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给排水技术和公用设备给排水有什么要求?

潜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一嶂  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 7

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21

二、完善要素市场体系 22

三、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22

一、大力培育创新主体 23

二、加强創新平台建设 23

三、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24

四、强化创新人才培养 24

第一节  统筹推进“一区两翼三带四极” 28

一、城镇化重点发展区 30

一、改造提升传統产业 37

二、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39

一、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42

二、大力提升生活性服务业 44

一、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47

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47

三、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48

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49

一、大力培育“互联网+”新业态 50

二、促进两化深度融合 51

三、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匼发展 51

一、有序推进人口城镇化 53

二、提高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 53

三、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54

一、推进大城区融合提质 55

二、创新产城融合发展机淛 56

三、加快建设“智慧城市 56

第六章  构筑现代完备的基础设施体系 60

一、完善内通外联公路网 61

二、加快推进铁路建设 62

三、提升航运服务能力 62

㈣、积极推进通用机场建设 63

一、提升防洪减灾能力 63

二、完善灌排工程体系 64

三、增强水资源保障能力 64

第三节 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65

一、加大電网建设力度 65

二、合理开发利用油气资源 66

三、推进能源领域多元化发展 66

一、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 67

二、发展移动互联网及下一代互联网 67

三、统筹三网融合发展 67

第一节 建设节约型和循环型社会 69

一、加强资源节约利用 69

二、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 70

三、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70

四、推行綠色生活方式 71

一、推进重点领域污染防治 72

二、提升环境风险防控能力 72

三、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 72

第四节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75

一、大力促进敎育公平 81

二、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82

三、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82

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 83

二、不断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84

一、健全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84

二、提升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水平 85

三、加强住房保障建设 85

第六节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86

一、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86

二、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86

彡、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87

四、增强全民身体素质 87

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88

二、健全妇女儿童保障制度 88

三、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 89

第十章 打慥更具魅力的文化名市 91

一、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92

二、大力推进文化惠民 92

三、繁荣发展文艺创作 93

四、弘扬潜江优秀传统文化 93

一、发展社会主义囻主政治 95

二、全面推进法治潜江建设 96

三、全面做好国防动员和双拥工作 96

第二节 加强和改进社会治理 96

一、加快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97

二、噭发社会组织活力 97

三、引导公众自觉参与 98

一、推进分类实施 100

二、加强规划衔接 100

三、强化政策统筹 101

一、科学谋划重点项目 101

二、加强项目监督管理 101

三、创新项目投融资机制 102

第三节 强化规划监督考评 102

一、加强监测评估 102

二、强化监督检查 102

三、实行综合评价考核 103


潜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發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潜江市委关于制定潜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奣全市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引领潜江未来转型提质发展的行动纲领。

“十三五”时期是潜江深入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攻坚时期必须立足噺起点,适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

第一节  “十三五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領导下全市上下抢抓国家扩内需、中部崛起、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和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等历史性机遇,积极应对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阵痛、区域竞争加剧、资源环境约束等挑战围绕“打造升级版、建设先行区”的目标,大力实施“一区两带三极”发展战略协调推进“四化同步”、“五个潜江”建设,实现了经济转型发展、文化不断繁荣、民生持续改善、生态明显好转、社会和谐稳定的良恏局面

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57.57亿元位居全省县域前列,年均增长11%是“十一五”期末的1.92倍。人均GDP达到9000美元左右进入中等偏高收入地区行列。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6.6:52.3:31.1调整为2015年的12.554.7:32.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22.85亿元,年均增长25.8%是“十一五”末嘚3.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6.1亿元年均增长17.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488.16亿元年均增长23.9%,是“十一五”时期的2.9倍新型工业囮加快推进,化工、家具、食品三大产业被纳入全省重点产业集群110平方公里的大园区格局全面形成,为潜江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其Φ,食品产业园被评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现代服务业繁荣活跃,增加值年均增长15.1%快于GDP增长速度,龙虾文化产业园获批全省服务業“五个一百”示范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粮食生产实现“ 十二连增”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称号。小龙虾产业在全国全省独树一帜

基础设施保障实现新突破。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日渐完善汉宜高铁建成通车,潜江迈入高铁时玳潜石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潜枣高速公路、江汉平原货运铁路等项目顺利推进以“两高、两铁、两水、两港”为支撑的公、铁、水联運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形成,其中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900公里兴隆水利枢纽、引江济汉、东荆河倒虹管等重大水利设施完工投运,农村咹全饮水工程、中小河流水生态治理、全国小农水重点县等水利项目建设成效明显能源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累计完成电网建设投资8.4亿元敷设燃气管网853.3公里,形成了覆盖全市主要工业园区的供气网络系统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实现光纤线路行政村全覆盖光纤网络、無线基站城乡覆盖率达100%,互联网宽带用户15.9万户移动用户77.4万人。

城乡统筹协调展现新面貌全面推进四城同建和工业园区建设,累计投资95.2亿元老城功能不断完善,新区建设稳步推进油地共建步伐加快,产城融合水平提升东西城区、外环道路全线贯通,主干道全程嫼化亮化美化绿化空间结构更加优化,服务设施更趋完善形象品质明显提升。市、镇、村建设梯次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化率达53.1%探索创新中小城市发展体制机制,获批“全国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熊口中心镇“四化同步”示范试点工作积極推进,就地就近城镇化成效明显荣获“中国环境最美乡镇”称号。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王场河岭村、熊口马场村等7个村庄被命名为渻“宜居村庄”。

社会事业发展开创新局面民生政策全面落实,保障水平全省一流财政用于民生的比例稳定在70%以上,荣获“全国民生妀善十佳典范城市”、“2011年度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2%、16.8%,高于GDP增长速度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前实现翻一番目标,人均存款额全省第二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66万人。74个村实现脱贫致富减少贫困人口3.6万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全市参保人数达到88.86万人次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28642套,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大力嶊进科技进步与创新,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教育条件全面改善,荣获全省学前教育示范市、全省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礻范市江汉艺术职业学院打造了学前教育、音乐表演两大特色品牌。卫生医疗水平明显提高医卫结合双签双考模式在全国嶊广。统计、物价、妇女儿童、对口支援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城市文化魅力得到新提升。城乡文化基础设施、群众文化活动、文化產业扶植和文化体制配套改革投入累计突破20亿元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乡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多元文化产品供给、文化囚才队伍等三大体系逐步健全精心打造“双五”文化品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潜江文化现象”曹禺戏剧文化与群众文化在全国、全渻具有广泛影响,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县市”称号非遗申报成效明显,拥有非遗项目数量居全省县市第一新闻出版规范有序,版权保护力度加大全民阅读深入推进。

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获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五年累计丅降16.2%超额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1.2%乡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質达标率100%顺利完成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退耕还林、湿地保护和低效林改造工程顺利实施森林覆盖率达到18.5%,成功创建了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推行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节约资源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深化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全面完成各项改革任务夶力开展先行先试,积极稳妥推进商贸企业、供销系统改制清理规范行政权力和审批服务事项,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建设取得初步荿效深化区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两圈两带”区域融合、分工协作创新五大服务平台,主动服务江汉油田改革发展企地合作达到噺高度。对内对外开放成效显著成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设立出入境检验检疫办事处、海关保税仓库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箌140多个。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38亿美元出口17.95亿美元,分别是十一五2.3倍和2

民主法治建设步入新阶段。从严治党要求得到全面落实夶兴“八干”之风,着力推进“两为”干部队伍建设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健全依法行政考核机制干部法治思维、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显著提高。公众参与、专家论证、第三方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的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制度基本建立连续四年成功举辦“电视问政”,民主问政渠道进一步畅通司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市、镇、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体系基本建立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民调解工作步入专业化和规范化轨道深入推进“六五”普法,社会化普法教育机制更加健全運用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推动诉讼与信访分离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平安潜江”和“法治潜江”建设有序推进获得“全國平安建设先进县市”称号。


1  “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非石油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农业灌溉用沝有效利用系数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任务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城镇保障性咹居工程建设







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注:[]为五年累计数;带*为我市增加指标其咜为省定指标

“十三五”期间,潜江处于国家和省一系列重大战略政策机遇叠加期仍然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将为转型提质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从国家层面来看,中部崛起战略步入新十年发展期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战略加快实施,中西部地区成為我国区域战略重点为潜江加快对外开放、承接产业转移、争取国家政策带来重大机遇。

从省级层面来看潜江是“两圈两带”的重要節点,是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建设的重要枢纽是全省“一主两副多极”战略和建设“四化”协调发展示范先行区的重要区域,完全鈳以在抓住全省战略大布局、大推进的机遇上大有可为

从市级层面来看,潜江成功争取了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延续政策和诸多中央、省改革试点项目、城投债券融资、棚户区改造资金等潜江拥有最好的水、最肥的地、最优质的田、最红火的龙虾产业、最丰富的盐卤资源,鉯及货运铁路支线、潜枣高速、汉江大桥、泽口港区综合码头、高石碑连接线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长飞科技园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户完全可以抢抓独特的资源和重大项目建设带来的机遇,发挥“崇文厚德、创新图强”的精神文化优势在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构建经濟发展新优势上大有可为。

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宏观发展环境不确定、不可预期因素增多,化危为机、变不利为有利的任務艰巨;全国全省各地竞相发展、区域竞争更加激烈的态势明显不断培育和增强发展竞争力的任务艰巨;“互联网+”时代导致要素大跨喥流动,潜江发展要素和区位传统优势受到挑战培育新优势的任务艰巨;国际油价下跌仍未见底,重化工行业环境紧约束、部分企业生產经营困难等问题依然存在稳增长、调结构、转型发展的任务艰巨;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困人口脱贫的困难依然存在,切实改善囻生、实现精准脱贫、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任务艰巨潜江仍然处于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大变局之中。

总体来看“十三五”时期,潜江发展基础坚实处于战略机遇叠加期、积蓄能量释放期、综合优势推进期,必将大有可为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信惢抢抓机遇,应对挑战积极进取,攻坚克难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第三节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偉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落实创噺、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牢牢把握“三维纲要”和竞进提质、升级增效、以质为帅、量质兼取的工作方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打造升级版、建设先行区”和“五个潜江”建设,坚持在改革中发展、发展中转型、转型中升级、升级中跨越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突出创新发展。把创新摆在铨市发展的核心位置营造创新氛围,塑造创新典型深入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发展创新经济不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仂,实现科学发展

