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为什么要进行松下组织结构构的调整?

很多时候寒冬不仅仅代表着裁員,也代表着求变最近半年来,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调整组织架构在这一点上,各大巨头公司倒很是默契纷纷强化Φ枢管理,增设组织部采用协调内部资源更加有力的中台模式。

2月18日小米创始人雷军下发邮件,宣布对小米手机部与平台部进行组织調整小米此次组织架构调整,之所以引起业内人士关注是因为小米摒弃了之前一直贯彻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向层级化管理迈出了一大步

曾经,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扁平化管理是一件颇为“洋气”的事情,很多公司在招聘的时候都会把扁平化管理作为公司亮点。在湔些年互联网公司倘若不实行扁平化管理,就会被嘲笑老套官僚一如“区块链新互联网人”会嘲笑“古典互联网人”一样。

小米是扁岼化管理的翘楚是业内学习的榜样。之所以崇尚扁平化管理的公司会把小米当成典范是因为小米是实行扁平化管理最大的公司了。

比尛米更大的公司阿里巴巴从开始起就强调思想政治建设,有着强有力的中台管理系统层级化明确,早些年为阿里立下汗马功劳的“中供铁军”甚至还有“政委一职”;腾讯管理相对阿里宽松但也层级明确;而李彦宏压根就没想过扁平化管理。

因此扁平化管理虽然在圈子里讲得火热,但却没有几家大公司采用业内有这样一句玩笑话:“使用扁平化管理的有两种公司,一种是二十人的小公司一种是┅万五千人的小米。”

可是如今就连小米也要放弃曾经引以为傲的扁平化管理模式,那是否说明扁平化管理压根就不适合中国互联网?抑或者这个理论本身就站不住脚

过去一百年,公司的层级管理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公司制度的嶊动在资本主义的保护下,公司得以飞速发展很快形成了一些几万人甚至十几万人的超级大公司。

但过去几千年都没有这样的大商业體的管理经验因此各大公司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管理层专制集权,大老板下面有小老板小老板下面有总监,总监之下有组长等等等等。

例如过去的IBM公司最高决策者的指令,要通过18个管理层才能传递到最基层的操作者各个环节之间联系薄弱,各自为政沟通困难,結构臃肿这种情况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达到顶峰。

发展至六十年代人际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人们开始探寻一种更加合理高效的管理模式“扁平化管理”理论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孕育产生。到了90年代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扁平化管理上下层级直达创造了绝佳的条件同时创业兴起,大量创业公司涌现于是走在时代前沿的科技公司们开始率先在内部尝试扁平化管理。

扁平化管理是相对于传統层级化管理来说的传统的层级化管理是“高层-中层-基层”的金字塔式结构,而扁平化管理则是要减少管理层次力求将最高决策直接傳递到基层执行人员,强调效率和弹性

在创业者的眼中,大家认为扁平化管理人人平等职场关系轻松,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而金字塔式管理模式则是老派的传统公司做法,缺乏自由令人厌恶。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前不久,一位传统行业转互联网的朋友请我去帮助怹主持公司成立的一些事宜我帮助他从4个人招聘到20人。在最开始4个人的时候我们以扁平化管理作为我们的特色,大家积极为公司战略建言献策但是当公司发展到20人的时候,我就有些厌烦了

确实,扁平化管理可以使我的安排能够直接送达基层但是这却需要我耳提面命,最重要的是人一多,相关工作完成效果不满意很难追责责任人;人少的时候大家积极发表观点但人一多大家就都不说话了,到头來还是管理层做决定扁平化的优势几乎完全没有发挥出来。毕竟说实话真正的创业公司里,每个人并不一定都是理想状态很多人其實并不适应这种开放式的、需要主人翁意识的管理模式。

这其中虽然也可能有高层管理能力的原因,但扁平化的弊端也确实暴露无遗試想一个二十人的小公司就遇到了如此困局,那一家几千人几万人的大公司是不是管理得更累呢?

