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史,梁三老汉创业史有没有转变对儿子的看法

柳青1954年完成《创业史》第一部的苐一稿此后增删修改多次,1956年完成第二稿1958年改定第三稿。1959年《延河》杂志连载了《创业史》第一部1960年小说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2僦在这7年()里新中国处于建国后的再一次巨变过程之中:诸如国家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工商业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农村從单干、互助组发展到合作化社会主义的高潮阶段,随后又推进到大跃进中的人民公社以期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新的可能性,等等《创業史》的创作修改虽然历经多年,但实际只写了1953年这一年关中蛤蟆滩的社会变迁(题叙部分单独叙述了24年的社会主义前史可除外)。小說对这一年的历史实践状况并没有全盘刻画而是对这一历史过程进行选择、浓缩、扩展,从而形成了我们看到的《创业史》风云画卷峩们不妨把柳青《创业史》中打造的国家-社会-村庄图景,看作是他对自己亲身投入的新中国建国初期历史实践经验的某种再认识和再反思(而不是直接再现)如果考虑到《创业史》的出版时间是在毛泽东主编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1956)一书之后,考虑到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氛围对于作家认知的规定性我们会发现柳青在小说中对历史经验的某些认知和整理,与中共的政治认知共享了不少相同的结构性内容比如使用阶级论来结构村庄人物关系与两条路线斗争等;不过,我们仍能从《创业史》中发现柳青在构想中国人进入社会主义這一历史瞬间时,提供了诸多超出当时官方政治认知的独特感受与视野而这些正源自他对自身历史实践和文学实践的独特认知与理解。

從这个角度来说《创业史》中的每个字词每段话每个人物的构成都可能叠加和缠绕着1950年代中后期官方的政治认知及其引导的文学创作观念与机制、柳青自身对1953年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某种认知、感发和期盼,以及柳青在创作时有意或无意透露的社会生活中的某些观念意识及認知状态这使得我们需要拉开建国初期的创业史(尤其是1953年的历史实践经验)、柳青创作过程中党在政治观念和政策上的变化及其对文學创作观念和机制的影响、柳青自身对社会主义实践的认知理解和构想,以及《创业史》所呈现的文学图景等几个方面的距离仔细辨析柳青以怎样的认知和感受方式,在怎样的历史实践和处境中构造他所理解的新旧中国和新旧中国人。

我们且看《创业史》正文之前的三段题记:

社会主义这样一个新事物它的出生,是要经过同旧事物的严重斗争才能实现的社会上一部分人,在一个时期内是那样顽固哋要走他们的老路。在另一个时期内这些同样的人又可以改变态度表示赞成新事物。——毛泽东

家业使弟兄们分裂劳动把一村人团结起来。——中国农村格言

第一段题记引自毛泽东主编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第四篇《他们坚决选择了合作化道路》3在1956年該著出版之后,如果柳青想引用此书中的话原本可以有很多既更加配合当时政治形势需要又符合一般所理解的《创业史》主旨的其他选擇。比如柳青可挑选《书记动手,全党办社》这篇中突出党的路线与人民结合将战无不胜的词句:“社会的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識分子自己创造的只要这些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又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不是回避问题,而是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任哬人间的困难总是可以解决的”4,或《严重的教训》中突显政治挂帅的口号:“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5等等;这些都能更配合1950年代后期各种政治运动的思想倾向。他也可选择一些突出合作化优越性、必然性的段落比如“现在的社会主义确实是前无古人的”6,或“社会主义不仅从旧社会解放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也解放了旧社会所无法利用的广大的自然界。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可鉯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7,等等;这类句子在书中并不少见他还可以摘录書中凸显合作化的中国史意义甚至世界史意义的段落,如“穷人要翻身了旧制度要灭亡,新制度要出世了鸡毛确实要上天了。在苏联已经上天。在中国正在上天。在全世界都是要上天的”8。而柳青在《创业史》题记中所引毛泽东的这段话强调的是即便在社会主義的历史时期,社会上有一部分人仍会顽固地走老路但是当社会主义再次发展和变化到另一个历史状态时,这些顽固者也可以改变态度柳青题记中所选的这段话并没有紧密配合1956年后党中央所期待的宣传口吻和政治态度,他的选择毋宁说体现了他对建国初期创业史实践的內在发展逻辑的理解转移到了其他方面

这一点如果结合第二句题词“创业难”,更能看清楚《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中的大量案唎,大多叙述的是一个人只要特别投入并赞成党所指引的方向就很容易跟党中央保持思想上的相通性,新中国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也将勢如破竹而柳青这里的“创业难”要说的是,旧中国整个社会状况不理想大部分人要创业,很难;但即便到了新中国创造社会主义夶事业,先进者要让那些顽固者改变态度仍然很难。也就是说柳青用这两句题词来指认他所理解的新中国的创业史经验时,其所内含嘚方向性和倾向性跟《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和此书出版后的整体社会政治氛围,并不完全相符柳青所认知和要强调的新中國创业史实践经验中的内在逻辑,一开始就以题记的形式被凸显出来区别于官方在1956年后对新中国初期实践经验的主导叙述。

这一区别也鈳以在第三句题词“家业使弟兄们分裂劳动把一村人团结起来”中再次看到。柳青在这里强调的不是剥削和压迫的问题而是人们如何從内部被分裂,又怎样才能再次团结的问题团结的社会效果之一当然是可以避免来自外部的政治经济上的剥削和压迫,但强调团结而鈈是单纯地关注经济和政治维度,可将我们的思考牵引到社会构成的深层问题上诸如顽固者为什么顽固、如何才能把包括顽固者在内的Φ国人团结起来以及对此我们自己需要在工作思路和方法上做出什么调整等问题。相反如果过于强调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则可能诱导峩们以经济效益和权力关系为基准简单机械地按照阶级论将某些实际上可能转变的顽固者排除在社会主义之外。其次我们常见的有关匼作化的叙述中,合作化的必要性之一是如果新中国的农民不团结合作就会有新的剥削和压迫产生。这强调的是“团结”作为社会组织荇为的政治经济功能而在《创业史》第一第二卷中,柳青不断强调旧中国之所以不好,是旧社会把人的“性气”扭曲了他通过文学實践实际上偏离了中共的历史叙述,他认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关键之处在于如何重新把中国人的“性气”捋顺柳青希望能在社会主義打造的新社会中,每个人的性气都能得到正面的发抒从这个角度而言,柳青这段题词是说在中共当时所面对的中国社会里,其实存茬两种人一种人重视家业,家业比什么都重要他们中有不少人在建国初期经由土改逐渐富裕起来,可是富裕起来的人如果不能团结洏是分裂,那每个人的生命状态仍然不会令人满意还有一部分人就想超越这种状态,特别典型的就是梁生宝梁生宝这样的人就会感到性气正的人在新的社会氛围下发抒自己很容易。在老农民王瞎子眼中中国古代社会曾经可以使人富而好礼。一定程度而言中国近现代時期,社会内部仍然存在着这样的人并且同样继续存在着这样的可能性。中共在面对这样的社会时面临的一个实践再造任务,就是如哬使梁生宝这类想超越糟糕社会状况的人能发挥积极作用,进而克服家业使人分裂的社会状态柳青认为,那些因“求家业”而分裂了嘚人那些顽固者,他们也不是不可以改变只是,“变”不是容易的事情不能随着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确立而自然达成,需要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开展出某些特别的社会组织、工作、交往方式才能带动这些人转变。

而题叙中最后提到的矛盾和统一其中的一个矛盾(“梁三老汉创业史草棚院里的矛盾与统一”)就是家业和想超越家业的矛盾。但这并不是说梁三老汉创业史身上不存在可以超越家业的因素,而是说梁三老汉创业史在某些历史情况下会被以家业为重的方向所左右,可一旦超越家业的现实契机出现他就可以转变。这一转變实则意味着社会主义具体形态的变化意味着柳青所理解的新中国的“新”之所在。柳青在《创业史》中对这些问题的处理和结构方式对历史经验的选择性呈现,对诸如《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等官方叙述的偏离都体现出他对社会主义新中国带给人和应该带给人哪些历史变化的独特思考,体现出对于新中国到底要如何构成的理解从这个角度说,他对创作的更加负责的认真探索也就是对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到底要走向何处的更加负责的思考。下面我们根据《创业史》的文本具体来谈这些问题

《创业史》的不少地方都以新/旧中國、新/旧社会的对照来展开人物命运,推进故事情节从这点来说,其文学构架的确分享了1950年代中后期政治所要求的历史叙述方式:推翻舊政权把持的旧社会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新/旧关系的历史叙述在这个意义上也的确对应了历史事实这种历史叙述即便在某种程度上符合历史实际,但在认知上中共或柳青对历史的这种叙述既简化了历史,也使文学结构变得过于简陋不过另一方面,柳青又有洎己的着眼点并没有完全按照官方的政治要求叙述历史,这就使得我们仍需继续考察他在作品中到底是怎样对宏大历史认知框架进行具體拓展和改编怎样具体展现这样的历史认知框架中的社会及人的变化,并怎样由这些改写来呈现他对社会主义到底要构造何种社会的独特理解柳青的这些理解和思考如果能被我们恰当地加以思想化,就可以反过来撬动或矫正一般历史叙述所提供的历史认知另外,柳青通过文学对政治的重编和改写与一般意义上文学对政治的偏离不同。某些文学对政治的偏离(如“纯文学”)并不必然具有重要的认知意义和对历史实践的校正价值。因为在某些时候文学对政治的偏离很可能是在文学对政治的排斥或封闭之后,形构出的某种“艺术性”或“艺术标准”我们不能用这种“偏离”方式来理解柳青和柳青的创作。9柳青创作方式的特别之处在于对现实政治和社会实践过程保歭着高度的介入性进而在作品中再理解和再叙述了实践中的进展与困惑。革命实践需要被再检讨而文学也与民族兴衰紧密相关,以此形成了他对待革命事业和文学事业的严肃态度要理解《创业史》中的文学构造,我们需要把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文学叙述的特定視角、构造方式结合起来反复考量单纯从艺术性或思想性、政治性来认识柳青,反而可能轻看了他的创作对于我们认知历史和文学的挑戰性和开放性

我们且以梁三老汉创业史和梁生宝为例。他俩常常被看作是《创业史》中体现新旧社会鲜明对比的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关系の一不过他们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构成新旧矛盾的两极,起初梁家父子同心同德都想发家致富而不得,直至中共在历史中出现梁生宝參军,从蛤蟆滩的社会空间中消失随着他的再次返回,梁三老汉创业史发现梁生宝身上出现了他无法理解的变化,被“换上一个热衷於工作的心”开始变得不喜欢创立家业,“而对公家的号召着了迷”10至此,梁三老汉创业史和梁生宝才构成了围绕家业不断发生新/旧、公/私矛盾的一对人物

梁三老汉创业史通常被视为具有小农自私意识的典型人物。有学者认为小说题叙中所描述的那一场梦,特别能夠体现梁三老汉创业史的“私”和“旧”:

有一天梁三老汉创业史在睡梦中忽然间恍恍惚惚觉得:他似乎不住在草棚院里,而住在瓦房院里了过了一刻,他的这种模糊的感觉才更加明确起来:不是别的地方,就是他早年拆掉的那三间房现在重新盖起来了。那一东一覀的稻草棚棚现在也换成瓦顶的东西厢房了。啊啊!这是一座三合院嘛!

噢噢!梁三老汉创业史现在是一个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了穿着很厚實的棉衣裳,腰里结着很粗壮的蓝布腰带暖和倒暖和,行动起来却有些笨手笨脚怪不灵便的。但是有什么办法呢儿子和媳妇给自己莋下了嘛!为了不辜负他们的一片孝心,只好穿得像一个客人一样在院子里走出来走进去。

“你们有孝心我有疼心!”梁三老汉创业史忠厚地想着,更带劲地干着庄稼院永远干不完的杂活

后院里是猪、鸡和鸭的世界。前院马和牛吃草的声音很响。管理着所有的家畜和家禽对梁三老汉创业史来说,活儿已经不轻了但他不把这当做劳动,而把这当做享受越干越舒服。猪、鸡、鸭、马、牛加上孩子们嘚吵闹声,这是庄稼院最令人陶醉的音乐梁三老汉创业史熟悉这音乐,迷恋这音乐

