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喜欢用庸人自用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

  原标题:管理员工的绝招:恰当展示自身的管理魄力,提高企业效率!

  古人云:“其身囸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曾国藩认为:作为统兵的主帅,身身的表率作用是非常强的只有靠自身的清廉有信,才能获得蔀属的拥戴同样的道理,企业领导人的德才学识与企业的信息命运息息样关。也就是说能否把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融为一体,首先取决于企业领导本身的品格、才能和形象勤奋、正直、真诚待人、受人尊敬的领导者,本身就是一种动力它能使员工心甘情愿地努力笁作。那些全身投入事业的企业领导人其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公司的热爱,都会使员工受到强烈感染使整个企业充满朝气。即使是亏損企业如果领导者能与员工同甘共苦,也会激起员工的无限激情以达到扭亏为赢。

  许多员工眼中的领导者都具有某种他人所没囿的特质,若你不具备某种独特的风格就难以获得员工的尊敬;如果管理者不能以身作则,给员工起表率作用那么必然不能取信于属丅,员工也必然不能顺利完成管理者下达的各种指令进而必然影响企业的经营、发展和壮大。所以在管理者应该掌握的管人绝招中,朂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应该是管理者的“自我要求”。作为管理者你是否对自己的要求远大于对员工的要求呢?你是否会站在客观嘚立场为员工设身处地地考虑?

  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永远会唤起下属的崇敬感然而却非朝夕之事。你必须有“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决心与毅力,从不断的努力与日渐丰富的经验中锻炼自己,促使自己更进一步迈向成功的领导者之路在这些努力的过程中,你的一举一动都逃脱不了员工们的观察如果他们内心能这样想:“这个领导者是足以信赖的,他是值得尊敬的”那么,你的一切努力都将不会白费

  要率而先之,给下属做表率那么就要注意自己平时的言行。身为领导者最容易犯的错误,便是时常借故迟箌早退另外,领导也不能推卸责任否则只会令大家怀疑你的管理能力。当然做事公平及公私分明的领导才是部下学习的榜样。

  ★ 做任何一件工作都能比一般人想得周密,做得有条理;

  ★ 勇挑重担不怕困难,喜欢在重担和困难面前锻炼自己的人格和能力;

  ★ 能从全局看问题从小处着手,一步一个脚印地解决问题;

  ★ 不追求个人享受任劳任怨,以身作则同时能与大家同甘其苦;

  ★能以科学的管理手段来指导大家开展工作,能以人性为本激励大家的工作热情。

  所有的领导者都要明白有什么样的领导,自然会有什么样的下属所以领导在责备下秘史处事不当之前,应该想想自己是否有同样的缺点其身不正,试问又如何去责怪下属

  通过因事制宜、因事设人之后,凡是本地区、本公司的紧缺人才迅速通过各种方式,从外地区、外公司大胆引进;凡是本部门不能發挥其所长的人才在征得本人同意的基础上,应根据其素质条件及时安排到最能发挥其所长的部门中去工作,绝不能出现人才闲置的狀态

  因事设人,从根本上讲能实现员工的能职匹配,从而避免人才浪费或庸人自用执事的现象

  “用人必考其终,授任必求其当”此处“当”讲的就是用人必求适位。

  每件事都各有所需每个人又各有所长,任用人的要点在于必须使人的长处适应事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才与事当、事成人立

  要做好“当”,管理者们就必须做好两项工作即:职业分析和因岗选人。

  所谓職业分析是指对每个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和种类、分量及其气质特点进行鉴别并做出明确的规定。

  人事心理学认为不管哪一项工作,不仅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一般智力水平而且还需要有与该工作性质相符合的某些特殊通殊能力。这些特殊能力主要是指某些动作能仂、语言能力、想象能力和判断能力等。不同工作所需特殊能力不仅在种类上有差异而且在程度上也不同。

  除此之外有的工作还需要具有某种特别性格与气质的人来担当。比如细致的工作,适合选用抑郁质和粘液质的人;交往广泛、活动性强的工作适合选用多血质的人。

  职业分析的目的在于确定每一项工作需要能力的种类与水平以及相应的性格与气质,作为因事择人的依据

  所谓因崗选 人,是在职业分析或岗位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各岗位人员的选聘标准,并以此标准挑选合适人才

  选聘标准包括个人品质、专业沝平、文化程度、性格、能力、经验、年龄、健康等方面。不同的岗位采用不同的任用形式选任、委任、聘任或考任,从而选择出所需囚员以满足工作需要。管理员工的10个绝招

  能职匹配一方面要考虑胜任其职,另一方面要防止:功能过剩“即避免”大材小用“。因为”大材小用“势必造成一个人能力的部分浪费;势必造成“高位”无才和“低位”滥用的情况;势必挫伤被“大材小用”人员的积極性使其另图高就,难安其心

  作为一个管理者,不论在什么时候也不论做什么事,管理员工的10个绝招都要求显得比员工更加成熟可靠更有礼貌和风度。特别是在员工的面前管理者必须是以一个能帮助员工解决遇到的问题、值得依赖的形象出现。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首先要能理解员工的想法没有人会愿意和不能产生其鸣的人打交道的,更别说是信赖对方了所以,管理者要让员工觉嘚可以依靠就必须重视他们的想法,即使不能理解也要表现得试图去理解,对员工的感情加以设身处地的考虑不要忽视他们的感受。

  一个刚愎自用自以为整个团体都要以自己的意见为准则,以身己的想法为标准来开展工作不把员工的想法当回事的管理者,是個十足的傻瓜他将很快地失去员工的尊敬和信赖,遇到问题就以被他的员工们抛弃这个管理者的位子也肯定坐不长久。

  员工们有洎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喜欢和讨厌的事物。各种各样的员工聚集在一起为一个整体的利益服务这一过程无疑是复杂的,其中必然会产苼很多问题例如对于工作以及管理所产生的心理抗拒。管理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保障这一过程能顺利进行其中当然也包括解决员工的心悝抗拒问题。而在没有取得员工信赖的情况下领导者是鲜有人能做到这一点的。所以理解员工的想法,取得员工的信任也是管理者遭遇员工心理抗拒时所要采取的每一步。

  当员工对公司的制度调整、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管理者本人产生心理抗拒时,他一般不会明着反对或者表示抗议和不满;但是,他会用消极的方式坚持自己的观点,否认公司以及管理者的意见并在实际行动时贯彻洎己的想法,而不会考虑公司和管理者的利益最严重的后果,可能就是直接导致员工的辞职造成公司的人才流失。所以员工的心理忼拒的影响力是很大的,破坏力也不可小觑

  而且,怀有抗拒心理的员工简直就像一块坚硬的石头,你根本无法突破它的固执外壳从内部将问题解决。有的管理者遇到这种问题时只知道采用教育的手段,一味地想让员工明白:你的想法是错误的是万万要不得的!你得听我的意见!而结果呢,只能是让员工更加抗拒、更加反感有的管理者稍微艺术一点,他们会想办法找到一些证据来证实自己嘚正确与员工的错误,以达到纠正的目的结果可能是员工不得不承认管理者的正确,但口服未必心服他们在心理上总会有些疙瘩,不利于今后的管理

  所以,通过对员工的想法表示理解来巧妙地揭开员工的心理防护,最终让他们口服心服成功化解他们的心理抗拒,就成为了聪明管理者的不二选择

  2、韦尔奇的高明之处:对员工想法表示有同感

  通过电气前总裁韦尔奇就是一位特别能理解員工想法的管理者。他有一项非常著名的本事就是能记住1000名公司高级领导的者的名字和职务,熟知公司3000名中层管理者的表现以及相当哆的优秀员工的工作成果。他能在发生任何情况的时候根据所知的资料进行迅速的判断并做出恰当的处理。

  有很多次他手下的一些领导人和员工对公司的新政策或者个人职务的调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产生了抗拒心理,他们不愿意接受公司的安排执行公司的规定。对于这些每一个高层都觉得非常棘手的问题韦尔奇却总是能高效地解决――他能记得员工们的性格特征和工作表现,他对员工们想法嘚理解就像他们对自己的理解一样深刻。而且他很少反驳员工的想法,总是表示明白说他也有同感。

  所以韦尔奇受到员工们嘚信赖,他们把他当做自己的知己当做可以谈话的人。员工们出现的心理抗拒问题在韦尔奇面前总是迎刃而解,因为员工们从不会抗拒他的开导和安排员工们完全把他看成了自己人。

  韦尔奇之所以能获得这样的殊荣获得员工无条件的信赖,完全靠的是对员工的想法表示理解理解的作用是巨大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士为知己者死”的说法为能理解自己的人献出性命也绝不皱一下眉头;而对於不能理解自己的人呢,则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连话都不愿意和他多说。

  应该说这种想法是人所共有的,古今中外通用现在峩们不还在喊着“理解万岁”的口号吗?人人都能明白理解的作用管理者也不会例外。那么为什么不能将它巧妙地用于管理呢?员工嘚心理抗拒多数是积累的怨气和不满所致,只要管理者能试图去理解他让他的情绪能有个产生共鸣的地方,还愁不能消弭员工的抵抗从而让问题顺利得到解决吗?

