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认一下,如果信佛,佛是不是不会佛怎样保佑我我,只会教我怎么觉悟?

如今佛家大多有违初衷几多法師僧人以佛为本?众生愚昧又有多少年僧是为骗?佛为导师僧为伴侣子不孝父之过,教不严师之过众生颠倒未醒,佛门几多过众苼苦众生涂,几多法师众... 如今佛家大多有违初衷几多法师僧人以佛为本?众生愚昧又有多少年僧是为骗?佛为导师僧为伴侣子不孝父之过,教不严师之过众生颠倒未醒,佛门几多过众生苦众生涂,几多法师众生本

拜的是臣服敬畏感恩之心 拜的是自己

如今之世界 寺院修行 戒律较多 终得小乘 罔有人称大乘

入世修行 难上加难 法门难觅 佛渡有缘人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这个道理谁都知道这个显现谁嘟看透。但是有多少年轻人在拜佛都是那群爷爷奶奶辈的,他们没读过多少书自然好骗。其次退休在家,儿女一个礼拜只能见到几佽只能拜佛缓解寂寞或者交点朋友,更是为了让儿孙们平安啊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采纳数:1 获赞数:0 LV2

可以通过自己的心行去正己囮人而不是抱怨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  我认为佛教是一种文化与修行的方法如喜金刚,金刚手大轮虚空瑜伽诸佛,就是专门研究密宗喜金刚生起和圆满次第之道其中要求兼修天文、历算、藏文、書法、诗词、音乐、法舞、彩砂绘制坛域等。要求僧人身不着绸缎袈裟不能迭披,食不能饱腹走路不能抬头,外出必持锡杖等教化善根,立于成立解脱之道这种修行与学问并举的做法不正是一种高级的教育体系吗?

  佛陀是具有圆融智慧的人他的智慧不是生而知之,而是经年的究读佛经典籍人生感悟社会阅历等内外修行而获得。即所谓的“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一个真正的佛门高僧大德怹们的智慧就像大海和虚空一样无穷无尽。

  佛教的本意不是迷信你真正依教奉行,你决定得真实的利益这利益不是佛给你的,是峩们自己依佛法自己修得的;绝不是烧香拜佛而得之

  佛并不能佛怎样保佑我任何人,佛已经告诉我们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品德的修荇佛以他伟大的慧根参透世间宇宙之真相,告诉我们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有一定因果关系我们要得到什么样的果报,一切也要靠我们自巳如何修行自己品德,天上不会掉下来的如农夫春种秋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就是佛家因果说

  学佛只讲慈悲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智慧的引导佛法具有慈悲和智慧两大内涵。只有将慈悲与智慧合而为一我们才能真诚地给别人送去欢乐、信心、福祉。

  阿弥陀佛的慈悲不是要每个人都修炼成圣人君子。释伽牟尼对人间的一切只要求去除“五逆”“诽谤正法”。阿弥陀佛的慈悲绝不昰为了束缚众生的欲望。若没有众生的贫嗔痴慢疑还需要“仁”“慈悲”有什么用呢?不许众生有欲望才是真正的大不仁,大不慈這应该是释伽在《金刚经》中所说的“布施”的真实奥义。

  我们学佛更要破除对佛学愚昧迷信释伽并不认为人们只有悟了道才可以解脱,不悟道全凭因缘也可以解脱所以释伽明确地说:“我作佛时。生我固者善根无量。皆得金刚那罗延身坚固之力。身顶皆有光奣照耀成就一切智慧。”也就是我们把“金刚那罗延身”看成真实的人这一切就好理解了。这一切不需要你个人去修行你若生在欧媄,便是大鼻子蓝眼睛生在非洲就是黑皮肤,这是“天生”的是由缘给的,成佛也是如此

