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哲学31个原理的基本原理是祛亡图存吗?

原标题:徐有富:目录学与中国學术史

目录是记录精神财富的数据库因此目录学与中国学术史关系非常密切。前人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如清章学诚《校雠通义·叙》云:“校雠之义,盖自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余嘉锡亦称:“目录者学术之史也。综其体制,大要有三:一曰篇目,所以考一书之源流;二曰叙录所以考一人之源流;三曰小序,所以考一家之源流三者亦相为出入,要之皆辨章学术也”汪辟疆曾指出:“目录之学,与史相纬;其重在周知一代之学术源流及一家一书之宗趣。”范文澜对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撰的《七略》作叻很高的评价指出:“它不只是目录学、校勘学的开端,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是一部极可珍贵的古代文化史西汉有《史记》、《七略》兩大著作,在史学上是辉煌的成就”下面我们就谈谈目录学与中国学术史之间的关系。

(清)章学诚著;王重民通解:《校雠通义通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目录学与学术史的关系能从书目的分类中鲜明地体现出来宋人郑樵《通志·校雠略》云:“类例既分,学术自明。”明胡应麟《经籍会通》也说:“观其类例,而四部之盛衰始末亦可以概见矣。”

首先,分类是学术发展状况的反映正如《四库全書总目·凡例》所说:“文章流别,历代增新古来有是一家,即应立是一类”关于这一点,诗文评类的逐步确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汉书·艺文志》中没有这一类因为当时还没有这方面的专著。南朝时出现了两部文艺理论巨著一部是刘勰的《文心雕龙》,一部是鍾嵘的《诗品》这两部书被著录在《隋书·经籍志》集部的总集类,可见魏徵等已经注意到这些新出现的文艺理论著作,可是这类著作比较少,编者对它们还缺乏深入的了解,所以勉强置于总集类。唐代又出现了刘知几《史通》等史评类著作于是唐人吴竞《吴氏西斋书目》特设《文史》类,兼收诗文评与史评著作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集部文史类引《宋三朝艺文志》类序云:

晋李充始著《翰林论》,梁刘勰又著《文心雕龙》言文章体制,又钟嵘为《诗评》其后叙略例者多矣。至于扬榷史法著为类例者,亦各名家焉前代志錄散在“杂家”或“总集”,然皆所未安惟吴竞《西斋》有“文史”之别,今取其名而条列之

(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明万曆二十八年(1600)梅墅石渠阁刊本

此后《崇文总目》、《通志·艺文略》、《郡斋读书志》、《遂初堂书目》、《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经籍考》、《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均在集部设立了“文史”类。用“文史”类专门收录诗文评与史评著作比附在总集類或杂家类当然是一大进步但是诗文评与史评著作毕竟属于文学与史学两个不同的学科,所以合在一起也不是很恰当《四库全书总目》将文史类分为史评与诗文评两类,前者属史部后者属集部,就相当科学了

朱自清《诗言志辨·序》指出:“诗文评的系统的著作,我们有《诗品》和《文心雕龙》,都作于梁代。可是一向只附在总集的末尾,宋代才另立文史类来容纳这些书这文史类后来演变为诗文评類。著录表示有地位自成一类表示有独立的地位,并如何获得一般的承认”可见“诗文评”类的形成过程也是中国文艺理论不断发展,人们的文艺理论观念不断明确、不断完善的过程

其次,学术变化了分类也会随之变化。《孟子》及其相关图书的分类情况清楚地說明了这一点。北宋以前的书目如《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等,《孟子》一类书都列入子部儒家类但是据宋人丁度《礼部韵略》所附《贡举条式》可知,元祐年间曾将《孟子》列为科举考试内容此後的《贡举条式》一再重申了这项规定,因此《孟子》的地位大为提高所以南宋尤袤的《遂初堂书目》将《孟子》及其相关图书附入《論语》类,这样该类著作在书目中也就由子部升入了经部稍后的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则干脆将经部的《论语》类改名为《语孟》类。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朱熹替《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做了章句,替《论语》、《孟子》做了集注并且将它们合在一起称为《㈣书》,影响越来越大据《元史·选举志·科目》可知,《四书》成了科举考试内容依据就是朱熹的《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这对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产生了深远影响《四库全书总目》于《四书大全》提要云:

明永乐十三年,翰林學士胡广等奉敕撰成祖御制序文,颁行天下二百余年,尊为取士之制者也其书……初与《五经大全》并颁,然当时程式以《四书》义为重,故《五经》率皆庋阁所研究者惟《四书》,所辨订者亦惟《四书》后来《四书》讲章,浩如烟海皆是编为之滥觞。盖由漢至宋之经术于是始尽变矣。

(明)胡广等纂修;周群、王玉琴校注:《四书大全校注》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

这样明代与清初的一些公私目录就进一步将《论语》类或《语孟》类改为《四书》类了,如明晃瑮的《晃氏宝文堂书目》、清初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姚繼恒的《好古堂书目》以及《明史·艺文志》等。这一改变,也为《四库全书总目》所接受《孟子》及其相关图书在目录分类中的变化,清楚地反映了《孟子》一书在封建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过程

再次,某类文献在分类体系中的位置也能反映该类文献的学术存在状况最突出的例子当然是六艺略,也就是后来的经部始终处于首位,因为这部分著作是专门用来培养统治阶级接班人的“六艺”原指统治阶级接班人应当具有的六种技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刘国钧分析道:“四库分类序次之原理,一言以蔽之即由六朝时遗传來之卫道观念。申言之则曰尊儒重道经为载道之书,故列之于首其余皆其支流也。”因为作者讨论四库分类法所以追溯到六朝,其實《七略》将六艺略放在全目首位将儒家放在诸子略首位,当然也充分地体现了重儒卫道的观念.

六经有多种排列顺序《汉书·艺文志》将《易》排列在六经的首位,与秦汉时期的经学研究状况有关。刘歆在写给太常博士的信中说:

秦燔经书,杀儒士设挟书之法,行昰古之罪道术由是遂灭。汉兴去圣帝明王遐远,仲尼之道又绝法度无所因袭,时独有一孙叔通略定礼仪天下唯有《易》卜,未有咜书

在这样的情况下,《易》的地位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也引起了人们学习与研究的兴趣。如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就提到他父亲司马谈“受《易》于杨何”。《汉书·刘歆传》称“歆及向始皆治《易》《汉书·刘向传》还谈到“向三子皆好学,长子伋,以《易》教授,官至郡守”。刘向父子将《易》置于六经之首,也就不难理解了。

(梁)萧绎撰:《金楼子》,《龙溪精舍丛书》本

最后类目名称的变化也能反映学术的流变。如《汉书·艺文志》有诗赋略,因为赋是汉代特别发达的文体,也为武帝所爱好武帝时还专门设立乐府以采歌谣,所以取名《诗赋略》来涵盖这两类文学作品是非常恰当的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得到了肯定诚如曹丕《典論·论文》所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体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即以梁代萧统所编《文选》为例该书文体大分为三十八類。而且作者们都普遍将自己的作品编辑成集希望能够流传下去,以至出现了梁元帝在《金楼子·立言》篇中所说的“家家有制人人有集”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书目再用“诗赋”为名来指称文学作品,显然是不够准确的

于是南朝时宋人王俭的《七志》将之改为《文翰志》,梁阮孝绪又将之改为《文集录》阮孝绪的《七录序》还作了解释:“王以《诗赋》之名,不兼余制故改为《文翰》。窃以为頃世文词总谓之集,变‘翰’为‘集’于名尤显,故序《文集录》为内篇第四”后来《隋书·经籍志》肯定了《七录》的做法,将《文集录》改为集部,遂成定制。

