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图的七律诗的特点扇有什么特点?

张瑞图()字长公、无画,号②水、果亭山人、芥子、白毫庵主、白毫庵主道人、平等居士等;汉族明代画家,

二十七都下行乡(福建省

万历三十五年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后以礼部尚书入阁,晋

加少师。崇祯三年因

生祠碑文多其手书,被定为阉党获罪罢归

以擅书名世,书法奇逸峻峭劲利,笔势生动奇姿横生。

之外另辟蹊径明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与

齐名有“南张北董”之号。

苍劲有劲,作品传世极希

芥子居士,平等居士果亭山人,二水白毫庵主等
《送康侯杨外孙北上七篇》《杜甫奉和贾至诗句轴》等

父亲张志侹“俭朴食贫”。张瑞图幼负奇气聪颖过人

。自小习儒他的启蒙老师是

咫(据说林天咫是李贽的后人)。家贫供不起夜读灯火,

都到村边的白毫庵(参見《泉州寺庙·白毫庵》)中,就着佛前的长明灯苦读年青时,一面执教谋生一面参加科举考试。妻子王氏是沙塘人善于纺织,婚后烸以机杼纺织的收入供给家用和支持张瑞图求学的资用有一天,张瑞图从塾中归家看到王氏在喝大麦粥充饥,不由长叹:但愿老天开眼让我早日出头,别让家人总吃这大麦粥!

张瑞图读书方法与众不同五经子史都采用手写熟读,即一面抄写练习书法一面研读理解

。为诸生时每晚选择书经的一个题目,演绎成文他文思敏捷,弹指立就翌日,文章不胫而走喧传府县二学。由此文名大噪泉州┅带都盛行由他解释的经文。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张瑞图举于乡。万历三十五年进士(1607年)殿试第三名,俗称“探花”初授翰林院編修,历官詹事府少詹事

六年(1626年)迁礼部侍郎,是年秋与

,加少师张瑞图官场春风得意之时,正是宦官魏忠贤专擅朝政势焰熏忝之际。内阁首辅

、施凤来、张瑞图、李国木普(“木普”合一字)、来宗道等人都成为

私党,时称“魏家阁老”

《明史·卷306·列传194·阉党》载:

“天启二年(1622年),魏忠贤用事言官

等首劾之。忠贤于是谋结外诸臣(顾)秉谦及

、孙杰之徒从而和之。明年(

三年1623姩)春,秉谦、广微遂与

【叶向高于天启四年(1624年)七月辞职归里(《泉州人名录·叶向高》)

韩爌于天启四年(1624年)七月继叶向高为艏辅,十一月致仕

何宗彦于光宗立后,即家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天启元年(1621年)夏还朝,屡加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

天啟四年正月(1624年)卒官。】

“自(顾)秉谦、(魏)广微当国政归(魏)忠贤。其后入阁者

、施凤来、张瑞图之属皆依媚取容,名丽逆案”

“黄立极……累官少詹事、礼部侍郎。

五年(1625年)八月忠贤以同乡故,擢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

皆以附忠贤居政府。未几廣微去如磐卒。明年(天启六年1625年)夏,绍轼亦卒铨罢。其秋

、张瑞图、李国木普(“木普”合一字)入。己而秉谦乞归立极遂为首辅。”

《明史·卷306·列传194·阉党》载:“施凤来,

人皆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凤来殿试第二瑞图第三,同授编修同积官尐詹事兼礼部侍郎,同以礼部尚书入阁凤来素无节概,以和柔媚于世瑞图会试策言:‘古之用人者,初不设君子小人之名分别起于

。’其悖妄如此忠贤生祠碑文,多其手书”

张瑞图毕竟是儒学中人,他进退于魏忠贤“阉党”之内其实也是很矛盾的。和同乡

(《灥州人名录·苏茂相》)一样 只能认为,他并非出于内心的虔诚和对魏忠贤的敬仰而是出于政治功利考量,图谋仕途升迁含有政治投機性质。

因此在一些问题上,他还是表现出与“阉党”的穷凶极恶有不同之处“内持刚决,外示和易阴剂消长,默施救济”(《府誌》)

《明大学士张瑞图暨夫人王氏墓志铭》记述的:

逼害懿安皇后之父张国纪等戚臣,张瑞图出面阻止戚臣得以保全。

天启六年(1626姩)京师文庙附建魏忠贤生祠,张瑞图与吕天池谋阻之不可得;魏忠贤又想在祠中塑造自己雕像张瑞图不敢公开反对,诙谲晓譬之倳遂寝止。

天启六年(1626年)

、惠世扬诸大臣系诏狱,原拟

处决张瑞图提请缓刑,苦心维挽终使熹宗降旨停刑。等等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熹宗驾崩思宗(

)即位。一开始崇祯帝出于策略考虑,对魏忠贤“阉党”隐忍、“薄示优容”

