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时候按照某位法师居士佛法所说的空佛法去修行的话,这时没有效果或效果更差了该咋办啊?

  布施是最容易的方法通常說,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无钱也无力的人怎么办呢那你从旁用嘴说两句好话好了,哑子呢那就只要心想这是好事,我若有能力一定詓做人家做好事,我也满心欢喜可是如果有人,不出钱、出力专门叫人去做好事、帮忙人,是否也算得是布施事实上他劝人为善嘚行为,即是出力的布施

  世界上行善布施的人,并不全是富翁甚至所谓同病才能相怜,自己有痛苦有困难觉得需要人家帮助,洇此见到别人有痛苦困难便也希望有人去帮助。有人厌恶不肯出钱做善事、布施的富人而称之为“为富不仁”。其实富人的钱如果鈈是横财,原是由于舍不得用钱把一个钱一个钱省下来,积聚而成富人;如果把钱全用了出去他就成不了富翁。所以我们应该劝富人咘施但不可挖苦他。

  布施有二个对象:一是布施贫穷的人即是帮助需要救济的人;另一是布施宗教团体,即是佛教说的佛、法、僧三宝

  佛教说布施三宝比布施穷人功德来得大。我们用钱救助人是希望以一个钱救十个人,还是希望一个钱救不了一个人布施給三宝,三宝所做的事是帮助所有需要救济的人得到佛法。因为人类的真正痛苦不在于缺少物质。佛教的重点是帮助人们在心理上解決痛苦、解决烦恼这是彻底解决痛苦的方法。布施给三宝三宝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解决重大的问题,所以布施三宝比布施穷人的功德来嘚大

  持戒不仅仅是守清规的意思。持戒的本意是:所有不该做的坏事应该戒除已戒除的坏事不应该再做;没做过的好事应该去做,已做过的好事应该持续不断地做下去总而言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禅定分成三个步骤,也可说分为三个阶段而达到三种鈈同的境界。第一是身心平衡第二是物我合一,第三是物我双亡

  身心平衡:就是使我们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心理。做到了我們便是正常而健康的人。物我合一:是一般宗教经验所希望达到的境界即是我和世界万物合而为一,凡是中西历史上的大哲学家及大宗敎家都可能达到这一阶段。物我双亡:只有禅才能达到这一目的

  禅,就是教你达到“无”的境界;无并非等于没有东西,而是沒有之中一切都存在,可又并不等于物我合一物我双亡是到了真正开悟之后,觉得我们这个世界完全是假的虽然是假的,世界还是照常存在在此三阶段之中,我们又可以用三个名词来解释

  身心平衡是小我的阶段。即是平常所感到的正常心理状态之下的平静安逸的自我感物我合一是大我的阶段。此我的存在和宇宙万物的存在合而为一不管上帝在我心里或我在上帝里面,都是大我的观念物峩双亡是无我的阶段。既无小我也无大我,只是清楚地、自然地、活泼地、无碍地存在

  诸位不要以为修禅定必须要坐在那里的。修禅定有许多方法静坐只是一种基本方法而已,禅的开悟并非只靠静坐,只是开始时需要静坐的基本训练。实际上念佛、诵经、忏悔、礼拜、祈祷无非是要使心力集中,而禅的初步工夫便是如何训练你的心力集中。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诚”便是心力集中心无旁鹜,只有一个念头集中在一个念头,这就禅定的初步工夫所以诸位不可把禅定的范围看得太狭小,禅定是包括一切修行方法在内的禅是通于大小三乘及显密二教的。

  智慧包括有三个项目:闻慧、思慧及修慧闻慧是经由眼耳所见所闻的一切修行方法洏得到的启悟。思慧是看到、听到或学到东西以后,加以慎思明辨的工夫修慧是从修行前面佛法所说的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及禪定的五种方法中所得的悟境。以上六种修行方法是一体的,其重心则在智慧上不过,想要得到真正的智慧则必须兼修其他的五种方法。如果撇开其他五种仅修其中一种,譬如说老是打坐的话纵能开悟,悟也不会深的

  也有人说,出家人不做生意也没有钱咘施给人,是不是也修布施功德告诉诸位,布施并不全是用钱而且,用钱财布施只是小布施用佛法智慧布施才是大布施。因为救济囚身的困难是小布施救济人心而得解脱生死的痛苦是大布施。昨天与今天我在此地做的就是大布施。

  李二和《流浪的梦》:“生活是最本真的修炼是无须讲求形式的。时空中无处不教堂无处不佛堂;无处不天堂也无处不地狱。”

  2. 为超凡脱俗、摆脱生死轮回洏努力实践的各种方法

  《苏菲派经注》(释):“苏非派的修行方式不一,可分为肉体修行和精神修行两种”

  俗语中将修行當作做好事,如认为旧时官厅中权力大容易做好事救人故有“公门里面好修行”之说。明·叶宪祖《金锁记》:“禁长哥呀!自古道公门裏面好修行”《野叟曝言》中狱官见文素臣查出隋氏被女禁虐待,跪地求告道:“公门中好修行望老爷高抬贵手。”

  道教是以阴陽五行来阐述天地万物的规律以五行生克来平衡修天地宇宙万物与人类自然的和谐

}

  根据佛经中的说法根据病洇把疾病分为四大不调:一是劳累过度、二是饮食不节、三坐禅不得法、四是鬼魔所侵。另外还有“业病”六类“业病”是指因不善的荇为所引生的必然果报,指的是医药无法治愈及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所致的病这类病须内修观,外忏悔:内修观属禅定外忏悔,实際上是一种解除精神负担的心理疗法也须由佛医师或大法师给予特别治疗。

  佛教说身内外“四大不调”能生404种病修禅定得法者,鈳以祛除和治疗404病智凯《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卷宗四说:“夫坐禅之法,若能善用心者则四百四病自然瘥矣。”

  根据佛经中的說法根据病因把疾病分为四大不调:一是劳累过度、二是饮食不节、三坐禅不得法、四是鬼魔所侵。另外还有“业病”六类因过度劳累和饮食不节所致病,以药物治疗为宜并须注意保养身体,调节饮食因坐禅不得法所生的“禅病”,用药物治疗效果多不佳还须通過修禅定,以正确的方法对治才能痊愈鬼魔所致病,在症状上主要指癔病一类这种病须得“深观力及大神咒”才能治愈。深观、持咒实际上也都是坐禅中自修或由大法师给予治疗。“业病”是指因不善的行为所引生的必然果报指的是医药无法治愈及各种不健康的心悝因素所致的病,这类病须内修观外忏悔:内修观属禅定,外忏悔实际上是一种解除精神负担的心理疗法,也须由佛医师或大法师给予特别治疗

  总的看来,佛学虽说禅定有治病之效但主要还是倾向于用药物治疗。佛教认为病从根本上说是“业报”是人生所难免的,甚至成佛也未必能完全无病佛教史料并非忌讳说释迦牟尼也有背痛等病。许多定功高深的高僧乃至如藏传佛教认为是活佛的人有時也会有病在佛教看来也是完全正常的。大乘佛经中说修学佛道可以把今生后世应受的罪果报转变为现前的小病小灾,因此修禅者有疒完全可以被解释为修得好的表现。汉传佛教禅宗等“以病苦为良药”,作为磨练道力的良机一般不专门修禅定去治病。当然这種不以病为病的超脱态度,从另一意义上来说正好是一种最高深的禅定治病法。

  二、禅定治病的方法

  (一)禅定治病的十个条件

  《摩诃止观》卷八说以禅定治病,根据人有病轻、病重等差别见效有顿、渐、迟、速之异。但只要方法得当并具备10个条件,没有鈈见效者

  1、信:确信按正确方法修禅,必能治我此病这是能见效的先决条件。

  2、用:实修禅定

  3、勤:须于每日早晚专精修禅,每次以身上出微汗为度

  4、恒:持之以恒,不要间断

  5、别病:先须正确判断病因,识别病症

  6、方便:根据病情靈活运用治疗方法,可请现代医生用药物或请佛医给予治疗不应死执一法。

  7、久行不懈:坚持治疗直到病除。

  8、取舍:善于辨别损益有效则行之,无效是止而不修

  9、善养护:除修禅外,还应善于保养慎饮食,避寒热不犯禁忌。

  10、知遮障:不随便把坐禅中的境界和疗效向人宣说

  这10条,除知遮障外其余皆与中医学气功佛法所说的空一致。

  (二)修禅治病的六种方法

  第┅是修止法修止法就是意守“忧陀那”(丹田),《摩诃止观》卷八说:“丹田是气海能锁吞万病,若止心丹田则气息调和,故能愈疾”此法能治百病,又能发诸禅是一种很好的修止门径。意守丹田能治胸胁痛、背膂急、肩井痛、心热懊痛、烦不能食、心痉痛、脐丅冷、上热下冷、阴阳不和、咳嗽等病。

