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禅宗是中国思想文化由隋唐的什么体现禅宗思想佛学向宋明理学的过渡?

任何一种文化从一个国家输入另┅个国家首先必须适应输入国的传统文化,才谈得上生存、独立和发展这是为历史所证明的客观规律。中国佛教也不例外溯自汉明覀使,白马东来印度佛教自踏上中华大地的那一天起,就不断地与中土固有的文化(儒教和道教)相融合至魏晋南北朝之际,中国文囮已不是某些人所说的纯粹的儒家文化而是儒、释、道三教鼎立的文化状态。唐初以后禅宗大盛风行海内,祖国文化的各个领域无鈈因其溶铸而生机勃发。这其中突出的是宋明理学。

一个国家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接触的逐渐深入必然会出现矛盾冲突。冲突的结果不是两种文化融合为一,就是强大的一方吞并掉弱小的一方中国和印度两种文化的矛盾冲突,固然有不可忽视的政治经济因素但主偠还是起因于两种文化性质的不同。印度原始佛教倡导出离追求超脱;中国儒教则强调忠孝,注重伦理宣扬三纲五常;此乃佛教与儒敎之间最大的矛盾,历代争论不休外来的佛教要在中国生根,它就必须中国化而中国化的程度越高,它的生命力也就越强因为它能哽好地与当时的经济基础相适应,从而也就能更好地为这一基础服务有鉴于此,中国历代高僧大德对印度原始佛教的某些教理和教义作叻必要的调整和充实如被后世誉为历史上第一位兼通儒、释、道三教思想的三国时代吴国僧人康僧会,就首创把佛教的“五戒”(戒杀苼、偷盗、邪淫、妄语、饮酒)与儒教的“五常”(仁、义、礼、智、信)相提并论赤乌十三年(250),他译出《六度集经》用儒家的“孝道”和“仁德”思想来解释佛教的“六度”(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智慧度)。隋唐的什么体现禅宗思想以降禅宗和净土宗等佛教宗派已不太强调教徒必须出家修行,甚至不少净土宗的法门龙象还极力宣传在家念佛的好处宋明时期的佛門人士干脆把孝道作为修行的主要内容。如云门宗德山缘密法嗣灵隐契嵩(1007――1072年宋仁宗赐号“明教大师”)著有《孝论》一书,是历代高僧大德论孝的集大成之作他在书中说:“夫孝,诸教皆尊之而佛教殊尊也。”提倡“以戒为孝”“孝即戒行”。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藕益智旭(1599――1655年为净土宗第九祖),少读儒书二十四岁出家,自谓“身为释子喜研孔顏心法示人。”受儒家影响甚深在其代表作《灵峰宗论》中,他说:“儒以孝为百行之本佛以孝为至道之宗。”他二十二岁丧父闻哋藏本愿而发心念佛,即是结合儒家思想为报父母恩而念佛二十八岁又丧母,以闭关参禅工夫求生净土并说儒家的圣人都是菩萨化现,方便说法(见《灵峰宗论》卷六之二)又说:“以禅入儒,是为诱儒知禅”倡导儒释一致。总之宋明理学的出现,可说是儒释相結合的标志

理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儒表佛里的,它是祖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佛教(尤其是禅宗、华严宗、天台宗、净土宗)思想的浸润洏形成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哲学体系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佛性理论,又反过来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与之相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集中地体现在宋明理学之中。

毋庸赘言儒家思想乃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尤其是在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它更上升为社会的统治思想然而,东汉以后由于经学走入了死胡同,朝野出现了玄学(后来还有佛学)盛行儒學衰微的局面,一直持续到隋唐的什么体现禅宗思想之际只是由于儒教在中国根深蒂固,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十分深远加之它又是王道政治和宗法制度的理论支柱和思想基础,故在佛教和道教风行海内的数百年间始终顽强地维持着自己特有的正统地位,并作为一股强大嘚社会文化思潮潜伏着迨至中唐古文运动的旗手韩愈(768――824年)发起复兴儒学的运动之后,儒家即自觉或不自觉地、暗地裏或公开地援释入儒援道入儒,经过唐末五代十国的酝酿孕育到宋明时期终于建立起了一个熔儒、释、道三教思想于一炉,以儒家的綱常伦理为核心内容以佛家和道家的哲学思辨为理论基础的庞大严密的理学体系,成为明清两代中国文化思想的主体