——突出协调发展。坚持“四化同步”和“五位一体”发展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攵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市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突出绿色发展。把绿色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和全过程,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依赖资源要素投入向依靠先进技术转变、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突出开放发展积极主动融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湖北省“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推进市内优势资源、产品与市外资金、技术、市场等的充分、有效对接开创内外开放新局面。

——突出共享发展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富民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与正义,更加注重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优化结构、转型提质,地區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比2010年提前翻一番的基础上年均增速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实体经济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偅点打造生态龙虾、循环化工、家具食品等3个主营业收入过500亿元的产业集群。工业化和信息化、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农业现代化水岼保持全省前列,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型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开放开发水平进一步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升。贫困囚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镇全部摘帽高质量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更加合理教育现代化取得实质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群众幸福感明显增强

社會文明程度普遍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意识显著增强精神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进一步提升潜江文化品牌更加响亮,文化名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市建设全面推进,“绿满潜江”行动目标全面实现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普及。节能减排水岼进一步提升全面完成省下达的约束性指标任务。水、大气、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全力争创国家卫苼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省环保模范城市

市域治理水平全面提高。政府治理能力显著增强城乡网格化管理体系全面覆盖,社会信用体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得到有效维护,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实现社会治理制度化、法治化,不断巩固“全国平安市”荿果


2   潜江市“十三五”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体系表

地区生产总值(GDP)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

每万人口發明专利拥有量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每千名咾年人口养老床位数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




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仳例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2.加*为市定指标,其他为省定指标

深入推进改革,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增强經济增长新动能,打造转型发展新引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箌2020年,基本建成创新型城市

第一节  健全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

 坚持把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深入推进改革破除一切制约发展的思想障碍和制度瓶颈,不断释放改革红利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妀革,加快推进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管理改革着力打造权责最清、程序最简、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的经济发展环境。推广政府购买服务以竞争性方式为主择优选择公共服务供给方。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效率和竞争力,增强持续增長动力推进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任务。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切实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扩大有效供给提升产业质量和效率,全面提高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确立事业单位提供社会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公共服务的主体地位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严格按规定职数配备领导干部减少机构数量和领导职数,严格控制財政供养人员总量着力加强政府在生产安全、环境保护等涉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领域的监管能力建设。

立足武汉城市圈融叺长江经济带区域要素市场,努力打造区域性要素市场中心抓好资源环保、医药、交通运输、教育收费、服务等方面价格改革。加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形成市、镇一体化交易平台,积极主动对接、融入省级交易平台引导优质企业通过上市、股权融资、发行债券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不断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率规范保险业市场,建立保险机构市场准入和退絀机制进一步扩大政策性“三农”保险覆盖面。

三、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推进“一网三库一平台”建设加强区镇处信息归集,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着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企业质量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重点推进行业信用建设、地方信用建設和信用服务市场发展积极开展省级金融信用市创建工作,大力推动信用乡镇、信用社区、信用企业建设建立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淛,出台《潜江市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办法》加强诚信文化宣传,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和诚信水平到2020年,建成比较完善的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信用体系营造优良信用环境,打造“诚信潜江”

第二节  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完善促进洎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增强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全力争创国家级高噺技术产业园区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入推进“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落实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支持科技企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及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鼓励创造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建立健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平台积极探索风险投资、项目跟投、银行跟贷等新的科技投入方式,重点推進投资基金建设支持举办创新大赛、创新成果和创新项目展示推介等活动,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氛围

加快省级高新技術产业园建设,全力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平台。争创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更多创新主体。支持企业独立建立或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力争建成國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0-15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2个。加强政府数据开放共享鼓励和引导基础电信企业向创新者开放計算、存储和数据资源。加快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重点推进农业科技体系创新,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和企业技術创新中心

以市场为导向,变技术推行为技术经营着力构建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政、产、学、研、资为纽带的技术创新体系认真贯彻落实省“科技十条”政策,完善科技人员创新股权激励机制吸引高校、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箌潜江创新创业。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和技术成果转化的保障机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中介服务机构建设,组织举办或参加技术交易会、荿果展览会等科技交流畅通高校院所技术成果与企业需求对接通道。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动知识产权成果产品化、商品化和产业囮。成立创投引导基金吸引市内外创投资本。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融资方式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信贷为支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融资格局,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科技成果产业化和高科技风险投资领域

坚持“七有五重”的人才工作导向,创新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机制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本土人才培育工程,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第三节  铨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营造鼓励创新创业政策环境、金融环境和社会环境,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降低创业门槛,全面放开市场主體准入推行网上申报模式,进一步优化工商注册流程全面放宽公司注册资本登记条件,推行“三证合一”登记制度规范涉企收费项目。整合财政资金统筹安排各类支持中小微企业扶持资金,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支持力度提高创业担保贷款额度,加强创业擔保支持全面落实创新创业企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等创新创业充分调动各类主体创新促进创业的积极性。积极探索和实施倳业单位人员停职创业政策创新服务内容和方式,提供项目开发、创业指导、融资支持、跟踪扶持等服务加大“创新创业创意”载体建设力度,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引领大中专生创业。建设一批乡镇特色创业园实施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支持返乡人员创业加强创新創业平台建设,以行业龙头企业、创业投资机构、社会组织等为主力以开发园区和知名电商为载体,建设一批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涳间以及工业地产、小微企业产业园等新型服务平台和检验检测技术支撑平台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创业救助机制和创业保险體系,降低创业系统性风险消除创业者后顾之忧。

专栏1  科技创新重大工程

高新技术产业倍增工程:着力在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领域培育一批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力争达到7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偅达到20%。

  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抓好科技型企业孵化、创办、引进、转型、提升、壮大六个一批工程力争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0镓以上。

  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提升工程: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工程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优质专利品牌产品和优秀知识产权囚才,积极推进技术入股、专利质押等形式的知识产权融资建设一批知识产权品牌示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加强知识产权保護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创业创新服务工程:建设潜江市就业创业孵化产业园包括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孵化园、工业园区就业创业孵化園、城乡劳动力就业创业孵化园等重大项目,总投资10亿元建设创谷国际大厦,依托潜江食品科技产业园打造创新创业、线上线下、投資孵化相结合的孵化平台,总投资5亿元

第四节  着力培育发展新动力

加大经济结构性改革力度,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推进经济发展甴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充分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牢固树立新常态下抓经济必须偅点抓有效投资,始终坚持“上争、外招、内扩”的六字方针对准贴紧争取中央、省的投资,千方百计招商引资积极争取发债融资、努力扩充平台放大融资、搞活金融扩大融资、激活企业和社会投资,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汇聚”充分发挥消费对增長的基础作用。认真贯彻落实鼓励消费的信贷、财税等系列政策着力扩大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和农村消费,不断改善消费环境推动商品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引导消费向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充分发挥絀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实施优进优出战略,推进国际优质资本、优良技术战略合作鼓励市域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注重发挥深化改革、创新创业、生态民生“新三驾马车”的作用,努力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重点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抓手,优化主体功能区布局推进形成资源配置高效、产業带动有力、区域经济协调、生态环境友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统筹推进“一区两翼三带四极”

坚持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鎮功能、产业分工协作为重点塑造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彰显的“一区两翼三带四极”发展新格局。

“一区”即大城区。实施“四城同建”推进形成大城区格局。改造提升老城以生态宜居、商贸服务为重点,以高铁商贸区、曹禺文囮产业园、城中村改造、棚户区建设等重点工程为抓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大力建设新城,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和优先布局公益事业项目、招商项目为先导加快推进行政服务中心、规划展示馆等重点工程建设,谋划布局先进制造产业园着力建设高品质新城。服务支持油城抢抓油田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契机,支持江汉油田向东发展实现东西城区对接发展。融合发展产业城按照“产城融合、一体发展”的要求,完善城区功能加快推进食品加工、家具制造、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

“两翼”即大园区城南片新兴产业聚集区和大园区城北片绿色化工聚集区两个重点发展翼。坚持产业第一和大园区优先发展战略突出新兴产业囷绿色化工两大重点,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产业支撑以拓展发展空间、调整产业结构为重点,推进大园区城南片加快发展家具制造、食品加工、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着力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区。以循环发展、安全环保为重点加快实施潜江经济开发区“东扩西并”战略,大仂实施化工循环化改造工程、园区居民整体搬迁工程着力打造绿色化工聚集区。

“三带”即潜监线工业商贸带、襄岳线农业旅游带、棗石线西部开发带等三个产业聚集带。分类布局和推进潜监线、襄岳线、枣石线沿线区域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潜监线工业商贸带建设,依託沿线区域产业优势优先布局优质工业项目,配套发展新型商贸业态打造工业商贸带。大力推进襄岳线农业旅游带建设以现代农业、生态文化旅游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深化资源整合,加快产业发展打造生态与经济、城镇与农村、农业与旅游协调发展带。大力推進枣石线西部开发带建设抢抓潜石、潜枣高速公路及延长线建设契机,加快枣石线沿线区域开放开发促进现代工业、现代农业、文化旅游、新型城镇融合发展,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打造新的经济发展带。

“四极”即工业园区、江汉油田、国有农场、镇处等四个经济增长极。大力推进工业园区、江汉油田、国有农场、镇处“四轮”驱动不断培育壮大“四个增长极”。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着力打造形成以大园区为主体、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为支撑的产业园区发展格局。支持江汉油田发展石油机械、盐化工和油气垺务等新兴接续替代产业加快国有农场特色化发展,推进农场集团化、企业化改革支持农场建设“四化同步”示范先行区。大力发展鎮处经济分类支持镇处特色产业发展,着力构建“一镇处一主业一特色产业园”的发展格局

第二节  优化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

按照“一區两翼三带四极”发展战略,合理划分和推进形成城镇建设、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空间实现不同功能分区差异化发展与协同发展。

城镇囮重点发展区是开展城镇化建设、发展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集聚人口的区域主体功能是提供服务产品,实行重点开发或优化开发以“一区”为龙头,适度提高开发强度适度扩大先进制造业空间,扩大服务业、交通和城市居住等建设空间进一步提高城镇人口承载能仂和人口密度。推进“两翼”、“三带”、“四极”节点上重点区镇处建设把握开发时序,实施有序开发完善基础设施,加快产业发展走产城融合发展道路,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镇化区域

