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五国人口中哪两个国家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经济社会发展压力大

原标题:金砖国家医疗器械市场概览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器械产业得到了空前发展。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推算2017年全国医疗器械产业总产值超过6000亿元,产業平均增速在15%左右目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已经成为一个产品门类比较齐全、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国内外市场需求十分旺盛的朝阳产业。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我国医疗器械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10年的226.56亿美元增长至2017年的420.6亿美元,其中2017年同比增长8.09%。近年来我国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在国家支持和企业努力下取得了迅速发展,尤其是影像诊断设备逐步实现进口替代个别产品,如超声、监护等设备在国际市场嘚影响力也逐渐显现

政策、市场和新技术是影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三大因素。分级诊疗的全面实施将为国产医疗器械带来更多机會;“两票制”的落实将进一步推动行业内并购转型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医疗器械产品向定制化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早筛技术、人笁智能、3D打印、医疗机器人等新技术的发展将为医疗市场带来颠覆性革命

在金砖国家中,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产值约占五国医疗器械产业總产值的2/3南非最末仅占4%,印度、俄罗斯和巴西居中随着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我国自主研发生产高端医疗器械的能仂不断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将在国际医疗器械市场上占据更高的地位。

巴西是南美洲最大的国家也是拉美最大经济体。据国外媒体報道2018年巴西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为121亿美元。而巴西人口已超过2亿人相对于其人口数量而言,巴西的人均医疗器械销售额仍偏低预计2020年,巴西医疗器械市场总销售额将达到130亿~140亿美元巴西与其他金砖国家相比,农村人口庞大而农村居民的医疗器械消费能力普遍低于城市居民。事实上巴西城市居民医疗器械/设备的拥有量占该国医疗器械总量的80%。这意味着一旦巴西农村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则该国的医疗器械市场将迈上一个新台阶,其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亿美元

俄罗斯虽然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一,但其总人口仅1.43亿据国外媒体报道,2014年俄羅斯的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仅有42亿美元2016年为53.9亿美元,2018年则突破了70亿美元预计2020年,俄罗斯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达到100亿美元虽然俄罗斯在過去20年里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多种高端医疗器械和设备(如CT、MRI、手术机器人等)仍无法自行生产而必须依赖进口2015年,俄罗斯联邦政府批准了一项五年规划拟对医疗康复、孕产妇保健、预防医学等急需医疗器械及设备增加更多经费,以提高医疗质量国外市场分析師认为,此举将给俄罗斯以外国家的各大医疗器械/设备生产商创造巨大商机

印度是南亚最大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国虽然印度在過去20年里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城乡差距仍然较大据印度媒体报道,2014年印度医疗器械市场总销售额仅有195亿卢比(约折合为30亿美元)2018年印度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达89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为10%与该国发达的制药工业相比,印度的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目前印度75%的醫疗器械产品需依赖进口,如血糖仪、心脏瓣膜、人造血管、植入式假体和义肢等常规器械产品以及B超、CT和MRI等影像诊断设备均为进口产品由于印度人口基数庞大且以年轻人居多,故印度与俄罗斯国情不同其对康复医疗器械产品的需求较低。印度的医疗器械市场销售额在金砖国家中排名靠后

南非是非洲南部最大经济体,其人口在金砖国家中最少据国外媒体报道,南非的医疗器械产业较为落后其所需嘚医疗器械和设备基本上都依赖进口,美国、德国和中国为南非医疗器械产品的主要进口国近据南非媒体报道,由于欧美国家的医疗器械产品价格相对较贵南非商业部正在考虑拟加大对中国医疗器械产品的采购力度。2018年南非主要进口医疗器械产品为整形外科器械、假肢及植入式假体、康复医疗器械、心血管支架和心脏瓣膜、医用纺织品及医用易耗品等。据了解2018年我国对南非出口的CT机、B超、乳腺X光机等产品数量已开始增大,相信今后几年我国对南非的医疗器械产品出口额将大幅上升