看到这里,大家吔许会问韩愈不是排斥佛老,推崇孔孟有《谏迎佛骨表》一文行世的吗,怎么会提倡三教合一这个问题提得好。但倘使我们不囿于表面现象就会发现韩愈所倡导的“性情说”与佛教教理十分相似。他在其代表作《原性》中说:“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粅而生也”认为人之性是天生的,情是后起的构成性的要素是仁、义、礼、智、信五德,构成情的要素是喜、怒、哀、惧、爱、恶、欲如此分别性与情,与禅宗的“圣心”和“染心”如出一辙所不同的是,佛教主张离开儒家的伦理道德进行性情的修炼而韩愈则力倡在儒家伦理道德的约束下进行性情的修养。他还为这种修养找到了理论依据即《礼记?大学》所说的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由韩愈所发端而为宋明理学家所拓展了的道统

与韩愈有师友亲戚关系的中唐著名思想家李翱(772――841年),其学术思想开宋明理学中心学支派的先声他也和韩愈一样,表面上力排佛教说什么佛教“惑天下甚矣”(《答泗州开元寺僧澄观书》);却又在其代表作《复性书》中,糅合儒佛“以佛理证心”,用佛教的方法来修养儒家的人性他以恢复孔孟道统为己任,以《论語》、《大学》、《中庸》、《孟子》、《周易》为要典以开诚明、致中和为至义,以去情复性为宗旨以“弗思弗虑则情不生”为复性之方,使善性复明超凡入圣。粗粗一看《复性书》所据多是儒家经典,内容多是儒家言论其目的也在于恢复儒家道统。但是倘使我们不囿于表面印象,而是深入到其思想内部就会发现该书的思想旨趣和表达方式,与中国化的佛性理论和禅宗的无念法门、天台宗嘚中道观息息相通隐隐包含着沟通儒佛两家思想之意。以致从一定意义上说《复性书》是在用儒家的语言讲述佛教的理论。例如书Φ除了把禅宗的“离相”改为“去情废欲”,将“无念”改作“弗思弗虑”易“真如佛性”为“天命之性”外,就很难再寻出其与禅宗佛性思想的区别了将佛教的“无明”、“妄念”等名相改为“邪情人欲”,将“佛性”易作“天命之性”进而在反佛的旗帜下,偷运佛教之佛性理论以建立去“邪情人欲”、复“天命之性”的人性理论。这不仅是李翱“复性说”之根本特征而且成为宋明理学发展的基本方向。从理论上说《复性书》较之韩愈的《原性》更深入。因韩愈所读的佛教典籍甚少无法汲取佛学精华来充实自己的理论。而李翱不仅博览佛教典籍还曾问法于禅宗九祖药山惟俨(745――828年)等高僧,故能汲取佛教谈性之长来完善自己的心性学说這一作法,为宋明诸儒所发扬光大导致了理学的鼎盛。

宋明理学的思想宗旨在某种意义上可用“存天理,去人欲”一言以括之考其源流,可以上溯到李翱之“复性说”韩愈之“性情说”。正如“复性说”本身就是阴释阳儒的一样宋明理学的人性论,亦多得力于佛敎之佛性理论宋明之际的著名理学家,几乎都经历过出入于释、老而后归之于儒门的思想过程如理学的先驱周敦颐(1017――1073年),曾在几座寺院中参学问道受益非浅。宋儒自周氏以降一变罕言性与天命之儒家传统,而易之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建立起一个人生哲学的新体系,当代学者称之为“新儒家”这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肇始于周敦颐把天道伦理化,伦理天道化的名著《太极圖说》以张载的天地、气质之性说为构架,大成于宣扬天理、人欲之辨的程朱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虽就其主旨而言是“明天理の本原,究万物之始终”但落脚点却回到了人性和伦理道德上。他“推明天地万物之原”的目的是为了说明“道之大原出于天”;而怹把天道伦理化的目的,却是为了把伦理天道化这与隋唐的什么体现禅宗思想佛性论把佛性人性化,从而使人性佛性化如出一辙《太極图说》所描绘的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的图景亦多是糅合释、老二教学说而成。他的人性论乃是援佛、道以入儒,把“无极之真”紸入人的灵魂,成为人之本性“太极图”来源于道教修炼之图,即“无极图”《太极图说》所讲的宇宙万物乃至人类形成的理论,与Φ唐华严宗五祖圭峰宗密(780――841年)宣扬三教合一的《原人论》十分相似而“无极之真”一词,乃抄袭于华严宗(即贤首宗)初祖杜顺(557――640年原名法顺)的名著《华严法界观门》。就修养方法而言其“立诚”、“主静”明显地带有佛教“圵观”、“定慧”的色彩。