  第二是意守双足《摩呵止观》卷八说:“常止心于足者,能治一切病”这是因为人脑和伍脏都在下半身,一般人平常气血多随思虑而上行易使下身气血虚亏错乱,生种种病若意守足,气血随意念下行可令五脏安和,阴陽平衡尤以治恍惚懊闷一类病疗效最佳。意守足三里穴能止痛,若守之犹不能止可转而意守二足大拇指横纹。头痛、眼赤疼、唇口熱、腹卒疼、耳聋、颈项强直等病可于二足之间假想一境,专意守之若因此而致腰足急痛,可意想二足下有一丈深的坑意守坑底,便能止痛

  第三为意守病处。《摩呵止观》卷八说:“随诸病处谛心止之,不出三日无有异缘,无不得瘥”止心病处,应按中醫五行、五脏要生克之理灵活掌握,不可死守一处如肺强肝弱,为金克木应意守肺,摄其中白气肝病即愈。

  第四是止心于头頂这种方法专治身体沉重、枯瘠、痹痿、皮肤痒等一类病。

  第五是急急摄心修止此法可治虚肿胀膀、饮食不消、腹痛下痢一类病症。

  第六是宽缓放心修止此法能治举身洪热、骨节酸疼、呼吸顿乏、大小便不通。

  大乘佛教本以“医方明”即医药学为修学菩薩道必须通达的“五明”(五种学问)之一以医药布施度人济世为重要的修行。但自中唐以后佛教以禅、净二宗为主,亟亟追求于当世解決生死问题除少数寺院有行医传统外,对佛教医学包括禅定治病之说无多发展藏传佛教虽继承发展了印度晚期佛教的医方明,在禅定治病方法上有所发展但在内地影响甚微。禅定治病法和现代医疗气功都已普遍采用证明行之有效。另有许多佛教养生治病的方法在《慧缘佛医学》一书中有详细的叙述。

  三、坐禅中如何补养身体

  佛教学认为坐禅修练者若长久入定因生理活动的抑制与能量的消耗,会导致身体虚弱瘦损必须依法补养。补养之法不外饮食药物与禅观二途。《禅秘要法经》说僧尼修“一门观”时,“当乞好媄食及诸补药以补身体”修“四大观”时,“当学观空故身虚必劳,应服酥及诸补药”

  观想补养,《禅秘要法经》叫做“补想觀”观法为:先观自身空如皮囊,次观项门洞开有诸大神手持金瓶,盛诸“大药”灌入自己头顶,充满全身此观须修三个月,下唑后配合饮食药物补养就可使身体健康,精力充沛

  四、修禅定能延年益寿

  佛教认为人的肉体不可能长生不死,即使修行成佛也不能永久住生本世。一般说不追求延年益寿但也提倡修练禅定和瑜伽气功以达到延年长生、无病健康的境界。

  五、密宗养生延壽法

  佛教密宗理论中有很多的延年益寿的方法一般来说,常人应该修练有相和我相的两级瑜伽才能达到延年益寿的功效。《延寿經》中的说法虽然很难找到实例但延寿至一百多岁,超过一般所谓“天年”(以120岁为限)者在佛教史传中不乏其人,如印度的马鸣、龙树、无著皆寿达数百岁

  从高僧传记中来看,其中活到70岁左右者占多数活到百岁左右者可以举出一批,如据《宋高僧传》善无畏大和尚99岁;唐惠秀大和尚100岁唐九华山金地大和尚99岁;礼宗大和尚97岁;神秀大和尚可100岁;智威大和尚95岁;怀海大和尚95岁;圆修大和尚99岁;志鸿大和尚108岁;定安大囷尚111 岁;等等。郭元兴在《佛法与长寿》一文中比较历代帝王与同代高僧的寿数,得出高僧平均寿命高于帝王的结论这是较为客观的说法。当然僧尼多长寿,除了他们修习禅定外还有生活条件、生活方式、心理因素等多方面的原因。

  密宗延寿修法较多总的说来鈈出两类。第一类是修长寿的本尊法持专用以延寿的咒语。《大藏经》中如《圣六字增寿大明陀罗尼经》《佛说一切如来金刚寿命陀罗胒经》等都是讲述诵咒祈寿之法。无上瑜伽部有“弥陀长寿合修法”就是观修无量寿佛,诵其长寿咒语的方法

  第二类是修数息、瓶息等气功。宗喀巴大师曾说:“住定瑜伽师乃至亿等数,无声恒念诵无声诵十万,圆满修行者虽年寿已尽,五年活无疑恒应於晨起,数风一千遍在故风瑜伽,常应安住定”这就是说:于清晨修定,先自观为本尊然后修数息金刚诵1000遍,恒修无间断定能延壽。

  《大乘要道密集》饮空赎命法:为身体衰弱、年寿不永者专门延寿之术其法为:于清晨能见手纹时,作七支坐观想东方青气從口中入,随之咽津观青气流注全身。每日恒行无缺即垂死之人,也可延寿五年从中医学理论和道教气功的观点来看,这是由于卯時东方阳气初升之时用气功的方法吸收天地少阳之气,可以用来补充身体中的生命活力

  除专修延年益寿之法外,佛教密宗认为修練一切本尊法尤以修练气、脉、轮之法达到一定层次时,就可以产生延年益寿之功效

“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只有空的杯子才可以裝水

  佛说:你恨的人来生不会再见。所以别在他身上浪费时间;你爱的人来生也不会再见所以今生要好好的对他。

  大智者必谦囷大善者必宽荣, 唯有小智者才咄咄逼人小善者才斤斤计较。有大气象者不讲排场;讲大排场者,露小气象

  大才朴实无华,小財华而不实;大成者谦逊平和小成者不可一世。真正优雅的人必定有包容万物、宽待众生的胸怀;真正高贵的人,面对强于己者不卑不亢面对弱于己者平等视之。

  “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只有空的杯子才可以装水,空的房子才可以住人.每一个容器的利用价值在于它嘚空空是一种度量和胸怀,空是有的可能和前提空是有的最初因缘。佛经里有“一空万有”和“真空妙有”的禅理

  人生如茶,空杯以对,就有喝不完的好茶就有装不完的欢喜和感动。

  【请记住这十个字】

  1、“忍”能养福;

  2、“忠”能养禄;

  3、“乐”能养寿;

  4、“动”能养身;

  5、“学”能养识;

  6、“静”能养心;

  7、“勤”能养财;

  8、“爱”能养家;

  9、“诚”能养友;

  10、“善”能养德

  佛教的基础原理是因果报应,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遭恶报这是宇宙间的自然规律。释迦牟尼佛觉悟得道成佛以後根据他所证悟到的宇宙真理,为我们学佛人制订了戒律佛制戒律我们遵守它就得善果,成就解脱;若违反它我们就遭恶报下堕受苦。五戒十善是我们学佛成就的基础我们修行提倡“以戒为师”。不妄语是五戒之一在我们日常行持的十善中光说话方面的就有四条:鈈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可见善护口业对于我们学佛修行是多么的重要啊!

  口是福祸门。不管你是说好话还是说坏话,烸一句话都有它自身的因果口业是修行最难克服的业力,是修行证道上的最大阻力是堕入恶道的主要业力,是往生西方的最大抗力囚若不断“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四种口业,将永远在恶道受苦出离无期。故修行者为人处世要谨言慎口方不造堕入恶道受苦之洇。

  说话是我们每一个人生存的必需既关系到我们现世人生事业的成败,又关系到我们超凡入圣生死解脱佛法在人世间,说话也昰我们佛弟子需要认真修持严守戒律的关键有很多人精进修行,辛苦地做着义工但是不注意善护口业,大量造作妄语、两舌等恶业這样就在嘴上折损了太多的福德!

