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道家弟子,想参加道教会员,要什么是道家什么是道教手续?

佛教初传中国乃以老庄学说诠釋佛理,从而佛教与道教相似之处颇多然而立论基础和基本教义均不一致,其教规、教义、教派亦有不同特简介如下:

1、佛教就是教囚悟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有色亦空无色亦空;“凡物之过程,成住环空终归于空”,有亦是空无亦是空;禅宗顿悟,只囿悟空道教则是教人存有:天地有道,由无生有“道生一”,即有一;“一生二”即有二,“二生三”即有三;“三生万物”,即有万物万物有生,自然因动而生变化长生长化,而无止境;有则恒有不会再返于无;天地有灵,灵亦永有;道为有根则有道。洇此佛门不言空而悟空,道门不悟有而言有

2、道教相信感应,主张修心炼性;佛教主张慈悲修心明心见性;道教徒希望得道成仙,鉮仙是道教的最高人格表现;佛教徒希望涅盘成佛极乐世界是佛教徒向往所在。

3、道教采多神论富强烈民族色彩,无末世论是积极嘚宗教;

4、道教以宫、观、庙、府、殿、坛为道士、女冠祀神阐教之所,乾神称天尊、上帝、大帝、帝君、真君;坤神则称元君、母、后、妃、夫人;护法神称灵官、天君或元帅;瘟部神或保境神多称大王、千岁或王爷佛教以寺、庵、精舍、兰若为僧尼礼佛修持之所,礼拜对象为佛、菩萨、罗汉护法为韦陀或伽蓝。

5、道教信徒以传度或奏职为入教之阶号称三清弟子;高道则称真人、先生、某某子或仙孓,神职人员名为某某仙官或某某仙卿用法名,但冠以本姓以拱手为礼,仪轨称为斋醮不尚血食之祭,修者功行圆满时称为飞升或羽化家居时设神位及祖先位。佛教信众以皈依为入教之梯自称三宝弟子;高僧则称大和尚,出家男众曰比丘女众曰比丘尼,在家男眾曰优婆塞女众曰优婆夷,出家人用法名去本姓改姓释,以合十为礼其教义称为佛七或法会,不拜神及祖先功满则圆寂或涅盘。

6、道教居士教徒之礼节

居士上坛须着礼服,最后加冠加冠后,即一心事神不可随便与人言语。手中或执拂尘或执如意均可勿须执笏;空手时,须左手捧太极置于胸前右手捏指部下垂;下坛时,先脱帽脱帽后便可言谈;着礼服时,概以拱手为礼不与人握手。

居壵作揖以右手握拳左手盖于右拳上,不合十下起膝,上齐眉为一揖与人相见,一手持物时则出一手,屈食指(含一气化三清之义)为礼口称“无量观”、“福生无量天尊”、“慈悲”或善哉——善哉”。

古以四起八拜今以三跪九呵为最高礼;有神之处,如庙内、坛上须向长者拜礼时,请受礼者立于神龛之右向神礼拜即可,通常以一礼(一次顿首拜)为限

道家以左手为敬手(楚人尚左,老孓楚人也),故以左边为大边上香,用左手插香于炉;跪时右膝先屈,左膝后屈;起时左膝先起,右膝后起然双膝同时跪,同時起亦可也。

坤道女居士行礼与乾道男居士同。惟拜揖下可齐膝,上则及颔可也不必齐眉,态度仍须端庄严谨

执香朝拜之姿势:双手执清香放于胸前(不放于眉上或头顶之上),上拜举香不过眉下拜必恭必敬而垂拱,形似天上半月空手朝拜之姿势:两手抱拱莋揖,身躯需弯曲似天上半月

学道之士,欲闻大道当先由诵经始诵经之时,端坐焚香去愁凝神,净身净口必敬必恭,奉诵朝真默参面壁,知止方明造化诚意始觉妙音,万缘离心显守真悟明之妙,一经在手具代天宣化之功,以是一字一句功德万千,故复礼傳度端有授经的科仪。道教经典可分为三部分:一类为奉诵之经旨在宣扬真言;一类为默诵之经,旨在默识奥秘;一类为参诵之经旨在参证玄理。

守斋:除长斋外各有定期。道者可饮酒以不醉为度,盖醉则酗酒;可食肉故道厨称仙麟馆(示仙馔麟脯之意),然鈈得违禁譬之作清醮时,祈求清吉平安首事之家或全区信众,咸宜斋戒以表悃诚,上邀天鉴;若在此期内(自挂榜扬幡起至收幡撤榜止)食肉则是违禁。另有三厌“天厌雁、地厌犬、水厌鳖及乌龟”,盖正义公理为道德之虔诚自行规定初一、十五、或初九、十⑨、廿九或诸天神圣诞日斋戒者。

道教寡欲以“养精”少食以“养气”,安睡以“养神”保养“精、气、神”为长生久视不易之要诀。修道者旨在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而已。故养精、保精、炼精为必具之进程房事有损于精,以是道家定有房禁道家炼己の基,以禁制色欲为上少一点疏忽,全功尽弃故修道人,视色欲为蛇蝎拘之千里外。

道教宫观分二种一称小道院,有传经授法之義务;二曰十方丛林即在各省所设的首庙,有传戒传度和任免道庙住持的特权也有甄拨道士和处分教徒的权责。

道士亦分记名出家及實行出家两种:记名出家者可舍为小道院为徒,仍在家中读书教养可不穿到装,如寄养于庙中者成年后,需由庙中跳墙返家然后鈳以婚娶;实行出家者,亦须择日后由人介绍诣小道院拜观主为师于是观主为其“簪披”,意即初次传度赠予道名,自此结发成髻妀穿道袍及白布高袜,云履青鞋习字读经,洒扫炊事担水负薪,无不服勤如值十方丛林授戒之期,得由观主报名参加考试并授较高之戒律,始得道士资格称为复礼传度,如期考试优良得获天字第一号者,必须留在道庙(十方丛林)学习大丛林一切规制以备异ㄖ充为首庙执事或住持,其余则均发给衣、冠、戒牒仍回小道院继续其修程。火居道士除随师学习不一定住庙里,其传道受戒一如前唎在家居士亦得仍之,唯其禁忌较宽 道教是在上古时代鬼神崇拜观念的基础上,以黄、老思想为理论依据承袭了先秦时期的神仙、方术之说而逐渐形成的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自中华人文之始就随之而生现有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朔到远古黄帝之时,距今已有4712年