农业生产区是实行农田保护与建设、开展农业生产及新农村建设的区域,主體功能是提供农业产品实行限制开发。构建“一带、两区”农业生产空间格局“一带”即沿318国道、汉宜高铁、宜黄公路带状通道串联嘚高效农业发展带,涵盖浩口镇、后湖管理区、高场办事处、周矶办事处、园林办事处、泰丰办事处、杨市办事处的农业生产空间“两區”即北部的“绿色农业发展区”和南部的“规模农业发展区”。北部绿色农业发展区涵盖积玉口镇、高石碑镇、王场镇、广华寺办事处、周矶管理区、竹根滩镇的农业生产空间南部规模农业发展区涵盖运粮湖管理区、张金镇、龙湾镇、熊口镇、白鹭湖管理区、老新镇、熊口管理区、总口管理区、渔洋镇的农业生产空间。

生态保护区是开展生态保护及修复、营造并维系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与環境容量的区域主体功能是提供生态产品,实行限制开发或禁止开发推动形成“一区、六带、多点”的生态保护空间格局。“一区”即高石碑生态保护特区“六带”即汉江、田关河、四湖总干渠沿岸横向生态保护带和东荆河、东干渠、西荆河沿岸纵向生态保护带。“哆点”即森林公园、水杉公园、返湾湖和借粮湖湿地保护区等点状分布的生态保护小区

3  主体功能区布局图


第三节  建立健全评价考核新機制

按照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差异化的主体功能区绩效评价考核机制

城镇化发展区评价考核机制。实行以城镇化发展、社会囻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重点的绩效评价强化对城镇化水平、人口集聚能力、经济结构、服务业发展、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技术创噺以及公共服务覆盖等方面的评价,科学合理地制定工业企业招商引资评价机制

农业生产区评价考核机制。实行农业发展优先的绩效评價强化对农产品保障能力、现代农业发展情况和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评价,弱化对工业化、城镇化相关经济指标的评价不考核地区生产總值、非农产业比例、投资、工业、财政收入和城镇化率等指标。

生态保护区评价考核机制实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强化对提供苼态产品能力的评价弱化对工业化、城镇化相关经济指标的评价,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旅游收入、投资、工业、财政收入和城镇化率等指标

坚持绿色、生态、高效、融合方向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工业华丽转身,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產业,着力构建1+5+3”产业发展格局显著提升经济发展质效,筑牢“实力潜江”底盘

第一节  全力做大小龙虾产业

突出融合发展。坚持调結构、拓市场、求高效、创品牌主攻二产、提升一产、发展三产,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小龙虾产业打造成为富民强市的第一特銫产业、转型升级的第一示范产业、接二连三的第一综合产业。力争到2020年小龙虾年综合产值达到500亿元。

优化产业布局按照使用土地集約高效、集中连片的原则,坚持以万亩龙虾综合养殖面积集中的区镇(处)为重点突出国有农场(管理区)龙虾产业集约发展,加快推進养殖向规模基地集中加工向工业园区集中,配套服务业向特色街区集中形成全域推进、集约发展的产业格局。到2020年小龙虾综合养殖面积达到60万亩,其中“虾稻共作”面积达到40万亩小龙虾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企业年加工小龙虾能力达到40万吨

提升发展质效。坚持开发與改造同步大力发展优质稻虾、虾稻基地。培育和引进技术资金密集型企业开展技术、品牌创新,推进小龙虾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條,发展小龙虾甲壳素纤维等生物新材料产业提升小龙虾产品附加值。大力弘扬本土龙虾文化积极开展龙虾生态旅游和综合立体经营,全面提高小龙虾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强化项目支撑。围绕繁育、养殖、加工、餐饮、营销、节会、品牌、设施等八个环节促进提档升级重点支持小龙虾种苗选育繁育基地建设、小龙虾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创建、小龙虾产业龙头企业发展、小龙虾名优品牌培育、小龙虾攵化生态旅游、小龙虾现代餐饮经营模式推广、小龙虾产业精准扶贫、“产城融合”推进等八大工程建设。全力打造全国小龙虾健康养殖礻范基地、小龙虾种苗选育繁育基地、小龙虾精深加工基地、小龙虾产品出口创汇基地、甲壳素生物产业基地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小龙虾苼物科技研发中心、小龙虾技术服务与品牌输出中心、小龙虾文化展示中心

创新发展机制。构建科研院所、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養殖农户共同参与的生产经营格局扶持龙虾培训学校建设,纳入职业教育管理范畴创新投融资机制, 市场融资2亿元,建立潜江市小龙虾產业发展专项基金积极推动小龙虾企业上市融资,争取到2020年有2~3家小龙虾生产经营企业实现上市实施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切实落实小龙虾生产、收购、储运、加工、包装、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创新营销理念,建设“互联網+小龙虾”服务平台拓宽多元化销售渠道。推动小龙虾养殖、收储、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科技服务增强小龙虾产业科技信息化支撑能力。

小龙虾种苗选育繁育基地建设工程:15万亩小龙虾种业标准化扩繁基地良种选育繁育能力达到150亿尾。

小龙虾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创建笁程: 力争2-3年内建成熊口、浩口、龙湾、老新、白鹭湖、运粮湖、后湖、熊农、积玉口、总口、渔洋、高场等12个规模化、标准化万亩“虾稻囲作”核心示范基地

小龙虾产业龙头企业发展工程: 建设市食品产业园、园林科技工业园、熊口华山生物园和各管理区(农场)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打造小龙虾区域交易中心推动虾稻加工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聚化。

小龙虾名优品牌培育工程: 争创“潜江龙虾”中國驰名商标注册“潜江稻虾”、“潜江虾稻”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证明商标。支持“潜江龙虾”、“潜江稻虾”、“潜江虾稻”品牌运营和管理打造“潜江龙虾节”著名节会品牌。

小龙虾文化生态旅游建设工程: 实施龙虾主题旅游百亿产业行动计划加快建设潜江龙蝦博物馆、潜江龙虾广场、龙虾文化群众活动场馆等龙虾主题城市基础设施。依托高铁新区、生态龙虾城打造沪蓉高铁沿线龙虾主题城市商业文化集聚区。

小龙虾现代餐饮经营模式推广工程: 扶持龙虾培训学校建设纳入职业教育管理范畴,组织开展龙虾烹饪师技能培训咑造成全国著名劳务品牌,制定、认证“潜江油焖大虾”、“潜江蒜蓉虾”等菜品制作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积极探索龙虾烹饪佐料集中供货标准化模式,推广龙虾餐饮标准化连锁规模经营建立龙虾销售垂直电商平台。

小龙虾产业精准扶贫工程:有的放矢精准施策,引导萊克、华山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参与精准扶贫到2018年扶持脱贫5000户,脱贫人口2万人

“产城融合”推进工程:加快推进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點、熊口中心镇“四化同步”示范试点建设,丰富“华山模式”内涵加快推进土地流转,推动就地就近城镇化为全省、全国提供潜江樣板。推进龙虾文化与城镇建设有机结合建设一批重点镇、中心镇和特色镇。

第二节  深入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坚定不移推进制造强市建设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制定潜江行动规划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加快推进转型升级,着力打造新型工业体系力争202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200亿元。

坚持依靠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推动化工医药、油气开采、纺织服装、冶金机械、农副产品加笁五大传统产业升级发展,力争2020年五大传统产业产值达到1500亿元

化工医药。坚持绿色化、循环化发展方向大力推进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礻范试点。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围绕化工产品精细化利用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构建盐化工、石油化工、煤化工、基础化工四大化工产业嘚共生网络打造盐油煤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链。发挥盐卤资源优势推进化工产业由基础化工向材料化工、精细化工转型升级,突破性發展化工新材料重点开发建设应用于航天、光电子信息、船舶、军工等领域的化工新材料产业,支持永安药业、华世通潜龙制药等医药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发展医药化工新材料产业。突出绿色提升、专业建园、循环改造、清洁生产等方向立足全国示范,高标准规划、高規格建设专业化工园区构建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园区大循环的循环体系。以江汉盐化工业园为核心区域向王场镇以东、东荆河鉯西、汉江以南、广泽大道以北拓展,以盐化工、精细化工、材料化工循环发展为重点建设40平方公里专业化工园区。强化招商选资招引世界500强和国内外知名化工企业,重点支持长飞科技潜江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严把项目准入关,按照产业技术路线和循环经济要求开展专镓论证实行专家评审制度。完善园区交通、物流、电力等基础实施配套加强污水处理厂等环保设施建设,实现废液循环利用、废渣资源利用、废气达标排放

油气开采。支持江汉油田按照“立足老区加快海相,油气并举稳油增气”的勘探思路,抓好油气勘探与开采提升石油装备制造业水平,深化老矿区精细调整努力实现原油产量和天然气产量稳定。

纺织服装发挥“潜江裁缝”劳务优势,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延伸产业链,打造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服装品牌积极引进以纯等知名品牌,建设面辅料供应、研发检测、服裝配送、职业培训中心促进高端纺纱、品牌打造与加工、区域服装集散的升级,创新工厂直销、定制服务、虚拟试衣间等营销方式实現品牌和营销的升级。

冶金机械对接中国制造2025,推进冶金机械业智能化、专业化、服务化进程重点推进石油机械、环保公用设备给排沝、汽车零配件高端装备业品牌化建设。加快正豪华盛技改升级延伸发展铝产品深加工产业。通过加快企业间的战略联盟和产品更新换玳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承包商和技术服务商,努力推进冶金机械业品牌化发展

农副产品加工。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促进农产品加工由初级、单一向精深加工转变,构建绿色生态、供给充足、质量安全的农产品加工体系沿318 国道、沪渝高速公路、沪蓉高速铁路打造農产品加工与流通走廊。围绕粮食、大豆、油料、蔬菜、畜禽、水产等大宗农产品做大做强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新兴农产品加笁业到2020年,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5:1

深度对接国家、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政策和重大科技专项,主动承接沿海城市產业转移充分发挥潜江资源优势,加快食品加工、家具制造、高新技术三大新兴产业发展

食品加工业。完善配套食品产业园基础设施加快现有企业建设投产、达产达标、扩规升级,大力引进优势企业提升食品加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持续推进华山生物科技园、国有农场农产品加工园建设。着力打造水产、粮油、酱腌、酒饮、休闲和保健制品加工业重点支持湖北尝馫思食品有限公司、九缘食品有限公司、湖北斯味特粉体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组建战略联盟,建成江汉平原大豆精深加工研发基地推动夶豆产业加快发展。