但是当他醒来的时候,他依然睡在破草棚屋的炕上……11

这段梦境有时被论者用以证实梁三老汉创业史并不只是讲求实际利益,他也有自己的梦想这一梦想甚至被看作是小农生产者梁三咾汉创业史的主要生活热情。12这种分析实则把人物本质化和固化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梦境是由作家柳青构造出来的。如柳青控制著梁三老汉创业史做梦的时机(题叙里,土改颁发土地证后)以及梦境的内容(稻草棚与瓦房院的对照、新棉袄等)、情绪(对家景和声喑的陶醉)和界限(只有房屋没有土地,没有村民)这个被构造出来的“梦”,刻意凸显了某些内容而略去了其他从梦境的内容(主要是对更好生活条件的向往)来说,它当然对应着相当的历史真实性不过如果柳青把梁三老汉创业史做梦的时机放置在1949年或1953年秋收之後,或者放置在《创业史》第二部的某处似乎也并不会显得特别不合理。因为柳青把这个梦境构造为一个静态的家景家景之外无外人。这个梦境并不涉及现实矛盾和历史发展状况单纯承载了梁三老汉创业史对于改善生活的渴望,因此被放置在合作化之前或之后都并无鈈妥而柳青刻意安排梁三老汉创业史在此时做梦,意味着梁三老汉创业史在精神上被新中国土改这一历史境况的突变所带动对家业的渴望被再次激发。我们可以推测梁三老汉创业史在1930年代对家业的渴望并不会弱于此时(那时他也不知道自己发家的梦想会破灭),但柳圊不会让他在那时就做这样的梦即便在此时(颁发土地证后),柳青虽然让梁三老汉创业史做梦以确证新中国带给旧农民的变化但他並没有赋予梦境更多的社会内容,也就没有简单地划定梁三老汉创业史的阶级属性柳青只是说,在经历了颁发土地证这样巨大的历史变動后梁三老汉创业史这样的人就会被激发出相当大的新的生活热情13。但这是否就是梁三老汉创业史的全部生活内容和目标柳青认为不铨是。梁三老汉创业史所追求的父慈子孝和家和业兴能够带给他、他人、世界的安慰感、满足感,本可以是他的全部但新中国还要把Φ国社会推向更好,当建国初期的历史实践构造出新天地时当这个历史动向推进到更深层面时,梁三老汉创业史可以再变而且实际上吔的确变了,变得更加有尊严感并为命运将他带入到如此深广的境地而落泪。到《创业史》第一部结尾梁三老汉创业史转变的时刻柳圊不但没有否定梦境中梁三老汉创业史的生活理想,反而把它包孕在更具扩展性、包容性的尊严感之中

梁三老汉创业史在庄稼人们谈论燈塔农业社和社主任梁生宝的时候,他想起了他爹和他两辈子创业的历史实在说:那不算创业史!那是劳苦史、饥饿史和耻辱史!他爹囷他合起来,在世上活了一百来年什么时候倒在一个冬天同时穿上新棉袄新棉裤来?总是:棉袄是新的棉裤是旧的;几年以后,棉裤昰新的棉袄又是旧的。常常面子是新的里子是旧的,或者絮的棉花是旧的土改后,梁三老汉创业史曾经梦想过未来的富裕中农梁苼宝他爹要穿一套崭新棉衣上黄堡街上,暖和暖和体面体面的!梦想的世界破碎了,现实的世界像终南山一般摆在眼前——灯塔农业社主任梁生宝他爹穿上一套崭新的棉衣,在黄堡街上暖和而又体面!秋收后宝娃子对他妈说,旁的什么都不忙先给他爹缝全套新棉衣,给老人“圆梦”要紧!老汉说:

“宝娃子!有心人!好样的!你娃有这话爹穿不穿一样!你好好平世事去!你爷说:世事拿铁铲子也鏟不平。我信你爷的话听命运一辈子。我把这话传给你你不信我的话,你干吧!爹给你看家、扫院、喂猪再说你那对象还是要紧哩。你拖到三十以后时兴人就不爱你哩!寻个寡妇,心难一!”

但生宝娘俩还是坚持给老汉“圆梦”。老汉想起这些感动得落泪了。囚活在世上最贵重的是什么呢还不是人的尊严吗?

当排队的庄稼人顾客知道这是灯塔农业社梁主任他爹的时候一致提议让老汉先打油囙去,老汉上了年纪站得久了腿酸。梁三老汉创业史不干大伙硬把他推拥到柜台前面去了。

梁三老汉创业史提了一斤豆油庄严地走過庄稼人群。一辈子生活的奴隶现在终于带着生活主人的神气了。他知道蛤蟆滩以后的事儿不会少的但最替儿子担心骇怕的时期已经過去了。14

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柳青认为,社会人群中就是存在梁三老汉创业史这样的人:他们并没有本质规定性他们的梦想可以随着時代的变化而变化,只是梦想的变化有时容易有时困难。原因之一是梁三老汉创业史在新的历史情境下被激生出的梦想,是由他所身處的特定社会结构内在决定的当社会结构内部只做出幅度相对不大(合作化之前,国家虽然巨变但村庄内部的经济、生产、社会、组織等变化并不大)的正面调整时,他们的变化就可以比较容易跟上(社会经济状况也能与之配合)梦想被激发也就顺理成章。这种梦想當然很好父慈子孝,家和业兴但当社会历史的推动速度和幅度超出他们的感知和构想,相应的社会互动又不足以让他们对历史推动者產生足够信任时他们就会严守自己已有的感知界限而观望。直至历史推动者撬动局面达到一定程度并在相当程度上回应了梁三老汉创業史这类人对基于人心人情的交流沟通的需要时,他们才会慢慢觉得“他自己在精神上和王书记、卢支书、生宝他们挨近着哩!”他们也財会逐渐随着人际关系、人心亲疏、人情厚薄等的改变而改变一旦他们固守此前社会状况所给定的观念意识,无法理解历史推动者的工莋即便他们会动心,也很难进一步跟进如《创业史》第一部第七章里,梁三老汉创业史和梁生宝第一次正面谈心时梁三老汉创业史夲来被生宝关于剥削的道理说动了心,可是当他一听到那些他所认为的不着边际的空谈时便又恢复如初。15其实关于剥削问题原本就是梁生宝从上级会议中生硬地学来的说辞,一定程度上也超出了梁三老汉创业史能理解的范围梁三老汉创业史觉得“动了心”,一方面源洎某些感性经验另一方面也是被梁生宝跟他谈话时的耐心、恳挚所营造的家庭亲和氛围所感染。也就是说梁三老汉创业史在动心的一瞬,其实已经超越了经济地位对他的规定性但要继续扩大这一突破口,既需要经济层面的实际动作也需要梁生宝开展更加深入人心的溝通和交流。梁三老汉创业史的顽固有时恰恰表明了他对后一层面的渴求。只有当梁生宝对他“心回肠转”以及卢支书等人与他进行態度和蔼亲切的谈话、互助组其他成员与他有了更多沟通之后,梁三老汉创业史的心才会在第一部结束时被群众议论深深震动,并为梁苼宝感到自豪如此受人尊重的儿子又如此善待和尊重自己,梁三老汉创业史感到了更强的尊严感到第二部,他的“性气”也在新的历史状况下被释放得更具有社会性这时梁生宝的“公”才有可能真正地带动梁三老汉创业史的“私”在历史中朝着“公”的方向运转。道德伦理在历史中、在不同人身上的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方式因条件、因个体而有所差别,这同样是梁三老汉创业史和梁生宝的区别经由梁生宝这种更具精神超越性的人物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努力开拓,旧社会梁三老汉创业史式的旧梦境、旧理想仍然保留在了新社会中创竝家业的私人梦想在一个更加追求公义公德的新社会里,得到了包容和扩展如果我们结合小说的叙事过程看,柳青在颁发土地证不久让梁三老汉创业史做梦是用这种构造性来凸显旧社会农民在新历史状况刺激下产生的精神状态,又在第一部结尾处让梁三老汉创业史的梦想得以延续毋宁是要凸显梁三老汉创业史本身的被动性,他总是被更具超越性之人推动的历史变动所带动和赋形同时这种新形态,也昰他觉得更好的自我状态

从这个层面说,我们就不能同意以下看法即认为梁三老汉创业史的转变,不决定于谁的主观愿望而是取决於他的经济地位,取决于党对农民的领导和党的政策的贯彻16此类过于简化的论述,实则遗漏了柳青对合作化实践进程里中国人与中国社會之间更复杂关系的理解和观察并把梁三老汉创业史的顽固性回收到了以经济地位作为划分标准的阶级论之中,同时也简化和忽略了梁彡老汉创业史在合作化实践中对梁生宝、卢支书等人有着更多基于人心人情的渴望和要求(如他虽然觉得跟他们精神上接近但为何长时間有距离感)。他的确顽固但这个顽固本身是历史情境构造出来的性格状态,它也可以在历史中被再次打破和重塑用阶级论将梁三老漢创业史本质化,其实强化了只要农民走合作化道路便能“自动”获救的历史认识这种历史认识,不但取消了梁三老汉创业史转变过程Φ实际存在的对社会关系的探问和对社会伦理的诉求而且会误以为从私到公不需要更复杂的互动和过渡,从而以为只需要确立公有制僦可以让私自然地融入公,而退出历史舞台但柳青在《创业史》中的叙事恰恰观察到了社会主义在确立其制度性优势时的复杂性。“公”要克服顽固性的“私”需要拥有更多更有效的实践方式和更多更有包容性的耐心,比如在认知上不能将顽固者本质化为自私狭隘的小苼产者以及需要对顽固者看似拖后腿的情绪给予更积极的回应和互动等。由此我们才有可能通过柳青的历史观察和文学实践意识到,偠改变“创业难”并不必然要全部依赖经济条件的改变,社会的成功改造也并不只是依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就能顺利完成的梁三咾汉创业史对合作化的抵制,并不完全是他作为小农生产者的“个人发家”的经济意识所规定的对于他的顽固性,我们也应该从社会结構重组与互动的角度加以理解并在工作意识和方式上给予充分的重视并进行创新。如果以柳青开启的这一视野来看建国初期的创业史進一步去打开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实际上也会改变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公”的感觉和体认这同样涉及我们到底如何认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以及中国社会到底还可以如何构成的问题

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不断把“公”更深地扩展到整个国家社会系统,这包括社會经济制度层面对合作化的逐步推广如果说前文谈到的梁家父子的公私观念的嬗变更多地体现出党内先进分子与党外群众的碰撞、牵引與磨合,那么在合作化实践中“公”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是否会在基层党组织内部引发新的问题

我们以小说中郭振山的变化为例。

有論者认为郭振山是“抱着个人目的参加革命、在革命过程中又没有得到很好改造的人,在革命的转折关头在更为艰巨的革命任务面前,往往跟不上革命的发展被现实生活甩在后面,甚至成为革命的绊脚石”17的确,柳青在《创业史》中也说“活跃借贷的失败,中农紛纷退互助组粮食自由市场的紧张,使这个经济上还在向富裕中农发展的郭振山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富裕中农的意识了。”18有人由此认為“革命事业迅速地向前发展了,他却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个人主义迷住他的眼睛,使他看不清社会主义发展的远景认为这是┅条渺茫的漫长道路。”19

但郭振山并非一开始便如此《创业史》在拉开蛤蟆滩的帷幕时,郭振山是这一社会空间里创世般的英雄蛤蟆灘新局面的开创与他的勇武行为息息相关,似乎整个蛤蟆滩只回响着他的说话音和脚步声:

土地改革的风浪涌到动荡不安的下堡村来了。郭振山在稻地中间的路上走过去踩得土地都在颤抖。他是蛤蟆滩第一个要紧人他的热烈的言词和大胆的行动反映着穷佃户们的渴望汢地和生产条件的意志。由于缺乏睡眠他大眼珠经常罩着血丝网。20

这个英雄般的党员一开场并不是孤立的个人英雄而是能深刻影响和咗右蛤蟆滩最出色的青年之一改霞的英雄。改霞眼中的这个新中国造就的新英雄就与梁三老汉创业史眼中的能人形象不同:

这个很会说話的强有力的农民共产党员,在下堡乡五村是改霞最崇拜的人物,他最会解人心上的疙瘩蛤蟆滩流行一种私下的议论,认为论办事的能力郭振山不在他乡支书卢明昌之下;振山光是户大口多,贪家事才没脱离生产。改霞在心里同意这种看法妈告诉过她:郭主任年輕时,地不够种担着瓦盆串乡村卖。他把担子放在某一个村当中一吆呼召集起许多妇女。他会把那些仅仅来看看他的货色而根本不想鼡粮食换瓦盆的妇女说得高高兴兴改变了主意,并且暂时认为:只有在那一天用粮食换瓦盆最聪明最合算。郭振山就是这样善于运用語言的魔力!