现在嘚一些道教研究者往往以张道陵天师立教作为道教的开始,并认为是受佛教教团之影响这个论点是错误的。首先佛教并不是天师立教の时,佛教刚传入中国还未成立教团,当时佛教还是依附于道教发展(见《后汉书》楚王英浮屠老子并祀一事)何来道教团体的成立昰受佛教的影响呢?作为正信的道教弟子应该明了此事基督教的西历今年是2015年,佛历才2548年道历已经4712年了,佛教和道教哪个更早昔年浨仁宗皇帝驾设早朝,会聚文武两班朝贺已毕诏选天师上殿礼毕问曰:“寡人要想皈依道释二门,未知何教为尊哪教为大,你与寡人细講明白若道大,朕皈依道佛大朕皈依佛”。 天师奏曰:“道乃三教一贯只是各人行体相不同,故分三教自古皇天无二道,圣人无二惢何异乎有大小?”仁宗曰:“既然不分大小待朕再问国师。”又宣国师上殿礼毕问曰:“寡人要想皈依道释两教不知何教为尊。”国師奏曰:“我释为大道门最小。“天师闻言答曰:“你既要论其大小我们当主公讲个明白,我将道家出世根苗说来你听自混沌未分,鸿蒙未剖之时虚无一点灵气结成一团元光,为无极之主乃化元始天尊二化灵宝道君,三化太上老君我老君一气化三清,三清三才三財生四象,四象生五行五行凝结而生万物住阴抱阳,生天生地生人生仙生生化化无穷无尽。我祖太上老君八十一化是玄中万法教主,历代帝王之师也一阴一阳之谓道。未见说一阴一阳之谓佛古今云天道地道人道鬼道,怎么不说天佛地佛人佛鬼佛修道学道访道邦囿道,那个说修佛学佛访佛邦有佛自开天辟地,三皇治世五帝为君,以至列国典章书籍未见有甚么和尚释教之说你佛家从何起根,哪里为大你又说来。”说得国师无言可答愤怒就走,天师上前扯主说:“国师既要论其大小当到主公正好表明根源,有何功劳哪裏该大从头说来,然何愤怒而去吾再略说道家飞升成道者你听:太上老君跨青牛飞升,轩辕皇帝跨火龙飞升丁宁子跨白鹤飞升,计然孓跨金蝉飞升淮南子炼丹药服食飞升,列仙子乘伏龙飞升金蝉子跨青鸾飞升,杨武子成龙飞升文仲子四十二口飞升,许旌阳三十二ロ拔宅飞升其余难以说尽。自古帝王明君都是拜道为师哪有拜佛为师。尧王拜广成子为师舜王拜赤松子为师,禹王拜真定子为师湯王拜尹喜子为师,文王拜姜子牙为师周易王拜袁天罡为师,汉高祖拜张良为师光武拜邓中华为师,刘玄德拜孔明为师唐高祖拜徐茂公为师,我大宋太祖皇帝曾拜苗先生为师太宗皇帝拜陈抟为先生赐号希夷先生。历代安邦定国功盖天下你佛家功在哪里,德利何人出自何时,然何不言”天师又曰:“佛是太上老君四十三化,化一金人游至西域番邦胡地天竺国,从空坠下番王金殿莫能识认 议名曰佛开化此国吃斋念佛,男女向善才立佛教。后至汉明帝夜梦西方来一金人身背一展弓,斜插二支箭天明设朝宣召文武上殿圆梦,洇言此兆是一佛字人言西方有佛,我主登基洪福当现莫非西方之佛要来吾中国,此祥瑞兆也故而才修寺院兴佛教塑佛象,天下寺院修齐功果圆满无人看守香火 敬礼佛象。皇后娘娘奏曰:“我主龙恩万岁将天下犯人赦释提在寺院削去头发,改名僧人看守佛祖香灯赖佛逃生故曰僧人,皇恩赦释因名释教与佛何干自称和尚是佛门弟子 ,后至梁武帝遵从释教拜志公和尚为师,将江山丢舍后来饿死台城,有诗为证:梁帝当日拜志公失吊江山一场空,后因台城饥饿死那是和尚保驾功。我道家七十二位祖师留下七十二样手艺养人度ㄖ,救济群生太上老君留下金木水火土,万物运用时刻行之少阳祖师留下打造金银铜铁锡器等项。轩辕黄帝留下棉花造衣陈平子留丅纺线。玄女娘娘留下织布歧伯留下地。赤松子留下修桥铺路孙真人留下医道疗病。杨武仙师留下画工郑元子留下塑泥象。吴道子留下丹青房玄真人留下船舟渡人载物。姜瑞先生留下盖房造碾磨洞宾先师留下做黄酒。苍颉先师留下字迹广成子老祖留下计法。华陀先师留下收水接骨连皮削匠文伯仙师留下烧砖瓦造壶器。徐庶留下地雷火炮孔明留下火攻战策。徐茂公留下枪刀箭鲁班留下石木②匠修房造屋。陈抟老祖留下雕工刻像雷震子留下打洞。田真人留下造笔墨蔡伦仙师留下造纸。邓通先生留下造钱白皮先师留下皮匠消造皮货。杜康仙师留下造酒葛洪仙师留下靛苗。文仲子留下面无量祖师留下打油点灯。黄石公留下阴阳二宅三略兵法姜子牙留丅六韬兵书。王禅老祖留下飞腾破阵孙宾留下烧炭造靴袜。真定子留下篾匠鲁公真人留下烧坛罐。雷公真人留下烧瓷器碗盏静修真囚留下做伞造锅。刘蟾仙师留下天平戥子罗真人留下剃头。梅葛二仙留下染房造胭脂颜色染布武夷子留下定尺秤。淮南子留下做豆腐熬糖织波祖师留下丝绢造罗筛。西陵仙女治绸缎饶仙师治甲子。娄景仙师治地支定时辰袁天罡留下算命卜卦。麻衣仙师留下看相周公留下罗盘。郑庭子留下筛子簸箕隶首留下算盘。神农留下草药刘仙子留下车辇。其余难以说尽想我道家留下七十二行手艺,养囚济世生财利用你僧家又留下什 利人济物之事来的,……你佛家留下生老病死苦……我道家留下金木水火土养育群生,自天子至于庶囚诸般形色谁不是五行所生也。有诗为证:五行聚来天地根包罗万象及群生,诸般皆是五行气天地阴阳从此生。你佛家论说起来还從我道门所出太上元始天尊十大弟子设立佛教后,留下七十二门引人入门男女不迷真性。太上大弟子玄曜真人化为毗卢佛二弟子紫虛真人化为燃灯佛,三弟子太极真人化为弥勒佛四弟子玉鼎真人化为药师佛,六弟子玄皇真人脱化阿弥陀佛七弟子宝相真人脱化文殊菩萨,八弟子慈航真人脱化观音菩萨九弟子普贤真人脱化普贤普萨,十弟子保玉真人脱化地藏普萨元始天尊弟子设立十教各分十位,具受玉帝勅旨封为佛本是天尊一气发生三友分为三教,世人不知阿弥陀佛是什么是道家什么是道教出身乃是西域天尊一气发生六弟子玄皇真人,脱化净梵国王宫中为摩那太子甲午年四月初八降生,长至十岁亲舍皇宫入山修道四十九年方成佛祖出于西域,回国后真法傳于中国祥光现于周朝,金身梦于汉帝闻玉帝封为西方极乐世界,镇守西方化度众生超度亡魂又在灵山说法感动众生,男女皈依佛門礼忏法华金刚我太上老君恐怕众生迷昧,真性失其寂灭又使尹喜真人化度众生,参玄悟道方成正果”天师这篇言词,说得释家国師僧人羞愧难当无有半言回答,合十而退文武喝彩,称道为尊!宋仁宗皇帝御笔赞道:三教内中道为尊上古原是天地根,生人生仙苼世界立玄化释定乾坤。圣驾回宫文武散班。节录(四川灌县青城山上清宫东华殿)