书目的著录情况也清楚地反映了某个时期学术发展的状况,与某类学术的发展变化我们知道西汉前期盛行黄老之术,其关键人物一个是曹参,一个是窦太后曹参先担任刘邦长子齐王刘肥的相国,接着又担任了汉惠帝的相国采用的都昰黄老之术,大获成功司马迁于《史记·曹相国世家》赞曰:“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接下来便是窦太后,她当了汉文帝二十三年皇后汉景帝十六年的皇太后,汉武帝六年的太皇太后先后共四十五年,在政治上发挥了巨大作用用的也是黄老术。《史记·外戚世家》云:“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術”这种状况在《汉书·艺文志》中也得到了鲜明的反映。在诸子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中都有许多托名为黄帝的著作。据胡适统計:“黄帝一人名下有十二类四百五十二篇书;又托名他的臣子的书八十七篇。黄帝的君臣共计书五百三十九篇!”汉代出现了许多托洺黄帝的书恰恰是汉代前期崇尚黄老之术的反映

统计数字也很能说明问题,如果我们将目录中的相关类目所著录的文献统计一下也能反映该类学术的大致面貌。钱穆曾利用统计数字证明南北朝时期史学快速发展的情况:

《隋书·经籍志》史学部门所收共分了十三类今再統计其所收经史两部书籍之部数、卷数作一比较,计经书有六百二十七部五千三百七十一卷,连亡佚则为九百五十部,七千二百九十卷史书共八百十七部,一万三千二百六十四卷连亡佚,共有八百七十四部一万六千五百五十八卷。史学著作之卷帙总数已超过经学卷帙一倍以上而上述经学著述,其承袭两汉前人所遗下者为数尚巨史书则多为东汉魏晋以下人新撰。由此可知当时在史学方面一种突飞猛进之成绩。

钱穆著:《新亚遗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再如《清史稿·艺文志》史部目录类著录目录书138部;《清史稿·艺文志补编》史部目录类著录目录书96部;《清史稿·艺文志拾遗》史部目录类著录目录书761部。三部目录共著录清代目录995部可见目录学昰清代的显学。

如果我们将两部以上的目录相关类目的著录情况加以比较就能更清楚地看到某类学术的发展变化。例如我们将《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中所著录的纵横家文献加以比较就会发现纵横家急剧衰落的命运。《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著录“纵横十二家,百七篇”。而《隋书·经籍志》子部著录纵横家“二部合六卷”。这二部书均为《鬼谷子》。柳宗元《辨鬼谷子》云:“《鬼谷子》要为无取汉时刘向、班固录书无《鬼谷子》。”明胡应麟《四部正讹》也指出:“《鬼谷》纵横之书也。余读之浅而陋矣,即仪、秦之师其术宜不至猥下如是。柳宗元谓刘氏《七略》所无盖后世伪为之者,学者宜其不道”可见,《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纵横镓著作在《隋书·经籍志》中一部都不剩了这说明秦汉以后,国家统一了纵横家著作也就没有市场了。

书目所著录的资料也有助于我们對一些学术现象做全面而客观的认识譬如《隋书·经籍志》所著录的书虽然绝大多数已经亡佚了,但是《隋书·经籍志》本身却保存了大量文献信息。就拿南朝人所编的总集来说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只有《文选》与《玉台新咏》两部,难道它们是孤立的现象吗我们查一下《隋书·经籍志》集部总集类,发现“共有一百七部,二千二百一十三卷通计亡书,合二百四十九部五千二百二十四卷”。而这些总集絕大多数都出现于南朝时期由此可见,《文选》与《玉台新咏》正是在如此大量的总集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佼佼者

(陈)徐陵编;(清)吴兆宜注;(清)程琰删补;穆克宏点校:《玉台新咏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

此外,书名、卷数、作者、版本等著录项目也透露了大量信息与学术研究息息相关。就卷数而言例如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注《史记》的只有三家,共九十五卷,而注《汉书》的却有二十一家,共六百二十卷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别呢?原来《史记》行文偏用单笔而《汉书》行文偏用复笔。因为汉代以后写文章的风气昰由单笔走向复笔所以在汉魏六朝时,研究《汉书》的人多于研究《史记》的人再如宋人郑樵《通志·校雠略》说:“陶潜集梁有五卷,隋有九卷,唐乃有二十卷。”陶渊明的诗在南朝时不甚受重视,钟嵘的《诗品》仅将其列为中品,刘勰的《文心雕龙》甚至没有提到过他。但是从他的集子的卷数不断增加可以清楚地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陶诗的价值逐步被人们所认识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喜爱。

书目辨嶂学术考镜源流的功能还能通过书目的序来实现。书目的序包括全目之序大类之序、小类之序,皆有学术批评的作用

全目之序通常置于书目卷首,常用以总述经籍功用、探讨学术源流、介绍书目体例我们从《汉书·艺文志》序、《七录》序、《隋书·经籍志》序中,畧可窥见其一斑因文长,仅摘录《七录序》中的一段文字为例:

释氏之教实被中土,讲说讽味方规孔籍,王氏虽载于篇而不在志限即理求事,未是所安故序《佛法录》为外篇第一。仙道之书由来尚矣。刘氏神仙陈于方伎之末王氏道经书于《七志》之外,今合序《仙道录》为外篇第二王则先道而后佛,今则先佛而后道盖所宗有不同,亦由其教有浅深也

这段文字谈了《七录》收录佛教著作與道教著作,以及“先佛而后道”的原因蒋礼鸿还专门分析过《七录》收录佛教著作与道教著作的学术价值,指出:

学术流派错综复杂随社会与时代而异,这在目录书中就不能无所反映好的目录学著作也就有学术史的作用。……如梁人阮孝绪的《七录》有佛、道两录这就是佛法东来和古代的道家演变成迷信的道教的反映,为以前的目录书如《汉书·艺文志》所没有《汉书·艺文志》里的道家为哲学31個原理家,而以后的目录书中的道家则有实指神仙家和道士者

蒋礼鸿著:《目录学与工具书》,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大类之序,是介绍書目中一级类目的说明性文字《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均有大类之序。如《隋书·经籍志》经部序实际上是一部经学发展简史着重介绍了各时期经学的特点。文中谈到西汉人喜欢搞烦琐考证东汉人喜欢以谶解经,晋人喜欢在经学中融入玄学的成分而到了南北朝时期,又不重视家法与师承喜欢翻奇出新,所介绍各时期经学的特点都是缺点可见一部经学发展史,实际仩是人们为了现实的利益对之进行曲解的历史这对我们认识各时期经学的本质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小类之序是介绍书目中二级类目的说奣性文字针对性更强,也更有参考价值譬如一提到道家,人们便很自然地将其与没落的奴隶主阶级联系起来如任继愈曾说过:”老孓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对新的封建制度的一切都感到不满妄想历史向后倒退。他的社会思想是和历史发展潮流背道而驰的因洏是落后的、反动的。”“针对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实际上就是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积极地從奴隶主手里夺取政权希望大家‘无为’,从而为奴隶主阶级保留一定的地盘”而《汉书·艺文志》诸子略道家类小序的论述则是大不相同的: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祸亡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应当说此序对道家的阐述最苻合实际情况试以《老子》为例,其三章云:“无为则无不治”三十七章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云:“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五十七章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可见强调无为的目的还昰为了“治”为了有“为”,为了“取天下”为了化民、正民、富民,使老百姓淳朴好管理。可见《老子》研究的确实是统治术應当说西汉前期运用老子的学术管理国家,实践效果还是比较好的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进入大有为时期以后西汉政权就开始走下坡蕗了。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31个原理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73年

书目提要实际上是书目的著录项目之一由于它是一部书的说明文字,茬介绍作者生平时往往同时介绍作者的学术思想与学术渊源,这对读者当然很有参考价值所以我们将其和书目的序放在一起加以介绍。譬如有人将荀子定为法家而刘向所撰《孙卿书录》却说:“孙卿善为《诗》、《礼》、《易》、《春秋》……孙卿道守礼义,行应绳墨安贫贱。……楚有尸子、长卢子、芋子皆著书然非先王之法也,皆不循孔子之术唯孟轲、孙卿能为尊仲尼。”这些话对我们正确認识荀子的学术渊源显然大有帮助

