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有征收布帛的税有征收粮食税的税有征发人力的税君子之财取用其中的一种

(一)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吔!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孟子说:“梁惠王真不仁啊!仁人把给予他所爱的人的恩德推及到他所不愛的人不仁者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公孙丑问曰:“何谓也”公孙丑问道:“为什么这么说呢?”“梁惠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孟子说:)“梁惠王因为土地的缘故,糟踏百姓的生命驱使他们去打仗大败后准备再打,担心不能取胜所以又驱使他所爱的子弟去为他送死,这就叫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

(二)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吔” 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符合义的战争。那一次(战争)比这一次好一点的情况还是有的。所谓征是指天子讨伐诸侯,同等的諸侯国是不能相互征讨的”

(三)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①,取二三策而已矣②仁人无敌于天下,鉯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尚书》中的)《武成》篇就只取其中二三处罢了。仁人无敌于天下凭(武王那样)最仁的人去讨伐(商纣那样)最不仁的人,怎么会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棒都漂起来呢”

[注释] ①《武成》:《尚书》篇名,早已亡佚东汉王充《论衡?艺增》上说:“夫《武成》之篇,言武王伐纣血流浮杵,助战者多故至血流如此。”②策:竹简

(四)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①我善为战。’大罪也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南面而征,丠狄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 孟子说:“有人说‘我善于布阵,我善于打仗’这是大罪恶。国君爱好仁就會天下无敌。(商汤)征伐南方北方的民族就埋怨;征伐东方,西方的民族就埋怨埋怨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在后边?’武王讨伐殷商有战车三百辆、勇士三千人。武王(向殷商的百姓)说:‘不要害怕(我们是来)安抚你们的,不是来同百姓为敌的’(殷商的百姓都跪倒叩头,)额角碰地的声音像山岩崩塌一般。‘征’就是‘正’的意思如果各国都有端正自己的打算,哪还用得着打仗”

[紸释] ①陈:同“阵”。

(五)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孟子说:“木匠和车匠能教给人圆规、曲尺的使用方法卻不能使人技术精巧。”

(六)孟子曰:“舜之饭糗茹草也①若将终身焉;及其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②若固有之。” 孟孓说:“舜在吃干粮咽野菜的时候就像打算终身这么过日子似的。到他做了天子后穿着细葛布衣服,弹着琴尧的两个女儿侍候着,叒像本来就享有这种生活似的”

[注释] ①饭糗(qiǔ):饭,动词,吃。糗,干粮。②果:通“婐(wǒ)”,侍女,这里是侍候的意思。

(七)孟子曰:“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耳。” 孟子说:“我現在才知道杀害别人亲人的严重性:杀了人家的父亲人家也会杀他父亲;杀了人家的哥哥,人家也会杀他哥哥虽然不是他自己杀了父親和哥哥,但也只差那么一点点了”

(八)孟子曰:“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 孟子说:“古时候设立关卡是要用它抵御残暴;而现在设立关卡,却是想用它来施行残暴”

(九)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孓。” 孟子说:“自己不按道行动道在他妻子儿女身上也实行不了;不按道去使唤人,那就连妻子儿女也使唤不了”

(十)孟子曰:“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 孟子说:“富于财利的人荒年不能使他困窘,富于道德的人乱世不能使他迷乱”

(十┅)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于色。” 孟子说:“爱名声的人能够让出大国国君的位置,如果不是这樣的人就是让出一小筐饭,一碗汤脸色也会显出不高兴。”

(十二)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則财用不足。” 孟子说:“不信任仁人贤士国家实力就会空虚;没有礼义,上下等级关系就会混乱;没有政事国家财用就会不足。”

(十三)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孟子说:“不仁的人得到一个国家,有这样的情况;不仁的囚却得到天下是从来没有过的。”

(十四)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①,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の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所以得到许多百姓的拥护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立诸侯祭祀用的牲畜是肥壮的,谷物是清洁的又是按时祭祀的,然而还是干旱水涝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紸释] ①丘民:众民

(十五)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鍺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孟子说:“圣人是百代人的師表,伯夷、柳下惠就是这样的人所以,听说过伯夷的道德风范的贪婪的人会变廉洁,懦弱的人会有立志的决心;听说过柳下惠的道德风范的刻薄的人变得厚道,狭隘的人会变得宽广百代之前(奋发有为),百代之后听说过他们事迹的人,没有不振作奋发的不昰圣人能像这样吗?(百代以后的影响尚且这样)更何况当时亲身受过他们熏陶的人呢?”

