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计委管理中那些问题是导致腐败的原因

1950-5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巩固了新中國的国际地位,中国成为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最坚定成员也使得中国在此后20年中,处于高度战备状态迅速建立自己的重工业作為国防的基础,是新中国初期头等重要的国家计委战略到1978年,中国的工业和科技体系已成完整的、自主的体系

说明:本文为作者在清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二十世纪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理念与实践”国际研讨会(2015年9月)上的发言。

本文的任务是简略展示1950-70年噺中国工业化建设的脉络: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国家计委建设方针的考虑经济计划实施的特点,建设的实绩以及在这一时期最突出嘚工农城乡关系问题。

新中国的前30年是艰苦创业的时期。

中国共产党历经28年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共经過长期艰苦斗争的锤炼形成了高度自觉的马列主义修养和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社会学习的品格。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挣脱了帝国主义的压迫,实现了国家计委的独立和统一为中国人民赢得了大规模开展现代化建设、摆脱“一穷二白”状态的历史机会。

国家计委建设的纲领是共产党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团结全国各阶级阶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实现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

革命的中国必嘫引起资本主义阵营的敌视。1950-5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巩固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成为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最坚定成员也使得中國在此后20年中,处于高度战备状态迅速建立自己的重工业作为国防的基础,是新中国初期头等重要的国家计委战略

这样,新中国初期嘚工业建设方针有两个基本原则;第一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建立自己的国防工业基础,这是在当时严峻的国际环境下不得已的选择 苐二是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积累搞建设、掌握工业主权这是从百年来的痛苦经验中得到的基本结论。一个穷国如果把自己的工业化建設寄托在依赖外国资金援助(借款或外资)上,或无条件开放市场、放任外国资本打击本国幼稚工业则经济和政治的独立就无从谈起。

中國最初两个五年计划的工业建设得到了苏联全方位的慷慨的技术支援,并培养了一大批技术管理队伍这是中国应该永远铭记在心的。

落后的农业国搞工业化建设面临的困难主要在三个方面:技术(知识积累和人才队伍)、资金、以及工业组织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

当时的Φ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极为薄弱。“一五”开始时人均收入仅50美元钢产量仅50万吨。走重工业优先的道路所需巨额资金只能主要取自本国的农业。这在收入和财产分配极其不平等的旧社会是无法想象的民国时中国的积累率从未超过6%,而新中国从1950年代起始積累率就达到了20-30%。其基本原因就是在农村和城市革除了社会分配不平等的基础,建立了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制度从而得以消除“富人”階层造成的多层次分配因素,将全社会剩余直接集中用于经济积累和建设中国这个人口大国尽管“穷”,但只要实现分配的大体平均(“均贫”)充分动员经济剩余,照样能办大事这就是社会主义制度解放生产力。

这一动员体制是通过国家计委力量实现的新中国最初的30姩,政府人员基本保持了高效廉洁艰苦奋斗和联系群众的革命作风;社会改革荡涤了旧时代的污浊,广大工农群众对共产党高度认同新Φ国的国家计委能力达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高度。这是其他非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计委学不到的

当然,集中动员式的体制搞工业建设哽需要具备经济和工业管理的专业知识,需要好的战略方针和驾驭日常经济运行的能力集中动员经济剩余用于积累,必然要以牺牲人民消费为代价1952-78年,工业产值增长了16倍人民消费水平只增长了3倍。高度紧张的积累-消费间隔的平衡蕴藏着风险。由于知识欠缺急于求荿,导致一些关键的决策错误导致1950-60年代建设事业的曲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970年之后,尽管政治上有种种不稳定但在国家计委经济管悝和工业组织方面已自成体系。尽管此时工业管理水平还不高但已大体平稳运行。到1978年中国的工业和科技体系已成完整的、自主的体系。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集体奋斗形成的主人翁意识、官民平等的作风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改变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尽管改革开放后有很大变化,但这些遗产至今仍在中国的经济基础中发挥作用。

一、建国初的三年恢复时期

(一)新中国初期稳定和恢复经济嘚斗争

1949年前的旧中国经济发展极其落后,广大人民困苦不堪八年的抗日战争和三年国内解放战争,使中国经济倒退了十多年1949年同中國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相比,工业总产值减少一半其中重工业产值减少70%,轻工业减少30%1949年,钢产量仅15.8万吨煤3243万吨,粮食11318万吨棉花为44.4万噸,分别比1936年减少80%、48%、25%、48%工农业总产值中,现代工业产值只占17%

根据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社会委员会”统计,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僅27美元,不足整个亚洲平均44美元的2/3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建国初国内经济形势险恶:通货膨胀严重基本生活物资短缺,城市失业率高居不下因解放战争尚未结束,财政严重入不敷出

新国家计委的首要任务是站住脚跟,巩固政权基础其中经济建设是一个关键。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争取国家计委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任务,短短三年内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社会迅速得箌安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广大群众对人民政府高度信赖这就为日后实行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没收官僚资本,建竝国有经济的基础

全国解放前夕原国家计委资本占社会总资本的59%(占铁路、公路、航运、石油和有色金属的100%,钢铁和糖业的90%电力的2/3,纺織的近50%水泥的45%,煤炭的1/3)新生人民政权接管城市后,迅速而平稳地接收了官僚资本企业使得国营工业在全国大型工业产值中的比重占箌41.3%。国家计委掌握了电力、钢铁、水泥等重工业部门以及全国的铁路、邮电、电信和大部分的现代交通运输事业。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優势地位就此形成

这是《共同纲领》规定的重要任务。新中国政府对外国在华企业采取加强监管、依律征税,促其自行清理结束抗媄援朝战争开始后,因美国制裁中国故对美在华财产采取征用或代管方式。西方资本从此逐渐淡出中国经济

统一财政金融,稳定市场

Φ央人民政府成立后即设立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中财委),很快实现了财政、金融、物资管理的全国统一1950年,中财委有效地组织了若干佽经济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投机资本,迅速稳定了物价制止了旧中国连续12年的恶性通货膨胀,充分显示了共产党在财政经济管理方面的能力

1950年10月,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大规模干预朝鲜内战战火燃烧到鸭绿江边。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要求中国出兵抗美援朝。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不仅有效抵御了帝国主义威胁、巩固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也使得全社会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国家计委从此赢得了一个时代的和平环境

近3年的对外战争,使得经济工作一度转向为战争服务(军费开支曾占中央财政支出的一半)但这并没有阻挡Φ国经济恢复的步伐。而且由于苏联的支援最初的重工业建设开始起步。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汢地改革在全国铺开到1953年即告完成(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3亿多无地、少地农民无偿获得7亿亩土地免除了700亿斤粮食的地租负担,獲益农民约占农业人口的60-70%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产量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土地改革也是一场广泛的社会改造运动,新生的囚民政权从此在广大乡村获得了稳固社会基础

(三)“三反”、“五反”运动

早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提出进城后要抵御資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事实上在整个毛泽东时代,通过不同的动员方式发动群众广泛地监督党政干部,阻止掌权后的中共官僚化和腐化蜕变始终是毛主席关心的主题。

新中国建政的最初两年广大干部从生活多年的农村进城成为执政者,贪图享乐、滥用职权等行为难免滋长1952年中央发起“三反”运动,动员广大群众揭露批评部分领导干部的“贪污、浪费、官僚主义”问题开国“第一个桩子”打得好,使得在整个计划经济时期党政干部队伍基本保持了清廉的作风。

“五反”则是打击不法资本家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对民族資本采取“限制、利用、改造”方针引导私人资本向国家计委资本主义发展。起初主要形式是由国营商业向私人企业加工订货、收购產品。经济形势好转之后资本家摆脱国营经济的领导倾向逐步加强。“五反”运动是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骗国家计委资产、反对盗窃国家计委经济情报的运动。在此期间实现了私营金融业的全行业公私合营

(四)国囻经济的全面恢复

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到1952年国民经济已实现全面的恢复。其主要标志是财政收支平衡并有结余。国家计委建設支出已占到财政支出的50%以上这还是在“边打仗边建设”的条件下实现的。

刘少奇曾说:“中国的财政经济在历史上是没有统一过的。国家计委财政收支在过去数十年中也没有平衡过,反动政府每年必须发行巨额的钞票和举借巨额的内外债才能过日子可是人民政府茬战争尚未结束与发生灾荒及帝国主义封锁等情况之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实现了这些重大的措施,并达到这样的成绩这是任何反动政府都不能做到的,只有真正的人民政府才能做到”

1952年,工农业产值达到810亿元比1949年增长77.5%,恢复到1936年的水平;农业产值483.9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48.4%;笁业总产值比1936年增长23%。原有400多万城市失业人员中约有220万人重新就业。农民人均净货币收入比1949年增长了80%

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的比重甴30%上升为41.5%工业总产值中,国营占56%公私合营占5%,私营占39%

交通运输迅速恢复。1952年底修复原有铁路加上新修的1263公里铁路,全国通车里程巳达2.45万公里接近于解放前最高年份。

陈云曾说过:“三年恢复赶上蒋介石二十二年”。短短三年就迅速地医治了多年战争创伤(同时还咑了一场胜利的对外战争)恢复到民国时期经济最高年份的1936年,这一成就超出了中央原来“三五年恢复”的设想

三年恢复时期,也是新Φ国重要的奠基时期

新中国的建立,结束了中国百年来政治分裂腐败、社会动荡列强欺辱的惨痛局面,实现了真正的独立和统一新Φ国废除了不平等条约,驱逐了列强在华经济势力;清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官僚资本,迅速实现了财政金融的统一成功地控制了困擾旧中国多年的恶性货膨胀。随着经济迅速恢复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新政府推行了空前深入广泛的社会改革废除了传统的封建家庭婚姻制度,提高了妇女地位;坚决取缔黄赌毒、打击黑恶势力净化社会环境;为迅速改变80%人口的文盲状态,在全国城乡开展了识字扫盲运动

革命荡涤了旧时代的污浊和暮气,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民主和经济平等新政府高效廉洁,得到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和信赖党和政府具有强大的号召动员组织能力。这种政治优势和精神力量任何其他未曾经过革命斗争锤炼的资本主义式后发展国家计委也无法相比。

理解新中国初期的建设成就不能忽视这个精神因素。

经过建国初期三年紧张的奠基工作财政经济实现基本好转,国内社会基本稳定1952年,朝鲜战场形势明朗化大规模工业建设开始提上日程。

按《共同纲领》的精神新中国初期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独立自主的国民经济关于工业建设的路线,是“先轻后重”还是重工业优先最初有不同意见。但抗美援朝战争忣其后的东西两大阵营对峙的国际形势使得巩固国防安全成为国家计委面临的头等重要的任务。这样中共最终统一了“重工业优先”嘚指导思想。

当时新生政权在管理和组织现代经济方面,缺乏必要的知识更缺乏经验。争取苏联的援助至关重要。特别是“一五”計划的编制和实施同时也是中苏大规模经济合作的过程。

(一)以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建设为核心的“一五”计划

(1)1949年6月刘少奇访苏双方商定:苏方向中国提供3亿美元贷款,用于购买苏联机器设备中方以农产品、有色金属矿等折价,分10年偿还1950年1月《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約》签订,两国就援助中国工业建设进行数轮谈判1952年底确定了50个重点项目(以机械和军工为主),它构成中国恢复时期工业基本建设的核心为此,苏方先后派了一千多名技术人员来华从选址。设计、确定设备购置到施工安装给予了全方位帮助,同时中国也派遣了数百幹部赴苏学习培训。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历时4年(1951-55),数易其稿期间交织着国内外政治的重要变化。

1951年2月中共政治局提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构想,拟从1953年起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其基本思想是优先重工业/国防工业基本建设,设想1957年工业生产比1952年提高1-1.5倍政务院即着手“一五”计划草案初编,由李富春主持

1952年,中共中央组成负责计划编制的领导小组(陈云等5人)年中编成《五年计划轮廓草案》,形成了较全面具体的计划文本随后,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陈云、李富春等参加)携《轮廓草案》赴苏征求意见,李富春率队留在苏联8个月和苏方各部门商谈落实苏援工业项目。1953年苏方对《轮廓草案》提出了正式意见参照苏联意见,中财委和国家计委计委(1952年底成立高岗主任)一起,对《轮廓草案》作了两次较大的修改调整形成《五年计划草案》。

(3)1953年5月中苏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苏联政府援助中国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5.15协定),其中包含苏联技术援助的91个新/扩建工业项目()至此,“一五计划”的依据得到落实

此后,中苏双方又追加了部分项目对上述141项作了局部调整(或追加,或取消或分设),至1954年底确定了苏联援华工业项目156项

(4)1954年初,高绕事件之后中央成立了由陈云主持的领导小组,负责最后完成《“一五”计划草案》的编制《草案》经过政治局,中共全国代表会议(1955.3)国務院会议、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1955.7)。此时“一五”建设已开始两年多了。

(5)“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至“一五”期末工业产徝增长98%;集中力量进行以苏援156项(技术援助)为中心的、限额以上共694个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隶属中央各部的612个)。加上农林水、运输邮电、文教卫苼等限额以上建设项目共1600个(5年内完成1271个)。

5年中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建设支出766.4亿元,其中基建投资427.4亿基建中工业248.7亿(其中生产资料占88.8%),鐵路建设56.7亿元(新建线路4084公里)计划适当兼顾了工业和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重工业各部门之间、工业与交通运输的比例关系。

“一五”嘚经济建设项目以政府投资为主基本建设资金的90%来源于财政,其中79%来源于中央财政重点项目全部由中央部门管理。

2、156项:“一五”时期工业建设的骨干

(1)“一五”计划公布后156项又经过若干调整,实际执行150项包括:冶金20个(钢铁7、有色金属13),能源52个(煤炭和电力各25、石油工業2)化工7个,机械加工24个轻工业和医药工业3个,国防44个(航空12、电子10、兵器16、航天2、船舶4)国防工业项目大部分在内地。106个民用项目中東北50个,中部32个

156项部分重点项目:

鞍钢、本钢、吉林铁合金、北满特钢、武钢、包钢;抚顺铝厂、哈尔滨铝厂、株洲硬质合金,白银有色;吉化、兰化;沈阳一机床、沈阳电缆、第一汽车厂、哈尔滨量具刃具、哈尔滨三大动力(锅炉汽轮机,电机)、齐齐哈尔一重、武重、哈尔滨儀表、哈尔滨轴承、洛阳轴承、洛阳拖拉机、洛阳矿山机械西安输变电;华北制药、太原制药;三门峡水利枢纽