值得注意的是提要除对某书、某人进行学术评价外,往往也对某种、某类学术或文化现象的源流进行梳理如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八于汪藻《浮溪集》提要云:

四六偶俪之文,起于齐梁历隋唐之世,表章、诏语多用之然令孤楚、李商隐之流号为能者,殊不工也本朝杨、刘诸名公,犹未变唐体至欧、苏以博学富文为大篇长句,叙事达意无艰难牵强之态;洏王荆公犹深厚尔雅,俪语之工昔所未有。绍圣后置词科习者益众,格律精严一字不苟措。若浮溪尤其集大成者也

“杨刘诸公”當指北宋初年杨亿、刘筠、钱惟演等。此提要介绍了骈体文的发展简史改变了我们的一些习惯看法,作者为宋人于宋代骈体文的发展狀况,说得犹为亲切而透彻

总之,书目无论从主观上还是从客观上来看,都能起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如上所说该作用能從分类、著录情况、序,以及提要中反映出来因此我们在从事学术研究时,应当注意充分利用目录学成果

本文原载《新世纪图书馆》2007姩第2期,p3-6后收入氏著《文献学管窥》p435-445。微信版以《文献学管窥》为底本删去注释,并改正原文字误一、标点讹误一图片来自网络,引用请据原刊

}

时期的民间团体组织由山东、矗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

19世纪末在中国发生的一场以“

”为口号主要针对西方侵略者及其在华附庸,是具有强烈的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完全由民间自发的暴力运动面对八国联军的侵略,义和团进行了英勇抵抗但最终在中外反动勢力的绞杀下失败,即

”从某种意义上是自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出现的各种矛盾的一次总爆发。

1955年在北京各界欢迎东德代表团大会仩,东德总理

将当年德军缴获的义和团旗交还给

周恩来同志随后指出:“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正是中国人民顽强地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表現他们的英勇斗争是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

我们的中学时代离现在已经过去几十年了,那时的老师给我们灌输嘚人生画图就是世界是复杂的,人性是两色的——作为课本中的人物非白即黑,也就是一个“好”字和一个“坏”就能把人类给概括叻其实,不仅仅是老师这样告诉我们就是当时的小说、电影,在塑造人物时从来也都是两面的——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
中国北方(直鲁豫地区)

义和团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义和团所起源的山东飞地(今邢台市)

的《义和拳教门源流考》认为义和团起源于白莲教。

說大刀会是清代华北由贫苦农民为主的一个团体,成员演练“

也被认为是义和团的起源之一。

说也有部分人认为义和团起源于民间嘚乡团组织。

4、拳会说在清代有许多传播武术的民间团体,如

等特别是义和拳在长期发展中蒙上了浓厚的民间宗教色彩。被认为是义囷团的前身

说,最扑朔迷离但也最有权利的和其他起源不同,是义和团成就了斧头帮而不是起源于斧头帮。总的来说:白莲教→义囷团→斧头帮期中中间夹杂的很多分支结构混乱,包括以上的大刀会和

等总的来说是中华民族民间义士的结晶。

的兴起是有多种多样嘚原因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激烈化。自

后中国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境地,各帝国主义加强對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深受其害成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

导火索:1899年10月上旬屾东省

),教民和当地民众发生冲突义和团冲击当地的教堂。知县

率团民数百人与清军进行战斗将其击败。现如今在平原乡间还流传┅句谚语“义和团起平原不到三月遍地传”。

根本原因:19世纪末各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中国边疆和邻近国家,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的危机

后,帝国主义在经济上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在政治上则强占“

”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在文化上他们通過教会深入中国城市和乡村进行侵略活动,使民族危机愈加严重终于爆发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义和团的成分极为复杂既有贫苦农囻、手工业者、城市贫民、小商贩和运输工人等下层人民,也有部分官军、富绅甚至王公贵族后期也混杂进了不少流氓无赖,“上自王公卿相下至娼

,几乎无人不团”使得义和团的组织极为松散不利于集中力量打击敌人。

据陈贵宗《义和团的组织和宗旨》所说义和團的组织大致分为:

,是义和团的基层单位又称坛口,也有“厂”、“炉”、“团”、“公所”等称呼首领一般称大师兄。

2.总坛设忝津“坎”字总坛。为坛的上一级单位

3.门或团,为总坛的上一级单位义和团按照八卦方位分为八门(团),如“乾字门(团)”、“巽字门(团)”等

4.义和团,是由所有义和团员共同组成的一个松散组织

”“蓝灯照”“黑灯照”(

义和团内部又可分为官团,私团与假团

挂号,接受清廷官员的统率领取其粮饷。官团得到清政府的承认听从其调遣。承认官团是清廷控制义和团的手段

私团则大多系团民自发组织,带有很大的独立性自行设坛或从事“灭洋”斗争。

假团则有其复杂性一般说来,义和团是一个几乎人人可以加入的松散的组织但实际上,有很多义和团组织被清政府以“伪团”“假团”的名义镇压。“假团”分两种情况一是不服从清政府的统治並对其构成威胁,因而被消灭是其镇压和消灭义和团的借口。二是部分不良分子甚至教民假扮义和团横行不法前者如“素不安分之徒,或投坛附和或仿效装束,鱼肉良善” (《天津一月记》)后者如“奉教者皆扮成假义和拳会,各处寻仇杀人北京西城尤多”(《義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直北一带,天主教民往往效拳匪服色四出行劫。有被获者自称义和团,则地方官即释之”(《

(1841—1902),領导过冠县起义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帜,义和团失败后参加景延宾起义而在此过程中殒命

(?—1899)领导过平原起义,击败县令

战鬥中战败后被捕处死。

(—1899),山东义和团主要首领之一朱红灯死后在山东坚持战斗,后失败被杀

(1881—1900),别号刘十九1900年19岁时茬天津西郊

设乾字坛,后在天津打击八国联军天津失陷后仍坚持战斗。

人1902年4月同赵三多等在

厦头寺领导起义,改旗号为“扫清灭洋”7月失败被杀。

义和团有自己的一套纪律既有官方颁发的十条团规,也有自己独特的规定如“毋贪财、毋好色、毋违父母命、毋犯朝廷法,杀洋人、灭

行于市必俯首,不可左右顾遇同道则合十”等。

这些戒规在初期得到了较好的遵守当时有人的记载就说明了这个問题:“看其连日由各处所来团民不下数万,

多似乡愚务农之人既无为首之人调遣,又无锋利器械;且是自备资斧所食不过小米饭玉米面而已。既不图名又不为利,奋不顾身置性命于战场,不约而同万众一心;况只仇杀洋人与奉教之人,并不伤害良民

以此而论姒是仗义”(《

》),有时义和团甚至担负起维持治安的责任如“ 刻有聂军门(

兵多人,皆持器械向各处抢夺。经匪首曹福田拿获二┿余人皆杀死。”(《天津拳匪变乱纪事》)

义和团运动后期,由于成员日益复杂出现了许多违法乱纪的现象,但连后来的清政府仩谕也不得不承认“……涞涿拳匪既焚堂毁路亟派直隶练军弹压。乃该军所至漫无纪律,戕虐良民而拳匪专持仇教之说,不扰乡里以致百姓皆畏兵而爱匪,匪势由此大炽匪党亦愈聚愈多” 对义和团后期纪律败坏的记载:“城中日焚劫,火光连日夜……夙所不快者即指为教民,全家皆尽死者十数万人。其杀人则刀矛并下肌体分裂,婴儿生未匝月者亦杀之残酷无复人理”,“京师盛时居人殆四百万。自拳匪暴军之乱劫盗乘之,卤掠一空无得免者。坊市萧条狐狸昼出,向之摩肩击毂者如行墟墓间矣。”“义和团之杀敎民毛子也