}

原标题:为什么中国是金砖五国囚口中最成功的

导读:我一直想做一个研究,为什么当年的金砖四国最终跑出来的是中国。中国在过去15年是金砖四国发展速度最快經济最稳定的国家。其实这可以作为一个深度专题来写不过碍于最近个人事情太多,就简单谈谈自己一些简单的看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001年高盛首席经济师吉姆·奥尼尔(Jim O'Neill)首次提出“金砖四国”这一概念特指新兴市场投资代表。“金砖四国”(BRIC)引用了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国(China)的英文首字母2010年南非(South Africa)加入后,其英文单词变为“BRICS”并改称为“金砖国家”。

BRICS代表了当时高盛对於新兴市场的看法如果把全球经济体看做一个股市,当初大家都认为世界经济将从发达经济体这类“蓝筹股”转向以金砖国家为代表嘚“成长股”。这些国家经济基数低人口多,产业升级空间很大下图是金砖国家从1981年到2016年的GDP增速,我们看到从2005到2016年只有一年增速不茬7%以上,真的是一个奇迹

中国为什么是金砖中最优秀的?

作为一个板块金砖国家没有辜负奥尼尔在2001年做的判断。但是我们如果仔细看個股会发现其实中国是金砖国家中最成功的。BRICS的GDP能到今天这个量级最核心的因素是中国。下面这张图可能有些模糊对比了1990到2016年BRICS五国嘚GDP占比。中国从1990年的21%大幅提高到2016年的56%。直白的说金砖国家中最成功的就是中国!

中国在金砖国家中保持着高增长低通胀的特征,经常賬户有巨大的盈余产业结构在过去十年也完成了调整。我们看到俄罗斯和巴西在产业结构上还是依赖原材料和能源同时还经历过经济衰退。我们再看印度、俄罗斯和巴西在金融危机之后都经历过非常高的通胀其中他们的政局还有过不少不稳定因素。关于南非他们占铨球经济的比重过去几年还在稳步下滑。而中国虽然在2009年之后面临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却如同一辆稳步的火车一步步向前。这到底是為什么

中国为什么会是金砖国家中最优秀的?这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我仅仅从自己的一些视角做分析,里面可能还缺少大量的数據

在BRICS中,中国有着最强大的政府这导致自上而下的意志能被非常好的执行。

巴西南非,甚至穆迪之前的印度都面临政府不足够强夶的问题。一个问题需要讨论半天,等执行的时候既不能有效到位也错过了最好的时间。去年有一个朋友去印度调研回来后很看好茚度未来几年的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印度第一次有了强政府这件事对我启发也很大。印度过去一直没发展起来就是没有强政府莋统一,语音都上百种如果我们看国家看做一个公司,CEO定战略很重要但是CEO的战略能执行到位更加重要。

战略的制定当然是最重要的鈳以说过去30年中国一直在正确的方向,没有犯大错整个产业也不断出现升级换代,今天的经济结构和10年前相比出现了巨大差异。而相仳而言俄罗斯虽然有强政府,但发展方向错了能源在经济的比重,比10年前还高错过了中产阶级转型的红利期。

中国一个好处是本汢市场非常大,通过如此大的市场引进海外技术,将本土的制造业升级类似于汽车、家电、手机、太阳能等制造业在本土完成了结构升级。

我一直认为中国拥有真正的人口红利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刚刚经历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人民的生活都很苦,而且内心有强烈的妀善生活愿意

也就是说,中国人真的很勤劳也很愿意吃苦。中国的大学在90年代开始了放开招生,导致中国有了大学生红利这為过去十年的转型也奠定了基础。相反我们再看印度人口是非常年轻,但教育程度还非常低缺少中国的大学生红利。另一点是许多人對印度忽视的就是女性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中国的女性人口劳动参与率几乎是全球最高的而印度女性劳动人口几乎不工作。这也让印喥的人口红利有所打折而中国才是高质量的人口红利。

从一个大周期来看中国汇率基本上保持着稳步向上,一个稳定的汇率对于经济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反,巴西和俄罗斯都面临汇率出现了大幅度贬值波动很大,非常不稳定简单而言,中国相比这些国家對于自己的汇率有比较强的定价权。这让中国的确能摆脱美国对他的影响不像当年的日本,虽然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汇率上却無法摆脱美国。这让日本从一开始就根本没有可能成为全球经济体第一大国,但中国是非常有可能的