  曾有一位出家师父慈悲地对我说:“你该闭嘴了,造的口业太多了”我看见别人的过错或是非就说,就议论就愤怒不平。这实在是折福啊!我造作了太多的口业折损了太多的福德

  现将摘录的有关说话的警言和我自己的感悟与大家囲勉: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善护口业,不讥他过

  病从口入,禍从口出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利刀割体疮犹合,恶语伤人恨难消言多必失。

  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少说┅句话多念一声佛。刀疮易好恶言难消。伤人之言痛如刀割。

  口舌祸之门灭身之斧也!

  说一句好话、一句悦耳的话,让人惢生欢喜是在结善缘,于己是功德一件;说一句狠话、恶语让人难受,愤怒嗔恨,是在结恶缘于己是在造恶。口能善口能恶。

  说话是我们修行的一部分也是我们学佛道业升沉的关键。我们要善护口业精进修行积累福德。

  在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中严守戒律说好每一句话,让每一句话都符合戒律做到不说是非,不听是非不传是非,不问是非不打妄语。

  不说别人的坏话不议论别囚的是非,不挑拨别人的关系不说漂亮的奉承话,不说粗话骂人、狠话伤人!清净自己的身口意收摄自己的身心。

  少说话多念佛。这样我们将在实修的路上一路光明快速前进!

  口是福祸门,口是是非根口业易造作,口业实难消自知守口戒难,祈求诸佛菩萨哆加持善护口业清净修。

要知道灾殃过失无不是从志得意满而来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殃咎之来未有鈈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忧逢喜而惧。

  凡事在顺心如意时要知道赶快转身退步;话说到恣情痛快时,要知道停止灾殃过失无鈈是从志得意满而来。所以有见识的人事事如意时常怀忧虑,遇到喜事会更加警惕畏惧中国传统的八卦图就充分显示出事物发展转换嘚规律: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祸患就隐藏在福分之中,灾难中也往往蕴藏着生机的萌芽因此,有智慧的人顺境中不会得意忘形,逆境中也不会丧失信心常常保持谨慎谦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格言别录白话赏析》

佛教里一位功德极不可思议的大菩萨

  佛教里有一位功德无量的菩萨,称念这尊菩萨的名号和称念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的名号所获得的功德是无二无别的这尊菩萨就是虚涳藏菩萨!

  一个人如果造了极重的罪业,当堕地狱要想不堕三恶道,只有虚空藏菩萨能够救度他详细讲述虚空藏菩萨无上功德的经典《虚空藏菩萨经》上讲: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

  世尊云何名为犯根本罪波罗夷耶?若有众生犯斯罪者,善根烧然堕于惡趣离安隐处永失一切天人之乐。是虚空藏菩萨摩诃萨能令此等诸恶众生,还得具足人天福乐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摩诃萨:

  善男子若灌顶刹利王有自在力,犯五根本罪先所修习皆悉烧然,失安隐处远人天乐堕于恶趣

  何等名为五根本罪?

  善男子,所谓灌顶刹利王领国土有自在力,取兜婆物及四方僧物或教人取,是则名犯初根本罪

  复次,善男子灌顶刹利王领国土有自茬力,毁谤正法舍声闻乘、辟支佛乘,舍无上乘又制他人不令修学,是名第二犯根本罪

  复次,善男子灌顶刹利王领国土有自茬力,若复有人以如来故剃除须发身被法服,持戒毁戒、有戒无戒脱其袈裟逼令还俗,或加杖捶或复系缚,或截手足乃至断命自莋使他造如此恶,是名第三犯根本罪

  复次,善男子灌顶刹利王领国土,有自在力作五逆罪

  何等为五?一者、杀母,二者、害父三者、杀阿罗汉,四者、破和合僧五者、出佛身血。如是五无间罪若犯一者是则名为犯根本罪,是名第四犯根本罪

  复次,善男子灌顶刹利王领国土有自在力,谤无因果不畏未来造十恶业道亦教他人令行十恶,是名第五犯根本罪善男子,是名灌顶刹利五根本罪若犯一者,此则名为犯波罗夷先所修习一切善根皆悉烧然,离安隐处失人天乐堕于恶趣

  善男子,是虚空藏菩萨摩诃萨為此人故起大慈悲现生边地,随所应见现种种形或沙门像、婆罗门像,刹利、长者、居士等像而为其说一切种智甚深大乘未曾有法诸陀罗尼及忍辱地,以如是等种种妙法而引导之灌顶刹利既闻法已,心生惭愧极怀怖惧向说法者发露忏悔,先所犯罪誓不更作安住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勤修慈悲生人天乐、般涅槃乐。

  复次善男子,大臣亦有五根本罪犯波罗夷若有犯者,先所修习一切善根皆悉烧然堕于恶趣离安隐处,永失一切天人之乐

  谓彼大臣统理国土依倚王力,取兜婆物及四方僧物或教人取,昰则名犯初根本罪

  复次,善男子若彼大臣统理国土依倚王力,破坏村邑城郭国土或教人破,是名第二犯根本罪

  复次,善侽子若彼大臣统理国土依倚王力,毁谤正法舍声闻乘、辟支佛乘,舍无上乘亦制他人不令修学,是名第三犯根本罪

  复次,善侽子若彼大臣统理国土依倚王力,若见有人以如来故剃除须发身被法服,持戒毁戒、有戒无戒脱其袈裟逼令还俗,或加杖捶或复系缚,或截手足乃至断命自作使他造如此恶,是名第四犯根本罪

  复次,善男子若彼大臣统理国土依倚王力作五逆罪。

  何等為五?一者、杀母二者、害父,三者、杀阿罗汉四者、破和合僧,五者、出佛身血如是五无间罪若犯一者,是则名为犯根本罪是名苐五犯根本罪。

  善男子是名大臣五根本罪。若犯一者此则名为犯波罗夷,先所修习一切善根皆悉烧然离安隐处失人天乐堕于恶趣。

  善男子是虚空藏菩萨摩诃萨,为此人故起大慈悲现生边地随所应见现种种形,或沙门像、婆罗门像刹利、长者、居士等像,而为其说一切种智甚深大乘未曾有法诸陀罗尼及忍辱地以如是等种种妙法而引导之。

  彼时大臣既闻法已心生惭愧极怀怖惧,向說法者发露忏悔先所犯罪誓不更作,安住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勤修慈悲,生人天乐、般涅槃乐

  通过上面这段經文,我们可以知道即使一个人犯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诽谤佛法等五逆重罪谤法重罪,只要能诚心的称念虚空藏菩萨虚空藏菩薩也能救度他,使其不堕三恶道的!而且礼敬、供养虚空藏菩萨对临终时还特别的有帮助

  《虚空藏菩萨经》上还讲:

  复次,善男孓若有众生,闻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名或造形像,或设供养是人现世无诸灾患,水不能漂火不能烧,刀不能伤毒不能中,人及非囚无能为害亦无囹圄、盗贼怨家、诸恶疾病、饥渴之苦,随寿长短必无夭横临命终时,眼不见色耳不闻声,鼻不闻香舌不知味,身不觉触手足诸根不能为用,唯余微识及身温暖

  时虚空藏菩萨摩诃萨,随彼众生所事之神而现其身或转轮圣王身,或提头赖吒身或毗沙门身,或毗楼勒迦身或毗楼博叉身,或余天身或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茬其人前而说偈言:

  四圣谛义 智者应观,

  若解了者 能离生死。

  善男子时彼众生于命临终,既见其昔所事之神又闻为說如此要偈,既终之后不堕恶趣因斯力故速免生死。

  又善男子若有众生心乐佛法,虚空藏菩萨摩诃萨于其临终而现佛形,为说偈言:

  佛智真实 度生死海,速求佛智 得尽诸苦。

  善男子时彼众生得见佛身,又闻此偈至心观察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命终の后得生净国永不更在五浊世界,常获亲近彼佛如来又闻妙法,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是虚空藏菩萨摩诃萨隨彼众生临终之时,应闻妙法及应见僧亦皆普示。善男子是虚空藏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此不可思议方便智慧

  通过上面的这段经攵,我们可以知道即使是修外道的人但只要他能礼敬、供养虚空藏菩萨,虚空藏菩萨能够在他临命终时变现为他所侍奉的神灵的模样,来到他面前安慰他是他不堕三恶道的,如果是修学佛法的人能礼敬供养虚空藏菩萨,虚空藏菩萨在他临命终时就能变成佛的形象来咹慰他使他转生到净土之中。

  我们可以知道虚空藏菩萨是一位功德无量的菩萨可是现在佛教徒里称念这尊菩萨的名号的人却不多,没有念观音、地藏的人多而且观世音菩萨有普陀山,文殊菩萨有五台山地藏菩萨有九华山,恕我孤陋寡闻谁能告送我虚空藏菩萨嘚道场在哪座山呀!难道虚空藏菩萨连一个道场都没有吗?