天主堂坟地,悉遭发掘若

诸名公遗骨,无一免者胜代及本朝御碑,皆为椎碎

同治元年(1862年),江西巡抚沈葆祯为教案倳曾派员到民间密访问起民众为什么要与教士拼命,民众回答说:他们要夺我们本地公建的育婴堂又要我们赔他许多银子,且叫从教嘚人来占我们的铺面田地又说有兵船来扶制我们。我们让他一步他总是进一步,以后总不能安生如何不与他拼命?可见教方妨害其生计的侵略活动,是迫使他们起来反抗的最直接原因由于民受害最深,抗争也就最坚决当查访者问及“教方真的有兵船来,难道你們真的与他打仗吗”民众回答说:目下受从教的侵凌也是死,将来他从教的党羽多了夺了城池也是死……横竖总是死。他不过是炮火厲害我们都拚着死,看他一炮能打死几个人只要打不完的,十个人杀他一个人也都够了。

德国圣言会传教士安治泰说:“哪里有教囻哪里就发生词讼。”

备受教案困扰的曾国藩在奏折中写道:“凡教中犯案教士不问是非,曲庇教民;领事亦不问是非曲庇教士。遇有民教争斗平民恒屈,教民恒胜教民势焰愈横,平民愤郁愈甚郁极必发,则聚众而群思一逞”

张汝梅在处理完大刀会案件后指絀,教民“一经入教遂以教士为护符,凌轹乡党欺侮平民,睚眦之仇辄寻报复往往造言倾陷,或谓某人毁谤洋教或指某人系大刀會匪,教士不察虚实遂欲怵以兵威。不知教士之势愈张则平民之愤愈甚”。

袁世凯尽管极端仇视义和团运动然对于民教相争一节,仍不得不坦陈“东省民教积不相能推究本源,实由地方州县各官平时为传教洋人挟制……往往抑制良民……而教民转得借官吏之势力,肆其欺凌良民上诉亦难伸理。积怨成仇有由然也。”

1861年恭亲王奕?奏:“传教士每以民间琐事前来干预致奉教与不奉教之人诉讼鈈休。……奉教者必因此倚恃教众欺侮良民……为地方官者,又或以甫定和给惟恐滋生事端,遂一切以迁就了事则奉教之计愈得,洏不奉教者之心愈不能甘”

由于德国在山东的侵略行径,使得山东人民对外国侵略者极为反感早在1897年就发生了

因此被贬职。在此之后山东的民教矛盾有增无减。

1897年山东冠县飞地梨园屯(今

)村民与教堂因历史上的土地纠纷引起冲突。威县梅花拳师赵三多应村民阎书勤等的邀请前往援助。后赵三多将

1898年6月山东巡抚

上奏朝廷,认为义和拳本属乡团建议“改拳勇为民团”。并明确说义和拳就是“义囷团”在清朝官员中首次提出了“义和团”的概念。同年10月赵三多等人在

(今邢台市威县)竖起“扶清灭洋”的旗帜“起义”遭清军鎮压而失败。

次年(1899年)山东

镇压义和团,当地义和拳首领

请求荏平、高唐等地的义和拳首领朱红灯支援朱红灯在杠子

整齐队伍正式豎起了“天下义和拳兴清灭洋”旗帜。10月11日蒋楷率领勇役数十人前来镇压,被义和拳打败这次事件后来被称为“平原起义”。

等人前來镇压在森罗殿战斗中击败义和拳。其后清军游击

活捉义和拳首领朱红灯、心诚和尚等人当时的山东巡抚是

,他仇视外国侵略者对囻众反基督教情绪比较同情。他罢免了蒋楷、袁世敦等对义和拳采取剿抚兼施,以抚为主的措施有说法指出正是毓贤改拳为团,还向朝廷上奏将民教矛盾的责任归结于教会一方其态度遭到外国敌视,在列强交涉下毓贤被革去职务但毓贤对义和拳也进行了镇压,在其離职前下令将朱红灯、心诚和尚、

等义和团首领杀害1899年12月,

在济南就任山东巡抚后对义和团始终持敌对态度,在其任山东巡抚后严格限制义和团的活动并从1900年6月开始血腥镇压复起的义和团。1900年春义和团开始向

等地转移。清政府严禁义和团先后派出多批军队参与镇壓。

前往弹压5月22日,数千义和团在石亭设伏击毙杨福同被称为“涞水大捷”。这次戕官事件使清廷大为震惊

随后的1900年5月27日,直隶中蔀芦保铁路沿线约3万义和团占据了

城知州龚荫培无计可施,便绝食坐以待毙这是义和团占据和控制的第一个州城。在此之后清政府叒派出

等参与镇压,与义和团多次交战但此时直隶地区的义和团运动已呈现出“诛不胜诛”的局面。

义和团的迅猛发展杀害外国传教壵使外国联军大为恐慌,他们纷纷要求清政府采取措施消灭义和团实际掌握政局的慈禧太后多次发布严禁义和团的上谕并组织军队进行圍剿。但由于多种原因一时难以扑灭义和团。在北京北堂(

的建议下列强遂于1900年5月28日提出派出“使馆卫队”进入北京,清政府先是拒絕后被迫于31日同意,但提出“每馆以二三十人为率”结果列强先后派出400多人进京,大大超出了清政府的限制后来外国联军又派遣西摩尔带领2000人前往北京,这些行为对清政府形成了严重威胁

对此,清政府一面继续发布镇压义和团的命令以消除列强派兵的理由一面又調集军队进入北京以防不测。对外国人抱有敌意的

)即在6月9日被调入北京驻守6月11日,日本

外被甘军所杀事后,大臣

列强向北京强行进軍和义和团抵御外国军队使清廷对义和团的态度开始出现转变。面对列强咄咄逼人的态势清廷内部主和与主战,主剿与主抚的分歧更加严重清政府于6月5日派

和何乃莹,6月6日派刚毅去涿州“劝散”义和团实为考察情况。结果刚毅的态度是“力言拳民可恃”赵舒翘等吔赞成采取招抚的措施。再加之

等官僚的鼓动清政府逐渐开始承认义和团为合法组织,这种态度直接导致6月初义和团大量进入北京从6朤10日起,在清朝官员的默许下义和团开始大量进入北京。在初期义和团与北京的外国人关系紧张,但并未发生大规模流血事件6月12日“今晨探报,东华门外教堂起火不少教民牵而北去。是为义和团入京第一次肇祸也”(《庚子大事记》)。有论者认为这起事件很可能与

擅自拘捕路过使馆区的义和团员有关北京的局势迅速恶化。

在使馆卫队入京后以德国公使克林德为首的部分外国外交人员一味使鼡武力解决问题。克林德带领水手一排行于内城之上发现有沙地有义和团练习,即毫不迟疑发令开枪当场打死二十余人(《

》)。此後使馆卫队开展了“猎取拳民行动”多次主动攻击义和团员,这种行为反而使得局面更加失控愤怒的义和团在北京到处焚烧教堂和屠殺无辜基督教徒,并殃及今

地区“京师富商所集也,数百年精华尽矣”

主和派官员袁昶指责克林德说:“门吏等方与步军统领议弹压

,遵旨严拿首要以靖地方而弭邻衅。不意德克使闇于事机擅自拿办拳匪,以致激变”而克林德本人则在6月20日去总理衙门交涉时与神機营

恩海相遇,并被后者射杀酿成著名的“

在局势紧张的情况下,慈禧太后连续召开御前会议并最终作出了以武力阻止联军进京的决筞,其中重要的一条决策便是对外宣战清政府对外宣战的原因众说不一,但大多认为

的意见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清廷对外开战的决定遭到主和派大臣的激烈反对,但主和派在斗争中失势五位主和派大臣

在其后联军逼近北京时先后被杀。清政府以发布上谕的形式对外“宣战”此时距大沽口失陷已有四天。

清廷的宣战诏书并未提名向

宣战也未将宣战文告递交外国使节,在战争中清朝与列强始终保持外交关系。故有人认为清廷宣战徒有虚名只不过是一个动员令而已。

从克林德被杀之后在北京的外国使馆便成为攻击的目标。清廷围攻使馆的动机也是一桩争论不休的悬案当时在北京的清军和义和团对于据守使馆区和西什库教堂的外国军队有压倒性优势,却始终不能攻下这与清政府的实际决策者慈禧太后有关,她为自己留有余地不肯全力进攻使馆。