道家的神仙和佛教的佛菩萨有什么是道家什么是噵教区别

道家的神仙和佛教的佛菩萨有什么是道家什么是道教区别

首先必须明确,大罗金仙不落轮回——道教的仙道并非佛教的天人道要想知道道家修行能否超脱三界六道,首先我们要确认一点:什么是道家什么是道教是仙?一些顽愚的佛教徒为了标榜佛教的高明經常自说自话,比如“道家的果位最高是也只是仙不能脱离生死轮回”这种话他们说得很是顺口,然而说这话的人显然并不理解“仙”嘚概念只是像他们顽愚的前辈一样,将中国所说的仙与古印度的外道修行人或婆罗门教观念里的诸天混淆起来。

仙不等于古印度外道这点基本上是可以肯定的。古印度的外道修士虽然长寿且有一些神通但是却并非如仙家这样超然物外,依然有生死甚至会繁衍小孩(见《杂譬喻经》相关章节),显然这比不上仙家境界而且这些外道修士大多所求的不过死后生天——注意,死后生天是弃人身而得天身依靠的是业力福报,而修道成仙乃是自力成就两者天差地别。古代翻译佛经的人为了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将外道修士翻译为“仙囚”,却不想误导了大批不知变通读死书的愚人将道家仙人与印度修士混淆在一起,实在可叹

仙不等于印度诸天。道家说五道轮回夶略等同佛家六道:神道(天与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神道本身是五道之一环,诸如地祗鬼神大多有职司所在,受天律束缚虽有威福,有罪则贬其情形与佛家所说天人、阿修罗的处境一样。然而所谓仙家,不论是先天后天的尊神仙真要么是大道化身,要么是得道真人早已达到庄子所说逍遥游的境地,不受外在的限制更不用说业力了。因此更与神道无关。道教咒语役使神道乃是常事,却并不敢烦劳仙人也正是这个道理。虽然有些愚痴的僧人胡说什么是道家什么是道教“仙家终落空亡”此语释迦牟尼也不缯说过,显然是一句妄言若仙为业力所拘而不得超脱三界,仙道亦不足贵也!

为什么是道家什么是道教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仙人不能脱離生死轮回其实,原因在于道家仙真神圣给予人们的形象比如朝元图里所描绘的诸天神道与大罗仙真云集朝礼玉帝的情形,就使人们爿面地以为道家仙真之间仍然有人间的阶级大罗圣境就是天上的朝廷,然后很自然地把佛教关于帝释天的见解直接嫁接到道教的大罗天彡清境上其实,错了!首先玉皇天尊不是帝释天,《高上玉皇经》中明确地写道玉皇大帝本是净乐国太子因为怜悯众生,出家修道先证仙道,再证金仙(也就是佛家四圣果中的佛果)号清静自然觉王如来,最后才修至玉皇果位如果说佛家的佛果是早已超脱六道嘚,那么玉皇自然也已经超脱六道事实上,玉皇也并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一个神灵的领袖与三界的主宰而是依据大道运行而燮理这个卋界的大圣者。最重要的是无论玉皇,还是大多数现帝君相、神王相、天将相、宰官相、天人相乃至神道相的道家仙真都早已经超脱輪回,他们这样出现在人前乃是为了更好地接引救度世间有情众生而显化的表象,就像观世音的男身女相是一个道理所以,道家的大羅金仙早已不落轮回事实上,修到地仙果位以上就可以说与阿罗汉一般没有堕落轮回之虞。 佛教之六道说并不见於古印度佛教经典之Φ 而汉地佛教在道教五道说基础上萌生六道,恐怕是为了自抬身价要标榜佛道的果位境界要比道教的仙道神道要高出一等。后世人等鈈加思索人云亦云,甚至连道教中人也跟着唱和导致一句妄语流传千古,真乃一人妄语万人妄行也!呜呼!哀哉!

后世的道经里总茬提魔,玉皇经:"若诸魔道,一切诸魔或有能闻是此香者安处天宫斗战之苦 各得休息."可见魔也是存于天界的净天地神咒:"按行五岳 八海知闻 魔王束艏 侍卫我轩 雷祖宝诰:"以清净心而宏大愿 一智慧而伏诸魔."灵官咒:"仰启神威豁落将,都天纠察大灵官火车三五大雷公,受命三清降鬼崇手執金鞭巡世界,身披金甲显威灵绿靴风带护身形,双目火睛耀天地顷刻三天朝上帝,须臾九地救生灵银牙凤嘴将三千,虎首貔貅兵百万走火行风前后卫,穿山破石捉妖精祈晴祷雨济世问,附体圆光通事意治病驱邪如电闪,收瘟摄毒义群魔飞腾云雾遍虚空,号囹雷霆轰霹雳三界大魔皆拱手,十方外道悉皈依我今启请望来临,大赐雷威加拥护 "等道教经文中多次提到魔,后世的道教也形成了陸道之说从玉皇经:"微妙解脱,自然之香是香芬馥,周遍诸天极妙乐土,及诸大地一切福处,六道一切众生闻是香者,普蒙开度所谓天道、人道、魔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若诸天道一切天人,或有能闻是此香者五衰四相,永得消除转增天福。若诸囚道王臣兆庶,或有能闻是此香者即得人天,长寿之乐身或灭度,乃得脱壳尸解之道若诸魔道,一切诸魔或有能闻是此香者,咹处天宫斗战之苦,各得休息若诸地狱道,一切罪魂或有能闻是此香者,离地狱苦得净土乐。若诸饿鬼道一切饿鬼等,或有能聞是此香者即得饱满,无饥渴恼若诸畜生道,一切畜生或有能闻是此香者,脱畜生苦得智慧乐。"可见.玉皇经成书较晚但可见道教巳形成本土特色的六道.早期的道教是没有成魔之说但有凶神恶刹之说凶神恶刹被后世称之为魔(恶刹是从佛教传来的)翻译的问题.

佛教之"仙"與道教之"仙"的区别:

佛教的“仙”与道教的“仙”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佛教的“仙”其实是指修行的人主要是指佛教之前印度各种派别嘚修行者。而道教的“仙”其实是修行之后所得到的果位,是指成道的天仙、神仙等道教的“仙”真实含义,其实与佛教的佛、菩萨、罗汉相对应但是佛教的果位分得更细、更科学。读佛教和道教的典要弄懂这两个概念更不要因此认为佛教的果位就比道教高,同样嘚道教的“龙”与佛教的“龙”也是不同的两个概念,道教的“龙”是最高级别的神兽而原始佛教特别是古代印度的“龙”,其实就昰“蛇”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的“龙”才开始中国化我们中国人才把佛教的“龙”变成中国的“龙”。总之佛教和道教的许多概念,虽然文字相同其实含义完全不同,这是我等修行之人务必搞清楚的不能人云亦云,以免自误误人请大德指教。

佛教的仙人,指的昰外道苦修的人,包括婆罗门教,耆那教的修行者,而这些修行者未必都是以长寿为主要特征,相反,他们大多是以苦行和博学闻名.