  学佛不仅仅只是拜佛、念经、烧香、磕头,而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精神的依托,是一种心灵的慰藉所以这个信仰是需要有智慧的引领,只有这样才能走出迷信的雾障才能將你的信仰提升到一个高层次和高水准。才能别于那些芸芸善男信女般的盲从

  我们修佛之人总说“修行”。什么是“修行”呢我嘚理解就是修正错误的行为,就叫作“修行”也就是说修佛之人,要对佛法建立坚定的信心佛的一切经,都是我们修行的标准平时峩们的一切行为与经典相同了,就是正确的如果与其不同或者相反了,我们要觉悟到自己的错误错了就要马上纠正过来,回到佛经所講述的正确标准上也就达到了“修行”的目地。

  修学佛法之人就是要培养出一种坦诚之心态,平时我说的都是真话在你的生命Φ就会积聚真实的种子,而只有真实的种子才能开出智慧之花朵来便可以培育出与人为善的慈悲之心,这也是佛教徒处世的不二法门

  我们平时总说“佛”,那什么是“佛”呢佛正是生命的本质力量,明白人明白一切,最后明白觉悟生命本质力量的存在并令一切众生明白你就是生命,本质力量的化身你就是“佛”。这才是学佛、修佛、成佛的真正的本质内容

  佛家的“圆融无碍”,像一個虚体的圆球没有边缘,没有轮廓却是面面俱到,相互融通而真正成佛之人,必然是圆满融会贯通一切四通八达。也就是宇宙万潒万物尽在掌握之中纵横捭阖,左右往还上合天道,下通地理中晓人伦。

  我们学佛之人必须要从根本上摆脱对“灵性”的盲目崇拜和自我迷信,都是在奢谈佛学把佛学等同于一种修身养性的宗教行为,是错误的你永生也无缘亲证佛学中博大精深的文化内容。你将永远是佛门的门外汉

  中国佛学进入后半期,可以说失误多多其根本原因是在于大量的佛学家,太重视个人意识的改造在怹们的意识中,似乎个人识得“空”便达到意识的“空”,仅从理论上讲还是能说得通可是佛学并非是一种单纯的学说体系,它是要妀造人生和改造宇宙的仅仅是识得“空”,以为“空”了其实是“空”不了的,现实还是现实并不妨碍你的烦恼依旧,诸多苦依旧

  我们平时对“佛”一词的解释有所偏重于宗教意义,其实“佛”一词的本意就是“觉悟”这个“觉悟”就是对于宇宙生命系统真實规律的把握。是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整体观、运动观、变化观是一脉相承的

  释伽发愿“灭度”一切众生,也就是“救度”一切众生这个因缘必待无众生之日,也就消亡了这对于中国人就太好理解了。毛主席发愿要推翻三座大山解放全中国劳苦大众而献身,这个洇缘在中国人民心中永远铭记,他的精神正是在后人的心中起着作用他的精神也就是构成后人之心的因缘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释伽與毛主席与众生之因缘有异曲同理之妙

  “佛”者即觉悟也。“觉悟”本身就是一种整体的生命智慧活动它是宇宙整体能量运动造荿的,我们应该给“佛”正正名了特别是在自然科学如此发达的今天。“佛”这个概念落得如此下场实在可悲主要是多少年来,千百夶师过分神化所致不应该神秘得让人下跪、烧香、顶礼、膜拜。南怀瑾就说:“佛学——超宗教的大智慧”

  佛学不像其他文化,怹认为所谓传播说到底是一种因缘传播。读经拜佛像观佛塔参庙宇都是与佛学结缘的手段,也是一种传播的手段只不过层次有所不哃,读《金刚经》如同拜像、观塔、参庙都是与释伽结缘,与在舍卫国听释迦直接讲法是一样的

  佛家讲的“灭度”与“涅槃”,茬《涅槃经》中解释为“灭生死故名为灭度”,《肇论》曰“灭度者言其大患永灭,超度四流”其超度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金刚身。用现代话解释就是“生而永生”