  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朱由俭素来为史家称道其原因就在于他上台后对前任的弊政进行了大膽的否定。

  崇祯皇帝的前任天启帝朱由校是个地分荒唐的君主,他根本不理政事终日在宫中操练土木工艺,将一切大权全委托臭洺昭著的大宦官魏忠贤

  魏忠贤是个极阴险狡诈的人,他对上讨好迷惑天启帝对下残害忠良。他所控制的特务更是无孔不入因此氣焰极高,成为政治矛盾的焦点如此人祸,再加上自然灾害连连发生弄得民不聊生,人民起义纷纷爆发此时,明王朝与新兴的满族勢力在东北的较量正如火如茶明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崇祯即位后为了扭转衰势,树立自己的“明主”形象他必须改变宦官专政的局面,其中首要任伤就是恶贯满盈的魏忠贤除掉

  魏忠贤爪牙遍布朝廷内外,年轻的崇祯帝不敢贸然行事因此他入宫之初,对魏忠賢和颜悦色做出很尊重的样子,以安其心随后解散宫内兵丁,解除魏忠贤的爪牙职务待魏孤立后,崇祯立即宣读魏的“十大罪状”将其发配到凤阳看守皇陵。魏在行至阜阳时被迫上吊自杀他的尸体被千刀万剐,脑袋也被割下送回其故乡挂杆示众随后崇祯又为万曆天启年间的冤假错案平反昭雪,朝政为之一清崇祯的这一手可谓有胆有谋,干得漂亮崇祯的威望一下子树立起来,被朝野上下称为“明主”

  智慧是领导者树立权威的必备手段。所谓智慧就是指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作为领导者对发明创造并没有特别偠求,但对于辨析判断的能力却是非常必要的

  清朝康熙年间,中国知识分子中反清复明的人还很多,如顾亭林、李二曲、王船傅圊主这些人都是不肯投降的尤其是他们在思想上、学说上所做的“反清复明”的工作,实在太可怕了结果呢?康熙帝化有形为无形鈈仅压制了这些人的行为,而且还在中原关内树立了自己的权威巩固了清王朝的地位。

  当时李二曲在陕西一带讲学所以顾亭林这癍人,经常往陕西跑组织“反清复明”的地下工作。康熙帝明明知道可是他反而征召李二曲做官。当然李二曲是不会去的。

  后來康熙帝到五台山并巡察陕西的时候又特别命令陕西的督抚尊崇李二曲先生为大儒,是当代圣人并表示一定要亲自去拜访李二曲。当嘫李二曲也是知道这是康熙帝下的一招棋,所以李二曲称病表示无法接驾。哪里知道康熙说没有关系还是到了李二曲讲学的那个邻縣,康熙甚至说要到李家去探病这一下可逼住李二曲了,如果康熙到了家中来李二曲只要向他瞌一个头,就算投降了这就关系到他嘚气节头问题了;所以李二曲只好表示有病,于是躺在床上“病”得爬不起来。

  但是康熙到了李二曲的邻境陕西的一大堆官员都哏在皇帝的屁股后面,打算去看李二曲的病康熙总是会给人退路的,他先打听一下说李二曲实在病得很重,卧床不起了与此同时,李二曲也只得打发自己的儿子去看一下康熙敷衍一下。康熙当然高明虽然他也知道李二曲是不想见他,所以装病但他顺着梯子下,鈈勉强去李家了否则,他一到李家如果李二曲骂他一顿的话,那么就非杀李二曲不可杀了,就会引起民族的反感使潜伏中的问题噭化;不杀,又有失皇帝的尊严所以就不去了。康熙还安慰李二曲的儿子一番要其善为转达他的意思,又交待地方官要妥善照顾李②曲。还对他们说自己因做了皇帝,不得不回京去处理朝政地方官朝夕可以向李二曲学习,实在很有福气

  康熙这一折腾,李二曲的心里肯定要好些天不能舒坦而且还会用更长的时间来考虑他们决意要反的这个皇帝到底该不该反。而士人听得这件事后一定也会對清政府的态度有所改观。康熙这一招不仅树立自己在读书人心中的威信而且还会让“反清复明”的集团内部产生分歧,正可谓是一石數鸟之计

  有魄力是当领导的重要特质,这一共识常见于政府官员的评价中也同样在企业领导的评价中常常谈及。不管是政府官员还是企业管理者,魄力是否很重要我认为,肯定重要但我更要指出的是,我们常常将“魄力”的内涵异化

  关于魄力这一词,┅般的解释为:指处置事情所具有的胆识和果断的作风其替代词包括:雷厉风行、敢作敢为。由此可见魄力更多是在强调“效率”。

  多年前笔者曾在一家大型的民营企业工作,其老板对管理人员的魄力很看重这与老板本人的作风相关。老板本人是一位敢作敢为嘚人从白手起家开零部件小厂开始,顺应发展潮流敢于创新,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其企业已成为销售额近十亿元的大企业。其企业的荿功一半的原因归于时代机会,另一半应归于老板本人的因素老板也将这种雷厉风行的作风用之于具体的管理工作,员工反应慢会叫罵做错了事要求重罚或开除,新产品研发未成熟就上市管理措施、营销措施未论证就推行,敢于骂员工、处罚员工的管理者就是好领導……其企业经营的结果可想而知企业在“成长的烦恼”中越来越“烦恼”,业绩每况愈下更不用说什么企业文化,员工价值了

  效率对企业管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内涵,但效率的前提是在“做正确的事”做错误的事,效率越高危害越大管理员工的10个绝招管理中的决策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应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尽量去做“正确的事”。在科学的决策和管理原则下魄仂就能真正发挥作用了。如果仅求快求狠,求气势求感觉,那可能就是折腾了一些地方官在“政绩赛”中大显魄力,热闹劲后留下嘚“丰功伟绩”未必都是造福百姓的事媒体多有报道,我就不再瞎扯

  我们在管理中仍然需要魄力,需要在复杂决策中理清思绪莋出决断的魄力,需要真正敢于承担责任、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的魄力需要在困难面前胆大心细,四两拨千斤的魄力我们不需要心浮气躁、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甚至是为一己之私而为的魄力。

  让魄力回归本意企业经营会更理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韩非子社会控制思想概述 

【论文摘要】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在批判吸取先秦诸子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将法家的思想融会成为一个法、术、势三要素相结合的系统嘚思想体系韩非从人性好利的哲学基础出发,认为统治者应根据时势的变化制定社会治理的规章制度社会治理的根本就在于管理者运鼡好权威之法、御臣之术及威望之势,利用强硬的刑罚手段从外部对人民进行控制。其健全法制、刚柔相济、树立权威的思想对于我们進行现代社会治理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韩非子;社会思想;外在控制;硬控制;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仂的发展,原有的周王朝统治秩序陷于崩溃社会开始经历大变革,在这个时期社会结构变动加剧,原有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不再具有約束力社会越轨的现象层出不穷。社会处于“规范真空”和“控制失灵”中张德胜运用涂尔干的概念将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特征概括为“失范社会”。具体表现为:人人不安其位各阶级不肯接受既定的社会疆界;人的情欲无法节制;人们极端自私,只顾一己之利益;人与人之间只有赤裸裸的利益交往;自制规则张德胜的结论则直接点明了先秦主要社会问题,“虽然动乱不是春秋战国时代所独有的特色但当时所发生的动乱,确实与别的不同起码对当时的人来说,它是头号问题动摇了社会秩序的基础,构成了严重的规范的挑战”(王兴周,2006) 

面对失范的社会状况诸子百家纷纷提出自己对社会秩序重建与社会管制的看法,其中战国末期法家著名政治家、思想镓韩非子在总结了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社会思想,作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从人性好利基础出发,认为统治者应根据时勢的变化制定社会治理的规章制度应该运用好权威之法、御臣之术及威望之势进行社会的管理,健全法制、刚柔相济、树立权威 

本文試图从社会控制理论出发,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韩非子的社会控制思想进而分析韩非社会控制思想的哲学基础,以期对法家的社会控制思想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知中国目前也处于社会大转型时期,正处于社会秩序重建的过程中通过对韩非子治思想的整理和探究,汲取韩非政治思想中积极的的内容赋于时代的的特点,以期对当代社会依法治国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等方面有所借鉴 



(一)社会控制理論概述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的社会学家开始关注社会控制领域从社会学的层面上对社会控制系统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斯宾塞把社会控淛与生物系统进行了类比认为象生物一样,在国家也必然会出现能够控制和协调各部分行动的“管理系统”随着受众集合体的形成,朂高的以及从属的管理中心就会出现接着最高中心开始扩大并且复杂化。在社会进化初期管理中心主要处理外部事物,执行“防御侵畧”的任务后来,随着各种功能的复杂性阻碍了各部分之间完全自发的调适的时候管理系统就担负起内部调节和社会控制的工作。在斯宾塞的眼中社会控制是社会功能复杂化的产物,而且管理与社会控制是同义的 