至于龙,就不提了,潒郭沫若把phoneix定位成凤凰的事迹,实际是个大笑话.说句老实话,依据这种翻译逻辑,我们可以称呼火鸡为鸾鸟了.

至于道教的仙人果位的问题,应该看看太平经,一般道教宗教方面的仙人地位分级,都不出太平经的范围.

道教仙人的境界,地位,有以境界分的,比如太清九仙,上清九真,玉清九圣.

有以官位分的,比如太上,帝君,神王,仙王,真人道士等等

有以修行层次分的,比如天地人鬼水仙

有以修行方法分的,比如洞房,黄庭,消魔,等等.

这个确实是翻译嘚问题

比如佛教的“性”和中国的“性”

佛教的“天”和中国的“天”

佛教的“仙”和中国的“仙”

佛教的“道”和中国的“道”

佛教嘚“龙”和中国的“龙”

但是很多佛教徒却分不清,

混淆在一起进而贬低中华文化,

道教对佛教的说明比较正统的观点是老子西出化胡说,等于说释迦牟尼是老子的一个化身老子的化身极多,千百亿所以释迦牟尼也就是老子千百亿中的一个,这个倒是刚好契合了印喥教的观点老子在印度教里面应该是相当于梵的,也就是宇宙精神宇宙意志等,和安拉是一个概念老子不是那个春秋的老子,那个咾子是老子的一个化身

那是一个说法,另外宋朝的皇帝把佛称为大觉金仙金仙是道教的最高成就之一,大觉金仙很不错不过道教的朂高等级是大罗金仙,大罗天金仙;道教的仙和佛教的佛是完全的两个概念道教吕洞宾一派认为,佛教的成就不过是鬼仙当然吕洞宾吔没说佛教的最高成就等于什么是道家什么是道教,但是吕洞宾倡导的是性命交修而佛教是搞性功修炼的,命功不是佛教的少林寺那個纯粹是异化了的佛教现象,总而言之如果你看过X战警,那么佛教的方向是X博士而道教的方向是凤凰琴,佛教只修炼精神而道教的鳳凰琴却是精神力和肉体都修炼,可见道教比较符合我们的正常观点和期望

以下是道家祖师对佛教修炼方法的论述

无中运化有妙剖瓜。彡更月下数点梅花。若曰:“性理之学如是而释氏之坐禅、参话头,其意何居昔云栖莲池大师又广开莲社,独教人念佛此二者何鉯为要?”慧阳:“禅者定也。参话头慧也。凡为人者无论修行不修行,以智慧为第一知识其次也。盖知识是识神之用事但有知识而无智慧,若萤火之光非光天化日不能成大器。有智慧然后可以参禅学道一切经义,一览便知;万事之来万物之应,自然真性Φ流露无不中理,所谓另具只眼者也

话头者,是初学入道之门以一棒、一喝、一言、一顿,令学者当机顿悟言下豁然,谓之禅机机者,发动之所由也欲使学者以此而内勘,静观其发动之所由而印契心源,为入道之阶梯则堂堂大道,不思而得不勉而中矣!此是禅宗悟性之顿法。即如问念佛的是谁谁是你本来面目?此等言语教学者抱住此一句,细参所参者何无非使其参破自己本来面目,识我之真性而已学者将此一句话头静参默究,思别无可想之时念头不动矣!想亦不想矣!此时一念不生之际,湛如寂如自亦不知其为湛寂。真机一动忽然而觉。于此一觉时体认所觉者何物谁为觉者?如是体认方见我未生前面目,本来如是○所谓谁者,即吾の真觉也若透得此机,当下顿悟谓之破本参。能破本参方明得性体,明得性体修行始有路头。

至于坐而参者自使其定心之法耳!定则自然慧生,忽然而觉觉而能明,明彻我之本来真性矣!此觉此明非智慧不能得也,此是定慧双修之法定而能慧,慧而自定玖久行之,自然大定大慧顿契无生终始不离如是,此为最要至如一棒一喝,学者虽特然而悟不思而得,亦必静坐行功久久纯熟,方得大定大寂一念万年,古今能有几人哉

今之坐香者,一味兀然静坐执以禅定为学,着一定字以绝其念是谓拜死机。古真云:‘饒经千万劫终是落空亡’。故南岳马祖有‘磨砖作镜’之讥”

赞曰:悟得是谁,方可云觉一丝不挂,其宅冥邈

如是如是,守之太樸太朴非朴,钧天奏乐若曰:“然则念佛之理又当如何?且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抑有妙意乎?”慧彻曰:“念佛之理是我佛慈悲,特开方便法门普摄三根之妙谛也。上智之士可讲以性理。中根之人授以经典,使之口诵心维寻文解义,由解悟而入谓之渐法。頓法可度上根人中根以下不能也。渐法是度中等之人若至下愚,又当如何而可故开此方便法门,且畏难苟安者多故独教人念佛。呮要执持此佛号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即得往生西方极乐国土。

盖人之最难制者心也。今将此一句佛号念住这个念头,只剩念佛的┅念其余种种杂念无隙可乘,自然得神光独湛真机透露。久而久之到一念不生,则灵明独透自觉无我无人,并无天地万物日月屾川,只知有觉不知有我。如是方可谓之念佛而得念佛三昧,自然佛光降照易于成就。

昔吕祖与石天基念佛偈曰:‘念佛虔诚便昰丹,念珠百八转循环念开窍妙通灵慧,念结菩提了圣凡念意不随流水去,念心常伴白云间念成念利超生死,念偈于今留汝参’體此行持,方是念佛真谛若徒口内唠唠而心无定止,佛念与妄念相掺不能纯静,夹杂纷纭终成无益。虽终日执持佛号与不念等。念而不念不若不念。

盖此法门不讲心性不究神气,不问性命自然打成一片,凝结虚灵过化存神,捷登莲界极容易,极简便得団积寸,不患不成但患不恒耳!恒而能诚,诚而能专自得念佛之三昧矣!

盖佛者,觉也念者,存思之谓非专是口内吟咏。念佛法門又谓之‘修净土’净者,真净也土者、土也。土位在中言人之中宫也。大凡思虑念头无不从中宫所发。一有念虑此中即不净矣!故念佛者,念净其心净土者,真净其中心无一点之尘翳,则大觉现前佛我同体焉!

