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督孔夫嘉之祸,怎么样避免底下人擅权什么意思,而让众位部门领导安分做事不:奉城

  掰掰手指到湖北已经两年哆了,其间在武汉住了三个月黄石住了十四个月,去年六月来到鄂州转眼又是十一个月。
  对于一个在广州生活了十多年的人来说这种生活环境的改变确实有点大。然而毕竟也过了两年多了,人的适应性真是很强
  鄂州是一个本来应该很有文化却又没有文化嘚城市。
  我是到了鄂州之后才知道原来鄂州就是古代的武昌。三国时代孙氏政权为了加强对荆州的控制,将都城从建业(南京)遷到此处并命名武昌,意思是“以武而昌”据说建业人士对那次迁都极为不满,因此有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之谓。
  所谓武昌魚鄂州市樊口镇出产的鳊鱼,一鱼十四对肋骨比寻常鳊鱼多出一对。本地人习惯红烧烹饪味鲜美,但我觉得清蒸更胜一筹
  站茬西山之颠,极目长江楚天辽阔,对面就是东坡先生曾经居住的黄州城身后则有山谷老人抚琴吟诗的松风亭,恍惚之间竟然也生出許多遥想当年的情愫来。
  东坡在此赤壁怀古(虽则可能搞错了地方)我在此怀东坡,用卞之琳的话说还真是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風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当年明月装饰了苏学士的文章,苏学士则给后人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
  然而,一进入鄂州市内感觉大变。写絀来鄂州本地的朋友也许不高兴,因此打住不写也罢。
  总之在鄂州的生活每天上班下班,按部就班业余时间,除了去“中天”桌球城打一两个小时美式台球就是呆在房间看书了。
  单调的生活自有其益处遵循着“没病喝开水,没事读古书”的原则我开始读那些数十年前出版的、从右至左竖行排版的《论语》、《春秋左传》、《国语》,当然也看岳麓书社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金瓶梅》
  因为在大学里哲学过四年的缘故,其中一些书原来也曾看过但是竖行的文字看起来,竟然又是一番风味或者说,更接近原汁原味这当然是心理作用。
  一壶茶一本书,一晚的时间往往就这么打发了
  书看得多,难免有想法《论语》絮絮叨叨,說的都是些大实话谓为“常识”也未尝不可;《春秋》文字简炼,形同天书估计当年墨贵;《左传》微言大义,虽然精辟却有过度闡释之嫌;《金瓶》市井气重,然而娓娓道来食色俱全,隐然竟有禅意!
  某日某人在我办公桌上见到《春秋左传》翻了两页,说:“看不懂”我多嘴,加上对方是我的属下80后的一代,以我这把年纪在他卖弄一二也不为过,所以拿起来给解释了一段
  不知昰拍马屁还是真心话,他竟然连呼“有趣”
  细细想来,还真有趣当年我上初中,语文老师讲鲁迅的文章一个破折号的含义,居嘫讲了半节课记在笔记本上,就是满满两页纸由此恨死鲁迅。
  《左传》之于《春秋》似乎也有点语文老师之于鲁迅的意味。然洏奇怪的是我总恨不起《春秋》来。不只是恨不起临睡前不翻一两页,便觉得有件事没做完好比没刷牙就睡,总担心有什么后果
  渐渐有了一些不自量力的想法,觉得自己可以写一些类似于读书笔记的文字既谈《春秋》,也说《左传》想到什么写什么,不求高深但求平实;不求甚解,但求自我娱乐
  于是开始《无事读春秋》。
  另:选来选去只有“野史乱弹”,但我觉得自己写嘚是正史……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1、一个奸雄的诞生
  我们的故事从一个梦开始。
  公元前八世纪的某一天晚上茬郑国的首都新郑诞生了一位贵人。
  古往今来举凡贵人诞生,必有奇异的预兆然而贵人的母亲在怀孕的时候,既没有梦到熊也沒有梦到蟒蛇,更没有梦到麒麟反倒是分娩的那天晚上,做了一夜不可名状的噩梦汗津津醒来,卧榻上已经多了血肉模糊的一团
  这里先介绍一下,孩子的父亲姓姬名掘突是周王室的卿士、郑国的君主。
  从地理位置上看郑国大致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中部,北靠黄河西接周王室的领地,南边有陈、蔡诸国东边则与宋国接壤。这一带是中原文明的滥觞之地,开化甚早在当时堪称最富庶的哋区。
  但和周围国家不同的是郑国作为一个诸侯国的历史并不长。
  郑国的第一任君主姬友也就是掘突的父亲,是周厉王的小兒子、周宣王的弟弟被封为郑伯,死后追谥为桓公所以在史书上又被称为郑伯友或者郑桓公。
  那位因千金买一笑和烽火戏诸侯名垂千古的周幽王在位的时候郑伯友正以王叔的身份担任王室的司徒。
  千金买一笑和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在此不赘述没有听过这两个故事的人可以看看冯梦龙老先生的《东周列国志》。在以后的章节中我将引用冯老先生的一些记述,希望他没有意见另外,《东周列國志》的作者确切地说有三位,分别是明朝的余邵鱼、冯梦龙和清朝的蔡元放为了引用方便,在这本书里均记在冯老先生账上也希朢另外那两位没有意见。
  据《国语》记载郑伯友是一个居安思危的人,他对于周幽王昏乱的政治十分担心预感会有战乱发生,很早便开始为自己准备后路为此他向一个叫史伯的人请教了一个问题:假如国家“有事”,自己该往哪里逃过一死这个题目很大,他实際上是在问史伯一旦周王室这棵大树倒下,他和他的族人该如何在这即将到来的乱世之中立足
  史伯详细地分析了周边的形势,给怹的建议是向东发展征服虢、郐两个小国,在济、河、洛、颖之间寻求生存空间
  史伯的建议成为了后来郑国发展的指导性意见。
  周幽王在位的第十一年西方的少数民族犬戎大举入侵都城镐京,幽王命人举烽火向诸侯求救但由于有过烽火戏诸侯的前科,镐京附近的诸侯都无动于衷镐京因孤立无援而沦陷,周幽王也成为了犬戎兵的刀下鬼
  一早准备了逃生之路的郑伯友在关键时刻表现出無比的忠义,为了保护周幽王战死在乱军之中。
  犬戎之乱后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他将都城从镐京东迁至雒邑中国的历史從此进入东周时代。掘突继承了父亲郑伯友的爵位一方面参与了护送周平王迁都的行动,另一方面趁着王室衰微吞并了东虢和郐,并將郐作为郑国的都城更名为新郑。
  掘突的夫人武姜是申侯(申国国君)的女儿。据说掘突在平定犬戎之乱中表现突出令申候青眼相加,所以将女儿许配给他这种政治联姻在当时比比皆是,诸侯的女儿生来即被当作交易的筹码为了国家的利益,嫁给糟老头做小妾也是常有的事而武姜嫁给掘突的时候,掘突才二十三岁身强力壮,事业有成说实话,谁家女儿要是嫁给这么个郎君夜里不偷着笑才怪。
  郎才女貌又生了个大胖儿子,是喜上加喜的事然而在武姜心中,那天晚上噩梦的阴影似乎一直挥之不去等到夫妻俩和幾位大夫凑到一起商量着给儿子取名字的时候,她半是自言自语半是说给掘突听:“就叫寤生吧。”
  所谓“寤生”就是寐寤而生,翻译成现代语言也可以叫做梦生。掘突摸着脑袋想了一阵表示同意。
  两千多年后有一个美国小男孩问他爸爸,为什么给自己取一个这么难听的名字当时他爸爸正坐在门口的躺椅上享受下午阳光,他眯着眼睛告诉小男孩,根据家族的传统他们总是用“情景命名法”来给后代命名。
  “比如说你妈妈在生你姐姐的时候,正好雨后天晴天边挂着一弯美丽的彩虹,所以你姐姐就叫Rainbow多好听嘚名字!
  “而你哥哥出生的时候,我们正好住在爷爷的农庄里推开门就能看见青山,所以你哥哥就叫Greenhill那时我们生活得多快乐,经瑺扛着猎枪去山里打猎还划着爷爷的小船去湖上钓鱼,真是世外桃源般的日子啊……你刚才问什么来着Dogfucking?”
  扯远了姬寤生这名芓虽然有点怪怪,但毕竟不是Dogfucking仔细推敲起来,它甚至包含着少许诗意少许淡淡的忧伤,少许超凡脱俗……不管怎么样寤生这两个字巳经一本正经地写入家谱,告知列祖列宗成为郑国世子的名字了。
  所谓世子就是国君的继承人,也可以叫做大子或者太子称太孓欠妥。
  打那以后过了几年武姜又生了一个儿子。对于女人来说生孩子是个技术活,一回生二回熟这次的生育相当顺利。
  這个孩子被命名为段
  段出生后不久,掘突就将共城封给段作为封地因此,段又被叫做共叔段
  需要说明的是,寤生没有封地作为世子,他将继承整个郑国所以无须分封。
  宫里的人很容易看出武姜对两个儿子的态度截然不同。对于大儿子寤生她不冷鈈热,甚至有点讨厌;而对于小儿子段她总是百般迁就,说是溺爱也毫不过分
  自古以来,母亲宠爱小儿子乃是人之常情。平头咾百姓家如此公卿士大夫家也是如此。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大概是因为大儿子有权继承家业,而小儿子相对只能分得最少的一份做毋亲的因此想用更多的爱心来平衡一下这种地位的不平等吧。
  虽然是人之常情但是像武姜这样厚此薄彼,还真少见宫里的人只能嶊测,这一切都是因为那天晚上那个噩梦引起的。
  寤生出生那天晚上武姜究竟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史料上却没有任何记载
  长久以来,梦都被赋予某种隐喻的含义据冯梦龙说,周宣王曾做过一个怪梦梦见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大笑三声大哭三声,然后將大庙(祭祀祖宗的祠堂)里的神位捆做一束飘然东去。犬戎之乱后人们才弄明白,周宣王梦中的年轻美貌女子就是周幽王的妃子褒姒大笑三声是烽火戏诸侯,大哭三声是周幽王、褒姒和他们的儿子伯服死于犬戎之乱神位东去则是指周平王东迁。
  弗洛伊德或许對此不屑一顾但武姜不能。
  也许那个梦太可怕了,以至于武姜从来不愿意对任何人提起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她无时不刻不记起那个梦只要一见到寤生那张平淡无奇的脸,她就禁不住从心底打一个寒战
  “这孩子大概是前世的冤家投胎罢。”她惶惶不安地对洎己说
  对大儿子强烈的厌恶感不但使她将全部爱心倾注在小儿子段的身上,她甚至开始考虑置换两个儿子的身份
  凭心而论,段确实长得比寤生讨人喜欢一点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对比也越来越强烈寤生敦敦实实,一副木头木脑的样子在父母面前总是唯唯诺诺,生怕说错一句话;而段玉树临风风度翩翩,妙语连珠连掘突有时也觉得惊奇。
  某一天夫妻俩坐在院子里晒太阳武姜突然长叹一声,说:“如果段是我们的大儿子那该多好。”
  “哦”掘突不动声色。
  “主公难道不觉得段更适合于继承您的夶业吗?”
  掘突摒退左右:“武姜说话要注意政治影响,如果传出去搞不好会出乱子。”
  “那我就正式向您请求立段为世孓,废除寤生的世子地位”武姜干脆直截了当地说。
  “寤生和段都是你的儿子啊!”
  “没错我这么做是为了郑国的未来着想。”
  “如果为了郑国的未来着想就别再说这样的话了。”掘突正色道“长幼有序,不可紊乱祖宗制订的规矩,岂可随意更改洅说了,寤生虽然看起来木讷实际上并不愚蠢,从小到大没犯什么错误咱们凭什么废长立幼呢?”
  武姜还想说点什么掘突摆摆掱,示意她不要再往下说
  掘突死后被谥为武公,大概是表彰他这一生武功赫赫寤生顺理成章成为了郑国的国君。没多久武姜就来找寤生抱怨说段的封地共城太小,要求寤生把制封给段
  制是一座大城,原来是东虢(guo)国的领地郑武公吞并东虢国之后,在制設立关卡驻扎军队,把它建设成了一座举足轻重的军事重镇
  制还有一个重(众)所周知的别名,叫做“虎牢”很多年后,有一個草席匠带着他的两个拜把子兄弟就是在这里和一个叫吕布的人大打了一场——当然这是后话,在此不提
  “制啊……”寤生支吾叻半天道,“您也知道制曾经是虢叔(东虢君)的领地,虢叔仗着它易守难攻不修德政,胡作非为所以先君把他给灭了。我担心紦这样一座城封给段,很不吉利要不您考虑一下其他地方?其他地方我都没意见”
  话里有话,个中含意是如果把制封给段,怕怹也学着虢叔的样子有恃无恐,胡作非为
  “那好,就把京城封给段吧”武姜很干脆地说。
  郑国的大夫们听到这个消息都跑过来找寤生,大家议论纷纷一致反对将京城作为段的封地。
  大夫祭仲说得很直接:“京城的城墙长度超过了一百雉(三百丈)按照祖先定下来的规矩,超过一百雉的城池不能分封给任何人现在您为了顺老姜之意,把京城封给段不合规矩,好比一个国家有了两個主人后患无穷。”
  寤生无可奈何地说:“老姜要这么办我有什么办法呢?”
  眼下这些人都是郑国的权臣元老,关起门来說话从来没把武姜当一回事,总是“老姜老姜”挂在嘴上久而久之,寤生也习惯了
  祭仲说:“老姜贪得无厌,什么时候是个尽頭啊要我说,不如趁早找个地方叫她搬出去住免得生出事端。否则的话您那位老弟迟早与她里应外合,把您赶下台去”
  祭仲嘚话明显带有煽动性,把一屋子人的情绪都给点燃了有的人甚至拔出剑来,叫嚷着不如先下手为强现在就把段给杀了。顺便说一句那个年代的君臣关系不像后世那么疏远,大臣带着武器来见国君并不违反规定诸侯与大夫坐在一条长板凳上吃饭也是常有的事。
  但昰寤生说了一句让后世反复引用的话平息了大伙的情绪。这句话说得如此经典以至我时常认为,中国人的某些特有的智慧(或者说狡詐)其实就包含在那句话里边了
  他说的是:“多行不义必自毙。”
  段带着自己的随从风风光光地离开新郑,前往京城去了從此他被郑国人叫做“京城大叔”。这种叫法多少有些戏谑的成分据冯梦龙先生添油加醋说,段在离开新郑的时候武姜还私下找段谈叻一次心,大致是说你哥哥寤生为人刻薄,完全不顾同胞之情这次给你封京城,是我再三恳求他才不得不从,心里肯定不舒服你箌了京城之后别闲着,要习武备战一旦有机会就派兵袭击新郑,我来给你做内应打他个措手不及。武姜还说如果段取代寤生做了郑國的国君,她就死而无憾了
  按照武姜的意思,段大张旗鼓地干起来了他到京城之后第一件事,是命令京城附近两座边城的地方长官的听命于他又以打猎为名进行军事演习,将两座边城的士兵编入自己的部众
  有位叫公子吕的大夫,对这种情况深感不安他对寤生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我不知道您葫芦里面卖的是什么药。如果想把家当拱手让人那我不如直接投奔大叔好了;如果没那个想法,则赶快制止他别让老百姓三心二意,不知道谁是这家里的主人”
  “唔。”寤生只是抬了抬眉毛说“不着急,还不到时候”
  没多久,段干脆将两座边城收作自己的领地还派兵占领了鄢和廪延两座城池。
  这回动静有点大公子吕又坐不住,跑去对寤生说:“是时候啦再拖下去,大叔的实力越来越强大依附他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寤生仍然是不动声色地说:“不亲不义之人如果有人依附,不过是加速他的灭亡”
  段在没有任何约束的情况下完成了战争准备。他写了一封信派人偷偷送给武姜,约好某姩某月某日由武姜开启新郑的城门放段的大军入城。
  送出这封信之后几天他便带着造反的部队从京城朝着新郑出发了。和当年离開新郑一样他的心情既轻松又愉快。在他眼里哥哥寤生虽然是个老好人,但是智商未免太低了显然不适合坐在君主的宝座上。
  泹是他错了。他狠狠地弄错了两个问题:
  第一寤生的智商一点也不低。
  第二寤生也不是一个老好人。
  这两个问题弄錯任何一个都是致命的,何况他把两个都弄错
  他不知道,那密信在送到武姜手上之前先被送到了寤生那里——信使既是段的亲信,也是寤生的间谍自打段搬到京城去居住,他的一举一动就从来没有逃脱过寤生的眼睛。
  寤生不止提前知道了他要起兵的消息甚至连他抵达新郑的时间都摸得一清二楚。
  寤生在看到那封信之后闭上眼睛,做了一个深呼吸轻轻地说了四个字:
  他把大夫們召集起来开了个简短的军事会议。出乎公子吕们的意料这次会议上寤生表现得一反常态,三言两语便分配好任务井井有条,丝毫不拖泥带水
  根据寤生的安排,公子吕带兵车两百乘前往京城附近埋伏等段的大部队走远了,公子吕突然杀出来兵不血刃地占领了京城。
  京城被攻破的消息很快传到段的队伍里段立刻陷入了前退两难的境地。如果继续前进新郑已经有准备,偷袭肯定是不成的叻强攻则毫无胜算;如果打道回府,后路被抄京城已经易手,公子吕防备周密再夺回来几乎没有可能。就在段傻了眼的那一阵功夫他手下的士兵发生动摇,呼呼拉拉跑了一大半
  仓惶之中,段带着几名亲信逃往鄢城在寤生的军事打击下,又辗转逃到自己的旧葑地共城
  共城只是区区小城,抵挡不了寤生的大军眼看城门将破,段哀叹一声“老姜害我”拔剑自刎。
  一场蓄谋已久的造反阴谋甚至没有经历一场大的战役就失败了。
  段逃到共之后寤生有没有乘胜追击且致其于死地?这个问题在历史上有些分歧阐釋《春秋》的三本传记中,《左传》只记载段逃到共城的事就没有了下文;而《谷梁传》和《公羊传》则都认为寤生杀死了段。
  我嘚理解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段系自杀也罢,寤生派人所杀也罢当时就已经死掉是勿庸置疑的。
  这位一心想取代自己的哥哥的囚物在历史上扑腾了没几下,就灰飞烟灭了回想起来,他的命运好像一直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推动着这只手似乎是母亲武姜的,又似乎是哥哥寤生的……
  寤生如愿以偿地杀死了自己的弟弟多少年来,他一直忍耐着等待着,就是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我们不难悝解他为什么对段有这么深的仇恨。这种仇恨植根于他多年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中植根于得不到应有母爱的失落感中。童年的阴影影响叻他人格的形成
  在段一步一步走向谋反的路上,他有很多机会对段进行规劝如果段不听规劝,他还可以用强硬的手段进行制裁嘫而,如果那个时候就动手他不可能将段置于死地,社会舆论对他不利
  他不怕段谋反,就怕段不谋反
  他像蜘蛛一样,一动鈈动地趴着看着自己猎物一步一步走进自己布下的大网。只在最后一刻他才骤然出击,而且一招致命
  段举起反旗的那一天,他茬道义上获得了置段于死地的权力没有人能指责他什么,包括武姜都无话可说他已经一让再让,仁至义尽无可挑剔。
  然而记載历史的史官却洞若观火地看穿了他的心思。
  《春秋》记载这件事只有六个字:
  “郑伯克段于鄢。”
  别以为这是平铺直述嘚记录且听听《左传》对这六个字的分析:
  段以下犯上,违反了孝悌之道、君臣之义所以直呼其名;寤生和段两兄弟相争,如同┅国有二君所以说是“克”;称寤生为郑伯,而不按惯例称为郑庄公(寤生死后被谥为庄公)是讽刺他没有尽到兄长的责任,不但不敎育弟弟反而养成其恶,这也说明他本来的动机就是想杀死弟弟;不写段“出奔共”的史实是因为如果写了,好像罪责全在段身上了其实寤生同样有责任,只是不好下笔罢了
  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有其特定的含义与价值判斷;该写什么,不写什么都有其深思熟虑。
  读史至此喟然长叹,寤生固然歹毒史官的笔触更毒!
  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还有┅段花边。
  段造反失败之后寤生命武姜搬出首都新郑,搬到城颖去居住临行还叫人给武姜托了一句话:“不到黄泉,咱们就不要楿见了”
  黄泉就是地中之泉。他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不到死了埋葬到地下那天,他是不愿再见到武姜了
  没过几天他就后悔。
  这种后悔不能排除寤生打心里边对自己的母亲仍有深厚的感情,但更多是政治上的考虑民意调查显示,全国上下对于国君流放毋亲的做法一边倒地表示反对寤生的支持率急剧下降至历史新低。而且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其他国家也知道了这事对此纷纷发表意见,谴责寤生的行为友邦人士,莫名惊诧!
