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梵文原本佛经。是阿难佛经陀写的吗

最近有一位仁友热烈地探讨“巴利文不是佛语”确实,学术研究认为巴利语接近西印度语,并非如南传佛教自己宣称巴利文即佛语。
而且现存的佛典里,几乎可鉯肯定并没有哪些是“佛陀的原话”。
因为最原始的佛典都是口口相传的都是一些简单的单词集合,以及一些关于佛陀和佛弟子生平嘚传说
从考古方面的证据,我们能够证实佛陀确实是历史上存在过的真人
但是佛陀的弟子,比如舍利弗、阿难佛经、迦叶呢这就很難说了,因为除了佛经没有任何拿的出来的历史证据。

然而我要强调的一点是即便“巴利文不是佛语”,巴利三藏也远比北传佛教的經典要更接近原始佛说


首先,佛陀是禁止使用梵文的而北传佛教的经典都是靠梵文留存下来的,这不符合佛陀的本怀
而且我要在此澄清,佛陀时代的梵文只是用来颂持婆罗门教经典至于国王、大臣等是不会使用梵文交流的。
这就像是记录《圣经》的拉丁文只会被傳教士诵读《圣经》时使用;梵语也是同理,只会由婆罗门使用梵文的广泛使用是佛灭之后几百年后的事情。

其次巴利三藏早在大乘佛教兴盛之前的阿育王时代,就由印度传到锡兰并且一直以较为原始的形态保留了下来。


后来觉音论师整理三藏增加的主要是一些注釋书,而不是三藏本身
即便这些注释书被视为具有权威性,而南传佛教整体还是会把注释书排除在三藏本身之外——这一点比北传佛教嘚三藏要好很多因为北传佛教是把一切新旧经典全都掺杂在三藏里,让后世人无法分辨何为古何为新。

第三巴利三藏的内容,也是非常原始的远比北传说一切有部和大众部的要原始。


1 戒体问题北传说一切有部认为,戒体是在受戒时获得的无表色经部持种子说,認为无表色非实有而大众部的《成实论》则认为戒体是“非色非心法”。
我们翻开南传佛教的《清净道论》看看却发现根本没谈到这方面问题——因为南传佛教压根就没有“戒体”这个概念!
戒体这个概念是在部派佛教时期产生的,在北传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之间引起叻激烈探讨却没在相对原始的南传佛教那边出现。
2 三世实有这是北传有部开发出的理论,佛经中本来没有却被有部说成了最高深的悝论,还弄出洋洋二百卷的《大毗婆沙论》来固守自己的异说后来的经部和世亲试图予以纠正,结果就引发了大争论例如有部说三世實有,而经部说现在是有“过未无体”,世亲在《俱舍论》中支持经部说而批评有部众贤又在《顺正理论》中进行反驳。最终北传部派佛教灭亡全部归入大乘。
我们再翻开《清净道论》看看依然找不到这方面的探讨,因为原始的南传佛教中也没有“三世是否实有”這类问题!

北传佛教为什么会经历诸多发展最终部派灭亡,大乘进化成密宗南传佛教为什么依旧与千百年前时的分别说部和上座部相差无几?


根本原因就在于北传佛教历史上的高僧大德喜欢著书立说,自立门户这样必然导致诸多的争论和变质,而南传佛教历史上的高僧大德都只是阐发、弘扬佛陀的经教并没有自己填进去什么新东西。

觉音论师是印度僧人他当然知道有部那些理论,锡兰在当时也昰各派佛教思想交融之地而觉音在注释整部三藏时,能够舍弃上述“戒体”和“三世实有”这类无用的争论以修持为主,实在是令真實佛法流传至今的一大幸事又或者是锡兰所存的原始三藏感动了他,使得他立志于弘扬佛说而不是自立新说。

}

   前言………………………………………………(003)
   第一章 释迦牟尼佛的一生……………………(017)
    第一节 释迦牟尼佛名号的由来……………(017)
    第二节 在岚毗尼园诞生的情况……………(019)
     (一)诞生时的种种瑞相…………………(019)
     (二)阿私陀仙的预言……………………(021)
    第三节 文武超群……………………………(022)
    第四节 出家…………………………………(023)
     (一)游四门所见…………………………(023)
     (二)耶输陀罗的灾难……………………(025)
     (三)仙人求见……………………………(026)
     (四)夜半逾城……………………………(027)
     (五)深山断发……………………………(028)
     (六)五年参访和六年苦修………………(029)
    第五节 降魔与成道…………………………(031)
     (一)接受牧女的供养……………………(031)
     (二)降魔…………………………………(031)
     (三)夜睹明星悟道成佛…………………(032)
     (四)成佛是怎么一回事…………………(033)
    第六节 一生教化……………………………(036)
     (一)鹿野苑初转法轮……………………(036)
     (二)度耶舍等五十一人…………………(038)
     (三)度三迦叶等一千人…………………(040)
     (四)度舍利弗、目犍连等二百人………(042)
     (五)教化的地区…………………………(044)
    第七节 般涅槃………………………………(047)
     (一)最后应供和说法……………………(047)
     (二)遗嘱四件大事………………………(048)
     (三)摩耶夫人前来探视…………………(049)
    第八节 佛與佛身观…………………………(050)
     (一)本觉 始觉 究竟觉………………(050)
     (二)自觉 觉他 觉满…………………(051)
     (三)法身 报身 化身…………………(054)
   第二章 佛陀教导的修证法门…………………(057)
    苐一节 声闻行果--四谛法门……………(057)
     (一)阿罗汉的概念………………………(057)
     (二)四谛法………………………………(059)
    第二节 缘觉行果--十二因缘法门………(077)
     (一)十二因缘……………………………(077)
     (二)独觉所修的无生法门………………(081)
    第三节 菩萨行的内容--六度法门………(082)
     (一)菩萨的概念…………………………(082)
     (二)六度…………………………………(083)
     (三)四摄法门……………………………(094)
     (四)菩萨行的思想………………………(101)
    第四节 佛法的核心--缘起与因果………(104)
     (一)缘起论………………………………(104)
     (二)因果论………………………………(104)
     (三)三法印………………………………(106)
     (四)一法印………………………………(109)
    第五节 台贤两宗对佛法的判摄……………(111)
     (一)天台宗对佛法的判摄………………(112)
     (二)贤首宗对佛法的判摄………………(115)
   第三章 常随佛学十大弟子……………………(118)
    第一节 舍利弗尊者…………………………(118)
     (一)八岁走上论师宝座…………………(118)
     (二)著名的建筑师………………………(118)
     (三)不退菩萨行…………………………(119)
     (四)提婆达多朂怕他……………………(120)
     (五)先佛入灭度…………………………(120)
    第二节 目犍连尊者…………………………(120)
     (一)神通第一……………………………(120)
     (二)对四饿鬼说因缘……………………(121)
     (三)目犍连救母…………………………(122)
     (四)为法献身……………………………(122)
    第三节 阿那律尊者…………………………(123)
     (一)五王子出家…………………………(123)
     (二)倔强的性格…………………………(123)
     (三)天眼第一……………………………(124)
     (四)修学八大人觉………………………(124)
    第四节 阿难佛经陀尊者…………………………(125)
     (一)多闻第一……………………………(125)
     (二)阿难佛经开悟……………………………(126)
     (三)主持佛教……………………………(127)
    第五节 罗睺罗尊者…………………………(129)
     (一)沙弥之始……………………………(129)
     (二)修忍辱法……………………………(129)
     (三)密行第一……………………………(130)
    第六节 摩诃迦叶尊者………………………(131)
     (一)精通一切知识………………………(131)
     (二)离欲的夫妻…………………………(132)
     (三)头陀第一……………………………(133)
     (四)拈花微笑……………………………(134)
     (五)三藏圣典结集………………………(135)
     (六)鸡足山上候弥勒……………………(135)
    第七节 迦旃延尊者…………………………(136)
     (一)阿私陀的话…………………………(136)
     (二)揭开古碑文的秘密…………………(136)
     (三)宣传平等……………………………(137)
     (四)议论第一……………………………(138)
     (五)代佛说法……………………………(139)
    第八节 富楼那尊者…………………………(140)
     (一)归佛因缘……………………………(140)
     (二)批评僧团中两种错误倾向…………(140)
     (三)咘教师………………………………(141)
     (四)具有不怕牺牲的精神………………(142)
     (五)对第一次结集表示异议……………(143)
    第九节 优波离尊者…………………………(143)
     (一)众僧上首……………………………(143)
     (二)持戒第一……………………………(144)
     (三)关心病比丘…………………………(145)
     (四)关心僧团和結集毗尼………………(146)
    第十节 须菩提尊者…………………………(146)
     (一)须菩提一名的由来…………………(146)
     (二)解空第一……………………………(147)
     (三)乞富不乞贫…………………………(148)
     (四)無诤三昧……………………………(148)
   第四章 五大菩萨
    第一节 弥勒菩萨……………………………(150)
     (一)弥勒的事迹…………………………(150)
     (二)弥勒的思想和慈氏由来……………(153)
     (三)无能胜一名的含义…………………(154)
     (四)创瑜伽学派…………………………(155)
     (五)弥勒在我国的传说…………………(155)
    第二节 文殊菩萨……………………………(157)
     (一)文殊的事迹…………………………(157)
     (二)文殊的思想…………………………(160)
    第三节 普贤菩萨……………………………(164)
     (一)菩萨为何称名普贤…………………(164)
     (二)普贤行愿(十大愿王)……………(165)
     (三)普贤十忍……………………………(169)
     (四)耳识圆通……………………………(171)
     (五)修行圆觉清净境界…………………(172)
     (六)灵山会上誓愿守护《法华经》……(172)
     (七)普贤道场峨嵋山……………………(173)
    第四节 观世音菩萨…………………………(175)
     (一)菩萨因何名观世音…………………(175)
     (二)观世音菩萨的相好…………………(176)
     (三)印度补怛洛迦山……………………(177)
     (四)我国浙江普陀山……………………(180)
     (五)我国西藏拉萨布达拉宫……………(181)
     (六)大悲行解脱法门……………………(182)
     (七)大智行深般若法门…………………(187)
     (八)耳根圆通(金刚三昧)法门………(188)
     (九)陀罗尼法门…………………………(189)
     (十)净土法门……………………………(193)
    第五节 地藏王菩萨…………………………(194)
     (一)地藏圣号的由来……………………(194)
     (二)地藏菩萨本生事迹…………………(196)
     (三)肩负重任的地藏菩萨………………(198)
     (四)地藏比丘其人其事…………………(199)
     (五)大愿解脱法门………………………(201)
     (六)地藏菩萨的功德……………………(202)
     (七)一实境界……………………………(203)
     (八)一心二相……………………………(204)
     (九)修学二种观道………………………(204)
     (十)因果报应……………………………(206)
   第五章 佛灭后的印度佛教和东傳中国………(207)
    第一节 三藏圣典的结集……………………(207)
     (一)第一次结集…………………………(207)
     (二)三藏十二部…………………………(209)
     (三)第二次和以后几次结集……………(212)
    第二节 部派佛教嘚分裂……………………(212)
     (一)窟内、窟外结集和上座部、大众部(212)
     (二)十八部派与二十部派………………(214)
    第三节 龙树学派的兴盛……………………(223)
     (一)龙树的师承和著作…………………(223)
     (二)龙树的思想提要……………………(225)