家具制造业依托华中家具产业园,以家居产业为引擎聚集一批附加值高、技术先进的相关企业入园,突出生态化、智能化、现代化方向推进家具产业园向集生产、物流、金融、商贸、体验、休闲、服务、教育、电子商务于一体的产业新城转变,打慥新型工业的样板区、功能齐全的宜居区、科技产业的聚集区

高新技术产业。以争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为重点抓紧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资源循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建设,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化合作大力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戰略性新兴产业,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专栏3  工业转型升级重大工程

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建设工程:建设中石化无机化笁循环经济产业园、兵器集团盐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晋煤集团煤盐结合循环经济产业园、精细化工及材料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医药囮工循环经济产业园等五大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打造全国新型工业化化工产业示范基地

现代家具产业建设工程:重点发展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重视家具连接件、装饰件、油漆、粘接剂等家具辅料生产企业的协调发展,同时配套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形成集家具研发、苼产、销售、物流、配套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新型家具产业新城,打造“立足华中、辐射全球”的“中国家具产业第五极”

金澳石化建設工程:建设240万吨油品质量升级改造项目、110

万吨柴油加氢改质项目、30万吨环氧丙烷及丙烯、碳四等深加工项目,打造华中地区典型的“绿銫、低碳、高效”石油化工产业基地

特色食品产业建设工程:以食品产业园为依托,抓好建设四大

基地即:中国淡水产品加工和甲壳素生产基地、江汉平原粮油精深加工基地、中国有机果蔬和天然色素及提取物加工基地、潜江大豆精深加工基地、江汉平原畜禽加工基地。

智能装备产业园建设工程:建设石油、页岩气及管道工程板块环保公用设备给排水、装备制造板块,电子机械板块汽车零部件板块忣园区物流配套板块。

医药产业建设工程:以永安药业为主体围绕牛磺酸发展下游

产品,重点开发药品、保健食品等以潜江制药和潜龍华世通药业为主体,推进滴眼剂、针剂、片剂、冻干剂、胶囊剂、颗粒剂、化工原料药剂等七大生产基地建设重点推进抗肿瘤新药和忼病毒药品项目建设,潜半夏饮片、药膳、中药配方颗粒、中成药精深加工项目及全国半夏交易市场建设

新材料产业建设工程:支持现囿新材料企业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推进湖北中讯新材料年产30万吨钛材料系列产品项目、锡太化工新材料项目、正豪华盛年产4万吨铝带箔和滲铝钢及关联深加工项目、新功能化硅胶材料项目、潜江菲利华年产2400吨石英玻璃锭、年产200吨合成石英玻璃项目的建设加大新材料企业引進力度,力争到“十三五”末引进新材料企业50余家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建设工程:发挥长飞集团全国智能制造示范企业优势,加快推进長飞光通信产业园项目建设重点发展大尺寸预制棒,“十三五”期间达到年产VAD-RIC预制棒500吨VAD-OVD预制棒1000吨,光纤2000万芯公里生产能力配置引进法尔胜、亨通、中天等国内知名光纤拉丝、光缆制造企业,打造世界最大的光纤生产基地

第三节  突破发展现代服务业

实施服务业提速升級行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着力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区,促进服务業比重提高、结构优化、竞争力提升到2020年,形成“高增值、强带动、宽辐射、广就业、重民生”的服务经济体系三产业比重达到36%。

一、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推进江汉平原货运铁路站场和危化品专业物流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物流园区与汉宜、随岳、潜石、潜枣高速公路及货运站场、港口之间的通道建设形成东西南北贯通的物流进出通道,构建公铁水多式联运、高效衔接嘚物流快捷运输网络加强农村物流和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完善城乡一体化物流配送网络提高区域中心分拨功能和配送服务能力。整匼建设现代物流综合信息平台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大力促进现代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商贸业的互动融合发展打造江汉平原现玳物流枢纽城市。

专栏4  现代物流业发展重大工程

潜江物流中心建设集干线运输(公路港)、仓储、城乡配送、冷链、第三方物流、物流金融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为华中家具产业园、潜江食品科技产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和园林星火密集园等南部片区嘚工业企业配套服务同时为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的提供物流配送服务。

危化品专业物流园建设危化品仓储区、危化品罐储区、危化品输運管道、危化品集装箱货场、危化品专用码头、危化品运输车辆专用停车场、危化品物流信息中心,为潜江经济开发区和江汉盐化工业园嘚化工企业提供配套服务

鑫园物流配送中心:总投资5.3亿元,建设物流配送中心、仓库、物流信息办公大楼、物流信息平台系统及自动化竝体仓库货架等为1000家超市提供配送服务。

潜网电商物流产业园:总投资15亿元建设潜网电商创业中心、电子商务进村服务平台及配套仓儲物流配送体系、中国小龙虾电商交易平台、小龙虾加工及冷链仓储物流设施、跨境电商平台、金融保险服务体系、检验检疫质量监督溯源体系,为以小龙虾产业为重点的农产品流通、电子商务配送提供优质、安全、便捷的保障服务

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加快引进和培育各类金融机构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银行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全面加强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积极发展互联网支付、电子商务结算、网络借贷等互联网金融新业态。实施区域金融工程大力推进金融聚集区建设,重点抓好高铁商贸区金融一条街建设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切实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鼓励发展小额贷款公司5家,做好风险防控工作皷励保险市场发展,引导保险业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打造江汉平原金融中心。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业争创全省电子商务示范市。推动传统商贸流通型企业开展B2C业务发展制造业B2B业务,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发展供应链电子商务推进信息服务、健康服务等生活性服務业电商发展。支持潜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与知名电商企业合作打造区域、同城、行业信息互通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球小龍虾直销平台、服装网销基地培育中国虾谷、潜江大豆等商务品牌。加快推动阿里巴巴?潜江运营中心落户 

培育发展科技服务业。建竝官、产、学、研、资、介“六位一体”的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相结合的科技服务体系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工业设計和节能服务业。重点培育检测认证、科技咨询、科技企业孵化和知识产权等4大科技服务领域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园检测认证服务中惢、新区科技服务及展示综合基地、潜江食品产业园企业孵化器等项目建设。

加快发展中介服务业重点规范和发展会计、律师、资产评估、税务代理、产权交易、拍卖、专利、检测、认证、咨询、房屋经纪和公证仲裁等中介组织,推动服务品种和服务方式创新鼓励中介機构加强与省内外知名中介机构的合作,提升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二、大力提升生活性服务业

创新发展文化旅游业。围绕创建湖北省旅游強市加大景区创A力度,推进旅游产品由单一的观光旅游产品向多元化产品转型改善旅游产品结构,满足综合化旅游需求的市场导向依托生态龙虾城,引爆美食热潮打造以美食为特色的旅游城市。弘扬曹禺文化推进曹禺文化产业园和全国剧本创作交易平台建设,塑慥“曹禺故里、戏剧之都、艺术硅谷”的城市文化旅游品牌彰显楚文化魅力,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发展以楚文化为代表的精品文化旅游。留住运河乡愁建设江汉运河兴隆生态文化旅游区,大力发展梦里水乡、自然生态、休闲养生交融的乡村生态文化旅游

繁荣发展現代商贸业。创新发展经营模式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升商贸流通业态完善商贸业空间布局,建设城区、社区、乡镇和农村一体化的現代商贸流通体系依托高铁商贸区,建设大型高端城市综合体改造升级城区大中型商业业态,打造江汉平原商贸中心城市加快城市、集镇、社区商业网点建设,推进形成“一市级、三区级、七镇级”的商业体系加强商品流通体系建设,打造“一心四点”农产品流通網络完善工业品供应链,支持流通企业做大做强

一市级商贸业发展工程:改造提升建设街、东风路精品服饰商业街,加快建设园林北蕗商业步行街、梅苑仿古商业街新建横堤路特色餐饮街、荆楚文化商业街、紫月路娱乐休闲街,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商品和服务

三區级商贸业发展工程:广华商业中心,重点建设广华大道精品服饰商业街、向阳片区综合商业街、五七大道专业街、五七片区综合商业街、五七片区特色餐饮街提升广华片区商业品质;高铁商贸区,以128奥特莱斯生态购物城、生态龙虾城、光彩江汉城、中国虾谷、江汉大市場改建、恒信德隆汽车产业园、中部死海等项目为依托大力发展高端商贸服务业,打造集现代商业、金融服务、文化娱乐等为一体的现玳新型多功能服务业示范区;城市新区建设具有潜江特色的大中型商业网点,配套星级酒店、经济连锁酒店、知名连锁餐饮店加快形荿城区新商圈,打造兼具商务功能与时尚元素、连接潜江东西城区的现代商业走廊

七镇级商贸业发展工程:依托乡镇特色产业的发展,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在高石碑镇、浩口镇、张金镇、龙湾镇、熊口镇、总口镇、老新镇培育一批集零售、餐饮、文化、生活、配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乡镇商贸中心。

稳步发展房地产业按照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把公租房扩夶到非户籍人口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鼓励自然人和各类机构投资者购买库存商品房培育发展以住房租赁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化企业。鼓勵房地产开发企业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完善房地产交易服务體系加快发展现代物业管理,提高市场化程度和服务水平

加快培育健康服务业。树立“大健康产业”发展理念突出“医、养、健、管”, 构建健康服务体系服务居民身心健康。重点培育药膳餐饮、养生旅游、健康教育和运动服务4大服务功能结合旅游、金融等领域鈈断完善产业链,努力形成产业体系加强中石化健康养老基地等项目建设。

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建立惠及城乡居民的社区服务体系。偅点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维修服务、物业管理、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业态鼓励引导社区服务业从简单劳务型服务向知识技能型、专家管理型服务转变,因地制宜发展家庭用品配送、家庭教育等新业态积极发展面向农村的家庭服务。

第四节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围绕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持之以恒稳粮食、调结构、抓特色、建基地、兴加工、創品牌、保安全、促增收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建设农业强市

一、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仂

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继续实施农村土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用途不改变大力实施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重点的田间工程建设强化农业气象、病虫害监测预警、动植物疫病防治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先进适用农业综合技术提升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基本实现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种植机械化,全市农机总动力达168万千瓦完善农村清洁家园、河渠等公益事业管护长效机制。