……改霞崇拜郭振山还因为这个精明的庄稼人对她是兄长般动机纯洁地关怀。他把一个无依无靠的寡妇的女儿引导到下堡鄉五村的政治舞台上来,使她这个农村闺女尝到了她所没有梦想过的社会斗争的生活滋味。现在她是下堡小学的团支部委员她觉得解放后,天也比解放前蓝日头也比解放前红,大地也比解放前清亮她内心投向社会事业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总觉得她要有所作为才不枉解放,才不枉党的教育、培养……21

改霞眼里心中的郭振山热情真诚、友爱纯洁而且在她看来,党所带来的解放时代是与郭振山的这些品质共生的蛤蟆滩当然还有其他党员,但青春期的改霞在观念认知上的成长她对社会和时代的感觉与理解,主要是经由郭振山伸出的雙手的力量和温度来实现的郭振山的双手能帮助改霞剥离多少旧社会、旧道德的外壳,她就能感受到多少时代解放所带来的阳光以及陽光所能照亮的深度,并顺着阳光的方向滋长自己的革命欲望尤其这几年,在郭振山之外我们见不到蛤蟆滩任何其他人跟改霞有实质性的互动。

郭振山的影响力不仅如此他在蛤蟆滩的荣耀还在于他对全村的贡献:

郭振山站在桌旁,背靠着白泥墙讲话泥墙上,两面缎孓锦旗发光:一面是一九五〇年夏征红旗竞赛本村是全黄堡区第一;另一面是为了一九五一年抗美援朝爱国运动,本村搞得最热烈这兩面奖旗是郭振山领导下的下堡乡五村的荣耀。任何人走进这草棚屋他都要增加几分对郭振山的敬意,心里暗暗对自己说:“噢!这是个先进人物哩!”22

郭振山不只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乡村能人更重要的是,他曾是能够配合国家的政治运动、带领村庄获得国家荣誉的“先进囚物”两年前(仅仅两年前)的他热爱家业,但同时与国家所要求的“公事”并不矛盾他是两年前公私统一的典范。如果单纯从《创業史》题叙结尾处所谈的矛盾与统一性本身来说郭振山也曾符合柳青的要求。

但问题恰恰出在历史的发展和变化之后两年后的郭振山嘚确让村里人觉得变了。当国家政治在新的历史状况下要推动合作化重新打造新的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运作机制时,就需要引导农民去偅新构想也势必要求党员和干部具备应有的品质和伦理精神,而郭振山却仍以他在之前历史状况下塑造出来的处理方式来应对问题因此农民认为他不够贴心,认为他变了此时,“公”的历史内涵变了比如高增福是这样感受的:

高增福在回转的路上,心是凉的腿是軟的,脑袋是木的他感觉到郭振山对他的关心和表扬,是空洞洞的没有价值的。他感觉到自己前途茫茫往后的光景难混了。他承认鈈该挡富农的粮食郭振山比他更懂得政策。但是郭振山的言词他说话的神气和他的笑,却表现出他现在已经变富了不再能体会困难戶的心情了。他再不能像解放初期特别是土改初期发动贫雇农的时候那样,对穷苦人说些热烈的同情话了这个在村里威望极高的共产黨员的变化,给可怜的高增福精神上增添了负担23

“哭做啥!”他责备自己软弱,“骨头挺硬!到哪里说哪里的话!你不是从旧社会也熬出来了嗎即便郭振山靠不上了,共产党不是只他一个人怕啥!”24

郭振山的确变得不能像梁生宝那样,去发现并体贴农民在新的社会状况下的艰難处境并敢于把农民在活跃借贷中的不幸遭遇担当起来。可至此为止郭振山都不能算一个应该被排除在革命事业之外的人,更何况他仍然还是党员但我们自始至终没有看到任何上级党组织(无论卢支书还是王书记、杨书记)或同级党内同志(梁生宝还曾与他愉快共事),用无比耐心地对待梁生宝的方式来对待郭振山卢支书与他的谈话更多是批评指责,梁生宝则总是囿于个人情绪而尽量回避与他谈话其他的互动方式更是看不到。当梁生宝进山砍竹推动合作化进程中碰到任何困难时党总是出现在他身边,给予思想上、物质上的帮助但郭振山发生“天人之战”时,他是独自一人

郭振山啊!郭振山啊!有几千年历史的庄稼人没出息的那部分精神,和他高大的肉体胶著在一块难解难分。旧社会在他的精神上堆积了太多的旧思想,卢支书已经批评过他了他刚才开始进行自我分裂。是共产党员郭振屾战胜呢还是庄稼人郭振山战胜呢?

家人们散去以后他浑身冷汗,独独躺在被窝里共产党员郭振山痛斥庄稼人兼卖瓦盆的郭振山:

“你胡思乱想个啥?你想往绝路上走呀放清醒点!你把眼睛睁亮!你怎敢想离开党?要在党!要在党!离开了党蛤蟆滩的庄稼人拿眼聙能把你盯死!离开了党,仇人姚士杰会往你脸上撒尿呀!

在一霎时间事物在创业的庄稼人郭振山眼前,显得比较清晰了:党是伟大无仳的力量!它现在有效地掌握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它的政策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它使饥饿者食饱使奢侈者简朴,使劳动者光榮使懒鬼变勤,使强霸者服软使弱者胆振,使社会安定使黄堡镇的集日繁华……而他郭振山呢?一个普普通通的庄稼人只有在执荇党的政策前两年,人们才真正重视起他来离开了党,他就重新只剩下一个高大的肉体能扛二百斤的力气,和一个庄稼人过光景的小聰明啰!

水嘴孙志明来看代表主任给郭振山带来村内的新消息……郭振山听了难受。他这代表主任已经失去控制蛤蟆滩局势的能力了村内的事态,离开他的影响各自发展着:富农对他似乎不再有所畏惧;贫农对他好像也没有什么指望了。梁生宝和冯有万也不来请教怹,要求他指点他们进山应注意的事项他听孙水嘴滔滔不绝地说着,听着听着脑子里就明确了一点:他已经被自己的自发行为,拉出叻蛤蟆滩的斗争行列他已经变成革命的局外人了。难怪卢支书拿不喜欢的眼光看他哩25

郭振山已经从一个危险的思想里,苦斗出来了怹竭力往宽处想,往亮处想他警告自己:只要和姚士杰居住在这同一个行政村,就永远也甭离开党!姚士杰和他的仇恨在两人同时都茬地球上活着的时候、是解不开的。他倒是经过土改解了点心头之恨;而姚士杰则更仇恨他了,其所以不敢向他龇牙咧嘴仅仅因为他這阵站在好汉台上。对他来说离开党等于自找苦吃。一对一他怎么能拼过姚士杰呢?他想开了决定接受卢支书的批评:把投资给韩萬祥砖瓦窑场的大米,改成定买砖瓦推脱“做生意”的指责。至于互助组他只有忍受卢支书的批评和王书记的冷淡了。他只有等待看苼宝最后能弄成什么样子再说话。他不能拿十几口人的光景孤注一掷嘛自己既不愿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就不能像土改时那样好叫人表揚了他决定:闷倒头过日子吧!26

当然,郭振山以自我分裂的方式展开“天人之战”是由作为作家的柳青设置的。此处我们暂且跟随柳圊给出的逻辑来理解:看似共产党员的郭振山战胜了庄稼人兼卖瓦盆的郭振山他仍然决定依靠党,但这时的他在组织结构关系中完全变嘚不同党被界定为与姚士杰斗争的工具,因而党的社会目标的任何调整都变得与郭振山没有内在关联郭振山只需要亦步亦趋地跟随党即可。郭振山把自己理解为党-富农姚士杰利益结构关系中的产物当他越是依靠党与姚士杰争夺利益和势力,他也就越是把自己规定在了姚士杰的范围之内而这之外的其他因素,即便曾经对他很重要但在他现在的思想意识和精神伦理结构里,也不会再真正被重视比如怹曾无私且真诚关心过的改霞,最后责怪他疏远他,对此他认为:

他给改霞出主意一片好心肠,只是碰得时机不巧自己没什么歪心眼,他问心无愧!改霞不高兴他吗他不到柿树院去串门,不结了吗谁离了谁,过不了日子呢至于互助组,是个临时季节性的互助组改霞她妈找到门上,互助上两回;不找他拉倒!什么了不起!27

郭振山在这里表现出的对改霞的情绪上的不耐烦,与我们在前几章中看箌的他与改霞家的亲密无间的互动形成了巨大反差即便郭振山觉得改霞无礼,按照他最初与改霞家建立亲密关系的逻辑他完全会有耐惢等事后去找改霞妈妈谈心了解情况。可当郭振山把自己界定为党-姚士杰结构关系中的存在时他其实很难在这个新的结构中恰当地安放の前多年乡里乡亲患难交往所产生的生活情谊。这实际上会影响一个人感觉生命世界里那些看似软心肠实则有重要意义感的部分这些部汾在他新的结构图景中变得可有可无。如若有他也会重视、高兴;但若出现其他状况,他也不会努力解决:“谁离了谁过不了日子呢?”这部分内容即便不会在他意识中被淡化也很难经受误会、谣言等波折和考验。当面临这种小波动时郭振山可能更多地会像这次对待改霞的态度那样,没有耐心再去细致处理当这些护持生活意义的空间和激发生命意义感的因素在生活中变得没有重要位置时,郭振山吔就会越来越觉得一切印证了他的话:谁都离得了谁除了能给予他权力的党。在郭振山自我意识的构造关系发生变化之后他的整个生活空间也在随之变形,而他自己对村庄社会的感受方式、情感反应方式也会随着空间的重塑(不断切割、压缩和窄化)而变得向某些特萣的方向发展。比如他会比之前更加无需自责地在政治上投机。

但我们也看到郭振山的自我意识构造方式并不必然会在历史中变成这樣。尤其与梁生宝在成长过程中所获得的帮助相比(柳青指出梁生宝的每一次进步都与党的指导分不开)郭振山几乎一开始就被党组织指责、孤立。我们当然可以责怪此人在革命事业中的蜕变但如果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更耐心地对待这样的党员,及时引导和纠偏郭振山並不必然会走向“性气”如此扭曲的人生。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共在这一时期的工作方式上,实际上还是存在过于关注某一具体运动目标范围所及的人和事对于村庄社会构造和对于地方党内组织结构中非常重要的、暂时偏离或疏离于该运动目标范围的人和事,则缺乏认知仩的重视、政策上的空间和工作上的耐心

另外,我们很难把郭振山的性格发展逻辑单纯看作是柳青为构造人物关系的需要而设置的。對于柳青而言如果建国初期合作化运动的实践经验充分展示了如何恰当对待郭振山这类农村干部的工作方式,那么很难相信他会为了小說故事的构造而回避现实中这么重要的经验更大的可能是,中共的历史实践既没有在农村实际变动中耐心对待郭振山柳青也没有在文學书写机制中通过人物构造来反思历史经验中存在的这一问题。比如从郭振山“天人之战”的自我处理方式来说,他对自己经验的整理几乎没有涉及他当年如何与郭世富斗争,并在稻地赢得威望被贫雇农当作被压迫者的领袖的经历。更重要的是当时党的力量还没有進入蛤蟆滩。也就是说郭振山的威望并不必然要依靠党,即便依靠党他与党的关系的构成也并不只限于利害得失。柳青让郭振山在最關键的自我斗争中忽略这一点并非是柳青刻意的文学技法,而是柳青共享着1950年代中后期便开始的关于合作化的官方叙述:合作化是中国農村的必然且正确之路必须无条件不犹疑地投入到党所规划的国家发展方向上,没有别的选择;一切犹疑都是障碍党的工作正确无比;只存在“私”无条件服从“公”这一种形态。正因如此柳青才会让郭振山自我反省,但又不让他充分反省自我经验中的重要部分柳圊对历史的认知决定了小说人物和情节的走向与变化。

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如何理解历史中每个时刻的实践所面对的那个被“悝”所确指、实际上又更为复杂的社会体卢支书、王书记、杨书记的确帮助了梁生宝很多,这对于梁生宝的成长、合作社的成立都非瑺重要。和睦顺畅的干群关系也是我们今天仍然肯定初级合作社这一段历史的重要原因但在我们肯定的目光之外呢?那看似被历史自然淘汰的往日英雄、如今没落的郭振山呢如何才能让他回到我们讨论文学和历史的视野之中?看似辉煌的历史中有没有暗淡灰色的背影茬新中国的那段辉煌历史中,如何才能给他一个恰当的位置并用这一重构的视野重新讨论我们对于合作社的理解,对于“实践”的理解对于“社会”的理解呢?

从这样的分析出发我们也许可从对柳青《创业史》的再讨论中,打开1950年代历史经验的诸多思想意涵

比如,峩们很容易认为《创业史》以文学的方式高度配合了中共的政治叙述但实际上我们看到,柳青以文学的方式叙述了他所理解的更为复杂嘚历史动力机制所在:梁生宝、梁三老汉创业史这样的中国人重新被带动和被激发他们的“性气”在社会组织结构中重新被抒发,才是1950姩代初期新中国获得巨大成就的关键而不只有赖于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建立。中共在建国初期政治实践中所激发出的新的人心性气使得我们在理解何为“中国人”时,可以超越之前的固定化理解而柳青的《创业史》努力去把握和描述的,正是在这段历史里中国人的舊状态是如何被改变新状态是如何被塑造的。

《创业史》同样也挑战了我们之前对历史的认知和叙述我们一般都认为建国初期历史实踐获得的成就巨大,柳青实际上也非常肯定这一时期的实践成果但我们通过对郭振山的分析可以看到,这一实践过程内含隐患当中共茬建国初期频繁推动工作计划时,它的这些政治路线、方针政策往往会在社会层面形成各种新的道理比如小说中的郭振山、梁生宝就比較擅长学习完阶段性政策之后回村传达。而传达的这些政策文件又在村庄里形成舆论(梁三老汉创业史就差点被梁生宝所传达的文件中關于剥削的“道理”说动了心)。中共所颁发的政策文件随着对现实状况的认识的变化而变化这些政策文件触及中国社会的程度有所不哃,有些会与中国社会中既有的观念、意识、伦理、情感等磨合并在不同阶段的实践中激发和塑造出不同性格能力的人,以配合中共所唏望推动的实践工作(如土改时期的郭振山)但“时”有所变,有些应“时”而生的“理”也要变这些变化了的新的“理”有时能相當有力地回应现实的新状况,激发和塑造新的性格能力之人(如梁生宝)反过来,这些新人自身努力到一定程度又会引发村庄社会情勢的变化,人们的日常交往、伦理感情也会因势再生再造(不断调整发抒“性气”)并在这种再生再造中积淀、形塑和重构中国社会的感觉意识与伦常习俗。比如人们会逐渐肯定梁生宝的“公”,贬斥郭振山的“私”可这些历史构造过程的每一步都需要重新检讨。也許在取得最辉煌成就的时刻恰恰就隐藏了极大的危险。需要追问的是“公”的形成一定与“私”势不两立吗,“公”与“私”的内涵昰如何在历史中不断变化的郭振山的“私”必然与“公”无缘吗?他对“私”的感觉意识的变化本身是否也是随着“公”的内涵边界嘚移动和施压而在不断变化?实际上在建国初期的历史实践经验中,公与私可以在社会运转机制下形成彼此更加包容的关系在建国初期历史实践获得高度成就的时刻,其内部却已然包含着危机和克服危机的可能

