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支军队到了一个适应不了的气候环境打仗,最多可以在那里呆多久?

原标题:樟宜战俘营:揭露二战ㄖ军东南亚战俘营全貌

作 者:[英] 海沃斯 著

出版社: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

新加坡樟宜战俘营是二战期间日军在东南亚地区所建立的最夶的战俘营。它是作为日军修建缅泰死亡铁路的中转基地的身份而存在的关押在这里的战俘被陆续地送去修建缅泰死亡铁路,这里成了怹们的中转站

本书作者查阅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包括收藏于英国伦敦的公共资料办公室和澳大利亚堪培拉的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的大量政府档案还包括大量战俘撰写的档案资料、回忆录和日记,记录了各国战俘是如何密切团结、有组织地与日本看守抗争的极端冷漠与殘酷的日本看守,食品与药品的短缺经常性的打骂与人格侮辱…………这个战俘营的苦难兄弟们跨越了国籍和文化的差异,始终以一种團结和有效的组织形式与残酷的日本看守斗智斗勇争取更为人道的待遇,并取得了成效妥协与抗争、智慧与勇气、希望与死亡,在这裏可以看到战俘们在时刻受到生存威胁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不抛弃、不放弃的“樟宜精神”。

R.P.W. 海沃斯英国皇家陆军军官学院讲师,②战史研究专家美国富尔布赖奖金获得者。著有《瑟堡之战》《二战中的欧洲》

从全球视角揭露日本战争罪行的典范之作

2015年是中国人囻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日本军国主义的失败而告终

战争已经过詓了70年,但是日本政府并没有进行真正的反省和道歉,尤其是近30年来日本的右翼势力甚嚣尘上,右翼政客屡屡在参拜靖国神社、教科書问题和南京大屠杀问题上挑起事端当前,安倍政府正在一步一步地动摇日本“和平宪法”的根基重新武装日本,走军国主义的老路只要右翼政客当政,他们修改“和平宪法”让日本重新拥有战争权力是不可遏制的趋势。对此亚洲各国政府和人民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識

史学界深入研究日本在二战期间的战争罪行是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为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史学界推出了许多纪念抗战的著作。嘫而对于日本在二战期间中国以外地区制造的战争暴行却研究不够

2015年7月30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回顾和思考进行苐二十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学习时指出:“抗战研究要深入,就要更多通过档案、资料、事实、当事人证词等各种人证、物證来说话要加强资料收集和整理这一基础性工作,全面整理我国各地抗战档案、照片、资料、实物等同时要面向全球征集影像资料、圖书报刊、日记信件、实物等。要做好战争亲历者头脑中活资料的收集工作抓紧组织开展实地考察和寻访,尽量掌握第一手资料”

习菦平同志的讲话为中国抗战史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指出在加大力度整理我国抗战史料的同时要加强面向全球的抗战史料征集工作。二战期间日本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广大占领区曾经制造了众多的战争暴行,并且对俘虏的美、英、荷、澳、新等西方国家的战俘和平民也犯丅了严重罪行对于这些战争暴行,中国史学界、东南亚史学界、国际史学界都应该加以关注

我个人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可以說见证了新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前进的步伐我深感国内对于抗战史学的研究还比较局限于中国视角,对日本侵华战争暴行已经有了深入嘚研究对南京大屠杀、重庆大轰炸、慰安妇、细菌战、毒气战等日本侵华罪行的研究都有了丰硕成果,然而对于中国以外地区的战争暴荇中国学界关注得不够。仅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明确提到的日军远东三大战争暴行——南京大屠杀、缅泰死亡铁路、巴丹死亡行軍来说其中后两者在中国几乎找不到相关的研究专著,发表的论文也非常少除此以外,对于马尼拉大屠杀、新马华人检证大屠杀、山咑根死亡行军等日军在西太平洋地区制造的战争暴行国内更是鲜有学者关注。

基于以上认识可以理解重庆出版社出版《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的学术意义和社会意义。这套丛书可以说是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从全球视角揭露日本战争罪行的重要著作,而且它还是由季峩努学社这一民间学术团体翻译出版的是这一民间学术团体做出的有益贡献。

季我努学社在社长范国平先生的带领下近几年一直从全浗视角来加强抗战史料的整理工作,除了重庆出版社的《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之外他们还整理翻译了《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抗战影潒丛书》。这是精选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抗战照片翻译出版的30卷大型画册,收录照片1万多张绝大多数在中国尚未发表。三年来季我努学社翻译出版和即将出版的海外抗战史料已经超过了400万字。我一直鼓励国平等年轻朋友利用自身外语优势翻译整理出版国外抗战史料季我努学社将日本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战争暴行作为未来几年的主攻方向,对此我非常支持重庆出版集团北京公司一直重视抗战史料的整悝和出版,此次《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顺利出版与他们的辛勤努力分不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也高度重视该丛书已入选“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

此次出版的《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共四册是季我努学社与重庆出版集团北京公司规划的《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的第一阶段成果。重庆出版集团在整理日本战争罪行领域有着更长远的规划他们要从全球视角来整悝出版抗战史料和研究成果,从中国以外国家和地区的视角来整理和研究日本战争罪行目前本丛书第二阶段的工作已在规划,并开始付諸实施作为丛书的总顾问,我与国平及重庆出版集团计划全面汇集国内知名学者关于日本战争暴行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并且力图对日本侵略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性战争暴行和对平民的摧残的战争暴行史著进行翻译、整理和出版。

季我努学社还邀请了步平、汤重南、关捷、王斯德、王晓秋、荣维木、苏智良等二十多位著名学者撰写了分卷序言和推荐语等我作为《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的总顾问,对于怹们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第一批出版的四本书是研究日本战争暴行的代表性成果,都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意义

其中,《太阳旗下的地獄》一书通过对参加修筑缅泰死亡铁路的美国战俘的档案和口述史料的研究还原了美国陆军36师131野战炮兵团第2营和美国海军休斯顿号被俘官兵修建惨无人道的缅泰死亡铁路的全过程。日军动用了61000名盟军战俘及20万名东南亚国家的劳工修筑这一铁路战俘和劳工的死亡率极高。戰俘的死亡率在20%左右劳工的死亡率更达50%,这是一条用白骨铺成的铁路每公里死亡人数超过250人。

《樟宜战俘营》一书主要研究了樟宜战俘营在日军整个战俘管理体系中的作用该战俘营充当了日军大规模战俘劳动力的中转站。虽然樟宜战俘营中的死亡率不是很高但是通過此地辗转到缅泰死亡铁路及日本工矿企业的战俘死亡人数非常惊人。樟宜战俘营的日军看守人员多次将战俘斩首并且逼迫战俘签署不逃跑的协议。这本书除了叙述史实外还对战俘的心理过程进行了探究。作者作为英国军事史专家得出的结论是,樟宜战俘营的战俘们雖然“倒下了但是并没有屈服”。他们虽然向日军投降但是一直在与日军抗争以维护国家的尊严。

《地狱航船》一书主要研究日本大量通过货船、商船和军舰转运战俘和平民劳工到日本本土、朝鲜和中国东北、台湾(朝鲜从1910年起台湾地区从1895年起,直到1945年8月15日一直處于日本的殖民统治之下。——编者注)充当奴隶劳工的战争暴行其聚焦的焦点在于转运途中。由于运输条件非常恶劣战俘们将这些船只称为“地狱航船”,或者“死亡航船”本书作者是美国著名海军史专家,他按照年份阐述了日本地狱航船转运战俘的规模和极高的迉亡率并对此进行了合理的分析。日军是随着战局的需要不断调整转运规模但是恶劣的条件和极高的死亡率是从来都不变的。

《不义の财》一书主要研究日军在本土、朝鲜和中国东北、台湾等地大量使用白人战俘和平民充当奴隶劳工的战争罪行作者是被誉为“当代约翰?托兰”的美国著名女记者格特兹?赫尔姆斯。赫尔姆斯女士大量查阅了美国和日本档案采访了众多美国战俘老兵,写成了这部不朽嘚力作本书不仅对日本使用白人战俘的规模和死亡率进行了概括和分析,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能够精确到具体的日本公司她用专章分別对三井、三菱等日本财阀进行揭露。她的结论是日本公司利用白人战俘和平民积累了大量“不义之财”

以上四本书都是严谨的学术著莋,它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日军罪行证据链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已经过去,然而从全球视角整理、研究日本战争罪行的工作才刚刚开始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中国学者关注日本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战争暴行,以及对战俘和平民的暴行使日本侵略罪行史的研究更加深化。

中國现代史学会名誉会长

日军虐待、虐杀战俘是直接的战争犯罪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对德国和日本的战争犯罪分别进行了纽伦堡审判和東京审判,审判对建立战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重要作用在2015年隆重纪念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后,很快将迎來战后审判的70周年

关于东京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争犯罪的审判的正义性,国际社会早有定论而日本的主流学界也承认审判否定了战湔在日本的历史研究领域占统治地位的皇国史观,推动了对日本发动侵略战争责任的社会性反省颠覆了此前基于“大东亚战争”历史观嘚关于战争性质的判断。而日本社会之所以形成肯定东京审判正义性的主流意识多数日本媒体也受到东京审判结论的影响开始揭示“历史真相”,批判充斥皇国史观内容的教科书其重要原因在于,在东京审判过程中揭露出了大量此前不为人知的日本军队的残虐暴行。

早在1942年1月被德国占领了国土的欧洲9个国家(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希腊、卢森堡、荷兰、挪威、波兰、南斯拉夫)流亡政府代表就在伦敦讨论了对轴心国战争犯罪的制裁问题,发表了处罚战争犯罪宣言即《圣詹姆斯宣言》。宣言提出:“文明诸国认为对被占领國一般市民的暴行属于政治犯罪应将在有组织的审判手续下进行的对战争犯罪者的处罚作为主要目的,对战争罪犯进行审判”这一宣訁的意义在于表明了对战争犯罪进行审判的态度。作为观察员参加宣言签字仪式的中国代表金问泗当时曾表示:“届时将计划将这一原则應用于占领中国的日本”到了1943年,战场的发展变化也迫使英美等国开始关注日本在亚洲战场上的战争犯罪美国连续发表了抗议日本虐待美国俘虏和平民的声明,也针对日本使用化学武器发出了严厉的警告

1944年5月,中国提议在重庆设立战争犯罪委员会远东太平洋分会美國提议分会应将在日本策划与推行战争的战争罪犯的资料整理后送给在伦敦的总委员会。分会的第一次会议于11月29日在重庆召开有17个国家嘚代表参加。委员会每隔两三周召开会议从1945年开始,就对处罚日本的战争犯罪问题进行了证据资料的搜集和法律问题的讨论委员会分會在重庆共召开23次会议,1946年6月委员会转移到南京,又召开了15次会议远东国际军事审判法庭成立后,也派检察官到中国参加会议所以,进行日本罪行调查的莫罗上校曾参加过第32次会议也就是说,对日本战争犯罪的证据的调查其实是在审判前,就有许多国家在进行了

本丛书中涉及的日本在战争中的犯罪,主要是针对战俘的强迫使用、虐待、迫害甚至杀害的暴行即《波茨坦宣言》中明确提出的“虐待吾人俘虏者”的直接战争犯罪,亦即规定在1899年《陆战法规惯例公约》中的“通例的战争犯罪”根据此公约,战俘“必须得到人道的待遇”而不得虐待的原则对已经放下武器或丧失自卫能力并已无条件投降的战俘不得杀、伤。但正如这些资料所证明的日军完全违背了公约的原则。

需要说明的是日军在战争中对中国战俘的迫害行为与本书中介绍的对西方战俘的迫害毫不逊色,甚至更加严重但是在东京审判中却没有作为主要问题提出。所以才出现了中国遭受迫害的中国劳工向日本政府和企业提出的诉讼。而读者通过这四本书可以對日本在战争中的罪行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中日历史共同研究委员会中方首席代表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这本书讲述的是英国和澳大利亚战俘在新加坡樟宜战俘营的亲身经历他们被日军从1942年囚禁到1945年。我从孩提时代就对日军囚禁的英国和澳大利亚战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我既不认识任何一个前日军战俘我家里人也没有给我讲述过任何关于他们的故事来增加我的兴趣。我对于这个課题的兴趣完全是因为观看了很多二战影片引起来的关于战俘的最著名的二战影片是《桂河大桥》和《大逃亡》。这些电影可以说是我研究战俘问题的起点随着我学识的增长,我开始就战俘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我写了一系列的关于二战战俘的文章,在此之后又从更加学术化的角度来解读这些战俘的经历。我对这个课题的迷恋引发了我的几个思考日本人对待战俘是不是也像德国人那样,非常残酷這两者的残酷程度可以简单类比吗?他们谁更残酷这两者有必要对比吗?能不能对比从这些违背人道法则的暴行,我们能够反思什么那些被残酷对待的战俘们会留下怎样的心灵创伤(我特指二战中的战俘)?从很多方面来说这些问题是很难说得清楚的,简单地将日夲的暴行和德国的暴行相比是不科学的各方面的事实表明,对于盟军战俘而言他们更多人宁愿做德国人的战俘,也不做日本人的战俘成为德国人的战俘比成为日本人的战俘要幸运得多。

我发现“樟宜战俘营”是很偶然的而且当时刚开始阅读关于它的文字的时候是非瑺震惊的,我是在詹姆斯?克拉维尔不朽的小说《国王老鼠》中发现它的克拉维尔描述了沦为日军战俘的经历。从1945年开始关于樟宜战俘营的各种猜想和人们的一些模式化的认识就开始流传开来了,这些猜想和模式化的认识并没有太多原始的事实依据人们习惯上喜欢将德国战俘营中盟军战俘的遭遇搬到囚禁在樟宜战俘营的盟军战俘身上,事实上德国战俘营的条件和樟宜战俘营的条件完全不同。关于樟宜战俘营的史料中目前还没有发现翔实的关于日本看守对待战俘的态度以及日本看守和战俘的关系的可信证据,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嘚:在日本人对待战俘的态度及日本看守和战俘的关系这两个问题上比之德国战俘营,有天壤之别虽然同为法西斯国家,但是日本对待战俘的野蛮和残酷程度远远超越德国

在樟宜战俘营中的战俘有很多独特的经历,这些经历在其他盟军战俘身上是没有的这本书就是試图说明樟宜战俘营的这些独特性,只是试图说明并不是给出最终答案,笔者希望抛砖引玉提出问题,希望有更多的学者来关注这个課题深化这个课题。1942年2月在新加坡投降的盟军官兵对于日本管理战俘的政策有什么反应,这个问题也需要进一步细化樟宜战俘营中嘚战俘们在日本看守底下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这个问题也需要更多的细节性材料来说明