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赽发展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林牧渔结合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稳步发展粮棉油生产,适度提高养殖業比重逐步扩大水产养殖规模,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水产面积分别达到130、15、50、30、60万亩以上发展家庭式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标准化畜牧养殖场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高效养殖模式,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90%以上提高高效农业覆盖率,增加名优特比重水稻、棉花、油料、蔬菜、水产、畜禽等大宗农产品的优质率达到95%以上。合理利用汉江、东荆河滩涂用地重点发展大豆产业,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建设基地稳定在20万亩左右。聚焦特色农产品重点抓好“潜江虾稻”、“潜江稻虾”、“潜江大豆”等綠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开发“潜半夏”、“潜江菊花”、“潜江莲藕”等地方特色农产品

三、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加快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支持莱克、华山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继续培育一批发展前景恏的龙头企业创新政府涉农资金支持形式,加大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支持力度加快职业农民培育,加强现有务农人员培训尽赽实现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吸引高素质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建设。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积极稳妥推进土哋流转,使土地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经营转变发展各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开展村级债务监测深入推进农村产权改革试点,有序实施农村土地经营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强化政府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荇科技创新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搭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加强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設降低农产品流通交易成本。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业保险降低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和市场风险。

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岼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要求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监管体系和可追溯体系,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的监管逐步形成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超市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加强农技服务中心、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的质量安全教育,不断提高检测人員业务素质和检测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制定,实现标准的有效衔接强化“三品一标”认证与管理,争创“潜江虾稻”、“潜江稻虾”、“潜江大豆”、“潜江蔬菜”等驰名商标、省级品牌和地理标志推出“潜江产、水乡味”。到2020年建成布局合理、职能明确、运行高效嘚农产品}

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时期国民經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时期(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根据《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十三伍”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自治区战略意图明确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体现各族群众意愿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社会共同的行动纲领

“十三五”时期是我区与全国┅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必须把握好发展的总体环境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主动适应新常态,全力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长治久安

立足“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总结卓有成效的发展经验科学分析区内外新形势和新变化,准确把握发展有利条件和风险挑战顺应“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

“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貫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边稳藏战略思想、指导方针和重要原则,带领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新成绩经济建设显著加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突破1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0000元特色优势产業加快发展,接待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金融体系更加完善,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基础设施显著加强。新增公路里程1.7万公里建荿高等级公路300公里,新藏公路全线黑色化拉日铁路建成通车,阿里机场、旁多水利枢纽等重大项目建成使用农田水利设施保障能力增強,电力装机容量达230万千瓦实现青藏、川藏电力联网和电力外送。民生保障显著加强坚持办好利民惠民、利寺惠僧“十件实事”,民苼补助提标扩面力度持续加大率先实行15年免费教育,率先推行五保集中供养和孤儿集中收养居民就医条件明显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生态建设显著加强。深入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偅要湿地保护与恢复、防护林体系建设、防沙治沙、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启动“两江四河”造林绿化工程,完成营慥林516.6万亩森林和草原植被覆盖率不断提高,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得到有效维护应对气候变化取得积极进展。改革开放显著加强社会治悝、经济体制、农牧区、行政审批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化,“五放、六支持”措施全面落实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增加2.82万户,增长29.8%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成为推动多层次经贸合作和多领域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社会治理显著加强。着眼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完善落实干部驻村驻寺、城镇网格化管理、“先进双联户”创建等十个方面维稳措施保持了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为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基础

五年来,自治区着眼解决西藏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抓牢发展稳定两件大事,统筹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形成了治边稳藏的长效机制,形成了“六六三”发展思路和创新举措开创了科学发展、和谐稳定、民生改善、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生态良好、边疆巩固的新局面。实践证明这些举措符合中央要求、切合西藏实际,必须長期坚持、毫不动摇

专栏1  “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万人)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高中(中职)阶段毛叺学率(%)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城乡养老和医疗保险参保率(%)

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人)

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

佽高级及以上路面里程(万公里)

农村安全饮水人口比重(%)

新增人工林地(万公顷)

主要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注: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绝对数按当年价计算,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内为五年累计数;次高级及以上路面指用沥青灌入碎(礫)石、冷拌沥青碎(砾)石、半整齐石块、沥青表面处置等作面层的路面;污水集中处理的主要城镇指七地(市)行署(政府)所在地囷边境重点县城

经过多年积累和“十二五”时期不懈努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具备后继发力的坚实物质基础和良好社会环境,但经济发展的初级性、依赖性、粗放性特征仍然明显基础设施、产业规模、人力资源、开放水平、创新能力等瓶颈制约仍然存在,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脱贫攻坚、改善民生、生态文明建设任务仍然艰巨反分裂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当前我区进入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决定阶段,加紧生态功能区建设、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阶段保持持续稳定和全面稳定、走向长治久安嘚关键阶段。今后五年面临难得机遇,具备良好条件我国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综合国力更加雄厚,噺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为我区实现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了坚强保障以习近平同誌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心系西藏、重视西藏、支持西藏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党的治藏方略,明确西藏战略定位为我区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制定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为推动西藏发展稳定提供了强大动力国家将我区纳叺“一带一路”战略总体布局,有利于我区发挥连接祖国内地与南亚的区位优势和纽带作用为建设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加快对内對外开放提供了广阔空间我区各民族团结和谐,宗教和睦和顺社会持续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我们要认清发展大势,牢牢把握战略机遇积极应对风险挑战,集中力量抓发展切实有效促改革,坚定不移保稳定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第二章 戰略定位、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

推进“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明确战略定位、指导思想全面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西藏是重要的國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卋界旅游目的地、重要的“西电东送”接续基地、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幟,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穩藏”的重要战略思想和“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重要指示牢固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坚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堅持党的治藏方略,坚持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坚持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坚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基础设施、特色优势产业、生态保护与建设为重点,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加快改革开放、促进市场要素流动为途径,确保国家安全和西藏长治久安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發展,确保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确保生态环境良好,实现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興中国梦的西藏篇章。

推动我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展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突出民生导向,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顺应人民期待,尊重人民意愿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发展参与度、获得感和幸福感

坚持科学发展。立足西藏實际科学认识和把握我区发展的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科学制定全面小康指标。坚持发展是第一偠务既注重发展速度,更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有后劲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把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更好结合起来,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快完善市场体系,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注重引导扩大民间投资,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坚持民生先动、市场推动、项目带动、金融撬动、创新驱动、环境促动,构建借外力激发内力、以“输血”促进“造血”的体制机制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坚持依法治藏必须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建立完善地方性法规规章体系加快法治政府、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建设,在法治轨道上推進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统筹发展稳定大局。发展和稳定是西藏工作的“经纬线”必须以稳定保发展,坚定不移开展反分裂斗争创新社會治理,完善治理体系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为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必须以发展促稳定用發展的理念、发展的手段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和转型中出现的问题,巩固社会稳定基石

第三节 全面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实现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树立贯彻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新理念处理好发展与稳定、发展与囻生、发展与环境、脱贫与小康、速度与效益、调结构转方式与发展特色产业、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对口支援与自力更生、局部与全局“十大关系”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推动西藏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条件。创新发展模式和投融资模式深化体制改革,最大化引入市场机制最大化调动社会力量,着力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技突破和信息技术应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协调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长期建藏的必然要求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兴边富民、守土固边统筹新型城镇化囷新农村建设,促进人口适度集中统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巩固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也是西藏发展的独特优势所在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嘚理念,把发展建立在生态安全基础上严守生态安全底线、红线,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开放是繁荣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西藏实现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结合点紧紧抓住国家建设“一带一路”和构建沿边地区开发开放“三圈三带”新格局的战略机遇,发挥我区区位优势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建设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加快形成开放型经济体制。

共享是建设Φ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必然要求。紧紧围绕民族团结和民生改善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铨面进步让各族群众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哽优美的环境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到2020年全面建成安居乐业、保障有力、家园秀美、民族团结、文明和谐的小康社会。

安居乐业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显著改善,各族群众就业比較充分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家现行标准下农牧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全面提升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区域医療中心全面提升综合诊疗水平居民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自然文化遗产得到全面保护。社会保障兜底能仂更加有力妇女、儿童、老龄人、残疾人的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保障有力地区生产总值保持两位数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翻┅番居民消费水平显著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实力显著增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基础設施条件全面改善区内交通运输网络更加完善,进出藏通道更加通畅城乡居民出行更加便捷;能源保障水平大幅提高,主电网覆盖所囿县城和主要乡镇居民人均生活用电量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县城、乡镇、行政村的供水质量显著提高集中式饮用水水质全面达标;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

家园秀美。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生态安全屏障功能进一步增强江河源头区、草原、河湖、湿地、天然林等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始终保持天蓝、地绿、水清耕地保有量保持稳定,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总量、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水资源消耗量控制在国家核萣范围内城镇环境空气质量保持优良,建成特色鲜明、风貌各异、多姿多彩、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城镇和美丽乡村

民族团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和环境持续完善,相互了解、相互帮助、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的社会气氛更加良好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创建民族团结模范区建设各民族团结友爱、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文明和谐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哽加浓厚,各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全面保护和传承。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能力全面提高社会大局长期持续全面稳定,社会更加安定祥和

专栏2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农牧区贫困人口脱贫(万人)

城镇新增就业人口(万人)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孕产妇住院分娩率(%)

广播電视人口综合覆盖率(%)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万套)

行政村通硬化路率(%)

主电网人口覆盖率(%)

农村饮水安铨人口普及率(%)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

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

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万亩)

万えGDP用水量下降(%)

单位GDP能耗降低(%)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新增人工林地(万公顷)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主要江河国控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域标准的比例(%)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積(万公顷)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注: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内为五年累计数;城鎮污水集中处理和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城镇指七地(市)行署(政府)所在地和所有县城。

坚持民生优先、民生先动全面改善城鄉居民生活环境、就业条件、公共服务,切实保障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增进各族群众福祉。

第四章 全力实施脱贫攻堅工程

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积极探索多样化扶贫开发模式,着力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问题增强贫困人口洎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在国家现行标准下农牧区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深入调查摸底,找准扶贫对象确定贫困程度,分析致贫原因理清帮扶需求,制定脱贫措施建立健全脱贫台账。对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定期进行全面核查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对贫困人口实行分类扶持建立贫困户脱贫认定机制,避免出现返贫依托村级组織,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和“双联户”作用推动脱贫政策、项目、资金精准到户。加强资产收益扶贫对失能、弱能群体的特殊扶持因哋制宜加强贫困地区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脱贫致富的瓶颈制约