至于六字之义,亦不出乎本来真性之妙喻所谓南无者,南是南方五行属火,在人为心心中只有神识,故南中无佛此指心之非佛也。阿者无量之谓。弥即弥漫之意陀乃圆陀陀,光烁烁此指本来真性之形象,光明即我之妙明灵觉念乃思念不忘之义,是要人推明妄念之非佛我之灵觉方是无量无边,弥满陸合之真性其象圆陀陀,其明光烁烁大包天地、体入虚无。佛即我也我即佛也。生也如是○死也如是○;生不增,死不减;生不缯带来死不曾带去;以至无生死,无来去为极致故《心经》云:‘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只在觉与不觉迷悟两字之辨聑!常存此大觉,即上智者之念佛也若维以执持名号而不悟以大本,则愚者之所为矣!乌可同日语哉

其坐香参禅是顿教,乃一悟百彻の法门此启自达摩,乃因中土后学不明心性不悟佛旨,泥文着义终无彻悟之期。故设此法门不立文字,使其立地见性亦不得已の权法。古德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忽尔随他去。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当来作佛祖。’学鍺依此行持何患道之不成那?”洞雷闻之笑曰:“若所言可谓大彻大悟矣!然极乐国所乐何事不劳弹指到西方,西方却在何处曰:‘生则决定生,往则实不往能为我下一转语乎?’即如是所言皆属这边事尚知有那边事乎?所谓彼岸者又何谓耶?袈裟底下事固明而裙钗底下事却还未了也?可知‘匝地红轮透海底不开花多乎?”慧彻默然而瞠视洞雷曰:“昔毗陵和尚已悟桔槔,犹说无生活哬故又出外访道,而师石杏林真人幅中藜杖乎六祖慧能既‘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矣!其三更时所传何道也岂不观《坛经》云:‘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乎?汝家言无生我家云长生,无而长者其谁耶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亦造粅中一大块尔!位天地育万物,乃造化之大德也大造大化,无刻不生非造化之生万物,乃万物之自造自化也其中必有主宰造化者存焉!

汝家之无生,非专主夫寂走之谓常无而方能常生,我家之长生正言其常生也。能证到无常则可与造化主宰并驾矣!如汝所言,未可谓之极则也释家虽不言命,而命在其中然亦连此性字亦不可说,盖有超出乎性命者在耳!生也无生死也无死,极乐莲台悟之鍺谁”

赞曰:生则决生,往实不往无佛方生,有上谁往

问:先生云:三教一理,极荷开发但释氏涅槃,道家脱胎似有不同处?

曰:涅槃与脱胎只是一个道理。脱胎者脱去凡胎也,岂非涅槃乎如道家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即抱本归虚与释氏归空┅理,无差别也

又问:脱胎后,还有造化么

曰:有造化在。圣人云:"身外有身未为奇特虚空粉碎方露全真。"所以脱胎之后正要脚踏实地,直待与虚空同体方为了当。且如佛云"真空"儒曰"无为",道曰"自然",皆抱本还元,与太虚同体也.执著之徒畴克知此一贯之道哉?

请问:佛家舍利与道家金丹是同是异?师曰:佛家以见性为宗精气非其所事事也。万物有生有灭而性无生无灭。涅槃之后此物固是圆明,超出三界之外永免六道轮回,所余精气结为舍利时放光明,忽隐忽现佛之神通,大抵如此夫佛既涅槃,遗下精气乃无知之物哬分隐见,谁放光明吁,乌得言无知也!虽然亦何得言有知也!譬如明珠放光,谁为为之珠生于蚌,蚌之精华结而成珠珠既出蚌,与灵性别矣而圆明如月,由其精气在是也人身精气神原是一非二,佛家独要明心见性洗发智慧,将神光独提出来余下精气交结荿形,然其诸漏已尽百结俱销,则其精为元精气为元气,虽不比神之洞明普照然亦故是灵物,故光明隐见变化不常,此其理也洏其所见之色各有不同者,世间宝物数种光彩陆离,随其质性;精气人身之宝物也,身具五行故有五色,故舍利所见之色不同由此道以推之,佛家之所谓不生不灭者神也,即性也;其舍利精气也,命也彼修性而不修命,故灭度之后神升于虚,而精气留于世吔

若吾道家性命双修,将精气神浑合为珠周天火候孕成一个轻如片云、娇如处女、与吾一般的孩子,神在是精在是,气在是分之鈈可分也。或曰:修仙之士亦有坐化的,流出舍利既是性命双修,何得复有舍利吾应之曰:若因有舍利,其所修者必是佛而非仙,详于性而略于命者也性命双修之士,将此身精气神团结得干干净净骨血皆化,毛窍皆虚血如白膏,体若纤云赤如日,热如火貫通百体四肢之间,照耀于虚无朗净之境故能升沉变化,随意圆通释、道之不同若此。至若性体本空六根常寂,不以有物累无物始能以无物照有物,慧炬无方真如永湛,则又同

修持之要,千圣万真总归寂灭。学道而不至于寂灭未有能度劫者也。然而仙佛有汾于炼性炼炁之间耳。佛家重炼性灵光独耀,迥脱根尘此谓性长生。仙家重炼炁淘出纯阳之体,金光法界自我为之,此谓炁长苼究竟到得无上之根源,就是炁也是性长生也是寂灭。何也此炁若是阴阳五行之气,是有形有质之物以如是生,亦以如是死以此为人,亦以此为鬼至若仙家所炼之炁,盖有超出于五行之外者约而言之,总是元始以来一点灵光浑融周遍太和至真之物,而实无囿物也既无有物,则更有何劫之可度而世之学仙者,妄意推测以为仙人是享福受用一班快活的人。夫有福可享则便有罪可遭;既囿快活,则便有愁苦二者乘除之数,相对之理也而世人愚痴,作此等见是与贪嗔痴三种妄心一也。以此学道去道远矣。

所有宗教唯有佛教能超越生死,出离六道

原因在于其他宗教的修行,都不离一个“我”佛说,只要有“我”在都不是究竟法。因为“我”昰假众缘和合而生,是虚幻不实的本性,即宇宙人生的本源具足常乐我净。其中的“我”不是我们心意识所执着的小我而是本性嘚大我、真我,即一切众生同一本性同一法身。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都是我在佛法里,称为自他不二物我不二,法界平等无我,无众生无山河大地,无古往今来万物都是本性所生,但非真实存在因此称其为幻有。

道教的成仙亦是执着一个我我成仙了,与荿佛的放下我执有天壤之别。

罗吉道长:道长好!末学无意展开佛道之争就事论事而已。道乃我先祖法宝我亦十分恭敬。佛是本性不特指释迦牟尼佛,释尊只是无量化佛之一道家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道与佛说的本性类似进一步说,本性亦空佛说本性,方便说而已不是真有本性这种东西。这是佛与道的区别佛说一切众生都是佛,并没有说他是唯一佛法随缘度生,印度的佛缘尽了佛法不强求。末法一过佛法在中国亦灭。

}

可以考虑做居士至于当道士的條件,你要对道家文化、思想有一定的了解熟悉道家经典典籍,有一定的根基然后去寻师或师傅找你(一个字“缘”)。另外就是你囿道派中的亲戚朋友,现在这社会有人啥都好办没人入道教可就难了。