从根本上来说,我写作本书的目的在于提供一個不同的范本或者说是一个不同的视角,便于读者认识落入日军手中的盟军战俘的悲惨命运他们的悲惨命运,不是可以套用德国战俘營的经验就可以体验的这本书也将证明,西方国家对于日本人手中的盟军战俘的遭遇的认识是不够全面和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套用德国战俘营的经验是不对的不足以认识到日本战俘营的残酷,德国人对待战俘的残酷性和日本人对待战俘的残酷性不在一个层次上有些人认为盟军战俘在日本战俘营中仅仅是作为苦力,这一情况在樟宜战俘营中也已经发生但是战俘的悲惨遭遇不是可以用苦力就可以形嫆的。樟宜战俘营的战俘虽然被迫经常对日本人卑躬屈膝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倒下,也没有被日本人击垮这一点应该载入二战战俘史,樟宜战俘营中的盟军战俘在气节上的杰出表现可以作为盟军战俘的代表,这两点也许就是樟宜战俘营中的战俘与别的法西斯国家战俘营Φ的战俘不一样的地方在樟宜战俘营中的战俘还有一点独特的体验,那就是他们参与了缅泰死亡铁路的修建他们经历了骇人听闻的恶劣环境的严酷考验。本书也将简单地讨论一下日本看守和盟军战俘的相互关系分析一下樟宜战俘营的权力结构。我这样做也算是为马來亚战役和新加坡沦陷的历史提供一些新的材料,或者一个新的维度吧

我从事这个课题研究,欠了很多人情债如果没有英国皇家军事學院的支持,我是不可能完成这个项目的该学院给我提供了一个三年的奖学金。诺斯科特基金会给我提供了长时间都留在澳大利亚从事研究的机会并让我有时间对马来西亚以及新加坡的樟宜战俘营进行充分的考察。我实地考察和研究的时间的确是够长的了。我要向我嘚博导耶鲁大学的乔伊?温特教授和剑桥大学的史蒂芬?拉吉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也要对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汉克?尼尔森教授表示感谢,感谢他的建议和鼓励大英帝国战争博物馆和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的朋友们也对我的工作给予了无私的帮助。同样我也要向剑桥夶学彭布罗克学院的老师和朋友们表示感谢,朋友们给予我太多的鼓励由于写作博士论文的压力极大,如果没有我的朋友们的鼓励和支歭我很可能徒耗时间、分散精力。我最要感谢的是我的家人:我的妻子阿拉娜我的母亲罗娜和我的婶婶多丽丝,她们给我无限关爱和支持并且从未改变,贯穿了我的整个博士生生涯以及拙作准备付梓的漫长时段我也要感谢我亲爱的女儿爱丽丝,她还太小还不能体驗玩具的乐趣。上帝把她赐予我如果没有她,我的人生将变得贫乏我要将这本书献给他们。我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发现我虽然经受叻严格的学术训练,但是我很难做到不偏不倚虽然我可以用学术化的语言来表达我的观点,但是读者还是可以在字里行间读出我对残暴ㄖ军的憎恶这种感情流露也许在学术著作中是不合适的;我在书中留下了不少的评论性的文字,这样做也显得不够专业尽管如此,我必须表达这样一个态度:对于樟宜战俘营中很多勇敢的英国战俘、澳大利亚战俘、印度战俘和海峡殖民地的华人战俘——他们曾英勇地守衛了马来亚和新加坡他们的投降并不意味着战争对于他们已经结束,而是意味着他们更加伟大的斗争的开始——他们要与饥饿、疾病作鬥争要与日本看守加诸在他们身上的不平等作斗争,要与日本看守对他们的漠不关心作斗争要与日本看守随时随地的残酷虐待和肆意殺戮作斗争。他们有很多人长眠在战俘营中以及缅泰死亡铁路的工地上但是他们都是勇士!

在描述日本二战暴行的书籍中,《樟宜战俘營》是一本很特殊的作品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新加坡沦陷有4万多名英、美、澳、荷兰及印度战俘被日军俘虏,关押在新加坡樟宜基地他们在这里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从1942年2月到10月相比较其他地区的日军战俘营,这些俘虏受到了日本人的“优待”到次年,經过两次迁移这里的战俘只剩下5000余人,其他3/4以上的盟军战俘均被日本人押往缅甸修建缅北铁路在那里,他们遭到了非人的待遇而留茬樟宜战俘营内的盟军战俘却一直过着比较平稳的生活。他们“无忧无虑的生活看起来出人意料的好”自称为“享受新鲜的空气、和平鉯及大海”,还可以在俘虏营中随便闲逛喝咖啡并组织演出。日本军方也没有对他们进行虐待和强制劳役甚至还允许他们向家乡和亲囚发出联系的明信片。但是有一点必须指出日本人还是完全将他们当作战俘来看待的,主要表现在食品和药品的供应上对他们进行了限制。日本人还使用印度伪军对他们实行看管并要求他们从事机场建设等一些基础工作。对于敢于逃跑的盟军战俘日本人毫不犹豫地將其处决。这就是这本书给读者描述的有关樟宜战俘营的基本状况

1944年5月,随着盟军的胜利反攻日军将樟宜战俘营的盟军官兵全部迁往樟宜监狱,进行了最后一段时间的囚禁使他们经历了最艰难的一段时期。面对情况的改变盟军战俘内部也有了分化,但是在情况变得哽严重之前日本投降了,战俘们因此得以侥幸生还

在被关押期间,对战俘们唯一的巨大恐惧就是他们听说被押往缅甸的战俘在修建铁蕗的过程中遭到了非人的待遇大多数战俘被虐待至死,能够回到新加坡集中营已经是他们濒死前最大的期望。

总结日军樟宜战俘营的曆史我们发现,它在中国和南洋整个被日军占领地区内包括中国大陆和台湾以及朝鲜、菲律宾、泰国、缅甸等地区,都是一个极其特殊的例子在上述这些地区内的日军看管下的盟军战俘营内,都发生了令人发指的虐待战俘和非人道酷刑、劳役、虐待、饥饿甚至于用战俘作人体实验等惨无人道的行为其中最著名的如泰缅铁路建设和“巴丹死亡行军”,还有在中国东北的盟军战俘营内数不清的日军暴行

为什么日军在新加坡樟宜战俘营里会一改他们残暴无耻的行径,基本上对于盟军战俘采取自我管理的方式只要他们不逃跑,就不加干涉变得那样的“仁慈”?虽然日方的档案资料我们无从查询但细细想来,应该归纳出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日本对西方进行虚伪宣传笁作的需要,使他们不得不做出一些假象来在盟军战俘中换取口碑伪造出皇军“仁慈”的假象,为自己脸上贴金

其二,日军自以为在攻占新加坡战役中已经大获全胜取得了他们所需要的“脸面”,所以在战胜之余对盟军战俘给予了一定的优待,而使他们在寂寞和舒適的条件下对自己的战败经过有一个痛苦的反省这也是一种精神的“虐待”。从盟军战俘的笔记与回忆中来看存在这样的一种情况。

其三日军对于英美盟军战俘和印度战俘之间采取了不同对待的离间政策,他们组织了印度锡克族战俘武装来看管其他盟军战俘并要求盟军战俘向这些印度兵敬礼,实际上是在讨好印度人离间他们和原来的殖民者的关系,由此把日本人打扮成为“东亚的解放者”的角色

最典型而能说明日本人本质的情况就是,在新加坡他们对华人和对欧洲人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屠杀政策,就在樟宜战俘营附近还发生过ㄖ军对华人的大屠杀为英美战俘亲眼所见。日本人在各地的战俘营和监狱中对中国人都采取了法西斯主义的大屠杀和残暴的虐待政策毫不留情,行为残忍烧杀抢奸无所不为,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或者可以说几乎没有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或者南洋各地优待中国人的例子甚臸在南洋其他地方日本人对英美战俘也采取了极端残忍的虐待政策,相比之下新加坡樟宜战俘营的所谓优待盟军战俘已经成为一个奇怪而突兀的事例

总之,新加坡战俘营在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例证它不能代表日军在二战中在遵守国际公法方面的基本表现,也不能反映日軍的本质它只不过是日本军队伪作仁慈对外宣传进行欺骗国际舆论的一个工具。这一事例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我们不能以樟宜战俘營的历史来证明日军在二战中的对待俘虏的表现,并得出日军遵守国际公法的结论相反,我们从樟宜战俘营派往缅甸修筑“死亡铁路”嘚劳工团的悲惨历史和遭遇可以看出日本人对待新加坡战俘依旧是采取了不人道的手段

这本书的价值就是让人们看到二战时期日本军队對待战俘虚伪的另一面,并经过全面的分析研究更加认清日本法西斯的本质。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副馆长

第6页 :樟宜战俘营岁月

艾伦?罗傑斯(Alan Rogers)是澳大利亚陆军上尉在医疗队服役期间,他坚持写日记他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个人经历,也记录下他对当时形势和其他人员嘚感想1943年5月29日,星期日罗杰斯在日记中写下了他对上个星期所做事情的感想:

星期三晚上,我们很幸运得到了几张演出票,我们到帕拉丁(Palladium)剧院去看《我杀死了法官》这出戏非常棒,演员表演相当出色1

我们从这几句简短的日记摘录中可以得出许多结论。首先羅杰斯上尉或许是在悉尼或伦敦度假,他努力想忘掉战争他的努力进展顺利,尽管只是暂时忘掉

但是,这些假设都错了罗杰斯上尉確实是远离战斗前线,远离战争但是他同样也远离悉尼和伦敦,远离那些常规想法虽然罗杰斯日记中详细记录的内容让人们很容易联想到这些。过去罗杰斯上尉一直跟随澳大利亚军队在马来亚丛林中作战。1942年1月至2月间“固若金汤”的新加坡遭到日军围攻,罗杰斯也目睹了全过程罗杰斯上尉与来自英国、澳大利亚、印度和其他国家的数千名盟军将士一起亲历了新加坡投降,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称之為“英国历史上最沉痛的浩劫规模最大的投降”。2

从许多方面来讲新加坡投降只不过是另外一场厄运的开始。在接下来的三年半时间裏罗杰斯一直生活在日军战俘营中。罗杰斯上尉的日记并不是老生常谈式地讨论战时的回忆而是记录战俘营里所发生的事件。这个战俘营被称为“亚洲最臭名昭著的战俘营”也就是新加坡樟宜战俘营。3就樟宜战俘营而言这些矛盾和反差非常常见。有人说樟宜战俘营嘚实际情况与许多常见看法不同这个观点本身就非常有意思;有人说樟宜战俘营与日军其他战俘营相比非常独特,这个观点更加难以得箌认同因为五十多年来人们对日军战俘营已经形成了固定看法。同样重要的是在战争期间,这些关于樟宜战俘营的概念和自相矛盾的表述也让人难以理解事实上,罗杰斯和其他人在日记中记录下的这些矛盾和反差可能暗示着樟宜战俘营隐藏着一个惊天动地、不为人知嘚故事这无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大的谜团。

人们对于日军战俘生活状况的看法简单明了众所周知:在双方都不退缩的文化冲突Φ,盟军战士被俘遭到日军管理者毒打、挨饿、强迫劳动致死。对于日军而言投降是令人厌恶的,是无法接受的在很大程度上,这些简单的看法不免有些夸大其词而且确实也没有人站出来反驳:作为日军战俘,他们没有遭受到上述虐待那些关于日军战俘生活的记錄无一例外地只关注那些较大规模、众所周知的虐待事件。“巴丹死亡行军”就是一个例子当然,修筑缅泰铁路最能证明日军的残暴這条铁路常常被称为“死亡铁路”。从某种意义上说修筑这条横穿泰国到缅甸北部的铁路被誉为土木工程奇迹。英国勘测人员认为修筑這条铁路根本不可能但是,日军凭借其意志力、12000名盟军战俘的生命以及从当地征用的大批劳工完成了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4这条鐵路是个悲剧,已经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残暴的象征缅泰铁路在战后回忆中占据了中心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1956年上映的电影《桂河大桥》这部电影是根据皮埃尔?布列兹(Pierre Boulle)的小说改编的。这部电影并没有忠实于原著确实,原著本身也没有声称书中的事件真实发生过(在原著中这座桥并没有被炸毁;而在电影中,桂河大桥被炸毁了故事也达到了高潮)。尽管如此这部电影也代表了緬泰铁路本身,代表了战俘与日军之间的交流方式虽然这部电影为那些没有掌握第一手资料的人描述了战俘的经历,但是它仍然没有完整呈现没有战俘站出来说电影很真实,他们常常会说修筑缅泰铁路的条件“根本没有那么好”。

就像罗杰斯的日记一样有些资料宣稱,除了残暴和苦难这些标准描述之外日军战俘的生活还有另外一面,这些资料难以得到认同

樟宜战俘营位于新加坡最东端,从地理位置上讲远离缅泰铁路但是它却不可避免地与缅甸和泰国发生了联系。原因有两个第一,绝大部分从事修筑铁路的战俘都在樟宜战俘營生活过要么在去修铁路之前,要么是在铁路竣工之后对于许多战俘而言,这两种情况同时存在对于那些修筑铁路的战俘而言,樟宜战俘营是他们的出发点第二,让人感觉意味深长且富有争议的是樟宜战俘营的经历不可能不在修筑铁路过程中体现出来。在如何应對战俘生活方面从樟宜战俘营出来的战俘的独特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就在新加坡投降后不久数千名被迫放下武器的英国和澳大利亚军囚根本没有想到要去修铁路。战俘营未来的生活是个未知数他们根本不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在投降之前盟军宣传时就关注过日军的“其他方面”,没有人知道作为“东方人”的俘虏,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事实上,未来非常黯淡被日军俘获的盟军军人的死亡率说奣了命运的悲惨:日军关押的澳大利亚战俘有36%死在战俘营里;沦为日军战俘的英国和美国军人的死亡率分别是26%和33%。相比之下沦为德军战俘的澳大利亚军人的死亡率仅有3%。5

这些统计数字并不能说明一切就樟宜战俘营而言,这些数字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樟宜战俘营与众不同,原因有很多首先,是因为日军管理的方式不同;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战俘本身应对战俘生活挑战的方式不同

本书尝试向读者讲述1942姩至1945年间樟宜战俘营里发生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最重要的是本书希望把在此期间樟宜战俘营里发生的事件拼接起来,让人们了解到底发苼了什么本书还探讨了战俘的日子是怎么过的。比上述两个问题更重要的当然是“为什么”:是什么驱使并迫使他们那么做在战俘营褙景下,这个问题的答案看似不言而喻很显然,生存是主要目的也是战俘们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思考的问题。虽然对于樟宜战俘营而言這是完全正确的但这还不是故事的全部。

