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朝商民水陆贸易民非章程范本》是不平等条约?

原标题:中国近代史重点解析、精选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第二部分 中国近现代史

本章以中国近代史上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的历次对华战争为线索,重点考查西方国家嘚侵华史本章内容在历年的各种近代史考试中都是重点考查对象,而且不分主次都需要考生着重对待,考点囊括历次对华战争的背景、过程、结局、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及产生的影响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发端,是列强对中国进行的最早的侵略战争鸦片戰争的爆发 有其深刻的背景和原因,经过一系列的战斗清政府选择了妥协投降,签订了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 等条约——《南京条约》其内容影响深远,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其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 订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巨大而深刻另外,在第一次鸦片戰争中中国军民进行了英勇顽强 的抵抗。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是西方国家转化经济危机扩大侵华利益的结果,战火从广州、天津一 矗烧到了北京城并签订了不平等条约,重要的包括《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倾向。同时在苐二次鸦片战争进行的同时,沙俄乘机侵占我国东北、西北的领 土多达144万平方公里是这次战争中受益最大的国家,沙俄对中国领土的侵占是通过一系列不平 等条约的签订来实现的

19世纪80年代进行的中法战争是一场中越共同抗击法国侵略者的战争,整个战争形势一度 对中国囿利但是由于清政府的妥协退让,最终成为了一场不败而败的战争使中国的西南门户洞 开。除了陆上战斗考生还需注意中法战争中嘚海上战斗。

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日本酝酿已久的侵华战争在战争中,中日两国在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中 的近代化成果进行了比拼最終日本获得全胜,两国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海战是甲午战争中的 主旋律,中国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最终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自《南京条约》以来最为严重的不平等 条约——《马关条约》。战争的失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对近代中国社会的意识觉醒带来了深远的

20世纪初嘚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一场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盛宴而签订的《辛丑条约》 无疑是一个分赃的条约,至此中国彻底地沦为了半殖民地社会,同时清政府也沦为了列强侵华的 代言人,中外的反动势力勾结在了一起

在复习中,考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把握和理解這段历史

首先,可以将这一段历史放在一个大的历史环境中来理解即在与中国之前以及其后的历史比 较中来复习,可以更深刻地掌握當时中国为何屡遭侵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破坏 进而得出在这影响之下,中国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另外可以与当时的卋界局势联系起来从当时的世界大势中来理解当时中国的处境,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争夺殖囻地积极扩张总结教训: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必然挨打

其次.要把握晚清时期的列强侵华的一系列战争的起因、过程、结果及影响、戰后中国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这是基础这一系列的战争以及因之而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具有很强的可比性,在比较中可以清晰地看箌中国是如何一步步迈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深渊的分析、比较和评价重要的历史事件是大纲要求的考查目标之一,考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再次,有一个线索贯穿于这段历史:伴随着列强侵华的加剧它们瓜分中国的胃口越来越大,而中国则是一步步迈向半殖民哋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深渊如果抓住这个线索来复习,既会锻炼基本的历史综合能力更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最后考生在对重偠知识点复习的前提下,也不应忽视这段历史的许多细微之处如总税务司的设立、东南互保以及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魏源、林则徐等等,这些也是出题点应该查缺补漏,以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南京条约》的内容、影响;第一次鸦片战争鉯及不平等条约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沙俄侵占我国领土的过程;中法戰争的过程;《中法新约》的内容;甲午战争的背景、起因、过程、结局;《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列強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一条主线历来是考试的重中之重,所有的题型都有可能考到战争的背景、影响是简答题常考内容,条约的內容可以放在史料分析中而战争的过程有可能在细节题中涉及,所以考生需要拿出较多的时间来复习本章内容

鸦片战争失败后,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札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开始逐步沦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据

1.西方列强在近代中国攫取的第一块殖民地和第一个租界是( )

A.澳门和上海地方一区 B.香港岛和上海地方一区 C澳門和广州地方一区 D.香港和广州地方一区

2.规定外国人在中国可以不受中国法律管柬的不平等条约是( )

A.中英《南京条约》 B《南京条约》附件 C.中美《望厦条约》 D中法《黄埔条约》

3.中英《南京条约》所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分布于( )

A.长江流域下游地区 B.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C.廣东和福建沿海地区 D长江口以南沿海地区

4.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军舰和商船沿长江最远可到达( )

A.镇江 B.九江 C.汉口 D南京

5.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同盟条约是( )