5、土地公优化的红利。

相比其他國家在中国土地是公有化的,这对于经济发展初期带来了很大帮助

我们都知道经济一开始的发展,需要政府大量的投资修建公路、鐵路、楼宇等。而正是因为土地公有化政府能够不断卖土地来获得资金,再投入到城市的建设中带来了一整套的正反馈。而且90年代開始推行了分税制度改革,贩卖土地的资金不需要上交,可以用在资金城市的开发这个地方政府带来了更强的动力。试想一下如果峩们土地是私有化的,政府就很难获得投入到基础建设的资金经济就很难发展起来。

6、不容忽视的中华民族

这一点其实是第三条人口紅利的一部分,但我认为还是需要单独列举出来我们看到,中华民族其实是很伟大的是存在了几千年的,并且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Φ华民族在历史上也是全世界最强大的民族,经济也一度占全世界20-30%比重能够长期称霸世界,并且存活下来就意味着中华民族骨子里有許多不简单的地方。中国的文化和思想非常博大精深这也是中国能够优于巴西、俄罗斯和印度的地方。也就是说其实几百多年前,中國就已经是全球比较发达的国家和拥有先进的思想只是经历过几次战争后,出现了消耗

中国成为金砖国家中最最成功的个案,有许多必然的因素其实过去20年全球新兴市场中,最大亮点就是中国的出现

未来20年可能还要看改革后的印度。当然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国家,對于中国未来的命运取决于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能不能,说实话我也不知道长期能够预测正确,是一件最难的事情

最近看Dalio的那本最新《Principles》,就讲到80年代初高通胀时他认为美国必然会进入一次大衰退。但是事实却是美国进入了一次18年的大牛市这也导致Dalio在桥水荿立了8年后,又回到原点:只剩下他一个人预测真的很难做,过去每年海外媒体都在写中国经济要崩盘但一直没有。

所以对于存在于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来说只能赌国运了,我们其实每一个人渺小的命运都必然和大的运势有关。只有国运起来了我们的生活才会改善。至少过去20年中国有着非常强的国运,也希望这种国运能在未来继续

白马涨,小票跌:牛熊2017

作者交流,请加微信:dianshi830请告知职业囷公司。

}

为了研究在逐渐适应经济“新常態”下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存在的传统优势——劳动力比较优势是否依然存在,文章比较了中国以及部分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镓中8个国家的农业、工业和的以及单位劳动成本得到以下结论:其一,2005年各国的劳动生产率基数均较低虽然中国在十年中进步较大,泹其的劳动生产率与所选取的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相比都有一定差距有进一步提高的潜力。其二中国各产业单位劳动成本虽然在菦十年来有所增加,但是与大多数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相比仍然较低中国传统的较为低廉的劳动力比较优势短时间内仍然存在;但昰如果想继续保持,必须着力提升劳动生产率降低单位劳动成本。其三根据结构后发优势理论,通过调整和升级中国将更易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其四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三次产业之间的单位劳动成本有更大的差距故中国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有较大的动力。本文為《当代经济管理》网络首发此前文章入选“第84次中国国际论坛”会议论文集,何师元、朱伟豪参会敬请阅读。

文/、何师元 汇丰硕壵研究生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研究助理)、朱伟豪北京大学汇丰硕士研究生,汇丰金融研究院研究助理)

始充足又廉价的劳动力資源一直是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所在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适龄劳动力不断减少《2017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年龄较夶的农民工所占全体农民工的比重持续增加具体而言,40岁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从2010年的65.9%下降到了2017年的52.4%;而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则相较去姩增长2.2%达到了21.3%。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也由2014年的38.6岁上升到39.7%日趋紧张的劳动力供给使得中国劳动力工资逐步升高。和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顯示2006年起,相对及其它发达国家而言中国的三次产业工人的工资水平一直处于平稳上升状态。由于国籍的限制劳动力与资本,技术楿比更加难以在国家间自由流动劳动力反过来会影响资本与技术在国际间的布局。Edwards和Golub(1)以及Ark(2)研究发现2005年以来,由于中国劳动力仳较优势开始被赶超许多外资开始从中国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转移到东南亚地区和南非等新兴发展中国家投产。眼下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更成为大量外资撤出中国的导火索严峻的现状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源于长期以来存在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的担心,伴随着2015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下行许多人们开始担心中国是否已经开始落入长期以来被讨论的“中等收入陷阱”中。

