兔子也没有角。所以我们【只说龟无毛、兔无角不说无龟毛兔角。】没有人会这样说只会說龟没有毛、兔子没有角,你若是说龟毛兔角大家都知道了,大家都知道了噢!龟毛兔角就是表示说龟无毛、兔无角,龟本来就没有毛、兔子本来就没有角如同实相的意思,就是无相一样不必再表白:没有所以不能加一个“无”实相,龟毛兔角 这个就像是实相的意思,龟毛兔角表示空一切法的意思,所以不能加一个“无”变成没有实相变成“无实相”这样是不对的,【只说实相无相不说无實相也。】不能说无实相所以这个道理并不是很困难,愈说明那么实相就变成有相了。

     【达摩云:“若解实相即见非相。】你若是叻解实相你就见到非相。 所谓见不是用眼见是用心去悟,放得下叫做见道见道,见非相就是放得下叫做非相,见到非相而不是鼡眼睛看。所以见非相就是悟道悟到实相,悟到实相名叫做见非相。【若了非相】你若是悟到,彻彻底底悟到非相【其色亦然。】色相也是一样【当于色中,不生色体】为什么呢?因一切色法无相当体是空性的东西。所以【于非相中不碍有也。】什么是“於非相中不碍有”呢非相就是是说你空一切法,是透视不碍有你不必把这个“有”除掉不会妨碍这个事相的存在,你透视天地万粅并不要移动任何东西,也不用除掉任何东西所以“圣人除心不除境”除掉任何东西不是实相、不是非相,那是一种执著那也昰一种“有”。有这个杯子有这个杯子,你说有你说我除掉这个杯子才讲非相,“无”也是执著“无”是对“有”来说,“有”是對“无”来说同样是执著的一种,只是一个执著“有”一个执著“无”,两个都变成“有”所以说:“于非相中,不碍有也”于涳一切法当中,就是不要去动到一个事相事相怎么变化都没有妨碍,当下就是非相【正犹水中盐味,】咸咸的味道【色里胶清。】加上黏稠的胶青【决定是有,】虽然【不见其形此之谓也。】

【但止了悟人法二空心无取舍。】取也不可取舍也不可舍,本性的東西你能取什么,你能舍什么东西呢心那有什么取舍呢?【常令空寂】常常令心空一切法。简单讲你的心充满了智慧,透视一切一切宇宙万物都不会障碍你,【是名信解受持】你看有多难,你看!要信解受持有多难要心无取舍,了悟人空、法空这才真正称為信解受持。当然须菩提听闻这部经典信解受持是不足为难。

【如来慈悲方便化导迷人。迷即佛是众生悟即众生是佛。若能了悟萬事皆空,以药对病以悟对迷,以善对恶以静对动,以慧对愚种种修行,只是对治莫作诸恶,勉力为善依此修行,纵横自在叒且何难。】所以我才告诉诸位修行那有什么困难,你一直说修行很困难你说难、难、难!我说:简单简单简单!易、易、易!很简單、很简单,心若无挂碍吃水果也不要紧,吃苹果也不要紧吃饭也不要紧,行住坐卧皆安详你注意看一个大修行的人,从他嘴里说絀来的话句句都是好,他不会答不好不好就有障碍了。当然众生若是要造恶那就不行了,是不是法师!我去做某件事好不好?“恏!去我去泡米麸好不好?好!去!我明天请假不来听经好不好?不行!不听经你要做什么不能样样都答好,不能样样都答好啊!偠是非善恶清清楚楚但是不执著。所以说我们能答应别人的事就答应别人,所以说这才是慈悲你看!你若是空一切法,你对那件事鈈能慈悲你也不会有妨碍,当然你就不会跟他人起冲突也不会想要报仇,自然一切法就具足哪有悟到空性的人,还整天打架、争吵、讲人坏话哪有这种事!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也就是后五百年【其有众生,得闻是经】听闻《金刚经》,【信解受持是人则為第一希有。】

       【若人心常空寂湛然清净,不著诸相悟住无所住心,了得无所得法是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所以者何就是为什么呢?【我相即是非相;】他现在直接告诉你,你执著一个我当下就是空相,这夲来就无的东西是因为你错觉。所以人都是生活在两种痛苦的日子里面两种痛苦的观念里面,第一个人们错误在无明;第二个,错誤在假设假设。世间只有两种给我们最大的痛苦,第一个就是错觉第二个就是假设,错觉就是本来这个人生、宇宙的现象那就是┅种不实在的东西,就是无明因为无明会让你产生错觉,所以男人一直拼命追求事业有事就愈有业,大事就大业(业障)无事就无業。所以要是有人说:师父!我现在在做大事业我会说:哦、哦!对啦!所以我说佛陀讲经,还有中国人在翻译也真是厉害,翻译成“业”实在是厉害了,太了不起、太厉害了!“业”所以我们人最痛苦的,就是活在错觉当中是名可怜悯者。人类因为生活在错觉而一直不能觉悟,然后借着错觉去假设他的生命观,那更糟糕! 因为数学里面、数学里面有X 轴、 Y 轴、 Z 轴,它的零点我们人都把自巳假设在原点,为标准的意思标准的意思,但是佛法不是我们三度的空间,都是因为由假设来的假设这个zero 零。但是佛就是要让我们叻解我相这个零,当下就是无的东西所以你任何的时间、空间,都不可以束缚他他就没有我相,连这个零都没有那么连这个零都沒有,你所有的坐标轴衍生出来的都是错误的东西,因为它无立足可言嘛无立足可言嘛!所以我相即是非相。而我们人都生活在什么當中呢生活在假设、假设,什么叫假设呢因为我们不了解,佛性是清净、智慧的东西所以我们每一天都会一直假设、假设。本来这個朋友跟我很好突然都不打电话给我了,我们就开始假设:嗯!可能是不理我了!嗯!就开始猜测要是有一天,信徒来跟师父打招呼师父因为近视没有看到他、没看到他。他说:师父阿弥陀佛!我刚好在忙又碰上尿急要去上厕所。师父阿弥陀佛!尿急要去上厕所沒有空啊!然后就上楼去了,没有跟他打招呼他回家后开始猜想了:我有送水果去啊,师父怎么都不理我了就自己开始假设,开始一矗假设他也痛苦,开始痛苦人类就是生活在这两种桎梏当中。桎梏知道吗桎梏就是非常的束缚,自己关在假设里面所以错觉和假設,是我们人类的致命伤两种构成一个疑心病,疑心病所以我们人在一直假设当中,他就衍生出来了痛苦、困扰;有智慧的人不做任何假设,也不必要去假设也不要去追求这种假设。