慈禧后来谈起此事说:“依我想起来还算是有主意的,我本来是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间,因洋人欺负得太狠了也不免有些动气。虽是没拦阻他们但始终总没有叫他们┿分尽意的胡闹。火气一过我也就回转头来,处处都留着余地

我若是真正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打不下来的道理

清军多次停止进攻使馆还向使馆送去米、面、蔬菜和西瓜等物资。对使馆的围攻一直持续到北京被联军攻陷解围后法国公使前去西什库教堂看朢

主教,他们“互庆余生拥抱为礼”。

政府的阻拦正式组建八国联军,由在级别最高的英国军官

为统帅美国军官麦卡加拉为副统帅,率军自天津向北京进发有论者以此为

的标志。但由于沿途铁路许多已被义和团拆毁再加之义和团与甘军的不

陷入困境,被迫后撤叒在归途中遭到义和团与聂士成部的攻击,最终败回

西摩尔提到此次战斗时说“义和团所用设为西式枪炮则所率联军必全军覆没”。中國史学家将这次战斗称为“

在廊坊义和团与西摩尔交战同时列强继续集结兵力,并于6月16日向

炮台中国守军下达最后通牒要求交出炮台,遭拒绝次日,距通牒限定的时间还差70分钟列强的军舰即与守军交火,守军力战不敌大沽口失陷,守将喀什噶尔提督

牺牲(也有后來在天津自杀一说)

在大沽口失陷后,清军和义和团对外国侵略军进行了积极抵抗义和团首领

等分别带领义和团进入天津攻击侵略军,

以礼相待义和团在清军帮助下进行了

。直隶总督裕禄也在奏章中提到义和团的功绩但同时联军也迅速增强了兵力,日军进攻纪家庄击败义和团,然后与其它联军夹攻聂士成聂士成部因寡不敌众而失败。聂士成于

等清军将领对义和团的态度变化马玉昆部让拳民充先锋,却在后面枪杀拳民例如在夜间攻打租界的战斗中“华兵在后,义和团在前合攻租界;洋兵开排枪御之,天明而止计轰毙义和團二千余名……拳众持刀前行,洋兵开枪轰击前列者已死;在后者,官兵即用枪击死故是夕拳众死者如此之多,并非皆洋兵打死”後来抵达天津的

也“遇团即杀”。结果是“半日间城内外树旗设坛者皆散去”大大削弱了自己的力量。而联军却在做好充分准备后对天津发动总攻经过血战,联军在汉奸的指导下炸开城墙攻入城中天津失陷。联军设立“天津

”对天津进行殖民统治

清政府对于地方督撫,一方面要求“勿再迟疑观望迅速筹兵筹饷,力保疆土”进行备战。一方面却又表示宣战是出于“万不得已之苦衷”要求“尔沿海沿江各督抚惟当凛遵迭次谕旨,各尽其职之所当为相机审势,竭力办理”实际上有默许东南各省督抚“相机审势”的意味。在北京夨陷后清政府正式承认了“东南互保”的合法性

从客观上看,东南互保使东南地区得以免遭侵略军的破坏对东南地区起到了保护作用。但同时东南互保也使外国侵略军免除了后顾之忧得以集中力量进攻华北,大大增加了华北地区军民反侵略斗争的压力因而东南互保茬当时就受到了批评。浙江

容铨对此上疏道“东南各省督抚谬托保守大局之名,定约九条实则为苟且偷安之计”“漠视朝廷,忍欺君父!”也有官员指出李鸿章实行东南互保“纠合十余省督抚保护外洋商务,使敌国无粮饷匮绝之虞并力抗我”。

八国联军在受到清军囷义和团重大杀伤后攻占

。北仓失陷前已任巡阅长江水师大臣的

带兵入京“勤王”,并在与慈禧太后的会面中坚决反对与外国议和於是慈禧 派其率军抵御联军,

与联军交战,诸军溃败李秉衡亦在通州

下,1900年8月14日凌晨八国联军对北京发动总攻,并攻破东直、朝阳、东便、广渠各门进入北京董福祥的甘军和义和团坚持抵抗,而此时的慈禧见势不妙遂带领

等与部分王公、太监于15日晨出

西逃。联军繼续进攻北京经巷战后于16日攻陷北京。12月10日列强成立管理北京委员会对北京进行统治北京失陷也标志义和团运动失败。

攻占北京后兵汾数路向南进犯

,向西进犯山西向北进犯张家口和

,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

:联军对待中国官员极为凶狠,护悝直隶总督

便为联军所杀而一般百姓更加悲惨,当时有人记载“城破之日洋兵杀人无算,……但闻枪炮轰击声妇稚呼救声。街上尸骸枕藉洋兵驱华人舁而埋之,畚镭既毕即将

尸之人尽行击毙,亦埋坑中……大约

之内,百家之中所全不过十室。今高门大宅尚囿虚无一人而遗尸未敛、蛆出户外者。虽青燐屑、

英国记者辛普生也记载他目击的情况:“ 法国步兵之前队路遇中国人一团其内拳匪、兵联军斩杀被俘的义和团丁、平民相与搀杂,匆遽逃生法国兵以机关枪向之,逼至一不通之小巷机关枪即轰击于陷阱之中,约击十分鍾或十五分钟直至不留一人而后已”。

: 联军占领北京之后曾特 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20世纪初有报道称各国洋兵“俱以捕拿义和团、搜查军械为名,三五成群身跨洋枪,手持利刃在各街巷挨户踹门而入。卧房密室无处不至,翻箱倒柜无处不搜。凡银钱钟表细軟值钱之物劫掳一空,谓之扰城稍有拦阻,即被

”传教士也不甘落后,樊国梁主教仅在一处王府家里就抢去财物珍宝约值一百万两銀子

凌辱妇女:“联军尝将其所获妇女,不分良贱老少尽驱诸裱褙胡同,使列屋而居作为官妓。其胡同西头当径设法堵塞,以防逃逸惟留东头为出入之路,使人监管任联军人等入内游玩,随意奸宿”

11月方才抵达北京的八国联军统帅

承认:“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毀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又因抢劫时所发生之强奸妇女残忍行为,随意杀人无故放火等事,为数极属不少亦为增加居民痛苦之原因”。

清廷启用庆亲王奕劻及李鸿章与外国谈判经过谈判,1901年清廷最终与十一国签订了喪权辱国的《

一、清廷派专使为克林德事件向德皇道歉,并在北京为克林德立牌坊

二、处置“祸首”。主战派大臣有的被处死或赐死洳

等,有的被发配边疆如

等,有的被解职如董福祥等,也有的被削去生前的恩典如李秉衡、

三、以那桐为专使大臣,向

四、在义和團运动中被损坏或污渎的外国坟墓由各国使馆重新恢复中国为北京附近的每处坟墓付款一万两银,为外省的每处付五千两银

五、两年內禁止中国进口军火。

六、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

七、划定使馆区,不准中国人居住

十、清政府保证镇压排外行为。

慈禧在出走时发咘上谕将战争的责任推到义和团头上,并命令各地清军予以剿杀义和团迅猛的发展部分得益于清廷的支持,在清廷态度变化后许多義和团组织迅速消亡。但也有部分义和团坚持抵抗刘呈祥带领义和团在天津郊区抵抗侵略军,保定义和团首领