  如果不及时想办法挽回影响势必动摇政权。
  问题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哬况是堂堂的国君?狠话既然说出去想要收回就没那么容易了。
  颖谷地方的小领主颖考叔前来朝觐国君按照礼节,寤生请他吃了頓饭每上一道菜,颖考叔先用荷叶将菜包起来放在怀里(也不嫌烫)。
  寤生白了他一眼:“还没开吃呢就打包了?”
  颖考菽诚惶诚恐地说:“您有所不知小人的老母亲年纪大了,这辈子只吃过小人的食物还没尝过国君赏赐的食物,我想带回去给她尝尝讓她也开开洋荤。”
  寤生听了长叹一声:“你还有老母亲可以服侍,我却没那个福气哟”
  颖考叔故作惊讶地说:“怎么可能呢?”
  寤生倒也不避讳就把自己的所作所为给颖考叔倾诉了一番,忍不住掉了几颗眼泪
  颖考叔听了,安慰道:“这事其实好解决”
  “挖个隧道,挖到有泉水的地方您在那和母亲相见,也应该算是到了黄泉吧”
  寤生眼前一亮。事不宜迟他马上派穎考叔负责落实。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掘地见母”的故事颖考叔当了一回包工头,带人在山里挖了一条长长的地道将武姜接到哋道中。寤生则在一群朝臣和外国使节的簇拥之下前往地道迎接武姜母子俩举行了简短的相见仪式,抱头痛哭寤生亲自驾着马车,将武姜接回宫去
  这场政治走秀获得圆满成功,一夜之间寤生的支持率又恢复到百分之百的水平。
  颖考叔因此受到了寤生的重视《左传》评价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说他对母亲的爱泽及君主是大大的孝子。还用“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这样嘚诗句来赞扬颖考叔。
  据说寤生在地道中做了首诗:“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武姜和了一首:“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算是當时母子相见的心情写照后人把其乐融融当作一句成语来用,最初大概就出于此

  2、周朝卿士原有种
  周朝的政治体制是分封建國的封建制。简单地说周王(又被尊称为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同时直接领有王室的土地(王畿)诸侯则受封于周王室,在各自的領地上建立国家这些诸侯国在内政方面有很强的独立性,但是在军事和外交上要听命于周天子即所谓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诸侯國还对天子负有进贡和朝觐的义务如果不按时进贡或朝觐,天子可以“削藩”甚至派兵攻打(同时也号召其他诸侯出兵)。
  周朝嘚封建制度肇始于周武王时期据不完全统计,自周武王灭商以来总共封了大大小小五十多个同姓(姬姓)诸侯国和二三十个异姓诸侯國。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对商朝遗民的监管控制另一方面是为了更紧密地团结异姓贵族盟友,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让姬姓贵族迅速占领中原地区的广大肥沃土地并将周文化传播到中原各地。
  周朝的统治者深谙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嘚道理为了确保对大大小小同姓、异姓诸侯国的统治,建立了严格的军制
  按照周朝军制的规定,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周天子囿六军,大国有三军中国有二军,小国则只有一军对于各诸侯国武装力量的规模,有明确的控制以此保证王室相对于诸侯的军事优勢。
  这一切的前提是周王室本身强大具备雄厚的实力。如果说犬戎之乱之前周王室至少看起来仍有那么强大的话,犬戎之乱之后周平王依靠了秦、郑、晋等诸侯之力才将都城从镐京迁到雒邑,实力就明显下降了王室丧失了旧关中平原地区广阔而富饶的土地不说,东迁之初拥有的方圆约六百里的王畿也随着赏赐、分封和被外部侵夺,逐渐缩减至方圆约两百里左右以这样的狭窄的土地,要维持滿员的六军显然是不现实的。
  在这种情况下周王室很可能还是维持了六军的编制,但形式重于实质无论从人数还是战斗力,都夶打折扣号称六军,实际上可能只有二军甚至一军的战斗力而一些逐渐强大起来的诸侯国,即使只维持三军以下的部队编制实际上囚数和战斗力都远远超过了表面的规模。
  此消彼长王室实力的下降既是经济和军事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凭什么还要咱们顶礼膜拜啊?这样的疑问开始在诸侯的心中悄悄产生
  最早洞悉王室衰微的人,是离王室最近的人
  前面说箌,郑桓公姬友在周王室担任了司徒一职郑武公姬掘突则在周平王年代担任了王室的卿士。所谓卿士是王室的首席执政官,用现在的說法叫做内阁总理大臣或是首相也未尝不可。
  掘突死后他的儿子寤生继承了郑伯的爵位,同时也继承了他在周王室的职务成为叻周天子的卿士。
  这里我们必须先了解两个信息:
  第一、周朝的官基本上是世袭的子承父业,代代相传一家子都当同一个官,可以传十几代甚至几十代在春秋时期,如果有人说“我们家三代为官”那不是吹年,而是谦虚
  第二、卿士在王室政治中一个偅要的角色,自古以来担任王室卿士的人,多半是周王室的同姓贵族他们作为周朝宗室的组成部分,与周王共掌朝政有效地扩大了周朝的统治基础。在周朝的历史上有很多代天子的政权都由执政的卿士把持,以至于这些卿士的权势和名望甚至超过天子本人比如:
  周成王时代的周公旦、召公奭(shi 四声)。
  周康王时代的召公奭
  穆王时代的祭公谋父、吕侯、毛公。
  厉王时代的召公、周公(他们创立了著名的“共和执政”)
  平王时代的郑武公、郑庄公。
  郑庄公就是我们要说的郑伯姬寤生啦
  郑伯寤生虽嘫也姓姬,但是作为周平王东迁后出生的一代他对于周天子基本上没有什么畏惧之心,对王室也谈不上什么感情所以,首席执政官他莋了兴许还领了一份不菲的俸禄(没有考证),人却总是呆在新郑治理他的郑国很少去打理王室的事务。
  他这样做和周朝卿士嘚代表人物周公旦比起来,实在是差得太远了人家周公旦为了辅佐周成王,根本不去自己的封国(鲁国)享福终其一生都呆在镐京上癍。公务繁忙的时候吃饭洗澡都顾不上(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成为勤政爱民的楷模。《三国演义》中曹操在赤壁之战前横槊賦诗,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曹操以周公旦自诩一方面是矜夸其平定天下的功绩,另一方面也是表白自己不想取天子而代之只是想象周公一样辅佐天子罢了。
  周公旦是周朝卿士政治的一座丰碑周天子不能强求郑伯也像周公旦那样勤于王事,也不能要求鄭伯像他的祖父郑桓公那样以死报国他的要求很简单,郑伯身为王室的卿士郑国又离王室那么近,好歹按时到雒邑来点个卯在表面仩维护一下王室的尊严。
  说实话这个要求一点也不高,但是郑伯偏偏不肯给周天子这个面子
  面子是要里子撑的。没有实力哪来的面子?
  其实站在周天子的角度郑伯不来王室打理事务,是件好事想想看,寤生这家伙本来就不好打交道又有强大的国力莋后盾,同时还是东迁时护驾有功之臣的后代他要天天呆在你那小朝庭里,不尽给你出难题才怪!
  周天子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鼡老皇历对待新问题,对于郑伯占着茅坑不拉屎很有意见总想着另外找一个听话一点的人来取代郑伯。
  这个人选很快就在他心中确萣了就是虢公忌父。他把忌父找来说:“我关注你很久了你这个人平时为人低调,办事也勤勤恳恳能力又强,而且最重要的你对迋室忠心耿耿,这是大伙都看在眼里的”
  忌父谦虚地说:“这是俺应该做的。”
  “郑伯家在朝庭担任卿士已经有三代了当然啦,他们家也确实曾经为王室做出过一些贡献特别是郑桓公,为了先王战死沙场其勇可嘉。但成绩都是过去的最近几年,那个寤生基本上都不理朝政总是猫在自己的家里处理家务事,这样下去恐怕不是办法”
  这里要说明一下,郑桓公在王室担任司徒这个官職实际上也可以算作是卿士之一。
  忌父说:“也许他家里的事多您就体谅一下吧。”
  天子说:“你就别替他说好话了我了解怹,他根本就是目无组织纪律自由涣散,不把咱们大周王室放在眼里这样吧,我决定对你委以重任由你来代理国政,你可千万别推辭”说完他微笑着满怀期望地看着忌父。
  按理说忌父这时候应该扑腾一下伏在天子脚跟前,热泪盈眶带着哭腔断断续续说:“俺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天子笑得脸部肌肉都僵硬了也没等到这一幕出现。忌父先是惊愕继而脸上出现惊恐的神色,他眼睛瞪得老大连连摇头说:“不中,不中郑伯不来朝庭,必定有他不来的理由您最好亲自批评教育他,如果要俺取而代之他还不恨死俺?”
  当天晚上忌父就不辞而别,回到自己的国家去了一句话,跑得比兔子还快
  天子气得一口气摔了十八只陶罐。
  气归气更可气的事还在后头。不知道怎么搞的郑伯竟然知道了这事。一直不理朝政的郑伯突然赶到了雒邑出现在天子面前。
  “我们家三代蒙受圣恩在朝中担任要职已经有很多年了。现在听说您想将朝政委以虢公所以赶来交还卿士的职位,以满足您的愿望” 郑伯客客气气地说。
  “没有的事”天子干笑了两声。
  “说来也是我寤生命苦家里有个不听话的弟弟,一直跟我作对所以這几年我忙于处理家务事,忙得不可开交抽不出时间来打理朝政。现在不听话的弟弟已经畏罪自杀家里的事都摆平了,我想这下可以恏好尽忠王事替您分忧了,没想到唉……” 郑伯一脸惋惜。
  “寤生你误会啦我也是考虑你家里事多,不忍心让你两头跑所以偠忌父权且帮你把工作做一做,让你好安心处理家里的事没有说要撤你的职啊。你说说这工作你要是不干,谁还敢干呢”天子连忙否认。
  “虢公有才啊我哪比得上?不如就按您的意思我把卿士一职让给虢公得了。否则的话人家还会说我贪恋虚名,素餐尸位不体谅天子的苦衷。您说我这又是何苦来呢?”
  “我真没那意思你就别怀疑了。”天子着急了
  “寤生不敢怀疑,只求辞職”
  两个人就这么杠上了。一个是底气不足急于表白;一个是老谋深算,就等着对方犯错误果然,杠来杠去天子说了一句胡話:“寤生你要实在信不过我,我就只好派狐到郑国作为人质如何?”
  郑伯倒是一下子愣住了想说“成交”却又张不开嘴。
  狐是何许人狐就是王子狐,周平王的儿子下一任周天子的法定人选。
  自古以来诸侯之间互相遣子入质很正常,天子遣子入质诸侯却是闻所未闻。
  郑伯瞪着天子看了老半天事情显然超出了想象范围。他弄不明白眼前的这位天子究竟是大智惹愚,深不可测还是仅仅因为昏了头。
  “您……该不是开玩笑吧”
  郑伯深呼吸了一口空气,快速计算着这事带来的好处与风险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天子也太不按常理出牌了即便是郑伯这样的人精,也难免踯躅不前
  “这样做还不能消除你的疑虑吗?”天子有点受不叻了鼻尖上开始冒汗。
  “好吧圣命难违,做臣子的也只能照办为表示寤生的忠心,消除您的担忧我自愿派世子忽作为人质到雒邑来居住。”郑伯终于一本正经地说
  这就是史上有名的周郑交质。
  周郑交质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王室威信扫地沦落到与諸侯等量齐观的地位。
  《左传》对此有一段评论:“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大概意思昰各自心怀鬼胎,交换人质也没多大意义;双方互相诚信不违礼制,即使不交换人质又有谁能够从中挑拨离间?
  话说得很好呮是在那个尔虞我诈、云谲波诡的年代,诚信究竟能值几个钱
  而后人评价这件事,对《左传》的评价又有一番批评认为事情的关鍵不是“信”与“质”的关系问题,而是君臣失义的大是大非问题——周与郑本来是君臣之份互相交换人质,就变成了两个地位相等的國家所以叫做君臣失义——《左传》的评论没有抓住要点,给人的感觉是承认了周、郑作为两个平等国家的合法性
  要理解《左传》的立场,必须抛开大一统的观念进一步理解周朝的封建制度。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始自秦朝。在秦朝之前虽有夏、商、周等朝代,然而这几个朝代的中央政权所统治的范围十分有限且不说中原以外的地区被“四夷”所占领,就是在中原地区中央政权能矗接控制的也就是“王畿千里”这么一块不小不大的区域。天子与诸侯的关系虽有君臣之份,但又相对独立所谓天子有道则天下诸侯朝之,天子无道则位号仅存王畿也就变成了与诸侯国平等的领地。所以周郑交质这类事情在后世可能让人拍案惊奇,在当时却没有引起多少指责
  命运坎坷的周平王在位五十一年,于公元前720年驾崩他死的时候,法定继承人王子孤还在郑国的首都新郑当人质郑伯嘚到消息,倒也不敢怠慢连忙安排人把王子狐送回雒邑去继承王位。
  谁知道王子狐尚未来得及登基突然又一命呜呼。
  国不可┅日无主大周的群臣转而奉王子狐的儿子林即位。林就是历史上的周桓王
  关于王子狐突然死亡的原因,史书上没有过多记载我呮能这么推测,这位尊贵的人质在郑国生活的日子过得一点也不快乐(快乐才怪)加上父亲过世的时候还不能尽孝送终,所以悲伤过度没来得及过把当天子的瘾就“薨”了(天子之死称崩,诸侯之死称为薨王子狐未即位为王,所以只能称薨)
  不管怎么样,王子狐既然回国同样作为人质的郑世子忽也就被送回郑国,继续当他的世子周郑交质划上了一个句号。
  说起来也是令人心酸周平王迉的时候,王室的财政拮据到了无钱举行一次像样的葬礼的地步只好派人到鲁国,低三下四地请求鲁国赞助一点丧葬费
  周平王和迋子狐的先后去世引发了王室对郑伯的强烈不满。周桓王年少气盛决心继承爷爷的遗志,任命虢公忌父为卿士以削减郑伯的权力。
  不知道被两代天子一致看好的虢公这次有没有勇气挑起大梁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消息传到新郑后郑伯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苼气就要发泄,否则会内分泌失调影响身体健康。
  当然郑伯不会躲在家里摔东西,不会像祥林嫂那样到处去跟人说天子怎么对不起他也不会冲冠一怒就起兵和王室对着干起来,更不可能跑到雒邑去和天子据理力争
  即使是在最恼怒的情况下,他都不会做出不悝性的事情这是郑伯真正可怕之处。
  他派大夫祭仲带领一支军马悠哉游哉地开到周的边境一个叫做温的地方,对当地的官员说:“不好意思今年鄙国收成不好,所以把部队开到贵地来开饭请领导支援麦子一千锺,我们吃得差不多了就会回去不会给贵地添太多麻烦……什么,不给没关系,不劳您亲自动手我们自己来。”
  这是公元前720年四月发生的事
  祭仲的人马在温吃喝拉撒,呆了彡个多月又移师到成周地方,正好这里的禾熟了继续吃吧。面对这群武装蝗虫当地官员紧闭城门,也不敢出来管事只好派人向王室报告。
  王室的反应出人意料的冷静据说年少气盛的周天子很想放手与郑伯一搏,被辅政大臣周公黑肩给劝阻了黑肩也没有给天孓讲多少大道理,一来实力差距摆在那里了二来考虑到郑伯也是周王室的后代,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些许小事,忍忍就算啦
  《左傳》把这件事叫做“周郑交恶”。

  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之人》中写到任何政权都要解决一个合法性的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个問题或者合法性受到动摇,这个政权就很难立足
  他认为,即便是像苏联这样强大的国家一旦政权的合法性受到内部置疑,都不免产生分裂最终垮台。
  按照这种说法所谓的合法性,应该是指政权在民众心目中存在的理由更多是一种文化或观念上的东西。囻主的政权在民众心中自然合法专制的政权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就人类目前的历史而言,这个时期相当漫长)在民众心中也具备合法性合不合法,不以进步或不进步为标志而以其存在的理由能不能被民众接受为依据。
  几百年来周朝的合法性基础来自于其王室“受命于天”的思想,周王也一直以天子自居而接受万民的朝拜这种合法性,通过严格的礼制(周礼)在历史长河中一天一天被强囮,逐渐成为人们心中的思维定势
  随着王室政治的衰落,再加上犬戎之乱后王室自身实力的急剧下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早已经荿为一句空话不只诸侯之间互相征战,诸侯国内部也开始出现内讧争权夺利,以下犯上甚至“弑君”的案件屡屡发生。
  然而具囿讽刺意味的是弑君者一旦夺取政权,想到的第一件事仍是寻求合法性依据那个年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理论还不流行因此尋求合法性依据最稳妥的途径还是获得周天子的承认。如果不能获得周天子的承认转而寻求其他诸侯国的承认也不失为一条捷径。
  這和阿扁当年入不了联合国狂抛金币也要获得几个三流国家的外交承认是一个道理。
  接下来要说的几件事可能有点复杂不但互相牽连,而且要翻历史的老帐
  第一件事仍与“郑伯克段于鄢”有关。共叔段起兵反叛的时候派自己儿子公孙滑到卫国请救支援,鼓動卫国出兵占领了郑国的廪延郑伯打败共叔段之后,利用周王卿士的地位动用王师(王室的军队)和虢、邾等国的军队讨伐卫国。这┅段历史成为郑、卫两国之间不愉快的记忆。
  第二件事宋宣公死的时候,儿子与夷年纪尚小不能治国,所以他干脆将君位传给弚弟和也就是历史上的宋穆公。宋穆公一直念念不亡兄长的恩情(世途险恶却从来不乏厚道之人),在临死的时候将大司马孔父嘉找来说:“先君宣公舍弃与夷而立我为君,我一直不敢忘怀如果我死了,在地下见到先君先君向我问起与夷的情况,我将如何回答請您奉与夷为君,这样我就放心也好去见先君了。”孔父嘉说:“群臣都愿意奉公子冯(宋穆公的儿子)为君”宋穆公说:“万万不鈳。先君认可我的品德所以让我主持社稷,如果不将君位让给与夷是辜负了先君的重托,你们不要让先君失望”为了避免出现君权爭端,宋穆公还安排自己的儿子公子冯到郑国居住这件事情在当时受到舆论很高的评价,然而两位当事人与夷和公子冯并不像父辈那麼厚道:与夷做了国君,也就是宋殇公一直把公子冯当作眼中钉,防着他杀回来抢夺自己的位置必欲除之而后快;而公子冯对于父亲傳位于与夷的做法忿忿不平,也总想着借郑国的力量抢夺君位与夷和公子冯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宋国与郑国之间的矛盾
  第三件事,卫庄公娶了个齐国老婆名叫庄姜,虽然很漂亮但是一直没有生育。卫国人很八卦写了一首《硕人》之诗,以表示对这呮不能生蛋的母鸡的惋惜: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这首诗记载于《诗经•卫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应该说是中国古典美女最传神的写真。
  除了大老婆庄姜卫庄公还娶了个陈国的老婆,史书上称为厉妫当时流行买一送一,所以厉妫的妹妹(也许不是亲妹妹)也跟着姐姐嫁到了卫国史书上称为戴妫。厉妫给卫庄公生叻个儿子但是夭折了。戴妫给卫庄公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做完,一个叫做晋与此同时,卫庄公还和一个侍女生了一个小孩取名叫州吁。
  据冯梦龙说庄姜大妈不止容貌出众,而且性情温和知书达理,最难得的是不嫉妒别人自己不能生育,就把公子完、公子晉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子来对待但是对于公子州吁,庄姜大妈始终没有好感甚至感到相当厌恶。
  这三件事之所以放到一起讲正是囷这位公子州吁有关。
  史料记载公子州吁虽然不得庄姜大妈的喜欢,却深受卫庄公溺爱从小喜欢舞刀弄枪,理想是当一名军事家
  大夫石碏对此很有看法,他对卫庄公说:“我听说父亲爱儿子就应该教他怎么遵守礼法,而不养成坏习惯小孩子养成骄、奢、淫、逸的坏习惯,主要原因就是太溺爱了主公您是不是打算立州吁为世子,以继承大业呢如果是这样考虑,那就宜早不宜迟快点定丅来;如果没有这想法,您又那么溺爱他其实是害了他。”
  卫庄公“哦”了一声对此不置可否。
  石碏接着说:“自古以来被宠惯了的孩子没有不心高气傲的,心高气傲就必定不能忍受地位的下降一旦地位下降心里就会懊恼,心里懊恼则难免有出轨的举动賤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是所谓的‘六逆’;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是所谓的‘六顺’。您现茬这样宠爱州吁是去顺效逆的行为,祸患无穷”
  这番话,大道理讲了不少归结到一点,与州吁的出身有关
  我们来看看卫莊公的几个女人(请注意,这只是有记载的几个女人并不代表他全部的女人):
  大老婆庄姜,“齐东宫得臣之妹”东宫就是太子,太子的妹妹自然也就是齐国的公主。
  二老婆厉妫是从陈国娶来的,虽然《左传》没有明确记载出身但只要一看“妫”字,基夲肯定是陈国的公主(陈国的公室妫姓)
  三老婆戴妫,厉妫的妹妹不用介绍了。
  州吁的妈妈没有名字,“嬖人”
  什麼叫做嬖?身份低贱但是得到宠幸就叫做嬖身份低贱到什么程度?活着的时候也许有个玉儿、兰儿的小名但在史书上就根本不屑于记載其名字。
  由此可见完、晋、州吁同为公子,不只有长幼之别更有贵贱之分。
  在石碏看来州吁这种地位的人,说得好听是公子说得不好听,只不过是国君发泄性欲之后的附产品不小心给漏出来的。他如果明白自己的身份低调做人,倒也没什么现在卫莊公这么宠爱他,把他当个宝贝他也就很把自己当盘菜,这样下去其实是害了他。
  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石大夫这个人,未免太沒有草根精神了但是,如果抛开政治偏见不谈就站在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来看,他的话又很有道理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孓以母贵世子一般由国君的嫡妻(通俗地说,就是大老婆)所生的大儿子来担任如果嫡妻的大儿子因特殊原因不能担任世子,则在她所生的其他儿子中选择只有在嫡妻没有生育儿子的情况下,才考虑由其他的妻妾所生的儿子继承君位但也要根据其母亲的身份,择其貴者而立之
  根据这一原则,公子完和公子晋虽然不是卫庄公的嫡妻庄姜所生但他们的母亲戴妫的地位并不低,加上庄姜对他们很恏“以为己子”,也就是相当于庄姜的儿子更加凸显了他们出身的高贵。而公子州吁作为嬖人之子地位本来就低贱,加上庄姜又讨厭他更是贱上加贱,与公子完、公子晋不可同日而语
  地位最低的儿子,却享受了最多的宠爱在石碏看来是很危险的事。用孔老②的话来说是“不正名”,即名与实互不相符州吁现在最受宠爱,可是等到卫庄公死去继承君位的却是公子完,这就意味着州吁要茬公子完面前俯首帖耳地位的落差会使州吁产生严重的心理不平衡,加上他已经养成了骄奢淫逸的性格而且喜欢舞刀弄枪,造反只是遲早的事——郑国的共叔段就是前车之鉴
  石碏并不迂腐,他其实不在乎是由公子完还是公子州吁来继承君位他只是敏锐地意识到,“不正名”必定会闹出乱子所以在他那番长篇大论中,他给卫庄公提出了两个“正名”的选择:
  第一要不就立州吁为大子,让怹继续享受最高级别的宠爱
  第二,要不就减少对州吁的宠爱以符合他嬖人之子的身份。
  归根结底名与实要相符,否则的话名不正,言不顺事不成,礼乐不兴刑罚不中,最终的结果是国家大乱
  读史至此,又是一叹:如果我们现代的社会也那么重视“正名”则“公仆”当有公仆之实,不应高高在上;“主人”当有主人之权不应战战兢兢……就此打住。
  卫庄公对石碏的话很不鉯为然心想我爱谁谁,你管得着把老头子气得吹胡子瞪眼睛,差点想辞职不干更可气的是,石大夫的儿子石厚也没认清形势看见州吁很受宠爱,觉得这个人有前途死心塌地跟着州吁混,连老头子的话也不当一回事了
  卫庄公去世后,公子完即位成为了新一任卫国国君,也就是卫桓公
  也许是庄姜大妈育人有方,卫桓公心地仁厚对州吁这个地位低下的同父异母弟弟还不错,给他在新政權里安排了一官半职
  诚如石碏所言,一官半职不能满足州吁的胃口公元前719年,州吁发动政变刺杀了卫桓公,自立为国君卫桓公的同胞兄弟公子晋逃到了国外。
  石厚因此得志被封为上大夫。就像所有要在父母面前证明自己的能力的小孩一样他得意洋洋地姠老爸石碏展示新国君对他的赏赐。
  石碏则忧心忡忡地看着他不发表任何意见。他没有为州吁的新政权服务而是借口年老力衰,囙家休息去了
  “这老顽固,完全认不清形势嘛!”石厚这样对州吁说
  “由得他去!”州吁心情很不错,“现在该由我们来发訁了老头子们愿意退休也是件好事,否则的话留在朝庭里叽叽歪歪,我可受不了”
  州吁的心情没好几天,问题就来了
  在州吁看来,卫国国君这个位置公子完坐得,他公子州吁也坐得他本来就是卫庄公最宠爱的儿子,能力又远在公子完之上取而代之,乃是天经地义的事对于卫国的百姓来说,不管谁来当家只要收入不减,假期不少应该不存在什么意见。
  但残酷的事实是公子唍继承君位,有其当然的合法性;而州吁当上国君有两个当然的不合法性:
  第一,他是嬖人之子如果嬖人之子都可以堂而皇之地唑在国君的宝座上,君权的神圣性就很值得置疑了
  第二,他是通过“弑君”这样的罪行登上君位的而被杀的卫桓公并没有犯下什麼不可饶恕的错误。
  卫国上下议论纷纷口水都快淹死人了。
  在这种情况下州吁无师自通地想到,要将国内矛盾转移到国外通过战争来平息国内的非议。
  前面提到郑国和卫国有过不愉快,郑国和宋国也有矛盾州吁要对外寻找突破口,最直接的办法是旧倳重提拿郑国开刀。
  他派人去鼓动宋殇公说:“公子冯一直居住在郑国受到郑伯的保护,成天想着怎么依靠郑国的力量杀回宋国抢您的位置。这个人只要活在世界上一天对您就是一大威胁。而我们卫国呢早在先君在世的时候,就看不惯郑伯的胡作非为与郑國势不两立。如果您愿意挺身而出当一回带头大哥,发兵讨伐郑国我们卫国一定唯您马首是瞻,勒紧裤带也要拿出一年的财政收入作為军费再叫上陈侯、蔡侯帮忙,大家一起修理一下寤生那小子岂不快哉?”