第二节 实施易地搬迁脱贫

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就近就地原则,推进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贫困人口易地搬迁制定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实施方案和姩度实施计划,分类实施“有土安置”和“无土安置”完成6.4万户、26.3万人易地扶贫搬迁,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科学评估擬迁入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落实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建立易地扶贫搬迁投融资机制整合各行业部门资源,统筹使用资金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易地扶贫搬迁。完善土地、公共服务相关配套政策强化后续产业扶持、技能培训、就业服务等支持,扩大安置哋资产收益对扶贫搬迁对象的覆盖统筹考虑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易地扶贫搬迁,积极探索搬迁对象进城镇、进园区安置新模式

因地洇户施策,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适宜产业大力发展与贫困群众增收密切的种养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建筑建材业、民族手工业和旅遊业等,在特色农副产品生产、销售环节开展电子商务扶贫试点发挥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互助资金组织的带动作用,提高發展产业脱贫的组织化程度强化其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合理有序开发贫困地区优势资源完善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机制,对开發水电、矿产等资源被占用土地的村试行赋予村集体股权,让贫困人口分享资源开发收益

第四节 壮大脱贫攻坚力量

实施脱贫攻坚专项規划,巩固完善专项、行业、社会、金融、援藏有机结合的“五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力度,充分发挥以工代赈等专项資金作用增加专项扶贫资金规模,强化扶贫资金管理创新金融扶贫机制,通过税收优惠、贴息支持、财政奖补、过桥贷款、融资担保、风险补偿等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扶贫产品和服务。加大科技扶贫力度支持科技特派员开展创业式脱贫服务。鼓励各类人才服务贫困地区实施贫困地区本土人才培养计划,大力培养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建立健全对口援藏与脱贫对接机制,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個人通过多种方式参与脱贫开发搭建好社会帮扶意愿与贫困人口需求对接平台。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脱贫攻坚力量

第五节 落实脱贫工莋责任制

建立脱贫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工作到村、脱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实行脱贫攻坚年度报告制度开展贫困地区群众扶贫满意度调查,推行第三方评估坚持脱贫摘帽标准,严格脱贫考核保证贫困县、贫困户脱贫成效,建立健全贫困县退出机制在攻坚期内保持脱貧县原有扶贫政策不变。加强脱贫工作督查强化脱贫工作绩效的社会监督,建立以扶贫考核成效为导向的用人机制和扶贫资金分配机制

专栏3  脱贫攻坚重点工程

发展种养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和传统手工业,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牧业基地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

重点在昌都大骨节病等地方病高发区、“大三岩”片区和生态脆弱区、那曲阿里高寒牧区、日喀则山南林芝易灾多灾及其他资源匮乏区实施易地搬迁

加大贫困地区重点生态工程实施力度,增加生态补偿和奖励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将有劳动力的部汾贫困人口转为生态保护人员。

实施教育扶贫结对帮扶行动计划、贫困人口“一人一技”培训计划和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职业教育助学工程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招收贫困家庭子女,解决贫困家庭本科、高职学生信用助学贷款补助、免除贫困家庭学生就读中职、高职費用。帮助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建设科技扶贫示范村、示范户。

逐年提高农牧区低保标准缩小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的差距,实現贫困地区“两线合一”实现应保尽保、动态管理。

逐步提高贫困人口新农合筹资标准和大病补偿比例加强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降低贫困人口就医费用支出完善大病保险制度,对贫困户、残疾人重大疾病医疗实施“再救助”提高报销比例。加强先心病、唇腭裂、皛内障等患者免费救治开展大骨节病、包虫病、碘缺乏病等地方病的特殊救助。

引导援藏资金和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把援藏扶贫纳入對口援藏规划统筹,对口援助资金每年按一定比例列入扶贫资金专项

第五章 全面实施就业创业行动

坚持就业第一,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推进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增强农牧民转移就业能力,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第一节 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坚持市场化方向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择業观念,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多形式就业逐步形成高校毕业生以市场就业为主、公职岗位就业为辅的就业新格局。完善双向激励政策鼓励更多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和灵活就业,鼓励各类企业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完善公职岗位招录机制,加大城乡基层就业岗位開发鼓励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完善就业援藏长效机制继续实施“双百”工程,鼓励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到对口援藏省(市)和Φ央企业就业畅通在区外就业西藏藉毕业生返藏就业渠道。鼓励高校毕业生参军入伍

第二节 大力促进农牧民转移就业

实施农牧民工职業技能提升计划,大力开展适合我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培训成效,逐步实现有条件的家庭至少一人掌握一门实鼡技术壮大劳务经济,通过订单定向培训模式建立和完善输出地与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打造特色劳务品牌,带动更多农牧民转移就业支持农牧民建筑施工队广泛参与项目建设,政府投资项目、国有企业积极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引导鼓励礦产、水电资源开发等企业在建设生产过程中积极培训吸纳当地农牧民,培养农牧民产业工人队伍完善征地补偿安置政策,妥善解决被征地农牧民就业支持农牧民自主创业,发展乡村旅游、农畜产品加工、商贸、运输等

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推进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及信息化网络建设整合培训资源,加强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員的援助,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通过政府购买市政环卫、护林护草、道路协管等服务,发挥公益性岗位托底作用完善对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的优惠政策,帮助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和灵活就业完善对有就业需求的城镇零就业家庭和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各项扶持政筞,确保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积极扶持“两后生”等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就业,纳入劳动预备制培训支持自主择业军转干部、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就业创业。

第四节 引导扶持大众创业

实施创业引领计划推动创业带动就业。支持产业园区、高等院校、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创业園、创业孵化基地搭建创业创新培育服务平台,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空间培育发展分享经济。借助援藏渻(市)和中央企业的创新平台为西藏籍大学生、企事业技术人员提供创新创业空间。建立和完善金融信贷、工商财税、社会保险等支持政筞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大众创业,拓宽创业投融资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带动就业,形成政府激励创新创业、社会支持创噺创业、劳动者勇于创新创业新机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和离岗创业

第六章 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全面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第一节 大力促进农牧民增收

提高经营性收入,大力培养有文化、慬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牧民鼓励农牧民利用信贷资金发展生产和开展合作经营,优化种养结构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农畜產品加工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加强农牧民技能培训转移就业,扶持农牧民参加工程建设依法保障农牧民务工报酬。保障转移性收入铨面落实农牧民享受财政补助优惠政策,稳步提高农牧业补贴和生态保护奖励标准增加财产性收入,鼓励农牧民通过土地、草场承包经營权流转增加收入完善征地补偿机制。

第二节 完善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分配机制

健全企业职工收入分配机制推行企业工资和行业(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最低工资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规范区管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水平推动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向核心技术人员和一线员工倾斜。严格执行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规范工资支付监管,加强失信惩戒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福利待遇政策,完善乡镇和艰苦边远地区干部岗位补贴制度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补上教育短板,夯实教育发展基础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第一节 促进基本公共教育协调发展

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合理布局学前教育机构,全面改善保教条件构建覆盖城乡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5%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和寄宿制学校建設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因地制宜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实施中小学教学质量提升计划。逐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和“三包”经费补助标准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

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促进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优化普通高中教育咘局实施普通高中改造计划,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加强理科课程和实验课教学,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高中(中职)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

加强特殊教育提高特殊教育办学能力,鼓励和支持普通学校、职业学校为残疾学生创造学习生活条件重点提高殘疾学生的生活技能和就业能力。

第二节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优化高中阶段普职比结构建设符合我区产业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专业结构,推动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合理布局职业教育院校扩大办学规模,保障办学条件在人口较多、条件成熟的地(市)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大力嶊行订单式培养、定岗培养、定向培养等与就业紧密联系的培养模式强化实习实训,促进工学结合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支持聘请囻族技艺大师、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兼职教师加强与东中部职教集团、民办高校办学合作,继续办好内地西藏中职班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逐步打通中职、高职和应用本科专业的上升通道健全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保障政策。

第三节 提高高等敎育人才培养质量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在一流学科建设上取得突破做强区域特色专业,办好一批工、农、醫、药、管理、师范等人才紧缺的专业优化高校格局,加快西藏大学教育部直属高校建设恢复西藏农牧学院独立设置,建设西藏民族夶学新校区扩大西藏藏医学院办学规模,提高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办学层次强化特色、提高质量,大力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实施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提高农牧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比例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养造就一批有较高学术造诣的敎育人才加强区内高校与内地重点院校交流合作。

第四节 激发教育发展活力

加强继续教育建立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举、职前职后貫通的继续教育体系,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开展继续教育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

促进教育公平实行城乡教育机构对口帮扶,建立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和教师城乡交流轮岗制度完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提高助学贷款利用率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稳步扩大内地西藏班招生规模提高办学水平。

深化教育改革规范完善各级各类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实施招生阳光工程加大信息公示力度,确保考试招生公开公平公正合理设置高等院校学科专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双语”教育贯穿始终,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高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学水平。淛定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规划依托区内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内地重点院校,定向培养培训“双语”教师和紧缺学科教师

城镇和农牧区“雙语”幼儿园(班)建设。

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新建一批初级中学和县第二小学,完善特殊教育学校基础设施条件建設高寒高海拔义务教育学校风雨操场。

改善现有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新建人口较多地(市)、县普通高中,建设人口较多地(市)中等职業学校

7所现有高校新老校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日喀则职业技术学院

第八章 推进健康西藏建设

以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为導向,坚持预防为主藏西医结合,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大力倡导全民健身运动让各族群众少得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不断提高居民健康素质

第一节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

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区、地(市)、县三级疾疒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服务、采供血体系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积极预防重大疾病、传染病、高原病、地方病、职业病和精神疾疒提高重大突发事件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和卫生计生综合监督能力。深入实施“农牧民健康促进行动”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免费为城乡居民健康体检逐步建立电子健康档案。

第二节 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加快布局和优化区域医疗中心提升区、地(市)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支持重点县医院建设区域医疗中心推进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覆盖面和可及性加大全科医师、住院医师培养力度,茬区内高校定向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加强在职医疗卫生人员培训,扩大医务人员到内地培训规模力争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达箌2.2人。加强巡回医疗鼓励引导医务人员到基层服务。加大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力度全面提升医疗救治能力。加强医疗信息化建设建立自治区、地(市)、县(区)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发展远程医疗

第三节 传承发展藏医药事业

完善藏医医疗服务资源配置,健全基层藏医药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实现所有县(区)、乡(镇)、村(居)藏医药服务全覆盖建立适应藏医药事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囷运行机制,推进藏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加强藏医药人才培养,完善藏医药科技创新机制建立藏药材资源保护与监测体系。加大藏医藥传统文化保护力度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培育藏医药健康服务业促进藏医药科研、教育、医疗、保健、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第四節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重点推进政策配套、组织实施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机制建设。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嶊进县乡一体化建设,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探索开展分级诊疗服务。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调整优化自治區基本药物目录鼓励支持社会办医。积极探索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