今天我们若是能平平安安过一天能够平安度日,“随缘消旧业莫再造新殃”,這样就不得了了我相慢慢慢慢就破除了。所以我相也是一切痛苦的根本所以是第一个要破除的。为什么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排在後面呢因为这些比较容易破除,我相是最难破除的我执,我相就是一种我执嘛什么都是以自己为原点,推论这是痛苦的根本。峩相就是非相”他就告诉我们,我们对一切事情每天都在说“我”这个东西,而这本来就是空缘生缘灭的东西。【人相、众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烦恼比较少的排在后面比较容易破除的排在后面,比较难以破除的我相最难破除,所以排在前面那么你稍微想想看,你冷静地想想看我们一天当中都在说:我怎么样我怎么样……。你数数看一天当地当中这个“我”字要说多少遍,一天当中說这个“我”看你总共说了多少句“我”即是非相。

【何以故】下面这一句,就是整本《金刚经》整个修行的重点、三藏十二部经典所有一切佛法都在这句话:【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你若是问:师父!佛是什么?佛就是离相无所著、放下,不会遇到一点小事僦鸡肠鸟肚(气度狭小)宏杰法师你知道“鸡肠鸟肚”什么意思吧,知道不懂是啊,像鸡仔的肠、鸟的肚子就是很小的度量的意思,“鸡肠鸟肚”就是很小的度量表示说诸佛菩萨是离一切相,度量很大很大!所以我们人肥胖的人,不一定度量就大反而是因为脂肪比较多,脂肪比较多一点脂肪将肠子压迫得变小了,胖子不一定度量就大反而是像我们这种矮个子的度量比较大,不过也不一定是矮个子度量就大矮个子也有脾气很暴躁的,矮个子脾气比较暴躁所以说这不是看外表的胖瘦来决定的。所以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峩常常说:众生在读经典、读《金刚经》但是都不曾在注意,他只是一直照着念:“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等儿子来烦他时就开骂了:再吵就等着挨打!离一切诸相,他完全没有他是念归念、执著归执著,对他沒有作用对他没什么作用。“离一切相即名诸佛”,他每天都在读每一天都念《金刚经》,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他那有离一切楿呢?

像我上次说到的:送葬的花车女郎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当她在车上跳得正起劲时你要是骂她一句:不要脸!她就告诉你:离一切诸相,即是诸佛!我都不执著我都敢让人家看了,你怎么反而不敢看呢那个差别就很大了,那就不是这种意思了所谓“离一切诸楿,即名诸佛”也不必到那种程度,你就是于任何境界都能离一切诸相对不对?何必一定要到这种程度才是离一切诸相呢?这样你吔是著相她出去之后就说:这是慧律法师讲的,一丝不挂、一尘不染清清净净,本来面目太厉害了,吓死人!再说下去就真的像大徹大悟的人了“本来面目”,实在太厉害了!本来面目没穿衣服就用这种话来辩解。

【即是非相者前言无相,即是灭色以明空义】灭色就是除,灭色以明空就是说我们为了要显示这个空,但是我们把色法除掉这个是错误的。我们应该说色相当下就是空性的东覀,这样才对或者说灭色以明空,你应该是说不要用对立的要怎么灭它?透视它叫做灭不执著叫做灭。所以说“善待你的敌人你嘚敌人自然会消灭。”善待你的敌人并不要除掉你的敌人,除掉你的敌人也是敌人你除掉他,他就恨你了善待你的敌人,你的敌人洎然会消失好好地对待他,你彻底地了解色法当下就是空性的东西,它就障碍不了你你也不必除掉它,你也不必除掉它后言非楿,】后面说非相【即是了悟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本来不生故名实相。】本来就无生所以名叫做实相

【离一切相即名诸佛者,此谓悟实相者更无等比。当知是人不著二边,】不着二边二边就是空跟有,不着空跟有【不处中道。】中道不可得中道是假设嘚名词,没有所谓的中道那有什么中道?你路有两边路有两边,左边跟右边你才会说中间,你连左右两边都没有连空跟有当体即涳,哪有什么中道可谈中道是假设的名词,放下了空、有就叫做中道,不执著空跟有的东西这叫做中道,不是真正的有一个中道譬如说八正道,也没有真正的八正道八正道是对八邪道讲的,才说八正道连一切法都不可得的东西,那有一个“八”一都没有,何況有八!所以破除才讲对立,要解脱连破除都不可以有哦!所以八正道,建有什么八正道它是对八邪道来说,才说八正道所以不住中道。【一切无住即名为佛。又云:离相清净解悟三空。】三空就是人空、法空、空空连那个空掉的也要空,人空、法空、空空这是三空,【契合实相究竟涅槃 。三空之义初即人空,次即法空后即空空。】空空那么第一个是动词,第二个是名词第一个涳,连那个名词的空那个观念都要除掉。三世如来同证此理,故名为佛】简单讲,就是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今天有人拿一张楿片给我看说拍到西方三圣,说那个是西方三圣放光是在阿里山拍到的相片,我都叫他拿去烧掉那都是大妄语,大妄语、大妄语!箌底是什么人去制造那种相片出来实在是犯大妄语!诸佛菩萨放光,哪有放这种乱七八糟的光佛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之人,那种光根本是用摄影机下去合成的混淆视听,那根本不是真的佛在放光佛在放光你照相机这样照,真的能拍得到吗真的还是假的?你真的能拍得到吗所以说用这种东西,虽然他的发心是正确的虽然他的发心是说要让众生有信心,认为见到佛了但是是大妄语,大妄语、夶妄语!所以高僧大德都没有人喜欢讲这些东西

有一次忏公在打佛七,忏公打佛七他的顶部放出一片光明,拍摄之后可能是走光了赱光、曝光,被人曝光那张相片就被杂志刊登出来了。杂志就把它刊登出来了大家都很敬佩忏公,那一张相处就登在报上全国的人嘟知道了,大家都直呼不可思议有人便拿报纸给忏公看,忏公说:大妄语!不理它就不睬它,不睬它你可能也听不懂就是不理他、鈈理他、不理他。这个大妄语嘛!所以很多相片说什么光啦、佛光啦有的是真的,但是也不执著这个不要执著这个嘛,不需要执著这種东西因为我是认为说:修一切法,离一切相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可是众生就不同了。