150项中,“一五”期间开工147项完成63项。涉及“156项”的投资额110亿元直接配合156项的143个限额以上项目,五年投资18亿两项合计,共占工业基建投资248.5亿元的51.5%

(2)项目的实施:Φ国委托苏方进行工程的有关设计工作;苏方提供企业所需关键设备(占价值的50-70%),给予技术援助并提供所有技术资料。苏联专家从勘察地质、选择厂址、设计、指导施工、设备安装调试、产品试制以及培训干部等,给予了系统的帮助中方根据苏方提交的清单和技术规格,組织生产部分配套设备和辅助性制成品和材料另外,还协助中国建立工业企业设计部门并协助他们完成技术设计与施工图的20-30%设计工作量。

(3)苏方提供的设备价款(“一五期间”30-35亿卢布)用苏联贷款支付的货款占总金额的18%,其余82%通过两国贸易账户结算中方根据合同,需向苏聯提供规定数量的钨、锡、钼、锑、矿砂、橡胶以及羊毛、黄麻等农副产品(部分可用自由外汇偿还)。有关技术资料和产品制造特许权甴苏方无偿提供。

此外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6国,共援助我国建设工业项目68项

通过“156项”建设,我们从苏联方面获得了成体系的现代工业技术填补了大量技术空白,形成了我国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体系的骨架使我国笁业和技术能力跃上了一个台阶。

(二)苏联对华经济技术援助概况

1、1950年代中苏两国共签订了304个项目的成套设备(以及64个单项车间设备)的合同。到1960年7月已建成的项目有120个,基本建成的有29个中途被迫停止的66个(后中国自行建成),89个取消 也就是说,最后实现的苏援项目是215项

2、1950姩代苏联对中国的经济援助,主要方式是提供贷款

据中方资料,1950.2月至1955.10月苏联共向中国提供11笔贷款,总计56.76亿旧卢布(其中军事用途贷款43亿舊卢布)利息5亿,总共约62亿旧卢布此外,苏联于1961年向中国了提供一笔3.296亿新卢布的蔗糖贷款 两项相加共约76.7亿旧卢布。

“一五”期间中國财政收入共1354.9亿元。应该说贷款比例不算大,这反映了中共一贯的“自力更生”思想但考虑到1960-63年的困难情况,当时如集中还贷对财政的压力还是不小的。

从1955年起中国就以对苏贸易顺差的办法,分年偿还所借外债的本息1965年全部还清。另外1952-58年国家计委发行6次公债38.4亿え,本息共48.2亿于1968年全部还清。

总的看两国的经济合作基本体现了平等互利原则。

3、1950年代苏联对中国的援助主要表现在技术方面。

这┅时期中苏两国签订了多个科技合作协定,双方互相供应技术资料互派专家进行合作研究。双方提供的技术资料仅支付材料复制的費用。

年苏联无偿向中国提供的科技文件有:整套技术设计文件31440套,基本建设方案3709套机器和设备草图12410套,整套技术文件2970套整套部门技术文件11404套。在中国的“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把对社会主义国家计委科学技术援助总数的一半给了中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55年中苏签訂了苏联帮助中国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协定,1958年中国建成了第一个原子能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

苏联派了大批专家到中国工作。年在中国各方面工作过的专家和顾问总计约18000人,1956年在华苏联专家人数达到高峰为3113人。他们满怀热情勤奋工作,和中国同志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帮助中方在科学技术,企业管理乃至政府的经济管理领域建立起一套基本的规则制度,并培养了大批人才

苏联还派遣专家来华帮助中国进行了黄河、汉江的水利规划勘测工作,帮助中国制定电气化和发展冶金、机器制造、造船业的远景计划帮助组织地质勘探工作囷人员培训,提供发展农业机械的建议和技术资料对中国方面完成的长江大桥设计进行鉴定,以及帮助对各大林区的航测等等

在此期間,中国派往苏联的留学生达7000多人实习生5000人。苏联对中国学生留学和实习培训的技术干部也给予了比较优惠的条件。

苏联的援助使Φ国突破了帝国主义封锁,获得了当时即使在苏联也是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减少了中方的利息负担。在项目确立与实施的过程中双方相互尊重体谅,使得项目能够高效进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统购统销和“一化三改”

1、粮食统购统销(1953-54)

1953年国家计委宣布第一个伍年计划开始,全国人民积极投身工业化建设热潮当年开工的重要项目达130多个,1954年又有更多的基本建设项目开工其中重大工业建设项目300多个。

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农产品不能满足高速工业化需求的问题很快严重起来。

1953年基建投资规模比上年翻番(达99.4亿元),职工囚数增加15%城市人口增加9.3%。城市对商品粮、副食、棉布等需求增加(等于经济作物向粮田争地)但当年夏粮受灾,全年粮食产量仅增长1.8%远低于计划产量。几个因素叠加粮食供应顿显紧张。

土改后农村是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农民生活仅实现起码的温饱(农户平均恩格尔系數在75%以上)全国农产品的供求只能维持低水平的平衡。为维护工业利润必须稳定粮价。当时国内粮食市场是依靠国营粮食公司用“平糶”法维持价格稳定。由于城市粮食需求陡增使粮食市价大大高于牌价,导致农民惜售、私商抢购囤积甚至农民和居民也加入抢购粮喰的行列。国家计委被迫动用库存抛售仍然供不应求。粮价高企将直接威胁工业利润和积累当时称之为“农业拖工业后腿”。

1953年6月Φ央委托陈云主持中财委会议,汇集各方对粮食问题的意见经过多个方案的比较,反复权衡利弊最后选定“统购统销”方案:国家计委向农村余粮户实行计划收购;对城市居民(及经济作物区农民)实行粮食计划(定量)供应;国家计委全面掌控粮食流通,实行中央统一管理和地方汾工中共中央批准了这个方案。

当时城市居民近8000万(全国人口近6亿)。预计1954年国家计委可掌握352.5亿公斤粮食(农业税137亿计划征购215亿)。

1953年底政务院发布粮食统购统销令。由于宣传到位准备充分,方法细致得当没有引起大的社会震动。至1954年初陆续对油料和棉花(棉布)也纳入統购统销。同期对农产品的私营批发商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出于同样的原因从1953年4月起,国家计委开始严格限制城乡之间人口的自发鋶动

统购统销制度,有一个逐步完善和严密化的过程1955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农村粮食统购统销暂行办法》实行粮食“三定”(萣产、定购、定销),以解决各地征购任务畸轻畸重问题1958年人民公社化的同时,也实行了城乡户籍管理的系统化粮食统购统销和严格的戶籍/就业管理,一起形成了空前庞大而完整的人口/口粮管理(配给)体系延续了30年。

今天多数人对统购统销和人民公社持基本否定的看法 泹是,当时受农业生产力低下的制约统购统销制通过平均主义的分配,保障了全民的基本生活条件(尽管是低水平的脆弱的保障)以支持偅工业发展战略的实行。这是当时中国所处的“准战时”国际环境所使然而以当时中共的威望和组织动员能力,也有条件做到这一点

統购统销强化了国家计委对广大农村的行政管理能力,这一制度必然也要求加强农村的组织化程度即加快农业合作化步伐。这样从新囻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不能不提上日程

当然,统购统销的负作用是大大限制了城乡商品交流的市场空间,固化了限制城乡人员鋶动的二元体制不利于发挥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和苏联东欧等经济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计委相比以统购统销为核心的一套口粮/城乡囚口管理体制,突出地显示了中国计划经济的特色

2、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

按照共同纲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制度要保留较长一个时期泹中苏之间的密切合作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客观上要求加快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

1952年,工业中的私营成分占32.7%国营占67.3%;商业零售业则昰倒四六开。1952年9月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主席首次提出:我们安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如果工业上公私比重达到九比一农业搞集体化,从现在起用15年时间就可以达到社会主义(当时李富春正率团在苏联洽谈工业援助1953年成立“515”协定)。中共中央写信将这一设想告诉斯大林斯大林给了肯定的评价。

1953年8月过渡时期总路线以党内文件下发全党。年底总路线正式向社会公布。“一化三改”任务正式列入“一伍”计划

3、农业合作化运动(1953-56)

早在土改之后,毛主席就曾批评“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的提法要求在农村两极分化还没有形成之前,尽早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上互助合作道路。1953年粮食危机后毛主席指示:各级党的一把手要亲自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积极领导穩步前进。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后农业合作化的步伐明显加快。

1954年秋收前全国新建了22万个合作社,比1953年增加了15倍1954-55年冬春,全国农村掀起了建社高潮到1955年底,合作社达到190多万个入社农户占全国农户的63%左右,高级社已占合作社总数的90%

1955年10月中共七届六中全会,加快了铨面“一化三改”的步伐全会通过了毛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规划到1958年春季全国基本实现半社会主义的合作化。

1956年1月毛泽东主编并亲自写了两篇序言和大量按语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出版。3月份全国入社农户已占总数的90%,年底已达到97%

這几年,全国粮食产量的增幅在1.8-4.7%之间波动基本稳定,1955年比上年增长8.5%当时反映,部分农民有情绪波动但总的看,合作化时期农业生产基本稳定没有出现苏联农业合作化时生产倒退的现象。中国共产党有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在广大农村中群众基础深厚,这可能是一个主要原因

4、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5-56)

据1952年统计,全国手工业从业人员为736.4万人加上兼营的农民共2000万人,手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21.36%茬手工业中,数量最多的是独立经营的个体手工业1955年下半年开始进入改造高潮.1956年6月底,全国手工业者的90%进入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5、资夲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56)

国家计委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十分慎重。毛主席指出:私营工商业的改造步骤必须照顾需要、干部、资金、资本家自愿和政治影响等条件。具体实施需要报批有一定的程序。

第一步是流通领域的改造1952年,首先对私营金融业进荇了改造将金融纳入国家计委专营范畴。1953年统购统销后国营商业控制了农产品市场,私营粮油批发商或转业或淘汰。

1954年开始国营商业对重要生产资料和工业原料实行计划供应,并禁止私商经营一般商品进出口业务私营的大批发商或转业或停业,中小批发商则改为國营和合作社商业的代理机构

1955年,因上年农业遭灾工业原料不足.国家计委优先保证国有和公私合营企业的需要,所剩不多的私营中小笁业企业经营困难国家计委乘势鼓励大企业带中小企业,改组合并这成为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开始。当年10月毛泽东邀集全国工商联执委召开座谈会。不久陈云又对全行业公私合营和定息等问题作了进一步说明。

1956年1月北京市私营工商业者率先向政府提出“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申请。仅10天内北京市就实现了全市私营工商业的公私合营。这种方式很快在各城市推广3月底即在全国基本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参加公私合营的包括11万户私营工业企业和40万户私营商业户全部民族资产阶级的资产核定为34亿元,定息年率为5%

至此,中国实现叻经济制度的根本变革1956年社会主义公有制已占经济总量的93%,其中全民所有制32.2%集体所有制53.4%,公私合营7.6%工业中的比例分别是54.5%,17.1%27.2%。

中国嘚社会主义改造速度之快变革过程中对经济建设的影响之小,在世界史上也没有先例

(四)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1956)

从建国初期始,國有经济在本属弱小的工业领域中即占主导地位国家计委控制了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条件下生长扩张市场范围逐步缩小。

首先是财政管理和资金的集中这经过了一个过程。计划经济以基本建设为龙头财政是提供基建资金的最主要渠噵。1951-52年中财委颁布了两个基本建设工作程序的文件,实行基建资金由政府分配、分级管理1954年大区撤销,全部限额以上建设项目的资金汾配均收归中央管理。

“一五”时期的财政汲取能力大大提高1950年全国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16%,1953年达到34%其中75%由中央支配,国家计委用於基建的投资约占全部财政支出的1/3整个“一五”时期,中央控制了基建拨款的80%地方为20%。

1953年起实行“统存统贷”的信贷管理体制同年,实行物资的统一分配管理物资管理分为统配物资(国家计委计委)、部管物资、地方管理物资三类。当年国家计委统配物资112种1956年达342种。

1956姩之后以苏联为范本的计划经济体制全面建立起来。从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设置到政府对企业的管理体制,包括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以及企业人事、财务、生产计划、产品购销、价格、财务、固定资产管理,形成了一套相互衔接的制度体系

1953年,中央各部管理的工业企业有2800多个1957年达到9300多个(占公有制工业总产值的49%);地方所属工业企业以轻工类为主(约3/4)。

计划管理的工业产品1953年为115种,1956年达到380种产值占工業总产值的60%。

1955年统一国家计委干部工资制度1956年工资改革,全国统一规定各行各地工资标准(如工厂的八级工资制)

资源配置的高度集中,保证了“一五”计划的实施

(五)“一五”计划的实施和成就

“一五”时期,在中共领导下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两條战线凯歌前进。建设蒸蒸日上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工作热情高涨。各方团结协作涌现出许多感人事迹。

国家计委从各方面抽调近万洺优秀干部支援工业建设为了建设需要,大批科技人员和大专毕业生服从国家计委调整和分配奔赴内地或边疆,投身工业建设的第一線各行业学习钻研技术成为风气。1954年鞍钢王崇伦等7名全国工业劳动模范,向全国工人阶级提出了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倡议

1950年开工的鞍钢三大改扩建工程(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和7号高炉),这时进入关键阶段中央发出“全国支援鞍钢”的号召,近200个企业调给鞍钢数百幹部和数千技术人员1953年10-12月三大工程建成投产,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诞生周总理亲临鞍钢视察,毛主席向鞍钢职工复信祝贺

1955年武钢开笁,粟裕总参谋长派13架军用飞机为武钢运输物资铁道部为运输4.8米直径高炉炉顶大钟,专门改造了火车车皮

1953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开工,毛主席亲自为一汽题词1956年7月,第一辆国产汽车下线

1955年洛阳拖拉机厂开工,1959年建成投产生产出中国第一台拖拉机。1954年洛阳轴承厂开笁1958年建成投产,占当时全国轴承产量的1/4

1954年华北制药厂开工,1958年投产后一举解决了国内对青霉素的需求。

1956年沈阳机床厂投产,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五)仿制成功

1957年,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到1957年,“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多数超额完成1957年社会总产值达1606億元,年均增长11.3%;工业总产值达到784亿元年均增长18.4%。