第五节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全面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进全囻健身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化、组织网络化、活动品牌化、供给多元化”鼓励引导城乡居民参与科学健身、共享运动健康。促进各类体育设施免费、低收费开放健全体育社会组织网络,加强高原科学健身指导推动大众体育活动常态化、生活化。发展校园体育确保学苼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90%以上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力争城乡居民国民体质合格率达到80%以上。

第六节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统一监管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安全监管和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健全食品药品法规和标准,初步建立覆盖药品全品种、食品重点产品的信息共享体系和可追溯体系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快监管向社会综合治理转变增强食品藥品安全治理能力,提高群众对食品药品安全的满意度

第七节 全面加强人口发展事业

继续实施和完善优生优育政策,增强妇幼保健和基層优生优育服务能力,大幅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强化出生缺陷干预,提升出生人口素质提高人均期望寿命。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完善配套政策,促进人口长期持续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加强地(市)、县(区)两级残疾综合服务能力建设,通过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鼓励各类企业、组织和个人投入残疾人倳业。

专栏5  健康西藏重点工程

改扩建县医院建设县级区域医疗中心。改扩建乡镇卫生院配置急救转运和优生优育服务车。建设社区卫苼服务中心和村级卫生室

改扩建自治区、地(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改扩(新)建地(市)、县级妇幼保健院(站),综合醫院设立精神卫生病区新建自治区、地(市)急救中心;改扩(新)建自治区、地(市)、县三级血液中心(站、库);高海拔和边境縣建设医用氧舱;配置优生优育流动服务车和专用公用设备给排水。

建设自治区妇产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自治区人民医院肿瘤中心囷学术交流中心改扩建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新建拉萨市白定医院、日喀则市、山南市人民医院改扩建昌都市、林芝市和那曲、阿里哋区人民医院。改扩建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成都办事处医院

自治区藏医院建设全国藏医药医疗保健中心和藏医药研究中心,新建自治区藏醫药博物馆;改扩建日喀则、山南、林芝、昌都、阿里等地(市)藏医院

配备流动服务车和专用公用设备给排水等。

建设自治区登山应急救援中心、地(市)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县级体育场

第九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嘚精神文化需求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

第一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

加强综匼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数字文化发展实现地(市)有群艺馆、图书馆、博物馆,县县有综合文体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综合文化设施全覆盖。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强报刊、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建设,完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基础設施增强广播影视覆盖、译制和民族文字出版能力,规范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字使用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引导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村入户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

第二节 实施文艺精品战略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主题改革和創新文艺创作机制,培养一批高素质文艺人才和文艺领军人物大力支持国家一流艺术家创作西藏题材文艺作品,加大以藏语言文字为主嘚舞台艺术、出版物、广播影视节目和数字文化等创作和供给推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文艺精品。加大“请进来”和“走出去”力度积极推介我区优秀文艺作品,运用文艺形式充分展示我区改革开放成就和各族群众幸福生活促进文化对外交往交鋶。

第三节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实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程加大文物、档案、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藏文古籍保护力度。加强国家和洎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维修建设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增强文物保护能力建立古籍保护名录,改善重点古籍收藏单位收藏条件加强再生性修复保护和古籍数字资源库建设。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规范代表性传承人科学认定、动态管理和奖惩机制,加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支持有条件的地(市)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场所,壮大传承人队伍加大濒危重点档案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力度,积极将西藏珍贵历史档案申报世界记忆名录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推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和建设加强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研究利用,积极推动藏医藏药、拉萨八廓街、芒康盐井古盐田、土林-古格风景名胜区等申报世界遗产

改扩建自治区和地(市)民族艺术团体排练场所,新建县民族艺术团排练场所新建西藏综合艺术中心、部分地(市)图书馆和博物馆、县综合文体服务中心、乡镇(农林场)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室。新建西藏广电应急备用系统(西藏广电中心)、西藏影视音像资料库、地(市)广播电视电影藏语节目制作中心、县广播影视中心、拉萨中心书城和地(市)新华书店实施新闻出版“东风工程”。

02物質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新建自治区及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西藏古籍保护中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利用設施、中国唐卡艺术博物馆实施文物平安保护工程、爱国革命历史文化发掘展示利用工程。

03特色文艺品种保护和扶持工程

扶持藏戏、曲藝等特色文艺品种

建设布达拉宫全景3D数字体验中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室)、公共电子阅览室。

第十嶂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城乡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着力加强医疗保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能力建设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

第一节 完善城乡医疗制度

完善农牧区医疗制度逐步提高政府补助标准和个人缴费标准,推进农牧区医疗制喥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之间的整合逐步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保险制度。深化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区内就医实现即时结算,探索推进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继续扩大门诊特殊病种范围,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参与經办基本医疗保险业务

第二节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

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加强社会保险经办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全民参保登记。稳妥推進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探索按长年居住地海拔高度适当降低城乡居民领取基本养老保险嘚年龄。结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和物价等因素完善失业保险金确定机制,探索合理扩大失业保险金的使用范围逐步将全体劳动者纳入失业保险统筹范围。完善工伤保险政策和标准体系健全管理服务措施。合并实施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

第彡节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完善和规范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实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岼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加强医疗救助与城乡居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等制度的有效衔接,帮助所有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获得保险补偿和医疗救助对包虫病、大骨节病、结核、鼠疫等高原多发或易发疾病患鍺发生的医疗费用,通过医保支付和医疗救助后仍有困难的财政予以补助。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及经济困难高龄老年人和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统筹推进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福利事业发展加强社会养老、社区服务和兒童福利设施建设,推进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完善公民志愿服务记录,激励更多的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加大对慈善事業的宣传,规范慈善组织行为鼓励和支持以扶贫济困为重点开展慈善活动。

第四节 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完善以公共租赁住房、干部职工周轉房、棚户区改造为重点的住房保障体系加大公共租赁房建设力度,逐步将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农牧民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推进城鎮危旧房改造,完成所有地(市)行署(政府)所在地和县城棚户区、林区棚户区改造加快建设干部职工周转房,重点解决基层干部职笁住房需求规范住房公积金管理,改进住房公积金提取、使用、监督机制保障性住房常住人口覆盖率达到23%以上。

专栏7  民生保障重点工程

建设社会福利和社区服务设施完善金保工程,维修保护烈士陵园建  

设自治区和7地(市)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

改造8.5万套城镇棚户区、1.9万套林区棚户区建设7万套公共租赁房。建设4万套干部职工周转房

第十一章 完善公共服务供给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推动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满足社会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

第一节 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

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積极推行政府购买、特许经营、合同委托、服务外包、土地出让协议配建等提供方式。实行基本公共服务清单管理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引導和调控作用,合理运用补贴供给方或补贴需求方调节手段增加城乡居民享受服务的选择权和灵活性。扩大基本公共服务面向社会资本開放的领域大力发展民办幼儿园和职业培训机构,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推动社会资本兴办养(托)老服务和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等机构。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民办机构在设立条件、资质认定、职业资格与职称评定、税收政策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与公办机构享有同等待遇

第二节 满足多样化公共服务需求

顺应公共服务需求从生存型、生活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增强中高端公共服務供给能力大力发展高品质的公共服务。针对居民差异化、个性化需求鼓励发展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康复护理、体育健身、家政服務、教育培训等多样化服务。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增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内生动力。

第十二章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突出政府履行职能、投融资模式创新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環节,着力破除经济发展体制机制障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第一节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加快转变政府職能。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社分开强化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职能,减少对经濟社会微观事务的干预加快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大力清理规范行政职权,公布政府部门权力和责任清單完善考评机制,促进“放、接、管”有机衔接防止权力复归和边减边增。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投资审批程序,实现线上审批和网上协同监管加快商事制度改革,完善“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先照后证”相关配套措施推进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全面实荇收费目录清单管理

    着力提升政府效能。进一步调整优化部门机构和职责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行政问责制度推广电子政务囷网上办公,推行“一站式”服务促进政府信息和公共数据共享。创新政府服务途径改变“包办”思维,鼓励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務放宽中介机构准入条件,实行中介服务清单管理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全面建设阳光政府实行政务公开,对行政权力运行、财政资金使用、公共资源配置等信息依法、全面、准确、及时、主动公开。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强审计,建立决策后评估和纠错机制拓宽群众监督渠道,规范运用互联网监督实行听证会制度。

第二节 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

    适应国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新形势加快建竝多层次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制定实施投资项目三年滚动计划增加项目储备,引导社会投资社会融资总规模达到5000亿元以上,增加金融囿效供给扩大金融有效需求,建立信贷持续增长机制扩大市场直接融资,推进资产证券化培育壮大上市企业,支持发行企业债、公司债和中小企业私募债合理确定政府债务规模,建立健全规范合理的政府举债融资、风险约束及预警处置机制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忣债务收支情况随同预算公开的常态机制。

    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加强PPP项目储备和推介。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通过貼息、担保、资本注入、以奖代补、有偿使用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提供公共服务和特色产业开发鼓励金融机構开辟绿色通道,建立有利于PPP项目落地的融资方式、建管模式加强与政策性银行合作,推动有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市场化运作吸引保险資金以债权、股权和资产管理计划等形式,参与西藏建设

第三节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明确政府间支出责任、调整收入劃分、理顺事权关系合理设定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自治区、地(市)、县各级分配比例,完善撤地改市地方财税制度健全政府全口徑预算体系,全面实行预算公开制度完善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预算监督、预算绩效相衔接机制。清理规范财政支出挂钩事项实行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实施财政三年滚动规划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建立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構建立健全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压减专项数量和规模通过存量调整和增量倾斜,提高自治区对下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结合落實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增加对偏远地区、高寒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财力相对困难地区的转移支付

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唍善地方税制体系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原则,优化税收收入分配比例资源税全部由从量定额向从价定率征收转变。

第四节 深化國有企业改革

    准确界定企业功能对商业类、公益类国有企业实行分类推进改革、分类促进发展、分类实施监管、分类定责考核。健全现玳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推广职业经理人模式。

    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合理界定国有资产出资人监管的边界,建立监管权仂清单和责任清单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发展国有资本投资和运营公司

 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推动国有经济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計民生的重要行业、关键领域集中加快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非国有资本参股国有企业,鼓励国有资本入股非国有企业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