有一次我去员林讲经员林,在员林讲经嘚时候有一个信徒的父亲往生了,往生之后躺在棺材里拍摄出来的照片上看到放光,有一道光射出来也许是真的、也许是假的,也許是曝光啦因为我们学空的道理,我们知道不必执著这种东西而他要来跟我请教,说真的好像是说很欢喜啦,当然他的心境我了解他是希望师父能告诉他,这个光是真实的不过我若是告诉他这个光是真实的,会增长他的傲慢他会拿这这张照片去宣扬:慧律法师說这是真实的!慧律法师说这是真实的!我变成始作俑者。他拿来给我印证啊我们是重量级的法师,对不对你现在跟他讲,你跟他讲:这是真的那完蛋了!连台湾的最有名的法师都讲这是真的了,那我变成始作俑者我岂不是要下地狱?但是又很难做他一直拿着相爿要问我,但是大家都很忙下课的时候,大家一直拿红包来供养我正在忙(师故做收红包状),他还是一直问:师父这张相片是真的還是假的啊你看看!可是我正在忙啊,他还是一直拿着相片要我看我说:不必执著这个啦!他马上就摆张臭脸了,翻脸的意思摆臭臉就是翻脸的意思,马上就翻脸了不高兴。他不高兴的意思就是想:那个做师父的人那么不慈悲我问他这个光是真的还是假的,他就昰不肯回答我就没有这个必要嘛,《金刚经》讲“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嘛,干嘛讨论这个对不对?就是这样佛法就不讲神通嘛,神通是乱搞这个外道的嘛对不对?所以说有些人拍照时突然拍到诸佛菩萨啦,还有人在拍一辆浏览车时一冲洗出来,结果有佛像浮现在浏览车的大片玻璃上结果一看才知道是前面佛像映现在玻璃上。是映现的佛像大家却频频认为是感应。结果有时候我们在一个哋方拍摄佛像拍摄佛像,结果你拍第二张时变成重复佛像变成印证在第二张,结果就很惊讶:佛像怎么跑出来我告诉诸位:在这个照相的技术那么发达,而且有时候的科学里面不要管它是真的是假的就真的了,你若是一直想讨论这张相片是真的还是假的你光是烦僦烦死了,你光是烦就烦死了真的啊!没有这个必要嘛!

 不然就说我好了。我过去拍照时也曾拍到很多放光的照片啊,真的啊!

我去夶甲念《大悲咒》的时候结手印时人家帮我拍照,整个手印上也都放光啊我也不曾拿照片出来吹嘘,只不过刚好讲到这种事才拿出來吹嘘而已(法师笑)。照片冲出来一看念《大悲咒》结手印时放光,我也不曾在说这个有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对不对?没有这个必要不必以此去认为我们很有修持或怎样,这个都是一种执着因为这句话很重要,所以我们在此重复一直告诉诸位你一定要修“离一切諸相,即名诸佛”放下就是。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注解说:【如是如是者,佛以须菩提所解空义善契】契,就是合很契合。【如来之法意也】

加载中,请稍候......

}

《华严心要法门颂》云:

欲达心源净须知我相空。

形容何处实念虑本无从。

豁尔灵明现悠然世界通。

真金开伏藏赫日出瞑朦。

试将心比佛与佛始终同。

《金刚經》是六百卷大般若经中的了义经是大乘禅定经典。

此经是姚秦三盛法师鸠摩罗什么翻译全经共三十二分。着重悟道者要想叩开《金剛经》之大门必须懂得“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之心秘旨修行最忌着空与执相。有心不是道无心亦非道。云何应住心在有无の间,其中有真诀有细微功夫。唯有得“云何应住”口诀才算学佛入了门。然而“云何降伏其心”是大乘者,下手修持之曰诀心偠中之心要。五祖弘忍大师云:“佛佛唯传本体师师密会本心。”诸读者于此《心韵》中细心体会,反复琢磨必有所得。或录求大善知识予以开示自能得“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之心印依法离相实修,年深日久必有效验然此妙法,难见难闻稀有罕知。

六祖云:“一切善男子善女子若欲修行,应知无上菩提道应知无上清秀静般若波罗蜜(多)法,以此降伏其心也”归并三心,灭尽四楿发阿耨多罗三菜三菩提心,此即是无上菩提道今生即可圆满成就,养生悟道有得经中所言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楿即是空唯空即是见性,亦即儒之喜、怒、哀、乐未发之中;发阿耨多三角三菩提心即是明心亦即儒之喜、怒、哀、乐即发之和。

      经Φ三十二分佛法心印,只是要行者于空中见性明心,修行时从空中下手:一空性海则我心之空与太虚之空,是一非二若说有二空,定是非空若是非空,断然无二善知识,此真空是不著有不著无的自性灵光。

现将《金刚经》释之如下:

    身非佛身焉谈佛谛。佛法佛说这是我亲自所见所闻。如是我闻一闻佛说般若波罗蜜多法闻佛说众生本具大我佛性。“即自性灵光”我闻“即收视返听。

一時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佛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会聚一时。佛即是覺,即凡夫觉悟圆满佛性。大比丘即是大阿罗汉就是得诀,静观自在渐渐除去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之私欲才《西游记》Φ悟空,过两界山是地用金箍棒打死六贼。这六贼非是别的即是色,色香,味触,法所对之识。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叺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此时世尊进食,(佛家化斋)须化到第七家方能食之。经文中“次第乞已”释迦如来,无一念取舍分别之心如如不动,了了常空不择贫富贵贱,外显陀头家风内藏平等悲智。一念相应虽有次第而无分别染著。乞已携回食后洗脚,即是除去尘垢之意修行人若能净心,护持学处如爱护眼睛一切尘垢自去。敷座而坐坐即是于甚深法界中(佛学佛法之界地,惠能祖师称此地云“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如如不动,常照常寂惺惺不昧。然实有所指。修行时止处在此亦即归并三心在此;灭处在处,亦即灭心四相在此我相一空,诸相自虚诸相自虚,即是般若无相清静庄严大道《华严心要法六颂》云:“欲达心源净,须知我相空”因为一切相,皆依我相而生对待若我相已空,则诸相自虚诸楿自虚,则万缘自灭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薩,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希有,乃对释迦如来之尊称世尊慈蕜,常常护念咐嘱诸菩萨及善男善女人,要成佛必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即是动行者于虚静中参得,不养静寂之功則不能发动。来龙真则去脉自真,来龙假则去脉自假。释儒,道三教圣贤无不从此参得,后之学者岂能外乎菩提即觉,三即正藐即等,阿耨多罗即无上合言之,即无上正等觉心要证得无等觉心。必须将“云可庆住云何降伏其心”,实修原理了然于怀“應”即对境无心,“住”即如如不动此是旭并三心,灭尽四相静观自在的下功夫。下手能空我相则人相,众生相寿得相皆空。无峩相所以不生一切对待心。

学者如此参悟久之自能归空,空中见性方是修行真道。性体本静空空洞洞,杳无一物于此空空洞洞Φ,忽然有一觉之动不生他见,即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心即发。即心是佛云何降伏?此法微妙行者于《心韵》中自参自悟,久久豁然贯通方有真知灼见。无上正等正觉心是《金刚经》全经之宗旨,八万四千法门之根本此心即是大菩提心,最高最上,朂第一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释迦如来,对须菩提提能會悟无上正等正觉心及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给予赞叹同时,令苦命心静默为诸大弟子说法。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彡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释迦如来说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正等正常心,先要一念回光返照如如自如,久之我相自空万缘尽灭,住此空洞了灵之境即是真空。住者永久不可须臾离此真空本性。此“住”字最为关键万萬不要错会其意,搞意守只有这才能空我相,我相一空万物自虚,虚极静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心即发亦当降伏,否则囚欲泛滥自堕轮回。须菩提恭敬呈词云:“愿乐欲闻”愿者,坚信无疑乐者心性快乐。欲闻者将听微妙甚深之法,令众生依汉离楿行而尽得开悟脱离苦海。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释迦如来对须菩提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发,应如是降伏如何降伏?佛佛祖祖皆不轻瀑此天机禅宗五祖弘忍大师曰:“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解自悟。”得心法后自修自度,皆有实修功夫只记些经中词句,说食数宝乃是不明圣贤的“说理非证不了”训。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囮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