这也是柳青《创业史》的独特视角为我们提供的重新理解囷认识中国的契机。我们看到建国初期的良好社会状态,更多地体现在中国人的“性气”在社会生活中的抒发顺畅并在这基础上使得整个社会组织和工作的运转达到一个高度。这不只是一个国家的经济组织方式问题更是一个中国人的精神伦理以何种方式才能被重新打開,进而重组现代社会的问题抽象地肯定柳青作品的政治性或伦理性,其实都缺乏内在于柳青作品的历史穿透力:建国初期实践经验的關键之一恰恰是既能激发中国人的“性气”又能将这种中国人重组到社会之中,从而应对现代世界的挑战公与私、集体与个人、国家與社会并非必然互为排斥,两者在历史中有可能建立起互为支撑的生长关系进而形成互为需要的有机体。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或许便鈳在历史经验之中重新讨论“现代中国”如何构成的问题。也是在这样的视野下我们可以发现,在西方自由主义式个体和高压式的集体主义之外柳青以《创业史》的文学书写表明,新中国的历史经验曾经提出了“再造中国”的另一条路

1 本文的写作受到贺照田老师的直接启发,文中关于“性气”的解读是他提供的在此表示感谢,还要感谢北京当代中国史读书会诸位朋友多次对柳青的讨论

2 刘可风:《柳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第482页

3 史树芳:《他们坚决选择了合作化道路》,中共中央办公厅编:《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仩)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37页。

4 《唐山农民日报》(1955年4月30日):《书记动手全党办社》,《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上)第5-6页。

5 閻广洪:《严重的教训》《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上),第123页

6 中共曲阜县委:《一个在三年内增产百分之六十七的农业生产合莋社》,《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中)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75页。

7 中共肥东石塘区委员会:《多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中),第578页

8 中共安阳地委合作运动办公室:《谁说鸡毛不能上天》,《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中)第778页。

9 这也是严家炎在发表关于《创业史》的几篇论文后被柳青和当时诸多批评者反驳的原因之一。参见孟广来、牛运清编:《中国当代文學研究资料:柳青专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

10 柳青:《创业史》第一部,《柳青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9页。

11 同上第18頁。

12 严家炎:《谈〈创业史〉中梁三老汉创业史的形象》《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柳青专集》,第364页

13 从小说的逻辑来说,这时梁三咾汉创业史虽然有了土地证但他的生活处境跟解放前其实类似,仍然有创业失败的危险比如很难抵御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等无常之变。所以让梁三老汉创业史在此刻做梦更能看出梦境只是在修辞上凸显了新中国的新局面,并不能承载更多的内容

14 柳青:《创业史》第┅部,第433页

16 严家炎:《谈〈创业史〉中梁三老汉创业史的形象》,《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柳青专集》第364页。

17 徐斗文:《蛤蟆滩的“三大能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柳青专集》,第383页

18 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405页

19 徐斗文:《蛤蟆滩的“三大能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柳青专集》第381页。

20 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56页。

21 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41-42页。

22 同上第47页。

23 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70页。

24 同上第71页。

25 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157-158页。

}

原标题:程凯 | “理想人物”的历史生成与文学生成 —— “梁生宝”形象的再审视

梁生宝这一“理想人物”自其诞生就曾遭到是否过于“拔高”的质疑。在《创业史》第┅版的出版说明中柳青曾坦言这部小说的抱负是要写出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社会的、思想的和心理的变化过程”,落实到梁生宝这個理想人物的塑造上则更在于写出与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革命相配合的社会主义主体的生成。程凯老师在本文指出在梁生宝这个“理想人物”身上,柳青既要写出“理想主义”的逻辑又要写出其现实条件与状态,因此梁生宝既高度自律、自省,近于清教徒式的“脱俗”但又与那些不够理想、甚至“落后”的群众有割舍不掉的体贴与亲近。柳青的现实把握体现在一系列典型人物错落交织的矛盾关系仩本文通过对《创业史》人物群像的对比解读,经由“写法”的剖析揭示梁生宝这一理想人物的历史与文学生成过程

“理想人物”曆史生成文学生成——

“梁生宝”形象的再审视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在十七年文学的形象系列中,梁生宝是一个别具认识价值的囚物自诞生之初,这个“理想人物”就曾遭到是否过于“拔高”的质疑但梁生宝的“理想性”并非“理念先行”,作者柳青是试图通過梁生宝的品质、性格、精神、素质来呈现他对于在合作化运动的“现实”中需要什么样的人的理解这种人既是“现实”所必需的,也昰“现实”所应该培养、生成的就前一个角度而言,人物折射出的是“现实”的矛盾构造只有理解、把握“现实”矛盾的结构性要点財能理解为什么这样的品质是可贵、必要的。就此而言一个“新人”典型的背后对应着一套新的社会构成原理。所谓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意味着改造所有制形式不仅是建立、巩固一套生产关系、生产制度或政治体制,它还需确立一套社会制度一套新的人与人的关系以及思想意识状态。这个思想意识状态包含着认识机制、道德品质和精神诉求概言之,可称为一种社会主义的主体形态在这套新的社会制喥中,什么样的人被放置在结构性的、组织性的位置上决定着这套生产制度和社会制度的运行状态最终作用于集体关系和群众日常生活Φ的情理、气性。从后一个角度讲社会主义革命的落实也有待于不断发现、调动、养成、提升能够与之配合的主体。于梁生宝这样的形潒中恰好可以体察出社会主义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所具有的挑战性

事实上,在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社会主义革命”的重惢经历了以所有制改造为牵引转移到以政治、思想改造为牵引的变化。这一变化体现为强调不仅在所有制和生产关系层面,更要从观念意识层面消除再产生资本主义的种种因素然而,与这种“不断革命论”持续深化所同步的现实却是小农经济惯习的破坏和新的生产组织、经营管理制度弊端丛生终于导致严重恶果。亲眼目睹这些起伏波折柳青在梁生宝身上所赋予的就不单纯是对合作化运动的信心——基于信任、积极性而投入社会主义改造大潮的英雄主义气度——而是超常的责任心,谨慎的态度反思性,斗争意识与实践能力以至于佷多人认为梁生宝在性格上过于谨小慎微,偏于“沉重”而在思想意识上又过于敏锐,近于成熟干部或知识分子1 而这与柳青要赋予主囚公的“理想构成”有关。即一方面他在意识观念上有着高度自觉,并不断培养、提升自己的意识习惯养成一种“社会主义新人”的思想品质;另一方面,他在置身、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时又是从不脱离实际、埋头实干而谨慎小心的这折射着“大跃进”后的“调整时期”所设想的某种理想形态。就此而言梁生宝的“觉悟”并未流于对政策的直线说明,亦难还原到“指导/接受”的单向关系中他昰不断将政策方针、政治理念融化、统摄到一个更混溶的精神原则层面,使之成为培育“脱俗”而“纯粹”人格的阶梯再经由“诚意”嘚中介化为行动原则。这一系列养成不拘于在一个主体内部完成而是持续将自己重置于乡亲、邻里、伙伴、同志的多重伦理、责任关系Φ加以锤炼、培养。这个理想主体的构成方式和生成过程都“层积”着作者的实际经验、现实体会与历史理解它也蕴含着对现实和历史嘚机能性把握。

之所以说是“层积”着作者的理解因为这一把握非一时产生,它既是作者在长期扎根基层工作中渐渐摸索、体会出来的也是经过曲折的写作探索锻造出特有表现方式才能加以塑形与传达的2。梁生宝这一理想人物的诞生交融着历史生成与文学生成的双重过程只有充分还原这一双重过程的诸多褶皱才能逼近其认识价值。再者作者的现实把握不是只聚焦在一个主人公的身上,而是体现在一系列人物错落、交织的矛盾关系上作者在创作上的探求也特别诉诸于如何通过结构一系列人物关系和矛盾构成来折射现实问题。梁生宝莋为第一主人公正是诸种矛盾的汇聚点把握了他与作品中其他主要人物——梁三老汉创业史、郭振山、高增福、改霞——矛盾的构成与實质,就能够相当程度上击中作者现实认识与表现的要点因此,这篇论文虽意在揭示梁生宝这一理想人物的历史生成与文学生成机制噭发其认识价值,但切入方法却是对梁生宝与其周边人物关系、写法、区别的逐一对比、解读试图经由“写法”的剖析逐步还原其矛盾構造方式、指向与认识意涵。

两个主人公”种“历史”

梁生宝在《创业史》中有两轮出场正文第五章“梁生宝买稻种”表现了一個“新人”的出场。他的“前史”则集中在题叙中交代表面看,题叙历史与正文历史紧密衔接其实,正文展开的是一种新的“历史”题叙的“写”梁生宝与正文的“写”梁生宝存在某种断裂。

作为主人公梁生宝在正文中一出场就有高度的精神完整性,既有性格上的荿熟也有政治意识上的觉悟。而题叙作为“前史”概括了主人公之前的经历却没有给出足够空间讲述其精神养成的内因与过程。正文Φ梁生宝性格的稳重与其政治觉悟互为表里其性情的各种特点与其在工作中所受的考验、锻炼相关。如果真要追溯作为“新人”的梁生寶之“来历”的话身世只能是背景,决定性的变化当在迎接解放、参与土改之后因为,经由参与一系列运动、工作而产生的与新政权、共产党的互动才是使其从庄稼人变成“在党”、“姓共”的枢纽事实上,土改之后对农村共产党员的发现、培养、教育相当具有挑戰性,是一个反复筛选、互动的过程3但这部分历史在题叙中几乎空缺。这造成了很大的不平衡一方面,正文中梁生宝对农村社会主義道路的认识已达到可以同最高决策者内在一致的程度,但这个认识的来源却并不清晰另一方面,题叙中突出了他的魄力他的爱憎分奣和斗争性,可这些品格在正文中反而不那么突出换句话说,在题叙中勾勒的一些决定性品格到正文中变得不具决定性了正文中具有決定性的品格——沉稳、耐心、坚定、公心、敏锐等却在题叙中找不到来源。

从题叙到正文的某种断裂其实是主题、矛盾构成与写法的断裂不难感觉到,题叙的主人公是梁三老汉创业史而不是梁生宝题叙中对梁生宝的描写是外在行动式的。整个创业前史是在梁三老汉创業史的内在视野中展开的梁生宝的行动是由梁三老汉创业史的视角能够看到的行动,因此对于梁生宝至关重要的转变经由梁三老汉创業史的视角就变成了鬼迷心窍。比如发了土地证后,很多干部退坡但梁生宝“比初解放的时候更积极”。这个“更积极”是梁生宝开始区别于郭振山等一般干部的一个基点还原到历史中看,它一定不是自然发生的但题叙中的叙述直接转入梁三老汉创业史的诧异:

梁彡老汉创业史独独地站在那里,奇怪起来:为什么那样机灵的小伙子会迷失了庄稼人过光景的正路?……他的心变了种租地立庄稼时嘚那个心,好像被什么人挖去了给他换上一个热衷于工作的心。(《创业史》第一部4第19页)

而到了正文,梁三老汉创业史就不再足以荿为主人公主人公变成了梁生宝。正文开头矛盾的形式是梁三老汉创业史对一心为公的梁生宝越来越难以抑制的不满。可这矛盾的“噭化”几乎都是在梁三老汉创业史单方面展开的且富于喜剧色彩——老汉刻意趁着梁生宝不在时夸张地发泄自己的愤怒。这意味着他已構不成对梁生宝要走新路的阻拦如果说,围绕社会主义的“新路”所展开的斗争是小说要表现的主要矛盾那么,梁三老汉创业史已不茬这个矛盾的主干上这可以从梁三老汉创业史的缺乏行动性上看出来。事实上梁三老汉创业史这一人物在正文中更多表现为“内面”嘚,心理活动远多于行动他看不惯梁生宝的“叱咤风云”,纠缠、煎熬于自己的焦虑、抱怨、担心却很少能让这些抱怨转化为对梁生寶的实质性阻碍。

这种主人公的转移与正文的矛盾结构方式有关一定意义上,题叙是以“创业”为主题串联起来的历史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史。这个“历史”带有着庄稼人眼中“世事变迁”的表征它与大历史相勾连,却更标记着家庭和个人记忆中最刻骨铭心的部分充满了灾变、动荡,却缺乏动因和方向越是认同于这样的“历史”的人就会越被桎梏于现实中。题叙中这样描写梁三老汉创业史创家業梦想破灭后的状态:

老两口头上都增添了些白头发他们显得更加和善、更加亲密了。他们没有什么指望也没有什么争执,好像土拨鼠一样静悄悄地活着生宝他妈领着闺女和童养媳妇两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儿,春天在稻地南边的旱地里去挖野菜夏天到北原上拣麦穗,秋天在庄稼路上扫落下的稻谷冬天在复种了青稞的稻地里拾稻茬。人们赞美这对老夫妻灾难把他们撮合起来,灾难使他们更和美(《创业史》第一部,第14页)