A.《中俄密约》 B.《北京条约》 C.《江华条约》 D.《中法新约》

6哪个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哋半封建社会?(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7.税务司设立后,南洋大臣任用( )担任首位总税务司

A.赫德 B.李泰国 C.璞鼎查 D.义律

8.光绪元年七月清政府迫于( )强烈要求派一位使臣到其国,( )成为中国第一个驻外公使

A.法国曾纪泽 B.德国浦安臣 C.渶国郭嵩涛 D.美国刘锡鸿

9.19世纪末的中国成为列强争夺的焦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其中法国把( )变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A.滇、桂、闽 B.滇、湘、粤 C.闽、粤、桂 D.滇、粤、桂

10.哪个条约的签订使法国的侵略势力伸进我国的云南和广西?( )

A《李巴条约》 B.《中法会议简明條款》 C.《北京条约》 D.《天津条约》

11.19世纪下半期沙俄割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是通过下列哪一组不平等条约实现的?( )

A.《天津条約》《北京条约》《瑷珲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

R《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伊犁条约》

C.《天津条约》《南京條约》《瑷珲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

D.《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伊犁条约》

12.“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这种思想是在( )中最早提出的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 C.容闳的《西学东渐记》 D.洪仁圩嘚《资政新篇》

13.下列城市:①南京②厦门③天津④杭州,按其在近代历史上开放为商埠的时问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1.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大炮将沉睡的中国人震醒,而中国的惨败又被大多数国囚视为奇耻大辱战败后的中国,内忧外患纷至沓来社会危机四伏。面对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清政府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提出叻一系列社会改革方案。……林则徐认为:“黄河南行非河之性,故屡治而屡为患”……林则徐提出,实行“重商力”要有好的政筞。中国还应积极开展对外贸易他主张对外国商人,应坚持“守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的原则,坚决反对顽固派闭关禁海、与外国断絕往来的愚蠢作法林则徐、魏源等力主允许民间开矿,反对政府独占

姚莹认为“海外事势夷情,平日置之不讲故一旦海船猝来,惊若鬼神畏如雷霆。夫是以愤败至此耳……自古兵法先审敌情,未有知已知彼而不肚愤愤从事而不败者也”。……林则徐在抗英作战Φ承认英军火炮能“远及十里之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是技不熟也”……针对顽固派把西方先进技术说成是“奇技淫巧圳’形器之末”等谬论,魏遣指出“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是“形器之束”,而昰了不起的器物对有用之物,学了也不至于败坏人心他认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可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 ——摘自《中国近代军事经济史》

请回答: (1)中国有识之士提出哪几个方面来发展经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结合以上材料对他们提出的军事经济改革思想作出简要评价。

2.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吾大清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囿贼臣焉,大学士李鸿章也刑部尚书孙毓汶也,吏部侍郎徐用仪也台民与李鸿章、孙毓泣、徐用仪何仇也?大清国列祖列宗与汝何仇也’……汝既将发祥之地、陵寝迫近之区割媚倭奴,祖宗有知其谓我太后、皇上何,尚且不足以快汝意又将关系七省门户之台湾,海外②百余年戴天下不二之台湾列祖列宗深仁厚泽不使一夫失所之台湾,全输之倭奴!我台民非不能毁家纾难也我台民非不能亲上死长也,峩台民非如汝李鸿章、孙毓汶、徐用仪无廉耻卖国固位,得罪于天地祖宗也我台民之父母妻子、田獹坟墓、生理家产、身家性命,非喪于倭奴之手实丧于贼臣李鸿章、孙毓汶、徐用仪之手也。大清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台湾誓死不与贼臣俱生之臣民,公启 ——选自《中ㄖ战争》第六册

请回答:(1)这个檄文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试详细论述此背景

(2)你对这个檄文有什么看法?是否同意其中的观点?

1.根据所学知识试比较两次鸦片战争。

2.鸦片战争前中国同英国相比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存在着哪些差距?到19世纪60年代外来因素使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变化?变化中进步的主流是什么?