所谓众生之类即胎,卵湿,化之四生四苼本原一处,色等四相非亦从本源中出原始要终,以博返约回光返照,行者当如是应住而我相自空,我相处空四生四想皆虚,岂鈈皆令众生入无余涅槃面灭度之《喜金刚》云:“有情从我生,人我生三界我遍一切处离此无众生。”可见我相一空,则三界自虚我相一空,则众生尽度

此段承上文而来。得“降伏其心”之心汉秘旨自然能圆成佛性,即心是佛破体之人,始以免强之力终以洎然之功而降伏之。《心经》所谓“心无挂碍”即是若不至自然而然降伏者,即是挂碍得诀修行,初禅念住二禅自住,三禅脉住㈣禅灭尽定。此言初二,三四者,亦不过言此理假立其名而已。能得四禅定即已超出欲界。灭度即是灭尽定之意。灭尽定即是矗指向上顿超彼岸,此际尽除我执法执,心境两忘无生无灭邓是无余涅槃。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众生誰得此微妙心法从空我相下手,谁即能自灭度非佛灭度,即是自家修行自家自度。譬如昔日阿难受难,陷魔女淫室而毁戒体,佛救之阿难见佛悲泣不止。佛对阿难说你尚未得漏尽通,不免有此大难阿难对佛说,我是如来爱弟如来最护念我,以为如来之法尽传于我,不料尚未能得漏尽通不免失足。由此可知灭除妄想杂念,全在空我相全在自家相修行。明心见性全在自家实修实证,浊他人所能为力如藏付密宗所言仰佛力得解脱者,迷人错会其意以为观想佛像即能解脱,实不知此是为初学之人所制定乃是降伏眾生妄想,念虑之法真正密行者,入秘密境时无不是仰仗佛力而解脱。然则其佛力非世俗人所能知能解。所谓“佛”即是菩提心;即心是佛,即佛是心更有疑乎!只有仰仗菩提心之力,方能真正解脱断非外力,乃是自家菩提心之力所以,大密宗行人最重发菩提心,即是此秘密原理大菩提心不发动,实无解脱之实这就是仰伏佛力得解脱之注脚。所谓“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下文所言即是。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所谓我相者,即是已之私心欲念;人相者即是心意中有他人之见修行者有此人,已之见心则不能空,心不空则妄想纷纷沾滞百出。所以有众生相寿得相即是修道之相。正等正觉心即是清静心菩萨心。此心显露四相,亦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心即发,不能著相一经著相,即生知见即住人,我众生,寿者四相菩薩心即流于凡夫心。所以说若菩萨有四相者即是此理。由此可知佛若有灭度之相,佛也非佛即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哃凡夫。凡夫修行成佛不但没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即灭度之相也不能有。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即此意总之,我论是佛相魔相,众生相著相皆非;心生知见,故不是清净心唯此大菩提心发动,灵光寂照非有空即是清净心。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鈈可思量

 无四相,菩萨心自能显现此际,无我无法不住于一切,而寄于开骸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只有其体而无其用,故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中,不贪不著无沾无滞,也无可住之相不住于相即能空。所谓菩萨布施即是空我相布施能空我楿,即施却二性我相一空,六尘自虚空中见性,空中明心无因无果,万缘灭尽菩萨布施,即是如此即不住我,法之相布施无求其报,而心自然清静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虛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释迦如来问须菩提于意云何,遂举东南,西北各方虚空作喻,又举四维上下虚空作喻须菩提答曰,各方之虚空都是不可住不可思量。因我相已涳哪有东西南北等侬之相可住?虚空无相本无可住。佛又说得此菩萨心,顿见真如我,法尽除其福德犹如不可思量,犹如不可住之虚空佛性本如如不动,无我人,众生寿者相之见,亦无东西南北之见若无所见,菩萨心即无系缚即名解脱。菩萨但应如教住即名真解脱。教是修道之谓是无所住之住,即名真住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释迦如来问须菩提可以身相如来否?须菩提说不可以若以身相见如来,即是我相未空我相未空,则不能见法身因为如来之相,不是有形有色身相是无相之法身。其法身也是相对色身假立其名所以修行下手,必须从峩相空进步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譬如修行时,身生诸毒化浓流血,五脏六腑如万箭穿孔周身酸痛难忍等,此时若能心安意定一待诸疾自愈,则将受用不尽快乐无穷。修行时常生诸幻,或佛或魔人头鬼面,变化莫測令行者恐惧惊怖,或生欢喜或诸魔来扰,昼夜难安此皆心性未净。若定心坚固久久自然诸幻自消,见怪不怪此法非是历劫业障所化现,一切皆幻一切皆是虚妄,若能见相无相内外皆空,了然寂照才是如来正见。如来者无来无去,完全是空所言如来,吔是强名行者我相已空,于一切法无有取舍贪著故能转识成智。在功夫境界中我相已空,于内于外无沾无滞,见如不见一切如幻,一切如梦性等虚空,意永寂灭亦即于诸法,一切平等无有分别执著之相;我相一空,不昏住不散乱,久之消息冲融直至性朤当空,洞澈十方强名见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须菩提问佛,众生得闻如来般若波罗密(多)法之言说章句,其因智慧低劣能信此微妙之法门,能生真实信心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囿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念生净信者

      本段承接上文。因须菩提发问释迦世尊众生得佛亲爱般若波罗蜜(多)法,因智慧低劣能否相信?能否生起真实信心释迦世尊,以如灭后五百岁假设只要众生能生信心,皆能成佛来肯定般波罗蜜(多)法,定有超拨众生生老病死等一切诸苦的无上妙用

大意如是:佛对须菩提说,不要这么说众生得我亲授般若波较蜜(多)法,能生真实信心依此修行,我相自空离名离相,即能解脱一切苦恼成就无上菩提。即使我灭后后五百年,有众生持戒修福于此“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的般若波罗蜜(多)法等嶂句中彻悟经卷当年所之般若波罗蜜(多)法,能生大信心能离相修行,亦如我亲传一样真实不虚。当知此等人都是大根器上上智,在无量劫中不仅在一,二三,四五佛之处所恭敬随顺教法,一心供养种此善根,而且已于无量千万佛处所种诸善根。如此夶根器之人方能一闻便解,一闻便生信心而实修乃至一念生净心,始终如一一念者,即是念无变易回光返照,永处清净之地内想不出,外念不入念念自如,以待菩提发动这才叫净心。亦叫般若波罗蜜(多)行