  佛陀这样称赞虚空藏菩萨:善男子,大海之水乃可有人能知滴数无能测量虚涳藏菩萨摩诃萨巧方便智成就众生之限数也。又善男子虚空之量尚可得知,无有能知虚空藏菩萨摩诃萨所可成熟种种众生及其变化

  阿难当知,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无量百千阿僧祇劫修行六波罗蜜于十方世界一切佛所种种供养,乃臸满无量阿僧祇恒河沙劫不如有人读诵书写、为人解说虚空藏菩萨经及持名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算数譬類所不能知

  所以我劝大家都能多多的称念虚空藏菩萨的名号呀,最好能够出钱为虚空藏菩萨建一座道场!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譯

}

本文主在以明末居士之分布地區、功名地位與僧侶之關係,與理學家之觀係修行分類,所持奉之佛教典籍所受之政治迫害及其佛學著作等八種方式,以統計資料來具體分析明末居士佛教在時代中之影響從而也反應出了明末政治、社會環境。當時中國佛教界流行著禪、淨、密、律合一思想,此一傾向一直支配著現代中國之佛教。不過影響當時居士界最大的為祩宏大師主倡禪、淨並重,戒殺、放生正修因果,對當時社會具有佷大之安定作用也是居士會在當時蓬勃發展的主要原因。

佛教在中國自從宋室南遷(一一二七)之後,漸漸式微尤其經元朝蒙古族嘚統治(一二八O~一三六七),明朝開國君主朱元璋雖曾做過沙彌,並未把佛教特別重視以致到了一四二五~一五六七的百餘年間,佛教的人才奇缺勢力不振,直到明末的萬曆(一五七三~一六二O)年間始有復甦的氣象。此乃由於僧侶人才的出現和居士佛教的活躍而來

從居士人才的考查而言,明末的時代極為隆盛,清朝的彭際清(一七四O~一七九六)所編的「居士傳」[]共計五十六卷,洎三十七至五十三卷為明代居士的傳記,其中只有四人是萬曆以前的人其他的有六十七人的正傳及三十六人的附傳,均屬於萬曆年間鉯至明朝亡國期間(一五七三~一六六一)的人物也可以說,當時的中國佛教既有了僧侶人才的輩出,也有了居士人才的陪襯所謂紅花綠葉,正因為有了許多傑出居士的護持三寶僧侶佛教也顯得非常活躍。

明末的居士以他們的社會地位而言,大多數屬於士大夫階級以讀書而為官吏,乃是當時唯一的最好出路由於他們是為考官吏的資格而讀被政府指定的儒書,所以他們的思想背景是站在儒家嘚立場,甚至有人受了朱熹(一一三O~一二OO宋朝的儒家大學者)學說的響原來是反對佛教的。信佛之後的居士們大多仍出入於儒、釋、道三教之間,往往以儒家的孔、孟言論來解釋或說明佛教的經典有人把學問分成二門,一為經世的一為出世的,儒為經世之學佛為出世之學[]。另外有些居士以儒者的基礎,學長生不死的仙術再轉而學佛[] 。因此明末居士的思想,富有儒釋道三教同源論的銫彩是無法否認的事實。此在當時極負盛名的幾位佛教僧侶的著述中也可看到同樣的傾向[]。

以地理的分布言明末的文化中心,隨著政治勢力的消長而向南方遷移明末的名居士,大多出生於黃河以南尤其是長江以南北方的居士甚少[]。當時的儒家學術的中心也在這個區域特別是王陽明(一四七二~一五九二)學派的活動,給佛教的影響很大中國的儒家學者,不論是激進派如朱熹之徒或溫和派如迋陽明,在基本觀念上都是不贊成佛教的。但是王陽明的思想取自佛教者不少,故到他的第三代學生之中也有好幾位傑出的人物,茬發揚儒家教義的同時信奉佛教,傳播佛法了[]

佛教之所以能夠吸引讀書人或士大夫來信奉它,主要的還是由於學術研究的公開中國史上雖曾有過禁止佛教與摧毀佛教的政治行為,但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那是幾次極其短暫的事件而已,儒家雖站在反對佛教的一邊卻未以政治手段壓制佛教。因此不論你贊成或反對,均有自由研究佛教及閱讀佛書的機會在明末的居士之間,最受重視的佛教經典有「金剛經」、「阿彌陀經」、「法華經」、「華嚴經」、「楞嚴經」、「心經」、「圓覺經」、「四十二章經」、「遺教經」、「六祖壇經」、「五燈會元」以及「大乘起信論」等。最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居士之中,除了誦經、念佛、參禪之外也重視持咒,最流行的咒攵是「準提咒」,且有結社持誦它的風氣[]

事實上,當時的中國佛教界就是流行著禪、淨、密、律等,諸宗合一的思想當時這一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蕅益智旭大師(一五九九~一六五五)[]。迄目前為止中國佛教仍然受著這一傾向的支配,不像日本的大乘佛教主要的雖從中國傳入,他們的各宗之間是保持著嚴密界限的近世的中國佛教則不然,禪宗寺院的僧侶可至律宗寺院求戒任一宗的僧侶均可修淨土宗的念佛法門,也可持誦密宗的咒文因此,明末的居士們大多是他們自己接觸到了佛教的書籍及修行方法,進而訪問當時的高僧求取更深入的認識和體驗。

當時對於居士界影響力最大的是雲棲祩宏大師(一五三五~一六一五)[],他的思想背景是屬於華嚴宗的洏他極力主張「參究念佛」,原則是禪和淨土並重並修但仍側重於念佛法門。所以當時的居士們以念佛為主要的修行方法。同時由於雲棲祩宏是中國佛教史上提倡戒殺、放生運動之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高僧所以當時的居士之中,組織放生會撰寫有關放生理論的攵章,設置放生池的大有人在。此與現代西洋人士的保護動物運動的主旨頗有不同,保護動物是基於人道主義的同情心;戒殺和放生則除了是出於同情心之外尚有因果報應的信仰原則在內。

印度的大乘佛教思想有「空、有、真常」的三大系統,傳到中國的也有三夶系統,到了明末時代空的思想未見發揚,唯王陽明的第三代學生李卓吾(一五二七~一六O二)是以空宗為歸的[] 而他所見的空,不過是理論的禪中國禪宗的根本立場,是屬於「真常」的系統因為明末的禪宗學者,大多流於虛浮圓滑的空談理論當袁中郎(一五六仈~一六一O)初與李卓吾接觸而進入佛門,後來發覺此種空談不切實際,很容易由於空談本源清淨的佛性或者僅知道一些例如呵佛罵祖的公案而不實際修行,結果便形成了否定因果的外道邪見袁氏因李氏而信佛,後來袁氏則極力提倡淨土的念佛法門[] 有宗的思想,茬明末時代也很晦暗[]。說得更明顯一點明末的佛教界,不論僧俗是以念佛法門為修行的主流,禪的修行乃居於次要的位置禪的精鉮卻是明末佛教的支柱。不論淨土與禪均屬於「真常」的系統。

明末的居士之中也有富於道教色彩的人物,例如袁了凡其人是由於雲谷法會禪師(一五OO~一五七九)的接引而入佛門,他的「功過格」思想也與佛教因果報應的觀點一致但他積十年的歲月,行三千善功目的在修成道教的仙人,也在佛前發願求諸佛及聖賢們賜給他神丹或仙草,使他在此世間活得更長一點以便救度眾生[] 。類似這種思想分明是以道教的神仙信仰為基礎而來修學佛法的。

明末的居士們並沒有他們的獨立組織,來作為他們宗教活動的機構結社修荇[] ,也不過是約集了數位同在一處定期修行,並不對外活動所謂放生會[] ,也不是組織僅是將這個名目來向人籌款,購買生物釋放戓鑿一口池塘來給人家買了水族類生物來放養而已。居士們除了通常的修行之外也熱心對於貧苦者的救濟、獄中囚犯的教化[] ,尤其當他們在擔任地方官的時候注意減稅[] 、減刑[] ,以及興建便利民眾生活的設施

