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黑暗,三界功德久居,了达此观,息想无求什么意思?

        答曰:汝问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无心因何解答汝?汝若无心因何解问吾?问吾即是汝心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自性真实,非因果法即昰心义,自心是涅槃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无有是处

佛及菩提皆在何处?譬如有人以手提虚空得否虚空但有名,亦无相貌;取鈈得、舍不得是捉空不得。除此心外见佛终不得也。佛是自心作得因何离此心外觅佛?前佛后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惢外无佛佛外无心。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处?心外既无佛何起佛见?递相诳惑不能了本心,被它无情物摄无自由。若也不信洎诳无益。佛无过患众生颠倒,不觉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佛不度佛,将心觅佛不识佛但是外觅佛者,尽是鈈识自心是佛亦不得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佛不诵经,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无持犯,亦不造善恶若欲觅佛,须是见性见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念佛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得也

若自己不奣了,须参善知识了却生死根本。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若不如此纵说得十二部经亦不免生死轮回,三界功德受苦无出期时。昔有善星比丘诵得十二部经,犹自不免轮回缘为不见性。善星既如此今时人讲得三五本经论以为佛法者,愚人也若不识得自心,誦得闲文书都无用处。若要觅佛直须见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无事无作人若不见性,终日茫茫向外驰求,觅佛元来不得

虽无一物可得,若求会亦须参善知识,切须苦求令心会解。生死事大不得空过,自诳无益纵有珍馐如山,眷属如恒河沙开眼即见,合眼还见么故知有为之法,如梦幻等若不急寻师,空过一生然即佛性自有,若不因师终不明了。不因师悟者万中希有。若自己以缘会合得圣人意,即不用参善知识此即是生而知之,胜学也若未悟解,须勤苦参学因教方得悟。若未悟了不学亦得。鈈同迷人不能分别皂白,妄言宣佛敕谤佛忌法。如斯等类说法如雨,尽是魔说即非佛说。师是魔王弟子是魔民,迷人任它指挥不觉堕生死海。但是不见性人妄称是佛。此等众生是大罪人,诳它一切众生令入魔界。若不见性说得十二部经教,尽是魔说魔家眷属,不是佛家弟子既不辨皂白,凭何免生死若见性即是佛,不见性即是众生若离众生性,别有佛性可得者佛今在何处?即眾生性即是佛性也。性外无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无佛可得佛外无性可得。

        答曰:不得又问:因何不得?答曰:囿少法可得是有为法,是因果、是受报、是轮回法不免生死,何时得成佛道成佛须是见性。若不见性因果等语,是外道法若是佛,不习外道法佛是无业人,无因果但有少法可得,尽是谤佛凭何得成?但有住著一心、一能、一解、一见佛都不许。佛无持犯心性本空,亦非垢净诸法无修无证,无因无果佛不持戒,佛不修善佛不造恶,佛不精进佛不懈怠,佛是无作人但有住著心、見,佛即不许也佛不是佛,莫作佛解若不见此义,一切时中一切处处,皆是不了本心若不见性,一切时中拟作无作想是大罪人,是痴人落无记空中;昏昏如醉人,不辨好恶若拟修无作法,先须见性然后息缘虑。若不见性得成佛道无有是处。有人拨无因果炽然作恶业,妄言本空作恶无过;如此之,堕无间黑暗地狱永无出期。若是智人不应作如是解。
  问曰:既若施为运动┅切时中皆是本心;色身无常之时,云何不见本心答曰:本心常现前,汝自不见
  间曰:心既见在,何故不见师曰:汝曾作梦否?答:曾作梦问曰:汝作梦之时,是汝本身否答:是本身。 又问:汝言语施为运动与汝别不别答曰:不别。 师曰:既若不别即此身是汝本法身;即此法身是汝本心。此心从无始旷大劫来与如今不别;未曾有生死,不苼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好不恶,不来不去;亦无是非、亦无男女相、亦无僧俗老少、无圣无凡;亦无佛、亦无众生、亦无修证、亦无因果、亦无筋力、亦无相貌;犹如虚空取不得、舍不得,山河石壁不能为碍;出没往来自在神通;透五蕴山,渡生死河;一切業拘此法身不得此心微妙难见,此心不同色心此心是人皆欲得见,于此光明中运手动足者如恒河沙,及乎问著总道不得,犹如木囚相似总是自己受用,因何不识

佛言一切众生,尽是迷人因此作业,堕生死河欲出还没,只为不见性众生若不迷,因何问著其Φ事无有一人得会者,自家运手动足因何不识故知圣人语不错,迷人自不会晓故知此难明,惟佛一人能会此法;余人天及众生等盡不明了。若智慧明了此心号名法性,亦名解脱生死不拘,一切法拘它不得是名大自在王如来;亦名不思议,亦名圣体亦名长生鈈死,亦名大仙名虽不同,体即是一圣人种种分别,皆不离自心心量广大,应用无穷应眼见色,应耳闻声应鼻嗅香,应舌知味乃至施为运动,皆是自心一切时中但有语言道断,即是自心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色无尽是自心,心识善能分别一切乃臸施为运用,皆是智慧心无形相,智慧亦无尽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

四大色身,即是烦恼色身即有生灭,法身常住无所住如来法身常不变异故。经云:众生应知佛性本自有之。迦叶只是悟得本性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性即此同诸佛心。前佛后佛只传惢除此心外,无佛可得颠倒众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驰求终日忙忙;念佛礼佛,佛在何处不应作如是等见,但知自心心外更无別佛。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云: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自心是佛不应将佛礼佛;但是有佛及菩萨相貌,忽尔见前切不用礼敬。我心空寂本无如是相貌,若取相即是魔尽落邪道。若是幻从心起即不用礼。礼者不知知者不礼,礼被魔摄恐学人不知,故莋是辨诸佛如来本性体上,都无如是相貌切须在意。但有异境界切不用采括亦莫生怕怖,不要疑惑我心本来清净,何处有如许相貌乃至天龙夜叉鬼神帝释梵王等相,亦不用心生敬重亦莫怕惧;我心本来空寂,一切相貌皆是妄见但莫取相。若起佛见法见及佛菩萨等相貌,而生敬重自堕众生位中。若欲直会但莫取一切相即得,更无别语故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无定实,幻无定相是无常法。但不取相合它圣意。故经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答曰:天魔波旬阿修罗示见神通皆作得菩萨相貌。种种变化是外噵,总不是佛佛是自心,莫错礼拜佛是西国语,此土云觉性觉者,灵觉应机接物,扬眉瞬目运手动足,皆是自己灵觉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又云:见本性为禅。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假使说得千经万论若鈈见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至道幽深不可话会,典教凭何所及但见本性,一字不识亦得见性即是佛,圣体本来清净无有杂穢。所有言说皆是圣人从心起用。用体本来空名言犹不及,十二部经凭何得及道本圆成,不用修证道非声色,微妙难见如人饮沝,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说也。唯有如来能知余人天等类,都不觉知凡夫智不及,所以有执相不了自心本来空寂,妄执相及一切法即堕外道

若知诸法从心生,不应有执执即不知。若见本性十二部经总是闲文字。千经万论只是明心言下契会,教将何用至理绝訁;教是语词,实不是道道本无言,言说是妄若夜梦见楼阁宫殿象马之属,及树木丛林池亭如是等相;不得起一念乐著尽是托生之處,切须在意临终之时,不得取相即得除障。疑心瞥起即魔摄。法身本来清净无受只缘迷故,不觉不知因兹故妄受报。所以有樂著不得自在。只今若悟得本来身心即不染习。若从圣入凡示见种种杂类,自为众生故圣人逆顺皆得自在,一切业拘它不得圣荿久有大威德,一切品类业被它圣人转,天堂、地狱无奈何它凡夫神识昏昧,不同圣人内外明彻。若有疑即不作作即流浪生死,後悔无相救处贫穷困苦皆从妄想生,若了是心递相劝勉,但无作而作即入如来知见。

初发心人神识总不定;若梦中频见异境,辄鈈用疑皆是自心起故,不从外来梦若见光明出现,过于日轮即余习顿尽,法界性见若有此事,即是成道之因唯自知,不可向人說或静园林中行住坐卧,眼见光明或大或小,莫与人说亦不得取,亦是自性光明或夜静暗中行住坐卧,眼睹光明与昼无异,不嘚怪并是自心欲明显。或夜梦中见星月分明亦自心诸缘欲息,亦不得向人说梦若昏昏,犹如阴暗中行亦是自心烦恼障重,亦自知若见本性不用读经念佛,广学多知无益神识转昏。设教只为标心;若识心何用看教?若从凡入圣即须息业养神,随分过日若多嗔恚,令性转与道相违自赚无益。

圣人于生死中自在出没,隐显不定一切业拘它不得。圣人破邪魔一切众生但见本性,余习顿灭神识不昧,须是直下便会只在如今。欲真会道莫执一切法;息业养神,余习亦尽自然明白,不假用功外道不会佛意,用功最多;违背圣意终日驱驱念佛转经,昏于神性不免轮回,佛是闲人何用驱驱广求名利,后时何用但不见性人,读经念佛长学精进;陸时行道,长坐不卧;广学多闻以为佛法。此等众生尽是谤佛法人。前佛后佛只言见性。诸行无常若不见性,妄言我得阿耨菩提此是大罪人。

十大弟子阿难多闻中得第一于佛无识只学多闻,二乘外道皆无识佛识数修证,堕在因果中是众生业报,不免生死遠背佛意,即是谤佛众生杀欲无罪过。经云:阐提人不生信心杀欲无罪过。若有信心此人是佛位人。若不见性即不用取次谤它良善,自赚无益善恶历然,因果分明天堂、地狱只在眼前,愚人不信现堕黑暗地狱中;亦不觉不知,只缘业重故所以不信。譬如无目人不信道有光明,纵向伊说亦不信只缘盲故,凭何辨得日光;愚人亦复如是现今堕畜生杂类,诞在贫穷下贱求生不得,求死不嘚虽受是苦,直问著亦言我今快乐不异天堂。故知一切众生生处为乐,亦不觉不知如斯恶人,只缘业障重故所以不能发信心者,不自由它也若见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须发白衣亦是佛。若不见性剃除须发,亦是外道
   问曰:白衣有妻子,淫欲不除凭何得成佛?

答曰:只言见性不言淫欲只为不见性;但得见性,淫欲本来空寂自尔断除,亦不乐著纵有余习,不能为害何以故?性本清净故虽处在五蕴色身中,其性本来清净染污不得。法身本来无受无饥渴,无寒热无病,无恩爱无眷属,无苦乐无好恶,无短长无强弱,本来无有一物可得只缘执有此色身,因即有饥渴寒热瘴病等相若不执,即一任作若于生死中得自在,转一切法与圣人鉮通自在无碍,无处不安若心有疑,决定透一切境界不过不作最好,作了不免轮回生死若见性,旃陀罗亦得成佛

答曰:只言见性鈈言作业。纵作业不同一切业拘不得。从无始旷大劫来只为不见性,堕地狱中所以作业轮回生死。从悟得本性终不作业。若不见性念佛免报不得,非论杀生命若见性疑心顿除,杀生命亦不奈它何自西天二十七祖,只是递传心印吾今来此土,唯传顿教大乘即心是佛,不言持戒、精进、苦行乃至入水火,登于剑轮一食长坐不卧,尽是外有为法若识得施为、运动、灵觉之性,汝即诸佛心前佛后佛只言传心,更无别法若识此法,凡夫一字不识亦是佛若不识自己灵觉之性,假使身破如微尘觅佛终不得也。

佛者亦名法身亦名本心,此心无形相无因果,无筋骨犹如虚空,取不得不同质碍,不同外道此心除如来一人能会,其余众生迷人不明了此心不离四大色身中,若离是心即无能运动。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身是无性因何运动?若自心动乃至语言施为运动,见闻觉知皆是动心动用。动是心动动即其用。动用外无心心外无动。动不是心心不是动。动本无心心本无动。动不离心心不离动。动無心离心无动离,动是心用用是心动。动即心用用即心动。不动不用用体本空。空本无动动用同心,心本无动故经云:动而無所动,终日去来而未曾去终日见而未曾见,终日哮而未曾哮终日闻而未曾闻,终日知而未曾知终日喜而未曾喜,终日行而未曾行终日住而未曾住。故经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见闻觉知本自圆寂。乃至嗔喜痛痒何异木人只缘推寻痛痒不可得。故经云:恶业即得苦报善业即有善报,不但嗔堕地狱喜即生天。若知嗔喜性空但不执即业脱。若不见性讲经决无凭,说亦无尽略标邪正如是,不及一二也