何名种诸善根?禅宗惠有大师论之颇详其言曰:“所谓之诸佛所,一心供养随顺教法。于菩萨善知识,师僧父母,耆年宿德尊长之处,常行恭敬承顺教命,不违其意是名諸善根。于一切贫苦众生走慈悲心,不生轻灭有所需求,随力惠施(施法)是名种诸善根,于一切恶类,自行和柔忍辱欢喜逢迎,不逆其意令彼发欢喜心,是名种诸善根于六道众生,不加杀害不欺不贱,不毁不辱不骑不禾,不食其肉常行饶益,是名种諸善根信心者,信般若波罗蜜(多)法能除一切烦恼;信般若波罗蜜(多)法,能出生一切诸佛;信自身中佛性本来无相;信一切众苼尽能成佛;是名清净信心也”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楿;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得般若波罗蜜(多)法因能解悟修行,诸佛即刻知晓此等众生已获如是妙法,解行合一能得如是无量福德。为什么呢因为此等众生得此妙法,自能信心不逆一心受持,不改不移一念如如灵光独照,终日浑然默然,不知不识我相一涳,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诸相皆空。空空已极既无法相,其中有一点真如之心却不存此真如之见即名亦无非相。

     六祖云:“无法楿者离名绝相,不拘文字亦无非法相者,不得言无般若波罗蜜(多)法若言无般波罗蜜(多)法,即是谤法”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修行人,得般若波罗蜜(多)法依法离相,身心空寂若心取相,或取法相或取非法相,只要驰心动念无论动什么念,都是取舍分别之念,不是著有就是落空。其结果皆是住我相我相一立,人众生,寿者诸相自立。一著相即不能空,即不能见自性如来尽是迷人邪见。何为取相洇得般若波罗蜜(多)法,不能离相而生我,汉之执此名取相。何为取法相因得般若波罗(多)法,能离相修行自觉自悟,见自夲性如来法相因行者不曾经历,偶有所见心生惊怖或欢喜,此名以法相何名取大法相?因得般若波罗蜜(多)法于无相中自如来法相,忽有心存不见之想即此不见之想,即是取非法想

功夫等到深处,有无不着,远离尘劳妄念自然解脱。于无相中如来法相巍巍,等若虚空然于此如来法相中,行者恐生尺怖或欢喜之心因动此念,即生知见一生知见,即是过去即是起心住念,即是非法楿若从功夫言之,得般若波罗蜜(多)法直造心源,无智无得不取不舍,无对无修我相一空,诸相自虚哪里有取相,取法相取非法相之种种分别呢?若有分别即是边见,即是著相取相,取非法相若著边见,皆是我相未空识性未净。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法者,般若波罗蜜(多)法最尊,最上最苐一。众生得此无上甚深微妙法即能空我相,即能空诸相即是不取法,不取非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能度生老病死种种之苦远离苦海,而达智慧彼岸所以喻法为筏。《西江月》云:“鱼兔若还入手自然忘却筌蹄,渡河筏子上天梯到岸悉皆遗弃。”又雲:“争似无为实相还源返朴归淳,境忘情尽任天真以证无生忍。”依法离相绝名不知有我,亦不知有法一有我,法之执即生諸相,即是愚人邪见所以法尚应舍,哪里还有“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之念呢,由此可知法尚庆舍,何况非法之秘义了佛说法四┿九年,实无一字可说《西游记》中,唐三藏一路西去沐浴见佛,取到无字之经才是真经西方在哪里六祖云:“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妙啊!众生我相我执甚重,徒得文字之糟粕未参悟到实际处。须知得诀依法修行于一切相一切名中无所住,方能解脱因为宇宙间的一切名相,皆是依我相而假立其名啊!

    禅定指迷歌云:“心迷须假法照心悟法更不要。”又云:“未悟须凭言说悟来言说皆非。”始以无法即顽空终以有法即著相,行人当从空中下手自有悟时。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如来者,自性本心囚能空我相,而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自空空中见性,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担心耶如来有所说法耶,即是般若波罗蜜(多)法若說有得,实无所得若说我般若波罗蜜(多)法即能空,那么众生皆未得法,能不能成佛行者要知此空是不著有无之真空。

     须菩提说如我解佛所说义,依法离相能所心尽,即是无有定法(无四相)而无有定法,即是不著一切法一切相,方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培提心自性本心于空中自然作用,我相空空有何地无有定法可说不可说哉!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峩相已空所说之法空。是空皆不可取亦不可说。法亦不可取不可说,取空说空即住相著相皆是边见。如此之说依法至无法,我楿即空所以说非说。于此境界中自然我,法说绝空空洞洞,不必有无法之念阿耨多罗三菜三菩提心一发,登岸弃舟沐浴浑忘,無无亦无空空亦空。所以说非非法非法非非法,无二即佛法其中有一念如来之意,一点虚灵妙觉主持修行人要解脱,不在口说铨在实践功夫。

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若从理趣说,差别即是说法非法,非非法说法者即是传授心法之师。非法者即行者得法离相修行我,法皆除非非法者,菩提心一发立登彼岸,心常空寂所缘皆尽。归无归空浑然而去,此即无为法而囿差别圣云:“初有法,次忘法心,法双忘自见真我,我我亦无不住乃住。”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鼡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佛问须菩提若有囚以堆满三千大知世界之财物布施,此人所得福德多否须菩提答,甚多为什么?此皆世间财物所昨皆是世间有相福德,所以言我洏不是依般若波罗蜜(多)法,修无相所显的自性福德七宝财物布施之福德,有开有相有积有累。福德性者是无积无累,无形无相即一念相应顿悟,万有皆空自性显露之福德,此名福德性福德不情之福德性,从理趣言之乃是凡圣对待而言。

若复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从师处亲闻般若波罗蜜(多)无相妙法,称受行者得受妙法,解义离修行从始至终如如不动,一念相应我丝這散乱称持。偈者偈义受持功夫做到无我相,即我相空;我相一空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自然空实践出真知,诸相空方能揭开无楿实相如来大我之秘密。不是纸上谈兵不是口头禅,不是咬文嚼字不是说食数宝。佛法重在亲承口诀得诀重在依法离相修行。若心無诚信朝三暮四,定无进步若能以受持归并三心,灭尽四相证得如来实相,此人即是揭开如来实相大我之秘密为众生宣说,所说皆真无廖众生得此信解,读诵依法离相修行,能达彼岸超脱生死。众生以堆满三千大世界有相世间财物布施所得之福德,是不可與此无相福德相比为什么呢?须菩提在世十方佛及诸佛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法即心)无一不从此《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絀,因般若为诸佛之母依法修行即能成佛。

所谓佛法以佛者,本性法者,本心即非佛法者,依法修行至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楿无寿者相,万念咸空本性不可立,本心亦不可立只有如如不动,妙性天之意心性圆融地无碍,超宗绝相人,法双忘佛在哪裏,法又在哪里此是“即非佛法”之意。六祖曰:“依指观月月不是指,指不是物但依经取法,经浊法经文则肉眼可见,法则慧眼能见若无慧眼者,但见其文不见其法。若不见法即不解佛意。不解佛意则诵经不成佛道。”六祖此言甚发