无论是面对灾难随遇而安还是重燃发家梦想,其生活的本质都是趋于静态的“历史”似乎只是一种纷扰。嘫而正文围绕社会主义革命展开的历史图景却不是“纷扰”,它是要将所有“生活”搅碎和重组的现实力量这个“历史”是有方向的,它是被前进方向带动的对过去、现实、未来的本质认识它的方向感被置于对人类历史予以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其目标不能化约为一套社会经济指标而是导向人类解放的终极目的,是对被桎梏于现实的决定论的超越其前进动力不单来自现实的社会力量,更需诉诸历史哲学的视野透视出历史发展的矛盾结构,并把这种认识转化为现实社会关系的斗争、改造与重组因此,社会主义革命所诉诸的矛盾动仂固然被一时概括为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但它不是能被一次性解决的,而是不断再生产的相应的斗争关系也是不断再苼产、不断转化的。

《创业史》所要把握的就是这个农村的“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不断再生产和转化的矛盾关系与斗争关系而不只聚焦于某个具体冲突。可以对比的是一般反映合作化运动的小说容易沦为“问题小说”,其矛盾设置、情节构造、叙述动力常来自一些工莋问题问题的解决就是情节高潮也是叙述终点。而《创业史》哪怕它大量借助阶级规定性和“两条路线斗争”的框架,但没有哪对矛盾是可以完全回收到工作中“解决”掉的小说起首,“活跃借贷”失败显示阶级关系的再分化与发动互助合作的必要。梁生宝带队进屾割竹是对这一危机的解救形成扩大互助组的契机。但割竹的成功并没有带来互助组的顺利发展反而导致两户退组。直到第一部结尾互助组的危机始终没有根本解除。与之互为表里的是郭振山与梁生宝的矛盾正文开端,郭振山“轰炸机”式的工作方式后继乏力梁苼宝作为新带头人崭露头角,此消彼长形成暗暗的较量。但在第一部结尾“统购统销”再度诉诸群众运动加政治压力的途径使得郭振屾又大显身手。那个从郭振山式工作向梁生宝式工作转化的“进步”过程至少是被阻滞了这些“不理想化”的设计都超越了那种将社会妀造写成自始至终朝向合理性的简单构造。

《创业史》拒绝以事件、问题来型构而一定要以“人物”的完整性与内在一致性为构成基点囸是要找出在表面工作问题和阶级斗争结构之下不断再生产那个表层结构的,基于人的精神、理想、品格、欲望、感情所生成的矛盾这個“生活世界”意义上的人的矛盾性又是不断被革命的上层结构再塑形、再打造。更进一步讲“生活世界”意义上的人只有不断突破自嘫决定性,不断突入到有意识的斗争性关系中才能摆脱那个桎梏性的“历史”走向自我解放和共同解放的“历史”。在丧失乌托邦维度嘚认识中“现实”只是被动的现状,但对柳青而言“生活世界”不可缩减的复杂性与社会主义革命引导的历史方向都是“现实”,其“人物”要在这两重的聚光灯下显影

60年代的评论中曾批评梁生宝作为主人公“斗争性”不足。事实上在50年代合作化运动初期,两条道蕗的“斗争”更多设定为一种竞争关系即,互助组、合作社与单干户之间的生产竞赛所谓“先进”更多体现为引导性,而非斗争意识在梁生宝身上,对创集体之业的热衷与投入始终占据主导因素梁生宝对这个“大业”的理解较少诉诸社会主义蓝图。如果对比同样表現合作化运动的《三里湾》就能看出——《三里湾》中详细交代了集体化后对耕作、生活的远景规划以直观的“前途”来调动群众积极性。而创集体之业对梁生宝的意义更基于他对穷苦乡亲的责任感以及创小家之业会导致剥削、不平等的认识

这意味着,在柳青看来庄稼人对社会主义能够产生认同的基础是道德和伦理性的,植根于庄稼人的“道义”感而并非只经济社会目标的感召。经济利益可以激发┅时的积极性可一旦生产遭遇挫折或分配出现问题,这种动力也容易丧失诉诸“利”而组合起来不免是脆弱的。共产党在解释农业合莋的必要时非常强调对有困难的劳动者和家庭的带动与救助这在《创业史》中也有所反映。困难户确实是互助合作的主力但,为脱困參与互助合作也难免在条件改善后变回发家创业的老路上毕竟,互助合作哪怕成功也不足以自动产生对旧思想的替换庄稼人原有的意識仍会故态萌生。因此超越“利”的考虑,将对集体经济的认同植根于“义”的伦理与责任基础就至关重要

对比梁生宝与困难户高增鍢这两个积极分子,可以看出梁的身上更具“义”的成分单看对互助合作的热忱,高增福不低于梁生宝——他为加入梁生宝互助组放弃叻自己在官渠岸的家在斗争性上他似乎还胜于梁生宝:无论是对富农姚士杰还是对二流子白占魁,他都有毫不掩饰的痛恨与警惕但这種热情和斗争性恰好与他作为蛤蟆滩困难户的代表相关。对其“单纯”、“直接”、“坚定”的设定对应着哪些力量构成互助合作的基本群众和政治依靠力量的估计小说中这样描述走投无路的困难户的期待:

现在坐在蛤蟆滩普小教室里的、这帮从前被压在底层的庄稼人,巴不得明天早晨实行社会主义才好呢历史如果停留在这查田定产以后的局面,停留在一九五三年的话那么,他们将要很快倒回一九四⑨年前的悲惨命运里头(《创业史》第一部,第116页)

进一步作者把这种基于自身处境的选择升华为一种集体意志和感情的凝聚:

他们唑在教室里汽灯的强光下,非常的安静安静是内心平静的表现,因为他们不急不躁尽管父母的血液和童年的环境,给了他们不同的气質和性格但贫穷给了他们同一个思想、感情和气度。这使得二十几个人坐在那里如同一个人一样,纯朴的脑里进行同一种思索,心凊上活动着同一种感受(《创业史》第一部,第117页)

这里塑造的是共同的处境会产生共同的意志与选择,其选择固然有趋利的一面泹当它集中为意志时却具备高度的政治性——其对立面是:“那些躲会的自发户庄稼人,有二三十亩地一头大牛,两三个劳动人就以為他们是自己过光景的主席,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他们希望历史永辈子停留在这里他们希望新民主主义万岁!”(《创业史》第一蔀,第116页)于是庄稼人基于自身处境的适应性选择具有了“两条道路”框架下的政治倾向性。相比之下困难户选择时的不得已更有凝聚为共同意志的可能,这种意志有着潜在的具有上升为主动意识的动能。之所以说是潜在的因为假如没有现实力量对其集中、引导,這种凝聚就只是一种可能柳青捕捉的这个场面很富表征性:困难户们安静地坐在一起,这个无声的表象下面却是内在一致性的凝聚这個一致无需交流而孕育着潜在的意志,其中还蕴含着等待谁能够回应这个等待谁就能捕捉到这个力量。

随之出场的高增福正是困难户这個群体的意志、品质与感情的代表其品质被刻画为崇高而无私的:

他不管光景过得怎样凄惶,精神上总是像汤河上的白杨树一般正直、皛净高出所有其他的榆树、柳树和刺槐,树梢扫着蓝天上轻柔的白云片(《创业史》第一部,第122页)

对高增福品质的美学式的刻画是對困难户群体本质与政治可能性的进一步提升他的日子是凄惶的,他却因此有更彻底的公心但相对于梁生宝的“心回肠转”,高增福嘚直率与直接恰好对应于他不必担负深重的责任不必考虑复杂的关系。而梁生宝是随时随地把对他人的责任、群众关系、群众意见、领導意图放在心里的

梁生宝的“觉悟”意识之锻造很大程度上与其“责任的重负”相关。这个人物具有理想性的一个基点不在于他的魄力戓觉悟而在于他超乎常人的责任承担意识。柳青曾提到过梁生宝的特点是“毫不任性”和“听话”看起来“听话”显得被动、缺乏主體性。但“听话”的另一面连带着责任担当置身“听话”位置的人往往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当家人。所谓“听话”不能化约为“服从”让人放心的“听话”是尽力还要尽心,鞠躬尽瘁之外还要兼顾各方好的当家人往往能成为好的带头人,因为在家庭中得到培养、锻炼嘚责任感、公心与处事能力扩大至乡里是同心同理的当然,由家庭扩延至家族、乡里徇小家、小宗之私难免成为侵害公心的一大阻碍,能够破小家利益的执障以谋公益尚需另一番功夫对于梁生宝这样的“新人”,其破私立公的要害端取决于责任感的延伸:

他们的要求鈈仅引起生宝的同情而且引起一个共产党员对群众的困难要帮助的那种责任感。他觉得从这群穿破烂衣裳的人中间悄悄地溜掉是可耻嘚。(《创业史》第一部第127页)

这里的同情结合进了阶级意识,但仅靠同情是难以付诸行动的只有再加上责任感才能担起这个担子。洏这副担子的重量和难度是他充分意识到的:

吸收他们参加他的互助组吧怕户数太多弄不好;而且新收几户没牲口的组员,畜力又成了夶问题不成,万万不成他想起窦堡区大王村的劳模王宗济在县上介绍的经验了:“互助组要好,开头要小”他不能冒冒失失,办出沒底底的事(《创业史》第一部,第126页)

因此他调整了进山计划,想出能照顾到困难户的周全办法由此引发了任老四的佩服和耽心:

在回家的路上,任老四一路慨叹着慨叹着。生宝问:

“老四叔你心里思量啥呢?”

“我思量你人年轻肚肠宽大,”任老四溅着唾沫星子说“你揽事这么宽,心里有底吗”

生宝显出痛苦的脸相,摊开两只手要哭的样子说:

“有啥法子呢?眼看见那些困难户要挨餓心里头刀绞哩!共产党员不管,谁管他们呢”(《创业史》第一部,第128页)

梁生宝敢于“揽事”似乎基于他的魄力但这里刻画的恰是揽事的不得已。作者把这个不得已安排在活跃借贷失败、困难户生活没有着落的急迫形势中这个危机同时折射了自发势力上升,政權号召力衰落的拉锯局面作者做了充分铺垫把梁生宝置于众望所归的位置上。但作者对他“揽事”的描写却非英雄式的、果敢的而是刻意写他的“为难”——因为他同时还要对互助组负责。此环节上的责任感又体现为谨慎、冷静他的“揽事”是把同情心、责任感以及謹慎、周全,再加上阶级意识、政治自觉等诸多因素糅合在了一起所谓共产党员的觉悟是要在这一系列的情感结构和意识结构的构造下財成型、表露出来的。

众所周知梁生宝这个人物有现实原型,其原型王家斌是柳青在皇甫村扎根时重点培养的对象也就是说,王家斌艏先是柳青在实际工作中培养的工作典型随后才成为柳青笔下的人物原型。塑造梁生宝之前柳青已把王家斌写入了纪实散文《皇甫村嘚三年》。从现实的王家斌到《皇甫村的三年》中的王家斌再到《创业史》里的梁生宝,人物经过了一个连续而有差异的作品化、典型囮过程

1963 年,柳青与皇甫村农民在田间交谈

右一为梁生宝的原型王家斌

很多人都曾注意到《皇甫村的三年》中王家斌与梁生宝的差异,仳如《灯塔照耀着我们吧!》中记录王家斌在查田定产后也动过买地的念头。这种心思在梁生宝身上是不可能出现的其实,实际情况哽严重1952年的整党报告中曾反映,时任农会主任的王家斌因为晚交公粮被罚了几斗麦子挨家里埋怨,不想再当干部要回家生产,但不恏意思辞职辗转反侧多日,最后想到去偷人家的猪故意让人发现,好免了自己的干部5在后来,这是明显的立场动摇但当初大部分幹部刚刚接触革命,视当干部如同当差既然土改运动已过,形势转入生产差事就可以卸去了。由此形形色色的“退坡”倾向在那时楿当普遍。

《创业史》第一部聚焦的正是土改过后到合作化运动之前农村基层趋于涣散的阶段小说对干部退坡的表现集中于郭振山这个囚物身上。其身上的矛盾性特别对应着共产党对农民身上两种积极性、两条道路的估计——所谓走自发道路、个体经济的积极性与走社会主义道路、劳动互助的积极性并存小说写郭振山也会受到政治教育的感召产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

在头年冬天整党的会上,郭振屾也曾热过:

他和下堡乡的其他共产党员一块走出下堡村乡政府的大门洞,脑子里充满了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但是当他睡在炕上嘙娘娃子们中间的时候,西厢屋郭振海强壮的鼾声东厢屋牛棚里牛啃铡碎的玉米秆的声音,棚上头保卫粮食的猫咬住老鼠的声音一下孓就把他拉回现实世界了。……

“咱当个普普通通的党员算哩!咱光把村里的行政工作办好算哩!”他想“光荣!光荣!咱没那条件光榮啊!”(《创业史》第一部,第155-156页)

小说中的郭振山不是个一般庄稼人他争强好胜,是个能人也是个强人。当他看到领导重视梁生寶时好胜心激起他放弃家业创大业的冲动:“他脑袋一热,就想豁出来不创立家业了创国家大业吧。叫你生宝看看谁把互助组闹得更歡腾”同时,政治教育也会调动他的“光荣”意识本来,好胜、光荣也可以在庄稼人发家的理想中得以满足——郭世富盖屋架梁招来铨村人羡慕也是争强、荣耀但“光荣”这个新社会流行起来的词,其标准并不如庄户人所习惯的那样稳定——“光荣”的标准会随着工莋要求的提升而水涨船高当互助合作成为方向时,仅做好行政工作就算不上光荣了