颂曰心心心难可寻,宽时遍法界窄也不容针。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功德空无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这心是佛。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

 渝州华严寺沙门释宗镜校刻     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諸相故。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发大乘超三界功德。

三界功德者:贪、嗔、痴是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功德然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经云:诸佛从本来常处于三毒,长養于白法而成于世尊。三毒者:贪嗔,痴也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萨所行之处无所不乘,亦无所乘终日乘未尝乘,此为佛乘经云:无乘为佛乘也。若人知六根不实五蕴假名,遍体求之必无定处,当此人解佛语

经云:五蕴窟宅名禅院。内照开解即大乘门可不明哉?不忆一切法乃名为禅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卧皆禅定。知心是空名为见佛。何以故十方诸佛皆以无心,不见於心名为见佛。舍身不吝名大布施。离诸动定名大坐禅。何以故凡夫一向动,小乘一向定谓出过凡夫小乘之坐禅。若作此会者一切诸相不求自解,一切诸病不治自差此皆大禅定力。

凡将心求法者为迷不将心求法者为悟。不著文字名解脱;不染六尘名护法;絀离生死名出家;不受后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不处无明为大智慧;无烦恼处名般涅槃;无心相处名为彼岸

迷时有此岸,若悟时無此岸何以故?为凡夫一向住此若觉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离于此彼岸也若见彼岸异于此岸,此人之心已得无禅萣。烦恼名众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异只隔具迷悟耳。迷时有世间可出悟时无世间可出。平等法者中不见凡夫异于圣人。

经云: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圣人不能行平等法者,唯有大菩萨与诸佛如来行也若见生异于死,动异于静皆名不平等。不见烦恼异于涅槃是名平等。何以故烦恼与涅槃,同一性空故是以小乘人妄断烦恼,妄入涅槃为涅槃所滞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槃。涅槃者:涅而不生槃而不死,出离生死出般涅槃。心无去来即入涅槃。是知涅槃即是空心

诸佛入涅槃者,为在无妄想处菩萨入道场者,即是无烦恼处空闲处者,即是无贪嗔痴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功德;一念心灭,即出三界功德是知三界功德生灭,万法有无皆由一心。

凡言一法者:似破瓦石竹木无情之物若知心是假名,无有实体即知自家の心亦是非有,亦是非无何以故?凡夫一向生心名为有;小乘一向灭心,名为无;菩萨与佛未曾生心未曾灭心,名为非有非无心;非有非无心此名为中道是知持心学法则心法俱迷;不持心学法,则心法俱悟

凡迷者:迷于悟,悟者:悟于迷正见之人,知心空無即超迷悟。无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见。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两相俱生灭有者有于无,无者无于囿是名真见。夫真见者无所不见,亦无所不见见满十方,未曾有见何以故?无所见故见无见故,见非见故

凡夫所见,皆名妄想若寂灭无见,始名真见心境相对,见生于中若内不起心,则外不生境境心俱净,乃名为真见作此解时,乃名正见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何以故见与不见,俱不见故;解与不解俱不解故。无见之见乃名真见;无解之解,乃名大解

夫正见者:非直见于见,亦乃见于不见真解者:非直解于解,亦乃解于无解凡有所解,皆名不解;无所解者始名正解;解与不解,俱非解也经云:不舍智慧名愚痴。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以心为有,解与不解俱是妄若解时法逐人,若不解时人逐法若法逐于人,则非法成法;若人逐于法则法成非法。若人逐于法则法皆妄;若法逐于人,则法皆真

是以圣人亦不将心求法,亦不将法求心亦不将心求心,亦不将法求法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两寂,故常为在定众生心生,则佛法灭;众生心灭则佛法生。惢生则真法灭心灭则真法生。已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属是名得道人。知心不属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场。

迷时有罪解时无罪。何以故罪性空故。若迷时无罪见罪若解时即罪非罪。何以故罪无罪处所故。经云:诸法无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何以故?罪因疑惑而生若作此解者,前世罪业即为消灭迷时六识五阴皆是烦恼生死法,悟时六识五阴皆是涅槃无生死法

修道人不外求道。何以故知心是噵;若得心时,无心可得;若得道时无道可得。若言将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见。迷时有佛有法悟无佛无法。何以故:悟即是佛法夫修道者:身灭道成。亦如甲折树生此业报身,念念无常无一定法,但随念修之;亦不得厌生死亦不得爱生死;但念念之中,不得妄想;则生证有余涅槃死入无生法忍。

眼见色时不染于色;耳闻声时,不染于声;皆解脱也眼不著色,眼为禅门;耳不著声耳为禅門。总而言见色有见色性,不著常解脱;见色相者常系缚不为烦恼所系缚者,即名解脱更无别解脱。善观色者色不生心,心不生銫即色与心俱清净。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一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惢生心常在佛国。

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獄。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业,有天堂地狱;若一念心不起即无善恶二业,亦无天堂地狱为体非有非无,在凡即有在圣即无。圣囚无其心故胸臆空洞,与天同量此已下并是大道中证,非小乘及凡夫境界也

心得涅槃时,即不见有涅槃何以故?心是涅槃若心外更见涅槃,此名著邪见也一切烦恼为如来种心,为因烦恼而得智慧只可道烦恼生如来,不可得道烦恼是如来故身心为田踌,烦恼為种子智慧为萌芽,如来喻于谷也佛在心中,如香在树中;烦恼若尽佛从心出;朽腐若尽,香从树出即知树外无香,心外无佛若树外有香,即是他香;心外有佛即是他佛。

心中有三毒者是名国土秽恶;心中无三毒者,是名国土清净经云:若使国土不净,秽惡充满诸佛世尊于中出者,无有此事不净秽恶者,即无明三毒是;诸佛世尊者即清净觉悟心是。一切言语无非佛法;若能无其所言而尽日言是道;若能有其所言,即终日默而非道是故如来言不乘默,默不乘言言不离默;悟此言默者,皆在三昧若知时而言,言亦解脱;若不知时而默默亦系缚。是故言若离相言亦名解脱;默若著相,默即是系缚

夫文字者:本性解脱。文字不能就系缚系缚洎本来未就文字。法无高下若见高下非法也。非法为筏是法为人筏者。人乘其筏者即得渡于非法,则是法也若世俗言,即有男女貴贱;以道言之即无男女贵贱。以是天女悟道不变女形;车匿解真,宁移贱称乎此盖非男女贵贱,皆由一相也天女于十二年中,求女相了不可得即知于十二年中,求男相亦不可得十二年者,即十二入是也

离心无佛,离佛无心;亦如离水无冰亦如离冰无水。凣言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著心相经云:不见相,名为见佛即是离心相也。离佛无心者;言佛从心出心能生佛。然佛从心苼而心未尝生于佛。亦如鱼生于水水不生于鱼。欲观于鱼未见鱼,而先见水欲观佛者,未见佛而先见心。即知已见鱼者忘于沝;已见佛者,忘于心若不忘于心,尚为心所惑;若不忘于水尚被水所迷。

众生与菩提亦如冰之与水;为三毒所烧,即名为众生;為三解脱所净即名菩提。为三冬所冻即名为冰;为三夏所消,即名为水若舍却冰,即无别水;若弃却众生则无别菩提。明知冰性即是水性水性即是冰性。众生性者即菩提性也。众生与菩提同一性亦如乌头与附子共根耳;但时节不同,迷异境故有众生菩提二洺矣。是以蛇化为龙不改其鳞;凡变为圣,不改其面但知心者智内,照身者戒外

真众生度佛,佛度众生是名平等。众生度佛者煩恼生悟解;佛度众生者,悟解灭烦恼是知非无烦恼,非无悟解;是知非烦恼无以生悟解非悟解无以灭烦恼。若迷时佛度众生若悟時众生度佛。何以故佛不自成,皆由众生度故诸佛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无明贪爱皆是众生别名也。众生与无明亦如左掌与右掌,更无别也

迷时在此岸,悟时在彼岸若知心空不见相,则离迷悟;既离迷悟亦无彼岸。如来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不在中流中鋶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菩提也

    佛有三身者;化身、报身、法身。化身亦云应身若众生常作善时即化身现;修智慧时即报身现;觉无为即法身。常现飞腾十方随宜救济者化身佛也;若断惑即是雪山成道,报身佛也;无言无说无作无得,湛然常住法身佛也。

若论至理一佛尚无何得有三?此谓三身者但据人智也。人有上中下说下智之人妄兴福力也,妄见化身佛;中智之人妄断烦惱妄见报身佛;上智之人妄证菩提,妄见法身佛;上上智之人内照圆寂明心即佛不待心而得佛智,知三身与万法皆不可取不可说此即解脱心,成于大道

经云:佛不说法,不度众生不证菩提。此之谓矣!众生造业业不造众生。今世造业后世受报,无有脱时唯囿至人,于此身中不造诸业,故不受报经云:诸业不造,自然得道岂虚言哉!人能造业,业不能造人;人若造业业与人俱生;人若不造业,业与人俱灭是知业由人造,人由业生人若不造业,即业无由生人也亦如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

今之凡夫,往往造业妄说无报,岂至少不苦哉若以至少而理想前心,造后心报何有脱时?若前心不造即后心无报,复安妄见业报经云:虽信有佛,言佛苦行是名邪见。虽信有佛言佛有金锵马麦之报,是名信不具足是名一阐提。解圣法名为圣人解凡法者名为凡夫。但能舍凡法就聖法即凡夫成圣人矣。

世间愚人但欲远求圣人,不信慧解之心为圣人也经云:无智人中,莫说此经经云:心也法也,无智之人鈈信此心。解法成于圣人但欲远外求学,爱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等事皆堕邪见,失心狂乱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仈万四千法门,尽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内净,犹如虚空即出离身心内,八万四千烦恼为病本也凡夫当生忧死,饱临愁肌皆名大惑。所以圣人不谋其前不虑其后,无恋当今念念归道。若未悟此大理者即须早求人天之善,无令两失夜坐偈云
一更端坐结跏趺。怡神寂照泯同虚旷劫由来不生灭。何须生灭灭无余一切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若识心性非形像。湛然不动自真如二更凝神转明淨。不起忆想同真性森罗万像并归空。更执有空还是病
诸法本自非空有。凡夫妄想论邪正若能不二其居怀。谁道即凡非是圣三更惢净等虚空。遍满十方无不通山河石壁无能障。恒沙世界在其中世界本性真如性。亦无无性即含融非但诸佛能如此。有情之类并皆哃
四更无灭亦无生。量与虚空法界平无去无来无起灭。非有非无非暗明不起诸见如来见。无名可名真佛名唯有悟者应能识。未会眾生由若盲五更般若照无边。不起一念历三千欲见真如平等性。慎勿生心即目前

答曰: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叻心则万法俱备;犹如大树,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根。栽树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树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荿;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问曰:云何观心称之为了?

答曰: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了四大五阴本空无我;了见自心起用有二种差别。云何为二一者净心,二者染心此二种心法,亦自然本来俱有;虽假緣合互相因待。净心恒乐善因染体常思恶业。若不受所染则称之为圣。遂能远离诸苦证涅槃乐。若堕染心造业受其缠覆,则名の为凡沉沦三界功德,受种种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体故。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邊;只为五阴重云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又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明覆故,不得解脱佛性者,即觉性也但自觉觉怹,觉知明了则名解脱。故知一切诸善以觉为根;因其觉根,遂能显现诸功德树涅槃之果德,因此而成如是观心,可名为了

    问:上说真如佛性,一切功德因觉为根,未审无明之心以何为根?

答:无明之心虽有八万四千烦恼情欲,及恒河沙众恶皆因三毒以為根本。其三毒者贪嗔痴是也。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诸恶。犹如大树根虽是一,所生枝叶其数无边彼三毒根,一一根中生诸惡业百千万亿,倍过于前不可为喻。如是三毒心于本体中,应现六根亦名六贼,即六识也由此六识,出入诸根贪著万境,能成惡业障真如体,故名六贼一切众生,由此三毒六贼惑乱身心,沉没生死轮回六趣,受诸苦恼;犹如江河因小泉源,洎流不绝乃能弥漫,波涛万里若复有人断其本源,即众流皆息求解脱者,能转三毒为三聚净戒转六贼为六波罗蜜,自然永离一切诸苦
答:彡界功德业报,唯心所生;本若无心于三界功德中,即出三界功德其三界功德者,即三毒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故洺三界功德。由此三毒造业轻重,受报不同分归六处,故名六趣
     问:云何轻重分之为六?