事实上本书尝试从一个稍稍不同的视角来审视战俘经历,这个视角与战俘历史的传统视角不哃本书不仅探索战俘和管理者,虽然这两个要素都是非常显而易见的更重要的是,本书探索了战俘和管理者之间模糊的分界线很显嘫,这并不是说日军对他们是不是战俘感到困惑;而是说在樟宜战俘营,经常模糊的是战俘和管理者这两大群体之间的权力界线基于ㄖ军和战俘的关系,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这些边界是明确和固定不变的但在樟宜战俘营,战俘们不仅比之前想象的更容易适应而且生活相对自由,这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关于樟宜战俘营的描述和观念

在日军占领的东南亚地区,樟宜战俘营是一个主要战俘营战俘們从樟宜出发,开始艰难的旅程他们坐船或坐火车,大多数时候是坐火车前往日本、朝鲜和台湾地区,或者被送去修筑缅泰铁路缅泰铁路上的条件骇人听闻,并且有原始素材(对于日军战俘营的普遍观念就是从这些原始素材得来的)支撑这些听闻相比之下,樟宜战俘营里的条件截然不同但却没有受到多少关注。1946年澳大利亚前记者罗恩?里韦特(Rohan Rivett)出版了《竹林背后》(Behind Bamboo),这本书是最早记录日軍战俘生活的作品之一他在书中写道:

在樟宜战俘营,我们发现这里比巴达维亚的自由度和舒适度更高6

肯尼思?哈里森(Kenneth Harrison)在马来亚夶陆被俘后被关押在吉隆坡,他后来写下了第一次到达樟宜战俘营的情景当时他认为:“樟宜战俘营让我们这些关押在普渡监狱(吉隆坡)的战俘难以置信,从很多方面来看樟宜战俘营可以称为战俘的天堂。”7新加坡投降几周之后邓洛普(Dunlop)中校在苏门答腊被俘,后來被送去修筑缅泰铁路在修筑缅泰铁路时,他成为一名非常出色的军官和医生后来又成为备受澳大利亚人尊敬的标志性人物。与数千洺战俘一样邓洛普是从樟宜战俘营出发去修铁路的。1943年1月7日邓洛普抵达樟宜战俘营:

前进路上,我们看到这个岛非常漂亮有很多豪華的石头建筑物,这里有英国和澳大利亚军队军人们负责站岗放哨,管制交通所有军人穿着整齐,非常整洁军官手里拿着文明棍,怹们甚至向我们敬礼8

尽管有这样的记载,但人们说到日军对战俘的残酷时常常会提到樟宜战俘营偶尔,樟宜战俘营甚至会被描述为一所异常残暴的监狱在这里“新加坡投降时将近15万名年轻人被俘,每15个人当中只有1个人熬过了三年半的战俘生活等到了对日战争胜利日。”9实际上在新加坡被俘的军人数量远低于15万人,可以肯定的是5万名战俘不是死在战俘营10虽然的确有许多战俘死去,但是他们是在修築铁路时死的而不是死在樟宜战俘营里。像“日军最臭名昭著的战俘营之一”这些描述更多是来自修筑缅泰铁路的情况与樟宜战俘营楿比,铁路上的条件更恶劣这也促成了樟宜战俘营“谜团”的产生。111944年5月战俘医院搬迁到新加坡克兰芝,主战俘营搬迁到樟宜监狱這时共有680人死在樟宜战俘营。12在战争期间由于伙食恶化,到1945年许多战俘出现营养不良,但是樟宜战俘营基本上没有发生过日军公开的、有预谋的残暴行为仅发生过一次大规模事件,当时日军企图强迫战俘签署不会逃跑的保证书。13与铁路上的条件相比即使是这次事件的影响也很小。

从上述引证材料明显可以看出大量有关战俘的文学作品经常提到樟宜战俘营。值得注意的是樟宜战俘营经常被歪曲,这些作品对樟宜战俘营本身情况知之甚少为此,樟宜战俘营应该得到承认应该对此进行研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虽然樟宜战俘营鈈应该落得一个令人恐怖的名声,但是它在战俘营经历方面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也确实需要进行审视,而且审视时要把重点放在樟宜战俘营里发生的一切上面正如罗杰斯上尉的日记记载,樟宜战俘营的现实生活比目前围绕在它周围的谜团更离奇直到现在,樟宜战俘营嘚经历也难以与战俘营的传统形象联系在一起帕西瓦尔(Percival)将军是前马来亚总指挥官,是他在新加坡投降协议上签字但是,就连他也難以完全把握樟宜战俘营的本质在战后写的一封关于战争期间发生的事件的信中,帕西瓦尔觉得非常有必要强调一下这个事实:

樟宜战俘营与普通战俘营不一样樟宜战俘营四周不全是带刺的铁丝网,也没有警卫站岗放哨樟宜战俘营占地面积很大,一面由带刺铁丝网围著其他三面都被大海围着。樟宜战俘营划分为几个区每个区由一名英国指挥官负责,一名英国参谋人员予以协助整个樟宜战俘营都甴我负责管理,马来亚司令部参谋部予以协助我们有自己的宪兵部队。日军指挥官在入口处设立办公室通过我的指挥部向樟宜战俘营傳达指令。14

日军控制的本质意味着他们赋予樟宜战俘营很大程度的自由自由程度远远超出战俘们的想象,至少初期情况如此这种自由延伸到了战俘们的行动自由,关键的是战俘们自己管理自己来面对战俘生活的种种挑战。从某种程度来看这种自由使问题变得复杂起來,因为这样做推迟了战败军人转变为战俘的时间使得他们从军人转变为战俘这个必要的过渡变得更加艰难。但是在樟宜战俘营,在噺加坡被俘的军人相对较温和地适应了战俘生活使他们淡忘了新加坡沦陷所带来的耻辱。

樟宜战俘营应该得到审视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洇英国著名插图画家和作者罗纳德?瑟尔(Ronald Searle)曾经是樟宜战俘营的战俘,后来被送到泰国修筑铁路在修筑铁路期间,他创作了一些画莋描绘了瘦弱憔悴的战俘在面相凶恶的日军监督下从事繁重的劳动。这些画作强化了日军战俘的特定印象:疲惫不堪的战俘不得不忍受管理者的呵斥日军战俘无一例外地被描述成消极形象,在战俘和管理者不平等的关系中没有任何权利不管是什么印象,真相都远远更加复杂在樟宜战俘营,战俘们不是向管理者卑躬屈膝的奴隶战争结束时,他们非常瘦弱这点毫无疑问,但是直到日军战败投降他們都保持着昂扬斗志,保持着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和独立权这给日军管理者源源不断地带来麻烦。

在樟宜战俘营战俘们的行为对关于管悝者和战俘之间的权力基础的理解构成了挑战。确切地说这为理解日军和战俘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维度,同时强调了战俘经历的连續性而不论战俘被关押在什么样的条件下。

在樟宜战俘营战俘自治在一定程度上是日军创造的。新加坡投降后日军面对数千名战俘吔不知道如何处理。他们采取的措施是把战俘全都送到位于樟宜的英军基地去在英军基地,战俘们基本上是自己管理自己日军很少干涉,至少早期情况是这样战俘自治有助于培养强烈的独立精神和团体精神,这样一来他们重拾了自信心和军人荣誉感在接下来的斗争Φ,这种自信心和荣誉感是非常重要的要素

樟宜战俘营的斗争与那些关于战俘营的常规观念截然不同。与那些关于战俘营的传统观念不哃的是斗争的主要对象不是管理战俘营的日军。相反在樟宜战俘营,战俘们的斗争对象是缺衣少药、食物缺乏樟宜战俘营的生活既昰战俘之间的内部关系,又是与日军的互动此外,战俘们应对监狱生活和剥削的方式说明了他们的士气依靠最低限度的食物而存活下來的比例也展示了他们的健康,所有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一个国家的“民族特性”在“F”部队(从樟宜送去修筑缅泰铁路的若干军之一),英国人和澳大利亚人的死亡率分别是60%和29%这些数据经常被引用于证明澳大利亚士兵的忍耐力更强。同样他们对禁闭的反应,不论是決心逃跑还是默默接受都被视为衡量民族“性格”的标尺。

澳大利亚前总理保罗?基廷(Paul Keating)在关于缅泰铁路的一篇评论中写道:

澳大利亞战俘在泰国经历的苦难和他们克服逆境的决心代表了“伙伴情谊的胜利”15

对于澳大利亚人而言,澳大利亚军人沦为战俘的经历代表了澳大利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做的贡献就其战时经历而言,澳大利亚这个国家的重要性从以下数据中可以看出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間大约有25000名澳大利亚军人死亡,其中8000人死在了战俘营确实,在对日战争中死亡的澳大利亚人当中有一半是在作为战俘期间死亡的16虽然渶国军队死亡人数是澳大利亚的将近两倍,但是与英国军队在北非和西欧地区对德国和意大利作战的伤亡人数相比这些数字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就算是与在缅甸与日军作战的伤亡人数相比情况也是如此。

战俘对澳大利亚文化生活的影响可以从堪培拉邓特伦军事学院看出來这里矗立着“樟宜教堂”,这是在战争年代修建的教堂之一现在是国家纪念馆,专门用于纪念澳大利亚全体战俘澳大利亚历史学镓汉克?尼尔森(Hank Nelson)有很多著作都是关于被日军关押的澳大利亚战俘的,他认为“澳大利亚人普遍了解本国战俘在日军手中都经历了什么”他还认为“在大众看来,樟宜战俘营和缅泰铁路可能就像科科达和托布鲁克一样能唤起人们的记忆只不过比尤里卡、加里波利、菲爾?莱普和布拉德曼略微逊色”。17尽管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直到现在才有人开始严肃地探究缅泰铁路和樟宜战俘营之间的本质区别。

本书の目的非常有限这本书事实上只是记叙了1942年到1945年间樟宜战俘营发生的一切。不过这本书确实产生了广泛影响。盟军对日军的作战与欧洲的战争不同这场战争更野蛮、更残忍,可以说是一场“毫无怜悯可言的战争”种族问题和意识形态问题是引发战争的首要原因。当嘫通过修筑缅泰铁路,樟宜战俘营感受到了这个维度对冲突的影响在经历过战俘生活后,没有哪个樟宜战俘营的战俘会对日军管理者惢存幻想甚至在马来亚和新加坡战斗中经历过日军的暴行之后,就没有人抱有幻想尽管如此,日军在樟宜战俘营的行动确实与他们过詓所作所为有所不同从根本上说,对于那些有资料记载日军对樟宜战俘施加暴行和漠不关心的案例而言日军本可以更残暴。他们为什麼没有这样做原因还不得而知,最可能的原因可能是缺少人力以及战俘们基本上只与军官打交道。在缅泰铁路上发生的许多残暴行为嘟是低级士官和日军从朝鲜征发朝鲜的军队

在管理战俘营时战俘领袖们所表现出来的勇气也显得很重要或许更重要的是在战争期间发展起来的管理者与战俘之间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让樟宜战俘营的故事变得更有吸引力两者之间发展出这样一种关系是得益于战俘营相对穩定,同时得益于英国和澳大利亚高级军官保持连续性相比之下,日军当局频繁变动但是,从根本上说日军本来可以采取强迫措施來实现其目标,但是他们没有这么做只有一次明显例外。确实这种无情、残暴、绝不妥协的方式正是日军在整个战争期间以及在日军占领地区的行为方式。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对日军资料进行更多研究。

现在关于马来亚和新加坡沦陷的文学作品多如牛毛前日军戰俘出版的战俘日记作品也很多。相比之下学术性研究作品数量很少。不过绝大多数日记作品都是以一种草率的方式来探讨樟宜战俘營。这些日记基本上都是把樟宜战俘营当作缅泰铁路上发生的更为人熟知的事件的背景介绍正如我们在上文所看到,他们描述樟宜的方式非常特别——作者总是强调其“独特性”我写这本书就是为了把那些关于新加坡战斗与离开樟宜战俘营前往修筑缅泰铁路的文学作品遺漏的故事写出来,从而审视樟宜战俘营“谜团”背后的真相

本书希望能回答几个问题。

首先对于那些真正参加战斗的军人而言,新加坡沦陷意味着什么虽然人们对新加坡沦陷已经进行了深入彻底的讨论,投降原因也进行了探寻但是,面对要求参加战斗的军人们负矗接责任的指责他们感受如何,关于这方面的著作少之又少但是,研究这个问题并不是要为那些关于新加坡溃败的文学作品补充材料相反,探讨这个问题是为了评估新加坡沦陷对那些沦为战俘的军人造成的影响以及这次事件对其他战俘、日军和战俘生活造成什么影響。

第二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战俘本身对樟宜战俘营相对自由的生活作何应对以及这种自由是有助于他们忍受战俘生活(不仅包括樟宜戰俘营,而且包括缅泰铁路)还是带来阻碍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找到答案:战俘如何应对资源有限的情况;在没有日军干涉的情況下(至少初期如此),战俘们如何自己管理自己并形成了内部凝聚力

本书还探讨了管理者和战俘之间的关系,审视了不同战俘群体应對共同环境所采取的截然不同的方式例如,澳大利亚人与英国人有什么区别军官与士兵有什么区别,正规军与志愿军有什么区别最偅要的是,本书对修筑缅泰铁路的生活与樟宜战俘营的生活进行了区别对待本书还阐述了樟宜战俘营的条件如何影响那些修筑铁路的战俘的行为,这种方式之前从来没有探讨过修筑铁路的战俘全都在樟宜战俘营生活过,有些生活了好几年有些只生活了几个星期。传统觀念认为日军战俘是弱者本书的调查结果对这些传统观念提出了质疑。我们会看到管理者和战俘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他们之间的权利界线并不是之前想象的那么清晰至少在樟宜战俘营情况如此。

在审视这些问题时本书对人们更详细地了解战争期间远东战俘的历史莋出了贡献,因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也作出了贡献

本书还涉及战俘营内的社会关系和群体身份认同,同时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分析那些关于日军战俘生活的传统观念是不会认同这一分析的。虽然众多研究课题都从文化、历史角度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了详细彻底嘚研究但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研究著作却几乎没有。50多年过去了现在应该是从文化角度对1939—1945年间所发生的事件进行审视的时候了。這样的调查促使我们对关于远东地区战俘仍未解决的许多文化谜团进行重新评价新加坡人如何缅怀战争经历?从这方面来讲樟宜战俘營发生的一切对新加坡当地也具有重要意义。凯文?布莱克本等人的作品探索了像樟宜战俘营这些地点怎样促成“作为一个‘新加坡人’箌底意味着什么”这一观念的形成对于这个年轻的国家来说,从根本上说这一点对于国家身份认同非常重要。18这本书审视了以下问题:本书尝试探讨新加坡沦陷对那些实际参加战斗的军人造成什么影响这些军人后来沦为战俘,他们是樟宜战俘营最大的群体另外,本書还涉及樟宜战俘如何应对半自治局面以及这种影响在管理者与战俘之间微妙的关系中如何体现出来。因此本书还涉及管理者与战俘關系中的权利的本质问题,确切地说就是日军如何应对战俘们提出的要求。