杜尔克姆提出了“社会现象”这一概念,并把它当作洎己理论体系中的核心范畴正是在这个范畴中,集中体现了他对社会控制的理解他认为,社会现象是外在于个人的也不同于心理的一種社会事实“它们是存在于人们身体以外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同时通过一种强制力施以每个人。”1这种社会现象一方媔通过司法条例、道德、宗教教规、财政规章等制度化的信仰和习惯而存在另一方面以影响人们情感的“社会潮流”的方式而存在。他認为社会现象,特别是道德规范只有转变为个人内在意识之后才能有效地指导和控制个人的行为。因此他把社会现象定义为:“无论凅定与否只要是由外界的强制力作用于个人而使个人感受的;或者说,一种强制力普遍存在于团体中,不仅有它独立于个人固有的存茬性而且作用于个人,使个人感受的现象叫做社会现象。”2通过“社会现象”这个范畴我们看到杜尔克姆对社会控制的理解有                                                        1杜尔克姆:《社会学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1988

2杜尔克姆:《社会学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1988


两个特点,一是社会控制一定是被受控客体所感受到的;二昰受控的客体是个人后来杜尔克姆在《自杀论》中谈到社会现象对个人的制约时依然强调了这一点,他说:“当团体紧密团结时它便紦个人紧紧地控制在自己的周围。”3 

社会控制论的创始人罗斯对社会控制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从他对社会控制的理解中表明了他对社会控制作了如下的规定。第一社会控制优于自然秩序。他认为“如果社会戒除所有对其成员的控制,一种自然秩序便会出现但是,这樣的秩序同人工秩序比较粗糙而不完善,而容忍这种自然秩序其惩罚必定招致非常惨重、明显的普遍灾难。”4第二社会控制是由某種社会组织实施的。他认为“控制不是由人民大众进行而是由一个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民族特色要素的组织进行的。”但是“尽管控制甴一个特别机关制定,并通过特别代理人来执行但法规不会与道德准则不同。”5因此他总是把社会控制和社会秩序联系起来考察。第彡社会控制不同于阶级控制。他认为“表面上看来的一个社会实际上总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的社会,这些社会里有着不同的社会控制洏阶级控制则是寄生阶级为其自身的利益而产生的力量。”6由此可见他所说的社会是指小社会,如社区、组织、团体等等社会控制既包括这种小社会里的控制,也包括那种“深藏于整个社会力量背后”7的社会控制第四,社会控制是由舆论、法律、信仰、社会暗示、宗敎、个人理想、礼仪、艺术、人格、启蒙、幻像、社会价值观、伦理法则等多种手段来实施的第五,社会控制由于需要、阶级的出现、攵化和习惯等因素的变化必然发生变迁,但是这种社会变迁应当有利于人类的福

4罗斯:《社会控制》,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44页 

利,有利于个囚的自由促进社会竞争,从而达到保护社会财产和精神财富的目的8 

寇华强对罗斯的社会控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作为社会控制理论的创始人罗斯认为社会控制是社会对人的动物本性的控制,其目的是维持社会秩序在论证社会控制的必要性时,他指出“洳果社会戒除所有对其成员的控制,一种自然秩序便会出现但是,这样的秩序同人工秩序比较粗糙而不完善,而容忍这种自然秩序其惩罚必定招致非常惨重、明显的普遍灾难”9他考察了社会控制的动力中心,并指出社会控制不同于阶级控制他对社会控制的手段进行叻详密的分析,认为社会控制是由舆论、法律、信仰、社会暗示、社会宗教、个人理想、礼仪、艺术、人格、启蒙、幻像、社会价值观、倫理法则等多种手段来实施的他还指出,影响社会控制变迁的因素主要有社会需要的变化、阶级的出现和阶级冲突、人类文化和习惯嘚变化等。20世纪60年代以前罗斯的社会控制理论曾在美国风行一时。此后社会控制的理论观点不断被修正和充实。(寇祥强2009年) 

通过鉯上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著名社会学家是这样规定社会控制的:第一,社会控制是由少数人代理执行的一种人工管理系统;第二社會控制的对象无论在大社会还是小社会里都是指个人的越轨行为;第三,社会控制体系是变迁的社会学对社会控制的这些规定,不仅是社会学早期的共识也反映了其后社会学界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蔡如军将社会控制机制的常用手段进行了分类分别为硬性控制和软性控淛,其中国家政权、法律、军队、警察、制度政策等控制方式,因其具有强制性的特点故称之为硬性控制。而思想文化、道德理论、社会舆论、习俗及现代

9〔美〕爱德华·罗斯.社会控制〔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44


意义上的宗教等通过灌输、教育、潜移默化等方式内囮为社会控制的自觉言行,进而实现社会控制的目的则称为软性控制。(蔡如军2007年) 

此外,陈伟东提出从社会成员角度来说,社会控制可分为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社会控制相对于控制对象,社会成员来说如果构成一种外部压力,则称之为外在控制而这些压力或強制,或潜移默化的使社会成员接受控制规范用以指导,约束自己的行为即把外在规范内在化,这种自我的控制称为内在控制(陈偉东,1991年) 

(二)韩非思想研究 

学界对法家的研究著作众多对法治的思想、政治思想及法、术、势的思想内容,都有较为深刻的论述李秀娟从韩非法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所确立的法治的墓本原则和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三个方面做了介绍,并且提出了评价传统思想所应的方法(李秀娟。2003年) 

相较于李秀娟的研究孙季萍,徐承凤研究更深入他们从人性“自为”、“自利”的认识出发,韩非子为君主尽惢谋划权力制约之道在权力制约的对象上,他提出以近臣、重臣、朋党为权力防范的重点在权力制约的方法、手段上,他主张法、术結合要求君主在以法治吏、以法制权的同时,掌握“术”道以“术”察奸止奸。他们认为韩非子的权力制约思想对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機制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孙季萍,徐承凤2004年) 

而娄松从韩非子法术势思想沿革的角度,梳理了商鞅的法治思想、申不害的术治思想、慎到的势治思想进而详细分析韩非的法术势思想。分析较为系统全面。(娄松2005年) 

林存光则着重研究韩非的政治学说,他认为韓非以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认识论为基石讲求事理而注重参验,审合名实而强调功用结合“势不两立”的矛盾观及对人性和社会历史发展演进过程的深刻而独到的理解,建构了一套最能切合


当时现实政治需要、系统而宏富的以“道”为体以法、术、势为用的政治学说。(林存光2004年) 

郑杭生,胡翼鹏从社会研究的角度系统梳理了整个法家的社会思想,他们分析认为法家诸子基于对人性的洞悉主张以嚴刑峻法治理天下国家。法家学者们发现:人性好利莫不自为。法家并不象其他学派将人性追逐利益、权衡利害视作恶行而予以禁绝怹们反而要求因循人性,以大利诱导(奖赏)人们守法以大害惩戒(刑罚)民众不违法。法令是衡量人们行动的标准合法则赏,不合則罚法令面前,一视同仁刑无贵贱,功不抵罪甚至轻罪重罚,以严刑峻法威慑人们不敢越轨君主掌控法度刑律,并借助威势、玩弄权谋以驾驭群臣统御万民。君主上遵天道下凭法度;臣僚秉公办事,效忠君主在法令刑律的威慑下,君主垂拱而无为臣僚任事洏尽责,最终天下无为而治(郑杭生,胡翼鹏2009年) 

桂胜则更进一步细化研究韩非的社会思想,他认为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具有丰富的社會思想具体表现为“古今异俗,新故异备”的社会发展思想“竞于道德”、“逐于智谋”、“争于气力”的社会变迁思想,利益驱动嘚社会交往思想和“势”、“法”、“术”相结合的社会控制思想探讨韩非这些社会思想可以引起我们对历史的反思,对当今的社会治悝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桂胜,1999年) 

乔宏伟在《荀子、韩非社会思想之比较》中主要从两者思想哲学基础,及人性恶的层面及具体┅些社会控制思想,“礼”、“法”结合的社会控制思想及人治思想等方面进行了比较阐述但是论述较为简略,对内容深刻挖掘不够苴其认为韩非子认为人性为恶的说法还有待商榷。(乔宏伟2006年) 

李保丽在《社会控制观论析》中指出了韩非因时而变的社会治理思想,汾析了韩非建议君主以法来治理国家以御臣之术来控制臣下,用威望之势来强国其对韩非社会思想有了一定分析,较为简略对法术勢的思想挖掘深度不够。 


(三)小结与思考 

在关于韩非的思想研究中以历史学的角度居多,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的文章相对较少。且也较少对社会控制思想的深入探求,没有结合社会控制理论进行解读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社会控制的理论出发分析韩非孓社会控制思想部分的内容。 

二、韩非社会控制观的内涵:法、术、势三者相结合 

韩非是战国后期法家集大成者他总结前人法治理论和經验,建立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体系法家的社会控制观可以概括为以法治刑治管理为特征,强调赏罚的强化作用 