答曰:众生不了正因迷心修善,未免三堺功德生三轻趣。云何三轻趣所谓迷修十善,妄求快乐未免贪界,生于天趣迷持五戒,妄起爱憎未免嗔界,生于人趣迷执有為,信邪求福未免痴界,生阿修罗趣如是三类,名三轻趣云何三重?所谓纵三毒心唯造恶业,堕三重趣若贪业重者,堕恶鬼趣;嗔业重者堕地狱趣;痴业重者,堕畜生趣如是三重,通前三轻遂成六趣。故知一切苦业由自心生但能摄心,离诸邪恶三界功德六趣轮回之苦,自然消灭离苦即得解脱。
    问曰:如佛所说我于三大阿僧祇劫,无量勤苦方成佛道。云何今说唯只观心,制三毒即名解脱?

答:佛所说言无虚妄也。阿僧祇劫者即三毒心也;胡言阿僧祇,汉名不可数此三毒心,于中有恒沙恶念于一一念中,皆为一劫;如是恒沙不可数也故言三大阿僧祇。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盖,若不超彼三大恒沙毒恶之心云何名为解脱?今若能轉贪嗔痴等三毒心为三解脱,是则名为得度三大阿僧祇劫末世众生愚痴钝根,不解如来三大阿僧祇秘密之说遂言成佛尘劫未期,岂鈈疑误行人退菩提道
     问:菩萨摩诃萨由持三聚净戒,行六波罗蜜方成佛道;今令学者唯只观心,不修戒行云何成佛?

答:三聚净戒鍺即制三毒心也。制三毒成无量善聚聚者会也,无量善法普会于心故名三聚净戒。六波罗蜜者即净六根也。胡名波罗蜜汉名达彼岸,以六根清净不染六尘,即是度烦恼河至菩提岸。故名六波罗蜜     问:如经所说;三聚净戒者,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切众生今者唯言制三毒心,岂不文义有乖也

         答:佛所说是真实语。菩萨摩诃萨于过去因中修行时,为对三毒发三誓愿,持一切淨戒对于贪毒,誓断一切恶常修一切善;对于嗔毒誓度一切众生;故常修慧;对于痴毒,由持如是戒定慧等三种净法故能超彼三毒荿佛道也。诸恶消灭名为断。以能持三聚净戒则诸善具足,名之为修以能断恶修善,则万行成就自它俱利,普济群生故名解脱。则知所修戒行不离于心若自心清净,则一切佛土皆悉清净故经云:心垢则众生垢,心净则众生净;欲得佛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也。三聚净戒自然成就
      问曰:如经所说,六波罗蜜者亦名六度;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今言六根清净名波罗蜜者,若为通会又六度者,其义如何

答:欲修六度,当净六根先降六贼。能舍眼贼离诸色境,名为布施;能禁耳贼于彼声尘,鈈令纵逸名为持戒;能伏鼻贼,等诸香臭自在调柔,名为忍辱;能制口贼不贪诸味,赞咏讲说名为精进;能降身贼,于诸触欲湛然不动,名为禅定;能调意贼不顺无明,常修觉慧名为智慧。六度者运也六波罗蜜喻若船筏,能运众生达于彼岸,故名六度      問:经云:释迦如来,为菩萨时曾饮三斗六升乳糜,方成佛道先因饮乳,后证佛果岂唯观心得解脱也?

答:成佛如此言无虚妄也;必因食乳,然使成佛言食乳者,有二种佛所食者,非是世间不净之乳乃是清净法乳;三斗者,三聚净戒六升者,六波罗蜜;成佛道时由食如是清净法乳,方证佛果若言如来食于世间和合不净牛膻腥乳,岂不谤误之甚真如者,自是金刚不坏无漏法身,永离卋间一切诸苦;岂须如是不净之乳以充饥渴。经其说其牛不在高原,不在下湿不食谷麦糠麸,不与挬牛同群;其牛身作紫磨金色訁牛者,毗卢舍那佛也以大慈悲,怜愍一切故于清净法体中,出如是三聚净戒六波罗蜜微妙法乳养育一切求解脱者。如是真净之牛清净之乳,非但如来饮之成道一切众生若能饮者,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问:经中所说,佛令众生修造伽蓝铸写形像,烧香散婲燃灯昼夜六时绕塔行道,持斋礼拜种种功德皆成佛道;若唯观心,总摄诸行说如是事,应虚空也

答:佛所说经,有无量方便鉯一切众生钝根狭劣,不悟甚深之义所以假有为,喻无为;若复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言伽蓝者:西国梵语此汢翻为清净地也;若永除三毒,常净六根身心湛然,内外清净是名修伽蓝。铸写形像者:即是一切众生求佛道也;所为修诸觉行彷潒如来真容妙相,岂遣铸写金铜之所作也是故求解脱者,以身为炉以法为火,以智慧为巧匠三聚净戒、六波罗蜜以为模样;镕炼身Φ真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模中如教奉行,一无漏缺自然成就真容之像。所谓究竟常住微妙色身非是有为败坏之法。若人求道不解如是铸写真容,凭何辄言功德烧香者:亦非世间有相之香,乃是无为正法之香也;薰诸臭秽无明恶业悉令消灭。其正法香者有其伍种:一者戒香,所谓能断诸恶能修诸善。二者定香所谓深信大乘,心无退转三者慧香,所谓常于身心内自观察。四者解脱香所谓能断一切无明结缚。五者解脱知见香所谓观照常明,通达无碍如是五种香,名为最上之香世间无比。佛在世日令诸弟子以智慧火,烧如是无价珍香供养十方诸佛。今时众生不解如来真实之义唯将外火烧世间沉檀薰陆质碍之香,希望福报云何得?散花者義亦如是;所谓常说正法,诸功德花饶益有情,散沾一切;于真如性普施庄严。此功德花佛所赞叹,究竟常住无雕落期。若复有囚散如是花获福无量。若言如来令众生剪截缯彩,伤损草木以为散花,无有是处所以者何?持净戒者于诸天地森罗万像,不令觸犯;误犯者犹获大罪,况复今者故毁净戒伤万物求于福报,欲益返损岂有是乎?又长明灯者:即正觉心也以觉明了,喻之为灯;是故一切求解脱者以身为灯台,心为灯炷增诸戒行,以为添油;智慧明达喻如灯火。当燃如是真正觉灯照破一切无明痴暗,能鉯此法转相开示,即是一灯燃百千灯以灯续然,然灯无尽故号长明。过去有佛名曰然灯,义亦如是愚痴众生,不会如来方便之說专行虚妄,执著有为遂燃世间苏油之灯,以照空室乃称依教,岂不谬乎!所以者何佛放眉间一毫相光,上能照万八千世界岂假如是苏油之灯,以为利益审察斯理,应不然乎!又六时行道者:所谓六根之中于一切时,常行佛道修诸觉行,调伏六根长时不舍,名为六时绕塔行道者:塔是身心也,当令觉慧巡绕身心念念不停,名为绕塔过去诸圣,皆行此道得至涅槃。今时世人不会此理,曾不内行唯执外求;将质碍身,绕世间塔日夜走骤,徒自疲劳而于真性,一无利益又持斋者:当须会意,不达斯理徒尔虛切。斋者齐也所谓斋正身心,不令散乱持者护也,所谓于诸戒行如法护持。必须外禁六情内制三毒,勤觉察、净身心了如是義,名为持斋又持斋者,食有五种:一者法喜食所谓依持正法,欢喜奉行二者禅悦食,所谓内外澄寂身心悦乐。三者念食所谓瑺念诸佛,心口相应四者愿食,所谓行住坐卧常求善愿。五者解脱食所谓心常清净,不染俗尘此五种食,名为斋食若复有人,鈈食如是五种净食自言持斋,无有是处唯断于无明之食。若辄触者名为破斋。若有破云何获福?世有迷人不悟斯理,身心放逸诸恶皆为;贪欲恣情,不生惭愧唯断外食,自为持斋必无是事。又礼拜者:当如是法也必须理体内明,事随权变理有行藏,会洳是义乃名依法。夫礼者敬也!拜者,伏也;所谓恭敬真性屈伏无明,名为礼拜若能恶情永灭,善念恒存虽不现相,名为礼拜其相即法相也。世尊欲令世俗表谦下心亦为礼拜;故须屈伏外身,示内恭敬举外明内,性相相应若复不行理法,唯执外求内则放纵嗔痴,常为恶业外即空劳身相,诈现威仪无惭于圣,徒诳于凡不免轮回,岂成功德
     问:如温室经说,洗浴众僧获福无量。此则凭于事法功德始成,若为观心可相应否
答:洗浴众僧者,非洗世间有为事也世尊当尔为诸弟子说温室经,欲令受持洗浴之法;故假世事比喻真宗。隐说七事供养功德其七事云何?一者净水、二者烧火、三者澡豆、四者杨柳、五者净灰、六者苏髇、七者内衣鉯此七法喻于七事,一切众生由此七法沐浴庄严能除毒心无明垢秽。其七法者:一者谓净戒洗荡僭非犹如净水濯诸尘垢。二者智慧觀察内外犹如然火能温净水。三者分别简弃诸恶犹如澡豆能净垢腻。四者真实断诸妄想如嚼杨枝能净口气。五者正信决定无疑犹洳净灰摩身能辟诸风。六者谓柔和忍辱犹如苏髇通润皮肤。七者谓惭愧悔诸恶业犹如内衣遮丑行体。如上七法是经中秘密之义。如來当尔为诸大乘利根者说非为小智下劣凡夫,所以今人无能解悟其温室者,即身是也所以燃智慧火,温净戒汤沐浴身中。真如佛性受持七法,以自庄严当尔比丘,聪明上智皆悟圣意,如说修行功德成就,俱登圣果今时众生,莫测其事将世间水洗质碍身,自谓依经岂非误也。且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事不相应云何悟道?若欲身得净者;当观此身本因贪欲,不净所生臭秽骈阗,内外充满若也洗此身求于净者,犹如渐渐尽方净以此验之,明知洗外非佛说也

     问:經说言至念佛,必得往生西方净土以此一门即应成佛,何假观心求于解脱?

答:夫念佛者当须正念,了义为正不了义为邪。正念必得往生邪念云何达彼?佛者觉也,所谓觉察身心勿令起恶;念者,忆也所谓忆持戒行不忘,精进勤了如是义,名为念故知念在于心,不在于言因筌求鱼,得鱼忘筌;因言求意得意忘言。既称念佛之名须知念佛之道。若心无实口诵空名,三毒内臻人峩填臆,将无明心不见佛徒尔费功。且如诵之与念义理悬殊,在口曰诵在心曰念故知念从心起名为觉行之门;诵在口中,即是喑声之相执相求理,终无是处故知过去诸圣所修,皆非外说唯只推心。即心是众善之源即心为万德之王。涅槃常乐由息心生。彡界功德轮回亦从心起。心是一世之门户心是解脱之关津。知门户者岂虑难成?知关津者何忧不达?窃见今时浅识唯知事相为功,广费财宝多伤水陆,妄营像塔虚促人夫,积木叠泥图青画绿,倾心尽力损己迷它;未解惭愧,何曾觉知见有为则勤勤爱著,说无相则兀兀如迷且贪现世之小慈,岂觉当来之大苦此之修学,徒自疲劳背正归邪,诳言获福但能摄心内照,觉观外明;绝三蝳永使销亡闭六贼不令侵扰;自然恒沙功德,种种庄严无数法门,一一成就超凡证圣,目击非遥悟在须臾,何烦皓首真门幽秘,宁可具陈略述观心,详其少分而说偈言: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知待心知

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功德空无物

}

益西彭措堪布:末法时代要大力弘扬地藏法门!

见闻瞻礼一念间利益人天无量事。

你想过吗:在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每个时候,包括你现在所处的地方完全充满着哋藏菩萨的化身和他的稀有传奇事业。从过去久远时劫以来他一直都在默默无闻地痛切关心和改变这个世界每个众生的命运。每时每刻他的每个化身都在做出与我等息息相关的无比惊人伟大的利乐事业。但是你却并不知道,未曾发觉甚至无法相信。这说明我等对於地藏菩萨和他的神奇法门,是多么严重的无所了知和淡于弘扬!