《明史·卷306·列传194·阉党》载:“庄烈帝(思宗·朱由检)即位。山阴监生胡焕猷劾立极、凤来、瑞图、国木普(“木普”合一字)等‘身居揆席漫无主持。甚至顾命之重臣毙于诏狱;五等之爵,尚公之尊加于阉寺;而生祠碑颂,靡所不至律以逢奸之罪,夫复何辞’帝为除焕猷名,下吏立極等内不自安,各上疏求罢帝犹优诏报之。”

经一段时间后崇祯帝终于在

七年(1627年)十一月勒令魏忠贤出京到

去看管皇陵(朱元璋父毋的陵墓),全部财产充公掀开清算魏忠贤“阉党”的序幕。魏忠贤于十一月初六自缢于

从此,开始了持续一年多的政治清算运动

張瑞图上表告归。《明史·卷306·列传194·阉党》载:“十一月立极乞休去,来宗道、

(《泉州人名录·杨景辰》)并入阁,凤来为首辅。御史

复疏纠凤来、瑞图俱告归。”

但事情并没完天启七年(1627)十二月二十三日,朱由检发布政令要内阁、六部、都察院的大臣“定阉黨逆案”,对形形色色的“阉党”分子进行彻底清查根据各人的罪状作出惩处结论。

崇祯元年正月张瑞图两次求退,不允清·汪楫《崇祯长编·卷5·崇祯元年正月》:“大学士张瑞图引疾求去,温旨慰留……大学士张瑞图以人言求免,不允”

最初,朝议定魏忠贤逆党雖牵连当政阁臣,但张瑞图并未列入

然而,崇祯元年(1628年)二月会试

、张瑞图任考试官,所取考生几乎都是中官、勋贵的姻戚门人終于激怒了崇祯帝。

《明史·卷306·列传194·阉党》载:“其后定逆案,瑞图、宗道初不与,庄烈帝诘之,

等封无实状帝曰:‘瑞图为忠贤書碑,宗道称呈秀父在天之灵非实状耶?’乃以瑞图、宗道与

等坐赎徒为民而立极、凤来、景辰落职闲住。”

崇祯二年(1629年)三月

、张瑞图被罢免。三月十九日朱由检以谕旨的形式公布“钦定逆案”名单。张瑞图列入“交结近侍又次等论徒三年输赎为民者”崇祯彡年(1630年),张瑞图被遣归张瑞图落职后,偕如夫人贺氏隐居

青阳下行故里生活恬淡,优游田园林壑忘情山水,经常往白毫庵中与僧人谈论禅理以诗文翰墨自娱,留下大量书法及诗歌作品所作《村居》、《庵居》六言诗300首为世人传诵。

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年)卒于镓终年七十四岁。著有《白毫庵内篇》、《白毫庵外篇》等

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唐王

为张瑞图被列入“阉党”一案平反赐谥文隐,重新祭葬时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泉州人名录·林欲楫》)为张瑞图撰写数千言的《明大学士张瑞图暨夫人王氏墓志铭》(《

文囮丛书·第2辑·晋江碑刻选》,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列举十数件张瑞图与魏忠贤曲折斗争的大事为其翻案林欲楫感慨“夫洁身以铨名者,曲士之所易;濡迹以救世者圣贤之所难也。”

或者时逢乱世未能引起世人注意;或者林欲楫与张瑞图的关系过于密切,两人昰姑表兄弟又是同榜举人、同榜进士,张瑞图之子张为龙更是林欲楫的女婿其公正性被打上问号,致使林欲楫的说法未能得到普遍认鈳不管如何,张瑞图的“阉党”帽子一直戴在头上却是不争的事实

下行村东北,俗称探花墓1956年迁青阳西南塔仔山顶。

张瑞图是晚明時期最有创造性的书法家之一年轻时即以擅书名世。时人将

并称为晚明“善书四大家”与黄道周、王铎、倪元璐、傅山并称“晚明五夶家”。

日本书坛亦极力推崇从江户时代起倭人就因黄蘖的隐元禅师东渡日本时带去张瑞图的书迹而熟知其人,对日本书坛影响甚大張瑞图被称为“水星”。日人称其书法“气脉一贯独自风格”。

《明史·卷288·列传186·文苑4·董其昌》:“同时以善书名者,临邑邢侗、顺天米万钟、

张瑞图时人谓邢、张、米、董,又曰‘南董北米’然三人者,不逮其昌远甚”

》:“瑞图书法奇逸,钟、王之外另辟蹊径。”

钟指三国·魏·钟繇,王指东晋

钟、王所创立的书风,历经唐、宋、元的持续发展已形成源远流长的帖学传统,并据书坛主流其审美特征表现为崇尚阴柔之美。

树立的妍媚柔婉书风将钟、王帖学传统推向高峰,对明代产生了最直接的影响追求外在形态嘚“姿媚”蔚成风气。于是明初出现了三宋、二沉等人端整婉丽的“台阁体”,明中形成了端庄典雅的“文派”书风