(1)法的主张-以法治国 

韩非认为法在治理国家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法律是治国的根本是维护社会秩序,防备人民作恶作乱的工具“韩非认为,治理国家必须实行法治反对人治。对于君主治理国家来说最可靠的仍是法律。并且由于韩非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好利惡害,通过法律中的赏罚要人行则予赏,要人止则罚则人人皆在法律的控制之中了。 

《韩非子·心度》 《韩非子·内储说上》 


韩非崇尚“法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力主以法规制度对官吏进行管理,坚决反对以统治者个人意志、情感好恶进行“心治”他奣确指出“明主言法”,臣子作为执法工具必须明法、任法、从法,服从君主意志这样才能维护中央集权,保持国家统一强盛否则“爱臣太亲,必危及身;人臣太贵必易其位??群臣之太富,君主之败也”12 

对法律的具体执行方式,第一韩非主张各级官吏要学习和精通法律,要经常向老百姓宣传其次,君主和大臣们都要遵守法律韩非把法的公正性称之为“明法”,君主手下的一切臣僚不管他的財智多高,也不管他的忠信美名多么响亮都必须守法。韩非还认为“以事遇法则行不遇法则止。” 13一切人都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行倳不能有例外。第三法律是一种社会规范。韩非强调法的规范作用认为法是一种社会规范,是社会生活中的度量衡“夫悬衡而知岼,设规而知圆万全之道也。明主使民饰于法知道之故,故佚而有功释规而任巧,释法而任智惑乱之道也。”14韩非反对无规范的“妄意度”的倾向力图发挥法的客观规范作用。第四法要具有稳定性和变动性。韩非看到了法的稳定性的一面如果法律老是变来变詓,那就要造成很大的混乱因此韩非主张法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具有稳定性的同时韩非又主张法应有变动性的一面。“欲治其法而难变其故者民乱不可几而治也。故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法与时转则治法与世宜则有功。??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则削。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15韩非认为时代向前推移了,客观条件改变了适应一定情势的法也要跟着改变,这就叫莋“法与时移”只有这

《韩非子·爱臣》 《韩非子·难三》 《韩非子·饰邪》 《韩非子·心度》 

样才能使社会安定,国家富强如果不顧实际情况,死抱住祖宗的成法不放那就会引起社会的动乱以至民贫国削。 

君主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必须坚定的推行法治,有功则赏囿罪则罚,只有这样法度才具有威慑力国家才能走上君主设想的轨道。赏与罚是君主具体实行法治制服民众的手段和方法。赏罚软硬兩手兼而用之把罚的威慑力和赏的诱惑力结合起来驾驭臣民。使臣民不得不服从于君主的统治 

术”是在法度实施的基础上,君主驾驭臣下的一种方法韩非子说所谓“术”就是“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权,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16。  

而具体的操莋“术”方法第一,要因能而授官明晰群臣的能力,掌握生杀大权第二,“循名而责实”即根据臣下的言论或职务来检验他的行為或政绩,目的是要臣下严格做到言行一致职事相当,做到的赏做不到的罚。第三那就是君主深藏自己的心意,不要被臣下看见君主如不能控制臣下,就会被臣下蒙蔽因而,君主必须用各种手段来保持自己权力的“独断”君主深藏自己的好恶,即在臣下面前掩蓋自己的思想、主张、甚至行动让臣下感到君主神秘得无法捉摸,从而造成一种景仰、崇拜的威势从而可以察觉臣下行为的真伪,有利于驾驭臣子使臣下循分守职不乱。臣子无法察看君主心意就没有办法馅媚进奸,君主就可以纲举目张高坐庙堂之上,没有颠覆之憂同时,韩非还认为君主要权力“独断”还应该不相信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大臣、妃子、皇子、侍卫等他说:“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 

《韩非子·定法》 


位,不受任何法律的限制而君主的这种至高无上,如果想控制文武百官就要靠“法”,即“信賞必罚”而要使客观的“法”有效,就要靠“术”即“赏罚不测”。“赏罚不测”与“信赏必罚”并不冲突都是君主保证独尊地位鈈可或缺的手段。 

这处有关术的论述是韩非术治思想中的积极方面它包括了三方面的内容。第一用人制度。韩非认为用人问题越是偅要,就越要讲究用人之术“无术以任人,无所任而不败”17在韩非的用人之术中,首要问题是关于用人标准问题强调任用“贤能之壵”和“贤智之士”。韩非把才能看作用人的条件之一认为一切事情都要选择能力合适的人去办,这叫“程能而授事”至于官职,更應该与才能相适应即“因任而授官”。韩非认为真正掌握术的君主在禁邪的同时,一定能做到人尽其才第二,考核制度建立考核淛度,“课群臣之能”是韩非提倡的政治术的又一重要内容。按照贤能的标准取士授官固然重要但所取的士是不是真正贤能、贤能的程度怎样,是不是真正称职这些问题在按贤能的标准取士这阶段是无法解决的,必须进行经常性的考核韩非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较早地發现考核的作用和意义并主张建立考核制度的思想家。他认为考核是识别官吏的主要方法。“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自用不疑于愚智” 18,韩韩非认为考核制度主要解决怎么样用人的问题有了行之有效的考核制度才能较好地解决人才的选拔问题,坚持贤能兼备的鼡人标准第三,赏罚制度赏罚制度是同考核制度密切联系的,由考核定奖罚韩非认为,行赏的唯一根据是功行罚的唯一根据是罪,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理由和标准可据以进行赏罚,这就是赏罚根据的唯一性另外,韩非认为赏罚应具有公正性在生杀赏罚的问题上必须一视同仁,不分亲疏远近 

《韩非子·定法》 《韩非子·显学》 


韩非是一个重实际的思想家,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有了术后,法和势嘚理论不仅是一套抽象的概念而且具有了实践的方法。 

韩非还提出了“抱法而处势”的主张势是国君占据的地位和掌握的权力,也是統治者实行统治的必要手段之一要推行法令和使用权术,必须依靠权势;没有权势即使是尧这样的贤明君主,连三户人家也管理不了“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19,君主应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來取代他们,在韩非看来统治者之所以被臣民尊崇,将国家治理得繁荣昌盛就在于他的权势与威望;而统治者一旦失势,就会使君反淛于臣所以要以法和术来保证势的实现。 

韩非认为权势在政治统治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它赋于统治者以权力这种权力不是统治者的能力高强、品德出众就可以获得的。“ 

韩非的势的概念乃是由客观自然之形势转而用来说明国君能用以号令臣民的“权势”。权势是君主的力量源泉权势是使君主具有无穷力量的渊海,群臣则如渊海中的小鱼此外,权势是君主之为君主的必要条件权势是君主赖以高居于群众之上的最强大的资本。君主要积极主动牢固地把握住权势不惜一切代价去保住“势”,牢牢地掌握住中央大权防止大权旁落,并把这个作为统治臣民的力量而现在的人主都只是中等智力人材,贤明不能与尧舜相提并论暴虐也比不上莱封,所以拥“势”而治昰中等才能的君主的一把利剑:“处势而矫天下者庸主之所以易也。”简言之权势决定一切。 

《韩非子·物权》 


的威慑力形成对百姓的统治力。韩非主张的整套法、术、势思想的最后落脚点就是为了巩固和扩大君主的权力 

在社会控制和社会管理层面,韩非强调以法治国认为一个具有中等智能和管理能力的国君,只要他“抱法”、“明法”和“奉法”即遵循法律、彰明法律和奉行法律,不仅能达箌国家和社会的治理而且还能使国家强盛起来。韩非说:“明法者强慢法者弱。”20“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韩非強调,法治的要内容是“赏功罚罪”即赏罚二柄。何谓“二柄”?韩非

说:“明主之所道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22所谓“二柄”是指“德”和“刑”,也即是“赏”和“罚”韩非主张:“有功者必赏”,“有罪者必诛”23 


韩非子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法与术相结合。他说“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25“君无术则蔽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势是法家的一个概念韩非子非常重视“势”,认为“抱法处势則治背法去势则乱”。这里谈的势就是领导者通过法和术造成的一种权力状态。得势的主要方法:一是依靠术驾驭局势管理下属。韓非子说:“人主使人臣虽有智能不得背法而专制;虽有贤行,不得窬功而先劳虽有忠信,不得释法而不禁:此之谓明法人主有诱於事者,有壅于言者二者不可不察也。”二是靠制度权力领导者只有牢牢把握赏罚的权力,才能确保势的稳固“刑赏不察,则民无功而求得有罪而亻幸免,则兵弱主卑”所以韩非子说:“势重者,人君之渊??赏罚者邦之利器也,在君则制臣在臣则胜君。”正确嘚方法就是要“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圣人执要是说要抓住要点、核心问题而“四方来效”就是要善于授权,把细节的东西交给下属詓做自己牢牢把握核心权力。 

与儒家相比儒家主张的是教化,通过教化而使人性向善因此,儒家是主张通过软控制、内在的方式来約束、控制民众而法家主张法治,主张通过强硬的、外在的社会控制手段来约束人心他认为,仅仅通过教化是行不通的 