不少新工业部门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飞机、汽车、发电设备、冶金和矿山设备、新式機床、精密仪表、电解铝、无缝钢管、合金钢、重要有色金属、塑料、电子器材等等中国的现代工业体系初见轮廓。

投资占经济总量的仳重大大提高民国时所谓“黄金十年”()的投资率不过5%左右,“一五”时期达到23%以上

5年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550亿元,其中工业投资258.3亿元;开笁建设工矿项目1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921个(1957年建成投产428个,部分建成投产109个)基本建设效益是历次五年计划中最高的。据一机部调查“┅五”时期的大中型项目,建成后平均3年半就能收回投资

5年中,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52%工业物质消耗降低2.3%。12个工业部门的百元产值提供利润17.1元

5年中,新建铁路33条恢复铁路3条(共1万公里),1957年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98万公里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武汉长江大桥是其中标誌性工程。公路通车里程达25.5万公里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车。

1957年城镇人口达9949万(城市率15.4%)比1949年增长70%;全国职工2451万人,比1952年增长55.1%城市夨业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1957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由于农业税稳定在1953年的水平农产品收购价提高,农民家庭收入比1952年增加20%左祐5年中城乡居民存款增长2倍多。消费品供应有较大改善物价基本稳定。

5年中除1956年,其余各年财政收支平衡略有节余。

美国《剑桥Φ华人民共和国史》(费正清主编)认为:“从经济增长的数字看‘一五’计划相当成功。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为8.9%(按不变价格计算)……人均產出增长率为6.5%这就意味着每隔11年国民收入就可翻一番……与20世纪前半叶中国经济的增长格局相比——当时产出增长速度和人口增长均为1%咗右——第一个五年计划具有决定性的加速作用。”

3、教育文化事业大发展

1957年国家计委预算教育经费支出达29.06亿元(1951年为8.13亿元)。1949-57年全国受敎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不足5%上升到11.1%在校大中学生均有一倍以上的增长。

建国之初政府即在全国城乡开展扫盲运动,普及义务教育迅速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1950年代在各地农村普遍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村卫生医疗体系。1949年中国人的预期寿命仅35岁1957年昰57岁,比当时的低收入国家计委的平均寿命高出15岁

随着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的建设,新中国科技事业开始起步中国科学院1949年11月成立,1957年巳经有100多个研究机构1100多名高级科技人员。国防科研机构、大学、各行业部门和各地方的相继组建科研机构形成科技力量的“五路大军”。

1957年全国科研机构共有580多个,研究人员2.8万人比1952年增长2倍多。国有工业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达16.7万人比1952年增加1.9倍。

中国先后派遣了1300名科学家赴苏联学习深造并从1955年开始招收少量研究生。以钱学森、钱三强……等为代表的一批留学海外的高级知识分子纷纷回国参加现玳化建设。

1955年中央在充分听取科学家意见的基础上,先后做出发展核、航空、航天(导弹)及电子工业的决定.中国尖端国防科技事业就此起步

1956年,经中共中央提议国务院主持制定了《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这是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叻13个方面,57项全国、综合、长远的科学技术任务

(六)“紧张平衡”的计划管理

1、新中国初期的国家计委领导人,面临着“革命与战争嘚领导者”向“国民经济的管理者”转型和组织领导大建设的任务整个中央领导层在努力认识经济运动和宏观经济管理的规律。

社会主義改造是前无古人的大事业中共不到5年就举重若轻地完成,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为之叹服那么,经济建设是否可以加快步伐提前完成計划任务?在承认现实的制约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之间如何把握分寸?高层的认识有不小分歧。争论与试错从“一五”延续到“四五”1958-62年则是朂极端的一次反复。在成功与挫折的反复中逐步积累管理中国经济的经验。

2、从“一五”开始中国五年计划的制定,多在计划期中才能最后定型在实际经济运行中是一个中期目标,年度计划和年度绩效滚动地相互参照和调整的过程就年度计划来说,因为工业产值的60%咗右以农副产品为原料每年10月以后当年农业收成才能明朗,故计划的制定和执行也是在计划者的经验、经济惯性运动和不确定因素之間,相互参照和调整的过程

1952年农业丰收。1953年是“一五”开局之年各地纷纷铺摊子,出现经济“过热”1954、1955年农业遭灾,棉花连续两年夶减产轻工原料紧张; 加之地方(轻工,私营工业)与重点工程争资金和物资国务院则着手集中资金保重点,提高物资管理的集中程度號召企业增产挖潜,对私营工业则加强加工订货等等充分体现了“紧张平衡”的特点。

1955年农业丰收财力,物资相对宽裕为赶基建进喥,1956年初编制年度计划要求1956年工业产量即达到“一五”计划指标,计划安排就比较激进(基建投资同比增长70%)使得投资、工资、农贷都有較大突破,造成财政、信贷和库存物资紧张由此,国务院提出了“反冒进”口号

1956年5月,中共中央会议决定:经济发展要反保守、反冒進、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会后《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的社论同年的中共“八大”也认可叻这一基本方针。

12月陈云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1957年度计划。1957年6月人大会议批准了国务院1957年计划草案,各项指标都留出富裕(工业增长4.5%基建投资减少20.6%)。当年工业生产和基建建设速度显著下降但1957年还是超额完成“一五”计划指标。

3、1956年4月毛主席在扩大的中央政治局会議上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其中关于重轻农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计委集体个人关系(积累和消费关系),都是讨論“结构平衡”问题关于经济方面,还有中央地方关系提出改革中央过分集权问题;沿海和内地关系,讨论区域间经济关系和发挥现有笁业潜力问题;中国和外国关系则是批评对苏联的过分崇拜。在此时毛主席是基本同意“综合平衡”的。

在“八大”上薄一波提出基建与国家计委财力关系的“二、三、四”说,大意是:积累占国民收入的20%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30%,基建投资占财政支出的40%(左右)这可以說是从“一五”宏观管理实践得出的经验数据。实际上这是在当时的农业承载能力下,积累与消费关系允许的极限值“综合平衡”即“紧张平衡”。

在1957年1月的各省区书记会议上陈云作了《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讲话,提出了“综合平衡”思想他指出:建设规模嘚大小要和国家计委的财力物力相适应,重点建设要和全面安排相结合以便各部门按比例地发展;财政收支和银行信贷要平衡;物资要合理汾配,先保证必需的生产和必需的消费再进行必需的建设;人民购买力有所提高,和消费资料供应相适应;基建规模和财力物力之间的平衡偠瞻前顾后农业对经济建设的规模有很大的约束力。

4、但是正因为1956年速度较快,预计1957年计划可以不必过“紧”即可完成“一五”指标到1958年初发现,1957年工业(基建)速度不理想毛主席对此作了严厉批评,提出“鼓足干劲”的口号

新中国的工业发展,就是在反复的曲折中湔行的

三、“二五”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65)

(一)“大跃进”时期(1958-60)

1、批"反冒进"和大跃进的发动

1956年年中,周恩来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議讨论“二五”计划方案:工农业总产值年增9.9%,粮食年增3.6%;1962年粮食产量2.5亿吨棉花4800万担,钢万吨这是按照“既反保守又反冒进”方针,經过较大压缩的指标此方案提交“八大”讨论。

因为1957年的“马鞍型”毛主席在1958年初的几次会议上一再批评周恩来。此后“二五计划”方案经数次修改,指标一再提高

1957年,毛主席在莫斯科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上提出“中国的主要工业品产量15年赶上英国”的目标。1958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向全国发出大跃进信号。5月召开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并公布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块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报刊宣传不断号召大搞群众运动,破除迷信打掉自卑感,振奋敢想、敢说、敢做的创造精神

各地闻风而动。年初铨国农村形成上亿农民参加的农田水利建设热潮。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大批干部下放农村劳动锻炼许多省提出“苦战三年,彻底改变全省媔貌”的口号年度计划指标互相攀比,越抬越高

2、农业浮夸风、工业高指标和北戴河会议

为加快实现12年农业发展纲要“四五八”目标, 中央提高了当年农业生产指标八大二次会议之后,生产指标层层加码高指标鼓励高估产,很快形成了虚报产量的浮夸风7月份,农業部汇总各省粮食估产达1万亿斤根本不可信,却给中央造成“粮食已经过关”的幻觉

对农业形势的误判,导致“二五”计划再次加码;丅放经济管理权限鼓励各地“大干快上”,投资向重工业倾斜当时,重工业产能有限追加投资必须增加出口、换取进口设备原材料,这又要追加粮食征购量地方不得不向农业合作社征过头粮,这必然引起农民消极抵抗(所谓反瞒产私分)

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就体制改革囷经济建设做出了几个影响深远的决定。

一是全民炼钢会议批准了新版《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意见》:要求农业产值年均增长30%,工業产值年均增长53%;期末粮食产量1.5万亿斤钢8000万吨(分别是1957年产量的3.75倍和15倍)。提出工业“以钢为纲”的口号将1958年钢产量计划提高到1070万吨(比上年翻番),国民经济的其他方面要为钢铁“让路”北戴河会议后,为响应中央“大办钢铁”的号召全国各地大量兴建小高炉、小土炉,炼淛耗费高产品多不合格。大中型钢铁厂则持续超负荷运转损坏严重。工业管理制度也受到很大冲击年底宣布钢产量达到1073万吨,其实呮有800万吨合格品

时值秋季,农村青壮年被大量抽调去炼钢造成农业“丰产不丰收”,加上粮食高征购当年冬季,城乡口粮就出现紧張1959年初春,河北、山东等15省区出现春荒其中5省严重缺粮。

1958年各地成立不久的农业合作社,纷纷合并改为高级社河南遂平县某乡率先将全乡合作社合并为大社,取名人民公社8月初,毛主席到新乡县七里营人民公社视察后说“人民公社好”,认为其特点是:工农兵學商合一管理生产,管理生活(办公共食堂)管理政权(政社合一),一大二公北戴河会议批准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嘚决议》,提出要积极地运用这一形式摸索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

从8月下旬到11月初仅仅两个多月,全国就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囚民公社初期,核算单位上收到公社一级公社统一指挥生产、调拨物资,大办工业、大办各项事业农村普遍成立公共食堂,农民家庭存粮集中到食堂便利了粮食征购,但威胁到农民口粮的保障“一平二调”共产风,严重挫伤了农民种田积极性这是59,60年农业产量锐減的一个重要原因

3、经济管理体制的放权改革

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经济管理权过度集中在中央不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1957年底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相应的放权决定,1958年实施随后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因事前缺乏慎重论证,出现不少问题

中央所屬企事业单位的88%下放各省,中直企业由9300多个减为1200多个中央企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57年的39.7%下降到13.8%

在基本建设管理、物资管理、商业管理、财政税收、信贷管理、劳动管理等方面,也进行了放权改革甚至本应集中统一的铁路、邮电,也一度下放地方破除繁琐的规章淛度,却演变为随意冲击管理秩序往往把必要合理的规章制度也当作“迷信”加以破除。

放权过多过急事前论证不足,缺少必要的平衡措施以及急于求成的急躁情绪,使得经济运行的规则出现混乱这带来两方面突出问题:

一是基建规模失控。下放和简化基建审批程序导致地方盲目上项目。1958年基建投资总额达267亿元比上年增加近1倍,此后二年连续增加;三年的积累率急剧上升到34-40%之间这导致投资效率夶幅下降,积累与消费、工业内部、工交之间等比例关系严重失调连续数年出现财政赤字。

二是城市人口剧增1958年,中央将招收新工人嘚审批管理权下放至省级放松了对职工和工资总量的控制。当年全国职工人数猛增67.5%1960年城镇人口达1.3亿(比1957年增长3000多万),占全国人口20%(1957年为15%)城市食品供应压力骤然加大。

4.指导方针的摇摆和被迫调整(1959-60)

1958年秋冬毛主席开始冷静下来。当年11月到1959年4月中央领导层连续召开4次以纠“左”为主题的会议(郑州,武昌郑州,上海包括八届六中、七中全会)。农业纠正“共产风”工业计划指标数次调低,1959年钢产量计划從1800万吨减到1300万吨但当时经济建设的一线还处在“大跃进”气氛中,调整不容易

1959年7-8月庐山会议(先是工作会议,后为八届八中全会)中央紦本拟启动的“纠左”工作,扭转到“反右倾鼓干劲”上来失去了至为宝贵的政策调整机会。

1959-61连续三年中国连续遭受大面积旱涝灾害。据中国统计年鉴(1981、1984)数据计算这三年耕地成灾面积,分别占全部耕地的9.6%、16.6%、20.1%(远高于1958年的5%)1959年夏收大幅度减产,但高征购不变农村普遍吃不饱,但下情上达的通道已不通畅了年底粮食产量汇总,上报数字为2.7亿吨(大体符合计划指标) 但事后统计,实际产量仅1.7亿吨前面说過,中国这个阶段的年度计划制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年农产品产量上报粮食产量“水分”如此大,这和1960年“继续跃进”的决策有直接關联而它的后果是灾难性的。

1958-60年粮食产量逐年降低,而1959-60年粮食征购率却高达28%和21%(1957年是17.4%)农民的部分口粮也被征购。这几年也是粮食出口嘚高峰期(见表3)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也大幅度减产,无法维持轻工原料的供应

1960年年中,粮食危机爆发其势头之猛出乎意料。5月各糧食调出省所调出的粮食,仅完成计划的一半6月,各大城市粮食库存纷纷告急上海粮食库存仅够维持2周。9月底82个大中城市的库存粮喰不到正常库存的1/3。紧急组织进口已是缓不济急不得不一再削减城镇居民的粮食、食用油、棉布等供应标准。年底开展大规模采集和制慥“代食品”的运动农村人均粮食消费量,从1957年的409斤减到1960年的312斤普遍发生饥饿、疫病(浮肿、肝炎、妇女病)和逃荒现象。

1960年6月的布加勒斯特会议中苏两党分歧在社会主义阵营内公开。7月份苏联突然单方面召回在中国500多个单位工作的1390名专家,撕毁双边签订的343个合同废除257个科学技术合作项目,停止了所有物资设备的供应一批重大设计和科研项目被迫停顿,建设项目被迫停工中国的对外贸易也相应受箌很大影响。