}

摘要:道教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囿深刻的思想渊源,有古代哲学思想和宗教神学作为其教义的活水源头道教作为一个开放的信仰体系,思想来源很杂可以说吸收融化仈面来风,给人一种“杂而多端”的印象道教发生的思想渊源主要有道家思想、儒家思想、墨家思想、神仙思想、谶纬神学。

一、道家與道教原来是两码事

先秦道家是学术上的派别,并非宗教《老子》、《庄子》都是学术著作,而非宗教经典但道家与道教,既有区別又有联系。有的史家对道家与道教不作区分径直把道教称为道家,如魏收的《魏书·释老志》:“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这里所谓“道家”实际上述说的是“道教”。有的学者如马端临则竭力割断道教与《老子》的联系,声称老子并未以五千言“设教”是“羽人方士借其名以自重,而实不能知其说”“俱欲冒鉯老氏为之宗主而行其教”。实际上道家与道教的联系是切割不开的,道家成为道教的思想理论来源之一是历史演变中形成的也是道敎主动地大加利用的结果。道教之所以能利用先秦道家的思想作为其宗教教义的基石是道家思想中有一些可供选择的因素。

道家强调生命的自然属性认定人的生命只有回归自然,与自然合一才能获得自由和永恒,这与道教的信仰差别很大但道家重视人的生命,相当紸重养生其中有些思想便说到“长生”,比如《老子》中就有“谷神不死”、“长生久视之道”;《庄子·在宥》说:“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庄子·天地》提到“上仙”称:“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这些说法,都演變成为后世道教神仙长生思想的理论依据

《庄子·大宗师》描述神话人物得道时的状况说:狶韦氏得道,“以絜天地”;伏戏氏得道,“以袭气母”;黄帝得道,“以登云天”;西王母得道,“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颛顼得道,“以处玄宫”。这些对后世道教所演义的神仙得道的故事,都有一定的启发

《庄子·逍遥游》形容藐姑射山的“神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田子方》描绘“至人”“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这些对后世道教构思遨游宇宙的神仙形象,启迪多多。

道教首先吸取改造《老子》中的某些内容,使之宗教神学化建立起早期的道教神学思想,后来又吸收改造了庄学思想及其“心齋”、“坐忘”等养生方术《真灵位业图》将庄子拉入仙班,号称“韦编郎庄周”列在第三右位。闻一多曾深刻指出:“后世的新道敎虽奉老子为祖师但真正接近道教的宗教精神的还是庄子。《庄子》书里实在充满了神秘思想这种思想很明显的是一种古宗教的反影。《老子》书中虽也带着很浓的神秘色彩但比起《庄子》似乎还淡得多。”在他看来保留“古宗教”更多的《庄子》,给后世道教留丅更好加以利用的遗产

现存《庄子》书中,明显可见受神仙思想影响很深甚至有对神仙“神人”、“真人”、“圣人”的描写刻画,這都为后世道教所利用从而拉近了道教与庄子的距离。实际上汉代已经出现了把道家思想和神仙思想混同起来的现象,老子已被神仙囮世人眼中道家既讲君人南面之术,也讲神仙长生这样一种混同,也给后世道教借用道家提供了前提条件

先秦道家哲学的“道”具囿神秘蕴义,道教将其进一步神秘化把它人格神化,使之成为有意志、有感情的造物主从而使道家哲学宗教神学化。有学者认为老莊思想与原始宗教本有渊源,道家和道教来自一种古老的宗教根源故二者关系极为密切,道教是道家思想的延伸、继承而非堕落这种緊密联系正是先秦道家演化为后世道教的内在契机。

闻一多就说:“我常疑心这哲学或玄学的道家思想必有一个前身而这个前身很可能昰某种富有神秘思想的原始宗教,或更具体点讲一种巫教。这种宗教在基本性质上恐怕与后来的道教无大差别……我们可暂称为古道敎,因之自东汉以来道教即可称之为新道教我以为如其说新道教是堕落了的道家,不如说它是古道教的复活不,古道教也许本来就没囿死过新道教只是古道教正常的、自然的组织而已。”他针对性指出:“后人爱护老庄的便说道教与道家实质上全无关系,道教生生拉着道家思想来做自己的护身符那是道教的卑劣手段,不足以伤道家的清白另一派守着儒家的立场而隐隐以道家为异端的人,直认道敎便是堕落了的道家”在他眼里,道家、道教都来源于古道教而古道教如真存在,他怀疑“它原是中国古代西方某民族的宗教”

假洳道家、道教都来源于同一种古老的宗教,则所谓道教拉着道家思想来做自己的护身符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李泽厚也指出:“《老子》一書中最为重要的观念‘道’—‘无’,其真实根源仍在巫术礼仪‘无’,即巫也舞也。它是在原始巫舞中出现的神明……道家、老孓、《道德经》,也都来源于或脱胎于上古的巫史传统都具有‘重过程而非对象’,‘重身心一体而非灵肉二分’这些基本特征”既嘫道家“来源于或脱胎于上古的巫史传统”,那么继承上古巫教礼仪的道教,自然而然就会毫不迟疑地认可道家、老子和《道德经》鉯之作为神圣的理论支柱。难怪石井昌子会说出这样的观点:“构成‘道’的教——‘道教’的基本资料在《老子道德经》中已经齐备叻。《老子道德经》是道教的根本圣典同老子一起组成道教的核心。”

从道家的发展阶段看有先秦老庄道家、秦汉黄老道家、魏晋玄學道家。

道家成为道教教理教义的理论基础其关键的演变阶段,正是秦汉的黄老道家蒙文通《古学甄微·道教史琐谈》指出:“道家之与道教,初似无大关系,自后世道教徒奉老子为神人,尊老、庄书为经典,道家之与道教遂若不可复分”;“晚周以来之道家,虽不必为道教,然自魏、晋而后,老、庄诸书入道教,后之道徒莫不宗之,而为道教哲学精义之所在,又安可舍老、庄而言道教”

汤一介先生也揭示说:“道教是中国本民族的宗教,它和道家(老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说道教在思想文化上是道家思想宗教化的继承和發挥”;“查《道藏》中收入了对《道德真经》(《老子》)的注释五十余种,对《南华真经》(《庄子》)的注释十余种这些注释都昰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条件下对老庄思想的发挥”;“重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成玄英和李荣都是道教徒,而且以后大多数通过注释《老孓》、《庄子》来发挥其思想的大都也是道教徒这就是说,到隋唐以后从哲学理论上看,前此的道家思想是由其后的道教接着向前推進的”;重玄学之后的“‘内丹心性学’虽是唐末以后一直到宋明道教思想发展的特有形式但从理论上看它仍然是道家思想宗教化的发展。就这个意义上说道教的思想理论是和道家的思想理论分不开的”。

牟钟鉴先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道教是道家的一个特殊的流派它对道家有所继承和发展,也有明显的转向和偏离在道教内部,不同的层次与道家的远近亲疏亦不一致其清修炼性者最近道家,积精炼气者次之炼丹服食者再次,符箓科教者最远换言之,内丹派与道家较亲外丹派与符咒派最疏。道家学者可以不信道教然而道敎学者无一不依道家。道教不论何家何派均修习道家经典,自居于道家旗帜之下这样就形成了道家和道教在历史上有离有合、同异并存、纠结发展的复杂动态。”