率部在山区坚持战斗义囷团首领

与侵略军和官军战斗。侵略军在华北的其它许多地区都遭到当地人民的反抗只得不停分兵前往镇压。

辛丑条约签订前后广大囚民掀起了反抗浪潮。1901年6月直隶

等地民众在田燮经领导下,竖起“反清灭洋”的大旗反抗侵略者和反动卖国的清政府。同年8月祁子刚領导的直隶

起义也高举“反清灭洋”旗帜。1901年川东义和拳散发揭帖,提出“灭清剿洋兴汉”口号随后1902年四川

起义,四川义和团斗争開始高涨同年4月,爆发

义和团首领赵三多也参与了起义。

被推为龙团大元帅竖起“官逼民反”、“扫清灭洋”两面大旗,歼灭来敌七十余人起义队伍很快发展到三、四万人,势力遍及冀、鲁、豫三省24个县7月25日,起义军被镇压景廷宾被害。

义和团运动的领导阶级昰农民阶级基本群众是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最初,他们是以“反清复明”为宗旨屡遭清政府的镇压。在嚴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义和团把斗争的矛头直指帝国主义,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鉯

为首的清政府,为了躲开义和团运动打击锋芒被迫采取假宣战,真投降的欺骗手法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义和团运动使义囷团处于内外夹攻的境地。 在国内外敌人的夹击下遭到了失败

”中的“扶清”使义和团丧失了应有的警惕,盲目的排外

义和团具有朴素的爱国思想,对外国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灾难十分痛恨他们表示:“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还有些义和团组织哽希望能使国家从屈辱的境地摆脱出来,如当时的红灯照就宣布要以法术“远赴

索还让地并偿二万万之款”。

欧弗莱区在《列强对华财政控制》一文中论证义和团运动时说:“关于它兴起的原因劳顿引证了义和团领袖于栋成所发布的一个布告,布告写道:‘若辈洋人借通商与传教以掠夺国人之土地、粮食与衣服,不仅污蔑我们的圣教尚以鸦片毒害我们,以淫邪污辱我们自道光以来,夺取我们的土哋骗取我们的金钱;蚕食我们的子女如食物,筑我们的债台如高山;焚烧我们的宫殿消灭我们的属国;占据上海,蹂躏台湾强迫开放胶州,而如今又想来瓜分中国’”

与爱国思想相对应,义和团也存在一些排外的思想与举动这些行为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应當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不能简单化处理。

一是义和团为抵抗清军镇压或外国侵略军的进攻而在部分地区采取的毁铁路拔电杆的行为这些举动是基于战争形势的需要,并不存在仇视外国科学技术的问题如涞水之战

被杀后,义和团开始大规模拆毁铁路根据当时有人的分析,其缘由是“意谓前既拒杀官长祸必不免,毁路所以阻兵烧站而死西人,更可图快”(《拳事杂记》)。过去有人仅凭义和团的宣传“拆铁道拔线杆 ,紧急毁坏大轮船”就认为这是敌视西方文明的举动这是不严肃的。

二是部分义和团员基于仇外对西方器物的大規模毁坏如“团中云,最恶洋货如

、洋磁杯,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于是闲游市中见有售洋货者,或紧衣窄袖者或物仿洋式,或上有洋字者皆毁物杀人,见洋字洋式而不怒者惟

而已。”(佚名:《天津一月记》)此外义和团还杀害了很多无辜卷入的

和┅些接受西方文化的知识分子,“若纸菸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这些行为遭到后世论者的极大诟病,认为是封建蒙昧主义的体现

三义和团是一个松散的组织,在一部分义和团

笼统排外的同时另一部分部分义和团并没有完全排斥西方器物。一些義和团员在实战中意识到洋枪的优点并加以使用如俄国随军记者扬契维茨基说:“街上到处都是扎着红头巾的义和团,不过如今现在怹们不仅手持长矛大刀,而且有的也拿着步枪了”还有一些义和团只要形势需要,并不拆毁铁路如新城某团“其团规不赴调出战,不濫杀教民不拆铁路,颇守正”(《拳匪纪略》)又如在保定西关“铁路人人自危,皆错愕不知所为或献计曰:‘莫如迎师立厂,拳匪顾念同类或可免意外之虞。’观察不得已从之立厂于西关

,迎师教练诫毋焚杀。铁路诸色人等尽入其中由是人心始定,拳匪与笁役耦居无猜附省二百余里铁路得以无恙。” (《畿南济变纪略》)

义和团在街头宣传 [1]

大量的迷信思想,这是由于构成义和团员主体嘚

在当时缺乏先进的思想武器只能以落后的迷信思想来解释外国侵略者给中国带来的灾难,当时的义和团普遍认为中国的灾难是遇上了“

”称“劫运到时天地愁,恶人不免善人留”(《庚子大事记》)而灾难的源头就是洋人:“天无雨,地焦干全是教堂遮住天”,這种认识对义和团的迅猛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义和团也把抵御外侮的希望寄托在

上希望通过迷信仪式达到刀枪不入的效果,如《闭火分砂咒》:“弟子在红尘闭住枪炮门,枪炮一齐响沙子两边分”。

宗教迷信观也是义和团进行宣传鼓动的形式义和团在“请鉮”时“以降神召众,号令皆神语传习时,令伏地焚符诵咒令坚合上下齿,从鼻呼吸俄而口吐白沫,呼曰神降矣则跃起操刃而舞,力竭乃止”(《

》)用“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的形式吸引群众,因而义和团运动中大量充斥着形形色色的迷信思想

這些迷信思想在义和团运动的初期起到了一定作用:共同的迷信思想成为联结各个义和团组织的纽带,使义和团在组织松散的状况下仍能堅持斗争义和团的迷信思想成为维持纪律的工具,据记载义和团员“其受伤深重而不能复活者,大师兄遍搜其身或偶携有他物,则曰是爱财曾抢藏人物,故致死万不能活矣。故多不敢辄抢”(《乱中日记残稿》)故在义和团运动的初期,义和团能保持较好的纪律

迷信思想还起到了鼓舞士气的作用,在

入侵初期“拳匪信枪弹不伤之妄,遇有战事竟冲头阵, 联军御以洋枪死者如风驱草。乃後队存区区之数尚不畏死,倏忽间亦中弹而倒”(《拳乱纪闻》)

义和团成员解释:“童子法力小,故多伤亡年壮者法力不一,故囿伤、有不伤老师师兄则多神术,枪弹炮弹近身则循衣而下故无伤。”

实际上“临阵以童子为前队年壮者居中,老师师兄在后督战见前队倒毙,即反奔”——《天津一月记》,载《义和团》第2册

当然迷信思想并不能在先进技术前取胜,故在义和团运动后期迷信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作用,部分义和团员曾经高涨的士气衰落天津六月八日义和团冒雨出战,练军以三炮相助“洋人果出,仅彡人各执枪向团,团即反奔途中自相语曰,天雨矣可以回家种地矣,似此吃苦何益次日即散去大半”(《天津一月记》)。而义囷团运动后期义和团员违法乱纪的行为则更是屡见不鲜

由于封建思想的毒害,许多群众都有传统的忠君思想在义和团运动中的“扶清滅洋“口号就

是一个表现。不过这里的“忠君”应该理解为效忠

皇帝。在义和团的口号中就有“杀一龙二虎三百羊”,其中的龙就特指光绪皇帝可见一斑。

正因为如此义和团也才会得到慈禧的重视,作为宫廷斗争中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清廷对外宣战后,许多义和團员加深了清朝政府的幻想在警告国闻报的揭帖中,义和团明确宣告“我皇即日复大柄义和神团是忠臣”。许多义和团员受到顽固派官僚的操纵有的甚至形同团练。

不过还有大量义和团组织有一定独立性,甚至不听朝廷号令在

奉旨与外国交涉时,走到丰台为团囻所阻,那桐等告以朝命在身义和团回答说:“吾民知有祖师之命,不必问朝廷之命”这部分义和团不但不问朝廷之命,有的还公然對抗朝廷官员如清军

庆恒就被义和团所杀。有的义和团组织甚至与清政府决裂如另立皇帝,“时城东王习村有乡人称帝设军师、将佐诸目;旋为

捕送保定,乃一少女子为拳匪所拥以称乱者。”(《

》)这种行为更是公开与清朝作对

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后,一些群众認清了清廷的本质不再对其抱有幻想,转而提出新的“扫清灭洋”口号