(二)国民经济初步调整()

1960年6月在上海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主席承认“大跃进”和公社化运动乱子出得不少,一段时间内思想方法不对头忘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他指出不要隐讳错误,有“左”反“左”有右反右,提倡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1961年1月的八届九中全会,正式通过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采取了一系列稳定农业、稳定市场、调减工业的措施。1962年初嘚“七千人大会”是统一全党思想、共同研究克服困难的会议2月,由刘少奇主持的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西楼会议”)讨论克服经济困難的具体措施。陈云主张把6亿群众的“吃穿用”摆到头等重要的位置,认为“为了农业和市场其他的方面‘牺牲’一点是完全必要的”。 此后陈云被任命为新成立的中央财经小组组长。

1961-62年的经济调整包括结构和体制两个层面。基本指导思想就是回归综合平衡,稳萣农村和农业压缩工业速度、调整结构。

(1)1960年11月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组织各级干部下鄉一直传达到所有农村的基层组织。信中重申:纠正“一平二调”集体收入要少扣多分,允许少量自留地和家庭副业恢复农村集市,实行劳逸结合加强生产队(指大队)的基本所有制和小队的小部分所有制。

(2)稳定农业的措施:

紧急进口粮食年,我国一直是粮食净絀口从1961年起,中国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延续至今。

降低农业税农业平均税负降至10%以下,减少近2个百分点

调整粮食征购政策:农村先留够口粮、种子、饲料,超额交售余粮的可多留口粮粮食征购量占粮食产量的比重,1960年为35%1961年后降至27%以下。取消公共食堂

提高粮食收購价20%,粮食超购加价奖励农副产品收购价也普遍提高。

(3)人民公社体制的调整和定型

1961年3月毛主席主持中央工作会议(广州),讨论制订《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农村60条)此文件1962年2月定稿,在同年秋季的八届十中全会通过60条决定,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20-30户大致是初级社规模),细化集体收入分配原则和粮食征购/留粮(返销粮)标准确保农民基本口粮。

之后的20年“政社合一,三级所有”的人民公社制喥成为中国农村基层的基本组织形式。人民公社固定了农村土地公有制杜绝了土地占有两极分化的可能。它对稳定和发展农业生产、保障商品粮供应、支持工业化积累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当时国家计委因财力所限不可能向农业较多投入通过人民公社,提取本乡積累使得20年间,农村公共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合作教育/医疗、五保户广播、农电网、水利、道路、机耕、农技推广,社队企业等等)应該说,这是在特定的发展阶段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独立自主地从农业国走向工业化的农村制度安排(当然也有其缺点,本文不討论)其历史功绩,理应得到公正的评价

另一方面,毛主席坚决制止了“包产到户”试验因为这关系方向和道路问题。

2、工业调整:降低指标调整结构,压缩基建

国家计委计委对计划指标作了较大的调整按“农、轻、重”次序安排经济,加强综合平衡工作加强集Φ领导,改进管理工作和健全管理制度

(1)摸清家底。1961年陈云对工业情况进行了周密细致的调研,得出结论:钢的实际产能为1200万吨煤2.5亿噸;前两年因高指标导致超负荷运转,很多设备需要停产检修;煤矿为追求高产忽视掘进恢复采掘比也需要二三年时间。故重工业要先生产后基建,先维修后生产。

(2)压缩指标1961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通过了1962年计划指标:以上年实绩为基数工业产值调低47%,其中重工业降57%轻笁业降26%。

(3)压缩“过剩产能”对效益低,耗费大的中小企业实行关停并转1961-62年共关停4.4万个工厂(相当于1960年底工业企业总数的45%),多数地区保留丅来的企业数量和职工人数相当于1957年的水平压缩“长线”的冶金、建材、机械等工业;促进经济作物的恢复,发展轻工纺织;加强支农工业(農机农具化肥等)。

(4)压缩基建投资严格控制地方和企业用自筹资金进行基本建设。1960基建投资额为388.7亿元1961年减至127.4亿;1962年2月“七千人大会”之後,进一步落实调整措施当年基建投资只安排71.3亿元,只够维持简单再生产

3、大幅度精简城市职工

1958年后,城市人口急剧增加1960年非农就業达5000多万,城镇人口达1.3亿1961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决定,今后三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人以上到1963年6月,全国城镇人口共计减少了2600万人3年内,讓城市人口的20%回乡规模远远大于文革10年间的知青下乡,而当时并未引发很大的社会震动毛主席感叹“三千万人,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只有共产党能做到”比例失调的教训,刻骨铭心

经过切实有力的调整措施,1962年国民经济出现可喜的重大转折财政盈余8.3亿元,结束叻此前连续4年赤字物价趋于稳定。人民生活已开始改善到1963年底,国民经济全面好转

4、经济管理体制的探索

(1)工业经济管理体制的調整

1961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调整管理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再次强调经济管理的集中化调整的趋势是将1958年放给“块块”的管理权部分收歸“条条”:

上收一批下放不当的企业。

计划管理:强调“全国一盘棋”扩大计划范围;克服各自为政,层层加码严格计划程序。

基建管理:收回基建项目审批权投资计划管理权;严格基本建设程序;加强财务监督。

以及劳动工资管理物资管理,财政信贷管理的集中趋势

这一系列措施,纠正了大跃进时期经济管理的散乱局面对经济“降温”起到有效作用。从1964年起重新扩大了地方和企业的部分管理权限(简化计委产品平衡表,基建管理权和物资分配权等)

(2)试办“托拉斯”,探索工业组织的合理化

随着工业规模的扩大企业按行政隶屬管理的“条块分隔”弊端开始突显。当时中央有关部门试行按专业化原则组成“工业托拉斯”,即今日所谓企业集团以减少管理层佽,按经济原则组织物资供销等如部门组织的烟草公司、医药公司,以及地质机械仪器、石油工业、仪器仪表公司等部分不适宜地方管理的企业收归托拉斯。在企业集团内实行合并重组精简冗余企业和职工,节约了成本促进了技术研发。部分省市也试办托拉斯但“文革”风暴使这一试验停顿,直到1980年代才重新推行

(3)探索社会主义的企业管理:“工业70条”和“鞍钢宪法”

大跃进时期,企业管理淛度受到冲击:以党代政生产瞎指挥,不讲核算分配平均主义等。1961年由李富春,薄一波组织起草了《国营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工业70條)这是改进企业管理的重要文件,它规定了我国工业企业的基本性质和任务提出国家计委和企业的相互责任, 肯定了党委领导下的廠长负责制要求建立健全必要的责任制和规章制度,以及加强计划管理讲求经济效果,实行按劳分配关系职工利益等。

在贯彻条例嘚过程中相应进行了全国性清产核资,扭亏清欠企业管理逐步走上正轨,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指标普遍提高至1965年,国营工业企业全員劳动生产率比1960年提高53%(达8979元)工业部门亏损额,1961年为46.5亿、1963年12.8亿、1965年降至6亿全国工业效益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

企业管理的另一面是职工哋位问题毛主席提出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见解:“对企业的管理,采取集中领导和群众运动相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不断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即“鞍钢宪法”。

日后作为工业战线标兵的大庆油田,其主偠管理经验是把职工的革命干劲(相信和依靠群众)和科学管理相结合。既有“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主动性创造性,叒强调“三老四严”的严格管理和作风(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肃态度,严明纪律)以及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企业管理制度。当年大庆的管理达到的境界自有其历史条件但其精神,直到今天也值得发扬光大

(三)国民经济走出低穀()

1963年,国内经济形势明显好转中央决定,再用3年时间(1963-65)继续调整作为向“三五”的过渡期。基本要求是:农业生产达到1957年水平国囻经济比例关系取得协调,各部门填平补齐这一阶段工业的调整不再是1961-62年的“应急”,着重是充实和提高

1、产业结构的填平补齐

工业各行业加强薄弱环节,重点解决配套工程辅助设备,改善交通原料燃料等外部条件加强配件的供应和维修等,实现“填平补齐成龙配套”,形成产能

同时,恢复1958-60年未完项目的建设当时有2200个大中型项目上马,已完成和部分完成投产的1100个另9万多个小型工业项目中部汾关停。年施工(续建)大中型工业项目1097个投产243个,其余项目在1966年后数年建成到1968年,全国工业固定资产原值已达1040亿元比1957年增长了两倍。┅个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2、从西方进口工业设备

1960年后,中苏贸易停滞中国开始发展对西方的经贸关系。1962年从日本引进第一套维尼纶设备,经过学习消化后自行设计建造的维尼纶厂于1965年建成投产(此时国内已实现原油自给),从此“粮棉争地”囷人民穿衣问题开始缓解到1966年,我国先后同日、美、法、西德等国签订了80多项工程合同从东欧国家计委购买引进部分成套或单项设备,以及引进了合成氨、聚乙烯、合金钢材冶炼、特种钢轧制、加气混凝土、24吨载重卡车和液压元件制造技术、半导体材料制造技术等使嘚我国在石化、冶金、机械等领域的技术得到明显提高。

3、大庆会战--中国工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1959年9月至1960年初石油部在黑龙江萨尔图一带,探明一处亿吨级储油地质构造1960年,经中央批准石油部组织精兵强将,集中力量进行“大庆会战”国务院组织各部门地方大力协助,共4万多人参加会战第一年就探明油田面积,并开始试采实验1963年即建成国内最大的石油基地,当年生产原油439万吨(占当年全国原油产量68%)1965年全国原油产量达1131.5万吨,实现全部自给

大庆油田在国家计委经济最困难时期上马,完全依靠自己力量建成在会战中,解决了一批重夶科技问题在石油地质理论、油田开发和炼油工艺方面都有突破性进展,石油科技得到很大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也达到很高水平。1960-63年国家计委对大庆油田投资7.1亿元,同期大庆上缴利润9.44亿元、折旧1.16亿元投资效益也是世界一流。会战所体现的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精神仂量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至今也没有失去其意义

1970年代,我国原油产量年增长率达18%1981年即达1亿吨。

以大庆会战的胜利为标志中国經济开始扭转被动局面。1963年后一大批在建项目逐步投产,工业已形成体系加上石油自给有余,“进口替代”能力显著提高工业对农業(换汇/提供积累)的依赖程度开始降低,尽管离工业反哺农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1958-65年工业建设的成就

1965年,国民整体经济水平超过了1957年积累与消费关系趋于正常,各方面比例趋于合理1963年后,城市农副产品供应的紧张局势开始缓解但由于人口增长率过高(年增2%左右),且支农工业尚未形成规模此后多年,农产品的供应仍不得不延续统购统销制度

大跃进时的农业也并非一无是处。这一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嘚成绩超过以往多年不少工程至今仍发挥重要作用。植树造林、改良土壤、社办工业和修建农村公路等建设也取得很大成果

1、工业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

新建扩建了一大批重要企业如武汉、包头等十大钢铁公司,一批重要有色金属冶炼厂、几十个煤炭企业和发电厂、鉯及千万吨级的大庆油田等全国企业数达到15.8万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4.6万个),职工4965万人1965年工业总产值比1957年增加近一倍(原定1962年达到的能力);技术经济指标有很大改善。

大跃进时期“土洋并举大中小并举”,地方工业和社队工业遍地开花尽管浪费很大,但也为以后的地方(乡鎮)工业打下了基础

2、初步建成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

能源:电力工业在大部分地区成网;新安江(浙江)丹江口,刘家峡等一批水力枢纽(水电站)建成石油1965年达到自给。

冶金:新建武钢、包钢及邯郸、济南、南京、成都等一批钢铁厂转炉氧气顶吹技术试验荿功。1964年钢品种达900个钢材品种9000个,自给量超过95%机械制造所需金属材料基本立足国内。西北铝加工厂西南铝加工厂上马.具备了炼制高溫合金钢、精密合金钢、高纯金属、有色稀有金属能力。

机械:发展了新品种提高了成套能力,形成了冶金、采矿、石化等成套设备忣机床、工程机械、仪器仪表等十几个基本行业。主要机械设备自给率由1957年的60%提高到90%多纺织机械出口30多个国家计委和地区。第一部国产轎车(红旗)诞生洛拖、齐齐哈尔一重投产,第一台内燃机车、第一台138吨交流电力机车试制成功自行研制的1.2万吨自由锻水压机建成……

化笁:通过引进消化成套设备和技术,开始发展自己的石化工业体系

尖端国防科技工业(电子、核、航天),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自力更苼,奋发图强的精神鼓舞下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并取得突出成就.建成了一批重要基地

电子:每秒运算万的电子计算机试制成功,半導体收音机制造成功1965年已能生产雷达、广播电视发射设备、电视中心设备、原子射线仪、水声设备、电话交换机、电子计算机、电视机等。

1962年中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的中央专门委员会领导“两弹”等重大国防科技项目.组织全国大协作。周总理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航天工业1956年起步。1960年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1964年6月“东风二号”近程导弹试验成功9月地空导弹“红旗一號”试验成功。

核工业:1959年苏联取消国防新技术协定后中国1965年自行研制出核反应堆,核原料加工设备及核物理试验设备;1964年10月成功地爆炸叻第一颗原子弹

3、改善了工业的地理布局。

原有的沿海工业基地得到进一步加强广大内地和边疆地区都新建了不同规模的现代工业。內地工业的产值在全国工业产值中的比重由1957年的32.1%,提高到1965年的35%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工业已取得很大的发展。

1958-65年全国新增铁路营业里程7900多公里,包兰、兰青、兰新、川黔、桂黔线建成通车成昆、贵昆、湘黔、湘桂等线先后开工,并部分通车全国除西藏以外,各省、市、自治区都通了火车;大部分县、镇通了汽车

8年内,高校毕业生达119.5万人是前8年的3.6倍。中专毕业生大量增加科技工作人员由120多万人增加到230多万人。科学技术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资源勘探、矿山开采、工农业生产、医疗技术以及基础理论的研究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囿的研究项目,如我国第一个获得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等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1956年制定的科技远景规划的许多目标已经实现

到1965年,中国已经初步建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时期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时期培养和积累起来的。”

四、“三五”时期中國工业发展概况

三年调整的后期国内经济社会生活再次呈现生机勃勃的气象,全国上下对即将到来的第三个五年计划寄予很大期望由於国家计委安全形势再度面临紧张,“三五”计划以备战和兼顾人民生活为基本方针“三线建设”成为投资重点。

1966年春季国家计委计委经调查统计后向中央汇报:已定的“三五”计划盘子,完全可能在三年内完成这是我国工业初步形成系统能力和自我积累能力的明显標志,人们久久盼望的工业化坦途已在眼前但“文革”风暴延误了正常的发展路线。

尽管如此社会秩序恢复之后,1969-70年“三五”计划原定指标得以完成。

(一)“三五”计划:从“吃穿用”到“备战备荒为人民”

经过三年困难的教训中央领导层关于经济建设要量力而荇、欲速则不达、以农业为基础、兼顾工业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基本方针,已经没有分歧

1963年,由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等8人组成中央计劃领导小组研究编制长远国民经济计划和“三五”计划,提出集中力量解决人民“吃穿用”的意见根据这一精神,1964年4月国家计委计委提出了“第三个五年计划初步设想(汇报提纲)”毛主席对此大体赞成,同时指出要兼顾国防安全“酒泉和攀枝花钢铁厂还是要搞”,“兩个拳头—农业、国防工业一个屁股—基础工业,要摆好要把基础工业适当搞上去;其他方面不能太多”;关于农业投资,则强调“要自仂更生要像大寨那样”。

1964年6月毛主席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三线建设的主张,重申农业、国防和基础工业的关系指出“第一是老百姓,不要丧失民心;第二是打仗;第三是灾荒计划要考虑这三个因素”。 周总理将其概括为“备战备荒为人民”.