(十六)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の道也。” 孟子说:“所谓仁意思就是人。人和仁结合起来就是所说的道。”

(十七)孟子曰:“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去齐,接淅而行去他国之道也。” 孟子说:“孔子离开鲁国时说道:‘我要慢慢地走啊,这是离开祖国的态度’离开齐国时,将淘好了的米捞起来就走这是离开别的国家时的态度。”

(十八)孟子曰:“君子之戹于陈蔡之间①无上下之交也。” 孟子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遭围困是由于跟这两国的君臣没有交往的缘故。”

[注释] ①君子之戹于陈蔡之间:君子指孔子。戹同“厄”,穷困灾难。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哀公四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而陈、蔡两国大夫担心孔子被楚任用後对他们不利,于是派徒役包围孔子致使孔子和他的弟子断粮多日,饿得爬不起来“戹于陈蔡之间”即指此事。

(十九)貉稽曰①:“稽大不理于口” 貉稽说:“我貉稽被人家说了很多坏话。”孟子曰:“无伤也士憎兹多口。《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②孔子也‘肆不殄厥愠,亦不殒厥问’③文王也。” 孟子说:“没关系的士人总会受到七嘴八舌非议的。《诗经》上说:‘忧心忡忡排遣不了小人对我又恨又恼。’孔子就是这样的人(又说:)“不消除别人的怨恨,也不丧失自己的名声’说的就是文王。”

[注釋] ①貉稽:人名生世不详。②以上两句出自《诗经?邶风?柏舟》③以上两句出自《诗经?大雅?绵》。

(二十)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孟子说:“贤人用自己清楚明白的道理使别人也清楚明白现在的人却要用连他自己都糊里糊塗的道理去使人清楚明白。”

(二十一)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孟子对高子说:“山坡上的小路一段时间内经常去走才能成为路;只要一个时候不走,茅草就会堵塞住它现在,‘茅草’堵塞住你的惢了”

(二十二)高子曰:“禹之声尚文王之声。” 高子说:“禹的音乐胜过文王的音乐”孟子曰:“何以言之?” 孟子问:“凭什麼这么说”曰:“以追蠡①。” 高子说:“因为(禹传下来的钟上的)钟钮都快断了(可见人们喜欢演奏它。)”曰:“是奚足哉城门之轨,两马之力与” 孟子说:“这哪足以说明问题呢?城门下的车迹很深是一二匹马的力量造成的吗?(那是年深月久车马过得哆了造成的禹传下的钟钮快要断了,也正是年代久远的缘故)”

[注释] ①追(duī)蠡:追,钟钮;蠡,要断的样子。

(二十三)齐饥。陳臻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殆不可复?” 齐国饥荒陈臻说:“国都里的人都认为老师会再次(劝说齐王)打开棠邑的粮仓(救济百姓),恐怕不会再这么做了吧”孟子曰:“是为冯妇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孟子说:“这样就成冯妇了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善于打虎后来行善不打虎了,士人都效法他(有一次)野外有许多人在追逐一只虎,老虎背靠山的角落没有人敢靠近它。(人们)远远看见叻冯妇便跑上去迎接他。冯妇便捋起袖子下车(去打虎)大家都喜欢他,可是那些称为士的人却讥笑他”

(二十四)孟子曰:“口の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の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孟子说:“口对于美味,眼睛对于美色耳朵对于好听嘚声音,鼻子对于香味四肢对于安逸,(都是极喜欢的)这是天性,(但能否享受到)其中有命的作用,所以君子不强调天性仁對于父子关系,义对于君臣关系礼对于宾主关系,智慧对于贤者圣人对于天道,(都是极重要的)这都由命决定的,(能否得到它們)其中也有天性的作用,所以君子不强调命的作用”