从表面上看樟宜战俘营的战俘没有任何权利。尽管他们是戰俘身份尽管日军企图不断阻止他们这么做,但是实际上他们可以要求得到他们自己的身份和独立因为这些要素的存在,樟宜战俘营Φ战俘的生活与其他地方日军普通战俘的经历产生了区别因此,樟宜战俘营和本书对日军战俘的生活提出一个全新的视角这种经历非瑺重要,因为这些经历与绝大多数关于日军战俘生活的传统观念相矛盾

本书援引了许多资料:伦敦基尤(Kew)公共档案馆和堪培拉澳大利亞战争纪念馆保存的关于樟宜战俘营的官方文件。本书还利用了樟宜战俘营记录的大量“官方”文件这些文件详细记录了战俘营内部管悝情况。本书还广泛采用了大量尚未公开出版的樟宜战俘生活日记资料这些日记保存在帝国战争博物馆和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这些日記常常与官方意见有出入为了解当时事件提供了一个更私人的新视角,因而显得特别珍贵这些日记也让我们了解到事件亲历者对事件嘚感想。虽然高级军官整理了详细的战后报告各个单位也保存着记录,但是要想深入了解新加坡投降后的情况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审视這些日记。这些日记也提供了更详细的历史让我们了解战俘们是怎样看待这些事件的。

虽然在英国和澳大利亚保存下来的日记有很多泹是要想判断这些日记是否具有充分代表性是不可能做到的。例如从军官写日记的数量来看,能否了解到当时军官坚持写日记有多大比唎其中一个难题便是在整个俘虏生活期间到底有多少人坚持写日记。写日记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缺少稿纸是一个现实难题,而且无时無刻不面临日军对秘密写日记行为的惩罚威胁――死亡虽然有大量日记记录了战俘生活早期的情况,涵盖了樟宜战俘营各个群体(英国囚、澳大利亚人军官和士兵),但是到了战争后期根据那些幸存者进行判断,能做到坚持写日记的人非常少因此,我们对樟宜战俘營最后一年生活的了解基本上都来自于军官写的日记虽然这本身也反映了樟宜战俘营军官过多,而且日记里记载了他们不得不履行的种種职责日记记录的内容同样需要进行认真研究。正如致力于战俘研究的历史学家琼?博蒙特所说:“写日记总会有一个‘倾诉对象’所以除了记录发生的情况之外,脑子里不能忘记个人写作的动机”19与现存日记一样,许多战俘文件也保存到现在其中包括战俘营当局簽发的数百份“命令”,这些命令指示战俘完成各种任务这些命令非常珍贵,首先能够判定战俘的任务是什么同时能够展示战俘的提議在日常生活各个方面如何体现。这些命令还体现了战俘营的官僚机构和组织结构展示了樟宜战俘营是一个营中之营,而且提供了证据证明战俘享有多大程度的自由。

虽然战俘们已经出版了大量关于战俘经历的著作但是基本上都是在缅泰铁路的背景下介绍樟宜战俘营,纯粹探求樟宜战俘营的作品几乎没有这有点出人意料。《樟宜往事》是唯一例外该书作者是戴维?尼尔森(David Nelson)上尉,他原来是一名誌愿军军官尼尔森当时是档案查阅局(the Bureau of Record and Inquiry)负责人,他保存着大量档案记录了1942—1945年间抵达或离开樟宜战俘营的战俘的情况。他的工作对怹写这本书帮助很大因为尼尔森的工作对象与绝大多数狱友不同。

这本书主要是涉及战俘自身做了什么因此这本书很少援引日军资料,只有当其行为会对战俘产生影响时才会引用因此,虽然这些人是日军战俘但是这本书写的不是日军对战俘的政策,也不是写日军如哬看待战俘除非日军的意见会对战俘处理产生直接影响。正如上文所说这是一个尚未研究的领域,而这项工作面临的文化障碍仍然让囚望而生畏

1942年2月15日,日军进犯马来半岛仅仅70天后驻新加坡英国军队向日军投降。由于没有做好处理这么多战俘的准备日军只能命令渶军所有人员前往樟宜。那里有英国陆军最大的军营位于樟宜监狱东面。战争爆发之前樟宜基地被认为是“世界上现代化程度最高、條件最好的军事基地之一”。尽管在新加坡岛战役中多次遭到炮火轰炸但是这座基地基本上完好无损。20

1942年2月至1944年5月樟宜基地变成了战俘营,樟宜战俘营的特点就是边界不固定而且关押战俘的数量始终在变化。1942年2月新加坡投降之后不久樟宜战俘营关押了45562名战俘,主要昰英国和澳大利亚军人荷属东印度沦陷后陆续有荷兰军人被关押到这里。到1942年10月战俘数量下降到15744人,到1943年6月只剩下5359人,这个数字是整个战争期间最少的21战俘的数量随着日军对劳工的需求而不断变化。刚开始大批战俘被送到新加坡镇上做劳工。之后随着日军需求越來越大被称之为“军队”的各个小组被遣散到不同目的地,当然还有战俘被送去修筑缅泰铁路当时缅泰铁路急需大批战俘。22樟宜战俘營成为中转营在爪哇岛和苏门答腊被俘的战俘都在这里短暂待过,待的时间长短不一然后被送到其他地方去。到1943年夏天缅泰铁路对勞工的需求急剧增加,樟宜战俘营里剩下的战俘只住满了几间营房

1943年秋天,在泰国和缅甸的战俘返回这里同时日军要求把现有营房腾絀来给日军人员自己居住,他们不得不对战俘营的居住条件进行重新评估23

1944年5月,整个战俘营整体搬迁到樟宜监狱把英军投降后就关押茬那里的平民犯人赶到其他地方去了。

樟宜监狱对于战俘而言是个全新开始因为他们不得不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生活方式。直到1945年8、9月份战俘营解放他们一直被关押在这里。

第7页 :第一章 投降与囚禁:1942年2月15日

投降与囚禁:1942年2月15日

本章是关于英国和澳大利亚军队在新加坡投降后的经历试图找到伴随这些人进入樟宜的主要关注事项,并探究这些关注事项如何促成了他们对囚禁的最初反应显然,在这一过渡期中马来半岛战役和新加坡投降的性质实际上不可避免地与这些新战俘对囚禁生活的反应态度密不可分。同样明显的是这些战俘的行為与被彻底打败的士兵应有的行为大相径庭。在探究导致投降的事件过程中紧张无力的领导和守卫者缺乏战斗精神等传统看法并不足以解释参与者自己如何看待投降以及自己在其中的作用。同样明显的是这些关于投降的残存感觉相应地直接转化为他们作为刚刚被俘的战俘较为坚定而自信的行动。尽管这一部分可以用樟宜的特殊条件来解释日本守卫或指导的缺位显然很重要,但在新加坡被俘的士兵在日記中称:“许多人感到这次失败对于他们作为士兵的能力并不具有代表性。”许多人认为突然投降剥夺了他们作为守卫者与日军决战從而最后证明自己的机会。鉴于英军、澳大利亚军队和印军投降前的多次军事逆转经历这一说法也许看起来不可能,但在新加坡战俘中頗为流行而且,暂且不论其真实性这一说法看起来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对囚禁的影响。本章首先探究投降的影响然后继续检视战俘們对囚禁生活的最初调整。

1942年2月15日英国殖民地新加坡落入日本之手。这一失败衍生的后果十分严重日军的胜利预告了英国从远东的最終撤退,并对英国与其殖民地的关系造成了不利影响1参与该战役的日本军官辻政信(Masanobu Tsuji)上校写道:

新加坡的沦陷确实是亚洲人民命运的轉折点。2

欧洲在东南亚的统治被日本残酷地终结随着新加坡的沦陷,英国在远东的主要标志也随之崩塌这一损失,特别是英国马来半島殖民地的损失方式以及新加坡的投降自此成为广泛研究和思索的课题3

Raffles)爵士通过与柔佛(Johore)苏丹签署协议而得到该岛以来,新加坡始終被视为重要的战略和商业前哨保持新加坡完整的政治重要性一直以来是帝国优先考虑的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在该地区的哋位因1905年英日条约的成功运作而得到保障,从而使英军得以集中于本土和地中海水域英国决定以与美国更紧密的联系来取代这一联盟,洇此不得不为促进远东的安全而多加考虑4

随后的计划转向了打击该地区英国利益最可能的威胁——日本。为了实现这一意图明显的方案是建立并保持一支舰队,永久驻扎远东为此首先要有一个合适的基地。

1921年6月16日英国内阁原则上通过帝国防卫委员会(CID)的建议,在噺加坡建立一个大型海军基地排除了锡兰、香港和悉尼等选项。5然而出于财政考虑、至少近十年不可能有大规模战争的设想以及华盛顿海军条约的限制建立独立远东舰队的可能性被排除。6这些因素的结合构成了“新加坡大舰队”策略该策略要求在发生国际危机时将大量皇家海军舰船派往新加坡。所用时长被称为“救援前时期”并于1939年后开始不断重新评估。从1922年至1937年“救援前”的时间一直维持在70天咗右。7这一期间就是要求新加坡驻军抵抗进攻的时间长度因而直接与本岛的最终防卫级别挂钩。寇松勋爵(Lord Curzon)领导下的帝国防卫委员会想出了提供充足陆地防卫的最佳方式皇家空军就防卫是否应基于空中力量发起了激烈的跨军种竞争,结果有利于海军和陆军岛上安装叻重型火炮。8计划制定者仍然认为马来丛林以及向北通往新加坡的道路是不可突破的。9

尽管关于新加坡保卫战有很多神秘和矛盾之处徝得注意的是,海岸炮组只能对海发射入侵日军的路线就是沿着据称“不可突破”的马来半岛丛林和橡胶林,实际上这早已被准确预测1925年,新加坡总指挥官上将西奥多?弗雷德(Theodore Fraser)爵士认为日军通过马来半岛入侵的可能性极大后来,马来半岛总指挥官帕西瓦尔中将撰寫了《远东态势评鉴》10该建议得到时任马来半岛总指挥官威廉?多比(William Dobbie)少将的支持,并于1937年被提交给了参谋长委员会11这两项战略评估都猜到了日军的最终路线并就预先阻止这一进攻所需的人员和资材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然而有关部门对此并不感兴趣。多比将军还断萣季风期并不能像原来设想的那样阻止海上入侵。他断定实际上,从10月持续至3月的季风期将是最适合发起入侵的时间因为这种险恶嘚气候可能会限制空中力量的运用,但并不足以阻止在近海停泊的运输船上的部队登陆12

日本于1941年12月8日进攻马来半岛,同时对珍珠港、泰國和香港发起进攻尽管最初皇家空军的空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日本还是在马来半岛北部的哥打巴鲁(Kota Bharu)以及泰国的宋卡(Singora)和北大年(Patani)登陆了13英国部队为确保不被摧毁而在马来半岛不断撤退,以保留其作为作战单元的必要完整性形成新加坡长防线的一部分。14英国朂初的计划即“斗牛士”行动,包括进入中立的泰国以便通过占据狭窄的卡拉(Kra)地峡来阻止日军的进攻该计划要求在日军登陆前24小時通知,以确保最大成功由于政治上担心违反泰国的中立原则,导致英国直到日本侵略军逼近泰国海岸才作出决策此时,这支部队的嫃实目的昭然若揭并不是要吓唬英国使其违反泰国的中立原则,可是太迟了帕西瓦尔面临着要么令其第11印度师从宋卡这一不利的地域迎击侵略者,要么原地不动他决定从印度师已经占领的有准备阵地迎击日军,而没有执行“斗牛士”行动15

英国空军未能阻止日军登陆,加上日军空袭英国皇家空军机场造成了严重损失使英国决定保留剩余部队,保卫海军基地和救援护航队这样,在马来半岛战斗的陆軍就彻底失去了空中支援16至12月12日,盟军已开始沿马来半岛进行战斗撤退在士林河(Slim River)镇稍作停顿,结果被装备了坦克的日军彻底击败尽管有些成功的反击和伏击,特别是澳大利亚帝国陆军(AIF)在金马士(Gemas)的战斗但总体而言盟军部队在作战能力和作战策略方面都败給了经验丰富的日军。日军与对手不同通常作战时没有沉重的单兵装备这一障碍,并且以规模很小的小组行进可以从盟军有准备的阵位背后潜入。斯特拉博尔吉(Strabolgi)勋爵1942年写道:

(考虑到)没有长期在该国驻扎过的英国士兵无法分辨出看起来无害的马来农民或渔民其實是伪装的日军。17

日军还大量使用自行车和坦克相反,由于被这里不适合使用坦克的说法所误导英军在整个马来半岛根本就没有坦克。18在英国上将阿兰?布鲁克(Alan Brooke)爵士(后来的野战元帅阿兰?布鲁克勋爵)也同样怀疑新加坡是否能够守住。1941年12月15日日军登陆后仅仅┅周,他写道:

我怀疑香港是否能守两周马来半岛是否能守一个月。19

1942年12月25日布鲁克领受帝国总参谋长这一职位,但“实际上自12月1日就從迪尔(Dill)手中接管了”201941年12月7日,他在日记中再次提及他对远东态势的思考这次他评论道:

我个人并不认为拯救新加坡还有什么希望。21

在马来半岛迅速前进后1942年2月8日,日军发起了酝酿已久的对新加坡的进攻日军能横渡柔佛海峡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都是英军遭受的无法抹去的重要心理打击。新加坡作为军事要塞从现实来看显然是被英军寄予厚望的日军的登陆彻底将英国的幻想击碎了。实际上英国在該岛上的阵地的完整性是英国防卫安排的“重心”。22这一理想的破灭以及日军实际上的突破意味着英国守卫者现在深陷困境除非抵抗的意志能被及时唤醒。看起来许多人有这样的决心,但是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驾驭而且在英国指挥部看来并没有实际上那么明显。日军登陸后势如破竹,盟军守卫者节节败退最终,双方同意1942年2月15日20:30停战皇家信号团通信兵L. 波帕姆(L. Popham)最后几天每天写笔记。2月13日他评論称:

(我们)听说我们在岛上正失去阵地,没有空军和飞机也没有海军。日军正在马来半岛的所有海岸登陆部队正在拼命战斗,命囹所有人必须战斗到最后但是组织很混乱。23

人们仍在拼死战斗没有想撤退,尽管我们的情况十分不利…………平民死亡率惊人24

2月15日,波帕姆“听到了决定性的消息新加坡别无选择,只有投降”除了他的日记的语气及其所传递的不可避免的崩溃感,波帕姆和其他许哆目睹新加坡陷落的士兵也写出了最后投降的消息得到确认时他们所感到的震惊波帕姆本人注意到了这一矛盾,他写道:

每个人都感到震惊尽管我们从一开始就知道,没有空中和海上的支援我们根本没有机会。25

A. A. 莫里斯(A. A. Morris)回忆道:“大约1400小时后我第一次听说投降。當然我当时并不相信,并认为那是敌人的诡计”26皇家诺福克(Norfolk)团5营的列兵C. 卡朋特(C. Carpenter)也对事件的转折感到困惑。他评论道:

从投降嘚震惊中恢复过来后我们惊愕地看着彼此,一分钟前我们还准备战斗到底一分钟后我们却被告知停火并放下武器。27

澳大利亚人阿尔夫?蒙特福特(Alf Montfort)军士的日记表达了相似的感受:

2月15日周日。俯冲轰炸和炮击有谣传说正在讨论和平条款。据说下午4点签署和平条款峩们并不相信这些谣言。但到7:30这看起来是真的了晚上8:20,我们无条件投降了所有战火都停止了。28

蒙特福特的同胞澳大利亚武装部隊2/30营军士詹姆斯?罗克斯博格(James Roxburgh)第二天写道:

昨天晚上8:30传来放下武器的命令。29

澳大利亚武装部队野战团炮手詹姆斯?摩尔(James Moore)写道:

1942姩2月15日对我们来说注定是个惊人的日子我们从未想到会投降。我们知道情况不妙但所有人都认为会是大撤退(如果事情发展到那步)。最初听到谣传大约是在上午11:30我们当然并不相信。炮手们一天未发一弹大家都要发疯了,他们都准备着加入步兵的战斗随后我们從司令部得到消息,一切都是谣言但到大约下午3点,事情还是发生了30

同样,另一名澳大利亚人参谋军士E. W. 巴瑞(E.W.Burrey)也回忆了2月15日这个周日的重要:

这是我永远难忘的一天。从拂晓俯冲轰炸、机关枪扫射和炮轰,直到大约下午5点几乎停火…………我们猜想战斗快结束叻。当晚上8:30听到我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时我并不吃惊,尽管有点受打击简直无法描述我听到这一消息时的感受。我只记得把一瓶上恏的威士忌一饮而尽…………31

印度陆军皇家炮兵军官D. A. S. 霍顿(D.A.S.Houghton)中校也记录了其所属部队听到这一消息时的反应:

当我们被告知投降时我嘚部下们十分恼怒并想继续战斗。一小队人在他们的指挥官的带领下自行携带步枪和弹药开往船坞,企图作为建制部队开往苏门答腊(Sumatra)并在那里展开战斗但我不得不跟上并告诉他们,对于大部队来说机会非常渺茫并且指挥官希望我们全体人员在一起。32

剑桥郡团2营的蔀队作战日志记载甚至在投降当天,该部仍在“布线和加强防卫”并且为应对敌人的空中行动而“抓住机会回击”。33

新加坡投降的消息宣布后最常见的反应是吃惊。这在参加新加坡包围战的各国部队的各级人员的日记中显而易见令人不解的是,写日记的人虽然都记錄了这些反应但同时也记录了针对当时看起来一边倒的态势,他们继续战斗的努力是徒劳的这种吃惊的起因可能部分由于他们真的且頑固地相信新加坡确实是英国宣传的那样的要塞,这一想法如此强烈以致他们对明显相反的一手证据视而不见。从现有日记的证据来看对他们困境的一个更普遍的误判看起来是新加坡守军对其绝望的军事态势并非不清楚。他们对发生奇迹、日军会被最终击败并不抱有任哬现实希望也没奢望会进行撤退,尽管撤退的想法有较近的敦刻尔克经验可吸取并且对于澳大利亚军队来说还有加利波利远征这一更菦的经验。炮兵下士佩里在评论事件的进展时并没抱任何幻想他在2月15日写道:

我们所知道的必会发生,停火!34

印度陆军准将E. W. 古德曼(E.W.Goodman)茬描述2月15日敌对状态停止时认为这是“70天最不光彩的战役的结束”。35古德曼准将的描述表明对于此前数月里情况的不满是当时的感受,是得知投降后的一种明显的即时感受而不是这些人在战后有时间回忆事件时所产生的感受。J. 理查德森(J. Richardson)中尉作出了类似的评论并認为这是一次“可怕的投降!无条件投降:新加坡沦陷了”。

与其他许多人一样理查德森对于英国战败的深远影响心知肚明。他写道:

鈈知道伦敦和世界其他国家现在如何看待新加坡要塞坚不可摧!36

2月15日,澳大利亚皇家工程兵部队的军士阿历克?霍奇森(Alec Hodgson)曾奉命带兵加入步兵战斗他在2月16日写道:

投降,并且在我狭窄的视野看来是一次耻辱的投降很明显,而且我强烈地感受到这种耻辱甚至当我正茬努力集结部属抗击敌军时,昨晚7:30停火就已经开始了而我们直到大约10:30才得知,可能我们是最后知道的部队了…………真是令人作呕丢脸。从未见到一个日军从未发出一枪一弹,而且有成千上万像我们一样的人37

对于这些反应,明显要考虑的问题是:这是否是任何國家的败军的典型反应答案涉及许多复杂因素,包括战术、宣传效果以及期望与实际战绩差距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新加坡投降被认为昰一场重大灾难这一事实。

尽管“英国军事史上最大灾难”已经等同于新加坡投降但到什么程度,当代人并不清楚澳大利亚帝国陆军苐8信号师的基思?威尔逊(Keith Wilson)在其发表的樟宜投降描述中称,在无线电中听到过一些类似的说法他记得,2月15日“英国广播公司播音员称这是英国军队遭受的最大失败之一,甚至是比敦刻尔克更大的失败”38所有这些因素共同夸大了丢掉新加坡的影响,不是对于那些在伦敦的战争指挥者的影响而是对于那些参战者,那些丢掉了“坚不可摧的要塞”的人的影响这些考虑对于投降的盟军部队来说,在他们荿为战俘并开始适应囚禁生活后仍然十分重要

采取在整个马来半岛进行短暂行动和撤退战斗的撤退方式是为了一种特殊战略,保留马来渶国部队的完整性对于那些大陆上的参战者来说,重要的是要进行某种方式的抵抗即使当溃败的英国、澳大利亚和印度军队抵达新加坡岛并发现它远不是他们被军队本身和英国的宣传所误导而相信的要塞时,新加坡作为决战地点的适合性和必然性也并未衰减:只要有充汾的准备新加坡是个明显可防守的阵地,而且此时已无路可退炮兵下士佩里了解这一情况并写道:

在这场战争中我所做的看起来只是“逃离陆地”。如果没有海我猜想,第88野战团早已在南极建立最后防线了!39

ABAD(美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司令部最高司令——上将阿奇博尔德?韦弗尔(Archibald Wavell)爵士在2月初也曾表达过这一观点他说:“我们现在抵达了一个我们不会被连续挫败、敌人也无法运用其出色机動性的地方。”40澳大利亚官方战争史学家莱昂内尔?威格莫尔(Lionel Wigmore)注意到许多人亲眼看到新加坡的海军设施被摧毁时完全丧失了信心。摧毁行动是由英国人实施的以防设施落入日军之手,并且威格莫尔相信这一做法进一步破坏了士气因为“它首先消除了留在新加坡的悝由”。41实际上威格莫尔的评论尽管貌似可信,但实际上错误解读了包围战最后几天的态势海军基地的摧毁只是确认了马来战争的高潮即将到来,而对于守军作出决定性结论的决心它既不是毫无关系,也没有起破坏作用

新加坡的盟军部队并不缺少对于继续战斗的鼓勵。坦率地说这种鼓励来自充满感情和很有煽动性的语言。韦弗尔上将曾试图集结新加坡守军他说:“我们与当初的英国远征军(BEF)囿共同的想法,他们在伊普尔首战中就阻止了德军并拯救了欧洲我们必须表现出我们有资格作为他们的继承者,通过阻止日军来拯救亚洲”42后来,丘吉尔敦促新加坡守军继续战斗:“在这个战场上一定不能考虑保存部队或减少人员损伤。战斗必须不惜一切代价进行到底…………指挥官和高级军官应与部队共存亡大英帝国和英国军队的荣誉岌岌可危。”43

同日韦弗尔上将也发表了类似的讲话,宣称:“我们全体的作战荣誉岌岌可危大英帝国的荣誉岌岌可危…………如果我们让新加坡这一我们曾经吹嘘的要塞落入低劣的敌军手中,将昰多么令人羞愧…………绝对不要说投降想都不要想。每支部队必须战斗到底”44讽刺的是,对于韦弗尔当天“战斗到最后一人最后┅弹”这样的命令的反应总体上是无人理会。例如理查德森中尉对此评论道:

没用!表演的结尾甚至在表演还没开始时就已经注定了。45

迪克逊(Dickson)上尉认为“韦弗尔当天的命令就是扯淡”46炮兵下士佩里写道:

韦弗尔发表了讲话,关于“战斗到最后时刻、最后一人”之类嘚话他希望再奋力一搏。47

相反为在大陆上受到的羞辱回击日军,以牙还牙才是最后鼓舞士气的最好方式。但因为缺少某种积极行动莋到这一点才使新加坡投降令参与者如此痛苦。

当代的著作和日记等证据表明对于当年的新加坡守军最重要的事是没有感到进行有意義的抵抗。对于参战人员来说投降背后最重要的因素以及他们对投降的最初反应是马来和新加坡丢掉了,只是因为这一点太明显了而鈈是因为它们丢得如此决绝,不是因为丢给了低劣的日本人尽管这些也显然是重要的事。相反投降彻底摧毁了盟军尚存的采取挽救行動的任何机会。这里的区别并非在于胜负之间的两极对比甚至也不在于胜利与投降,而是在于较不明显但重要性丝毫不差的失败与投降の间的区别投降剥夺了为抵抗日军而付诸努力的机会。

短短数月后那些在新加坡被俘虏的人被迫签署保证,承诺不会企图逃跑在与ㄖ本人的这些要求长期抗争的过程中,当时樟宜战俘营的英军高级军官霍尔姆斯(Holmes)中校对投降作了一个有趣的评论:

尽管我们在新加坡島的陆军被迫投降…………我们的部队已准备好战斗到最后但是他们被命令放下武器,此外别无选择48

不管部队是否真的有战斗到底的嫃实渴望,但往深层次考察大家对于司令部作出投降决定的不满,更多还是因为战斗的过程而非战斗的结果。

最终关于投降与失败程度的这些复杂看法对于相关人员来说具有了更为重要的意义。首先这些看法掩饰了指挥官在战役中的不佳表现,关于马来战争的常见故事就是依据这些素材来构想的其次,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承认如果新加坡岛没有被迫投降,也许还可以做些什么这会使投降及其所確认的“灾难”更可被容忍。显然马来驻军集体全心全意支持韦弗尔和丘吉尔所想象的那样的抵抗是不现实的,而且从上面引述的观点看来也能支持这一点然而,韦弗尔和丘吉尔发布的此类命令只是将期望的重担压给了守军,并强调最后一战确实将是新加坡战斗的高潮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他们只是想以某种方式补偿在日本那里所遭受的羞辱这可能才是他们真正想进行一场“大决战”的催化剂。

“峩整天在中巴鲁(Tiong Bahru)路的苦力区坐着收拾完东西,大部分时间都沮丧地瞪着地面对于我们来说这太丢人了…………”49

牧师钱伯斯(Chambers)茬1942年2月15日的一封家书中写道:

投降是一种奇怪的感觉。我们不是被打败了当我告诉四个战友时,他们差点要揍我每个人开始都很愤怒——然后又解脱了。50

他的经历和观点并非个例尽管输了战斗,但至少意味着参战者能活得更久一些他们在所参与的战争中幸存了下来。他们所参与的到底是什么还有待深入思考才能完全意识到。现在为这一事件命名的复杂任务开始了首先要分清责任。即使当投降数朤后D. W. 吉利斯(D. W. Gillies)少校在他的日记中仍然吐露:

我不能让自己称之为投降。51

新加坡投降的余波引发了寻求对这一灾难作出解释者和进行指責者之间无数的指控与反诉然而,对于参战者来说指责他人的想法也许被视为有双重意义。指责他人有助于减轻普遍的负罪感同时往往也承载着展示日记作者所属部队效能的作用,这一点在其他关于战争全面的记载中展示得并不充分甚至牧师钱伯斯,一名非战斗人員都声称这场战斗并不是一场完全的单方事件,并且尽管“英国国旗被降到地上…………我要说一点他们为这座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们死伤人员成千上万所以,不在那里的任何人都不要认为新加坡是被拱手让给了他们”52

吉利斯少校的日记印证了这些说法:

我并鈈主张过多谈论这里发生的事——这一点可以保留——但你可以将此解读为我们并没有投降。如果我师能摆脱高层指挥而在这里表现出色如果有任何预见能被同样的高层指挥官采纳,特别是如果这里的空军部队具有我们所知的本土皇家空军十分之一的勇气和能力事情就會完全不一样。53

吉利斯在手写的日记中所谓的“我们”显然十分重要这强化了这一概念:投降并不代表马来战争的全部,也不代表对马來陆军的最后评判吉利斯少校的评论暗指,从个体参与层面来讲作为战斗人员,可能被评判为既有胜任的表现也取得了成功,尽管咜被置于失败的大背景下对于这些人来说,投降绝不是对他们个人表现的绝对评判由于他们的这一看法,众多日记作者试图解决的就昰这一误解R. M. 霍纳尔(R. M. Horner)上尉,不幸的英国第18师成员有其自己的理论:

我确信,一旦我们显然无法抵抗日军就决定让新加坡听天由命,但这引起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强烈抗议为了面子,他们派来了增援部队(我师以及随行的印度部队)…………实际上概括来说,我们被当作了牺牲品来抚慰公众的观点。54

鉴于英国在马来和新加坡行动上的组织混乱和计划不周尽管这些说法也许看起来有一定的正确性,但也必须要在提出这些说法的背景下加以考虑这些评论有助于将许多关于投降的指责由真正的参战者转嫁给不太具体的群体,让这一群体承担“真正的责任”G. H. 肖兰德(G. H. Shorland)上校在投降一个月后回忆时,对于所发生的事如何分摊责任更加清楚了:

一个月的时间看起来足以形成印象并因此对事件有一个合理的看法一方面,时间和接下来的事情已使第一天的困惑和痛苦愈合另一方面,这些事情往往很小莋为个体对于所有这些事情的反应,都淹没在对囚禁生活深深的厌倦之中…………2月15日夜的第一反应是感谢战争的喧嚣终于停止了羞耻感以及关于这场灾难故事及其原因的争论和推理尚未开始。人们都太累了他们没有争论,没有叹息而是睡觉,把过去的错误、当前的羞耻和未来的危险都抛诸脑后55

第18师总指挥官M. B. 贝克威思-史密斯(M. B. Beckwith-Smith)少将,后来作为战俘死于台湾他在投降当天对其部下传达了如下可被視为精神支撑的信息:

没有哪个指挥官不想带领对于战斗有强烈的幸福感、对部队绝对忠诚的部下战斗。我的部下训练不足装备缺乏,卻要与气焰正盛的狡猾敌人战斗我师被派去打一场已经输掉的战斗,此役之后士气低落,士兵们的战斗意志被严重动摇我师不得不忍受长期的艰苦,没有食物和补给我师靠巨大的勇气和韧性战斗,给敌人造成重大损失我知道每个人都能够并且愿意昂起头颅,因为知道自己是在昂起英国陆军的光荣传统在我被授权在本土和海外指挥我师的这18个月里,我师执行了被赋予的各种不同和苛刻的任务现茬,我只能尽我所能用我的余生以任何方式来帮助我师的军官、准尉、军士以及18师的所有人员。愿上帝保佑你们所有人并在我们最终取得胜利后把你们安全带回家,因为上帝知道你们已尽职尽责。56

贝克威思-史密斯发表这一讲话的目的很清楚他决心赞扬其部下的努力,同时告诉他们事件发展的大方向已超出他们的掌控。通过这一做法可以把施加给他们的指责程度变得温和,认为每个单独部队都尽叻最大努力而总体来说较少有人放弃,这一想法很普遍贝克威思-史密斯的英军第18师,也就是曾在大陆作战的第53旅1942年2月初才抵达新加坡。这些人至少比其他部队更有理由推卸责任57

除了计划不周,新加坡的战斗还被无数关于开小差和抢劫的传说所困扰中尉阿拉斯泰尔?麦肯齐(Alastair Mackenzie)20世纪80年代在一本当代杂志的注释上写道:

在2月10日这个周二,澳大利亚武装部队和印度第44师的掉队人员经过我部之前我们实際上并没有真正参加战斗。马来人表现很好尽管看到这样的乌合之众,他们心里作何感想可想而知。58

中尉理查德森详细描述了他所见箌的场景随着新加坡的战斗进入白热化并且战争的结果日益清晰,开小差的情况有所增加新加坡战斗较为封闭的性质也使这些轻罪更為明显。2月8日理查德森回忆道:

整夜的狂轰滥炸。日本人穿过红树林在岛的西北和北部成功大举登陆!…………克兰芝、巴西、乐吧、Φ央等地成千上万士兵扔下武器逃往新加坡躲藏在小巷和地窖中,有的家伙甚至抢劫成为十分令人讨厌的人。59

2月14日投降前仅一天,貝利斯(Baillies)中尉到新加坡城里去领配给该地区是轰炸集中区,此行十分危险尽管如此,贝利斯的主要评论是:“我最不愿意看到各部隊四处闲逛的军人”60戴维?尼尔森上尉在战后关于囚禁的著作《樟宜往事》中详述了他的战俘经历,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15日周日,戰斗进行到了高潮城镇被从四面八方轰炸,许多地方都燃起了战火水也用完了…………我并不想离开,因为我感到像澳洲人那样逃跑昰不对的…………我们发现12个澳洲人已经控制了阿万(一艘船)并且装满了食物和啤酒正准备起航。我们把他们拉上了岸然而,他们丅船后卸下他们的物资,而另一些人却又把自己的东西装上了船这帮人中有个军官,他承认是自己自行将部队从火线上拉下来一路來到游艇俱乐部内港。许多这样的人企图驾驶偷来的船逃跑61

尽管尼尔森的著作声称是基于他“在当时普遍的氛围中每天所写的个人日记”,他还是选择了在书中不提及这一事件621943年2月23日,被囚禁一年多后尽管囚禁生活有种种需要迫切考虑的事项,吉利斯少校仍在大声评論1942年的事件写道:

我们被告知已为马来战役打造了勋章。我建议绶带颜色应是简单的黄色但那也许很不公平!63

尽管开小差的真实程度無法仅凭这几篇日记的述说来判断,但可见此类事件的发生众所周知

新加坡要塞沦陷了,那些负责守卫它的人没有守住它在他们看来,他们也被剥夺了抵抗的机会输掉新加坡的人们输掉了一座被认为几乎坚不可摧的“要塞”,并且把它输给了军事实力被盟军宣传机器嚴重诋毁的非高加索国家这一事实现在成了那些被迫放下武器的部队挥之不去的阴影,因为这一事实只会使新加坡投降显得更为重要姒乎这还不够,许多人真切地知道或者真的目击了开小差行为和懦夫行为现在,他们满怀迷惑、羞愤和不适成千上万的英国和澳大利亞军人最终面对了日军,不是作为战斗的双方而是处于俘虏和被俘虏这极其不平等的关系。

新加坡被俘的盟军士兵投降后他们面临着鈈确定的未来。然而对军士霍奇森(Hodgson)来说,敌对状态的停止成为他命运的转折点:

(我)正在奢侈的环境中写这些…………雪茄和啤酒隔壁放着无线电。我们一听说一切都结束了(我们)让自己在空房子中舒服下来…………睡了大约两周来第一夜好觉。64

这种解脱感顯然很普遍通信兵赛利尔?库姆斯(Cyril Coombs)说:“(战斗)尽管只进行了一周,能再无干扰地舒服睡一觉真是太好了”65准下士约翰?柯尔施(John Korsch)写道:

2月15日夜,当战场上一片寂静有两个人对我说:“感谢老天,一切都结束了”66

肖恩(Shean)少校坦率地写道:

这是一个可爱的夜晚…………我坐在莱福士(Raffles)学院前,想想这一切是多么奇怪67

许多被俘军人幻想其囚禁期会很短,并以此自我安慰而其他人则相信哽为实际而且最终证明更为现实的观点。通信兵威尔金斯(Wilkins)就是不相信囚禁期会很短的少数人之一他在对监禁生活的描述中写道:

我圉运地记得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我那在德国作战俘的表兄和叔叔,而且我从1942年2月一开始就知道我要再度成为自由人会需要一段漫长嘚时间,记住了这一点并希望挨过这些天、周、月也许是年,我知道我必须使每一天都不虚度每一天都快乐。68

对囚禁生活的精神和身體上的准备证明是极其重要的澳大利亚第2/22步兵旅指挥官A. L. 瓦利(A. L. Varley)准将在被囚禁前夜向部属发布了这些命令:

无论你们在哪里,都要严格保持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保持健康…………你们靠勇猛在战场上履行了职责,澳大利亚完全知道你们的功勋任何战斗的胜利者都会欣賞和认可对手的勇猛,而且有理由相信日本当局也会给予你们认可。69

尽管瓦利准将试图保持权威和自信的姿态他对囚禁生活不确定性嘚担忧实在太明显。澳大利亚陆军军械部队第8师中校L. R. 达格利什(L.R.Dalgleish)投降后也对部属发表了讲话他首先讲到他所认为的作为战俘期间“对峩们安全的四个主要威胁”。他认为首要的“威胁”是:

我们自己——理智、身体或精神的衰弱;衰退的意志力;对一切漠不关心滋生洎怜。解药就是工作——体力的和脑力的工作我们的信条必须是——相信上帝,相信我们的国家相信我们自己。?70

达格利什继续谈到叻“疾病”、“缺少食物供给”和“日本人本身”将会是其他的主要困难71达格利什对未来几年的理解后来被证明非常有预见性。然而甴于各种相互冲突的图片和经历,他对日本人的感觉却是复杂的对于未来将长期作为战俘的预期显然并不吸引人,并且基于此前日本人嘚声誉许多人认为这可能不是特别的问题,他们可能面临被立即执行死刑

起初最为担心的是初次见到日本人的不确定性,而不是对长期囚禁的预期许多人根本不知道会发生什么,而他们所掌握的唯一信息是一个想象中的想法主要是基于宣传图片和在战斗中遭遇日军留下的可怕经历的扭曲结合。然而现在英国人和澳大利亚人要与日本人见面,不是士兵对士兵而是胜利者和失败者。这种不平等的关系给战俘们带来的刺激在当时看来非常突出特别是在马来和新加坡的大部分战斗所进行的种族战争的背景下。72炮兵下士佩里在日记中提忣他对未来的恐惧时说:“如果日本人像人们所说的一半那样阴险就足以令我们毛骨悚然。”73

对于等待日军到来的大部分人来说此类傳闻是他们所掌握的全部信息,他们只能通过这些传闻来推断他们可能受到的待遇英国人很了解日本人在马来的暴行。1月22日日军在巴力壵隆(Parit Sulong)对印度和澳大利亚伤员的大屠杀以及就在他们投降前几天日军在新加坡亚历山大(Alexandra)医院杀害病人和参谋人员的情况,都是众所周知的想着这些,预测的氛围十分浓厚结果没有预测的那般恐怖,几乎没有人直接遭遇过日军大部分是成为战俘一些时日后才第┅次见到了日军。上尉H. F. G. 马利特(H. F. G. Malet)与日本人交往的经历很有教育意义尤其是在日本人为庆祝胜利而组织了胜利大游行后他所写的那些笔記:

我们的敬礼总能得到一丝不苟的回敬,而且看起来并没有对敌人的“幸灾乐祸”尽管他们有充分的理由对他们作战的成功感到自豪(和一点吃惊)!另一方面,我们却丝毫不感到奇怪我们知道自己在空中和海上防御方面的能力!74

甚至在这里,马利特上尉都没有放弃這个适合的机会感到有义务就新加坡和马来为何丢掉以及到底何人应该担责重申标准的“英国式”免责声明。A. A. 莫里斯最初对于投降后可能遭受待遇的恐惧最终证明是没有根据的:

我们被带到一大片空地并在那里等着。我们不知道会发生什么这些日本人打开几十箱香烟並将它们扔给我们。75

与此相仿通信兵L. 波帕姆这样描写他与日本人的初次接触:

一切都很安静,耐心地等待日本人接管所有军事武器并将峩们送往战俘营尽管我们脑子里在不停地想我们的命运会怎样。我们知道他们过去并没有费力去接收战俘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尴尬的時刻等着聆听决定——立即执行死刑还是长期的囚禁。76

不同的英国人对遇到的第一个日本兵留下了不同的印象联邦马来国志愿军(FMSVF)軍士长罗姆尼(P.H.Romney)对他与日军的初次接触印象不深。他认为他们“不是一群令人印象深刻的人但他们确实给人留下了强健的印象”。77A. A. 莫裏斯对他接触的第一批日军提供了更为生动的描述他说:“他们太脏了}

7月8日“首都关心下一代大讲堂”第二讲在北京市潞河中学举行,其主题为“腾飞中国辉煌70年”,著名教育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会长、国家敎育咨询委员会会员、人大附中联合总校理事长刘彭芝作为主讲人她的题目是“少年强 中国强——创造奇迹的人:你、我、他”,潞河Φ学高二年级的600多名学生和部分教师聆听了报告

刘彭芝从教55年,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6个小时以上没有节假日和休息日,她把自己毕生嘚心血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刘彭芝的人生哲学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追求卓越追求完美”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斗争中求苼存”“细节决定成败,奋斗成就梦想”“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干到底”。

刘彭芝的报告分为三个部分即:腾飞中国七十年;我與教育结缘——人生为一大事来;伟大梦想不是等来的、喊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

刘彭芝说,只有立大志努力奋斗,才能梦想荿真才能创造奇迹,才能成为拔尖创新人才作为一名教育家,刘彭芝深知学生心理状态的重要性更熟悉如何才能激发、激励学生的鬥志和激情。历时4个小时的报告刘彭芝始终神采奕奕,她的报告风趣幽默15个教育故事深深感染了在场的师生。

教育故事1-3:人大附中“彡高”足球队三位队员的故事

人大附中“三高足球俱乐部”成立于1992年取意“道德品质高,文化素质高运动水平高”。在国内外中学生足球赛场上“三高”足球队共获得包括“挪威杯”世界青少年足球锦标赛冠军在内的国际中学生足球比赛冠军8次,亚军9次,季军5次;获得铨国中学生及U系列足球比赛冠军19次亚军13次;北京市中学生足球比赛冠军107次,亚军43次

“三高基地”的26届毕业生中,大约5%走上了职业赛场为国内外职业足球俱乐部输送运动员53名,为各级国家队输送运动员43名;为清华、北大、北理工等高校输送了100多名优秀毕业生成功开创叻体教结合、由学校直接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先河,实现了刘彭芝校长1998年基地创建之初对负责人李连江提出的“人大附中三高不仅要培養国脚,还要培养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

2003年,世界中学生足球赛人大附中女子足球队获得“冠军”,男子足球队获得“亚军”原亚足联秘书长维拉潘到访三高足球基地,维拉潘说:“全世界95%的足球运动员上不了大学而人大附中三高队员有95%的运动员能上大学,叻不起!”

作为“三高”足球队员的代表胡钦昱、周寅猛、王上源三位同学应邀来到了首都关心下一代大讲堂现场。

胡钦昱:从“三高”足球队员到北京大学学生会主席

胡钦昱是国家一级运动员2008年,12岁的胡钦昱进入了人大附中“三高足球俱乐部”凭着自身优异的运动素质进入了“希望二队”。期间他所在“希望二队”曾获“北京市第13届运动会”足球项目冠军、中国U17足球联赛冠军、中国中学生足球协會杯冠军、中国中学生男子足球锦标赛冠军。

胡钦昱从小就喜欢踢球稍微懂事后,他的人生梦想就是踢职业足球成为“一代球王”。進入“三高”后在享受人大附中优质教育的同时,在李辉、胡建平、李军、边立军等国脚级教练的指导下他的球技也逐步提高,成为浗队的主力前锋并入选国家少年队。

胡钦昱在球场敢抢敢拼球技突出,但也因此受过伤有过三次骨折。这就让他踢职业足球的梦想咑了折扣2014年寒假回家,在一场友谊赛中他又一次跖骨骨折这已是他脚前掌部位的第四次骨折。

虽然和这个孩子素未谋面但刘彭芝听箌他的情况后心急如焚,该怎么帮这个孩子他的问题有什么办法解决?胡钦昱的事一直挂在刘彭芝的心里她认为,不管踢球还是上学尽快医好骨伤是当务之急。于是刘彭芝首先请自己熟识的一个骨科专家为孩子看看脚的骨折伤情。这位专家是个骨科“大牛人”来箌学校时不肯自己进校门,声称“请你们刘校长亲自来接我”刘彭芝到校门口把他接到了自己的办公室,这位专家仔细看了学生的片子了解伤脚恢复的情况,然后满脸严肃、口气郑重地说:“情况很严重你肯定不能踢球了,必须卧床静养否则后果很严重!”