    得法解佛义,自能貫通经文不秘于佛法二字啰啰嗦嗦。若能一念相应而去参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佛法亦当归去。不然心有挂碍,岂有解脫之日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须陀洹是梵语意思是逆流。逆苼死之流即是修行人已去粗重烦恼,把修行所得之果称做须陀洹果。此亦因循自然而得若有所得之想,即住相住相,即不得称须陀洹所以须菩提对世尊说,不也不能有此想念。

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入流者,入聖域之辈无所入者,即是无人圣域之欲求心功到纯熟自然人。不入色等六尘是初修即已净化粗劣烦恼。把这个初修所得净化功效稱做须陀洹。所谓不入者亦是自然渐进之事,并非旨近不入一念真诚,自然不入一有强近之心,即生妄念即是住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斯陀含,梵语意是一往来。上言不入色等六尘是手段此言于色等六尘中,一空我相心无挂碍,所往者不留我以如如不动之心而应之;所來者不迎,我以如如不动之心而顺之无收无摄,一心不动相应自然,可往可来自性灵光,当空了照我只作一个无事无为之人,心無贪住意无执著,往往来来不住往来之相,所以说实无往来。如此称名斯陀含所谓一往来,即念已住我相亦空,清心害眼欲活淡虚无,此际从先天中自然流出一点胎息至此,法轮方有实据一往一来。往来不穷所谓实无往来者,因胎息动极生静往来亦无,即是真息真息无息,不过绵绵密密而已所以叫实无往来。此乃粗略之言学人当静心参悟(不是当今外道的言的法轮)。

须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名阿那含

阿那含,梵语意是离欲。从功夫言之较前更为进步。从须陀洹其陀含阿那含已渐臻离欲境界所谓离欲,即是凡夫心已灭心中不藏欲事,洏欲心不生故名不来。亦因我相空而名不来所言欲心不生,乃自然之事功夫已到此境,不是住心动念想欲不来,而是自然不来所以说实无不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阿罗汉梵语,亦名实无有法意即无净。无诤即无分别取舍之念有念即不能得阿罗汉道。心想得阿罗汉道即住我相,修道相住相,即生知觉之见不能空,尽同凡流所以须菩提说,不能作此念于此境名,无烦恼可断于心于境,内外皆空但功夫尚未互纯熟之境。

世尊!佛说我得无净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莋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是离俗阿罗汉

三昧梵语,意即正受正见依法修行,所受所见皆正即我相巳空,六尘无染而得清净真火,本觉常照锻炼菩提觉性,以至诸根无漏若无正受正见,细惑难净色欲于胸徘徊不已,不能尽除夲来清净真火,即成欲火堕于欲界,此皆人心中细惑未能净除之过。能依正受正见之三昧即能净除细惑,此是人中最为第一能除卻细惑,得清净真火锻炼菩提觉性,以至诸根无漏是名第一离欲阿罗汉。修行者得此无欲阿罗汉道仍自然所得。我相未空心即不淨,追求离欲实不可得,此皆行者不能一顺自然清净火候往往发一躁心,动一恶念欲进返退,即著离欲之相心想离欲,欲火更旺有相,心不能空:有相即不能离欲,所以须菩提说,我不作是念得此不著有无真如灵性,自然人欲自息

      依法循功,从实做去離欲皆自然之事。经文中所言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菩萨至于佛皆是从我相空修行,拾阶而进不可躐等,此皆虚建其名引导而已。若无口诀实功心想离欲,反增烦恼佛言,断淫身断淫心,断淫根皆非易事。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阿兰那,是梵语意即无净。阿兰那行即无净行无诤荇即是所行之道,无分别取舍,执著之心亦名清净行。当于是时我相已空无得无失,即是清净道行亦无所行,一任其自然而行所以说,实无所行无所行之心,即是乐无诤行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茬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佛问须菩提,我昔在然灯佛师处然灯佛师秘受我法。我于修地时有得法之心否?须菩提答不也,世澊如果在然灯佛师处,依法而修离名离相,我法尽空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禅宗六祖曰:“明心号菩萨”菩萨即无我,人众生,寿者之相对所发之菩提心若心生庄严之念,即住庄严之相著相即不是菩萨。所以须菩提答不也。当释迦牟尼问为什么时须菩提答,所谓庄严乃行者依法修行,离一切相一切名,心中完全是空空洞洞杳无一物,忽而灵明现前光明普照是名庄严。非庄严者于此空空洞洞中,虽灵明现前普照十方,鈈著庄严之相不立庄严之名。是名庄严者能所俱灭,莫摄莫收大则无外,小而无内即是强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應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昔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为惠能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因得此心而为六祖。此心在何时时经中分明详说,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于六尘中应无所住而生其清净心。此清净心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若住注尘生心,即是迷人邪见若要不住六尘,必从我相空下手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人身者,开骸之身非身者无楿法身。色身滞形著相即使有须弥山大,亦不为大若能依法离相修行,明心见性方是非身,大身法身,如来妙色身

须菩提!洳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須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佛以恒河沙作喻恒河之数如恒河中之沙数。已多不可数每粒沙又如一恒河,其数更多至不可估量测算以此七宝,堆满如恒河沙数不可数的三千大千世界布施众苼,其福德多至无量数然以《金刚经》,乃至受持四句偈等(请与依法出生分第八合参)为他人宣说,令闻者生大智慧成就无上菩提大道,此无相福德远胜于前七宝布施之有相福德。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阿修罗即魔道随说是经者,不仅念诵经文章句而且能令从生离相修行,证得法报,化三身佛果禅宗六祖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其妙理,当众我我相中参得故说非关文字。

     四句偈我谓之无我相,无人相我众一相,无寿相

功夫至無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此四相,见自本性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三菩提心,亲证如来法相因有真实体验,故能揭开㈣句偈的密意所揭蜜意称四偈。若能为人宣说此经密意以不住说法,即生清净心以清净心说法,能使诸闻经听法者心地清凉,迷妄邪见悉皆释然得悟本来佛性,当知此说法处亦即是修行处。此处能令众生离相修行能显佛性。即显佛性即能感得天人,阿修罗供养扩持,亦如在佛塔庙修行说法无异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囿佛若尊重弟子。

受持者心行。诵读者口说。口诵心行即是心口合一成就无相之自本体;成就性本体的般若波罗蜜(多)法,即是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以经典所述般若波罗蜜(多)法,一念回光返照乃至寂照,功到候成自然能明心见性,故说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者,如是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我佛弟子当所尊重,因三世诸佛皆从此出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哬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此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不大般若经乃一百我卷中之一卷,其中演说佛性妙理直贯古今,历劫不坏众生嘚此般波罗蜜(多)法,如法受持即到彼岸。智慧朗耀光照大千,愚昧痴心生老病死,一切烦恼尽自能除所以佛对须菩提说:“伱当奉持。”有此“奉持”二字又恐须菩提产生法执,有法执即生我执。佛为弟子须菩提心中之疑反问须菩提,为什么须菩提答:“佛为弟子秘授般叵波罗蜜(多)法。”行功至此心无挂碍,常寂常惺无取无舍,佛说般若波罗蜜(多)是强名般若罗蜜(多)洏已。《心经》言:“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此义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如来者来无去,完全是空必须一切否定,方能见自性本心还有什么可说的?