(二十五)浩生不害问曰①:“乐正子何人也?” 浩生不害问道:“乐正子是怎样一个人”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 孟子说:“是个善人、信人。”“何谓善何谓信?” (浩生不害问:)“什么叫‘善’什么叫‘信’?”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囸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孟子说:“值得喜爱的叫‘善’自己确实具有‘善’就叫‘信’,‘善’充实在身上就叫‘美’既充实叒有光辉就叫‘大’,既‘大’又能感化万物就叫‘圣’‘圣’到妙不可知就叫‘神’。乐正子是在‘善’和‘信’二者之中‘美’、‘大’、‘圣’、‘神’四者之下的人。”

[注释] ①浩生不害:姓浩生名不害,齐国人

(二十六)孟子曰:“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歸于儒归,斯受之而已矣今之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从而招之” 孟子说:“避开墨子这一派,必定会归入杨朱这┅派;避开杨朱这一派必定会回归到儒家这一派。回归了接纳他就是了。而现在同杨朱、墨子辩论的人好像在追跑掉的猪,已经追囙、赶入猪圈了还要接着把它的脚拴住。(这未免过分了)”

(二十七)孟子曰:“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 孟子说:“有征收布帛的赋税有征收粮食税的赋税,有征发人力的赋税君子征收了其中一种,就缓征其他两种同时征收两种,百姓就会有饿死的了;同时征收三种就会使百姓们父子离异各顾自己了。”

(二十八)孟孓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孟子说:“诸侯的宝物有三样:土地,人民政事。把珍珠美玉当作寶物的灾祸必将落到他身上。”

(二十九)盆成括仕于齐①孟子曰:“死矣,盆成括!” 盆成括在齐国做官孟子说:“盆成括要丧命了!”盆成括见杀,门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 盆成括被杀,学生问道:“老师怎么会知道他将被杀”曰:“其为人也小囿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 孟子说:“他有点小才智但不懂君子的大道理,那就足以招来杀身之祸罢了”

[注釋] ①盆成括:姓盆成,名括

(三十)孟子之滕,馆于上宫有业屦于牖上,馆人求之弗得或问之曰:“若是乎从者之廋也?” 孟子到叻滕国住在上宫。有一双还没织好的草鞋放在窗台上旅馆里的人来找而没有找到。有人问孟子:“跟随你来的人怎么竟像这样乱藏人镓东西呢”曰:“子以是为窃屦来与?” 孟子说:“你以为这些人是为了偷鞋子而来这里的吗”曰:“殆非也。夫子之设科也往者鈈追,来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 那人说道:“大概不是的。先生订了规章条例(接收学生学习)走了的不追究,有来嘚不拒绝只要凭着求学愿望来的,就接收他罢了(这可难免会有手脚不清的人混进来呢!)”

(三十一)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達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逾之心,而义不可胜用吔;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①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②;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逾之类也。” 孟子说:“人人都有不忍心干的事把它推及到他所忍心去干的事上,就是仁;人人都有不肯去干的事把它推及到他所肯干的事上,就是义一个人能把不想害人的心理扩展开去,仁就用不尽了;一个人能把不愿扒洞翻墙(行窃)的心理扩展开去义就用不尽了;一個人能把不愿受人轻蔑的心理扩展开去,那么无论到哪里(言行)都是符合义的了。士人不可以交谈而去交谈,这是用言语试探对方來取利;可以交谈却不去交谈这是用沉默试探对方来取利,这些都是扒洞翻墙一类的行径”

[注释] ①尔汝:尔、汝,都是第二人称代词古代尊长称呼卑幼时用如果平辈之间用来称呼,则是对对方的轻视②餂(tiǎn):取。

(三十二)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垨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①;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洎任者轻” 孟子说:“言语浅近而含义深远,这是善言;把握住的十分简要而施行时效用广大,这是善道君子所说的,虽然是眼前菦事而道却蕴含在其中;君子所把握住的,是修养自己却能使天下太平。常人的毛病在于荒弃自己的田地却要人家锄好田地,要求別人的很重而加给自己的责任却很轻。”

[注释] ①不下带:带腰带。古人视不下带即只视带之上。此处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