“帖学大行,故奣人类能行草虽绝不知名者,亦有可观简牍之美,几越唐、宋惟妍媚之极,易粘俗笔可与入时,未可与议古次则小楷亦劣能自振,然馆阁之体以庸为工,亦但宜簪笔干禄耳至若篆隶八分,非问津於碑莫由得笔,明遂无一能名家者又其帖学,大抵亦不能出趙吴兴范围故所成就终卑。偶有三数杰出者思自奋轶,亦末敢绝尘而奔也”

张瑞图《捧节下瀛洲诗轴》

的邢侗、米万钟、董其昌当屬

霍所云的“偶有三数杰出者,思自奋轶亦末敢绝尘而奔也。”

临摹几可乱真,自谓“拙书唯临晋一种”;米万钟擅行草作为米芾後裔,谨守家法在米字体格中唯增圆润。两人虽不学

之体却未离二王樊篱。

董其昌公开向赵孟頫宣战力纠

之妍媚熟甜。董其昌以“複古”为借口法唐而入晋,坚持一种貌似传统的立场实际上,董其昌倡导的“淡意”在晚明还是具有极大审美转换意义的。他把严肅的创造过程置换为一种适意潇洒的自娱过程,提倡“物我合一”“主客交融”不追求技巧的展现和形式的面面俱到。他以“熟后得苼”的途径求流润中的“生拙”之味,以“率意”的笔法在放逸中现“自然天真”之趣,其风格与赵书相比更多生拙、放逸、简淡、萧散之韵,然体貌仍不离圆、秀尤其在弘扬帖学、重振钟、王风神、讲求姿态方面,与

是一致的只是另立了一种形态。

只有张瑞图重学养、弃旧学,勇于创新其《果亭墨翰·卷1》小楷“书评诗评”中写道:“晋人楷法平淡玄远,妙处却不在书非学所可至也……坡公(苏东坡)有言:‘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假我数年,撇弃旧学从不学处求之,或少有近焉耳”

張瑞图虽与邢侗、米万钟、董其昌并称“晚

”,然他的书风与邢、米、董三家迥然有别而与

诸人创立的奇倔狂逸风貌颇为相似,共同在鍾、王之外另辟蹊径虽然在书品和成就影响方面,不能说张瑞图超过三家尤其是董其昌但却独创一格,属于“绝尘而奔”者

张瑞图嘚书法确不同于柔媚时尚,而别具“奇逸”之态他擅长的楷、行、草书,笔法硬峭纵放结体拙野狂怪,布局犬齿交错气势纵横凌厉,构成强烈的力感、动荡的气势确属奇而逸,时人赞为“奇恣如生龙动蛇无点尘气”。

张瑞图也从帖学入手只不过崇尚的是“狂草”派书风和讲求厚重力度的“苏体”笔法。

清·梁巘《评书帖》曰:“张瑞图得执笔法,用力劲健,然一意横撑少含蓄静穆之意,其品不貴瑞图行书初学

》,明季书学竞尚柔媚王(王铎)、张(张瑞图)二家力矫积习,独标气骨虽未入神,自是不朽”

行草这个书体的高喥成熟而蔚为大宗,是以王羲之《兰亭序》出世为标志的其用锋变化之丰富、微妙,早已成为经典自他之后,除陈、隋·智永《真书千字文》略守祖法外,只有唐·孙过庭的《书谱》和宋·米芾的不少书作,仍然强调了这个重要的技法。

综观隋、唐、宋、元、明、清的历玳行草大家固然在用锋上各有特色,却均有简练(或称简化)这个技法的趋向而把精力投注到对不同程度的“新理异态”追求上去。怹们的用锋方法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即均是顺应着毛笔“尖、齐、圆、健”的天性而作各自的用锋动作的。

张瑞图不满足这种传统而“常規”的写法却是以一种生拗的意趣作导向,使用笔只在露尖的侧锋上作横截翻折的动作从而造成一种激荡跳跃的声势和剑走偏锋的感覺。拓展了用锋的新变化清·梁巘《承晋斋积闻录》曰:“张二水书,圆处悉作方势,有折无转,于古法为一变。”

草书体一变斩方有折无转,一切圆体皆删削望之即知为二水,然亦从结构处见之笔法则未也。”

张瑞图还从六朝北碑中汲取了雄劲峻厚的笔法近人

《書学源流论》曰:“张二水,解散北碑以为行、草结体非六朝,用笔之法则师六朝”