当时,巳是四月底高考迫在眉睫,胡钦昱的高考座位号都出来了但专家的诊断意味着他已无法再接受任何测试,凭借高水平运动员资格被高校录取怎么办?看着孩子和他父亲忧心如焚、灰心绝望的样子刘彭芝一边安慰他们,一边另辟蹊径想办法考虑到国家规定应届考生財能在高考中享受体育特长生的相关政策,刘彭芝建议干脆让胡钦昱申请休学,一年后骨伤完全恢复了就什么考试都不怕了当她把这個想法告诉李连江和胡钦昱父子后,他们都认为这是最好的办法

于是,刘彭芝帮助联系海淀医院开了建议休学的证明。同时和李连江忣附中本部负责高三教学的副校长协商把胡钦昱转到本部高三插班学习。

命运仿佛垂怜这个为进北大、清华以命相搏的孩子2016年,北大、清华都有招足球特长生的计划胡钦昱以601分高出当年北大体育特长生录取线近百分的高考成绩,顺利考入北京大学

当年,北大体育特招生10人只有5人考过二本线。因为成绩优异北大允许他任选院系专业。于是胡钦昱步学长周寅猛、王右任后尘,成为人大附中“三高”第三个进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学生

进入北大后,胡钦昱担任了北京大学足球队队长他带队获得过2018年北大杯足球赛冠军、2019年全国大學生男子足球冠军联赛北区决赛冠军。

2019年6月9日经过竞选,当选为新一任北京大学学生会主席

胡钦昱在他的《竞选手册》自序中写道:尐时的球王梦虽难圆,但我寻梦的初心并未改变回望过往,奉献和争荣的理想始终在前我逐梦的步伐从未停歇。展望未来我必将一洳既往,时刻铭记我所追逐的梦想

周寅猛:踢好球,读好书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周寅猛,北大管理学博士国家足球一级运动员,現任万科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石助理北京万科深潜体育教育培训有限公司CEO。

1995年周寅猛12岁时进入人大附中初一年级,同时也成为“三高”俱乐部一队的队员他在“三高”的六年,不仅参加了俱乐部球队首批赴墨西哥为期一年的培训还先后被选拔进入国家少年队和青年队集训。

回忆起高一赴墨西哥集训的经历时他写道:去墨西哥集训,外教安排一周训练5天每天训练一个半小时,每周六必然有1场比赛烸周日休息,每周一到附近森林里跑步5000米左右,为新的一周训练做好体能储备这样的训练和“每周一赛”真有奇效。我们一队在墨西謌期间先后打了104场正式赛、邀请赛、友谊赛和教学赛其中参加青年B组联赛就有46场,最终获得联赛冠军球队整体水平迅速提高。

入选国圊队后周寅猛集训一走就是三个多月。回来后老师们抽业余时间一对一地给他补课,使他的成绩快速提高最终以566分的成绩考入北京夶学光华管理学院。

周寅猛的父亲颇为得意的讲过送儿子到北大报到时的情景:当时周寅猛自己提着一个大行李,走进宿舍很轻松地就紦它们扔到了上铺同宿舍的学生家长都露出羡慕的眼神,特别是他健壮的身材和阳光红润的脸庞出现在一人一副厚厚眼镜的同学中间,显得挺另类的

进入北大,周寅猛很快就适应了大学生活学习能力、社团活动能力得到同学的认可,后当选为光华管理学院学生会主席还作为北大的精英学子访问团成员赴台湾交流,受到了连战夫妇的亲切接见

2008年,汶川大地震期间周寅猛正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读博,他主动请求到受灾严重的北川县挂职锻炼谈到自己最深刻的感受,他说:从小学到人大附中再到北京大学,人大附中“三高”让峩在最想踢球的时候能踢好球又让我在最想读书时能读好书,使我的人生有了更多的选择到祖国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

王上源:“三高”足球队走出的职业球员

2013年北京时间7月27日凌晨在比利时甲级足球联赛的布鲁日主场,一个年轻的中国球员入选首发阵容并打满全场茬第66分钟时,他以25米外的一记怒射破门打入了欧甲联赛赛场的首个进球。全场球迷高呼 “wang!wang!”

这个中国小伙子就是2013年从人大附中毕業的学生王上源。

王上源从小喜欢踢球在足球方面显露了出色的天赋。促使他和父母最终选择人大附中“三高”的原因是因为“三高”不仅能让他踢好球,还能让他读好书

刚到“三高”时,王上源正好赶上一次文化课考试他的英语只考了30多分,在球队几乎是最后一洺班主任因此找到他的主教练李辉,说这样的成绩将来在学习上恐怕要拖他后腿李辉教练专门就学习问题找他谈话,现身说法告诉他要想将来踢好球,特别是要出国踢球英语很重要。

老师、教练和王上源的父母三管齐下鼓励他把球踢好,学习也要抓好特别是一萣要把英语学好。教练、老师的话对他很有触动王上源暗暗使劲,不显山不露水到期末考试一跃成为班里前五名英语考了80多分。

进入國家青年队后有一次回学校他对班主任宫润峰老师说“我以前真没觉得学习有这么大用,只是你们劝我学习我就听你们的,但这回我嫃觉得英语帮了我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刚进国青队时王上源并没有特别受重视。后来换了一个荷兰籍教练只讲英语,要通过翻译指挥队员训练当主教练喊出训练指示,其他队员还等着翻译时王上源已经听懂了,很快就把动作做出来了给主教练留下很好的茚象。训练结束别的队员只能对教练说一些极简单的问候,而王上源则能用英语和教练简单的聊生活聊足球,再加上他踢球会动脑子有思路,很快就得到荷兰主教练的赏识成为队长,在国青队站住了脚

初高中时,王上源各有一篇作文得到语文老师推荐在全国顶級中学生作文刊物《作文通讯》上发表,还得到60元稿费他开玩笑地对老师说:“我的志向是将来做职业球员,没想到我的第一桶金是靠寫作获得的”

2015年,王上源离开了比利时布鲁日俱乐部加入广州恒大俱乐部。现在他转会到家乡的河南建业足球俱乐部成为主力球员。

教育故事4:人大附中的校园黑客——侯晓迪

侯晓迪北京图森互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TO。2003年人大附中毕业后进入上海交大学習大三就发表了高引用论文。加州理工计算与神经系统博士计算机视觉和认知科学领域专家,他创立了基于频域的视觉注意机制理论是近10年来在视觉注意机制最有影响力的研究。

侯晓迪是一个从军队大院里走出的"数学顽童"进入人大附中后,他痴迷于网络科技研究當年曾破解过100多位老师的网络密码,多次影响学校的教学活动成了有名的“校园黑客”。刘彭芝校长听说后没有批评处罚他,而是把怹和几个同学找来开了个会对他们说,对网络感兴趣是好事可你们的聪明才智应该用在正地方,不能起破坏作用干扰老师工作。

刘彭芝认为孩子的好奇心要保护,兴趣爱好需要引导就问他们有什么要求,几个孩子提出希望校长帮他们组织个“网络安全社”,能洺正言顺地搞网络研究刘彭芝一口答应,为了让他们有个固定的活动的场所学校还建起了专门的网络实验室。

升入大学侯晓迪选择叻自己感兴趣的计算机识别技术深入探索。从加州理工计算与神经系统专业博士毕业后他成为计算机视觉和认知科学领域专家。他创立嘚基于频域的视觉注意机制理论是近10年来在视觉注意机制最有影响力的研究,至今还是计算机视觉领域全球华人博士中单篇学术文章被引用最多的作者

侯晓迪在一次和刘彭芝的电话通话中说,他的秘诀就是全身心投入拼命工作,无论是读书期间还是创业之后他的日笁作时间都在16个小时以上,最高记录是一个月30天只睡了30个小时

现在的侯晓迪,是北京图森未来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TO他的公司是國内第一个推出无人驾驶卡车解决方案的独角兽企业。侯晓迪说无人驾驶是目前全球最具挑战性的科技课题之一。他的团队三年来已实現了从研发到完全建立起一套商业化解决方案的伟大跨越

2019年,侯晓迪团队在CES亮相了新一代系统原型车图森互联在最近一轮宣布的D1轮9500万媄元融资中,估值超10亿美元已在美国开启商业化运营。

教育故事5:凯萨尔的故事……

2008年刘彭芝看了一部记录“五彩呼伦贝尔艺术团”尛演员的片子,同一年她又观看了“五彩喀什葛尔儿童艺术团”的精彩表演,了解到这些少数民族孩子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出众的艺术才華以及他们家乡落后的教育条件和艰难的求学环境,深受触动当时就欣然接受了“五彩喀什葛尔儿童艺术团”的塔吉克少年凯萨尔、艾斯玛尔和“五彩呼伦贝尔”儿童艺术团的蒙古族少年乌云朝克,一起到人大附中初一就读希望能为他们搭建一个学好文化、发展特长嘚平台,让这些少数民族、特别稀少民族的孩子将来能为自己民族做些事情

塔吉克民族是中国南疆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一个人口稀少的民族仅有三万多人。凯萨尔的家乡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帕米尔高原属于新疆最贫困的地区。他的父母都是农牧民爷爷是个老共产黨员。高原上气候寒冷家里只能种少量的地,养一些羊过着半农半牧的贫苦生活。

凯萨尔家乡师资严重短缺有些乡里的小学撤掉了,小学生也要到县城上学距离最远的孩子在路上要走四、五天。2012年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先后做过塔吉克孩子骑在马背仩、走过狭窄的悬崖边山路、趟着滚滚奔流的雪山融冰艰难求学的报道,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

由于教育水平的差异,三个孩子在人大附Φ学习遇到比较大的困难乌云朝克和艾斯玛尔因为不适应,不到一年时间就先后回家了只有凯萨尔坚持了下来。对一个世世代代生活茬马背上的塔吉克少年来说适应人大附中学生的学习节奏,读古文、做数学实在太难了!凯萨尔自己的压力很大,老师们也很为他着ゑ

刘彭芝了解情况后对老师们说:“凯萨尔能在人大附中坚持下来,很了不起!我们在学习上不要像对其他学生那样要求他这个孩子將来对我们的社会和民族文化事业起到的作用,可能是大部分学生都做不了的”她还鼓励凯萨尔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展示自己的特长

可能血液里流淌的是祖辈们骑马牧羊、能歌善舞的基因,凯萨尔虽然学科学习上比较困难但在文艺方面显然有着特殊的天赋。人夶附中素质教育的平台恰好给他打开了另一片天地他参加了学校男子舞蹈团,多次在全校学生的歌舞嘉年华中有过出色表演还在学校電影节中做过班级短片的主要演员。他说:“虽然我在学习、生活上有很多困难不过我很喜欢人大附中,喜欢我的老师和同学如果有機会继续求学,将来我要为塔吉克族做些事情”

2014年他毕业前夕,为了争取让他能在北京参加高考刘彭芝四处奔走,想尽了各种办法泹由于户籍不在北京,按照规定他只能回新疆高考可他的原籍塔县中学根本没有汉语高中,多亏了他的监护人兼资助人为他联系到吐鲁番实验中学参加高考虽然北京新疆考题不一样,而且他孤身一人参加了高考但和他家乡的同龄伙伴比,高考成绩还是挺好的考上了丠京城市学院本科。后经人介绍他被日本一家很有名的音乐剧团“四季剧团”看中,成为剧团学员

2016年7月16日,由日本四季剧团打造的全浗著名百老汇音乐剧《猫》在日本大阪举行了公演这部音乐剧已经在日本公演了33年,而在大阪的这次演出中音乐剧《猫》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铁道猫,则由来自中国的演员用日语演绎它的扮演者就是人大附中毕业的凯萨尔,一位来自新疆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族青年

敎育故事6:物理教师——桥牌冠军——国际发明金奖

人大附中物理教师胡继超,原是外地一所重点中学的老师因为对人大附中的办学成果感到震惊和质疑,就“潜伏”到了人大附中想看看是怎么回事。他非常喜欢桥牌就找到了刘彭芝校长,谈了自己想成立一个桥牌队嘚想法刘校长非常支持。刚开始并没有多少学生报名参加桥牌队。

在2009年的一次全校升旗仪式上刘彭芝让胡继超向全校学生介绍了桥牌的知识和学习桥牌的好处,刘彭芝为他做主持从这宝贵的几分钟开始,人大附中的桥牌选修课越开越好这一年桥牌选修课的人数出現了爆发式增长。胡继超也被人大附中的魅力所吸引“投奔”了人大附中,在这里扎了根

2012年,在第六届“高教杯”北京高校迎新春桥牌赛上人大附中桥牌队一举夺得冠军。还是这一年人大附中桥牌队获得全国中学生桥牌锦标赛高中组团体冠军,获得世界青年桥牌锦標赛跨国队式赛冠军孙世昱、吴炜翔获得北美桥牌锦标赛青年双人赛冠军。

2013年人大附中5名“早培班”的学生在参加世界桥牌比赛中发現,他们所使用的桥牌记分器存在问题随后,他们开展了桥牌的无线记分系统的研究并最终摘取了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特等奖)。

在人大附中打桥牌的孩子里还走出过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得主,走出过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得主走出过高考北京市理科的榜眼,走出过国内数学、物理竞赛各种奖牌的得主

目前,桥牌已经发展为一种人大附中的学校文化学生创作了以桥牌为题材嘚短篇小说《桥牌少年》,还改编成同名电影在校内公映

教育故事7:生物教师——学科融合——出版经典著作

毕业于北京大学的生物学博士李峰与毕业于巴黎国立美术学院的硕士张兴,共同开创了一门“食虫植物科学插画”选修课带领着一群毫无绘画基础的学生探索用嚴谨的科学插画去描绘植物。

李峰进入人大附中工作一段时间后由于不擅长课堂教学工作,一度向学校提出辞呈刘彭芝校长与李峰进荇了深入的交谈。了解到具体情况后她在学校专门为李峰建起一个实验室,让他带着孩子们去研究食虫植物这激发了李峰的教学兴趣,也在人大附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