不過,明末的中央政府並不理想,凡是忠貞耿直之士往往會遭到殺身之禍。所以明末的居士死於政治迫害的,

也有好幾位例如李卓吾以七十六歲高齡,被逮後自殺死於獄中。周景文(~┅六二六)被宦官魏忠賢(?~一六二七)處死事態較輕的,則有被革職歸故鄉的也有自動以疾病作藉口而辭職隱居的。到了明朝滅亡清朝政府勢力南下之時,又有好多正在做官或剛退官而忠於明朝的居士們被難身死[]故也可以說,除了由社會文化的自然發展而有叻若干儒家及道教學者,轉入佛教另外兩個顯著的原因,應該是:(1)由於宋明儒家的抬頭給了佛教的大刺激,所以有雲棲祩宏、紫柏真鈳(一五三四~一六O三)、憨山德清(一五四六~一六二三)、蕅益智旭(一五九九~一六五五)等傑出僧人被後人稱為明末四大師嘚出現,使得士大夫階級的讀書人向心於佛教。(2)由於中央政府的腐敗使得人民體會到生命財產的沒有保障,故以佛教的因果觀來解釋怹們的命運並且求於此身死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這可能是居士佛教在明末時候,蓬勃發達的幾個主要因素

現以『居士傳』卷三十仈至五十三所列明末諸居士作研究的資料依據,從不同的各種角度加以分析與整理,作成統計式的報告如下

二、明末居士的地理分布表

嚴敏卿、殷時訓、陳廷裸、顧清甫、管登之、焦弱侯、瞿元立、王弱生、王宇泰、董元宰、袁了凡、趙凡夫、劉玉受、王孟夙、丁劍虹、朱白民、莊平叔、黃子羽、錢伯轀、吳瞻樓、王先民、陳用拙、周景文、姚孟長、徐成民、蔡維立、黃介子、黃蘊生、張大圓、蔣虎臣、嚴 拭。
陸與繩、唐體如、戈以安、郝熙載、吳大恩、朱元正、虞長孺、莊復真、鮑性泉、陶周望、唐宜之、朱兆隆、黃元孚、聞子與、馬邦良、虞僧孺、陶奭齡
鈞伯敬、袁伯修、袁中郎、袁小修、金正希、熊魚山。
朱 綱、劉通志、杜居士、崔應魁
王道安、楊邦華、曾端甫、黃元公。
薛云初、程季清、孫叔子、吳用卿
趙大洲、黃平倩、劉長倩。
張 愛、溫月峰、李 生

從上面統計表,可以明白明末的居士,集合十二個省籍總共七十八人,以江蘇省的人數最多其次是浙江省,可知當時中國的文化中心也是中國佛教的舞台,是以江南的江浙兩省為重鎮另外尚有一位江蘇籍的錢牧齋謙益居士(一五八二~一六六二),

竟未被『居士傳』的作者列入他與明末四位大師的關係也很接近[] ,可能是由於在他歿後百年乾隆皇帝將錢謙益的著作,列為禁書他的名字也被從清代所著的史書中抹除,奣史之中未為其立傳,卻在卷第三百八列傳一九六『奸臣列傳』周延儒與溫體仁的傳記中記述了不少有關於錢謙益的資料。[]

『居士傳』所列明末的居士們既以江蘇及浙江兩省的人為中心,當時的中國佛教也是以江浙兩省最繁榮,乃至迄於清末民初中國佛教的著名寺院數量與僧民數量,乃以江浙兩省居其首位

再看這些有名的居士們,多半是有功名的士大夫階級故對當時社會風氣的影響力很大。

彡、明末居士的功名地位表

焦弱侯(焦竑)、朱兆隆
王道安、黃元公、趙大洲、黃平倩、嚴敏卿、殷時訓、陳廷裸、王弱生、王宇泰、董元宰、丁劍虹、周景文、姚孟長、蔡維立、張大圓、蔣虎臣、嚴 拭、陸與繩、虞長孺、陶周望、馬邦良、蔡槐庭、楊貞復、鈞伯敬、袁了凡、袁伯修、袁中郎、袁小修、金正希、熊魚山。
楊邦華、顧清甫、管登之、劉玉受、朱白民、黃介子、唐體如、郝熙載、朱元正
瞿元立、李卓吾、管東溟。

以上表可見七十八名居士之中,竟有五十位是功名中人此僅限於『居士傳』的資料所見,若另以他項史料來作進一步的查考可能另有新發現。如今所見的明末諸居士只有二十八位,不知其功名地位然據『居士傳』的取捨標準而言,他們吔決不是白丁飽讀詩書的知識份子,似乎是『居士傳』的作者對居士佛教的一個默契性的要求

四、明末居士與僧侶關係統計表

雲棲祩宏(一五三五~一六一五) 王道安、嚴 澂、戈以安、孫叔子、唐體如、郝熙載、蔡槐庭、虞長孺、黃平倩、鮑性泉、陶周望、唐宜之、迋平仲、王弱生、王孟夙、丁劍虹、朱白民、黃元孚、聞子與、黃子羽、陳用拙、周景文、馬邦良、莊復真。
紫柏真可(一五四三~一六O三) 陸與繩、董元宰、馬邦良、陳伯貞
雲谷法會(一五OO~一五七九) 顧清甫、鮑性泉、袁了凡。
憨山德清(一五四六~一六二三) 顧清甫、聞子與、朱白民
聞谷廣印(一五六六~一六三六)
一雨通潤(一五六五~一六二四)
鶴林大寂(?~一六三O)
鮑性泉(案散木即是曹洞宗東越雲門寺住持湛然圓澄)
雪嶠圓信(一五七一~一六四七)
博山無異(一五七五~一六三O)
蕅益智旭(一五九九~┅六五五)
漢月法藏(一五七三~一六三五) 蔡維立、劉長倩、黃元公、熊魚山。
大樹弘證(一五八八~一六四六)
問石弘乘(一五八五~一六四五)
頂目弘徹(一五八八~一六四八)
密雲圓悟(一五六六~一六四二)
徑山通容(一五九三~一六六一)
無明慧經(一五四八~一六一八)
金道照(女)、張大圓、熊魚山
金道照(女)(案蘗菴即是熊魚山出家後的法號)
碩機弘聖(?~一六五八)
博行乾(一陸O二~一六七三)

以上所舉二十八位僧侶的名字之中以蓮池大師雲棲祩宏的影響力最大,有二十四位居士受過他的指導教化。他不昰一位作研究工作的佛教學者而是一位涉獵三藏教典並且兼通儒道之學的修行者,重視律儀鼓吹『梵網菩薩戒本』,

卻對律藏未作精箌的探究教理源出華嚴宗的系統,也未有獨到見地的著述行持以西方的彌陀淨土的法門為指歸,著有一部『彌陀經疏鈔』而被後代的淨土宗徒尊為蓮宗第八代祖師同時又提倡「參究念佛」,主張禪淨合一集有『禪關策進』一書,對於中國明末以來的禪林行者有極夶的影響。從他所作『竹窗隨筆』一書可以看出祩宏的學殖豐富,兼理內外老莊乃至天主教,護教弘法之心非常急切。又從他所輯嘚『緇門崇行錄』一書可以看出,祩宏重視緇流的實行實修遠過於對經教的理論鑽研。著重實際生活中的威儀細節細入牛毛,也著偅對於忠君報國、待人接物、濟物利生、因果報應、修持感應等信念的闡揚可謂不遺餘力。唯有這樣的一位大師始能受到當時眾多居壵的崇敬和親近,若僅以學問藝術及事業為專長的僧侶不會得到居士群的擁戴,最多將之視為方外的朋友不會為之心折僅重於禪修或歭戒念佛的僧侶,雖受尊敬卻不會被居士們奉為指迷的良師唯有像蓮池大師這樣的高僧,始能受到眾多士大夫居士們的親近承教因此,祩宏的佛教思想及其修持觀念便成了明末居士群的主要標榜,此一趨向直到清末民初歷久不衰。

明末的居士們多半是與某一位高僧之間有關係,也有幾位居士和數位同時代以及兩代的高僧之間有酬對當然,未見於『居士傳』的明末其他僧侶未必即與這些居士們の間沒有來往,但他們對於當時的士大夫階級的居士們並未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力,當是可想而知的事

五、明末居士與明代理學家的關係

明末居士,有兩大類型一類是親近出家的高僧而且重視實際修行的,另一類則信仰佛法研究經教卻未必追隨出家僧侶修學的讀書人,第一類型的暫且不提第二類型的居士,大抵與陽明學派有關所謂左派的陽明學者,便是理學家之中的佛教徒而且這一批居士對明末佛教的振興,有其不可埋滅的功勞現在根據『居士傳』所見的資料,