    第四节 龙树以后兴起的学派………………(227)
     (一)无著、世亲学派的兴起……………(227)
     (二)密教的流行…………………………(229)
     (三)巴利语系和梵语系佛教……………(230)
    第五节 佛法东传中国………………………(231)
     (一)佛法在华的初传……………………(231)
     (二)中国佛教嘚奠基人…………………(233)
     (三)伟大的翻译家………………………(238)
     (四)大藏经的刻印………………………(242)
   第六章 禅宗史话
    第一节 禅宗的起源及其在印度的流传……(246)
    第二节 菩提达摩所传的禅学和在中国嘚流传(248)
     (一)达摩大师……………………………(248)
     (二)慧可大师……………………………(250)
     (三)僧璨大师……………………………(253)
     (四)道信大师……………………………(254)
     (五)弘忍大师……………………………(255)
    第三节 惠能开创的曹溪禅…………………(256)
    第四节 五家七派……………………………(261)
    第五节 学禅举要……………………………(263)
     (一)调五事………………………………(264)
     (二)参话頭与起疑情……………………(265)
     (三)止观双修……………………………(266)
     (四)磨砖不能成镜………………………(267)
     (五)即心是佛……………………………(268)
     (六)团团转与吱吱叫……………………(269)
   第七嶂 净土法门在中国的流传………………(272)
    第一节 净土法门所依的经论………………(272)
     (一)观无量寿佛经………………………(272)
     (二)阿弥陀经……………………………(276)
     (三)无量寿经……………………………(277)
    第二节 净土法门在中国的流传和发展……(282)
     (一)莲宗九祖……………………………(282)
     (二)净土┿三祖…………………………(290)
    第三节 净土法门的修持方法………………(292)
     (一)实相、观相与持名…………………(292)
     (二)持名念佛种种方法…………………(293)
    第四节 净土法门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的探索(296)
     (一)一句弥陀统摄一切法门……………(296)
     (二)自力与他力的结合…………………(298)
     (三)上根人与净土法门…………………(299)
     (四)死心念佛……………………………(300)
     (五)用意根念佛…………………………(301)
     (六)一心不乱……………………………(302)
     (七)带业往生……………………………(303)
     (八)念佛往生举例………………………(304)
    第五节 圆瑛大师禅净双修的思想
     (一)由禅入净的实践……………………(305)
     (二)圆瑛大师的劝修念佛法门…………(307)
   第八章 律宗初探………………………………(316)
    第一节 序言…………………………………(316)
    第二节 戒律的由来…………………………(320)
     (一)五部律………………………………(322)
     (二)律教的东传…………………………(325)
     (三)南山律宗……………………………(327)
    第彡节 优婆塞优婆夷所受的三皈五戒……(331)
     (一)三皈…………………………………(331)
     (二)五戒…………………………………(332)
     (三)杀盗淫妄的微细分别………………(322)
     (四)最初的皈戒弟子……………………(334)
    第四节 三昧水忏的威力……………………(335)
     (一)楞严经的业果相续…………………(338)
     (二)楞严經的以戒助定…………………(338)
     (三)犯戒感报……………………………(340)
     (四)酒戒…………………………………(342)
     (五)八戒…………………………………(342)
    第五节 出家的五众弟子受持戒法…………(343)
     (一)出家的意义…………………………(343)
    第六节 十戒和六法戒………………………(344)
    第七节 比丘比丘尼戒………………………(345)
     (一)出家僧尼应受的戒法………………(345)
     (二)持戒得果……………………………(347)
     (三)坚持禁戒的模范……………………(348)
     (四)《梵网经》《优婆塞戒经》不同的戒条(349)
    第八节 菩萨戒的源流和它的戒相…………(350)
     (一)上中下三品戒法授受不同的道理…(350)
     (二)受戒的四种差别……………………(351)
     (三)《梵网经》的三聚净戒……………(352)
     (四)《梵网经》十重戒相………………(354)
    第九节 佛弟子对律学要怎样信受奉行……(356)
     (一)戒为无上菩提本……………………(356)
     (二)七佛戒经……………………………(357)
   第九章 佛教各宗概况…………………………(360)
    第一节 俱舍宗………………………………(360)
    第二节 成实宗………………………………(362)
    第三节 三论宗………………………………(363)
    第四节 忝台宗………………………………(365)
    第五节 华严宗………………………………(368)
    第六节 法相宗………………………………(371)
    第七节 真言宗………………………………(374)
   结束语……………………………………………(377)
                 前言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一刹那间我已七十五岁了。回顾六十多年来的出家生活遵照先師圆瑛大师的教导,对自己要求:严净毗尼如法修行,研习经论弘法利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求福求慧求生净土,无有疲倦期以报答四恩于万一。我一生难忘的事乃是母亲同意我出家时,给先师的信中说:“旸儿蒙师慈度听其出家,甚善但受戒后,果能歭戒修学精研教典,他日成就法器自利利他。则陈氏无子而有子矣”虽短短数言,流露了师恩母恩浩荡如不精进修学,是难以报答我这六十多年来,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926年(十岁时)在福州白塔寺听先师讲经始,到1953年先师圆寂止这个时期是依止先师。在他培育抚养下成为一名比丘。早夕跟随师侧执侍巾瓶。除襄助管理上海圆明讲堂事务外辗转各地,弘宗演教弘法利生。茬此时期我主要襄助先师做了以下的工作:
   一、先师曾七任中国佛教会会长,我襄助先师处理日常会务工作如抄写和保管文件,代复来往信件;团结国内外佛教徒为佛教事业及社会慈善、抗日救国事业工作等等
   二、随先师到全国各地讲经弘法。每次讲经我都担任辅讲,并将讲经的内容详作记录,整理成为讲义《圆瑛法汇》这部丛书,基本上都是我和法兄弟们的记录后经先师修改,定稿成书的
   三、鉴于佛教人才缺少,抗日胜利前后协助先师创办圆明楞严专宗学院,上海圆明佛学院并主持教务等工作。為佛教造就一批优秀人才遍布于国内外。
   四、先师热心社会福利事业在宁波、泉州、福州、古田、上海等地办孤儿院、慈儿院、圆瑛小学、佛教医院、难民收容所、圆明大悲会、佛教公墓等慈善事业。在一些具体事务上我都参加襄助工作
   第二个时期,从1953姩先师圆寂到现在在我痛失导师的情况下,更加兢兢业业勤奋工作,继承和发扬师业不负先师培育之恩。这时期我主要作了以下几件事:
   一、1962年5月当圆明讲堂恢复时,就恢复了圆瑛法师纪念堂1983年5月圆明讲堂和纪念堂又进一步予以修整。将先师在各个时期弘法利生的情况通过图片、报纸、实物、手稿、墨迹等再现于世,供瞻仰怀念使今之佛子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每逢先师诞辰、忌辰举行佛七法会进行追思缅怀。
   二、出版《圆瑛法汇》在各方面的支持下,先师的著作曾经多次印行流通,达数十万册文革後又复重印十九种共二十余万册,满足国内外读者的要求使四众弟子均沾利乐,法喜充满
   三、为了发扬先师大乘佛教入世精神,从1979年以来我多次往香港,六次赴美国六次到日本,以及新加坡、加拿大、墨西哥等地参加国际佛教活动进行交流,增进友谊对保卫世界和平作出努力。在国内兴办慈善事业方面积极向有关单位捐款,修行布施波罗密
   四、1983年初,被推举为龙华寺方丈后為继承先师热心僧伽教育的精神,创办龙华寺僧伽培训班选择先师著作,进行教学造就一批爱国爱教,行解并重的僧才使慧炬常明,佛日增辉
   五、1989年主编《圆瑛大师年谱》,将先师一生弘法事业分十个部分,详加介绍搜集图片二百余幅,插进书内以期能將先师的法雨和音容久住于世德业和慧炬万古长青。
   如何才能报答师恩三十多年来,一直萦回在我的脑际《圆瑛法汇》这套叢书虽深入浅出,编得极好但一般人不易掌握。设想写一部综合性通俗化佛书,将我跟随先师学习的一点肤浅体会写出来作为学习法汇的心得,接引初机实为当务之急,如此或许能报师恩于万分之一在这一动机的支配下,1980年在苏州灵岩山寺恢复后我受赵朴初会長的委托,去苏州灵岩山寺协助工作成立了“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这时我开始着手编写这部《佛法概要》在这部书里从以下六個方面阐述先师的思想。
   (一)本书依据北汉语系佛教资料来写佛陀的传记和言教众所周知,我国是北传佛教的故乡本书主要昰宣扬大乘佛教,这对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对尊重各族人民的信仰都有好处的。
   (二)佛教是佛陀和他的弟子共同创造嘚因此本书在佛传后面,详细介绍十大声闻、五大菩萨的生平事迹和修学法门我们从这些圣贤应化事迹中,能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特别对五大菩萨的系统介绍,在国内外读物中还是希有的如果五大菩萨的思想,能牢固地播种在读者的八识田中可以预期,将来一定會鲜花簇簇硕果累累,福慧具足依正庄严。这对于世道人心修身养性,都会起到一定的美好作用
   (三)先师生前严净毗尼,禅净双修为了发扬光大先师的思想,故对这三部分内容详加发挥这是一条通向菩提涅槃的康庄大道,故我们应按照先师的足迹以求佛陀的果海。
   (四)先师一生强调各宗并弘圆融无碍。本书根据这一思想对中国佛教各宗作了全面介绍。药能对症是为良藥。佛说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八万四千种烦恼,对机者都是佛法但要符合“三法印”,和“一实相法印”的道理才是妙药。
   (五)1952年9月我作为随行秘书陪先师出席“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会议结束后,参加了国庆国宴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先师親眼看到新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国家宗教政策的正确,十分高兴回沪后,召集四众弟子邀请四大名山的法师,在圆明讲堂做“祝愿卋界和平水陆道场讲经法会”四十九天让全国佛教徒安下心来,努力办道和弘法
   (六)1953年6月,先师光荣地被选为“中国佛教协會第一届第一任会长”为爱国爱教,和平事业做出贡献本书根据先师提倡爱国爱教大乘佛教入世精神,从始至终以菩萨行愿引导佛子囲同努力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上述六个方面是先师一生慈悲行愿,在《法汇》里随处可见因我才疏学浅,加上法务繁忙所鉯写出来的东西,未能尽善尽美坐井观天,管窥之见只能作为初入佛门者的敲门砖,不到之处敬请教正。
   芬陀利子明旸写于仩海龙华寺华林丈室
   佛历二千五百三十四年
   一九九○年二月初一日
 第一章 释迦牟尼佛的一生
   第一节 释迦牟尼佛洺号的由来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为我国广大佛教徒信仰和尊崇
   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教義对净化人间,解除人们的烦恼和痛苦产生了无比威力。正如圆瑛大师所开示的“欲无烦恼须学佛知有因缘不羡人。”
   我们既是一个佛教信徒首先对于释迦牟尼佛一生的简要历史和他所说的教法,就应该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从信仰佛教,进而理解佛教的道理然后依教奉行。由修得证最后达到了生脱死得道成佛的目的。这就是以发菩提心为因成菩提道为果的一件大事因缘。现将释迦牟尼佛的历史介绍如下:
   我们首先要知道释迦牟尼是一位怎样的人和如何成佛的。因为十方世界有很多很多的佛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嘚教主,就叫做释迦牟尼佛但是有了这个名字,那一定就有他的道理为什么这尊佛叫做释迦牟尼呢?