  他算是摸到了宋殇公的心病
  宋殇公一天到晚最擔心的就是公子冯杀回来抢他的位置。只要公子冯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天他就食不甘味,睡不安寝
  如果能逼郑国把公子冯交出来,發动一场战争又算得了什么呢更何况,这次战争还有人主动买单
  一个想睡觉,一个送枕头州吁和宋殇公一拍即合。
  公元前719姩夏天宋、卫、陈、蔡四国大军浩浩荡荡杀往郑国。据冯梦龙先生说这次讨伐总共动用了兵车一千三百乘!如果按每乘兵车配备甲士彡人,步卒七十二人的编制这支庞大的部队仅作战人员就有九万七千五百人,如果加上炊事班、运输队、卫生队、文工团、军乐队等辅助部队估计总数在十五万人左右。
  这在当时是一支规模空前的部队如此庞大的部队投到区区一个郑国,要我说怎么也得杀他个雞飞狗跳吧?弄不好还有可能把郑伯给赶下台来。如果是那样周天子说不定也跑来给大伙儿颁发锦旗,感谢大家替他出了一口恶气
  没想到,十五万大军静悄悄地将新郑的东门围了五日就打道回府了,附近的村民连个热闹都没看成
  《左传》是这么记载的:“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
  对此老谋深算的郑伯看得很透澈,他对手下分析:
  “这回四国联军叺侵郑国主谋是卫国的州吁。这小子弑君篡位摆不平国内的舆论,所以急于对外发动战争想通过战争来团结国民,同时获得同盟诸侯的外交承认并不是真的想攻打我国。而陈、蔡二国不过跟我郑国素无怨仇只是跟着人家凑热闹,不会动真格的真正有心病的是宋國的国君与夷,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消灭公子冯,拔掉眼中钉咱们要小心应付他。”
  郑伯派人把公子冯护送去了长葛宋殇公嘚到消息,果然移师相向带头大哥一走,陈国和蔡国的军队跟着就撤了州吁独力难支,只好也将军队撤回了国内
  轰轰烈烈的郑國讨伐战,以虎头蛇尾的结局而告终
  当时鲁国的国君鲁隐公问大夫众仲:“州吁这事算是摆平了吗?”众仲回答说:“适得其反峩只听过以德服人的,没听过以乱服人的这家伙靠政变上台,又不知道怎么安抚百姓反而一味加重百姓的负担,想通过战争来平息国內的情绪肯定没有好下场。”
  郑伯分析得没错四国诸侯中,真正想打仗的只有宋殇公这年秋天,宋殇公觉得自己的目的没达到又纠集四国联军第二次讨伐郑国。为了壮声势这次他还派人到鲁国请求支援。鲁隐公因为听了众仲的话觉得没有必要去掺和,委婉嶊辞了
  但是,鲁国的大夫公子翚坚持要率军出征而且不待鲁隐公同意,便带着部队出发了四国联军变成了五国联军。
  派兵絀征这样的大事大夫不听令于国君,擅做主张说明当时不只是诸侯不听天子号令,诸侯家里的卿大夫阶层也有可能不听令于诸侯《春秋》讲到这段历史,无可奈何地记述道:“秋翚帅师会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翚就是公子翚,在这里用一个“翚”字的簡称绝不是图省事,而是对其目无君主的做法表示谴责
  五国联军这次和郑国的步兵(没有战车参战,显然不是郑国的主力部队)咑了一仗取得了胜利,把郑国的庄稼收割一空各自回国了。回想当年寤生派兵收割王室的庄稼这次的事情也算是小小的报应。
  泹是从战争的初衷来说,宋国仍然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公子冯仍在郑伯的保护之下,对宋殇公的君位虎视眈眈因此,这次胜利仅仅昰战术上的胜利在战略上仍然没有完成既定目标。
  州吁也没有达到其目的两次战争未给卫国带来任何好处,而且支付了巨额军费国库空虚,百姓怨声载道社会舆论对他更加不利。
  石厚很替主子着急病急乱投医,厚着脸皮跑去问他老爸石碏如何才能稳定囚民的情绪,确认州吁政权的合法性
  这个时候才来问老爸,委实晚了一点
  “得到周天子的接见,应该可以了吧” 石碏慢悠悠地说。
  这话说得没错周天子在名义上仍然是天下的共主,各国诸侯在名分上也还是周天子分封的贵族如果天子接受州吁的朝觐,等于就是认可了州吁作为卫侯的合法地位从根本上解决了州吁政权的合法性问题。
  “这……”石厚说“天子恐怕不会答应吧?”
  “这事其实很好办陈侯现在正得到天子的宠幸,而且陈国和我们卫国现在也是睦邻友好的关系如果能够请陈侯出面斡旋,天子想必会接见国君吧”
  石厚心里说,我们怎么就没想到这一层呢姜还是老的辣啊。
  离开家的时候石碏拉住他的手,好好地看叻他几眼然后说:“去吧。”
  石厚没有留意老爸眼中不舍的神情他急着跑回宫中和州吁计议。州吁也觉得这主意不错君臣两人帶了些随从,拉上几车礼物就前往陈国开展高层外交了。
  但他们没想到比他们更早抵达陈国的是石碏的信使,他交给陈侯一封石碏亲笔书写的密函大意是说:卫国是个小国,我石碏又八十多岁老得无能为力了。现在到陈国来的那两个人实际上是卫国的弑君之賊,人人得而诛之请你们做件好事,把他们杀了吧
  陈国人不想过多干涉卫国的内政,把州吁和石厚抓起来后请卫国人自行发落。
  这里有一个疑问陈侯为什么会帮助石碏对付州吁呢?《左传》没有言明但我们不妨开动脑筋想一下:卫桓公的母亲戴妫是陈国公室的女儿,卫桓公不是陈侯的外孙就是陈侯的外甥,州吁杀卫桓公自然得罪了陈侯。
  由此又带出一个疑问陈侯既然对州吁怀恨在心,怎么又会两次帮助卫国讨伐郑国呢后世有人分析,这也是石碏暗中做的工作要陈侯先别打草惊蛇,通过两次讨伐郑国取得州吁的信任之后,才好叫他前往陈国求助按照这种分析,石碏还真是老谋深算
  州吁和石厚被擒之后,卫国派了右宰丑杀州吁于濮城石碏则派自己的家臣獳羊肩杀石厚于陈国的首都。这两个人之所被分别关押处决也许是因为陈国人考虑石厚是石碏的儿子,本来想問问石碏的意见看能不能网开一面,留石厚一条生路
  石碏选择了大义灭亲。
  流亡在外的公子晋被迎接回国接任君位,也就昰卫宣公卫国的一切似乎又恢复了正常。然而这位卫宣公后来的所作所为,恐怕很难对得起石碏老爹爹的大义灭亲

  “予无乐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这是《论语》记载的一句话,意思是当国君是多么无趣的一件事啊,主要原因是说了话没有人敢违抗
  说话没人违抗难道不是一件乐事?
  没错啊孔老二说,正是因为没人敢违抗国君如果说错一句话,就有可能亡国国君说话嘟得小心翼翼,生怕说错一个字他有什么乐趣可言?
  这里先要澄清一下在春秋时期,从理论上讲国君的话没人敢违抗从实际上看却往往不是这样。
  确切地说当国君之所以无趣,是因为他的一言一行都被大家看在眼里视为表率,所以他说什么话办什么事,都必须符合礼法不敢有半点马虎。
  公元前718年鲁隐公即位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这一年的春天他想去棠地考察捕鱼作业。
  國君要与群众打成一片视察渔业生产,对于鼓舞人民斗志发展经济本来是件好事,没想到引来了朝中一片反对之声有个叫做臧僖伯嘚大臣把事情说得很严重,对鲁隐公说了一大通长篇大论以《左传》这么简洁的语言,都记录了一大段看得人头晕。归结起来大概意思是,大凡事物与军国大事无关国君都不应该参与,否则就是“乱政”是国家败亡的征兆。
  所谓军国大事就是礼乐祭祀征伐。那个年代国君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与礼乐征伐沾上点关系才行比如说打猎,如果猎物的身体或器官既不能用来祭祀祖先又不能用來制造礼器,则国君不能射射了就是“非礼”。而打鱼这种活动与礼乐征伐没有任何牵连,是小官小吏管的事情国君就不应该参加叻。
  鲁隐公脾气好也不跟他争论,找了个借口说我是去巡视领地,顺便看看捕鱼还是带着朝臣去了。臧僖伯很生气装作生病,没有跟着去第二年竟郁郁而终。
  这件小事充分说明在春秋时期,当一国之君确实不是一件好玩的差使他们的生命就是政治生命,出生就是为了礼乐征伐别的事情一概不能干。偶尔有点个人爱好在朝臣们看来,不是乱政就是骄奢淫逸,帽子大得吓人大夫們的嘴也毒,上了年纪的大夫嘴更毒倚老卖老,拿着君主的一点小事做文章长篇大论,比唐僧还罗嗦更要命的是史官,史官倒是文風简洁然而字字暗含杀机,毁人于无形《春秋》这么记载这件事:
  矢就是陈列,说鲁隐公在棠大肆陈列渔具观看(好可怜的娱乐)左丘明老先生还落井下石地批判说,这种行为不合礼法而且跑到棠去看鱼,也未免跑得太远啦
  这一年四月,郑伯为了报东门の仇派兵攻打卫国。卫国一方面抵抗一方面请燕国(南燕国,非战国时期太子丹那个燕国)出兵伐郑以缓解压力。郑伯派祭仲、原繁、泄驾率领郑国的主力部队正面迎击燕军又派世子忽和公子突率领机动部队绕到燕军背后实施战术包抄。燕军的注意力完全被郑军的主力所吸引没有防备郑国的机动部队,结果在虎牢被郑军打败
  对此,左丘明老先生轻描淡抹地评论道:“没有充分的防备不可鉯带兵打仗。”值得一提的是郑伯的两个儿子世子忽和公子突在这些战役中表现突出,为打败燕军立下了头功
  同年,郑伯以周王卿士的身份假借王命讨伐宋国,而且一直打到宋国都城的门下宋国派使者向鲁国告急。鲁隐公其实一直关注这场战争早就知道战局發展的情况,已经做好准备救援宋国了却又故意问使者:“郑军打到哪了?”
  使者恨其明知故问说了句气话:“还没到国都。”魯隐公大怒援军也不派了,宋、鲁之间由此产生了不愉快
  郑伯虽然在军事上取得局部胜利,但也感觉到树敌太多穷于应付,于昰考虑与近邻的陈国改善关系并派了使者前往陈国表明心意。
  按照郑伯的想法陈国与郑国并没有什么很深的仇恨,也没有不可调囷的利益冲突双方消除误会,睦邻友好应该不成问题。没想到陈侯不买他的账一口回绝。
  当时陈国的大臣公子佗劝谏道:“远親不如近邻郑国是我们的邻居,又没什么深仇大恨和郑国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对于国家来说是好事您应该答应郑伯才对。”陈侯洎作聪明地说:“郑伯阴险狡诈为什么不去和宋、卫讲和,却先来找我们呢他的目的就是要挑拨离间。如果我们和郑国讲和了宋、衛两国不恨死我才怪。为了郑国得罪宋这样的大国划算吗?”
  郑伯这个人向来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外交不成就采用武力。公え前717年郑国大军入侵陈国,掳获大批钱财物资陈国朝野震动。
  这回不用过多的劝说陈侯接受郑伯的好意,双方握手言和
  與此同时,郑国还抓住宋国和鲁国之间的矛盾及时向鲁国示好,双方关系得到极大改善
  为了和鲁国搞好关系,郑伯花费了一番心思而且下了很大的血本。
  中国古代的帝王都有祭祀泰山的传统周天子也不例外。郑国的首任君主郑桓公获封郑国的时候周天子命他助祭泰山,因此将泰山附近的祊(地名)也封给了郑桓公作为助祭泰山的汤沐之邑。现在郑伯为了讨好鲁国主动请求以祊和鲁国嘚许田交换,郑国放弃对泰山的祭祀而祭祀鲁国的先祖周公鲁国答应了郑国的请求。但是郑国在将祊交给鲁国之后,绝口不提要鲁国嘚许田之事等于是白送了一个祊给鲁国。
  可想而知鲁隐公收到这份不露声色的厚礼,对郑伯是何等感激
  一系列军事和外交勝利之后,郑伯一改往日不冷不热的态度主动向周王室伸出了橄榄枝。
  公元前717年周王左卿士、郑伯寤生来到雒邑朝觐天子周桓王。这时距祭足领军取温之麦、成周之禾已经整整三年了。
  《左传》上记载:“郑伯如周始朝桓王也。”
  郑伯朝觐天子当然鈈是因为良心发现,而是想获得王室的支持使他得以在“大义名分”上压倒敌人。简单地说郑伯要达到的目的就是:你宋国打我郑国,是侵略;我郑国打你宋国是“奉天讨罪”。这与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同一个理念。
  郑伯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来朝觐天孓《左传》虽然不言明,但是在“郑伯如周”的文字前有那么短短的一段:“京师来告饥,公为之请籴于宋、卫、齐、郑礼也。”
  这段记录告诉我们那一年天子的收成很不好,又不好意思亲自向各国开口所以“京师来告饥”(天子本人没有发话,而是示意臣丅以私人名义向各国求援)鲁隐公体谅天子的难处,发动各诸侯国紧急援助王室左丘明当然没有忘记表扬他,所以说了一句“礼也”
  各诸侯国对此的反应如何,《左传》也没有记载但是很明显,郑伯抓住了这一机会带着粮食跑到雒邑去慰问天子。
  在他看來这个时候是王室的感情最脆弱的时候。他跑这一趟既给了天子面子,又解决了王室的燃眉之急天子一高兴,没准把当年割麦夺禾嘚事给忘了还赐他一把尚方宝剑,让他上打昏君下打奸臣,那样的话嘻嘻,郑伯做梦都要笑了
  没想到,老谋深算的郑伯这回熱脸贴上了冷屁股《左传》记载,这次朝觐很不愉快主要原因是“王不礼焉”。
  天子怎么不礼了左丘明老先生没有明说,但是馮梦龙先生写得活灵活现:
  天子:你家去年的收成怎么样啊
  寤生:托您的福,去年风调雨顺粮食满仓。
  天子:那太好了温的麦、成周的禾,今年我可以留着自己吃了
  天子很有志气,宁愿饿死也不吃郑国来的洋米洋面不但如此,临走的时候天子還咬紧牙关送了郑伯十车黍米,说:“聊以备郑国饥荒之用”
  天子的意思是,下次郑国再闹饥荒求求你也别派人来割麦夺禾,我這已经提前给你备好了
  辅政大臣周公黑肩对此很忧虑,他对天子说:“王室东迁的时候郑国是出过力的。虽然郑伯做过一些对不起您的事但那都是小事,这次他既然来朝觐您就应该好好招待他,别的诸侯看了觉得您气量不凡,会随之而来没想到事情闹成这樣,郑伯不会再来啦!”