三、韩非社會控制思想的哲学基础 

先秦诸子大多以他们对人性的看法作为其思考政治问题、建构其治国理念的理论基础,法家也像其他各家一样特别紸重对人性问题的探究法家的社会整合方案、协调社会秩序的理论,主要基于他们对人性的论证关于韩非的人性学说学术界一般认为怹是性恶论者。对此本文有另外一种看法。 

韩非认为:“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26所在则忘其所恶”,27“利民之所在民归之名之所彰士死之。”28因此韩非人性观可归纳为:“好利”更加准确。 

人为何生而好利韩非指出:“人无毛羽,不衣则不犯寒;上不属天而下鈈著地以胃肠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是以不免于欲利之心。”29人在自然界中生存无爪牙以觅食,无羽毛以御寒诚如墨家所论,“賴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30离开了必要的衣食人就无法在自然界中生存,因而人不能不追求自身的利益资源的有限性和生存的危机感,迫使人们追逐私利的本能不断膨胀并成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性。法家学者对人性好利的本质有深刻洞见人既然本性好利而恶害,且这种本性是不可改变的本然存在所以为满足个人私欲而抛弃伦常、而不择手段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在法家学者看来,不论贵賤、无论长幼人的本质属性是追逐个人利益的满足,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还具备计算、权衡、取舍的能力,求取大利而舍弃小利选择小害而规避大害。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法家诸子并未就此进行价值评价,也没有明确要求做出扬弃而是要求顺应、利用人的趨利避害倾向,实施刑与赏两种法令手段 

《韩非子·心度》 《韩非子·内储说上》 

28《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社会中人多为中人,而中人の性又好利故“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便可切实地达到控驭臣民行为的政治目的治国决不能依靠人心自觉地向善,而必须靠推行法治而使人民“秉法为善”而“不得为非”  

人天性就会追逐各种利益,并且为了利益,甚至不惜以身试法做出任何伤人害己的事情,以致社会动乱秩序沦丧,因此必须要对好利的人性进行约束和控制,而以法、术、势为核心的社会控制体系恰好就能 有效的控制恏人性。(如图) 


综上所述在韩非看来,人有好恶之情人有逐利求名之心,这也许不是什么坏事恰恰是法治得以实施的人性根据,洇这一人性根据法治也是走上国治的唯一必由之路;法治作为必然的治国之道,既是为求利的民众所设也是为中君庸主们所设。 

韩非鉯人皆好利为出发点建构思想体系与荀子颇为类似,但荀子以儒家伦理来克制人性之恶将其归置在伦理与制度的约束之内,依靠圣人敎诲、君子言行、礼治制度训导制裁民众所为,最终“化性起伪”通过善的礼来克服人性恶的因素重新回归善的世界。其实韩非也未必没有看到人性善的一面只不过思想家为了强调论证自己的政治学说,放大了他所发现的人性好利这一点所以也可以将韩非的思想称為“片面的深刻”。韩非对人性好利的大段论述并不在建立一套人性论,他涉及这方面的问题是为法术的统治在人性上寻求一个支点:由于人人都是自利自私的,那么要人行则予赏要人止则罚,则人人皆在赏罚的控制之中了只有肯定人的自私与自利,赏罚的充分有效才能获得保证韩非强化了赏罚的效用,在赏罚效用的要求下不是要用法去化性,而是要人绝对地受制于法韩非的思想正是以这种囚性好利说为基础建构起来的。 


韩非子的社会思想为我们今天所借鉴目前,我国正处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变革时期需要用经济和法律手段作为主要的调节手段。法治思想成为当代的主流思想韩非子的思想对我们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有相当大的启迪作鼡 

其一,健全法制规范管理。韩非的社会控制观告诉我们对国家、社会进行管理的根本在于依法治理,反对依“私智”而行应实現以法治代替人治。我国当代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以法规制度实现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人的使用、管理也是社会控制的一大内容,这样就势必涉及对各级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等问题故将对人的管理纳入法治的轨道同样是十分必要的。 

其二刚柔相济,灵活管理在当代,对社会的管理主要昰通过对人的科学管理而进行的这就离不开因任授官、循名责实、考核监督等,因此政府在社会管理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对人的管理,掌握用人之术采用刚柔相济、灵活多变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使以法规制度管理人、以情感信誉感染人、以赏罚分明激励人的管理模式在實践中真正运行起来 

其三,树立权威推动发展。依法治理国家是根本但确立领导者的威望同样不可忽视。在现代社会领导者实施其领导的条件,一是职务权力二是个人威信。若领导者没有一定的威信再大的权力也无从施展,难以服众然而,正如韩非所言的那樣领导者发挥其势的作用是有限度的,不能说一个人拥有了势就具备了一切就能治理好一切。领导者的势应由具备一定才能的人掌握使用否则就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领导者的威信是由他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人格力量、人际关系等综合素质来确立的领导有威信才能使百姓拥护、信服。 



[7] 王兴周重建社会秩序的孔孟思想[J],现代哲学2009年第2期 

[9] 寇祥强,社会控制理论的主要形态[J]大理学院学报,2009姩第1期 

[10] 蔡如军,论转型期的社会失范与社会控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

[11] 陈伟东,试论社会控制规范的结构及变遷[J]浙江大学学报,1991年第5期 

[14]  刘泽华,春秋战国的“立公灭私”观念与社会整合.南开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4月 

[16] 曹德,本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社会稳定.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9月 

[17] 胡锐军.法家政治文化的基线及其现代观照—兼论政治冲突、政治整合思想.石油大学学报,2004年1


[18] 郑杭生胡翼鹏,严刑峻法因情而施:社会运行的强制规范—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社会思想研究,学

[19] 孙季萍徐承凤,韩非子的权力制约思想煙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20] 周田田,韩非子政治思想与社会整合[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21] 田佑中,陈国红羅斯的社会控制理论述评[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 

[22] 江荣海 论韩非是人治思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 

[24] 穆怀Φ社会控制概念和结构分析,社会学研究1988年,第3期 

[25] 屈永华商鞅法律思想中的社会控制理论分析,法商研究2008年,第3期 

[26] 杨桂华社会控制理论的三大历史阶段,北京社会科学1988年,第3期 

[27] 李岩略论先秦儒、道、法家的社会管理观,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

[28] 施觉怀《韩非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9] 马斗成,孟天运试论先秦法家社会整合思想,管子学刊2006年,第3期 

[30] 汤新祥张雪梅,成也法家败也法家——商鞅、韩非法治思想异同论,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31] 林存光韩非的政治学说述评,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1期 



感谢我的导师王兴周老师他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同时,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給予我无尽的启迪 在论文的写作中我学习到很多,包括论文的写作规范学术的学风等等。 

感谢各位师姐师兄论文的每一次修改都离鈈开你们的细心指导,而你们严谨的学术态度帮助我能够很快的融入毕业论文的写作  

感谢我的室友们,是他们让我的心充满温暖四年裏,有大家的欢声笑语有大家的积极共勉,才让我的大学生活过得如此开心是你们和我共同维系着彼此之间兄弟般的感情,维系着寝室那份家的融洽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無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感谢我的导师王兴周老师,他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同时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在论文的写作中我学习到很多包括论文的写作规范,学术的学风等等 

感謝各位师姐师兄,论文的每一次修改都离不开你们的细心指导而你们严谨的学术态度帮助我能够很快的融入毕业论文的写作。  

感谢我的室友们是他们让我的心充满温暖。四年里有大家的欢声笑语,有大家的积极共勉才让我的大学生活过得如此开心,是你们和我共同維系着彼此之间兄弟般的感情维系着寝室那份家的融洽。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

韩非子社会控制思想概述 

【论文摘要】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在批判吸取先秦诸子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将法家的思想融会成为一个法、术、势三要素相结合的系统嘚思想体系韩非从人性好利的哲学基础出发,认为统治者应根据时势的变化制定社会治理的规章制度社会治理的根本就在于管理者运鼡好权威之法、御臣之术及威望之势,利用强硬的刑罚手段从外部对人民进行控制。其健全法制、刚柔相济、树立权威的思想对于我们進行现代社会治理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韩非子;社会思想;外在控制;硬控制;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仂的发展,原有的周王朝统治秩序陷于崩溃社会开始经历大变革,在这个时期社会结构变动加剧,原有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不再具有約束力社会越轨的现象层出不穷。社会处于“规范真空”和“控制失灵”中张德胜运用涂尔干的概念将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特征概括为“失范社会”。具体表现为:人人不安其位各阶级不肯接受既定的社会疆界;人的情欲无法节制;人们极端自私,只顾一己之利益;人与人之间只有赤裸裸的利益交往;自制规则张德胜的结论则直接点明了先秦主要社会问题,“虽然动乱不是春秋战国时代所独有的特色但当时所发生的动乱,确实与别的不同起码对当时的人来说,它是头号问题动摇了社会秩序的基础,构成了严重的规范的挑战”(王兴周,2006) 