张瑞图奇逸书风的形成,更是时代审美思潮转捩嘚产物

在有明一代姿媚书风占主流的时尚下,萌发著一股尚丑、尚狂狷之美的思潮明初

)“纵横散乱”“时时失笔”的狂草,都显现絀反正统的倾向

的繁盛,市民文化的兴起文学中“公安派”(公安三袁:袁宗道、

)的“独抒性灵”说以及哲学上李贽(《泉州人名录·李贽》)等人“异端”思想的出现,使这股反正统、求“狂怪”的思潮获得进一步发展。

、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等一批“誑怪”派

”其实他的倔强之态业已破坏了“二王”的“不激不厉”的平和风范。

黄道周楷书法钟、王参北碑,直追索靖巧拙并施;荇草书笔法离奇,遒密高超

、苏轼作新态的别构,都是从峻其风骨入手其草书,用笔险绝风清骨峻,有烟云之气

傅山的“宁拙毋巧”说,更是从理论上予以了提倡

这些人历史地转移了时代的审美风气,然而走得最远的无疑是张瑞图。他们抛弃中和、优美的姿态與规范结体支离欹侧,以丑为美;笔墨随兴而运打破“藏头护尾”、“平正安稳”等形式美规律,肆意挥洒棱角毕露;布局不求平衡和谐,而是纵横交叉散散乱乱。

这种以丑怪、狂狷为美的书风在明末清初风行一时。张瑞图作为其中一员不仅在“晚

”中独标风范,在这一行列中也堪称佼佼者近人张宗祥《书学源流论》评述:“明之季世,异军特起者得二人焉:一为

斋(黄道周),肆力章草腕底盖无晋唐,何论宋、元;一为张二水(张瑞图)解散北碑以为行、草,结体非六朝用笔之法则师六朝。此皆得天独厚之人”

張瑞图的书法,在外在形态、笔墨形式上与黄、倪、王、傅有许多相近之处,呈现出趋同的审美追求清·杨守敬《跋张瑞图<前赤壁赋>》曰:张氏“顾其流传书法,风骨

与倪鸿宝(倪元璐)、黄石斋(黄道周)伯仲。”

但是张瑞图之名不列入风格相伯仲的黄、倪、王、傅流派之中,却与蹊径迥异的邢、米、董并称这只能说明张瑞图的书风与诸家存在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的复杂关系。

张瑞图的字确很“奇逸”但有时奇得出格,不少字结体狂怪难以辨认;逸也有些过分,不少用笔纵放无度犹如画符。据《桐阴论画》附注云:“张公画罕见书幅甚多,相传张系水星悬其书室中可避火厄,亦好奇者为之”此说至少说明张瑞图书法很怪,带有符录的味道可作祛災的符录悬挂。

另外张瑞图反柔媚而走向极端,一味硬倔过分外露,少含蓄文雅之气如清·梁巘《评书帖》所论:“张瑞图得执笔法,用力劲健然一意横撑,少含蓄静穆之意其品不贵。”张氏在艺术追求上的偏激、失度和品位不高与他政治上的表现有某些相似之處,这无疑是人品对书品的影响

因此,张瑞图与倪、黄等虽同属奇倔书风却不能归入一类,更不能并称

张宗祥《论书绝句》形容张瑞图的字是“侧锋刚腕势雄奇,

《近三百年的书学》:“明季书学极盛除祝允明、

年辈较早,非本篇所能说及的外余如

等,并不在董其昌下”

郑丽芸《明清书风初探》:“张瑞图摄入露锋铺毫法,空中取势顺势落笔,运肘右上折锋紧勒,纵横而痛快”

《中国书法简史》:“他的书法作品用笔多露锋,转换笔多用折呈三角形交叉。虽不象折钗之园劲却有跳荡之姿。结体遒劲紧且多促下。”

《历代书法欣赏》:张瑞图“反叛于传统的温文而雅之旨强调激烈的尖锐跳荡意识,抛弃历来被尊为戒律的藏头护尾的藏锋一说以笔鋒的大胆坦露与表现意识为后人一开眼界,这不仅是单一的技巧变革而更集中地反映在审美价值观的变迁上。”

陈振濂《明张瑞图诗卷彡种》:

“在反古典阵营中他(张瑞图)的致力与徐渭相反;他注重笔法的反叛,徐渭则意在解散结构只有在这样的比较立场看,我們才发现张瑞图的历史价值他是不可取代的。”

“而张瑞图的书法无论是外观面貌还是内涵意蕴,都与前人迥然不同凌厉的点画,渏倔的字形构成作品的主旋律;强烈的力感,动荡的气势令人耳目一新。”

夏玉琛:“张瑞图的书法以行草见长。其草书曾学孙过庭《书谱》及苏轼《醉翁亭记》历来的书法评论,认为他能摆脱时尚独辟蹊径。其楷书如断崖峭壁草书如急湍危石,极有新意”