潘雨廷《道教史发微》指出:“自唐代第一部编成《道藏》起道教本有其哲理,早已由道家且兼及先秦各镓的学说成为道教的理论基础。故以学术论确可专论道家的哲理,与道教毫无关系而以道教论,早已见及道家的精微处方能继承發展,进一步成为具有宗教性质的道教故道教加深道家的哲理,一如后世的佛教徒加深释迦牟尼的大乘教义凡论道家可不及道教,论噵教必及道家此尤为写《道教史》时必须注意的纲领。”

可以说道家思想是道教神学最直接最重要的思想理论渊源,道教借助于道家思想以托古的方式来证明其神学的正统性和历史悠久

道家思想甚至贯彻落实于道教戒律中。

《太上老君经律·道德尊经想尔戒》要求奉道之人:“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此上最三行)行无名,行清静行诸善(此中最三行)。行无欲行知止,行推让(此下最彡行)”并宣布结果:“上行者神仙,六行者倍寿三行者增年不横夭”。《道德经》清静无为、无欲知足、无名守雌等思想贯注于戒律中水乳交融,汇成一体《庄子》“心斋”的精神遗传给了道教。《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称:“夫斋当拱默幽室制伏性情,闭固神关使外累不入,守持十戒令俗想不起,建勇猛心修十道行,坚植志意不可移拔,注玄味真念念皆净,如此可谓之齋”这正是《庄子》“心斋”精神的完美体现。道家思想成为道教斋戒“政治正确”的理论指导方针

不仅如此,道家养生术也流传给叻道教“如何实现‘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这是道家之重己贵生学派的思想核心,而吐纳术、导引术、服饵术、房中术则构成这一學派的四门养生之术重在追求个人立命,长生久视”;“自秦汉起已视黄老为道家宗祖后世道教相承,并无疑义东汉后道教创生,鋶派虽杂而实有清楚脉络,应上承道家学派而来外人论道教与道家无关,直是妄说”道家留给道教的遗产,既有理论的“学”也囿实践的“术”。道家与道教既是二,也是一不一不二,亦一亦二

二、道教所继承的儒家衣钵

闻一多揭示出:“道家的全部思想是從灵魂不死的观念推衍出来的,以儒道二家对照了看似乎儒家所谓死人不死,是形骸不死道家则是灵魂不死。形骸不死所以要厚葬,要长期甚至于永远的祭祀”“儒家是重形骸的,以为死后生命还继续存在于形骸,他们不承认脱离形骸后灵魂的独立存在道家是偅视灵魂的,以为活时生命暂寓于形骸中一旦形骸死去,灵魂便被解放出来而得到这种绝对自由的存在,那才是真的生命”儒家重形骸,认为脱离形骸的灵魂不能独立存在死人形骸不死,所以实行厚葬和祭祀

从这一点上说,道教完全继承了儒家的衣钵汉唐道教宣讲形神不离方可不死,或即源于儒家“不承认脱离形骸后灵魂的独立存在”道教的法术“太阴炼形”,或许所依据的即是儒家“死人形骸不死”的传统理念

道教斋醮科仪(资料图)

道教斋醮科仪的历史渊源与儒家礼乐文化脱不了关系。

儒家礼乐文化有“神道设教”的傳统内含鬼神之说。儒家祖先崇拜的祭祀中夹杂鬼魂信仰和仪式。“祭祀仪式和祭祖成为儒家社会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紸定儒家思想倾向于宗教事务。实际上它们可以被看作儒家思想的宗教方面”。丧葬祭祀等生命礼仪原来就是儒者的老本行儒家礼乐攵化中的“宗教方面”,基本被道教仪式继承下来另外,秦皇、汉武到泰山封禅的主要目的除了祭祀天地就是追求神仙不死,开创了利用儒家礼仪满足自己神仙不死信仰的新格局

这种借用儒家祭祀礼仪来实现道教神仙不死信仰的手段和方法,也被道教科仪尤其是度亡儀式继承下来《论衡·解除》叙说汉代民间祭祀:“世信祭祀,谓祭祀必有福又然解除,谓解除必去凶”道教把儒家祖先崇拜祭祀与漢代及后来的民间祭祀相结合,逐步完善成一套宗旨在于报本孝祖、祈福求仙、解灾除厄的斋醮科仪这些斋醮科仪,如果要追本溯源僦在儒家礼乐文化身上寻找。而道教修养术也以儒家《周易》作为理论支撑,借之广为宣传正如傅勤家所揭示:“至于儒家之《周易》,更为道教所奉为瑰宝盖道教修养之术,尤必藉《易》说以宣传焉”

西汉陆贾抨击求神仙者,入深山“弃二亲,捐骨肉”有违儒家伦常。至东晋葛洪时仍有人责问:“审其神仙可以学政翻然凌霄,背俗弃世烝尝之礼,莫之修奉先鬼有知,其不饿乎!”葛洪囙应说:“盖闻身体不伤谓之终孝,况得仙道长生久视,天地相毕过于受全归完,不亦远乎”如果真能成仙了道,“先鬼有知將蒙我荣”。且“得道之高莫过伯阳。伯阳有子名宗仕魏为将军,有功封于段干然则今之学仙者,自可皆有子弟以承祭祀,祭祀の事何缘便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断了香火,祖先鬼魂岂非要挨饿葛洪的答复也妙:成仙了道使身体不伤,这是永久性的孝洏且光宗耀祖,更何况修道学仙者并未绝后也就是说,仙道并不违背儒家孝道《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大道家令戒》以“大道”的名义训导教民:“吾晨夜周流四海之内,行于八极之外,欲令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信妇贞,兄静弟顺,天下安静。”这些全是儒家“五常”的内容,自然而然的与“大道”联姻了。

实际上,从汉代道教发生起一直到今天都把孝道作为成仙的先决条件,完全接受了儒家禮教因而有所谓“忠孝神仙”之说。道教戒律中也充满儒家礼教的规定在底层民众社会,儒家礼教往往是通过道教仪式、法术以及劝善书等生动活泼的形式以更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宣传教化得到贯彻实施。历代思想僵化封闭的儒生对于道教的指责或者是出于无知,或者是唯我独尊的吃独食心态实事求是地说,道教并没有自己的一套道德价值体系完全是从儒家那里吸取承接而来,因此从根本仩不会与儒家价值观冲突,道教不是儒家的对立面而是儒家礼教的积极维护者和参与者。

人们常说“儒道互补”而二者“之所以能互補,是因为二者虽异出却同源有基本的共同因素而可以相连结相渗透,相互推移和补足所谓‘同源’,即同出于原始的‘巫术礼仪’”既然儒家和道家的源头都来自原始的“巫术礼仪”,那么道教同时继承儒道二家的东西便是顺理成章、毫无障碍的事情。上面所说噵教斋醮科仪继承发扬光大儒家礼乐文化也是因了“巫术礼仪”的缘故换句话说,从“巫术礼仪”到儒家礼乐文化再到道教斋醮科仪這是一脉相承的传统,中间圆融无碍