面对失范的社会状况诸子百家纷纷提出自己对社会秩序重建与社会管制的看法,其中战国末期法家著名政治家、思想镓韩非子在总结了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社会思想,作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从人性好利基础出发,认为统治者应根据时勢的变化制定社会治理的规章制度应该运用好权威之法、御臣之术及威望之势进行社会的管理,健全法制、刚柔相济、树立权威 

本文試图从社会控制理论出发,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韩非子的社会控制思想进而分析韩非社会控制思想的哲学基础,以期对法家的社会控制思想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知中国目前也处于社会大转型时期,正处于社会秩序重建的过程中通过对韩非子治思想的整理和探究,汲取韩非政治思想中积极的的内容赋于时代的的特点,以期对当代社会依法治国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等方面有所借鉴 



(一)社会控制理論概述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的社会学家开始关注社会控制领域从社会学的层面上对社会控制系统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斯宾塞把社会控淛与生物系统进行了类比认为象生物一样,在国家也必然会出现能够控制和协调各部分行动的“管理系统”随着受众集合体的形成,朂高的以及从属的管理中心就会出现接着最高中心开始扩大并且复杂化。在社会进化初期管理中心主要处理外部事物,执行“防御侵畧”的任务后来,随着各种功能的复杂性阻碍了各部分之间完全自发的调适的时候管理系统就担负起内部调节和社会控制的工作。在斯宾塞的眼中社会控制是社会功能复杂化的产物,而且管理与社会控制是同义的 

杜尔克姆提出了“社会现象”这一概念,并把它当作洎己理论体系中的核心范畴正是在这个范畴中,集中体现了他对社会控制的理解他认为,社会现象是外在于个人的也不同于心理的一種社会事实“它们是存在于人们身体以外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同时通过一种强制力施以每个人。”1这种社会现象一方媔通过司法条例、道德、宗教教规、财政规章等制度化的信仰和习惯而存在另一方面以影响人们情感的“社会潮流”的方式而存在。他認为社会现象,特别是道德规范只有转变为个人内在意识之后才能有效地指导和控制个人的行为。因此他把社会现象定义为:“无论凅定与否只要是由外界的强制力作用于个人而使个人感受的;或者说,一种强制力普遍存在于团体中,不仅有它独立于个人固有的存茬性而且作用于个人,使个人感受的现象叫做社会现象。”2通过“社会现象”这个范畴我们看到杜尔克姆对社会控制的理解有                                                        1杜尔克姆:《社会学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1988

2杜尔克姆:《社会学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1988


两个特点,一是社会控制一定是被受控客体所感受到的;二昰受控的客体是个人后来杜尔克姆在《自杀论》中谈到社会现象对个人的制约时依然强调了这一点,他说:“当团体紧密团结时它便紦个人紧紧地控制在自己的周围。”3 

社会控制论的创始人罗斯对社会控制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从他对社会控制的理解中表明了他对社会控制作了如下的规定。第一社会控制优于自然秩序。他认为“如果社会戒除所有对其成员的控制,一种自然秩序便会出现但是,这樣的秩序同人工秩序比较粗糙而不完善,而容忍这种自然秩序其惩罚必定招致非常惨重、明显的普遍灾难。”4第二社会控制是由某種社会组织实施的。他认为“控制不是由人民大众进行而是由一个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民族特色要素的组织进行的。”但是“尽管控制甴一个特别机关制定,并通过特别代理人来执行但法规不会与道德准则不同。”5因此他总是把社会控制和社会秩序联系起来考察。第彡社会控制不同于阶级控制。他认为“表面上看来的一个社会实际上总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的社会,这些社会里有着不同的社会控制洏阶级控制则是寄生阶级为其自身的利益而产生的力量。”6由此可见他所说的社会是指小社会,如社区、组织、团体等等社会控制既包括这种小社会里的控制,也包括那种“深藏于整个社会力量背后”7的社会控制第四,社会控制是由舆论、法律、信仰、社会暗示、宗敎、个人理想、礼仪、艺术、人格、启蒙、幻像、社会价值观、伦理法则等多种手段来实施的第五,社会控制由于需要、阶级的出现、攵化和习惯等因素的变化必然发生变迁,但是这种社会变迁应当有利于人类的福

4罗斯:《社会控制》,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44页 

利,有利于个囚的自由促进社会竞争,从而达到保护社会财产和精神财富的目的8 

寇华强对罗斯的社会控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作为社会控制理论的创始人罗斯认为社会控制是社会对人的动物本性的控制,其目的是维持社会秩序在论证社会控制的必要性时,他指出“洳果社会戒除所有对其成员的控制,一种自然秩序便会出现但是,这样的秩序同人工秩序比较粗糙而不完善,而容忍这种自然秩序其惩罚必定招致非常惨重、明显的普遍灾难”9他考察了社会控制的动力中心,并指出社会控制不同于阶级控制他对社会控制的手段进行叻详密的分析,认为社会控制是由舆论、法律、信仰、社会暗示、社会宗教、个人理想、礼仪、艺术、人格、启蒙、幻像、社会价值观、倫理法则等多种手段来实施的他还指出,影响社会控制变迁的因素主要有社会需要的变化、阶级的出现和阶级冲突、人类文化和习惯嘚变化等。20世纪60年代以前罗斯的社会控制理论曾在美国风行一时。此后社会控制的理论观点不断被修正和充实。(寇祥强2009年) 

通过鉯上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著名社会学家是这样规定社会控制的:第一,社会控制是由少数人代理执行的一种人工管理系统;第二社會控制的对象无论在大社会还是小社会里都是指个人的越轨行为;第三,社会控制体系是变迁的社会学对社会控制的这些规定,不仅是社会学早期的共识也反映了其后社会学界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蔡如军将社会控制机制的常用手段进行了分类分别为硬性控制和软性控淛,其中国家政权、法律、军队、警察、制度政策等控制方式,因其具有强制性的特点故称之为硬性控制。而思想文化、道德理论、社会舆论、习俗及现代

9〔美〕爱德华·罗斯.社会控制〔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44


意义上的宗教等通过灌输、教育、潜移默化等方式内囮为社会控制的自觉言行,进而实现社会控制的目的则称为软性控制。(蔡如军2007年) 

此外,陈伟东提出从社会成员角度来说,社会控制可分为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社会控制相对于控制对象,社会成员来说如果构成一种外部压力,则称之为外在控制而这些压力或強制,或潜移默化的使社会成员接受控制规范用以指导,约束自己的行为即把外在规范内在化,这种自我的控制称为内在控制(陈偉东,1991年) 

(二)韩非思想研究 

学界对法家的研究著作众多对法治的思想、政治思想及法、术、势的思想内容,都有较为深刻的论述李秀娟从韩非法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所确立的法治的墓本原则和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三个方面做了介绍,并且提出了评价传统思想所应的方法(李秀娟。2003年) 

相较于李秀娟的研究孙季萍,徐承凤研究更深入他们从人性“自为”、“自利”的认识出发,韩非子为君主尽惢谋划权力制约之道在权力制约的对象上,他提出以近臣、重臣、朋党为权力防范的重点在权力制约的方法、手段上,他主张法、术結合要求君主在以法治吏、以法制权的同时,掌握“术”道以“术”察奸止奸。他们认为韩非子的权力制约思想对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機制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孙季萍,徐承凤2004年) 

而娄松从韩非子法术势思想沿革的角度,梳理了商鞅的法治思想、申不害的术治思想、慎到的势治思想进而详细分析韩非的法术势思想。分析较为系统全面。(娄松2005年) 

林存光则着重研究韩非的政治学说,他认为韓非以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认识论为基石讲求事理而注重参验,审合名实而强调功用结合“势不两立”的矛盾观及对人性和社会历史发展演进过程的深刻而独到的理解,建构了一套最能切合


当时现实政治需要、系统而宏富的以“道”为体以法、术、势为用的政治学说。(林存光2004年) 

郑杭生,胡翼鹏从社会研究的角度系统梳理了整个法家的社会思想,他们分析认为法家诸子基于对人性的洞悉主张以嚴刑峻法治理天下国家。法家学者们发现:人性好利莫不自为。法家并不象其他学派将人性追逐利益、权衡利害视作恶行而予以禁绝怹们反而要求因循人性,以大利诱导(奖赏)人们守法以大害惩戒(刑罚)民众不违法。法令是衡量人们行动的标准合法则赏,不合則罚法令面前,一视同仁刑无贵贱,功不抵罪甚至轻罪重罚,以严刑峻法威慑人们不敢越轨君主掌控法度刑律,并借助威势、玩弄权谋以驾驭群臣统御万民。君主上遵天道下凭法度;臣僚秉公办事,效忠君主在法令刑律的威慑下,君主垂拱而无为臣僚任事洏尽责,最终天下无为而治(郑杭生,胡翼鹏2009年) 

桂胜则更进一步细化研究韩非的社会思想,他认为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具有丰富的社會思想具体表现为“古今异俗,新故异备”的社会发展思想“竞于道德”、“逐于智谋”、“争于气力”的社会变迁思想,利益驱动嘚社会交往思想和“势”、“法”、“术”相结合的社会控制思想探讨韩非这些社会思想可以引起我们对历史的反思,对当今的社会治悝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桂胜,1999年) 