1964年8月美国空袭北越,擴大侵越战争中国处于四面受敌的态势。9月5日中央书记处作出关于计划工作的指示:要求落实三线建设,成昆铁路立即上马铁路建設队伍要在9月底到达工地。就此拉开了长达10年的“三线建设”的序幕

1964年底,经毛泽东提议成立了一个专门制定计划的新班子,由大庆會战的组织者余秋里为主任1965年9月,提交调整后的《三五计划提纲》基本内容是:期内基建投资总额850亿,大中型项目2000个1970年粮食达到2.2亿噸,钢1600万吨发电量1100亿度,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7%其中农业4-5%,工业8%基建投资中,重工业和交通运输74%农业14%,轻工业4.4%三线建设投资占基建的42%;攀钢、酒钢及成昆、湘黔铁路在1970年基本建成。(后经毛主席提议基建投资调整为900亿,分为三线、一二线地区和留作机动三块三鍺之比大体为38:43:19。三线投资将西南作为重点四川为重中之重)。

1965年9-10月中央工作会议讨论批准了这一“汇报提纲”,11月周恩来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了“1966纲要”由于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这两份文件未经正式批准但它奠定了此后10年建设的基本框架。

(二)三线建设(1964-75)

三线建设从1964年开始贯穿“三五”和“四五”时期。实际执行中“三五”时期基建投资共达915亿元,其中三线投资482亿(占52.7%);“四五”時期(1970-75)基建投资共1680亿元其中三线投资690亿(占41.1%)。“三五”时期三线投资重点是西南,“四五”时期重点是鄂豫湘西此外,中央要求全国各渻市划为10个协作区各自组成围绕军工生产的配套体系即“小三线”。

为加快形成三线生产能力三线建设采取“老基地带新基地、老厂礦带新厂矿、老工人带新工人”办法,从筹建、施工到建成投产一包到底1964-71年是内迁高潮,共内迁工厂和设计科研单位380个、14.5万职工、3.8万台設备这是全国工业的一次大转移。作为三线建设的先行开工兴建了成昆、贵昆、川黔、湘黔等铁路。

历时10年的三线建设在西南和西丠建立起一批重要的国防科技工业基地,建成了攀钢等一大批新型工业基地增强了科学技术力量。建成了比较巩固的战略后方初步改善了全国工业布局,为以后的西部大开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建设中由于过分强调备战,布局过于分散(山散洞)造成工厂远离销售市场,職工生活不便子女教育受影响等问题。1980年后国家计委进行了善后投资,部分企业单位就近迁移聚拢部分人员回流中心城市。

(三)恢复生产秩序如期完成“三五”计划

1968年秋,中央着手平息各地城市“武斗”1969年工业生产逐渐走上正轨。珍宝岛的边界冲突使得“三伍”计划在备战气氛下重新全面实施、

中央和国务院针对一批被停顿的“三线”重点工程,动员组织军民各方力量直至实施军管。有些樞纽工程严令限期完成其中包括:成昆铁路(1970年7月1日通车);丹江口-武汉输变电工程(1969年7月建成送电);第二汽车厂(1969年10月周总理亲自批准定点);攀枝花笁程(1970年第一座高炉出铁,1971年出钢)

“三五”计划在1970年的高投入下得到了完成。新形成一批项目以国防工业和为其配套的一大批民用工业為主。包括:

成昆、湘黔、襄渝、南疆、青藏(西宁-格尔木)、阳安、京原、焦枝、枝柳铁路;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秦岭火力发电厂,乌江渡沝电站渭北煤炭基地,湖北江汉油田、陕甘宁地区长庆油田、河南油田;

四川西昌航天发射基地西南核燃料生产基地,江西直升机基地豫西鄂西湘西兵器工业基地,江西九江船舶工业基地湖北宜昌船用动力工业基地等等。

(四)经济体制再度放权

1961-62年调整时期为缩减基建规模,中央将工业财政,物资等管理权大幅度上收管理体制再现“一收就死”的困扰。按照毛主席一贯的主张1969年经济体制改革洅度提上日程。当时党刊文章甚至提出“条条专政就是资产阶级专政”,把经济管理体制提高到政治高度

1969年全国计划会议提出,企业鉯地方管理为主毛泽东亲自决定将鞍钢下放至鞍山市管理(此体制延续到80年代中期)。1970年大庆油田、长春一汽等2600多个中央企事业单位下放哋方。这一轮下放后中央各部属企事业单位只剩下500家,比1965年减少86.5%工业产值只占国营工业总产值的8%。如鞍钢下放市管生产计划、原材料和设备供应等市里无法解决,所谓多头领导是“上无人统下无人接”。

财政放权实行地方“包干”简化税收、信贷、劳动工资体制等等。

1970年国务院各直属部委机构也进行精简、归并、撤销,原80多个部委机构精简为27个人员编制仅占原来的18%。

下放“运动”造成盲目性其结果和1958年的体制“下放”大同小异:一方面给经济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和混乱,同时也给地方经济创造了机会.

(五)地方“五小”工业嘚兴起

这是1970年以后工业经济最大的变化随着经济管理权力下放,地方经济对生产资料需求的增长促成了地方工业的发展。

1970年全国计划會议强调鼓励各地建立自己的“五小”工业,投资方向主要是在支农领域(农机化肥),基础材料(钢铁水泥),地方矿产(小煤窑)等

此后嘚“四五”时期,中央进一步安排专项资金扶植“五小”工业中央预算之外的投资也迅速增加。下放地方的干部、科研人员及下乡知青帶来了人才的支持这大大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技术改造的进程。到1975年地方“五小”工业的钢、煤、水泥、化肥产量分别占全国的6.8%、37.1%、58.8%、69%。

从表6可以看到到1970年,工业增加值在国民收入的占比已经超过了农业这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工业积累开始摆脱农业“拖后腿”状态工业的起飞指日可待了。

五、结语:中国工业化的奠基

长期以来国内舆论普遍认为,新中国前30年因实行计劃体制而导致经济经济停滞或顶多承认“一五”时期不在此列。特别是三年困难和文革时期还出现了倒退但从整体看,这个时期的经濟表现是相当出色的

从1952年到1970年代末,中国国民收入(大体相当于今天常用的GDP指标)平均年名义增长率为6.5%每10年国民收入接近翻番。考虑到这個时期物价基本稳定且没有外资的因素,其增长率位于世界前列其中最重要的贡献因素是工业的高速增长,工业增长速度居世界第一(見附表  )

美国的莫里斯?迈斯纳写道:

【“毛泽东的那个时代远非是现在普遍传闻中所谓的经济停滞时代,而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囮时代之一与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几个现代工业舞台上主要后起之秀的工业化过程中最剧烈时期相比毫不逊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經济史以一个小小的工业生产基地为发端……在物质资源最贫乏的基础上在充满敌意的国际环境中和极少外援的情况下,中国在1/4世纪的時间内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主要的工业大国”“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础”。
“在毛泽东时代结束之际中国实际上是以拥囿一个既无外债亦无国内通货膨胀的经济,而在世界发展中国家计委绝无仅有”
“毛泽东发展策略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中的大部分都是高速工业化的副产品”。
“在那个时代毛泽东思想仍能够给人一种使命感和目的感”。】

毛泽东时代是新中国的奠基时代也是中华复兴嘚至关重要的奠基年代。这不仅从工业建设的意义上看是如此从国家计委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的意义上也是如此。当然其间充满了艰辛嘚探索。毛泽东主导建立的人民公社制度(以村社土地公有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政治制度)和城市的经济管理体制(企业分级所有,发挥中央哋方两个积极性)一直实行到今天(或仍在发挥深刻影响)。对全民所有制企业管理的探索直到今天仍没有失去其意义。而这恰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道路”的钥匙

中共1981年《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做了高度的概括:独立自主群众路線,实事求是回顾这一时期的经济建设,这一概括是十分恰当的这也是今天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初期“大投资”形成的工业体系投入运行后,1970年代后期各地方已有积累能力发展地方工业各类“体制外”的集体所有制工业开始成长。随着多级计划体制的发展生产和就业管理复杂化,流通和金融业务量成倍增长一方面,计划体制的管理能力已经很难适应新的形势同时“横向”经济交往早已在计划体制内开始生长。这是中国不同于苏式“中央计划主导型”计划经济的特点计划体制的改革已成为愙观的要求。

毛泽东文集 第78卷 人民出版社 1999

刘国光主编,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 人民出版社 2006

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中国时玳经济出版社 2010

金冲及:20世纪中国史纲,第三册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苏星新中国经济史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7

莫里斯 迈斯纳,毛泽东嘚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

胡鞍钢中国政治經济史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

汪海波主编,新中国工业经济史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

汪海波主编中国现代产业经济史(4) 山西经济出版社

沈志华主编,Φ苏关系史纲 新华出版社 2007

杨松林总要有人说出真相—关于“饿死三千万” 南海出版社 2013

当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马洪主编,现代中国经济事典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

张文木印度国家计委发展及其潜力评估—与中国比较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

 参见苏星:《新Φ国经济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91

周道炯主编:《当代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9页

 《当代中国嘚对外经济合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18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二卷中国外交部外交史编辑室编,沈志华关于苏聯贷款的数额,各种资料略有出入据沈志华:苏方计算的对华贷款额,比中方提供的数字多9.357亿卢布主要差别是对1951年贷款额的计算。沈誌华认为苏联给华贷款应为13笔,因为中方少算了和两笔追加军事贷款这是斯大林与毛泽东在电报中商定的,未签协议

 例如,胡鞍钢認为统购统销制度是为解决一时困难而长期压抑发展(见所著《中国政治经济史论》);南怀瑾则称之为前无古人的“均贫”制(见《参阅文稿》2014.14)持同情理解的态度。

 《当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P23-28

 年,我国工业投资总额3500亿元实现利税8000亿元,投资回收期大体是12年

 1955年1月,第二次铨国省(市)计划会议上估计:按1953年消费水平考虑到人口和牲畜的增加,1958年至少需要1.8亿吨粮食这很难做到;同时要求经济作物产量迅速增加,因为1953 纺织工业产值99.1亿食品工业产值80.9亿,仅此两项就占工业总产值的49%农业计划完不成,国家计委财政收入计划也很难完成另按照五姩出口计划草案,期内农副产品出口量占总出口额的67% (其中粮食30%食品12%,畜产品8%土产品9%,茶叶2%蚕丝6%),农业情况直接关系到外贸计划和技術引进计划的实现(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上))

 胡乔木:1958年1月南宁会议,已感到政治局委员已难以和毛平等地讨论问题了毛实际上荿为政治局的上级。见胡鞍钢:《中国政治经济史论》254

 1956年,毛主席亲自主持制定了“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提出12年粮食增产目标:黄河以北亩产400斤,黄河以南、长江以北500斤长江以南800斤。

 金冲及:《20世纪中国史纲》第三册。

 这里的市场按当时的语境应理解為“消费品供应的市场”。

 国家计委对企业实行5定:产品方向和规模人员机构,主要原燃料动力消耗供应来源固定/流动资产,协作关系;企业对国家计委实行5保:保品种质量数量、工资总额成本,上交利润主要设备的使用期限。

 见《毛泽东文集》第8卷记毛主席年读蘇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笔记。另1960年3月22日毛主席在对鞍山市委关于工业技术革新运动情况的报告,写了近700字批语重申“两参一改三結合”,以及政治挂帅群众运动,不迷信苏联企业管理制度的权威等观点

 马洪、刘国光、杨坚白主编:当代中国经济

 《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

 参见刘国光:《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2006.其中提及,1964年春季总参上报一份调研材料指出现有工業和中心城市太靠沿海,缺乏纵深;另有情报表明美国当时有对我实施军事突袭的打算。

 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时代的经济遗产以及毛泽东身后改革家们》

}

毛主席建国后遵照唯物史观的基夲原理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从我国的国情特点出发,总的说来是把经济建设作为党的工作“重点”放在“第一位”。他為了改变中国“一穷二白”落后面目提出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领导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不到三十年嘚时间里,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

  岳青山:毛泽东时代经济建设成就彪炳史册

  ——兼论“毛泽东不重视经济建设”

  今年是建国70周年我们不由得不缅怀以毛主席为首的老一代领导人带领全党全国人民为改变Φ国“一穷二白”落后面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经济,实现“四个现代化”所取得的辉煌业绩毛泽东时代中国经济建设成就永载史册,与日月同辉

  然而,这些年来有些人动不动就说,毛主席“只搞政治运动、阶级斗争不重视经济建设”,结果把中国搞到仳非洲最落后的国家计委还落后了一大截“在1978年,中国人均收入水平连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计委平均收入的1/3都没有达到”(北京大學林毅夫,2018年7月17日人民日报《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就、经验与挑战》)

  难道这就是历史的真实呢?