   “释迦”汉译能仁能以仁爱的心来悯念众生,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大慈大悲心因为佛能够给众生以安乐,能够拔众生的痛苦以大慈大悲心去救度众生,这就是佛所具足的悲德“牟尼”汉译为寂默,是指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以自己心中本具的智慧光明,回光返照断除烦恼,智慧圆满这就昰佛所具足的智德。佛具足能仁寂默自利利他的智德与悲德,所以他的名字就叫做释迦牟尼佛
   可是释迦牟尼佛,他智悲二德鍢慧庄严的名字,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据说在过去无量劫以前,有一位古佛名叫释迦牟尼佛。他有大神通妙力能够观机施教,化度众生有一天这位古释迦牟尼佛,观察到有一位大光明陶师名叫广炽。他的善根已经成熟了应该得度。于是佛就带了阿难佛经、迦叶二个弟子到大光明陶窑里去教化他。这位陶师一见到佛和二位弟子来到他的瓦窑万分激动。心想窑里到处都是烂泥和灰尘,非常脏这样伟大庄严的释迦牟尼佛的到来,怎么办呢当下急中生智,赶快拿了许多稻草把烂泥盖了起来,铺了三个座位佛在中间,二个弟子在两边坐了下来大光明陶师就恭恭敬敬地对佛顶礼。在礼拜的时候他心里想,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是具足悲智二种功德、福慧庄严,实在太好了就发愿说:愿我将来成佛时候,我的名号也叫做释迦牟尼佛,同样也有阿难佛经与迦叶二位弟子后来经过哆生多世,勤修苦练依愿行持。到了这一生坐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就叫释迦牟尼佛。
   另一说法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字,是過去燃灯古佛与他授记的据《金刚经》说:“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善男子,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传说在过去无量劫中,有一天善慧童子在路上走,正巧遇到燃灯古佛也在路上走着善慧童子发现地面有┅滩污水,心想佛是赤足行走这污水一定会弄脏了佛的双脚。就顿发大心亲身扑在地上,把自己的宝贵头发铺在污水上面,等着燃燈佛从他头发上走过去当时燃灯佛,看到善慧童子这种布发掩泥的情景就授记说:“善男子,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上面所讲二个故事,深刻说明了世界上一切的一切都是随心所感,随愿所成有感必应。所以《法华经》说:“若人欲了知三卋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只要我们能够真心实意、恳切志诚发菩提心,精进修行没有不成功的。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里首先就讲到“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願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无益”这里我们可以明显看到释迦牟尼佛的得名因缘和得道成佛,都是从因地之Φ发广大心立坚固愿而精进修行成功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世界上无论何人对于万事万物,各行各业能够取得伟大成就、立名、立德、立功,立业没有不由最初一念发广大心立坚固愿而努力争取,达到圆满的目的佛法世法,在这个问题上事虽不同,理无二致
   第二节 在岚毗尼园诞生的情况
   (一)诞生时的种种瑞相
   释迦牟尼,是印度迦毗罗卫国人(就是现在的尼泊尔)净饭迋太子,姓乔答摩名悉达多,汉译为一切义成因为他是释迦族里的一个大圣人,所以称为释迦牟尼悉达多太子降生的时候,正是公え前六世纪中期根据印度古代风俗,女人生小孩一定要回娘家去生产在摩耶夫人回娘家时,路过岚毗尼花园看到花园里有一棵美丽洏十分鲜艳的无忧大树,她将右手攀着这棵大树的树枝正在这个时候,悉达多太子就从母亲的右胁降生了下来岚毗尼花园的遗址,现茬由尼泊尔政府作为古迹保护为佛教圣地以利人民群众参观瞻仰。
   在太子降生的时候有很多吉祥的瑞相,根据《金刚仙记》里媔说有三种奇异瑞相,一是运用神通妙力能够凌空而行。二是自然出现七宝莲华承接佛足三是行走之时足底离地四指之高,使佛的足底千辐轮相印映地上分分明明。东西南北各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看:这二句话的气魄是多麼伟大!真是惊天动地的大狮子吼因为狮子是百兽中王,狮子一吼百兽自然脑裂、身上的毛都竖立起来。同时还有九龙吐出香水象細雨一样的从空降下。地上又自然涌出了二个水池:一个热水一个冷水,供太子沐浴洗澡至今佛教寺庙,为了纪念佛的诞辰每年农曆四月初八日,都举行一次规模盛大的浴佛节这是中国佛教传统的最大节日。
   悉达多太子降生的时候我们这个世界顿时放大光奣、普照十方世界。我们中国也看到五色祥光,入贯太微星当时周昭王看到五色祥光,感到奇异就问各位大臣。有一位太史公名叫苏由,他启奏说:“西方有大圣人出世”大王又问,这位圣人他的威德是怎样的呢苏由说:“这位大圣人,他不要想方设法治天下洏天下人民自然而然地会顺从和尊敬他;他不要开口讲话而天下人民自然会信仰和归向他;他不要去说法教化,而天下人民自然会去修噵行善”真是巍巍乎,民无能名焉这就是说释迦牟尼佛的福德智慧不可思议,就像那巍巍高山一样的伟大是无法来形容的。周昭王叒问佛既是这么一个伟大的圣人,可是他的教法什么时候传来中国呢苏由太史说:“却后千年,圣教流传中国”由是周昭王就下令紦这一史实刻在一块大石碑上,树立在南门外天祠的前面留给后代人民,对佛教的传入知所由来。
   (二)阿私陀仙的预言
   悉达多太子在岚毗尼花园降生以后迦毗罗国人人笑逐颜开,奔走相告当时有一个大臣,骑着骏马飞快的跑回宫去报喜净饭王知道摩耶夫人生了太子,心中万分欢喜就请了许多仙人,为悉达多太子看相各位仙人都异口同声说:太子他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如果是在家,一定会做转轮圣王;如果出家一定是要成佛。大王说:“众位仙人太子究竟是出家成佛;还是在家做转轮圣王?”仙人说:“我们大家智慧有限无法决定,但是有位全国闻名的阿私陀仙是一位长寿仙人智慧超胜,只有他才能知道”大王说:“阿私陀仙囚,他住在什么地方怎样才能请到他?”仙人说:“这位大仙人没有固定居住的地方,只要大王烧三支香对天诚恳启请,他就会到來”净饭王马上焚香启请。正当香烟缭绕之时阿私陀仙人忽然来到大王面前。摩耶夫人将太子抱出来请仙人看相,阿私陀仙双手捧著太子从头到脚,仔仔细细看了又看最后他把太子高高举在自己的头上,立即哇哇地哭了起来而且哭得非常伤心。大家都感到莫名其妙特别是净饭王更觉得奇怪,就问仙人:“你为什么哭得这样伤心呀难道太子的相有什么问题。”仙人说:“不太子的相实在太恏了,真是福慧具足相好庄严。他是具有三十二相第一是肉髻顶相,乃至第三十二足下千辐轮相因为世界上只有二个人,有三十二楿一个是佛,一个是转轮圣王但是转轮圣王的三十二相与佛的三十二相,是不能比的现在悉达多太子的三十二相,是相相分明部位端正,将来一定是出家成佛的我年纪已经是一百二十岁了,等到太子成佛说法度众生的时候,我是已经死了不能亲见佛的金身,鈈能够亲闻佛的妙法心里十分难过,自己业障深重所以我深感悲伤。”
   净饭王一心一意希望太子将来继承王位,传宗接代決不愿他出家成佛。想尽办法把世界上最最好的色、声、香、味、触五尘欲境,来诱惑太子的清净身心不令他有丝毫的不愉快。但是呔子多生以来勤修苦练,夙根深厚智慧如海,面对这一切当然是一尘不染,六根清净
   当太子诞生以后,经过了七天他的毋亲摩耶夫人,因为生了一位大福大德的释迦牟尼佛福德智慧是大大的增长,依因感果就生到忉利天,就是我们欲界第二层天在须彌山顶上,又名叫地居天东南西北各八天,中间一天是帝释天主,名叫释提桓因汉译为能为主,意即能为三十三天的天主摩耶夫囚生天之后,太子就由姨母摩诃波闍波提(汉译大爱道)抚养长大后来她也跟佛出家成道,是佛教四众弟子之中的第一个比丘尼人们為了纪念她,将比丘尼住的地方称为爱道堂
   第三节 文武超群
   悉达多太子在八岁的时候,净饭王聘请了全国最杰出的文人囷武士来教导他,但是太子不但是文章盖世而且是武艺超群。有一天太子就请问老师说: “世界上的仙书和梵书一共有九十四种,現在你教我哪一种呢”这位老师被太子问得哑口无言,心里生大惭愧后来净饭王又为太子请了一位武艺高超的大力士,名叫羼提提婆这位老师他想教太子所谓九十二种兵法,而太子对这些兵法都非常熟悉使羼提老师,生大惭愧当下就反拜太子为师了。有一次太子囷很多释迦种族的人比武拿了宫中遗留下来最好的弓,一箭就射穿了七个金鼓有一次又与他的堂弟,提婆达多和难陀二人比武太子鼡左手提起一只大象,右手托住大象把它掷于城门之外,大象堕落的地方居然陷成一个大坑。所以古印度有象坑的遗迹
   (一)游四门所见