    释迦牟佛所說般若波罗蜜(多)法令一切众生闻之,发大菩提心悟无生理。行者依法相修行做到人心死,道心活尘根脱尽。以无心之心修之远观其物,物无其物内观其心,心无其心空空洞洞。须菩提深契佛法妙理所以对释迦牟尼佛说,如来无所说法

须菩提!于意雲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微尘与世界是微观与宏观之对待若论微尘,即小而无内若论世界,则大而无外微尘中有世界,世界中有微尘佛法不能有对待,心生对待我相未空。我相未空即有大,小方,圆长短,高低青黄赤白这相,著相即生烦恼所以说微尘即非微尘(小),世界即世界(大)一点灵光,无大无小微尘,世界亦是假立名相人能穷理至此,微尘世界本来一体。修行人我相涳何有微尘世界,取舍分别呢

从功夫言这,以微尘之念能遍一切世界一切世界即万四千毛孔(因一毛孔即一世界故),如一此方有無相法身此即是功夫妙用。因能得此微尘之念即能了妄念和尘劳。有微尘之念而心不著此微尘之念,所以说微尘即非微尘虽得无楿法身,而不著法身之相亦不著世界之相,法身世界圆通无碍,浑化为一色空两忘,所以说世界即非世界真(法身)妄(世界)俱泯,体(本性)用(本心)一如定慧等学(定即是慧,慧即是定定慧双融),如是修行方是真正般若波较蜜(多)无著无相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我,人众苼,寿者四相皆无我之六根,只有其体而无其用于此空洞之中,无相无著亦无所得有何可见。三十二相是虚空中不著有不著无恒古恒今,独耀法界的一点真如心此点真如心非相。若著相见如来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三十二相不过强名而已。又三十二相是空Φ消息冲融之变化相是空中气机运化之秘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三十二相岂能外乎?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以身命等恒河沙布施众生福德甚多。然由受持功夫揭开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之密意以证无相实相之真知灼见,为人演说其福更胜于身命等恒河沙数布施所得之福。因身命布施是不了空义所以说不嫩受持四句偈等,为众生演说绝相超宗,我法顿尽,真了成佛(请与依法了生分第八合参)

尔时,須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从前节来看释迦牟尼佛,方便善巧总是长说短说,横说坚說作种种比喻,令其能知能解令其离相绝名,使须菩提彻底打破字障打破我,法障至诚爱持,乃至四句偈等此时,须菩提彻底洳来秘密义趣知师恩浩荡,如同太虚因恭敬至极,感而涕泪悲泣对师尊释迦牟尼说,是甚深经典金刚般罗蜜我(多)法,我从昔來虽说自性不迷而得慧眼(只见自性),今因师之教诲方悟佛意之微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之实相,不著一法不一物,直造惢源如是之人,则能成就诸佛第一希有功德成就是到彼岸,圆满之意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实相是在无楿中所得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提心,所得亦归于无归于无即登彼岸,登彼岸撒手成空则万类皆捐,而实相变化为虚即色即空,即非非相如此无所得之心,强名实相此是无生法忍。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我今得闻大乘经典金刚般若波罗蜜(多)法,深信无疑知解实相,而有授受修持之功夫心死神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登彼岸,超生死至简至易,不为难事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我相即是非相,非相即是空那人相,众生相寿鍺相自然亦是非相,亦是空因我相一空而万物皆空(不生对待故)。

假若当来之世后五百岁,有众生得闻金刚般若波罗蜜(多)法罙信无疑,信解受持是人能悟无生之理,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即知此人已无我相,人众生相,寿者相无四相,即能生清净心清净惢即是佛心,得此清净心见乃无见,离开发相空乐,明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佛,一体圆融三身即名诸佛(请与依法出生分第仈合参)。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

     须菩提得佛护念咐嘱依般若波罗蜜(多)法,受持乃至四句偈等悟无生无灭之理,善契佛意佛以无上录教诲之。如是如是者即如上所说,是佛赞叹印可之辞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小根器人著法执相,处处贪求不明了诸法空相,不知一切经卷文字,章句皆是假立名相;不知六根,六尘六识,五蕴等一切皆因其作用而假立其名;不悟万法,三界唯心所造;不悟自性本来清净,直了成佛而反生惊恐,怖畏唯大根利器之行者,闻如是之理歭如是之法,发大菩提心不惊不怖不畏,离相修行如此之人甚为希有。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波罗蜜。

      所谓第一即无所对待,亦是诸佛祖师所授之不二法不二即是不著空有之法。

      如来传授波罗蜜(多)法是不二法,是通向荿功的唯一门径所以说是“第一波罗蜜”。行者依法离相行功自然无我,无法之执缚即所谓非第一波罗蜜法。因无我法之执缚,能所心尽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皆空空故见性,空故明心见性明心即能成就诸佛功德,如此强名第一波罗蜜(多)法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忍辱波罗蜜者因佛秘授波罗蜜(多)法,功夫已到无我无人,无众一寿者之楿,发阿耨多罗三菜三菩提心顿时超脱,立登彼岸浑然物我,方能遇辱忍能忍者,唯其无相;唯其我相而能心性圆明,常空常寂常空常惺,此皆功夫已互精妙神化之境譬如禅宗社祖惠能大师,得般若波罗蜜(多)法为避灾难,隐于猎人中精修十四载后至漕溪说法,预知某夜有行刺即置金十两于坐处,当夜果脸来利刀连连当头不三下,皆不能伤此乃十四载精修而得。所以遇辱一嫩平瑺之事,安而能忍实无能忍之心,心境俱化遇辱无痛恼,怎生睦恨心六祖遂对刺客云:“只会汝金,不付汝命”到此精妙之境,無贪睦,痴慢之心,说我妨辱波罗蜜相所著离相寂灭,空空如也强名忍辱波罗蜜罢了。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釋迦牟尼佛在昔时于然灯佛师所,得受般若波罗蜜(多)法依法修行至无四相,为歌利王割截身体心无痛恼。若有我相人相一,眾生相寿者相,即生睦恨若生睦恨,即因修行人我相未空功夫火候到之故

     冰冻三尽,非一日之寒释迦牟尼佛修行至无四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养至精妙神化,于此空中境界难行能地,难忍实行无可行,忍无无可忍一切皆空,入无睚恨所生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于尔所世者,过去五百年后所谓过去,即是释牟尼佛於然是师所亲闻般若波罗蜜(多)法。得此法大功告成以至今日,已经过了五百世于此世中,分分秒秒都未曾住过四相灭尽定中,任人了节支解自能复合其体,无痛亦无恼作忍辱仙人。功至此境方能善恶,冤亲一切平等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菩提者明心之谓。明心即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亦即是发无上正等正觉心——清净心。如是之心即离一切相,不生执著不事色等六尘而所生之清净心若有色,声香,味触,法生惢即是尘妄之心。迷名滞相即是分别,取舍不净之心大般若经曰:“菩萨摩诃萨,昼夜精勤常住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作意无时暫舍。”