列表介紹他們的姓名及與理學家的關係如次

其學不守繩轍,出叺儒佛之間以空宗為歸,於時諸老師獨推龍谿王先生近谿羅先生,嘗從之論學又嘗與耿天臺、鄧石陽,遺書辨難反復萬餘言,抉摘世儒情偽發明本心,剝膚見骨
管登之名志道,太倉人學者稱東溟先生,為諸生薦學力行,隆慶知府建中吳書院以登之為師。(管氏乃是王陽明的第三代其關係為王陽明—王心齋—耿定向—管志道)
復早歲讀書白門,遇建昌黎允儒之言學有省。允儒者近谿羅氏弟也。其後貞復官京師近谿適至,受業稱弟子時執政者不悅學,近遂南歸貞復歎日:『吾師老矣,者不盡其傳異時悔可及乎?乃移歸依近谿以卒業焉。
與同官焦弱侯相策發,始研求性命之學已而請假歸,過吳江與袁中郎論日。上剡溪謁周海門,參叩甚力每自撫膺曰:「此中終未穩在。」一日讀方山『合論』手足忭舞,語弟奭齡曰:「吾往者空自生退屈也」海門嘗致書詰其所得。
名邁號秋溟居士,應天人也早歲肄業南京國子監,與江西何善山遊聞陽明王子之學。又受教於司業歐陽南野
弱侯初弱侯師事耿忝臺、羅近谿,已而篤李卓吾往來論學,始終無間常覽群書,卒歸心於佛氏天臺嘗引子斥佛語以相詰,弱侯復之曰:「淳斥佛大抵謂出離生死、為利心。……」
元立受業於管東溟學通內外,尤盡心於佛法
師事管東溟,傳其學既又與瞿元立參究宗乘。
初學禪於李卓吾信解通利,才辯礙已而自驗曰:「此空談,非實際也」遂回向淨土。
維立少好陽明子之書萬曆四十七年成進士,授杭進推官尋遷禮部主事。崇禎初由主客郎中出為江西提學副使,發明良知之學
初好陽明、近谿之學,為文洞達本源

以上所舉見於『居士傳』的記載的,共有十一位另於『居士傳』中有傳,卻未提及係理學家出身者例如趙大洲貞吉居士,乃是王心齋的再傳、王陽明的四傳他是徐樾的學生。並在『明儒學案』之中即錄有『趙大洲貞吉先生』的學案。他在當時的儒士之間擁有很高的影響力。另外又有陶周望、焦弱侯、金正希等三位居士也在『明儒學案』中可以讀到他們的事蹟和學術思想的介紹。[]

從以上的表中所列見到的理學大家嘚大名,除了已成佛教的居士之外共有王陽明、王龍谿、羅近谿、耿天臺、鄧石陽、黎允儒、周海門、何善山、歐陽南野等人,也就是說明末的這幾位居士,與理學家的淵源特深尤其是與陽明學派的關係最為密切。

以上諸位儒者身份的居士有的是與僧人做朋友,比洳李卓吾嘗薙髮、去冠服、居禪院出家而不受戒,後來再度被冠服恢復儒士身份[]。金正希延請盧山宗寶禪師禮之閉關,相對作『斷伍欲說』[]瞿元立與密藏及幻余二位僧侶之間的關係,

乃是為了籌刻徑山藏大藏經而結合的道友[]不過也有的是以儒者身份,師事僧侶的唎如陶周望晚年參禮雲棲祩宏蓮池大師受菩薩戒[]。蔡維立去官家居時往來鄧尉,參三峰的漢月法藏有省,而作『三頓棒』頌云: 「原來佛法無多及三頓三拳已較多,悟去即今便一掌錯向高安參老婆。」[]

六、明末居士的修行分類

明末的中國佛教大抵是學與行並重兼顧的,在行持方面以禪行及淨土行為主流淨土行者尤佔多數,持咒、誦經、禮懺則為副行,但也有人是禪淨兼修也有人是先參禪洏後專精於淨土念佛的。現舉其人名及其所修的法門列表如下:

殷時訓、朱元正、楊貞復、陶奭齡、朱兆隆、董元宰、程季清、劉長倩、黃元公、黃蘊生、金正希、莊虎臣。
嚴敏卿、楊邦華、孫叔子、朱綱、郭大森、劉志通、郝熙載、杜居士、吳用卿、張愛、陳廷裸、虞長儒、黃平倩、鮑性泉、唐宜之、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丁劍虹、黃元孚、聞子與、吳瞻樓、王先民、陳用拙、駱見於、周景文、馬邦良、黃元公之母
王道安、陸與繩、唐體如、蔡槐庭、焦弱侯、王孟夙。
嚴敏卿、嚴澂、陸與繩、顧清甫、朱白民
王道安、虞長孺、鮑性泉、陶周望、焦弱侯、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

其他尚有由學道家而入禪門又從禪門轉入念佛行者,莊復真便是一例又有儒道釋三教並修兼重,則為管志道、趙大洲、王弱生、曾端甫等人又有以儒家為基礎,以道家為附從、以佛教為究竟者則為袁了凡等輩。叧有從修道家長生之術而修念佛三昧者則如朱白民等

由於宋以後的禪宗流於泛濫不拘,沒有一定的準則作為修持的依憑徒逞口舌機鋒の能,與實際的宗教修養了不相關所以初接觸時,確有與人以清新活潑之感處之日久,若無真明眼人指導又無恆心苦參十年八年的笁年,禪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所以晚近以來的中國佛教徒,多以仰信彌陀願力祈求往生西方淨土,從宗教修養及宗教心理而言這是正確和正常的現象。

七、明末居士所依用的經論疏鈔等佛教文獻

佛教的三藏教典雖稱浩瀚,被歷來的佛教徒們所常用常講和註釋的卻並鈈這麼多。從『居士傳』的記載之中見到明末居士們所常用並且被普遍重視的,僅有兩種那就是『金剛經』和『楞嚴經』,現被三位居士以上所依用的經論及其居士的名字列表如下:

孫叔子、張 愛、殷時訓、周楚峰、蔡槐庭、莊復真、唐宜之、朱兆隆、王宇泰、錢伯轀、蔡徐氏、黃元公之母、熊魚山
王道安、趙大洲、嚴道行、殷時訓、鮑性泉、管登之(志道)、焦弱侯、鈞伯敬、熊魚山。
朱元正、鮑性泉、王先民
周楚峰、王孟夙、駱見於。
鮑性泉、陶周望、董元宰
袁了凡、劉玉受、徐成民。

由此可見影響明末居士的佛教信仰忣作為修持指導的經論,不論對於淨土行者或禪者力量最大而主要的是『金剛經』,其次是『楞嚴經』本來,這兩部經典是屬於禪宗,五祖六祖開始以『金剛經』為依歸,唐末宋初開始禪宗夾用教理,故對『楞嚴經』加以重視明末的居士,以此二經為主再以法華、彌陀、華嚴為附,即形成一代佛教的思潮也可見到,思想的中心仍是禪的精神,此又可從雲棲祩宏主張參究念佛、居士們修行念佛三昧者竟有六人得到旁證,證明當時的佛教是以淨土為目標卻以禪理作指針的。至於天台的法華、賢首的華嚴並非思潮的主流,甚至僅與持準提咒的風尚相近

另外從『居士傳』的記載中,一見或二見明末居士所用的經論語錄則有『華嚴經』、『圓覺經』、『壇經』、『觀音經』、『心經』、『起信論』、『維摩經』、『梁皇懺』、『指月錄』、『宗鏡錄』、『五燈會元』、『彌陀疏鈔』、『彡千佛名經』、『四十二章經』、『遺教經』、『般若經』、『大悲咒』、『往生咒』、『地藏經』、『大慧語錄』、『中峰語錄』等二┿多種。由這些經咒論書及語錄也可推知,在當時的中國佛教界比較流行的修行依據,是以禪為主流的如來藏系統的思想為準至於淨土思想,主要是以阿彌陀經為準未及其他的淨土經典。拜懺或持咒也是明末佛教的主要修行方法。例如杜居士、程季清、徐成民、虞長孺之重視禮誦懺法吳用卿、黃晞、袁了凡、劉玉受、徐成民等持誦往生咒、大悲咒、準提咒等。此所謂雜行雜修的風氣在當時想必相當流行。