   悉达多太子在十七岁的时候,净饭王就为他选择了一个德貌双全的女子名叫耶输陀罗的与他结婚,但是太子多生多卋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所以他虽然身处尘劳之中心常清净无染,真是和莲华一样生在污泥之中,而不染污到了十九歲时候,悉达多太子由于久居深宫之中心里很想到外面花园去游玩游玩。父王就派了许多大臣和宫娥彩女陪同太子出游花园。另外命囹一位有大智慧的大臣跟随太子,亲侍陪伴以便顾问酬答。太子首先来到东门花园正巧在路上,看到一位老人发白面皱,骨瘦如柴驼了背,弯着腰手里拿着一根拐棒,步履极其艰难实在令人十分感叹。太子就问这是什么人呀?侍臣答曰:太子这是老人呀。当时太子触景生心心里就闷闷不乐。他感觉到世界上的人一个个都有老苦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老苦呢!想来想去,想不出一个解决咾苦的办法由此就不去游玩,回宫去了
   从前有一位洞山良介禅师,他做了一首诗很有意义的,他说:“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墳多是少年人,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我们要牢记良介禅师这首诗下定决心,精进勇猛地来做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大塖菩萨行愿,达到离苦得乐的目的
   从前有一个老和尚,他正在打坐修学禅定工夫的时候突然间看到天井之中,有一个人欢天喜哋的在那里跑来跑去看他样子,是非常开心愉快地手舞足蹈走来走去这位禅师就感到很奇怪,我这个茅蓬清净无侣,只有我一个人这个人从哪里来呢?很疑心的问着你是什么人呀?答曰:“我是鬼王”禅师又问, “汝做鬼王有多少年哪”这个鬼王他用诗歌答說:“古古今今八百秋。”禅师又问:“你做鬼王难道不感到痛苦吗”答曰:“也无烦恼也无忧。”禅师说:“为什么汝不到世界上去投胎做人这岂不是更好修行学道么?”鬼王以感叹的口气答曰:“大师劝我投胎去只怕来生不肯修。”鬼王说我现在仍然做鬼,还知道修行用功如果去投胎做人,转过身来把前生诸事都忘记了,更受到世界上种种境风迷云遮蔽性天,一迷再迷起惑造业,依恶洇感恶果堕落地狱、饿鬼、畜生三途受苦,这样一来我害怕连鬼王都做不成了。通过这个鬼王的几句话对我们修行学佛的人来说是會有很大的启发和鞭策。总的一句话他的主要目的就是“只怕来生不肯修”嘛。我们要把良介禅师说的“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这二句话,牢牢谨记在心是大有好处的。
   过了几天悉达多太子第二次又请求出去游玩,就到了南门又碰到一个病人,睡在路旁翻来复去的呻吟叫苦,神魂颠倒十分痛苦,形状极为可怜太子又问:这是什么人呀?答曰:这是病人呀太子看到病人的痛苦,十分可怕我们身体是地水火风四大组合而成的,四大不调则百病丛生,不但大病是苦就是头痛、牙齿痛等小病也是痛苦难熬。世界上人哪一个人能够不生病呢?想来想去想不出一个解决病苦的办法,十分烦恼无心去游览,就回宫去了古人说:“病到方知身是苦,健时都被五欲迷”这二句话,也是很有道理的
   第三次太子又向父王请求出去游玩,在大臣和许多宫娥彩女的陪同下到了西门。刚巧又看到一簇人抬着一具死尸脓血流溢,恶臭难闻随行的亲属痛哭流涕,使睹者心酸人死是四大分散,百苦交煎性命交关的时刻就象那活活的牛,把它的皮剥了下来那样又正象那活活的乌龟,把它的壳子生硬脱了下来一样这一情景是多么痛苦多麼悲惨呀?悉达多太子又问这是什么人呀?答曰这是死人。太子想了一想人生在世,生必有死最后一死,无论是什么人都是无法幸免。
   最后到了第四次太子出游到北门的时候,突然间对面来了一位威仪济济道貌堂堂的沙门。他身穿袈裟一手持钵,一掱拿了一根锡杖安详地走了过来。悉达多太子一见心里生大欢喜,就对这位沙门合掌恭敬地请问:你是什么人呀答曰:我是比丘。呔子又问比丘是做什么的呢?答曰:比丘是出家修行求道的僧人我们出家人,一心修道可以解决自己和一切众生的生老病死四种最夶的痛苦。太子听后心想:我一向要解决一切众生的生老病死的根本痛苦他说得太好了。太子正想再进一步仔仔细细地向他求教但是┅刹那间,抬头一看这位沙门忽然不见了。这时太子心中格外感到悲喜交集悲的就是要想再问修道的方法,可是比丘已不知去向喜嘚就是要解决人们的老病死苦,有了榜样太子非常高兴地回宫去了。经上说太子在游四门时候路上所看到的老病死苦,和一个出家修噵的比丘种种情景这都是净居天人,作瓶天子为了要帮助太子出家成佛化现出来的,作为助道因缘
   (二)耶输陀罗的灾难
   有一天悉达多太子就到净饭王皇宫里,去向父王要求准许他去出家修道。净饭王一听到这句话当下泪如泉涌。太子的妻子耶输陀罗也在旁边,净饭王以沉痛心情就拉着太子的手说:“悉达多!如果你能有儿子的话,我就同意你去出家”太子马上用手对耶输陀羅的腹部一指,说:“父王她有娠了”,此时耶输陀罗吃了一惊,就得了胎这就是指腹成胎的故事。也说明了释迦牟尼佛的不可思議神通妙力是超出我们一般人常识所能想象的。后来经过了六年之久才生下了一个儿子,名字叫罗睺罗罗睺罗怎么会在母胎里住了陸年?这是他前世因果所造成的自作自受。耶输陀罗在悉达多太子出家之后六年生了儿子,诸释种议论纷纷误认耶输陀罗不守家规,应该把她处死但是耶输陀罗心中明白,这是太子指腹成胎并非我的过错。这种石沉大海不白之冤几时能得昭雪,真是哑子吃黄连有口说不出,心中极为痛苦经过一再细思苦想之后,就下定决心亲向父王请求,为她烧一火坑耶输陀罗抱着罗睺罗,就在这个熊熊烈焰的火坑前面对天发誓说:“我儿子罗睺罗如果真是悉达多太子指腹成胎,我母子二人跳入火坑安然无恙如果不是这样,使我母孓二人当下烧死。”发誓之后当下英勇地跳入火坑,正在这千钧一发时刻顿然间从烈焰熊熊的火光里,涌现出一朵红色莲华托住耶输陀罗和罗睺罗。母子二人安全无恙精神焕发。释迦种姓见此景像叹为希有。谤声秽言顿时云消雾散,浪静风平大家称赞耶输陀罗是一位端庄贤淑、女中英雄。至今佛教赞诵之中还有“昔日耶输,免难消灾障”的二句话
   在太子出家的前七天,有一位仙囚特来皇宫求见净饭王。他说:“据我观察天文所知在七天之内,悉达多太子如果不出家修道就做转轮圣王,又名金轮王有七种寶物随身带,能够统治一四天下”什么是转轮圣王的七宝呢?
   ①金轮宝大王坐在金轮宝上面,一天一夜能够周游东、南、西、北、一四天下。也就是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这四大部洲一四天下,为转轮圣王所统治的范围
   ②女宝。即是转轮圣王的第一夫人名叫净妙德,她能够生育一千个儿子
   ③马宝。金轮王有一匹宝马名叫勇疾风,能日行千里
   ④象宝。大王坐在白象王身上自在无碍,安如泰山
   ⑤主藏神宝。是财务大臣金银财宝,一切具足
   ⑥主兵神宝。是金轮王的护卫大臣大王周游世界,所向无敌
   ⑦如意宝。即摩尼宝珠能生出一切众宝。听从大王广行布施救济众生,有求必應人人满意。在金轮王登位时刻这七种宝贝,自然而然从虚空之中飞来,供给使用什么叫金轮王?世界上轮王有四种不同第一昰铁轮王,他能够统治一天下第二是铜轮王。他能够统治二天下第三是银轮王,他能够统治三天下第四是金轮王,他能够统治四天丅净饭王听了仙人的话后,希望太子能够做转轮圣王不愿他出家修道。就在七天之内特别派遣侍臣和宫娥彩女,轮流值班加意守護,不令太子离开皇宫
   到了二月初八的深夜里,正是宫女熟睡时太子忽然听见空中有人在叫太子的名字说:“悉达多!悉达多!您的夙愿忘记了吗?”太子说:“你是谁”答曰: “我是净居天人”太子说:“我并没有忘记夙愿,因为我在深宫之中父王守卫严密,所以没有办法走出皇宫”天人说:“您真是要出家修行吗?现在正是时候了”太子听到这里,感到万分高兴就叫马夫车匿,驾仩骏马健陟就由四大天王(东方是持国天王,南方是增长天王西方是广目天王,北方是多闻天王)捧着四个马蹄、在净居天人的神力護持下半夜里飞出王宫。出了北门回顾巍峨的宫城,发誓说:“我若不能求得正觉度众生离生死海,誓不再回迦毗罗城”
   呔子到了雪山之后,达到了出家的目的回想了游四门的时候,遇见那位剃除须发相好庄严的比丘,就用随身佩带的刀把头上的绀青发剃了下来他说: “愿断我及众生一切烦恼,以及夙世的业障”就把剃下的头发掷于空中,此时三十三天的帝释天王把佛剃下的头发,恭恭敬敬捧到忉利天宫去起塔供养这就是天宫中供养佛的四塔的第二个塔,叫做发塔事前太子摘除发中明珠以奉还父王,脱去身上嘚璎珞以奉还姨母同时又脱下身上华美的服饰赠与耶输陀罗留作纪念。太子又托咐车匿带个口信对父王说:“世上生死离别无有定期,我今出家是为众生寻求解脱之道”又带信对耶输陀罗说:“人生在世,恩爱一定是要分离我今已断除这种苦恼,希望你不要妄生贪戀悲哀忧愁。”悉达多的话真是字字法语,句句嘉言我们只要记在心中,依教奉行就一定能够消除烦恼,心身安乐 “父母恩深終有别,夫妻义重亦分离人情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这是千真万确的话。
   悉达多太子在雪山又见到一位身穿袈裟打獵的猎人,太子一看到袈裟就非常欢喜,把自己穿的宝贵衣服脱了下来与猎人调换。太子穿上袈裟以后他的容貌顿时改变了,俨然昰一个威仪有度严肃安祥的出家比丘了。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这个猎人,为什么要身披袈裟去深山中打猎呢因为在印度山林之中,囿很多狮子百兽一见到身披袈裟,认为一定是慈悲修道的出家人对之不会加以杀害,所以不必远而避之狡猾的猎人就利用这件袈裟來伪装自己,掩盖了本来面目这样一来,狮子野兽上了他的当惨遭杀害的不计其数。
   (六)五载参访和六年苦修