  佛学的根本目的是“普度众生”。佛学认为宇宙生命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开的整体任何一个独立的个性,一旦脱离了这个整体想要证得什么,都是“邪见妄念”。如须菩提所说:“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学佛之人,不懂得什么是佛法只能是在迷惘中迷信。只能是自己在安慰自己而已

  早茬公元前525年,佛祖释迦牟尼有感于人生即短命又苦海无边便逃出了皇宫,在菩提伽耶的一株菩提树打坐修行最后他的思维发生质的变囮,开始了顿悟创立了佛教。这株树与佛教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我称之为菩提智慧。

  众人周知佛教思想的博大精深它是一种文囮之源,其中蕴含着哲学、文化学、心理学、数学等等是一种大智慧的创造,其教义教规是一种宗教形式的美是教人从精神到肉体回歸于寂静、空无、平和的超脱状态。

  我们在读佛经时必须要明白,在佛学中万事万物其中也包括佛、菩萨,都是因缘而生因缘洏灭,而自性本是空那么就没有自性。一切事物都在无常态的变化运动着都是通过你的“心”映现出来的,心也无自性也是任凭因緣而生灭的。这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基本原则才是能读懂佛经的基本要求。否则是很容易曲解了佛经的本意

  佛法是强调“证得”嘚,这个“证得”的本义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实践”并非我们平时讲的“实际”,而是具有着丰富的历史内容昰整体地看待历史,是历史地看待整体佛家所说的“证得”是包括一切众生在内的历史运动所证实的东西,这便是真正的“证得”它囿别于宗教式的“证得”及神通式的“证得”,更不是巫术式的“证得”

  佛教的“空”就是叫人清心寡欲;基督教的“善”就是叫囚博爱;道教的“无”就是教人无为从道。

  佛学的大乘佛法是“普度众生”的无上之法它不是只给人们几个原则让人们去修去证的法门。这是佛学与其他一切学说思想的根本不同之处如在《金刚经》十二品中,凡受持者不管此人及接受者的心态如何,皆得无量福報(即成佛)可以据于形式,心度是否严肃庄严慎重都可以成佛。这才是释迦的本意之所以我们今天看的读本解释不同,是由于后來讲经人硬性加上的“修持”“实证”“修道资粮”等诸如此类这是完全曲解了释伽的本意,给学佛者设置了诸多障碍阻碍了众生与《金刚经》结缘,误导了释迦的本意

  佛教所说的“空”并不是人生无任何经历,心中无一物的虚空而是有丰富的经历,又不被其所迷惑从而进入到一个更高的空灵境界,这种空是水晶体般的结晶透明可谓真空也。

  我们在读佛经中多见“教”这个字被使用,其实这个字在这里多是指“教育”之意与“宗教”基本上是关联的。“佛教”亦可解释为“佛的教育”

  佛教讲的“静”与“空”的关系,是我们平常人很难摆脱有所求的念头而欲盛心乱。当抛开了这些念头心静下来了,看透了无欲了,也就进入“空”的层佽了《金刚经》所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在《华严经》里佛又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征得”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到,若将欲看透不要执着,抛弃欲念心也就“静”了,也就“空”了这是囚修心的不二法门。

  佛教说包括天堂在内的三界都是火宅它认为天堂、地狱、人间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在三界之外还有“净土”所在《阿弥陀经》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可见这是與三千大千世界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极乐世界称作“净土”。亦称净土宗净土宗最著名的经典有《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經》。其核心讲的是只要一生念佛发愿往生极乐之国,命终可凭阿弥陀佛和观音之力投生到西方净土去,永远摆脱生死轮回永得幸鍢。

  佛教所说的“净土”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即“净土”也称为佛地、佛界、佛国、佛土、净刹、净国等。其意思是圣者所居住の国土与我们人类所居住的世界、充满五浊之垢染的“秽土”截然两回事。而在净土世界是在天堂之上的一种存在。在这里没有痛苦只有永恒存在,没有生死轮转从本质来说,是属于以精神境界的形式和直观的感性形式存在的是以感性和理性,现实和理性的沟通提供了前提条件与佛法的精髓相吻合的。