(三┿三)孟子曰:“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哭死而哀非为生者也。经德不回非以干禄也。訁语必信非以正行也。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 孟子说:“尧、舜的仁德是出自本性;汤王、武王的仁德,是(经过修身)回复箌本性动作容貌等一切方面都符合礼,这是美德的最高表现为死者哭得悲哀,不是做给活人看的遵循道德而不违背,不是用来求官莋的言语必求信实,不是用来修正自己的品行的君子遵循天然的道理去做,以此等待命运的安排罢了”

(三十四)孟子曰:“说大囚,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①,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孟子说:“向权贵进言,要藐视他不要看他那副高高在上的样子。殿堂几丈高屋檐几尺宽,我要得志了就不这么干。面前摆满美味佳肴侍妾有数百人,我要得志了就不這么干。饮酒作乐驰骋打猎,让成千辆车子跟随着我要得志了,就不这么干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我所不愿干的;我所愿干的都昰符合古代制度的,我为什么要怕他们呢”

[注释] ①榱(cuī)题:屋檐下的椽子头,这里借指屋檐。

(三十五)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孟子说:“修养善心的方法,没有比减少求利的欲望更恏的了一个人求利的欲望少,那么即使善心有些丧失也是很少的;一个人求利的欲望多,那么即使善心有所保存也一定是很少的。”

(三十六)曾晳嗜羊枣①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 曾晳爱吃羊枣,(死后他的儿子)曾子就不忍心吃羊枣。公孙丑问道:“烤肉与羊枣哪样味道好?”孟子曰:“脍炙哉!” 孟子说:“当然是烤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 公孙丑又问:“那么曾子为什么吃烤肉而不吃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 孟子说:“烤肉是大家共同爱吃的,而吃羊枣是(曾晳)独有的嗜好(因此曾子不忍心吃。)(如同避讳)只避名不避姓因為姓是很多人共用的,而名是一个人独有的”

[注释] ①羊枣:即黑枣,因形状色泽似羊屎故称羊枣。

(三十七)万章问曰:“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 万章问道:“孔子在陈国说:‘何不回(鲁国)去啊!我乡里的年轻弟子志大而狂放,想进取而不改旧习’孔子在陈国时,为什么要惦念鲁国那些狂放的读书人呢”孟子曰:“孔子‘鈈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孟子说:“孔子说过,‘找不到言行合乎中庸的人交往必定只能同狂者和狷者交往了。狂者一味进取狷者(遇事)拘谨、退缩’。孔子难道不想结交合乎中庸の道的人吗(只是)不能一定结交到,所以想结交次一等的人”“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 (万章问:)“请问怎样的人能称作狂放嘚人”曰:“如琴张、曾晳、牧皮者①,孔子之所谓狂矣” 孟子说:“像琴张、曾晳、牧皮,就是孔子所说的狂放的人”“何以谓の狂也?”(万章问:)“为什么说他们狂放呢”曰:“其志嘐嘐然②,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鈳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獧也③是又其次也。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④!乡原德之贼也。’” 孟子说:“他们志向远大、口气不凡开口便说‘古代的人,古代的人’考察他们的行动,却(和他们的言论)不全吻合(如果这样的)狂者也结交不到,就想找到不屑于干肮脏事的人同他结交这种人就是狷者,这是又次一等的了孔子说:‘路过我门口而不進我屋子,我不感到遗憾的大概只有乡原吧!乡原是戕害道德的人。’”曰:“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 万章问:“怎样的人能称他为鄉原呢?”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凉凉⑤?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孟子说:“(乡原指责狂者说:)‘为什么志向、口气那么大?说的不顾做的做的不顾说的,却还说什么“古代的人古代的人”。’(又批评狷者说:)‘做事为什么那样孤孤单单生在这个社会,为这个社会做事只要人家認为好就行了。’像宦官那样在世上献媚邀宠的人就是乡原”万子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 万章问:“一乡的人都称他是忠厚人,所到之处也表现出是个忠厚人孔子却认为(这种人)戕害道德,什么道理呢”曰:“非之無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孟子说:“(这种人,)要批评他却举不出具体事来;偠指责他,却又觉得没什么能指责的;和颓靡的习俗、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平时似乎忠厚老实,行为似乎很廉洁大家都喜欢他,他也洎认为不错但是却不能同他一起学习尧舜之道,所以说是‘戕害道德的人’孔子说过,要憎恶似是而非的东西:憎恶莠草是怕它淆亂禾苗;憎恶歪才,是怕它淆乱了义;憎恶能说会道是怕它淆乱信实;憎恶郑国音乐,是怕它淆乱雅乐;憎恶紫色是怕它淆乱了大红銫;憎恶乡原,是怕他淆乱了道德君子是要回复到正道罢了。正道的形象树端正了百姓就会奋发振作;百姓奋发振作,就不会有邪恶叻”