   太子身披袈裟以后就安详徐步地到处去寻师访道。首先走到跋渠仙人苦行林中见到许多人修苦行,有的披着草衣有的身穿树皮,有的躺在苨土里有的卧在荆棘上,就问道:“你们修这些干什么”跋渠仙人答道:“欲求升天。”太子说:“升天虽然快乐天福享尽,还要墮落呀”他和众仙人反复问答了很久,发现他们所修的苦行不是根本解脱的办法,住了一夜即便辞去。再继续前进到弥楼山麓,訪问当时著名的阿兰迦兰和郁头蓝弗二位仙人他们所修四禅四空禅定,成功之后也只能生到天上,去享受天福天人寿命虽然比我们囚间长得很多,到了天福享尽的时刻依旧要堕落下来,随自己过去所做的业因而感受苦恼的果报。就象古代很多劫数以前有一位郁頭蓝弗仙人一样的,他们苦修世间最高的非想非非想的禅定到了功成以后,就生到最高一层天名叫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大劫待天上福报享尽的时候,依旧又堕落到世界上做畜生道里的狐狸以及大海里的水獭,受诸苦恼这位仙人他为什么升天以后,天福享尽又受到狐狸和水獭的恶报?因为这位仙人在过去修行的时候,为了厌烦趋静就到深山中修道。山里是一片绿树成荫有很多飞鸟在樹上枝头栖息,或在空中飞翔唧唧喳喳地鸣叫着。他经常听到鸟叫心里感到厌烦就起了一念恨心,发了恶愿说:“最好有一只飞狸僦是飞的狐狸,把这些鸟雀都吃掉以免妨碍我的用功。”这位仙人被鸟叫声干扰得心烦意乱又跑到海边入定用功,不巧的很海边又囿许多鱼类在水里游来游去,跳跃作乐这样又妨碍他的用功修行,心生烦恼又发了一个恶誓,说:“最好有一个水獭把这些鱼类统統吃光。”郁头蓝弗大仙他在用功修行时发了罪恶誓愿诚则灵。宁动千江水莫动道人心。因为道人心言重如山,有感必应所以当怹天福享尽的时候,虽然经过多劫依旧要依因感果,堕落做狐狸与水獭的恶报《金刚经颂》说:“纵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说明叻世间禅定不是究竟解脱之法。
   悉达多太子经过五年参访,寻师访道都没有找到宇宙人生的真理。最后到泥连河西岸优楼频陀村外的苦行林中静坐思维。观察到众生的根基和机缘还需要等到六年之后,方才成熟可以得度。因此就在这里来勤修苦练入定修荇。精进行道心身不动。用自己的智慧光明照彻一心本源。每天除了只吃一粒麻与一粒麦来充饥以外主要的就是以禅悦为食,所以財得到法喜充满他就这样度过了六年之久的漫长岁月,在这段时间里还有一些麻雀,在他头顶做窝有许多芦茅和树藤缠绕了他的双腿。这就是佛经里所载的“五载参访六年苦行,雀巢筑顶芦茅穿膝”的历史故事。
   再说马夫车匿受了太子的嘱托,把太子的珠宝衣服等物带回王宫又把太子所嘱咐的口信,告诉了净饭王和耶输陀罗他们听了以后,心里非常难过净饭王当时就悲伤地说:“阿私陀仙人的话讲得对呀。”但是他还不甘心太子出家马上就派出亲族中五位大臣有憍陈如、阿鞞、跋堤、十力迦叶、摩诃男。赶到雪屾去寻找太子净饭王对他们说:“如果太子找不回来,您们五人就不要回来见我”因此这五个大臣,费尽心力东奔西找,终于在跋迦仙人的苦行林里找到了太子。但是悉达多太子决心出家修道并且发了誓愿说:“不成佛道,不回本国”这五位大臣也不能回宫向夶王销差,只好跟随太子一起去修行学道
   第五节 降魔与成道
   (一)接受牧女的供养
   悉达多太子在雪山,经过了六姩的勤苦修炼得大神通。他自己知道不久就要成佛得道了。佛的慈悲心切又想到如果我就这样得道成佛,恐怕会使众生发生误会鉯为修行只要仿照太子以饥饿苦行就行了。因此他就出定起来离开了道场,走到尼连河去洗澡洗净身上六年来的积垢,同时又接受了難陀和波罗二位看牛牧女供养的乳麋粥来滋润身体随从太子一起修行的五位大臣,此时看到太子放弃苦行心生诽谤,说太子退失了修噵的初心便到波罗奈国鹿野苑去修苦行去了,他们互相约定以后谁也不准再理睬太子。
   太子见五人离去便独自走到尼连河畔媄丽的菩提树下,在一块大石头上铺上吉祥童子所献的吉祥草,结跏趺坐发誓说:“不成佛道,不起此座”这就是说:我现在坐在這里,如果不成佛的话就坚决不起来,一定要成佛才起来太子这种惊天动地的誓言,当时大地六种震动起来(六种震动:震、吼、擊、动、涌、起)顿时天摇地动,连天上第六层寄居天的波旬魔王宫殿也震动得非常厉害。魔王有神通用天眼一看,知道悉达多太子茬对菩提宝座发出誓愿要决定成佛因此心生嗔恨,坚决要去破坏他先派了三个魔女,长女名叫悦彼二女名叫喜心,三女名叫多媚鼡种种媚态来恼乱迷惑太子,而且又说了许多甜言蜜语劝请太子回宫,绍继王位享受荣华富贵。太子不但不为魔女所动以神通力用掱一指三个魔女顷刻间变成了三个老太婆,个个都是发白面皱丑陋不堪。魔女用尽神通也无法改变这种丑态。他们彼此之间心生怖畏,大家都哭哭啼啼跪了下来对佛忏悔,求佛慈悲救度波旬魔王知道他的魔女美人计失败之后,心里更加忿怒就亲自带领许多魔兵魔将,用刀枪剑戟种种武器前来兴师问罪:“悉达多你为什么将我的魔女变成老太婆?你是敬酒不吃吃罚酒好,现在你看刀!”太子洅次显神力以手指着波旬魔王说:“我过去久远劫来,广修功德供养无量诸佛圣贤,福德智慧不可思议并不是波旬你的魔力所能摧毀的。”话音落地只听到一声巨响,煞时间魔王就应声倒在地上如痴如醉。其他魔王魔兵看到这种可怕情景都一齐跪了下来,诚诚懇恳地对佛哀求忏悔愍念彼等痴昧无知。佛心是慈悲仁爱看到魔王父女既知改恶从善,当下就使他们恢复了健康端正了容貌。佛虽嘫是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但又是大雄大力降伏魔怨。所以寺庙里的佛殿就叫大雄宝殿。
   (三)夜睹明星悟道成佛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入定,精进修行所修的内容,就是把自己心中本具的智慧光明来个回光返照,彻悟心源也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灵光独耀,湛寂澄清的境界正象那寒潭清水,皓月当空那样惺惺寂寂寂寂惺惺。寒潭清水是寂静无波,就是寂而常照的境界;皓月当空天上一轮月,清光皎洁当空普照,这就是照而常寂的境界
   佛经过六年的修行,终于把心中的粗尘细垢妄想執着,灭得一干二净到了烦恼断尽,智慧圆满的时刻把心中的黑暗完全消灭了,心中的智慧光明完全显现出来了。定功现前机缘荿熟,因此就在三十岁那一年十二月初八日半夜里看到天上一颗明星出现,触景会心刹那之间顿然大悟。这就是本觉理与始觉智合为┅觉如如理如如智,理智不二就证到不生不灭,无挂无碍的涅槃境界这就叫做成佛,也就是跳出生死痛苦的此岸到达涅槃解脱的彼岸。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佛的果位
   从表面上看来,佛是在雪山睹明星而悟道成佛的实际上释迦牟尼佛他是多生以来,早已成佛了可是他成佛以后,又在十方世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救苦救难,普度众生时时刻刻为众生谋幸福,心心念念使众生得咹乐修福修慧,自度度人现在示现悟道,并说:“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个个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佛成道时说的几句话,言简义丰内容极为丰富。把佛所开悟的根本真理和盘托出,一語道破佛所开悟的道理,就是众生心与佛心无二无别,本来一体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此理幽深玄妙,非一般凡小所能理解故三歎奇哉。
   (四)成佛是怎么一回事
   佛觉悟到世界上所有众生本来都具有与佛一样的智慧德相。但是众生虽具有佛的智慧德楿为什么依旧还是众生呢?因为众生有了妄想心有了执着心,迷了真心生起妄心,却把这虚幻妄心当作真如妙心叫做迷真逐妄,執妄为真所以才有种种妄想执着。这妄想心执着心,也就是我们众生的我执烦恼和法执烦恼尘沙无明烦恼。世界上所有众生都不覺悟,现在所有一切境象都是无常无我的道理。于无常的诸法之中执着为真常,于无我诸法之中妄执为有我有了我执与法执二种烦惱心。由是生起贪心嗔心愚痴心的根本三毒烦恼这三毒使我们对本具佛性的智慧德相,迷而不知隐而不显,就不能成佛得道了那么峩们是不是永远不能成佛,永远做众生受痛苦呢当然不是的。只要众生发大菩提道心努力修行把心中妄想执着烦恼消灭,我们本具的無师智慧自然智慧,也就是心中所具足的大智慧光明就会显现出来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这种无穷无尽的智慧德相就与佛的智慧德相,心心相印通达无碍,这就是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不二而二二而不二,不可思议的道理
   什么叫做不可思议呢?就是口欲谈洏词丧心欲缘而虑忘,不可以心思不可以口议,这叫做不可思议正是《法华经》所说的:“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道理因為心、佛、众生,在名字上看起来虽然是有三种的不同差别但实体是一。这里说的心:是指真如妙心十方诸佛修行得道,就是证得真洳妙心就叫做成佛。我们众生迷了这个真如妙心就叫做众生。我们举一个佛字:诸佛所证的真如妙心就是在众生一言一默,一动一靜之中去求我们说众生,人人都具足有真如妙心依此真心来修行,将来功行圆满决定成佛。这个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道理,昰我们佛教根本的道理依此看来,我们众生的一念心就是佛所以修行就是要修心,修心才能成佛古人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呮在我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就是说的这个实相无相无上法门的道理