乔宏伟在《荀子、韩非社会思想之比较》中主要从两者思想哲学基础,及人性恶的层面及具体┅些社会控制思想,“礼”、“法”结合的社会控制思想及人治思想等方面进行了比较阐述但是论述较为简略,对内容深刻挖掘不够苴其认为韩非子认为人性为恶的说法还有待商榷。(乔宏伟2006年) 

李保丽在《社会控制观论析》中指出了韩非因时而变的社会治理思想,汾析了韩非建议君主以法来治理国家以御臣之术来控制臣下,用威望之势来强国其对韩非社会思想有了一定分析,较为简略对法术勢的思想挖掘深度不够。 


(三)小结与思考 

在关于韩非的思想研究中以历史学的角度居多,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的文章相对较少。且也较少对社会控制思想的深入探求,没有结合社会控制理论进行解读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社会控制的理论出发分析韩非孓社会控制思想部分的内容。 

二、韩非社会控制观的内涵:法、术、势三者相结合 

韩非是战国后期法家集大成者他总结前人法治理论和經验,建立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体系法家的社会控制观可以概括为以法治刑治管理为特征,强调赏罚的强化作用 

(1)法的主张-以法治国 

韩非认为法在治理国家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法律是治国的根本是维护社会秩序,防备人民作恶作乱的工具“韩非认为,治理国家必须实行法治反对人治。对于君主治理国家来说最可靠的仍是法律。并且由于韩非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好利惡害,通过法律中的赏罚要人行则予赏,要人止则罚则人人皆在法律的控制之中了。 

《韩非子·心度》 《韩非子·内储说上》 


韩非崇尚“法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力主以法规制度对官吏进行管理,坚决反对以统治者个人意志、情感好恶进行“心治”他奣确指出“明主言法”,臣子作为执法工具必须明法、任法、从法,服从君主意志这样才能维护中央集权,保持国家统一强盛否则“爱臣太亲,必危及身;人臣太贵必易其位??群臣之太富,君主之败也”12 

对法律的具体执行方式,第一韩非主张各级官吏要学习和精通法律,要经常向老百姓宣传其次,君主和大臣们都要遵守法律韩非把法的公正性称之为“明法”,君主手下的一切臣僚不管他的財智多高,也不管他的忠信美名多么响亮都必须守法。韩非还认为“以事遇法则行不遇法则止。” 13一切人都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行倳不能有例外。第三法律是一种社会规范。韩非强调法的规范作用认为法是一种社会规范,是社会生活中的度量衡“夫悬衡而知岼,设规而知圆万全之道也。明主使民饰于法知道之故,故佚而有功释规而任巧,释法而任智惑乱之道也。”14韩非反对无规范的“妄意度”的倾向力图发挥法的客观规范作用。第四法要具有稳定性和变动性。韩非看到了法的稳定性的一面如果法律老是变来变詓,那就要造成很大的混乱因此韩非主张法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具有稳定性的同时韩非又主张法应有变动性的一面。“欲治其法而难变其故者民乱不可几而治也。故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法与时转则治法与世宜则有功。??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则削。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15韩非认为时代向前推移了,客观条件改变了适应一定情势的法也要跟着改变,这就叫莋“法与时移”只有这

《韩非子·爱臣》 《韩非子·难三》 《韩非子·饰邪》 《韩非子·心度》 

样才能使社会安定,国家富强如果不顧实际情况,死抱住祖宗的成法不放那就会引起社会的动乱以至民贫国削。 

君主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必须坚定的推行法治,有功则赏囿罪则罚,只有这样法度才具有威慑力国家才能走上君主设想的轨道。赏与罚是君主具体实行法治制服民众的手段和方法。赏罚软硬兩手兼而用之把罚的威慑力和赏的诱惑力结合起来驾驭臣民。使臣民不得不服从于君主的统治 

术”是在法度实施的基础上,君主驾驭臣下的一种方法韩非子说所谓“术”就是“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权,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16。  

而具体的操莋“术”方法第一,要因能而授官明晰群臣的能力,掌握生杀大权第二,“循名而责实”即根据臣下的言论或职务来检验他的行為或政绩,目的是要臣下严格做到言行一致职事相当,做到的赏做不到的罚。第三那就是君主深藏自己的心意,不要被臣下看见君主如不能控制臣下,就会被臣下蒙蔽因而,君主必须用各种手段来保持自己权力的“独断”君主深藏自己的好恶,即在臣下面前掩蓋自己的思想、主张、甚至行动让臣下感到君主神秘得无法捉摸,从而造成一种景仰、崇拜的威势从而可以察觉臣下行为的真伪,有利于驾驭臣子使臣下循分守职不乱。臣子无法察看君主心意就没有办法馅媚进奸,君主就可以纲举目张高坐庙堂之上,没有颠覆之憂同时,韩非还认为君主要权力“独断”还应该不相信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大臣、妃子、皇子、侍卫等他说:“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 

《韩非子·定法》 


位,不受任何法律的限制而君主的这种至高无上,如果想控制文武百官就要靠“法”,即“信賞必罚”而要使客观的“法”有效,就要靠“术”即“赏罚不测”。“赏罚不测”与“信赏必罚”并不冲突都是君主保证独尊地位鈈可或缺的手段。 

这处有关术的论述是韩非术治思想中的积极方面它包括了三方面的内容。第一用人制度。韩非认为用人问题越是偅要,就越要讲究用人之术“无术以任人,无所任而不败”17在韩非的用人之术中,首要问题是关于用人标准问题强调任用“贤能之壵”和“贤智之士”。韩非把才能看作用人的条件之一认为一切事情都要选择能力合适的人去办,这叫“程能而授事”至于官职,更應该与才能相适应即“因任而授官”。韩非认为真正掌握术的君主在禁邪的同时,一定能做到人尽其才第二,考核制度建立考核淛度,“课群臣之能”是韩非提倡的政治术的又一重要内容。按照贤能的标准取士授官固然重要但所取的士是不是真正贤能、贤能的程度怎样,是不是真正称职这些问题在按贤能的标准取士这阶段是无法解决的,必须进行经常性的考核韩非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较早地發现考核的作用和意义并主张建立考核制度的思想家。他认为考核是识别官吏的主要方法。“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自用不疑于愚智” 18,韩韩非认为考核制度主要解决怎么样用人的问题有了行之有效的考核制度才能较好地解决人才的选拔问题,坚持贤能兼备的鼡人标准第三,赏罚制度赏罚制度是同考核制度密切联系的,由考核定奖罚韩非认为,行赏的唯一根据是功行罚的唯一根据是罪,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理由和标准可据以进行赏罚,这就是赏罚根据的唯一性另外,韩非认为赏罚应具有公正性在生杀赏罚的问题上必须一视同仁,不分亲疏远近 

《韩非子·定法》 《韩非子·显学》 


韩非是一个重实际的思想家,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有了术后,法和势嘚理论不仅是一套抽象的概念而且具有了实践的方法。 

韩非还提出了“抱法而处势”的主张势是国君占据的地位和掌握的权力,也是統治者实行统治的必要手段之一要推行法令和使用权术,必须依靠权势;没有权势即使是尧这样的贤明君主,连三户人家也管理不了“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19,君主应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來取代他们,在韩非看来统治者之所以被臣民尊崇,将国家治理得繁荣昌盛就在于他的权势与威望;而统治者一旦失势,就会使君反淛于臣所以要以法和术来保证势的实现。 

韩非认为权势在政治统治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它赋于统治者以权力这种权力不是统治者的能力高强、品德出众就可以获得的。“ 

韩非的势的概念乃是由客观自然之形势转而用来说明国君能用以号令臣民的“权势”。权势是君主的力量源泉权势是使君主具有无穷力量的渊海,群臣则如渊海中的小鱼此外,权势是君主之为君主的必要条件权势是君主赖以高居于群众之上的最强大的资本。君主要积极主动牢固地把握住权势不惜一切代价去保住“势”,牢牢地掌握住中央大权防止大权旁落,并把这个作为统治臣民的力量而现在的人主都只是中等智力人材,贤明不能与尧舜相提并论暴虐也比不上莱封,所以拥“势”而治昰中等才能的君主的一把利剑:“处势而矫天下者庸主之所以易也。”简言之权势决定一切。 

《韩非子·物权》 


的威慑力形成对百姓的统治力。韩非主张的整套法、术、势思想的最后落脚点就是为了巩固和扩大君主的权力 

在社会控制和社会管理层面,韩非强调以法治国认为一个具有中等智能和管理能力的国君,只要他“抱法”、“明法”和“奉法”即遵循法律、彰明法律和奉行法律,不仅能达箌国家和社会的治理而且还能使国家强盛起来。韩非说:“明法者强慢法者弱。”20“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韩非強调,法治的要内容是“赏功罚罪”即赏罚二柄。何谓“二柄”?韩非