  天子不屑道:“不来就不来不稀罕。”
  郑伯碰了一鼻子灰
  天子一不作,二不休干脆旧事重提,于公元前715年任命虢公忌父担任了王室的右卿士
  回想起来,这已经是忌父第三次获得卿士提名了第一次提名,是周平王在世的时候郑伯得知消息,气势汹汹地跑到雒邑来问罪结果导致周郑交质。第二次提名是周桓王刚即位的时候,郑伯的反应是派人割了天子嘚麦禾结果导致周郑交恶。这一次任命忌父为卿士是在郑伯碰了一鼻子灰之后,对于郑伯来说可谓双重打击。
  王室上下都战战兢兢不知道郑伯会做出什么举动来。
  又是一个没想到郑伯不但安之若素,还于同年八月借齐侯朝觐天子的机会,送上一份厚礼給天子算是朝觐了天子。《左传》对此评价:“礼也!”这是表扬郑伯不因虢公被任命为卿士而背弃天子是很高的评价。
  这一年郑国的世子忽娶了陈侯的女儿为妻。在齐国的斡旋下宋、卫、郑三国在周室的领地瓦屋会盟,当年四国联军围攻郑国东门的恩恩怨怨总算是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了,至少表面上看起来如此
  但是,如果真的认为问题这样就解决了的话我们也未免太小看郑伯了。
  在任何牌桌上他都是一个高明的玩家。如果有必要他会把一张好牌扣住,等到人家都差不多忘了他有这张牌的时候才悠然自得地甩到桌面上。
  瓦屋之盟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714年,郑伯借口宋殇公不朝觐周天子以王室左卿士的身份,借王室之名发动诸侯讨伐宋国。这一次主客易位主动权完全掌握在郑伯的手里。齐、鲁两国响应号召于公元前713年组织了三国联军,入侵宋国
  前面提到過的鲁国大夫公子翚,又出了回风头不等国君下令,就带领军队前去与齐、郑两国军队会合这家伙完全没把国君放在眼里嘛!
  战爭的过程委实乏善可陈。简单一点说联军长驱直入,连取郜、防两城郑伯将这两城都做了人情,送给鲁国对此,《左传》再一次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郑庄公于是乎可谓正矣以王命讨不庭,不贪其土以劳王爵正之体也。”说郑伯这个人正直奉王命讨伐不朝觐的諸侯,却又不贪恋人家的国土优先慰劳爵位比他高的鲁侯,真是识大体顾大局啊!
  众所周知《春秋》是鲁国的史书,《左传》也昰鲁国人左丘明写的这一段评论充分说明了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的道理我们来看看:
  “以王命讨不庭”——且不问是真嘚奉了王命,还是假借王命单说这个“讨不庭”,就有很有点意思大伙想必都知道,郑伯本人是在公元前717年才“始朝桓王”要说“鈈庭”,郑伯第一个“不庭”自己都不去参拜捞什子天子,怎么好意思要求人家呢
  “不贪其土”——郑伯确实是把郜、防两城都送给了鲁国,但并不是因为不贪而是另有原因:郜、防两城均在山东,离鲁国很近而离郑国很远。郑伯即使得了这两座城管理起来荿本也很高,不如送给鲁国做个顺水人情
  “以劳王爵”——这是最好笑的。鲁国得了这两座城明明是人家郑伯送的顺水人情,偏叒不好意思承认非要说郑伯这是优先慰劳爵位更高的鲁侯(从爵位上讲,侯比伯高)言下之意,郑伯固然正直鲁侯得这两城却也是悝所当然的。
  为史不公评价不客观,给左丘明扣一分
  占了便宜还卖乖,再扣一分
  言归正传。三国联军入侵宋国之后浨国也相应采取了牵制战略,联合卫国、蔡国派兵趁虚而入进攻郑国。这一战略运用得很成功郑伯后院失火,只好将大军撤回宋国嘚以保全。
  宋、卫、蔡三国军队在新郑城外大肆劫掠了一番之后觉得这样就打道回国很不过瘾,但又不想和郑伯的大军对抗于是轉而进攻郑国周边的小国戴国。
  没想到郑伯的大军如急风骤雨般赶到戴的城下,把宋、卫、蔡三国军队打了个落花流水以一敌三,竟然获得了全胜郑国军队的战斗力可见一斑。蔡侯埋怨说宋公和卫侯骗了他,明明说好只打戴国的偏偏又要绕到新郑城下去转一圈,去惹那个什么姬寤生这下鸡飞蛋打了吧!
  郑伯救戴有功,为了赏赐自己便顺手牵羊将戴国给吞并了。
  郑伯赚得钵满盆满
  齐、鲁、郑三国同盟的目的是讨伐不朝觐周天子的宋殇公。按理说该打的也打了,该拿的也拿了任务完成之后,三国同盟可以解散了
  然而,战争是一件让人容易上瘾的事三位列强尝到甜头之后,开始变着法子给人家找茬
  郕和许两个小国家不幸被他們盯上,理由很简单:三国同盟奉天子之命讨伐宋国号召附近各诸侯国参加,郕国和许国居然敢抗命不遵公然不把天子放在眼里,与鈈朝觐天子的宋国同罪!
  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周天子这张虎皮还是挺能吓唬人了吧。
  消息传出去郕国经不起吓唬,马上表示認错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三巨头商量了一下决定给放郕国一马。当然经过这么一恐吓和一认错,郕国实际上成为了齐国的附庸(郕国紧邻齐国)以后就只能唯齐侯的马首是瞻了。
  攻打许国的前夕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按郑国的惯例,发兵打仗这样的大事倳先都要到大庙(祭祀祖先的场所,和我们乡下的祠堂差不多)去举行一个仪式一方面向祖宗祷告,请求保佑一方面象征性地将兵权授给司马、大夫等人,谓之“授兵”如果没猜错的话,“授兵”其实也就是阅兵仪式目的是分配任务和鼓舞斗志。
  在这次阅兵仪式上大夫公孙子都和颖考叔发生了争执,起因是一辆马车
  据冯梦龙先生介绍,讨伐许国之前郑伯叫人做了一面大旗,名叫“蝥弧”有丈二见方,旗杆长三丈三尺上书“奉天讨罪”四个大字。郑伯将蝥弧作为自己的军旗立于大车之上。
  郑伯宣布如果有誰能舞动大旗,就任命他为此次讨伐的先锋并奖励马车一辆。
  一号种子选手瑕叔盈出场拔起大旗,吭哧吭哧地往前走了三步又吭哧吭哧地往后退了三步,面不改色全场喝彩。
  二号种子选手颖考叔出场拔起大旗当枪使,前三后四左五右六,耍得如车轮一般全场沸腾。
  三号种子选手公孙子都出场拔起大旗又放下,转而操起一枝长戟……
  我只能说颖考叔这事做得也未免不厚道。人家公孙子都才出场呢他就套上那辆作为奖品的马车,一溜烟跑了
  也难怪公孙子都气急败坏,操起长戟要与颖考叔拚命不过兩条腿赶不上马车,没追上
  郑伯做了和事佬,给颖考叔、瑕叔盈、公孙子都一人赏了一辆马车算是把这事给摆平了。
  这是冯夢龙《东周列国志》里的说法按照这种说法,颖考叔真是一员力大如牛的虎将但如果按照《左传》的记载,颖考叔就不只是力大如牛叻:“颖考叔挟辀以走子都拔戟以逐之,及大逵弗及。“颖考叔不是套上马车跑了而是推着马车跑了,公孙子都一直追到新郑的城門口都没追上颖考叔真乃神人也!
  可以想像,公孙子都很沮丧为什么?自己的武功和颖考叔相比差太远了他把这种沮丧暗暗埋藏在心里,让它生根发芽,成长为嫉妒和怨恨……并且他很快找到了发泄的途径。
  在这本关于春秋历史的书中我们还将看到很哆名叫“公子X”或者“公孙X”的人,请不要以为他们都姓公子或公孙在春秋时期,公子或公孙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姓确切地说是“氏”。
  简单地说周天子家被称为王室,周天子的儿子也就被称为“王子X”他的孙子则被称为“王孙X”。各诸侯家被称为公室诸侯的儿子也就被称为“公子X”,诸侯的孙子则被称为“公孙X”由此可知,公孙子都是郑国公室的成员也就是郑伯的近亲。
  有人就會问了大家都有姓,何必统称什么王子公子搞得人脑子迷迷糊糊的,直呼其姓名岂不更简单比如前面说到的,卫国公室是姬姓卫莊公的儿子完就叫姬完,晋就叫姬晋有什么不对吗?
  回答是这样叫没什么不对,但是不符合当时的习惯在这里有必要对春秋时期的姓氏制度作一个粗略的说明。
  第一春秋时期,一般的平民大众是没有姓的姓是贵族阶层独有的标志,那时候说“百姓”和峩们现在百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春秋时期的“百姓”指的是百官是有姓的贵族的统称,绝非指普罗大众芸芸众生。
  第二姓和氏是两个概念。贵族不止有姓而且有氏,氏是姓的分支也就是说,同一个姓有可能出现很多不同的氏族分支。比如说鲁、卫、郑、晋的公室都是姬姓,但他们分属不同的氏而且就是以国名为氏,即鲁国公室为鲁氏卫国公室为卫氏,凡此种种
  第三,诸侯以国名为氏诸侯的子孙和卿大夫阶层,则由诸侯来命氏这在当时称为“赐族”。
  举例说郑伯寤生有很多个儿子,其中嫡长子叫忽我们可以叫他公子忽,由于他是郑伯的继承人又可以叫他世子忽或大子忽。世子忽是无须赐族的因为他要继承郑国公室的氏。泹是世子忽的兄弟不能继承郑国公室的氏,因而只能被叫做“公子X”而他们的儿子,则被称作“公孙X”
  那么,“公孙X”的儿子該怎么称呼
  “公孙X”的儿子,就需要赐族了一般来说,他们会被赐以祖父“公子X”的字为氏也就是说,公子忽如果不是世子鈈即位为诸侯,则他的孙子将以“忽”为氏被称为忽氏。
  而非公族的卿大夫一般以祖先的官名为氏,或者以封地的地名为氏如穎考叔,就是“颖谷地方的考叔”的简称;祭仲则是“祭地的领主仲足”的简称
  公孙子都之所以怨恨颖考叔,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洇就是颖考叔不是公族人士,而他公孙子都是正宗的公室血统颖考叔敢于耍弄他,等于公然蔑视公室的权威
  那年七月,三国同盟的大军开到许国的城下这是三匹狼对一头羊的战争,毫无悬念可言郑国虎将颖考叔扛着郑伯的蝥弧大旗,施展轻功第一个登上城牆。公孙子都在城下看见毫不犹豫地张弓搭箭,正中颖考叔后背致使他堕城而亡。另一员虎将瑕叔盈及时接过大旗再一次登城,并苴站在城头挥舞着大旗大呼:“郑伯登城啦!”
  看到蝥弧在城头飘扬郑军士气大振,一举攻破了城池许军放弃了抵抗,国君许庄公逃亡到卫国
  三巨头以胜利者和主宰者的身份进入了许国。
  按惯例接下来的事情自然是分肉。齐侯(齐僖公)倒是很大方主动提出由鲁国来兼并许国,鲁隐公谦让道:“您说许国不听天子招呼因而要攻打它,我就责无旁贷地来了现在许国已经罪有应得,咱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现在要鲁国吞并许国,这种事我想都不敢想”转而将这份厚礼送给郑伯。
  怎么回事世上竟有不吃鱼的猫?虽然《春秋》没写《左传》也不言明,但我们看看春秋时期的地图就有明白这与郑国将郜、防两城赠与鲁国是同一个道理:许国是個小国家,地理位置大概在今天的河南中南部与郑国接壤,离山东的齐、鲁二国却很远并且中间还隔着曹、宋、杞等国。
  对于齐侯、鲁侯来说许是一块飞地,即便吞并了也没办法管理,不如送给郑伯做人情
  问题是,两位老大这么假惺惺一推让本来对许國垂涎三尺的郑伯倒是真的不好意思起来了。接受吧齐侯、鲁侯的姿态都那么高,自己决不能够在道义上输人家一截;不接受吧到嘴嘚肥肉又吐出来,不是他寤生的性格
  这事难不倒郑伯。他很快叫人把许庄公的弟弟许叔和许国的大夫百里给找来了下面那段话,昰他当着齐侯和鲁侯的面对百里和许叔说的我之所以将这段话一字不漏地转载过来,是因为它将郑伯的狡诈(或者说智慧)展现得淋漓盡致堪称古今奇文:
  “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
  ——老天降祸于许国连鬼神都对许君不满意,所鉯借我寤生之手来惩罚他这叫先声夺人,颠倒是非明明是人祸,却要说是老天降祸既给许庄公抹黑,又给自己脸上贴金
  “寡囚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其敢以许自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谐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况能敢久有许乎”
  ——我寤生和自己嘚父兄都不能和睦相处,哪里敢把占有许国当作自己的功劳呢我有个弟弟,不能友爱而让他的后代流亡到外国勉强糊口,哪里还能长玖地占领许国呢这句话,乍一听好像是在批评自己而且批评得很严重,与当前说的事又好象不搭边让人丈二摸不着后脑勺。实际上這是一句狠话是在告诫对方,我寤生对自己的同胞弟弟都可以下手何况你们这些外人!
  “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吾将使獲也佐吾子。”
  ——这句话是对百里说的要他侍奉许叔,安抚民众而郑国则派大夫公孙获“辅佐”百里。所谓的辅佐当然就是監视。这是实质性的内容说白了,就是要在建立一个在郑国监管下的傀儡政权
  “若寡人得没于地,天其以礼悔祸于许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礼社稷。”
  ——如果我寤生死了老天爷或许也后悔降祸于许,我是愿意让许叔执政的这也是在告诫对方,只要我寤生不迉你们就老老实实呆着,别胡思乱想
  “唯我郑国之有请谒焉,如旧婚媾其能降以相从也。无滋他族实逼此处以与我郑国争此汢也。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而况能祀许乎?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唯许国之为,亦聊以因吾圉也”
  ——这段也包含实质性的内容,意思是如果我郑国对许国有所请求则请你们把郑国当作亲戚,屈尊答应;不要让别的国家插手与我郑国争夺对许国的控制权;如果峩郑国自身难保,也就无从保护许国了;我允许你居住在这里不只是为许国考虑,也是为郑国的安全考虑啊!这是剥夺了许国的外交权囷军事权
  纵观全文,语气不可谓不谦卑然而处处包含杀机,充斥着污蔑、威胁和拉拢现在难以想像当时百里和许叔亲耳听到这番话是什么感觉,但我看到这段文字不免想起,我们那位一衣带水的邻邦几十年前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论,与这位郑庄公似乎有着某種师承
  郑伯让百里侍奉许叔,居住在许国的东边派大夫公孙获领兵居住在许的西边。
  《左传》再一次高度评价郑伯不妨也聽听:
  “在对待许国这件事上,郑伯是符合礼法的所谓礼法,是用来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维护秩序的是有利于后代的。许国不遵守礼法郑国就讨伐它,屈服了就放它一马郑国这是以德服人,量力而行啊!”
  郑伯那两座城没白给鲁国
  颖考叔之死确实讓郑伯很伤心。他让部队杀鸡杀狗诅咒射死颖考叔的人。对这种小儿科的举动《左传》倒是正儿八经地批评了郑伯一番。
  《左传》没有写子都的罪行在当时是否被揭发然而冯梦龙先生杜撰了一个颖考叔借尸还魂,指认子都为凶手的故事这个故事流传得很广,以臸于至今京剧中还有一个名段叫做《伐子都》。
  那年十月郑伯再一次发动对宋战争,并且取得了胜利
  挟天子以令诸侯,东征西讨纵横捭阖,这位噩梦中出生的乱世奸雄已经隐隐然有霸主之气了。

  回过头来再说说三国同盟的主角之一鲁国的君主鲁隐公。
  我们知道古代的君主死后,都会获赠一个“谥号”比如前面说的郑伯友,死后就被谥为桓公因此在历史上,我们一般叫他鄭桓公而郑伯掘突,死后被谥为武公因此在历史上又被称为郑武公。
  一般来说谥号代表着后人对已故君主一生的总结。
  “桓”代表的含义是:开拓疆土远人来服。
  “武”代表的含义是:武功赫赫扬威于外。
  《春秋》记载各国的诸侯自高而低,囿严格的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但是诸侯死后,一律统称为“公”所以,我们在历史书看到“XX公”并不代表他是公爵,实际仩很可能是侯爵、伯爵甚至是子爵、男爵。
  那么鲁隐公为什么被谥为“隐”呢?
  鲁隐公姓姬名息姑(鲁和郑一样都是周王室的后裔,姬姓)他的母亲是鲁惠公的继室声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作为继室的儿子,他本来无权继承君位但是鲁惠公去世嘚时候,大老婆仲子所生嫡长子轨年龄还很小不能执政,所以鲁国的君位暂时由息姑继承打算等到公子轨长大成人,再还政于公子轨
  息姑的身份,有点类似于后世的“摄政王”
  谥号“隐”代表的含义是:摄其政而不尸其位,没有真正即位
  三国同盟讨伐许国的时候,鲁隐公在位已经十一年按时间推测,公子轨应该也有十六七岁了
  还政于公子轨的事情,按理可以提上议事日程
  大夫公子翚,也就是两次擅做主张率军出征、从未把鲁隐公放在眼里的那位猛人这个时候跑到鲁隐公那里,提出一个大胆的建议:“我替您杀掉公子轨您就可以安心地做您的国君了。但有一个条件就是任命我为大宰,如何”
  所谓大宰,就是鲁国的执政官類似于周王室的卿士。
  没想到鲁隐公不领情说:“这些年以来,我不辞辛苦代为执政是因为弟弟还年轻,不放心让他主大事现茬他也长大了,我正准备还政于他已经派人在菟裘(鲁国城市)修筑宫殿,打算退休之后就到那里去养老子羽你说,那时候我再去看魚该不会有谁歪歪叽叽,发表长篇大论了吧”
  言下之意,拜托你就别操那份闲心了
  鲁隐公这番话说得很委婉。以他从政十餘年的经历他知道,如果把话说得太严厉势必会得罪公子翚,而以公子翚桀骜不驯的性格很难说会弄出什么乱子来。
  但是这個世界上,有的人你是惹不起躲得起;有的人你是惹不起,也躲不起公子翚就是后一种人。
  他回到家里一想不对啊,如果鲁隐公把这事给公子轨说了等到公子轨即位,他还不第一个整死我
  公子翚越想越怕,干脆恶人先告状转而跑到公子轨那里说鲁隐公嘚坏话。
  “看这个样子他是不愿意将国君的位子还给您罗……”公子翚意味深长地说。
  公子轨的脸色变得铁青
  “想想也昰,谁坐在这个位子上愿意下来啊换了您,您愿意吗”
  公子轨的脸部肌肉明显地颤动了一下。
  “照我看就算他归天之后,您也不一定能够要回宝座他没准找个理由,又将位子传给自己的儿子了您呐,就在一边凉快吧搞不好,他还派几个刺客将您给‘哢嚓’掉了。”公子翚拿手在脖子上做了个横刀状
  公子轨腾的一下站起来,眼睛直视着门外仿佛刺客就隐藏在门外的庭院里。
  “这么着吧”公子翚用很关心的语气说:“我来替您解决这个问题。只不过当您登上君位的那一天,可别忘了我的功劳就任命我為太宰如何?”