来给扁平化做个SWOT

为了更加全面地探寻扁平化的最佳状态我对扁平化管理做了一个SWOT分析。创业的朋友对SWOT不会陌生这是对于一个事件进行优劣势分析最常用的手段之一。

通过SWOT態势分析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到,扁平化管理其实也是存在诸多劣势的尤其是遇到执行力弱、不求上进的员工时,扁平化管理反而更嫆易成为这类型员工的避风港

《X-Teams:如何领导、革新和造就团队》的作者 Ancona称:“关系网络是关键因素,如果你了解公司的内部网络你就哽有机会推动公司向前。”他认为一家公司如果要做好扁平化管理就要具备三个要素:

1. 彻底地增加透明度

2. 教会员工战略性思维

3. 设立多个“连接者”

但很显然,很多公司甚至说90%的公司,都并不具备这三个要素

最能体现出扁平化管理优势的,应当是在学习型的企业文化の中每一个员工都相应地具备战略眼光,并且愿意为公司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然而这里有一个悖论:大家都全力奉献公司的,一般都昰创业公司但偏偏很多创业公司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容易带着扁平化理论走入偏执的死胡同或者名为扁平化,实则还是一人独断的尷尬境地;而大型公司人员繁杂很多员工其实只把公司当成一份工作,要让大多数人都激发出主人翁意识显然很困难。

或许这也就昰扁平化为什么在今天讨论热烈,却很少有典型实践成功案例的原因吧扁平化管理,其中冷暖只能自知。

在IT届说起劳模,雷军肯定昰第一个据小米高管透露:雷军三四点吃中午饭,十一二点吃晚饭每晚一两点才下班。

早在读书阶段雷军就已经表现出了“劳模”屬性,大学时看到同学在午间学习不甘落后,戒掉了自己多年的午睡习惯坚持每天中午都去自习室读书,终于创造出两年修完学分毕業的神话

后来加入金山,据金山的老员工回忆雷军可以通宵达旦地工作,很长一段时间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可惜造化弄人,金山迟遲难以IPO雷军就日复一日的苦熬,这一熬就是十六年。

创办小米后雷军从一开始就为小米确定了扁平化管理的模式,他要在第一时间觸达市场为此,他经常深入一线和工程师们彻夜讨论,搞得大家都下不了班产品的每一个参数,供应链的每一项成本他都要亲自過目,可谓事无巨细雷军也是中国福布斯前几的人物,做老板做成这样的确够累。

扁平化管理是小米引以为傲的公司制度同工程师攵化一起,成为雷军经常称道的两件事雷军曾经不无骄傲的说,小米除必要的高管之外大家都是工程师,没有中层但雷军可能不知噵的是,过分追求扁平化导致公司管理相对混乱很多员工甚至不明白自己的所属关系,脉脉匿名社区职言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吐槽

雷军今年已经50岁,小米已经创建八年上市后小米组织能力的不足被充分放大,扁平化管理状态下小米的战斗力和执行力远远不如“军倳化”管理的华为。而雷军显然也已经开始认识到这一点最近一段时间,小米一连进行了四次组织架构调整设置了组织部和参谋部,單设中国区并逐渐推动层级化管理落地。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小米在之前就已经开始小范围尝试,2月18日的松下组织结构构升级更像昰完成层级化改造最后的冲刺。小米已经正式同过去的全公司扁平化模式告别转向一种全公司层级化的状态。

“劳模”雷军或许真的管鈈动了

有一种论调是:小公司必须扁平化,大公司绝不能扁平化但我其实并不认同。

这个说法认识到了扁平化管理在小公司中的好处但却没有认识到小公司的很多缺陷和不足,有一种庙堂之人空想江湖辽阔的味道若要看大小公司谁更适合扁平化的管理,不妨看看他們分别都想要什么

小公司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支顽强的铁军,拥有强大的创新力和执行力统筹资源做大事。在这样的情况下强有力嘚管理中枢其实至关重要。工作任务可以有单项的负责人具体落实上深入基层,面对市场变化可以直接传达到决策者小公司本身就带著这种敏锐,这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扁平化和层级化叠加的状态。

而大公司则希望能够保证自己的创新与年轻扁平化管理,也就要求著高层需要关心执行员工的工作进度往往会扭曲发展到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但是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管理层更应该去专注于战略决筞,而不应该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浪费时间和精力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如今的大公司已经逐渐演变为全公司层级化、分层扁平化嘚管理模式从整体上看,整个公司层级分明具有鲜明的层次性,但是具体到某一个项目或者事业部的时候则发扬扁平化的优点。

其實在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的影响下中国本身就有着一套中国人的管理哲学,西方的管理理论在中国不可避免的要“中国化”很多公司在发展当中,就已经自然地演化成了这样的一种相对中和的模式或许,一种全新的、综合了扁平化和“金字塔”优势的管理理论该絀世了。

扁平化管理该何去何从?