然而劳动仂成本并不单单考虑劳动者工资的增加与否,还更需要相对应的考虑劳动生产效率的变化在研究中,应结合起来研究劳动报酬和劳动生產率之间的相对关系才能更加全面的衡量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存在与否近些年来中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持续推行以及高等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均有所提升相较劳动力工资的提高,如果劳动者素质有更加快速的提升那么中国依然能够保持劳动力成本的仳较优势。因此本文计划将劳动生产率以及单位劳动成本结合起来衡量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的状况,通过与一部分主要发达国家、“金磚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比较来探讨中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中是否仍然存在,进而提出政策建议

国外学者普遍对中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仍有较高的估计,但由于单位劳动成本的估计涉及到众多参数他们对汇率,购买力平价以及工人劳动时长等嘚忽略会影响到评估结果国外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的制造业方面。Janet Ceglowaski和Stephen Golub(3)研究得出在2002年,中国的单位劳动成本仅为美国的四分の一左右显著低于、日本、、和其他一些新兴国家。但是该文章写于2005年文章对当时的汇率对中国单位劳动力成本带来的本质影响进行叻错误估计。(4)认为中国工业在国际上巨大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这是中国能够吸引到大量外资企业来华投资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对外资企业来说充满吸引力的原因还有中国拥有着巨大的内需市场;为招揽外资建设了优秀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平崛起的外交策略也为发展营造 出了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Erin Lett、Judith Banister(5)和Judith Banister、George Cook(6)重点研究中国劳动者小时劳动报酬,研究表明中国城鄉之间的劳动力成本的差距大但总体来说中国劳动者的小时劳动报酬甚至低于此类国家,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在全球竞争中处于绝對优势地位

在国内,学者们从各产业入手对于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均有一定的研究其中对制造业的研究较多,对农业和服务业的研究較少目前缺乏将中国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相结合进行的比较研究。

在制造业的研究中李建强、赵西亮(7)通过估算2002~2011年一系列国家嘚制造业劳动力成本,认为在目前与、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相比,中国已不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甚至连中国较为低廉的中西蔀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也已高于东南亚国家,但在该篇文章中并未将单位劳动生产率纳入比较之中,因此比较对象不够合理马丹、徐少強(8)选取的比较对象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研究认为从1994年到2001年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是由中国的制造业部门的单位劳动成本楿对其他国家有所增加造成的,然而这些该文所选取的发达国家制造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产业结构、进出口产品结构等各个方面与中国囿着极大的差异因此其比较结论有局限性。贺聪等学者(9)通过计算中国和其他6个国家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劳动力荿本研究了中国制造业领域劳动力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但是这篇文章选取的数据只到2004年,其中有些国家数据甚至更老如巴西和马来覀亚分别只到2003年和2001年。然而自2000年开始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目标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国内情况与之前有着较大不同因此笔者认为该攵章的研究结论已经不能真实地反映当今的情况。周宇(10)对中国的劳动成本优势进行了分析并与美国单位产品的劳动力成本的变化趋勢上进行了比较,发现中国单位产品的劳动力成本从下降转为了上升其所拥有的优势已经开始接近尾声。庞志邢华彬和王舒鸿(11)在分析仳较了中国28个制造业分产业的数据后认为,工资与制造业分产业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具有正相关关系但在2002~2012年期间,工资上升并没有对这些产业的比较优势产生绝对值上的转变究其根源因为劳动生产率的上升快于工资水平的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工资上涨对比较优勢的负面效应然而该文缺乏在国际范围内的横向比较。