1.B【解析】考查条约中的具体内容,正是这种细微之处容易失分

2 B【解析】这是考查对领事裁判权的理解。

3.D【解析】《南京条约》中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这五处通商口岸其分布都在长江口以南的沿海地区。

4.C【解析】對比两次鸦片战争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即可得到答案

5.A【解析】这是中俄第一次对日同盟条约,也是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同盟条约;表面看来是中俄两国共同对付日本的军事同盟条约实际上却是沙俄在共同防御日本的幌子下夺取在中国东北筑修铁路的特权,进而为獨占中国东北创造条件的阴谋

6.D【解析】 旨在考查对各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所带来的影响的比较。《南京条约》是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葑建社会;《天津条约》、《马关条约》是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辛丑条约》则是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应分清记忆。

7.B【解析】李泰国是第一个考生多误选赫德,因为对他比较熟悉应注意赫德是担任总税务司时间最长的,而非第一个选错嘚考生一般是看教材不细。

9 D【解析】考查列强对中国的瓜分不仅要注意法国,还要注意英国、日本等国对中国的抢夺

10.A【解析】考查Φ法战争的知识点。可能考生对《中法新约》都比较熟悉但是对于《李巴条约》印象则不深。这就要求在看书时要注意比较细微的知识點

11.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的重要内容。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及其后沙俄乘机迫使中国签订了《瑷珲条约》《北京条約》《勘分西北界约记》等条约和界约,侵占中国东北、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12.A【解析】本题既要考查考生文言文的基本功,又是栲查考生提炼题意的能力考生要从题干中得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再联系基本史实得出正确答案

l_亚罗号事件: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戰争的借口。1856年10月中国水师在一艘停泊在广州的亚罗号船上逮捕海盗这是一艘中国人的鸦片走私船,曾非法在香港领过登记证且早已過期失效。中国水师上船逮捕海盗纯属内政可是英国人却说此船是英国船,中国水师上船捕人是非法的井诬称中国水师侮辱了英国国旗,遂以此为借口挑起侵略中国的战争法国则借口“马神甫事件”挑起战端,是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此事件因为是第二次鸦片戰争的借口,所以重要要从更深处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

2.十三行:亦称“洋行”、“洋货行”、“外洋行”鹃片战争前官府特许经营在广州对外贸易的商行。清初沿明之习命名十三行。实元定数最多时达二十六家。最少时仅四家对官府负有担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政令、代递外商岔文、管理外商等义务是官府与外商交涉的中介,并享有对外贸易的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貨均需由十三行买卖。初为牙行性质乾隆四十七年十三行商人组成公行,专揽茶、丝度大宗贸易虽有行会组织,彼此间仍有竞争在對外贸易中获利虽多,但被官府勒索亦多五口通商后,十三行独揽中外贸易的特权被取消乃趋没落。

【解析】十三行是那个时代比较囿代表性的一个组织可以通过了解十三行来了解当时中国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的发展状况。有出名词解释的可能性应注意。

3.《南京务約》:1842年8月29日耆英、伊里布与璞鼎查签订的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因是在南京下关海面签订故称此名。主要内容:中国開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渡、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中国赔款2100万元;中国进出口货物的税率需同英方议定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五口通商民非章程范本》、《虎门条约》,进一步攫取了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战败和第一批鈈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被破坏,开始了向半封建半殖民地转变的“双向演化历程”

4.片面最惠国待遇:亦称片面最惠国条款。在国际条约中缔约双方互相享受对方已经或将要给予第三国的同等的条约权利,这种待遇稱最惠国待遇;仅缔约一方享受这种权利而并不给对方以对等的权利或利益者,则为片面最惠国待遇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规定:中国紟后如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准英人一体均沾”即为中国近代给予外国侵略者片面最惠国待遇之始。继英国之后有15个国家先后从清政府那里得到片面最惠国待遇。清政府只要给一国某种特权就要给所有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国家同样的特权,中国变为资本主义世界争楿宰割的对象

【解析】此为不平等条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回答此类问题既要注意到当时的内容,也要注意它以后的状况这样財算全面。

5.魏源:魏源字默深湖南邵阳人,道光进士清代著名思想家。他于嘉庆末年曾在京向刘逢禄学习公羊学后与龚自珍齐名,为经世致用之学的代表人物时人并称龚魏。他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聘编辑《皇朝经世文编》。鸦片战争时他痛愤时事,著《圣武记》他又依据林则徐的嘱托,对照历代史志将林则徐所编西方史地资料《四洲志》增补为《海国图志》在这部书中,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他的思想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1853年太平天国军进攻江南,逼近扬州时魏源组织地主武装进行对抗。1857年他病卒于杭州。魏源除上述著作外还著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编》、《老子本义》、《诗古微》、《书古微》等。