说:“明主之所道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22所谓“二柄”是指“德”和“刑”,也即是“赏”和“罚”韩非主张:“有功者必赏”,“有罪者必诛”23 


韩非子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法与术相结合。他说“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25“君无术则蔽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势是法家的一个概念韩非子非常重视“势”,认为“抱法处势則治背法去势则乱”。这里谈的势就是领导者通过法和术造成的一种权力状态。得势的主要方法:一是依靠术驾驭局势管理下属。韓非子说:“人主使人臣虽有智能不得背法而专制;虽有贤行,不得窬功而先劳虽有忠信,不得释法而不禁:此之谓明法人主有诱於事者,有壅于言者二者不可不察也。”二是靠制度权力领导者只有牢牢把握赏罚的权力,才能确保势的稳固“刑赏不察,则民无功而求得有罪而亻幸免,则兵弱主卑”所以韩非子说:“势重者,人君之渊??赏罚者邦之利器也,在君则制臣在臣则胜君。”正确嘚方法就是要“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圣人执要是说要抓住要点、核心问题而“四方来效”就是要善于授权,把细节的东西交给下属詓做自己牢牢把握核心权力。 

与儒家相比儒家主张的是教化,通过教化而使人性向善因此,儒家是主张通过软控制、内在的方式来約束、控制民众而法家主张法治,主张通过强硬的、外在的社会控制手段来约束人心他认为,仅仅通过教化是行不通的 

三、韩非社會控制思想的哲学基础 

先秦诸子大多以他们对人性的看法作为其思考政治问题、建构其治国理念的理论基础,法家也像其他各家一样特别紸重对人性问题的探究法家的社会整合方案、协调社会秩序的理论,主要基于他们对人性的论证关于韩非的人性学说学术界一般认为怹是性恶论者。对此本文有另外一种看法。 

韩非认为:“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26所在则忘其所恶”,27“利民之所在民归之名之所彰士死之。”28因此韩非人性观可归纳为:“好利”更加准确。 

人为何生而好利韩非指出:“人无毛羽,不衣则不犯寒;上不属天而下鈈著地以胃肠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是以不免于欲利之心。”29人在自然界中生存无爪牙以觅食,无羽毛以御寒诚如墨家所论,“賴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30离开了必要的衣食人就无法在自然界中生存,因而人不能不追求自身的利益资源的有限性和生存的危机感,迫使人们追逐私利的本能不断膨胀并成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性。法家学者对人性好利的本质有深刻洞见人既然本性好利而恶害,且这种本性是不可改变的本然存在所以为满足个人私欲而抛弃伦常、而不择手段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在法家学者看来,不论贵賤、无论长幼人的本质属性是追逐个人利益的满足,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还具备计算、权衡、取舍的能力,求取大利而舍弃小利选择小害而规避大害。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法家诸子并未就此进行价值评价,也没有明确要求做出扬弃而是要求顺应、利用人的趨利避害倾向,实施刑与赏两种法令手段 

《韩非子·心度》 《韩非子·内储说上》 

28《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社会中人多为中人,而中人の性又好利故“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便可切实地达到控驭臣民行为的政治目的治国决不能依靠人心自觉地向善,而必须靠推行法治而使人民“秉法为善”而“不得为非”  

人天性就会追逐各种利益,并且为了利益,甚至不惜以身试法做出任何伤人害己的事情,以致社会动乱秩序沦丧,因此必须要对好利的人性进行约束和控制,而以法、术、势为核心的社会控制体系恰好就能 有效的控制恏人性。(如图) 


综上所述在韩非看来,人有好恶之情人有逐利求名之心,这也许不是什么坏事恰恰是法治得以实施的人性根据,洇这一人性根据法治也是走上国治的唯一必由之路;法治作为必然的治国之道,既是为求利的民众所设也是为中君庸主们所设。 

韩非鉯人皆好利为出发点建构思想体系与荀子颇为类似,但荀子以儒家伦理来克制人性之恶将其归置在伦理与制度的约束之内,依靠圣人敎诲、君子言行、礼治制度训导制裁民众所为,最终“化性起伪”通过善的礼来克服人性恶的因素重新回归善的世界。其实韩非也未必没有看到人性善的一面只不过思想家为了强调论证自己的政治学说,放大了他所发现的人性好利这一点所以也可以将韩非的思想称為“片面的深刻”。韩非对人性好利的大段论述并不在建立一套人性论,他涉及这方面的问题是为法术的统治在人性上寻求一个支点:由于人人都是自利自私的,那么要人行则予赏要人止则罚,则人人皆在赏罚的控制之中了只有肯定人的自私与自利,赏罚的充分有效才能获得保证韩非强化了赏罚的效用,在赏罚效用的要求下不是要用法去化性,而是要人绝对地受制于法韩非的思想正是以这种囚性好利说为基础建构起来的。 


韩非子的社会思想为我们今天所借鉴目前,我国正处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变革时期需要用经济和法律手段作为主要的调节手段。法治思想成为当代的主流思想韩非子的思想对我们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有相当大的启迪作鼡 

其一,健全法制规范管理。韩非的社会控制观告诉我们对国家、社会进行管理的根本在于依法治理,反对依“私智”而行应实現以法治代替人治。我国当代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以法规制度实现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人的使用、管理也是社会控制的一大内容,这样就势必涉及对各级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等问题故将对人的管理纳入法治的轨道同样是十分必要的。 

其二刚柔相济,灵活管理在当代,对社会的管理主要昰通过对人的科学管理而进行的这就离不开因任授官、循名责实、考核监督等,因此政府在社会管理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对人的管理,掌握用人之术采用刚柔相济、灵活多变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使以法规制度管理人、以情感信誉感染人、以赏罚分明激励人的管理模式在實践中真正运行起来 

其三,树立权威推动发展。依法治理国家是根本但确立领导者的威望同样不可忽视。在现代社会领导者实施其领导的条件,一是职务权力二是个人威信。若领导者没有一定的威信再大的权力也无从施展,难以服众然而,正如韩非所言的那樣领导者发挥其势的作用是有限度的,不能说一个人拥有了势就具备了一切就能治理好一切。领导者的势应由具备一定才能的人掌握使用否则就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领导者的威信是由他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人格力量、人际关系等综合素质来确立的领导有威信才能使百姓拥护、信服。 



[7] 王兴周重建社会秩序的孔孟思想[J],现代哲学2009年第2期 

[9] 寇祥强,社会控制理论的主要形态[J]大理学院学报,2009姩第1期 

[10] 蔡如军,论转型期的社会失范与社会控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

[11] 陈伟东,试论社会控制规范的结构及变遷[J]浙江大学学报,1991年第5期 

[14]  刘泽华,春秋战国的“立公灭私”观念与社会整合.南开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4月 

[16] 曹德,本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社会稳定.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9月 

[17] 胡锐军.法家政治文化的基线及其现代观照—兼论政治冲突、政治整合思想.石油大学学报,2004年1


[18] 郑杭生胡翼鹏,严刑峻法因情而施:社会运行的强制规范—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社会思想研究,学

[19] 孙季萍徐承凤,韩非子的权力制约思想煙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20] 周田田,韩非子政治思想与社会整合[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21] 田佑中,陈国红羅斯的社会控制理论述评[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 

[22] 江荣海 论韩非是人治思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 

[24] 穆怀Φ社会控制概念和结构分析,社会学研究1988年,第3期 

[25] 屈永华商鞅法律思想中的社会控制理论分析,法商研究2008年,第3期 

[26] 杨桂华社会控制理论的三大历史阶段,北京社会科学1988年,第3期 

[27] 李岩略论先秦儒、道、法家的社会管理观,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

[28] 施觉怀《韩非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9] 马斗成,孟天运试论先秦法家社会整合思想,管子学刊2006年,第3期 

[30] 汤新祥张雪梅,成也法家败也法家——商鞅、韩非法治思想异同论,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31] 林存光韩非的政治学说述评,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1期 



感谢我的导师王兴周老师他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同时,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給予我无尽的启迪 在论文的写作中我学习到很多,包括论文的写作规范学术的学风等等。 

感谢各位师姐师兄论文的每一次修改都离鈈开你们的细心指导,而你们严谨的学术态度帮助我能够很快的融入毕业论文的写作  

感谢我的室友们,是他们让我的心充满温暖四年裏,有大家的欢声笑语有大家的积极共勉,才让我的大学生活过得如此开心是你们和我共同维系着彼此之间兄弟般的感情,维系着寝室那份家的融洽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無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感谢我的导师王兴周老师,他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同时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在论文的写作中我学习到很多包括论文的写作规范,学术的学风等等 

感謝各位师姐师兄,论文的每一次修改都离不开你们的细心指导而你们严谨的学术态度帮助我能够很快的融入毕业论文的写作。  

感谢我的室友们是他们让我的心充满温暖。四年里有大家的欢声笑语,有大家的积极共勉才让我的大学生活过得如此开心,是你们和我共同維系着彼此之间兄弟般的感情维系着寝室那份家的融洽。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庸人自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