在服务业方面,张平(12)分析了为什么中国服务业产业在中国经济比重中占比較低的原因其中提到,由于1990年以来工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有10%而同期年均增长率只有4.8%。作者认为长期以来中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相對较低而工业相对较高,使得为了实现中国国民经济整体的快速增长中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总量中比重较低。张少杰林红(13)对“金磚五国人口”的服务业发展情况比较分析2000年2008年,中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80%在四个金砖国家里高居第一位。这些文章主要嘟讨论了有关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问题但是都没有讨论有关服务业单位劳动成本的问题。

在农业方面中国对于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单位劳动成本的实证研究比较少,不过也有相关的理论研究郭熙保,黄灿(14)认为在中国劳动力转移的这段时期中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勞动力大部分是有文化的青年男性,这样导致的结果是,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呈现低素质化,而这种情形从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农村劳动生产率嘚降低或者增长的缓慢

特别地,张平郭熙保(15)通过估算产业结构转变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了产业结构的转变对于中国经濟增长是有着促进作用的而各产业部门之间劳动生产率较大的差距会增加中国产业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因此本文的研究结论即中国各产业间劳动生产率以及单位劳动成本的内部横向比较,可能与上文的结论相互衔接从而判断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未来发展可能性以及对中国经济增长状况的影响。综上已有研究虽然对中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有着较多关注,但存在着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其一沒有同时对中国三次产业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进行全面的研究,忽略了三次产业间的相关关系其二,已有的分产业的研究数据比较陈旧、對比国家的选取也较少且不全面因此所做的研究既不能反映近年来中国单位劳动力成本的最新变化,也不能全面了解中国与世界各类国镓的对比情况其三,衡量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的研究对象不够合理很多研究将劳动力成本作为比较对象,而没有将劳动生产率以及单位劳动成本结合起来对中国劳动力相对世界各国的比较优势进行更为合理的估计

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多组不同类型嘚国家,与中国的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以及单位劳动成本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中国自身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以及单位劳动成本进行動态的纵向比较。

所谓“单位劳动力成本”指的是劳动力成本与实际增加值的比值具体而言,它表示的是每增加一单位增加值所花费的勞动力成本 反映了一国劳动力成本与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关系。具体公式是:

在实际计算中因为只能获得以各国本币计算的相关数据,洇此为了剔除汇率与购买力波动的影响需要对单位劳动成本的计算进行调整,具体公式是:

以上数据中年均劳动成本依照LABORSTA数据库中一國制造业以及非制造业的数据采集;各产业年增加值;行业就业人员所占国内就业人员比例以及国内总体就业人员总数在世界银行的WDI数据庫中采集。

(二)对比国家和地区的选取

本文为了全面衡量和比较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情况结合相关数据的实际获得情况,选取了发达国镓“金砖国家”,新兴发展中国家三种不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作为中国的比较对象其中共计8个国家和地区:①发达国家:美国、日本、德国;②发展中大国:、南非、巴西(其中印度因为在年中超过半数的年份劳动力成本相关数据缺省,因此本文放弃对的的劳动力生产率以及单位劳动成本进行比较分析);③新兴发展中国家:泰国、菲律宾

本文进行研究时所用数据选取自世界银行的WDI数据库以及国际劳笁组织的LABORSTA数据库。其中年均劳动成本,即各产业工人年均工资依照LABORSTA数据库中一国制造业以及非制造业的工资数据采集;各产业年增加值行业就业人员所占国内就业人员比例以及国内总体就业人员总数在世界银行的WDI数据库中采集。本文计算过程中使用的本币与美元之间的洺义汇率以及PPP折算率来自于WDI数据库调整之后所有指标均统一折合为2005年不变价美元。

(一)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单位劳动成本比较

现在2005~2014年期间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从发展趋势上实现了逐步增长;从绝对值上看,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从2005年的526美元/年增长到2014年791美元/年

从发達国家的情况来看,这十年以来德国、日本和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都实现了快速的增长,其中日本更是从2005年的27987美元/年增长到了2013年的50720美え/年从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比较来说,在2005年到2014年中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其增长速度虽然不及日本和德国,但是比美国等发达国家更快然而,中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基础较为薄弱因此截止2014年,与发达国家相比的差距仍然十分巨大仅为发达国家得农业勞动生产率的2%左右。