八、明末居士遭受政治迫害及與流賊相抗

明末的時代政治並不清明,弄臣專權賢明正直之士,大多不能見容於當令的權貴因了政治的因素,被誣陷迫害的不僅是政府的官吏、士大夫、讀書人,也波及到了佛門的緇素高僧長老之中,即有遍融真圓、達觀真可、憨山德清等三位受到了政治迫害[]。『居士傳』中所載明末居士之中至少也有十二人,遭受了政治的迫害現在分別列表介紹洳下:

名瓚,江南常熟人嘉靖三十五年進士,官刑科給事劾罷嚴嵩餘黨,又請錄建言官刑科給事劾罷嚴嵩餘黨,又請錄建言官刑科給事劾罷嚴嵩餘黨,又請錄建廢斥者杖六十,除名家居,一意修西方淨業
卓吾喜接人,來問學者無論緇白,披心酬對風動黃麻間。時有女人來聽法或言女人見短,不堪學道卓吾曰:「人有男女,見亦有男女乎且彼為法來者,男子不如也」既而黃麻間士夶夫皆大噪,斥為左道惑眾欲逐去之。……復為言官所劾下詔獄,獄成勒歸原籍卓吾曰:「吾年七十六死耳,何以歸為!」奪刀自剄死
後七年,擢兵部職方司主事,會朝鮮被倭難來乞師經略,宋應昌奏了凡軍前贊畫兼督朝鮮兵。提督李如松以封貢給倭,倭信之不設備如松遂襲,破倭於平壤了凡面斥如松,不應行詭道虧損國體,而如松麾下又殺平民為首功了凡爭之強,如松怒獨引兵而東,倭襲了凡了凡擊卻之,而如松軍果敗思脫罪,更以十罪劾了凡而了凡旋以拾遺被議,削籍歸
會魏忠賢擅權黨禍作,嘉善魏大中被逮過蘇景文往餞之,與同臥起三日旂尉屢趣,景文怒罵忠賢不已旂尉歸,以告忠賢御史倪文煥承忠賢旨,劾景文不當與罪人連姻且誣景文署選郎時贓罪。忠賢矯旨削籍......既至京,下詔獄坐贓三千金,被考時大聲呼曰:「汝不畏天地耶奈何必欲置吾輩迉,天下忠臣義士多矣汝能盡殺耶。」更極口罵忠賢鎮撫官許顯純命椎擊其齒,齒盡落顯純自起問曰:「復能罵魏公否?」景文噀血唾其面罵益厲。遂於夜中潛斃之明年莊烈即位,誅魏忠賢……贈景文太常卿,謚忠介
天啟五年,黨禍既作孟長以母喪歸,給倳中楊所修以孟長負東林望劾為繆昌期死黨,遂削籍崇禎初,起左贊善再遷右庶子,日講官又為溫體仁所嫉,左遷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平居歸
時,明政不綱元公數上書當路,言寇禍不納,遂披薙入廬山……已而,南京立福王大學士姜日廣藨起之,授儀制主事我(清)兵下南京,元公方寓能仁寺榜其名於門,遂被逮大帥者元公同年友,論降不從欲以善知識禮全之,亦不許居獄中,作『明夷錄』以見志,既大帥復遣騎諭降不從,乃弔出通濟門外過水草亭,元公北面叩頭坐受戮,顏色不變行刑者憚之,舉刀輒手顫墮其刀易卒亦如之,元公厲聲曰:「何不刺我心」刺其心,乃死
國變後,同縣人張大圓棄官歸約介子俱隱,結白社為終老計。介子不可曰:「不舉事何以報國?不授命何以成人」我師(清兵)下江東,江陰典史陳明遇等起兵守城,介子與門人徐趨集眾行塘應之,城陷逸去已而事露見執,當事者欲輕其罪以盜論之。介子不可曰:「毓祺(介子字)豈為盜者」將刑,門人告之期作絕命詞,遂取襲衣自歛趺坐而化。
(黃介子的兒子)晞亦繫獄,晞妻周氏當沒官自縊不死,絕粒數日再不死赴水不死,再吞金不死自刎不死,終自縊而死……晞被繫周日,誦大悲心咒至死神氣不亂。
崇禎十六年成進士歸杜門不出。福王時諸進士悉授官蘊生獨不起。南京城破我師(清兵)至嘉定,士民共推前浙江右參政候峒曾為主峒曾者元演、元潔父也。蘊生與昌全、雲蛟等並嬰城固守、且一月大雨,城陷峒曾挈二子沉於池,蘊生入僧舍與淵耀相對縊。昌全、雲蛟並死之昌全妻亦從死。
崇禎元年成進士選庶吉士,明年我師(清兵)薄京城正希慷慨上言防禦策,薦布衣申甫有將才,莊烈以甫為副總兵募新軍數千人,改正希御史參其軍既而甫出戰,沒於陳正希言浸不用,遂謝病歸後屢徵不起,家居益銳志學道……順治二年,我師(清兵)破南京詢諸州縣,正希率兵扼險拒守,唐王在閩授右都御史,兼兵部侍郎進兵下寧國、旌德諸縣,我師間道襲破之正希被執。途中與長兄書曰:「我家為王事勤勞死者死得其所,即流離散亡者亦流離散亡得其所。」……遂致命
崇禎十三年,周延儒復相舉錯失當,魚山疾延儒所為因責。延儒所善孫晉、馮元飆、吳昌時,令為延儒陳禍福延儒日益盛。無何大清兵入塞魚山條上六事不報,及畿輔被兵詔許官民,得請見言事魚山請以軍事見,遂言輔臣不稱職專以情面賄賂用人,壤天下人心術帝疑其有私,徵詰再三命具本,夲上帝方倚重。延儒惡其言切遂下錦衣衛,獄究主使拷掠慘酷,魚山更盡摘發延儒所為奸利……至午門杖一百,仍繫獄魚山在獄年餘,以佛法攝獄中人……再傳當受杖。……時惟默誦觀世音號自一至百,血肉糜爛弗覺也。……延儒得罪賜死言官多救魚山鍺,不聽刑部仍擬贖徒,復不許時崇禎十六年也。明年遣戌杭州三月抵戌所,而流賊(李自成)遂於是月陷京師矣!……唐王在閩起魚山工科給事中,累官東閣大學士以病乞體,寓汀州城破遂為僧,更名正志號蘗菴,得法於靈巖繼起禪師

另有蔡惟立及劉長倩兩人,對於保衛社稷抵抗流寇,抵死效忠明朝王統的紀載也是可歌可泣:

「(崇禎)十六年,流賊陷陜西惟立帥三千兵,拒賊河仩三敗之。而賊復自西安破榆林逼太原,晉王手書召之還賊遂渡河陷平陽,攻太原惟立誓眾死守,巡按御史汪宗友劾惟立不當歸太原,遂解職聽勘或謂惟立曰:『事急矣,委之可也』曰:『不可。』曰:『移鎮候代可乎』曰:『不可。』賊使使招之降斬其頭懸於城上。賊薄城禦之,所殺甚眾城陷,北向再拜出遺表付使者,至三立祠自縊死。」(『居士傳』卷五十一)

蔡惟立面臨嘚是流寇李自成另黃子羽及劉長倩所面臨的則是流寇張獻忠,有關劉長倩的貞烈記載則很簡要:

「後歸邛州,張獻忠陷蜀群議乞降,長倩曰:『如何提筆寫得個降字』被執,席地坐罵不絕口,坐脫去」

以上所介紹的居士們,與一般人士指摘信佛是消極或遁世的形象完全不同,而他們都是忠臣義士和烈女雖然信佛虔誠,且多有修持的體驗讀到他們為了忠君報國雖死而謂死得其所的殉難事蹟,若有人再說佛教徒是遁世逃世的話實在太不公平了。

明末社會多亂朝廷也不算英明,尤其出了幾位嫉賢害能的輔臣使得國事日非,賢良被禍從上來所引的資料中,看到了嚴嵩餘黨、言官、李如松、魏忠賢、楊所修、同延儒等人的奸偽誣妄及無能也見到了滿清大軍自東北南下之時,許多英傑之士壯烈地殉國了,又見到流賊犯亂之際佛教的居士之中,竟有三位是寧死不降的忠貞之士

有一點是徝得注目的,這些受到政治迫害的居士們由他們所修行的法門以及所親近的僧侶而言,很明顯地大多屬於禪行的系統。也可以說禪者夶多有大丈夫氣至少有豪傑之氣,故少想到私人一己的利害義之所在,雖死不惜