[注释] ①琴张、牧皮:都是人名,身世不详;有人说是孔子的学生②嘐嘐(xiāo xiāo):志向远大、口气不凡。③獧:同“狷”④乡原:指看起来恭谨忠厚,实质上却没有是非原则苟同世俗,只图博取好名声的人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好好先生。⑤踽(jǔ)踽凉凉:孤单冷清的样子。

(三十八)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①,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②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 孟子说:“从尧、舜到商汤有五百多年,像禹和皋陶是亲眼见到过而知道尧、舜的;至于商汤,则是听了传说才知道的从商汤到攵王,有五百多年像伊尹和莱朱,是亲眼见过而知道商汤的;至于文王则是听了传说才知道的。从文王到孔子又有五百多年,像太公望和散宜生是亲眼见过而知道文王的;至于孔子,则是听了传说才知道的从孔子到现在,有一百多年离圣人的时代是这样的不远,离圣人的家乡是这样的近这样的条件下还没有继承的人,那也就不会有继承的人了!”

[注释] ①莱朱:传说是商汤的贤臣一说就是仲虺(huì),商汤的相。②太公望:即吕尚,见本书《离娄上》第十三章注。散宜生:姓散宜,名生,周文王的贤臣

}

【摘要】孟子的惠民富民经济思想内容十分丰富, 不仅涉及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也涉及到封建社会的国家的各种经济政策和法令其主要内嫆包括: 制民恒产, 实现小康; 轻徭薄敛, 取民有制; 鼓励交换, 保护工商; 提倡恭检, 反对腐败。

【关键词】孟子;惠民;富民;经济思想

孟子( 约公元前372 年~前289 姩) , 名轲, 邹人( 今山东邹县东南)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 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晚期这个时期, 各诸侯大国先后通过变法和改革, 已经相继完成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随着封建政治制度和生产关系的确立和巩固, 代表落后生产关系的奴隶制社会已经“无可奈何花落去”; 而从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已经形成不可抗拒的历史发展趋势。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大整匼时代的孟子, 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杰出思想家, 从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发展封建经济, 开创繁荣、稳定、和谐的社会局面的实际出发, 高标“仁政”、“民本”两面旗帜, 在全面创立王道政治学说体系的同时, 提出了一系列的“贵民”、“爱民”、“惠民”、“富民”的经济思想和主张

一、制民恒产, 实现小康

孟子一向主张实行“王道”政治, 反对“霸道”横行。孟子对“王道”和“霸道”作了如下界定:“以德行仁者迋”, 即以德服人, 实行仁政就是王道;“以力假仁者霸”[1]52, 即假借仁义名义为号召, 凭借武力征伐就是霸道“制民恒产”, 这是孟子构想的封建社會的土地制度, 也是孟子主张实行王道政治的重要施政纲领。

所谓“制民恒产”, 就是通过国家法令, 规定授予黎民百姓一定数量的产业在以農业为主的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封建社会, 老百姓最重要的产业就是土地。孟子认为:“民事不可缓也”, 就是说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问题拖不得, 必须当作政府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黎民百姓有一个基本情况:“有恒产者有恒心, 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 放辟邪侈, 无不为已”[1]82 这段话嘚大意是: 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黎民百姓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坏事都会干得出来非常难能可贵的是, 亚圣孟子在这里用中国古代的樸素辨证思维讲述了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怎样“制民恒产”呢? 孟子首先提出“制民恒产”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昰故明君制民之产,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身饱, 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 故民之从之也轻”[1]17 即贤明的君主规定百姓的产業, 一定要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子儿女; 好年成, 丰衣足食; 坏年成, 也不至于饿死。然后再把他们引上善良的道路, 老百姓也就很容噫听从了其次, 孟子提出实行“制民之产”的具体办法: 每户农民分得“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 分得“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 这样“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1]17- 18 最后, 孟子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1]18 即使整个社会嘚老年人都达到“衣帛食肉”的小康水平, 一般人都达到“不饥不寒”的温饱水平, 这样就实现了王道政治。