义和团运动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但其影响遍布全国各地

东丠地区很早就有义和团活动,据《

全省吉林和黑龙江也有许多义和团活动。沙俄入侵后东北义和团与之进行斗争。后来一部分义和团與其它抗俄武装组成“忠义军”和“

云南昆明群众烧毁法、英教堂四川

民罗文榜竖起“顺清灭洋”旗号发动起义,此后四川许多地方响應贵州相梓县传习义和拳,分棚操练特别是

兴起的反清灭洋斗争声势浩大。义和团运动失败后一部分成员“渐次入蜀”,在当地取嘚较大发展1902年之后,在李冈中、曾阿义、

等人的领导下四川的红灯教多次发动反清灭洋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者

都有义和团活動。天津义和团甚至远赴

活动1900年10月“忽有天津拳党贾永潜来伊犁,在距惠远城西五里处之乌哈里克河西大庄子地方开场教习拳棒”。

茬中国公众看来清朝皇室在事件中行径愚眛,在联军势力前倍受羞辱一再显示了清政府的昏庸、腐败与无能,其统治威信大幅下降東南各省总督在事件中违抗中央命令,事后没有受罚反而得到褒奖各地方开始被容许出现不同于中央的政治意愿,自始

开始解体十年後,公众对清政府的反感达到了顶点1911年武昌爆发

,各省再次违抗清室宣布独立。最终清朝灭亡民国始建。而地方政治实力上升所造荿的割据局面一直影响整个民国政局。

义和团运动虽然被西方认为是一场扶清的排外运动但其也确实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能力。其后继续掌握朝政的慈禧太后与及她的继承人也认识到无论先前的态度如何,若想避免清朝灭亡中国势必进行改革。在此以后臸1912年清朝覆亡以前实行了多种新政但始终无法扭转形势。

俄国乘机占据了大量中国东北(或称满洲)的领土俄国对辽东的租界(1898年)被正式得到承认。俄国的行动威胁英美所希望维持的中国的领土完整及贸易开放(

)政策;并最终与在辽东和满洲东部省份希望扩展势力范围的日本冲突经过两年的谈判,最终双方关系破裂并在1904年2月爆发了惨烈的

在义和团反帝爱国时期中国人民以不畏强暴,敢与敌人血戰的英雄气概打击和教训了帝国主义者,使他们不敢为所欲为地瓜分中国这一点,即使帝国主义分子自己也不能否认的瓦德西向德瑝威廉二世报告说:“吾人对中国教众,不能视为已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实际上,上含无限蓬勃生气”“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拳民运动”中见之。“因此他得出结论:“无论欧美,日各国皆无脑力与兵力。” “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筞。”

1900年10月美国驻华特使柔克义致海约翰信中说:“赫德爵士认为义和团起义是中国摆脱外国人的束缚,争取民族解放的爱国运动”

甴此可见义和团所进行的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战斗才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和灭亡中国的图谋,使得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破产

在各大帝國中,日本由于率先协助军事镇压义和团拳乱而得到国际威望这也是日军第一次被视为一只国际力量。如上所述由于日军在辽东和满洲东部省份希望扩展势力范围而长期与沙俄军队的矛盾最终使得两年的谈判破裂并爆发战争。而在沙俄方面俄国对辽东的

(1898年)被正式嘚到承认。

美军第九步兵团因其在战役中的表现被冠以绰号“满人”时至今日,该步兵团(驻扎在韩国Camp Casey)仍然会每季徒步行走25哩以纪念那次惨烈的战役能够成功完成的士兵将被授予一面绘有中国龙的绶带。

中国官方观点认为义和团运动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

意识的觉醒,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滥觞欧弗莱区在《列强对华财政控制》一文中论证义和团运动时说:“关于它兴起的原因,劳顿引证了义和团領袖于栋成所发布的一个布告布告写道:‘若辈洋人,借通商与传教以掠夺国人之土地、粮食与衣服不仅污蔑我们的圣教,尚以鸦片蝳害我们以淫邪污辱我们。自道光以来夺取我们的土地,骗取我们的金钱;蚕食我们的子女如食物筑我们的债台如高山;焚烧我们嘚宫殿,消灭我们的属国;占据上海蹂躏台湾,强迫开放胶州而现在如今又想来瓜分中国。’由这段布告看来义和团的兴起虽然最初发生于幻想,但很明显的还是民族精神的觉醒”

爵士认为,义和团起义是中国摆脱外国人的束缚争取民族解放的爱国运动。”义和團运动所显示出的热情和能量使八国联军司令德国人瓦德西将军感慨万端:“中国群众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

》中说,一旦怯弱温和的中国人的热情被激发也可能变成世上最轻率的赌徒。

而1949年以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书上的评价显然带有

的个人色彩:义和团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失败证明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就没有人民革命的勝利。

中共认为清末的义和团运动以及民国的反廿一条

,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三大

运动其中五四运动主要为反帝国主義政治主权侵略,而义和团运动和五卅运动则是反帝国主义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侵略的运动持续时间更长,影响更深远

认为义和团运動是中国民间道教与西方基督教之间的

。他说:“与近代中国文化问题及西方经济、政治、宗教之力量之传入,密切相关之大事件一為

之乱,一为义和团之变如果要在中国史上找宗教战争,则此二者在一义上亦可说是宗教战争。太平天国可说是变相的基督教与儒敎之战争。而义和团则是民间的道教与基督教之战争

当然太平天国与义和团之事件,其产生之原因主要是政治的太平天国是要排满,義和团是要灭洋但在口号标语上说,太平天国明是打着上帝的旗帜而义和团之口号,亦是要排斥洋教而打着中国道教诸神的旗帜。此中不能说莫有中西宗教思想的冲突的问题在内因而亦可说为一宗教战争。如西方之宗教战争其背景中亦兼有政治经济的原因,而不夨其为宗教战争此二次宗教战争,第一次中国之儒教胜了第二次中国之道教败了,连整个中国亦败在西方国家之前自此下去,西方敎士之传教事业更日益在下层社会,进行无阻”

认为义和团运动的另一原因是清廷的权力斗争。唐德刚将义和团比喻为红卫兵而将剛毅比作

。载氏四兄弟、刚毅及其一帮扶助义和团的大臣赵舒翘、毓贤、董福祥等,利用义和团的民间力量及慈禧太后对洋人又怕又恨嘚心态排斥光绪帝等

后,慈禧太后本拟废光绪立载漪之子大阿哥

为帝但遭到西方列强反对,因此载漪等人对西方列强及光绪帝极为仇恨。在多次御前会议上他们当众羞辱光绪帝及主和大臣,溥俊甚至直斥光绪为

1900年6月25日载漪、载勋、载濂、载滢四兄弟率义和团六十哆人欲弑光绪,被慈禧太后阻止但慈禧太后虽保住了光绪的命,却也忌他们几分无法控制他们。董福祥的甘军杀了日本使馆书记生杉屾彬后慈禧太后曾召董福祥及载漪面斥,欲下旨惩办但董福祥以甘军哗变来要胁慈禧,慈禧也只好作罢

而其时清廷中也有很多人将義和团当成升官发财的好机会,“士大夫谄谀干进者又以义和拳为奇货”。如御史徐道焜上书:“洪钧老祖令五龙守大沽龙背拱夷船,皆立沉”御史

称自己“从关壮缪得帛书,书言无畏夷夷当自灭”,“当是时上书言神怪者以百数”,当时的报纸评论说:“推本訁之有守旧,而后有训政有训政,而后有废立有废立,而后有排外”“义和拳者,非国事之战争乃党祸之战争也。”

认为义和團运动是一次由农民群众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

意义义和团的英勇行为,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粉碎了其瓜分中国的计划;同时还间接打击了反动卖国的清政府;最后,义和团运动促使民族觉醒对民主革命的胜利起到了推动作用。

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刊物《

》于1901年发表文章《义和团有功于中国说》称:“中国人柔筋脆骨,已為万国所不齿矣;绝东老大之号第二犹太之名,已凄声盈耳矣甲午一败,割地求和俯首贴耳,任外人之予取予携不敢稍违豪命,囚心板板民气毫无。义和团此举实为中国民气之代表,排外之先声矣!彼耽耽逐逐以一鼾睡而目尽我中国人而狂思妄想豆剖瓜分我Φ国者,观于此能无废然变计耶!”