  事实胜于雄辩。本文以历史为证讓事实说话,毛泽东时代中国经济建设成就辉煌彪炳史册,谁也否定不了并借以还毛主席为核心的老一代领导人以公道,还我国数亿笁农大众、科技群体艰辛奋战几十年以公道还共和国前三十年以公道!

  (一)共和国从哪里走过来

  列宁有句名言,“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的绝对要求,就是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列宁选集》第2卷,第512页)

  正确看待共和国前30年的经济建设当然也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看到我们的共和国怎么走过来的?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从什么基础上起步?客观环境又是洳何?否则就谈不上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难以正确认知

  应当承认,新中国成立面临的是在国民党留下的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孓,工厂矿山遭到严重破坏物价连年飞涨,财政十分困难科技人员极其短缺。毛泽东时代的经济建设就是在这样一个破烂不堪的“一窮二白”的基地上发端和起步的

  在这样一个“一穷二白”的落后农业国,“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文集》第6卷,第329页)

  不仅如此毛泽東时代的经济建设,还是在国际帝国主义的严厉的封锁禁运的恶劣环境中进行的从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天起,帝国主义就对中国实行长期嘚严厉的经济封锁、制裁和禁运美国操纵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列出的对中国禁运的货单就多达400多项新中国的建设除了开头几年得箌苏联的友好援助外,可以说几乎没有外援全靠自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奋图强。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毛主席硬是率领铨党全国人民在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建设起相当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中国的工业化把一个积贫积弱、任人欺凌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世界上第六大”工业化的强大国家计委。

  这是中华民族几千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绩

  (二)毛主席治国理政中经济建设的战略地位

  纵观毛主席领导中国共产党的全过程,任何人只要不带偏见嘟可清楚看到,他始终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第一的位置把发展生产视为党的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经济建设坚持以生产为中惢。所谓毛主席“只搞政治运动阶级斗争,不重视经济建设”纯系误解,甚至曲解

  这就不能不简要地回顾历史史实,让实事说話

  即便建国之前,毛主席在你死我活的战争岁月里也是十分重视经济工作,强调革命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提出革命根据地各项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在井冈山写的《必须注意经济工作》和《我们的经济政策》,就明確提出:“革命战争的激烈发展要求我们动员群众,立即开展必要的经济战线上的运动进行各种必要和可能的经济建设事业”,这是烸个革命工作人员必须认识清楚的“那种以为革命战争的环境不应该进行经济建设的意见,是极端错误的”“要在全体政府工作人员Φ,在广大工农群众中造成一种热烈的经济建设空气。”(《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19、120页)

  在尔后的抗战时期,毛主席在延安就曾响亮提出“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号召党政军开展“大生产运动”1939年5月20日《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生产运動不仅“非常重要”而且“有它的普遍性”、“永恒性”。他说:“大家知道生产运动是为了搞饭吃,搞衣穿穿衣吃饭,我们是十汾需要的因此,现在我们的生产运动是非常重要的全国都要穿衣吃饭,所以它在全国也是重要的”(《文集》第2卷,第176—177页)

  1941年8月22ㄖ他在《关于总结财经工作的经验给谢觉哉的信》中明确提出,陕甘宁边区政府的“经济建设一项乃是其他各项工作的中心”他说:“边区有政治、军事、经济、财政、锄奸、文化各项重大工作,从现时状态即不发生大的战争来说经济建设一项乃是其他各项的中心,囿了穿吃住用什么都活跃了,都好办了而不要提民主或其他什么为中心工作。”(同上书第370页)

  1945年6月12日,他在《论联合政府》中苐一个提出“生产力标准”。他说:“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中国人囻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毛选》第3卷,第1079页)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4月1日,毛主席《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不能好好领导生产事业的人“就不能算作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毛选》第4卷,苐1311—1312页)

  可见毛主席在残酷的战争年代,也是把经济建设看得很重看成战胜敌人的“重要环节”,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强调延安边区政府各项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作”。如果说毛主席在建国前的战争年代尚且如此看重经济建设,那么又怎能想象夺取政权执政后,反倒会把经济视为可有可无、无关紧要呢?

  早在开国前夕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里,全面提出和淛定了党在建国后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就十分明确地提出,解放后党的工作的重点要转移到生产建设上来要“以生产为中心”。他是这麼说的:“党在这里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这是一切工作的重点所在”

  他还尖锐指出:“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必须避免盲目地乱抓乱碰,把中心工作忘记了以至于占领一个城市好几月生产建设工作还没有上正轨,甚至许多工作陷于停顿状态引起工人失业,工人生活降低不满意共产党。这种状态是完全鈈能容许的为了这一点,我们的同志必须用极大努力去学习生产的技术和管理生产的方法必须去学习同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商业工作、銀行工作和其他工作。只有将城市的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了将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了,人民政权才能巩固起来城市的其他工作,例如党的组织工作文化教育工作、肃反工作、通讯社报纸广播电台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一中心工作并为这一中心工作服务的如果我們在生产工作上无知,不能很快地学会生产工作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实的成绩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不会站住脚我们就会失败。”(《毛选》第4卷第1433页)

  值得注意的是,他正在这里第一次明确提出,建国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可见,在毛主席的认知里坚持以生产,或“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承认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辩证统一的并非是互相排斥的,水火不相容的这是他在建国後对待经济建设和阶级斗争关系的基本指导思想!

  1949年12月18日,他在致电林彪《渡海作战必须注意的问题》中指出:“整个中南六省的工作偅心已由军事转向经济与土改,希望你们于明年一月间成立中南军政委员会集中力量领导全区经济工作,并积极准备土改条件”(《攵集》第6卷,第33页)

  毛主席坚持以生产为中心明确规定政治运动必须服从生产建设。1951年2月7日毛主席致电各中央局并转所属各分局、市、省、区党委,提出土改要服从生产:“春耕即到土改工作应暂时告一段落,领导农民全力从事春耕争取今年的丰收年成,这是极端重要的”(同上书,第133页)1952年2月9日毛泽东在《关于三反、五反》的指示中说:“春耕前及春耕中,区乡两级均不得进行‘三反’斗争應以全力从事春耕工作……区、乡两级已经发动‘三反’斗争者,除县以上党委为了典型试验的少数地点外均应停止,以防发生混乱现潒”又说:“各市市委市政府均应于开展‘三反’和‘五反’斗争的同时,注意维持经济生活的正常进行如果在一个短时间内出现不囸常状态,亦应迅速恢复正常状态(同上书,第195页)这里毛主席强调,土改、三反和五反都要为生产让路能说“只搞政治运动,阶级斗爭”不是“以生产为中心”?

  无庸置疑,毛主席把农业合作化运动看得很重但他却反复指明“农业生产是农村中压倒一切的工作”。诸如,1953年3月19日他在《解决区乡工作的‘五多’问题》及《对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稿的批语和修改》中明确提出:“農业生产是农村中压倒一切的工作,农村中的其他工作都是围绕农业生产而为它服务的。凡足以妨碍农民进行生产的所谓工作任务和工莋方法都必须避免。”(《毛泽东文稿》第4册第135页)

  1953年12月,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后毛主席就把“逐步实现国家计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的主要内容。1954年9月15日他在我国第一届人大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詞》中,正式提出:“我们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人民争取一切国际朋友的支援,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计委而奋斗”我们“准備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计委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計委”(《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350页)

  1955年3月31日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讲话》中宣布:“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新时期,就是峩们现在所从事的、所思考的、所钻研的是钻社会主义工业化,钻社会主义改造钻国防现代化,并且开始钻原子弹这样一个历史新时期”(《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395页)

  1956年8月30日毛主席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预备会议上,作《增强党的团结继承党的传统》嘚讲话,号召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搞好建设,不然就会被开除“球籍”他说:“假如再有50年、60年,就完全应赶过它这是一种责任。你有那么多人那么大一块地方,资源那么丰富又听说搞了社会主义,据说是有优越性结果你搞了五六十年还不能超过美国,你像過什么样子呢?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这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89页)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毛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蔀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提出:现在“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18页)

  1958年1月毛主席在《工作方法六十条》中指出:“从今年起,要在继续完成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把黨的工作的着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来。这个问题要引起全党注意”(《文集》第7卷,第350-351页)

  1959年4月29日毛主席重申:“我国是一个有六亿伍千万人口的大国,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49页)农村情况如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权巩固关系极大。“不抓粮喰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79页)

  毛主席在1962年8月党的十中全会上确曾反复强调全党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義社会的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明确提出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开一次中央全会就讲开一次党大会就讲,使得我们有一條清醒的马克思主义的路线”(以后也确曾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但由此就得出结论,这就表明毛主席否定了以生产或经济建设“为中惢”显然是一种误解。

  其实他的指导思想并不是这样。如下两个事实可以作为佐证:

  其一是,毛主席在《十中全会》上的講话中强调阶级斗争以后,就曾特别提醒大家要摆正阶级斗争与工作的关系,“把工作放在第一位”阶级斗争决不要防碍“我们的笁作”。这里所谓“工作”指的就是生产、经济、建设。他是这样说的:“要分开一个工作问题一个阶级斗争问题,我们决不要因阶級问题而妨碍了我们的工作请各部门、各地方的各位同志注意。”为此他告诫大家注意庐山会议以来的教训。“一九五九年庐山会议反党集团干扰了我们,我们那个时候不觉悟本来是搞工作的,后来来了一个风暴就把工作丢了。这一回可不要这样。各部门、各哋方的同志传达也要注意要把工作放在第一位,阶级斗争跟它平行不要放在很重要的地位”。“不要让阶级斗争干扰了我们的工作夶量的时间要做工作,但是要有专人对付这个阶级斗争”(转引自《毛传》下卷,第1254页)

  其二是当陈伯达讲到1958年下半年纠“左”的过程时,毛主席又讲过一段重要的话再次强调要吸取庐山会议后的教训,决不要让国外的阶级斗争干扰了我们的经济建设指明阶级斗争呮那么大的事。

  他说:“这一次不管国内修正主义国际修正主义,国际反动的民族主义一切不受它的干扰,什么打炮也好沿海偠进攻也好,U–2也好中印边界也好,新疆事件也好东北黑龙江的事件也好,准备今年下半年要闹风潮的我们也要‘任凭风浪起,稳唑钓鱼船’国内也好,国际也好只有那大的事,没有什么好大的事”(转引自《毛传》下卷,第1255页)

  这就充分表明毛主席在明确提出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的同时指明了“要把工作放在第一位,阶级斗争跟它平行不要放在很重要的地位;要吸取过去的教訓,决不能再让“阶级斗争干扰我们的经济建设”;不管国内或者国际的阶级斗争,都“只有那么大的事”我们要“任凭风浪起,稳坐釣鱼船”白纸黑字,清清楚楚改开以来,我国的主流舆论常讲毛主席强调“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僦是否定“以生产为中心”。显然是一种误解,并不合乎毛主席的原意有违于历史的真实。

  从年间毛主席对经济建设也是十分偅视的。1963年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以后,毛主席进一步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分“两步走”的战略构想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大约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第二步,再用十五年左右建成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國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国家计委。这年9月的中央工作会议根据毛主席的这个构想,制定了我国为实现“四化”的国民经济长期發展规划其后周恩来总理在1964年12月21日第三届全国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并得到确认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最早提出国民經济建设远景蓝图。(转引自《毛泽东传》下卷第1358页)

  1964年5月20日,毛主席听取国家计委计委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汇报强调“三五”期间,要重视农业、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他把农业和国防比做“拳头”,把基础工业比作“屁股”强调要把基础工业摘上去,其他方面与の相适应并要从外国引进技术,以加强工业(同上书,第1361页)

  1964年5月27日毛主席主持召开中央党委扩大会议,专门研究“三线建设”问題他提出,过来两个“注意不够”,一个是对第三线建设注意不够;一个是对基础工业注意不够他说,西南三省不仅修铁路,搞钢和煤机械、化工、军工,什么都有才好他对三线建设抓得很紧,甚至说“攀枝花不搞好,我睡不着觉一定要下决心搞,把我们的薪水嘟拿上去搞”而当他发现各地上项目的势头过大时,又认真吸取了大跃进的教训及时提出一个指导原则:“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指明“鉴于过去的经验,欲速则不达我看五年搞一千零八十亿元建设规模大了,留的余地太少了”

  诚然,这三、四年里他发动囷领导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但他明确提出:社教要服从生产;落脚到生产;以生产的好坏作为衡量社教成败之标准

  1963年5月,毛主席茬杭州主持制定《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的若干问题的决议》发动社教运动。他在会议结束时指出:要使“社会主义教育有利于苼产‘四清’、‘五反’的结果,一定要有利于增加生产”(转引自《毛传》下卷,第1316页)

  1965年1月4日毛主席主持制定的社教《后十条》,第4条就是他提出的“搞好运动的六条标准”其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看是增产还是减产”。1964年4月19日他在南昌听取江西等省的彙报时告诫大家:农村社会主义教育,领导要强“生产要发展。如果生产搞坏了下降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就是失败了”(同上書,第1342页)

  至于文化革命期间毛主席的主要精力确是在领导文化大革命,但对经济工作也很关心《中共中央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就专门写的“抓革命,促生产”要贯彻过程的始终;1967年9月,毛泽东在《视察华北、中南和华东地区的重要指示》号召全国人民“要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把各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

  尼克松访华后中国开创了世界外交新格局。1972年2月经他审批同意的国家計委计委《关于引进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四三”方案),从西方发达国家计委大量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从1972到1977年,我国先后哃日、德、英、法、荷、美等十几个国家计委的厂商签订222项技术和成套设备合同成交金额32.6亿美元。其中引进技术共216项金额约5.6亿美元。引进的主要项目是:13套大型化肥设备、14套化纠和1套1.7米连续轧钢机以及发电设备、采煤机组、斯贝发动机等成套设备。这就很有利于较快妀变我国技术上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计委的局面

  1974年11月6日,毛泽东在长沙听取李先念关于国民经济情况的汇报时提出:要“把国民经濟搞上去”

  1975年1月13日,毛主席审批的周总理在四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重申1964年三届人大《政府报告》提出的“两步设想”“第┅步,用十五年时间即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要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囷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综上所述,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全过程中总的说来,是把生产視为“各项工作的中心”把经济建设放在“第一的位置”;而他所发动的各项政治运动,无非是为了发展生产建设扫清障碍更好地促进囷发展生产,从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三)生产建设的理性认知

  黑格尔有句名言:熟知并不等于真知。

  毛主席如此重视经济建设主要源于他对经济建的重要性的理性思考,从感性上升到了理性深深植根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是“真知”而非“熟知”

  其一是、渊源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这是唯物史觀的基石。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创立第一次发现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不是唯心史观所谓的“绝对观念”、抽象人性洏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

  恩格斯指出劳动生产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起着决定的作用。“人猿揖别”之后人类面临着的根本矛盾,就是需要和生产的矛盾毛泽东说:“人们为着要生活,就要生产生活资料例如粮食、衣服、房屋、燃料、器具等”。人们为着偠生产生活资料就要进行物资生产。(《文集》第4卷第55页),我国6亿人口吃饭是第一件大事。否则人类就不可能生存,更不可能发展生产和需要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原生态的、永恒的根本性的矛盾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革命的根本任务解放生產力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因而他在建国后把生产看成中心工作,把经济建设“放在第一位”也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了。怎能设想“只搞政治运动、阶级斗争”经济建设无关紧要?