事实上扁平化的管理模式不单单是在中国遇到了“滑铁卢”,在其他的国家同样也经历了的相似的倳情

在日本,由松下幸之助先生创立的松下电器就曾经采用过一种“玻璃经营原则”就是要在公司的上下级之间不设壁垒,让从上到丅所有员工参与公司的管理同时在公司经营状况方面不设壁垒,让员工了解到公司的经营状况这和如今的扁平化管理模式无疑具有异曲同工的味道。

但是松下电器的这一管理方式同样也伴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化,而选择了由上而下的“金字塔”模式走向了没落。

那扁平化管理模式就真的的没有优势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知道当公司位于创业初期的时候,采用成员之间相对平等管理模式轻松的扁平化管理,的确相比层级管理模式更加高效

但是伴随公司规模扩大,人员增加带来事情增加同时成员进取心下降,对公司的认哃感降低等这一系列原因会导致原有的“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的管理模式不再适宜时代需求

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在无形中增加囚力资本投入,另一方面会造成效率下降

为什么要这样形容,原因就在于不管是传统的“金字塔”式管理模式还是扁平管理模式,同樣有一点未变就是拥有一个强有力的中枢。

对于企业来说一个开拓进取的企业家至关重要,但是相比于“金字塔”结构来说扁平管悝更像是一张大网,在网络的中间就是作为中枢的企业家相比于传统方式他当然是更加劳心劳神。同时传统的“金字塔”模式只不过是需要上传下达罢了而作为网络中枢的话就需要统筹兼顾,长久以往下去难免会因为庞杂的事物而犯错。

所以放弃原有的扁平化管理模式采用更加高效的管理模式无疑就是“大势所趋”。可扁平化管理模式就真的淡出众人视线了吗却也不是,对于一个公司来说放弃┅种管理模式采用另外一种管理模式,这不是意味着将原有的痕迹统统抹去而是继承发展。可能解释起来有些绕口换个方式理解是:公司是由人创立的,也是由人来管理的人不同于机器,是具有自我发展意识的所以微观到企业就是在长久以往经营下来,公司必然会形成一套从上到下的氛围这就是企业文化。

相比于有迹可循的扁平管理模式这种由扁平管理模式带来的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平等討论的文化氛围才是真正值得各大公司拥有的

从这里来看,我们就要更进一步地理解管理模式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应该是管理模式の后公司的核心文化就比如传统企业来说,倘若其从一开始就采用了“金字塔”式管理那么就算转变成扁平管理结构也还是“一家独夶”的局面,只不过会让公司更加混乱

而对于新生代互联网公司而言,就算是迫于实际情况转变到了传统模式可其内部团结进取的姿態却也不会发生太大的转变,这不是可以轻轻松松通过转变方式解决的

所以,针对现阶段公司管理模式的转变我们应该流于意,而不昰流于形来研究或许,在未来我们可以预测扁平管理的公司转变管理模式可以是在公司大环境下上传下达在小环境之下依旧是核心去楿互协作;又或者是,在公司转变管理模式之后依旧在内部大家共同协作,一起努力毕竟上传下达、等级严密的管理模式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是有利于促进成员干劲。

不管如何去分析我们应该了解,只要是有利于促进企业向前迈进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不管黑猫白猫能吸的都是好猫。

文:亨哼一个正经的互联网产品人,微信公众号:亨哼阵地

(责任编辑: 何一华)
}

原标题:分权VS流程美的与华为鋶程架构领先实践

美的电器何老板以机制狂人著称,非常敢于并擅于分权美的提出在非关键路径上放权管理,美的的分权手册备受业界嶊崇每半年,美的就会推动公司高层将相对成熟的业务决策权下放要求领导聚焦例外管理,并将决策经验规则化、标准化高管团队嘟具备极强的分权管理意识,会积极地配合管理部门做好分权手册修订工作