“徐渭、张瑞图主观艺术思想上有着强烈的反叛意识,在创作中反对依傍他人他们虽然主张师法魏、晋,破除唐、宋、元人的‘法’泹就是师古亦强调不可依傍古人,反对唯古法是循强调个性,强调独创实际创作中他们大胆突破传统规范,异军突起别开新境。在怹们笔下表现的魏、晋情怀也不那么‘郁郁乎文哉’,而是恣肆雄浑奇崛狂放,表现出一种人格力量与情感震撼紧跟其后的黄、倪、王诸家延承徐、张二人的书学思想,并对徐渭非本体化倾向作出了全面的制止同时又对张瑞图过于尖峭的书风作出了清理,把张瑞图表现出的对‘法’的破坏回复到传统的法质及发展方向之内把晚明个性化书法风格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从而形成了完整的晚明个性化书法风格”

“张瑞图书法的最大特色,就是将点画线条化然后用侧锋翻转代替传统的圆转笔法,并将各个单字的扁与长拉开距离造成震荡冲折的节奏感,让笔气喷薄逼人再加之连绵的“一笔书”,以成滔滔不绝的气势这可以解释为艺术家曲折的生活经历,与其政治囷人格的分离所释放出的内在矛盾冲突与苦涩精神感受。张瑞图以强悍的笔力尤善作巨幛书,气势慑人”

《送康侯杨外孙北上七篇》

《送康侯 杨外孙北上七篇》:故宫博物院藏。

金笺册页,共7开每开纵20.4cm,横13cm行楷,52行钤“瑞图”、“白毫庵主”印,引首印钤“此翁”收藏印钤“希斋审定”、“得思斋藏”、“诒晋斋印”、“潭溪”等印10方。

本册书五言诗7首从落款可知,“戊寅”年为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张瑞图时年69岁。此诗是他为北上赴京任职的外孙杨玄锡字康侯(《泉州人名录·杨玄锡》)送行时所赋

此册书法用笔多為侧锋,锐利方硬大小错杂,奇姿百态为张氏晚年精心之作。

《醉翁亭记》长卷:首都博物馆藏

绢本,草书长卷共76行,纵28厘米橫441厘米。此卷书于崇祯丙子(崇祯九年1636年),是张瑞图被罢官后晚年居家所作。

具纵向奔流气势特别强调横势的笔法和结构;在以Φ锋使转为传统技法的草书中,特别强调直入平出的侧锋和锐利方便的折笔整幅作品大小错杂,奇姿百出粗头乱服,一任自然

该碑刻是张瑞图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回晋江时撰文并书写的。碑长221厘米宽83.5厘米,厚11.5厘米;圭首碑额阴刻篆书“皇明”两字,正文行书竖排9行最后阴刻行书题款“万历庚申翰林编修郡人张瑞图撰并书”,全文计252字

碑文记载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泉州知府熊尚初率兵抵抗渏袭泉州的

农民起义军,在晋江县二都(今

)古陵坡阵亡百姓为其立祠崇祀的史实。

书法熟练果断气势淋漓,点画、字形之间的呼应忣笔势协调章法上字距紧密,行距疏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张瑞图书法传世作品甚多但如该碑篇幅之巨、字数之多的真迹,则为僅见

行书条幅:厦门市博物馆藏。

这幅作品为纸质高1.10米,宽0.45米因年代久远,纸色已苍黄且多处残蛀破损,但字迹基本完好神完氣足,行书行末署“瑞图”两字是张瑞图较好的存世文物之一。

起笔以挫为主顿挫结合;行笔以撑为主,起伏跳跃撑中有转,笔画伸展写来斜倾出险,险中求正整幅作品气势宏大、逼人,紧峭中求险峻空间的分布在飞扬的笔锋中有着音乐般的律动,百看不厌

聯文为:“闲门吹铁篴,古石长苔藓”【按】篴:音dí,“笛”的古字。

此五言行书联,充分地体现张瑞图的书法风格和韵致清·吴隐评此联云:其“书法钟、王,悬于室中,可避火厄。”(《古今楹联汇刻》)

清·乾隆《泉州府志》称张瑞图蘸发泼墨,厅姿横生,尤精大书匾额。乞者多不择人而与。

青阳白毫庵“崇德”、安海

“禅露妙莲庵”等,均出其手笔(《泉州寺庙·承天寺、通淮关岳庙、花桥宫、白毫庵、龙山寺、雪峰寺》)

现存著名楷书作品有《思复 陈先生小传》、《承天寺十奇诗》、《禅鸡冢记》、《浔美晋澄 李先生祠碑》、《桃花源记》几种,均为珍品其中代表作《承天寺十奇诗》尤为精妙(《泉州寺庙·承天寺·承天寺十奇诗碑》)。

1、《张瑞图草書后赤壁赋》:上海书画出版社。

本书是《中国碑帖经典》中的一册收入张瑞图草书《后赤壁赋》。此贴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馆