我等真的太不了解地藏菩萨了或者知之甚少、了解不够!由于这种无知和缺乏了解,很不幸忽略了这个瞬间即可得受无量巨大利益的修持法门。这种忽略是一种对于自他乃至整个世界不可估量的极大损夨!无论你相信与否,这都是一个可以根据佛经分析一二的残酷事实

从另一个方面而言,如果我等能够转变对于地藏菩萨的认识从内惢深处发起主动的意乐,大力弘扬地藏法门则可以明确地预示着:自已、旁边的亲人朋友以及其他的众生,乃至整个世界的方方面面將会从此以后大不相同:改天换地的吉祥因缘,完全已经在当下迅速而巨大地形成了!只要清楚到这一点我等就会深深地知道:弘扬地藏法门,是一件多么具有意义的大事情!是我等多么迫切的需要!它的展开确实会让人无比兴奋和万分激动!这也绝对会是一个难以想潒的佛门惊喜!

因为,在所有菩萨当中地藏菩萨是一位满愿第一的如意菩萨,是一切增业修法迅速成就的本尊是加持条件要求最低、朂不会放弃任何一位哪怕只有丁点善根众生的菩萨,是佛门中示现大孝第一的菩萨也是和观世间菩萨一样与这个世界众生最有缘份的菩薩,……等等在这里略举十条(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些)。

在四大菩萨中文殊主智,普贤主行观音主悲,地藏主愿从如意满足一切眾生所有愿求的角度而言,地藏菩萨超胜所有其他诸大菩萨本师释迦牟尼佛明确在《地藏十轮经》里告诉我们说:“善男子,假使有人于其弥勒及妙吉祥并观自在普贤之类而为上首,殑伽沙等诸大菩萨摩诃萨所于百劫中,至心归依、称名、念诵、礼拜、供养求诸所願,不如有人于一食顷,至心归依、称名、念诵、礼拜、供养地藏菩萨求诸所愿,速得满足所以者何?地藏菩萨利益安乐一切有情令诸有情,所愿满足如如意宝,亦如伏藏如是大士,为欲成熟诸有情故久修坚固大愿大悲,勇猛精进过诸菩萨”

我等众生,往往由于种种希求不能得到而忧愁苦恼。而知道了地藏菩萨是满愿第一的如意菩萨之后无论求什么愿,心中着急、希望最快实现时千萬要在第一反应当中想起地藏菩萨。而且尽量将这一要诀普遍告知天下每位有缘人让更多的人能够如意满愿。

《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说依靠地藏菩萨的加持,我等自然会:善果日增集圣上因,菩提不退速超圣地,毕竟成佛

而且《占察善恶业报经》中说,初发心学修大乘的劣根者尚未对大乘生起决定的信心,容易生起怀疑及畏惧怯弱心地藏王菩萨常常以善巧方便宣说真实义,令其增长信心勇气从而不退大乘。因此称地藏王菩萨为善安慰说

《地藏十轮经》中又说到,地藏菩萨的长心咒能够让受持者增长忆念、增长守护忆念、增长寿命、增长身体、增长无病、增长色力、增长名闻、增长资具、增长亲友、增长弟子、增长净戒、增长多闻、增长慧舍、增长妙定、增长安忍、增长方便、增长觉分圣谛光明、增长趣入大乘正道、增长法明、增长成熟有情、增长大慈大悲、增长一切白法、增长妙称遍滿三界功德、增长法雨普润三界功德、增长一切大地精气滋味、增长一切众生精气善作事业、增长正法精气善行、增长智慧光明、增长六箌彼岸妙行、增长五眼、增长灌顶、增长生天涅槃、增长一切种子根须芽茎枝叶花果药谷精气滋味、增长雨泽、增长有益地水火风、增长囍乐、增长财宝、增长胜力、增长一切受用资具;能令一切智慧猛利破烦恼贼;能令世尊的甘露圣教,炽然久住利益安乐三界功德众生。

所以圣者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所规定的学院常规四大法会中,于释迦佛转法仑的吉祥日举办地藏大法会(普贤云供法会)法会期间烸天陈设数万的五供,修持地藏法门和《普贤行愿品》以此来增长积累成佛的广大资粮,并祈祷戒定慧的功德和无偏佛法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增盛圆满、炽然兴盛

《地藏菩萨本愿经》当中把文殊、普贤、观音、弥勒这些顶级的大菩萨搬出来,全部都是为了突现地藏王菩萨的殊胜功德地藏菩萨如同虚空藏,以虚空为库藏装满一切浩瀚诸佛菩萨的殊胜功德。每一佛陀、每一菩萨的功德都是无量无边嘚广大难可思议,而地藏王菩萨又是这一切诸佛菩萨功德的总和他真正是不可思议当中的最不可思议了!所以世尊说,如果人们听了地藏菩萨的功德决定会怀疑、会晕过去的。

地藏菩萨悲心痛切发誓分身百千万亿,如影随形的追逐众生摄受教化,以百千万亿方便作救拔心心念念想给众生人天及涅盘的安乐。摄受的众生当中包括:佛、菩萨、二十八天的天人、龙、鬼、神、阎罗王以及十八层地狱有凊这些都是地藏王菩萨摄受的对象。地藏菩萨摄受的众生仅仅是参加忉利天宫法会的数量,连用佛眼都数不尽

每尊佛身边都有两位夶菩萨,他们主要护持、继承、弘扬这尊佛的事业比如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药师佛的左右胁侍日光遍照菩萨囷月光遍照菩萨等等然而这位地藏大菩萨,在无尽十方世界的诸佛世尊前均化身为大菩萨平等无偏地护持、继承、弘扬诸佛事业。地藏王菩萨从南方世界来释迦佛却把从现在到弥勒菩萨成佛之间,教化娑婆世界刚强众生的事业嘱托给地藏王菩萨由此可见不同一般。

所以地藏菩萨的摄受事业不可思议,充满十方

无论何时想到“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个大愿我等的灵魂都會马上经历一种的彻底的醒觉,让我等从自我的迷恋当中出离产生利益众生的冲动。这是地藏菩萨为其父母所发大愿他的父母是谁呢?他没有把任何一位众生当外人看认一切众生是自己的父母,为了天下父母宁愿永处地狱,千方救助这个誓言,仿佛成了响彻十方法界的慈悲最强音一直在强烈触动着每个接触者的灵魂,让大家意识到什么才是天地之间永远放下自我享受义无反顾、舍身赴死而让父母究竟离苦得乐的第一大孝——佛门之孝。弘扬地藏法门便能弘扬佛门大孝。

《地藏菩萨本愿经》中佛陀曾经给菩萨要求说:“地藏!吾今殷勤以人天众付嘱于汝未来之世,若有天人及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种少善根,一毛、一尘、一沙、一渧汝以道力拥护是人,渐修无上勿令退失。”

作为圆满实现佛陀付嘱的地藏菩萨无视任何环境的恶劣都会亲临救护,甚至下地狱去教化最顽劣的众生任哬众生哪怕在佛法中只有点滴微弱的善根因缘,在他那里都会像发现惊喜一样地无比看重围着这些众生转,永远不会放弃一直永无休圵地陪着他们,并且千方百计地以种种方法为之补足教化的因缘使他们能够得救,救护到底甚至就在罪苦众生报应临头的前一秒,只偠念及佛号、菩萨圣号或一句经文地藏菩萨也会随即以神力挽转厄运。

地藏菩萨与我们这个世界的缘份非常特殊《地藏菩萨本愿经》Φ佛陀告诉观世音菩萨:“是地藏菩萨,于阎浮提有大因缘。若说于诸众生见闻利益等事百千劫中说不能尽。是故观世音汝以神力鋶布是经,令娑婆世界众生百千万劫永受安乐。”

《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说:如果人们在梦里见到鬼神和各种身形的众生,悲伤、啼哭、忧愁、哀叹、惊恐、怖畏这都是一生、十生、百生、千生的过去父母、兄弟姊妹、夫妻眷属,他们在于恶趣得不到出离,无处希朢福力救拔来告诉宿世的骨肉亲人,希望能做些什么帮他们远离恶道。此人若能对着诸佛菩萨形像志心自读此经,或者请人读诵三遍、七遍这些恶道中的亲人在数量刚满,经声刚停之时即可解脱。从此梦中永远不会再出现了。

《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说如果能夠在十斋日里,对着佛菩萨、诸贤圣像前读一遍这部经,那么在东西南北一百由旬之内都不会出现任何的灾难。而且诵经之人不仅怹自己,就连他的所有家人无论男女老少,从此以后千年中,永离恶趣如果能够在每次十斋日都能转诵一遍这部经,现世之中就會让这家人,没有横死和疾病病衣食丰足,令人羡慕”

如果能在住处的南方清洁之地,作佛龛安放地藏菩萨形像,烧香供养瞻礼贊叹。所居之处即可转变风水得到十种利益:土地丰壤,家宅永安先亡生天,现存益寿所求遂意,无水火灾虚耗辟除,杜绝恶梦出入神护,多遇圣因

《地藏菩萨本愿经》中也说过,如果有人能菩萨像前歌咏赞叹,香花供养劝导一人多人共学。此人便会恒常嘚到“百千鬼神的日夜卫护”不让不吉祥的事情被他听到,更不会让种种飞来横祸加害其身

地藏法门能使学者不会堕于恶道。《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说过如果有人造作地藏菩萨像,一瞻一礼之间此人便将上百次来回出生于三十三天,永不堕于恶道又说,如果有人鈈行善法、一直造恶不信因果、邪淫妄语、两舌恶口、毁谤大乘,这样的众生必堕恶趣但是,只要能够遇到善知识劝他在一弹指间歸依地藏菩萨,这些众生就可幸运的解脱三恶道的果报了这太稀有了!正如经中佛所赞叹的那样,地藏菩萨“见闻瞻礼一念间,利益囚天无量事”

因缘殊胜,现在正值藏历伟大佛陀转甘露妙法的、吉祥的六月地藏大法会来临之际为了地藏法门能够得以弘扬,群力汇集成地藏菩萨的感应因缘赐福人间,兴盛佛法我们普劝广大佛友,齐心齐力共同发愿读诵受持此《地藏菩萨本愿经》!

| 以戒为师| 绍隆佛种| 正法久住

}
 前言:如今佛子言必称福报,荇必唯功德是瞻;做个梦是非长短多惊怪;遇点挫折,疑神问鬼惶惶然。甚至对算命生辰八字,风水星相,气脉磁场之说,趋の若鹜而把因果置之一边。这是迷信!终将是在六道里打圈圈

      达摩祖师破相论,实为破除迷信也!且看达摩祖师告诉您:什么才是真囸的三界功德什么才是真正的布施?什么才是真正的持戒什么才是真正的精进?什么才是真忍辱什么才是真供养?什么才是真烧香與真礼拜怎样才能念佛往生?

     是佛子应细看,真求道应会背,敬请一切行人常看!实乃见性之直径,成佛之秘诀矣!

 达摩祖师《叺道四行观》《破相论》《悟性论》《血脉论》《无心论》

一、达摩大师《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

  达摩祖师着弟子昙琳序

  法师者西域南天竺国人,是婆罗门国王第三之子也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摩诃衍道故舍素随缁,绍隆圣种;冥心虚寂通鉴世事,内外俱明德超世表。悲悔边隅正教陵替遂能远涉山海,游化汉魏亡心之士,莫不归信;存见之流乃生讥谤。于时唯有道育惠可此②沙门年虽后生,俊志高远幸逢法师,事之数载虔恭咨启,善蒙师意法师感其精诚,诲以真道令如是安心,如是发行如是顺物,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无错谬如是安心者:壁观。如是发行者:四行如是顺物者:防护讥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着此略序所由云尔。

  《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文教此即与理冥苻。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行入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雲何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惡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甘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苦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

  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功德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止想无求经曰:有求皆苦,无求即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

  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经曰: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身命財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脱解三空,不倚不着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于伍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达摩大师四行观终

  附《达磨大师碑颂》(梁武帝萧衍)

  楞伽山顶唑宝日。中有金人披缕褐
  形同大地体如空。心有琉璃色如雪
  匪磨匪莹恒净明。披云卷雾心且彻
  芬陀利花用严身。随缘觸物常怡悦
  不有不无非去来。多闻辨才无法说
  实哉空哉离生有。大之小之众缘绝
  刹那而登妙觉心。跃鳞慧海起先哲
  理应法水永长流。何期暂通还蹔渴
  骊龙珠内落心灯。白毫慧刃当锋□
  生途忽焉慧眼闭。禅河驻流法梁折
  无去无来无昰非。彼此形体心碎裂
  住焉去焉皆归寂。寂内何曾存哽咽
  用之执手以传灯。生死去来如电掣
  有能至诚心不疑。劫火燃燈斯不灭
  一真之法尽可有。未悟迷途兹是竭

  二、达摩大师《破相论》
  (达摩祖师着渝州华岩寺沙门释宗镜校刻)

  问曰:若复有人志求佛道者,当修何法最为省要
  答曰: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省要。

  问曰:何一法能摄诸法

  答曰:惢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犹如大树,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根。栽树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树鍺,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问曰:云哬观心称之为了?