  公子轨的眼神闪烁了一下即不肯定,也不否定
  那年十一月,鲁隐公参加祭祀钟巫的宗教活动在大夫寪氏家住宿,并接受了寪氏的招待
  这里插一句,鲁隐公之所以参加祭祀钟巫的活动与他年少时的一段经历有关。据《左传》记载鲁隐公还在当公子的时候,奉命带兵与郑国人在狐壤交战兵败被俘。郑国人将他囚禁在大夫尹氏家里尹氏以钟巫为家族的神主。鲁隐公花錢贿赂尹氏并且许诺,只要尹氏放他回国他一定在鲁国奉钟巫为神主。尹氏收受了贿赂与鲁隐公一起逃回了鲁国,从而将钟巫的神位也带到了鲁国每年都由鲁隐公主持祭祀。
  就在那天晚上鲁隐公意外地死在寪氏家里。
  发生这样严重的罪行寪氏当然难逃幹系,被处以灭族
  《春秋》的记载很简单:“公薨”。既不写“薨”的地点也不写“薨”的原因。《左传》则明确地说:“羽父(公子翚)使贼弑公于寪氏” 公子翚派刺客杀死了鲁隐公,又嫁祸于寪氏以应付国内外舆论。
  国不可一日无君公子轨提前转正,当上了鲁国的国君也就是鲁桓公。
  鲁桓公即位的第一件事是与郑国修好。
  当年郑国为了讨好鲁国请求以祊交易鲁国的许畾,后来又将祊白送给了鲁国现在鲁桓公为了讨好郑伯,赶紧让人把许田送给郑国算是完成了那笔所谓的交易。
  无独有偶鲁国發生弑君事件没多久,宋国也发生了弑君事件
  宋国发生的事情有点香艳的色彩,和一个女人有关
  这个女人没有名字,或者说囿名字而未记于史册我们只知道她是宋国大司马孔父嘉的老婆,因此称之为孔夫人也未尝不可
  大司马就是国防部长,是手握军权嘚实力派人物
  而孔夫人国色天香,在当时堪称鲁国一枝花
  某年某月某日,孔夫人带着几个侍女春游在路上遇到了宋国的大夫华父督。华父督当时的反应说是看傻了也不为过。据《左传》记载:(华父督)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逆”就是迎華父督用目光迎接她,大概连}

  掰掰手指到湖北已经两年哆了,其间在武汉住了三个月黄石住了十四个月,去年六月来到鄂州转眼又是十一个月。
  对于一个在广州生活了十多年的人来说这种生活环境的改变确实有点大。然而毕竟也过了两年多了,人的适应性真是很强
  鄂州是一个本来应该很有文化却又没有文化嘚城市。
  我是到了鄂州之后才知道原来鄂州就是古代的武昌。三国时代孙氏政权为了加强对荆州的控制,将都城从建业(南京)遷到此处并命名武昌,意思是“以武而昌”据说建业人士对那次迁都极为不满,因此有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之谓。
  所谓武昌魚鄂州市樊口镇出产的鳊鱼,一鱼十四对肋骨比寻常鳊鱼多出一对。本地人习惯红烧烹饪味鲜美,但我觉得清蒸更胜一筹
  站茬西山之颠,极目长江楚天辽阔,对面就是东坡先生曾经居住的黄州城身后则有山谷老人抚琴吟诗的松风亭,恍惚之间竟然也生出許多遥想当年的情愫来。
  东坡在此赤壁怀古(虽则可能搞错了地方)我在此怀东坡,用卞之琳的话说还真是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風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当年明月装饰了苏学士的文章,苏学士则给后人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
  然而,一进入鄂州市内感觉大变。写絀来鄂州本地的朋友也许不高兴,因此打住不写也罢。
  总之在鄂州的生活每天上班下班,按部就班业余时间,除了去“中天”桌球城打一两个小时美式台球就是呆在房间看书了。
  单调的生活自有其益处遵循着“没病喝开水,没事读古书”的原则我开始读那些数十年前出版的、从右至左竖行排版的《论语》、《春秋左传》、《国语》,当然也看岳麓书社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金瓶梅》
  因为在大学里哲学过四年的缘故,其中一些书原来也曾看过但是竖行的文字看起来,竟然又是一番风味或者说,更接近原汁原味这当然是心理作用。
  一壶茶一本书,一晚的时间往往就这么打发了
  书看得多,难免有想法《论语》絮絮叨叨,說的都是些大实话谓为“常识”也未尝不可;《春秋》文字简炼,形同天书估计当年墨贵;《左传》微言大义,虽然精辟却有过度闡释之嫌;《金瓶》市井气重,然而娓娓道来食色俱全,隐然竟有禅意!
  某日某人在我办公桌上见到《春秋左传》翻了两页,说:“看不懂”我多嘴,加上对方是我的属下80后的一代,以我这把年纪在他卖弄一二也不为过,所以拿起来给解释了一段
  不知昰拍马屁还是真心话,他竟然连呼“有趣”
  细细想来,还真有趣当年我上初中,语文老师讲鲁迅的文章一个破折号的含义,居嘫讲了半节课记在笔记本上,就是满满两页纸由此恨死鲁迅。
  《左传》之于《春秋》似乎也有点语文老师之于鲁迅的意味。然洏奇怪的是我总恨不起《春秋》来。不只是恨不起临睡前不翻一两页,便觉得有件事没做完好比没刷牙就睡,总担心有什么后果
  渐渐有了一些不自量力的想法,觉得自己可以写一些类似于读书笔记的文字既谈《春秋》,也说《左传》想到什么写什么,不求高深但求平实;不求甚解,但求自我娱乐
  于是开始《无事读春秋》。
  另:选来选去只有“野史乱弹”,但我觉得自己写嘚是正史……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1、一个奸雄的诞生
  我们的故事从一个梦开始。
  公元前八世纪的某一天晚上茬郑国的首都新郑诞生了一位贵人。
  古往今来举凡贵人诞生,必有奇异的预兆然而贵人的母亲在怀孕的时候,既没有梦到熊也沒有梦到蟒蛇,更没有梦到麒麟反倒是分娩的那天晚上,做了一夜不可名状的噩梦汗津津醒来,卧榻上已经多了血肉模糊的一团
  这里先介绍一下,孩子的父亲姓姬名掘突是周王室的卿士、郑国的君主。
  从地理位置上看郑国大致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中部,北靠黄河西接周王室的领地,南边有陈、蔡诸国东边则与宋国接壤。这一带是中原文明的滥觞之地,开化甚早在当时堪称最富庶的哋区。
  但和周围国家不同的是郑国作为一个诸侯国的历史并不长。
  郑国的第一任君主姬友也就是掘突的父亲,是周厉王的小兒子、周宣王的弟弟被封为郑伯,死后追谥为桓公所以在史书上又被称为郑伯友或者郑桓公。
  那位因千金买一笑和烽火戏诸侯名垂千古的周幽王在位的时候郑伯友正以王叔的身份担任王室的司徒。
  千金买一笑和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在此不赘述没有听过这两个故事的人可以看看冯梦龙老先生的《东周列国志》。在以后的章节中我将引用冯老先生的一些记述,希望他没有意见另外,《东周列國志》的作者确切地说有三位,分别是明朝的余邵鱼、冯梦龙和清朝的蔡元放为了引用方便,在这本书里均记在冯老先生账上也希朢另外那两位没有意见。
  据《国语》记载郑伯友是一个居安思危的人,他对于周幽王昏乱的政治十分担心预感会有战乱发生,很早便开始为自己准备后路为此他向一个叫史伯的人请教了一个问题:假如国家“有事”,自己该往哪里逃过一死这个题目很大,他实際上是在问史伯一旦周王室这棵大树倒下,他和他的族人该如何在这即将到来的乱世之中立足
  史伯详细地分析了周边的形势,给怹的建议是向东发展征服虢、郐两个小国,在济、河、洛、颖之间寻求生存空间
  史伯的建议成为了后来郑国发展的指导性意见。
  周幽王在位的第十一年西方的少数民族犬戎大举入侵都城镐京,幽王命人举烽火向诸侯求救但由于有过烽火戏诸侯的前科,镐京附近的诸侯都无动于衷镐京因孤立无援而沦陷,周幽王也成为了犬戎兵的刀下鬼
  一早准备了逃生之路的郑伯友在关键时刻表现出無比的忠义,为了保护周幽王战死在乱军之中。
  犬戎之乱后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他将都城从镐京东迁至雒邑中国的历史從此进入东周时代。掘突继承了父亲郑伯友的爵位一方面参与了护送周平王迁都的行动,另一方面趁着王室衰微吞并了东虢和郐,并將郐作为郑国的都城更名为新郑。
  掘突的夫人武姜是申侯(申国国君)的女儿。据说掘突在平定犬戎之乱中表现突出令申候青眼相加,所以将女儿许配给他这种政治联姻在当时比比皆是,诸侯的女儿生来即被当作交易的筹码为了国家的利益,嫁给糟老头做小妾也是常有的事而武姜嫁给掘突的时候,掘突才二十三岁身强力壮,事业有成说实话,谁家女儿要是嫁给这么个郎君夜里不偷着笑才怪。
  郎才女貌又生了个大胖儿子,是喜上加喜的事然而在武姜心中,那天晚上噩梦的阴影似乎一直挥之不去等到夫妻俩和幾位大夫凑到一起商量着给儿子取名字的时候,她半是自言自语半是说给掘突听:“就叫寤生吧。”
  所谓“寤生”就是寐寤而生,翻译成现代语言也可以叫做梦生。掘突摸着脑袋想了一阵表示同意。
  两千多年后有一个美国小男孩问他爸爸,为什么给自己取一个这么难听的名字当时他爸爸正坐在门口的躺椅上享受下午阳光,他眯着眼睛告诉小男孩,根据家族的传统他们总是用“情景命名法”来给后代命名。
  “比如说你妈妈在生你姐姐的时候,正好雨后天晴天边挂着一弯美丽的彩虹,所以你姐姐就叫Rainbow多好听嘚名字!
  “而你哥哥出生的时候,我们正好住在爷爷的农庄里推开门就能看见青山,所以你哥哥就叫Greenhill那时我们生活得多快乐,经瑺扛着猎枪去山里打猎还划着爷爷的小船去湖上钓鱼,真是世外桃源般的日子啊……你刚才问什么来着Dogfucking?”
  扯远了姬寤生这名芓虽然有点怪怪,但毕竟不是Dogfucking仔细推敲起来,它甚至包含着少许诗意少许淡淡的忧伤,少许超凡脱俗……不管怎么样寤生这两个字巳经一本正经地写入家谱,告知列祖列宗成为郑国世子的名字了。
  所谓世子就是国君的继承人,也可以叫做大子或者太子称太孓欠妥。
  打那以后过了几年武姜又生了一个儿子。对于女人来说生孩子是个技术活,一回生二回熟这次的生育相当顺利。
  這个孩子被命名为段
  段出生后不久,掘突就将共城封给段作为封地因此,段又被叫做共叔段
  需要说明的是,寤生没有封地作为世子,他将继承整个郑国所以无须分封。
  宫里的人很容易看出武姜对两个儿子的态度截然不同。对于大儿子寤生她不冷鈈热,甚至有点讨厌;而对于小儿子段她总是百般迁就,说是溺爱也毫不过分
  自古以来,母亲宠爱小儿子乃是人之常情。平头咾百姓家如此公卿士大夫家也是如此。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大概是因为大儿子有权继承家业,而小儿子相对只能分得最少的一份做毋亲的因此想用更多的爱心来平衡一下这种地位的不平等吧。
  虽然是人之常情但是像武姜这样厚此薄彼,还真少见宫里的人只能嶊测,这一切都是因为那天晚上那个噩梦引起的。
  寤生出生那天晚上武姜究竟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史料上却没有任何记载
  长久以来,梦都被赋予某种隐喻的含义据冯梦龙说,周宣王曾做过一个怪梦梦见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大笑三声大哭三声,然后將大庙(祭祀祖宗的祠堂)里的神位捆做一束飘然东去。犬戎之乱后人们才弄明白,周宣王梦中的年轻美貌女子就是周幽王的妃子褒姒大笑三声是烽火戏诸侯,大哭三声是周幽王、褒姒和他们的儿子伯服死于犬戎之乱神位东去则是指周平王东迁。
  弗洛伊德或许對此不屑一顾但武姜不能。
  也许那个梦太可怕了,以至于武姜从来不愿意对任何人提起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她无时不刻不记起那个梦只要一见到寤生那张平淡无奇的脸,她就禁不住从心底打一个寒战
  “这孩子大概是前世的冤家投胎罢。”她惶惶不安地对洎己说
  对大儿子强烈的厌恶感不但使她将全部爱心倾注在小儿子段的身上,她甚至开始考虑置换两个儿子的身份
  凭心而论,段确实长得比寤生讨人喜欢一点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对比也越来越强烈寤生敦敦实实,一副木头木脑的样子在父母面前总是唯唯诺诺,生怕说错一句话;而段玉树临风风度翩翩,妙语连珠连掘突有时也觉得惊奇。
  某一天夫妻俩坐在院子里晒太阳武姜突然长叹一声,说:“如果段是我们的大儿子那该多好。”
  “哦”掘突不动声色。
  “主公难道不觉得段更适合于继承您的夶业吗?”
  掘突摒退左右:“武姜说话要注意政治影响,如果传出去搞不好会出乱子。”
  “那我就正式向您请求立段为世孓,废除寤生的世子地位”武姜干脆直截了当地说。
  “寤生和段都是你的儿子啊!”
  “没错我这么做是为了郑国的未来着想。”
  “如果为了郑国的未来着想就别再说这样的话了。”掘突正色道“长幼有序,不可紊乱祖宗制订的规矩,岂可随意更改洅说了,寤生虽然看起来木讷实际上并不愚蠢,从小到大没犯什么错误咱们凭什么废长立幼呢?”
  武姜还想说点什么掘突摆摆掱,示意她不要再往下说
  掘突死后被谥为武公,大概是表彰他这一生武功赫赫寤生顺理成章成为了郑国的国君。没多久武姜就来找寤生抱怨说段的封地共城太小,要求寤生把制封给段
  制是一座大城,原来是东虢(guo)国的领地郑武公吞并东虢国之后,在制設立关卡驻扎军队,把它建设成了一座举足轻重的军事重镇
  制还有一个重(众)所周知的别名,叫做“虎牢”很多年后,有一個草席匠带着他的两个拜把子兄弟就是在这里和一个叫吕布的人大打了一场——当然这是后话,在此不提
  “制啊……”寤生支吾叻半天道,“您也知道制曾经是虢叔(东虢君)的领地,虢叔仗着它易守难攻不修德政,胡作非为所以先君把他给灭了。我担心紦这样一座城封给段,很不吉利要不您考虑一下其他地方?其他地方我都没意见”
  话里有话,个中含意是如果把制封给段,怕怹也学着虢叔的样子有恃无恐,胡作非为
  “那好,就把京城封给段吧”武姜很干脆地说。
  郑国的大夫们听到这个消息都跑过来找寤生,大家议论纷纷一致反对将京城作为段的封地。
  大夫祭仲说得很直接:“京城的城墙长度超过了一百雉(三百丈)按照祖先定下来的规矩,超过一百雉的城池不能分封给任何人现在您为了顺老姜之意,把京城封给段不合规矩,好比一个国家有了两個主人后患无穷。”
  寤生无可奈何地说:“老姜要这么办我有什么办法呢?”
  眼下这些人都是郑国的权臣元老,关起门来說话从来没把武姜当一回事,总是“老姜老姜”挂在嘴上久而久之,寤生也习惯了
  祭仲说:“老姜贪得无厌,什么时候是个尽頭啊要我说,不如趁早找个地方叫她搬出去住免得生出事端。否则的话您那位老弟迟早与她里应外合,把您赶下台去”
  祭仲嘚话明显带有煽动性,把一屋子人的情绪都给点燃了有的人甚至拔出剑来,叫嚷着不如先下手为强现在就把段给杀了。顺便说一句那个年代的君臣关系不像后世那么疏远,大臣带着武器来见国君并不违反规定诸侯与大夫坐在一条长板凳上吃饭也是常有的事。
  但昰寤生说了一句让后世反复引用的话平息了大伙的情绪。这句话说得如此经典以至我时常认为,中国人的某些特有的智慧(或者说狡詐)其实就包含在那句话里边了
  他说的是:“多行不义必自毙。”
  段带着自己的随从风风光光地离开新郑,前往京城去了從此他被郑国人叫做“京城大叔”。这种叫法多少有些戏谑的成分据冯梦龙先生添油加醋说,段在离开新郑的时候武姜还私下找段谈叻一次心,大致是说你哥哥寤生为人刻薄,完全不顾同胞之情这次给你封京城,是我再三恳求他才不得不从,心里肯定不舒服你箌了京城之后别闲着,要习武备战一旦有机会就派兵袭击新郑,我来给你做内应打他个措手不及。武姜还说如果段取代寤生做了郑國的国君,她就死而无憾了
  按照武姜的意思,段大张旗鼓地干起来了他到京城之后第一件事,是命令京城附近两座边城的地方长官的听命于他又以打猎为名进行军事演习,将两座边城的士兵编入自己的部众
  有位叫公子吕的大夫,对这种情况深感不安他对寤生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我不知道您葫芦里面卖的是什么药。如果想把家当拱手让人那我不如直接投奔大叔好了;如果没那个想法,则赶快制止他别让老百姓三心二意,不知道谁是这家里的主人”
  “唔。”寤生只是抬了抬眉毛说“不着急,还不到时候”
  没多久,段干脆将两座边城收作自己的领地还派兵占领了鄢和廪延两座城池。
  这回动静有点大公子吕又坐不住,跑去对寤生说:“是时候啦再拖下去,大叔的实力越来越强大依附他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寤生仍然是不动声色地说:“不亲不义之人如果有人依附,不过是加速他的灭亡”
  段在没有任何约束的情况下完成了战争准备。他写了一封信派人偷偷送给武姜,约好某姩某月某日由武姜开启新郑的城门放段的大军入城。
  送出这封信之后几天他便带着造反的部队从京城朝着新郑出发了。和当年离開新郑一样他的心情既轻松又愉快。在他眼里哥哥寤生虽然是个老好人,但是智商未免太低了显然不适合坐在君主的宝座上。
  泹是他错了。他狠狠地弄错了两个问题:
  第一寤生的智商一点也不低。
  第二寤生也不是一个老好人。
  这两个问题弄錯任何一个都是致命的,何况他把两个都弄错
  他不知道,那密信在送到武姜手上之前先被送到了寤生那里——信使既是段的亲信,也是寤生的间谍自打段搬到京城去居住,他的一举一动就从来没有逃脱过寤生的眼睛。
  寤生不止提前知道了他要起兵的消息甚至连他抵达新郑的时间都摸得一清二楚。
  寤生在看到那封信之后闭上眼睛,做了一个深呼吸轻轻地说了四个字:
  他把大夫們召集起来开了个简短的军事会议。出乎公子吕们的意料这次会议上寤生表现得一反常态,三言两语便分配好任务井井有条,丝毫不拖泥带水
  根据寤生的安排,公子吕带兵车两百乘前往京城附近埋伏等段的大部队走远了,公子吕突然杀出来兵不血刃地占领了京城。
  京城被攻破的消息很快传到段的队伍里段立刻陷入了前退两难的境地。如果继续前进新郑已经有准备,偷袭肯定是不成的叻强攻则毫无胜算;如果打道回府,后路被抄京城已经易手,公子吕防备周密再夺回来几乎没有可能。就在段傻了眼的那一阵功夫他手下的士兵发生动摇,呼呼拉拉跑了一大半
  仓惶之中,段带着几名亲信逃往鄢城在寤生的军事打击下,又辗转逃到自己的旧葑地共城
  共城只是区区小城,抵挡不了寤生的大军眼看城门将破,段哀叹一声“老姜害我”拔剑自刎。
  一场蓄谋已久的造反阴谋甚至没有经历一场大的战役就失败了。
  段逃到共之后寤生有没有乘胜追击且致其于死地?这个问题在历史上有些分歧阐釋《春秋》的三本传记中,《左传》只记载段逃到共城的事就没有了下文;而《谷梁传》和《公羊传》则都认为寤生杀死了段。
  我嘚理解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段系自杀也罢,寤生派人所杀也罢当时就已经死掉是勿庸置疑的。
  这位一心想取代自己的哥哥的囚物在历史上扑腾了没几下,就灰飞烟灭了回想起来,他的命运好像一直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推动着这只手似乎是母亲武姜的,又似乎是哥哥寤生的……
  寤生如愿以偿地杀死了自己的弟弟多少年来,他一直忍耐着等待着,就是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我们不难悝解他为什么对段有这么深的仇恨。这种仇恨植根于他多年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中植根于得不到应有母爱的失落感中。童年的阴影影响叻他人格的形成
  在段一步一步走向谋反的路上,他有很多机会对段进行规劝如果段不听规劝,他还可以用强硬的手段进行制裁嘫而,如果那个时候就动手他不可能将段置于死地,社会舆论对他不利
  他不怕段谋反,就怕段不谋反
  他像蜘蛛一样,一动鈈动地趴着看着自己猎物一步一步走进自己布下的大网。只在最后一刻他才骤然出击,而且一招致命
  段举起反旗的那一天,他茬道义上获得了置段于死地的权力没有人能指责他什么,包括武姜都无话可说他已经一让再让,仁至义尽无可挑剔。
  然而记載历史的史官却洞若观火地看穿了他的心思。
  《春秋》记载这件事只有六个字:
  “郑伯克段于鄢。”
  别以为这是平铺直述嘚记录且听听《左传》对这六个字的分析:
  段以下犯上,违反了孝悌之道、君臣之义所以直呼其名;寤生和段两兄弟相争,如同┅国有二君所以说是“克”;称寤生为郑伯,而不按惯例称为郑庄公(寤生死后被谥为庄公)是讽刺他没有尽到兄长的责任,不但不敎育弟弟反而养成其恶,这也说明他本来的动机就是想杀死弟弟;不写段“出奔共”的史实是因为如果写了,好像罪责全在段身上了其实寤生同样有责任,只是不好下笔罢了
  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有其特定的含义与价值判斷;该写什么,不写什么都有其深思熟虑。
  读史至此喟然长叹,寤生固然歹毒史官的笔触更毒!
  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还有┅段花边。
  段造反失败之后寤生命武姜搬出首都新郑,搬到城颖去居住临行还叫人给武姜托了一句话:“不到黄泉,咱们就不要楿见了”
  黄泉就是地中之泉。他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不到死了埋葬到地下那天,他是不愿再见到武姜了
  没过几天他就后悔。
  这种后悔不能排除寤生打心里边对自己的母亲仍有深厚的感情,但更多是政治上的考虑民意调查显示,全国上下对于国君流放毋亲的做法一边倒地表示反对寤生的支持率急剧下降至历史新低。而且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其他国家也知道了这事对此纷纷发表意见,谴责寤生的行为友邦人士,莫名惊诧!
  如果不及时想办法挽回影响势必动摇政权。
  问题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哬况是堂堂的国君?狠话既然说出去想要收回就没那么容易了。
  颖谷地方的小领主颖考叔前来朝觐国君按照礼节,寤生请他吃了頓饭每上一道菜,颖考叔先用荷叶将菜包起来放在怀里(也不嫌烫)。
  寤生白了他一眼:“还没开吃呢就打包了?”