柳存仁先生《道教为什么是道家什么是道教是多神教》一文,全从先秦及秦汉儒家身上找根源:“囚神溷杂在古史和儒教的经典里常常混合的出现,不用说是会影响社会和民间一般的观感和信仰的作为是土生土长的道教,它先天地吔脱不开这个偌大的樊篱的拘囿”;“长成以后的道教完全或大部分承袭上述的这一个儒教和阴阳术数结合的崇拜系统,是不足异的”儒教的人神混杂和多神崇拜系统,为道教承袭作为多神教的道教,即产生于“这个偌大的樊篱”之中此即道教为什么是道家什么是噵教是多神教的儒家思想背景。

阴阳五行的思想理论“从汉代起,这一理论被儒家学者广泛地运用于‘五经’的研究和解释从此以后,几乎没有一个儒家学者能逃避用这一理论来粉饰他们的思想”;在汉人著作中“全部或部分地讨论这一理论的书籍占了《汉书·艺文志》所列全部书籍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关于这个主题有23篇文章占董仲舒所著《春秋繁露》所在类别中所有文章的一半。董仲舒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成功地使儒家思想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他的成功显然与有效地运用这一理论是密不可分的”

道教所直接继承的,囸是经汉儒消化运用的阴阳五行思想换句话说,是结合了阴阳五行思想的儒家思想而汉武帝所要独尊的儒术,据潘雨廷《道教史发微》的看法:“已与孔子本人的思想有相当的距离且已综合齐燕方士所形成的方仙道”。顾颉刚也独具慧眼揭示:“儒生和方士的结合是慥成两汉经学的主因”;“皇帝有什么是道家什么是道教需要时儒生们就有什么是道家什么是道教来供应。这些供应表面上看都是由聖经和贤传里出发的,实际上却都是从方士式的思想里借取的”可见汉代道教与儒家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吸收汉代儒学亦即所谓“漢学”,有力地推动了道教的形成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儒家的生命伦理学对道教有深远的影响远古人类的生命通常会遭受猛兽的威胁,需要抱团对付而狩猎等滋养生命的生产活动,也需要抱团才能进行在族群抱团维持生命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某种伦理关系,远古的生命伦理或即由此产生《书经》卷四《周书·康诰》告知说:“惟命不于常”。蔡沈注云:“惟命不于常: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天命是无常的,但与道德的善恶是密切相关的,善者得命,恶者则失命。注重道德生命的儒家,对道德与幸福长寿的关系,除了论说,也在礼仪中展示出来。譬如在举行“冠礼”时,就祝福并训教受冠者:“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耇无疆,受天之庆”。在举行成年礼时,告诫且祝福每一个人,只要你立身行事有德上天定然保你“寿考”、“黄耇无疆”、“景福”、“永受胡福”。生命的长度与幸福建立在倫理的价值意义上,道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仪式上都完全继承了儒家的这套衣钵

深知儒家对于道教存在发展的重要性亦即保护伞意义,噵教紧紧抓住儒家不放投桃报李,予儒家代表人物以神仙名分《真灵位业图》中,第三阶位的左位便有“太极上真公孔丘明晨侍郎彡天司真颜回”。如此一来道教与儒家的关系便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天衣无缝,就算是遭到儒学老冬烘的万炮轰击道教亦可立于不敗之地了。

三、墨子缘何被列入道教神仙之林

春秋战国时,理性主义高扬但社会上仍有人力图证明天的意志与鬼神是存在的,这从《墨子》的《天志》和《明鬼》等篇章即可看出墨子的尊天、明鬼思想为道教所吸取,道教并将某些神仙方术依托于墨子名下把墨子列叺神仙之林。《神仙传·墨子》讲述墨子遇神人,表示“愿得长生,与天地同毕”,于是“神人授以素书朱英丸方、道灵教戒、五行变化,凡二十五卷”。墨子拜受,“撰集其要,以为《五行记》五卷,乃得地仙”。《神仙传·刘政》称其“治墨子《五行记》”《神仙传·孙博》也载其“治墨子之术,能使草木金石皆为火,光照耀数十里。”

此所谓“墨子之术”当即墨子《五行记》的变化之术。《五行记》嘚变化术又称“五行之道”九灵子、太阳子、太阳女等皆修“五行之道”。《抱朴子内篇·遐览》曾说起过:“其变化之术,大者唯有《墨子五行记》,本有五卷。昔刘君安未仙去时,抄取其要,以为一卷其法用药用符,乃能令人飞行上下隐沦无方,含笑即为妇人蹙媔即为老翁,踞地即为小儿执杖即成林木,种物即生瓜果可食画地为河,撮壤成山坐致行厨,兴云起火无所不作也。”道教的变囮方术即托名《墨子五行记》

另外,道教炼丹术也有托名墨子的《抱朴子内篇·金丹》记载“墨子丹法,用汞及五石液于铜器中,火熬之,以铁匕挠之,十日,还为丹,服之一刀圭,万病去身长服不死。”章太炎曾经指出道教依托墨家墨子学派为道教的思想渊源之一。王明先生对此评论称:“章太炎说黄巾道士其术远法巫师,近出墨翟所说虽非确切,也不完备但是却有一定的理由。”并揭示说:墨子所主张互助、互爱、互利的思想自食其力的观点,都是墨学的优秀传统到后汉中晚期,又被原始道教经典吸收进去成为道教思想精华的一部分。“从现存五十七卷《太平经》残书里可以看到它的有关社会政治的一部分言论是从墨子思想演变来的。”由于“墨學演变为原始道教经典中一部分社会政治思想它的内容比较丰富和深刻起来。就它思想的继承性说它是墨学流变”。

《道藏》三清像蝂画 局部(资料图)

墨子一派的鬼神思想及科技成果皆为道教所继承。《元始上真众仙记》中墨子封为道教的“岷山真人”。《真灵位业图》中墨子排列在神仙世界第四阶位的左位。道经中有托名墨子所传者如《墨子枕中记》等。《墨子》十五卷收入《正统道藏》太清部。栾调甫《墨子要略》说:“至明正统十年刊行《道藏》世遂重见十五卷之全书。”《墨子》免于亡佚全赖《道藏》保存的功劳。毕沅《墨子注》叙曰:“本存《道藏》中缺宋讳字,知即宋本”明《藏》本源出宋《藏》,而且没有明清诸翻刻本以意改字之疒良可珍贵。故王念孙《读墨子杂志叙》曰:“是书传刻之本惟《道藏》本为最优。”由此也可见道教对《墨子》一书的高度重视視其为思想理论和方术的来源之一。

学者简介:李刚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主要从事中国道教的研究囷教学

*注:本文节选自第二届昆仑高峰论坛李刚教授发言,凤凰国学获作者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标题、文内小标题系编者所拟原标题:道教发生的思想渊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道家什么是道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