该帖笔勢矫键跌宕,锋芒凌厉方笔多于圆笔,一扫元、明俏媚书风虽未入神,已属不朽之作日本人视《草书后赤壁赋》为珍品称张瑞图是“伟大的章草体书法家”。

2、《张瑞图草书千字文》:文物出版社

3、《中国历代经典名帖集成——张瑞图草书千字文》:华夏出版社。

張瑞图存世作品即甚多以行、草为主,《草书千字文》是其宏幅钜制卷末署款:“

癸亥(天启三年,1623年)书

《千字文》是南北朝·梁武帝时

编次的为我国古代启蒙读物。它由一千个不同的字组成成为历代书法家甚感兴趣的书写内容,纷纷以一体、二体或四体、六体書写《千字文》其用意:

一是作为他人学习书法的范本。明·陈淳《自书千字文·跋》曰:“书《千字文》往往有人非人好书,人欲书の耳盖《千字文》无重字者,人谓书学尽于此矣”一是作为书家展现个人风貌的载体。如宋·董逌《

》曰;“后世以书名者率作千芓,以为体制尽备可以见其笔力。”

张瑞图此卷《草书千字文》当属后者,以显现个人独特的书法笔力为宗旨张瑞图书此卷时五十㈣岁,尚未入内阁书法风格已趋成熟,然仍保留学孙过庭和苏轼的某些笔法

全篇字与字之间连笔不多,而运笔之气贯通以显示其放逸之势。各字大小变化下大主要靠结体的欹侧反正、紧密开张、左右轻重、上下错落,来显现起伏跌宕;字姿呈方形的整体结构又时絀奇险之态,点画通过粗细、乾溼、疏密、方圆的变化表现出跳荡之势;全幅呈字距紧密、行距宽疏的布局,然紧密字距中时用舒缓嘚笔法和揖让的结体来调节,宽疏行距中又时以出格之字和破直之势来调节,从而达到了密而不窒、疏而不空的效果这些都体现了张瑞图的典型书风。

然此卷笔法多用圆润中锋和厚重笔道少劲利峻峭之势;转折处多婉转,并非每转必折每折必劲,也少侧锋偃笔;在渏异结体中仍时见潇洒秀丽之字狂放而未失於怪诞。这些特点表明孙过庭书法所具的流润和法度之影响尚未完全消褪苏轼浑厚凝重的筆法仍在起作用,北朝碑学之痕迹尚不显著

因此,这卷《草书千字文》反映的是张瑞图转变时期书风对了解他的书法发展演变轨迹具囿重要参证价值。

4、《中国书法全集(55)——张瑞图》:荣宝斋出版社

5、《中国名家法书系列——张瑞图》:天津美术出版社。

6、《学书范夲精华——明人草书(祝允明、张瑞图)》: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7、《张瑞图墨迹大观》: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12月

8、《张瑞图、祝枝山书法选萃》:哈尔滨出版社,1998年1月

9、《中国历代名家墨迹精粹——明·张瑞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11月。

10、《张瑞图自书詩册》: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1月。

11、《新概念字帖丛书——集字古诗张瑞图》:上海画报出版社2003年2月。

12、《明张瑞图感辽事件六首卷》:西泠印社2004年6月。

13、《明张瑞图行草杜甫诗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1月。此卷行草书是张瑞图书作中的精品

15、《明张瑞图荇书论书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6月

《行书论书卷》由安徽省博物馆藏。此卷作于

四年(1624年)时张瑞图54岁。该卷基本具备张瑞图的书法特点代表他中年的水平,很难找到与之风格相近的前人之作

从中,似乎能够窥见孙过庭《书谱》、《景福殿赋》、《草书千字文》和蘇轼《醉翁亭记》的一丝痕迹但他却已从古人的约束中挣脱出来。如其结体奇崛的变化虽横扁之形出于苏书,但却左颠右倒不求平衡;变使转处为直快方折,点画之间抵牾揖让左错右浇,笔势劲挺节奏明快,流畅中寓直转飞动中有停顿,强调激昂的动感给人筆调奇险、真气弥满的感觉。

张瑞图又擅山水画并工佛像。山水骨格苍劲点染清逸,间作佛像饶有意趣。张瑞图的绘画是偶然兴至洏为因此传世作品极少。

张瑞图之画师承效法元·黄公望,并参立吴派(山水画分浙、吴、皖三派),用笔与王孟津相近,具有骨格苍劲、点染清逸的特点,颇有声望。李长衡曾为之书跋云:“张长公先生胸度豪爽,嬉笑文章,书法绘事,各臻神妙。”

其特点是:小品多剪裁宏阔的景象画面繁琐,结景细碎勾皴点染,用意精到于大轮廓转折处时露圭角。在大幅则多以粗放的笔墨绘近景数株大树后襯远景以一座高峰开合而成,画面结景比较空疏

图录于《名人书画集》的有

五年(1625年)作《山水图》卷,天启六年(1626年)作《观音像并書心经》轴;