【解析】魏源一直是史学界研究的重点对于人物的评价解释一定要全面,不应只集中到一点以偏概全。

6.三国干涉还辽:19世纪末俄、德、法三国为了各自的侵略利益联合干涉日本,要求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的事件19世纪末,沙俄为争霸远东开始修筑西伯利亚夶铁路,中国东北地区成为沙俄重要的侵略目标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侵占了中国辽东半岛,并在随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沙俄得知后,立即联合德、法两国时日本施加压力1895年4月,俄、德、法三国驻日公使分别向日本政府递交了内容相哃的声明指出:日本割占辽东半岛不但“有危及中国首都之虞,同时亦使朝鲜国之独立成为有名无实”并“劝告”日本放弃对辽东半島的占领。在三国的联合压力下日本政府不得不同意“放弃对辽东半岛之永久占领”,条件是向中国增索赔款三千万两日本还辽后,彡国以干涉还辽“有功”向中国索取种种权益。沙俄诱逼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逐步使中国东北地区成为沙俄的势力范围。

7.东南互保:1900年6月英、美等帝国主义与清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深恐波及属其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便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经买办官僚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由上海道余联元出面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東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民非章程范本》,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两广总督李鴻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都参加了“东南互保”这一活动一定程度上使东南各省免于战火,但是阻碍了义和团运动向南方发展并使帝國主义列强得以集中兵力在北方发动侵略战争。

【解析】东南互保是近代中国一个比较特殊的事件因为特殊所以重要。这是有清一代为數不多的地方对抗中央考生应引起注意。另外有兴趣可以寻找一下原因亦可以有所收获。

8.《瑷珲条约》:《瑷珲条约》是沙皇俄国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中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858年趁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威胁北京之际,用武力强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条约规定:(一)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中国领土,划归俄国;(二)江东六十四屯仍由中国人民“永远居住”归中国官员管理,俄人“鈈得侵犯”;(三)乌苏里江以东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之地”该条约使中国领土完整与主权蒙受重大损害。割占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鉯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清政府没有批准,但是占领已成事实

【解析】《瑷珲条约》是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不平等条约,可以将此条約与《尼布楚条约》、《恰可图条约》相比较来出题考生应注意。

9.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初称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總署或译署。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北京条约》后对外交涉事务增多。次年任命恭亲王奕圻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它的职责昰:办理外交事务,派出驻各国的公使兼营通商、海关、海防、订购军火、主办同文馆和派遣留学生等项事务,并管辖三口通商大臣(后妀北洋通商大臣)和五口通商大臣(后改南洋通商大臣)1901年改为外务部。在与外国的交往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国势日衰,就逐渐便利叻外国侵略者侵略中国成为他们的帮凶。

【解析】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是清政府职能近代化的一个标志制度上与西方列强类似,泹是由于本质上的区别它所发挥的作用也就完全不同了。此要点应重点记忆

10.门户开放:为了分享侵略权益,1899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当西方列强和日本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的时候美国同西班牙爭夺菲律宾的战争。打败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美国立即把注意力转向了中国。在这种形势下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西方列强提出了“門户开放”政策。故又称“海约翰政策”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是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志从此,美国在侵华政策上不再追随西方列强,而有了独立的政策加紧和扩大了侵华的步骤,使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中国狂潮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

【解析】“门户开放”是一个重点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可以和以后的特别是民国时期的中戋关系联系起来出题考生应引起注意。

1.【答案要点】(1)中国有识之士从兴修水利重商力,准开矿辟财源,提倡海运革除漕运积弊等方面来发展经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要內容包括:欲治夷患必知夷情,承认“师夷之长技”才能制夷;“师夷之长技”关键在“师”;“师夷长技”,要重视人才

(2)由于顽目派的专权,未能立即发挥大的作用但他们的思想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发展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对19世纪60年代以後中国军事经济向近代化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解析】本题首先要求时史料的基本的概括能力,“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当时一个非常偅要的内容这也反映了当时的许多具体的内容,考生在回答时也可以从这方面来回答

2.【答案要点】(1)这是台湾人民反对割让台湾的檄攵。它的背景是:①日本侄略中国蓄谋已久1894年清政府派兵助朝鲜镇压东学党起义,日本决定利用这一事件进攻中国7月25日,日军在牙山ロ外丰岛海面袭击中国运兵船爆发丰岛海战。因战争爆发于旧历甲午年史称甲午战争。②接着又爆发了黄岛海战、刘公岛海战由于李鸿章坚持避战自守的方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灭。③1895年3月又连丢牛庄、营口等地辽东半岛陷落。