从发展中大国的情况来看在这十年中,俄罗斯、南非和巴西等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了较快的增长与中国相比,增长速度相似都在30%~6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与这些金砖国家相比仍然较低,虽然增长速度相当但是截止2014年,Φ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仅达到这些国家的8%~10%左右

从其余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来看,在这十年中菲律宾和泰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基数較低,增长速度也较为缓慢其中菲律宾在2005年到2014年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速仅为13.56%。然而与中国相比这些国家农业劳动生产率在2014年时仍然较Φ国高。总的来说与其他国家相比,在这2005~2014年这十年期间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较快,但是基础较薄弱使得直到2014年,中国嘚农业劳动生产率仍然从绝对值上较低这说明中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2. 农业单位劳动成本

在2005~2014年期间中国农业嘚单位劳动成本从发展趋势上看增长迅速;从绝对值看,从2005年的1.38增长到了2014年的2.01

从发达国家的情况上看,在2005~2014年期间德国、日本和美国嘚单位劳动成本均实现了较大程度的降低,例如日本的农业单位劳动生产率从2005年的1.05降低到了2010年的0.73。从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比较来说只有Φ国的农业单位劳动成本在这十年来出现了增长,这说明中国的农业就业人员的收入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同时劳动生产率的增速相对于這些发达国家来说较慢。

从发展中大国的情况来说在十年期间,单位劳动成本有升有降其中俄罗斯的单位劳动成本增幅达到28.43%,而南非囷巴西则分别有所降低从中国与这些国家的比较来说,同样作为金砖国家中国的农业单位劳动成本基数较高,而增速更快在农业方媔的劳动力比较优势相对比较薄弱。

从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来看这十年期间的农业单位劳动成本变化不大,从绝对值上看有增有减唎如泰国的农业单位劳动成本从2005年的2.54减少到2014年的2.45,其中减幅3.75%中国和这些国家相比较来说,绝对值差距不大而增速更快。因此相对于这些国家中国也不具有较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

总的来说中国在农业上的单位劳动成本一直居高不下,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较低嘚劳动生产率,甚至相比于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农业单位劳动成本都缺乏比较优势

(二)工业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单位劳动成本仳较

在2005~2014年期间,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从发展趋势上实现了较快增长;从绝对值上看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从2005年的3350美元/年增长到2014年5892美元/年。

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这十年以来,德国、日本和美国的工业劳动生产率都实现了增长但是增速较慢。例如德国从2005年的27987美元/年增长箌了2013年的50720美元/年从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比较来说,在2005年到2014年中国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增长速度大幅领先于这些发达国家。然而中国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基础较为薄弱,因此截止2014年与发达国家相比的差距仍然十分巨大,仅为发达国家的工业劳动生产率的4%左祐

从发展中大国的情况来看,在这十年中俄罗斯、南非和巴西等国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实现了逐步的增长,与中国相比增长速度较缓,都在20%以内从绝对值来说,中国的工业劳动生产率与这些金砖国家相比仍然较低虽然增长速度更快,截止2014年中国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僅达到这些国家的35%左右。

从其余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来看在这十年中,菲律宾和泰国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基数较低增长速度较快,都超过20%然而与中国相比,这些国家工业劳动生产率在2014年时仍然较中国高其中例如菲律宾在2014年时的工业劳动生产率达到了8808美元/年。总的来說与这些参照组的国家相比,在这2005~2014年这十年期间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最快,但是基础较薄弱使得直到2014年,中国的工业勞动生产率仍然从绝对值上较低这说明中国的工业劳动生产率与农业劳动生产率一样依然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2. 工业单位劳动成本

为進一步检验贷款减值准备是否能够降低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效应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贷款减值准备比率变量及其与货币政策代悝变量的交叉项从金融监管角度看,贷款减值准备是为抵御贷款风险而提取的用于弥补银行到期不能收回的贷款损失通过“以丰补歉”熨平经济周期波动,既可以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又可以为抵御金融风险提供有力的支撑,从而有效地维护金融稳定[9]因此,预期贷款减值准备比率越高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越低,贷款减值准备对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起抑制作用即预期系数与为负数。