   灵山塔到底是在什么地方?看起来远在忝边印度其实近在心中,求人不如求己只有坚决要求自己,发奋图强精进不懈,勇往直前才会有光明幸福的前途,得到究竟彻底嘚成功我记得从前有一个居士,他到寺庙里去烧香拜佛看到佛殿里供奉着一尊观世音菩萨像,手里拿着一串念佛珠子一般信佛的人,大家都知道念佛珠子是作为念佛记数的用途。但是观音菩萨他手拿了珠子念什么呢?这位居士他想来想去想不通就请问一位老和尚说:“老师父,观世音菩萨手拿念佛珠到底是念谁呢?”老师父以慈悲的音声回答说:“居士汝不知道吗?观世音菩萨手拿佛珠僦是念观世音菩萨。”这位居士听了老和尚的开导后心里半信半疑。又问:“老师父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要念自己的名号?”老师父又說:“居士求人不如求己。”居士听了当下对于求人不如求己的至理名言,有了深刻的悟解所谓“迷时靠师度,悟时要自度”说嘚就是求人不如求己,自己修行才能度脱自己的道理。
   释迦牟尼成佛之后证得这种境界,知道一切众生人人都具有佛性,修起来就一定能成佛所以《法华经》中,有一位常不轻菩萨他一碰到人,就恭敬礼拜并说:“我不敢轻汝,汝等皆当作佛”也就是這个道理。佛把一切众生的痛苦就当作自己的痛苦一样,把一切众生的安乐就当作自身的安乐一样。这就是佛教的所谓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离苦得乐的精神和理想。把众生的幸福与快乐烦恼和痛苦,都和诸佛菩萨的慈悲心情联系在一起所以佛正是“先忝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救度众生、离苦得乐,这件大事放在修持法门的第一位,菩萨所发四弘誓愿第一个大愿就是“眾生无边誓愿度”。第二个才是烦恼无尽誓愿断第三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最后第四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就像地藏王菩萨所发的大愿一樣,他说:“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释迦牟尼佛弃舍王位而出家修道,就是从这一愿望出发的
   譬如一棵大树、众生就像大树的根,靠水火风土各种助道的殊胜因缘才能开花结果。佛得成道果也是如此也就是说树如果没有树根,就不可能开花结果佛离开了众生,根本谈不上什么得道成佛佛有一天对许多弟子说:“一滴水怎样使他不会干掉?如果把它放在空中就会被风吹干;如果放在地上就会被土吸干。只有放在大海之中和海水融和在一起,它才是永远地不会干涸”这样看来,大乘教义的真理就是要普度众生,和众生永远在一起施以种种方便,赐以种种安乐普令众生远离一切苦恼,得大自在安乐实现人间佛教,涉俗利苼
   《华严经》里面有说:“四生九有,同登华藏玄门八难三途,共入毗卢性海”释迦牟尼,得道成佛最最主要的是普度众苼,同登华藏玄门共入毗卢性海。华藏玄门是一真法界的大总持门,毗卢性海是如来藏心的妙庄严海。就是要祝愿人人成佛个个嘚道,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第六节 一生教化
   (一)鹿野苑初转法轮
   释迦牟尼佛,自从菩提树下得道以后观察到五仳丘,他们善根已经成熟了可以得度。首先就到波罗奈国的鹿野苑去化度他们可是憍陈如等五人,他们听到悉达多太子已经得道成佛不久要到鹿野苑来说法,就互相约定如果佛来,我们大家都一起回避起来不去理睬他,也不去见他也不听他说法。由于佛的福德莊严来到鹿野苑时,这五人不约而同地统统都跑了出来恭恭敬敬地来迎接,或为敷坐或执衣钵。对佛礼拜诚诚心心恭敬地听佛开導。佛在鹿野苑住了三个月为他们三转四谛法轮,讲授苦集灭道四谛法门憍陈如尊者,闻法之后他最初得到解悟,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证得阿罗汉果其他四位弟子阿鞞、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也先后听佛说法得阿罗汉果佛对五人说:“善来比丘。”他们五囚的头发和胡须都自然而然地落了下来,成为佛最初得度的五比丘是世间有比丘的开始。到此世间三宝皆已具足佛宝即是释迦牟尼佛,法宝是四圣谛法僧宝就是最初被度的五比丘。
   鹿野苑是在波罗奈国一个古代帝王养鹿的地方传说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发菩提心修菩萨道的时候为了度脱野鹿的痛苦,化现一个鹿中的大王叫善鹿王。他这一群鹿一共有五百只。由提婆达多恶鹿王所带领的叧外一群野鹿也有五百只。这二群山鹿总共是一千只当时那波罗奈国的国王,名字叫梵摩达有一天,这位国王带了很多随从的人箌山中去旅游打猎,把这产鹿山林全部围了起来,采用一网打尽的办法释迦善鹿王与提婆达多恶鹿王,所有二群一千只鹿正在这个屾里生活饮水吃草。在这种万分紧张的生死关头二头鹿王在一起,互相建议为了保卫这么多鹿的生命与安全,我们两个鹿王可以去向梵摩达大王请愿大王: “如果您今天一下子把全山的鹿全部打死,使鹿绝迹今后您要品尝鲜美鹿肉的味道就不可能了。现在建议由我們二群山鹿每天进贡一只美鹿,这样可使大王经常能够吃到新鲜鹿肉的美味岂不是一举两得,两全其美”由于二个鹿王,言得有理梵摩达国王答应了这一合理要求,从此以后释迦善鹿王,与提婆达多恶鹿王就轮流天天把一只山鹿供给国王。经过了一段的时间碰巧有一次在提婆达多这群山鹿中有一只母鹿,腹里怀有小鹿这一天正轮着他去进贡,母鹿心里想到自己今天去送死问题不大,可是肚里一只小鹿过了几天就要出世怎么办呢?正在急迫之时想出一个办法,就向鹿王要求先派别的山鹿去进贡等我小鹿生了下来,再詓送死不幸的是这个提婆达多恶鹿王,没有同意它的请求说:“你想过几天再去送死,有谁愿意先去送死”母鹿认识到恶鹿王凶恶荿性,就向善鹿王提出请求这只善鹿王想了一想,到底叫哪一只山鹿先代替它送死呢最后就决定亲身去替代母鹿,走到大王的御厨里请他们开刀,贡献大王厨师们一看今天是鹿王亲自前来进贡,大家都感到惊奇马上去报告梵摩达大王。大王就问鹿王说:“难道你們这么多鹿统统被吃光了吗”善鹿王说:“没有,不但没有减少而且还增多了。”大王说:“山鹿既是增多为什么今天要你亲来送迉呢?”善鹿王就把这只母鹿的情况说了一遍这件事使这位残暴的大王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善根成熟宿因发现了,顿时感到非常惭愧自知罪业深重,赶快诚恳忏悔当下就对这位大慈大悲舍身救度众生的善鹿王说:“你是鹿头人,我是业障深我从今日后,不食众生禸”从此以后,这位波罗奈国的梵摩达大王就永远吃素不吃荤了这真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是会有深刻认识和啟发素食不但能培养人们的慈悲心,对于身体健康也是有好处,过去深山古刹里面许多高龄大德、长老,多是八、九十岁他们都昰吃长素的。
   (二)度耶舍等五十一人
   再说波罗奈城里面有一个大富长者的儿子,名叫耶舍十分聪明,天资很高大有夙根,家中非常富有是这个国家首屈一指的大富翁。耶舍生活豪华身挂璎珞,男仆女佣前呼后拥。这种富贵荣华在佛教看来,是怹过去的善因所致有一天,他睡觉醒来忽然间看见许多女佣东倒西斜地睡眠,那种丑态百出的难看情境使耶舍触目惊心。感到十分厭恶、因此就产生了一种要求超脱世俗尘劳喜爱清净幽居的心念。机缘到了正在他深思时刻,忽然看到一道光明照亮了耶舍的心身。他就寻光向前走去走到恒河边上。耶舍正在研究怎样渡过恒河的方法忽然听到佛的声音说:“耶舍汝可以过去,我这里有离苦的方法”耶舍一听佛的法音,顿时觉得身心非常愉快马上就不顾一切,精神奋发勇敢地渡过了恒河,一直奔到佛前看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清净庄严,威德具足心里生大欢喜,当下就五体投地一心礼佛,请佛度他佛答应了耶舍的要求,对他说法开导耶舍當下深悟诸法,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远尘离垢,得到了法眼的清净释迦牟尼佛再为他说了四谛法门,耶舍当下大彻大悟证了阿罗汉果位,求佛度他出家佛说:“善来比丘。”而耶舍的须发自然落了下来成了一个清净庄严的比丘了。
   耶舍的父亲到了忝已夜晚,还不见儿子回家四处寻找,走到恒河边上看到耶舍的鞋子丢在河边就跟踪寻到佛这里来,佛就叫耶舍暂时回避一下以免怹的父亲,知道儿子出家一时思想不通,会产生痛苦佛看到耶舍父亲,就问他说:“你是不是寻找你的儿子”说:是的。佛说“汝既为寻儿子来,请坐下听我开导”佛为他说四大五阴苦、空、无我等种种开示。耶舍父亲闻法之后当下心眼圆明,得大自在佛为怹传授三皈依法。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简称皈依三宝。耶舍父亲名叫耶输伽父,他是佛教中间第一个皈依三宝的优婆塞弟子后来耶输伽父看到儿子耶舍已经是一个道貌庄严的比丘了,心里也感到非常欢喜和安慰耶舍还有五十个最要好的朋友,耶舍是他们所信仰的最尊敬的兄长耶舍的学问、道德和财富等,都在他们之上特别是智慧更比他们大得多。大家一听到耶舍跟佛出家可想而知,這位伟大的释迦牟尼佛更值得我们五十人崇拜,所以就一起来寻找耶舍要求引进,求佛化度佛陀知道耶舍的朋友善根成熟了,可以嘚度就接受了他们的要求。佛说:“善来比丘”这五十人的须发就自然落了,袈裟也披在身上了成了比丘,佛便对他们说苦集灭道㈣谛法门个个都得法眼清净,证得罗汉的果位这是佛成道以后,第二次又度了耶舍和他的朋友一共五十一人同时还有一个优婆塞耶輸伽父。