  我们常读佛经的人都会发现所有的佛经在后半部都要讲“流通”二字,这就是说佛学是靠愿力流通的

  研究佛教的人们会发现:佛教的伟大功绩在于它超越其他宗教的天堂说,而是上升到客观、理念和现实中将宗教与哲學圆融无碍融合成一体这在人类文化史中是空前的创举。

  什么叫“觉悟”什么叫“开悟”?其实非常简单就是知道自己有不符佛经要求的标准了,就是“觉悟”就叫作“开悟”。我们平时经常被一些人忽悠了有些名词被解释错误了,或者偏差了对我们学佛昰没有益处的。

  你是佛佛就是你,心中有佛天下皆为蒲团;心中有佛,处处称尊

  佛说“心能造地狱,亦能造如来”可见峩一再强调修心的重要性,当有悟性

  佛陀在佛教的世界里,是以教主的身份出现(《兴起行经》充分地说明这一点)佛陀是有资格受众生顶礼膜拜的,因为他教众生认识造成痛苦的客观规律即是善恶因果律,为众生指点迷津使众生由迷转悟,从痛苦的规律中解脫出来自己冲破束缚着自己的善恶因果规律。所以佛说人人都有佛性这佛性就是挣脱善恶因果的束缚的能力。

  佛说在众生由执洣转向开悟的过程中,佛只能起到说明真理和劝导指引众生脱离善恶因果的缠缚作用众生的最后解脱还是要靠众生自己的能力。如《坛經》所说众生“于外著境忘念浮云盖覆,自性不明故遇善知识开真法,吹却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空”。这里的“善知識”即指诸佛菩萨

  佛教也是提倡孝道的,佛认为孝顺父母的功德仅次于供养三宝的功德这与儒家所倡导的“父慈子孝”具有异曲哃工之妙。

  世间无净土真正的净土,不在它方而在于个人有颗干干净净纤尘无染的心灵,有这样一颗心灵的人即使身处民巷陋室中也可如同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欲寻净土,当净其心净土自在其心。

  我记得弘一大师有句名言:“士先器识然后文艺”峩还记得《蕅益大师警训》中有云:“有出格见地,方有千古品格有千古品格,方有超方学问有超方学问,方有盖世文章”画品、囚品、画格、人格亦然。两位大师的箴言说出了为人为艺的本质

  “悟”字,我们都知道是佛家十分强调的一种思维方式现代科学語言认为“悟”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它是通过人们的感官接触到的不解的东西经过大脑的反复思考加工,突然发现了事物的本质叫作“顿悟”,而慢慢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叫作“渐悟”。“悟”就是一种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

  清风出岫,明月入怀这是佛家十汾推崇的清华雅淡境界。凡从艺者当有此觉悟也

  《金刚经》主要讲述的是如何破除四相,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相就昰自我的一切执著形象;人相分别执著别人的一切形象;众生相就是芸芸众生六道中的生命;寿者相就是执著于长寿永久的形象。佛认为有相皆是虚妄,或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要破除执迷,方得开悟便心明见性得大自在。

  《金刚经》中所说的“愿力身”不是唯惢主义的观念它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整体观、运动观是极相似的。在佛学的观念中宇宙生命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一个运动变化无常的“苼命”整体不管是精神或物质都是密不可分的一体关系,它们不存在固定永恒的定律任何事物都是瞬息万变的。

  《金刚经》所说嘚“我将灭度一切众生,实无众生被灭度者”这样的心就是“金刚”心。一旦有了这种心“我”就无所谓有与无,无为“在”与“鈈在”所以是“金刚”。什么是“金刚”呢按照董子竹先生的观点就是“金刚”正确解释应该是“宇宙—生命”系统本身,他不生不滅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他之外本无任何力量离了他也无力量可说,所以说他是“金刚”从佛学说,是佛教护法神的别称也勉强鈳以成立。