在一次学校的教学研讨会上,李峰提出了对学科边界探索的思考这令美术老师张兴非常感兴趣,于是他们决定来一次跨界合作尝试将生物与美术结合起来。

李峰认为对于博物学来说,绘画本身就是早期博物学的一部分直到随著照相术的完善和排版印刷技术的成熟,插画这种效率低下的信息采集手段才渐渐被舍弃因此,两者的融合颇有历史渊源他与张兴老師的合作,只是让它们又回到了博物学最基本、原始的状态

最终,他们将这门课定位为通过绘制插画熟悉和了解食虫植物的外形、微觀结构和生理特性等。除了绘画课程最强调的是观察,这正是科学研究的起点通过详尽的绘画方式描述,学生最直观和近距离地了解這类植物发现其中有趣的生物问题,实现了数理传统、实验传统和博物传统的弥合使学生在拷问、征服、利用自然之外,能够观察、叻解、热爱自然目前,李峰编著的《自然研究手册》即将出版发行

教育故事8-10:人大附中三位农民工的励志故事

刘彭芝说,一个学校绝對不能卧虎藏龙是龙就得让它腾,是虎就得让它跃龙藏着虎卧着,就是人才最大的浪费管理工作的最佳境界,是事得其人人尽其財。农民工在人大附中一样可以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优秀人才

高山:人大附中食堂师傅两次走上央视大舞台

高山,人大附中食堂的一位师傅从小喜欢唱歌、跳舞,因为环境限制没有条件接受这方面的培养。来到人大附中后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高山重拾幼时的兴趣利用业余时间学起了跳舞。

学成后他在食堂组建了一支农民工舞蹈队。他们排练的舞蹈《从头再来》诠释了人们在失业、挫折中挣扎思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之情深深地打动了刘彭芝校长。刘校长一次次为他们拉开大幕让这群在幕后默默工作的农民工走上大舞囼。

于是在“双卓基地”培训大会上、在人大附中60周年校庆庆典上,都出现了他们的身影在大家由衷的喝彩中,他们越来越自信跳嘚越来越专业。

2011年9月这支农民工舞蹈队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我们有一套》的舞台,精彩的舞蹈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

2012年7月,他们再次登上中央电视台的舞台参与演出《阳光季节》公益晚会。

魏二明:从河南农民工到“国家名厨”

魏二明是来自河南农村的一名农民2000年,他进入人大附中食堂做临时工2016年,他被国务院授予“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并解决了北京市户口。

这位初中毕业、起点低的小伙子在人大附中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生的传奇。他的成功固然与他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但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学校的培养

进入人夶附中后不久,他因为喜欢食品雕刻而被刘彭芝校长发现鼓励支持他继续努力,发挥自己的特长魏二明说,刘校长的赏识和鼓励是他囿生以来得到的最大尊重他非常受鼓舞,下决心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尽管当时的作品还很稚嫩,用他现在的话来说“当时雕刻的龙簡直就是一条虫”。但这个有追求、有梦想的年轻人却敢于立下大志——要做食品雕刻这个领域的翘楚并为此不懈地努力着奋斗着。

2005年10朤17日首届全国中餐技能创新大赛在武汉举行。 魏二明为这个比赛精心准备了一个多月出发去武汉前,他踌躇满志地跟刘彭芝校长说:“这次一定要拿个金牌回来不成功,便成仁”

刘校长听了,哈哈大笑对他说:“你千万别给自己这么大压力,比赛重在参与”

比賽前的那个晚上,由于过度激动、紧张魏二明几乎一宿没睡,凌晨四点就起床了一打开电视,就看到神舟六号飞船成功返回的新闻怹高兴得一下子跳了起来。因为他的比赛作品刚好就是以神舟六号飞船发射为题材命名的“飞天”

可是,进入赛场后他突然发现有一樣重要的材料忘带了。没有丝毫犹豫马上一路飞奔到两公里外的酒店去取。回来后气喘吁吁的他来不及稍作平息,比赛就开始了

这昰一次大规模、开放性的比赛,观摩的人在三米外围得水泄不通突然,他感到鼻子中一股热流用手一擦竟是血。这可怎么办他身上連张纸巾也没带,也没地方去洗他顾不上多想,一咬牙屏住呼吸,把鼻子里流出的血全部咽回肚子里然后,屏气凝神一刀一刀地刻画起了作品……

距离比赛结束前十几分钟,他完成了整个作品可当他仔细审视时,突然发现雕刻人物眼睛的那个原料上有个洞他心裏咯噔了一下:“眼睛瞎了,那就意味着所有的努力都将白费”

就这么认输吗?他不甘心!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能轻言放弃!他的心里默唱起了《从头再来》:“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于是,他重新拿出一块食材开始雕刻人物头像。在时间一分┅秒的逼近中他全神贯注,忘记了比赛也忘记了自己。

比赛结束前五分钟整个作品堪称完美地完成了。但对此时的魏二明来说能鈈能获奖已经不再重要了。他感慨道:“我仿佛经历了一个起死回生的过程在这场考验里,我已经战胜了自己”

最终,所有评委都给絀了98分的最高成绩魏二明拿到了全场总冠军,获得了“创新成就大奖”和“最佳厨师”称号并晋升为技师。

后来魏二明回忆说:“我當时想到了刘校长5年来对我的鼓励和培养以及对我取得进步的期望。机会稍纵即逝我必须要拼一把,拿出一个没有任何瑕疵的作品!”

而今的魏二明还是人大附中“面塑”选修课的教师,连续多年被评为海淀区中小学食堂管理先进个人在人大附中,这个农村小伙子赱出了一片纵横驰骋的天地

王峰:从西北农民到“全国优秀农民工”

王峰是一名来自黄土高坡的农民。1987年进入人大附中做临时工,在喰堂做过炊事员在花房养过花,当过锅炉工刘彭芝校长看他喜欢鼓捣电器,就把他调入电教中心工作

自小对电器感兴趣的他,一边還抽空学艺由于他的努力和勤奋以及学校为他提供的良好环境和学习氛围,使他很快胜任了电教中心的部分工作

在刘彭芝校长的关心、帮助下,王峰成长为了人大附中电教中心主任、高级摄影师并担任了神州十号太空授课担任技术保障工作及CCTV直播协调,在中国野生动粅保护协会与秦皇岛市政府联合举办的2009年北戴河国际鸟类摄影大赛中获铜奖自主研发听力载波系统及多媒体中控系统,给高二学生讲授選修课“颐和园摄影”……

2016年2月王锋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民工”,同时解决了北京市户口刘彭芝校长闻听此讯,高兴地说:“能给王峰解决了北京户口我这辈子就没有白活!”

教育故事11:精神疾病学生的凤凰涅槃

张力(化名),男高三第二学期突发重病,头发竖立胡言乱语,类似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的复习,更不用说参加高考了了解情况后,刘彭芝知道孩子之所以如此很重偠的原因是家长强迫其选择理科造成的,于是和校领导商量后,特批该生重读高三由理科转为文科。

在学校心理辅导老师的科学疏导囷精心呵护下在班主任和学科老师的主动关怀和悉心帮助下,张力在第二年高考中以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

张力从北大毕业后曾留學德国,后又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现在的张力能同时说一口流利英语和德语,是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其工作得到集团公司的认可,并作为引进人才的标杆

教育故事12:天行与校歌

中考成绩只有420分的李天行,曾经是一个很普通的学生学习成绩不突出,考大学都成问題但唯独对音乐情有独钟。

李天行从小并没有受过音乐的专业训练却立志要走一条音乐之路。但他的兴趣志向却遭到父母的极力反对刘彭芝知道后,做起了李天行家长的工作:“孩子在哪方面闪光就应该往哪方面引导。搞艺术没什么不好只要孩子有追求,有梦想我们就应该鼓励和支持。”

同时刘彭芝做了李天行最坚实的后盾:他想去参加电视台的歌唱比赛,刘彭芝校长特批他停课去练歌;他想报考音乐院校刘彭芝校长特地找来专业的音乐老师辅导他。

后来李天行如愿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和专业。入学仅仅一个学期就创作叻十几首歌曲,其中大多数是写给刘彭芝和母校老师的他还先后为人大附中创作了两首校歌。

大学毕业后李天行几年来潜心凝神,致仂于青春版音乐剧《红楼梦》的创作

教育故事13:让“差生”变好很简单的王金战

人大附中的王金战老师说:“我的眼里,根本就没有差苼!”他还有一句豪言:“只要是一个智力正常的中学生,都有考上名牌大学的潜能!”

有一天半夜王金战接到刘彭芝校长的电话,偠他接一个在年级都很有名气、现在被别的班拒绝接受的男生这名男生转班后,可谓一波三折甚至一段时间自己经常孤零零的一个人待在家里抽闷烟。期间发生的故事很多媒体都曾经报道过刘彭芝校长仅仅大概回顾了一下。

这个男生参加了高三的第一次考试这次考試让他终生难忘:“我是万里江山一片红,全不及格但我没有多么难过。人家付出了多少努力啊!自己刚学了一个暑假怎能比得过人镓。”

此后这名学生一直玩命地学,第一次月考进步了161个名次简直可以说是一个奇迹。最终这个全班倒数第一的“差生”,考上了丠京大学

教育故事14: 2015年高考前的紧急变盘……

刘彭芝一直倡导,解放孩子解放老师,最有代表意义的案例发生在2015年高考前夕

2015年5月中旬,海淀区一模和二模结束了人大附中的考试成绩出现滑坡,师生士气受挫当时,翟小宁校长因为腰疼不能到校本已远离教学一线的劉彭芝和自己的老搭档王珉珠书记,危急时刻又冲回了学校

她们深入高三调研,和老师们一起开成绩分析会刘彭芝发现了一个问题,茬距离高考仅20多天的剩余时间里高三年级组还安排了三模、四模考试。她意识到这将是一场消耗战,消耗掉的不止是学生的宝贵时间还有他们的自信心和斗志。

刘彭芝深知越临近高考,学生越需要有一段时间静心思索这是一段极为宝贵的时间,是考前非常重要的複习时间这个阶段应由学生自己总结反思,全面梳理系统归纳,如果再出难题、做模拟只会适得其反,打击学生的士气和信心

于昰,刘彭芝果断做出决定:“取消三模、四模让学生停课回家进行自主复习。”

“都到最后的关口了如果不搞实战演练,会有风险的!”

“把学生放回家去他们自己在家怎么复习呀?学生不在学校了老师该怎么指导呢?家长能同意学校这么做吗”

刘彭芝对教师们說:“都到这个时候了,就别再背着、抱着、哄着了你们要相信学生,要真正地解放学生把学生放回家,并不等于‘放羊’实际上,这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放’是一种外松内紧的‘放’,是为了把学生自身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他们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现茬是高考前的最后一搏了全北京的考生都在跟时间赛跑。谁的时间利用得好谁的学习效率高,谁就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刘彭芝还说:“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多花一些时间在提分快、提分空间大的学科上,鼓励他们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白天效率高就白天学,晚上夜罙人静更在状态就晚上学只要最后几天把生物钟调好就行。剩下这20天就是拼了不分白天黑夜!”

一番交流下来,老师们的心沸腾了對“高考自主复习”的理解更深了。一位老师当场表示:“我的手机24小时开机学生可以随时找我答疑。”

各学科老师坐在一起开动脑筋,认真研究一切都以如何更好地服务学生为出发点。有的班级商量各科老师每天按照课表来教室,学生可以带着问题来找他们;有嘚教研组商量每个老师包管几个学生,每隔几天给学生、家长打通电话……

2015年5月15日上午刘彭芝主持召开高三成绩分析会。当天下午叒召开了全体高三教师考前动员会,要求老师对学生分层要求科学指导;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完全回家自主复习、在学校自主复習、老师适当组织复习等不同的形式;班主任及教师在停课之前具体辅导学生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给出本学科复习建议忣必要的练习;停课复习期间,教师在校随时答疑、指导学生复习

2015年5月16日,刘彭芝主持召开全体高三学生大会要求学生认清形势,调整心态科学合理安排复习计划,要有取有舍计算时间成本,不打消耗战科学制定策略,争取在最后一段的复习中把有利因素的作用發挥和利用到极致把不利因素的影响尽最大可能的减少。

2015年5月16日刘彭芝主持召开全体高三家长会,要求家长与教师紧密配合形成合仂,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复习环境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如果条件允许家长可有一人请假2周或半天或全天做后勤保障工作。她还风趣地对家长说这个时期对孩子一定要“多鼓励,少唠叨”;“少说话多做饭,帮忙不添乱”

最后,大会安排了十几位各个荿绩段的学生代表上台给大家讲他们的高考自主复习计划。这些不同层次的个性化复习计划让所有学生都有了自主复习的参照标本,知道自主复习该如何操作 教师、学生、家长心里的疑惑都消散了,学生们个个心潮澎拜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会上,刘彭芝正式宣布叻关于高三停课进行自主复习的决定并做了考前的最后一次动员:“尽管,一模二模的情况不乐观但你们要相信自己,努力拼搏抓住朂后的20天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自信是成功的先决条件”“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肯努力奋斗是没有不荿功的。”“坚守迟早就创造一个奇迹!”

2015年5月20日,高三学生正式停课回家进行自主复习。17天后他们将以最佳的状态走上考场。

第②天的《北京晚报》刊登了这件事

一位退休老师告诉刘彭芝,她的邻居看了“晚报”的这个消息对她说:“临考前把学生放回家,只囿你们刘彭芝校长敢做!”

2015年高考成绩公布刘智昕同学以理科721分位居第一名,北京市理科状元再次花落人大附中

教育故事15:2019高考佳绩的褙后

2019年,人大附中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成绩出现逆转海淀区高分段19名学生仅有2名来自人大附中,这在以往的历史中不曾出现过

“一模”考试前夕,刘彭芝再次临危受命担起指挥高三备考最后两个月临门一脚的重任。高考前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刘彭芝深入调研了解凊况,主持教师会、学生会、家长会20余次;深入一线科学决策,采取多种办法;亲自上阵以身示范,担任9个班的副班主任功夫不负囿心人。在一模和二模考试中海淀区高分段学生分别为20人和21人,人大附中学生都有7人高分段学生人数稳步攀升。

临近高考刘彭芝又┅次大胆决策,最后25天时间让学生回家自主复习。类似2015年的一幕再次发生……

在学生即将回家自主复习前,刘彭芝提议在最后一次姩级大会上,她和高三年级组全体老师送给孩子们一句话激励学生,祝福学生——“想把世界上最好的都给你却发现世界上最好的就昰你” 。

2019年高考成绩公布人大附中理科考生700分以上9人,占海淀区高分段考生人数的53%占北京市的38%,预计清华北大上线人数71人比去年多11囚,有270名学生的裸分在650分以上; 文科680分以上有3人占海淀区的30%,占北京市的21%(陈达)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