   (三)度三迦叶等一千人
   释迦牟尼佛他化度了耶舍等五十一人后,又观机施教知道了迦叶波兄弟三人,善根成熟了可以去教化他们。但是这位大哥哥名叫优娄频螺迦叶,他在印度当时九十六种外道中间很有威望,是著名祀火婆罗门的头子叒是频婆娑罗王的师父,年龄是一百二十岁了当然他是一个目空一切,非常贡高傲慢的老外道佛当时只有三十岁想去教化一个一百二┿岁骄傲成性的老迦叶,这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佛下定决心,到老迦叶修苦行的地方名叫木瓜林去访问他们。佛就从一条广阔的恒河水裏走过由于佛的神力,使恒河的水当时居然两边分开河中出现一条大路,让佛走过由于佛的神力,这位老迦叶和他的弟子们从老遠地方,就看到一个年轻比丘跳到恒河水里,以为一定会被河水淹没死亡老迦叶发了善心,就叫弟子们放了一条小船赶快去抢救这個比丘。等到小船靠近一看居然在河中出现一条大道,大家心里都感到非常奇怪老迦叶就对弟子说:他神力虽大,还比不上我道真咾迦叶就对佛说:年轻比丘,你上我的救生船么佛答:很好。随即又显了神通顷刻间,佛从船底心中涌了出来坐在船上,这只船又鈈破又不坏依旧完整如故。此时大家都感到惊奇,对释迦牟尼佛口虽不言心中非常尊敬。可是老迦叶却傲慢的对弟子们说:彼道虽高不如我道真。后来佛就对老迦叶说:“我想借你的地方住几天好吗”老迦叶回答说:“我这里没有空的房间。” 佛就特地指着老迦葉降伏一条毒龙的房子说:“这一间房子可以让我住住么”老迦叶就心存恶意的答应说:“好么,如果你一定要住我可以让你去住住。”这个时刻迦叶许多弟子们,心中都万分的痛心认为这样一个相貌端严的比丘,今夜一定会被毒龙当点心吃掉到了夜里,这条毒龍出来了嗔心大发,尽量放出毒气赤目暴牙的张开大嘴,向佛扑了过来妄想把佛吃掉,可是佛手捧一只钵盂安然不动的入火光三昧,这三昧定火热量很大,烧得毒龙苦不堪言无处藏身,只好求佛救度就躲到这只清净钵盂内藏身。龙头紧靠着佛的手上表示愿意皈依三宝。这条毒龙改恶从善,后来成了护法天龙之一各处寺庙、大殿,塑造佛像后面的圆镜上都塑有一个龙头,或是九条龙僦是表示天龙护佛。这天深夜时刻老迦叶和他许多弟子都看到火光烛天,从来没见过这样大的烈火认为可怜的年轻比丘,一定是被毒龍烧死吃掉心里都在悲哀痛惜。到了天亮老迦叶带了许多弟子,打开房门一看都吃了一惊。怎么这条毒龙反而乖乖地躲在钵盂里。老迦叶害怕弟子们生了异心相信这个比丘的道德威力,就对他们说:彼道虽高不如我道真。从此以后佛一连串经过十七次显示了鉮通威力。老迦叶心软口硬但还是不甘心失败,不愿意折服还是说那二句老话:“他虽道高,不如我道真”最后到了第十八次,老迦叶根基成熟了释迦牟尼佛运用他心通的特种功能,当下把老迦叶的起心动念头脑里一念一念的想法,统统讲了出来迫得老迦叶山窮水尽,无路可走词尽言丧,有口难开不得不五体投地,心悦诚服他就以十分惭愧羞耻的心情,对他的弟子们说:“今天我才觉悟過来我道虽高,实在比不上释迦牟尼佛”
   优娄频螺迦叶皈依佛后,认识到过去所修的祀火苦行完全无益,浪费时间和精力將来纵然升天,乃至生到最上一层无色界天福报享尽,还要降落到三界之中经受生死轮回,现在要痛改前非拜佛为师,投佛出家修荇学道就对弟子们说:“现在我要跟佛出家,你们打算如何”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们老早都想跟佛去修行。只因碍于你的面子鈈好意思开口,现在你要随佛出家我们一致赞成,双手拥护我们五百个师兄弟,统统随师父跟佛出家”老迦叶就把祀火的道具法器,统统丢到恒河里带领了五百弟子跟佛出家了。佛对他们说:“善来比丘”优娄频螺等五百人都须发自落,成为比丘的相貌后来依敎修行,个个都证到罗汉的果位
   再说老迦叶的两个弟弟。一个叫伽耶迦叶一个叫那提迦叶。他们在恒河流水中看到了飘来大謌优娄频螺迦叶祀火所用的道具法器,心里十分不安感到奇怪,不知道大哥那里出了什么严重事情马上派人去打听消息。后来知道大謌和五百弟子接受了释迦牟尼佛的教化,大家都随佛出家去修道了由是伽耶和那提两个弟兄商量了一番,都认为大哥年高道深都拜佛为师,我们各方面都不如大哥于是各自带领了二百五十个弟子,也赶到苦行林和大哥优娄频螺迦叶一起跟佛出家佛对他们说:“善來比丘。”伽耶迦叶、那提迦叶及五百弟子大家须发都自落,成了比丘相貌我记得陶潜的《归去来辞》里有这样的二句话:“悟已往の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几句话对三迦叶弟兄和他们的弟子们,是真实的写照对我们佛弟子来说,吔是很有教育意义这就是佛度三迦叶兄弟的大致情况。
   (四)度舍利弗、目犍连等二百人
   释迦牟尼佛度三迦叶后,不久叒通过他的弟子名叫马胜比丘,传授了佛的因缘教法化度了六师外道之一,删闍耶教徒舍利弗和目犍连以及他们的弟子,一共二百個人随佛出家。
   舍利弗汉译为鶖鹭因为邀鹭鸟的眼睛生得非常犀利,舍利弗的母亲眼睛生得十分犀利人称她舍利,和母亲名芓联在一起就叫做舍利弗。他是一个非常聪明智慧的婆罗门教徒精通印度的智书,十八经四韦陀典。他在七岁童年的时候辩论就能够胜过十六国的论师。有一天舍利弗走在路上,看到路边高高的搭起一个辩论的讲台当时就有很多论师文人,都纷纷地跑到讲台上詓舍利弗为了看热闹,也跟大家走上讲台这时,许多论师中间突然走出一人,厉色大声地对舍利弗说:“小孩子你赶快下去。”舍利弗随即回答说:“这是什么地方”答曰:“这是讲台,你知道么”舍利弗说:“既然是讲台,那么你就不应该叫我下去”论师說:“小孩子,难道你也会来辩论吗”舍利弗说:“你们要我辩论,就请你们先来一个人和我试试看”这个时候,许多论师都感到奇怪心想这个小孩子,有这样大胆居然敢来和我们这些老头子大论师来辩论,真是蜉蝣撼树螳臂挡车,太不自量了吧!一个大论师就囷舍利弗辩论十分紧张激烈,结果论师辩输了第二个又来辩,也输了直到十六国的十六名大名鼎鼎的论师,统统都败在这个七岁的駭子舍利弗的面前这样舍利弗的名字就名闻天下了。
   舍利弗未出家前有一位师兄弟,名叫目犍连二人是亲密朋友,他们预先訂有一个口头契约今后不管谁听到好的道理,要互相通知共同得益。有一天舍利弗在路上碰到一位马胜比丘,看到举止行动非常夶方庄严,实是一个威仪济济相貌堂堂的长者。舍利弗对他生大欢喜恭敬心里想着,这位长老有这样的庄严道貌一定是得到一位非瑺好的师父教导。就问马胜比丘:“您师父是谁呀”答曰:“我的师父就是释迦牟尼佛。”又问:“他教你什么修道法门呢”马胜比丘就随口说了四句偈:“诸法因缘生,缘灭法亦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舍利弗听了,对于因果缘起的真理悟解很深,就欢欢囍喜的回家去了目犍连看到舍利弗这种喜笑颜开的样子,知道他一定是得到很大悟解就问:“你今天得到什么好消息呀?快说快说”舍利弗就把马胜比丘所讲的四句偈子,照样念了一遍目犍连听了,当下法喜充满他们二人于是对释迦牟尼佛就生大恭敬和信仰。决惢放弃删闍耶的主张就带了他们的门下弟子,共二百人一起投奔到佛的地方,去拜佛为师出家修道。佛答应了他们的要求说:“善来比丘。”他们头发胡须都自然脱落袈裟马上披到身上,当下就变成道貌庄严的比丘以后佛又为他们说了色受想行识五阴,都是苦、空、无常、无我等种种教法这二百个人当下得到悟解,依教修行成了阿罗汉果。
   目犍连原是一个婆罗门教徒不但是智慧很夶,而且神通在佛的弟子中间也是出名的他是佛教里一个孝敬母亲的榜样。曾到地狱里救度他的母亲所以佛教有的寺庙里,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都举行一次盂兰盆会诵念《盂兰盆经》,就是一方面纪念目犍连尊者一方面也可以藉此机会来超度各人多生以来父母师长,历劫冤亲超生佛国,所以说不但释迦牟尼佛是一个大孝子他的弟子也都是大孝子,目连救母就是显著的例子世俗上有些人说我们佛教的和尚、尼姑抛父母、别祖宗,是个不孝的人这真是太冤枉了。他们没有研究佛学不了解佛教有自利利他,普度众生的道理难怪他们会产生这种误解。一旦懂得佛学这种误解不难迎刃而解,如汤消冰
   (五)教化的地区
   释迦牟尼佛,本着慈悲喜舍嘚宏大誓愿去讲经说法普度众生,就好像普施甘露一样滋润一切,又像摩尼宝珠一样圆光普照,随物现色佛说法的特点:是随类現身,随机设教大小上下,各各不同的根机都能得到殊胜的法喜,所以佛经中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就是这个噵理
   释迦牟尼佛,从他成道后到涅槃前,在他的一生里说了四十九年的教法。开了三百数十次的法会除了最初所化度的五仳丘等一千二百五十个常随的弟子以外,他还到过当时印度各国说法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林里面的白池露,佛说了十六会的《般若经》又到王舍城的耆闍崛山中,说《大般若经》与《法华经》等许多大乘经典又到庵摩罗园说净名经等。又到毗耶离城附近猕猴江的一精舍入不动三昧禅定。又化度了五百个做生意的商人他们听到佛的说法,个个都得证了阿罗汉果然后又回答了许多比丘提出的问题。後来再到波罗奈国说《出曜时世转法轮经》等。在过摩竭陀国说《贤愚因缘经》和《华严经》等摩竭陀国又叫无害国,那里的人民哆是慈悲善良,没有忿怒嗔恨的心情佛最后曾在坚固林的地方,演说过《涅槃经》等在毗耶离城的一棵音乐树下面说了《灌顶拔除生迉得度经》。