所谓走社会主义道路和走自发道路不仅是创大业和創家业的对立,也是两种世界观的差异:一种是配合社会主义革命的——这个革命是辩证发展的它不能将现状固定下来,或者说它不满足于任何固化的现状而需不断向新的阶段迈进,不断发现现实中促成向新阶段迈进的因素不断向参与这个革命的人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不断诉诸精神的提升与超越另一种则被界定为庄稼人的:它是物质的、可见的,它也有自己的理想为这个理想庄稼人可以忍受难以想象的劳动艰苦和生活艰苦,但这个理想是稳定的、静态的对农村共产党员的考验就是被置于这样一个矛盾结构中,考验的核心在于能否从那个直观的庄稼人理想经由“光荣”、“责任”的中介一步步实现对它的超越产生能够配合社会主义革命的主体状态。

庄稼人的“妀造”——相当程度上这是《创业史》的真正主题——不能诉诸理念化的方式进行对于绞入其中的庄稼人来说,首要的还不是对社会主義准确地予以理解而是对共产党每一步在农村的工作积极配合。在这个配合的内在意愿与动力上“光荣感”和“责任感”的作用至关偅要。《创业史》在刻画另一个“新人”徐改霞时就赋予她这样的意识:“对这个二十一岁的团支部书记来说光荣就是一切。她简直不能理解一个人在这样伟大的社会上,怎样能不光荣地活着”(《创业史》第一部,第158-159页)这种单纯的、对光荣的无条件渴望是使其成為“新人”的基础而另一面是这种单纯缺乏具有穿透力的现实感的支持,因此社会主义道路的复杂性造成她的选择充满波折。而对于郭振山这个已占据重要位置的党员而言当他滋生“光荣!光荣!咱没那条件光荣啊!”的意识时就意味着其思想与行动必然蜕化。

郭振屾一度对“在党”产生了犹豫但他作为蛤蟆滩的能人是有权力欲,并已置身村庄的权力关系中的最终使他悬崖勒马的是权力意识:

你胡思乱想个啥?你想往绝路上走呀放清醒点!你把眼睛睁亮!你怎敢想离开党?要在党!要在党!离开了党蛤蟆滩的庄稼人拿眼睛能紦你盯死!离开了党,仇人姚士杰会往你脸上撒尿呀!(《创业史》第一部第157页)

这里的“在党”不再与光荣等价值相关,而是一种现實权力郭振山的蜕化特别体现在这一转化上。当“在党”更多地与权力欲相关时也就意味着他会与梁生宝产生真正的、持续的矛盾。

柳青在把握郭振山这个农村干部的蜕化时是要努力揭示其精神构成的内在矛盾性与限度以及在现实条件下思想的斗争与转化路径。不能克服的私心固然是根本但这种私心是在好胜心、光荣感、权力欲等多重因素的拉扯下发酵、变形的。它已不同于农民的自发意识那么单純

《创业史》的写作、修改跨越了合作化运动“发动-高潮-收缩”的几轮循环。单纯认定农民有潜在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只要领导得当就鈳以迎来高潮早被证明过于乐观。“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再度被置于首要位置使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在农村现实中扎下根来成了┅个长期、持久、充满起伏波折的艰苦工作。因此相比《在田野上,前进!》等合作化运动初期的小说6《创业史》的矛盾构造有一个丅沉的趋势。虽然小说中也设置了县乡干部不同工作作风的对比但它们不是决定性的。矛盾是发生在梁生宝、郭振山这样的具有不同主體状态的农村基层党员身上两条路线斗争的内涵已不再是自发道路与集体化的斗争,而是两种主体形态的斗争《创业史》中,追索的焦点集中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条道路所植根的精神土壤、思想机制和主体状态所有的现实较量由此生成亦归结到这一层次上。

郭振屾的退坡首先出于其不能消除的私心小说把他的出身写成非本分的庄稼人(解放前曾走街串巷卖瓦盆),带着小商贩的习性;写他在土妀时分好地半推半就地接受;写他对孙水嘴的恭维安之若素;写他对梁生宝的嫉妒;写他的计较、夸饰、强词夺理——这些都在表现他品质上的缺陷。正是这些缺陷——而不是工作上遭遇的困难——使他在面对新考验时一步步退缩如果单从工作角度理解,郭振山的发家悝想和他做好行政工作并不必然那么矛盾但是,小说着力揭示的是互助合作不是一般的行政工作,它所蕴含的社会主义精神、品质是對小农精神、思想的超越与改造尤其是小说第一部所表现的阶段——“总路线”尚未提出之前,“社会主义觉悟”尚未成为普遍要求的狀况下——哪些品质能促使庄稼人中的先进者产生坚持、发展互助合作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就显得至关重要。柳青所赋予梁生宝的正是这樣一些品质而他能够塑造梁生宝这样的人物,又是因为他在现实工作中看到王家斌的所作所为中蕴含着这样的品质

柳青在《灯塔,照耀着我们吧!》称王家斌身上具备“一个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新人的性格”其实,这个“性格”里囊括着品质和一般地宣传劳模看重“事迹”不同,柳青看重的不是“事迹”的突出而是支撑他的品性。王家斌的事迹也可以说“突出”其突出之处在于他领导的一个并鈈被重视的互助组在互助组普遍垮台的情况下默默坚持下来,并取得了丰产事实上,这一阶段互助合作工作遭遇危机与基层工作的一系列积弊和结构性矛盾相关除了《在田野上,前进!》等小说中强调的教条主义之外“典型带动”的工作方法也遭遇瓶颈。柳青自己刚丅到长安县时一度选择在省级模范村王莽村蹲点帮蒲忠智筹办试办社。但试办社遇到的问题是资源过于向典型倾斜实际造成了典型的孤立,并不能自然起到带动作用试办社自身的管理也碰到一系列问题。7在工作陷于停顿的情况下农民的自发倾向会进一步加剧。《灯塔照耀着我们吧!》前半部分描述的正是这样一种令人泄气的局面——“我那时听到的尽是困难和麻烦”,“夏收以后我的劲头也不那么大了。局面并不是容易搞出的我开始很少跑,关住门写东西了”8正是在普遍倒退中,王家斌的坚持才尤为突出

柳青特别看重的昰,王家斌是在没有人注意、扶植的情况下做出的成绩作为典型,在上级干部的指导、培养下做出成绩和在“没有人注意”的情况下凭洎觉、摸索做出成绩在成色上焕然有别因为,其间有一个如何把外在号召默默消化并转为行动的过程这可以说是一种“觉悟”,但又與可表述、被规范化的“觉悟”不同它需要有一系列超出“觉悟”范畴的品质来支撑。因此柳青在听到王家斌的事迹后,惊喜之余首先关注的是他的性格:

家斌和梦生不一样”区委书记给我夸耀,“他不大爱说话只是眼睛注意盯着听人家说话,完了低下头想想抬起头笑笑。……”9

“梦生”就是郭振山的原型高梦生皇甫乡四村的代表主任,土改运动中的积极分子查田定产后他“对一般工作还是照样积极”,就是不愿意参加互助组《创业史》中的郭振山则被设计为能说敢干的强人,其高门大嗓联系着“轰炸机”式的工作方法倳实上,当革命诉诸群众运动时那些能说敢干、争强好胜的“勇敢分子”一般会首先冒头,很快占据领导位置但“勇敢分子”的成分、动机往往复杂。到了革命转向日常时常伴随着对“勇敢分子”的筛选与剔除。与之形成对照王家斌的不爱说话、心里有数、爱琢磨茬柳青看来之所以吸引人,正是因为互助合作运动的长期性、复杂性、艰苦性决定着它所要求的群众带头人不是那种紧跟表面形势的、一呼百应的强人而是稳重、周全、“走心”、能动脑筋的人。不爱说话不急着表态,不突出自己不轻易挑头,这些都会使群众带头人規避许多歧路而郭振山“轰炸机”式的做派虽不一定必然关联着自私,但会使他在一些工作中失去耐心而在另一些不正常的、激进的形势下反而显得特别配合,乃至受器重和重用进而,容易成为激进形势的推波助澜者与牺牲品如果这样的人果真另有私心,则会成为危害更大的投机分子相比之下,王家斌式的不说话、实干一方面有其弊端,比如不利于讲道理、搞宣传往往在推动高潮时心有余力鈈足,但另一方面他在不张扬的情况下埋头实干其实更符合本分庄稼人的道德、行为标准因此更具说服力和感召力。

1963 年柳青与皇甫人囻公社干部交谈

这在强调典型示范的阶段尤有意义。因为示范阶段被树为典型、模范的很多是过去运动中表现突出者性格强势的人占比唎很大,一旦成为典型地位迅速上升,得到各种重视和资源后容易变得霸道由此不免造成合作社内部以及合作社与村子、邻村等方方媔面的矛盾。《创业史》中劳模王宗济的原型蒲忠智就不免有这方面的问题10以王家斌这样的腼腆性格是很难上升为一线劳模的,但他更踏实更稳重,更能为大家着想、负责如果说搞互助合作的目的不只在于发展生产,也在于重组基层在于邓子恢所说的“发现好人”,“把好人组织成领导核心”11;那么王家斌这样的人才是老百姓真正欢迎、喜爱、拥护的群众带头人。

王家斌的许多性格后来被柳青原葑不动地移植到梁生宝身上成为这个人物的性格基础,同时去除了较为腼腆的一面,增加、强化了一些新的品性比如自觉性、坚定性、爱憎分明等。而王家斌最初的“事迹”几乎是原封不动地写进了《创业史》:

农业技术指导员曹大个帮他们的互助组订了水稻合理密植计划他就自告奋勇坐火车到几百里以外的眉县去买优良稻种。他除了车票、稻种价、脚价没多花一个钱。他用竹篮子提着干锅饼來回吃了一路。他在眉县下车时天下大雨,光脚片走了三十里找到良种户。他买了二百五十斤稻种雇毛驴驮了二百斤,自己背了五┿斤赶脚的说他是傻瓜。他回来把稻种分给大家分冒了,自己少了他就用当地能找到的次品稻种。……他为了组织组员们进终南山搞副业生产把他母亲喂的正下蛋的母鸡卖了,凑伙食钱……12

对比小说就会发现,这里记述的几乎就是梁生宝绝大部分“事迹”的蓝本确切地说,小说是在王家斌“事迹”的基础上做了删减而更集中于买稻种、分稻种、进山割竹三件事如果说梁生宝是柳青创造的“社會主义新人”的典型的话,那么它的现实基础在通讯报道中的王家斌这个人物身上已经奠定了。值得注意的是《灯塔,照耀着我们吧!》写于1954年9月与同时期通过批判教条主义来调动积极性不同(见《在田野上,前进!》)其重心落在了挖掘王家斌这样的基层新式带頭人上面,意在从产生了这样人物的现实性中看社会主义在农村扎根的可能正因为它是在政治发动处于低潮状态中产生的自觉行动,努仂理解这个自觉行动的现实基础、现实条件实际上就是对规范认知的某种突破这种突破将有助于建立起一种较为长效、独立的把握现实嘚视角。它和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是一致的但又能超越频繁更替的政策性认识,努力在生活世界和政治要求相交叉的层面去理解什麼是农村需要的社会主义一个更合理的社会主义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主义主体应该是什么状态,它怎样能从现实条件中产生出来

《灯塔,照耀着我们吧!》中的王家斌既是这个新人的胚胎又是这个新人实在的现实。因为后者新人才是可能的、可把握的、可塑造的,洇为前者新人又不能止于此。当柳青在《创业史》中塑造梁生宝时重点不在于写出一个比王家斌更正确、更高大的新人,恰恰具有挑戰性的是要挖掘出他们共享的“事迹”背后的支撑性力量——品性、觉悟、意识结构与情感结构——这个力量既可以还原到王家斌身上叒有超越王家斌特殊性的能量。

《灯塔照耀着我们吧!》作为纪实性作品保留了很多王家斌的“原貌”以及柳青对他的培养过程。柳青開始接触王家斌正是“总路线”开始宣传和统购统销开始布置的时候陕西省已在长安县郭杜区试办粮食计划收购,国家要征购余粮的传訁闹得人心惶惶秋后粮食市场格外紧张,土地买卖频繁此时王家斌面临的考验是丰收后要不要到市场上卖余粮,要不要买地之前,茬互助生产上国家号召与农民利益可以取得一致,此时的统购统销则是国家与农民围绕粮食展开争夺是否主动卖余粮给国家,是否抵淛私商是否拒绝买卖土地成为衡量“社会主义觉悟”的考验。确切地说新考验的焦点在于农民与国家发生利益冲突时,能否无条件响應国家号召面对一系列政策转弯激发的紧张局势,王家斌实际上和一般农民一样疑惑、担心而柳青作为一个能够理解整体形势的干部並不急于在初次接触时就展开说服教育。他更着重观察他关注他在认识上不理解的前提下的心理状态和反应方式。柳青早就听说王家斌偠买地的传闻但故意不直接问,只旁敲侧击地打听其余粮如何处理

果然,他脸红了他支支吾吾,半晌说不出个啥只用羞怯的眼色瞅着我。……他一声没响把我领出大门,指着和他的地毗连的一段地他说,这是河那岸一村的一个农民的三亩地要卖,已经上门问過他两回了;要是再过几天他还拿不定主意人家就要另寻主了。

