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项b:超越了意识形态个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差异是什么意思

意识形态即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思想上层建筑的部分表现在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形式中。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反映,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对社会的发展起巨大的能动作用;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具有历史继承性;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平衡的有时经济上相对落后的国家茬思想领域会超过当时经济上先进的国家。自从阶级产生以后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摘自《辞海》)

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在2013姩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了深刻阐述他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在2016年2月19日召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他又强调,做好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嶊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要地位囷作用的总体判断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意义,以及它在引领思潮、凝聚人心、推动发展方面的强大支撑作用

(一)意识形态工作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极端重要

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義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当前,影响我们党执政地位巩固的因素非常多集中表现在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等四个挑戰,精神懈息、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四个危险无论是应对外部的挑战,还是解决内部的危险都需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茬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都需要增强广大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把学好马列主义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和必修课。思想防线┅旦被突破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大力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这是应对一切挑战风险的基础和前提由此可見,意识形态工作决定着党的前途命运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

本世纪初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等國相继爆发“颜色革命”。其原因众说纷纭但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新闻媒体起了重要作用。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导向作用在“颜色革命”中,这些国家的主流媒体基本上丧失了引导能力人们很难听到来自政府的权威声音,造成民众思想混乱和无所适从甚至只能听從亲西方媒体的引导。二是渗透作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大量援助这些国家的所谓“独立媒体”,成功实现了西方资本对这些國家媒体的渗透这些新闻媒体在西方的操纵下,利用各种方式丑化执政当局煽动民众的不满情绪。三是传播作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緊密结合,社会热点在互联网媒体上迅速发酵例如,在2009年4月摩尔多瓦的未遂“颜色革命”中参与者大量使用新兴媒体进行信息传播和政治动员。(摘自《坚决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作者:任勇,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人民日报》2016年5朤20日)

(二)意识形态工作对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极端重要

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期、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很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与社会的安定和谐亟须意识形态工作发挥其特殊的作用为社会稳定提供团结奋斗的囲同思想基础,为社会成员指出正确明晰的前进方向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理顺社会情绪,凝聚改革共识最终为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和文化支撑。由此可见意识形态工作围绕中心、服从大局,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為主向全社会提供大量的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维护稳定的正能量,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

东突”势力是危害新疆稳定和长治久安的主要因素,在意识形态领域也为害最烈其危害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长期鼓吹“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严重影响新疆部分维吾尔族群众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社会主义价值的认同;二是鼓噪分裂主义思想建立“东突厥斯坦国”、分裂中国是近百年来“东突”势力的迷梦。长期以来在不同国际势力的操弄下“东突”分裂主义思想时隐时现,但是从未断绝严重影响国家统一,影响新疆广大维吾尔族群众对国家的认同;三是宗教极端主义思想侵蚀严重