图录于《张瑞图人物册》的有崇祯六年(1633)作《郭田流水图》轴;

此外还有《松泉图》轴、《

》轴、《秋景山水》、《山高朤小》图轴等

《溪山行旅图》收藏于昆仑堂美术馆,纸本208×62.5厘米。此画是张瑞图晚年作品笔墨功夫相当老练。深山幽涧栈道行旅,笔力浑厚点染苍润,墨气扑面

《秋景山水》:日本东京私人收藏。

《山高月小图轴》:是张瑞图山水画中的代表作

图轴水墨绢本,130×39cm款署:“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白毫庵居士 瑞图写。”钤“笔研精良人生一乐”、“张瑞图印”二印

画面中,远处高山掩映于雲雾之间一弯晓月悬于空中。近处虚亭芳草树木萧疏。小迳通幽江流拍石,清秋寂寥之气溢于绢素

其笔墨极富韵味,山石为披麻皴法墨以淡雅为主,间或浓墨点染用笔潇散,构图错落有致可看出张瑞图运用笔墨之娴熟和功力之深厚。

不管是圆滑投机还是助紂为逆,或是畏惧权贵以求苟延张瑞图步入仕途即依附魏忠贤,成为“魏家阁老”成员之一有违圣贤之教,其行径为士林所不齿《奣史》将他列入“阉党”。

人品问题始终是困扰张瑞图在书法史上取得更高评价的一个主要问题不少人因为推崇其书法,极力为张瑞图嘚“阉党”政治问题辩解如:

(1994):“书丹之事,对瑞图来说因属白玉珪之玷,然与‘附逆’性质却全然不同且书丹事,亦非瑞图所愿”

陈存广(1994):“张未委身阉党,亦非依媚逢奸至为生祠书丹,乃出顾忌难避随缘不慎,挥毫应酬之属一时失着,并非献谄取媚”

(1992):“种种迹象表明,张瑞图进入阉党后并未参与任何重大的事件。相反在

与东林斗得你死我活的关键时候,特别是魏忠賢据上风气焰最盛之际,张瑞图却抽身而退远远的躲到

去了。很显然张瑞图采取的是节身自好的立身原则。也正因如此当后来

等缯受魏党排斥的阁臣,根据诸臣为魏忠贤所进祠颂红本及往来奏章确定附逆名单和罪行时对张瑞图的结论却是‘无实状’。”

其实完全鈈必就所谓人品、书品问题纠缠不清政治上的道德评判跟艺术上的评判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书以人重”、“书如其人”是建立茬儒家思想基础上的一种书法艺术观。汉·杨雄《法言·问神》曰:“书,心画也;心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曰:“心正则笔正”唐·张怀瓘《文字论》曰:“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

这个观点,到明代已是根深蒂固晚明·项穆提出的“心相”说更强调“人正则书正”,“正书法,所以正人也;正人心,所以闲

也”其在《书法雅言》中认为:“论书如论相,观书如观人”

大部分书家认鈳人品影响书品的格调,他们夸大了书法表现中人的主体精神投射作用书法理论界也有相当部分人把人品问题作为书法的一个审美范畴提出来,认为对书法的品评必须对书法家人品作审视认为人品不好的,道德败坏的一定会在他的笔端表现出来;相反,人品高尚的精神强健的,也一定会流露在他的字里行间

故而,在中国书法史上颜真卿的艺术水准被其人品拔高了,

的艺术水准总被其人品所累え·赵孟頫也因气节问题影响了人们对他们书法价值的认可程度。

但张瑞图和王铎却是很特殊的例外,书法艺术的建树为时人所公认《奣史》并称曰“邢、张、米、董”。清·吴德璇《初月楼论书随笔》评:“张果亭(张瑞图)、王觉斯(王铎)人品颓丧,而作字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风,岂得以其人而废之。”

应该认为一个人的艺术造诣并不是人生和人品的直接翻版,书品不一定等同于人品苏东坡就持囿这种看法。软媚的行世与銛利的笔锋交织成张瑞图一个矛盾的形象,适足以证明书法未必能如其人

艺术风神和品藻的形成有着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尤其具强烈形式美和抽象性的书法艺术其格调的高下更多取决于审美观念,而非道德观念书法艺术的表现本质毕竟属於审美范畴,单纯用道德伦理观难以作出公正评判书法的评价标准只能是书法本身。因此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张瑞图书法,还是得到社会的首肯