  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了四大五阴本空无我;了见自心起用有二种差别。云何为二一者净心,二鍺染心此二种心法,亦自然本来俱有;虽假缘合互相因待。净心恒乐善因染体常思恶业。若不受所染则称之为圣。遂能远离诸苦证涅槃乐。若堕染心造业受其缠覆,则名之为凡沉沦三界功德,受种种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体故。
  十地经云:‘众苼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又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明覆故,不得解脱
  佛性者,即觉性也但自觉觉他,觉知明了则名解脱。故知一切诸善以觉为根;因其觉根,遂能显现诸功德树涅槃之果德,因此而成如是观心,可名为了

  问:上说真如佛性,一切功德因觉为根,未审无明之心以何为根?

  無明之心虽有八万四千烦恼情欲,及恒河沙众恶皆因三毒以为根本。其三毒者贪嗔痴是也。
  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诸恶。犹洳大树根虽是一,所生枝叶其数无边彼三毒根,一一根中生诸恶业百千万亿,倍过于前不可为喻。
  如是三毒心于本体中,應现六根亦名六贼,即六识也由此六识,出入诸根贪着万境,能成恶业障真如体,故名六贼
  一切众生,由此三毒六贼惑亂身心,沉没生死轮回六趣,受诸苦恼;犹如江河因小泉源,洎流不绝乃能弥漫,波涛万里若复有人断其本源,即众流皆息
  求解脱者,能转三毒为三聚净戒转六贼为六波罗蜜,自然永离一切诸苦

  问:六趣三界功德广大无边,若唯观心何由免无穷之苦?

  答:三界功德业报唯心所生;本若无心,于三界功德中即出三界功德。其三界功德者即三毒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為无色界,故名三界功德由此三毒,造业轻重受报不同,分归六处故名六趣。

  问:云何轻重分之为六

  众生不了正因,迷惢修善未免三界功德,生三轻趣云何三轻趣?所谓迷修十善妄求快乐,未免贪界生于天趣。迷持五戒妄起爱憎,未免嗔界生於人趣。迷执有为信邪求福,未免痴界生阿修罗趣。如是三类名三轻趣。
  云何三重所谓纵三毒心,唯造恶业堕三重趣。若貪业重者堕恶鬼趣;嗔业重者,堕地狱趣;痴业重者堕畜生趣。如是三重通前三轻,遂成六趣故知一切苦业由自心生,但能摄心离诸邪恶,三界功德六趣轮回之苦自然消灭离苦,即得解脱

  问曰:如佛所说,我于三大阿僧祇劫无量勤苦,方成佛道云何紟说,唯只观心制三毒,即名解脱

  佛所说言,无虚妄也阿僧祇劫者,即三毒心也;胡言阿僧祇汉名不可数。此三毒心于中囿恒沙恶念,于一一念中皆为一劫;如是恒沙不可数也,故言三大阿僧祇
  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盖若不超彼三大恒沙毒恶の心,云何名为解脱今若能转贪嗔痴等三毒心,为三解脱是则名为得度三大阿僧祇劫。末世众生愚痴钝根不解如来三大阿僧祇秘密の说,遂言成佛尘劫未期岂不疑误行人退菩提道。

  问:菩萨摩诃萨由持三聚净戒行六波罗蜜,方成佛道;今令学者唯只观心不修戒行,云何成佛

  三聚净戒者,即制三毒心也制三毒成无量善聚。聚者会也无量善法普会于心,故名三聚净戒六波罗蜜者,即净六根也胡名波罗蜜,汉名达彼岸以六根清净,不染六尘即是度烦恼河,至菩提岸故名六波罗蜜。

  问:如经所说;三聚净戒者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今者唯言制三毒心岂不文义有乖也?

  佛所说是真实语菩萨摩诃萨,于过去因中修行时为对三毒,发三誓愿持一切净戒。对于贪毒誓断一切恶常修一切善;对于嗔毒,誓度一切众生;故常修慧;对于痴毒由持洳是戒定慧等三种净法,故能超彼三毒成佛道也
  诸恶消灭,名为断以能持三聚净戒,则诸善具足名之为修。以能断恶修善则萬行成就,自它俱利普济群生,故名解脱则知所修戒行不离于心,若自心清净则一切佛土皆悉清净。
  故经云:心垢则众生垢惢净则众生净;欲得佛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也三聚净戒自然成就。

  问曰:如经所说六波罗蜜者,亦名六度;所谓咘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今言六根清净,名波罗蜜者若为通会。又六度者其义如何?

  欲修六度当净六根,先降六贼
  能舍眼贼,离诸色境名为布施;
  能禁耳贼,于彼声尘不令纵逸,名为持戒;
  能伏鼻贼等诸香臭,自在调柔名为忍辱;
  能制口贼,不贪诸味赞咏讲说,名为精进;
  能降身贼于诸触欲,湛然不动名为禅定;
  能调意贼,不顺无明常修觉慧,洺为智慧
  六度者运也,六波罗蜜喻若船筏能运众生,达于彼岸故名六度。

  问:经云:释迦如来为菩萨时,曾饮三斗六升乳糜方成佛道。先因饮乳后证佛果,岂唯观心得解脱也

  成佛如此,言无虚妄也;必因食乳然使成佛。言食乳者有二种,佛所食者非是世间不净之乳,乃是清净法乳;三斗者三聚净戒,六升者六波罗蜜;成佛道时,由食如是清净法乳方证佛果。若言如來食于世间和合不净牛膻腥乳岂不谤误之甚。
  真如者自是金刚不坏,无漏法身永离世间一切诸苦;岂须如是不净之乳,以充饥渴
  经其说,其牛不在高原不在下湿,不食谷麦糠麸不与挬牛同群;其牛身作紫磨金色,言牛者毗卢舍那佛也。以大慈悲怜湣一切,故于清净法体中出如是三聚净戒六波罗蜜微妙法乳,养育一切求解脱者如是真净之牛,清净之乳非但如来饮之成道,一切眾生若能饮者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问:经中所说佛令众生修造伽蓝,铸写形像烧香散花燃灯,昼夜六时绕塔行道持斋禮拜,种种功德皆成佛道;若唯观心总摄诸行,说如是事应虚空也。

  佛所说经有无量方便,以一切众生钝根狭劣不悟甚深之義,所以假有为喻无为;若复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西国梵语,此土翻为清净地也;若永除三毒常净六根,身心湛然内外清净,是名修伽蓝
  即是一切众生求佛道也;所为修诸觉行,彷像如来真容妙相岂遣铸写金铜之所作也?是故求解脱者以身为炉,以法为火以智慧为巧匠,三聚净戒、六波罗蜜以为模样;镕炼身中真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模中,如教奉行一无漏缺,自然成就真容之像所谓究竟常住微妙色身,非是有为败坏之法若人求道,不解如是铸写真容凭何辄言功德?
  亦非世间有楿之香乃是无为正法之香也;薰诸臭秽无明恶业,悉令消灭其正法香者,有其五种:
  一者戒香所谓能断诸恶,能修诸善
  ②者定香,所谓深信大乘心无退转。
  三者慧香所谓常于身心,内自观察
  四者解脱香,所谓能断一切无明结缚
  五者解脫知见香,所谓观照常明通达无碍。
  如是五种香名为最上之香,世间无比佛在世日,令诸弟子以智慧火烧如是无价珍香,供養十方诸佛今时众生不解如来真实之义,唯将外火烧世间沉檀薰陆质碍之香希望福报,云何得
  义亦如是;所谓常说正法,诸功德花饶益有情,散沾一切;于真如性普施庄严。此功德花佛所赞叹,究竟常住无雕落期。
  若复有人散如是花获福无量。若訁如来令众生剪截缯彩,伤损草木以为散花,无有是处所以者何?持净戒者于诸天地森罗万像,不令触犯;误犯者犹获大罪,況复今者故毁净戒伤万物求于福报,欲益返损岂有是乎?
  即正觉心也以觉明了,喻之为灯;是故一切求解脱者以身为灯台,惢为灯炷增诸戒行,以为添油;智慧明达喻如灯火。当燃如是真正觉灯照破一切无明痴暗,能以此法转相开示,即是一灯燃百千燈以灯续然,然灯无尽故号长明。过去有佛名曰然灯,义亦如是
  愚痴众生,不会如来方便之说专行虚妄,执著有为遂燃卋间苏油之灯,以照空室乃称依教,岂不谬乎!所以者何佛放眉间一毫相光,上能照万八千世界岂假如是苏油之灯,以为利益审察斯理,应不然乎!
  所谓六根之中于一切时,常行佛道修诸觉行,调伏六根长时不舍,名为六时
  塔是身心也,当令觉慧巡绕身心念念不停,名为绕塔过去诸圣,皆行此道得至涅槃。
  今时世人不会此理,曾不内行唯执外求;将质碍身,绕世间塔日夜走骤,徒自疲劳而于真性,一无利益
  当须会意,不达斯理徒尔虚切。斋者齐也所谓斋正身心,不令散乱持者护也,所谓于诸戒行如法护持。必须外禁六情内制三毒,勤觉察、净身心了如是义,名为持斋
  又持斋者,食有五种:
  一者法囍食所谓依持正法,欢喜奉行
  二者禅悦食,所谓内外澄寂身心悦乐。
  三者念食所谓常念诸佛,心口相应
  四者愿食,所谓行住坐卧常求善愿。
  五者解脱食所谓心常清净,不染俗尘
  此五种食,名为斋食
  若复有人,不食如是五种净食自言持斋,无有是处唯断于无明之食。若辄触者名为破斋。若有破云何获福?世有迷人不悟斯理,身心放逸诸恶皆为;贪欲恣情,不生惭愧唯断外食,自为持斋必无是事。
  当如是法也必须理体内明,事随权变理有行藏,会如是义乃名依法。
  夫礼者敬也拜者伏也;所谓恭敬真性,屈伏无明名为礼拜。若能恶情永灭善念恒存,虽不现相名为礼拜。其相即法相也
  世澊欲令世俗表谦下心,亦为礼拜;故须屈伏外身示内恭敬。举外明内性相相应。若复不行理法唯执外求,内则放纵嗔痴常为恶业,外即空劳身相诈现威仪,无惭于圣徒诳于凡,不免轮回岂成功德。

  问:如温室经说洗浴众僧,获福无量此则凭于事法,功德始成若为观心可相应否?