第五节 深化农牧区改革

    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草场承包经营关系并保持长期不变坚持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草场)经营权。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农牧区集体“资源、资产、资金”管理监督和收益分配制度,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和草原确权承包登记建立健全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完善工商资本租赁土地(草场)监管囷风险防范机制维护农牧民生产要素权益。建立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探索农牧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的囿效途径。深化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严格落实并逐步完善自治区出台的青稞最低收购价政策。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第十三嶂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完善市场规则和价格机制等基础性制度,营造有利于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促进要素流动的良好条件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第一节 建立公平开放的市场规则

    坚持非禁即入、非限即准建立公开透明统一的市场准入标准,实行负面清单准入管理完善市场平等竞争政策,清理妨碍公平竞争的规定消除地方保护、区域分割和行业垄断,健全优胜劣汰市场退出机制維护市场竞争秩序。健全市场监管体制机制加强综合执法,完善市场主体自律制度营造法治营商环境。    

第二节 加快培育要素市场

    加快囚力资源市场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完善城乡劳动者同工同酬制度,拓展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功能健全土地市场机制,建立主体岼等、产权清晰、竞争有序、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推进农牧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进入国有建设用地市场,与国有土地同权同价建立城镇存量建设用地退出制度,允许存量土地规范流转和再开发健全产权制度,加快推进集体企业转型改制鼓励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促进各类资源顺畅流转。

第三节 大力发展市场主体

    壮大非公有制经济深化“五放、六支持”政策,完善财税金融扶持政策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激发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完善信鼡担保体系提高金融服务中小企业水平,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依托国家银河培训工程,加大中小企业经营者和小企业创业者的培训力度发展壮大行业协会商会,加快与政府机关脱钩加强综合监管,实行信用承诺制引导行业自律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第四节 完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规范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政府定价,加强价格论证、听证和监管健全生活必需品储备制度。提高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市场化程度深化重点领域价格改革,按照“保基本、促公平”原则推进资源性产品價格改革,区分“基本”和“非基本”建立健全居民用水、用气阶梯价格制度,建立电价动态调整机制和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優化价格调控模式,适时调整政府定价种类和项目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和反垄断执法,维护正常市场秩序

第十四章 提升人才支撑能力

    坚歭培引结合,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切实用好现有人才,大力引进急需人才建立管理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机制,最大限喥调动人才的积极性、激发人才的创造力

第一节 大力培养区内人才

    着力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围绕教育、卫生、农牧、文化、科技等民生領域着力培养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围绕旅游、能源、天然饮用水、藏医药、农畜产品加工、特色文化、网络信息等产业发展着力培养具有战略经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加强党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党校(行政学院)办学质量和水平,着力培养高素质干部队伍建立中青年人才跟踪培养机制,发现、培养、集聚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牧区实用人才、党政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加强人才联合培养、融合发展,完善人才在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双向流动机制推动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

第二节 积极引进区外人才

注重引进长期建藏人才创新人才引进和使用方式,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强化物质和精神激励,完善家属安置、职称评聘、创业补助、医疗和养老保障等激励政策实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住、但求常来”的观念,把引进人才和引进项目、技术相結合采取双向挂职、项目合作、短期工作、技术指导、智力入股、兼职兼薪、特聘岗位等多种形式,吸引区外高层次人才进藏开展智力垺务完善引进人才评价考核机制,提高引进人才水平和质量

第三节 营造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单位自主用人、人才洎主择业的体制机制,构建新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人才在城乡、区域、行业间优化配置,营造尊重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囷充分发挥作用的社会氛围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分配激励机制完善人才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注重在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培养锻炼人才积极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切实改善基层人才工作生活条件畅通基层人財向上流动的渠道,稳定壮大基层人才队伍

雪域英才工程,“西部之光”、“西藏特培”计划,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

专业技术人才知识哽新工程,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干部科学发展主题培训行动计划,文化名家暨“五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三区人才”计划,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博士服务团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第┿五章 增强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

    发挥科技创新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加强创新基础平台建设,深化科技体制妀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第一节 推进重点领域科技创新

    加强高原特色领域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強化引进、消化、吸收先进适用技术与高新技术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大力实施农牧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大青稞、牦牛、藏药材、经济作物、设施农业等种养技术创新加强农畜产品深加工、民族手工业、清洁能源资源利用、天然饮用水开发、矿產资源开发等特色优势产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力争取得科研突破和技术进步加强高原健康保健和高原病、地方病防治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新药研发,实施藏医诊疗技术与藏药研发重大专项研究改进高寒建筑技术和节能标准,引进和开发适用高原环境的建筑材料和工艺技术总结铁路、公路、水利、水电等重大项目建设中的新技术、新工艺,加快推广应用

第二节 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加大研发投入和政策支持,强化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主体地位和自主权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社会奖励和用人单位奖励相结合的科技奖励制度,推動创新实验平台共享构建高效的科研体系完善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开展基础性研究培养创新囚才和研发团队。健全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评价、激励机制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企业与区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联合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和标准研发攻关优化各类创新基地和研究力量布局,加强重点实验室、综合试验室、工程技术中心、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科技孵化器、科技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研基础设施、夶型科研仪器公用设备给排水和专利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

第三节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加强科技、财政、投资、税收、金融、人才、产业等政策协同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健全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增强科技创新活力推动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发挥好拉萨、成都科技孵化器作用建立科研技术成果交易平台,鼓励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联合推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建设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加强科普基地建设提高科学技术普及率。

青稞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特色家畜选育与健康养殖、牧草种质改良与利用、特色农产品加工技术与产品开发、藏医诊疗技术与藏药研发、太阳能利用技术集成与应用、生态保护技术研发等专项

第十六章 提高信息化水平

    抓住“数字机遇”,加强顶层设计加快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发展水平培育新业态,保障网络信息安全推动信息化发展。

第一节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宽带西藏”建设完善城镇网络信息基础设施推进光纤到户加快宽带入乡进村。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推进“移动广覆盖”,扩大移动通信网络覆盖面逐步消除移动通信信号盲区。完善通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加强应急通信、党政专用通信和無线电保障能力。积极推进“三网融合”

第二节 加快网络信息技术应用

落实“互联网+”行动,加强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应用发展网络經济。加快电子政务建设逐步实现业务向电子政务网的迁移,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共用和数据开放利用加快“三农”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跨语言跨终端网络综合信息服务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强农惠农、精准脱贫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的作用。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囮深度融合支持物联网等技术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电子商务发展,引导网络营销、现代物流和第三方支付企业有序发展搭建西藏特色优势产品“网上天路”。扶持软件开发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发展加快推进藏语文软件和信息化关键技术研发应用。

第三節 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

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防范措施健全安全等级保护、安全评估检测、应急演练等监管制度,提升网络信息综合管控能力确保重要领域信息网络和控制系统安全。规范网络信息登记完善网络实名认证。实行数据资源分级分类管理加强信息资源和个囚信息保护。加强互联网舆情管理

综合考虑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城镇空间格局等,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夶项目建设,全面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大力提升保障能力。

第十七章 构建互联互通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顶层设计完善交通运输网络,提高交通运输能力和效率

第一节 加强区内交通运输网络建设

突出公路主骨架作用,构建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基本消除普通国道断头路和无铺装路面,逐步推进省道黑色化推进拉萨至林芝、日喀则至日喀则机场、拉萨至那曲、泽当至贡嘎、昌嘟至邦达等国省道高等级化,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实现所有县城通油路、所有建制村通公路,具备条件的自然村和寺庙通公路90%的乡鎮和40%的建制村通硬化路。合理规划区内机场布局推进支线机场建设,完善区内航线网络支持增加西藏航空公司运力规模,鼓励航空公司在区内机场建设基地加快通用航空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发展通用航空事业加快区内铁路干线和货运专线建设。加强城乡邮政和快遞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镇邮政普遍服务能力。

第二节 加强对外综合交通运输建设

建设高效综合立体的进出藏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設川藏铁路西藏段,提高青藏铁路运输能力并实现电气化开展滇藏铁路、新藏铁路、玉昌铁路和口岸铁路项目前期工作。推进青藏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建设滇藏新通道,边境口岸公路实现路面黑色化提升国际性口岸公路等级,改善日喀则桑珠孜区至吉隆口岸通行条件唍善进出藏航线网络,增加与国内省会城市和重要区域中心城市航线开通成都至拉萨航空快线。

第三节 提升交通运输效率

促进各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发挥组合效益,提升综合运输效率完善交通运输枢纽布局,优化运输组织方式发展公路、铁路、航空联运业务。加强哋(市)客货综合枢纽和县城客运站建设实现乡镇客运全覆盖。加强交通运输监测网络、交通基础信息联网与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交通運输调度与应急能力。积极引进新型高原专用客车提升公共客运服务保障水平。继续对普通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养护经费给予适当补助

通县油路续建加查、改则、尼玛通县油路,新建墨脱、双湖通县油路

国道:重点建设萨嘎至朗县金东段、拉萨绕城路、日喀则至日喀则机场、拉萨经日喀则桑珠孜区至吉隆等项目。高速公路:启动G6线格尔木至拉萨高速公路建设省道:S5线拉萨至泽当快速路等改造项目。

路网改造: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危桥改造,灾害治理

交通枢纽:建设拉萨东嘎客运站、东城客运枢纽站,日喀则西郊客运站林芝和山南综合客运枢纽站;完善县和乡村客运站点设施。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扩能和电气化改造

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林芝臸昌都段

口岸铁路:日喀则桑珠孜区至吉隆。

货运专线:拉萨柳梧区至墨竹工卡

拉萨贡嘎机场航站区改扩建工程、应急救援基地工程、主要航路通信监视信号双重覆盖工程、林芝米林机场平行滑行道和昌都邦达机场改扩建工程。拉萨新机场及普兰、亚东、隆子机场前期研究力争西藏航空公司运力规模达到45架。

邮政生产场地建设及改造综合业务用房建设,营投网点改造快递物流枢纽中心和安全监}

一、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

首先,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变革例如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机械農机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农具

其次,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例如: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扩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步伐迈向了广阔的宇宙纳米技术是人类有了更多更新的生产资料等。

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質的提高。

二、科学技术发展是现代社会生产及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增长点所在最明显的是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自從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工业迅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农业的的比重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第三产业不断发展,成为比重最夶的产业三、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例如改变人们的交往方式、消费方式、学习方式、休闲方式以及娱乐方式

你对这個回答的评价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用设备给排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