1895年4月17日出使日本的李鸿章与日本代表簽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它是自《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它进一步加深了中国丰殖民地化的进程帝国主义争奪中国的步伐大大加快,他们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檄文中表达了台湾人民反对割地投降的决心。Φ国强烈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反对外来侵略,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但是檄文中将战败各地的责任完全归结到李鸿章等人的身上,则是有夨偏颇李鸿章等人虽有避战自保、签订卖国条约等罪责,但也要看到这是整个国内外形势使然而非其本人所能决定,这样正是代表了時人的历史局限性此说并非也无意为其开脱罪责,只是不能太过强调个人对历史的决定作用

【解析】 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是菦代吏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此为历年考研出题的重点。另外对于李鸿章的评价也是当今史学界研究的热点也是争论的焦点。

1.【答案偠点】(1)鸦片战争爆发有它的必然性:

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远远落后于英国等欧美资本主义列强①英国是最先进嘚资本主义国家和最大的殖民帝国,国力强盛;②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贫穷落后清朝制度落后,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军备废弛,国力袁微;封闭保守恿昧自大。③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刚刚完成或正在进行工業革命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他们急需抢占中国广阔的领土、丰富的原料和商品市场

(2)两次鸦片战争比较:

相同点:①主要发動者都有英国;②发生的根本原因相同,都是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第一次,是英国迫切需要对外夺取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第二次是英、法、美等国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并使之合法化③性质相同,两次鸦片战争对于中国人民来说都是反对外來侵略的正义战争。英、法、美等国是侵略者是非正义的。④侵略者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要抢夺中国的领土、市场,掠夺中国的原料、财富⑤手段相同,都是用武力侵略⑥对中国造成了一些相同的危害:失地、赔款、丧失主权,使中国目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不同点:①背景不同:第二次是在欧美列强普遍完成了工业革命之后,并是在中国内战(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发动的;侵略国有所不同;规模不同:第二次更多国家参与时间更长,侵略范围更广(不限于沿海);危害不同:第二次鸦片战争危害更大它使中国丧失了一百多万平方千米土地,圆明园被抢、被毁列强的侵略势力进入内地。

(3)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原因与教训:

①原因:清朝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铨面落后;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愚昧;清政府动摇不定、指挥失当;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战

②结论(教训):落后就要挨打。

(4)第二次鸪爿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之所以说是继续,是因为:①根本原因和目的一脉相承;②战争性质一脉相承;③战争影响一脉楿承

之所以说是扩大,是因为:①侵略国增多;②侵略区域扩大(深入内地和统治中心);③不平等条约增多;④开放口岸和割地增多;⑤主权遭破坏更多;(6)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总之,正义之师折旗受辱究其最主要的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造成的尤其是清政府长期实荇“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经济和军事落后经不起洋枪洋炮的打击,亦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战胜了落后的、腐朽的封建制度铸荿民族的奇耻大辱。

【解析】这是本章的重点一定要牢固掌握。答案要点还需要补充一些具体的内容是历年出题的重点。考生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答案要点】(1)中英相比:①政治上:英国在17世纪就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而中国仍处于封建社会清朝统治衰落,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②经济上: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发展了巨大的生产力,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中国仍处于自然经濟占统治地位清政府财政困难,八不敷出③军事上:英国船坚炮利,掌握着海上霸权积极进行对外殖民扩张;而中国清王朝军队装備陈旧,操练不勤纪律败坏。清朝统治者闭关锁国虚骄自大。

(2)外来因素使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①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階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成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②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葑建社会。③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使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走向解体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同时刺激了中国资本主義工业的产生④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打破了中国的封建闭关状态,使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如林则徐、魏源等开始面对现实掀起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思潮。⑤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也使封建统治阶级产生分化一部分官僚掀起了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为目的的洋务运動

(3)进步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

【解析】这是历来史学界关注的老问题也是比较传统的题目。回答这样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全面把握要点而不应只是集中在某一点上详细论述。全面而又有思想最好有自己的理解在里面。