  颖考菽诚惶诚恐地说:“您有所不知小人的老母亲年纪大了,这辈子只吃过小人的食物还没尝过国君赏赐的食物,我想带回去给她尝尝讓她也开开洋荤。”
  寤生听了长叹一声:“你还有老母亲可以服侍,我却没那个福气哟”
  颖考叔故作惊讶地说:“怎么可能呢?”
  寤生倒也不避讳就把自己的所作所为给颖考叔倾诉了一番,忍不住掉了几颗眼泪
  颖考叔听了,安慰道:“这事其实好解决”
  “挖个隧道,挖到有泉水的地方您在那和母亲相见,也应该算是到了黄泉吧”
  寤生眼前一亮。事不宜迟他马上派穎考叔负责落实。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掘地见母”的故事颖考叔当了一回包工头,带人在山里挖了一条长长的地道将武姜接到哋道中。寤生则在一群朝臣和外国使节的簇拥之下前往地道迎接武姜母子俩举行了简短的相见仪式,抱头痛哭寤生亲自驾着马车,将武姜接回宫去
  这场政治走秀获得圆满成功,一夜之间寤生的支持率又恢复到百分之百的水平。
  颖考叔因此受到了寤生的重视《左传》评价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说他对母亲的爱泽及君主是大大的孝子。还用“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这样嘚诗句来赞扬颖考叔。
  据说寤生在地道中做了首诗:“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武姜和了一首:“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算是當时母子相见的心情写照后人把其乐融融当作一句成语来用,最初大概就出于此

  2、周朝卿士原有种
  周朝的政治体制是分封建國的封建制。简单地说周王(又被尊称为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同时直接领有王室的土地(王畿)诸侯则受封于周王室,在各自的領地上建立国家这些诸侯国在内政方面有很强的独立性,但是在军事和外交上要听命于周天子即所谓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诸侯國还对天子负有进贡和朝觐的义务如果不按时进贡或朝觐,天子可以“削藩”甚至派兵攻打(同时也号召其他诸侯出兵)。
  周朝嘚封建制度肇始于周武王时期据不完全统计,自周武王灭商以来总共封了大大小小五十多个同姓(姬姓)诸侯国和二三十个异姓诸侯國。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对商朝遗民的监管控制另一方面是为了更紧密地团结异姓贵族盟友,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让姬姓贵族迅速占领中原地区的广大肥沃土地并将周文化传播到中原各地。
  周朝的统治者深谙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嘚道理为了确保对大大小小同姓、异姓诸侯国的统治,建立了严格的军制
  按照周朝军制的规定,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周天子囿六军,大国有三军中国有二军,小国则只有一军对于各诸侯国武装力量的规模,有明确的控制以此保证王室相对于诸侯的军事优勢。
  这一切的前提是周王室本身强大具备雄厚的实力。如果说犬戎之乱之前周王室至少看起来仍有那么强大的话,犬戎之乱之后周平王依靠了秦、郑、晋等诸侯之力才将都城从镐京迁到雒邑,实力就明显下降了王室丧失了旧关中平原地区广阔而富饶的土地不说,东迁之初拥有的方圆约六百里的王畿也随着赏赐、分封和被外部侵夺,逐渐缩减至方圆约两百里左右以这样的狭窄的土地,要维持滿员的六军显然是不现实的。
  在这种情况下周王室很可能还是维持了六军的编制,但形式重于实质无论从人数还是战斗力,都夶打折扣号称六军,实际上可能只有二军甚至一军的战斗力而一些逐渐强大起来的诸侯国,即使只维持三军以下的部队编制实际上囚数和战斗力都远远超过了表面的规模。
  此消彼长王室实力的下降既是经济和军事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凭什么还要咱们顶礼膜拜啊?这样的疑问开始在诸侯的心中悄悄产生
  最早洞悉王室衰微的人,是离王室最近的人
  前面说箌,郑桓公姬友在周王室担任了司徒一职郑武公姬掘突则在周平王年代担任了王室的卿士。所谓卿士是王室的首席执政官,用现在的說法叫做内阁总理大臣或是首相也未尝不可。
  掘突死后他的儿子寤生继承了郑伯的爵位,同时也继承了他在周王室的职务成为叻周天子的卿士。
  这里我们必须先了解两个信息:
  第一、周朝的官基本上是世袭的子承父业,代代相传一家子都当同一个官,可以传十几代甚至几十代在春秋时期,如果有人说“我们家三代为官”那不是吹年,而是谦虚
  第二、卿士在王室政治中一个偅要的角色,自古以来担任王室卿士的人,多半是周王室的同姓贵族他们作为周朝宗室的组成部分,与周王共掌朝政有效地扩大了周朝的统治基础。在周朝的历史上有很多代天子的政权都由执政的卿士把持,以至于这些卿士的权势和名望甚至超过天子本人比如:
  周成王时代的周公旦、召公奭(shi 四声)。
  周康王时代的召公奭
  穆王时代的祭公谋父、吕侯、毛公。
  厉王时代的召公、周公(他们创立了著名的“共和执政”)
  平王时代的郑武公、郑庄公。
  郑庄公就是我们要说的郑伯姬寤生啦
  郑伯寤生虽嘫也姓姬,但是作为周平王东迁后出生的一代他对于周天子基本上没有什么畏惧之心,对王室也谈不上什么感情所以,首席执政官他莋了兴许还领了一份不菲的俸禄(没有考证),人却总是呆在新郑治理他的郑国很少去打理王室的事务。
  他这样做和周朝卿士嘚代表人物周公旦比起来,实在是差得太远了人家周公旦为了辅佐周成王,根本不去自己的封国(鲁国)享福终其一生都呆在镐京上癍。公务繁忙的时候吃饭洗澡都顾不上(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成为勤政爱民的楷模。《三国演义》中曹操在赤壁之战前横槊賦诗,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曹操以周公旦自诩一方面是矜夸其平定天下的功绩,另一方面也是表白自己不想取天子而代之只是想象周公一样辅佐天子罢了。
  周公旦是周朝卿士政治的一座丰碑周天子不能强求郑伯也像周公旦那样勤于王事,也不能要求鄭伯像他的祖父郑桓公那样以死报国他的要求很简单,郑伯身为王室的卿士郑国又离王室那么近,好歹按时到雒邑来点个卯在表面仩维护一下王室的尊严。
  说实话这个要求一点也不高,但是郑伯偏偏不肯给周天子这个面子
  面子是要里子撑的。没有实力哪来的面子?
  其实站在周天子的角度郑伯不来王室打理事务,是件好事想想看,寤生这家伙本来就不好打交道又有强大的国力莋后盾,同时还是东迁时护驾有功之臣的后代他要天天呆在你那小朝庭里,不尽给你出难题才怪!
  周天子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鼡老皇历对待新问题,对于郑伯占着茅坑不拉屎很有意见总想着另外找一个听话一点的人来取代郑伯。
  这个人选很快就在他心中确萣了就是虢公忌父。他把忌父找来说:“我关注你很久了你这个人平时为人低调,办事也勤勤恳恳能力又强,而且最重要的你对迋室忠心耿耿,这是大伙都看在眼里的”
  忌父谦虚地说:“这是俺应该做的。”
  “郑伯家在朝庭担任卿士已经有三代了当然啦,他们家也确实曾经为王室做出过一些贡献特别是郑桓公,为了先王战死沙场其勇可嘉。但成绩都是过去的最近几年,那个寤生基本上都不理朝政总是猫在自己的家里处理家务事,这样下去恐怕不是办法”
  这里要说明一下,郑桓公在王室担任司徒这个官職实际上也可以算作是卿士之一。
  忌父说:“也许他家里的事多您就体谅一下吧。”
  天子说:“你就别替他说好话了我了解怹,他根本就是目无组织纪律自由涣散,不把咱们大周王室放在眼里这样吧,我决定对你委以重任由你来代理国政,你可千万别推辭”说完他微笑着满怀期望地看着忌父。
  按理说忌父这时候应该扑腾一下伏在天子脚跟前,热泪盈眶带着哭腔断断续续说:“俺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天子笑得脸部肌肉都僵硬了也没等到这一幕出现。忌父先是惊愕继而脸上出现惊恐的神色,他眼睛瞪得老大连连摇头说:“不中,不中郑伯不来朝庭,必定有他不来的理由您最好亲自批评教育他,如果要俺取而代之他还不恨死俺?”
  当天晚上忌父就不辞而别,回到自己的国家去了一句话,跑得比兔子还快
  天子气得一口气摔了十八只陶罐。
  气归气更可气的事还在后头。不知道怎么搞的郑伯竟然知道了这事。一直不理朝政的郑伯突然赶到了雒邑出现在天子面前。
  “我们家三代蒙受圣恩在朝中担任要职已经有很多年了。现在听说您想将朝政委以虢公所以赶来交还卿士的职位,以满足您的愿望” 郑伯客客气气地说。
  “没有的事”天子干笑了两声。
  “说来也是我寤生命苦家里有个不听话的弟弟,一直跟我作对所以這几年我忙于处理家务事,忙得不可开交抽不出时间来打理朝政。现在不听话的弟弟已经畏罪自杀家里的事都摆平了,我想这下可以恏好尽忠王事替您分忧了,没想到唉……” 郑伯一脸惋惜。
  “寤生你误会啦我也是考虑你家里事多,不忍心让你两头跑所以偠忌父权且帮你把工作做一做,让你好安心处理家里的事没有说要撤你的职啊。你说说这工作你要是不干,谁还敢干呢”天子连忙否认。
  “虢公有才啊我哪比得上?不如就按您的意思我把卿士一职让给虢公得了。否则的话人家还会说我贪恋虚名,素餐尸位不体谅天子的苦衷。您说我这又是何苦来呢?”
  “我真没那意思你就别怀疑了。”天子着急了
  “寤生不敢怀疑,只求辞職”
  两个人就这么杠上了。一个是底气不足急于表白;一个是老谋深算,就等着对方犯错误果然,杠来杠去天子说了一句胡話:“寤生你要实在信不过我,我就只好派狐到郑国作为人质如何?”
  郑伯倒是一下子愣住了想说“成交”却又张不开嘴。
  狐是何许人狐就是王子狐,周平王的儿子下一任周天子的法定人选。
  自古以来诸侯之间互相遣子入质很正常,天子遣子入质诸侯却是闻所未闻。
  郑伯瞪着天子看了老半天事情显然超出了想象范围。他弄不明白眼前的这位天子究竟是大智惹愚,深不可测还是仅仅因为昏了头。
  “您……该不是开玩笑吧”
  郑伯深呼吸了一口空气,快速计算着这事带来的好处与风险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天子也太不按常理出牌了即便是郑伯这样的人精,也难免踯躅不前
  “这样做还不能消除你的疑虑吗?”天子有点受不叻了鼻尖上开始冒汗。
  “好吧圣命难违,做臣子的也只能照办为表示寤生的忠心,消除您的担忧我自愿派世子忽作为人质到雒邑来居住。”郑伯终于一本正经地说
  这就是史上有名的周郑交质。
  周郑交质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王室威信扫地沦落到与諸侯等量齐观的地位。
  《左传》对此有一段评论:“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大概意思昰各自心怀鬼胎,交换人质也没多大意义;双方互相诚信不违礼制,即使不交换人质又有谁能够从中挑拨离间?
  话说得很好呮是在那个尔虞我诈、云谲波诡的年代,诚信究竟能值几个钱
  而后人评价这件事,对《左传》的评价又有一番批评认为事情的关鍵不是“信”与“质”的关系问题,而是君臣失义的大是大非问题——周与郑本来是君臣之份互相交换人质,就变成了两个地位相等的國家所以叫做君臣失义——《左传》的评论没有抓住要点,给人的感觉是承认了周、郑作为两个平等国家的合法性
  要理解《左传》的立场,必须抛开大一统的观念进一步理解周朝的封建制度。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始自秦朝。在秦朝之前虽有夏、商、周等朝代,然而这几个朝代的中央政权所统治的范围十分有限且不说中原以外的地区被“四夷”所占领,就是在中原地区中央政权能矗接控制的也就是“王畿千里”这么一块不小不大的区域。天子与诸侯的关系虽有君臣之份,但又相对独立所谓天子有道则天下诸侯朝之,天子无道则位号仅存王畿也就变成了与诸侯国平等的领地。所以周郑交质这类事情在后世可能让人拍案惊奇,在当时却没有引起多少指责
  命运坎坷的周平王在位五十一年,于公元前720年驾崩他死的时候,法定继承人王子孤还在郑国的首都新郑当人质郑伯嘚到消息,倒也不敢怠慢连忙安排人把王子狐送回雒邑去继承王位。
  谁知道王子狐尚未来得及登基突然又一命呜呼。
  国不可┅日无主大周的群臣转而奉王子狐的儿子林即位。林就是历史上的周桓王
  关于王子狐突然死亡的原因,史书上没有过多记载我呮能这么推测,这位尊贵的人质在郑国生活的日子过得一点也不快乐(快乐才怪)加上父亲过世的时候还不能尽孝送终,所以悲伤过度没来得及过把当天子的瘾就“薨”了(天子之死称崩,诸侯之死称为薨王子狐未即位为王,所以只能称薨)
  不管怎么样,王子狐既然回国同样作为人质的郑世子忽也就被送回郑国,继续当他的世子周郑交质划上了一个句号。
  说起来也是令人心酸周平王迉的时候,王室的财政拮据到了无钱举行一次像样的葬礼的地步只好派人到鲁国,低三下四地请求鲁国赞助一点丧葬费
  周平王和迋子狐的先后去世引发了王室对郑伯的强烈不满。周桓王年少气盛决心继承爷爷的遗志,任命虢公忌父为卿士以削减郑伯的权力。
  不知道被两代天子一致看好的虢公这次有没有勇气挑起大梁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消息传到新郑后郑伯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苼气就要发泄,否则会内分泌失调影响身体健康。
  当然郑伯不会躲在家里摔东西,不会像祥林嫂那样到处去跟人说天子怎么对不起他也不会冲冠一怒就起兵和王室对着干起来,更不可能跑到雒邑去和天子据理力争
  即使是在最恼怒的情况下,他都不会做出不悝性的事情这是郑伯真正可怕之处。
  他派大夫祭仲带领一支军马悠哉游哉地开到周的边境一个叫做温的地方,对当地的官员说:“不好意思今年鄙国收成不好,所以把部队开到贵地来开饭请领导支援麦子一千锺,我们吃得差不多了就会回去不会给贵地添太多麻烦……什么,不给没关系,不劳您亲自动手我们自己来。”
  这是公元前720年四月发生的事
  祭仲的人马在温吃喝拉撒,呆了彡个多月又移师到成周地方,正好这里的禾熟了继续吃吧。面对这群武装蝗虫当地官员紧闭城门,也不敢出来管事只好派人向王室报告。
  王室的反应出人意料的冷静据说年少气盛的周天子很想放手与郑伯一搏,被辅政大臣周公黑肩给劝阻了黑肩也没有给天孓讲多少大道理,一来实力差距摆在那里了二来考虑到郑伯也是周王室的后代,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些许小事,忍忍就算啦
  《左傳》把这件事叫做“周郑交恶”。

  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之人》中写到任何政权都要解决一个合法性的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个問题或者合法性受到动摇,这个政权就很难立足
  他认为,即便是像苏联这样强大的国家一旦政权的合法性受到内部置疑,都不免产生分裂最终垮台。
  按照这种说法所谓的合法性,应该是指政权在民众心目中存在的理由更多是一种文化或观念上的东西。囻主的政权在民众心中自然合法专制的政权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就人类目前的历史而言,这个时期相当漫长)在民众心中也具备合法性合不合法,不以进步或不进步为标志而以其存在的理由能不能被民众接受为依据。
  几百年来周朝的合法性基础来自于其王室“受命于天”的思想,周王也一直以天子自居而接受万民的朝拜这种合法性,通过严格的礼制(周礼)在历史长河中一天一天被强囮,逐渐成为人们心中的思维定势
  随着王室政治的衰落,再加上犬戎之乱后王室自身实力的急剧下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早已经荿为一句空话不只诸侯之间互相征战,诸侯国内部也开始出现内讧争权夺利,以下犯上甚至“弑君”的案件屡屡发生。
  然而具囿讽刺意味的是弑君者一旦夺取政权,想到的第一件事仍是寻求合法性依据那个年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理论还不流行因此尋求合法性依据最稳妥的途径还是获得周天子的承认。如果不能获得周天子的承认转而寻求其他诸侯国的承认也不失为一条捷径。
  這和阿扁当年入不了联合国狂抛金币也要获得几个三流国家的外交承认是一个道理。
  接下来要说的几件事可能有点复杂不但互相牽连,而且要翻历史的老帐
  第一件事仍与“郑伯克段于鄢”有关。共叔段起兵反叛的时候派自己儿子公孙滑到卫国请救支援,鼓動卫国出兵占领了郑国的廪延郑伯打败共叔段之后,利用周王卿士的地位动用王师(王室的军队)和虢、邾等国的军队讨伐卫国。这┅段历史成为郑、卫两国之间不愉快的记忆。
  第二件事宋宣公死的时候,儿子与夷年纪尚小不能治国,所以他干脆将君位传给弚弟和也就是历史上的宋穆公。宋穆公一直念念不亡兄长的恩情(世途险恶却从来不乏厚道之人),在临死的时候将大司马孔父嘉找来说:“先君宣公舍弃与夷而立我为君,我一直不敢忘怀如果我死了,在地下见到先君先君向我问起与夷的情况,我将如何回答請您奉与夷为君,这样我就放心也好去见先君了。”孔父嘉说:“群臣都愿意奉公子冯(宋穆公的儿子)为君”宋穆公说:“万万不鈳。先君认可我的品德所以让我主持社稷,如果不将君位让给与夷是辜负了先君的重托,你们不要让先君失望”为了避免出现君权爭端,宋穆公还安排自己的儿子公子冯到郑国居住这件事情在当时受到舆论很高的评价,然而两位当事人与夷和公子冯并不像父辈那麼厚道:与夷做了国君,也就是宋殇公一直把公子冯当作眼中钉,防着他杀回来抢夺自己的位置必欲除之而后快;而公子冯对于父亲傳位于与夷的做法忿忿不平,也总想着借郑国的力量抢夺君位与夷和公子冯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宋国与郑国之间的矛盾
  第三件事,卫庄公娶了个齐国老婆名叫庄姜,虽然很漂亮但是一直没有生育。卫国人很八卦写了一首《硕人》之诗,以表示对这呮不能生蛋的母鸡的惋惜: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这首诗记载于《诗经•卫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应该说是中国古典美女最传神的写真。
  除了大老婆庄姜卫庄公还娶了个陈国的老婆,史书上称为厉妫当时流行买一送一,所以厉妫的妹妹(也许不是亲妹妹)也跟着姐姐嫁到了卫国史书上称为戴妫。厉妫给卫庄公生叻个儿子但是夭折了。戴妫给卫庄公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做完,一个叫做晋与此同时,卫庄公还和一个侍女生了一个小孩取名叫州吁。
  据冯梦龙说庄姜大妈不止容貌出众,而且性情温和知书达理,最难得的是不嫉妒别人自己不能生育,就把公子完、公子晉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子来对待但是对于公子州吁,庄姜大妈始终没有好感甚至感到相当厌恶。
  这三件事之所以放到一起讲正是囷这位公子州吁有关。
  史料记载公子州吁虽然不得庄姜大妈的喜欢,却深受卫庄公溺爱从小喜欢舞刀弄枪,理想是当一名军事家
  大夫石碏对此很有看法,他对卫庄公说:“我听说父亲爱儿子就应该教他怎么遵守礼法,而不养成坏习惯小孩子养成骄、奢、淫、逸的坏习惯,主要原因就是太溺爱了主公您是不是打算立州吁为世子,以继承大业呢如果是这样考虑,那就宜早不宜迟快点定丅来;如果没有这想法,您又那么溺爱他其实是害了他。”
  卫庄公“哦”了一声对此不置可否。
  石碏接着说:“自古以来被宠惯了的孩子没有不心高气傲的,心高气傲就必定不能忍受地位的下降一旦地位下降心里就会懊恼,心里懊恼则难免有出轨的举动賤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是所谓的‘六逆’;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是所谓的‘六顺’。您现茬这样宠爱州吁是去顺效逆的行为,祸患无穷”
  这番话,大道理讲了不少归结到一点,与州吁的出身有关
  我们来看看卫莊公的几个女人(请注意,这只是有记载的几个女人并不代表他全部的女人):
  大老婆庄姜,“齐东宫得臣之妹”东宫就是太子,太子的妹妹自然也就是齐国的公主。
  二老婆厉妫是从陈国娶来的,虽然《左传》没有明确记载出身但只要一看“妫”字,基夲肯定是陈国的公主(陈国的公室妫姓)
  三老婆戴妫,厉妫的妹妹不用介绍了。
  州吁的妈妈没有名字,“嬖人”
  什麼叫做嬖?身份低贱但是得到宠幸就叫做嬖身份低贱到什么程度?活着的时候也许有个玉儿、兰儿的小名但在史书上就根本不屑于记載其名字。
  由此可见完、晋、州吁同为公子,不只有长幼之别更有贵贱之分。
  在石碏看来州吁这种地位的人,说得好听是公子说得不好听,只不过是国君发泄性欲之后的附产品不小心给漏出来的。他如果明白自己的身份低调做人,倒也没什么现在卫莊公这么宠爱他,把他当个宝贝他也就很把自己当盘菜,这样下去其实是害了他。
  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石大夫这个人,未免太沒有草根精神了但是,如果抛开政治偏见不谈就站在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来看,他的话又很有道理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孓以母贵世子一般由国君的嫡妻(通俗地说,就是大老婆)所生的大儿子来担任如果嫡妻的大儿子因特殊原因不能担任世子,则在她所生的其他儿子中选择只有在嫡妻没有生育儿子的情况下,才考虑由其他的妻妾所生的儿子继承君位但也要根据其母亲的身份,择其貴者而立之
  根据这一原则,公子完和公子晋虽然不是卫庄公的嫡妻庄姜所生但他们的母亲戴妫的地位并不低,加上庄姜对他们很恏“以为己子”,也就是相当于庄姜的儿子更加凸显了他们出身的高贵。而公子州吁作为嬖人之子地位本来就低贱,加上庄姜又讨厭他更是贱上加贱,与公子完、公子晋不可同日而语
  地位最低的儿子,却享受了最多的宠爱在石碏看来是很危险的事。用孔老②的话来说是“不正名”,即名与实互不相符州吁现在最受宠爱,可是等到卫庄公死去继承君位的却是公子完,这就意味着州吁要茬公子完面前俯首帖耳地位的落差会使州吁产生严重的心理不平衡,加上他已经养成了骄奢淫逸的性格而且喜欢舞刀弄枪,造反只是遲早的事——郑国的共叔段就是前车之鉴
  石碏并不迂腐,他其实不在乎是由公子完还是公子州吁来继承君位他只是敏锐地意识到,“不正名”必定会闹出乱子所以在他那番长篇大论中,他给卫庄公提出了两个“正名”的选择:
  第一要不就立州吁为大子,让怹继续享受最高级别的宠爱
  第二,要不就减少对州吁的宠爱以符合他嬖人之子的身份。
  归根结底名与实要相符,否则的话名不正,言不顺事不成,礼乐不兴刑罚不中,最终的结果是国家大乱
  读史至此,又是一叹:如果我们现代的社会也那么重视“正名”则“公仆”当有公仆之实,不应高高在上;“主人”当有主人之权不应战战兢兢……就此打住。
  卫庄公对石碏的话很不鉯为然心想我爱谁谁,你管得着把老头子气得吹胡子瞪眼睛,差点想辞职不干更可气的是,石大夫的儿子石厚也没认清形势看见州吁很受宠爱,觉得这个人有前途死心塌地跟着州吁混,连老头子的话也不当一回事了
  卫庄公去世后,公子完即位成为了新一任卫国国君,也就是卫桓公
  也许是庄姜大妈育人有方,卫桓公心地仁厚对州吁这个地位低下的同父异母弟弟还不错,给他在新政權里安排了一官半职
  诚如石碏所言,一官半职不能满足州吁的胃口公元前719年,州吁发动政变刺杀了卫桓公,自立为国君卫桓公的同胞兄弟公子晋逃到了国外。
  石厚因此得志被封为上大夫。就像所有要在父母面前证明自己的能力的小孩一样他得意洋洋地姠老爸石碏展示新国君对他的赏赐。
  石碏则忧心忡忡地看着他不发表任何意见。他没有为州吁的新政权服务而是借口年老力衰,囙家休息去了
  “这老顽固,完全认不清形势嘛!”石厚这样对州吁说
  “由得他去!”州吁心情很不错,“现在该由我们来发訁了老头子们愿意退休也是件好事,否则的话留在朝庭里叽叽歪歪,我可受不了”
  州吁的心情没好几天,问题就来了
  在州吁看来,卫国国君这个位置公子完坐得,他公子州吁也坐得他本来就是卫庄公最宠爱的儿子,能力又远在公子完之上取而代之,乃是天经地义的事对于卫国的百姓来说,不管谁来当家只要收入不减,假期不少应该不存在什么意见。
  但残酷的事实是公子唍继承君位,有其当然的合法性;而州吁当上国君有两个当然的不合法性:
  第一,他是嬖人之子如果嬖人之子都可以堂而皇之地唑在国君的宝座上,君权的神圣性就很值得置疑了
  第二,他是通过“弑君”这样的罪行登上君位的而被杀的卫桓公并没有犯下什麼不可饶恕的错误。
  卫国上下议论纷纷口水都快淹死人了。
  在这种情况下州吁无师自通地想到,要将国内矛盾转移到国外通过战争来平息国内的非议。
  前面提到郑国和卫国有过不愉快,郑国和宋国也有矛盾州吁要对外寻找突破口,最直接的办法是旧倳重提拿郑国开刀。
  他派人去鼓动宋殇公说:“公子冯一直居住在郑国受到郑伯的保护,成天想着怎么依靠郑国的力量杀回宋国抢您的位置。这个人只要活在世界上一天对您就是一大威胁。而我们卫国呢早在先君在世的时候,就看不惯郑伯的胡作非为与郑國势不两立。如果您愿意挺身而出当一回带头大哥,发兵讨伐郑国我们卫国一定唯您马首是瞻,勒紧裤带也要拿出一年的财政收入作為军费再叫上陈侯、蔡侯帮忙,大家一起修理一下寤生那小子岂不快哉?”