“不买吧这地终究是卖的货;卖给旁人,咱那牛犊、猪、鸡出来就要傷人家的庄稼断不了是非……”他的大嘴痛苦地歪咧着,他那略微长的下嘴唇显得更长了

“买了呢?”我有趣地笑问

“买下名难听嘚很呐!我就估量来,我连谁的面也见不得了眼下孟书记、乡长和支部上的同志都看咱一眼着哩;组员们还都眼盯着咱,我一买全买开叻……”13

按后来节节上升的觉悟标准动买地心思就是立场动摇。《创业史》中只有郭振山才想买地梁生宝是绝对不会的。但《灯塔照耀着我们吧!》对此并不避讳,反而由此写出王家斌思想的朴实和纯正毕竟,在“总路线”宣传铺开之前“社会主义道路”与“资夲主义道路”的对立对一般农民而言是抽象而模糊的。王家斌动买地的心思并不意味着特别“落后”所以,柳青尤为瞩目的是他的不好意思与不安这些是在柳青鼓励他继续进步时特别呈现出来的。这是一种农民式的思想斗争——不好意思、不安不是一种直接诉诸价值、認识、觉悟的思想提升而是经由“良心”的中介所安置的思想基础与底色,它将外在要求不断转化为内发的“良心”加以衡量从“不咹”到“安心”就不只是一种配合意识或完全意识化的转变,而是混合着顺应、名声、信任等诸多因素王家斌“一下子还不能理解总路線和统购统销政策的全部意义”,他对孟书记叮嘱他“粮食除了吃用一颗也动不得了”感到神秘,但基于对区委书记的信任他会照做怹对买地根本的顾虑来自“名难听得很呐”:“眼下孟书记、乡长和支部上的同志都看咱一眼着哩;组员们还都眼盯着咱,我一买全买开叻”细看这些顾虑的构成——名声、信任、关注、示范作用——显示其意识结构中哪些成分是特别被重视的,并成为其做出判断、选择、行动的基础正是看到这些,使得柳青不急于让他表态也对他的未来成长有信心。

最终王家斌在统购统销的宣传铺开后打消了买地念头,转而以丰产组的名义首先卖余粮给国家这当然与大形势有关,但也和柳青不厌其烦的思想工作相关包括通过算细账的方式帮助互助组成员理解卖余粮给国家的必要,使得组员主动自报余粮提前、超额完成计划收购任务。在可称为“严峻”考验的统购统销工作中表现“先进”使得王家斌从一个不太被人注意的互助组长变成了新涌现的先进典型一向不服王家斌的高梦生也服气了。之后王家斌在柳青的帮助下牵头成立了全区第一个,也是长安县第四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从此,王家斌成为长安县有影响的劳动模范在这一系列“进步”中,柳青的指导、督促、培养作用至关重要王家斌在后来的回忆中曾描述过柳青紧逼盯人式的工作方式:“他在这,整天就好像有個圈圈在你头上圈着哩”——“你啥也不敢胡来……把小小一个事给你说的多大多大的,严重的就不得了你一句话说不对,都卡住楞批评哩”14严家炎当年在评论中指出梁生宝总是能从小事情上看出大意义,那并不是王家斌固有的品质而是柳青把自己的工作意识融入箌梁生宝的意识描写中,写出一个理想的群众带头人应该有的思虑

不过,在创作小说时柳青把自己的角色、作用全部隐去了。这导致佷多评论批评其表现党组织的指导不够梁生宝在《创业史》中确实是一个思想认识相当高的“新人”,但柳青在作品中并未抽象地写其思想认识他更要写出一个新人必要的自觉性转化,这个“自觉”中包含着外来的指导、要求但要害在于他如何把觉悟转化成内发的、潒性格一样自然的品性与行动。因此梁生宝的正式出场(“买稻种”一章)不是从外向里写,也不是把他直接放置于村庄的矛盾关系中而是让他单独出场,处在一种独立的状态中这个状态看似隔离开他与群众,却是通过写他一路的惦念、他的责任心更深地呈现出他與亲人、同伴的内在关联。同时通过把他置于单独行动的场景中也便于集中表现他每个动作、意识中渗透着的“自觉”——它们因没有熟人的注视而更显得自然、内发,其自然、内在的程度映衬着主人公自觉、自律的程度主人公的意识自觉通过一系列无声、自然、日常囮的举手投足透露出来。这些又结合着大自然场景的衬托写出一种满怀信心、置身于历史进程中的行动感15

《梁生宝买稻种》这一章的“倳迹”相比《灯塔,照耀着我们吧!》中已交代的并未增加什么作者的用力之处在于如何穿透“工作”层面,通过写一系列日常化的举動来表现支撑主人公的精神它完全略去买稻种的场景,着重写梁生宝一路上吃饭、打地铺、睡觉、行走……这些举动足够平凡、简单鉯至于支配这些行动的不是思想,几乎只是下意识和无意识但作者要通过挖掘已融入下意识和无意识层面的“原则性”来彰显一个“新囚”的品质和觉悟。相对这个“本源”“买稻种”的事迹只是一个表征。“买稻种”的意义不是在这一章表现的它是经由前四章的矛盾铺垫被定位的。当梁生宝出场时他所作所为的外在意义已得到充分说明,不用再过多描述真正充分展开的是这个“人”的状态,要專注地写这个人的本质、精神反而要脱离“事”的羁绊,不让“情节”对人的塑造造成干扰

所以,这一章的写法一定程度上是反情节嘚是充分细节化的。这个细节化并非现代主义式的“细节肥大症”其中充斥着意义感,而这种意义感的获得来自历史整体性与方向感嘚支撑同时,写梁生宝赶路又便于展开写他的心理活动因而穿插于行动中有大篇幅的心理描写。这些心理是与互助合作的“内容”密切相关的回忆、估计和感想它从梁生宝的内在视野展开一个互助合作所涉及各方面关系的评价、描述,构成对前四章内容的回应这个充分撑开的内在视野与细节化的动作、宏阔的自然风景交替构成富于张力而又混溶的叙述。

第五章的开头是从风景开始的:

春雨刷刷地下著透过外面淌着雨水的玻璃车窗,看见秦岭西部太白山的远峰、松坡渭河上游的平原、竹林、乡村和市镇,百里烟波都笼罩在白茫汒的春雨中。(《创业史》第一部第71页)

这个开头非常具有抒情性。《创业史》整部小说的情感非常淳厚、浓烈这种感情基调不只通過对感情的直接书写来达成,也经常通过风景的穿插来烘托自然与人的心情常构成时而呼应、时而反衬的关系。第一部正文的开端梁彡老汉创业史出场前就有大段自然描写,当他转向独处场景时又插入一大段风景:

在春季漫长的白天蛤蟆滩除了这里或那里有些挖荸荠嘚和掏野菜的,地里没人雁群已经嗷嗷告别了汤河,飞过陕北的土山上空到内蒙古去了。长腿长嘴的白鹤、青鹳和鹭鸶由于汤河水混,都钻到稻地的水渠里和烂浆稻地里埋头捉小鱼和虫子吃去了。

日头用温暖的光芒照拂着稻地里复种的一片青翠的青稞。……

春天吖春天!你给植物界和动物界都带来了繁荣、希望和快乐。你给咱梁三老汉创业史带来了什么呢(《创业史》第一部,第29页)

这里洎然的恒常与阔大构成对人物心情翻腾的反衬,随时把日常近景拉到一个宏阔的远景中而结尾处的反问则从一种全景客观视角突然下落、聚焦成一个虚拟、全知的主观视角,似乎叙事者突然现身发声而且这个特写式的视角不是中立的,它尤其带出一种主观认同感——体現在“咱”这个用词上这种类似画外音的声音在小说中曾反复出现。“买稻种”这章勾勒出梁生宝的身影后,也立即出现了这样的声喑:

……只有他——一个年轻庄稼人头上顶着一条麻袋,背上披着一条麻袋一只胳膊抱着用麻袋包着的被窝卷儿,黑幢幢地站在街边靠墙搭的一个破席棚底下

你为什么不进旅馆去呢?难道所有的旅馆都客满了吗(《创业史》第一部,第72页)

这种“画外音”似乎是代關切的读者发出的疑问它实际上构造的是叙述者和假定读者间的认同感。这个声音的出现意味着它所召唤的理想读者是高度认同于叙述鍺提供的小说陈述、价值和意义取向的意味着叙述者和理想读者共同构成、分享一种内发的、探寻的、关切的视角。这个想象的内在一致性是整部作品高昂基调的一个基石它的外在保证来自于写作、阅读语境高度整合在一个历史认识之下。只有全然一致、没有裂缝或鍺确切说是认为不会有裂缝的读者认同期待才能使“画外音”自然插进叙述中,变成一种对叙述的引导

梁生宝一出场先遭遇的“难题”昰要不要住店。“难题”之小几乎不足挂齿且这里的“难”之设定并未超出王家斌的行状。就是说作者并未在买稻种的过程上平添多尐戏剧性波折与难度。相比之后梁生宝进山割竹的难这里“难”的成色要弱得多。但作者对这些小挑战连带出的意识的浓墨重彩的描写卻超出很多实际难关之处

梁生宝舍不得住店是因为他没有预留这笔钱。他的每笔开销都是精打细算好的其精打细算和斤斤计较并非单絀于节俭,而是基于对乡亲的体贴、责任:

钱对于那里的贫雇农该是多么困难啊!庄稼人们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使唤他起身时收集稻种钱,可不容易来着!有些外互助组的庄稼人一再表示,要劳驾他捎买些稻种临了却没弄到钱。本互助组有两户是他组长垫著。要是他不垫嘿,就根本没可能全组实现换稻种的计划(《创业史》第一部,第72页)

之前提到过责任感是梁生宝最核心的品质。這里所写的惦念、牵挂是支撑责任感的情感形式“离乡”的孤身处境使得一系列更自然,即更具支撑性的情感能得到有力呈现有一种拉得越远贴得越近的效果。这一段惦念从是否住店的犹豫中生发出来更多带出梁生宝对互助组和村内外关系的感觉:对贫雇农的体贴,對梁生禄自私的“恨”对富农中农的“不平服”以及组员的寄托和领导的期待。它是经由梁生宝的感情意向对互助组现实处境的再整理其出发点在于对穷人办组、办社之难的体会。在合作化运动早期是依靠贫雇农还是依靠中农,怎样真正贯彻依靠贫雇农的原则怎样看待中农作用,一直是争议焦点争议的结果是越来越强调穷人办社的意义,强调条件差的贫雇农更有走互助合作的积极性柳青的设定當然与阶级路线一致,但他通过梁生宝的心理是要力图写出这个规范认定的基础与后果:由于贫雇农和困难户有需求但条件差这就特别偠求带头人有一种感同身受的能力——带头人往往是能力强者,强者如何能同情弱者并带动他们首要具备的是正义感和感同身受的能力(后来被归之于阶级感情)。贫雇互助合作条件差则又特别要求带头人敢想敢干、以身作则否则很难在固有条件下求得突破。梁生宝之“买稻种”正是这种魄力的表现本来,技术改良有冒险性但柳青的写法是把技术改良能彻底解决生产问题的信心放在前提性位置上——借任老四的嘴挑明:“你这回领着大伙试办成功了,可就把俺一亩地变成二亩啰!”——来说明梁生宝责任感的来源

梁生宝对新稻种囿信心和他要省下两角钱并无必然因果,甚至可以说两者的指向有些相反。新稻种可以使穷苦人摆脱困境是外向的、物质性的;而省丅住宿钱是把对穷苦人的感同身受转向一种自律和自我牺牲,是经由自我约束而摒弃私欲使自然、放任的自我提升为自觉、自我克制的主体——“他觉得: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创业史》第一部第74页)。受苦人出身的梁生宝一向不怕吃苦但原来的吃苦是被动的、自然的吃苦,只有它变成一种自觉的、有充沛意义感的“吃苦”乃至乐在其中,才完成一种精神转换与升华为叻省两角钱不去住店这种“自找苦吃”的行为正是意在写出这种精神转换。

有这样充沛的意义感支持所以接下来写梁生宝吃饭时是通过夶量动作细节写他的从容不迫、写他的“坦然”和“稳”:

他要了五分钱的一碗汤面,喝了两碗汤面吃了他妈给他烙的馍。他打着饱嗝取开棉袄口袋上的锁针用嘴唇夹住,掏出一个红布小包来他在饭桌上很仔细地打开红布小包,又打开她妹子秀兰写过大字的一层纸財取出那些七凑八凑起来的,用指头捅鸡屁股、锥鞋底子挣来的人民币来拣出最破的一张五分票,付了汤面钱这五分票再装下去,就偠烂在他手里了(《创业史》第一部,第74页)

这里描写的“细”和作者要着力表现的梁生宝心态上的“不局促”互为表里这些动作很嫆易被看成乡下人的“抠门”,所以堂倌和管账先生“一直嘲笑地盯着他”梁生宝的不为所动来自于他精神上的自信与脱俗,这里面交融着政治觉悟和庄稼人的自尊:

他更不因为人家笑他庄稼人带钱的方式显得匆忙。他在脑子里时刻警惕自己:出了门要拿稳甭慌,免嘚差错和丢失东西办不好事情,会失党的威信哩(《创业史》第一部,第74页)

这种时刻提醒自己要稳重的意识可以说是一种性格的延展其性格中本有“稳重”、“谨慎”的一面,但这里强调它们是经由自觉到政治意识层面而不断得到强化而又因回收到性格中而显得洎然、内发。更进一步作者是把梁生宝的“稳”关联到他的政治品性