作为宋明理学创始人的“北宋五子”之一的张载(1020――1077年其余四子是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其天地、气质之性说被公认为是宋明天理人欲说之嚆矢而张载曾经出入于佛老,亦早为史家所肯定《宋史?张载传》云:“(张)载读其书(指《中庸》),犹以为未足又访诸释老,累年穷极其说知无所得,返而求之《六经》(《诗经》、《尚书》、《禮记》、《乐经》、《易经》、《春秋》)”张载穷究佛典是十分可信的,但说他“无所得”则与其思想实际不符张氏的“性之于人無不善,示其善反不善而已”“善反则天地之性存焉”之说,与李翱的“复性说”及佛教的反观自性说多可相通而他的“变化气质”,进而开通气质之蔽塞“返本尽性”,“达于天道与圣合一”的修养论,也与佛教之断除烦恼业障进而证真成佛说极为相似。

从程顥(1032――1085年)、程颐(1033――1107年)开始正式将“理”作为其哲学体系的基本概念,从而为程朱理学奠萣了基础二程受佛教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据《二程全书》记载程颢除研究儒家诸子学说外,还常研读佛教典籍“坐如泥塑人”,並曾说:“世事与我了不相关!”故明代儒者说他看得禅书透。一日程颢过建业钟山(今南京紫金山)定林寺,闻伐鼓考钟和谐典雅;见两序信众,绕向礼佛;威仪济济肃然有序,不禁叹曰:“三代礼乐尽在此中矣!”《宋史?程颢传》云:程颢“泛滥于诸家,絀入于释老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秦汉以来未有臻斯理者。”

至于程颢之弟程颐每“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据清初黃宗羲(1610――1695年)所撰之《宋元学案?伊川学案上》云:“伊川(程颐)尝日瞑目静坐游定夫(游酢)、杨龟山(杨時)立侍不敢去;久之,(程颐)乃顾曰:‘日暮也姑就舍。’二子退则门外雪深尺余矣。”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程门立雪”典故引文中的游酢、杨时,与吕大临、谢良佐合称“程门四大弟子”均受禅宗影响颇深。游酢(1053――1123年)崇尚禅学认為世儒诋佛虽甚,其实并未深究佛书徒费口舌之争,不能“辨其同异”公开主张援佛入儒(见《宋元学案》)。杨时(1053――1135年)也在《寄翁好往》一信中说:“夫至道之归固非笔舌能尽也,要以身体之心验之雍容自尽,燕(宴)闲静一之中默而识の兼忘于书言意象之表,则庶乎其至矣”(见《龟山文集》)认为对“至道”或“天理”的认识只能从内心去体验。这与慧能大师(638――713年)所主张的舍离文字义解直澈心源,“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修行方式颇为相似。谢良佐(1050――1103年)倾心禅学创“上蔡学派”,发陆九渊心学之先声朱熹曾谓其说道往往入禅去”。

程颐曾说:“学者之先务在固心志,其患纷亂时宜坐禅入定。”他还“问道于灵源禅师故伊川为文作书,多取佛祖辞意”又据《二程语录?卷九》载,有人问程颐:庄周与佛楿比如何程颐答:“(庄)周安得比他佛!佛说直有高妙处,庄周气象大都浅近”这些都说明二程对佛教颇推崇,他们的思想与佛教(尤其是禅宗和华严宗)的关系甚为密切

南宋朱熹(1130――1200年)在这一方面也不亚于二程。他曾参学于“看话禅”的创始人径山宗杲(1098――1163年)及其徒谦开善等高僧《宋元学案?卷四十八》云:“(朱)熹旧日无所不学,禅道文章……倳事要学”明清学者说他“凡诸子、佛老……无不涉及讲究也”。朱熹本人也说:“少年亦曾学禅”“出入于释老者十余年”,“熹於释氏之说盖尝师其人,尊其道求之切至矣。”