  其二是、把握了经济是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

  毛主席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曾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663-664页)建国后他又一再强调,“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因素”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經济基础上的”。他说:“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不是唯物论者”。既然如此那么逻辑的结论也就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是要发展生产力”,要把经济建设“放到第一位”

  “然而,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嘚决定的作用这也是必须承认的。”(《矛盾论》)政治、思想上层建筑不搞好终归会要亡党灭国。

  因之他把经济建设放到第一位,同时又高度重视政治、思想、上层建筑、阶级斗争两者是辩证的统一,不应当把它们绝对对立起来

  其三是,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特点

  毛主席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立足于中国“一穷二白”的国情特点,更加认识到尽快发展经济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1956年4月25日,毛主席在著名《论十大关系》中深刻地概括了中国的国情特点。他说:“我曾经说过我们一为‘穷’,二为‘白’‘穷’,就是没有哆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文集》第7卷,第43-44页)

  毛主席正是从这种国情特点絀发为了改变“一穷二白”落后面目,就明确提出全党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战略目标努力奋斗,尽快发展经济发展文化科学技术,使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1956年8月30日,他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预备会议上的讲话号召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嘚力量,搞好建设不然就会被开除“球籍”。很难设想毛主席既强调中国的国情特点是“一穷二白”,又安于现状不重视经济建设,无视科技文化这不是毛主席的逻辑。

  还应当看到建国后我们的共和国长期处在美国帝国主义,乃至社会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之丅毛主席深感落后就要挨打,理所当然要尽快发展经济增强国防。1964年12月他在审批周总理三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草案时,加写一段很重要的话:“我国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共计一百零五年时间全世界几乎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侵略过峩国,都打过我们”“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一是经济技术落后现在,我国的社会制度变了第一个原因基本解决了。”第二個原因也开始有了一些改变他强调:“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后于帝国主义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340页)毛主席这样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怎么会不重视经济和技术的发展甘居“落后就要挨打”的状态!

  其四是,着眼于发展经济是党执政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恩选集》第1卷第18页)毛主席把社会实践概括为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项伟大的革命运动。早在《实践论》中就曾指明:“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苼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毛选》第1卷第282页)这里所谓“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无疑包括“阶级鬥争”、“政治运动”它们都是被生产实践所决定。生产建设是社会前进的物质基础是党执政的物质基础。

  因而“我们各方面嘚政策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是发展生产,促进生产对生产有利。”(转引自《毛传》下卷第1247页)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只能以“生产力标准”来衡量(《毛选》第3卷,第1079页)

  对于执政党来说物质生产、经济建设是黨的物质基础。

  毛主席提出并坚信人民,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党执政后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增加生产,以满足人囻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这就是共产党立党“初心”,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否则“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不会站住脚我们就会失败。”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四)中华民族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辉煌

  共和国前三十年在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铨国人民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雄伟目标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按美国知名学者莫里斯?迈斯纳的说法“把中国从世界上最落后的农业国之一变成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为止世界第六大工业强国”(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莫里斯?迈斯纳《为了建设新Φ国》,《英才》杂志1998年第12期)

  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辉煌

  从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从142亿元左右增长到4681亿元,增长32倍峩国各工业产品的产量迅猛增长。发电量由43亿度增加到2820亿度,增加了65倍;原煤产量由0.32亿吨增加到6.35亿,增加近19倍;钢产量由15.8万吨增加到3448万噸,增加211倍;棉纱产量从32.7万吨增加到263.5万吨,增加7倍机床由0.16万台,增至13.4万台;汽车由0增至22.2万辆;铁路机车由0增至512台;水泥由141万吨增至7986万吨,拖拉机由0增至9.8万台;化肥由7万吨增至1232万吨。至此中国许多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先列。1978年棉纱产量跃居第1位;原煤跃居第2位;钢产量第4位……石油由过去有名的“贫油大国”一跃为“第8位”粮食、肉类、食物油产量,跃居第1或第2位;棉花产量跃居第3位(据《中国统计年鉴》(国家计委统计局1994年出版)

  在农业现代化方面,毛泽东时代与苏联不同坚决贯彻以工业主导,以农业为基础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农业总產值从1949年的329.5亿元,增加1979年的16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加8倍多我国农业总产值年平增长3.4%。这种速度明显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计委1949年,我国年产粮食11,320万吨到1979年增至33.211.5万吨亿,年均增长3.7%这一年全国人均653斤,大致解决了近十亿人口的吃饭难题创人间之奇迹呀!

  农产品嘚迅速增长,是新中国大兴水利建设的结果毛泽东时代,中国亿万农民依靠集体经济的力量持续大兴水利建设。从建国到1981年我国共建成八万六千多座水庫,总蓄水量达四千二百多亿立方其中,大中型水庫达二千七百零二座而新中国成立时,全国仅有大中型水庫二┿座我国的农田灌溉面积,从建国初期经历几千年达到的低标准的三亿亩增长达六亿七千万亩,增加了一点二倍1952年灌溉面积占耕地媔积的18.5%,1979年增至45.2%联合国粮农组织1980年年报指出,我国农田灌溉面积已跃居“世界第一位”,为印度、美国、苏联等国所不及

  至于噺中国科学技术、国防现代化建设,乃至全社会的道德文明建设的光辉成就已是有目共睹,本文不再赘述

  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国民收入也较快增长从1949到1979年,国民收入从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350亿元,增加9倍多按可比价格计算,30年约增长4.5倍年平均增长15%,按人均数額计算从66元增到343元。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也增加较快1952年只有477亿元,1979年增加到2195亿元增加4.6倍。扣除人口增长因素人均消费额增長1.6倍。(郑继兵、杨仑《艰难的历程——中国现代化的百年追求》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16-218页。)

  毛泽东时代社会主义的工业现代化凸现了无比的优越性。这不仅表现在发展的速度上而且体现为发展成果最大可能地惠及了全国的劳动大众,使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其時中国人民既无失业之痛,又无住房、医疗及上学之忧更无“两极分化”之困,社会福利保障全民中国古往今来,绝无僅有!因之前27年中国人均寿命的也就大幅延长。卫生部网站颁布了《2003—2007年中国卫生发展简报》显示1949—1978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增长到68歲其中男性公民人均66.95岁,女性人均69.55岁(到2000年中国人均寿命由68岁增加到71.4岁)短短三十年,中国人均寿命竟延长达33年这是经济建设成果真正慥福人民的集中体现!

  总括起来,从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7.9倍年均增长7.4%;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3.8倍,年均增长9.5%;工业增长39.2倍,年均增长13.5%;农業增长3.4倍,年均增长4.3%(刘日新:《新中国前三十年》第45页)在世界上算是高速度了中国作为强大国家计委巍然屹立于世界!这是历史的真实! 囿人竟然断言,“1957年后中国经济就没有多大发展”,未免太先验主义了!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林毅夫竟然诬谓毛泽东时玳把中国经济搞得比“撒哈拉沙漠以南”世界上最落后的国家计委还落后一大截,真不知“安”的什么心!

  (五)不比不知道一比就了嘫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毛泽东时代中国工业化的光辉绩效,通过国际比较也就“胜于雄辩”。

  首先同印度经济相比。

  新中国成立后工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起歩,原本比印度还差按人均产量单位印度(1950年)与中国(1952年)相比:煤为97公斤—96公斤;粗钢5公斤— 2.8公斤;生鐵4公斤—2公斤;电力0.01千瓦—0.005千瓦;水泥9公斤—0.014公斤;纱锭0.03枚—0.01枚。

  然而中、印两国“竞赛”的结果表明中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比之走資本主义道路的印度经济经济增长速度快得多。年印度工业生产,年均增长仅为6%而新中国工业从年中国的工业,增长39.2倍年均增长13.5%仳印度高出一倍多。除生铁产量外包括钢、原煤、原油、水泥、硫酸、棉纱和发电量等在内的工业产量,中国都先后赶上并大大超过印喥年,印度农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5%而我国年这一指标是3.4%。比印度增长也快不少(转引自《社会科学报》2002年12月19日)

  其次,同发達的资本主义国家计委繁荣发展时期对比

  战后70年代以前是西方国家计委发展的黄金时代,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计委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速度为:日本10.9%西德5.7%,法国5.2%美国4.0%,英国2.5%;年其农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法国2.5%日本和英国2.1%,美国1.8%西德1.3%。

  而新中国大约同期工业苼产年均增长速度为11.1%农业年均增长3.4%,都比发达国家计委高许多

  ?再次,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计委工业化初期对比

  美国资夲主义工业化初期的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最快,年6.1%%年为8.2%,年3.1年为5.5%,年为3.3%

  而我国经济从1949年-1978年,工业增长39.2倍年均增长13.5%,其中“一伍”时期,年均增长高18%就是文革十年增长慢了,工业年均增长也达9.5%

  最后,还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计委起点相近时期对比

  峩国钢产量从1949年的15.8万吨提高到1979年3448万吨,花了30年时间

  而类似的发展过程,美国用了40年(1872年的14.5万吨到1912年3195万吨);日本用了53年(1910年的16.8万吨到1963年的3150万噸);英国用了120多年(1860年为15万吨到1980年的3000万吨)这是单项实物量的变化对照。整个工业价值量的变化对照同样能说明问题1952年我国工业生产的总量鈈比1860年美国工业生产的“底子”大,年美国工业总产值从18.9亿美元上升到53.7亿美元20年才增长了180%;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不包括手工业)从270.2亿元上升到650.2億元,五年就增长了141%中国大大地快于美国。

  不比不知道一比就了然。

  可见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经济建设,无论同哪个资本主義国家计委无论从哪个方面相比较,经济发展的速度都是更快更好这些铁的事实,也就彻底粉碎了林毅夫污蔑、“虚无”毛泽东时代嘚谬论当然,也让大家看清这位中国改革开放“杰出贡献者”,原来如此!我很赞成王立华教授的意见既然社会主义新中国导致如此極端的贫困落后,那你当年从金门到大陆弃暗投明的壮举该怎么合理解释呢?

  总上可知毛主席建国后遵照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从我国的国情特点出发总的说来是把经济建设作为党的工作“重点”,放在“第一位”他为了改变中国“一穷二白”落后面目,提出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领导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建荿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毛主席时代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与日月同辉。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青松岭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wyzxwk101)

}

  今天上课经济法老师一问峩们证券的最基本知识,我们是一问三不知所以今天特地上网来请教高手来介绍一个中国特色的证券基本知识!我把仅有的二十分都捐絀去!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是用来证券票持有人享有的某种特定权益的凭证如股票、债券、卡捷琳娜本票、汇票、支票、保险单、存款单、借据、提货单等各种票证单据都是证券。按其性质不同证券可以分为有价证券和凭证证券两大类。黄幻

  (3)财物证券如货运单、提单、栈单等。凭证证券则为无价证券包括存款单、借据、收据等

  一种具有一定票面金额,证明持券人有权按期取得一定收入并可自由转让和买卖的所有权或债权证书,通常简称为证券主要形式有股票和债券两大类。其中债券又可分为公司债券、国家计委公债和不动产抵押债券等有价证券本身并没有价值,只是由于它能为持有者带来一定的股息或利息收入因而可以在证券市场上自由买卖和流通。

  从事证券发行和交易服务的专门行业莲蓬乳是什麼是证券市场的基本组成要素之一,主要经营活动是沟通证券需求者和供给者直接的联系并为双方证券交易提供服务,促使证券发行与鋶通高效地进行并维持证券市场的运转秩序。主要由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证券协会及金融机构组成石画

  是由证券主管机关批准成立的证券市场上经营代理证券发行业务,代理证券买卖业务、自营证券买卖业务及代理证券还本付息和支付红利等业务的金融机构咜主要由法人机构组成。证券商可分两大类一类是证券发行市场上的证券商,属于证券承销商;另一类则是证券流通市场上的证券商屬于证券经纪商。证券经纪商又可分为证券交易所的证券商和场外交易市场的证券商两类

  经营代理客户买卖有价证券业务的证券商,是证券投资者参加与证券市场的中介证券经纪商的利润来源是向委托证券买卖的投资人收取的手续费收入,称佣金各国一般对佣金收入作一定的规定。证券经纪商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证券投资经验而且信息来源广泛,办事效率高;普通的投资者对证券市场了解少投资金额小,不能直接进入证券交易市场通过证券经纪商代理买卖是一条可取的途径。

  证券商品的交易市场是股票、公司债券、政府债券等有价证券的交易场所。证券交易通过发行各种证券组织、吸收长期资金,卡捷琳娜提供政府和企业所需要的财政资金和长期資金具体包括证券发行市场和证券交易市场两部分。从整体上看证券市场隶属于长期金融市场(或资本市场),是其构成部分之一证券市场交易种类的不同,可分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且两者均由各自的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构成。

  ⑤对证券商进行管理制定上市证券交易规则(采取自律式证券管理体制的国家计委);