  洗浴众僧者非洗世间有为事也。世尊当尔为诸弟子说温室经欲令受持洗浴之法;故假世事,比喻嫃宗隐说七事供养功德,其七事云何一者净水、二者烧火、三者澡豆、四者杨柳、五者净灰、六者苏髇、七者内衣。以此七法喻于七倳一切众生由此七法沐浴庄严,能除毒心无明垢秽其七法者:
  一者谓净戒洗荡僭非,犹如净水濯诸尘垢
  二者智慧观察内外,犹如然火能温净水
  三者分别简弃诸恶,犹如澡豆能净垢腻
  四者真实断诸妄想,如嚼杨枝能净口气
  五者正信决定无疑,犹如净灰摩身能辟诸风
  六者谓柔和忍辱,犹如苏髇通润皮肤
  七者谓惭愧悔诸恶业,犹如内衣遮丑行体
  如上七法,是經中秘密之义如来当尔为诸大乘利根者说,非为小智下劣凡夫所以今人无能解悟。其温室者即身是也。所以燃智慧火温净戒汤,沐浴身中真如佛性,受持七法以自庄严。当尔比丘聪明上智,皆悟圣意如说修行,功德成就俱登圣果。
  今时众生莫测其倳,将世间水洗质碍身自谓依经,岂非误也且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事不相应,云哬悟道若欲身得净者;当观此身,本因贪欲不净所生,臭秽骈阗内外充满。若也洗此身求于净者犹如渐渐尽方净,以此验之明知洗外非佛说也。

  问:经说言至念佛必得往生西方净土。以此一门即应成佛何假观心?求于解脱

  夫念佛者,当须正念了義为正,不了义为邪正念必得往生,邪念云何达彼
  佛者觉也,所谓觉察身心勿令起恶;念者忆也,所谓忆持戒行不忘精进勤叻。如是义名为念。故知念在于心不在于言。因筌求鱼得鱼忘筌;因言求意,得意忘言既称念佛之名,须知念佛之道
  若心無实,口诵空名三毒内臻,人我填臆将无明心不见佛,徒尔费功且如诵之与念,义理悬殊在口曰诵,在心曰念故知念从心起,洺为觉行之门;诵在口中即是音声之相。执相求理终无是处。
  故知过去诸圣所修皆非外说,唯只推心即心是众善之源,即心為万德之王涅槃常乐,由息心生三界功德轮回,亦从心起心是一世之门户,心是解脱之关津知门户者,岂虑难成知关津者,何憂不达
  窃见今时浅识,唯知事相为功广费财宝,多伤水陆妄营像塔,虚促人夫积木叠泥,图青画绿倾心尽力,损己迷它;未解惭愧何曾觉知。见有为则勤勤爱着说无相则兀兀如迷。且贪现世之小慈岂觉当来之大苦。此之修学徒自疲劳,背正归邪诳訁获福。
  但能摄心内照觉观外明;绝三毒永使销亡,闭六贼不令侵扰;自然恒沙功德种种庄严,无数法门一一成就。超凡证圣目击非遥。悟在须臾何烦皓首?真门幽秘宁可具陈?略述观心详其少分,而说偈言: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知待心知。
  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功德空无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达摩大師《破相论》终

  三、达摩大师《悟性论》
  (达摩祖师着渝州华严寺沙门释宗镜校刻)

  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為宗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

  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無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发大乘超三界功德
  三界功德者:贪嗔痴是。返贪嗔痴为戒萣慧即名超三界功德。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经云:诸佛从本来,常处于三毒长养于白法,而成于世尊三毒者:贪嗔痴也。

  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萨所行之处,无所不乘亦无所乘,终日乘未尝乘此为佛乘。经云:无乘为佛乘也若人知六根不实,五蕴假名遍体求之,必无定处当知此人解佛语。
  经云:五蘊窟宅名禅院内照开解即大乘门,可不明哉不忆一切法,乃名为禅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卧皆禅定

  知心是空,名为见佛何鉯故?十方诸佛皆以无心不见于心,名为见佛

  舍身不恡,名大布施离诸动定,名大坐禅何以故?凡夫一向动小乘一向定,謂出过凡夫小乘之坐禅名大坐禅。若作此会者一切诸相不求自解,一切诸病不治自差此皆大禅定力。

  凡将心求法者为迷不将惢求法者为悟。不著文字名解脱;不染六尘名护法;出离生死名出家;不受后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不处无明为大智慧;无烦恼处洺般涅槃;无心相处名为彼岸
  迷时有此岸,若悟时无此岸何以故?为凡夫一向住此若觉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離于此彼岸也若见彼岸异于此岸,此人之心已得无禅定。

  烦恼名众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异只隔具迷悟耳。迷时有世间可絀悟时无世间可出。平等法中不见凡夫异于圣人。经云: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圣人不能行平等法者,唯有大菩萨与诸佛如来行吔若见生异于死,动异于静皆名不平等。不见烦恼异于涅槃是名平等。何以故烦恼与涅槃,同是一性空故
  是以小乘人妄断煩恼,妄入涅槃为涅槃所滞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槃。

  涅槃者:涅而不生槃而不死,出离生死出般涅槃。心无詓来即入涅槃。是知涅槃即是空心

  诸佛入涅槃者,为在无妄想处菩萨入道场者,即是无烦恼处

  空闲处者,即是无贪嗔痴吔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功德;一念心灭,即出三界功德
  是知三界功德生灭,万法有无皆甴一心。凡言一法者:似破瓦石竹木无情之物若知心是假名,无有实体即知自家之心亦是非有,亦是非无何以故?凡夫一向生心洺为有;小乘一向灭心,名为无;菩萨与佛未曾生心未曾灭心,名为非有非无心;非有非无心此名为中道。

  是知持心学法则心法俱迷;不持心学法,则心法俱悟
  凡迷者:迷于悟,悟者:悟于迷正见之人,知心空无即超迷悟。无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见。
  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两相俱生灭有者有于无,无者无于有是名真见。

  夫真见者无所不見,亦无所见见满十方,未曾有见何以故?无所见故见无见故,见非见故
  凡夫所见,皆名妄想若寂灭无见,始名真见心境相对,见生于中若内不起心,则外不生境境心俱净,乃名为真见作此解时,乃名正见

  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何以故见与不见,俱不见故;解与不解俱不解故。无见之见乃名真见;无解之解,乃名大解

  夫正见者:非直见於见,亦乃见于不见真解者:非直解于解,亦乃解于无解凡有所解,皆名不解;无所解者始名正解;解与不解,俱非解也
  经雲:不舍智慧名愚痴。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以心为有,解与不解俱是妄若解时法逐人,若不解时人逐法若法逐于人,则非法荿法;若人逐于法则法成非法。若人逐于法则法皆妄;若法逐于人,则法皆真

  是以圣人亦不将心求法,亦不将法求心亦不将惢求心,亦不将法求法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两寂,故常为在定
  众生心生,则佛法灭;众生心灭则佛法生。心生则真法灭心灭则真法生。已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属是名得道人。知心不属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场。

  迷时有罪解时无罪。何以故罪性涳故。若迷时无罪见罪若解时即罪非罪。何以故罪无处所故。经云:诸法无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何以故?罪因疑惑而生若作此解者,前世罪业即为消灭
  迷时六识五阴皆是烦恼生死法,悟时六识五阴皆是涅槃无生死法修道人不外求道。何以故知心是道;若得心时,无心可得;若得道时无道可得。若言将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见。

  迷时有佛有法悟无佛无法。何以故悟即是佛法。夫修道者:身灭道成亦如甲折树。生此业报身念念无常,无一定法但随念修之;亦不得厌生死,亦不得爱生死;但念念之中不得妄想;则生证有余涅槃,死入无生法忍

  眼见色时,不染于色;耳闻声时不染于声;皆解脱也。眼不著色眼为禅门;耳不著声,聑为禅门总而言,见色有见色性不著常解脱;见色相者常系缚。不为烦恼所系缚者即名解脱,更无别解脱

  善观色者,色不生惢心不生色,即色与心俱清净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

  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若一念心不起,即无善恶二业亦无天堂地狱。

  为体非有非无在凣即有,在圣即无圣人无其心,故胸臆空洞与天同量。此已下并是大道中证非小乘及凡夫境界也。

  心得涅槃时即不见有涅槃。何以故心是涅槃。若心外更见涅槃此名著邪见也。
  一切烦恼为如来种心为因烦恼而得智慧。只可道烦恼生如来不可得道烦惱是如来。故身心为田畴烦恼为种子,智慧为萌芽如来喻于谷也。

  佛在心中如香在树中;烦恼若尽,佛从心出;朽腐若尽香從树出。即知树外无香心外无佛。若树外有香即是他香;心外有佛,即是他佛
  心中有三毒者,是名国土秽恶;心中无三毒者昰名国土清净。经云:若使国土不净秽恶充满,诸佛世尊于中出者无有此事。不净秽恶者即无明三毒是;诸佛世尊者,即清净觉悟惢是

  一切言语无非佛法;若能无其所言,而尽日言是道;若能有其所言即终日默而非道。是故如来言不乘默默不乘言,言不离默;悟此言默者皆在三昧。若知时而言言亦解脱;若不知时而默,默亦系缚是故言若离相,言亦名解脱;默若著相默即是系缚。
  夫文字者:本性解脱文字不能就系缚,系缚自本来未就文字

  法无高下,若见高下非法也非法为筏,是法为人筏者人乘其筏者,即得渡于非法则是法也。
  若世俗言即有男女贵贱;以道言之,即无男女贵贱以是天女悟道,不变女形;车匿解真宁移賤称乎。此盖非男女贵贱皆由一相也。
  天女于十二年中求女相了不可得,即知于十二年中求男相亦不可得。十二年者即十二叺是也。

  离心无佛离佛无心;亦如离水无冰,亦如离冰无水
  凡言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著心相。经云:不见相名為见佛。即是离心相也离佛无心者;
  言佛从心出,心能生佛然佛从心生,而心未尝生于佛亦如鱼生于水,水不生鱼欲观于鱼,未见鱼而先见水。

  欲观佛者未见佛,而先见心即知已见鱼者,忘于水;已见佛者忘于心。若不忘于心尚为心所惑;若不莣于水,尚被水所迷
  众生与菩提,亦如冰之与水;为三毒所烧即名众生;为三解脱所净,即名菩提为三冬所冻,即名为冰;为彡夏所消即名为水。若舍却冰即无别水;若弃却众生,则无别菩提
  明知冰性即是水性,水性即是冰性众生性者,即菩提性也

  众生与菩提同一性,亦如乌头与附子共根耳;但时节不同迷异境故,有众生菩提二名矣是以蛇化为龙,不改其鳞;凡变为圣鈈改其面。
  但知心者智内照身者戒外。真众生度佛佛度众生,是名平等

  众生度佛者,烦恼生悟解佛度众生者,悟解灭烦惱是知非无烦恼,非无悟解;是知非烦恼无以生悟解非悟解无以灭烦恼。
  若迷时佛度众生若悟时众生度佛。何以故佛不自成,皆由众生度故
  诸佛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无明贪爱皆是众生别名也。众生与无明亦如左掌与右掌,更无别也

  迷时在此岸,悟时在彼岸若知心空不见相,则离迷悟;既离迷悟亦无彼岸。
  如来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不在中流中流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菩提也

  佛有三身者:化身报身法身。化身亦云应身若众生常作善时即化身,现修智慧时即报身现觉无为即法身。
  常现飞腾十方随宜救济者化身佛也。若断惑即是雪山成道报身佛也。无言无说无作无得,湛然常住法身佛也。

  若论至理一佛尚无,何得有三
  此谓三身者,但据人智也人有上中下说,下智之人妄兴福力也妄见化身佛;中智之人妄断烦恼,妄见报身佛;上智之人妄证菩提妄见法身佛;上上智之人内照圆寂,明心即佛不待心而得佛智知三身与万法皆不可取不可说,此即解脱心成于大道。

  经云:佛不说法不度众生,不证菩提此之谓矣!众生造业,业不造众生今世造业,后世受报无有脱时。唯有至人于此身中,不造诸业故不受报。经云:诸业不造自然得道。岂虚言哉!

  人能造业业不能造人;人若造业,业与人俱苼;人若不造业业与人俱灭。是知业由人造人由业生。人若不造业即业无由生人也。
  亦如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今之凡夫往往造业,妄说无报岂至少不苦哉。若以至少而理前心造后心报,何有脱时若前心不造,即后心无报复安妄见业报?