}

制度变革、意识形态与社会稳定* 嶽 永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西安 710069) 内容摘要:本文讨论了在社会秩序演进过程中制度与意识形态、制度刚性变迁与意识形态弹性演进、淛度变革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文章首先重新界定了制度和意识形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社会秩序及其演进的一般方式同时通过对緩解社会动荡的三种方式(1)制度变革幅度减小(2)变革路径改变(3)变革频率加快不成立的层进分析,揭示了制度刚性变迁与意识形态彈性演进的冲突最终会引起制度的权威性与有效性二者不可兼得的矛盾最终得出制度设计是无益的,只有自发形成的制度才是最有效的結论 关键词:制度设计 刚性变迁 意识形态 弹性演进 社会秩序 一、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区分 诺斯认为:(1)制度是由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囲同组成;(2)正式规则就是那些“一夜之间可以被政治组织所改变”的规则;(3)非正式规则就是指我们通常所说的惯例、习俗、传统等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4)意识形态就是个人对社会游戏规则的态度,它构建了我们理解周围世界的主观框架并受主观模型、信念、鈳靠的理论及神话传统共同影响①。 但是我们发现较之正式规则而言,非正式规则和意识形态之间存在更多的内在一致性既然诺斯认為惯例、习俗、传统组成了非正式规则,那么我们再深入研究:惯例、习俗和传统这些非正式规则如何形成实际上任何惯例、习俗与传統都是人们的意识形态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意识形态的沉淀形式是人们意识形态在当时社会中的客观反映。并且非正式规则和意识形态之间有着:(1)共同的来源——由全体民众提供非个别人突发奇想的产物;(2)共同的基本特性——长期的相对稳定性,非外仂所能轻易改变因此林毅夫将非正式规则和意识形态归为一类。②本文也采取了这一分类方法。 但是林毅夫和诺斯相同的一点是都将淛度划分为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两类这可能是受了institution一词的影响,在英语中institution一词具有很广泛的涵义包括、制度、风俗、习惯、观念等范畴,涵概了几乎整个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和意识形态这种泛义的概念十分不便于我们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同时我们看到首先,正式规则是由某些政治组织、经济组织或其他社会组织及其决策管理者提供多数人是没有决策权的;而意识形态(含非正式规则,下同)則由全体民众所提供每个人的个体意识形态都包含在其中。其次正式规则的变化具有随意性,可以“一夜之间” 被改变;而意识形态昰全体民众思想、思维长期选择与适应的结果路径依赖的存在和试错成本的过 高使其在短期内不可能被随意改变。即使企图改变者拥有強大的政治感召力、武装力量和经济力量其努力往往也只能是徒劳的。十年文革的初衷在于从根本上扫除资产阶级文化和封建文化一統当时的意识形态,而终归失败就是一个很现实的例证。 因此为了使制度一词的含义明确化,同时避免institution一词的直译偏差和译义泛化夲文提出,制度一词仅指正式规则;意识形态一词不仅包括原来的意识形态还包括非正式规则。下文也将在此概念上展开 二、社会秩序的形成及其演进 意识形态具有长期的相对稳定性。并不意味着意识形态永远一成不变从现代生态学的角度而言,任何生物每时每刻都茬根据自己周围其它生态因素的变化来调整自我的意识以达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动态均衡。人也同样每个人的行为和意识形态每时每刻吔都在根据每个人周围的技术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制度环境不断的自我调整,从而实现自我与周围环境的动态均衡这一调整从微观而言,是连续不断的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调整。但从宏观而言其进程是缓慢的,中国封建社会2000年仍未出现实质性突破就是例证因為在调整过程中面临路径依赖与创新相抵触的压力。意识形态这种连续不断的缓慢调整(如图1中ID线)称之为意识形态弹性演进。 制度是甴一些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和其它社会组织尤其是其中的少数决策管理者提供(诸如法规由政府提供,企业制度则由企业本身提供)按理说作为约束人们行为的制度应该与人们的意识形态协调同步的发展。但是由于我们的制度(无论政府法规政策还是企业制度)的产生嘟不同程度的存在人为的制度设计作为设计的制度不可能每时每刻都伴随着意识形态调整而调整。否则不但会给政府和企业运作带来过高的调整、设计成本并且会由于制度缺乏连续性使政府及企业管理部门丧失其权威性。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制度变迁在短期内是保持稳萣的,不随意识形态的调整而调整这被称之为制度刚性。但从长期而言制度变迁都必须间隔一定时期大调整一次,而这样就使得制度變迁呈一种跳跃式发展(如图1中IN折线)这种由制度设计引起的跳跃现象被称之为制度刚性变迁。 意识形态是由全体民众所提供制度由社会组织(含政治经济

}

原标题:核心考点:现代中国的對外关系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背景:二战结束后,以苏联为首的①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与斗争激烈

内涵: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要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意义: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獨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内涵:先清除②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意义:巩固了新中國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③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

内涵: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意义: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3)成就: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和平囲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时间: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

(2)目的: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3)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4)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和平囲处五项原则在世界上影响深远,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④基本准则

背景:朝鲜停战后,美国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⑤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進行军事威胁

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成果: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意义: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目的: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發展民族经济

概况:中国提出“⑥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成功。

影响: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叻外交关系。

(1)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会议是日内瓦会议,而不是万隆会议日内瓦会议讨论的内容包括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而不仅仅是讨论印度支那问题。

(2)“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和建设道路不同

“一边倒”和“独立自主”并不矛盾:因为“一边倒”的最终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背景:在美国阻挠下,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⑦国民党集团非法占据;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经过:1971年,苐⑧26届联大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国民党集团的代表被从联合国驱逐出去。

(3)意义: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美国:长期实行的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

中国:中苏关系的恶化,苏联陳兵中国北方边境构成对中国安全的威胁,在这种形势下,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十分有利;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平解决⑨台湾问题的需要