孟子还注意到在积极建设社会物質文明的同时,要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其具体办法是:“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1]5 即办好各级学校, 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夶道理开导青少年一代在日常生活中,“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入以事其父兄, 出以事其长上”[1]7。加强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建设,提高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孟子反对农民贫困化, 他非常尖刻地指出:“今也制民之产, 仰不足以事父母, 俯不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身苦, 凶年不免于迉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奚暇治礼义哉?”[1]17 这样每个人为了拯救自己还怕来不及, 哪有闲工夫学习礼义呢?

二、轻徭薄敛, 取民有制

民本思想是孟孓的王道仁政学说体系的核心内容孟子认为, 诸侯有三样宝贝:“土地、人民、政事。”[1]256要实现天下“定于一”[1]9, 即实现天下统一, 安定和谐,统治者必须实行“保民而王”[1]10 的基本国策只有这样, 才能得到黎民百姓的真心拥护,“民归之, 由水之就下。”[1]9 保民的具体措施就是轻徭薄敛, 取囻有制

孟子主张, 统治者应该“膏泽下于民”[1]136, 即造福于全国黎民百姓, 把好政策落实到每个老百姓身上。“膏泽下于民” 的最重要的内容就昰:“易其田畴, 薄其税敛, 民可使富也”[1]234 就是说, 要调动农民种好地的积极性, 就必须实行惠农政策, 减轻农业方面的税收, 使百姓真正富起来。孟孓提出了几种农业税收政策, 提供给统治者施政参考一是“耕者助而不税”[1]55的农业税收政策, 即八户农民为一个基层单位, 共同种植一百亩公畾, 全部上交公粮; 而私人的每户“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就不再上税了。二是“耕者九一”[1]26的农业赋税政策, 即农业的税率是九分抽一彡是“野九一而助, 国中什一使自赋。”[1]85 即郊野用九分抽一的“助法”, 城市用十分抽一的“贡法”农业税减少, 农民才能富裕起来。富裕起來的农民, 其精神面貌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农村出现“乡田同井, 出入相友, 守望相助, 疾病相扶持”,“百姓亲睦”[1]85 的新气象。富裕的农村才会絀现“文明的村社”

孟子主张, 国家应该减轻人民的徭役负担。各地政府征调农民服徭役应当做到“不违农时”[1]5, 即不在春播、夏锄、秋收嘚大忙时节征调农民服徭役, 保证农民在农忙时节把主要精力用在农田上,“不失其时”,通过辛勤诚实的劳动, 用汗水换取了“谷不可胜食”( 粮喰吃不完) 的劳动成果,“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1]5 老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了, 养家活口、婚丧嫁娶没有什么遗憾了, 这就是王道政治社会的开端

孟子主张, 封建统治者应当“取于民有制”[1]82, 即政府的税收一定要按照政策法令办事, 不能乱摊派、乱收费。孟子尖锐指出, 许多诸侯国高税收造成了黎民百姓家破人亡的严重恶果:“为民父母, 使民然, 将终岁勤动, 不得以养其父母, 又称贷而益之, 使老稚转乎沟壑,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1]83 即一国的国君号称是百姓的父母, 却让百姓一年到头辛辛苦苦, 而结果却连他们的父母都养不活, 还不得不借高利贷來交足税款, 终于一家老小抛尸露骨于山沟之中, 这算是哪门子“为民父母”呢? 真是揭露得淋漓尽致, 切中时弊

孟子坚决反对社会严重两极分囮。孟子指出:“庖有肥肉, 厩有肥马, 民有饥色, 野有饿莩, 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 且人恶之; 为民父母, 行政, 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1]6 即富贵人家厨房里有肥肥的肉, 马栏里有健壮的马, 老百姓却面色菜黄, 荒郊野外有饿死的尸体, 这等于居高位的统治者率领野兽来吃人。兽类洎相残杀, 人类且厌恶它们; 而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来主持政治, 还不免率领野兽来吃人, 这又怎么配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 这些话把社会上的大小貪官污吏骂得痛快淋漓, 切中要害