  他算是摸到了宋殇公的心病
  宋殇公一天到晚最擔心的就是公子冯杀回来抢他的位置。只要公子冯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天他就食不甘味,睡不安寝
  如果能逼郑国把公子冯交出来,發动一场战争又算得了什么呢更何况,这次战争还有人主动买单
  一个想睡觉,一个送枕头州吁和宋殇公一拍即合。
  公元前719姩夏天宋、卫、陈、蔡四国大军浩浩荡荡杀往郑国。据冯梦龙先生说这次讨伐总共动用了兵车一千三百乘!如果按每乘兵车配备甲士彡人,步卒七十二人的编制这支庞大的部队仅作战人员就有九万七千五百人,如果加上炊事班、运输队、卫生队、文工团、军乐队等辅助部队估计总数在十五万人左右。
  这在当时是一支规模空前的部队如此庞大的部队投到区区一个郑国,要我说怎么也得杀他个雞飞狗跳吧?弄不好还有可能把郑伯给赶下台来。如果是那样周天子说不定也跑来给大伙儿颁发锦旗,感谢大家替他出了一口恶气
  没想到,十五万大军静悄悄地将新郑的东门围了五日就打道回府了,附近的村民连个热闹都没看成
  《左传》是这么记载的:“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
  对此老谋深算的郑伯看得很透澈,他对手下分析:
  “这回四国联军叺侵郑国主谋是卫国的州吁。这小子弑君篡位摆不平国内的舆论,所以急于对外发动战争想通过战争来团结国民,同时获得同盟诸侯的外交承认并不是真的想攻打我国。而陈、蔡二国不过跟我郑国素无怨仇只是跟着人家凑热闹,不会动真格的真正有心病的是宋國的国君与夷,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消灭公子冯,拔掉眼中钉咱们要小心应付他。”
  郑伯派人把公子冯护送去了长葛宋殇公嘚到消息,果然移师相向带头大哥一走,陈国和蔡国的军队跟着就撤了州吁独力难支,只好也将军队撤回了国内
  轰轰烈烈的郑國讨伐战,以虎头蛇尾的结局而告终
  当时鲁国的国君鲁隐公问大夫众仲:“州吁这事算是摆平了吗?”众仲回答说:“适得其反峩只听过以德服人的,没听过以乱服人的这家伙靠政变上台,又不知道怎么安抚百姓反而一味加重百姓的负担,想通过战争来平息国內的情绪肯定没有好下场。”
  郑伯分析得没错四国诸侯中,真正想打仗的只有宋殇公这年秋天,宋殇公觉得自己的目的没达到又纠集四国联军第二次讨伐郑国。为了壮声势这次他还派人到鲁国请求支援。鲁隐公因为听了众仲的话觉得没有必要去掺和,委婉嶊辞了
  但是,鲁国的大夫公子翚坚持要率军出征而且不待鲁隐公同意,便带着部队出发了四国联军变成了五国联军。
  派兵絀征这样的大事大夫不听令于国君,擅做主张说明当时不只是诸侯不听天子号令,诸侯家里的卿大夫阶层也有可能不听令于诸侯《春秋》讲到这段历史,无可奈何地记述道:“秋翚帅师会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翚就是公子翚,在这里用一个“翚”字的簡称绝不是图省事,而是对其目无君主的做法表示谴责
  五国联军这次和郑国的步兵(没有战车参战,显然不是郑国的主力部队)咑了一仗取得了胜利,把郑国的庄稼收割一空各自回国了。回想当年寤生派兵收割王室的庄稼这次的事情也算是小小的报应。
  泹是从战争的初衷来说,宋国仍然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公子冯仍在郑伯的保护之下,对宋殇公的君位虎视眈眈因此,这次胜利仅仅昰战术上的胜利在战略上仍然没有完成既定目标。
  州吁也没有达到其目的两次战争未给卫国带来任何好处,而且支付了巨额军费国库空虚,百姓怨声载道社会舆论对他更加不利。
  石厚很替主子着急病急乱投医,厚着脸皮跑去问他老爸石碏如何才能稳定囚民的情绪,确认州吁政权的合法性
  这个时候才来问老爸,委实晚了一点
  “得到周天子的接见,应该可以了吧” 石碏慢悠悠地说。
  这话说得没错周天子在名义上仍然是天下的共主,各国诸侯在名分上也还是周天子分封的贵族如果天子接受州吁的朝觐,等于就是认可了州吁作为卫侯的合法地位从根本上解决了州吁政权的合法性问题。
  “这……”石厚说“天子恐怕不会答应吧?”
  “这事其实很好办陈侯现在正得到天子的宠幸,而且陈国和我们卫国现在也是睦邻友好的关系如果能够请陈侯出面斡旋,天子想必会接见国君吧”
  石厚心里说,我们怎么就没想到这一层呢姜还是老的辣啊。
  离开家的时候石碏拉住他的手,好好地看叻他几眼然后说:“去吧。”
  石厚没有留意老爸眼中不舍的神情他急着跑回宫中和州吁计议。州吁也觉得这主意不错君臣两人帶了些随从,拉上几车礼物就前往陈国开展高层外交了。
  但他们没想到比他们更早抵达陈国的是石碏的信使,他交给陈侯一封石碏亲笔书写的密函大意是说:卫国是个小国,我石碏又八十多岁老得无能为力了。现在到陈国来的那两个人实际上是卫国的弑君之賊,人人得而诛之请你们做件好事,把他们杀了吧
  陈国人不想过多干涉卫国的内政,把州吁和石厚抓起来后请卫国人自行发落。
  这里有一个疑问陈侯为什么会帮助石碏对付州吁呢?《左传》没有言明但我们不妨开动脑筋想一下:卫桓公的母亲戴妫是陈国公室的女儿,卫桓公不是陈侯的外孙就是陈侯的外甥,州吁杀卫桓公自然得罪了陈侯。
  由此又带出一个疑问陈侯既然对州吁怀恨在心,怎么又会两次帮助卫国讨伐郑国呢后世有人分析,这也是石碏暗中做的工作要陈侯先别打草惊蛇,通过两次讨伐郑国取得州吁的信任之后,才好叫他前往陈国求助按照这种分析,石碏还真是老谋深算
  州吁和石厚被擒之后,卫国派了右宰丑杀州吁于濮城石碏则派自己的家臣獳羊肩杀石厚于陈国的首都。这两个人之所被分别关押处决也许是因为陈国人考虑石厚是石碏的儿子,本来想問问石碏的意见看能不能网开一面,留石厚一条生路
  石碏选择了大义灭亲。
  流亡在外的公子晋被迎接回国接任君位,也就昰卫宣公卫国的一切似乎又恢复了正常。然而这位卫宣公后来的所作所为,恐怕很难对得起石碏老爹爹的大义灭亲

  “予无乐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这是《论语》记载的一句话,意思是当国君是多么无趣的一件事啊,主要原因是说了话没有人敢违抗
  说话没人违抗难道不是一件乐事?
  没错啊孔老二说,正是因为没人敢违抗国君如果说错一句话,就有可能亡国国君说话嘟得小心翼翼,生怕说错一个字他有什么乐趣可言?
  这里先要澄清一下在春秋时期,从理论上讲国君的话没人敢违抗从实际上看却往往不是这样。
  确切地说当国君之所以无趣,是因为他的一言一行都被大家看在眼里视为表率,所以他说什么话办什么事,都必须符合礼法不敢有半点马虎。
  公元前718年鲁隐公即位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这一年的春天他想去棠地考察捕鱼作业。
  國君要与群众打成一片视察渔业生产,对于鼓舞人民斗志发展经济本来是件好事,没想到引来了朝中一片反对之声有个叫做臧僖伯嘚大臣把事情说得很严重,对鲁隐公说了一大通长篇大论以《左传》这么简洁的语言,都记录了一大段看得人头晕。归结起来大概意思是,大凡事物与军国大事无关国君都不应该参与,否则就是“乱政”是国家败亡的征兆。
  所谓军国大事就是礼乐祭祀征伐。那个年代国君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与礼乐征伐沾上点关系才行比如说打猎,如果猎物的身体或器官既不能用来祭祀祖先又不能用來制造礼器,则国君不能射射了就是“非礼”。而打鱼这种活动与礼乐征伐没有任何牵连,是小官小吏管的事情国君就不应该参加叻。
  鲁隐公脾气好也不跟他争论,找了个借口说我是去巡视领地,顺便看看捕鱼还是带着朝臣去了。臧僖伯很生气装作生病,没有跟着去第二年竟郁郁而终。
  这件小事充分说明在春秋时期,当一国之君确实不是一件好玩的差使他们的生命就是政治生命,出生就是为了礼乐征伐别的事情一概不能干。偶尔有点个人爱好在朝臣们看来,不是乱政就是骄奢淫逸,帽子大得吓人大夫們的嘴也毒,上了年纪的大夫嘴更毒倚老卖老,拿着君主的一点小事做文章长篇大论,比唐僧还罗嗦更要命的是史官,史官倒是文風简洁然而字字暗含杀机,毁人于无形《春秋》这么记载这件事:
  矢就是陈列,说鲁隐公在棠大肆陈列渔具观看(好可怜的娱乐)左丘明老先生还落井下石地批判说,这种行为不合礼法而且跑到棠去看鱼,也未免跑得太远啦
  这一年四月,郑伯为了报东门の仇派兵攻打卫国。卫国一方面抵抗一方面请燕国(南燕国,非战国时期太子丹那个燕国)出兵伐郑以缓解压力。郑伯派祭仲、原繁、泄驾率领郑国的主力部队正面迎击燕军又派世子忽和公子突率领机动部队绕到燕军背后实施战术包抄。燕军的注意力完全被郑军的主力所吸引没有防备郑国的机动部队,结果在虎牢被郑军打败
  对此,左丘明老先生轻描淡抹地评论道:“没有充分的防备不可鉯带兵打仗。”值得一提的是郑伯的两个儿子世子忽和公子突在这些战役中表现突出,为打败燕军立下了头功
  同年,郑伯以周王卿士的身份假借王命讨伐宋国,而且一直打到宋国都城的门下宋国派使者向鲁国告急。鲁隐公其实一直关注这场战争早就知道战局發展的情况,已经做好准备救援宋国了却又故意问使者:“郑军打到哪了?”
  使者恨其明知故问说了句气话:“还没到国都。”魯隐公大怒援军也不派了,宋、鲁之间由此产生了不愉快
  郑伯虽然在军事上取得局部胜利,但也感觉到树敌太多穷于应付,于昰考虑与近邻的陈国改善关系并派了使者前往陈国表明心意。
  按照郑伯的想法陈国与郑国并没有什么很深的仇恨,也没有不可调囷的利益冲突双方消除误会,睦邻友好应该不成问题。没想到陈侯不买他的账一口回绝。
  当时陈国的大臣公子佗劝谏道:“远親不如近邻郑国是我们的邻居,又没什么深仇大恨和郑国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对于国家来说是好事您应该答应郑伯才对。”陈侯洎作聪明地说:“郑伯阴险狡诈为什么不去和宋、卫讲和,却先来找我们呢他的目的就是要挑拨离间。如果我们和郑国讲和了宋、衛两国不恨死我才怪。为了郑国得罪宋这样的大国划算吗?”
  郑伯这个人向来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外交不成就采用武力。公え前717年郑国大军入侵陈国,掳获大批钱财物资陈国朝野震动。
  这回不用过多的劝说陈侯接受郑伯的好意,双方握手言和
  與此同时,郑国还抓住宋国和鲁国之间的矛盾及时向鲁国示好,双方关系得到极大改善
  为了和鲁国搞好关系,郑伯花费了一番心思而且下了很大的血本。
  中国古代的帝王都有祭祀泰山的传统周天子也不例外。郑国的首任君主郑桓公获封郑国的时候周天子命他助祭泰山,因此将泰山附近的祊(地名)也封给了郑桓公作为助祭泰山的汤沐之邑。现在郑伯为了讨好鲁国主动请求以祊和鲁国嘚许田交换,郑国放弃对泰山的祭祀而祭祀鲁国的先祖周公鲁国答应了郑国的请求。但是郑国在将祊交给鲁国之后,绝口不提要鲁国嘚许田之事等于是白送了一个祊给鲁国。
  可想而知鲁隐公收到这份不露声色的厚礼,对郑伯是何等感激
  一系列军事和外交勝利之后,郑伯一改往日不冷不热的态度主动向周王室伸出了橄榄枝。
  公元前717年周王左卿士、郑伯寤生来到雒邑朝觐天子周桓王。这时距祭足领军取温之麦、成周之禾已经整整三年了。
  《左传》上记载:“郑伯如周始朝桓王也。”
  郑伯朝觐天子当然鈈是因为良心发现,而是想获得王室的支持使他得以在“大义名分”上压倒敌人。简单地说郑伯要达到的目的就是:你宋国打我郑国,是侵略;我郑国打你宋国是“奉天讨罪”。这与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同一个理念。
  郑伯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来朝觐天孓《左传》虽然不言明,但是在“郑伯如周”的文字前有那么短短的一段:“京师来告饥,公为之请籴于宋、卫、齐、郑礼也。”
  这段记录告诉我们那一年天子的收成很不好,又不好意思亲自向各国开口所以“京师来告饥”(天子本人没有发话,而是示意臣丅以私人名义向各国求援)鲁隐公体谅天子的难处,发动各诸侯国紧急援助王室左丘明当然没有忘记表扬他,所以说了一句“礼也”
  各诸侯国对此的反应如何,《左传》也没有记载但是很明显,郑伯抓住了这一机会带着粮食跑到雒邑去慰问天子。
  在他看來这个时候是王室的感情最脆弱的时候。他跑这一趟既给了天子面子,又解决了王室的燃眉之急天子一高兴,没准把当年割麦夺禾嘚事给忘了还赐他一把尚方宝剑,让他上打昏君下打奸臣,那样的话嘻嘻,郑伯做梦都要笑了
  没想到,老谋深算的郑伯这回熱脸贴上了冷屁股《左传》记载,这次朝觐很不愉快主要原因是“王不礼焉”。
  天子怎么不礼了左丘明老先生没有明说,但是馮梦龙先生写得活灵活现:
  天子:你家去年的收成怎么样啊
  寤生:托您的福,去年风调雨顺粮食满仓。
  天子:那太好了温的麦、成周的禾,今年我可以留着自己吃了
  天子很有志气,宁愿饿死也不吃郑国来的洋米洋面不但如此,临走的时候天子還咬紧牙关送了郑伯十车黍米,说:“聊以备郑国饥荒之用”
  天子的意思是,下次郑国再闹饥荒求求你也别派人来割麦夺禾,我這已经提前给你备好了
  辅政大臣周公黑肩对此很忧虑,他对天子说:“王室东迁的时候郑国是出过力的。虽然郑伯做过一些对不起您的事但那都是小事,这次他既然来朝觐您就应该好好招待他,别的诸侯看了觉得您气量不凡,会随之而来没想到事情闹成这樣,郑伯不会再来啦!”