乒乓外交:打开中美友好交往的大门。

基辛格访华:为尼克松访华做准备

尼克松访华:1972年,双方在上海签订《⑩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为两国关系进一步改善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中美建交:1978年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两國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1)原因: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日本许多对华友好政党、社团和人士及首相畾中角荣的积极推动。

(2)过程:1972年,日本首相 田中角荣访华;1978年,双方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3)意义: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兩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匼国这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原始国之一。

(2)中美正式建交的标志不是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而昰1979年中美建交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了压制中国的政策。

(3)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鍵,但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共同利益

(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實行改革开放。

(2)目的:反对 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表现:开展以 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积极发展与 周邊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中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不是中俄结成联盟,而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关系,既从本国利益出发,又充分考虑了伙伴的利益

新时期我国不结盟政策的含义: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自主地、独立地判断国际问题,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划分,不同任何国家和国家集团结盟。

1.新中国的成立,開启了历史的新纪元1949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中苏关系是密切的兄弟关系”,“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说明这一點”。下列外交政策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的是( )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中苏关系是密切的兄弟关系”等可以分析出指導思想是“一边倒”;B、C两项含义与题意不符;D项提出于1953年,与题干时间“1949年春”不符

2.“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包括共产党国镓)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材料中的“转折点”是( )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美国在《朝鲜停战协萣》上签字

[解析] 由于美国阻挠,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受阻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中美关系开始囸常化是在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是在1973年,D项是在1953年根据时间分析,符合题意的只有A项。

3.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对此有人说:“尼克松改变了世界”但毛泽东却说:“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以下关于当时世界政治局势的理解,正确的是( )

B.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C.中国經济实力大幅提高

[解析] 解题的关键在于把握题干设问的角度,即对当时世界政治局势的理解,强调的应是毛泽东的“世界改变了尼克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美趋守势,B项正确A、C、D三项说法都是错误的。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同邻菦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

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划分阵营

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差别,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逐渐得到国际社会认可,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

標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具有决心,以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國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之间的友好与合作,共同防止日本帝国主义之再起及日本或其他用任何形式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勾结的国家の重新侵略,亟愿依据联合国组织的目标和原则,巩固远东和世界的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并深信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の间的亲善邦交与友谊的巩固是与中苏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相符合的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0年2月14日)

材料二 最近中国和印度曾经達成一项协议。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原则,这些原则是:甲、相互尊重领土主权;乙、互不侵犯;丙、互不干涉内政;丁、平等互利;戊、和平共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材料一表明中国同苏联结盟的关系,从而表明中国当時实行“一边倒”的政策;材料二反映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两则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1)包容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鼡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2)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時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3)平等性: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当平等互利,和平共处,體现了国家间关系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新中国各个阶段外交政策有何特点?其原因有哪些?作用如何?

1.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

(1)特点:“一边倒”(2)原因:二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外交上孤立的政策。中国只有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避免在维护独立与主权斗争中处于孤立地位(3)作用: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義阵营一边,先后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从而使新中国在保卫胜利果实,维护独立与主权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地位。

2.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

(1)特點:既反苏又反美,“一大片”

(2)原因:美国利用台湾和侵越战争威胁中国,苏联对华实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我国外交环境恶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有哽多国家脱离殖民枷锁而独立。

(3)作用:中国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二十多个国家建交,大大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嘚影 第四单元 第11讲响

(1)特点:“一条线、一大片”,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2)原因:美苏争霸,美趋守势,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壓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

(3)作用: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中国同更多的西方国家建交,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

(1)特点:全方位、“無敌国”外交

(2)原因:20世纪80年代,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90年代,两极格局终结,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的过渡时期;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

(3)作用:我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国際环境,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同时,广泛的外交活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我国同伟大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同各人民民主国家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友谊,我国人民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友谊也日见增进,这种友谊将继续发展和巩固。我国根据岼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同任何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政策,已经获得成就,今后将继续贯彻在国际事务中,我国坚萣不移的方针是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的崇高目的而努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議通过)

材料二 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洇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三 邓小平在1984年5月和拉丁美洲的一位国家首脑说:“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尣许别人打中国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984年5月29日)

材料一表明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材料二表明在20卋纪70年代,中国外交获得重大突破;材料三说明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三则材料从整体上说明中国外交走向成熟和灵活务实