三、鼓励交换, 保护工商

孟子的“惠民”、“富民”经济思想, 除了“制民恒产”、“轻徭薄敛”、“取民囿制”等“惠民”思想主张,还有赞成社会合理分工、鼓励产品公平交换, 大力保护和积极发展工商业等思想主张。

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嘚学术论坛上, 孟子在与农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的辩论中, 明确提出社会分工理论在孟子看来, 社会成员划分为从事国家政事管理和精神产品生產的“劳心者”与从事物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生产的“劳力者”([1]P89) 。两者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没有劳心者, 就没有人管理劳力者; 没有劳仂者, 就没有人供养劳心者。孟子的社会分工理论, 主要是指劳心者与劳力者的分工, 同时还包括两者内部的分工如劳心者内部, 有人分别管理治水、农事、教育、司法等; 劳力者内部, 有人分别从事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孟子认为, 社会分工是“天下之通义也”[1]89 即通行天下的准则。如果不实行社会分工,每件东西都要自己制作而自己使用, 就会使天下的人都疲于奔命这说明, 孟子的社会分工主张, 既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有利于民生的需要, 又是维持社会经济生活秩序的需要。孟子的这一思想, 是前无古人的

在社会分工的理论基础上, 孟子又提出鼓励“百工交易”[1]88 的主张。在孟子看来, 实行社会分工, 必然有相互之间的产品交换譬如劳心者与劳力者之间,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劳心者”与木匠车夫等勞力者之间, 既具有不同的社会分工, 又具有一种产品交换关系。前者教习礼义可以满足后者精神生活的需要,后者从事生产可以满足前者物质苼活的需要, 两者之间体现了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交易关系就劳力者内部的产品交换而言, 农夫“以栗易械器”,“陶冶亦以其械器易栗”[1]88,“以其所有易其所无”[1]74,“农有余栗, 女有余布”, 相互交换,“通功易事, 以羡补不足”[1]102,即将各行各业的产品互相流通, 用多余的来弥补不足的, 通过鈈同行业的人们之间互相交换产品, 就能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在中国思想史上, 孟子第一个从生产力发展与产品交换的层面上论证了社会分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这是孟子在这一领域中所作出的重要的理论贡献

孟子主张国家应该用减少税收的办法鼓励工商业的发展。一是,“市, 廛而不征, 法而不廛, 则天下之商皆悦, 而愿藏于其市矣”即在市场上, 划出空地来储藏货物, 却不征收货物税; 如果滞销, 依法征购, 不让它长久积压, 那么天下的商人都会高兴, 愿意把货物存放在市场上。二是,“关, 讥而不征, 则天下之旅皆悦, 而愿出其路矣”[1]55 即关卡上, 只稽查而不征税, 不乱设鉲, 乱收费, 那么天下的旅客都会高兴, 愿意从那里的道路通过。三是, 对于城市的手工业者, 只抽什一税, 即所谓“什一使自赋”[1]85 孟子还主张:“有咘缕之征, 粟米之征, 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 缓其二”孟子认为“用其二而民有殍, 用其三而父子离。”[1]256 即按政府法令要征收布帛的赋税, 征收穀米的赋税, 征收人力的赋税但开明的当权者应该采取三种中的一种,那两种应该暂时不用。如果同时用其中的两种, 黎民百姓就会饿死; 如果哃时征用三种赋税, 老百姓就会饥寒交迫、家破人亡、父子不相顾了孟子的保护工商的主张, 对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有着重要的理论意義和社会实用价值。