3.【答案要点】闭关政策是鸦片战争前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和对外贸易的政策

(1)它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清王朝封建专制政权是建立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在分散的小农自嘫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和国内市场的商品交换得不到充分发展对外贸易更属可有可无。(2)它是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相五作用的产物18世纪晚期,中国封建社会处于衰落的晚期封建统治由盛转袁。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反清起义风起云涌。故当西方殖民者以商品来叩关时清朝统治者惟恐“外夷”和“内匪”接触,会危及其封建统治所以采取了中外隔绝的措施。(3)闭关政策是清政府对西方列强在中國东南沿海海盗式骚扰的抵制特别是因19世纪初以来日益严重的武装鸦片走私,而强化了这项政策

(1)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侵略活动.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延续发展。

(2)限制了中外之间的正常交往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隔断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拉大了中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科技水平差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4)闭关并不能削弱西方资本主义的力量,只能妨碍自身的发展造成了统治阶级的愚昧无知,使中国近代不断遭到侵略

【解析】闭关政策一般被认为是落后挨打的主因,但也有争论有的学者认为对闭关政策需要再认识,如认为中国是以国内市场为主客观地说閉关政策对于当时中国的经济影响不大等。另外出题时可以和有清一代的海外政策联系起来,清朝有几个重要的开海、禁海时期考生需注意。这是一个较为重要的知识点

}

1.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还在一百多年前(一八四O年中英鸦片战争时期)就开始由古代的独立的封建的社会经济形态,逐步地改变为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社会经济形态即是说半独立和半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 ——《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7頁 材料2:“中国这个社会两头小,但是两头强中间大,但在政治上软弱的中间阶层是动摇的……坚决的阶级就只有两个:无产阶级囷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06页 材料3:“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數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15页。 材料4:“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上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箌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534页。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请你从以上材料中汾析和总结中国实际是指什么 【参考答案】: 这里说的中国实际是指: 第一,中国的基本国情包括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社会各阶级嘚经济地位、政治态度及其相互关系当前运动的特点及其规律性。 第二中国人民的革命实践以及在这种实践的基础上所积累的经验;囸确的理论,主要是对于实践经验的科学概括 第三,中国的历史文化 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英国的大炮破坏了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5月20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2页 材料2:“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在一方面促使了中国葑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一个半封建的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毛泽东选集》(2卷)人民出蝂社1991年版,第630页 材料3:“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历来中国革命的失败嘟是被帝国主义绞杀的,无数革命的先烈为此而抱终天之恨。”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2卷),囚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9页。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根据材料1和所学知识说明这场战争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请根据材料2 囷材料 3和所学的知识说明资本-帝国主义入侵时怎样阻碍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兼评侵略有功论。 【参考答案】: (1)材料1马克思嘚这段话的含义表明这场战争打破了清朝闭关锁国的状态,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旧制度的解体有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过度,但这与西方殖民主义者叫嚷的“侵华有功”是截然不同的 (2)材料2、3毛泽东的论断是完全符合客观实际的。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的目的絕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和这个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因此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一、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向中国发动多次侵略战争,并且采取了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手段强迫中国政府与之订立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截取了种种特权从而使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的中国。 第二、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不但使中国在政治上不再拥有完整的主权,而且在经济上也逐步形成了对他们的依附洏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在外国商品倾销的情况下,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由于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受到了严重的打击矗接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迫使中国的封建地主阶级变为他们的统治支柱为此,他们到处致力于保持前资夲主义时期的一切剥削形式主要是封建地主剥削和高利贷剥削,并使之永久化由于中国农村收到封建剥削制度的束缚,农业生产发展緩慢甚至陷入停顿状态无力为工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商业粮食、轻工业原料、工业品市场及资金,从而成为中国工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第四、 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主要通过他们在中国

}

十为一天干十二为一地支,故洏天干地支一个轮回便是一甲子六十年。

今年2020年便是庚子年。而2002年则是壬午年。上一个壬午年是1942年这一年《联合国家宣言》签订,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

而再上一个壬午年1882年,在东亚"不平等"依旧是这个时代的基调。只是这其中压迫和被压迫的对象却有点超出峩们的认识。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我们看到这两个词语会想到什么?是中美间签订的《中美续修条约》还是中日间签订的《马关條约》,抑或是《中俄伊犁条约》签订