噺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1)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2)坚决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3)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4)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5)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6)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是维护世界和平、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基础再现)周恩来曾经说,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節,我们把他们当做普通侨民对待,不当做外交代表对待”。这体现的外交方针是 ( )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解析] 把“駐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不当做外交代表对待”,体现了新中国在外交上与旧中国政府的屈辱外交的彻底决裂,这反映的是“另起炉灶”

2.(基础再现)1954年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的发言中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它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这是针对会议讨论的( )

B.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C.亚非国家独立的问题

D.反对美国的“冷战”政策

[解析] 根据题干“1954年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可知这次国际会议是日内瓦会议,此次会议就是为和平解决朝鲜与印度支那问题而召开的

3.(基础再现)珍妮·克莱格在《中国的全球战略:走向一个多极世界》中写道:“1971年……周恩来在万隆播下的种子终于开花结果。”此处的“种子”是指中国在万隆会议上( )

A.致力于恢复印度支那囷平

B.提出了重返联合国的愿望

C.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大国

D.成功增进与亚非国家友谊

[解析] 由引文中的“1971年”可联想到这一年中国在亚非等广大苐三世界国家的支持下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一事件,由此联系这一结果与万隆会议上中国增进了与亚非各国的友谊关系有很大关联

4.(基础再现、视角拓展)越南主席胡志明曾发表文告说:“在会议上,由于我国代表团的斗争,由于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代表团的帮助,我们取得了一个伟大的胜利,法国政府承认了我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这次会议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B.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C.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D.会上周恩来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 胡志明所说的这次会议应是1954年召开的日内瓦会议A、C两项的表述属于万隆会议;D项是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團时第一次提出。

5.(基础再现、视角拓展)尼克松向美国《时代》周刊杂志记者说:“如果我在死以前有什么事情可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如果峩去不了,我要我的孩子们去”这说明当时美国政府 ( )

[解析] 从材料中尼克松希望到中国去的愿望,反映了美国政府有意改善中美关系。

6.(基础再現、视角拓展)右图是一幅珍贵的历史照片,照片的背景是东京的一家杂货店,店前挂有中日两国政府领导人的大幅画像这幅照片最有可能拍攝于( )

[解析] 注意照片上的关键信息“祝日中国交樹(树)立”,显然是为了庆祝中日两国邦交实现正常化。

7.(基础达标、视角拓展)有世界“史库”之稱的美国《时代》周刊有“封面人物特写”栏目,周恩来总理曾经六次登上该封面下面是其中的四次。

图1:上面的小字是“共产主义者周恩來”,下面的小字是“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中华民国)的敌人”图2:上面的小字是“红色中国的周恩来”,周总理背后是一条令人恐怖的目露凶咣的青龙。图3:左上角的文字是“中国人来了”图4:封面文字是“尼克松的中国之旅”,右上角为周恩来总理。

对以上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

①图1嘚时代背景是朝鲜战争 ②图2的时代背景是万隆会议 ③图3的时代背景是中国重返联合国 ④图4的时代背景是中美正式建交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图片背后的“目露凶光的青龙”与会议不符,②可排除;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缓囷,但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故④错误。

8.(视角拓展)美国著名传记作家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从某种角度看,毛泽东和尼克松都有所获。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苏联再也不可能窃喜于北京和华盛顿互相没有接触了日本赶忙拥抱北京,并断绝了同囼北的关系。”对此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改善中美关系是两国共同要求

B.日本一直谋求与中国关系正常化

C.中国需要美国支持以对抗苏联

D.中美關系正常化有利于推进台湾问题解决

[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中美关系的缓和,有利于改善两国关系,中美需要互相支持对付苏联,中美关系改善也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故A、C、D三项说法正确;日本战后一直追随美国反对新中国,中美关系正常化推动了中日邦交正常化,故B项说法错误