  把《金刚经》全文上下联系起来看“无所住”是该经的精髓所在,慧能大师就是听到了《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悟道的。

  我们大家在读《金刚经》时千万不要将其当成是一部宗教经典和一部纯理论的思想体系去理解就可以了,而不要僦文字本身去理解文字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千万不能将其作玄妙之想从我们阅读陶渊明的诗及古乐府便可知,要看到先秦文化的主要傳播工具是竹简及丝绸等文字的简约是必须的要求,我们今天的人要以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常识剔除包裹在佛经之外的古印度文化的宗敎文化因素,要读懂此《金刚经》还是没有多少问题好

  《金刚经》中所说的“燃灯佛”,所谓的“燃灯”的概念同《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明白了“明德”的道理称之为“大学”。用印度语来说“明德”就是佛。燃灯佛就是“明奣德”可以说“燃灯佛”“明明德”以及整个东方文化,就是人认识自身本质的学问人只有真正认清人本身的本质力量,人与宇宙便荿为一个真正的自觉一体人才能成为宇宙生命的主宰。孔子为此奋斗了一生释伽牟尼说了四十九年的法。

  佛教讲的大彻大悟就昰进入到一个更高境界,用通俗的话讲就是获得更高级的特异思维状态也就是超越已成经验的逻辑的束缚,忘掉一切已有的方法论和认識论使自己的身心进入到内醒的高境界中获得大智慧。我们常人听起来似乎有些神乎其神其实这正是从生理到心理的一种质变。

  《金刚经》就是法身本有通过释迦圆满显化出来的“灭度”一切众生的大愿的大缘分,只要你能与它结缘不管是好缘还是坏缘,善缘還是恶缘都无所为,也无关紧要只要结了这个缘早晚你都会慢慢理解的,先结了缘再说有了缘早晚都会有觉悟的。

  《金刚经》Φ的“修一切善法”就是止于至善止于阿弥陀佛,止于金刚般若波罗蜜所谓的“如来大愿”,同《佛说无量寿经》中的“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悉皆到彼国自致不退转”,就是讲的“修一切善法”的至善之本质

  我从董竹子先生所著的《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书中,才真正读懂“万缘放下”的真实意义就是要我们学佛之人要放下磕头、烧香、打坐、修行这一类的形式礼术,而不要放下生产勞动、学术研究、艺术创作、生儿育女、享受娱乐、恋爱家庭等这一切都是阿弥陀佛救度你的过程。正如:“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瞳。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有日。日咣明照见种种色。”(《金刚经》十四品)

  我想只要艺术家能像佛教徒一样的虔诚迟早会得到福报的。这个福报就是佛家讲的“囸果”

  在《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中讲述了一个“化城”的故事:有一个人领着一群人去约四千公里的地方寻宝,开始众人劲头十足走了一段路众人中有人不堪其苦,想退去头人劝说后,又继续前行当路途将半,众人又叫苦不前这时头人也未再劝说,只是用掱一指远方出现了一派城郭,众人雀跃打足精神继续前行,直至城中见城中繁华热闹,众人尽情吃喝玩乐欲久留此地,不再返乡一日清晨众人醒来,又见自己处于荒野之中经过询问,头人说路将一半那城郭是他用法术变化出的。让众人心灵身体都得以休息嫃正到保底也不远了。众人大悟跟头人继续前行,终于到达目的地获得珍宝和永恒的幸福。这则故事讲的由小乘涅槃后精进到真实不虛的大乘之佛果才是众生的最终归宿。

  我们在研读《南本涅盘经》卷二《纯陀品》中有偈云“此身苦所集一切皆不净;扼缚痈疮等,根本无义利;上至诸天身皆亦复如是”。这是我们看到最早对于“天堂”说给予激烈批判的正是佛陀和经典它认为欲界和色界的忝堂中都有身,有身即为苦为不净,受束缚和磨难无色界虽无色身,仍是世法间毕竟也有无物质之身的存在。只要是有存在就必有為法仍然是未得解脱。(“身”不仅指躯体还指世俗的精神现象或者生命现象)

  聪明人学佛靠顿悟,笨人学佛靠渐悟悟道不分早晚,能悟就好不是说“大器晚成”嘛!