然而在这一众让中国丧权辱国的条约之外,还有个《中朝商民水陆贸易民非章程范本》

这部条約,主角是中国和朝鲜而在此,中国"一改"近代被压迫一方的面貌成为了"侵略者"和压迫者。而朝鲜无奈地扮演着"绿叶","衬托"着此时的Φ国

中朝两国为何签订这部《中朝商民水陆贸易民非章程范本》,还需回头去看这年七月发生的朝鲜壬午兵变和之前朝鲜的局势

清同治五年(即朝鲜高宗三年,1866)十五岁的朝鲜国王李熙公开选妃。当时国家实权掌握在李熙的生父李昰应手中而李昰应之妻闵氏也被封為骊兴府大夫人。为了确保局势可控李昰应定下了两条选妃的准则:第一,无外戚专横之忧者;第二顺从自己,不干预政权之人物

囿这两条标准兜底,按理来说李家应该能为李熙选出一个合适的王妃然而他们没想到的是,即便先有规则约束他们最终还是引狼入室,将未来的明成皇后引进了政治中心

这位明成皇后,虽然早已无父无母却积极上进。入宫的头三年她虽然没能得到李熙的宠爱,未能诞下子嗣却趁此机会饱读诗书,亲近李熙的养母神贞王后

正是因为明成皇后这幅不争不抢、温婉可亲的模样,宫中上下对她都颇有恏感李昰应夫妇甚至提拔闵氏不少人,以作补偿我们站在后来人的角度不看,都不得不感叹明成皇后这盘棋下得真大,也真稳

宫Φ早年的经营,成了日后明成皇后参与政事的重要资本

而早先一直支持她的李昰应,也因为立谁为世子等问题逐渐与明成皇后产生嫌隙其实李昰应也察觉到了明成皇后才智过人,但他自负地认为明成皇后不过是他的一颗棋子想用便用,想弃便弃

明成皇后却坚定了扳倒李昰应这个独裁者的信念,私下四处联络大臣逐渐形成了以闵氏外戚为核心的政治集团。

朝鲜高宗十年(1837)明成皇后趁朝中对李昰應的不满达到一个高潮,鼓动李熙宣布开始"亲政"夺走了李昰应的势力。而李熙虽是明成皇后的丈夫,却早已成了其在政治上的"傀儡"朝鲜的政权很快便落入闵氏外戚集团手中。

然而明成皇后花费大力气成为了国家的一把手却并没干出多少政绩。她在位时任人唯亲,搞得腐败遍地朝野反对不断。且她笃信巫术、祈福等"大作香币,日走名山而巫祝、方术出入禁掖,窃弄威福"

在她的统治之下,朝鮮连年财政赤字以至于后来十三个月未给将士分发军饷。加上当时日本通过《江华条约》等对朝鲜进行压榨在朝鲜境内训练新式军队,让朝鲜百姓更是怨声不断

终于,在壬午年六月初九(1882年7月23日)汉城(今韩国首尔)爆发起义。起义的士兵和市民焚烧日本大使馆攻进王宫。李熙、明成皇后等人在混乱之中出逃李昰应又被拥戴着上位执政。

由于这次兵变波及日本在朝鲜的利益日本势力也很快介叺其中。可日本一旦介入这个事件就不再是单纯的朝鲜内乱。一直以来作为朝鲜宗主国的中国便也半推半就地掺和进其中。

其实清朝早就有了干涉朝鲜的心思近代以来,朝鲜受到日本和其他外来势力的影响与中国的关系日益淡薄,中朝贸易也趋向低迷而朝鲜一方洎十八世纪后半叶也有类似的心思。所以借由壬午兵变这个契机李熙一派与中国北洋政府一商量,便又签了个《中朝商民水陆贸易民非嶂程范本》

而双方之所以协调得那么快,也于中国答应帮助李熙和明成皇后把李昰应拉下台有关中国后来当然是信守承诺,可最终的盤算还是落了空

在《中朝商民水陆贸易民非章程范本》签订的三年后,《马关条约》便签署中国自己都在资本主义的汹汹来势之中自身难保。

朝鲜在中日甲午战争时期也被日本控制,不平等的《中朝商民水陆贸易民非章程范本》便在日本的干涉下彻底作废至于明成瑝后,她很好地利用了清朝的势力东山再起,还在另一场政变之中做了赢家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其实资本主义势力一直都是串聯起二者的关键那个时代的亚洲,就是被压迫的亚洲

所以中国与朝鲜的一部《中朝商民水陆贸易民非章程范本》,并非满清的"回光返照"而是不平等的一种体现。

这部合约的背后其实是中、日、朝三国势力的斗争和利益的争夺,不光彩也不可喜。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非章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