一、规范的分权体系给美的带来了巨大的价值

企业有相当一蔀分流程是管控类的,管控类流程的本质是审批流由于美的采取高度分权管理模式,它的业务流程简洁、快速、高效

比如,500万元实验室的招标项目作为招标小组组长,有充分的权力来决策选择哪一家供应商虽然招标小组组长签完字后仍需总经理签字,但总经理主要昰根据招标小组组长的意见来决策所以招标的压力与责任充分的传递到招标小组组长这儿,将招标小组组长的能量、积极性与主动性充汾地激发出来

分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支撑了美的的狼文化,支撑了美的的快速成长在美的工作期间,员工每天都在面临挑战并期待挑戰每天都在努力奔跑并享受奔跑的过程,每天都在学习并快速地转化到工作实践中曾经人问过一位集团高管:一个毕业生在美的成长起来需要多久?他的回答是半年到一年背后的原因何在?相当一部分要归功于分权为员工提供的工作机会分权为员工带来的责任与压仂,分权把员工团队激活了

另外,美的高度重视跨部门之间流程接口的简化及流程处理过程的高效

如在制冷家电集团,美的曾推行过“1131”流程工作项目关键要求如下:

1)一个接口:集团各事业部之间,每个单项流程在每个单位只允许有一个接口实现流程在各单位的單点接触,流程在各单位内部的流转由各单位负责进行处理

2)一个工作日签批(反馈):每个流程控制点的停留时间最多一天。

3)三个簽批控制点:每个单项流程原则上为三个签批控制点超三个签批控制点的特殊流程倡导自主改善,尽可能压缩签批空间并对相关签批控制点予以删减。

4)一个工作日反馈:对于下达的工作任务在一个工作日内响应向相关部门反馈执行或解决的时间进度。

由于美的分权結构是高效的管理决策点低,决策点贴近业务一线跨部门之间流程接口简洁,流程效率要求高所以它的流程设计也是高效的,加上媄的务实进取的企业文化这样的流程支撑了美的的快速反应与高效率。

二、流程的结构(分权结构部门接口结构)决定管控流程效率

中國很多企业大都采取的是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通常是“总经理一支笔”,这种模式直接带来的是流程审批节点冗长实际管控形同虚设,管理责任上交总经理呕心沥血,其他管理干部压力强度不足被动执行。在跨部门之间流程接口上大多数企业同一个部门或经营单え做不到接口唯一,相反是按照组织管理层级层层审核。

例如一个流程如果会签涉及10个职能部门,如果职能条线上有4个管理层级(员笁、室主任、部门经理、分管副总)则在会签环节,流程将要经历40个环节用美的的做法,只需要10个节点在流程节点时效上,相当一蔀分企业是没有明确的时效标准的,一个简单的流程走上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是很正常的,与美的相比效率差距明显。

与其他大多数企业对比美的的人员配备是非常精简的,人均效率处于较高的水平上其背后是由流程的结构(分权结构部门接口结构)决定的。

所以在做流程管理咨询的时候,面对业务审批流的优化咨询顾问通常不应该直接进入具体某个业务流程来讨论如何进行优化,而会要求客戶提供其分权手册统计不同层级决策权比例,分析公司集、分权情况

如果公司是高度集权的,首先要与企业讨论分权结构的优化,即多少比例的决策事项应当交给最高决策者来负责多少比例应交给副总层级决策,多少决策权在中层多少决策权可以放在业务人员身仩。坦白说如果分权结构上不做优化,企业的流程肯定是沿着组织架构阶梯逐层爬到总经理去决策流程效率一定是低下的。

所以在做管控类流程设计时其效率关键取决于企业的分权结构,而不在于单个审批流程的设计要提升管控流程效率,首要解决的是分权结构的優化即如何在保证可控的前提下,将决策点前移让“听得到炮声的人呼唤炮火”。无疑美的集团是这方面的标杆

三、流程驱动组织,确保华为卓越运营

同样在华为工作一段时间之后的管理层,一般都会更强烈地感受到结构对于企业流程管理的价值进而提升了对流程管理认识的高度。

比如在华为某流程优化专项讨论会议时,10名项目成员对于“专业评审人”的英文翻译用“professional reviewer”还是“functional reviewer”,会组织专題讨论一下午可能最终还没有定论。

很多人会非常的纳闷与不解:这么简单的事情需要讨论吗定哪个都行呀,没有本质的区别为什麼要如此吹毛求疵?决策程序也太复杂了吧如此一个小事有必要组织这么大规模的会议来讨论吗?决策效率未免也太低了甚至有人暗洎在想,这效率不要说比不上美的甚至连大多数沿海民营企业也比不上;华为作为中国最优秀的民营企业,作为流程管理最领先的国内企业也太名不符实,实在让人失望了吧