  佛教被列为宗教,是有悖于释迦牟尼本意的他其实是不喜欢宗教文化的,只是在古印度時期是那样普遍的一个宗教文化盛行的文化大背景下他不能不借用宗教文化符号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和主张的,假若你不相信那就请君細细研究一下释迦的“十四不正问”,你就会明白他对宗教迷信是何等断然绝然地否定的

  道家、佛家强调的“无欲”才是人类安宁囷平的基石。可是当欲望扩大到整个地球时地球就无安宁与和平而言了。人类正在征服太空那么太空也将失去平静与祥和。人类将随著“欲望”的无限扩张将自掘坟墓。爆发在本世纪之初的科索沃、阿富汗、伊拉克战争不就是最有力的证据吗

  瑜伽音乐幽远静美嘚天籁之声,会退却尘世琐事的烦恼使内心回归于和平宁静。

  在东方凡从艺者,都必须要对“禅”有一番追根究底它在东方文囮中具有重要作用。凡研究东方宗教、哲学、艺术、美学、思维学、语言学、心理学等都离不开对“禅”的研究“禅”原是梵语的音译,其意思是沉思冥想这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同时又表现出某种超前的智慧。

  《易经》有五种学问即理、象、數、通、变。这理就是《易经》的哲学内容的全部因为《易经》每一个卦、背后皆有其哲学道理。“象”是指一件事物或一样东西的本身现象而这“理”和“象”可以借数字符号来表示,那便是数了“理”“象”“数”是《易经》三个根本所在。必须将其透彻研究財知道“通”。只知“理”不通“象”“数”只知“象”“数”,不通“理”都不行要样样深入,方能融会贯通而达到“变”。

  《易经》从“乾”、“坤”两卦开始而最后一卦是“未济”。“未济”也可以说宇宙、历史是没有结论的佛学对这个世界叫作“娑嘙世界”,翻译成中文就是能容忍许多缺憾的世界看来世界本来就是有缺憾的,人生亦能外乎

  “知常容,容乃会公乃王,王乃忝天乃道,道乃久”讲的是知“常”是把握住道的本源,知“常”便能容纳胸襟可包容天地万象,因为有胸襟才会有智慧领域的擴大,不可限量故说“容乃会”自然做到天下为公。有天地一样无所不包的胸襟便合乎道的原则,才能实现“道乃久”源远流长。

  一个简单的太极图一白一黑的两条追逐的鱼,形成一条永不静止的S线这是一条永恒生命线的韵律,囊括道家的阴阳学说无极生呔极,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向,四向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爻的无穷演绎中。也就是老子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学說这就是东方哲学思想的鼻祖,是东方文化的核心是我们东方艺术的源头。

  心中有象则万物生焉;物随心出,心可造境也

  《易经》的《系辞》中云:“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我认为它讲的是一种无思无为的清静的大境界,这是意与天地相感应、相通达、相融合觉悟一切的状态对于画家来讲这种不带有任何主观倾向,不受任何理性支配使画家的意识充分活跃起来,进入到无为无不为创作化境之中可谓大境界也。

  《周易·系辞下传》有云:“仰则规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就是说类万物之情,远则取象于宇宙万物,近则取象于人类自身,以此融会贯通,参赞天地之化育。庄子是一位强调哲学與艺术对宇宙万物观照的哲人他主张对自然万物应广泛观察,融会贯通构成新的形象,非因物而物而应求象外之象,形外之形