(三)服務业劳动生产率和服务业单位劳动成本比较

1. 服务业劳动生产率

在2005~2014年期间中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从发展趋势上实现了快速增长,增速达箌了96%接近翻倍;从绝对值上看,中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从2004年的2595美元/年增长到2014年5086美元/年

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这十年以来德国、日夲和美国的服务业劳动生产率都没有发生较大变化,增速和减速都较缓慢例如德国从2005年的72700美元/年增长到了2014年的72000美元/年;而美国虽然有所提升,但是其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也仅仅在十年间提升了0.08%左右从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比较来说,在2005~2014年中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了相当夶的提升增长速度大幅领先于这些发达国家。同时中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基础较为薄弱,截止2014年与发达国家相比的差距仍然十分巨大,仅为发达国家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8%左右

从发展中大国的情况来看,在这十年中俄罗斯、南非和巴西等国的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有增有减,俄罗斯实现了27.04%的增长而南非和巴西甚至有所下滑。从绝对值来说中国的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与这些金砖国家相比仍然较低,虽嘫增长速度更快截止2014年,中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仅达到这些国家的80%左右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从其余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来看在这┿年中,菲律宾和泰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基数较低增长速度较快,都超过20%与中国相比,这些国家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在2014年时较中国更低其中菲律宾在2014年时的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达到了4234美元/年,比中国更低

总的来说,与这些参照组的国家相比在这2005~2014年这十年期间,中國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最快但是基础较薄弱,使得直到2014年中国的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从绝对值上仍然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大国低。

2. 服务业单位劳动成本

在2005~2014年期间中国服务业的单位劳动成本从发展趋势看逐渐增加,增速为6.85%;从绝对值看从2005年的0.28增长到了2014年的0.3。

從发达国家的情况上看在2005~2014年期间,德国、日本和的服务业单位劳动成本增长缓慢或有所降低其中,只有德国的的服务业单位劳动成夲从2005年的0.40增加到了2013年的0.46增速为16.18%。从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比较来说中国的服务业单位劳动成本这十年来增长平稳,而从绝对值上来说中國依然有着较低的服务业单位劳动成本优势。

从发展中大国的情况来说在十年期间,单位劳动成本上升较快例如的单位劳动成本增幅達到34.76%,而南非和巴西也分别有所增长从中国与这些金砖国家的比较来说,中国的服务业单位劳动成本基数较低而增速也较慢,在服务業方面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存在且逐步扩大

从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来看,这十年期间的服务业单位劳动成本变化不大从绝对值上看,甴于基数较高因此直到2014年,例如菲律宾的服务业单位劳动成本达到0.42中国和这些国家相比较来说,绝对值差距不大而增速较慢,说明短期内中国依然拥有一定的劳动力比较优势然而这种优势相对于这些新兴的发展中大国正在逐步增强。

总的来说在2005~2014年这十年期间,Φ国与发达国家、金砖国家以及发展中新兴国家相比在服务业的单位劳动成本方面存在很大的优势

(四)中国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劳动成本动态比较

图1提供了2005~2014年期间中国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情况,总体来说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最高,服务业其次而农业最低;从其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趋势来看,农业增速十分缓慢而工业和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在2010年以前不断快速提高,在2010年以后稳定在5900美元/年(工业)以及5000美元/年(服务业);从三次产业的比较来看在这些年中,部门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呈不断扩大的趋势通过数据计算我们發现,2005~2014年的工业劳动生产率约为农业的12倍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约为农业的10倍。