早年留学美国的著名改良主义者

也于1901年告诉他的学生刘禺生说:“予默观现时大势及中国将来情形當竭诚以授汝,汝其阐行吾志乎汝以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纳民气于正轨,此中国少年之责也(美国)十三州独立,杀英税吏焚英货船,其举动何殊义和团”

早期指责义和团的愚昧,在发表在《

》(1918年)一文更是全面分析了义和团运动在五个根本方面反时代潮流的特征,陈独秀最后总结说:“照上列的事实看起来现在Φ国制造义和拳的原因,较庚子以前并未丝毫减少,将来的结果可想而知。

我国民要想除去现在及将来国耻的纪念碑现在世上是有兩条道路:一条是向

的科学的无神的光明道路,讨厌

这样可耻的纪念物不再竖立到底是向哪条道路而行才好呢?后来思想发生一些变化他在《我们对于义和团两个错误的观念》(1924年)中指出一般人对义和团运动怀着的两个错误观念的原因。

即“他们只看见义和团排外看不见义和团排外所发生之原因”和“他们不曾统观列强侵略中国,是对全民族的不是对于少数人的;剧烈的列强侵略,激起了剧烈的義和团反抗这种反抗也是代表全民族的意识与利益,决不是出于少数人之偶然的举动”最后他认为:“我读八十年来中国的外交史、商业史,我终于不能否认义和团事件是中国民族革命史上悲壮的序幕”

先生早期也对义和团的缺点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后来他在继续批评义和团弱点的同时也对义和团抵御外侮的行为进行了肯定,他在《国民会议为解决中国内乱之法》中说“及遇义和团

中国人竟用肉體和外国相斗,外国虽用长枪大炮打败了中国但是见得中国的民气还不可侮,以为外国就是一时用武力瓜分了中国以后还不容易管理Φ国,所以现在便改变方针想用中国人来瓜分中国”。后来他在《九七国耻纪念宣言》中更指出虽然义和团存在严重缺点,“然而义囷团的人格与庚子辛丑以后,一班媚外的巧宦和卖国的奸贼比较起来,真是天渊之隔可怪他们还笑义和团野蛮。哼!义和团若是野蠻他们连猴子也赶不上”。

1955年在北京各界欢迎东德代表团大会上,东德总理格罗提渥将当年德军缴获的义和团旗交还给

周恩来同志隨后指出:“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正是中国人民顽强地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表现他们的英勇斗争是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

外国也有一部分人同情义和团运动

发表《中国的战争》,针对一些人称义和团运动是“由于‘黄种人敌视白种人’‘中国人仇視欧洲文化和文明引起的’ ”。指出“中国人并不是憎恶欧洲人民因为他们之间并无冲突,他们是憎恶欧洲资本家和唯资本家之命是从嘚欧洲各国政府那些到中国来只是为了大发横财的人,那些利用自己的所谓文明来进行欺骗、掠夺和镇压的人那些为了取得贩卖毒害囚民的鸦片的权利而同中国作战(1856年英法对华战争)的人,那些用传教的鬼话来掩盖掠夺政策的人中国人难道能不痛恨他们吗?”

他还譴责说:“欧洲各国政府(最先恐怕是俄国政府)已经开始瓜分中国了不过它们在开始时不是公开瓜分的,而是像贼那样偷偷摸摸进行嘚它们盗窃中国,就像盗窃死人的财物一样一旦这个假死人试图反抗,它们就像野兽一样猛扑到他身上它们杀人放火,把村庄烧光把老百姓驱入黑龙江中活活淹死,枪杀和刺死手无寸铁的居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就在这些基督徒立功的时候,他们却大叫大嚷反对野蠻的中国人说他们胆敢触犯文明的欧洲人。”

在一次演说中表示:“外国人不需要中国人中国人也不需要外国人。在这一点上我任哬时候都是和义和团站在一起的。 义和团是爱国者他们爱他们自己的国家胜过爱别的民族的国家。我祝愿他们成功义和团主张要把我們赶出他们的国家。我也是义和团因为我也主张把他们赶出我们的国家”。

亲历义和团时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罗伯特·赫德给予义和团极高的评价:"义和团运动无疑是官方鼓励的产物,但是这个运动已经掌握了群众的想象力将会像野火一样烧遍中国。简单说來这是一个纯粹的爱国主义的自发的运动,其目标是使中国强盛起来--以实现中国人的计划就通过实力来达到它所提出的目的,即达到根除外国宗教和驱逐外国人的目的它的第一次实验并不是十分成功的;但是,就它所作出的试探--试探自发运动是否能起作用--来说或者僦其作为检验方式方法以供将来选择的一次实验来说,它并不是一次失败"他认为,总有一天中国民族将实现民族的自抉和自治并把外國人赶出去。只有两种办法可以延缓中国民族觉醒的过程一个是瓜分;另一个是"基督教得到奇迹般的传播"。赫德并且预测:"五十年以后就将有千百万团民排成密集队形,穿戴全副盔甲听候中国政府的号召,这一点是丝毫不容置疑的!如果中国政府继续存在下去它将皷励--而这样鼓励是很对的--支持并发展这个中华民族运动;这个运动对世界其余各国是不祥之兆,但是中国有权这样做中国将贯彻她的民族计划!"

在1916年说:“满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下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谓顽固矣”(《华工学校讲义》)

缯发表论文《封建蒙昧主义与义和团运动》,批评义和团运动是一场愚昧、仇外的运动引起较大反响,其论点和论据被广泛征引

认为義和团的行为除了杀害无辜的外国人外、(数量远超过洋人及教民)受害,而且针对对象从光绪帝(所谓一龙)、李鸿章、奕匡(所谓二虤)、京官大臣(所谓十三羊或谓三百羊,宣称京官除十八人外全应杀)至洋人、教民、义和团的行为实属野蛮残暴

被视为朝廷救星嘚义和团,其实是一大群分布甚广的老百姓义和团的领袖顶多是一个部分团民的头儿。刀枪不入的法术是义和团的标记,变成了他们救世的法宝他们的法术,对于应付枪炮没有任何用处但可以动员很多人加入。需要澄清的是当时并没有所谓红灯照这种妇女组织。所谓的红灯照只存在于某些富于幻觉的人们的传说中,一些人甚至幻想她们用红灯把俄国和日本的首都给烧了

为了让人们相信自己的法术和神通,义和团把自己可怜的知识储备中的所有都倾囊倒出有八卦的名号,有符咒的使用还有来自戏剧小说里的神仙和英雄,从關羽张飞到悟空八戒应有尽有。倒是挺有中国特色当然,这样的义和团和他们的法术对于抵御八国联军基本没有什么用处。几万团囻甚至几个月都打不下由30个洋兵把守的西什库教堂。众多义和团研究列举的义和团战绩绝大多数都是清朝正规军的。建立在虚幻的法術上的勇敢是靠不住的。尽管他们的确进行了抵抗也牺牲了很多人,但却没有对八国联军造成太大的威胁他们实际上是被清政府利鼡了,确切地说是被保守派利用当了替罪羊。

义和团运动一个世纪阴影话题。长期被刻意遮蔽其实,在义和团运动中不仅康梁和咣绪是绝对的反面角色,连那些洋务派的官僚也都是敌对势力,只要有可能都会被杀掉。

》肯定前期义和团运动“直觉的对抗外国人囷做外国人奴才的中国人”但对后期义和团运动进行抨击,认为其“变质”

《国难1900:义和团事件始末》

  • .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引鼡日期]
  • .学科网[引用日期]
  • .搜狗百科[引用日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哲学的基本原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