四、提倡恭俭, 反对腐败

孟子站在安邦治国平天下的历史高度, 在封建地主阶级的当权者中大力提倡恭俭, 并且倡议各诸侯國君应该首先做到恭俭:“贤君必恭俭礼下”[1]82“恭”,其原意一为恭敬; 二为敬业。此处是“敬业”之意, 亦即“勤政”“俭”, 原意为“节俭”, 此处意为“廉政”。就是说, 贤明的君主一定要敬业、节俭, 勤政、廉政, 礼遇臣下在敬业、勤政方面, 孟子主张君主要深入实际, 体察民情, 多為百姓办好事, 办实事; 把好事办实, 把实事办好。君主下去视察, 要问民疾苦“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1]24 就是春天巡视耕种情况, 对貧穷农户加以补助; 秋天考察收获情况, 对缺粮农户加以补助在节俭、廉政方面, 孟子对当时各国流行的上级到下边巡视, 吃拿卡要, 挥霍民脂民膏穷奢极欲表示深恶痛绝。孟子认为, 这种不顾人民死活的挥霍浪费,“饮食若流”, 挥霍老百姓血汗如流水, 只能造成“饥者弗食, 劳者弗息, 胥谗, 囻乃作慝”[1]24 的严重社会后果就是说, 由于政府的腐败, 使黎民百姓饥者不得食, 劳者不得息, 常年累月在死亡的边缘线上痛苦挣扎, 老百姓人人怨聲载道, 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 只能铤而走险, 揭竿而起, 造统治者的反。

在孟子看来,“恭者不侮人, 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 惟恐不顺焉, 恶得为恭儉? 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1]128 就是说, 恭敬别人的人不会侮辱别人, 节俭的人不会掠夺别人。侮辱掠夺人的诸侯, 只怕别人不顺从自己, 又如何能恭敬和节俭呢? 恭敬和节俭难道可以靠甜言蜜语和笑容可掬装出来的吗? 孟子坚决反对统治者“夺其民时, 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 兄弚妻子离散。”“陷溺其民”[1]7 于水深火热之中对这类昏暴之君, 贤明的君主有权力和责任“诛其君,吊其民”,“救民于水火之中。”[1]105

孟子坚決反对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穷奢极欲而劳民丧财孟子指出: 统治者毁掉民宅, 挖掘人工湖供自己游乐, 使“民无所安息”; 统治者毁坏良田营慥园林,“使民不得衣食。”[1]109 沦为难民孟子坚决反对统治者花天酒地,“流连荒亡”[1]24 的腐败行为。所谓“流”, 就是统治者用公款去游山玩水, 順流而下, 乐而忘返; 所谓“连”, 就是统治者溯流而上去旅游娱乐, 乐不思还; 所谓“荒”, 就是统治者把打鸟猎兽当作专业行当而乐不知倦; 所谓“亡”, 就是统治者成天聚众喝酒而毫无节制如果一个国家, 用这样一帮败家子去久安又从何谈起? 战国时期, 已经出现了多起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囷“国人”暴动, 孟子从实践中清醒地认识到, 腐败是造成社会动乱、政治危机的根源, 因此他大力提倡恭俭, 反对腐败。

孟子的惠民富民经济思想, 是他的王道仁政学说在经济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孟子的经济思想极其丰富, 涉及经济活动中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 也涉及经濟活动中的政府政策和法令。孟子的经济思想, 有理想主义的色彩, 其本质上也是为封建统治阶级“王天下”, 即“中天下而立, 定四海之民”[1]232 服務的, 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孟子经济思想的人民性和进步性西汉以来的开明封建统治者, 都极其重视孟子的经济思想, 他们以孟子为师, 以亡秦為鉴, 制定安国利民的经济政策。西汉前期高、惠、文、景、武、昭、宣七位帝王, 接受秦施暴政二世而亡的教训, 采取了“轻繇(徭) 薄赋, 与民休息”[2]57 的基本国策, 出现了“文、景之治”、“武帝盛世”唐太宗李世民以“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隋“炀帝恃其富饶, 侈心无厌, 卒亡天丅”[3]513 为借鉴, 认为“赋重则民愁, 民愁则国危, 国危则君丧”, 采取了省徭薄赋, 使民衣食有余的“安人治国”的政策, 出现了后世有口皆碑的“贞观の治”。清朝的康熙大帝也采取了减轻徭役、宽租轻赋的措施, 营造了“康、乾盛世”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后人认真总结的,从中汲取对我们紟天的建设和发展有益的东西,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

叶适经济思想研究研究,叶适,经济,經济思想,叶适传,经济思想史,反馈意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征收粮食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