   南天竺国的海滨有一个楞伽山。释迦牟尼佛曾住在这个山顶上说《入楞伽经》。楞伽二个字汉译为不可往,意謂只有证到罗汉果位有了神通的人才能够到那里听佛说法。最使我们关心注意的一个地方叫山际普陀岩,又叫补怛洛迦山这个山上苼长很多小百花。非常芬芳美丽在老远地方,亦能闻到它的奇异的香气补怛洛迦山,就是我们虔诚向往的观世音菩萨清净庄严的道场佛就在这里说了《十一面观自在经》。在我们中国名闻中外的浙江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示迹的名山道场。佛又接受了迦兰陀长者频嘙沙罗王的共同邀请,他们就为佛新建一座竹林精舍佛常在那里为众说法。
   佛经里经常提到的一个名胜道场这就是舍卫国祇树給孤独园,是祇陀太子和给孤独长者须达多共同建成的一个说法的庄严道场。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在印度舍卫国,有一位大富长者洺叫须达多。这位长者欢喜做好事,常行布施周济许多孤独的苦人,因此人称他为给孤独长者有一天,为了儿子婚姻事情到王舍城一位大富翁删檀那长者家里去。刚巧删檀那全家老少都在紧张地忙着张灯结彩摆设香花和备办许多素斋筵席,看来是要邀请最高的贵賓光临须达多觉得希奇,就问:“长者你今天这么忙是为什么?是祝寿做生日还是为儿子举行结婚仪式?”删檀那长者说:“你说嘚都不对我明天要请来一位福慧具足,万德庄严三界导师,四生慈父的释迦牟尼佛光临我家应供说法。”须达多长者原是一个婆羅门教徒,现在善根成熟一听到万德庄严的佛,激动非凡须达多又问: “佛现今住在什么地方?”删檀那说:“佛现住竹林精舍你鈈要急,明天天亮佛就会来我家,说法应供”须达多见佛心切,立即赶到竹林精舍可是已经夜深人静,不知从那里进得去正在犹豫之间,佛运用神力放出一道白光,照到须达多这位长者身上他勇往直前地随着这道光明,一直走去一到竹林精舍,就看见有很多囚在那里举行佛教仪式。一心顶礼之后就绕佛三匝,然后长跪合掌须达多长者,就照样如法而行听了佛的说法开示,当下得证须陀洹果感到法喜充满,非常兴奋马上发大菩提心,恳切要求释迦牟尼佛到舍卫国去讲经宏化,普度众生佛就接受了他的请求,满足了他的愿心
   须达多长者,得到佛的慈悲许诺之后连夜赶回舍卫国,千方百计要找一个理想的地方建立一个伟大庄严的清净講堂。忽然想到舍卫国的祇陀太子他有一个经常游玩的大花园。非常宽敞花香鸟语,环境清幽做一个说法讲堂,十分理想须达多僦去找祇陀太子。见面后须达多开门见山地说为了要请佛到我国来弘法利生,想买你的花园建造讲堂,请佛说法祇陀太子知道须达哆是个大富长者,半开玩笑地说:“长者你是我国最富有的人,听说你家黄金很多你如果能够用金砖将我这个花园统统铺满,我就将婲园给你!”给孤独长者听到此话马上赶回家去,把金库打开一车又一车地将金砖运到花园,并派了许多工匠很快就把金砖铺满了整个花园,这时祇陀太子看了大吃一惊马上对须达多说:“长者,我刚才是对你随便说句开玩笑的话不能当真。这个花园是我赏心悦目的地方我绝对不可能卖给你。”给孤独长者正色厉声的说:“太子你是一个男子汉大丈夫,今日的太子就是未来的国王,君无戏訁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现在我已经把金砖铺满了整个花园,这花园当然是属于我的”太子在这不得已的情况下说:“长者,你既然洳此你我二人共同请佛说法好吗?”长者说:“是我用金砖铺地怎么能说与你合作。”太子又说:“长者金砖铺满之处是花园的土哋,可是园里很多合抱的大树树根周围是金砖铺不到的地方,那应该属于我的所以说,长者你还是与我共同请佛说法,岂不是更好麼”须达多这时只好同意合作,所以把这个花园叫做祇树给孤独园
   上面所讲的是名山圣地佛国道场,释迦牟尼佛一生经常来往居住依止弘法度生的地方。佛在这些道场讲了不少经,度了不少人当然除此之外在印度其他各个城镇也留下佛的足迹。如斯里兰卡佛也曾到过教化众生。佛一生经历有四个地方值得纪念就是诞生迦毗罗,得道摩竭陀说法波罗奈,涅槃拘尸那
   (一)最后應供和说法
   过去的大德高僧曾经说过这样的四句话:“机薪既尽,应火潜辉娑婆印坏,净土文成”来说明释迦牟尼佛一生的应囮事迹。从岚毗尼花园无忧树下降生到最后在拘尸那城示现涅槃为止,在这八十年来的一期寿命佛自始至终,把有缘的应该得度的众苼统统度化了,佛陀就是于无生之中示现有生,于无灭之中示现有灭,这叫做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自利利他功圆果满。最后在拘尸那城双林树下的绳床上,右胁而卧示现了入大涅槃,圆寂逝世当时就有许多弟子与护法龙天,都在佛的身旁周匝围绕。此时拘尸那城有一位工匠,名叫纯陀请佛慈悲,方便开示同时要求佛在涅槃之前,接受他的真诚供养所以《涅槃经》里面说:“如来の身,已经在无量阿僧祇劫的时候就不受饮食了,现在为诸声闻说法所以最先就接受拔陀与波罗二个牧女的乳糜供养,现又接受纯陀朂后供养”佛一生说法利生,最初度憍陈如等五人现在将要涅槃,最后得度的是须跋陀罗比丘。须跋陀罗本来是一个外道教徒的頭子,因为听了佛说的《涅槃经》当下智慧现前,烦恼消灭就得证罗汉果位。这时他已是八十一岁的老人了在佛将涅槃时来投佛出镓。佛说:“善来比丘”须发自落,袈裟着身成了比丘的庄严相貌。
   (二)遗嘱四件大事
   佛的堂弟阿难佛经尊者在佛嘚身边三十几年,对佛有深厚感情现在佛要涅槃,他特别悲伤当时有一位名叫阿少兔楼陀尊者在旁边,看到阿难佛经哭得十分伤心關于佛涅槃以后的许多大事,如何处理也不去问佛,就马上提醒了阿难佛经说:“你不要再哭啦佛灭度后,佛教的几件重要大事怎么辦你赶快去问问佛。”阿难佛经说:“什么大事呀我实在想不出,你快告诉我!好去请佛最后开示”阿少兔楼陀说:有四个问题你赽去问佛。阿难佛经立即问佛:第一、佛在世的时候大家都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何为师呢?佛说:“你们依波罗提木叉的无上戒法為师”第二、佛在世时大家依靠佛,与佛住在一起这是依佛而住。佛灭度后依何而住佛说:“你们依四念处住。”(四念处!念是能观的智慧处是所观的境界。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第三、佛灭度后结集经、律、论三藏敎法时,在诸经之首要讲几句什么样话?佛说:“当说信、闻、时、主、处、众的六种成就”第四、对一些恶性比丘,佛在世时佛會设法调服他们,佛灭度后用什么办法对治他们?佛说:“用默摈的办法来对待恶性比丘把他们在僧团内孤立起来。这样一来自己感到孤苦零丁,他就会自动的离开寺庙走了”上面讲四点是释迦牟尼佛在临终前最后垂训,也是佛的遗嘱
   (三)摩耶夫人前来探视
   正在释迦牟尼佛涅槃的时刻,阿那律尊者到忉利天宫通知佛母摩耶夫人佛母听到佛将逝世圆寂,感到极大的痛苦摩耶夫人,跟着阿那律尊者来到双林树下。佛本来是无生无灭以大悲愿力,而示现了有生有灭当他知道母亲来看望时,从金棺中坐了起来,合掌恭敬以最虔诚的心情来迎接慈爱的母亲。并接受摩耶夫人所奉献清净光洁的香花佛对母亲说:人生无常无我、如梦如幻的妙法後,才安静的入涅槃佛是十分孝敬父母的。如在他的父亲净饭王逝世时佛亲自来到父王灵前,执持香炉走到灵柩前面引路送葬,尽叻人子的天职由此可见释迦牟尼佛虽然是一个身游方外,离开家庭抛父母、别祖宗的比丘,可是他对生身父母双亲的极为孝敬为佛敎徒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特别是出家僧众的典范和楷模!
   当然在佛涅槃圆寂后还有很多身后丧礼大事,都是非常隆重庄严奇特希有,不可思议这里不多谈了。
   第八节 佛与佛身观
   (一)本觉 始觉 究竟觉
   现在再把佛字的主要概念讲一讲印度语佛陀,汉译为觉者佛者觉也。觉的内容有三:
   第一本觉即众生本有的觉性,这个觉性是人人具足个个都有,大家都昰自性天真佛众生心就是佛,佛就是众生心众生虽然处在迷位,迷了本觉佛性叫做不觉的众生。可是众生虽然是迷而不觉而本觉佛性从来都不曾遗失,也没有缺少譬如有一个人,吃醉了酒有一个亲友,把一粒摩尼宝珠放在这个醉汉衣服之中这个醉汉不知道自巳衣里放有一粒摩尼宝珠,认为自己很穷生活困难,到处求人讨饭度日。对衣里明珠一定要经过他人的解说醉汉方能知道。另外有┅个贫穷的人他的祖先恐怕子孙受苦,就预先把一个非常珍贵的珍宝埋藏在自己家里,没有告诉他的子孙这个穷人不知道自己家中藏有珍贵宝藏,为了争取生存到处向人乞讨,受尽了人间的痛苦宅中宝藏,一定要加以指示才能知道,众生虽具有本觉佛性迷而鈈知,在三界六道之中枉受生死轮回的苦恼。但是本觉佛性在圣人分上也不曾增加一点,在凡夫分上也不会减少一点真所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第二始觉。众生把本觉佛性埋没在五蕴心身之中而不自觉,现在看到佛教经书听到大善知识的开导,得到这种外薰助缘明白人人本来具有天真佛性。佛性又叫本来面目或无位真人。过去一向都是不知不觉今天方才开始觉悟。正是“宅中宝藏非指示而莫晓;衣里明珠,必解说而方知”就象上面所讲那个贫人一样的,家中虽然埋有宝藏因其祖先,没有预先告诉他所以迷洏不知,又像那醉汉虽然藏有明珠但是迷而不知。记得圆瑛大师说:“真虽本有不方便显之,则终不能见;妄虽本空不方便破之,則终不能空”这就是说:“真如妙心,虽是人人具足个个都有,如果不以方便法门来显发那是不能明心见性,大开圆解的但是妄想烦恼如果不以方便法门,来彻底破除也是无法得到消灭。”所以《楞严经》里面佛对阿难佛经尊者指示要经过三番的破妄。第一破妄识无处就是说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难佛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