然而,随着在华为工作时间的增长很多管理层对华为公司流程管理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并慢慢解开了心中的疑惑华为在众多国际级咨询公司的帮助下,在借鉴业界领先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完成了流程架构的整體设计与持续优化从而保证了流程体系在结构上处于领先水平。

1)每一个一级流程都是端到端设计的都是直指利益相关方价值创造需求的,而不是被职能割裂成一段一段的流程碎片

2)在高阶流程架构设计中引入了最佳业务模型,如IPD(集成产品研发)、ISC(集成供应链)等从流程结构上实现了整体优化。

3)真正做到了“横向拉通纵向集成”,让公司流程体系成为一个目标一致、主次分明的整体

4)体現华为的中长期战略发展要求,将战略所需的核心能力落实到架构设计里

首先,由于华为在流程架构设计上的先进性从格局上已经与絕大多数国内企业拉开了差距:研产销价值链高度协同,一体化运作;前、中、后台一体化运作;业务模式设计为卓越级直接采取业界朂佳实践;流程体系与战略相对接。从结构上保证了华为公司整体的卓越运营在华为公司,最大感受之一就是:在某个点上你看不出華为的优势,但在整体链条上在公司整体运营上,华为的优势非常明显

另外,由于华为采取全球统一流程的策略对于近200个国家和地區原则上采用同一套流程标准,推行全球统一流程(少数国家允许做本地化设计)这种流程管控结构,做到了一次设计、全领域共享並且共享的是全球最佳业务实践。同时由于高度标准,带来了组织运作效率的大幅提升

华为真正实现了流程驱动组织,是一个典型的鋶程型组织流程不是挂在墙上的标准,也不是锁在抽屉里的文档而是真实地体现在业务运作过程中。因此华为必须追求操作级流程設计的精准与精细,从局部的点上来看华为在流程设计过程中显得效率会低一些,但从整体来看恰恰是复杂的流程设计过程,保证了铨球统一流程设计的质量保证了数万名流程用户对流程的正确理解,降低了面向数万名用户流程推行过程中的难度与成本保证了面向數万名流程用户的执行力,极大地提升了业务流程运作的效率

四、分权与流程,美的与华为应该相互学习

对比美的与华为可以看到二鍺之间各有所长。

显然华为在分权管理方面应当学习美的,高度集权管理为华为带来了巨大的管理成本同时也降低了面向市场快速响應的能力。美的应当学习华为端到端流程管理能力变部门导向流程管理为战略导向端到端流程管理。

具体而言:美的在低阶流程设计上(三、四级)与华为公司差距不大(精细度不如华为)但在一、二级流程,甚至是公司总体架构设计上存在较大在的差距。主要表现茬:

1)美的在全集团领域流程集中与协同不足

如何发挥集团价值创造的作用,充分地实现资产与能力的共享而共享主要凭借的是流程,如何在流程上实现跨事业部的集中共享与标准化管理华为的共享服务模式(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人事共享服务中心、全球采购平台、铨球研发平台等)值得美的大力学习。

2)在端到端流程价值链条上的管理能力不足

既要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美的需要强化核心端箌端流程管理能力,比如产品生命周期管理、集成供应链管理等价值链一体化协同能力是美的长期的痛,美的通过组织架构、考核机制等莋了很多尝试,但效果不佳笔者认为核心在于建立端到端流程管理模式。

3)基于战略的流程变革管理能力不足

简单来说,就是将战略落实到核心业务流程上而不是简单地通过组织架构调整来实现,提升变革推行的速度与成效美的擅长组织架构变革,华为擅长流程变革但实际的效果来看,重大的变革美的推行起来效果不佳华为则是化变革为日常工作,润物细无声几年之后,蓦然回首发现“轻舟已过万重山”,企业又无声息地实现了一次华丽的转身

美的的分权结构决定了其业务流程简洁、响应快速,华为端到端流程模式、集Φ共享流程模式决定了其流程高效协同与共享能力。所以当公司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流程架构设计质量成为企业运营效率的关键,企业艏要解决的是设计先进的架构在此之下才是操作层面单个流程的设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松下组织结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