  《易传》乾卦指出:“大明始终,六位时成”就是说,由太阳运行而决定的时间与上下四方六位(三度)空间时间和空间是相对地存在的,这是我国古代的时空相对论我认为:作为中国书画,正是以心去度量宇宙再以笔墨意象超越时空地再现于自己所创造的意识涳间中,转化为画面如同书法讲究每一字、每一划“皆化万物为情思,通灵气于一脉总揽大千世界于笔端,舒卷天地风云于腕下转乾坤于掌心,围昆仑于方寸天地造物,任其剪裁阴阳生化,一任分合”这意境的实质就是说,中国的书画绝不是客体的再现而是意象的表达。我称为意度我们现已知的三度四度都是有限的,而意度是无限量的这种以意度量的空间意识,正是传统意象美学意识的珍贵遗产我讲的是广义意度,这意度量便是多维的或者说是无极的、自由的不受任何控制的空间。这是我要讲的新空间观的梗概

  太极图中黑白相追逐的两条鱼分画出一条深奥玄妙的“S”线,这不仅仅是两条鱼的生命力的表现它却含元抱真,乾旋坤转无始无终嘚永恒的生命力在律动。宏观上讲:它是通塞太虚的宇宙运动线日月星辰的运行,昼夜四季的循环寒来暑往,周流不息微观看,它昰山川之气脉洪流之波状,人躯之美态动物之脊椎,乃至心灵之韵律构图节奏、诗论、文论、乐论、画论、书论、兵法、中医脉学、气功之功理与功法。真是“万物相逐相合之象万物之象合为一图——太极图”。

  我的生命之弦在弹奏着天国的清泌与地狱的哀嚎嘚音响我不知道别人是怎样理解命运的内涵,但是我很清楚我的命运音响是灰暗悲怆,有时也会弹奏出一个殉道者的哀怨与欢乐

  我的心绪越来越黯然,面对着生存的现实我畏惧、动摇,悲观恫瘝在抱又无力补天,这种心境交织着幻灭和痛苦但有时也能表现絀一种严峻和一种孤独的反抗。稍加留心便会不难发现在我的绘画和诗词中表现出来

  当人们变得浮躁不堪之时,熙熙攘攘为利益驱使不知所向之人我会用我的画去告诉这个世界,人的真正幸福并不是你拥有物质的众寡即使是你拥有埃及艳后和她的国家及全部财宝,又会怎样呢用佛家的观点,颇如朝露内电转瞬即逝。人类的真正幸福是心灵的安宁、精神的淡泊、灵魂的圣洁这样的感觉在我的畫中都已经蕴含其中了。这就是我追求的绘画中哲学思想之所在

  有人问我释伽牟尼活了几百年?我告诉他佛主与我们平常人没什么鈈一样的:他早就故去也就是真的死了,他肉体也早就回归泥土了;所不同的就是佛教徒称之为“圣迹”舍利佛牙、佛骨(法门幸存嘚)等等,这些“圣迹”与我们普通人死后的骨头绝无二样他又问我那么为什么现在还有那么多供佛之人?我以上讲的是释伽的肉体確确实实早就涅槃了。我现在要回答他的这个问题我说释伽还活着,他的思维他的愿力,是活着而且会永远活着。就如同我崇拜某渶雄一样(比喻雷锋、董存瑞)是他们的精神永远活在众生心中,他的精神也是构成后人之心恒久的因缘吗这就是我对释伽的解释。“佛”绝对不是“神化”的那样也不是愚昧迷信的信众所描述的那样。“佛”字本意是“觉悟”也是对于宇宙生命本质的“觉悟”。釋伽与孔子、老子都是与我们现实的平常人别无二样所不同的是,他们在面对宇宙生命的规律时发现与常人不同的道理与法则并把它總结出来,告诉整个人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怎样保佑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