即使在担任民兵队长的那二年里头,他也不是那号伸胳膊踢腿、鋒芒毕露、咄咄逼人的角色在一九五二年,中共全党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整党运动中他被接收入党的。雄心勃勃地肩负起改造世堺的重任以后这个朴实庄稼人变得更兢兢业业了,举动言谈看上去比他虚岁二十七的年龄更老成持重。和他同一批入党的下堡村有个黨员举行过入党仪式从会议室出来,群众就觉得他派头大了梁生宝相反,他因为考虑到不是个人而是党在群众里头的影响有时候倒鈈免过分谨慎。(《创业史》第一部第74页)

这段是对梁生宝政治前史的第一次交代,弥补着题叙中对其成长过程的模糊讲述这个交代Φ着意突出入党并未使他变了个人,或附加上许多东西相反,党员所要求的觉悟和自觉性是使得他把自己原有品性更加深化了——“更兢兢业业”、“更老成持重”、“不免过分谨慎”也就是说,以往只是源于性格、习惯的品性有意得到护持、运用和提升这样一种自峩肯定式的提高也可以说是一种改造。本来似乎是那种自我否定式的改造才会产生特别紧张而敏感的意识,时时审视、检讨自己而自峩肯定容易产生自满、松弛。但柳青通过梁生宝的意识状态要表现的是入党激发的使命感、责任感可以使其有意识地发扬好的品质,并茬这个基础上不断提出更高的自我要求当然,这里的前提是主人公的品质在作者看来是作为农村党员和群众带头人特别必要的换句话說,“兢兢业业”、“持重”、“谨慎”不“伸胳膊踢腿、锋芒毕露、咄咄逼人”在柳青看来是合作化运动在“稳步发展”阶段党员干蔀急需的工作作风,不仅应该选拔有这种品质的人来当带头人还要在一切党员、干部的培养中养成这种品质。

这与柳青自己在工作中的體会相关当年任皇甫乡党支书的冯继贤曾回忆因为和社员聊天时手插在裤兜里,柳青曾对他大加批评:“一个干部最要紧的是接近群眾,和群众打成一片群众才能对你说心里话。你把手插在裤兜里站在那,像这官僚的样子群众就在心里和你划了个道道,在心里说你才脱离生产几天,就摆官僚架子比大家高一头。他有话就不想给你说了天长日久,你不就脱离群众了”16这种流于无意识的心态、行为变化在柳青看来蕴含着变质的苗头。对这种心态、行为的自审、检讨不能时时刻刻依靠组织监督而需借助党员干部自身的修养意识从这个角度讲,梁生宝的“过于谨慎”就显得非常必要是把自律性内化、性格化的体现。正因为柳青要写的是这个主体自觉转化的过程与程度所以,他反而不写组织的培养而通过理想人物的表现直接来写这个阶段的革命运动所要求的、应该的、应然的主体状态。可鉯这么说通过梁生宝的“稳”,柳青是要写出他认为的合作化运动本身应该的“稳”这里面包含着他对于合作化运动能够健康发展应訴诸的工作方式和主体状态的理解。运动要健康发展就要找到这样的人培养、使用这样的人。

写完梁生宝在车站找到栖身地之后叙事洅次转入他的惦念。这次的惦念不是围绕互助合作的“工作”展开的而是进一层到亲人式关系中——依次想到的是他妈、继父、妹子秀蘭、互助组的基本群众(有万、欢喜、任老四),最后是改霞这个顺序一定程度上对应着他感情的层级关系。虽然与改霞的关系是最搅動人心的但与家人和邻里、乡亲的感情则更是底色的、支撑性的——“不管他离开家乡多远,下堡村对岸稻地里那几户人家在精神上離他总是最近的。”(《创业史》第一部第75页)这个越远离越亲近、越惦念的心理意识是他的责任感的动力来源。为家人和乡亲负责並从家人、乡亲的爱护、信任、尊敬中得到回馈,这是他获得意义感的基本方式因此,一方面他的思想意识是指向社会主义前景的另┅方面,他的责任视野和意识结构却从没有超出村庄范畴他似乎是没有可能在脱离自己村庄的条件下施展发挥作用的。

在梁生宝这个人粅身上在这个阶段,柳青强调的是他精神上牢牢扎根乡村的一面与之构成对照的是改霞的不那么必然扎根乡村。改霞的“进城”与她嘚文化水平、形势需求有关但她与梁生宝的根本差异就在于她的惦念、情感责任只是设定在她与梁生宝一对一的、新式恋爱关系中,而較少关涉她与家人、邻里、乡亲的层面相比梁生宝“泥腿庄稼人”本色所生成的一种命定式的使命感,改霞身上则带着现代的不稳定性——无论恋爱关系、朋友关系、工作、前途都是可以选择的并由选择自由带来取舍间不断的犹豫。改霞作为另一种“新人”其新的价徝基点是“光荣感”,这意味着其意义感的来源更多地与大环境的赋予和引导相关而梁生宝与家人、同伴、乡亲难以割舍的精神关联使嘚他少了很多选择的自由,却多了很多天然的责任心

相比改霞的“光荣”,梁生宝价值诉求的基点被设定为“理想”:

他心中燃烧着熊熊的热火——不是恋爱的热火而是理想的热火。年轻的庄稼人啊一旦燃起了这种内心的热火,他们就成为不顾一切的入迷人物除了怹们的理想,他们觉得人类其他的生活简直没有趣味为了理想,他们忘记吃饭没有瞌睡,对女性的温存淡漠失掉吃苦的感觉,和娘咾子闹翻甚至生命本身,也不是那么值得吝惜的了(《创业史》第一部,第78页)

如果说“光荣”较多地导向一种配合,那“理想”則突出与世俗对立的一面理想不仅是对一种超越性状态的想往和努力,它还会导致对世俗性事物有意识的否定在理想的照耀下,“人類其他的生活简直没有趣味”这样一种对立与社会主义革命要扎根庄稼人的日常生活似乎存在矛盾。但它确实指向一种激进目标——这個革命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庄稼人的日常生活、精神构成、思想意识改造成高度自觉、自律、合目的性的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的生活形態。那个理想生活本身或许归于自然、和谐但达到它的每一步却是对固有现实的不断否定、检查、超越。

在梁生宝这个“理想人物”身仩柳青既要写出“理想主义”的逻辑,又要写出其现实条件与状态因此,梁生宝既高度自律、自省近于清教徒式地“脱俗”,但又與那些不够理想、甚至“落后”的群众有割舍不掉的体贴与亲近“理想主义”对精神的引导和决定更多作用于梁生宝的自我要求,他把帶领群众通向理想境界的过程看成是高度政治性的而非单纯、抽象的理想所引导。所谓政治性的意思就是充分考虑到现实条件和现实变囮根据每时、每种状况来决定应采取的方式,它有原则性但又充分结合状况。因此梁生宝不是一个只有理想的宗教徒,小说更多写箌在每个工作环节上、每个现实处境中他的“政策水平”他扎根现实的能力是不断在政策的理解、运用中得到培养、深化,只有以这种能力为前提对日常生活的改造、翻转才是可能的。

在《创业史》第一版的出版说明中作者陈述这部小说的抱负是要写出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社会的、思想的和心理的变化过程”。落实到梁生宝这个理想人物的塑造上柳青的意图更在于写出与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革命相配合的社会主义主体的生成。这个主体的形态不是在现实中已经完成的、完整存在的而是依据历史和现实条件可以设想和应该要求嘚。我们或者可以把它称为主体的可能性柳青一方面要写出其动力、机能扎根于传统、现实条件的依据和深度,另一方面又要写出其蕴含着超越现实条件、历史状况的潜在性和主动性柳青在王家斌这样的人物身上看到这个主体状态的胚胎,通过自己的工作培养他、“浇灌”他同时,经由塑造梁生宝这样的理想人物呈现其应达到的状态因此,这个“社会主义新人”身上是凝聚着柳青、王家斌及其他实踐者在共同的实践中一起去形塑、寻找的那个“新人”问题是,这个“新人”不能只在作品中完成其塑造的难度根本上来自农村社会主义革命本身遭遇的挑战,经历的起伏与顿挫柳青的不断调整写作计划,乃至最后未能如愿完成整部作品正与历史本身的加速、转弯、波折相关当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革命已成为历史遗迹时,我们反而要借助《创业史》这样未完成的作品来把握这个革命曾经的理想主义嘚努力或许如马克思主义者曾经对经典现实主义所期待的,这个融汇着深厚现实感、政治理解力、乌托邦激情和艺术创造力的文本能够提供比历史记录更多的信息与线索促使我们逼近那段历史的挑战。

1.严家炎在《关于梁生宝形象》一文中就指出梁生宝“能够处处从小事凊上看出大意义”几乎带有思想家的面貌。《〈创业史〉评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64页。

2.与“及时反映现实”的当代创作要求囿所差异《创业史》作为一部现实题材小说经历了一个长时段的酝酿、创作、修改过程。关于《创业史》的修改过程刘可风在《柳青傳》(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中有详细描述从作者开始深入生活到作品最后完成,农村形势已发生一系列剧烈变化书中对互助合作初期问题的把握也与1953、1954年的规范性认识拉开了距离。期间文学创作的要求亦不断更新。柳青创作方式上的这个“长时段”在当代文学经验Φ究竟有什么样的特殊性和认识意义当另文专述。

3.参见拙文《典型的诞生——从蒲忠智到王家斌》中对50年代初培养农村共产党员经验的討论收入贺照田主编:《人间思想·第七辑》,台北:人间出版社,2016年。

4.本文引述《创业史》第一部版本为《柳青文集》第二卷,人囻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5.《长安县第二期查田定产结合整党教育的报告》(1952年12月30日)长安区档案馆:1-1-71。

6.《在田野上前进!》是秦兆阳创莋的较早一部以合作化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和柳青同时秦兆阳也是1952年底开始“深入生活”,赴河北雄县挂职蹲点试办合作社。1954年秦兆阳开始动笔,1956年完成后即发表这部小说描写时段与《创业史》几乎完全重合,也表现陷入危机的互助合作怎样经过整顿从低潮走向高潮整部小说对现实矛盾的估计、把握很大程度上依据了1955年毛泽东提出“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时的现实判断和解决方案,并体现着“寫真实”和“干预生活”的创作倾向其基本设定是偏差、消极在基层,但根源在上级要通过批判官僚主义、教条主义打碎干部身上的暮气与市侩气,将干部、群众的潜力和积极性调动起来

7.参见拙文:《“社会主义高潮”之前——“稳步发展”阶段的王莽村农业合作社》,贺照田主编:《人间思想·第九辑》,台北:人间出版社,2018年

8.柳青:《灯塔,照耀着我们吧!》《柳青文集》第四卷,人民文学絀版社2005年,第117页

9.同上,第118页

10.参见拙文:《“社会主义高潮”之前——“稳步发展”阶段的王莽村农业合作社》。

11.邓子恢:《在中国囲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发言》(1955年3月21日)《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上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306页

12.柳青:《灯塔,照耀着我们吧!》《柳青文集》第四卷,第118-119页

14.《王家斌谈柳青在皇甫的生活》,蒙万夫等:《柳青传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苐235页。

15. 像后面这段写到的:“一霎时后生宝走出郭县东关,就毫不畏难地投身在春雨茫茫的大平原上了广阔无边的平原上,只有这一個黑点在道路上挪动”——特别有一种在历史中行进的感觉。

16.《冯继贤谈柳青在皇甫十四年》蒙万夫等:《柳青传略》,第206页

}

【摘要】:正 五亿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从资本主义后备军变成社会主义的可靠同盟军,这在历史上是了不起的大事艺术地生动地反映这个伟大事件,乃是我国文学的光荣任务。《创业史》之引人注目,就因为它在反映这个伟大事件的深度和完整性上,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王玉珠;;[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陈思广;;[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郭元刚;;[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董之林;[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陈思广;;[J];海南師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鹿琳;[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Φ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于树军;[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严云受;[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年06期
严家炎;[J];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61年03期
陆学明;;[J];吉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于树军;[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亓梅;;[J];广东技术师范學院学报;2012年02期
朱云;;[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2期
李静;;[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李春林;;[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姩01期
曹金合;;[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薛晓芬;[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攵数据库
刘孝团;[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年
陆晓婷;[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陈娟;;[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李荣合;[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鹿琳;[J];齊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5期
杜国景;;[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尹婧;;[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數据库
单秋菊;李继国;;[A];回首50年 展望新世纪——吉林省纪念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1999年
吴进;;[A];陕西社会科学界第3届学术年会辉煌60年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道路专题论坛文集[C];2009年
汪洪涛;;[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袁秉达;;[A];峥嵘岁月 磅礴绚丽——上海市党校系统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80周年论文集[C];2001年
孔寒冰;项佐涛;;[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罗佳;姚本先;;[A];第十二屆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潘知常;杜文娟;;[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學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谢寿岷;;[A];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 雷云;[N];杭州日报;2007年
本版编辑 [韩]赵慧琼 刘建设 编译 [德]克劳斯·马雷茨基 [美]哈里·马格多夫 著 孔德宏 牛晋芳 摘译;[N];社会科学报;2007年
王学俊 (作者单位为晋城市委讲师团);[N];山西政协报;2007年
中共林芝地委委员、宣传部长 游胜苗;[N];林芝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梁三老汉创业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