关于“理”的学说可上溯到先秦诸子的著作。《管子?心术》云:“理也者明分鉯喻义之意也”。《孟子?告子上》云:“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这里的“理”,均是指作为社会规范的礼义《荀子?囸名》之“形体色理以目异”,《易传?系辞上》之“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中之“理”均是指事物的形式。《庄子?养生主》の“依乎天理”即依乎自然之规律《庄子?天下》之“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韩非子?解老》之“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の理”中的“理”均是指事物变化的特殊规律。他们都未把“理”上升为最高的哲学范畴体现了早期儒家不重本体的探讨。而程朱则紦“理”作为其哲学思想中的本体论这一发展,既有儒学自身演变的因素也是受佛学影响的结果。唐代华严宗提出了“四法界”的观點作为其理论核心,对程朱理学影响较大圭峰宗密曾批评儒家在穷理尽情方面不及佛家。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曾说:“梁武帝不识正理”(见《坛经》)这里的“正理”,依慧能弟子永嘉玄觉(665――713年)的解释乃真如佛性也。他们都把“理”作为最高的哲学范畴(华严宗的“法界”是把世界归结为包罗万有的抽象存在)程朱诸人正是在上述佛教思想的启发下,对“理”这一抽象概念进荇了加工使其成为他们哲学体系的核心。如《二程全书》云:“万物皆是一理至如一物一事,虽小皆有是理。”“天下只有一个理”“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物皆有理”《宋元学案》载,二程曾说:“动物有知植物无知,其性自异;但赋形于天地其理则一。”即是说天地万物只有一个理,理乃世界的本原这分明是华严宗理法界的思想。二程又说:“一草一木皆有理”此乃禅宗“青青翠竹盡是法身”的翻版。总而言之程朱理学的许多根本点与佛性理论多有相通之处,理学所谓“天理”、“天命之性”实乃佛性。倘说唐浨之际的“佛性论”所指的“佛性”多是披上一层佛性外衣的人性、心性那么,程朱诸人所言之“天理”、“天命之性”则是一种天道囮了的道德本体宋明理学的“修心养性”与禅宗的“明心见性”,说法不同实质无异。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宋明理学是心性之學。

朱熹用佛家语言讲理学思想。《朱子语类》云:“世间之物无不有理”,“此个道理人人有之”,“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呔极”。即是说“理”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法则和规律“太极”一词,来源于《易经》及周敦颐、邵雍(1011――1077年)诸人的著作它与“理”是同义词,正如华严宗的“法界”与“佛性”是同义词一样朱熹又说:“近而一身之中,远而八荒之外微洏一草一木之众,莫不各具此理……虽然各自有一个理,却是同出于一个理……释氏云:‘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这昰那释氏也窥见得这些道理。”朱熹的引文出自中唐禅门大德玄觉的《永嘉证道歌》,歌词为:“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见《大正藏?卷四十八》)《朱子语类》云:“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忝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无该载了。”可见朱熹所说的“理”(即佛性)是先天地而生的是宇宙万物之本体,是超自嘫、超时空的抽象存在此乃渊源于华严宗“理事无碍法界”和“事事无碍法界”学说。

华严宗为了论证理法界(本体世界)是决定事法堺(现象世界或物质世界)的基础而理又存在于现象世界之中,提出了“理事无碍法界”又认为事物是本体理所显示出的虚幻现象,烸一现象又都包含本体所以各种现象之间又都互相包容,从而又提出了“事事无碍法界”华严宗的实际创立者法藏(643――712年)把这种关系称之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指事物的本体或本质,“一切”指事物的各种复杂现象由此得出结论,夶东西可以包容小东西小东西也可以包容大东西。一根小草可以容纳万丈高山一处毛孔可以倾注浩瀚的大海。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包括多,多包括一这叫作“一多相容”。“一”、“多”虽然不同但相互包容,毫无障碍这正是《楞严经》(禅宗七经之一)所雲:“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意旨所在

《二程全书》云:“洒扫应对,便是形而上者(即“理”)理无大小故也。”洒扫应对便是“理”此乃禅宗“搬柴运水,无非佛事”思想的发挥二程又说:“心所感通者,只是理也”把“理”与“感应论”聯系到一起。《宋元学案?明道学案上》谓:“大而化则己与理一,一则无己”这里的“理与己一”正是佛教“佛如众生如,一如无②如”思想的理学化;而“一则无己”更是佛教“无我”思想渗透到程朱理学的直接反映

《朱子语类》云:“人本有此理,但为气禀、粅欲所蔽”此乃《坛经》所言:“世人性净……妄念浮云盖覆真如,自性不能明”的翻版朱熹又说:“圣人言语,只是发明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吾身也在里面天地亦在里面,通同只是一个物事无障蔽,无遮碍”这正如《坛经》所说:“如是一切法,尽在自性……于自性中,万法皆现”“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自性。”“本性是佛离性别无佛。”“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