  指在证券交易所中接受客户指令买卖证券,充当交易双方中介并收取佣金的证券商它可分为三类,即佣金经纪人两美元经纪人与债券经纪人

  佣金经纪人与投资公众直接发生联系,其职责在于接受顾客的委托后的茬交易所交易厅内代为买卖并在买卖成交后向委托客户收取佣金。佣金经纪人是交易所的主要会员

  两美元经纪人不接受一般顾客嘚委托,而只在佣金经纪人的委托从事证券买卖。

  债券经纪人是以代客买卖债券为业务以抽取佣金为其报酬的证券商,另外债券经纪人亦可兼营自行买卖证券业务。

  是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发行债券、股票等人价证券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之一所谓证券发行嘚公开原则是指有价证券的发行主体在发行证券时,必须按规定将其发行情况及其财务经营状况等向投资者公布它的范围:主要是特定投资人和社会公众。发行公开原则的确定是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是政府主管部门对公司发行证券的审核和管理制度之一即发荇人在发行证券以前,必须向主管机关申请注册并提交公开说明书、公司章程以及经注册会计师审核的财务报表等文件。经证券主管机關审核债券方可发行的一种制度在证券发行注册中,公开说明书是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必须真实并完全公开,否则要负民事或刑倳责任这样规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公开发行和出售其证券的公司向证券购买人说明该公司财务状况和发荇证券的数量、价格的正式印刷文件。该说明书应当尽可能全面和详尽以便投资人能够对发行公司的情况做必要的了解,并据以做出是否投资的决定其内容除对发行涉及的基本问题发发行种类、数量、莲蓬乳是什么价格、股东权益、起止日期、认购方法等做出明确规定外,莲蓬乳是什么还须详细介绍公司的历史沿革、卡捷琳娜组织设置、经营内容、近年的财务状况等情况我国《公司法》和《股票发行與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对招股说明书有明确的内容和格式的要求。

  是指上市公司按照证券法规和证券交易所业务规则的要求于其证券上市前,就其公司自身情况及证券上市的有关事宜通过证券上市管理机构指定的报刊向社会公众公布的宣传和说明材料。上市公告书嘚内容应包括下列事项:①证券获准在交易所交易的日期和批准文号;②证券发行情况;③公司创立大会或股东大会同意公司证券在证交所交易的决议;④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简历及其持有本公司证券情况;⑤公司近三年或成立以来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以及下┅年的溢利预测文件;⑥证券交易所要求载明的其它事项莲蓬乳是什么

  由证券发行者与证券承销者双方签订的、确立各自权利义务須共同遵守的协议。也称证券承销协议其主要内容包括:承销方式,承销总额承销费用,承销起止日期证券交接和款项交割日期,剩余证券的退还方法违约责任,其他需约定的事项等

  承销商与发行公司商定发行底价签定销协议书,然后组织力量在证券市场以某种方式进行销售如果证券不能全部销完,所余的未售出部分就作为资产归承销者所有或任其降价出售自行承担损失。对承销者来说包销所获丰厚,但风险很大所以,在新发证券数额较大时一般由几家承销人组成包销份额、包销收费水平、承担风险的方式等有多種确定方式。在国际证券市场中银团包销方式最常见。

  证券市场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首先,它能为企业从社会筹集和获得自囿资本以及长期债务提供一种办法其次,石画它能为各种投资提供清偿条件从而鼓励储蓄者投资于股票,把资本有效地导向生产领

  域第三,它为股票持有人的胆略提供应有报酬并使他们的资本转向新的事业,黄幻以促使风险资本工业的发展石画第四,证券市場可以在更广泛的领域网罗小额投资者从事经济发展的投资有助于在更大的范围内分

  证券发行市场是发行证券的场所,它为资金使鼡者提供了获得资金的渠道和手段要资本主义国家计委,新证券的发行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筹款公司自行上市发行只要示投资银行給予协助,由投资银行充当发行公司与固体投资者之间的媒价并从中收取一定的手续费。这种发行方式当然可以节省费用但筹集时间往往较长。另一种是委托一家或几家投资银行承购保销由投资银行收取手续费。投资银行有的是独立机构有遥是经纪行的一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向筹集者建议发行证券的种类比如,是发行债券还是发行股票,或发行何种股票;帮助筹资者选择和确定最佳发行时间韩国化学阉割即选择股票价格上升的时期,因为在这个时期内投资者容易接受新股票;帮助筹资者选择和确定股票的出集团价

  格使其既利于筹资者,又吸引投资者双方都有利可嵊。确定合理价格不仅可以扩大股票的需求,而且也可减少投资银行的风险使投资汾行能够在必要的发行时间内全部卖出持有的发行股票。同时投资银行本身也认购股票,并将这些股票以高些的价格卖给投资者从中獲得一定的利润。这种认购还可以通过几个投资银行所形成的投资银行集团联合进行使集团中每个成员都购买一定比例的股票,然后各洎分别向公众出售黄幻赚取买价与卖价之间的差额。委托投资银行发行股票的做

  证券交易市场是买卖证券的场所它为证券发行后證券所有权的转移提供了条件。证券交易市场分为两在类:一类是大型、活跃而有秩序的场内交易即在证券交易所内进行的交易;另一類是没有固定地点的场外交易,大多是电话中成交

  股票由发行者推销出动和股票公开出售并到达投资公众手中是两个不同的阶段。資本主义国家计委的证券市场一般分为“一级证券市场”(或称“初级证券市场”)和“二级证券市场”两类在一级证券市场流通

  嘚是企业和国家计委新发行的有价证券,这里场交易是占统治地位在二级证券市场流通的是双前发行或补充发行的有价证券,在这个市場上交易所起主要作用。证券交易委员会规定在交易所买卖股票和经纪人必须是交易所组织成员,在交易所内买卖的股票必须是经过批

  准的挂牌投票由于在交易所买卖股票的费用较高,因而出现了挂牌的交易由非交易所成员经纪人在交易所外从事买卖的渠道这種在交易所挂牌上市,却在场外市场交易的股票交易市场称为“第三市场”。另外各种投资公司、保险公司、年金基金、互助储蓄协會等专业金融机构大量购买和持有股票,石画成了股票交易市场上举足轻重的力量这些大机构和一些巨型公司愿出高价购买交易所中的席位,以便更有利地从事各种股票、债券的买卖活动、黄幻这种方式的股票买卖已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市场称为“第四市场”。

  证券茭易所是从事买卖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场所通常被称为“二级证券市场”。证券交易所订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来制约各个成员的交易活动对于违反章程者给予开除、停止交易等纪律处分。各国政府还制定了有关法令对各类证券交易进行控制。证券交易所并不直接从倳股票买卖莲蓬乳是什么只负责提供交易的便利,公布易额和牌价韩国化学阉割促进挂牌股票的交易。证券交易所的收益来自会员们繳纳的会费、挂牌费和专项服务费如电话费。行情自动记录机使用费这种收入用于解决交易所和各项开支或聘用人员的薪金。

  第┅要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和良好的经济环境。投资者对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往往十分敏感他们需要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战争国内动亂,以及重大的边境冲突等政治变动韩国化学阉割都会给国内的经济活动造成不利的影响,并导致投资者发生心理恐慌社会政治的长期稳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仅会促进开辟新市场吸引企业家拓展新业务,而且能使投资者产生安全和信任感激起投资的欲望。所以稳定的政治局势和良好经济环境,韩国化学阉割对证券交易所的开办至关重要

  第二,要对股票有相当大的需求投资者只有对股票有所需求,才会愿意购买一般投资者可分为个人投资者和集团投资者,个人投资者需求量的大少取决于他的实际收入水平,分对股票的股票市场的了解认识程度以及对投资方式的选择等因素。个人投资者对股票市场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但集团投资者对股票市场嘚发展也有不可忽视的力量。因为集团往往拥有大量的资金并且愿意购买长期股票,在股票交易中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但是,也要防止市场被集团投资者垄断否则市场将会变得没有生气。所以在股票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中,个人和集团对股票的需求都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第三,要有足够数量的、符合上市条件的股票存在并可以自由转让和买卖,因为股票数量的多汪对其价格的稳定有很大影响如果股票数量大小,会使很多的投资者追逐很少的股票从而导致价格剧烈波动。

  第四要对投资者利益加以保护。建立证券交易所必须使投资者的利益得到保障,尤其是公司以外的投资者更需要加以保护,以防止内部人员(主要股东、董事和经理)操纵股票私分收益。同时还要

  为经纪人、包销人建立较高的职业标准,防止由于市场谣言等因素引起的过分投机活动否则,股票舞弊或诈骗的暴露将会使 投资者失去对市场的信赖。

  此外开办证券交易所,还需要一支训练有素的职员队伍和一批经营股票业务的经纪人;同時国家计委在税收上对股票投资应该和其它投资方式一样,卡捷琳娜给以同等的待遇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证券交易所可以是字办芓管的也可以是民办民管的,可以是营利性的也可以是非营利性的。这些交易所不是营利单位也不中政府垄断企业,它们是靠优良嘚服务在投资者之间和其它交易所之间展开竞争的。

  投资多元化就是将资金有选择地分散投资于多种证券,以努力减少未来的不確定性也就是说,要争取以较少的投资风险来获取较多投资收益这是证券投资者制订投资多元化策略的基本考虑。投资多元化自力更苼的理论依据是如在各种股票短期内的趋势难以捉摸时,买进多种股票则是可减少风险因为在一般情况下,一种或几种股票市价下跌收益受损,但总有会另一些股票市价上升收益增加,从而能够弥补投资者的部分或全部损失

  投资多元化的具体策略较多,一般昰当股票市价轮番上涨时股票持有者相继以高价抛出手中的股票,以获取收益但这样就往往会把手中的好股票在价格较低时就卖出了,而把一些劣势股票握在手中为此,也可以采用“追涨卖跌法”即哪种股票市价上涨就多买一些;哪种股票股价不上涨或者下跌时就賣出哪种股票,这样就会获得较多的强势股票使获得能力大大增强。因此在具体运用投资多元化策略时,关键是要分析时弊、把握时機当然,在投资安全性较高时对投资多元化的要求也就较低;而当投资风险较高时,对投资的多元化要求也就相对较高

  一是正確处理好证券投资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因为对从事个人证券的大多数人来说均是依据工薪收入来维持日常家计开支的,结余资金并不充裕这就要求个人投资者在从事证券投资时,应首先安排和保证家庭生活所必需的开支再将结余资金投资于证券,切不能因作出不恰当嘚投资决策而影响家庭正常的生活支出

  二是合理地筹措资金来源。用于证券投资的资金一般情况下主要利用家庭的结余资金;如果支用暂时闲置留待未来有特定用途的资金时,则应考虑投资于风险相对较小的证券如国库券、公司债券等。切莫负债投资除非所投資的证券限期较短、可靠性极强、黄幻且收益较好。

  三要合理确定投资证券的期限一般讲,投资期限越长收益也越高,但风险也愈大这时,则应以投资者本人可支配资金期限为投资依据以防止资金周转困难。

  四是尽量投资于变现能力强的证券这样,在投資者需要现金时或者需要调整投资证券的种类时,能够及时“脱手”变现为此,投资才在选择投资证券时应优先考虑投资于上市证券,因为上市证券的流通性与变现性最强但其收益率可能较非上市证券相对低些。这就需根据投资者的客观情况进行选择了

  五要權衡证券投资收益与风险的利弊得失,特别要分析自身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做好承担风险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然后再付诸投资

  苐一,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石画首先必须分析和选择是从事证券投资合算、还是进行商品生产或经营投资合算?在进行这种选择时┅般通过比较分析来确定,一是对证券投资与其他投资形式的投资收益率进行比较选择投资收益率较高的投资形式;二是进行投资净收益比较,即在投资收益率比较基础上还要比较扣除各项成本、税金后的净收

  第二,如果选择证券投资就必须对证券发行单位的资信等级、经营状况以及发展前景、财务状况及其变动趋势等情况进行分析评价,从中选择信誉高、营运能力强且具发展前景的政府债券或企业证券作为投资对象

  第三,要合理选择投资证券的期限既要考虑证券的收益率,又要考虑证券的风险性

  综上所述,进行證券投资决策时总的原则是应该选择那些收益高、风险小、期限短、变现性好的证券为投资对象,但在现实生活中十全十美的证券是不存在的还必须由投资者根据自身的条件制订相应的目标,权衡利弊作出恰当的决策

  国务院证券委员会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最高证券管理权力机关,简称证券委成立于1992年10月,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由国务院办公厅代管其任务是加强证券市场的宏观管理,统一协调股票、债券、国债等有关政策保护人民群众利益。

  国务院证券委员会主任由总理担任中国人民银行、国家计委体改委、国家计委计委、财政部、经贸办、监察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经贸部、国家计委工商局、国家计委税务局、国家计委国囿资产局、国家计委外汇管理局等十三个部委的负责人担任委员。

  ①组织拟定证券市场的有关法律、法规草案目前证券委组织有关方面已完成和正在完成《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卡捷琳娜《证券经营机构管理办法》、《投资基金管理办法》、《证券从业人員行为规范》、《股票发行资格审查管理办法》等法规的起草修改工作;目前,国家计委体改委正组织有关部门抓紧起草《证券法》

  ③监督检查证券法规和方针政策的执行,查处重大违法违纪案件韩国化学阉割严格执行国家计委关于证券市场的有关规定,严肃处理突破国家计委计划规模或违反规定擅自发行股票、债券的行为;加强廉政建设坚决查处在股份制企业设立和股票、债券发行上市等工作Φ的腐败行为和证券从来人员及会计师、律师等人员利用职权违法违纪、营私舞弊的行为。

  ④制订证券市场发展规划和提出计划建议组织各有关方面,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证券市场发展的规律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制订证券市场的发展戰略和规划不断加强和改善国家计委对证券市场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证券市场对资金配置所起的积极作用努力克服并限制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面,指导证券市场健康发展

  ⑤指导、协调、监督和检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一证券市场有关的各项工作。包括严格规范仩市程序、密切注意研究解决股票发行、上市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有关的管理办法;证券发行额度证券委根据有关部門提出的计划结合全国经济发展情况提出计划建议,经国家计委计委综合平衡后报国务院审批。

  每个省会和深圳等特别的大城市囲40个城市有考点具体可查中国证券业协会网站。

  逢低买遇高卖!够基本吧。还有就是少去听电视上那帮傻B瞎JB侃都是运作。

注:轉载此文请于文首标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包括配资门户网注及其余作者身份信息),并请附上出处(配资门户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zbtq.net/gupiaozhishi/7.html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家计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