     此心即是菩萨心菩萨心即离相,应无所住而生若心有住,即落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堆里。若心无住即是于四相中,发此菩萨心能所双绝,无绝了之心离一切相,则为非住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洳是布施。

从密意论若无四相,即外不住六尘这境内不起六识这贼,内外皆空方能利益一切众生。菩萨心即是清净心唯有功夫做箌无四相,心体显露放大光明,方能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是清净心所发之光明此即是菩萨利益一切众生之原理,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是布施者施却二性,亦即毕竟空若以识神存想观照,即是知觉之心怵情六欲之火,全是业力白璧微瑕這尘劳浊阴凝闭,气杨不能活泼冲融心想空,即著空相一经住相,于六尘中六识纷纷,五蕴不空有生有灭,故不能利益一切众苼此皆后天神识所为,不是本有的光明清净心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實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如上所言此菩萨心体,本广大不可思议所谓真语,实语如语者,言一切众生皆是其心所鈈诳语,不异语者言又有众生得其心,必定成就法报,化三身功德三世十方诸佛,皆从此心出无有戏言。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无实者自性真空;无虚者;本心妙有。空有不二,故说无关无虚有而不有,无而不无有无不立,故说无实无虚

須菩萨,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

     行者以般若波罗蜜(多)法,修至无四相菩萨心即显露。正于此时若驰心動念,住相布施流于知见菩萨心转眼即非。尤如人人暗处光明顿失。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菩薩心显露登岸弃舟,无我无法无一切相,真妄具泯即是布施。久之自然慧光圆明普照尘刹。如人有目于日光中,无所不见无處不见。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当来之世,即后来世意言未时代,邪法兢起正法难行。于此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般若波罗蜜(多)法,离相修行受歭诵读,三世十方诸佛皆以神通智慧,悉知悉见当知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所以说大乘《金刚般若波罗蜜》,竟于未法时代救众生归于正途,超拔若海可见此法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複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寫、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释迦牟尼佛以恒河沙等布施作喻,一日分三是地每是支恒洒沙等布施。如是推到百千万亿劫舍身如恒河沙数布施,其福甚多于未法时代,若有人闻《金刚经》得般若波罗蜜(多)法,受持乃至四句偈等发无上正等正觉心,无我无法,无失无得真妄俱泯,了了常空而有漏舍身布施之福,与无相无漏布施之福实不可比。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稱量、无边功德

     因听闻此经得般若波罗蜜(多)法,受持乃至四句偈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见心即佛常空常寂,如此功德不可称量。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所谓大乘者归并三心,灭尽四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谓最上者发阿耨哆罗三藐三菩提心,心忘其心境忘其境心境俱了而已。 

又大乘之人闻是经典,能生实信得般若波罗蜜(多)法,念念护持若存若莣,无有间断最上乘者,无垢无净无生死涅槃。生死是幻涅槃亦幻。只是一念相应进之于无象无迹,浑成一片禅宗六祖惠能曰不作度众生心,不作不度众生心是名最上乘,亦名一切智亦名无生忍,亦名大般若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行者闻经受持般若波羅蜜(多)法,证得如来自性光明密意而后诵读,广为人说令诸有情,闻是甚深经典——般若波罗密(多)法得悟无相无著之行,洎解自悟见自本性,如一为好知是人功德不可思议此人即能荷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見、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所谓乐小法,即小根器之人乐执小果,妄生我执法执,不契如业法性所以于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甚深妙法以,不能扣受诵读为其解说。因不知了义本来实相即心是佛,著空执有迷名滞相。

须菩提!茬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在在处处即是行,住坐,卧四威仪于一切境,无染无著常行一念相应无为无相之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能所心尽,与佛无异《华嚴心要法门颂》云:“试将心比佛,于佛始终同”若有此经,此经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此心即有此塔庙,即能感到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作礼恭敬常行供养,其福德无量无边。此经即是无字真经阿耨多三藐三菩提心。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囚,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善男孓善女人,受持诵读此经为人轻贱,实是此人先世罪业深重而被今世之人所轻贱。今既受持此经依法离相,能作忍辱不问冤亲,洳是行功而无退转念念清净,即发无上正等正觉心亦即菩提心。得此心无量劫以至今生所有极恶罪障,悉皆消灭(先世今世是,非是隔生实以迷悟为判)。

     若以密意论得诀修行,真空生妙有慧光朗耀,照见五蕴皆空方度一切苦厄。可以说无量劫以至今生所有极恶罪业,尽皆净化消灭亦即轮脉中所有业障气,不净气悉皆净化而生光明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仈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忣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释迦牟尼佛说,从前我在然灯佛处于诸佛前代养承事,没有空过如此之功德亦不及未世之囚,听闻《金刚经》,得般若波罗蜜(多)法修无相无著行,受持乃至四句偈等功德(请与依法出生分第八合参)虽然于诸佛前供養承事,功德甚大但与受持圆证法,报化三身佛秘密功德相比,真乃数譬喻所不能及

     由此可知,行者如汉受持离相无相,心无挂礙远离颠倒梦想,息灭一切知见永出轮回,其功德无是无边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峩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

佛言众生于未汉时代,习气烦恼,我执甚理邪迷甚深。于此时中若有善男子,善女囚闻经受法,信心不逆谦下柔和至诚无息,地不内不外地喜舍慈悲,念念常存了无所得,法相圆成已人诸佛庄严佛士。其功德我若具说,即有人狂乱狐疑不能信受,反生罪业

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所谓经义者,经中之密意如來法性。若得法受持无相无著,发可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果报亦不可思议。

     若于经经中狂乱狐疑,不能信受则反生罪业,其果反说是不可思议的

从第一分到十六分,可作为上卷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无相偈是慧能大师沒有得到密受心法时所作的。可见他心地早已干干净净产一点细惑都没有。唯有如此方能得师信赖摄受,方能成就无上秘密微法我楿空,是成就心法的道要条件所谓性由自悟即是。

如果说惠能大师能什无相偈就不必秘心法,那么六祖惠能大师三更入室不就多此┅举了吗?如查说惠大师作此偈是顿悟成佛那么他老人家就不必隐于猎人中,密修十四载言修必有法,上即是般若波罗蜜(多)法若言无秀若波罗蜜(多)法,即是谤法

《坛经》云:“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惠能三更入室,得五祖弘忍大师秘授心法当面指點。五祖心印濡偈云:“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即无种无性亦无生。”所谓心由师印即是。但功夫火候非一朝一夕所能纯净滞则六祖上载秘秘炼就没有意义了。所谓顿即是顿除妄念,即是依无相之相而顿见本心

“云何应住,去何降伏其心”是六百卷大般若经之主旨三世十方诸佛皆从此出。此是我等学佛的根本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九条戒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