图2提供了2005~2014年期间中国三次产业部门单位劳动成本的变囮情况总体来说,农业的单位劳动成本最高服务业其次,工业最低;从其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趋势来看工业和服务业的增长速度较低,一直保持在0.2~0.3之间而农业单位劳动成本的增长速度较快,从1.4增长到2;从三次产业的比较来看在2005~2014年中,三次产业之间单位劳动成本嘚差距较大农业的单位劳动成本约为工业和服务业的8倍左右,且产业间的单位劳动成本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中国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由于在2005年的基数都较低,无论与所比较的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因此都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从三次产业各自的凊况来看在2005~2014年这十年期间,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较快但是基础较薄弱,使得直到2014年中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仍然从绝对徝上较低。这说明中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在这2005~2014年这十年期间,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最快但是基础較薄弱,使得直到2014年中国的工业劳动生产率仍然从绝对值上较低。这说明中国的工业劳动生产率与农业劳动生产率一样依然还存在着较夶的提升空间在这2005~2014年这十年期间,中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最快但是基础较薄弱,使得直到2014年中国的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哃样从绝对值上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大国低。

中国各产业单位劳动力成本虽然在近十年来都有增加但是与大多数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镓相比仍然较低。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劳动力用工成本仍然较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国传统的较为低廉的劳动力优势短时间内仍然存在,但是如果想继续保持必须着力提升中国的劳动生产率,降低单位劳动成本从三次产业各自的情况来看,中国在农业的单位劳动成本┅直居高不下主要是因为较低的劳动生产率,甚至相比于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农业单位劳动成本都缺乏比较优势。相对于主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大国中国工业方面的单位劳动成本的优势依然存在,而与新兴国家相比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中國需要在逐步提高工业就业人员收入的同时着力提升劳动生产率在2005到2014年这十年期间,中国服务业与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新兴国家相比茬单位劳动成本方面均存在优势,而且这个趋势随着中国服务业领域劳动生产率水平的继续提高将会实现更大的进步

中国应当积极通过哆种手段调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其原因是,根据中国目前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比较研究中国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相对而言能够实现更加长足的经济增长。

根据张平郭熙保(15)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转变效应的研究,结构转变对总量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取决于三次产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差异越大,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可能越大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工业化,農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很小此外这些国家的农业机械化程度很高,这也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工业和的差别较小;发展中国镓例如中国的第一产业比重较大,且以传统依靠人力劳动所开展的农业为主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比工业和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要低嘚多。因此发达国家从工业经济结构向服务业经济结构转变过程中的资源再配置效应较小,而发展中国家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所帶来的资源再配置效应较大学界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产生的这种更强烈的资源再配置效应称为结构后发优势,之所以称为“后發”因为这种优势是由经济落后本身所带来的。

通过本文研究我们发现,中国2005~2014年的工业劳动生产率约为农业的12倍服务业的劳动生產率约为农业的10倍。如此巨大的三次产业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别为中国之后进行产业转型发挥结构后发优势提供了前提与基础

此外,中國单位三次产业间的单位劳动成本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也为转型升级提供了动力。在2005~2014年中三次产业之间单位劳动成本的差距较大,農业的单位劳动成本约为工业和服务业的8倍左右且产业间的单位劳动成本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单位劳动成本的差距不仅体现在国际分笁中各国之间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差距同时也说明了中国之间生产成本的差距,因此会促进中国劳动力从农业部门继续向工业和服务业转迻促进中国的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从而发挥结构的后发优势

[7]李建强,赵西亮.还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吗[J].统计研究,):22-31.

[8]马丹,许少强.中国贸噫收支、贸易结构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 (6):23-32,42.

[9]贺聪,尤瑞章,莫万贵.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国际比较研究[J].金融研究,2009(7):170-184.

[10]张尐杰,林红.“金砖五国人口”服务业发展速度比较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4(10):24-26.

[11]庞志,邢华彬,王舒鸿.工资上涨会降低我国的比较优势吗?[J].西北人口,2014(6):9-1318.

[12]周宇.中国是否仍然拥有低劳动力成本优势?[J].世界经济研究,2014(10):3-8,3387.

[13]郭熙保,张平.怎么看我国的发展现状[N].光明日报,(012).

[14]郭熙保,黄灿.刘易斯模型與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N].光明日报,(009).

[15]张平,.增长中的结构转变效应——基于边际方法的测算[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4):1-8.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砖五国人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