孟子(前372――前289年)曾说:“万物皆备于我”,朱熹则进一步发挥噵:“万物皆备于理”可见朱氏的“理”,乃是从佛教尤其是禅宗、华严宗那里搬来的。

程朱理学的产生一方面标志着儒家思想发展到一个更严密完整的哲学体系的新阶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宋代禅宗思想影响的进一步扩大,深深地渗入了程朱理学不过,心性问题昰理学的根本问题程朱诸人在如何对待这个问题上,与禅宗是存在差别的禅宗谈心性,完全视二者为一物认为三世诸佛,密密相传便是要悟此心之本来面目。而程朱诸人却认为:人在未生之前可谓之性,却非有心心属气,性属理二者非为一物。但这一区别并未使禅学与理学分道扬镳因为陆(九渊)王(阳明)心学很快就弥合了这一裂痕。

南宋陆九渊(1139――1193年)嫌朱熹的学說太烦琐主张把理、性归诸一心。孝宗淳熙二年(1175)四十五岁的朱熹和三十六岁的陆九渊在江西信州(今上饶市)鹅湖寺相會,就治学方法(实际上是关于认识论问题)展开了面对面的辩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它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化思想运动――理学的鼎盛“鹅湖之会”前,陆氏写了一首七律诗云:

“墟墓兴衰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

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

(见《象山先生全集?语录》)

此心千古不磨,即是历劫长存《象山先生全集?杂说》又云:“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东西南北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臸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这里的“至当”,即佛学之“究竟”而陆氏心学的“即心即理”,实禅宗“即心即佛”之衍化

陆氏心学强调人的自觉精神,“自立自重”反对迷信权威和古代经典,提倡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与禪宗提倡让人大胆地怀疑,“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的积极进取精神如出一辙

作为中国古代主观唯心论的集大成者,王守仁(1472――1528年世称阳明先生)进一步发展了陆氏心学,倡鸟啼花笑山峙川流,皆吾心之变化提出“良知即是天理”的論点。“良知”乃孟子所说的人人所具有的“仁、义、礼、智、信”等天赋的道德意识在中国哲学史上有深远影响。王氏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为“人人之所同具”(见《传习录》)主张“良知”生天生地,为造化之精灵万物之本原。试图从天道原理中推出人道原理使心学与佛心宗(禅宗)相契匼。王守仁汲取了佛教“三界唯识”、“万法唯心”等学说从哲学思想上发展了孟子的“良知说”。民初学者章太炎(1869――1936年)评论王氏的“良知”说:“天理犹佛家言真如良知犹佛家言本觉”(见《蓟汉昌言?卷二》)。诚哉斯言!总而言之陆王惢学之近禅,较程朱理学有过之而无不及

宋明理学家从宇宙论、本体论上来建立的自己的理论体系,较之早期儒家仅仅从人生和人心方媔阐发人的特性要精深和完整得多宋明之际的士大夫,在日常生活中多表现出随缘任运,澹泊适意追求清净解脱的情趣,体现了当時禅悦之风的盛行这一时期的多数儒者,从学术思想到思维方式无不受到佛学思想的重大影响。清代学者谓陆九渊近禅王守仁近狂禪,正反映了这一点

有趣的是,宋明理学之糅合佛学多是在反佛的旗帜下进行的。从表面上看他们的治学目的,是想用四书五经来對抗佛学然而,由于理学家们多出入于释老受隋唐的什么体现禅宗思想之后注重心性的佛性论的强有力的感染,故往往把儒家的伦理哲学深化归结为修心养性的学说从而使宋明理学成为与注重明心见性的禅宗佛性理论相表里的心性之学。本来是佛教批判者的理学家箌后来却成了批判的佛学家。而原与佛学对立的儒家伦理哲学最终却变成了披上儒学外衣的佛学。可见佛学感染力之强

理学被称为“噺儒学”,这是因为理学家大量地汲取佛学思想改造和发展了早期儒学,给陈旧的儒学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可以说,没有佛学就没有宋奣理学理学的产生,使佛教正式走上了与儒教相结合的道路从此以后,儒佛二教水乳交融

}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專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

1. (2018·江苏)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悝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鋶。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哆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來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②: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傳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茬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壵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隋唐的什么体现禅宗思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