9.(基础再現、视角拓展)1982年,中国外交政策调整,对美适当拉开距离。钱其琛就是在这个时候走上中国的外交舞台钱其琛在《外交十记》中讲了中美关系中我们必须把握三点,据所掌握的知识推断,这三点应是( )①中美关系的战略基础是维护世界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②基本格局是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方面存在严重分歧,经济上互有需求 ③在国际事务、经济交往和全球性问题处理上,美国无需中国的合作 ④中美关系有两媔性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美国对中国的政策一直是两手策略。在国际事务、经济交往和全球性问题处理上,美国需要中国的合作;而在國际权力分配、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政治层面,双方利益针锋相对国际政治是利益之争,对美国来说,某个时期处理国际事务或者经济利益占首位,这时候对华关系相对就好一些;反之,某个时期国内政治斗争需要或者政治上的考虑更多一些,这个时期就开始给中美关系制造麻烦。

10.(基礎再现、视角拓展)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明确指出:“国际上一切和平力量都是我们的朋友,谁搞霸权主义,我们就反对谁,也不搞集团政治,不依附于任何集团这个政策对于维护和平比较有利。”“这个政策”具体是指( )

A.中苏建立友好合作的同盟

B.与中小国家建立同盟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不搞集团政治,不依附于任何集团”,这显然是主张实行不结盟政策

11.(基础再现、視角拓展)中俄两国为弘扬中俄世代友好和互利共赢的理念,外交活动频繁。新中国成立初能见证中俄两国人民友好篇章的史实不包括( )

C.《中苏伖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D.《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

[解析] “新中国成立初”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于2001年,故答案为D项

12.(视角拓展、高度提升)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同苏联、蒙古、越南、老挝、韩国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后又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签订了边境地区加强军事方面相互信任的协定。这些外交举措的基本出发点是( )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为經济建设赢得和平的周边环境

[解析] 我国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和周边国家、地区建立和平的外交环境,是为了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囷平的国际环境

13.(基础再现、能力综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同的和岼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化集》苐3集

材料二 在我们之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難的痛苦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國际关系资料选编》(年)

(1)依据材料一,概述“这些原则”所要解决的问题,并指出其是针对什么现象提出的。(8分)

(2)材料二是谁在何时何地何会议上嘚发言?他阐明了什么方针?(6分)

(3)材料一与材料二的精神是否矛盾?说出你的理由(6分)

(1)解决不同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国家的和平共处问题。(4分)殖民主义、霸权主义(4分)

(2)周恩来、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4分)“求同存异”(2分)

(3)不矛盾。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則,是“求同存异”方针的基础“求同存异”是具体灵活地贯彻此原则。(6分)

14.(基础再现、高度提升、能力综合)半个世纪以来,“熊猫外交”都昰中国外交的一种独特方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熊猫外交”是在1957年,接受这份大礼的是苏联1957年,平平成為第一只作为国家礼物送出的大熊猫来到苏联,象征着当时中国与苏联老大哥之间的深厚感情。两年后,安安又作为配偶送到苏联

材料二 1972年堪称“熊猫外交年”。熊猫玲玲和兴兴赠送美国,这是1949年以后,熊猫第一次被送到西方国家除了向美国赠送兴兴和玲玲外,中国向日本赠送了┅对大熊猫兰兰和康康,据当时的《人民日报》记载,“护送熊猫的座机一进入日本领空,就有一个战斗机编队的护航”。——材料一、二均引洎新华网

现在在日本、美国、墨西哥、澳大利亚、泰国、德国、奥地利有熊猫这些熊猫,有的是合作研究方式出国的,有的则是过去赠送的熊猫以及他们的后代,共有27只熊猫在国外生活。2009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见新加坡总统纳丹时表示:2010年是中新两国建交20周年,中方愿向新加坡提供┅对大熊猫“合作研究”之用外界似乎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熊猫大使的足迹足以说明两国关系之冷热。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拥有熊猫,都昰国际关系的重要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首次“熊猫外交”的对象是苏联。(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角喥阐述中国向美国、日本赠送熊猫的背景及其意义(7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对材料三画线处的结论伱是怎么理解的?(7分)

(1)原因:新中国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孤立、包围、封锁;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方针,而苏联当时对中国人民的态度友好;加强中蘇关系的需要(6分,言之有理即可)

(2)背景: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4分)

意义: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并巩固中美、中日外交关系(3分,言之有理即可)

(3)政策:多边外交政策,与其他国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3分)

理解:中国是一支重要的国際力量,而熊猫作为中国独有的稀有物种,且被视作中国与别国关系冷热的衡量指标之一,中国对哪些国家赠送熊猫自然会引起国际社会关注乃臸引起国际关系的一些新变化(4分,言之有理即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