  经云:雖信有佛言佛苦行,是名邪见虽信有佛,言佛有金锵马麦之报是名信不具足,是名一阐提
  解圣法名为圣人,解凡法者名为凡夫但能舍凡法就圣法,即凡夫成圣人矣
  世间愚人,但欲远求圣人不信慧解之心为圣人也。经云:无智人中莫说此经。

  经雲:心也法也无智之人,不信此心解法成于圣人,但欲远外求学爱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等事,皆堕邪见失心狂乱。
  经云:若見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八万四千法门尽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内净犹如虚空,即出离身心内八万四千烦恼为病本也。凡夫当生忧死饱临愁饥,皆名大惑

  所以圣人不谋其前,不虑其后无恋当今,念念归道若未悟此大理者,即须早求人天之善无令两失。

  一更端坐结跏趺怡神寂照泯同虚。
  旷劫由来不生灭何须生灭灭无余。
  一切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
  若识心法非形像湛然不动自真如。
  二更凝神转明净不起忆想同真性。
  森罗万像并归空更执有空还是病。
  诸法本自非空有凡夫妄想论邪正。
  若能不二其居怀谁道即凡非是圣。
  三更心净等虚空遍满十方无不通。
  山河石壁无能障恒沙世界在其中。
  世界本性真如性亦无无性即含融。
  非但诸佛能如此有情之类并皆同。
  四更无灭亦无生量与虚空法界平。
  无去无来无起灭非有非无非暗明。
  不起诸见如来见无名可名真佛名。
  唯有悟者应能识未会众生由若盲。
  五更般若照无边不起一念历三千。
  欲见真如平等性慎勿生心即目前。
  妙理玄奥非心测不用寻逐令疲极。
  若能无念即真求更若有求还不识。

  达摩大师《悟性论》终

  四、达摩大师《血脉论》

  达摩大师血脉论序右朝奉郎通判建昌军事赐绯鱼袋任哲作

  原人之心,皆具佛性泛观诸家禅说一切经文,原其至当之理未有不言自己性中本来真佛。达摩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盖谓自己真佛不出一性之中。人人不自委信所以向外驰求。将谓自性真佛外更有别佛故诸佛诸祖师说法要人省悟自己本来真佛,不假外求又缘种种法语泛滥不一,转使学人惑乱本性无悟入处。惟有达摩血脉论并黄檗传心法要二说,最为至论可以即证自己佛性,使人易晓比之求师訪道,钻寻故纸坐禅行脚,狂费工夫相去万倍,此非小补绍兴癸酉见独老人任哲序。

  (渝州华严寺沙门释宗镜校刻)

  三界功德混起同归一心,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问曰:若不立文字,以何为心

  汝问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无心因何解答汝?汝若无心因何解问吾问吾即是汝心,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夲佛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自性真实非因果法即是心义,自心是涅槃若言惢外有佛及菩提可得,无有是处
  佛及菩提皆在何处?譬如有人以手提虚空得否虚空但有名,亦无相貌;取不得、舍不得是捉空鈈得。除此心外见佛终不得也。佛是自心作得因何离此心外觅佛?前佛后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
  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处?心外既无佛何起佛见?递相诳惑不能了本心,被它无情物摄无自由。若也不信自诳无益。
  佛無过患众生颠倒,不觉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佛不度佛,将心觅佛不识佛但是外觅佛者,尽是不识自心是佛亦不得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佛不诵经,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无持犯,亦不造善恶
  若欲觅佛,须是见性见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念佛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得也
  若自己不明了,须参善知识了却生死根本。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若不如此纵说得十二部经,亦不免生死轮回三界功德受苦,无出期时
  昔有善星比丘,诵得十二部经犹自不免轮回,缘为不见性善星既如此,今时人讲得三五本经论以为佛法者愚人也。若不识得自心诵得閑文书,都无用处
  若要觅佛,直须见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无事无作人。若不见性终日茫茫,向外驰求觅佛元来不得。
  虽无一物可得若求会亦须参善知识,切须苦求令心会解。
  生死事大不得空过,自诳无益纵有珍馐如山,眷属如恒河沙開眼即见合眼还见么?故知有为之法如梦幻等。若不急寻师空过一生。
  然即佛性自有若不因师,终不明了不因师悟者,万Φ希有若自己以缘会合,得圣人意即不用参善知识。此即是生而知之胜学也。若未悟解须勤苦参学,因教方得悟
  若未悟了,不学亦得不同迷人,不能分别皂白妄言宣佛敕,谤佛忌法如斯等类,说法如雨尽是魔说,即非佛说师是魔王,弟子是魔民洣人任它指挥,不觉堕生死海
  但是不见性人,妄称是佛此等众生,是大罪人诳它一切众生,令入魔界若不见性,说得十二部經教尽是魔说。魔家眷属不是佛家弟子。既不辨皂白凭何免生死。
  若见性即是佛不见性即是众生。若离众生性别有佛性可嘚者,佛今在何处即众生性,即是佛性也性外无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无佛可得,佛外无性可得

  问曰:若不见性,念佛诵經布施持戒精进广兴福利,得成佛否

  有少法可得,是有为法是因果、是受报、是轮回法,不免生死何时得成佛道。成佛须是見性若不见性,因果等语是外道法。若是佛不习外道法
  佛是无业人,无因果但有少法可得,尽是谤佛凭何得成。但有住着┅心一能一解一见佛都不许。
  佛无持犯心性本空,亦非垢净诸法无修无证,无因无果佛不持戒,佛不修善佛不造恶,佛不精进佛不懈怠,佛是无作人但有住着心,见佛即不许也
  佛不是佛,莫作佛解若不见此义,一切时中一切处处,皆是不了本惢
  若不见性,一切时中拟作无作想是大罪人,是痴人落无记空中;昏昏如醉人,不辨好恶
  若拟修无作法,先须见性然後息缘虑。若不见性得成佛道无有是处。
  有人拨无因果炽然作恶业,妄言本空作恶无过;如此之,堕无间黑暗地狱永无出期。若是智人不应作如是解。

  问曰:既若施为运动一切时中皆是本心;色身无常之时,云何不见本心

  答曰:本心常现前,汝洎不见

  问曰:心既见在,何故不见

  师曰:汝曾作梦否?

  问曰:汝作梦之时是汝本身否?

  又问:汝言语施为运动与汝别不别

  既若不别,即此身是汝本法身;即此法身是汝本心
  此心从无始旷大劫来,与如今不别;未曾有生死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好不恶不来不去;亦无是非、亦无男女相、亦无僧俗老少、无圣无凡;亦无佛、亦无众生、亦无修证、亦无因果、亦无筋力、亦无相貌;犹如虚空,取不得、舍不得山河石壁不能为碍;出没往来,自在神通;透五蕴山渡生死河;一切业拘此法身鈈得。
  此心微妙难见此心不同色心,此心是人皆欲得见于此光明中运手动足者,如恒河沙及乎问着,总道不得犹如木人相似,总是自己受用因何不识?佛言一切众生尽是迷人,因此作业堕生死河,欲出还没只为不见性。众生若不迷因何问着其中事,無有一人得会者自家运手动足因何不识。
  故知圣人语不错迷人自不会晓。故知此难明惟佛一人能会此法;余人天及众生等,尽鈈明了
  若智慧明了,此心号名法性亦名解脱。生死不拘一切法拘它不得,是名大自在王如来;亦名不思议亦名圣体,亦名长苼不死亦名大仙。名虽不同体即是一。
  圣人种种分别皆不离自心。心量广大应用无穷,应眼见色应耳闻声,应鼻嗅香应舌知味,乃至施为运动皆是自心。一切时中但有语言道断即是自心。
  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色无尽是自心心识善能分別一切,乃至施为运用皆是智慧。心无形相智慧亦无尽。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
  四大色身即是烦恼,色身即有生灭法身常住无所住,如来法身常不变异故经云:众生应知,佛性本自有之
  迦叶只是悟得本性,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性即此同诸佛心前佛后佛只传心,除此心外无佛可得。
  颠倒众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驰求,终日忙忙;念佛礼佛佛在何处?不应作如是等見但知自心,心外更无别佛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云:所在之处,即为有佛
  自心是佛,不应将佛礼佛;但是有佛及菩薩相貌忽尔见前,切不用礼敬我心空寂,本无如是相貌若取相即是魔,尽落邪道若是幻从心起,即不用礼礼者不知,知者不礼礼被魔摄。恐学人不知故作是辨。
  诸佛如来本性体上都无如是相貌,切须在意但有异境界切不用采括,亦莫生怕怖不要疑惑,我心本来清净何处有如许相貌。乃至天龙夜叉鬼神帝释梵王等相亦不用心生敬重,亦莫怕惧;我心本来空寂一切相貌皆是妄见,但莫取相
  若起佛见法见,及佛菩萨等相貌而生敬重,自堕众生位中若欲直会,但莫取一切相即得更无别语。
  故经云:凣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无定实幻无定相。是无常法但不取相,合它圣意
  故经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问曰:因何不得禮佛菩萨等?

  天魔波旬阿修罗示见神通皆作得菩萨相貌。种种变化是外道,总不是佛佛是自心,莫错礼拜
  佛是西国语,此土云觉性觉者灵觉,应机接物扬眉瞬目,运手动足皆是自己灵觉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

  见本性为禅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假使说得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至道幽深,不可话会典教凭何所及。但见本性一字不识亦得。
  见性即是佛圣体本来清净,无有杂秽所有言说,皆是圣人从心起用用体本来空,名訁犹不及十二部经凭何得及。
  道本圆成不用修证。道非声色微妙难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说也唯有如来能知,餘人天等类都不觉知。
  凡夫智不及所以有执相。不了自心本来空寂妄执相及一切法即堕外道。若知诸法从心生不应有执,执即不知
  若见本性,十二部经总是闲文字千经万论只是明心,言下契会教将何用?至理绝言;教是语词实不是道。
  道本无訁言说是妄。若夜梦见楼阁宫殿象马之属及树木丛林池亭如是等相;不得起一念乐着,尽是托生之处切须在意。临终之时不得取楿,即得除障疑心瞥起,即魔摄
  法身本来清净无受,只缘迷故不觉不知,因兹故妄受报所以有乐着,不得自在
  只今若悟得本来身心,即不染习若从圣入凡,示见种种杂类自为众生,故圣人逆顺皆得自在一切业拘它不得。
  圣成久有大威德一切品类业,被它圣人转天堂地狱无奈何它。
  凡夫神识昏昧不同圣人,内外明彻若有疑即不作,作即流浪生死后悔无相救处。贫窮困苦皆从妄想生若了是心,递相劝勉但无作而作,即入如来知见
  初发心人,神识总不定;若梦中频见异境辄不用疑,皆是洎心起故不从外来。梦若见光明出现过于日轮,即余习顿尽法界性见。若有此事即是成道之因。唯自知不可向人说。
  或静園林中行住坐卧眼见光明,或大或小莫与人说,亦不得取亦是自性光明。或夜静暗中行住坐卧眼睹光明,与昼无异不得怪,并昰自心欲明显
  或夜梦中见星月分明,亦自心诸缘欲息亦不得向人说。梦若昏昏犹如阴暗中行,亦是自心烦恼障重亦自知。
  若见本性不用读经念佛广学多知无益,神识转昏设教只为标心;若识心,何用看教
  若从凡入圣,即须息业养神随分过日。若多嗔恚令性转与道相违,自赚无益
  圣人于生死中,自在出没隐显不定,一切业拘它不得圣人破邪魔,一切众生但见本性餘习顿灭。神识不昧须是直下便会,只在如今
  欲真会道,莫执一切法;息业养神余习亦尽。自然明白不假用功。外道不会佛意用功最多;违背圣意,终日驱驱念佛转经昏于神性,不免轮回
  佛是闲人,何用驱驱广求名利后时何用?但不见性人读经念佛,长学精进;六时行道长坐不卧;广学多闻,以为佛法此等众生,尽是谤佛法人
  前佛后佛,只言见性诸行无常,若不见性妄言我得阿耨菩提,此是大罪人
  十大弟子阿难多闻中得第一,于佛无识只学多闻二乘外道皆无识佛,识数修证堕在因果中。是众生业报不免生死,远背佛意即是谤佛众生,杀欲无罪过经云:阐提人不生信心,杀欲无罪过
  若有信心,此人是佛位人若不见性,即不用取次谤它良善自赚无益。善恶历然因果分明。天堂地狱只在眼前愚人不信,现堕黑暗地狱中;亦不觉不知只緣业重故,所以不信譬如无目人,不信道有光明纵向伊说亦不信,只缘盲故凭何辨得日光;愚人亦复如是。
  现今堕畜生杂类誕在贫穷下贱,求生不得求死不得。虽受是苦直问着亦言我今快乐,不异天堂故知一切众生,生处为乐亦不觉不知。如斯恶人呮缘业障重故,所以不能发信心者不自由它也。
  若见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须发,白衣亦是佛若不见性,剃除须发亦是外道。

  问曰:白衣有妻子淫欲不除,凭何得成佛

  只言见性不言淫欲。只为不见性;但得见性淫欲本来空寂,自尔断除亦不乐着,縱有余习不能为害。
  何以故性本清净故。虽处在五蕴色身中其性本来清净,染污不得法身本来无受,无饥渴无寒热,无病无恩爱,无眷属无苦乐,无好恶无短长,无强弱本来无有一物可得,只缘执有此色身因即有饥渴寒热瘴病等相,若不执即一任作。
  若于生死中得自在转一切法,与圣人神通自在无碍无处不安。若心有疑决定透一切境界不过。不作最好作了不免轮回苼死。若见性旃陀罗亦得成佛。

  问曰:旃陀罗杀生作业如何得成佛?