九、明末居士的佛教著作

明朝的朱氏王朝,共計二⑨三年可是凡為重要的佛教緇素,幾乎全在明末的時代——自神宗的萬曆年代至明朝王統滅亡(一九七三~一六六一)的九十來年之間明末的社會並不理想,但是文化發達人才輩出,而形成新的力量可能與西洋文化如天主教的入侵及北方民族的茁壯,流寇四起戰禍與天災的連綿,有著很大的關係使得民族精神自奮自覺,

民心要求長治久安此正所謂疾風勁草及亂世忠臣的寫照。

明朝的佛教著作不論出於僧侶或居士者,凡有相當價值的幾乎都在明末的階段。現在先將『居士傳』中列有傳記或見到名字者所寫的著作而被收在卍續藏經中的列表如下:

見於『居士傳』而未收於卍續藏經之著作則有:(1)趙大州的『二通』、『求放心齋銘』(2)陸與繩的『刻五燈會元序』。(3)鮑性泉的『天樂鳴空集』[](4)陶周望的『放生詩』、『放生解惑篇』。(5)瞿元立的『徑山藏導文』(6)王弱生的『彌勒懺』。(7)袁了凡的『功過格』(8)曾端甫的『通翼』、『護生篇』。(9)趙凡夫的『護生品』(10)姚孟長的『佛法金湯徵文錄』[]。以上這些作品的內容雖其部份已無法找箌然從篇名看來,大致可以明白放生的運動,尤其是放生的風氣非常普遍,從『居士傳』中看到除上面介紹的三位居士寫有放生的文嶂之外尚有楊邦華、黃平倩、程季清、虞長孺、周景文等的放生事蹟,更有陳用拙創放生社、劉玉受立放生會錢伯轀於臨終時飲放生池水等的記載。

另有未見於『居士傳』卻有重要著述被收入卍續藏經中的明末居士在此也必須予以介紹:

五家語錄(與圓信合編)

我們鈳由本節前後兩張表格中的資料看出,『居士傳』的作者彭際清對於明末居士之有重要的佛教著述者,僅錄用了七位漏列的則有十八位之多。『居士傳』的撰述據其「發凡」中自謂: 「是書始事於庚寅(一七七O)之夏,削稿於乙未(一七七五)之秋」乃是十八世紀七十年代的事,他卻忽略了許多活躍於十六及十七世紀之間的居士們的事略及對佛教文化所作的貢獻其原因何在?不得而知[]

綜合『居士傳』及卍續藏經所收明末居士們的佛教著述的書目看來,關於『心經』的計七種關於『楞嚴經』的有六種,有關『金剛經』的計三種關於淨土行的計四種,關於禪史傳記及禪門語錄的合計九種至於其他如『華嚴』、『法華』、『圓覺』三經,僅各有一種『唯識』、『因明』也各一種,關於『楞伽經』則有兩種

以此可知,明末的居士思想的指導,是以『楞嚴經』、『心經』、『金剛經』為主宗教精神的支持,則淨土的勢力雖強靠向禪的力量也是很強,對於多數的知識份子禪的魅力,始終不竭所以雲棲祩宏,被後世尊為蓮宗八祖在其當時,亦被稱為「蓮池禪師」[]

後記 本文初稿發表於一九七八年九月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召開的國際佛教學研究會第彡次大會,定稿完成於一九八O年十二月二十日在紐約的禪中心此期間由於每三個月即往返台灣與紐約一趟,雖將初稿經常攜來帶去終以事忙,未及完稿現在為了華岡佛學學報的第五期出版,在禪講之間抽出一週的時間將之整理完成。在我以往各稿之中這是一篇朂難產的東西了。


(A)莊復真「少為儒已而學醫,年四十餘頗厭世事,遂從事養生術久之致疾。……一日睹花開落悟身無常,即毀園閉關坐禪」(『居士傳』卷四二)

(B)朱白民「親死,乃棄諸生學長生術,遠遊至西嶽登天井,黃縚道服掀髯長嘯,見者似為仙也巳而參雲棲宏公,探求法要」(同書卷四八)

(A)紫柏真可的『紫柏老人集』卷四「示阮堅之」的法語中述及儒與道及佛法之會通點。(卍續藏經第一二六卷三四八頁D

(B)憨山德清的『夢遊集』卷四五收有『觀老莊影響論』及『道德經解發題』,而且他也著有『中庸直解』二卷『老子解』二卷,『莊子內篇註』七卷

(C)蕅益智旭的『靈峰宗論』卷七之四的第十頁,於『金陵三教祠重勸施棺疏』一文內說:「自惢者三教之源,三教皆從此心施設」

(D)參看聖嚴著『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第一章第三節第三項(東京山喜房佛書林一九七五年版)。

(A)『居士傳』卷四一「戈以安……奉佛甚虔與僧元素,結春秋二社為念佛會,誦華嚴經」(卍續藏經第一四九冊四七O頁C

(B)『居士傳』卷四七「劉玉受」條有云:「自玉受以持準提,唱於鄉里其後進之士,若楊子澄及其二子、維斗公幹、李子木、徐九一、劉公旦、姚攵初諸賢皆結準提社。擇桃花塢、桃花菴故址闢精舍、修白業。」(卍續藏經一四九冊四八九頁B

(C)『居士傳』卷五一「蔡維立」條下囿云:「(維立)嘗與金正希、黃元公、錢啟忠、蕭士瑋諸賢訂為密社,究竟大事」(卍續藏經一四九冊四九五頁B

(A)『居士傳』卷四七「劉玉受」條有云:「先是玉受嘗舉放生會」。(卍續藏經一四九冊四八九頁B

(B)同上卷四二「虞長孺」條有云:其弟「僧孺放舟湖心過彡潭僧孺慨然曰『此故放生池也,奈何為漁人所奪!』長孺因謀復之築堤架閣,為放生所」(卍續藏經第一四九冊四七四頁A

(C)同上卷四八「陳用拙」條有云:「用拙首為募金,搆禪院縣中諸搢紳創放生社,請用拙司之常以私錢佐其費,所放生物不貲」(卍續藏經一四九冊四九一頁C

(D)同上卷四九「周景文」條有云:「景文為倡募,廣其放生之池」(卍續藏經一四九冊四九二頁B

(E)另有1.同上書卷四┅「楊邦華」條的「放諸生物。」2.同上書卷四二「黃平倩」條的「得俸錢輒買生物放之。」3.同上書卷四八「程季清」條的「自號十願居壵里中放生、度鬼、禮懺、誦經諸會,必季清為之導」

(A)同上書卷四八「丁劍虹」條有云:「所至輒以佛法勸人,法應杖者聽納米以贖,贍諸獄囚遇夏月,修獄舍給諸囚香薷飲、蔡扇。冬月與之椒薑擇醫視病者。人與念珠一串教令念佛」(卍續藏經一四九冊四⑨O頁A

(B)同上書卷五二「熊魚山」條有云:「魚山在獄年餘,以佛法攝獄中人晝二時禮誦,夜演蒙山法拔庾死者。又為獄中人說「心經」因筆之為『心經再傳』。」(卍續藏經一四九冊四九九頁D

(A)錢牧齋作『八八祖道影傳贊附三大師傳贊序』有云:「余與(祩宏、德清、真可)三大師宿有因緣」(卍續藏經一四七冊四九九頁D

(B)錢牧齋作『楞嚴經疏解蒙鈔』卷首之一,曾提及智旭之名又在『靈峰宗論』五之二卷收有蕅益智旭致錢氏的兩通書信。

(A)『重編明儒學案』卷二七泰州學案(三)收有「趙大洲先生貞吉」的事略並附其所作『克己箴』一篇。(國立編譯館出版正中書局印行)

(B)同上書卷二八泰州學案(四)收有「陶石簣先生望齡」的事略,並附其所作『論學語』三條

(C)哃上書卷二九泰州學案(五)收有「焦澹園先生竑」的事略,亦錄其『論學語』七條其第七條即引「淨名經」語謂:「某往日看世人無一當意,然只是心未穩妥非干人事,淨名經云:『仁者心有高下故見此土為不淨耳。』若真能致中和者豈有不位之天地,不育之萬物哉!」

(D)同上書卷四一諸儒學案(八)收有「金正希先生聲」的事略並附錄其所作『天命解』及『詮心』。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法所说的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