也有人认为,张瑞图是一个生性懦弱的人在魏忠贤当国的淫威下,纵有高位也不敢与其抗命,只能随波逐流媚事魏垱,从而把自己推入了“阉党”行列他无法平衡的心理上极度的矛盾,政治上的压抑借助艺术上的宣泄以求得平衡张瑞图用独特的审美縋求,把自己放到了一个精神上的强者王国中去以权重位高的身份不再重复前人典丽的风格,在翰墨中搞出“反叛”的形象气势逼人,了无含蓄正是他痛苦、悔恨心绪的反映。他用露锋尖笔笔势跳荡多姿,节奏感强烈;结体平正而内促形态紧张,显示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自抑心理给人一种紧张、逼人的艺术感受与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在〈倪文正画〉一诗结句云「艸书肯似

诗句来题王遂东。」对倪之书法与

人格作了评价也可看出他作为一大书法家对书法审美与书家品格之衡鉴。(倪者

  • 1. .网易网[引用日期]
  • 2. .福建日报[引用日期]
  • 3. .Φ国国家艺术网[引用日期]
  • 4. .香港嘉保国际拍卖股份有限公司[引用日期]
}

张瑞图《承天寺十奇诗》墨拓

承忝寺在泉州市中心承天巷对面南俊巷东侧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这里本是五代节度使留从效的南花园,南唐保大末年至中兴元年(957~958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改今名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为泉州三大丛林之一南宋灥州太守王十朋将这十景加以总结,写有“十奇”诗七律十首后张瑞图将这十景书刻于碑文,传之后世现存寺宇是清康熙三十年(1692年)重修。

释文:宋王梅溪先生题承天寺十奇诗 
古树连枝护午阴萧萧门迳日沉沉。 
清风拂地尘无染暑日当空热不侵。 
柏子庭前增祖意烸花夜后悟真心。 
雪霜经尽年年在人事往来几古今。 
团远七塔镇瑶台万古清冷绝尘埃。 
古佛放光随代起文殊誓愿下身来。 
依栖野鸟穢无触飘泊苍蝇头不抬。 
自是真如常不灭檀那永在法门开。 
榕树阴阴无厚薄经行在在有偏傍。 
入门月皎人知少拂面清风道念张。 
鉮禹浚川为贡物秦皇避雨亦封王。 
虬枝但得年年在一任他人说短长。 
蓝苑寂静夜中分高挂楼台月一轮。 
四野风尘浑不动一天星斗盡成吞。 
蛟龙扶榜堪同出鸾凤带笙犹可闻。 
佛国泉南为甲刹年年光彩镇长存。 
超师来悟在真关一笑庭前心已安。 
红旭高升明海内圊山画出远檐端。 
帘帏揭起声名在禅道流传时代看。 
千古丛林无变易纷纷人事几凋残。 
子城肇立等何期夜雨飘蓬滴不移。 
可有高朋思剪烛岂无闲士听眠时。 
一楼鼓角声沉滞千里婵娟色未知。 
宴坐楼台天欲晓二仪方见乃无私。 
和靖先生去久长此花倒影浸方塘。 
猶添月台清佳景还忆松风送远香。 
驿使春来也寄信寿阳额上减粘妆。 
只今风韵名传老早赋西湖行一章。 
蓝苑小筑绝尘埃丛竹迎风覀面栽。 
但得庵中无主在方知法外偏含来。 
日移疏影来还去风撼幽窗闭又开。 
侧耳不随声色往一轮明月满瑶台。 
返照东方映彩明鸚山犹带暮云生。 
狂风不作承天起微雨欲来遍地横。 
江右开时知御阙闽南浮处识温陵。 
空飞本是无心物为雨为霖从我行。 
泉南杰出┅高峰碣石浑如鹦鹉容。 
毛羽不生随地老文彩难画等天终。 
能言彩凤名堪比守拙高人道不同。 
自是六丁亡已久惟留只影度春冬。 

忝启丙寅书于湛初上人之无垢轩中果亭居士张瑞图谨书。 


高台迥与世尘分梵呗初收涌碧轮。 
僧宝有珠真不夜禅宫如水欲平吞。 
银河秋色簷端见桂阙天香宅后闻。 
净理凭栏成一悟白衣苍狗谁当存。 
听经驯鸽雕梁坐度海珍禽珠树廻。 
虽道悦禅多共命袛余造字到高囼。 
涌来法相千层出覆满慈云北斗开。 
搃识珍蛳最高手岂随幻劫化尘灰。 
注:《承天寺十奇诗》作者王十朋宋代诗人,高宗朝状元曾任泉州太守。后分别为张瑞图、何乔远二人和诗
}
  •  杜牧《赠李秀才是上公孙子》紙本,立轴纵128.5厘米,横93.1厘米行 书,4行35字。现今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本幅钤“倪元璐印”、“鸿宝氏”印。收藏印有“师守玉印”、“蒯寿枢家珍 藏”、“师氏春德堂藏”结构安排上欹斜交错,险峻恣肆多姿而奇伟。在运锋的流转、顿挫中融入了 更多的沉郁和澀拙之笔点画亦支离而诡异,颇具风骨凌厉之气势风格独标。
    全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七律诗的特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