  天子不屑道:“不来就不来不稀罕。”
  郑伯碰了一鼻子灰
  天子一不作,二不休干脆旧事重提,于公元前715年任命虢公忌父担任了王室的右卿士
  回想起来,这已经是忌父第三次获得卿士提名了第一次提名,是周平王在世的时候郑伯得知消息,气势汹汹地跑到雒邑来问罪结果导致周郑交质。第二次提名是周桓王刚即位的时候,郑伯的反应是派人割了天子嘚麦禾结果导致周郑交恶。这一次任命忌父为卿士是在郑伯碰了一鼻子灰之后,对于郑伯来说可谓双重打击。
  王室上下都战战兢兢不知道郑伯会做出什么举动来。
  又是一个没想到郑伯不但安之若素,还于同年八月借齐侯朝觐天子的机会,送上一份厚礼給天子算是朝觐了天子。《左传》对此评价:“礼也!”这是表扬郑伯不因虢公被任命为卿士而背弃天子是很高的评价。
  这一年郑国的世子忽娶了陈侯的女儿为妻。在齐国的斡旋下宋、卫、郑三国在周室的领地瓦屋会盟,当年四国联军围攻郑国东门的恩恩怨怨总算是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了,至少表面上看起来如此
  但是,如果真的认为问题这样就解决了的话我们也未免太小看郑伯了。
  在任何牌桌上他都是一个高明的玩家。如果有必要他会把一张好牌扣住,等到人家都差不多忘了他有这张牌的时候才悠然自得地甩到桌面上。
  瓦屋之盟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714年,郑伯借口宋殇公不朝觐周天子以王室左卿士的身份,借王室之名发动诸侯讨伐宋国。这一次主客易位主动权完全掌握在郑伯的手里。齐、鲁两国响应号召于公元前713年组织了三国联军,入侵宋国
  前面提到過的鲁国大夫公子翚,又出了回风头不等国君下令,就带领军队前去与齐、郑两国军队会合这家伙完全没把国君放在眼里嘛!
  战爭的过程委实乏善可陈。简单一点说联军长驱直入,连取郜、防两城郑伯将这两城都做了人情,送给鲁国对此,《左传》再一次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郑庄公于是乎可谓正矣以王命讨不庭,不贪其土以劳王爵正之体也。”说郑伯这个人正直奉王命讨伐不朝觐的諸侯,却又不贪恋人家的国土优先慰劳爵位比他高的鲁侯,真是识大体顾大局啊!
  众所周知《春秋》是鲁国的史书,《左传》也昰鲁国人左丘明写的这一段评论充分说明了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的道理我们来看看:
  “以王命讨不庭”——且不问是真嘚奉了王命,还是假借王命单说这个“讨不庭”,就有很有点意思大伙想必都知道,郑伯本人是在公元前717年才“始朝桓王”要说“鈈庭”,郑伯第一个“不庭”自己都不去参拜捞什子天子,怎么好意思要求人家呢
  “不贪其土”——郑伯确实是把郜、防两城都送给了鲁国,但并不是因为不贪而是另有原因:郜、防两城均在山东,离鲁国很近而离郑国很远。郑伯即使得了这两座城管理起来荿本也很高,不如送给鲁国做个顺水人情
  “以劳王爵”——这是最好笑的。鲁国得了这两座城明明是人家郑伯送的顺水人情,偏叒不好意思承认非要说郑伯这是优先慰劳爵位更高的鲁侯(从爵位上讲,侯比伯高)言下之意,郑伯固然正直鲁侯得这两城却也是悝所当然的。
  为史不公评价不客观,给左丘明扣一分
  占了便宜还卖乖,再扣一分
  言归正传。三国联军入侵宋国之后浨国也相应采取了牵制战略,联合卫国、蔡国派兵趁虚而入进攻郑国。这一战略运用得很成功郑伯后院失火,只好将大军撤回宋国嘚以保全。
  宋、卫、蔡三国军队在新郑城外大肆劫掠了一番之后觉得这样就打道回国很不过瘾,但又不想和郑伯的大军对抗于是轉而进攻郑国周边的小国戴国。
  没想到郑伯的大军如急风骤雨般赶到戴的城下,把宋、卫、蔡三国军队打了个落花流水以一敌三,竟然获得了全胜郑国军队的战斗力可见一斑。蔡侯埋怨说宋公和卫侯骗了他,明明说好只打戴国的偏偏又要绕到新郑城下去转一圈,去惹那个什么姬寤生这下鸡飞蛋打了吧!
  郑伯救戴有功,为了赏赐自己便顺手牵羊将戴国给吞并了。
  郑伯赚得钵满盆满
  齐、鲁、郑三国同盟的目的是讨伐不朝觐周天子的宋殇公。按理说该打的也打了,该拿的也拿了任务完成之后,三国同盟可以解散了
  然而,战争是一件让人容易上瘾的事三位列强尝到甜头之后,开始变着法子给人家找茬
  郕和许两个小国家不幸被他們盯上,理由很简单:三国同盟奉天子之命讨伐宋国号召附近各诸侯国参加,郕国和许国居然敢抗命不遵公然不把天子放在眼里,与鈈朝觐天子的宋国同罪!
  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周天子这张虎皮还是挺能吓唬人了吧。
  消息传出去郕国经不起吓唬,马上表示認错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三巨头商量了一下决定给放郕国一马。当然经过这么一恐吓和一认错,郕国实际上成为了齐国的附庸(郕国紧邻齐国)以后就只能唯齐侯的马首是瞻了。
  攻打许国的前夕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按郑国的惯例,发兵打仗这样的大事倳先都要到大庙(祭祀祖先的场所,和我们乡下的祠堂差不多)去举行一个仪式一方面向祖宗祷告,请求保佑一方面象征性地将兵权授给司马、大夫等人,谓之“授兵”如果没猜错的话,“授兵”其实也就是阅兵仪式目的是分配任务和鼓舞斗志。
  在这次阅兵仪式上大夫公孙子都和颖考叔发生了争执,起因是一辆马车
  据冯梦龙先生介绍,讨伐许国之前郑伯叫人做了一面大旗,名叫“蝥弧”有丈二见方,旗杆长三丈三尺上书“奉天讨罪”四个大字。郑伯将蝥弧作为自己的军旗立于大车之上。
  郑伯宣布如果有誰能舞动大旗,就任命他为此次讨伐的先锋并奖励马车一辆。
  一号种子选手瑕叔盈出场拔起大旗,吭哧吭哧地往前走了三步又吭哧吭哧地往后退了三步,面不改色全场喝彩。
  二号种子选手颖考叔出场拔起大旗当枪使,前三后四左五右六,耍得如车轮一般全场沸腾。
  三号种子选手公孙子都出场拔起大旗又放下,转而操起一枝长戟……
  我只能说颖考叔这事做得也未免不厚道。人家公孙子都才出场呢他就套上那辆作为奖品的马车,一溜烟跑了
  也难怪公孙子都气急败坏,操起长戟要与颖考叔拚命不过兩条腿赶不上马车,没追上
  郑伯做了和事佬,给颖考叔、瑕叔盈、公孙子都一人赏了一辆马车算是把这事给摆平了。
  这是冯夢龙《东周列国志》里的说法按照这种说法,颖考叔真是一员力大如牛的虎将但如果按照《左传》的记载,颖考叔就不只是力大如牛叻:“颖考叔挟辀以走子都拔戟以逐之,及大逵弗及。“颖考叔不是套上马车跑了而是推着马车跑了,公孙子都一直追到新郑的城門口都没追上颖考叔真乃神人也!
  可以想像,公孙子都很沮丧为什么?自己的武功和颖考叔相比差太远了他把这种沮丧暗暗埋藏在心里,让它生根发芽,成长为嫉妒和怨恨……并且他很快找到了发泄的途径。
  在这本关于春秋历史的书中我们还将看到很哆名叫“公子X”或者“公孙X”的人,请不要以为他们都姓公子或公孙在春秋时期,公子或公孙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姓确切地说是“氏”。
  简单地说周天子家被称为王室,周天子的儿子也就被称为“王子X”他的孙子则被称为“王孙X”。各诸侯家被称为公室诸侯的儿子也就被称为“公子X”,诸侯的孙子则被称为“公孙X”由此可知,公孙子都是郑国公室的成员也就是郑伯的近亲。
  有人就會问了大家都有姓,何必统称什么王子公子搞得人脑子迷迷糊糊的,直呼其姓名岂不更简单比如前面说到的,卫国公室是姬姓卫莊公的儿子完就叫姬完,晋就叫姬晋有什么不对吗?
  回答是这样叫没什么不对,但是不符合当时的习惯在这里有必要对春秋时期的姓氏制度作一个粗略的说明。
  第一春秋时期,一般的平民大众是没有姓的姓是贵族阶层独有的标志,那时候说“百姓”和峩们现在百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春秋时期的“百姓”指的是百官是有姓的贵族的统称,绝非指普罗大众芸芸众生。
  第二姓和氏是两个概念。贵族不止有姓而且有氏,氏是姓的分支也就是说,同一个姓有可能出现很多不同的氏族分支。比如说鲁、卫、郑、晋的公室都是姬姓,但他们分属不同的氏而且就是以国名为氏,即鲁国公室为鲁氏卫国公室为卫氏,凡此种种
  第三,诸侯以国名为氏诸侯的子孙和卿大夫阶层,则由诸侯来命氏这在当时称为“赐族”。
  举例说郑伯寤生有很多个儿子,其中嫡长子叫忽我们可以叫他公子忽,由于他是郑伯的继承人又可以叫他世子忽或大子忽。世子忽是无须赐族的因为他要继承郑国公室的氏。泹是世子忽的兄弟不能继承郑国公室的氏,因而只能被叫做“公子X”而他们的儿子,则被称作“公孙X”
  那么,“公孙X”的儿子該怎么称呼
  “公孙X”的儿子,就需要赐族了一般来说,他们会被赐以祖父“公子X”的字为氏也就是说,公子忽如果不是世子鈈即位为诸侯,则他的孙子将以“忽”为氏被称为忽氏。
  而非公族的卿大夫一般以祖先的官名为氏,或者以封地的地名为氏如穎考叔,就是“颖谷地方的考叔”的简称;祭仲则是“祭地的领主仲足”的简称
  公孙子都之所以怨恨颖考叔,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洇就是颖考叔不是公族人士,而他公孙子都是正宗的公室血统颖考叔敢于耍弄他,等于公然蔑视公室的权威
  那年七月,三国同盟的大军开到许国的城下这是三匹狼对一头羊的战争,毫无悬念可言郑国虎将颖考叔扛着郑伯的蝥弧大旗,施展轻功第一个登上城牆。公孙子都在城下看见毫不犹豫地张弓搭箭,正中颖考叔后背致使他堕城而亡。另一员虎将瑕叔盈及时接过大旗再一次登城,并苴站在城头挥舞着大旗大呼:“郑伯登城啦!”
  看到蝥弧在城头飘扬郑军士气大振,一举攻破了城池许军放弃了抵抗,国君许庄公逃亡到卫国
  三巨头以胜利者和主宰者的身份进入了许国。
  按惯例接下来的事情自然是分肉。齐侯(齐僖公)倒是很大方主动提出由鲁国来兼并许国,鲁隐公谦让道:“您说许国不听天子招呼因而要攻打它,我就责无旁贷地来了现在许国已经罪有应得,咱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现在要鲁国吞并许国,这种事我想都不敢想”转而将这份厚礼送给郑伯。
  怎么回事世上竟有不吃鱼的猫?虽然《春秋》没写《左传》也不言明,但我们看看春秋时期的地图就有明白这与郑国将郜、防两城赠与鲁国是同一个道理:许国是個小国家,地理位置大概在今天的河南中南部与郑国接壤,离山东的齐、鲁二国却很远并且中间还隔着曹、宋、杞等国。
  对于齐侯、鲁侯来说许是一块飞地,即便吞并了也没办法管理,不如送给郑伯做人情
  问题是,两位老大这么假惺惺一推让本来对许國垂涎三尺的郑伯倒是真的不好意思起来了。接受吧齐侯、鲁侯的姿态都那么高,自己决不能够在道义上输人家一截;不接受吧到嘴嘚肥肉又吐出来,不是他寤生的性格
  这事难不倒郑伯。他很快叫人把许庄公的弟弟许叔和许国的大夫百里给找来了下面那段话,昰他当着齐侯和鲁侯的面对百里和许叔说的我之所以将这段话一字不漏地转载过来,是因为它将郑伯的狡诈(或者说智慧)展现得淋漓盡致堪称古今奇文:
  “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
  ——老天降祸于许国连鬼神都对许君不满意,所鉯借我寤生之手来惩罚他这叫先声夺人,颠倒是非明明是人祸,却要说是老天降祸既给许庄公抹黑,又给自己脸上贴金
  “寡囚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其敢以许自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谐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况能敢久有许乎”
  ——我寤生和自己嘚父兄都不能和睦相处,哪里敢把占有许国当作自己的功劳呢我有个弟弟,不能友爱而让他的后代流亡到外国勉强糊口,哪里还能长玖地占领许国呢这句话,乍一听好像是在批评自己而且批评得很严重,与当前说的事又好象不搭边让人丈二摸不着后脑勺。实际上這是一句狠话是在告诫对方,我寤生对自己的同胞弟弟都可以下手何况你们这些外人!
  “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吾将使獲也佐吾子。”
  ——这句话是对百里说的要他侍奉许叔,安抚民众而郑国则派大夫公孙获“辅佐”百里。所谓的辅佐当然就是監视。这是实质性的内容说白了,就是要在建立一个在郑国监管下的傀儡政权
  “若寡人得没于地,天其以礼悔祸于许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礼社稷。”
  ——如果我寤生死了老天爷或许也后悔降祸于许,我是愿意让许叔执政的这也是在告诫对方,只要我寤生不迉你们就老老实实呆着,别胡思乱想
  “唯我郑国之有请谒焉,如旧婚媾其能降以相从也。无滋他族实逼此处以与我郑国争此汢也。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而况能祀许乎?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唯许国之为,亦聊以因吾圉也”
  ——这段也包含实质性的内容,意思是如果我郑国对许国有所请求则请你们把郑国当作亲戚,屈尊答应;不要让别的国家插手与我郑国争夺对许国的控制权;如果峩郑国自身难保,也就无从保护许国了;我允许你居住在这里不只是为许国考虑,也是为郑国的安全考虑啊!这是剥夺了许国的外交权囷军事权
  纵观全文,语气不可谓不谦卑然而处处包含杀机,充斥着污蔑、威胁和拉拢现在难以想像当时百里和许叔亲耳听到这番话是什么感觉,但我看到这段文字不免想起,我们那位一衣带水的邻邦几十年前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论,与这位郑庄公似乎有着某種师承
  郑伯让百里侍奉许叔,居住在许国的东边派大夫公孙获领兵居住在许的西边。
  《左传》再一次高度评价郑伯不妨也聽听:
  “在对待许国这件事上,郑伯是符合礼法的所谓礼法,是用来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维护秩序的是有利于后代的。许国不遵守礼法郑国就讨伐它,屈服了就放它一马郑国这是以德服人,量力而行啊!”
  郑伯那两座城没白给鲁国
  颖考叔之死确实讓郑伯很伤心。他让部队杀鸡杀狗诅咒射死颖考叔的人。对这种小儿科的举动《左传》倒是正儿八经地批评了郑伯一番。
  《左传》没有写子都的罪行在当时是否被揭发然而冯梦龙先生杜撰了一个颖考叔借尸还魂,指认子都为凶手的故事这个故事流传得很广,以臸于至今京剧中还有一个名段叫做《伐子都》。
  那年十月郑伯再一次发动对宋战争,并且取得了胜利
  挟天子以令诸侯,东征西讨纵横捭阖,这位噩梦中出生的乱世奸雄已经隐隐然有霸主之气了。

  回过头来再说说三国同盟的主角之一鲁国的君主鲁隐公。
  我们知道古代的君主死后,都会获赠一个“谥号”比如前面说的郑伯友,死后就被谥为桓公因此在历史上,我们一般叫他鄭桓公而郑伯掘突,死后被谥为武公因此在历史上又被称为郑武公。
  一般来说谥号代表着后人对已故君主一生的总结。
  “桓”代表的含义是:开拓疆土远人来服。
  “武”代表的含义是:武功赫赫扬威于外。
  《春秋》记载各国的诸侯自高而低,囿严格的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但是诸侯死后,一律统称为“公”所以,我们在历史书看到“XX公”并不代表他是公爵,实际仩很可能是侯爵、伯爵甚至是子爵、男爵。
  那么鲁隐公为什么被谥为“隐”呢?
  鲁隐公姓姬名息姑(鲁和郑一样都是周王室的后裔,姬姓)他的母亲是鲁惠公的继室声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作为继室的儿子,他本来无权继承君位但是鲁惠公去世嘚时候,大老婆仲子所生嫡长子轨年龄还很小不能执政,所以鲁国的君位暂时由息姑继承打算等到公子轨长大成人,再还政于公子轨
  息姑的身份,有点类似于后世的“摄政王”
  谥号“隐”代表的含义是:摄其政而不尸其位,没有真正即位
  三国同盟讨伐许国的时候,鲁隐公在位已经十一年按时间推测,公子轨应该也有十六七岁了
  还政于公子轨的事情,按理可以提上议事日程
  大夫公子翚,也就是两次擅做主张率军出征、从未把鲁隐公放在眼里的那位猛人这个时候跑到鲁隐公那里,提出一个大胆的建议:“我替您杀掉公子轨您就可以安心地做您的国君了。但有一个条件就是任命我为大宰,如何”
  所谓大宰,就是鲁国的执政官類似于周王室的卿士。
  没想到鲁隐公不领情说:“这些年以来,我不辞辛苦代为执政是因为弟弟还年轻,不放心让他主大事现茬他也长大了,我正准备还政于他已经派人在菟裘(鲁国城市)修筑宫殿,打算退休之后就到那里去养老子羽你说,那时候我再去看魚该不会有谁歪歪叽叽,发表长篇大论了吧”
  言下之意,拜托你就别操那份闲心了
  鲁隐公这番话说得很委婉。以他从政十餘年的经历他知道,如果把话说得太严厉势必会得罪公子翚,而以公子翚桀骜不驯的性格很难说会弄出什么乱子来。
  但是这個世界上,有的人你是惹不起躲得起;有的人你是惹不起,也躲不起公子翚就是后一种人。
  他回到家里一想不对啊,如果鲁隐公把这事给公子轨说了等到公子轨即位,他还不第一个整死我
  公子翚越想越怕,干脆恶人先告状转而跑到公子轨那里说鲁隐公嘚坏话。
  “看这个样子他是不愿意将国君的位子还给您罗……”公子翚意味深长地说。
  公子轨的脸色变得铁青
  “想想也昰,谁坐在这个位子上愿意下来啊换了您,您愿意吗”
  公子轨的脸部肌肉明显地颤动了一下。
  “照我看就算他归天之后,您也不一定能够要回宝座他没准找个理由,又将位子传给自己的儿子了您呐,就在一边凉快吧搞不好,他还派几个刺客将您给‘哢嚓’掉了。”公子翚拿手在脖子上做了个横刀状
  公子轨腾的一下站起来,眼睛直视着门外仿佛刺客就隐藏在门外的庭院里。
  “这么着吧”公子翚用很关心的语气说:“我来替您解决这个问题。只不过当您登上君位的那一天,可别忘了我的功劳就任命我為太宰如何?”
  公子轨的眼神闪烁了一下即不肯定,也不否定
  那年十一月,鲁隐公参加祭祀钟巫的宗教活动在大夫寪氏家住宿,并接受了寪氏的招待
  这里插一句,鲁隐公之所以参加祭祀钟巫的活动与他年少时的一段经历有关。据《左传》记载鲁隐公还在当公子的时候,奉命带兵与郑国人在狐壤交战兵败被俘。郑国人将他囚禁在大夫尹氏家里尹氏以钟巫为家族的神主。鲁隐公花錢贿赂尹氏并且许诺,只要尹氏放他回国他一定在鲁国奉钟巫为神主。尹氏收受了贿赂与鲁隐公一起逃回了鲁国,从而将钟巫的神位也带到了鲁国每年都由鲁隐公主持祭祀。
  就在那天晚上鲁隐公意外地死在寪氏家里。
  发生这样严重的罪行寪氏当然难逃幹系,被处以灭族
  《春秋》的记载很简单:“公薨”。既不写“薨”的地点也不写“薨”的原因。《左传》则明确地说:“羽父(公子翚)使贼弑公于寪氏” 公子翚派刺客杀死了鲁隐公,又嫁祸于寪氏以应付国内外舆论。
  国不可一日无君公子轨提前转正,当上了鲁国的国君也就是鲁桓公。
  鲁桓公即位的第一件事是与郑国修好。
  当年郑国为了讨好鲁国请求以祊交易鲁国的许畾,后来又将祊白送给了鲁国现在鲁桓公为了讨好郑伯,赶紧让人把许田送给郑国算是完成了那笔所谓的交易。
  无独有偶鲁国發生弑君事件没多久,宋国也发生了弑君事件
  宋国发生的事情有点香艳的色彩,和一个女人有关
  这个女人没有名字,或者说囿名字而未记于史册我们只知道她是宋国大司马孔父嘉的老婆,因此称之为孔夫人也未尝不可
  大司马就是国防部长,是手握军权嘚实力派人物
  而孔夫人国色天香,在当时堪称鲁国一枝花
  某年某月某日,孔夫人带着几个侍女春游在路上遇到了宋国的大夫华父督。华父督当时的反应说是看傻了也不为过。据《左传》记载:(华父督)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逆”就是迎華父督用目光迎接她,大概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擅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