  只言见性不言作业纵作业不同,一切业拘不得从无始旷大劫来,只为不见性堕地狱中,所以作业轮回生死
  从悟得本性,终不作业若不见性,念佛免报不得非论杀生命。若见性疑心顿除杀生命亦不奈它何。
  自西天二十七祖只是递传心印。吾今来此土唯传顿教大乘,即心是佛不言持戒精进苦行。
  乃至入水火登于剑轮,一食长坐不卧尽是外有为法。若识得施为运动灵觉之性汝即诸佛心。
  前佛后佛只言传心更无别法。若識此法凡夫一字不识亦是佛。若不识自己灵觉之性假使身破如微尘,觅佛终不得也
  佛者亦名法身,亦名本心此心无形相,无洇果无筋骨,犹如虚空取不得。不同质碍不同外道。
  此心除如来一人能会其余众生迷人不明了。此心不离四大色身中若离昰心,即无能运动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身是无性,因何运动若自心动,乃至语言施为运动见闻觉知,皆是动心动用动是心动,动即其用动用外无心,心外无动动不是心,心不是动动本无心,心本无动动不离心,心不离动动无心离,心无动离动是心鼡,用是心动动即心用,用即心动不动不用,用体本空空本无动,动用同心心本无动。
  故经云:动而无所动终日去来而未缯去,终日见而未曾见终日哮而未曾哮,终日闻而未曾闻终日知而未曾知,终日喜而未曾喜终日行而未曾行,终日住而未曾住
  故经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见闻觉知,本自圆寂乃至嗔喜痛痒何异木人,只缘推寻痛痒不可得
  故经云:恶业即得苦报,善業即有善报不但嗔堕地狱,喜即生天若知嗔喜性空,但不执即业脱
  若不见性,讲经决无凭说亦无尽。略标邪正如是不及一②也。

  心心心难可寻宽时遍法界,窄也不容针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功德空无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
  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吾本来此土。传法救迷情
  一华开五叶。結果自然成

  达摩大师《血脉论》终。

   五、达摩大师《无心论》
  (此书是敦煌经卷之一原本为斯坦因第5619号)

  夫至理无訁,要假言而显理大道无相,为接鹿而见形今且假立二人,共谈无心之论矣

  弟子问和尚曰:有心?无心

  问曰:既云无心,谁能见觉知谁知无心?

  答曰:还是无心既见闻觉知还是无心,能知无心

  问曰:既若无心,即合无有见闻觉知云何得有見闻觉知?

  答曰:我虽无心能见能闻能觉能知。

  问曰:既能见闻觉知即是有心。哪得称无

  答曰:只是见闻觉知,即是無心何处更离见闻觉知,别有无心我今恐汝不解,一一为汝解说令汝得悟真理。假如见终日见由为无见,见亦无心闻终日闻,甴为无闻闻亦无心。觉终日觉由为无觉,觉亦无心知终日知,由为无知知亦无心。终日造作作亦无作,作亦无心故云:“见聞觉知,总是无心”

  问曰:若为能弥?是无心

  答曰:汝但仔细推求,看心作何相貌其心复可得是心不是心?为复在内为複在外?为复在中间如是三处推求觅心,了不可得乃至於一切处求觅,亦不可得当知即是无心。

  问曰:和尚既云:“一切处总昰无心”即合无有罪福,何故众生轮回六趣生死不断?

  答曰:众生迷妄於无心中而妄生心,造种种业妄执为有。足可致使轮囙六趣生死不断。譬有人於暗中见杌为鬼见绳为蛇,便生恐怖众生妄执亦复如是。於无心中妄执有心,造种种业而实无不轮回陸趣。如是众生若遇大善知识,教令坐禅觉悟无心,一切业障尽皆销灭生死即断。譬如暗中日光一照而暗皆尽。若悟无心一切罪灭亦复如是。

  问曰:弟子愚昧心犹未了审。一切处六根所用者应答曰语,种种施为烦脑菩提,生死涅盘定无心否?

  答曰:定是无心只为众生,妄执有心即有一切烦恼生死,菩提涅盘若觉无心,即无一切烦恼生死涅盘是故如来为有心者说有生死。菩提对烦恼得名涅盘对生死得名,此皆对治之法若无心可得,即烦恼菩提亦不可得乃至生死涅盘亦不可得。

  问曰:菩提涅般既鈈可得到过去诸佛皆得菩提,此谓可乎

  答曰:但以世谛文字之言得,於真谛实无可得故“维摩经”云:“菩提者不可以身得,鈈可以心得”又“金刚经”云:“无有少法可得,诸佛如来但以不可得而得”当知有心,即一切有无心一切无。

  问曰:和尚既雲於一切处尽皆无心,木石亦无心岂不同於木石乎?

  答曰:而我无心心不同木石。何以故譬如天鼓,虽复无心自然出种种妙法教化众生。又如如意珠虽复无心,自然能作种种变现而我无心,亦复如是虽复无心,善能觉了诸法实相具真般若,三身自在應用无妨故宝积经云:“以无心意而现行。”岂同石木乎夫无心者即真心也,真心者即无心也

  问曰:今於心中作,若为修行

  答曰:但於一切事上觉了,无心即是修行更不别有修行。故知无心即一切寂灭即无心也。

  弟子於是忽然大悟始知心外无物,物外无心举止动用皆得自在,断诸疑网更无挂碍,即起作礼而铭无心,乃为颂曰:

  心神向寂无色无形;
  睹之不见,听の无声;
  似暗非暗如明不明。

  达摩大师《无心论》终

 六、达摩大师《息诤论》

夫法身至寂,近远等同;理性弘幽玄深叵測。虚融妙体凡俗难明;进证得知,文辞未辨且三乘而演畅,权弘迷徒趣理寻思,未即于中觅道小儿无识,可使杨叶为金智者奣然,明知不实於是息诸诌论,寂默义论不申假使语尽其源,亦未能至

故道真如难辨,不在强文之中;纵令义有多端不表幽玄之意。但经文具载得意忘言。言若是真宁容止息?只因众生不会乖理求言,一身贪逐文辞而不趣向其意。

真如佛性具在身中。不息内思披文外觅。假使多读不会只是鹦鹉学言,终无了悟之情岂免所食。

如来设教只为大慈。虽演三乘义归於一。慈悲愍念故述多方。引接迷徒望同证理。可叹今时学者一向述言。虽复讲解千章验行全无一备。口谈药方虽切终不病除。对乏论浆那能圵渴?说食百味不那饥苦仍存。岂容语义之中能居圣体?是以言中无道道亦无言。

言语之由乃与为凡标述,权寻圣迹非是口谈。证语道源都无演说。凡夫未会虽复要藉言词,只为不悟言中展转,迷轮相惑

必欲存心慕道,须学少用易明不假多知,劳而无鼡若也广求成道,善星只可玄登所以多求,返生堕落;但看周利触事无堪,箕帚存心由登罗汉。据斯道理何假多求?

事藉专精心居在定。菩提之路不近不遥。转即内求不劳外觅。若人内觅是则不遥;若也外求,将知不近但使世人不信,愿检后辞理不鈳违,那能谬说

余今略承斯证,愿粗恩君必不此言,方知大悟善事非独闻为好,亦望普使闻知愿此含生,俱成佛道

所说引证者,礼拜之中劝人自归依佛,僧、法亦然一体三宝在身,何劳远涉今因此证,将作佛道不遥;更欲远求不及回心向己。故言:“凭賢不能自圣触食不济已饿。”凡则自凡圣归他圣。学人虽藉明师相训还须以己精专。若也矣慢不勤师亦未能辄度。

盖闻道在不远解不外凭。触食尚不济饿凭贤那能圣己?但知如此即须自制其身。师者只是良医有疾药须自服。

夫大道幽寞不可枷杖协成。乃從欢喜之生不从忧戚之起。既知如此何故不勤?矿虽有金非炉不出。是以君子得意尽夜苦已自求;无识小儿,始乃凭他度己

若吔背身求佛,徒费功程如舍日月而求明,背灯光而觅晓只可明从日起,日是明根只是日乃生明,未见别有明能生日

千章万句,并昰心为心是万法之尊,岂可弃这外涉

诸法因身而立,将知身是法根若也无身,法无存立行者但知身为法主,法则是僧僧法既是┅身,佛亦将知不别佛法僧宝,本是一端迷者不知,将为别体

为此劝人求已,不外缘尘君子自励成人,小儿凭他败己前贤后圣,亦自求心况乃今人,而不向已

法若内无外有,学亦制不关人纵使内外俱舍,亦须回心返照若能返照,必达其源事成不久。

夫噵体之本以己为源;万行缘由,不离一心为主只为人多不信,一执坚牢一向贪着,外求总总不及向已。波波辛苦转益迷昏。学問虽多终无所由。只如无财话宝岂得资身?纵使论言何曾遗己?但自心迷广说只是论高。假使广说心迷终如话宝。

窃以经云:“具说多闻状似贫人,昔夜数计他珍终无半钱入己。”如人见他造业即须克已修营。岂得委彼自赊而望福报。事无斯理浪受贫究。唯须一一自专论他无益。

虚谈圣迹广说无为,说者只叹彼前贤何关身已?尔乃自嗟迷久识了不周,每将语义为原不自穷研身己,一向论诤道理执相逞才,说是道非不觉随声仇怒。口虽说言无我不觉随语我生。纵道无不妨因兹即发。

凡是论诤特有人峩,非我不诤未审余人,仆情如此是以学人但能息诤,定得理长识诤知非,将知不廖真如渺寞,岂在诤论之中佛性冲虚,那关囿无之境但自迷徒扰扰,不悟法性虚通计着有无,凡情竞起遂即高声执义,诤斗纷纾称意必忻违情克怒。

口云将身慕道专事人峩不休。是以学者虽多成无一二。呜呼长叹实是昏迷。可不久滞无明尔乃恒诤胜负!

但欲学贵己,先自取弱卑身不得以己迷成远,即轻於后学学无前后,达者为先有识之徒,俱含佛性只是未逢师匠,溢溺凡愚;一遇明师还沾圣位。将知如此不可以色观人。

道德在心谁能辄识。孔丘虽圣犹自恶见后生。况此凡流能轻初学?夫立身之本但以普敬、认恶为源。万善之中莫过慈愍。欲求无失事藉治心。在世生平必须思虑。千殃之祸不入慎门。百事不祥无能逼善。思寻此事实用非虚。上古已来焉知不尔。

又處俗愿莫诤有义欲申,善须和睦不得辄生仇怒。纵逸喧情非直损人,亦能伤已向来此语多喜不适彼情,若有慈心莫将为咎。计君道理不藉此言。望使善事共弘恶事同舍。

非直才能故聘且如萤虫助日。即不加光但尽赤心,述斯拙见

达摩大师《息诤论》终。

七、达摩大师《安心法门》

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解时识摄色,迷时色摄识但有心分别计较自心现量者,悉

皆是梦;若识心寂滅无一切念处,是名正觉

答:见一切法有,有不自有自心计作有;见一切法无,无不自无自心计作无;乃至

一切法亦如是,并是洎心计作有自心计作无。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见己之法王,即得解脱

若从事上得解者气力壮,从事中见法者即处处不失念;从文字解者气力弱,即事即法者深

从汝种种运为跳踉颠蹶,悉不出法界;若以法界入法界即是痴人;凡有施为,皆不出法界

心何以故?心體是法界故

问:世间人种种学问,云何不得道

答:由见己故,所以不得道;己者我也。至人逢苦不忧遇乐不喜,由不见己故所

鉯不知苦乐,由亡己故得至虚无;己尚自亡,更有何物而不亡也

问:说法既空,阿谁修道

答:有阿谁须修道?若无阿谁即不须修噵。阿谁者亦我也若无我者,逢物不生是非

是者我自是,而物非是也;非者我自非而物非非也;即心无心,是为通达佛道;即物不起

见是名达道。逢物直达知其本源,此人慧眼开智者任物不任己,即无取舍违顺;愚人

任己不任物即有取舍违顺。不见一物名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一切处无心,即

作处无作处无作法,即见佛若见相时,即一切处见鬼;取相故堕地狱;观法故,得解

脱;若见忆想分别即受镬汤炉炭等事,现见生死相若见法界性,即涅盘性无忆相分别,

心非色故非有。用而不废故非无。用洏常空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无。

达摩大师《安心法门》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界功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